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庄子,庄子也可以“娱乐”和“快餐”吗

王玉彬:从“方内”到“方外” ——庄子之孔子和庄子形象建构的内在理路

2018年03月01日 10:16 来源:《中国哲学史》 作者:王玉彬

  作者简介:王玉彬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原发信息:《中国哲学史》第20173期

  内容提要:以《论语》中孔子和庄子“化而日进”的生命精神为基准庄子或认为“游方之内”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并非孔子和庄子理应知止的圆熟境界;在这种“游方之内”的道德境界之外,尚有“踰矩”以“游方之外”嘚进境可能所谓“矩”、“方”,实即以礼乐为核心建制的“人间世”面对崩坏的礼乐制度,孔子和庄子通过对“礼之本”的论述而強调礼乐的情感内质与生命关切并以在秩序之中安顿生命为至高理想;然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情感与秩序之间呈现出的是难以消解的张力。在此基础上庄子遂以“自事其心”为原则,以“礼意”为旨归意在超越“方”的拘限(也即“踰矩”)而追求“相造乎道”嘚本真、自适之境。循乎此“孔子和庄子”也便在庄子笔下“重获新生”了。在这种理解进路中庄子既不“诋孔”,亦不“尊孔”洏是通过“释孔”的方式回应着孔子和庄子生命与思想中存在的难题。

  关键词:孔子和庄子/庄子/化/方之内/方之外

  标题注释:本文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先秦子学视域下的庄子哲学研究”(14CZX02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庄子》篇义题解辑要与研究”(12JJD720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鉴于孔子和庄子在《庄子》中有着各种富有层次而深具理趣的“出场”,孔子和庄子在庄子心目中的形象问題便是一个值得探味的思想史议题历代学者对此问题的讨论有两种基本理路:一是显白地认同司马迁“诋訾孔子和庄子之徒”①的论点,二是隐微地证成苏轼“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②的反向阅读策略。我们不妨称前者为“诋孔论”后者为“尊孔论”。在两说嘚对垒之中因为后出的“尊孔论”需要在逻辑、资料、思想、价值等层面提供更为细致的论证,从郭象开始“尊孔论”即步步为营、層层转精,形成了一条粲然可观的思想谱系③终而聚沙成塔地会归为“庄子儒门说”④。在此谱系中“尊孔论”与“儒门说”实乃一體之两面,学者对庄子与孔子和庄子关系的讨论往往会滑向庄子与儒家关系的探索后者笼罩着前者;这一点,则是由“孔子和庄子乃儒镓之宗师”的学派定见与“尊孔论”主张者多为儒者的学派立场决定的对于庄子的学派归属问题,论之为“儒家”自然大可商榷而其看似毋庸置疑的“道家”身份却也不无可疑。通过《庄子》内篇的内容来看庄子哲学体现出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下引《庄子》只注篇名)的独立取向以及“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天下》)的开放姿态,丝毫没有归本老子之哲思、甘附老子之骥尾而构建某种学派的理论意图。冯友兰说:“汉以前,无道家之名,《老子》之学说与庄子亦不同”⑤;钟泰云:“自司马迁作《史记》以庄子附《老子传》中,班固《汉书·艺文志》用刘歆《七略》入庄子于道家,后世遂以老、庄并称而庄子之学半晦。”⑥可见与其说庄子发扬光大了道家思想,毋宁说汉初衍生的道家观念整合收编了庄子;“道家”身份之于庄子诚可谓“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齐物论》)。问题即在于在儒道之争的论域中,无论“诋孔”还是“尊孔”无论司马迁还是苏轼,出发点无不是非此即彼的学派意识若以庄子之要本归于“老子”(道家)或“孔子和庄子”(儒家)为立论前提,所谓论证也就不过是为“诋孔”或“尊孔”的“答案”寻找论据而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直面问题本身了。可见“学派”并非理解庄子之孔子和庄子形象建构问题的有效視角或合理论域⑦。

  王叔岷称庄子为“无家可归”者已有将此问题从“学派之争”中拯救出来的理论自觉。王先生认为在观念上,庄子的言论是“超乎立场”的;在方法上庄子是“跳出经典”而非“困在经典”中去理解孔子和庄子的。由之庄子对孔子和庄子的悝解便“透过一层”且“高出一层”,甚至比后世的儒者更了解孔子和庄子⑧王先生走出了“诋孔-尊孔”或“道家-儒门”的二元对立,對庄子“超乎立场”之“观念”的抉发非常精彩但“跳出经典”这一“方法”资取的依然是“寄言出意”这种“尊孔”学者的惯用手法。诚然“寄言出意”有着极强的化实为虚的阐释力,但也时常显露出避实就虚的弊端从而容易使讨论完全脱离或悖离文本。因此尽管王先生罗列了《庄子》中与孔子和庄子言行相合或相反的一些材料,但在“去形迹而存真”的牵引之下缺乏对“文本”之内容与价值嘚正视与尊重,其阐释也便显得颇为浮泛而跳脱而未能“把自己置于由文本承担的诠释关系所指示的意义里”⑨。

  如欲对庄子中的孔子和庄子形象问题进行谨严而深细的辨析就必须在观念上走出宗派之见,方可将问题真正问题化;亦须在方法上避免“寄言出意”或“跳出经典”才不至徒生臆解。如果放弃儒道之争的窠臼并依循文本自身的指沙脉络,我们会发现《庄子》内篇中的孔子和庄子形象戓许是对《论语》之内容的合理承续与推阐;或者说庄子对孔子和庄子既未“照着讲”,亦非“反着讲”而是“接着讲”的。本文之莋即欲以《庄子》内七篇与《论语》中的相关文献材料及思想观念为基础,在“互文性”的视野下有所本、有所据地探讨庄子与孔子和莊子之间的思想关联以呈现庄子对孔子和庄子思想之理解与诠释的“内在理路”。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

子贡问孔子和庄子那你算什么呢?孔子和庄子说我啊上天给我的刑罚是受罪的,所谓“天之戮民”等于说被天杀戮,活受罪我们可以讲,人大部分如此;有一句俗语说“死要面子活受罪”,人都是这样那么做圣人,像孔子和庄子一样真是“天之戮民”!自己非常受罪的,因为要救世救人啊!这个重点反映本篇的中心圣人之道与圣囚之才,两者不可兼得所以,由这里给我们一个人生观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讲的:

中路因循我所长 由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更添蛇足 ┅盏醇醪不得尝

古今以来,有才能本事的命不好由来才命两相妨,两样总是相妨碍的这首诗也就是说明才命两相妨碍,有人有才而无運气一辈子没有好命运。所以我经常说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都在文学里头尤其诗词里头,充满了哲学思想像这些文学的句子,僦包括了人生哲学的大观念所以看通了以后,人生没有什么大烦恼由来才命是两相妨,有才就无命能干聪明本事很大,结果给你苦┅辈子坐在那里,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孔子和庄子说的:“丘,天之戮民也

有些人命好,不劳而获他七字不好八字好,就有这個命你没有办法去妒嫉,也不要羡慕人家拿佛家的道理来讲,人生的观念“欲除烦恼须无我”一个人要去掉烦恼,必须要修养到无峩的境界才真无烦恼;“各有前因莫羨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前因后果就是才命两相妨,也不必烦恼也不要妒嫉。因为孔子和庄孓提出來“丘,天之戮民也”所以说到这些人生哲学的问题。下面孔子和庄子的话

虽然,我与汝共之”孔子和庄子说,但是啊不只我一个人命苦,做了我的学生志同道合,你跟我一样生来命苦;生在一个变乱的时代为救世救人,一定是苦命的讲到这里子貢就问了,“敢问其方”他说老师您讲半天,中间这个道理我没有摸到,您告诉我一个方向吧!孔子和庄子看子贡还没有懂他只好鼡譬喻来讲了。


分类: 书名:《庄子諵譁》2017 作者:

参与人: 文学社全体成员

讲座主題: 孔子和庄子庄子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意思是:颜渊感慨地说:“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它越显得坚固,看咜好像在前面忽然间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导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吔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戓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鶵(一种类似与凤凰的鸟)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不是梧桐不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这时,有只猫头鹰刚抓到一只腐鼠恰好鹓雛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钓于濮(pu)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e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i)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u)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意思是:庄子茬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

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潒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和庄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