儒家太学主,佛教不胜数,道教与佛教哪个早有谁

三教之传人 - 霹雳惊涛 - 妖道角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查看: 6010/回复: 11/
三教之传人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1210 小时
戏龄≤ 3年
主题好友积分
妖道角(双极心源), 积分 46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2 积分
戏龄≤ 3年
乱世狂刀出关了,道教传人,使刀。
剑君十二恨已死,儒教传人,使剑。
叶小釵似在不动城,佛教传人,刀剑同使。
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就是比儒道多nb那么一点!
妖道角有你更精彩!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1240 小时
戏龄≤ 20年
主题好友积分
戏龄≤ 20年
& && && && &道友第一天看剧吗,老黄一家人都信佛,这理所当然的吗,你看道家和儒家出过金和尚级别的大拿吗?太学主不算
末法毁天道,波旬杀如来.灭度众生时,菩提掌中烬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1210 小时
戏龄≤ 3年
主题好友积分
戏龄≤ 3年
道友第一天看剧吗,老黄一家人都信佛,这理所当然的吗,你看道家和儒家出过金和尚级别的大拿吗?太 ...
道家出过练峨眉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852 小时
戏龄≤ 5年
主题好友积分
戏龄≤ 5年
[udu_catsoul=1]真相了[/udu_catsoul]
飄啊飄...飛阿飛....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1240 小时
戏龄≤ 20年
主题好友积分
戏龄≤ 20年
道家出过练峨眉
& && && && && & 炼姐干不过书大
末法毁天道,波旬杀如来.灭度众生时,菩提掌中烬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209 小时
戏龄≤ 20年
主题好友积分
戏龄≤ 20年
哎···我只想说一句,到底黄家人是偏佛教还是其他,看看经典人物活着的就知道了,佛家到现在好存活的经典人物,一页书,和佛剑还有什么人,牛逼人物,一步莲华死了,佛皇挂了,帝如来去了,天之佛自杀了,赏璎珞牺牲了,其他长老,堂主,师院,组织覆灭不计其数!道教, 照世明灯,青阳子,乱世狂刀,剑子,苍,双秀,尼玛,稍微具有人气的,全都到处蹦跶~儒教,不想举了....花太多了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1210 小时
戏龄≤ 3年
主题好友积分
戏龄≤ 3年
哎···我只想说一句,到底黄家人是偏佛教还是其他,看看经典人物活着的就知道了,佛家到现在好存活的经典 ...
佛门boss也是比较狠,佛业双身,袭灭天来,鬼如来,魔佛波旬……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893 小时
戏龄≤ 10年
主题好友积分
戏龄≤ 10年
哎···我只想说一句,到底黄家人是偏佛教还是其他,看看经典人物活着的就知道了,佛家到现在好存活的经典 ...
哈哈,道友。这叫一山不容二虎,一霹雳不容两个一页书。前辈的光辉谁与争锋啊。台面上留下一个佛教,甚至整个武林真正的大拿,才能凸显出梵天的强大啊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407 小时
戏龄≤ 3年
主题好友积分
戏龄≤ 3年
学海无涯应该算是儒门的一个巅峰时期了吧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209 小时
戏龄≤ 20年
主题好友积分
戏龄≤ 20年
佛门boss也是比较狠,佛业双身,袭灭天来,鬼如来,魔佛波旬……
而且佛门BOSS,专灭佛门,比谁都狠!
Mail:admin#yaodaojiao.com
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妖道角适宜久居,需要您的理解.请支持/帮助/宣传妖道角!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当地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言论!
Powered by Discuz! X3儒门四大名锋,三把已成大悲剧,编剧是讨厌儒家吗???【霹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99,064贴子:
儒门四大名锋,三把已成大悲剧,编剧是讨厌儒家吗???
儒门四大名锋,对应儒家经典四书。现在已经出了三把:《论语》,靖沧浪的洗墨鲲锋,一直是被忽悠当打手的杯具。《孟子》,忧患深的灭凡超圣,儒门人物的剑招却是佛教的六道轮回,坑爹,现在又被医楼控制,当仲裁时不给力,当奴才时劲劲的。《中庸》,邪说沦语的以一贯之,坏人,早被消灭了。还差对应《大学》的一把。三把已成大悲剧,第四把能出息到哪去?佛教最强势,永远是对boss的,道教还能撑撑场面,儒家最惨,编剧是讨厌儒家吗???
霹雳,亚马逊,Primeday图书会场,图书畅购,好卷来袭,52小时爆款神价!霹雳,7月阅读嘉年华,万卷齐发,送货上门!
你没看到龙大?
楼主还记得三传人死了哪一位吗?果断加1啊
认为儒家难编啊儒家一直是立足于家国社会的霹雳里面,主流就是将对将,没儒家舞台的。
疏楼龙宿哪把剑是四大名锋???你这龙宿迷不能太搞笑啊。
玄幻世界儒家不好编不过你看看凌主和仲裁的战力bj对儒门不错了
儒门有龙首就够了。
BJ最喜欢儒门了好莫!
同学,他好像没说疏楼龙宿是4大名锋吧!他是说儒门还有疏楼龙宿吧。。
名锋说的是剑吧,主人怎么样和剑没关吧
喜欢怎么设计的都这么悲剧,你这话好奇怪啊
儒教不难编吧,和尚都能杀人,学者也能动武啊
这逻辑好犀利
儒门死的人最少了看看佛门和道门 死惨了特别是佛门
三传人死的也是剑君十二恨这个儒教传人
反正主人可以换,以后找到好人家就好了,如果看主人的话,邪说沦语怎么也没法和其他几个并列吧
儒家悲哀啊
BOSS太学主也是黑的。。。
现在释道就没有三大XX,四大XX,最近出风头的都是儒门,各种挑大梁次,杯具不杯具尚在其次,主要是给戏份,给镜头……
楼主你说说霹雳人物 有几个没杯具 不是编剧不照顾儒家而是一视同仁 不论是谁都得杯具
罐子。。 哈哈哈。
其实从近期的眀峦风格和里面以佛教为主,佛魔佛厉,天佛原乡这些设定就知道整个霹雳至少是推崇佛教的。2011霹雳魔幻交响乐开始前,黄大也是带着一帮人拜佛的
那谁跟你说邪术论语是4大名锋之一?
事实上 从古到今
没有国家以儒家思想治国就连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也不过是天人三策中的君权神化 赢得了皇帝的意愿 所以借用了当中的一些概念但儒学大臣
却从未受过重用
四大名锋的沧浪和三教仲裁忧患深很给力
造型也好圣魔战印篇里沧浪的实力是当时的顶峰
帝如来都被号天穷阴了,用净无幻的招式弄瞎了眼睛,沧浪打他只是抬抬手的问题忧患深出场定位就高,名头也好三教仲裁
武力也强大 头脑也好,堪称文武并才
问鼎时期除了魔主和十二 四弦破梦不算,因为不属于常态武力,其他没谁有把握能对他必胜。儒门还出了另一个文武全才忌霞伤。武力持续力很强,明显具备圣魔出场到退场一直具备一线实力儒门还出了虫子
这个可以忽略就凭最近同台的三个儒门一线,明显强过道门很多
也不必佛乡以外的佛门差,应该说是不出佛乡,儒门就是目前三教最强。
那个真不配是儒门四锋。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关于太学主【霹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99,064贴子:
关于太学主
死国年纪有给太学主提根基加能力吗?很好奇龙宿的老师本身能为有多少
霹雳亚马逊,全球著名中文网上书店,正版图书1折起!霹雳,30日内退换货,送货上门!
学海之主,本身功力应该低不到哪里去吧
应该是根基s+招式sss
那么就是说死国年纪不是大还丹之类的,而是打狗棒法之类的秘籍
本身功力,应该强不过玉阳君。因为当时朱雀皇朝进攻学海时,刑道者问他为何不出手相助,他曾言其之基业太多了,而且,他现在根基也大不如前,纵然出手,亦于事无补。龙宿因佛剑、剑子二人,亦求助于太学主,他亦言,他此时功体大不如前,出手,只能弄巧成拙,才推荐龙宿去找玉阳君。综上所述,太学主本身修为,不及玉阳君,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东方羿亦表示,儒门圣令在手,太学主他早已不放在眼中了。太学主曾十分肯定佛公子,亦言,纵然吾不在,你在此亦是一样。可以得出,太学主本身根基,应该是与佛公子、太史侯、东方羿等人同档或者略强。按照霹雳发展观,如果不是死国年纪升级,他可能是被绝情书之流一招秒掉的命啊
龙宿因佛剑、剑子二人,亦求助于太学主,他亦言,他此时功体大不如前,难道是人老了,打不动了,还是故意推脱啊,儒家好像都挺腹黑的
太学主能分开凤凰鸣跟九州一剑知的比试,自身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太学主本身,应该是凤凰鸣,未来之宰那个级数的实力,算是一方之雄,但也没到挑战天下的级数那样吧。
能为不差。。。比玉阳君那个说法我就要吐槽了,,那时的校长已经被死国年纪侵蚀了。。他没兴趣出手就推脱了!
太学主与轩辕不败齐名,又调停过凤凰鸣与九州的剑斗,其本身辈分奇高,可与天佛尊相比,所以修行时间应该很长,根基极深!天来之宰曾说佛公子比他只输在根基,所以太学主应该是绝对胜过未来之宰!完整状态下应该是直追帝如来!至于对玉阳君不出手,一是死神化即将完成,心性改变,二应该是本身功力未完全死神化,功体受影响,三是死神力量不可过早曝光……
龙宿只是以旁听生的身份在学海学习过吧,那时候太学主刚好当校长
龙首不是太学主的亲传徒弟,更不是自幼就在学海无涯里长大的关门弟子。龙首只是在学海无涯里进修过(留学生)。
其实我一直感觉,没有死国年纪的太学主说不定就是一正道巨擎!
太学主在山寨死神后,原来的儒门根基已经毁了啊
太学主本身工体被死神之力压制。
太学主本身修为是儒门最高顶峰。学海是儒门最高学府。如果不是死神力量压力原本的修为的话。太学主除去死神力量,真实实力应该对应天佛尊。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煮酒论英雄,轰定干戈第一章中三教合流之说扩展开来(针对侠影系列人物)
越是长远的事物越是复杂,但是越是长远的事物越能锤炼出精华,其中的辩证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儒释道三家经历代更迭,派别门类繁多,正如三支主干生长出的枝叶繁茂葱郁。对于三家的核心问题,吾在某贴(吾是来专注卖萌三十年哒~)已经稍有提及,在此借着新剧的情节来进行展开,有不足之处还烦请不吝赐教。
----------------(原剧口白引用分割线)-------------
书:武林虽以儒、道、释合称三教,但此三者起源确实甚有差异。若以中途为准,道教可追溯至久远前的自然崇拜,但吾惯以道门称之,涵盖着道教与道家混杂之学说。
阎:佛教相对中土诸流虽为外来之宗,却因积极与中土风情合流,更开枝散叶,终成一教之宗。又因开创者为释迦牟尼,在三教并论时亦以释教称之。
步:但论思想渊源,儒门虽非宗教信仰,影响却是最巨,是故三教合流当中有儒门一席。但若以新解观点回溯,三教合流并非刻意操纵,而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
书:如何观之?
步:以数观之。不如就以八之数,细说三教理念。
阎:佛门以法轮为志,宣扬八正道。但吾认为此非正法,真正代表佛门者,乃八苦也。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乃至五蕴织盛,才是佛门真义。
书:嗯?你说什么!
步:哈~有迷途的羔羊闯进狮群中了。
阎:正道?哼!佛门以八正道宣扬理念,但其实历经八苦试炼方证大道。可惜现在的佛修者,见果不见因,忘本之说,吾不屑,两位又怎样看?
书:此言初听虽似离经叛道,细思之后亦不失为大破大立。嗯~道门常以八卦为志,实际上八卦出自儒脉易传所释,又名十翼,此为儒道相通之始。正如佛门苦修诸律,亦与道门八戒颇有相合。
步:哈哈哈哈,以儒、释两教证道门真义,更彰显三教合流之理念,果然不凡。
阎:那该听你的儒门见解了。
步:小女子献丑了。古传儒门尚以八德教化,但常流于迂腐,因此吾钻研出八字箴言:神灵梦情,兽劫欲怪。
书:闻说未闻之新论,如何为之取名?
步:奇花八部。
步:神者奉社稷,灵者思圣贤,梦者归大同,情者系伦常,兽者罚于刑,劫者知天命,欲者净以礼,怪者教无类。八部花品各有寓意,以儒入艺,正开陶冶之端。
书:繁花开谢,亦证佛门所言世间枯荣,更显道门无为而治理念,此儒门新解,亦含三教同流,甚妙。
----------------(进入正题分割线)-------------
在探讨之前希望大家能明白所谓的儒、释、道和我们所说的儒教、道教、佛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是思想层面另一个则是现实层面。
简单拿儒教来举栗子,儒教可以理解为是以儒家学说的思想为主导,但是也可能参杂其他,如法、阴阳、道、佛、杂等等之类学说在里面。道教和佛教的理解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看到儒释道三字的时候,有可能是两者的意思都包含在内,也有可能是偏向于其中一种,端看整个架构所表现的意思。
在剧中所说的三教,就是三教九流当中的儒教、道教、佛教。而九流历史上的说法不尽相同,有直接划分,也有分为上中下三九流的。我们经常说的应该是属于民间对各行各业的划分,像谬师那样买糖葫芦,应该是下九流最末的,几乎跟娼、妓差不多(坑爹呢这是,吾的小娱娱QAQ)
----------------(儒教分析的分割线)-------------
儒释道三教合流是历史的发展中水乳交融的必然趋势,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存模式。
说到此处,必然要说明一个问题,也就是一开始所说的,儒释道和儒教、道教、释教是不同的概念。而道教和释教所处的组织通俗来说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道观、寺庙,而内中修行的道士、僧人就是比较纯正的修道和修佛者,那么儒教的修行者又是什么人呢?
其实儒教在封建王朝除了政治权力机关之外没有设立其他的机构,也就是说古代朝廷就是儒教机构,而所有的皇帝、官员包括想要入仕之人都是修儒教的人。因为儒教信奉的天,也就是昊天上帝,所以皇帝就称为天子,这和西方的教皇之类应该属于一样的道理。
程朱学派就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道、释的思想,提出“无极而太极”“格物致知”的理论,而又发展为心学,更是形成了其他的流派。不过到后面的发展程朱理学相对偏执,拘泥于辞藻,八股文,文字狱也是其后而生。
儒是对我民族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思想,除了程朱理学之外,还有许多学派和分支。最初的孔孟整理开端,而后谶纬神道设立教派,在后公羊谷梁、唐代道统、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朝之后对儒学的反思,再后来的封建王朝覆灭之后,形成了更多的思想学派,在此不一一累述。
无论儒学发展了多少派别,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派别如一棵大树的枝叶,其最初形成的状态和核心是大同小异的。
儒者,在最初殷朝被称为术士,此术士与现在所说的江湖术士是不一样的概念,所指的是在人们智慧蒙昧未开之时,举行冠婚丧葬的礼仪祭祀之人,在《说文解字》中:“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音。”
所以儒家学说,应该说是从礼开始。
发展到了春秋,孔子将“诗书易礼春秋”六经结合成儒家的主要经典,对祭祀礼乐之类尤为重视。但是古代所说的礼,并非单纯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礼尚往来之礼,由此大家需要分辨清楚。
而儒者,也有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
《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病诸。”
结合孔子对士的解释。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如何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教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对士这一个阶层给予了政治的厚望,所以这一段常常被拿出来作为论述。
在霹雳的人物当中,对于士的诠释,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算是史艳文了。史艳文虽然退出了霹雳,但是吾现在偶尔双修,依旧看到云州大儒侠对儒学的诠释。
现在偏激一些的人会把儒家归为只求权势,追名逐利这一类人,殊不知儒学最初的根本在于礼义忠信,像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也是孔子所推崇的贤人。不过因为过于看重礼,所以作为真正的儒者会有比较多的禁锢,比如君臣父子之礼,冠婚祭祀之礼,兄弟孝悌之礼,交友之礼……(看礼记已经看成疯子的吾啊QAQ)
而所谓的礼乐射御书数,则是儒家要求的六种基本才能,是儒学的另一种诠释而已,并不能和儒学思想归为一谈。
但无论是六艺或是六经,其中对礼都是十分看重的,上面已经有所说明,如此不再累述。
----------------(人物分析的分割线)-------------
在此结合历史上的儒学以及其派别学说来探讨一下霹雳侠影系列(目前更新)当中能称得上(名号也算=&=)儒者的角色。
【儒门龙首——疏楼龙宿】
补了一些旧剧的道友会发现,其实霹雳相对于传统的人物塑造而言,更喜欢标新立异,特别是对一些特别的角色(一页书、三先天,甚至是素还真)。所以在龙宿一出场,就表现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儒者形象。
不过此处并不论龙宿以往的形象如何,单是将侠影系列的形象。
对于没有看过多少旧剧的吾来说,龙宿给吾的感觉只是一般(吾会不会被打QAQ)。华丽的出场,没感觉他是一代儒者,反而让吾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此人其实是个暴发户-&-(吾会不会被黑死QAQ)。
好吧,回头瞧了瞧所谓的儒门天下,据说原来设定是龙宿不满儒教的官僚行径而创立出来一个特立独行的机构。这个机构遵循古法体制,却对世间的纷争采取一种不入世的相对消极态度。
这里所说的传统儒教官僚行径,如果是按照云州大儒侠的朝代设定,可以认为是在明朝。(其实现在的霹雳完全架空,不过在某时候也可以把时间定为明朝,就比如像吾如此2b认真的在寻找历史和霹雳衔接点的时候~)明朝的儒学教义慢慢进入反思阶段,不过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还是根深蒂固,太过讲究辞藻而沦为迂腐。
至于儒门天下所遵循的古法体制,在此有小小的矛盾存在。儒教在东汉独尊儒术开始盛行之后,便一直遵循着儒学教义,其中经过朝代更迭体制有所变化,但是其君臣和管理制度变化并没有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那么大,大体上都是中央集权制。而再古一些,就是夏商周朝的奴隶制度,是一种权利分封制度。
按照这样的说法,儒门的制度是沿袭奴隶制?很难想象龙宿为了争奴隶和诸侯们互殴的形象……如果更往前的话,也就是《说文解字》中的“术士”?围着篝火或者棺材,口中念念有词,各种跳大神的龙宿更难想象(囧)……
龙宿:华丽的吾啊~紫龙影!
陌仔:麦这样QAQ啊……噗!
请大家完全忽略上面这一段话~(吾不想变成肉泥QAQ)
根据上面的观点,儒门天下应该是一种与儒教体制相类似(突然想到,霹雳是无政府主义,那么所谓的正统儒教组织应该是学海无涯?),但是处事风格截然不同的组织,而龙宿则是儒门天下的“天子”。如果从正统眼光去看待,那么龙宿就是反派分子的头头,这样……
突然觉得按照最初的人物设定,龙宿是一个反派boss是完全顺理成章的-&-(麦群殴吾QAQ)
咳咳,好了,吾现在说的是侠影系列,不想再说旧剧了。最近看到一些碰到三鲜就虾扯的现象,扯老剧,扯bj,还血书什么的。我勒个去,非要弄得像生死恋一样矫情非你不可不死不休么?吾该说某些人是天真得可爱,还是愚蠢的可笑呢?(by温仔=&=+)
扯可以,但是瞎扯瞎掺和瞎闹事的事儿神烦。吾不支持血书,毕竟戏就是戏而已,但也并不是说完全站在bj这一边,我们希望可以看到更好的剧。所以学海无涯,太学主,雅僧,伏龙(伏龙吾爱QAQ)什么的,还有再早前的三教传人什么的,大家就将就着自己去分析吧……
回到文中,疏楼龙宿在侠影系列再出,应该是接到无梦生的委托奔走于佛剑的复生之路。为了好友入世,这不算是违背儒门天下的行事作风,因为这算是龙宿私人的问题,佛剑是龙宿的好友,好友有难相帮是情理之中,至于佛剑恢复之后想要做什么,龙宿都没过问。
不过有一件事吾有点点不太理解,就是龙宿有什么理由去帮冰楼。最开始为了佛剑的事儿,自然是不必说的,后来魔化佛剑把三分春色毁掉了,龙宿不得不求助冰楼也说得过去,但是佛剑恢复之后,烟都和冰楼之争,龙宿用什么身份去参与进去呢?单纯的报恩,还是确有对冰楼霜旒玥珂的好感?如果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那么龙宿继续入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现在看来,对于龙宿的真正态度以及后续的发展还是有待观察。
龙宿的儒者形象只能说是代表儒教的一支,在吾看来并不能完全代表儒学的根本,在此可以拿上面所举,孔子所推崇的君子和士的相关说法来做对比。(“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让吾最先想起的是伏龙QAQ)
不过积不积极救世只是一种处事的态度,而儒学的核心归根结底还是在仁义当中。即便龙宿或有自私或者稍消极入世,以及追求华丽的行径,也更突显了这个人物的丰满。只要剧情合理,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和本质,即便是行为稍有偏颇,并不会降低了他的身份和违背儒学的本质。
在新剧中,明确说明的儒者形象比较少,除了上面说的几个之外,看起来没有其他的人物可说了。虽然新剧中有好一些势力组织,比如妖界、战云界、冰楼、荼山毒脉、金狮帝国,更有历史有据可查(五代十国的南汉)的烟都,不过都不是信奉儒的教派,所以如果没有官方的说明,其中的人物不能说是纯正的修儒之人……
三余无梦生算不算是修儒之人呢?
【三余——无梦生】
素还真本体应属儒释道三修,不能算单纯的儒者,但是其化身各有偏重,像丹华抱一的形象就很明显是道家形象,但是三余无梦生没有十分明显的宗派倾向。
无梦生名字和诗号“至人无梦”取自道家的典籍,居所之名取自名家的“白马非马”,形象有隐士之风。
《辞海》解释:“隐士”是“隐居而不仕的人”。其判断点在于士之上,换个思维来说,就是先出仕了然后再隐居,比如陶渊明。不然平头百姓算什么隐士呢?“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康琚《反招隐诗》)。在野相对在仕而言,平头百姓本来就在野,连小隐都谈不上,更不说大隐了。
虽然霹雳是架空的故事,不过对于“隐士”一词还是有据可查,所以由此看来,三余无梦生的设定如果确实是隐士,那么应该可以把他看做是儒者。
而且从他的形象当中,也看出一些儒者文士的装扮,比如扇子。龙宿也是经常拿扇子的,这样就比较能看出其身份的定位(貌似绮罗生和步香尘也有扇子……)。
素还真的作风到现在已经偏于柔和,虽然无梦生把居所名为“白马非马”来辩驳自己与素还真的不同,不过除了不主动去参与各势力的纷争之外,作风大抵和素还真是大同小异。
虽然无梦生是儒者的形象,但是他和史艳文的性格是不一样的:史艳文偏向于传统的儒教模式,既是君臣父子;而无梦生更注重儒家学说的本真和儒学全修的诠释,既是对“仁义”的推崇和不拘泥于形式的处事风格。所以无梦生会为重情重义的超轶主的死感到悲愤,会对忠心与妖界的堕神阙和玄皇的死感到痛心,但他不会拘泥于辈分排名并强迫别人做任何事情。所以吾在看三余的时候,还能看到他对四能童子的互动和引导。特别是在超轶主死后,他对四能说的那一番话,让吾受益匪浅。
“小鬼头:鱻,鱻生,我们自作主张,将八历牌交给超轶主,是不是闯下什么大祸了?
&&无梦生:你们没有做错,是后果出乎你们之意料,你们有识人之明与助人之心,这是好事,只是世上奸佞太多,让好事变调,你们不用自责。好好保持现在这份纯良稚心,莫让世浪冲袭而变质就好。
&&小鬼头:鱻生……
&&无梦生:花需要水,鱼需要喂,人生需要经验,才能饱收甘美的果实。”
儒教的教义在于导人向善,实行仁义。虽然无梦生是一个隐士的形象,手段稍偏柔,不过他的行为表现已经是对儒学的本真很好表现。
至于和一页书及阎达一起煮酒谈论儒教的步香尘是否可归为儒教,这要看bj如何定位了。
如果将步香尘定位成儒教之中,那么步香尘算不算与儒学的仁义相背离?
【春锁红颜——步香尘】
步香尘以往的处世态度都是以追求自己武学的最高境界为目的,并不是很关心外界的兴衰哀荣,在某些时候(探花郎、葬云霄)更显无情,而别人有事相求之时,只要满足自己所出的条件,则是来者不拒。
而今看来,步香尘在习得奇花八部之后,想获得一页书和阎达的武学,可能是想再追求更高的境界。而在此之前步香尘已经有开始玩弄各大势力的趋势,控制魔佛来达成自己对权势的欲望。
步香尘习得奇花八部之后,已经属于至少是高手的行列,更有神通之能。作为一个高手的步香尘,如果不是高手太寂寞而染指玩弄世间之心(跟扣叔差不多=&=),那就是想发挥一下自己的才能了(也就是入世做官的意思=&=),再不然就是练奇花八部练疯了(=&=),再或者就是自己小时候太悲惨,长大了努力练神功来报社(和宫无后差不多?=&=)。
对于步香尘这样的形象而言,如果说他是追求儒学之人也是勉强可以说得过去(肯定是不及格那种,不过做不了君子儒,小人儒应该可以=&=),但是称其为儒者还是比较牵强,更不能说他是儒学的代表了。
对于步香尘所提出的奇花八部来论述儒学教派,吾个人觉得从某种状态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儒教所推崇的六经,而后发展成十三经,诗(《诗经》)书(《尚书》)易(《周易》)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及《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中大抵是训诂教化之意,其本质乃是教化以及仁义实行。
《礼记.经解》提到:“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此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页。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此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而步香尘所言的奇花八部,乃是:神灵梦情,兽劫欲怪。而他的解释是:神者奉社稷,灵者思圣贤,梦者归大同,情者系伦常,兽者罚于刑,劫者知天命,欲者净以礼,怪者教无类。
按照他的解释来看,神对应的是儒教的形式,也可对应为十三经的《书》;灵对应的是经典训诂,也可对应为孔孟;梦对应的是理想,也可对应为孔孟的理想世界;情对应的是俗事伦常,也可对应为《诗》、《孝》;兽对应的是宗教赏罚制度,也可对应为《春秋》;劫对应的是自然变化,也可对应为《易》;欲对应的是人之想念或抑而不抑而已,也可对应为《礼》;怪对应的是有教无类,也可对应为《雅》。
由此看来,步香尘的奇花八部之说还是有一定的内涵的(黄书侯不愧是写书的,看来不都是专门写小黄书的嘛~)。不过奇花八部应该是一部武学典籍,所以不能完全与儒学典籍作为对等(武学典籍神马的,佛教经书可以练武,儒教的典籍也可以么?~~)。
按照步香尘所说,如果奇花八部是对应儒家的学说,那么兽花的绮罗生也应该算是儒修之人。(吾发现自己的逻辑思维越来越“强”了……好吧无所谓,反正也就说一说而已~)
【白衣沽酒——绮罗生】
吾对绮罗生的好感不完全在于他的外表和妖艳的化身,而是在于他对刀道的诠释,这一点好像在某帖子稍稍提到,在此也不累述了。
不过对绮罗生这个人物,并不仅仅在于武道理解,更多成分是对兄弟之间情义的表现,以及对天下大任的承担。所以他在第一次遇到老狗之时,为了能去援助兄弟,而不惜在老狗面前下跪磕头。而作为七修之人,为了天下苍生,不惜承担世人的责问,誓要诛杀七修创者。诸如此类。
“绮:吾以往刀法乃承武道七修,虽习武之初未曾与戚太祖谋面,但到刀法有派流之承,说起来也算是师徒关系,今日他之罪惩,吾也该承担一半。”
其实在新剧当中,绮罗生的形象算是比较鲜明,无论在对他刀道的理解以及儒道侠客的表现,都能找出可圈可点的地方,不过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突兀,好像是故意为之一样。随着剧情的发展,希望能让这人物更丰满一些,在表现的时候能细致一些。
对于绮罗生的儒者定位,也不是任何开始修儒之人就一直是儒者,也有像历史上的竹林七贤归隐后修道,也有像霹雳当中的雅僧那样修佛的,这也是从某种程度来诠释三教合流的状态。所以绮罗生是否能真正体现了儒家学派的风格,还得看后续的发展。
------------------------
以上便是儒教的分析,其后有新出人物再做补充
----------------(道教分析的分割线)-------------
吾前几天看见吧里已经有了道教派别的分析贴,讲得比较详细全面,而对道家的本质,吾在某贴(某贴你又中枪了,虎摸之~)也略有说明,所以在此吾仅作人物的简单阐述(才不说因为新剧里面修道之人看起来比较少的原因~【你奏凯!)。
道家的思想本质在无为,但是前面已经说过,道教和道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道家起源于庄子的逍遥游,提倡道法自然。而道教的起源在古老的自然崇拜,其本质与道教的道法自然之说大同小异,不过道教的终极目标是修仙得道,所以不能说道家学说就是道教的全部教义,而只能说道家学派是道教的理论重要的部分之一。
道教的经典是《道德经》、《皇帝阴符经》、《周易叁同契》以及道家四子真经。
根据其基本经典来看,大抵是修身、修仙、炼丹之用,故而有学者认为,道家是儒家的补充。《周易叁同契》据说是由《周易》而来,而《周易》作为儒家典籍,也表示了儒道二者其实有相通之处。再后来当朝者也有人寻仙问药,而修道人也有入仕为官,故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儒道两家逐渐合流,形成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作用。
在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修道之人,应是处在魏晋南北朝,朝代平凡更迭时期的人物,比如竹林七贤。当时朝代轮转,人们总是过着提心吊胆朝不保夕的生活,所以许多文人消极入世,隐居山林,更多的体悟人的本身,参悟道家思想,追求修道成仙。从这一点来看,吾觉得现在的霹雳那么容易便当,应该出现蛮多道教之人才对……
道和道家思想以及道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道:《易经》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家:一种思想学派、哲学学派。道教:一种宗教信仰。
我们传统观念中所说的修道之人,指的信仰道教并奉行道教教义的人。而道家之人则不一定要到道观且用道教的戒律要求自己。就比如说,一个人学习了道家的典籍并不一定就称为道家之人,而在学习道家典籍的基础上并奉行道家的理念,以它之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则可以称之。至于修道之人,在道教教义的基础上,实行教派的戒律。从根本上看来,道家和道教并没有关联。
以下用一个图表来区分道家和道教之间的区别。
----------------(人物分析的分割线)-------------
结合道教的教义,来看看新剧中的人物。道教先天剑子仙迹貌似在新剧出现了几秒~
【剑子仙迹】
在新剧只出现了几秒,让吾说个毛线啊(╯‵□&)╯︵┻━┻
好吧,上面那句请大家忽略掉……
剑子再出应该也是在为复生佛剑之路之上,不过并没有在剧中看到其形象,而是用一张字条让龙宿去惹一身麻烦。这也算是他们好友之间的互相调情(好像有什么不对=&=)的方式吧……
据说剑子是一个外冷内热的腹黑之人(这句话有矛盾么?0&0),虽然修道,但是心系苍生,为了拯救苍生而各方奔走(剑子你说你是不是和龙宿的设定换错了啊-&-),但是现在剑子的情节并没有多少,所以还要看后续的发展。
丹华抱一整天坐着炼丹,简直就是一派道教先天的模样=&=
【丹华抱一.鷇音子】
道教的源头在于鬼神崇拜、方仙信仰和黄老的道家学说。
推崇自然无为乃是其主要的处事方式,而核心宗旨在于修仙渡人,以此为基础注重修身。以阴阳调和、形神共养的原理,利用炼丹练气,修德建功来达到呈现的途径。用直观的说法,修道之人就是利用炼丹、打坐、练气功、卜算天命等方式达到得道成仙的目的。
从上面来做依据,鷇音子是一个典型的修道之人,有时候可以当教科书来做示范~
首先是观察形象测算天命,排出天榜,并能推算出未来的一些事情,算是神乎玄乎。然后打坐炼丹,虽然其目的未必是为了修仙,不过也是养生疗病之途。再有便是其处事方式,虽然鷇音子的目的不甚纯正,但是其处事的方式确实是按照自然规律,调和阴阳之气,做到顺应天命无为而治。
原剧中由他亲口所说,世间善恶相辅相成,不能独厚一方,否则阴阳失衡,则天下大乱。这正是符合了道家的顺应天命,阴阳调和之理。故而他凭借着天命所归,展现一派拨乱世间之能。
鷇音子在打太极时候说的某一段话。
“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可量;浩浩荡荡,非涯岸可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微,上无复色,下无复渊。一物圆成,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获己而名之。”《紫清指玄集——玄关显秘论》
《白虎通.三教》中说道:“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之。”
自汉朝佛教的流入和发展,便用儒释道对应天地人。上面对天地人作为内外文的解释,以及通过儒释道的发展来看,天地人对应的应该是:天对应道教,地对应佛教,人对应的儒教。
由此看来,当初三才对三凶,绮罗生属于儒,一路禅属于佛,那么意琦行就属于道教。
【尘外孤标——意琦行】
意琦行的道者形象,除了手中偶见的拂尘比较难联想出来。那么意琦行究竟修的是什么道?显然,自然就是武道七修。
武道七修,从名字来看,虽然用了武道之法,不过重在修一字。故而说武道七修,在心不在法。也就是其教义重在修身,不在武斗,由此也从侧面体现出道教的无为之法。且道教的教义在于修身得道,再结合外在的修炼,而达到成仙的目的。武道七修结合了武学的理解,展现修行之理,从某方面来看,修习刀法也算是练气的一种方式。
所以根据武道七修的设定,这样的组织应该算是道教的一个延伸。
意琦行作为武道七修“武始通修”的第一人,处事待人的性格与道教的内修身之理有几分相似。意琦行性格孤傲,不喜与世接物,而对武道的理解亦是在于修身,所以他一直秉持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世态度。
正如无梦生化身成天踦爵到战云界请意琦行出来联手对抗三凶之时的对话:
“无(天):自古有情怕天雪,江湖一色恩与怨。随行蹉跎感路绝,风霜别尽见青山。
&&意:怕青山见吾,笑满鬓霜寒。问前路可转,指天涯一弯。
&&天:你……
&&意:现在的吾该是苦境意琦行,还是战云界的绝代天骄?
&&天:不管是谁,只要铲除邪恶的侠心仍在,意琦行就是绝代天骄,绝代天骄就是意琦行。
&&意:何为侠,何为侠?当兄弟一名战死在吾面前,一名为吾生机而屈膝为犬,当同齐为吾牺牲性命,吾已分不清楚,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只知现在的吾,对生命有浓重的无力感。唉……
意琦行的提问,也是当初竹林七贤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提问,竹林七贤正因为有此无力感,所以归隐山林领悟道家的学说,才有了后来道家学说的发展。
虽然意琦行最后还是参与了诛灭地狱变的计划,不过对凭借武力逞凶作恶的行径还是十分厌恶的。其后意琦行在轰动武林这一部中主要以绝代双骄的身份出现,不过其性格并没有因为身份的改变而改变。
【步武东皇——戚太祖】
东皇作为作为武道七修创者,以及奇花八部理论的提出者,兼儒道双修与一身,但却最终偏离了儒道的本真,甘心沦为追逐权势之下的牺牲品,令人唏嘘不已。
对于东皇此人在侠影系列的表现,算是阴谋算计的权势操弄者,一派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枭雄之资。不过这也是外在表现出来的处事方式而已,能提出“武道七修在心不在法”的人,其初心必定是智慧和向善的,只是对权力的太过执着,才会导致最终被悲剧收场。
【百世经纶.一页书(修罗)】
将一页书放在这里,纯属是因为他“冒充”道家之人来谈论道教。
论三教合流之时,一页书代表道教的观点是这样:“道门常以八卦为志,实际上八卦出自儒脉易传所释,又名十翼,此为儒道相通之始。正如佛门苦修诸律,亦与道门八戒颇有相合。
其实儒道两家作为本土的学说,从起源到发展都是相辅相成状态,老子也说仁义,孔子更曾求教于老子。而后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因为朝代更迭频繁,战乱不断,人们特别是当朝的官员,常常是朝不保夕,故而有人退隐山林,消极入世,更领悟了道家的思想,这便是合流的一个比较直观的事件。而后来隋唐的发展,带动了三教的交流,所以三教合流已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了。
我们对八卦应该算是比较熟悉,那说一下佛门的苦修戒律和道门的八戒。
佛教有专门研习戒律的宗派,有很严格的讲究。小乘有五戒、八戒、三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
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沿袭佛教的戒律,并汲取儒教纲常理念制定出“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五戒、八戒的内容与佛教基本相同。
【大宗师——古陵逝烟】
古陵逝烟在原剧中自称为修真之人。
所谓修真者,一般所指道教学道修行之人。又称修仙、修炼内丹,借假修真,现在所说的道士就是修真者。
何为借假修真?就是借人身假体,修道成真,也就是上图所指出“性命双修,返璞归真”的道教修炼秘诀。
由此结合剧中古陵逝烟这个人物的行为,首先是不近女色,甚至到了厌恶的程度;其次,培养徒弟,虽然这并不是道教的唯一特色,不过道家并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道教却有,再来就是他对自己的定位,好像记得宫无后说过一句话,说“让大宗师好好感受这一种失去掌控的感觉”,这句话也从侧面看出大宗师对自己的定位是“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一种道教逍遥精神的表现。只不过对于其他的修道教义,大宗师表现就不甚明显,甚至有些相悖的行为罢了。
有一个小细节,轰动系列中大宗师经常会摆弄一个香炉,这是否与他修道有关,或仅仅是他的习惯?这就无从考证了。
对于大宗师的评定,还是要看后续的发展。
【丹宫——宫无后】
把宫无后放在这里,纯属是因为他是大宗师的徒弟关系。
虽然在原剧中,吾认为这个人物处理的细节是比较好的,但是让他归为修道之人,有些难以接受,毕竟这个人物的行为几乎与道教教义相悖。不过在他与大宗师看起来略不和谐的师徒关系之下,似乎看出宫无后对大宗师的一些行为存在着十分的不满。且很多事情都是大宗师逼迫,或者命令他去做的,并非出于他本意。由此看来,是否可以认为宫无后其人的本质乃是“上善若水,柔弱不争”的道教为人品质呢?这还是要看后续的故事发展了。
【西宫吊影】
西宫的形象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在外看来是不近人情,对师傅和师弟确实百般维护。
将西宫放在此处,亦纯属是他与大宗师的师承关系……上面两人都有后续发展,西宫却已经是人生完结了。【叹
----------------------------
以上是对道教的分析,以后有新出人物再补充。
----------------(佛教分析的分割线)-------------
佛教起源于印度,由释迦牟尼所创,在国内发扬壮大。国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有容乃大,什么外来的东西最后都会融入到整个文化当中(骄傲脸~)。
佛教的内容概括来说,可分为佛、法、僧三个层次。
“佛”既是佛陀,就是释迦牟尼或者说是宗教的教主。“法”既是佛教的法则,也就是佛教的典籍,类似于儒教十三经。“僧”并不是指个人,而指的是法众,可以理解为修佛之人。修佛的中心在于“明心见性”,而佛学的宗旨在于“破迷开悟”。其实“破迷开悟”用儒学的说法就是“授业解惑”的意思,也就是说佛教,实际上可是一种教育,和儒学类型相似。也说白了佛教是佛陀给众生传授佛法的教育。不过佛学注重的是轮回因果,儒学注重的当世仁义实行。
我们一般认为出家人是和尚,其实在印度称和尚者乃是亲师,也就是亲自教导自己的人。若不是亲自教导自己的人,则称为法师。和尚和法师是一个统称,无论他是男女老少,出家还是未出家。而我们理念上认为在寺庙修行的出家人,则称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佛教从起源到发展,也经历过几个阶段,从原始佛学到部落佛学,再到小乘佛学,而后大乘佛学,最后出现与印度教结合的密教思想。其中大乘佛教对中原的影响最大,也形成了汉藏两地基本佛教理论的思想基础。佛教传入国内,其中汉传佛教发展最为壮大,其他还有回鹘佛教,西藏的藏传佛教,云南的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十三宗,即:天台宗(法华宗)、三论宗(法性宗)、律宗(南山宗)、华严宗(贤首宗)、禅宗(佛心宗)、法相宗(唯识宗)、净土宗(念佛宗)、密宗(真言宗)、毗昙宗、成实宗、涅槃宗、地论宗、摄论宗。其中禅宗又有“五家七宗”,其思想相似,只是所设之地和接受引导门徒的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风格。
佛教十三宗所注重的经典不同,指导的思想以及教人的方式各有不同,用简单的说法来说,佛教是一个学院,而十三宗就是这个学院下分的十三个院系。
[天台宗]一念三千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重在实相止观,此宗在元明之后兼倡并净土,则为“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三论宗]阐扬“一切皆空”、“诸法性空”。《智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是此宗的基本论典,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为宗依。
[律宗]严戒重律。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为基本经典,通称四律五论。
[华严宗]“法界缘起”是华严宗用来解释宇宙发生和人生现象的基本理论。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
[禅宗]影响最大的一个宗派。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
[法相宗]“唯识说”是法相唯识宗理论的核心基础,意思是万法皆唯识所现,识外吾真实之境。以《瑜伽师地论》为本
[净土宗]念佛……其修习的方法简单,宋之后合并在禅宗,其他宗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间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称三经一论。
[毗昙宗]以四谛组织一切法义。
[成实宗]“三心、二谛、二空”论。
[涅槃宗]研习弘传《涅槃经》,中心教义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摄论宗]传习《摄大乘论》
[密宗]藏传佛教的骨干,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此宗仪轨复杂……据说其仪礼繁复,世界所有宗教都不能出其右,所以传承乃是必须口口相传。虽然密宗和显宗的教义一致,但是修行的方法不同,所以学密宗必须两个前提,一明白佛理,二有上师,否则容易走偏(走火入魔?)。
----------------(人物分析的分割线)-------------
【佛剑分说】
佛剑分说在侠影系列开始以入魔的形象出现。入魔的佛剑分说似乎没有太大的作为,而后由疏楼龙宿协助之下,让其恢复本来的面目。之后也只是奔波于天佛原乡与欲界之争当中,并没有太大的个性表现。倒是在三教先天重新聚首那一刻,倒是显现出佛剑严肃而不苟言笑的性格。后来回头看了一些佛剑的定位,用他的诗号来评定这个人物:“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这一句,完全颠覆了修佛者慈悲为怀的形象。
修佛的中心在于“明心见性”,而其宗旨为“破迷开悟”,通常的佛修者用参禅的方式来进行修行,或是看经、听经、念经,不过也有云游僧,苦行僧等。一般而言,修佛者在于修心,认为一切皆有生命,皆可修佛,并注重因果轮回,故而修佛者是不可轻易杀生的,或者说是确定是不能杀生。故而今年新出的《西游降魔篇》中三藏收复白龙之时执意用“教义”去让他改邪归正,这也是佛教当中所弘扬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再如佛教故事割肉喂鹰、以身饲虎,皆是“佛爱众生,不离众生”之理。
“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品》”
而我们在小说电视上所看到的的武僧武功高强,动则能灭好几个人,其实一种误导。佛者修武乃是重在增强体魄,绝不无端相杀(其实吾想说,真正的佛门弟子整天吃萝卜青菜,哪有那么壮实=&=)。
而佛剑分说的设定独特之处不仅是他的个性不苟言笑,更是在于他对佛法的理解和诠释。
“护生”还是佛陀爱众生之理,消除罪业,才能踏上菩提大道。《华严经》所言“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也就是说罪业因为贪嗔痴而形成,“罪若起时将心灭,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既是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便可达到真正的忏悔,说白了,就是修习佛法就可以消除罪业。
其实这些经典的言论单独拿出来看,所谓的“心灭”可以有很多种说法,不过在佛学教义不可杀生,且联系其他典籍,便是弘扬佛法之意。佛剑却反其道而行之,以杀生为修行(只能说,佛剑果然是流氓=&=)。
不过回到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佛祖所言爱一切众生,鹰属于众生,但是如果辩证的来看,佛祖不算是众生之一吗?佛祖做出自残的行为来拯救鹰,那算不算也是违背了爱众生之理?
其实不然,佛祖并没有不爱自己,而是看破世间轮回之理,是一种大慈悲心。故而提出上面的问题者,是对佛法的片面理解。
而佛剑的杀生护生理念是否和佛祖割肉喂鹰有类似之处呢?
其实是有的,佛爱众生,众生皆佛,众生皆可参透佛法看破红尘。故而佛剑用大慈悲的心理和极端的手法,铲除罪业,让其重回往生之道(其实还是大流氓的行径=&=佛剑:“杀生为护生,让我用佛牒来爱你吧~”陌仔:大师,不用了QAQ)。
看佛剑的出场音乐之名,应可以把佛剑归为净土宗。《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
虽然净土宗后来归为禅宗,且其他宗派也兼修此宗,不过从佛剑的行为来看,感觉他还是比较专修净土宗多一些。
归根结底,在佛教当中杀生是重罪,杀人更甚。无论理由是什么,杀戮都不会是对的。佛剑虽然是现实生活提升出来的艺术创造,但是在佛教的基础之上,无论是艺术创造还是现实生活,不能因杀而杀,也不能杀了就算了。而是必须怀着慈悲心,并承担一切罪业,不然与杀人狂徒又有什么区别。
佛剑是个例,也只能是个例。
【百世经纶.一页书】
一页书的个性要比佛剑来得庄严傲气,用一种笑尽英雄的姿态来看待万物众生。
在侠影系列,一页书也没有太大的表现,在乘坐烽火关键再出之后,更是以修罗之身出现(感觉一页书每次换装或者化身都是比较让人大吃一惊的~)。虽然忘了自己是谁,但是其佛法依旧在。
“一页书:秦假仙已说尔等身染异患,你何处不适,慢慢说来。
&&朱三闻:坦白说,我也不是什么病,姿势每天若没在别人的头顶插几针,我就会想不开。拜托一下你能让我插一下吗?
&&一页书:插针容易,识病困难,识无病生病更难。
&&朱三闻:吾日三闻吾身,故名朱三闻,吾自己都闻不出的病了,你如何断定我是无病生病?
&&一页书:岂不闻,有一得道高僧尝言,黄河易清,人魔难平。观你出针手路并非正宗,下针刹那更带迟疑,吾可断言,你必曾寻正轨受挫,病由心生,才会行走偏门。
&&朱三闻:(吾会加入怪杏林,就是以前做医务官时总有挽不回的人命,才会心生旁门之念。想不到这点迟疑,就是我多年的医术难以突破的症结点竟然让他看出来了。)敢问大师,无病生病如何医?
&&一页书:静中观心,真妄毕见,一步既出,便无需耽于恚碍,前行便是。”
容吾吐槽一句:一页书疯成这样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书:天龙吼!陌仔:啊啊啊啊……QAQ)
【风雪一路禅】
一路禅应该算是比较典型的禅宗修者形象。在轰动武林最后一次出场之时,他内心所想的一段对白,完全体现了禅宗的心性本净之说。
“独臂敲诵,声声不减伤恸,泪眼问佛,句句禅心何在,早知人间是苦,乱心仍是看不分明。
&&高僧:这位施主,看你愁容满面是为何故?
&&一路禅:吾终于报了仇,却为报仇太过,罪及仇家稚子,而良心不安,屡屡梦见那稚子景象。
&&高僧:唉,又是为了仇字。还记得吾出山寺之时,有在园中种了一盆兰花,后来吾回来,小沙弥因不小心打破花瓶而自责不已,更怕吾生气。你之老衲如何回应?
&&一路禅:方丈怎样回应,莫非处罚了他?
&&高僧:哈~错了。吾不以为意。因为吾种兰花,是为了兰花之美而非为生气而种,故吾何须起憎恚心。
&&一路禅:方丈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这一切不过路过,沿途的风景从来就不是内心的原貌。
&&高僧:你与佛有缘,善哉!
&&一路禅:曾几何时,吾已忘了当时方丈的警示,也忘了当年立下一路参禅宏愿之初衷。这场大雨,又是大雨,审罪阎罗死时是雨,大哥死时也是雨,收埋青霜台时更是雨。这山寺虽为喜雨,却何曾有喜?吾错了,走过人生这一路,吾不是为了品尝人间的喜怒哀乐,而是为了体悟这一路的禅。终于,吾明白了!
&&褪下芒鞋,何惧泥泞满身,此心若是有佛常住,浇沃亦是法喜。三回悲雨,原是喜雨不察。如今参透,山寺犹在,佛心仍在。”
【谬师——娱笑颠】
谬师应也属禅宗(其实现在所说的佛教显宗主要就是指禅宗)。他之登场让吾一开始并没有察觉他是修佛之人,更像走跳江湖的市井小民,正如三教九流当中的下九流最低等级的一个人物。但是他的出场歌词极富有人生轮回的深意,倒是与《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点悟甄士隐的《好了歌》有几分相近之意。《杂阿含经》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金刚经》亦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故而“无常”。
《无常歌》歌词
“繁花似流水,灯火犹闪烁,劳碌奔波换别离,全是苦滋味。举步刚欢喜,回头遇捉弄,世事无常既道理,随我念歌诗。人生七十古来稀,有幸才能吃百二,洪福齐天数甲子,与仙同寿千万年。活长活短争什么,牛头马面何曾迟,善恶到尾秤重时,轮回殿前谁能欺。抱名利、茫无依,仍是散尽家财求团圆。作好作歹拢看你,莫叹运命从来不由己。”
而后随着剧情的发展,娱笑颠奔走与佛乡与欲界之争,虽然争斗本非所愿,不过也从某方面看出谬师已是心存大爱的慈悲佛者。只是这个人物显得比较个性,有时候所表现出的放荡形骸倒是有几分随心随性,随意而安的个性更显的此人物的丰满。
劝说阕声云舵时候的对白:
“水波潺潺,洗涤的手不断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却是洗不开内心的纠结,在忏悔中拨不散的阴霾。
阕:唉……
娱:吃糖不是孩子的权利,来一支吧!
阕:多谢你,请问阁下是?
娱:谬师娱笑颠,或者可以称吾谴弥勒的师弟,你可能会更有一点亲切感。
阕:是谴弥勒让你来找吾?
娱:我是为了与你同行而来,但现在,我却需要禅师先替我解一项疑惑。请问禅师,为何要一直洗这件干净的衣服?
阕:这上面有你所看不到的血腥。
娱:你杀生了?
阕:是杀生亦杀僧,吾已非佛乡之人。
娱:因为不是佛乡之人,所以此后佛乡有难,你也会充耳不闻,眼不见为净了!
阕:阿弥陀佛。
娱:还是因为你认为自己满身血腥,所以你连一切都是为了佛乡这句话也说不出口了!
阕:阿弥陀佛。
娱:其实禅师不用太挂心,吾只是比你慢一步手染血腥。虽然我们即将走在相同的道路上,但正在发生的危难,却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阕:阿弥陀佛。佛乡有难?
娱:禅师听懂我说的话了~”
有时候看到娱笑颠,吾就联想到济公和弥勒佛。所以谬师打一出场开始,就是吾比较欣赏的角色。故而仅希望谬师能故其本心本性,用他所了悟的佛理继续走跳江湖(每次听他说吃糖吃糖,就会会心一笑,这就是感染力么~~不过谬师有时候感觉有点小流氓就是了&\\\\\\&&/FONT&刚好和阕声云舵略显呆萌的小乖形成对比&\\\\\\\&&/FONT&)。
【阕声云舵】(一)
阕声云舵在新剧当中的争议比较大,故而分两部分来说。
初登场显得十分让人难以捉摸。
“藏脉深处,忽有林荫,本该继续前行的步伐,为了一场雨,踌躇梦间。
释:总是少了一味。无律之律。
阕:雨尽灯残夜二更,打窗风雪映空明。朋友,共听雨声吗?
阕:你也喜听雨声吗?
释:曾有一个人说,只听雨声,以及芭蕉声,寻不得他之踪迹。
阕:那你为何寻至此处?或者该问,寻何至此处?
释:佛乡之人擅作禅谜,岂非刻意将吾留在此地?
阕:留住你的不是此地,而是你所看到的这场雨,或者该说,你的心。你,听到了什么?
释:音律。
阕:你在音律中寻过往踪迹,吾在风雨下解未来生死。
(痕:你在剑律中找吾之踪迹,吾在风雨下品你之生死。)
阕:现在,你听到了什么?
释:吾对禅谜没兴趣。
阕:那你对什么感兴趣?
释:你脸上的那道伤痕。
阕:你是一个惯于缅怀过去的人,对吧?哈~交浅言深过于忘情了,尚未请教阁下名讳。
释:亡夜,释阎摩。
阕:贫僧阕声云舵。
阕:方才你的神情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释:你的语气亦藏有几分低靡。
阕:因为吾解开了未来变徵。
释:是什么?
阕:劫数。现在你听到了什么?
释:雨声。
阕:不再是芭蕉声,不再是共鸣律,能让你透彻本质,雨中的讯息对你深具意义。
释:当一缕伟大的英魂逝去,不用透过音律,雨声本身便是生死曲。
阕:关于你我的天命各自开启了。
释:而吾,只能向前。
阕:走在自己所期望的道路上,无悔则可。你知晓吗?其实佛乡从未下过雨。
释:亦无芭蕉。”
这一段对话初看来似有禅机,再看之好像又无,深究却游离于有无之间,倒是有几分值得品味之处。
这段话应该是阕声云舵教导释阎摩看透本质。
在此可以再展开分析一下释阎摩这个人物。
要分析释阎摩这个人物,我们要先了解“雨”和“芭蕉”所代表的意向。
古人常常用芭蕉与离愁别绪相联系。“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这是吴文英在《唐多令》中对芭蕉的理解。又有《七律》中“雨打芭蕉叶带愁,心同新月向人羞。”葛胜冲的《点绛唇.秋晚寒斋》“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一个悲愁的意象,“雨打芭蕉,分明叶上心头滴”。
释阎摩的悲愁在他临时前说的很清楚,
“释:在这个世上,最可悲者,是到了生命尽头还找不到回家乡的路。
&&圣:暗界是你的家,快乐地是你的家,黑狱也是你的家,本爷会带你回家。
&&释:众人皆说吾出自暗界,但吾真正的身份却是从妖界深层转生至暗界的妖身,在真正的望着诞生前,吾只能当一名旁观者不断飘浪。吾,厌了。
其实在剧中很多地方都表现了释阎摩这种希望妖界统一却又无能为力的愁苦,只是在他的沉默清冷的外表下表现不甚明显,却常常借助追随雨打芭蕉之声来表现罢了,到了最后挑破这层窗户纸,骤然心头一阵悲凉。
故而阕声云舵会问他“那你为何寻至此处?或者该问,寻何至此处?”意思便是,你因为什么才会找到这里,你的目的不是找这个地方,而这地方不过是你的一个心理的依托。故而二人说到最后,阕声云舵提点:“你知晓吗?其实佛乡从未下过雨。”释阎摩已经了然:“亦无芭蕉。”
我们回到阕声云舵这个人物,虽然释阎摩的思量所产生出的假相而出场,是在引导释阎摩看透本质,不过这一段话真的仅仅是说释阎摩的吗?
他出场的第一句话:“雨尽灯残夜二更,打窗风雪映空明。朋友,共听雨声吗?”如果不是bj为了烘托气氛而故意为之,那就是别有深意。特别是“朋友,共听雨声吗?”这一句,意思可能是说他自己也曾经或者是像释阎摩拥有着类似的愁苦,而他的愁苦又是什么?或许是他私人的,也或许是佛乡的,也可能是众生之苦。究竟为何,端看他后面在剧中的表现。
就如他所言“关于你我的天命各自开启了。”而“走在自己所期望的道路上,无悔则可。”这是对释阎摩说的,也是对自己所说。
而后在对待欲界所擒获人质的处理之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曾经有人问吾,如何计量恒河沙数。
吾只写了一字,劫。
后来有人问吾,如何权衡杀戮慈悲。
吾仍只写了一字,戒。
最后吾问自己,如何承担生命重量。
吾同样一字回应,舍。
却是到了今日,才明白这个字的痛楚。”
要解释上面这段话,就先理解佛教中“劫”、“戒”、“舍”这三个字的含义。之前看到吧里有人已经解释过了,故而在此不再做分析(众人:简单说你懒就对了=&=陌仔:麦戳穿吾,嘤嘤~)。
“阕:终究,吾踏上了这条自己选择的道路。
&&野:臭老秃,你知道吗?我看到一个修者,踏在无悔的血途上,他坚毅的眼神,让我想起了你。
&&阕:吾心舍戒,已入贪嗔痴。
&&野:他,贪求苍生利,嗔对苍生罹,痴想苍生悲。
&&阕:从现在起,阕声云舵牢记今夜满身血腥。
&&野:臭老秃,我要追随你去,我很荣幸。
&&阕:拜别佛乡。
&&野:杀得好啊!”
佛教重在普度众生,佛爱众生,众生皆佛,所以禁止杀戮,修身明心,弘扬佛法。由此观之,阕声云舵虽然初心在救佛乡,但其行为,确实是有悖于佛家教义。其实关于这一点,吾觉得和佛剑分说的争议如出一辙。
不过与佛剑分说的明显的宗派理念不同,阕声云舵应是属于禅宗。再延伸开来,天佛原乡之人应该都属于禅宗。
佛教看重的是轮回之说,人生并不只是这一世,所以斩杀罪人不过是为了阻止他今世之罪业,并非断罪之根本。
真正的修者担下杀生罪,那是大慈悲,但是伪善者若利用苍生为借口,哪怕所杀的是该死者,也是初心不善,不能算是真正的修者。所以不能因杀而杀人,即便是该死之人,也要怀着慈悲之心,不能说罪恶深重之人杀了就是好事,只不过是斩断了他现世所创造的罪业,让他早一步进入轮回罢了。
【阕声云舵】(二)
再看孽宰凶棺的事件
“谴:但第三棺之事也该着手了。
&&裳:真无他法吗?
&&佛:地三棺究竟是什么,为何佛铸至今不愿接受?
&&谴:由百具不满周岁婴儿之骨所成之孽宰凶棺。
&&佛:啊?!如此杀戮,罪业深重!但若这是唯一方法,佛剑愿担起一切,执行此事。
&&裳:吾不会同意这种作法!
&&谴:佛铸……
&&裳:不用再说,双棺困双体足矣。至于波旬第三体,吾与佛剑会另外设法。
&&谴:既是这样,吾便不再提。佛铸,另有一事,吾在途中曾往冰楼见到一人,他之面相浮现了灭徽死印。
&&裳:(灭徽死印记现世,代表潜欲恐蠢蠢欲动,莫非是针对归顺佛乡的谴弥勒而来?)不用担忧,吾会理清此人动向。
&&谴:(若潜欲真有意搅入事件,杀灭波旬三体之事不能再拖。)佛剑,吾有事待办,迷达就交你了。
&&谴:云舵请留步。
&&阕:找吾何事?
&&谴:我还记得你曾经提起过三问偈:如何计量恒河沙数,如何权衡杀戮慈悲,如何承担生命重量。而吾相信时至今日,你的回答不曾改变。
&&娱:师兄,你向云舵问这些做什么?
&&谴:你自断一臂就是杀掉被欲界连命锁锁住众多僧侣的你所展现的大无畏。
&&阕:吾……
&&娱:师兄,你难道不知这些人命是云舵一生的痛吗?为什么又要揭开这道疮疤?
&&谴:当初不得已选择极端手段来抗衡波旬灭威,这些人命是波旬肆虐下的恶果,波旬才是万恶之源。如今迷达陷身佛乡,必须趁此机会将波旬三体一一打尽,将他们彻底解决。
&&阕:怎样的解决之法?
&&谴:三口异棺,分别装起波旬三体。以百婴骨棺为主,引三人之血相衡,使三体波旬互相炼化至死,其他两口棺木,吾已有眉目,如今就只剩百婴骨棺需要制作。
&&阕:你希望吾做什么?
&&谴:据蟠龙典记载,人的龙骨自颈椎下数到第三节,乃人骨气所存之处,以初生婴儿龙骨之骨气最正,能涤万邪。取其百骨制成棺,能成三棺之主棺,导引波旬三体血气相冲,吾希望由你来执行收集百婴骨之事。
&&娱:若将初生婴儿第三节的龙骨取下,岂不是等同残杀性命?这样妄造杀业,与刽子手何异!不行,万万不可这样做!
&&谴:吾也知晓此事之为难,但波旬之祸又该如何了结?
&&阕:(魔考:恶魔,你为何不是来就我们,而是来杀我们?我不想死,不想死啊……)
&&娱:这样屠杀婴儿与魔鬼何异?比之波旬所造杀业,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不赞成用此方法”!
&&谴:若波旬不除,以后将有更多如同那批被屠杀的僧侣之事重演。
&&阕:吾答应,此事就由吾来执行。
&&谴:此包袱中乃血婴幡,用来收集百婴第三节骨头。阿弥陀佛。
&&丁(丁卯):佛说苦渡偈,何苦大法道。如果只能牺牲无辜来陪葬波旬,那修佛还有意义吗?修佛之人不该起杀生心。
&&阕:唉!
&&娱:云舵,等我!”
要解释这一段,首先要理解佛教对杀生的定义。
戒经有言: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娟飞蠕动、细微昆虫,但有命者,不得故杀。
如此说来,怎样才算犯杀生戒呢?
《梵网经》卷下:“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摩诃僧祇律》卷四:“有五事具足杀人,犯波罗夷。何等五?一者人,二者人想,三者兴方便,四者杀心,五者断命。是名五事。”
也就是说,犯杀生戒有五个条件:
1.被杀者是有生命的众生。(就是已经死掉的,比如去市场买的,不算犯杀生戒,但如果吃肉,会有食肉业报。)
2.杀这知道所杀的是有生命的众生。(就是神志不清者不算犯根本戒)
3.杀者起杀害之心,或是贪、嗔、痴、慢、妒忌等烦恼。(因烦恼而杀人,烦恼就是杀人动机。)
4.杀者用方法杀生,包括教唆、自杀、随喜杀等。
5.被杀者生命已断。即死。
满足五个条件者,此戒律便毁矣。
其中杀生的方式在《四分律》卷二列举了二十种:自杀、教杀、遣使杀、往来使杀、重使杀、展转遣使杀、求男子杀、教人求男子杀、求持刀人杀、教求持刀人杀、身现相、口说、身口俱现相、遣使、遣书、教遣使书、坑陷、倚发、与药、安杀具。
其他典籍也有列举,在此不一一累述。
有了犯戒的条件和方法,那么讲究因果轮回的佛教,必然也有杀生的果报。
《大智度论》卷十三叙述杀生有十罪︰(1)心常怀毒,世世不绝。(2)众生憎恶,眼不喜见。(3)常怀恶念,思惟恶事。(4)众生畏之,如见蛇虎。(5)睡时心怖,觉亦不安。(6)常有恶梦。(7)命终之时,狂怖恶死。(8)种短命业因缘。(9)身坏命终,堕泥梨中。⑽若生为人,常当短命。
杀生在佛教当中是重罪,杀人尤甚。且杀人,不说是佛教中人,哪怕是平常人为之,也属于重罪。但是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有灵,不可杀生,就一定不能杀呢?
圣严法师著《学佛群疑》中有言:“当比丘们的浴室、浴池由于多日未用,满生小虫,负责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处理,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浴室。’比丘说:‘会伤虫!’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于是比丘释然。”
上面虽不是真正佛祖所言,不过也是解开了一个疑惑。也就是像上面所言,打扫卫生,碰到小虫,算不算杀生,那我们日常当中,就连喝水都会有微生物,那算不算杀生?
佛言:“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如果单独把这句话抽出来,似乎感觉与佛教教义有些投机之处,不过合着来看,其实并不矛盾。
而佛祖在喝水的时候会用东西过滤掉一些看得见的生物,而看不见的就算了。
佛门慈悲,教人平等和善,众生但对于恶人恶行裁判又如何去定义?就比如说警察执法,外寇入侵,为了这些而杀人又当如何。
《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
波斯匿王乃佛陀的忠诚护法弟子,故而犯杀生戒和保国为民并不是矛盾的。
以上对佛教的杀生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联系到人物当中。
阕声云舵出场并没有多久,从轰动武林24章出场到轰定干戈第4章,总共不过十二章的情节,但是为救世而开杀戒的情节就出现了一次,也即将再出现一次。
关于这两次的杀生救世的情况,吾观之二者是不能完全等同来看。
欲界挟持僧众要挟佛乡归降,将人质身体埋入地下并加注了连命锁。根据谴弥勒的说法,受了连命锁的人即便救出来也只是徒增他们的痛苦,且还要赔上整个佛乡的教义。
有人会说舍弃了教义也没什么啊,性命在就好了嘛,且欲界似乎也没做什么坏事,为何不能信仰欲界?诸如此类。
其实对于信徒而言,舍弃了教义便是舍去了信仰,而舍去了信仰要比舍去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虽然欲界现在看起来就是渲染得邪恶一方而已,顶多就是和佛乡对着干,并没有伤害群众之类。但是若佛乡败了呢,他们的教义到地是什么?就像利用完弥陀寺住持就毫不犹豫将其杀害一样,就像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血洗众庙宇擒得若人质一样,如此将人命只当达到目的的工具的教义,试想他在得到众多信徒之后会是怎样的作为?
关于欲界到地如何去看,到波旬的时候再详细去看。在此就吾本人来觉得,佛乡面临两难的局面,裳璎珞宣布投降的情况下,阕声云舵为了维护佛乡教义,只身潜入扣留人质的地方,并将它们杀掉,这样的行为并不值得弘扬。为何?因为无论理由是什么,杀人是不对的,而且他杀的人并非作奸犯科无恶不作人人得以诛之之徒,而只是被当做人质的普通人,更是受害者。
上面是站在道德层面做评判,但是如果吾站在他这样的立场,吾会支持他的观点,并钦佩他的作为。为何?因为他并不是为了杀人而杀人,而是为了佛门的教义,为了自己的信仰。其实就和守卫自己国家的战士有几分的类似之处,倘若两军交战之时,敌军拉着己方的百姓,甚至是拉着自己的父母兄弟来当挡箭牌冲锋,己方该怎么办?难道就坐以待毙,待敌人来将自己灭了?
其实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战士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杀害人质,如若无情,那么杀了人质就像杀人狂魔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尊重且需要唾弃;但人心是血肉长的,能在那样的情况之下身心备受煎熬,却依旧秉承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立场,那才是最值得人去尊敬的行为。如果某一天我们看到战士满脸泪痕的举枪对着自己的同胞时,就能体会到这样的杀戮要承受多大的罪责吧!
阕声云舵的所为,与上面的例子不过是大同小异而已。然,他是一个杀人狂魔吗?显然不是。故而他的人格是值得尊重的。
不过阕声云舵还有一重身份,便是——佛乡修者。
佛教教义首要持戒就是杀生戒,阕声云舵深谙佛门教义,虽然是为了佛门大义,但是终究是犯下了杀生戒。所以他的善恶心更重,愧疚心更重,承受的罪责更重!(其实吾在想,如果当初谬师没出现的话,禅师会不会自己在河边洗衣服,洗着洗着就疯掉啊QAQ现在又来一个百婴棺,禅师你不要那么乖好伐QAQ上次欲界的人假扮佛乡的人叫你思过你就去了,现在人家叫你去杀人你又去,不要这么呆萌小乖啦,看着心疼QAQ谬师快拉住禅师了啦QAQ)
佛门犯戒者要承受的罪责,上面已经列举了部分,而作为一个心怀大慈悲的高僧而言,自愿犯下杀生罪责,这样的人格,这样的觉悟并非一般人能做到。纵然被逐出佛乡,纵然后面忍受着种种质疑,并自断一臂,但其心却怀着大慈悲。如娱笑颠所言:“这些人命是云舵一生的痛。”由此看来阕声云舵虽是放不下罪业,却体现他慈悲为怀的初衷。
既然已入贪嗔痴,却是初心未改,佛心未变,阕声云舵这一个人物的塑造着实是值得钦佩。
百婴棺和人质事件,吾认为这两件事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先不考虑谴弥勒的目的究竟为何,也暂且相信娱笑颠并未受到传天洞里面石像的影响……突然觉得后面会很虐QAQ)
首先,人质事件限定了时间,而且只有短短三天,在三天内另想办法就出一百号人是不可能的,将他们杀了才是最快捷的方法,正如两军对阵,在短时间想办法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做出最有效且最残忍的决定。而百婴棺虽也是时间紧迫,却应该还能抢救一下吧……
其次,人质是明显被欲界所操控着,而婴儿却没有。
再次,人质中了连命锁,命不久矣,但是初生婴儿之生命却是刚刚开始。虽然佛教的教义认为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都是苦,但是轮回之中必有定数,妄杀性命依旧是不被允许的。
由上面三条不同之处来看,这两件事还是要区分来看。
但是若果百婴棺只能是唯一解决困难的方式呢?又如何去评定收集百婴骨头的这种行为?
吾在分析人质事件的时候已经说过,任何杀戮都是不能被弘扬的。且百婴棺要比人质事件来的更残忍,即便到了最后的设定依旧是无法避免制造出百婴棺,吾觉得阕声云舵和佛剑的觉悟应该是一样的。而吾只能说这不仅是一百名婴儿乃至家庭的悲哀,也是执行者的悲哀……
【年华不染——裳璎珞】
裳璎珞在佛乡恢复清圣之后出现,作为深阙的主事担起佛乡之责,带领众人与欲界对抗。
裳璎珞的处事风格,在目前看来,其处事风格乃是不温不火不紧不慢的状态。
在对于欲界利用人质威胁佛乡投降之时,裳璎珞的说法是为了众生,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投降。这样的做法,符合佛爱大众之说,并没有偏颇之处。
“无惑渡迷:佛铸,现在该怎样办?
&&谴弥勒:欲界在迷达的统御之下,手段更加狠戾,竟如此快速擒捉众人质,但若真因此妥协,佛界将沦陷矣。
&&临江悟北:人命关天,贫僧无法弃他们不顾。
&&裳璎珞:吾亦赞成救出人质。
&&谴弥勒:佛铸,非吾绝情,方才所见乃欲界连命锁,受此手法者等同无救,重者致死,轻者残而难愈。何况佛乡归降将牵连到众生,修佛意念之变,造成天数逆乱。
&&裳璎珞:若不救,同样会落进迷达的算计。莫忘了昔时深阙遭封,佛乡外围所呈现的异兆,正是迷达跨越时空界限,施展特有能力所致。佛乡修众虽秉持善念,无奈执念被放大,错其言行呈现于世,让世人反向质疑修佛意念,欲界便是因此壮大,现在的佛乡不能再重蹈覆辙。
&&谴弥勒:这……
&&裳璎珞:吾知晓你出自欲界,深谙欲界之害,但若不能救眼前能及众修者,又要如何救天下苍生?
&&无惑渡迷:吾虽赞成佛铸决定,但吾担心这个决定将使佛铸被诬为欲界臣属。
&&裳璎珞:我们要相信苍生。
&&谴弥勒:即是如此,吾等领受佛铸法旨。
&&裳璎珞:年华不染裳璎珞以佛乡最高指导之名宣旨:三天后,佛乡回应降书,归顺欲界。”
而在与鷇音子对答之时:
“裳:你之爽快应对,与吾所料不同。
&&鷇:哦?如何不同?
&&裳:吾以為你是一名窥时机,欲图谋自身利益之辈,开天榜只是你欲掀起武林风云的一种手段。
&&鷇:那現在呢?
&&裳:难以定论。
&&鷇:其实你看吾,该以菩萨化身论定才是。
&&裳:哦?
&&鷇:常言說,心中有佛,所见世界皆是遍地佛光华灿,佛铸乃天佛原乡高僧,更该有此佛眼相识,若擅于以自身认知与偏概印象,来对未知的事物下断论,那与凡夫之流又有何不同?
&&裳:那敢问阁下,如何视吾裳璎珞?
&&鷇:乃佛之赘饰。
&&裳:嗯,确实,佛身宝华,乃源出于心,非是衣裳璎珞之添光,裳璎珞為名之初心,乃想沾一点佛光华映,由先生点破,倒显得裳璎珞著于名相了。”
鷇音子所观裳璎珞为佛之赘饰,按照他之说法乃是客观论定,既是除去是非善恶还与本质,裳璎珞在鷇音子眼中只是佛法的外在表象形态。如果用历史人物来做比喻,裳璎珞的言行倒是与晚清的李鸿章有些相似。
李鸿章此人在任之时虽然代表晚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是不能完全否定了此人,他所为全然是为了晚清政府而鞠躬尽瘁,正如他自称为“裱糊匠”,为了掩盖晚清政府内部的腐败罢了。
正如忘尘缘来给佛乡下归降书的时候所揭露的,佛乡创造之初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如此清圣。而后裳璎珞也承认了这件事,并解释了天佛原乡的形成。再后来裳璎珞决定归降欲界,也是和李鸿章咳血签订不平等条约有几分相似之处。
然,裳璎珞究竟如何判定,还需看后续的发展如何。
【品禅妙足——谴弥勒】
谴弥勒这个人物还未出现就是一个争议的存在。
首先他是这个“影帝”众多的剧集作为一个改邪归正的代表出现,原先的第四天之主到现在的天佛原乡修者,身份却是有几分微妙,以至于到轰定干戈的剧集依旧有道友认为他是欲界的安桩。
其次,细心的道友可能会发现一件事,便是他的手段有些蹊跷。其一是当初人质事件之时,说人质中连命锁的人是他,后来说只有百婴棺才能封波旬的人也是他,然后他找了曾经犯下杀生罪的阕声云舵去执行制造百婴棺之事。
正如有些道友所疑惑的,如果谴弥勒真是维护佛乡教义,为何不自己去弄百婴棺?
由这个疑问再结合上下两点,谴弥勒的行径确实有值得让人怀疑之处。
但倘若谴弥勒非欲界暗桩,他所知道的欲界手段和消灭波旬的方法都是在欲界之时所得知的消息,他让阕声云舵去执行百婴棺的事情是因为他觉得潜欲已经出现,必须要尽快封印波旬,而自己要处理第二棺的事情,无暇顾及地三棺。
由此观来,谴弥勒的定位还需看后续的发展。倘若他真是身心归顺佛乡,那么他将是一个很好的能顶住舆论压力决心改邪归正的代表;但倘若他归顺佛乡只是表面,那他的定位又是另一层了,在此不再讨论。
【佛乡众人】
天佛原乡正如裳璎珞所说,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罪业。
“众:佛乡包庇恶徒天怒人怨,将杀人凶手交出!
&&裳璎珞:诸位协同佛门诸脉包围佛乡,无非问罪而来,裳璎珞愿意承担这项罪业。
弥陀寺住持:说承担就承担,真是好轻松,难不成此时是你授意?
阕:此此事是吾一人所为,请诸位莫再为难佛乡,阕声云舵愿一己承担。
天北寺住持:杀人凶手终于肯出现了吗?但你和佛乡抢着承担,说不定这桩悲剧正如欲界所言,是你们共谋。
无梦生:得饶人处且饶人。请各位大师听三余一言。
?:你为镜外尘,焉识镜中缘,俗缘莫染佛门诸事。
无梦生:大师此言差矣。佛观众生,皆有佛性,每一条性命都是菩萨。大师却将吾排拒在外,难道已起分别心?
天北寺住持:佛性为根,人性为本。若施主心存正念与慈悲,纵使人身,亦为菩萨。但阕声云舵杀僧罪实,有泯人性,佛乡更意图包庇,正是毁佛之始。阿弥陀佛。
无梦生:慈悲的体现不在行为,而在初衷。欲界加诸在人质身上的连命锁才是残毒的根源,这是各位看不到的恶意。就如同一个人口诵佛号,也未必真心向佛。
弥陀寺住持:天北殿主持,这个小子是在讽刺你们啊!
天北寺住持:嗯……三余无梦生你竟帮助为恶的一方质疑我们咯?
无梦生:吾并非质疑,而是惊疑各位竟因此立场偏向欲界。阕声云舵所背负的人命,将因各位的决定而变得毫无价值。还请诸位大师三思。
天北寺住持:阿弥陀佛,施主此言以佛乡为正、欲界为恶,不也陷入分别心?欲界为佛门一脉,为何吾等不能信仰?
无梦生:佛家所言无分别,是指事物虽有分别,吾心却不执著分别想。方才吾说大师起分别心,是因为大师率先将吾排拒在佛门之外。但大师所言之分别心嘛……
天北寺住持:为何欲言又止?
无梦生:欲界本为佛门一脉,确是事实,但欲界的成立,却是为了推翻原有佛门的教义。三余想问,究竟是谁先排斥了谁,而你们又真明了自己正在信奉什么吗?
弥陀寺住持:哼!我们是来找杀人凶手的,谁跟你论分别心!不管怎样,杀人是事实。佛乡就是要给我们一个交代!
阕声云舵:没错,吾杀人是事实,不能因此卸责。
谴弥勒:阕声云舵!
阕声云舵:吾就先卸一臂,待吾完成该有责任,任凭佛门论处。
弥陀寺住持:一只手臂就像谢罪,我们怎么知道你一定会兑现承诺?你……
天北寺住持:好了好了,他都已经自断一臂,何必如此相逼?
?:弥陀寺住持,请你冷静,我们已经作得太过了。
弥陀寺住持:什么太过?面对杀人凶手根本不需要同情,就算逼他死也是天经地义!欲界说得没错,佛乡真是一个藏污纳秽之地,我们绝对不能退缩!……你要做什么?呃……你,你竟敢废吾武功!
裳:此举是为敬你所言,更要保你性命,与其日后为欲界身先士卒,不如归反平凡,潜心修佛。善哉!”
这一段是众僧听欲界的煽动之言,围困佛乡之时的对白。其实霹雳中有很多表现现实的情节,正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却不脱离生活的一种创作特点。再次看这一段,反观现实,有多少人像天北住持和?一样听信谣言而立场动摇,起了分别心?又有多少人像弥陀寺住持那样目的不纯呢?
佛教与另外两教一样,也是有高下之分,优略之分。不能说佛教的教义是如此,就一定都是慈悲之人。
只要有人就不可能没有矛盾,故而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是如此,只不过因为佛教的教义比较高,所以显得心怀不轨者更无法饶恕而已。
【魔佛——波旬】
佛教把世界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是指人间。
五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即财、色、名、食、睡。又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引起的五种情欲。主要指男女色欲。“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曰欲界。”(所以波旬就应该去找女人……么……)
《大智度论》卷十七:“哀哉!众生常为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欲界四重天有五趣十二处。
趣,义为趋向,五趣指众生由善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所处,又称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此种自天趣又别开阿修罗,故又称六道。以六趣本身又将天、人、阿修罗称为三善道,将地狱、饿鬼、畜生称为三恶道。其中地狱还分为八处,加上畜生、饿鬼合着十恶趣。
人有四处,天有六处,合为十善趣。此立足于人,地狱在下,最底层是无间地狱,天在上,他化自在天最上。
用图解来说,佛教的世界是这样的(欲界最高层也就是欲界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
《窥基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又云波卑夜,此云恶者,天魔别名,波旬,讹也,成就恶法、怀恶意故。”
在佛经故事当中,魔波旬假装皈依佛门,因过去的福德成为六梵天主,而后从内部将众人导入外道,引入歧途。
其实佛经当中所指的魔不一定是某一个神灵,而是指人性的欲望,若没有明心见性,则魔不除,所以有一种说法是魔波旬是杀不死的。
《大悲经商主品第二》中提到:商主将来会修成辟支佛,而魔王波旬将来天命终了,会直接堕入地狱,受报后他沉痛忏悔才出地狱,后上升到忉利天,在天上修佛法而得度。(商主是波旬的儿子-&-而且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吾为何突然想到慧座啊QAQ)
《佛藏经》卷中:“欲者即是无明”。佛教的中心在于明心见性,认为“欲为苦本”,众生沉沦欲念,就无法摆脱世间之苦,无法登入极乐世界。
所以波旬在论三教之时提出:“佛门以法轮为志,宣扬八正道。但吾认为此非正法,真正代表佛门者,乃八苦也。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乃至五蕴织盛,才是佛门真义。”
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即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其中正见是最重要的一道,另七道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行。并要求不可沉迷于贪欲、寻欢作乐的生活。且不能自我史家苦行、折磨,否则都会走向极端。
而波旬恶体认为八苦才是修行的真谛。
佛教当中有四真谛:苦、集、灭、道。用简单的看法来说,苦是人一生出来就存在的,也必须经历的,就是“八苦”;集,就是苦因,也就是因为欲念所产生的苦;灭,就是灭苦;道,就是灭苦之道。
由此看来,八正道所侧重的是在佛者的修行,八苦侧重的人的本身。佛学本质在于因果轮回,故而在某些时候也可以认为人的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故而一页书后来所说:“此言初听虽似离经叛道,细思之后亦不失为大破大立。”
然佛教之中又不全然否定“欲”。认为有益的“善法欲”、“善欲”,是予以肯定的。《大智度论》卷二六:“欲为初行,欲增长名精进。如佛说一切法欲为根本。”
而魔波旬所代表的欲乃是欲界之淫欲、食欲,是“恶欲”,故而波旬也是佛所要度化之人~至于剧中波旬的结果是否像佛经上说的那样,就要等后续了~
----------------------------
以上是对佛教的分析,以后有新出人物再补充。
-----------------------(这是总结,不,是吐槽的分割线)---------------
在写这个文的时候,吾不止一次觉得,bj在人物的设定上非常的用心,无论口白也好,人物也好,能从一段话中看到那么多知识必须要有比较高的功底的。不过吾想说的是,现在有钱人不像吾这样闲的蛋疼的矮矬穷花那么多时间去sb的乱扯(给自己一个嫌弃脸QAQ)。
其实武力神马的直接一点,来个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等式就够了,人物关系不要太复杂,神马既是师傅又是仇人又是爱人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关系是很难理清楚的,就像《三国》总是比《红楼》少很多争议一样道理。
同时希望bj能在处理人物细节方面做得更好一些,人物更丰满一些。
就像罗陵在回应某位道友对龙宿恋爱的疑惑之时,她说恋爱可以的,不过或许只看到了开头和结果,少了过程,所以不是很理解吧。
就比如新剧中对宫无后的表现有几点做得比较细致,一点是宫无后救了朱寒并和他回家之时,朱寒扑在宫无后怀里哭,宫无后想用手拍拍他以示安慰,但是手却停在半空中没有落下。这一段很好的表现了宫无后内心的纠结,让吾一直回味至今。但是如果前面没有提到宫无后和萤儿的事情,这一段的感染力恐怕就会被减弱许多。另一点是他在登场时烧蝴蝶的动作,如果没有这个细节来衬托他痛苦压抑的长久生活,恐怕到后面挑战大宗师的时候,感觉就少了很多的味道。诸如此类……
---------------------(这才是【真】总结分割线)-----------------
三教虽然有不同的教义,不过教义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定位如何运用全然是人在操作。
霹雳虽然是一个架空的故事,与现实生活是没有太大关系,不过在很多地方它或者直接仿照一些现实的理念,或者对现实理念的提炼和再创造,故而我们看到的霹雳当中的众生相,或有现实的典型,或仅存理想,这都是创作者对布袋戏创作的一种智慧和热情。在此希望创作者们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悟空是道教还是佛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