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中统的最高领导人是谁

民国时期的“中统”和“军统”是什么?民国时期的“中统”和“军统”是什么?窥探历史百家号中国国民党中心履行委员会查询统计局(简称为“中统(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操控的全国性特务安排。“中统”是国民党党务部门操控的特务安排,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安排。“中统”的作战目标除了中共,还包含汪伪等蒋介石的仇视政治力量。1947年4月,中统改为“党员通讯社”1949年3月,又改为“内政部查询局”,隶归于行政院内政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查询统计局(简称军统局,BIS),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1938年建立,1950年闭幕的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前期的领导人为戴笠,戴笠身后,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1949年,军统首要安排撤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对留在内地的军统进行清洁,到五十年代中,军统在内地大致被肃清。中统与军统的区别中统是国民党中心的情报安排。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情报安排。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心履行委员会查询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C.C系陈果夫、陈立夫所操控的全国性特务安排。中统的前身是由C.C系分子所构成的国民党中心安排委员会党务查询处。1937年,党务查询处并入军事委员会查询统计局榜首处,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处长。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查询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操控集团为保护其操控而建立的特务安排。1938年8月建立。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查询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首要担任人为戴笠。军统局内勤安排共有八处、六室、一所;外勤安排在各大城市设“站”,在各省设“区”,在一些首要城市设“格外班”。其基本安排为“组”及直属情报人员。奸细人员最多时近五万名,分布到国民党的戎行、差人、行政机关、交通运输安排,甚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督、绑架、拘捕和暗算。在四十年代曾经,中统的实力十分大,因为实际上国民党的各级底层党安排,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许多底层党部的担任人,自身即是中统的底层担任人。抗战今后,因为国民党的情报作业目标有所改变,从以抵挡中国共产党向抵挡日本侵犯改变,因而中统的位置开端下降,而军统的位置不断提高。一起,因为大片国土沦陷,中统的安排体系严重损坏,而其又不能及时的联络这些底层安排,逐渐为军统所替代。加之军统担任人戴笠对蒋有知遇之恩和师生之情,对蒋百依百顺。而中统首要为国民党CC系的大老陈立夫、陈果夫哥俩所把握,在人事上蒋不能直接操控,也逐渐失去了蒋的扶持。到了国民党退台后,中统实际上现已丧失了悉数安排体系。而军统的安排体系倒是得以保留和发展。因为中统与军统在争夺隐秘作业的主导权上,进行了长时刻的尔虞我诈,两边的协作十分有限。中统的功能中统局的全称为国民党中心履行委员会查询统计局,是抗日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国民党特务机关。它和“军统”都是蒋介石实行法西斯独裁操控的首要东西。中统局在国民党各省、市、县党部都有有分支安排,以党政机关、文明团体和大中校园为活动要点,特务活动广泛全国。他们网络党羽、特务的手法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损坏活动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无中生有,乱抓乱捕,制作了许多冤狱。中统局特务安排的原始安排是国民党中心安排部内的党务查询科,它建立于1928年2月。在1928年—1931年这段时刻内,陈立夫、张道藩、吴大钧、叶秀峰、徐恩曾先后担任查询科主任一职。1930年徐恩曾继任后,开端了他对中统特务体系长达15年的直接领导,直到1945年2月,蒋介石俄然下手令,免除他“本兼各职,永不选用”,由叶秀峰继任。查询科开端分设采访、收拾两个股,各设总干事一人,下设干事、助理干事若干人。1930年夏为了加强抵挡共产党的力量,查询科内又增设了一个“特务组”,除一般特务活动仍由采访股担任外,举凡对共产党的查询研究、密谋策划以及被以为归于最秘要的情报搜集、损坏辅导统由该组担任。该组的担任人由查询科采访股的得力干事顾建中担任。1930年夏,该科也增设了一个“言文组”,其使命是担任搜集各省市的报章杂志、各种前进刊物以及国外的华文刊物,分门别类加以剪贴,逐日送科主任转部长参看。该组由收拾股干事刘清源担任。1932年隐秘建立“奸细总部”,地点设在南京道署街今瞻园路132号瞻园内。该部迄1938年吊销之时止,前后共七年时刻。奸细总部是一个完全隐秘的安排。它建立后即在各省、市、县和国民党格外党部内陆续建立了部属安排“特务室”,在上海、南京等首要地方还建立了隐秘“举动区”。1934年,蒋介石为统一特务安排,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内建立查询统计局(这与后来以戴笠为首的军事委员会查询统计局是两码事),以贺耀祖为局长,陈立夫为副局长,下设3个处:一处为党务处,徐恩曾任处长;二处为军警处,戴笠任处长;三处为邮电检查办,丁默任处长。1935年,国民党中心机关扩编,党务查询科改为国民党中心安排委员会党务查询处。查询科和党务查询处均设于南京丁家桥国民党中心党部大楼内,在二楼西南角两间房子内作业。中国国民党中心履行委员会查询统计局于1938年建立,至1947年前后历时9年。在这9年中,其安排之杂乱,人员之很多,罪恶之重大较别的各阶段为甚。中统局开端设于湖北汉口的黄陂路,后迁到重庆储奇门药材公会大楼楼上。1939年7月始迁到中山二路川东师范。1946年迁到南京道署街(即今瞻园路)。中统局建立后,原奸细总部宣告完毕。1947年4月中统局面目一新,历称中心党员通讯局(简称党通局)。1949年2月,国民政府党通局划归内政部领导,改称内政部查询局,简称内调局。国民政府溃退宝岛台湾后,于1954年10月,又将内调局改组为司法行政部查询局。军统的功能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查询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政府为保护其独裁操控而建立的特务安排。1938年8月建立。军统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军事委员会查询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首要担任人为戴笠。军统局内勤安排有军事情报、党政情报、电讯、警务、惩戒、练习和策反等八处、六室、一所;外勤安排在各在城市设“区”,在各省设“站”,在一些首要城市“格外班”。其基本安排为“组”及直属情报人员。当年“军统局”特务,专门以监督、拘捕、绑架和暗算等手法,进行反共活动。另一方面,军统特务在抗日战争期间深化沦陷区,制作对于日军的恐怖活动,对冲击日本侵犯和奸细,起了必定效果。1946年戴笠乘坐飞机失事身后,军统局进行改组,其揭露特务装备有些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军统局的正式称号亦改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专责保密防谍作业,保证国家安全。1949年,军统首要安排撤至台湾。1950年,保密局康复正式编组,于台北士林芝山岩建立局本部,以持续履行国内保防作业及情报搜集之重责大任,并主导台湾省作业委员会案及台北市作业委员会案等白色恐怖。1955年,情报安排改制。保密局改组为国防部情报局,专责履行战略预警情报搜集、研整之使命。保防侦办等事务拨归“司法行政部查询局”接管。1984年发作江南案,其时之情报局长汪希苓亦被捕入狱,情报局再次大改组。日,情报局与国防部特种情报室并编建立军事情报局,从属国防部顾问本部,受顾问总长直接指挥。其总部在台北阳明山下的芝山,设有情报校园练习特务,军方内部称该处为山竹营区。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窥探历史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戏说历史上有趣的逸闻,趣事相关文章中统大特务:张国栋的传奇人生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中统大特务:张国栋的传奇人生
《中统大特务:张国栋的传奇人生》主要内容简介:22年的金刚特工,洞悉中统全部内幕,25年的战争罪犯,改恶从善步步惊心,35午的光荣公民,参政议政涡盼统一。张国栋,一位曾经和共产党人轰轰烈烈闹革命的热血青年,地误入了国民党特务组织,并意外受到蒋介石的“亲切”接见,一跃成为中统四朝元老,人称“金刚”不倒翁。然而。曾经的“金刚”之身一夜间“人间蒸发”,是“投共”还是潜伏,或是已被砍头示众?他又是如何被特赦回到南京。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堂堂正正地参政议政?展现《中统大特务:张国栋的传奇人生》内容,尽显张国栋22年特务生涯,25年战犯生活,15年光荣公民的传奇一生。
中统大特务:张国栋的传奇人生基本介绍
中统大特务:张国栋的传奇人生内容简介
《中统大特务:张国栋的传奇人生》编辑推荐:谁是炮制“伍豪启事”诬陷周恩来的策划者?谁是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主谋?谁又是促使中共最大叛徒顾顺章弃义叛变的煽动者?扑朔迷离的“藏本失踪案”,“刺汪案”的前前后后……
中统大特务:张国栋的传奇人生作者简介
杨颖奇,1952年生,陕西周至人,研究员,1979年、1983年先后入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学习,分获学士、硕士学位,1986年任教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1991年起就职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曾先后任副所长、所长,并任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近20余年来,曾出版《南京通史》(民国卷)、《江苏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残阳如血》、《二号嫡系》、《毛泽东思想史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江苏近代民族工业史》、《民国大迁都》等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中统大特务:张国栋的传奇人生图书目录
楔 子 /1   第一章 热血青年 /1   一 书香世家读书郎 /3   二 愧对恩师李任仁 /6   三 孙大总统的演讲激荡少年心 /8   四 何孟雄领他走上革命路 /12   五 “赤色分子”仓皇脱逃 /15     第二章 误入黑途 /21   一 一则招生广告改变他的人生命运 /23   二 “行动委员会”导演“特别行动” /27   三 “载入史册”的抬尸大游行 /29   四 校长训词:你们毕业后要“大显身手” /34   五 声泪俱下,控诉日军济南暴行 /36   六 “最忠诚可靠者”选进调查科 /38     第三章 “调查” 内幕 /41   一 诡秘可怖的“正元实业社” /43   二 “中央大员”三下地方搞“调查” /47   三 “不消灭共产党我们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49   四 风高月黑夜,持枪闯民宅 /52   五 江汉关“大鱼”落网 /54   六 徐恩曾的机要秘书突然“失踪”了 /57   七 “小小理论家”三次劝降“大人物” /58   八 “如果没有钱壮飞,定能将共党中央一网打尽!” /60   九 劂顷章叛“途”不“顺”先毙命 /63   十 炮制“伍豪启事”的前前后后 /65     第四章 东瀛 “镀金” /67   一 东渡扶桑求“发展” /69   二 密谋策划“倒阁”运动 /71   三 奉饬令“调查”郭沫若 /74   四 陈立夫“权高震主”惹祸端 /77   五 不遗余力竞选“国大代表” /79   六 老老实实应付日警特高课讯问 /82   ……   第五章 “魔窟”揭秘 /87   第六章 中统“怪胎” /111   第七章 山城春秋 /145   第八章 明争暗斗 /173   第九章 走马换将 /199   第十章 逆流千里 /223   第十一章 穷途末路 /241   第十二章 初为战犯 /271   第十三章 心灵震撼 /287   第十四章 改恶从善 /305   第十五章 喜获新生 /329   主要参考资料 /363   后记 /365
中统大特务:张国栋的传奇人生后记
此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本书主人公张国栋(后易名张文)之子万东先生提供的其父生前撰写或口授的一些珍贵资料,以及张国栋其他亲友提供的有关张国栋的生平资料;并与万东先生数次交谈,追忆、探询其父的生平旧事及思想转变情节。另,万东先生还提供了其父生前的有关珍贵图片,进一步丰富了本书内容。在此向他们表示真挚的感谢。   在本书撰写期间,曾得到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有关领导及历史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其中孙宅巍、王卫星研究员等在与作者的共同探讨中,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撰写与修改意见。同时,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宪文,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前主任、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黄玉生,扬州大学副校长、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教授周新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员马振犊、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刘晓宁等,亦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出版社领导以及主任与编辑,为本书的编审、校对和完成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及大量心血,在此亦向他们表示深切的感谢。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虽欲尽最大努力客观反映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背景下,传主张国栋(张文)的生平传奇经历,但限于中统特务组织活动的隐秘性,以及传主经历(特别是其前期)至今久远而致一些资料缺失等原因,故行文中难免有一些错漏,在此敬请读者指正,并表示诚恳的感谢。   杨颖奇   2011年4月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民国时期的中统和军统是怎么回事?
我的图书馆
民国时期的中统和军统是怎么回事?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为“中统(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是国民党党务部门控制的特务机构,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中统”的作战对象除了中共,还包括汪伪等蒋介石的敌对政治力量。1947年4月,中统改为“党员通讯社”1949年3月,又改为“内政部调查局”,隶属于行政院内政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BIS),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1938年成立,1950年解散的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早期的领导人为戴笠,戴笠死后,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留在大陆的军统进行清洗,到五十年代中,军统在大陆大致被肃清。中统与军统的区别中统是国民党中央的情报机构。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情报机构。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C.C系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的前身是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处长。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统治集团为维护其统治而设立的特务组织。1938年8月成立。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主要负责人为戴笠。军统局内勤组织共有八处、六室、一所;外勤组织在各大城市设“站”,在各省设“区”,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特别班”。其基本组织为“组”及直属情报人员。特工人员最多时近五万名,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大,因为实际上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许多基层党部的负责人,本身就是中统的基层负责人。抗战以后,由于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对象有所改变,从以对付中国共产党向对付日本侵略转变,因此中统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军统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统的组织系统严重破坏,而其又不能及时的联络这些基层组织,逐渐为军统所取代。加之军统负责人戴笠对蒋有知遇之恩和师生之情,对蒋言听计从。而中统主要为国民党CC系的大老陈立夫、陈果夫哥俩所掌握,在人事上蒋不能直接控制,也逐渐失去了蒋的扶持。到了国民党退台后,中统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全部组织系统。而军统的组织系统倒是得以保存和发展。由于中统与军统在争夺秘密工作的主导权上,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双方的合作非常有限。中统的职能中统局的全称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国民党特务机关。它和“军统”都是蒋介石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中统局在国民党各省、市、县党部都有有分支机构,以党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特务活动遍及全国。他们网络党羽、特务的手段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破坏活动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捕风捉影,乱抓乱捕,制造了许多冤狱。中统局特务组织的原始机构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内的党务调查科,它成立于1928年2月。在1928年—1931年这段时间内,陈立夫、张道藩、吴大钧、叶秀峰、徐恩曾先后担任调查科主任一职。1930年徐恩曾继任后,开始了他对中统特务系统长达15年的直接领导,直到1945年2月,蒋介石突然下手令,免去他“本兼各职,永不录用”,由叶秀峰继任。调查科最初分设采访、整理两个股,各设总干事一人,下设干事、助理干事若干人。1930年夏为了加强对付共产党的力量,调查科内又增设了一个“特务组”,除一般特务活动仍由采访股负责外,举凡对共产党的调查研究、密谋策划以及被认为属于最机密的情报搜集、破坏指导统由该组负责。该组的负责人由调查科采访股的得力干事顾建中担任。1930年夏,该科也增设了一个“言文组”,其任务是负责搜集各省市的报章杂志、各种进步刊物以及国外的华文刊物,分门别类加以剪贴,逐日送科主任转部长参阅。该组由整理股干事刘清源负责。1932年秘密成立“特工总部”,地点设在南京道署街今瞻园路132号瞻园内。该部迄1938年撤销之时止,前后共七年时间。特工总部是一个完全秘密的组织。它成立后即在各省、市、县和国民党特别党部内陆续建立了下属机构“特务室”,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地方还设立了秘密“行动区”。1934年,蒋介石为统一特务组织,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内设立调查统计局(这与后来以戴笠为首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两码事),以贺耀祖为局长,陈立夫为副局长,下设3个处:一处为党务处,徐恩曾任处长;二处为军警处,戴笠任处长;三处为邮电检查处,丁默任处长。1935年,国民党中央机关扩编,党务调查科改为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调查科和党务调查处均设于南京丁家桥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内,在二楼西南角两间房子内办公。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于1938年成立,至1947年前后历时9年。在这9年中,其组织之庞杂,人员之众多,罪恶之重大较其他各阶段为甚。中统局开始设于湖北汉口的黄陂路,后迁到重庆储奇门药材公会大楼楼上。1939年7月始迁到中山二路川东师范。1946年迁到南京道署街(即今瞻园路)。中统局成立后,原特工总部宣告结束。1947年4月中统局改头换面,历称中央党员通讯局(简称党通局)。1949年2月,国民政府党通局划归内政部领导,改称内政部调查局,简称内调局。国民政府败退宝岛台湾后,于1954年10月,又将内调局改组为司法行政部调查局。军统的职能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政府为维护其独裁统治而设立的特务组织。1938年8月成立。军统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主要负责人为戴笠。军统局内勤组织有军事情报、党政情报、电讯、警务、惩戒、训练和策反等八处、六室、一所;外勤组织在各在城市设“区”,在各省设“站”,在一些重要城市“特别班”。其基本组织为“组”及直属情报人员。当年“军统局”特务,专门以监视、逮捕、绑架和暗杀等手段,进行反共活动。另一方面,军统特务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沦陷区,制造针对日军的恐怖活动,对打击日本侵略和汉奸,起了一定作用。1946年戴笠乘坐飞机失事死后,军统局进行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军统局的正式名称亦改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专责保密防谍工作,确保国家安全。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1950年,保密局恢复正式编组,于台北士林芝山岩设立局本部,以持续执行国内保防工作及情报搜集之重责大任,并主导台湾省工作委员会案及台北市工作委员会案等白色恐怖。1955年,情报机构改制。保密局改组为国防部情报局,专责执行战略预警情报搜集、研整之任务。保防侦查等业务拨归“司法行政部调查局”接管。1984年发生江南案,当时之情报局长汪希苓亦被捕入狱,情报局再次大改组。日,情报局与国防部特种情报室并编成立军事情报局,隶属国防部参谋本部,受参谋总长直接指挥。其总部在台北阳明山下的芝山,设有情报学校训练间谍,军方内部称该处为山竹营区。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抗日时期中统,军统是什么_百度知道
抗日时期中统,军统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抗日时期的中统,军统是国民政府机构。  中统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乃中国国民党的主要情报机构之一。中统的前身是1928年时成立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1935年升格为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其骨干以CC系成员为主。1947年,中统更名为党员通讯局;1949年又更名为内政部调查局,隶属于中华民国,为今日法务部调查局的前身。类似现在美国的FBI。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BIS),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1938年成立,1950年解散的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早期的领导人为戴笠,戴笠死后,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  特工人员最多时近5万名,分布到中国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活动。军统局在许多地方设有集中营、秘密监狱和看守所。抗日战争期间,也从事一些搜集敌方情报并敌后活动。1946年8月,军事委员会改组国防部,军统局的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郑介民任厅长;秘密核心部分组成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  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留在大陆的军统严厉镇压,到五十年代中,军统在大陆大致肃清。
采纳率:61%
来自团队:
都是国民政府的情报特务机构,中统是国民党的,军统是军队的。 &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C.C系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1938年3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蒋介石提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由此正式形成。&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1938年8月成立。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主要负责人为戴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中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