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白和杜甫写李白的诗在今天不可能出现

今天大家都在问:李白,你这样对杜甫,良心不会痛吗?
我的图书馆
今天大家都在问:李白,你这样对杜甫,良心不会痛吗?
中国诗词大会又让中国古诗词火了一把绝大多数人领略诗词美好的同时好多还在感叹说:“高中时候我也是背过几本诗词大全的人!”“飞花令要是搁在上学时候,我也能飞几个来回!”是啊,谁还不会吟几首古诗别的诗大家可能记不清了李白的诗,总能信手拈来几首吧!&谈星星谈月亮谈风花雪月。。当我们年轻的时候白哥轻狂我们也轻狂当我们长大后我们不敢再轻狂了而白哥依旧轻狂可是最近对李白的认识被一个知乎网友的问答深深地刷新了题设是:很重视的友情对方却不看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问题不重要,答案很精彩!知乎网友@小约翰 的这番简单回复堪称“神来之笔”!↓↓↓翻译过来白话就是:老杜写了以下这些诗篇给老白哥《想李白》《又想李白》《和李白一起去找老范》《老李酒量真好》《冬天想李白》《春天想李白》《梦到李白》《想李白到天尽头》《好久不见》《写给李白的信》原来杜甫曾这么深深地向友人李白示好可李白呢?白哥呢?&网友齐呼!李白: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此刻一首歌最能总结杜甫的心情——(建议边听歌边感受杜甫心情)看到这略显残忍的诗歌数目统计大家纷纷树起友谊的大旗为杜甫鸣不平↓@你说啥耳光太响我听不见:李白:良心是什么?&良心这种东西我没有@请叫我屁屁小姐:李白:不会啊,我们小仙女不需要良心&@喂我告诉你啊:哈哈哈哈哈哈 李白 好渣!@小倪爱卿:&感觉杜甫一股幽怨男二的即视感啊。。。。。@歌安icon:李白全球粉丝后援团团长:杜甫@王贫穷:而且没事还送送孟浩然和王昌龄&@呱唧哐当夸嚓轰:杜甫应该会很难过吧李白不要他的小心心@一盆钢:李白这个bad boy!bad boy!~@你就像风在唱歌:杜甫这个痴汉即视感…@无花果真难吃:杜甫:滚出我的魔仙堡@全世界最喜欢阿泽小哥哥:杜甫:春日梦李白。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_郑夏:你知道什么叫我本将心向明月 奈何明月照沟渠么还有人觉得李白就是李白朋友遍天下并不能独宠一人!↓@不言丶丶:求爱不得,怎么能怪人家渣呀。@喜欢小矮子的雷桑格尔:还有《赠孟浩然》呢,毕竟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嘛!&@樱桃肉丸子被占用了:汪伦: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呦呦一小点:李白可能是射手座吧,没什么呀!@瑰瑰色: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薇淇花花花花花:爱喝酒的男孩子运气不会太坏@我是你Kay宝宝呀:我爱的人 不是我的爱人 他心里每一寸 都属于那个汪伦不过却有人替李白叫屈&杜甫遇到自己的“爱豆”李白对这个粉丝已经算很仗义了!↓@ce___bear:一直替他伤感来着。不过那时候李白是特别潇洒仗剑天涯的那种,但杜甫又不太出名,郁郁不得志,他特别喜欢李白,可他们好像也就一面之缘,记不住也实属正常唉~@多啦没有口袋:他俩一共见过三次,公元744年第一次在洛阳相见,同饮同醉,携手共游。而且当时就约好下次在今天的开封商丘会面, 秋天,他两如约到商丘还遇到了高适,三人一起同游,冬天三人分手,公元745年,两人又在东鲁第三次会见。李白也给杜甫写过诗。@-张起起的扣子:其实李白还是给杜甫写过两首的…《沙丘城下寄杜甫》和《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FJnews:李白写过呀,写的《戏赠杜甫》。 李白太浪,太潇洒,杜甫太闷,太愁苦。 个人感觉啊……杜甫像迷弟,见过爱豆,还和爱豆共游过的那种……不过太白确实不留情……哎,感觉阴郁的子美会变成病娇呢……@光荣伟大的人民教师_:他们其实不是很熟,但是杜甫很喜欢李白,一直想和他一起喝酒撸串吟诗李白就夸奖了一下杜甫作诗很用功@Pateu:这个好像还真没有李白送给杜甫的诗,网上流传的几首其实没有证据证明是李白送杜甫的。而且当时李白名满天下,而且是杜甫的前辈,年龄也更大。没理由李白会给一个粉自己的迷弟写诗,毕竟那是天子呼来不下船的主。。@陈家某人:有点片面了,杜甫写很多诗回忆李白表扬李白是真,但李白也有诗给杜甫的,二人于鲁地分别时,李白就说,“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另,李白年长杜甫十一岁,二人相识时李白已经是个网红了。网红总是无情的啊。@白免w:李白写过的,你们别欺负他“天宝四年春,与杜甫同游东鲁,写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天宝五年秋,卧病东鲁,怀念杜甫,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诗。”摘自百度百科。还有看戏群众不想过多评论但确实有些遗憾!↓@Ice___bear:对,记得高中老师讲到杜甫曾多次给李白写诗还替杜甫尴尬的笑笑,表示心疼,有点生不逢时的感觉@林斤斤啊:怎么办,脑补了一出剧!!!@田雨晴:我爱你,你爱他!@夏尔摩斯: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写他们两个,里面有一句话是 对于李白来说,杜甫只是一瞬,而对于杜甫来说,李白却是他的一生……(大概是这样的&&突然觉得很虐是怎么回事@A-l木杨:李白不是只能打野吗@UC手机浏览器客户端:我们的梦中人是个绝世诗仙,有一天他会踏着凤凰&。。(玩王者荣耀的懂…)&&&&&&&&&&&&&&&&&&&&&&@俊美迷人的唤真真:不不不,盛唐诗人cp圈相当心酸,一生落魄忧国忧民的杜甫喜欢洒脱不羁的李白,酒鬼李白痴恋归隐田园的孟浩然,豁达的浩然哥心里却只有同为山水田园派扛把子,一边在诗句中乐山好水一边在朝堂位上极人臣的王维。关系如图。。。。看完这部分评论只想说大家都是大师啊!博学啊!!不管你是李白党还是杜甫党还是白居易党孟浩然党…腹有诗书气自华~华~华~啊!最后以一段美好的场景来总结李白和杜甫的故事↓杜甫遇到自己早就想见见的爱豆,激动地睡不着,他的心情就像是当年白哥对孟浩然。他心里想:孟浩然比你大11岁,你也比我大11岁,你当年和他一起喝酒,现在我陪你郊游,天哪,这难道是上天的安排吗?杜甫一口气写了二十首诗送给白哥:“白哥,你当年给孟浩然写了两首诗,我给你写了二十首,你能给我签个名吗?“白哥看了看这个小弟,他眼中的狂热一如自己当年。他拿起诗稿,看到这样两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哥用宠溺的眼神看了看杜甫,叹了口气说:“我都给你签,另外我再写几首诗送给你。”杜甫高兴的眼中泪花闪烁。感谢时光让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个诗人在同一个时代里有了一个见面的机会有了这次难得的会面我们才会觉得唐诗的世界里,没有遗憾。那一年李白杜甫初遇——策马挽弓,诗酒年华文︱余秋雨中国杰出历史人物金银纪念币(第4组)22克银币(李白)中国杰出历史人物金银纪念币(第4组)22克银币(杜甫)李白与杜甫相遇,是在公元七四四年。那一年,李白四十三岁,杜甫三十二岁,相差十一岁。很多年前我曾对这个年龄产生疑惑,因为从小读唐诗时一直觉得杜甫比李白年长。李白英姿勃发,充满天真,无法想象他的年老;而杜甫则温良醇厚,恂恂然一长者也,怎么可能是颠倒的年龄?由此可见,艺术风格所投射的生命基调,会在读者心目中兑换成不同的年龄形象。这种年龄形象,与实际年龄常常有重大差别。事实上,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十一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那就是,他们将分别代表安史之乱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唐朝。李白的佳作,在安史之乱以前大多已经写出,而杜甫的佳作,则主要产生于安史之乱之后。这种隔着明显界碑的不同时间身份,使他们两人见面时有一种异样感。李白当时已名满天下,而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无以言表。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让他加倍地神采飞扬。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这种神采的,因此他一时全然着迷,被李白的诗化人格所裹卷。铜章_杜甫《登高》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交谈几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断。杜甫让他惊叹,因此很快成为好友。他当然不能预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成为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而无人能够觊觎;但他已感受到,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正扑面而来。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他们的出发地也就是他们的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旧地名叫陈留。到哪儿去打猎呢?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杞县、睢县、宁陵、到达商丘,从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东地界,当时有一个大泽湿地,这便是我们的两位稀世大诗人纵马打猎的地方。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着名诗人高适。高适比李白小三岁,属于同辈。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在社会最底层艰难谋生,无聊晃悠。我不知道他当时熟悉杜甫的程度,但一听到李白前来,一定兴奋万分。这是他的土地,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挤在他们三人身边的,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六岁,当时才二十六岁。年龄虽小,他倒是当地真正的主人,因为他在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今天山东单县的地方当着县尉,张罗起来比较方便。为了他的这次张罗,我还特地读了他的诗集。写得还算可以,却缺少一股气,尤其和那天在他身旁的大诗人一比,就显得更平庸了。贾至还带了一些当地人来凑热闹,其中也有几个能写写诗。铜章_杜甫《望岳》于是,一支马队形成了。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适,他带路;接着是李白,他是马队的主角,由贾至陪着;稍稍靠后的是杜甫,他又经常跨前两步与李白并驾齐驱;贾至带来的那些人,跟在后面。当时的那个大泽湿地,野生动物很多。他们没走多远就挽弓抽箭,扬鞭跃马,奔驰呼啸起来。高适和贾至还带来几只猎鹰,这时也像闪电般蹿入草丛。箭声响处,猎物倒地,大家齐声叫好,任何人的表情都不像此地沉默寡言的猎人,更像追逐嬉戏中的小孩。马队中,喊得最响的大多是李白,而骑术最好的应该是高适。猎物不少,大家觉得在野地架上火烤着吃,最香最新鲜,但贾至说早已在城里备好了酒席。盛情难却,那就到城里去吧。到了酒席上,几杯下肚,诗就出来了。这是什么地方啊,即席吟诗的不是别人,居然是李白和杜甫,连高适也只能躲在一边了,真是奢侈之极。近年来我频频去陈留、商丘、单县一带,每次都会在路边长久停留,设想着那些马蹄箭鸣,那些呼啸惊叫。中国古代大文豪留下生命踪迹的地方,一般总是太深切、太怨愁、太悲壮,那样的地方我们见得太多了。而在这里,只有单纯的快乐,只有游戏的勇敢,既不是边塞,也不是沙场,好像没有千年重访的理由,但是,我怀疑我们以前搞错了。诗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内质却是生命力的勃发。无论是诗的个体、诗的群体、诗的时代都是这样。没有生命力的典雅,并不是我们喜欢的诗。因此,由诗人用马蹄写诗的旷野,实在可以看作被我们遗落已久的宏大课本。诗人用马蹄写诗的地方也不少,但这儿,是李白、杜甫一起在写,这如何了得。我曾动念,认认真真学会骑马,到那儿驰骋几天。那一带已经不是打猎的地方了,但是,总还可以高声呼啸吧?总还可以背诵他们的几首诗作吧?在那次打猎活动中,高适长时间地与李白、杜甫在一起,并不断受到他们鼓舞,决定要改变一种活法。很快他就离开这一带游历去了。李白和杜甫从秋天一直玩到冬天。分手后,第二年春天又在山东见面,高适也赶了过来。不久,又一次告别,又一次重逢,那已经是秋天了。当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永久地别离了。铜章_杜甫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李白与杜甫》《李白与杜甫》是晚年作品。197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一本“扬李抑杜”的翻案之作。
内容简介/《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晚年的封笔之作。此书四十年来争议不断,有论者誉之为一代“奇书”。该书上篇讲李白,下篇讲杜甫。作者以其卓越的考据功底和敏锐的诗人感受,生动还原出一代“诗仙”、“诗圣”的真实生活:李白究竟是哪里人?为什么李白能一生游山玩水却不为生计愁?为什么李白会成为道士?为什么说杜甫是禅宗的信徒?为什么说杜甫嗜酒不亚于李白?作者还饱蘸情感,叙述了李杜二人的从政历程,并对当时的政治风云、权谋之争作了细致剖析,显示出一代文史大家深邃的政治洞察力。最后的“李白杜甫年表”则呈现了一代天朝从盛世荣光到凋零衰败的万千气象。书中诸多观点极富创见,随手援引资料更是妙趣横生。作者语言极富诗意,行文充满活力,写法独具典范价值,不愧为名家大手笔。
写作原因/《李白与杜甫》
,由隆重推出了郭沫若的新作《李白与杜甫》。其中“扬李抑杜”的倾向,一望可知。在此之前,郭沫若对李白、杜甫本来有过公正的评价。郭沫若和毛泽东4月,郭为杜甫纪念馆的题联是: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春,郭为李白纪念馆的题联是: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那么,郭沫若为什么要突然180度大转弯呢?原因是最喜欢“三李”(即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三李”中又最喜欢李白。对杜甫的诗,毛泽东一向不甚喜爱。1月,在为作舆论准备的南宁会议上,毛泽东说:“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在游杜甫草堂时,毛泽东以不甚欣赏的口吻,说杜甫的诗是“政治诗”。毛泽东尤其不满学术界“扬杜抑李”的倾向,要翻这个案。一位70年代参加中国古典文学条目修订的学者回忆,他听复旦大学教授刘大杰说过:“毛主席之所以有扬李抑杜的想法,那是因为前人对杜甫的诗注家太多,号称‘千家’;李白的诗注家太少,同为大诗人,注家相差却如此悬殊,觉得有点不平,而在他看来,李白诗的成就与价值又并不在杜诗之下。”一向紧跟毛泽东的郭沫若,便响应号召,写了扬李抑杜的《李白与杜甫》。
扬李抑杜/《李白与杜甫》
扬李抑杜,是《李白与杜甫》一书的基调。这一基调,贯串全书,包括从第一页的各章标题直到最后附录的李杜年表在内。郭沫若专论杜甫的共有六章,这六章的标题是:杜甫的阶级意识,杜甫的观念,杜甫的欲望,杜甫的生活,杜甫的信仰,杜甫终身嗜酒。几乎没有一个好标题。全面贬低杜甫的倾向性是一目了然的。 杜甫要贬低杜甫,首先就得把“诗圣”和“人民诗人”这两顶新、旧“桂冠”从杜甫头上摘下来。郭沫若正是从这里入手的。郭沫若说:“以前的专家们是称杜甫为‘诗圣’,近时的专家们是称为‘人民诗人’。被称为‘诗圣’时,人民没有过问;被称为‘人民诗人’时,人民恐怕就要追问个所以然了。”(《李白与杜甫》大字本196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也曾被称为“人民诗人”,郭沫若并不曾表示异议,为什么对杜甫却大不以为然,还要代表追问个所以然呢?实际上人民的追问,一个也没有接到;为杜甫抱不平的函件倒是收到不少。而郭沫若自己也曾一而再地称杜甫为“诗圣”,如为草堂撰写的、并经中国人民邮政制成图案印在纪念邮票上的那副楹联就有“诗中圣哲”的话,为成都川剧学校的题诗也有“诗圣至今剩草堂”之句,现在却来了个大转弯。郭沫若曾提到,有人批评他说:“你是偏爱李白,在挖空心思扬李抑杜。”郭沫若不承认,看确是事实。不妨举出一些例证。比如:李杜二人都好喝酒,但喝酒却有许多好处:一是“当他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当他没有醉的时候,是他最胡涂的时候”;二是他的许多好诗都是喝醉后写出来的;三是喝酒使他从道教的迷信中觉醒过来了;四是使他具有了“平民性”,喝出了一个“太白世家”、“太白遗风”。而杜甫的喝酒,却一点好处也没有,也没有喝出一个“少陵世家”或“少陵遗风”,最后还死于酒。就这样,尽管郭沫若在行文中也曾说李白是“生于酒,死于酒”,但“终身嗜酒”的帽子还是落在杜甫头上。 李白说到门阀观念,唐代文人都很重,李杜二人也毫不例外。比较起来,李白还更严重。为了拉关系,他可以把自己降低几辈子。已举出不少例子,这里要补充一点的是李白还和唐王朝一样在诗中一再称老子为“吾祖”、“先君”。说实在的,杜甫还没有荒唐、庸俗到这种地步。然而“观念”的帽子却又落在杜甫的头上。谈到物质生活,李白比杜甫要优越得多,这是用不着举例的,翻开他的诗集就可以看到。但郭沫若却不去说,反而斤斤计较,拐弯抹角,寻章摘句来证实杜甫过的是一种“地主生活”,并写成专章。过着地主生活的诗人谁不讨厌,可惜的是这种说法并不符合杜甫的实际。关于杜甫的困穷生活同样用不着举例。这里只谈一点对杜甫“无衣思南州”这句诗的感受。去年十月中旬,由上海去广州,穿的是两件毛衣和一件毛背心。但到广州时,就脱得只剩下一件衬衫了。这时,忽然想起杜甫这句诗,并从这句诗里理解到诗人的贫困。“南州”就是现在的广东省一带地区,当时士大夫们都怕去,如果不是贫困,杜甫就不会有这种想法。杜诗中还有不少谈到他晒太阳取暖的情况,如在夔州时写的“杖藜寻晚巷,近墙暄。”(《晚》)又“凛冽倦玄冬,负暄嗜飞阁。”()举此一端,他的贫困也就不难想见。但郭沫若却放过李白,反而抓住经常不免挨饿受冻的给戴上“地主生活”的帽子。扬李抑杜的例子,书中是很多的。有的偏爱还非常明显。比如同样是用的手法,当李白用“”或“鸾凤”自比时,太平无事,而当杜甫以“老骥”、“饥鹰”自比时,却被斥为:“虽然在以鹰骥自拟,其实是自比于禽兽。”(244页)其实要骂杜甫自比于禽兽,不如举“狗”为例,杜甫是曾经两次自比于“丧家狗”的。然而这能说是杜甫的罪过和耻辱吗?“酷见冻馁不足耻!”杜甫自己早作了回答。又如,同样是用的夸张手法,但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没有问题,而曾获得赞赏的杜甫的名句“青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却遭到指责,说“松树要高到一千尺,是不可能的”。李、杜同样是推崇屈原的,但郭沫若却硬说杜甫“抑宋(玉)”。其实杜甫对屈原从无贬词,倒是李白有时加以非笑:“投汨笑古人。”杜甫走过的地方很多,见闻很广,对事物能有个比较。所以诗中往往用“”来突出祖国某一地区的山川或人物的特点。前者如“剑门天下壮”、“西蜀地形天下险”等,后者如“越女天下白”。女子比较白晰,这是事实。她们自己也不否认,如南朝民歌:“跣把丝织履,故交白足露。”李白诗中也写到,如“耶溪女似雪”,“屐上足如霜”,“两足白如霜”,真是不一而足。但郭沫若偏抓住杜甫那句诗大作文章,并讥讽说“杜甫也并不经常是那么道貌岸然的”。李白扬李抑杜的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是关于李白那首“划却好”的绝句的解释,原诗是:“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郭沫若说李白要划却君山的动机目的,是因为“他看到农民在湖边屯垦,便想到更加扩大耕地面积”,“是从农事上着想”,“应该说才是真正为了人民”。(185、186页)。如果一定要说李白的“划却君山”是“为了人民”、“是从农事上着想”,却很值得商榷。第一,李白这首诗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写的,而秋天的洞庭湖,正是所谓“八月湖水平”、“洞庭秋水阔”的时候,根本不可能出现“湖中多种田”的事情,李白也不可能看到的屯垦,从而产生扩大耕地面积的想法。(郭沫若引杜诗“宿桨依农事”为证,是误解,详后。)第二,李白这首诗的题目是《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在这种情况下写的诗,会忽然想到要划却君山来扩大面积,也实在有些离奇。足见这不过是李白醉后的豪言壮语。郭沫若说“洞庭湖里的水,湘江里的水,不能直接变为酒”,意在表明李白要划却君山,不可能是为了想多喝酒。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第三,划却君山,不但不能达到扩大耕地面积的目的,反而要缩小耕地面积。因为李白并不是要填湖造田,而是要把君山淹没在湖里,以便“平铺湘水流”的。有君山,农民还可以植树造林,搞梯田;现在把它划了,还扩大什么耕地面积?而且,被唐人形容为“水晶盘里一青螺”的小小君山,即使划了,又能扩大多少耕地面积?这也就是说,李白不会有这种想法。李白这首诗,却实在看不出是为农业着想,为人民着想。郭沫若曾说:“翻案何妨傅粉多。”郭沫若对李、杜二诗人的抑扬未免过当,似与这种观点有关。&人物评价:&&&在《草堂集序》中称赞李白:“千载独步,惟公一人”。&& &杜甫对李白评价甚高,称赞他的诗“惊风雨”、“泣鬼神”,而且无敌于世、卓然不群。&&&对李白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在《石鼓歌》又叹“少陵无人谪仙死”。&&&&唐文宗下诏将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 《和陶渊明〈饮酒〉》)&赞李白“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二人也!”&&&余光中《寻李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曲解杜诗/《李白与杜甫》
作家和作品是分不开的。要贬低杜甫,就必然要贬低杜诗。因此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杜诗特别是那些历来传诵的名篇警句几乎作了全盘的否定。可以说,几乎无一完篇。这集中的表现在第一章里。 杜甫在这一章中存在着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曲解。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诗是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即公元755年12月,也就是杜甫困守长安十年的最后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是他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的产物。可是郭沫若却说这两句诗“显然是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梁惠王》)脱胎而来。”(193页)郭沫若说这两句诗是由《孟子》脱胎而来,无异于说是从偷袭而来。这就不仅抹杀了这两句诗的独创性,而且颠倒了创作的源流。千百年来的诗人,谁没有读过《孟子》,为什么却脱胎不出来?杜甫自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什么也要等到困守长安的最后一年才脱胎出来?可见,所谓“脱胎而来”的说法,并不符合杜甫创作的实际。只不过是为了贬低杜诗的一种曲解,一个借口。1962年,郭沫若在为纪念杜甫而作的一文中,曾赞扬这两句诗是“响彻千古的名句”,并指出不在饥寒交迫、和人民打成一片的生活中是不能产生的。苛求古人具体说来,即苛求杜甫,对杜甫提出了不应有的过高要求。比如为了进一步否定、贬低“朱门”二句,郭沫若追问杜甫,你“既认识了这个矛盾,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你究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193页)要求一千多年前的杜甫提出解决的方案,要求杜甫完全彻底地背叛他的本阶级站到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服务。有这么一种倾向:越是好作品,郭沫若就越要苛求。《三吏》、《三别》是杜甫的杰作,郭沫若也是首肯的,但又说:“但在今天,从阶级的观点来加以分析时,诗的缺陷便无法掩饰了。”(210页)因而在谈到时,郭沫若说:“这首诗可能是六首中最好的一首……特别是最后一句:‘何以为蒸黎?’作者把问题提出来了,但没有写出答案。”(203页)。脱离历史背景从唐以来,杜诗就被称为“诗史”。所以对杜诗,特别需要就当时的社会现实作一番周密考查,把一定的作品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结论。《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是杜甫在期间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唐王朝的六十万大军为叛军所击溃,形势异常危急,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因此要理解这六首诗,就必须密切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但郭沫若却脱离历史背景,孤立地进行评论,这就必然要曲解这六首诗。比如郭沫若在谈一诗时说:“全诗是新娘子的泣别词,把新得十分慷慨,很识大体,很有丈夫气。但这无疑是经过诗人的理想化。”(199页)所谓“理想化”,意思是说新娘子这个人物形象是不真实的,是杜甫捏造出来的。但实际上在杜甫写此诗的前几个月,就已经有了唐四娘、侯四娘、等妇女自动集体参军的事情,可见,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杜甫并不是写得过了头。由于脱离历史背景,郭沫若对这六首诗中的人民形象和基本精神,也作了全面的歪曲。他说:“这六首诗中所描绘的人民形象,无论男女老少,都是经过严密的阶级滤器所滤选出来的驯良老百姓,驯善得和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情绪。”郭沫若还援引杜甫晚年写的《甘林》诗中的“劝其死王命”这一句,说“这就是杜甫的基本态度,也就是这和的基本精神。”(211页)这些说法,很值得商榷。似乎有必要先明确一下由安史叛乱而引起的战争的性质问题。历史认为安史之乱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而是带有民族矛盾这一特殊性的叛乱。而这一民族矛盾,由于异族肆行民族歧视和压迫,到处烧杀淫掠,“所过残灭,又益形严重”。这就使得唐王朝为维护其封建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平叛战争具有维护统一,制止分裂,反击异族野蛮侵略的正义性质。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当时大河南北,人民纷起抗击叛军,大或几万,小亦数千。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唐王朝的什么“王命”,更用不着谁来劝勉,而是自动地组织起来,走上战场。当时不少如等也表示“助顺”,为国“讨贼”。当时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的情况,对于这六首诗中的人民形象才能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才能理解当时人民为什么能忍受痛苦承担着根本不应由他们来承担的兵役而终于走上战场的原因。这正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郭沫若不顾历史条件,简单地把这些人民形象一概视之为“驯善”的“绵羊”,是值得商讨的。抹杀杜诗的艺术特点杜甫写了比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任何诗人都要多的。这些反映现实的叙事诗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尽量避免主观色彩。不空发议论,不帮腔,甚至不让自己的激情明显地流露在字里行间。而是把它融化在客观事实中,让事实说话,让事实去直接感染读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如“有吏夜捉人”这一句,如果杜甫打着官腔,真如郭沫若所说的是站在“吏的立场上”,他满可以说“有吏夜征兵”。但杜甫却作了如实的暴露,“捉人”就是捉人。从诗中“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两句来看,非常明显,杜甫并没有睡大觉。那媳妇哭泣了一夜,他也听了一夜。什么是“如闻”?这就是仿佛听见。表明如果不是用心地侧耳细听还听不见。但郭沫若却责怪杜甫说:“诗人完全作为一个无言的旁观者,是值得惊异的。”(208页)。杜甫死扣字面如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寒士”的解释,便是这样。郭沫若说:“诗中所说的分明是‘寒士’,是在为还没有功名富贵的或者有功名而无富贵的读书人打算,怎么能够扩大为‘民’或‘人民’呢?”(215页)把“寒士”解释为穷读书人,从字面上来看,是很准确的,似乎是无可非议,无懈可击。但在这里,以为是能够而且应该扩大为“穷人”的:第一,古代男子通称为“士”,《诗经》里就很多。春秋以后,“士”也不是“读书人”的专用名词。“士”之与“民”,有时有所区别地对立着说;有时则是混用,如《韩非子·亡征》:“耕战之士困,利者,可亡也。”又篇也有“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所谓“耕战之士”,还不就是“耕战之民”吗。可见,士与民之间并无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白居易的“皆如,天下无寒人”,显然也是从杜诗得到启发的。第二,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从杜甫的全人来看,也应该引伸为“穷人”。他说“穷年忧黎元”,却不曾说“穷年忧寒士”;他说“一洗苍生忧”,却不曾说“一洗寒士忧”,他的同情心偏在哪一面,还不清楚吗?未必在这里他就把老百姓排除在外了。第三,把“寒士”理解为老百姓,是古已有之的。有“南村群童欺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么两句,如死扣字面,那“群童”就只能解为“一群儿童”。但郭沫若却要给这群儿童定阶级成分,把他们都说成是“贫穷人的孩子”、“农民的儿童”。从而呵斥杜甫:“使人吃惊的是他骂贫穷的孩子们为‘盗贼’”;“贫穷人的孩子被骂为‘盗贼’,自己的孩子却是‘娇儿’”。要断言这些村童都是贫农成分,其中就没有地主富农的孩子,是很困难的。从诗中描写的情景来看,其中显然有恶作剧的顽童。杜甫的诗就曾经写到这批顽童。当时浣花溪南北两岸都有。由于不顾全篇,死扣字面,郭沫若在另一面却美化了的“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这两句诗。郭沫若说:“李白是要为‘寒者’(请注意,不是‘寒士’)添柴烧,想上天去月中桂。”(187页)单从这一句的字面来看,不错,“寒者”不是“寒士”。但从全篇来看,这个“寒者”恰恰是寒士,而且是个高级寒士,即李白自己。这两句诗见于一诗,可以复按。扳折月中桂,能添多少柴?李白晚年也有时哭穷,所以又有“愿假东壁辉,余光照贫女”()之句。这个“贫女”,也是自喻,不是写实。同样不能死扣字面。除上述情况外,有的曲解还脱离作品本身,近于。这首诗,郭沫若也认为“在旧时代可以算得是一篇好作品”。但又援引说“武穷极奢侈,。或由一言,赏至百万。”因而推论杜甫“借老农的口来赞美严武”,是“借花献佛”,是“在使用曲笔”,并断言:“杜甫的这首诗,不知道要得到多少报酬了?”这样一来,所谓“一篇好作品”也就被取消了。它不过是一篇为自己谋取厚利而吹捧长官的谀词。这是既不符合杜甫作诗的目的,也不符合事实。
误解杜诗/《李白与杜甫》
在误解杜诗这个问题上,可以列举以下一些诗句为例: 杜工部集(1)“宿桨依农事,邮竿报水程。”这是杜甫晚年漂泊到湖南时写的一诗中的两句。郭沫若为了要证明洞庭湖中有农民垦田,曾引用了上一句诗作证。郭沫若是这样解释的:“青草湖在君山之南,实际上是洞庭湖的继续。‘宿桨依农事’,便是说水退了,人们把船桨放在一边,又拿起锄头来开垦。注家有人认为‘湖中多种田’(《杜诗镜铨》),这是正确的。……要感谢杜甫为留下了唐代的实据。”(185页)这样解释是不对的。诗题明明标出是《宿青草湖》,诗中的“宿桨”的“宿”字,自然是指“过宿”,也就是过夜。所谓“宿桨”,等于说“停船过夜”。“依农事”,是说的泊船的地点是靠着有农民临时居住的地方。这个“依”字,和杜甫另一句诗“依沙宿舸船”的“依”一样,都是依靠的意思。为什么要依靠着有居住的地方呢?这正如杨伦注说的“所以备盗”。从杜甫写于这同一时期的诗句“侧闻夜来寇,幸喜囊中净”来看,当时这一带确有“水贼”,所以不敢孤舟夜泊。这句诗,是自叙,而不是写的农民。附带说明一下,杜甫这句诗是可以用来证明“湖中多种田”的,但却不能用来证明李白“划却君山好”那首诗也反映了“湖中多种田”的情况。因为写作地点不同。青草湖虽连着,但它比洞庭湖浅,水涸时,长满青草,所以叫“青草湖”,而李白那首诗则是写于洞庭湖上的。同时写作季节也不同。杜甫这首诗写于春初水小的时候,而李白那首诗则是“洞庭秋水远连天”时写的。哪里会出现湖中种田的事情呢。(2)“朝廷问府主,耕稼”。这是杜甫在时写的一诗中的两句。诗中的“府主”,指夔州都督柏茂琳。这两句诗,在句法上,在组织结构上,有些特殊。最主要的一点,是省略了主语,也就是诗人自己。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就是在对法上,它们是平列式的对偶句,而不是所谓“流水对”或者说“走马对”。它们说的是两码事,彼此不相干,不能把这两句串通起来讲。因此,这两句的真正意思,应该是这样:关于朝廷之事()问之于府主;关于耕稼之事()学之于山村。或者说:()向府主打听的消息;()向农民学习农活儿。但郭沫若未免把这两句诗看左了。他把“朝廷”当作主语,又把柏茂琳让杜甫主管东屯的一百顷公田这件事和朝廷联系起来,因而解释说,这两句诗“透露了他主管东屯的内部事实。是‘朝廷’向夔州都督打听了杜甫的情况,故柏茂琳让他主管东屯。”杜甫能够得主管东屯一百顷公田的职务,“这大约是由于柏茂琳的推荐而得到‘朝廷’的允许。”(266页)这是一个大有关系的误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象主管一百顷公田这等小事,堂堂夔州都督竟作不了主,还得请示朝廷吗?杜甫早已作过从六品的检校工部员外郎,象这样连一个官衔也没有的公田主管,也值得“推荐”吗?还有,杜甫自己就慨叹于“朝廷记忆疏”,这个朝廷又哪里会惦念着他而向夔州都督打听他的情况呢?事实恰恰相反。不是朝廷向夔州打听杜甫的情况,而是杜甫向夔州都督打听朝廷的情况。也不只是向夔州都督一个人,凡是来往经过夔州的朝廷使者,他都要一个不肯放过的向他们打听。如《入宅》诗:“相看多相者,一一问函关。”又如《溪上》诗:“西江使船至,时复问京华。”又:“有客归三峡,相过问两京。”这些便都是证明。这也表明杜甫确是一位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的诗人。正如他自己说的“日夕思朝廷”。如果象郭沫若解释的,那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也就化为乌有了。 杜甫(3)“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这是一诗中的两句。杜甫的讽喻诗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往往使用一种“阳褒阴贬”的讽刺手法。这类诗句,从表面上乍一看,很象是颂扬,其实只要略一细按,便知是讽刺。因而杜诗中时有上下两句自相矛盾的现象。比如:“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奉赠卢五丈参谋琚》)上句是抽象的肯定,下句便是具体的否定,表白所谓“多恩泽”者,徒虚语耳。这种通过自相矛盾来表现讽意的情况,有时竟然会出现在一句之中,如“圣主国多盗,贤臣官则尊。”(《览柏中丞除官制词载歌丝纶》)这两句便是这样。试想:岂有“国多盗”而可以称为“圣主”,又岂有只是官高禄厚而可以称为“贤臣”的?这比直言“昏主”和“奸臣”,要反而有力,有味得多。至于“贵人岂不仁”这两句,可以说是兼而有之的。因为“贵人岂不仁”这一句本身就具有貌似颂扬实则讽刺的两重性,是说反话;而下一句“视汝如莠蒿”,则是用事实来证明贵人的不仁,揭穿他们的面孔的。但是,由于郭沫若对杜甫有成见,认为杜甫总是“骂骂‘小吏’,而为‘大吏’大帮其忙。”因而他解释说:“他把横征暴敛、苛差劳役的暴政,归罪于在下的奸猾小吏,而说在上的‘贵人’是仁慈的。”(212页)为了自圆其说,郭沫若还把“”这两句上面的两句“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和这两句下面的两句“索钱多门户,丧乱纷嗷嗷”全都删节了。这大约是因为感到造成这样普遍的严重局面,不能只归罪于小吏,“贵人”应该是罪魁祸首,所以都删节去了。这是欠妥当的。说到杜甫对大吏的态度。那也不是什么“大帮其忙”。“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洗兵马》),“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锦树行》),他还大骂“衣冠兼盗贼”(《麂》),象这类诗句,能说是为贵人们“大帮其忙”吗?郭沫若还举出《新安吏》的“仆射如父兄”为例,应该指出,这是史有明文的事实:“朔方将士思郭子仪,如子弟之思父兄”(见于卷223)。其实,关于“贵人”二句讽刺的对象就是贵人,这一点前人早已看出。宋人就说:“夫死于役,仅存妇女采蕨鬻菜以输官,夫民之穷甚矣!而官吏刻削尤甚于锥刀。此独不指里胥、亭长辈,内自租庸使,外自观察使,不得不受其责,故有‘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之句。录之以告居大位者。”(《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82)更说得直捷了当:“曰岂不仁,讽刺隐然!”是符合作者本意的。杜甫这种明褒暗贬的讽刺手法,有时也用之于全篇,便是最好的例子,句句似赞美,其实句句是讽刺。 杜甫(4)“摇落深知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这是第二首的头两句。知道,杜甫在学习上是主张“多师”的。但他也有所区别,绝不是一视同仁。这里的“亦吾师”的“亦”字,便下得很有分寸。因为这个“亦”字是把作对比而言的。和的“虽未成龙亦有神”、《北征》的“幽事亦可悦”的“亦”字,意味相似。不能简单地以口语中的“也”或“也是”来替代。但郭沫若却解释说:“他(杜甫)视宋玉为师。所谓‘亦吾师’者,是承第一首来,庾信是师,宋玉也是师。在这里屈原的位置便没有了。”(279页)这是很值得商榷的。据看,不是屈原的位置没有了,而是提高了,提高在宋玉之上了。卢元昌《杜诗阐》说:“屈原,固宋玉师,宋玉之风流儒雅,亦千秋以下、异代之师。”把这句和屈原联系起来解释,是正确的。郭沫若硬派杜甫是“抑屈扬宋”的。因而责备杜甫说:“在这一段地带里面,秭归有屈原宅,杜甫明明知道,但却没有兴趣来专门咏吟了。”(278页)是的,杜甫明明知道这儿有屈原宅,但他并没有忘记,而是把它用在最高、最恰当、最足以表明屈原身分的地方了。如最后两句:“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他不说“何得山有宋玉宅”,而用屈原作“英俊才”的代表,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杜甫是把屈原的位置放在宋玉之上了吗?对于宋玉的怀念,李白有时也是一往情深的。如一诗中就有“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之句。
杜甫之死/《李白与杜甫》
这是一个有关杜甫之死的问题。关于杜甫之死,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病死,二是饫死,或者说醉死,死于“牛肉白酒”,三是溺死。第三种说法,最晚出,最荒唐,也没有人相信,可以不论。杜甫从北宋以来,一直到目前仍然存在着争论的,是第一和第二两种说法。第一说见于唐著名诗人所作《杜君(甫)墓系铭》,第二说见于唐的《明皇杂录》。郭沫若是极力主张第二说的,认为“杜甫死于牛酒是毫无可疑的”。所以,凡是有助于证明这一说的理由都不肯放过,甚至不顾事实。比如郭沫若说“上距杜甫之死仅六十年左右。史称其人‘方雅好古’,所述杜甫死因不会是无稽之谈,故新旧均从其说。”(317页)按元稹年代要比郑处诲早二三十年,他那篇是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即杜甫死后四十三年写的,而郑处诲则是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才中的进士。如果要以年代先后作为真伪的标准,那就应该从第一说,而不应从第二说。新旧《唐书·杜甫传》采用《明皇杂录》,显然也不是因为它的年代早于元稹的墓志铭。因此这一条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在杜甫之死的问题上,郭沫若是坚信正史新旧《唐书》的。但说杜甫是因“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新唐书》无异词,只改“夕”为“昔”(二字古通用),所谓“一夕而卒”,就是说睡了一夜就死了。这也就是说,即使如郭沫若设想的那样,牛肉很多,一次没有吃完,他也吃不上第二次了。哪里还说得上中毒?要让杜甫死于“”,除非送来的一送来就是腐败的,同时杜甫自己连腐败了的肉也辨别不出。而在《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一诗中,他极口赞扬聂令:“义士烈女家,风流吾贤绍。昨见狄相孙,许公人伦表。”从“礼过宰肥羊,愁当置清”两句来看,杜甫似乎还是吃得津津有味的。因此,郭沫若认为“杜甫死于牛酒,既见诸史籍,又可以用腐肉中毒被酒所促进而加以科学的说明”这种说法,由于缺乏事实根据,是并不科学的。杜甫之不死于耒阳阻水,不死于牛酒,这是有他自己的诗作证明的。啖牛肉白酒,是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夏天的事情,但有某些诗却可以确定是写于这年的夏天以后。如这首诗便是写于这年的秋天的。因为根据诗中“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两句,可以明确无误地推定是在这一年,这是郭沫若也承认的。但诗有“朔云寒菊倍离秋”之句,分明写的是秋天景物,如不加以否定,就要动摇“死于牛酒”一说,使之处于不攻自破的窘境。因此,郭沫若在把“十二秋”的“秋”字解释为“春初”之后,又为“寒菊”二字强作辩解,说“长沙地暖故在春初犹有‘寒菊’,不能以为秋季的证明。”(325页)长沙虽较暖,却并非岭南,春初是否有菊花,大是疑问。表明杜甫不可能死于牛酒的一个最强有力的证据,是一诗。这才确是杜甫的绝笔,作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冬天。因为诗的头一段有“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和“郁郁冬炎瘴,雨”等句。这分明是写实,但郭沫若为了维护他的主张,却硬说是“回忆”,不是写实。他解释说:“其实这些句子是大历三年冬初来长沙时的回忆。”(327页)这是说不通的:第一,说这些句子是回忆,等于说诗的头一大段也都是回忆。而这头一大段是紧扣诗题“风疾舟中”的。如诗中“舟泊常依震”的“舟”,就是诗题中的“舟”,也就写此诗时所乘之舟,是实实在在的。把这一大段说成回忆,首先就跟诗题发生矛盾。难道能说这诗题也是表明“回忆”的吗?第二,即使如郭沫若所说是“回忆”,那么回忆中的景物也应该是春初的景物而不应是冬天的景物,因为杜甫由岳阳来长沙是在大历四年的春初,有许多作品可以证明。(说杜甫大历三年冬来,是错误的。)第三,如果开头一大段就是,那杜甫照例会用“忆昔”、“忆昨”、“昔者”、“往日”这类表明回忆的字样向读者作交代。但却连一点回忆的痕迹都找不出。诗言“时物正萧森”,所谓“时物”,自然是指作诗时所见眼前的景物,与回忆的口吻也根本不合。因此,要把这一段曲解为回忆,从而取消这首诗写作的真实时间,以自圆其说,是办不到的。至于诗中“春草封归恨”一句,不过是一笔带过的追叙,不能作为此诗写于春季的证明。关于李杜优劣的问题。有的扬李抑杜,有的扬杜抑李。但总是在肯定李杜两位诗人这一总的前提下来将他们分个高低优劣的。而郭沫若呢,对李白是爱护备至,恨不同时:“借问李夫子:愿否与同舟?”(53页)而对杜甫则未免有点深恶痛绝,说什么“总之,杜甫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遵循着地主生活方式。”(276页)象郭沫若这样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绝对化的抑扬法,还是前所未有的。杜甫扬李抑杜或扬杜抑李这种情况,并不是从中唐时期才开始的。可以说说当他们还在青壮年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等人可以说是倾向于杜甫的,而贾至、王昌龄等则是倾向于李白的。杜甫有赠的诗,贾至没有回答,但和李白却唱和得很热乎。第一个公开地扬杜抑李的是,见于他写的杜甫墓志铭。但他也并没有抹倒李白。他所说的“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是专指排律这类诗说的,不是指的全部诗作。这一点是应该为元稹说明的。问题是他不应把杜甫擅长的欢喜写的和李白不欢喜写的排律来作比较。第二个扬杜抑李的是,见于他的《与元九书》。他从诗的思想内容方面突出了杜甫,但也丝毫没有要压垮李白的意思。北宋时,扬李抑杜的有、,但他们也不能不佩服杜甫。认为有“时虽一字,亦不能到”,如关于杜诗“身轻一鸟过”的“过”字。扬杜抑李最力的是。说李白的诗,十句就有九句言妇人和酒。虽不免言之过当,但也承认李白诗“豪宕飘逸,人固莫及”,而所编《》,仍有李白的位置。此后的情况,也差不多。其实,关于李杜二人的评价问题,他们自己相互之间早已作出了鉴定。杜甫说:“白也诗无敌!”在送别时也说:“飞蓬各自远!”。事实证明,扬李抑杜,或扬杜抑李的做法,根本就不符合李杜本人的意思。
目录/《李白与杜甫》
  一、关于李白  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  李白的家室索隐  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  ——待诏翰林与赐金还山  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二次大失败  ——安禄山叛变与永王璘东巡  李白在长流夜郎前后  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上的交往  二、关于杜甫  杜甫的阶级意识  杜甫的门阀观念  杜甫的功名欲望  杜甫的地主生活  杜甫的宗教信仰  杜甫嗜酒终身  杜甫与严武  杜甫与岑参  杜甫与苏涣  三、李白杜甫年表
相关词条/《李白与杜甫》
参考资料/《李白与杜甫》
1、《中国大百科全书》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3、《中国古代典籍一百种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4、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_zhouguopingzxj/98.shtml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郭沫若学刊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郭沫若学刊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9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22:35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白杜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