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前辈给我说一下待遇,发展前景途,工作强度

微电子(集成电路)前途怎么样?
有网友问:看到很多人说现在EE比CS差远了,而且对于集成电路这个方向有人说没有太大 的发展突破空间了,有人又说是朝阳产业,还有人说集成电路就是个坑后悔没选计算机互联网。前辈们能不能给点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未来IC在国际,国 内的前景,以及和计算机对比。
以下回答整理自知乎:
知乎作者:observer
个人认为半导体产业有加速向传统产业沉沦的趋势。
首先,就题主关于微电子未来发展趋势有人看多有人看空引发了困惑的问题。微电子产业在国际的整体发展形势和国内做进口替代有国家大基金撑腰产生的所谓火热情况是不能等同的。
就半导体产业发展而言,整个产业变迁可以总结为: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集成电路,80年代的消费电子转向数字化,90年代的PC普及热潮,和新世纪之后智能手机在全球热销。目前来看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已经告一段落。市场的表现是:以往预测的PC和笔记本的商业周期都在3-4年左右,也就是说大多数用户在购买新机后3-4年内会换机,目前已经逐渐延长至5-6年。另外智能手机的在国内的由低端升级到中高端的速度也在放缓。
智能手机销售放缓,净利承压从苹果利润增速下滑;三星电子面临全球需求不足导致净利润下降3成;小米近期遭遇到的国内市场发展瓶颈可见一斑,行业新闻均有报道。PC和笔电的发展情况,从两大台厂华硕和宏碁的困顿,DELL的私有化,SONY出售VAIO,联想收购低端服务器等消息中就可以料想到。
半导体全行业的放缓可以由近期国际上半导体产业内排在前30的大公司面对经济寒冬通过关掉竞争力不强,没有垄断优势的部门,同时要做兼并整合抱团取暖并且还要裁员削减成本以求生存,得到印证。至于前景,这几年的CES展览,媒体界的一致认知和看法都是消费电子业没有新的杀手级产品,产业普遍不知未来路在何方。目前很多公司都指望VR和IoT能尽早发芽勃发,但综观现在的趋势,这两个方向成熟到可以大量赚取现金流少说还要5-10年。
这么大力度的并购和产能整合,其实就是全球产业不景气时的“供给端的改革”。原来发达国家钢铁,煤炭,重化工业成为夕阳产业的70-80年代,整并的力度就和今天的半导体微电子行业很类似。
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恰好赶上了整个行业开始衰落的时期,在新的增长点看不到,国际供给端不断改革的时候,如果国内通过天量资金的投入,做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和国际市场的小规模出海,最终只会是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进一步恶化供给端的竞争程度,类似零和博弈。
目前国内的发展趋势已经吓坏了很多海外企业。比如紫光开始要做存储器,很可能从NAND存储器做起,韩国三星,日本东芝都料定未来几年如果紫光在台系人才和大陆资金的配合下发展顺利,整体产能必然过剩,都做好了产品价格会跌成白菜价的准备。这样的例子在这个产业里数不胜数。
最后总而言之,对于个人,有机会可以转到互联网就尽早跳坑,越早做机会成本越小,不要像台积电40岁的老员工那样不能升主管又太老干不动FAB,只能拿着台积电股票去经营咖啡店,开幼儿园。行业高度垄断,连跳槽都没有地方去。
如果不在乎自己未来和汽车,机械,化工这种传统产业技术人员待遇差不多,越有经验越值钱,但职业发展初期机会少,竞争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状况,可以不过分计较名利,那安心本分的做这份工作也可以。
知乎作者:Bert Peng
关于软件硬件的前途,听说软件的待遇很高,BAT之类的,但待遇差的也不少吧。我倒是不知道具体的数据统计,至于硬件的待遇,之前EETOP上有统计过,可以上去看看。从2014年开始国家成立了集成电路扶持基金,好像是这么说的,具体明天再查数据。
如果你可以走到金字塔,那就不要care软件还是硬件了。
Aha, 我也是微电子专业出身的,现在可以说是从事数字IC方面,工作内容也涉及到软件,硬件和各种算法协议等等。当年可学了一堆物理和化学,学习和工作经历完全是Bottom-up的学习方式。
我想说的是:完全没有必要纠结是微电子还是软件,因为有些是软件实现更好,有些是硬件实现更好。
一个方案的设计离不开C/C++或者其他编程语言,因为软件实现容易,方便改来改去。。
方案设计好后,真正的产品需要硬件去实现,因为很多应用场景硬件更好,也需要集成到系统里面。
还有硬件设计,除了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SystemVerilog, 也是需要各种编程语言:SystemC, C/C++, Python/Perl,Makefile等。
我身边微电子出身的很多软硬件都玩得很好,软件出身的硬件也做得很好。明天再改,再写,手机码字累。
知乎作者:kidict
BAT每年招聘数千人,外企硬件公司芯片方向的职位大多个位数,而起薪和涨薪空间也是完全碾压,你说自己喜欢硬件,可能你还没有怎么系统的学习软件,多多尝试再作结论。不喜欢算法可以搞系统,做产品,只要不做理论的话用高级算法的真心不多。另外你可以关注你向往的芯片公司的财报,winter is coming. 而国外的情况,EE博士在忙着quit成硕士,EE硕士在忙着刷leecode。为啥不去坚守EE阵营,因为大公司的校招职位都freeze了啊。
传统芯片行业鲜有新风口 能自己长出翅膀的猪都在评论区 关注这个问题的更多是国内微电子本科研究生 与其用长翅膀的故事画饼 不如给出一个可以在一线城市活下去的方法。
我承认去华为展讯、威盛、联发科、Marvel当架构师当CTO也可以发家致富的。
知乎作者:sw liu
美国的模拟也都是老人,一头白发还在做设计,level还都贼高。年轻人做模电的都很少,更多的都爱做mobile internet,尤其是前端,难度不高,架不住人多啊,各种基础cs课堂堂爆满。对比ee课程,叫人唏嘘,并且美国vlsi产业从业人员,也是内部对行业的争议不断,工作十年跳到cs都有,很多top minds都渐渐的离开了ic行业。我觉得主要原因有这么几点
1. ic工程师工作并不轻松,知识多,设计时考虑问题比较杂,很多时候为了加快产品面世速度,流片前工作量都很大。而且现在有cs这个行业在这比较着,工作量也不是很大,工资高一些,start up多,干的不顺心可以跳槽,弄不好还能发财
2.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大家对行业前景不看好,随着产业不断scale down,feature size已经逼近物理极限,再过十年,可能摩尔定律无法维持,而大家对后摩尔定律时代到底是怎么回事,谁都不知道。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按照既有路线发展下去,半导体行业还将进一步整合,结果就是,在某一细分领域,都只有一个巨头是赢家,赚走几乎所有利润,而其他家几乎就是巨亏,巨亏之后就是裁员,参照下,broadcom,TI等原先试图做手机soc的厂商就知道。startup就更别提了。
所以说,硬件行业如果没有 big thing发生,只会不温不火下去,因为本身设计工作就不需要太多的人。
知乎作者:游客9527
从字面上理解,摩尔定律正在终结,因为晶体管数量的指数级增长已无法继续下去。不过,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摩尔定律只是在简单地描述这样一个事实:用户价值每隔两年便会翻番”。通过这种形式,摩尔定律将继续下去,只要半导体行业能持续用各种新功能填满其设备 。
考验设计人员的时候到了。。。
—————————————————
胡正明:我给我的学生总是这么说---其实这一行真正重要的是要做到最好,做到最好,你的报酬一定是高的。另外要看到这一行将来有没有长远的发展,我也晓得年轻人真正担心这件事,我觉得半导体再发展一个世纪都是可以的。
常常有些学生和年轻的工程师问我说,我们这个半导体产业将来的前途怎么样,不是摩尔定律要结束了吗?我跟他们说,会继续下去。原因很简单,知道这个原因我想你大概就会同意我的想法。
我们学校里面,又有化学家,又有物理学家,他们都看到了高科技需要半导体,他们也听到了摩尔定律要结束了,所以他们过去十几年都花了很多工夫都在想有什么办法来取代半导体。我有机会跟这些诺贝尔奖级化学教授、物理教授交流,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跟他们谈过很多,我可以说没人能看到有其他任何东西可以取代半导体!但是他们看到很多可以帮半导体前进的东西。
既然不能够取代半导体,剩下来的问题就是半导体给世界的好处,是不是已经走到尽头了,还是说我们这个世界还需要半导体来做更多事情?
我的答案是我们的世界一定还需要更多更多智慧器件,这些智慧器件只有半导体能够在下个世纪给我们的世界,数字革命只是刚刚开始,智慧器件和数字革命,他们的基础都是半导体,既然没有其它的科技能够取代半导体来做数字功能和智慧器件的基础,那么我们这一行应有一百年的远景。 因为这个原因,我如果今天再重新选一行的话,我还是会选这一行,因为我觉得它还有很大的前途。
知乎作者:Des Gemini
微电子本科在读,自学软件,准备换坑。浅陋之见,如有疏漏,恳求指正。
换坑原因: 当初报志愿的时候,对微电子的理解比较浅薄,抱着进Intel,Nvidia,设计澎湃动力的CPU或GPU的梦想。结果开始学几年以后就瞎了:
专业方向太多,入口只有一个。据我了解,绝大多数本科学校在微电子学方面的专业设置就只有一个,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等等。然而入门以后才知道,读研读博后能分出几十个方向,而且往往千差万别,封装,测试,设计,器材,MEMS,模拟,数字……瞎了有没有。而且很难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因为据有限的了解,国内大多是做模拟的,想要进入国际的IC公司,出国似乎是更靠谱但是又更艰难的选择。一言以蔽之,专业道路根本不像当初给自己写的剧本这么简单啊老湿......
专业知识相比有些工科专业,特别是相比于软件艰深很多。比如半导体器件原理,勉强能分辨出统计热物理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程,固体物理学等等多个高大上的学科的公式混在一起,很难理解数学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只能靠老湿讲或者是看书上的描述性语句。然后就这只算打基础的知识,远远不足以去微电子学方向的就业岗位,毋论做科研的能力,只能学傻的时候想想自己以后是需要再读硕还是读博。
理论知识离实际的工程太远,因为学的太基础,也不知道自己要学几年才能看到实际的项目。这种自底向上的学习毫无疑问是必要的,但也毫无疑问是很难的,除了少数单纯以学习为乐的学神,大多数人迷失在数学和物理之间,找不到对这个专业的兴趣。
学的难学的久不说,找硬件工作比软件难不说,还挣的少。至少我们学校本科软件就业,基本都是每月1狗起跳,大神能到1.5狗以上。而硬件能0.5狗就挺不错的了,不要命去华为也许能有1狗吧,但是据师兄所说,伤身......
与软件业相比,硬件行业的生产资料远远比人力成本来的要贵。软件业,尤其是互联网产业,哪怕是顶配电脑2万够了吧,然而一个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效率恐怕十倍于毕业生,从而生产成本更多地倾向于人的薪水。然而于硬件行业而言,2万都不一定够买台好的示波器,毋论投资动辄数亿的生产线。
我觉得,工科专业的热与不热,本身就是历史的必然,没什么好掩饰和驳斥的。蒸汽革命和电气革命的时候,天朝还在四书五经的时代;电子革命的时候,我们还在红旗落地的时代;只有软件和互联网的时代,中国算是抓住了时代的潮流,有一批能站在世界技术浪潮最前面的大公司。一个国家的某个行业,能否拿走这个行业中的绝大多数利润,本身就是看它在世界上的技术竞争力,所以德国的机械电气牢牢把握了最高精尖的一部分,固然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历史的先发优势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电子方面,不要说美国的硅谷,哪怕是台湾,抓住了电子革命的尾巴,他们的微电子行业活得也比我们滋润很多。所以,软件挣的多,也无可厚非。楼上答案喷软件是VC养的,怎么听都有点酸溜溜,仅看每年的GDP,恐怕互联网的产出都远远超过内地的电子产业吧。
以上是阐述自己的想法,如有错误还请轻喷,欢迎交流。
知乎作者:黄小康
本人本科集成电路,毕业后同学很少有就职本专业方向的,少数的几个都是之前进过实验室然后一直学习verilog的;我觉得微电子工艺方向确实有点难,如果想要做这方面恐怕需要读研,并且可能还需要读博,最后也是进研究所做这些东西。
但是数字IC方向的话可以找FPGA有关的工作,这也算比较有前途的一个方向,但是可能还是比不上软件;至于ASIC学的好可以进华为、高通等大公司,虽然累点,但是应该也算不错。
整体而言,数字比模拟会好找工作一些,而且也更好入门,但是一般需要读研究生继续做些项目才会好找工作一些;硬件可能会比软件工资低一些,但是却也比软件更持久,不需要像软件那样做上3、4年就必须考虑转管理之类的,硬件会更久一些吧。
知乎作者:不三
这行门槛高,收入还不错,当然如果非要和互联网比刚开始有点差距。目前总体情况是外企都不怎么景气,国内很多公司却搞的很火日,机会当然不如之前了!加班也很严重,尤其是有后端!至于找工作嘛,关键还要看自身实力,去年毕业找工作也握了一手offer,还拿了一家土豪公司的,全国招三个人,给的待遇超过bat!如果自身实力硬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了,如果实力一般,相信你在互联网大军里面也不会有太大优势吧!
知乎作者:moriarty
本科光电,研究生去了一个实验室,做了很短时间的电路,最后做版图。同学里面做电路的,还有几个,半科班出身,两个模拟,几个去了海思。
首先,这行的门槛不低,一般情况下,现在都是要求硕士起步,版图除外。
第二,这行的积累和学习还是很长。无论数字还是模拟,你要做好的前提下。
第三,接触过不少的前端电路设计攻城狮,很多也不过如此。真正能够吃透电路的年轻的,不多。
第四,加班强度不少。15是在加班里面过去的。不开玩笑的说,我的加班时间比我男朋友多。换工作,上午报道领了电脑就去准备干活。幸亏公司有班车。
很多做模拟的牛人,接触过的,有几个国外的,年纪都不小了。头发花白的也有,经常出差来国内。还和弯弯前端关系不错,他来这边就一起去吃饭。总体觉得,国内的这行和国外差距还是巨大的。
为什么要做这行,因为我不喜欢coding.
为什么不做模拟电路,因为在研究生的时候配合师兄做了一个driver的芯片的版图,tapeout后看着师兄搭测试板子,出了想要的效果,觉得做这个也不错。
计划是可以变的。不是么。
知乎作者:未知
虽然自己也经常感觉自己这个行业太屌丝了,但是看到大家对这个行业的很多偏见,还是忍不住来回答一下。
本人是做模拟电路的,主要来谈谈这方面。
首先模拟电路这方面国内相比国外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国内虽然也很早就开始搞了,但是十几年下来,水平还是差别很大。我觉得差别大的主要原因是:
模拟电路确实难,从工艺到系统,半导体器件特性,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数字电路等这些都得精通。国内虽然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专业,但是老师的水平有限(看看国内外的大学的课件就知道了)。在企业,高端的东西做起来技术积累要求很高,开发周期很长(2~3年),市场国内认可度低,工艺等价格昂贵,所以很多企业只能做一些相对低端的。结果就是学校没人教,公司一窝蜂的做低端产品。高端模拟芯片机会完全被国外垄断,更高端ADC直接禁售这个大家也都知道。
答主回家路上想了想,国内各行业技术如机械,汽车等行业与国外差距也不小。所以简单的差距大似乎不能代表该行业的前景。该行业的发展确实也不算快。由于技术门槛高,很多本科毕业确实找不到相应的职位,研究生毕业能去的地方也很有限。
这个行业坑不多,经验和知识深度都要求高,中国半导体行业如果能够崛起的话还是有不少机会。同时作为个人来说也是需要不断的学校。
本人12年小硕毕业,现在工资税后1w小加,在一线城市算是很普通的待遇了。供大家参考。
知乎作者:Helen
下面是硬件和软件的一些就业较好的方向(全球范围内):
EE(electronic engineering):digital IC design
CE(computer engineering):VLSI、 embedded system、SE
CS(computer science):方向很多,不过最后都是天天coding
硬件方面比较好的方向:
1. VLSI在美国好找工作,尤其是digital IC design(EE里面,也只有数字电路方向和CS有的一拼,就业率几乎百分之百),但是加拿大就几家公司。
2. SE(software engineering)以后的趋势将是硬件被几家大公司垄断,发展缓慢,软件遍地开花。而硬件只有cloud computing,可穿戴设备有些发展前景了,以后对软件的人才需求是不太会改变的。
3. embedded system hardware 和software 双修 对于硬件,尤其是和芯片相关的,纯IC design的公司在美国很好,加拿大国际生不好进去,这方面更需要的人是verification engineer以及会写firmware 的人,但是以上这两个职位基本要求你懂一些CS领域的技术和概念,不然做不好。(CE比较适合这个方向)
因为软件门槛低,从业人员人口基数大。想要从事软件行业,如果做不到算法层次,学软件做coder还是很耗费青春的。重复性的dirty work会让你渐渐失去竞争力。而硬件门槛较高,是靠经验赢得价值的。所以硬件转软件还是要慎重。^_^
知乎作者:Reynolds
利益相关,EE博士,但不打算做这行
一个人选择一个行业,一定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知乎上都是生物黑,其实那是因为生物这个学科还处在摸索阶段,很多实际问题还解决不了,生物的黄金时代估计还得等20年,但你等的起这20年吗。而电子的黄金时代其实已经过了,你看美国七八十年代,Engineering主要就是EE,CS只能算是不起眼的小弟,那时候青年才俊都是报考EE的。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EE终于把自己干死了,沦为了像石油,电信一样的基础设施。一个产业一旦成为基础设施,虽然能活下来,但绝对不会是暴利。同时,正是在EE这个越来越强,两年翻一番的基础设施上,CS获得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能够在无数新领域获得应用机会,作为产业链的下游,也能够攫取到最多的利润。
前面有人说摩尔定律会失效,我其实也希望会这样,EE人真的很辛苦,但资本总能够想尽办法来延续他,因为万一真的没有新工艺,新器件了,这个公司也就快倒闭了。
知乎作者:未知
集成电路的硬件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反馈慢,相应的学习曲线的初期非常陡峭,后面也不见得平滑。
模拟集成电路更是还有点物理学(玄学方向)的意思。
软件仿真仿的再好,流片实物出来也有可能是个废品,虽然学生和老师都觉得能考虑到因素都考虑到了……更何况国内很多学校和老师都不能给学生提供多少流片机会(可能上10年学都没一次)。天天捧着个书本对着个电脑,见不到自己智慧创造出来的东西,反正我是受不了了,写matlab仿真脚本是我念书的时候最大的乐趣。
现在硬件已经有过剩的感觉,价值在向软件转移,就业上没有大量新坑位出路少,跟CS比简直就是渣。
知乎作者:安也
首先介绍下我的情况,200x(x&5)年某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这个学科是微电子方向的,目前从事消费电子产品的电路硬件设计工作。可以结合工作情况和题主讲一讲。具体好还是不好,题主自己评估,毕竟每个人的感受和出发点都不一样,每个行业具体到每一个人头上都是不一样的情况。只能讲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希望对题主有些帮助。
先说说学习情况和就业情况:
1. 学习情况:我们专业一共有4个班,每个班30人(其中女生3-4人吧). 大一到大三学习压力很大,到了大四,重要的专业课基本都学完了,相对而言轻松了一些。和其它工科专业相比,数学要求更高。专业课也很难学,因为要求你的数学很好(学渣的悲哀)。
2. 就业情况:毕业后,我们班就只有一个学霸去了美国留学,继续攻读微电子方向的硕博,其余的基本都是找工作,偶有几个读了本专业的研究生,然后再工作。工作的内容也基本都是电路硬件设计之类的工作,没有人去做芯片设计开发。为啥?本科毕业的去做芯片设计基本上很困难的,水平不够。绝大部分的工作地点都在深圳,少数在上海,杭州。
目前的工作情况:
1. 大部分都还是干着本行工作,有转行做销售/FAE的,也都还不错。收入水平在本地区同龄人里属于中等水平,饿不死,大部分有房有车结婚生子,算是稳定了吧。
2. 也有转行做了软件的,收入比同学应该多不少,具体数额不清楚,但也没有多到让人不能接受的地步。
3. 在学校是学霸的,出来工作了基本上混的都不差,毕竟是一个技术行业,聪明的头脑在哪都能吃的开。
前景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继续做技术,丰富的硬件经验还是很受欢迎的,从侧面上讲这个行业变化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二是做管理,在中国人的企业里还好,在外企天花板还是有的。其实很多技术行业到后来都是这个样子。
题主请根据自己的情况看看吧,这个行业没有那么糟糕,也没有那么好,其实任何行业成熟了以后都会这样。具体到软件和硬件,好比人的思想和肉体,少了谁都玩不转。再具体到某个人,还是看你自己,牛人,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能发光。
知乎作者:未知
我是已经从微电子跳到计算机的....
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同学:
正统CS出身的去向:各大互联网公司做研发、算法之类的。BAT的很多,薪水很高
向我这样半路出家的去向:去的公司五花八门,有大有小,看自学的怎么样了。不过cs自己学还是很辛苦的,我们大部分达不到研发的标准,就做产品、测试之类比较容易上手的。薪资少一些,但也没少太多。(我们换坑晚,要是早的话也许技术会好很多,关键要做项目,能实习就实习)
微电子方向同学的去向:我认识的都去了华为和TI这两个公司,工资也挺高的,尤其华为,壕,不比软件的差。
我转行是因为比起学了几年都没弄懂的量子力学、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模拟/数字/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等课程,我还是喜欢码几天代码就能跑出结果来的软件。我的能力hold不住硬件(╥╯﹏╰╥)
知乎作者:Frank
本人本科材料,硕士微电子,偏MEMS方向,毕业后这十年都是在微电子制造,工作原因也接触了一些微电子设计公司。
之所以先介绍一下基本信息,是因为很多的决定可能都是依据这些情况所决定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大的成功的基石。如果从经济上没太多压力,建议遵从你的兴趣选择。国内微电子不管是制造还是设计,可开发或者说可以创新出成果的领域其实很多,在兴趣的驱动下深耕下去,也会飞起来。
从个人创业的角度来看,微电子创业需要的成本,也就是钱,非常多。少的话也得几千万,这是指设计公司,如果是制造的话,基本都是以亿来计了。相比而言,或许CS比较好一些?
另外,从就业来说,微电子算比较稳定,而且经验比较值钱,并不属于吃青春饭的行业。国家目前也有一些02专项资金支持,希望自己掌握技术,所以这个行业还可以。不过赚大钱的机会不高,除非创业。比如之前有一家公司silergy,仅仅几年时间,就上市了,目前也大师扩张,风生水起的。
毕业这些年,发现其实在很多基础行业,是非常重要,只是国内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在找工作,以及挣钱的驱动下,人才都流到了好就业的领域,但这些领域有可能只是在做重复领域的东西。我当初从材料转微电子,也是觉得材料就业太难,但是显然材料专业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整个半导体产业用到的材料有超过50%来自日本。再看看高档刀具锅具,全部是国外进口,主要是材料不过关啊。集成电路的进口额也是超过石油。
知乎作者:知猪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人口红利和技术壁垒之间的巨大鸿沟,人口红利使得大陆的互联网网民基数巨大,一人搜刮个几块钱就几亿了,这个在之前的电信增值短信就已经体现过了,这个也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的第一桶金,那同样的市场巨大,为啥做电子的职业发展就那么难呢?这里要区分的就是行业和职位了,软硬件是行业的差别,就市场而言差距还不是那么大,但研发这样偏技术的和市场销售这样的业务岗就完全两个天地了。技术的话,硬件尤其是集成电路这样核心的以美帝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大陆还是以封锁为主的政策,所以要发展这个产业,很多基本的技术还要从头来过,创业的难度和风险在哪个行业的都能体会,反观软件互联网这边,服务器可以买,操作系统可以买,很多数据库和实用便利工具都是开源的,这就省去了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基础技术障碍,使得软件互联网的从业人员能够专注业务,抓住大陆的市场机会。所以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大陆的硬件挑战的是以美帝为主的西方国家的核心利益,这里是他们积累了几百年的科技结晶,而软件则很好的利用了他们用开源软件来宣传普世价值的恩惠,这一进一出就造成了两个行业基层研发屌丝职业发展的巨大差别。这样的情形其实也适用于国外,因为国内的高富帅和白富美去国外后同样得从研发做起。所以过去十年,硬件能看到的好机会都给深圳华强北各种器件分销商和山寨厂商抓住了,他们很好的绕开了技术壁垒,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红利。所以,不是兴趣只图钱的话,首先就要尽量贴合市场,往市场营销的业务岗上靠,这个需要技术背景,但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风险也更大,而如果要从技术做起积累对一个行业的理解和人脉的话,那就尽量选技术壁垒低的,能够尽快绕开技术直面业务的。如果你喜欢技术,那就选自己喜欢的吧,很多时候技术研发尤其是基础研发更多是娱乐自己,不太care别人和市场的需求,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一个劲的迎合市场有时候也很累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钱途”和“前途”你将如何抉择? : 经理人分享
“钱途”和“前途”你将如何抉择?
很多人在“钱途”和“前途”上犹豫不决,其实最重要的是综合个人目前整体状况来决定。“钱途”无疑能够带来更丰厚的薪酬福利,但牺牲的可能是优质的人际关系、宽广的视野、未来事业发展。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选择有“前途”的工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一份有“前途”的工作能够带来更多的是综合发展,发展机遇等等。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亮。
今天请前辈从四个方面讲讲,如何从四个方面获得毕业第一份工作。
魏伯亚招联金融高级招聘经理,北京大学(心理学人力资源方向)在职研究生。分享回顾主要结合我自身的经验与工作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毕业第一份工作,“前途”与“钱途”之前抉择的问题。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第一是当前的就业环境,第二是就业多样性,第三就是择业时需要关注的要素和思考的问题。从大环境看应届生就业形式
首先,就就业整体大环境来说,若大家经常关注新闻与经济,会发现近两年的经济形势不够理想,尤其是今年,整体的经济形势是比较残酷。很多的创业公司、实习产业公司都可能面临着倒闭甚至破产的窘迫,这是因为全球经济大形势所驱,而整体来说中国的经济水平还是相对可以的。
整体大环境多多少少会直接影响到应届生的就业,这也说明目前就业方面存在很大的竞争压力。从2001年开始中国有114万毕业生,截止到2016年达到765万,与2015年相比净增了大概16万,这是指的应届生,不包括没有工作的往届生、回国的国外留学生。据最新报道,今年会是一个高峰期,几年之后,或许随着逐年学生的减少,毕业人数会有所减少。当然,这只是官方的说法,具体还是要看明年的情况。
据权威数据显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岗位供应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人社部公布的就业供求状况分析中提到,今年一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的人员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5%,同比去年,我国东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减少了1.2万,而求职人数却增加了14.1万。智联招聘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平均每个招聘职位收到48份简历,相比之前的26份接近翻了一番,种种数据都足以证明今年职业竞争态势之激烈。这属于大环境的态势,若大家关注的话应该会看到今年一些大的公司,例如从BAT的官网或者是其他渠道可以了解到其在进行一定人员的缩编。我今年也遇到不少在此类公司的实习生反映说今年实习很少有转正的机会,所以大家只能是目前先在此实习毕业后再去别处找寻更好的就业机会。而且如果大家有关注一些社交媒体的话会发现,有不同的爆料说中国的很多企业公司会面临人员缩编与裁员等之类的情况。
整体而言,就业形势是比较严峻。但是,无论就业的形势如何严峻,对于应届生来说,如果能够在学校期间练好内功、打好基础,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在每年毕业季面临诸多就业竞争与压力时,还是有就业机会。就业形势的多样性
就业形式总体上大致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不可否认,虽然现在这些岗位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尤其是一些隐形福利可能没有之前那么好、那么多,但是很多人还是会首选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毕竟这是个十分靠谱稳定并且体面的工作。
第二、是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这个很多人都会了解。在我2006年毕业时,很多大学同学去参加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的选拔,当然这在各个省市会有不同的条件和诉求。我在北京期间,很多同学会选择去参加大学生村官选拔,就是奔着获得北京户口这一个目标。当然通过别的工作也可能会获得北京户口,但是大学生村官只要你能工作满三年,北京政府作为回报会提供给你一个北京户口,同时你还能获取一段时间的基层工作经验,总的来说,这还是很不错。选择做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的大部分人,不一定真的愿意去选择这一份职业,他们也有自己的诉求。如果说未来有机会,好多人会去读研究生、考公务员或者在获得北京户口之后再去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毕竟,大学生村官服务满规定期限之后,很少会有人会继续留在当地当村官。所以说大学生村官可以算是一个曲线救国的平台或者说是一个很不错的职业选择。
第三、就是企业。这里我把企业分成了几个类别。
第一种是国企,如果说是有国企的背景,甚至说是在大的省会城市、北上广等大的平台,国企整体的薪酬与福利待遇还是很不错的并且也是个十分体面的工作。
第二个就是上市公司,现在可能每天都有很多公司排队等上市,因为很多公司成立起来就是为了上市,但是仍然有一些很有情怀的公司例如华为、老干妈等认为不上市照样可以把企业顺利运营好,这种行为也是值得称赞的。
第三种就是一些知名的企业,例如现在的一些互联网公司BAT、京东、美团等,当然还有一些外资企业。但近几年随着国营企业和国内的民营企业发展的越来越好,竞争力以及薪酬福利等各方面的提升,外企现在不再是很多毕业生面临就业时的首要选择。但是像谷歌、微软等这样的国际大公司仍然吸引着很多的毕业生,这是很多人特别向往的公司,大家会认为一毕业就能去这样的大平台工作是个很棒的事情。
第四种就是公司规模不是很大的小微企业,这类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它有着固定的来源、渠道和资源,所以说虽然公司规模不大,但是公司整体运营情况还是不错的。一般来说这类公司规模是50-100或者不到200人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很好地生活生存下来,在市面上也存在着很多。企业的情况大致如此,这也是学生就业选择最多的渠道和途径。
第四、创业,创业是近二三年火起来的,“万民创业,大众创业”。大家可能觉得创业的激情尤其是在现在的九零后中有很多人有想法有点子,并且现在很多市面上的风投人员愿意去投资去做这件事。所以现在很多毕业生乐意去尝试,在年轻的时候希望去一个不错的平台去陪伴其成长和发展,并且可能的话会获得公司的一部分原始股份,这对未来自己的发展会打下比较不错的经济基础。所以说还是会有很多年轻人员愿意参加到创业中来做这件事情。
第五、支教,这里的支教包括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组织的去贫困地区或偏远地区提供的支教服务,去给贫困地区的学生带来优质的教学资源。上周我参加了“美丽中国”的一个公益活动,其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会选拔一部分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包括985院校的学生以及海外留学回来的学生等到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
既然跟大家讲了一些就业的重要性,下面我结合自身就业的经历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事例。
我2006年毕业以后,第一份工作其实是可以当老师的,但因为我要去北京上学,所以我当时在高考的时间拿到三方协议。在北京上学毕业之后进入了银行。我在银行没有待太久就回了老家,但因为地方落差感较大,所以我再次来到北京做“北漂”。这段时间我在上市公司待过,也去过较大的知名公司,直到去年来深圳,来到现在这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虽然作为一个风口上的企业,但是整个公司的发展还是很不错。之所以今天利用这个机会选择“前途”与“钱途”这个主题来做分享是有个人直接原因的,是因为我做校招有多年的时间了,在校招时会面试很多人,会跟很多学生谈offer,所以大概了解学生的情况。而且因为我一直在企业工作,所以社招时也会遇到很多人刚毕业的职场新人。
不知道大家是否观察过一个数据,即大家毕业后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是多少,以及第一份工作的工作时间与相应的情况。接下来,我会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虽然不一定有完全的参考意义,但还是值得去参考借鉴。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5%,半年内离职是常态。相关度65%,大家有所了解,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应试教育偏多,素质教育及实践技能方面涉及少,所以65%还算是比较高。半年内离职是常态这是比骄傲让人惊叹的,这意味着2016年的毕业生可能在2017年第一个高峰求职季就有很多人就会面临着跳槽或者换工作的欲望与动力。总的来说,这还是一件蛮可怕的事。之所以跟大家分享这组数据,是因为我之前所工作的公司清华同方和广联达,做校招都有很多年,我通过对在这两家公司做人力资源的便利条件获得的全公司人员的大概数据分析得到一些比较有说服力的内容。清华同方和广州联达的很多的部门经理、事业部甚至公司的高级副总裁等人都是由应届生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当然这些人待也很长,例如应届生到部门经理需要5-7年左右的时间。但广州联达和清华同方作为相对传统的IT公司,不同于现在变动频繁的新兴互联网公司,人员流动和平均工作时间都不会很短。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只要你在一家公司待得时间足够长远,还是有机会到达一定的高峰的。根据数据显示,中国职场人士平均在职时间是34个月。其中互联网公司的员工流动性比较大,在职时间是31个月,不到三年。调查发现,与美国的在职时间56个月相比,几乎短了两年。不是说在一家企业工作时间太久不好,或者是迫于各种情况所迫才选择去跳槽。像前文提到的,在中国,好多学生工作半年就会选择跳槽。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看一下学生的大概分类。就我个人观察而言,通常每个学校整体来说大概有20%-30%学生在学历背景、在校时间、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是非常不错的,所以通常他们能在毕业季顺利拿到3-5个offer。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相对来说没有这么优秀,他们能拿到的offer没有这么多,但是他们也能够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或者发展平台。再就是一些属于低不成高不就的情况,这样可能就导致他们想去一些好的平台但是苦于没有这样的机会,但是又不甘心去一些相对普通的企业,或者是他们认为后者提供的offer及薪酬等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择业的要素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的是择业的要素,这指的是大家准备就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分成五点。第一点是清晰的职业规划,第二点是自我认知/自我定位,第三点是竞争力,第四点是心态,第五点是择业听谁的。
首先来说职业规划,所谓职业规划实际上就是“定位+目标+通道”,主要帮助人们解决三个问题:明确职业定位、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寻求最佳的发展通道。现在随着高校就业形式、就业方式多样性,学校越来越重视这方面,例如开展校企合作、职业生涯规划课等等,对大家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一定的帮助。职业规划是个必不可少内容,所以大家应该要有一个自己的规划和想法,不能过于迷茫随大流之类。因为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对大家未来是非常重要的,拿我自身经历说,我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或许因为受自身家教影响,从小对自己有着很清晰的规划,无论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都会按自己的规划来走。我曾看过一本书《活着就是为了折腾》,这很像我的座右铭“战士寻找战场,懦夫渴望软床。”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折腾,但这不是说鼓动或煽动大家去做这种折腾,而是鼓励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工作定位。
第二点提到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这方面,因为我是心理学专业的,我在上学及之后工作中做过许多该方面的心理测评,对大家多多少少有些帮助。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在大三、大四这段时间能对自己有个清晰地定位,就是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学习成绩、工作学习能力、包括未来就业该选择一个什么情况,自己首先有一个内心比较清晰的定位。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因为中国人之间攀比心理还是比较严重的,例如在同事、同宿舍、同级校友、发小以及闺蜜之间都是会有这种竞争,竞争是好事,但是不能盲目竞争,一定要认清形势与自身能力。毕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不是说你进了大企业就一定会获得最后的成功。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有个清晰的认知,这样制定的目标相对来说会比较切合实际,这样奋斗的时候不至于永远看不到方向,在挑战自己下一个目标时不至于迷失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想取得成就,希望获得满足感及他人的认可。只有把目标细致化把自己定位准确了,这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一点。
自我定位与竞争力这部分我拿自己举例说明一下。我毕业的两所院系都不算特别好的学校,所以我在上学期间对自己有着很清晰的认识,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平时课余时间我基本上是“三点一线”——“做家教-去图书馆-在学校学习”,这样通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样未来某天在与他人同台竞争时,才会有赢的胜算。竞争力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大家看我的介绍可以知道我是学心理学、法律专业的,而非人力资源出身。但我从银行出来后第一份工作就开始步入人力资源这一行业。我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我希望能够短时间内融入人力资源这个行业,所以在毕业的前两三年的时间里,我把我所有的时间、精力甚至赚的费用都投入到人力资源这一块,去结交这一领域的大牛拓展人脉学习相关知识。可能是因为前期打下了比较良好的基础,所以我自认为后期的成长发展还是比较快的,比同期很多人进步成长地要好一点。这个也是心态使然。
第四点是心态,这在未来的工作中是很重要。尤其是在求职过程中。无论是在一对一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还是多对一面试中,你的心态能否放平衡、能否摆正,这决定着你是否能在整个面试中表达与展示自己的能力,这对大家影响是比较大的。我见过很多知名学校的学生,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表现不是很好,考虑到他们不错的学历背景,我倾向于给他们一次面试的机会。但在后面的面试过程中,还是由于心态的失衡导致他们没有很好地去展示自身的实力。心态这方面大家可以去锻炼,毕竟大学也相当于半个职场,平时在学校里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各种社团活动、学生会、班委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锻炼。在我上学期间,我演过话剧、跳过健美操、代表我们院系拿过校级一等奖,也上台演讲过。我做这些就是为了锻炼自己,给自己增加筹码。
最后一点要说的是择业听谁的。因为现在互联网比较发达,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获得很多企业的知识。一方面通过网络可以查到很多需要的知识,另外可以通过学长学姐了解企业发展的真正趋势。另外还有人倾向于听取老师家长的意见,因为他们会觉得老师家长的话不可违并且可信度高。不是说大家一定要听谁的,而是建议大家在听他们话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做一个甄别。因为现在就业机会比较多,尤其是一些新兴的行业新兴工作平台。
近几年校招我们虽然都能基本完成规定指标,但也会面临或大或小的压力,从一开始的宣传宣讲,初试复试,再到最后学生签约。因为听取了很多人的建议,他们在选择过程中可能不能做一个很好的甄别,导致迈错第一步。做校招和社招这么多年,我在工作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例如我每天在网上都会看到很多15届、16届的毕业生这样的简历,有的同学还进入很不错的平台。当我和他们交流时,他们提到第一份工作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出于薪酬或者是平台方面的原因,没有做出更好的选择,所以在他们进入企业之后,才发现问题所在。但他们又不愿安于现状,有的同学愿意趁年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他们只能再重新选择自己的工作,我个人看来十分可惜。我一直认为,第一份工作对大家来说十分重要。相对来说,大家是一张白纸,朴素性强、忠诚度高,很多事情其实可以随着企业来发展。如果第一份工作能进入一家不错的企业或者平台,这会对你们个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学生在面临很多选择的情况下,往往会迷失自己。面对来自各方的不同信息,再加上面对企业施加的压力,往往会仓促做出选择,导致之后可能会出现遗憾。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希望大家每个人都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平台,能拿到一份薪酬福利待遇不错以及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中国企业很多,但是知名企业还是屈指可数的。但面对中国成千上万这么多的企业,所以大家还是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竞争力,在面试中调理自己的心态,做出相应的调整。大家应该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知道自己大致能拿到一个什么样的offer。面对“前途”和“钱途”该怎么选择
比较优秀的人可能不需要我们给他们作更多的指导,因为他们手中offer比较多所以能够做更多的选择。如果说在你手中offer数量还可以的情况下,面对“前途”和“钱途”该怎么选择,我分享下我个人的想法。
我刚毕业的时候在银行时薪资还可以,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工资比较低,但我当时并不是太在意这个,就想脚踏实地把事做好。清华同方曾在一年之内给我调过两次薪酬,当时,我一个高级专员的级别就拿到了别人经理甚至主管额薪酬。我一直信奉这么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基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用人标准及自己的薪酬水平。如果大家自己学到的技能或者自身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企业会为这样的员工开出相应的薪酬水平。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企业可能平台比较好或其他原因因此一开始开出的薪酬就比较高,但是也要从长远来看一下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活力如何。
在Linkedin上显示,中国人现在衡量工作机会的十五项指标排名,由高到低依次分为发展空间、工作内容、学习知识、工作氛围、薪酬福利、公司文化、工作影响力、工作独立性、工作稳定性、职位职级、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品牌知名度、企业国际化和工作强度。这也说明如果基本上能从长远上看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了解自己的发展机会,这对大家来讲是十分可贵的。我也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信息“2016年大学生择业观:发展空间第一,薪资第二”,现在我看到这个信息是比较欣慰的。我今年在做校招时也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可能我们招聘的学生竞争力都比较强,因为大家手中拿的offer比较多,而薪酬水平以及公司知名度相对来说都是不错的。所以我们招人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是比较大的。
最后给大家展示一下中国教育在线制作的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择业要素由高到低依次分为发展空间、薪资福利、稳定性、个人兴趣、所在城市、工作环境与文化、工作强度与压力、社会价值等等。但由于这个调查仅包含本科生与高职高专在内,并不包含硕士博士的数据,因此这个调查结果仅为大家提供参考。通过这个调查,大家在自己找第一份工作时如果能够找到个不错的平、不错的领导以及不错的工作环境氛围是非常关键的。
就以我们公司的具体情况举例,虽然我们公司的后台股东背景比较强,但是我们仍把自己定义为一家创业公司。今年我们公司算是第二次做大型校园宣讲,因为我们的品牌知名度等各方面还不算太强,但是相对于去年要好很多。但是录取学生时还是面临不小的压力,有一些相对于传统或者老牌的企业,或许发展势头或发展形势不如我们但是由于其知名度高,很多学生会为其而放弃我们的offer,我觉得非常可惜。在社招中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目前是综合性较强的行业,这算是个比较好的契机,但同样很多人对此不感兴趣。他们会觉得自己对互联网不了解,并且希望专注于现在的平台去做眼前的事情,没想进入互联网行业发展。
这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的学生判断力是比较高的,而且有多种渠道去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和内容,所以我建议大家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做足够的详细的了解。
总之希望大家在找工作时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并且一定要把自己的内功修炼好,做好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在未来求职中增强竞争力,找到满意的工作。& & &|文章转载自——前辈来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
畅阅·猜你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展前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