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战士过雪山是怎样翻越第一座雪山,每一个雪堆下是牺牲的战士

红军长征的战役故事:翻越夹金山
红军长征的战役故事:翻越夹金山
【www.ruiwen.com - 故事】
  引导语:风吹过,雨打过,火烧过,铁蹄践踏过,但宁折不弯的是中国人的脊梁,这就是长征的真实写照。  红军长征的战役  在红军长征的历史上,最艰苦的岁月就是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区之后的日子。从1935年7月到1935年8月,这短短的一月多的时间里,红军部队先后几次经过这里,翻过了十几座雪山,走过了遍地沼泽、荒无人烟的大草地,也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泪下的故事。  在参加了长征的红军战士们心中,雪山好像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常这个“敌人”不用枪,也不用炮,光靠着刺骨的寒风、鸡蛋大小的冰雹(báo)和阴晴不定的天气,就埋葬了我们多少可爱的战士。  飞夺泸定桥,进入四川境内后,党中央召开了会议。  此时,红军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向东进军,抵达茂县、松潘地区,但蒋中正已在这条路上布下了重兵,走这条路有极大的危险。  二是向西,沿一条山路到达四川西北的丹巴、阿坝地区。但这条路上少数民族众多,而且由于国名党的压迫,多数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仇恨汉族人,一旦发生冲突会给行军带来许多不便,也不利于保持民族团结。  经过反复研究,第三条路——翻越夹金山成了唯一的选择。为了尽快甩开追在身后的敌人,胜利北上开辟新的根据地,中央红军决定,选择雪山草地一线敌人较少的地区,以达到快速行军的目的。  1935年6月初,红军来到了硗碛(qiāoqì)藏乡,也就是此行必经的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雪山——夹金山脚下,准备翻越这座海拔四千九百多米的大雪山。  硗碛是夹金山下一个村镇,这里人烟稀少,森林密布,还是一派原始的风景。居住在这里的藏民就像居住在世外桃源。红军就是要从这里翻越雪山,到小金县达维镇去,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而翻越夹金山是必经之路。  由于时值盛夏,战士们身上都穿着单衣,这座常年冰封的雪山就成了十分艰难的路程。无数的战士被埋葬在这里,使这里成了一座最壮烈的天然“红军坟”。  “夹金”是藏语的音译,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弯曲的道路。这是说这座山又高又陡,很难翻越。当地的居民叫这座山“仙姑山”,他们认为只有仙姑才能飞过去。  是的,这座山到处是耸立的岩壁,山峰十分陡峭。山上常年积雪,根本没有什么路。下了雪,刮了风,就结成又厚又滑的冰层,翻越时一不小心就会摔进万丈深渊。  6月11日,刚刚抵达的红军战士举目四望,只见刺眼的白光笼罩着整座大山,那漫山的白让人有些晕眩,就像整座山都是用雪堆成的一样,看上去既神秘又虚幻。  明明是六月天,这里好像没有得到消息似的,依然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半山腰围着一层层厚厚的云雾,突然刮起的风吹落一片片的白雪,打在脸上,令人浑身发抖。迅速降低的温度更让人有些胆寒。  为了让战士们比较安全地过山,红四团的领导当晚就到当地居民家,讨教过山的办法。老人们佩服红军的精神,将过山要注意的事情一一告诉给红军指挥员:要上午九点之后登山,三点之前下山——因为早晚太冷,中间时段的温度高一些;不要在山上过夜;要用布条遮挡眼睛,防止雪光弄坏了眼睛;上山要走稳,不要停留太久,千万不要坐下;山上寒冷,要多穿点衣服;带上烈酒、辣椒等,好抵御寒气等等。  红军指挥员在翻越前的动员大会上,仔细传达了这些注意事项,有一位藏族青年和一个在当地居住的汉族青年,对红军十分钦佩,自告奋勇要给红军当向导,于是,6月12日九点,红军在山脚下集合,开始翻越夹金山。  刚刚开始行军,气温就越来越低,战士们脚下踩着冻得像镜子面一样的冰,每人用一根木棍支撑着,顾不得寒冷,紧跟着大部队往山上爬。  由于山太高了,空气十分稀薄,越往上爬,呼吸越困难,心跳得越厉害。战士们觉得头晕目眩,两腿又酸又软,只能一步一喘、一步一停地挪动着。  有些山沟已被常年的积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样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铺的大广常走在上面不知哪里是实地,哪里是山沟,十分危险。战士们就踏着前面战士走过的脚印,一步一步地小心前进。  老人们的牢记在红军心中,就算十分疲惫,他们也不敢停下来歇一歇,因为要是坐下来,那很可能就永远也起不来了。  虽然当时正值初夏,但山上还是异常寒冷。更不用说红军指战员们刚从长江边上打过来,都只穿一件单衣。在山下时,同志们还热得汗流浃(jiá)背。可到了山上,别说出汗了,把被子拿出来披在身上都无济于事,还是冷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  走了一小半路,晴得好好的天突然阴云密布,刮起了山风。红军战士们没有防备,好多同志都被山风卷起的雪扑了一身,原本就冷得浑身发抖,这一下更是雪上加霜。  很多战士一时支持不住,一不小心就从山上直接滑了下去。红军队伍中不时传出惊叫声。  但红军战士们没有被困难和死亡吓倒,各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拼尽全力,互相搀扶着、鼓励着,艰难地向上攀登。  当就要接近山顶时,天空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比刚才不知大了多少倍的风呼啸着吹来,大雪夹着鸡蛋般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有的伤病员经不住冰雹、风雪、寒冷和饥饿的袭击而牺牲了;更有许多同志还来不及反应,就被风雪和冰雹打入了山崖下,再也没能爬上来……有许多同志连名字也没留下,但更有许多坚韧(rèn)不拔的战士,顶着饥饿和寒冷的侵袭,冒着冰雹和风雪的打击,艰难地向前行进。  冰雹过去了,夹金山上又是万里晴空,经过几个小时紧张的攀登,疲惫的红军战士全部到达了山顶。他们为自己的阶段性胜利而感到万分喜悦,虽然十分劳累,但谁也不敢停下来。  终于站到了夹金山的山顶,红军战士们俯视下去,为这奇异的银白世界感到惊奇。极目远眺(tiào),方圆百里看不到别的颜色,都是冰雪覆盖的地区,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白色山头连绵不断。  回看来时路,还在攀爬的红军战士组成了一道长长的灰色人墙,沿着山顶上红军们走过的路曲曲折折地上来,十分壮观。  还有许多在半途中牺牲了的同志,在队伍两旁,以各种姿态静止着,早已失去了生命的迹象。但他们冻僵的脸上坚定的神情,还有在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努力攀登的身体姿态,都让还在前进的战士们感动。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他们就此长眠于长征路上了。而革命尚未成功,还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投入其中啊!  为了死难战士们生前的希望,红军战士们又开始他们的征程了。  下山时已不像上山时那么吃力,但下山的危险性增加了。“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在爬雪山的过程中也不例外。  战士们必须更加小心,因为山高路滑,下山时很可能以极大的速度摔下山去。而刚刚下了冰雹的雪山并不稳定,随时有再变天的可能。  为了鼓舞士气,红军指战员命令战士们唱起歌来。一首接着一首,嘹亮的歌声响彻大雪山周围,将山谷震得轰轰直响。大雪山也在战士们高昂的斗志面前屈服了,没有再出现恶劣的天气。  来到山脚下时,一道深沟阻断了下山的路。红军战士们小心地绕道而走。突然,前面传来几声枪响。战士们立刻警觉起来,低声说:“敌人!注意隐蔽!”  同时握紧了手中的武器,准备与敌人来一场厮杀。这时,一个侦察员跑了过来,边跑边兴高采烈地叫:“是红四方面军!是我们的同志啊!”  与此同时,前方也传来战士们清晰(xī)的喊声:“我们是红四方面军!”  “欢迎红一方面军的同志!”  红军队伍里顿时一片欢腾!毛泽东神机妙算,真的在这里找到红四方面军了!战士们欢天喜地地冲下山,与红四方面军的同志紧紧拥抱在一起。紧握的手显示了终于见到亲人的激动之情,这些热血男儿不禁流下了热泪!  就这样,红军指战员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近八个小时艰苦的行程,与残酷的自然环境进行英勇的搏斗之后,于6月15日当天晚上,翻过了夹金山,并与红四方面军三十军的先头部队成功会合。  夹金山这座没有硝烟的战场,终于翻越了,两大主力红军的先头部队也会师了!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红军各部,使两边的红军战士都鼓足了干劲儿,准备迎接新一轮的战斗!  【知识延伸】  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我记不起这是我第几次想起长征了,在我的记忆中,它就像古希腊中一部长长的史诗,我至今才读懂它一个小小的章节。  在漫长的历史与文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多辉煌的过去,穿越时空的苍凉与沉重,是历经沧桑后的繁华,的确,我们的民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风吹过,雨打过,火烧过,铁蹄践踏过,但宁折不弯的是中国人的脊梁,这就是长征的真实写照。  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百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突破国*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  坚定不移地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在当今的词典中,没有哪一个词能够像“长征”那样,包含了所有这些令人感动的崇高精神和象征意义!  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  展望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船正劈波斩浪,昂首向前!  淋浴着新世纪灿烂的阳光,历史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这一代少年的肩上。过去,长征使中国辉煌;今天我们要将长征精神发扬下去。我相信,未来的中国载入世界编年史的一定是更华美的篇章!
本文来源:
瑞文网 ruiwen.com 版权所有您当前位置:&>&&>&&>& & 第十三章 翻越夹金山 正文
第十三章 翻越夹金山
日12:50:50 来源:
作者:佚名
在红军的上,最艰苦的就是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区之后的日子。从1935年7月到1935年8月,这短短的一月多的里,红军部队先后几次经过这里,翻过了十几座雪山,走过了遍地沼泽、荒无人烟的大草地,也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泪下的。
在参加了长征的红军战士们心中,雪山好像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常这个&敌人&不用枪,也不用炮,光靠着刺骨的寒风、鸡蛋大小的冰雹(b&o)和阴晴不定的天气,就埋葬了我们多少可爱的战士。
飞夺泸定桥,进入境内后,党中央召开了会议。
此时,红军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向东进军,抵达茂县、松潘地区,但已在这条路上布下了重兵,走这条路有极大的危险。
二是向西,沿一条山路到达四川西北的丹巴、阿坝地区。但这条路上少数民族众多,而且由于国名党的压迫,多数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仇恨人,一旦发生冲突会给行军带来许多不便,也不利于保持民族团结。
经过反复研究,第三条路&&翻越夹金山成了唯一的选择。为了尽快甩开追在身后的敌人,胜利北上开辟新的根据地,中央红军决定,选择雪山草地一线敌人较少的地区,以达到快速行军的目的。
1935年6月初,红军来到了硗碛(qiāoq&)藏乡,也就是此行必经的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雪山&&夹金山脚下,准备翻越这座海拔四千九百多米的大雪山。
硗碛是夹金山下一个村镇,这里人烟稀少,森林密布,还是一派原始的风景。居住在这里的藏民就像居住在世外桃源。红军就是要从这里翻越雪山,到小金县达维镇去,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而翻越夹金山是必经之路。
由于时值盛夏,战士们身上都穿着单衣,这座常年冰封的雪山就成了十分艰难的路程。无数的战士被埋葬在这里,使这里成了一座最壮烈的天然&红军坟&。
&夹金&是藏语的音译,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弯曲的道路。这是说这座山又高又陡,很难翻越。当地的居民叫这座山&山&,他们认为只有仙姑才能飞过去。
是的,这座山到处是耸立的岩壁,山峰十分陡峭。山上常年积雪,根本没有什么路。下了雪,刮了风,就结成又厚又滑的冰层,翻越时一不小心就会摔进万丈深渊。
6月11日,刚刚抵达的红军战士举目四望,只见刺眼的白光笼罩着整座大山,那漫山的白让人有些晕眩,就像整座山都是用雪堆成的一样,看上去既神秘又虚幻。
明明是六月天,这里好像没有得到消息似的,依然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半山腰围着一层层厚厚的云雾,突然刮起的风吹落一片片的白雪,打在脸上,令人浑身发抖。迅速降低的温度更让人有些胆寒。
为了让战士们比较安全地过山,红四团的领导当晚就到当地居民家,讨教过山的办法。老人们佩服红军的精神,将过山要注意的事情一一告诉给红军指挥员:要上午九点之后登山,三点之前下山&&因为早晚太冷,中间时段的温度高一些;不要在山上过夜;要用布条遮挡眼睛,防止雪光弄坏了眼睛;上山要走稳,不要停留太久,千万不要坐下;山上寒冷,要多穿点衣服;带上烈酒、辣椒等,好抵御寒气等等。
红军指挥员在翻越前的动员大会上,仔细传达了这些注意事项,有一位藏族青年和一个在当地居住的汉族青年,对红军十分钦佩,自告奋勇要给红军当向导,于是,6月12日九点,红军在山脚下集合,开始翻越夹金山。
刚刚开始行军,气温就越来越低,战士们脚下踩着冻得像镜子面一样的冰,每人用一根木棍支撑着,顾不得寒冷,紧跟着大部队往山上爬。
由于山太高了,空气十分稀薄,越往上爬,呼吸越困难,心跳得越厉害。战士们觉得头晕目眩,两腿又酸又软,只能一步一喘、一步一停地挪动着。
有些山沟已被常年的积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样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铺的大广常走在上面不知哪里是实地,哪里是山沟,十分危险。战士们就踏着前面战士走过的脚印,一步一步地小心前进。
老人们的经验牢记在红军心中,就算十分疲惫,他们也不敢停下来歇一歇,因为要是坐下来,那很可能就永远也起不来了。
虽然当时正值初夏,但山上还是异常寒冷。更不用说红军指战员们刚从长江边上打过来,都只穿一件单衣。在山下时,同志们还热得汗流浃(ji&)背。可到了山上,别说出汗了,把被子拿出来披在身上都无济于事,还是冷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
走了一小半路,晴得好好的天突然阴云密布,刮起了山风。红军战士们没有防备,好多同志都被山风卷起的雪扑了一身,原本就冷得浑身发抖,这一下更是雪上加霜。
很多战士一时支持不住,一不小心就从山上直接滑了下去。红军队伍中不时传出惊叫声。
但红军战士们没有被困难和死亡吓倒,各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拼尽全力,互相搀扶着、鼓励着,艰难地向上攀登。
当就要接近山顶时,天空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比刚才不知大了多少倍的风呼啸着吹来,大雪夹着鸡蛋般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有的伤病员经不住冰雹、风雪、寒冷和饥饿的袭击而牺牲了;更有许多同志还来不及反应,就被风雪和冰雹打入了山崖下,再也没能爬上来&&有许多同志连名字也没留下,但更有许多坚韧(r&n)不拔的战士,顶着饥饿和寒冷的侵袭,冒着冰雹和风雪的打击,艰难地向前行进。
冰雹过去了,夹金山上又是万里晴空,经过几个小时紧张的攀登,疲惫的红军战士全部到达了山顶。他们为自己的阶段性胜利而感到万分喜悦,虽然十分劳累,但谁也不敢停下来。
终于站到了夹金山的山顶,红军战士们俯视下去,为这奇异的银白世界感到惊奇。极目远眺(ti&o),方圆百里看不到别的颜色,都是冰雪覆盖的地区,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白色山头连绵不断。
回看来时路,还在攀爬的红军战士组成了一道长长的灰色人墙,沿着山顶上红军们走过的路曲曲折折地上来,十分壮观。
还有许多在半途中牺牲了的同志,在队伍两旁,以各种姿态静止着,早已失去了生命的迹象。但他们冻僵的脸上坚定的神情,还有在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努力攀登的身体姿态,都让还在前进的战士们感动。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他们就此长眠于长征路上了。而革命尚未成功,还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投入其中啊!
为了死难战士们生前的希望,红军战士们又开始他们的征程了。
下山时已不像上山时那么吃力,但下山的危险性增加了。&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在爬雪山的过程中也不例外。
战士们必须更加小心,因为山高路滑,下山时很可能以极大的速度摔下山去。而刚刚下了冰雹的雪山并不稳定,随时有再变天的可能。
为了鼓舞士气,红军指战员命令战士们唱起歌来。一首接着一首,嘹亮的歌声响彻大雪山周围,将山谷震得轰轰直响。大雪山也在战士们高昂的斗志面前屈服了,没有再出现恶劣的天气。
来到山脚下时,一道深沟阻断了下山的路。红军战士们小心地绕道而走。突然,前面传来几声枪响。战士们立刻警觉起来,低声说:&敌人!注意隐蔽!&
同时握紧了手中的武器,准备与敌人来一场厮杀。这时,一个侦察员跑了过来,边跑边兴高采烈地叫:&是红四方面军!是我们的同志啊!&
与此同时,前方也传来战士们清晰(xī)的喊声:&我们是红四方面军!&
&欢迎红一方面军的同志!&
红军队伍里顿时一片欢腾!毛泽东神机妙算,真的在这里找到红四方面军了!战士们欢天喜地地冲下山,与红四方面军的同志紧紧拥抱在一起。紧握的手显示了终于见到亲人的激动之情,这些热血男儿不禁流下了热泪!
就这样,红军指战员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近八个小时艰苦的行程,与残酷的自然环境进行英勇的搏斗之后,于6月15日当天晚上,翻过了夹金山,并与红四方面军三十军的先头部队成功会合。
夹金山这座没有硝烟的战场,终于翻越了,两大主力红军的先头部队也会师了!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红军各部,使两边的红军战士都鼓足了干劲儿,准备迎接新一轮的战斗!
相关故事:
上一篇:下一篇:
《第十三章 翻越夹金山》故事地址:
评论留言:(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精品故事网保持中立)已有条评论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19.126.159.*
&&就这样,红军指战员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近八个小时艰苦的行程,与残酷的自然环境进行英勇的搏斗之后,于6月15日当天晚上,翻过了夹金山,并与红四方面军三十军的先头部队成功会合。
夹金山这座没有硝烟的战场,终于翻越了,两大主力红军的先头部队也会师了!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红军各部,使两边的红军战士都鼓足了干劲儿,准备迎接新一轮的战斗!
119.126.159.*
119.126.159.*
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滚
119.126.159.*
谁谁谁谁谁谁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119.126.159.*
方法和法国恢复和共和国钢结构还没回家共和国和而而非
119.126.159.*
119.126.159.*
119.126.159.*
120.7.245.*
向红军致敬!
栏目热门故事502 Bad Gateway
502 Bad Gateway
JDWS/1.0.0王喜民:我走长征路――《重走长征路》采写体会&(5)--传媒--人民网
王喜民:我走长征路――《重走长征路》采写体会&(5)
】【】【】【】【】
  如果让我说最好最好的地方,那么我要说的就是中甸,即香格里拉。那里真是世外桃源,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这里就是当今世界上人们寻找的地方――香格里拉。请听一段(英)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消失的地平线》中的描述吧:  ……盯着眼前那座绮丽雄伟的高峰,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冲击上来,没想到在距离世间这么遥远的世外,在这没有人烟的地方,居然有这么美丽的胜景。北边灰褐色的天空被喀拉昆仑的冰山雪壁映衬得格外醒目,山峰清冷险峻,虽然在这无人知晓的世外不知其名,但是抹不去它那份圣洁与庄重。  中甸,香格里拉。这里就是红军走过的地方,这里就是长征经过的地方,这里就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雪山草地  红军“过雪山草地”对整个长征来说是高潮,是峰颠,是经典,是精华。也可以这样说,长征最艰辛、最危险、最困难、最痛苦、最漫长、最辉煌、最精彩的地段莫过于过雪山草地了。还可以这样说,“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的代言词,是长征精神的化身。因为人们一提到长征就想到“过雪山草地”,换过来一说到“过雪山草地”就会想到长征。所以“过雪山草地”与“长征”是紧紧连在一起的。这个浓缩了的不加修饰的词组影响了几代人,鼓舞了几代人;艰苦奋斗,战胜困难,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开拓进取,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团结一致,勇往直前,这就是长征精神!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在病魔袭来之时,他在疼痛难忍之刻,还在细细聆听《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以此来增加战胜疾病的力量和信心!  可见,长征过雪山草地,有何等的份量!  我是于日到达到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10月16日离开长征走过的松潘草地的。尽管只有7天的时间,但给我脑海里打下的烙印太深了。  第一印象:雪山草地是没有硝烟胜似硝烟的疆场,是没有枪声胜似枪声的战场。中央红军在“过雪山草地”这一阶段,几乎没有多少敌人骚扰,也没有敌人堵截和追击,更谈不上与敌人正面作战。但是,由于雪山缺氧,草地暗泽,再加上饥寒交迫,红军战士适应不了恶劣的环境,所以躺倒了许多人。雪山上一个个的雪堆,草地上一个个的土丘,埋藏的我们红军烈士的遗骨不计其数。可以这样算一下,中央红军湘江之战后剩下30000人,长征过雪山草地后,红军仅剩8000人。其中许多人不是倒在敌人的硝烟中、枪刀下,而是躺倒在雪山、草地上……&&&&
(责任编辑:孝金波)
相关新闻:?
21:31:06.361406?
21:40:07.828894?
21:52:39.530654?
21:59:17.410178
&&&E-mail推荐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The following error occurre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Please check the URL or contact the webmas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翻越雪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