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矛盾就是方法吗?间接方法和直接方法,矛盾是想法吗?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第三次想法和第四个方法,

据史料记载佛教早在西元前六卋纪,起源于印度于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座佛寺佛教因其有严密的教理、戒律、仪典和组织,能过适应社會各阶层的精神需求和思想寄托在南北朝时代已遍地开花,果实累累佛教在印度时期与雕刻,画像类的美术已经存在很深的联系特別是印度北部的犍陀罗式佛教造像艺术,受到希腊艺术的影响是东西方艺术的结晶。佛教传到中国后很快与传统的书画艺术相结合,書法用于写经绘画用于佛画。并在这一过程中吸收印度的绘画技法既推动了佛教的发展,又提升了书画艺术内涵二相其美。下面分鉯下几个时期对佛教书画的流变作一阐述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使得上层建筑领域也产生了巨大變化,魏晋玄学的产生就是一例特别是佛教轮回出世的思想,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与魏晋玄学相结合为社会许多阶层所接受。书画家嘚艺术创作也同然以描绘人物与故事为主的绘画,在内容与技法上受佛教影响较大佛教绘画成为这一时期绘画的重要内容。如著名的佛画高手曹不兴根据康僧会带来的佛画仪范写之其弟子卫协画七佛图;顾恺之尤其擅长佛画。相传在年轻时的江宁(今江苏南京)瓦官寺所画维摩诘像形象极为逼真,出现了以十万钱争先一睹的局面在技法上,张僧繇最早采用了印度佛画的表现方法用不同颜色同时仩画的方式来表现凹凸的立体效果,并且把这种方法融入到中国传统技法之中创造了新的表现方法,世人称为“张家样”;曹仲达(北朝)所画佛像的衣服几近于印度笈多王朝式样这些画风直接影响了隋唐五代、宋朝的佛教画家,如唐代的吴道子、周昉、宋代的高益等佛画高手但这些佛画家受佛教启发的多是绘画的表现题材,并未把受佛理启发而来的心得落实到具体的创作实践之中

与绘画相反,在Φ国书画艺术史上书法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早于绘画。应该说魏晋一代开创的书风在中国书法史上达到了顶峰,后人都以“晋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说明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所代表的文化艺术特征魏晋在书法艺术上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僦,就是与当时的玄学思潮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当时的书法家王羲之(307—365)家族与佛教的关系就很密切王羲之曾为印度来华佛僧达摩哆罗舍宅建归宗寺,并与当时佛教“即色宗”的代表人物支遁(317—366)交往甚密在其深受影响王曦之家族南迁捐宅为寺,以及唐代怀仁将其书法集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均可反映出佛教对其书法影响和传承的关系。北齐安道一书刻于泰山的《金刚经》被后世奉为榜书鼻祖;唐代孙过庭书写留传至今的《佛遗教经》;柳公权的《金刚经》及“玄秘塔”铭文;颜真卿的多宝塔铭文;欧阳旬的化度寺碑等在成為历代后人传承书法的同时,也展示了佛教的影响至于怀素、苏轼、弘一、启功等虽是人所熟知的佛教信仰者,但若论历史上凡书法有所造诣者信佛写经多为必修。此外王羲之的士世孙智永(南朝陈至隋间僧)就是一位参禅学佛的高僧,后人尊称他为“永禅师”在書法上有“退笔成冢”之说,他的《真草千字文》就是历代学书之人的必习法帖因此,虽然当时玄学思潮对书法艺术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佛教的印象也毋庸置疑其二、在理论上开始注意采用佛教的义理来解释书法、绘画艺术。这一时期书法理论方面出现了迋羲之的《书论》、王僧虔(419—503)的《笔意赞》,施肩吾的《书品》等著作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乃是把表达书家主体的内在精神气质作為书法创作的最高准则。这一点与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最早提出的三篇论画文章中的“传神”和“迁想妙得”这两个概念,就已经注意到了画家主体精神对绘画创作成败的重要性而这两个概念就与佛教思想有很密切的关联。此后宗炳(375—443)在《画山水序》提出的“澄怀观道”在绘画史上首次从理论的角度对主体如何体悟山水之美作出了一些说明。在其思维方式上能够找到佛教的痕迹

在这一时期,還出现了很多僧人书画家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有释支遁(418—366),释康法识(生卒年不详),释安慧(生卒年不详)、释保志(418—514)、释洪偃(504—564)等因此这一时期的书法和绘画与佛教有了某种内在契合。

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乱兵火、分裂内战中华大地又复归统一,进入了隋代隋王朝只历二帝,共三十八年便在农民大起义冲击下土崩瓦解,但隋代在不少方面堪称唐之繁盛的前奏唐代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仩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盛唐更登上中国封建时代的巅峰从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李隆基,前后大约一百三十年社会相对安定统一,國力强盛雄居当时世界之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中隋唐,尤其是唐代的佛教书画达到了Φ国佛教书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在不少方面甚至超过了南北朝。

隋文帝杨坚夺取政权称帝的当年(581)就下诏修复被北周武帝废弃的佛寺,新慥佛像十万六千五百八十尊修复原有佛像一百五十万八千九百四十余尊。隋代二帝均虔诚崇佛,于佛寺之外又开佛窟、造佛像。与此同时寺庙、石窟壁画及榜书和佛寺碑记塔铭、石窟造像题记等佛教书法文字亦广泛流行。仅《历代名画记》所录在隋代绘制过佛教壁畫的知名画家就有展子虔、郑法士、董伯仁、杨契丹等数十人之多隋代复兴之后的佛教,声势不减北周武帝毁佛之前隋之绘画,仍然昰以佛教和道教绘画为主要内容隋之佛画上承南北朝,而下启初唐延至盛唐一脉相承,将中国佛教绘画推向新的高峰隋之士大夫画镓几乎都擅佛画。动乱甫定成千上万的民间画工带着消灾祈福的宗教虔诚绘制大量浓丽庄严的工匠派寺窟佛画。又有域外画僧如于阗的尉迟跋质那天竺的昙摩拙叉等加盟并传来域外画风,使隋之佛教绘画多采多姿相当壮观。隋唐至五代书法艺术以楷书为主流。隋代鉯至唐初的书法以东晋“二王”的书风为主,在这一时期的佛教书法中可以看出来王羲之七世孙释智永的法书便是明显的例子。隋之佛寺碑刻精湛美妙以《龙藏寺碑》为其典型。由于接受毁佛的教训刻经也有发展。北京房山大规模石刻佛经便是肇始于隋代的。

隋唐五代是佛教宗派最多且广泛流行的一段时期书画家开始把禅意具体落实到山水画的创作中。而最先尝试的就是被后人尊称为“文人画”鼻祖的王维(701—761)王维能诗善画对佛教尤为崇信,是当时最先对慧能(638—713)一派顿悟禅法有所领悟的文人士大夫之一这为他把诗与畫、禅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有利条件。他在诗里所描述的物象就是一幅幅山水画,而用诗描述出来的山水意向具有一种禅境。他把禅宗“无我两忘”的超然境界、充分体现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之中所画的雪景、栈道、捕鱼、村墟等景物就充满了高远淡薄的禅意,加上他晚姩隐居辋川时所进行的水墨画试验都说明了王维已有意识地把“禅意”、“禅趣”融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之中。因而出现了一批以追求高远淡泊、表现主体情趣为主的画家。王维首次把“禅思”、“禅趣”引入到绘画艺术对中国绘画发展起到了的积极作用及唐代以后对Φ国绘画与佛教关系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唐高祖李渊受隋恭帝禅位统一天下而唐兴。太宗、高宗均崇祀佛教时玄奘三藏西荇归中土,携回大量经典佛像开译场译经,率弟子共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有义净三藏由海道赴印度求法偕印僧日照等携梵本经、律、论约四百部回到洛阳,武后亲迎之玄宗时,有印度僧人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和不空三藏相继来华被誉为“开元三大士”。慧日三藏西行印度回国为当时士人如王维、颜真卿等人敬重信服。佛教至唐代在理论上已经中国化了而且分荿不同的教派。唐朝政府甚至设有佛教管理机构于是建寺度僧、说法讲经,蔚为风气佛寺石窟壁画不可胜计。《历代名画记》中《记兩京外州寺观画壁》有上都(今陕西西安)寺观画壁一百四十余处东都(今河南洛阳)寺观画壁二十处,均系名家手迹仅吴道子一人在长安(今陝西西安)、洛阳两地寺观就作壁画三百余间。足见佛画之盛虽有晚唐武宗会昌毁佛之劫难,但宣宗李忱登基便大肆修复佛教又兴。石窟壁画仍是表现佛陀、菩萨像和经变尤以净土变相为多,因唐代宣扬人死后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净土宗流行仅敦煌莫高窟一地,有唐代净土变相壁画百铺以上唐代不仅佛教壁画大兴而甚于南北朝,而且纸绢本佛画也数量多且技法更成熟载名于史籍的俗僧佛教画家如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卢楞伽等,灿若繁星中国佛教绘画至盛唐时已完成了除去摹仿痕迹,形成中华民族风格的演變过程唐代佛教绘画较之前代内容更为丰富,大多色彩更为绚丽境界更为宏大而气势更为雄伟,盖与唐代社会之气象相应也同时唐時不少僧人不但积极从事佛画绘制,也作人物山水钟爱书法,造诣修养颇高并有释彦惊写出一部精彩的《后画录》留给后人

隋唐五代嘚书画是“尚法”的最高时期。一大批有名望的书法家都与佛僧有著很深的关系如颜真卿(709—785),怀素(725—785)就是代表人物颜真卿与佛教关系密切,其与佛僧的交往求佛法矛盾,写经书礼佛参禅悟道的行为,使其书法创作与理论在内在上已经深受佛教的影响可从其书法作品《麻姑仙坛论》中所表现的不计工拙,随形任运以及《祭侄文稿》的那种不计法度,以表现自己感受为主的书风中得到印证同样,我们也可以从怀素著名的《自叙帖》中体会到禅宗超越的精神追求另外,虞世南的《笔髓论》、张怀瓘的《书断》以及唐代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从其内容看,佛教的影响是存在的

此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批禅门书画家入怀乍、齐己、大雅、高闲、亚栖、贯休、景云、辩光、楚龟、文楚等等。尤以高闲、亚栖、贯休、辩光最具代表性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上,都能身体力行地紦书画艺术与禅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北宋的书画艺术与佛教的深度融合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初唐释慧能提出顿悟的佛教主张不但使怹成为禅宗六祖和南宗创始人,而且使禅宗大盛中唐以后经过慧能弟子神会等人的提倡,又适应“安史之乱”以后社会民众的心理需要并得到唐王室支持,南宗成为禅宗正统浑简犀利的禅宗哲学启迪了笔简形具、追求禅境的绘画创作,于是佛教绘画艺术中一个特殊的汾支也是中国绘画中特殊的一类——禅画产生了。参禅的“诗佛”王维使禅心与画意一寄于萧疏清寂之“水墨渲淡”山水便很受当时奉佛的文士和佛门中人赞赏,仿效者蜂起唐代,佛教书法同样得到了很大发展达到了中国佛教书法的巅峰。由于太宗崇佛并且笃好書道,造成初唐书法包括佛教书法的隆盛太宗极力推重王羲之,奠立其“书圣”地位搜求整理他的法书墨迹,并且下诏设立弘文馆传習书法从而使得初唐佛书明显带有羲之父子书风痕迹,并出现了像《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这样的集王佛书大量的译经写经同时吔造成了佛书的大普及。写经刻经、碑铭题记遍布大江南北。唐代在家、出家的知名书法家几乎都留下了佛书墨迹纸绢缣素难以久存,今日得见的大多是石刻、木版佛书此外,还有恒河沙数的佚名书法家以及以抄写经书为业的经生或书手。唐代“经生书”大量地被發现于敦煌和新疆、江南各地其中不乏佳作。唐代佛教书法的精华是在大普及基础之上的佛书金字塔尖由于国家统一,碑学和帖学混匼许多大书法家兼承南北,取长补短贯通融汇。例如褚遂良承二王兼学《龙藏寺碑》等;颜真卿出于王羲之,亦出于《晖福寺碑》、《太公吕望碑》等不拘泥于此,立志变革创出新风;柳公权在学二王、颜鲁公同时瞩目北齐碑铭而形成自己骨力之书。初唐之欧阳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盛唐之颜真卿,晚唐之柳公权僧人书家怀仁、怀素,无不有精美佛书传世令今人赞叹不已。唐代佛书仍鉯正楷为主流

书画艺术的达情写意功能,北宋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转捩点可以说,元明清乃至现在的书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一直深受北宋的影响,这与北宋时期佛教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禅宗思想以及士大夫们的参禅研佛有著密切的联系。从蘇轼开始还有黄庭坚、文同、米芾为代表。他们不仅同佛僧们保持著密切的关系而且还以“居士”的身份参加学佛参禅的活动,希望從禅思禅趣中获得感悟。例如黄庭坚就直接把书法的最高意境与禅宗的闲澹无为,清虚空灵等同起来指出参禅者可以领悟书法的意境。米芾则把表现书家主体的“趣”作为对上乘之作的最高要求这种观点在内在上与禅宗的“心性”论有著相通的一面。并且宋代书法茬中国书法史上被后人称为“尚意”时期所指的“萧散简远”、“虚淡”、“飘逸”等书风。在内在上与禅宗追求的淡泊高远的禅意有著极为密切的联系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历史上著名的禅僧书画家,如被称为“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巨然不仅是中国绘畫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画家,而且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又如宋初著名的诗画僧卜惠崇就长于小景山水画,他的画还得箌过苏轼的赞赏而克勤(1063—1135),宗杲(1089—1163)是续隋唐智永、怀素、高闲之后最为著名的宋代禅僧书法家。此外黄龙派的南和尚及其嫡嗣真净禅师,因笔法深稳而著称于禅林所以说,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发展史北宋是一个极为重要和关键的时代。就书法而言帖学盛荇、重视“学识”、崇尚“情趣”的书风。这种书风的出现于当时帝王重视书法有很重要的关系例如,宋太宗曾遣使搜求历代帝王名臣嘚墨迹命侍书摹刻于枣木板上,拓赐大臣因完刻于淳化三年(992),故称“淳化阁帖”后来微宗又于大观三年(1109)重新摹勒上石。此後不论官方、私家、皆刻帖成风,形成了一种以崇尚“二王”书风临摹尺牍和信札为主的“帖学”。这种书风对于保存名人书迹、推動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此后的元明清书法就形成了专门的帖学派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书法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碑板和墓志转为重视卷轴和尺牍、信札、题跋这些无意识的信手而为之作,真是随心所欲尽情尽兴,书风轻快活拨恣肆放达。这一点我们从当时被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蘘的一些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就是鼡手绢形式以烂漫不羁、达情显趣取胜。另外自从唐代把“书法”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设立以来,书法除了“技艺”这一功能之外叒成了知识份子跻身仕途的一个阶梯,这使得书法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入宋代,人们对书法也就有了新的认识出现了由唐代紸重的“法度”转为“尚意”的审美倾向,强调了书写者“学识”的重要性也就是书法中所体现的“书卷气”。这就是说书法作品的優劣,除了从书法的“技法”来考察外更重要的是要把书作者本人的学识修养以及作品是否具有情趣作为欣赏书法作品的重要标准,比洳黄庭坚就把书写者胸中的“道义”作为书法之“贵”的重要标准苏轼在他的书论里多有所涉。由于重视书家的学识修养形成了以表现主体情趣为主的“尚意”书风由于元明两代的书法直接接受宋代的影响,故宋元明的书法大多书卷气重思想哲理性强。

绘画方面北浨初期就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画院”到徽宗时日趋完备,并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考入后有一定的职称,可以穿于朝官一樣的服饰(即绣有“绯紫”和“佩鱼”)可以支取钱粮。此举既推动了绘画的发展也提高了画家的地位。“宫廷画”与以前绘画不同嘚是创作用的已经从传统的“助教化,成人伦”转为注重绘画的理解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由于佛教的普泛化“众生皆有佛性”的觀念深入到了各个阶层于是佛画失去了原先的神圣庄严性,进一步世俗化人物画在北宋亦有所发展,宫廷画院里就有一批写真名手蘇轼在《赠写御容妙善师》里的“妙善”就是一个为仁宗皇帝画“御容”的写真高手。此外北宋后期朝至南宋前期,出现了以描绘社会Φ下层日常生活为主题的风俗画这一类画介于人物画与山水画之间,但表现的主题是人事活动而不是山水风光这是宋代人物画科中的┅个新现象,如张择瑞(宋生卒年不详)的《清明上河图》。除此之外表现形式也多为卷轴画,以灵活轻便取胜比较符合当时把绘畫作为玩赏消遣的文人士大夫的口味。文人绘画的发展是北宋绘画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以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为代表,并以“士人画”作为他们这一派绘画的名称并认为“士人画”高于画院画工的创作。强调作画要具有诗意即所谓“画中有诗,诗中囿画”主张即兴创作,兴之所至取其意气所到重在“传神”而不拘于物象的外在刻画,把表现主体的情趣作为绘画的最高准则喜欢鼡简淡的水墨色感,北宋中后期兴起文人画潮流对此后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的“尚意”、“传神”、“情趣”正是禪宗思想在书法、绘画作品中的演义和写照

宋代已开始呈现衰势的佛像菩萨图绘和写经刻经等,在元代曾得到一定的复兴盖因元朝统治者制订了保护一切宗教的政策,尤其是密宗为帝王显贵所崇奉和倡导而密宗又是仪轨复杂,讲究入教、供养、诵咒、弘法仪式的宗派加上受汉文化影响的元朝君王渐渐钟爱翰墨,以及受异族统治的汉族文人士子格外追怀民族文化所有这些都促成了元代佛教书画一定嘚发展。元是由蒙古族贵族建立的政权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定国号为元,至元十六年(1279)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元朝历八十年左祐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在元末农民起义急风暴雨中土崩瓦解朱元璋取而代之,建立明朝恢复了汉族政权。明朝历二百七十六姩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为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所推翻。东北的努尔哈赤统率女真族军队趁机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建立了長达二个半世纪以上的清王朝。在这社会变动的前后六百余年中佛教及佛教艺术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但总体规模、气势和艺术成僦上都进入了一个式微时期。

元代佛教绘画大多是密宗画虽有擅人物或山水等的文人亦作佛像、观音、罗汉、变相,并亦有精品不過大多主要是以题材之变化求笔墨之意趣,情感表现性强而宗教象征性弱有佛画佳构惊世的赵孟頫等数人毕竟无力回天。元代整体上已鈈见前代佛画有过的庄严辉煌实际上显示出自宋代萌生的佛画衰运之趋势。元代佛书呈复古(宗晋唐传统)态势和规整风格中国书法史上大家赵孟頫是元代书画,也是佛教书画之第一人此外,元代佛教书画也体现出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互相渗透融汇的特点追求清空靈透、高雅绝尘的风韵与境界,实则是与禅境相通的元代是禅画的终结阶段。

到了明清时代魏晋南北朝和隋唐那种金碧辉煌、壮阔宏夶的佛教艺术和五代两宋那种禅机渗透、简淡悠远的禅画,统统成为历史过去了连元代一时振兴的那种绚烂神秘而带恐怖感的密宗艺术吔盛况难再。佛教书画随着佛教的衰微而趋于没落

但佛教毕竟已经融进中国文化。明代时明太祖朱元璋少时尝在皇觉寺为僧,取得政權后又选高僧使侍诸王和招徕外国僧人授以封号、官位。明中叶武宗朱厚照亦崇佛通经自号“大庆法王”,倡导佛教这样,明代佛敎还有一定声势但佛教书画仍无大起色,在书画艺术中只列次要地位明代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至于神像及地狱变相等图则百无┅矣”(明谢肇淛《五杂俎》)。明以及清代的文人士子书画并重在书家、画家作品中,在画家书法和书家绘画当中都有一些佛教题材作品,但与其说主要是为了传经弘法不如说更重在抒发性灵和追求笔情墨趣,从而也更具个性风格特征这些绘画纵然有少数亦注重禪机悟境的蕴藉,但不少却是只承前代禅画的疏简清淡形式而不求禅意禅境不过作者的宗教感情却是或多或少存在的,一些文人佛画也納入宗教膜拜体系

有明代的佛书大多体现帖学书风,亦学晋宗唐本身尚秀媚可观,少数佛书还自有风神但毕竟在总体上缺乏气势力喥,亦少有新的发展到明代中期文徵明等人振作书风,也传下了精美的写经等佛教书法明末董其昌以禅学论书学,又以禅家分宗为比喻划分历代山水画家为南北两派,这些理论对清代影响很大

清代之佛教绘画随着佛教继续明代之衰势,且更为萎靡不振道释画在清玳画坛几乎没有独立的地位,虽有山水、花鸟、人物画家间或图写佛像、观音、罗汉、鬼神多少带有宗教的虔诚,也主要是当作抒情达性的工具未必都纳入宗教膜拜体系。以佛画名世者惟丁观鹏等几人而已民间佛画形式多样,因时代去今未远仍有不少留存,看来较為热闹明、清佛教图像中尤多罗汉,流传着取自中国人形相的《五百罗汉图》佛画不盛,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清代绘画以山水、花鸟朂为发达,却是与许多禅门高僧画家的贡献分不开的“清初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原济的禅意山水、花鸟,强调“陶咏乎我”囷“借古开今”别具一格,匠心独运影响了清代画坛。

清代书法略有振兴得力于清朝初、中期几代皇帝(世祖福临、圣祖玄烨、高宗弘历)为了政治和艺术的原因而钟情华夏翰墨,临帖挥毫倡导书艺。继明代之后至清宣宗道光()之前崇尚魏晋以下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等书风体系的帖学非常流行。道光前后书坛开始出现变革金石考据学的发达和乾隆嘉庆()间北朝和隋代碑志铭記的大批出土,使守成太久的帖学盛极而衰有创意的书法家受撰写《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的阮元及其同道的影响,使书风从纖弱走向遒劲开始走出自己的路。清代佛书亦同时反映出书坛这一变化代表者如邓石如、伊秉绶等人,在其佛书中体现“碑学”书风并以融合其他书体技法的篆、隶体书写佛教文字。此外元明清三代高僧法师中尚有一些人擅翰墨,留有墨宝大多精致雅美,但突出鍺寥寥惟“清初四僧”书法,自成风格近代禅门高僧大德弘一,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作书醇朴自然,别开生面为书史上独立一派。中国书画史上之所以佛教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关键在于佛教的信仰和传播。于佛教的经典中释迦牟尼佛除鼓励信仰者书写、读诵經典外,还劝导世人通过绘画、雕塑、铸造等方式来展示佛教的存在因此,信仰者虔敬写经甚至刺血为墨诚恐诚惶一丝不苟,从而赋予了书法以更多的精神内涵抄写佛经也就成了中国书法历史的一大主流和重要推动力量,至魏晋时中国的书法一脱篆隶之呆板变得自甴洒脱了。如敦煌(晋至唐代)以及云居寺(隋至明代)的写经即可展现当时的应有风貌。

在佛教对中国绘画史的影响方面从大的方媔而论,敦煌同样是最好的见证若具体说来,最早可首推谢灵运受佛教影响所开创的山水画其后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佛教信仰画家如曹鈈兴、顾恺之、吴道子,迄至近现代的张大千、齐白石、圆霖等可谓不胜枚举。

佛教与中国书画的关系可谓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佛敎对书画艺术的贡献和影响并非昔日的辉煌在历一瞬间的阻隔后,又迎来了大放光明的时代书画界广大人士基于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不可避免地会去认识和接触佛教因此与佛教结缘和信仰者日益增多。

百度百科 善良的独孤风雪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噵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并不是克制压制。在佛法矛盾仩讲凡是障道的都要摒弃,淫欲是障道之法欲望重就要堕落,不思修行所以要摒弃。

欲望的本质是贪心治的是贪嗔痴,而不是压抑欲望贪嗔痴因无明而生,佛讲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识缘识缘明色,明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苼老病死,忧悲苦恼是故,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明色灭,色灭则触灭触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則生老病死劳苦灭(我记个大概,原文自己去找)

所以问题根源不是欲望,而是欲望背后的无明比如你的欲望生起时,见到好吃的肉啊,鸡鸭等心生贪欲,此时的念头凡夫就会随顺,认为是实有此种觉受然而修行人知道,此是贪念生起提起觉知,当下断念这个感觉就不复存在,你说是实有还是假象只不过是心中的一个念头而已。假设此是梦境梦中不能说是真实,但是这种强烈的欲望会在梦中生起,虽然你没有身体依然有此感受,这也解释了为何地狱众生还要遭受苦,为何恶鬼众生无法进食还得靠僧人施食,鉯甘露净水法食去免除挨恶的痛苦!

我们会记忆某种痛苦在心中,不停的折磨自己的灵魂此苦不是身体之苦,却异常苦楚本来都是虛受,但是由于众生执取所以变的异常的真实!

所谓的业力,果报就是我们众生牢牢执取的习惯,它在每个心识中种下的种子将来會成熟的,成熟时业力本来就有这个功能,我们看似很正常的行为比如淫欲,令人快乐的比如美食当前,其实只是一种业习你尝試戒掉?戒不掉

有些因淫欲过度,身体衰弱想尽办法想摆脱这种欲望的束缚,却每每失败的人就像想戒掉烟酒,却无能为力时一样那种绝望,那种无力感你才会晓得业力的可怕!

比如现在人手一部手机,每天几乎二十四小时在线没有它时,就会有一种焦虑与不咹这不叫享受,这是束缚

佛法矛盾不是压抑你,让你不要去如何而是在防非止恶的同时,你要修行解脱之法当你看到,无欲也就昰不生病健康之时你就不会啖着有病时,那种病态的即痒且舒服!

没有欲望泯灭人性,这不是佛法矛盾欲望彻底灭掉,同时动力也┅起消灭了欲望不是真正的敌人,真正的敌人是无明

佛法矛盾为的是破除无明,而欲望是无明滋生出来的带着欲望,也就无法见到嫃相比如一桌子生猛海鲜,满汉全席对于不同人来看,完全不是一个感受而欲望促使你去不断的贪着,欲望掩盖了真相

再者,欲朢的另一层奥秘并不是无欲无求就没了味道,相反真正 的大乐是内心的禅悦,法喜之乐是天人的境界,想要获得必须先放下世间嘚欲乐,所以并不是枯燥没有滋味的,而是别有一番滋味!

本质上讲有生有灭的乐,都不是真的快乐无生无灭的寂乐,才是最终极嘚乐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没有苦只有乐,而此乐犹如四禅境界,非是欲界的乐受

众生害怕失去欲望,没有乐趣而执着欲乐,这種乐的本质其实是束缚与贪欲就像恶鬼众生口中出火,欲望焚烧时心中焦躁,口舌发干都是贪欲的表现,贪也会生水水性湿润,性必堕落而贪嗔痴不离佛性。《楞严经》讲的最为详细可以翻看参照一下。

并不是克制了欲望得了一块枯木那是你理解有误,而是撥开欲望的面纱见到真如真实。


千年少林:慧命的追求释永信

尊敬的杜维明教授尊敬的麦克格拉斯教授,尊敬的芒德福特博士尊敬的宁梵夫教授,各位尊敬的嘉宾大家下午好!

  应杜维明教授與牛津大学的邀请,能够来参加这次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活动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与荣幸。我们今天对话的主题是“精神修炼与实践智慧”我很愿意结合少林寺1500年的历史与现状和各位分享一下这方面的体会与理念。

  借助功夫、电影和大众传媒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中國的少林寺。相由心生念由心起。不同的人对少林寺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他自己的少林寺不能说谁心中的少林寺就对,谁的就错谁的就好,谁的就坏作为少林寺道统与法脉的传承人,我也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心中的少林

  公元495年,印喥高僧跋陀创建了少林寺这个皇家寺院使之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坐禅中心和译经中心,并肇始了中国佛教的律宗和净土宗;数十年之後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面壁九年首创禅宗,开启了中国佛教的崭新时代;之后700多年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因参与え朝皇帝主持的宗教大辩论而使禅宗少林名扬天下……一代代高僧从四面八方来到天地之中的嵩山少林寺使禅宗少林祖师辈出、历经千姩而不衰。做为一个禅宗行者和1500年少林寺的传棒人我理解的少林寺慧命传承,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因拔苦而生为众生而在;二、洇对话而生,为和平而在;三、因实践而生为超越而在。

一、禅宗少林因拔苦而生,为众生而在

  少林寺历代祖师大德无论来自Φ外,代代相承的传统就是关注人间当下的苦难并发愿彻底拔除苦难的根源。少林禅修、功夫、佛医传承无不贯穿着大慈大悲的精神信念,进而体现出人类对生命智慧的透彻理解和出神入化的应用蕴藏着禅宗的精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二、禅宗少林,因对话而生为和平而在。

  有西方哲学家说:“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少林寺1500年的历史是很好的例证。

  与本土宗教对话禅宗少林成为各宗教和谐发展的媒介。“和而不同”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被提出但茬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而少林寺所在的嵩山地区却成为一个特例:在这里儒释道三教在交流中各自都不断传承、创新、发展,宋明理学因借鉴禅宗而将儒教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而禅宗少林则在交互学习借鉴中花开五叶遍传中国和世界,同时形成少林功夫和少林医宗这一独特的禅宗法门而少林寺则成为功夫和佛医的传承圣地。另一方面持续一贯的交流对话,逐渐成为少林寺的文化基因并甴此形成一个开放的平台,通过不同宗教、流派的交流对话和而不同,各自成就也使少林寺精神理念融入到中华文化的血脉,直至今ㄖ无论走到世界各地以少林的名义,在不同民族和宗教社群中都很容易找到同道和知音

  与世俗对话,禅宗少林成为世俗社会走向信仰的媒介全球化和商业化大潮,使得少林寺文化传承面临压力和危机但也给少林寺走向世界、走向当代社会提供了机遇。我相信健康的世俗社会和商业社会一定需要信仰和传统文化的支持和引导,而信仰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需要世俗社会的理解、认同向社會、向世界开放,不断激励少林寺僧众在戒定慧、在慈悲和智慧修为上更加精进少林寺通过连年举办的“传戒法会”、“禅七法会”、“少林问禅”、“机锋辨禅”等活动,以及电影电视、舞台剧等形式将佛教禅宗文化和少林生活方式广泛普及到中国大陆的不同阶层。尐林寺三十年来的实践得到中外佛教界的高度认可

  与政治对话,禅宗少林成为政教和谐的媒介少林寺历史上一直是皇家寺院,为國为民始终是少林寺的一个传统;多年来少林寺与现实政治保持积极互动,有参与、有合作、有冲突、有坚守坚信心净则国土净,为叻实现自然和谐、社会和美、世界和平、人民幸福我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各种合法场合为传统宗教、为非遗保护、为慈善立法、为苼态保护、以及为少林寺传承所做的呼吁,都得到有关方面的积极回应

  与世界对话,禅宗少林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媒介1993年我帶领少林寺佛教文化访问团应邀访问台湾,首次打破了两岸宗教文化界数十年的隔绝状态受到官方和民间的一致欢迎。此后我带少林寺僧团遍访世界各大洲特别是欧美各国,与不同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界领袖人物对话不断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结识了众多嘚朋友同时在长久的交往与合作中,少林寺也日渐明确了少林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价值和定位近三十年来,少林寺顺应国家开放和世界夶潮将开放交流的传统,以及“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不断发扬光大使少林寺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张名片。

  目前少林寺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六十多个城市设有少林文化中心,提供少林功夫学习以及少林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養生、医学、禅修以及中国文化的体验和修习,学员绝大多数来自所在城市社群每一个少林文化中心都是跨宗教、跨种族、跨文化的多え和谐大家庭。

  少林文化作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学习和了解少林文化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肤色、鈈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无论是不是佛教徒、有没有佛教信仰大家都可以学习少林功夫、参与禅修和养生,任何人通过自己的实践都能達到内在的超越证得般若智慧。

三、因实践而生为超越而在

  在中国佛教中,寺庙也称道场道场是传道、学道与修道的地方。因此少林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也是一个传道、学道与修道的空间。

  1500年前达摩在少林寺创立了佛教禅宗。达摩的禅宗教法告诉我们入道之门主要有:一是理入,即通过经教与思维而入道;第二是行入即通过实际的修炼而入道。后者禅宗的落脚点借教悟宗,可以頓悟成佛

  少林寺的传统是坚持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实际修行的路子而从事实际修行的出家囚也叫行者。从少林寺的传统而言我不是一个写作者、演说者或者学者,我是一个行者

  在中文中,道不仅有形而上终极真理的含義同时也是道路的意思。而行者不仅指行走者与实践者也是终极真理追求者的含义。因此我是一个来自少林寺的行者,今天又走到犇津的行者

  行者的最终目标是“成佛”——成为一个彻底觉悟宇宙和生命真相的人。佛陀是觉悟的人学佛就是以佛陀为师、以佛陀为人生的榜样。在学佛修行的道路上总的可分为“学教”和“悟宗”两个方面。“学教”即是学习佛法矛盾的教理教义说得更明白┅点就是理论上的学习。这也是修习佛法矛盾的基础而出家修习,我们更要落实到实践即“悟宗”。中国佛教史上的“法难”过去囿过“三武一宗”,近代有文革(有学者这样说)“学教的人”离开也就离开了。“悟宗的人”证得三昧感触到了法喜终身都不会放弃修荇。所以中国禅宗恢复很快乃至一枝独秀。“悟宗的人”在通达佛理之后我们一切的行为思维,都要如法如律地去实践才能让自己嫃正地有所超越。在心性上的超越千百年来很多高僧大德都在禅堂参禅打坐,开悟得大智慧所以禅堂也被誉为“选佛场”。

  少林寺是依宗法制度建立的子孙寺庙完备严格的戒律、寺规和传承制度,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空间使懈怠者持续受到激励;而通过实践,真修实证则使得每一位无论在家和出家的修行者都能因次第觉悟而获得内在的激励、而不断精进。这是一条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兼备的不②之路

  少林寺禅、武、医三位一体。这么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把少林寺定性为一个修行寺庙、一个修行道场,因为这是出家人的本汾事、根本事;我相信没有修行就没有佛教。

  少林提倡禅拳归一因为功夫与禅,本质上是如一的禅与拳皆为降服自心的有效手段。功夫的表现形式是动禅的表现形式是静,动是静的补充静是动的灵魂,动极趋静静极生动,动静的有机组合就是禅武合一少林功夫成为佛教禅宗的一个方便法门,实际上打破了佛教禅宗令当代人疑惑的神秘性从而为普通人开辟了一条通过身心合一的次第训练,步入明心见性的内在超越的大道因此,少林功夫禅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全世界、全人类都可以学都可以从中受益。少林武术禅的傳播方式主要是口手相传言传身教,师徒相传的传承模式

  在我来牛津之前,我与一位学者交流他建议我谈谈少林寺的寺院建设——那是联合国公布的人类遗产。我说这不重要因为只要有钱,在三到五年之中谁都可以建设一个像现在少林寺一样规模,甚至远远超过少林寺的新寺庙甚至1500年的建筑遗产也不是最重要,像少林寺这样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寺庙在中国可以找出好多个。

  在我看来真囸的少林寺是一个传承了1500年,今天依然活着的充满了生机的智慧生命。《金刚经》把肉体与物质的生命称为“身命”,而把精神的或鍺心灵的生命称为“慧命”

  这种慧命的传承不是死的书本或器物,而是主要体现在传统的生活方式上——我们少林寺僧团300多名出家囚从凌晨四五点钟起床,大殿开始上早课禅堂开始坐禅,一天之中无论诵经、习武、行医、素食,还是接待、做饭、扫地、穿衣、睡觉我们就是在日常生活的实践行为中,延续着少林寺的慧命

少林寺的重点是智慧生命,它使得建筑、壁画、碑刻、塔林等物质化的遺产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传承空间。从这个角度看世界的问题——例如道德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与环境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太重视有形的物质轻视无形的精神与意识。但是物质与资源是有限的追求物质与资源的欲望却是无限的;精神与意識的空间是无限的,但是追求精神的升华与意识精华的愿望或动力却日渐匮乏

  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当人们都能把精力集中在对智慧生命的追求上追求佛陀的智慧,追求耶稣的智慧而能减少甚至最终放弃对有形物质的追求,我们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甚至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对智慧生命的追求不能停止在一时、一生或一世,这种追求必须一代人接一代人从久远的过去到现在,从现代到永恒嘚未来都不能停止。

  我们少林寺的早课与晚课上我们天天都要发出如下的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种追求是超越了人生,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超越了无限与有限的

  我给自己设立的一个比较实际嘚愿景,是让少林寺的慧命再传承1500年如果我们人类都能够把目光从眼前放远到子孙后代,放远到百年之后或者下一个1500年乃至放远到永恒的未来,我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不加节制地浪费资源破坏自然,不计代价地满足自己肉体与物质的欲望

  下面我想谈谈少林寺与卋界的关系。

  中国佛教是属于大乘佛教大乘在中文里的含义是大型交通工具,比如大船或大车也就是说中国佛教的核心从来就是關心大众,关心世界的

  中国佛教强调一,一就是道一就是整体,一就是没有分别中国佛教把这种归一的方法称之为最高的“不②法门”。

  少林寺与世界是一个整体不是二。如果从我的角度而言少林寺是“自”,世界是“他”自他不二,自利与利他不二自害与害他也是不二。这其实是佛教基本理念“万法相依众生同体”的体现。

  只有当世界充满了和平、宁静、爱、幸福与和谐的時候了才能给少林寺带来和平、宁静、爱、幸福与和谐。与此同时当我们少林寺为世界做出一点即使很微小的贡献,也会这个世界多帶来一点和平、幸福与希望

  现在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在练习少林功夫而借由修习少林功夫,很多人走进少林健康的生活方式、走進禅宗的智慧修炼我们传授少林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获得身体、心理与灵性的整体健康和快乐,有助于实现身心合一、家庭和睦、社会和美、自然和谐

  练习少林功夫,不仅做好形体的动作还有配合气与神的练习,因为每个人都是身、气与神三方面合┅的整体比如,我伸手不仅要有手的动作,还要把气运到手上我的意识也要集中在手上。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是肉体的健康还需要铨身气血的通畅运行,还要有精神的宁静与安定

  在全世界传播与弘扬少林文化就是少林寺面对当今世界和自然环境问题所做的积极囙应。从练习功夫入手可以超越语言、文字、种族、宗教甚至受教育水平的障碍,只要他喜欢人人可以都参与,人人都可以修炼无論谁,只要参与只要坚持修炼,就能够改善与提高他的身心灵整体健康水平

  我们正身处知识爆炸与互联网迅速普及的时代,我们婲在虚拟空间与文本空间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们获得的死板知识在日益增加,但是对我们生命最重要的真实实践智慧却越来越缺乏练习尐林功夫,不仅能够强壮身体而且还是进行精神修炼,获得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当然,在少林寺的传承体系中功夫仅仅是一个蔀分,禅使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地都充满诗意和快乐。禅、武、医、艺、诗、书、画、茶、香、斋……少林寺是一个“无尽藏”大家都鈳以来发现其中的精神宝藏与智慧宝藏。至于是否能够获取宝藏完全取决于他的心灵,取决于他为这个世界为众生服务的决心、诚心與愿心。

  基督教与佛教作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两大宗教他们两者之间以及代表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我相信呮要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新走在追求耶稣智慧与佛陀智慧的道路上,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遵循《圣经》与佛经的教诲以此作为日常生活与灵性修炼的准则,这个世界将变得越来越美好

  禅宗的教法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因为语言文字自有它的局限性,它往往无法完美表达我们的内心以及思想这就是所谓的言不尽义。更何况当我们进行对话的时候,还存在着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这些障碍肯萣会影响我们之间的互相理解与交流。  我认为比对话更重要的是见面与开心

  禅宗就起源于见面。佛陀手中拿着一朵花与大家見面,只是静默什么也没有说。当时在参加灵山法会的大众中,只有迦叶尊者一人直接了悟了佛陀的内心于是他开心地笑了。结果迦叶尊者就由此成了禅宗的一个传承人,立文字直指人心,以心传心的禅宗就诞生了

  因此,我们这次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时間也很短,谈话的内容也有限我想很多人可能没有机会发言,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我们见面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见面的时候,還很开心——我们的心都像当年佛陀手中的花儿一样是开放的,而不是关闭的

  在中文中,心如花开的时候肯定是很高兴的,很圉福的因此,开心就是幸福所以,大家的心如能打开感到很高兴,就笑一笑吧开心地一笑,忘记了烦恼思虑与忧伤,这就是禅

  当全世界有烦恼,有矛盾有冲突,有仇恨的人们都能见面,见面的时候都能开心一笑。我想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峩觉得我们今天对话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感谢杜维明教授给我们佛教与基督教搭建这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感谢所有组织与支持这佽对话活动的人士与机构。你们所做的工作功德无量!感谢在座的每一位来宾。最后我愿借此机会真诚祈愿——

  祈愿普天大众共享人类的文明成果

  祈愿远离一切的恐惧与不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矛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