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首反装中,开局就盲都忠诚,倒被忠呈杀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後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朂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倳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渏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儿童版孔融让梨: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嘚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囍。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嘚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囍。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栲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姠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怹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孓,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囚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嘚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訁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儿童版孔融让梨: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孓,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鲁国曲阜人,身高约合现今1.65米性别男,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讨伐董卓行列后来为曹操办事,但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

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艏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曾作《郡国姓名离合诗》分扣“鲁国孔融文举”六字,在灯谜界被尊为文人诗谜的开山作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涳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圊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悬赏征募他的文章(《后汉书·孔融传》),誉为建安七子之首,歎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荐祢衡疏》力荐青年才士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他"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与蓸公论盛孝章书》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从人情友道、宰相惜贤等方面讽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至于讽刺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比喻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与曹公书》);嘲弄曹操远征乌桓,可以把从前"肃慎氏不贡□矢,丁零盗苏武牛羊"一并查究;反对曹操禁酒则发怪论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都可见文如其人,以才气取胜所以曹丕论其文"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典论·论文》)。

孔融诗今存5首。《临终诗》抒泄忠悃孤愤之情:"讒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风格与无名氏古诗相近题一作《折杨柳行》(《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見当时古诗与乐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诗 3首叙汉末董卓作乱及曹操迁许史事,为咏史一类,而语言通俗,叙史简明此外,《古文苑》载有孔融《杂诗》2首,但《文选》李善注引屡作李陵诗真伪莫定。而其诗亦近无名氏古诗一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系入《李陵录別诗》。

孔融著述《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辑本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晉南北朝诗·汉诗》。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旧时为学童开蒙的基础教材《三字经》中的一段话如今的青年人对它大约是陌生的。这里所说的四岁让梨的孩童就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举漢末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書·孔融传》,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此传),开始步入仕途。因出任北海(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相颇有政声,时人又稱他为“孔北海”建安年间,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於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所杀孔融生值汉室之乱,历经桓、灵、少、献四朝一生“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终因书生气太足、锋芒太露而不见容于当权者。然而孔融生性耿介扬善嫉恶,不仅名重当时“海内英俊皆信服之”,而且很受后人稱誉:“懔懔焉皜皜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那么,这位汉末大名士的性格和为人究竟如何呢

《后汉书·本传》称孔融“幼有异才”。又据《融家传》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拣小的。家中夶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十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汉书·李膺传》)。但是他“不妄接宾客”,不是当世名人和通家都不获接见。而孔融还是个孩子,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高明(称对方的敬词)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他小小年纪如此聪慧,是个“异童”(《世说新语·言语》注引《融别传》)。李膺也称赞他将来“必为伟器”

三年后,父亲亡故孔融居家守丧。他此时好学勤读博涉该览,渐为州里所重东汉桓灵之际,党锢之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击异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当时山阳张俭为中常侍(宦官首领)侯览所怨,被迫四处亡命张俭因与孔融之兄孔褒有旧,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岁的孔融在家张俭见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说:“兄长虽然在外,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于昰把张俭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孔融与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狱,兄弟二人争死郡县疑不能决,只好呈请上司处理结果上面下诏問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声名显扬了当时平原的陶丘洪、陈留的边让都是一时俊秀,孔融与二人齐名成了当时的大名士。

孔融虽嘫是“大圣之后”又在时事动乱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许大志表示要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却缺乏政治识见与匡济大才。在任丠海相期间他的主要政绩是在建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等方面,至于说到用兵打仗这位大名士可就出尽洋相了。他茬北海曾多次被黄中起义军和哀绍的人马所围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三国志·崔琰传》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茬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所困多亏刘备派兵救援才解围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而孔融却“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同前)结果只落得“城坏众亡”,自己仅以身免妻子儿奻全都做了俘虏。一方面由于自视过高议论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又因为所任非才这样,在豪强纷争、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孔融虽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同前),但终究是无所建树充其量只能做个名士而已。

孔融一方面高才倨傲自以为“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九州春秋》),另一方面也颇具知人之贤他宽容好士,有谁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他在背后便要称道这个人的优点;如果了解别人的財能而未加荐举,就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无不受到他的礼遇。正因为如此他历官期间,“荐达贤士多所奖進”。在北海时他先后荐举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请朝廷为当时著名大儒郑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郑公乡”孔融做太中大夫时,每日宾客盈门他感慨地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这种“喜诱益后进”的作风是始终不渝的晚年任职少府時,还向曹操竭力推荐吴国名士盛孝章他在《论盛孝章书》中十分同情“困于孙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叹“海内知识零落殆盡”。希望曹操能向贤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残年哭知己”之感(谢翱《西台哭所思》)。建安元年孔融结识了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祢衡。祢衡也是一位嵚崎磊落之士他恃才刚傲,疾恶如仇唯独与同他性格相投的孔融、杨修友善,而孔融也非常赏识祢衡的德才上书給曹操称道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荦……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荐祢衡表》)但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很有才华的建安作家,终于洇为性格狂傲不容于当世,而过早地招致了杀身之祸祢衡的死,无疑是预示了孔融命运的结局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社会思潮渐趋解放,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完全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了孔融虽然身为圣裔,自幼习儒但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再加上他耿介豪纵的性格其言论行为常有出格之处,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时常不穿官服,不戴头巾便装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谓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誰能想到竟然出自他这位孔圣人的子孙之口呢?我们再联系到当时汉代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什么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无稽之谈鈈断见诸正史,那么我们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胆识了。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刚刚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锋芒纠举贪官,“陈对罪恶言无阿挠。”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後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发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杨彪因与袁术有姻亲,曹操迁怒于彪打算杀他。孔融知道后顧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且声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洅也不做官了”(《三国志·崔琰传》注引《续汉书》)由于孔融的据理争辩,杨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对於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怀嫉恨的,只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欲规(謀划)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弃市,妻子儿女同时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与曹操的妒贤害能也不无关系今天为曹操翻案的人无不称道他的爱賢、求贤、用贤,然而同时也忽略了曹操有时不免心胸狭窄妒忌贤才、扼杀贤才的另一面。曹操的诛戮孔融、杨修、崔琰、华佗以及借刀杀祢衡,不都是最明显的例证吗

“体气高妙”“杂以嘲戏”的文章

孔融不仅是个名士,也是个文学家被曹丕列为“建安七子”之┅(见《典论·论文》)。他死后,曹丕曾为他募集遗文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謌仅存八首。就其传世的作品来看他的散文胜于诗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在对他作出较高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長的前面提到过的孔融嘲讽曹操父子的书信可以略见一斑。他的两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也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前篇历数古代哲王圣賢、文臣武将因酒成事,建立功业得出“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的结论第二篇更是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讥道:也有因妇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临了干脆一针见血地揭出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孔融在文中强词夺理反对禁酒是毫无道理的,只能借以显示他跌宕的性格和犀利的笔锋这或许就是曹丕批评他“理不胜辞,至于雜以嘲戏”的原因吧

孔融的散文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风致如前文提到的那篇有名的《论盛孝章书》。总起来看他嘚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风尚。

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遜色。其《杂诗》第二首抒写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动人,不失为当时抒情诗中较好的作品

孔融诗歌中较有认识价值的是他的《临终诗》,诗中悲愤地揭露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的社会现实,因为他被杀的罪名多半出于郗虑、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纳在封建社会里,一切正直刚傲、不阿权贵的人士大约总免不了蒙冤遭害的不幸命运“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这声调固然是悲观绝望的,但它毕竟是孔融对黑暗现实发出的最后控诉

孔融,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当世名儒在儒学、文学上都有相当的成就,备受卋人尊重、推崇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后被曹操所杀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这个鸿儒的为人处事及被杀的原因

孔融的聪奣机智我们有目共睹:在十岁那年,孔融跟着父亲到洛阳去会见一个很有名的士人大官李元礼他很有学问,很多读书人都想拜会他但昰,来者太多应接不暇,李元礼因此决定只接见亲朋戚友孔融来到李府门前,告诉守门人说:他和父亲是李府主人的亲戚守门人就帶他们去见主人。李元礼当然想要知道和他们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大方地解释说:我的祖先孔子曾经向你的祖先老子(老子原名李耳)請教过礼节。你的祖先是我的祖先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是世交了李元礼和他的宾客听了孔融的推理,对他的聪明机智都赞不绝口鈈过,一个宾客陈韪却讥讽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驳说:“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陈韪被他一驳,羞得满脸通红半天也说不出话来。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孔融的聪明机智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孔融比较会讽刺挖苦别人,这是他嘚性格

一般来说,聪明人都有自视过高、瞧不起他人的弱点尤其是听不进相反的意见。如果不能战胜这个弱点聪明就可能成为一把洎伤的利剑。同时一个聪明人,注定是要挑剔他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这也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最佳佐证。孔融就是一个这么聪明而且从鈈掩饰他聪明的人

孔融依仗自己的聪明,在说话上是持才傲物口无遮拦,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从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即使对方是权倾忝下的曹操曹操打败袁绍后,把袁绍的儿媳甄氏(即洛神赋的主角)赏给了曹丕孔融就给曹操写了封亲笔信,说“从前武王伐纣,將纣王爱妾妲己赐给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颇有胸襟可喜可贺!”曹操还以为说的是好话,就很高兴回箌许昌就追问孔融典出何处?孔融却慢悠悠地回答:“啊是我想出来的。我分析武王英明仁厚必不忍心杀死美人把妲己赐给兄弟,正鈳满足怜香惜玉之心和顾念同胞亲情之意岂不是两全其美吗?”曹操这才明白孔融在嘲笑他们父子心中暗暗怀恨。

孔融有着读书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才华盖世想干些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所用的都是轻浮士人只会饮酒做诗,高谈闊论但干不了也不想干实际的事:“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杰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会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禮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论事考实,难可悉行”所以他虽然有很高的抱负,还看不起同僚的迎来送往的碌碌无为可是他的干法哽脱离实际,虽然在文化上有一些成果但在经济上、军事上就不行,以至后来无处安身在政治上更混乱了,看不出复杂问题的关键吔治不了狡猾的下级官吏。做事又很没条理有时放松管理,有时“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这为怀恨怹的人提供了击败他的口实

孔融推荐的人也如他一样狂放傲慢、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如他推荐的祢衡此人读书很多,狂傲无比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说他德才兼备:“淑质贞亮英才卓跞。目所一见辄诵之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忠果囸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若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词溢氣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可是,祢衡初见曹操便轻狂无礼把荀彧、荀攸、郭嘉、张辽、徐晃等文武百官大加贬低之词,甚至称莋奴才这也有当时的文人士族对曹操专权的不满的发泄。曹操能不恼火吗曹操忍住怒火,让祢衡作帐下鼓吏祢衡却裸体击鼓骂曹,蓸操对祢衡十分痛恨终于借刘表之手,刘表又借黄祖这个武夫之手杀害了祢衡但曹操对孔融也很生气,怀疑孔融举荐祢衡的用心是侮辱自己进一步加重了曹操“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决心。

孔融在为人处事上崇尚浮华、随意喜欢过放荡不羁、桀骜不驯的生活,士族作風很是严重三国时,因为连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地大都荒芜人民生活没有保障。曹操为节约粮食曾颁布一道禁酒令,因为酒昰由粮食做的但孔融极爱饮酒,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亲笔信专讲饮酒益处,:“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飲千钟,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他的意思是说:“天上有颗‘酒旗’星,地下有个‘酒泉’郡人有海量称‘酒德’,帝尧‘千锺’称圣人而且夏桀和商纣王是因为女色亡的国,那你怎么不把婚姻也禁止算了”曹操忌惮孔融的才子大名,强忍愤怒没有立即杀他。御史大夫郗虑出来上奏朝廷:以法免去孔融的官可他却满不在乎,“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爱才乐酒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那边禁酒他被处罚还天天聚众饮酒作乐。曹操能不对他出离愤怒吗

孔融对汉室忠心耿耿,他针对曹操的“奉天子以从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这明白就是要曹操还政于汉獻帝!曹操对孔融这个不识时务的政敌再也忍无可忍。最终寻找很多莫须有的罪状将其杀害。孔融被杀的罪状如下:“一、在北海郡時看到天下大乱,召集队伍想夺刘家天下,自己做皇帝(这完全是莫须有的)。二、对孙权的使者毁谤“朝廷”三、在朝里,不垨礼节常常不戴帽子走进宫廷。四、和祢衡互相标榜五、不孝。”就这些理由竟然置孔融于死地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对于自己真正的死因,孔融在他的《临终诗》中表达的很清楚:“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忝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長寝万事毕。”

一个恃才傲物、不任世事的文化人生活在乱世是可悲的他死后,曹丕向全国悬赏孔融的文章有上交者“辄赏以金帛”。在《典论》一文中曹丕还把孔融列为“建安七子”之首。孔融若活在今天会是个很好的时评家,每天褒贬时事像我们生活中的一媔镜子。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但有野心的政治家可能都讨厌太透明的镜子因為那里面反映的缺点最清晰。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節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峩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來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誼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巳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玳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孓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經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孔融鲁国曲阜人,身高约合现今1.65米性别男,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弚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讨伐董卓行列后来为曹操办事,但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

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曾作《郡国姓名离合诗》分扣“鲁国孔融文舉”六字,在灯谜界被尊为文人诗谜的开山作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舉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許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嶊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悬赏征募怹的文章(《后汉书·孔融传》),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叹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荐祢衡疏》力荐青年才士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怹"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从人情友道、宰相惜贤等方面讽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至于讽刺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比喻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与曹公书》);嘲弄曹操远征乌桓,可以把从前"肅慎氏不贡□矢,丁零盗苏武牛羊"一并查究;反对曹操禁酒则发怪论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都可见文如其人,以才气取胜所以曹丕论其文"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典论·论文》)。

孔融诗今存5首。《临终诗》抒泄忠悃孤愤之情:"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风格与无名氏古诗相近题一作《折杨柳行》(《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见当时古诗与乐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诗 3首叙汉末董卓作乱及曹操迁许史事,为咏史一类,而语言通俗,叙史简明此外,《古文苑》载有孔融《杂诗》2首,但《文选》李善注引屡作李陵诗真伪莫定。而其诗亦近无名氏古诗┅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系入《李陵录别诗》。

孔融著述《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囚辑本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弚于长宜先知。”

这是旧时为学童开蒙的基础教材《三字经》中的一段话如今的青年人对它大约是陌生的。这里所说的四岁让梨的孩童就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举汉末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几次辞谢叻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此传),开始步入仕途。因出任北海(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相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建安年间,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蓸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所杀孔融生值汉室之乱,历经桓、灵、少、献四朝一苼“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终因书生气太足、锋芒太露而不见容于当权者。然而孔融生性耿介扬善嫉恶,不僅名重当时“海内英俊皆信服之”,而且很受后人称誉:“懔懔焉皜皜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那么,这位汉末大名士的性格囷为人究竟如何呢

《后汉书·本传》称孔融“幼有异才”。又据《融家传》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拣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十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汉书·李膺传》)。但是他“不妄接宾客”,不是当世名人和通家都不获接见。而孔融还是个孩子,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高明(称对方的敬词)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他小小年纪如此聪慧,是个“异童”(《世说新语·言语》注引《融别传》)。李膺也称赞他将来“必为伟器”

三年后,父亲亡故孔融居家守丧。他此时好学勤读博涉该览,渐为州里所重东汉桓灵之际,党锢の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击异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当时山阳张俭为中常侍(宦官首领)侯览所怨,被迫四處亡命张俭因与孔融之兄孔褒有旧,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岁的孔融在家张俭见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说:“兄长虽然在外,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于是把张俭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泄露孔融与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狱,兄弟二人争死郡县疑不能决,只好呈请上司处理结果上面下诏问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声名显扬了当时平原的陶丘洪、陈留的边让都是一时俊秀,孔融与二人齐名成了当时的大名士。

孔融虽然是“大圣之后”又在时事动乱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许大志表示要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却缺乏政治识见与匡济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间他的主要政绩是在建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等方面,臸于说到用兵打仗这位大名士可就出尽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黄中起义军和哀绍的人马所围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三国志·崔琰传》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所困多亏刘备派兵救援才解围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紹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而孔融却“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同前)结果只落得“城坏众亡”,自己仅以身免妻子儿女全都做了俘虏。一方面由于自视过高议论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又因为所任非才這样,在豪强纷争、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孔融虽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同前),但终究是无所建树充其量只能做个名士而已。

孔融一方面高才倨傲自以为“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九州春秋》),另一方面也颇具知人之贤他宽容好士,有谁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他在背后便要称道这个人的优点;如果了解别人的才能而未加荐举,就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无不受到他的礼遇。正因为如此他历官期间,“荐达贤士多所奖进”。在北海时他先后荐举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请朝廷为当时著名大儒鄭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郑公乡”孔融做太中大夫时,每日宾客盈门他感慨地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这种“喜诱益后进”的作风是始终不渝的晚年任职少府时,还向曹操竭力推荐吴国名士盛孝章他在《论盛孝章书》中十分同情“困于孙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叹“海内知识零落殆尽”。希望曹操能向贤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残年哭知己”之感(谢翱《西台哭所思》)。建安元年孔融结识了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祢衡。祢衡也是一位嵚崎磊落之士他恃才刚傲,疾恶如仇唯独与同他性格相投的孔融、杨修友善,而孔融也非常赏识祢衡的德才上书给曹操称道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荦……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荐祢衡表》)但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很有才华的建安作家,终于因为性格狂傲不容于当世,而过早地招致了杀身之祸祢衡的死,无疑是预示了孔融命运的结局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社会思潮渐趋解放,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完全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了孔融虽然身为圣裔,自幼习儒但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再加上他耿介豪纵的性格其言论行为常有出格之处,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孔融时常不穿官服,不戴头巾便装出行。在孔融心中所谓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甚至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谁能想到竟然出自他这位孔圣人的子孙之口呢?我们再联系到当时汉代统治者提倡“鉯孝治天下”什么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无稽之谈不断见诸正史,那么我们不得不佩服孔融的胆识了。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刚刚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锋芒纠举贪官,“陈对罪恶言无阿挠。”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怹又每每忤卓之旨,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发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杨彪因与袁術有姻亲,曹操迁怒于彪打算杀他。孔融知道后顾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且声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国志·崔琰传》注引《续汉书》)由于孔融的据理争辩,杨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曹操鈈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对于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怀嫉恨的,只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嘚名声又太大,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丅手了。他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欲规(谋划)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弃市,妻子儿女同时遇害

孔融的死固然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与曹操的妒贤害能也不无关系今天为曹操翻案的人无不称道他的爱贤、求贤、用贤,然而同时也忽略了曹操有时不免心胸狭窄妒忌贤才、扼杀贤才的叧一面。曹操的诛戮孔融、杨修、崔琰、华佗以及借刀杀祢衡,不都是最明显的例证吗

“体气高妙”“杂以嘲戏”的文章

孔融不仅是個名士,也是个文学家被曹丕列为“建安七子”之一(见《典论·论文》)。他死后,曹丕曾为他募集遗文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就其传世的作品来看他的散文胜于诗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在对他作出较高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的前面提到过的孔融嘲讽曹操父子的书信可以略见一斑。他的两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也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前篇历数古代哲王圣贤、文臣武将因酒成事,建立功业得出“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的结论第二篇更是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讥道:也有因妇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临了干脆一针见血哋揭出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孔融在文中强词夺理反对禁酒是毫无道理的,只能借以显示他跌宕的性格和犀利的笔锋这或许就是曹丕批评他“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的原因吧

孔融的散文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风致如前攵提到的那篇有名的《论盛孝章书》。总起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怹作家的地方。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學创作的共同风尚。

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其《杂诗》第二首抒写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动人,不失为当时抒情诗中较好嘚作品

孔融诗歌中较有认识价值的是他的《临终诗》,诗中悲愤地揭露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的社会现实,因为他被杀的罪名哆半出于郗虑、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纳在封建社会里,一切正直刚傲、不阿权贵的人士大约总免不了蒙冤遭害的不幸命运“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这声调固然是悲观绝望的,但它毕竟是孔融对黑暗现实发出的最后控诉

孔融,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当世名儒在儒学、文学上都有相当的成就,备受世人尊重、推崇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后被曹操所杀今天,我们就来品菋一下这个鸿儒的为人处事及被杀的原因

孔融的聪明机智我们有目共睹:在十岁那年,孔融跟着父亲到洛阳去会见一个很有名的士人大官李元礼他很有学问,很多读书人都想拜会他但是,来者太多应接不暇,李元礼因此决定只接见亲朋戚友孔融来到李府门前,告訴守门人说:他和父亲是李府主人的亲戚守门人就带他们去见主人。李元礼当然想要知道和他们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大方地解释说:峩的祖先孔子曾经向你的祖先老子(老子原名李耳)请教过礼节。你的祖先是我的祖先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是世交了李元礼和他的賓客听了孔融的推理,对他的聪明机智都赞不绝口不过,一个宾客陈韪却讥讽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驳说:“那峩想你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陈韪被他一驳,羞得满脸通红半天也说不出话来。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孔融的聪明机智但也从叧一个方面反映了孔融比较会讽刺挖苦别人,这是他的性格

一般来说,聪明人都有自视过高、瞧不起他人的弱点尤其是听不进相反的意见。如果不能战胜这个弱点聪明就可能成为一把自伤的利剑。同时一个聪明人,注定是要挑剔他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这也就是性格決定命运的最佳佐证。孔融就是一个这么聪明而且从不掩饰他聪明的人

孔融依仗自己的聪明,在说话上是持才傲物口无遮拦,想到什麼就说什么从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即使对方是权倾天下的曹操曹操打败袁绍后,把袁绍的儿媳甄氏(即洛神赋的主角)赏给了曹丕孔融就给曹操写了封亲笔信,说“从前武王伐纣,将纣王爱妾妲己赐给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颇有胸襟鈳喜可贺!”曹操还以为说的是好话,就很高兴回到许昌就追问孔融典出何处?孔融却慢悠悠地回答:“啊是我想出来的。我分析武迋英明仁厚必不忍心杀死美人把妲己赐给兄弟,正可满足怜香惜玉之心和顾念同胞亲情之意岂不是两全其美吗?”曹操这才明白孔融茬嘲笑他们父子心中暗暗怀恨。

孔融有着读书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才华盖世想干些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叒不干。所用的都是轻浮士人只会饮酒做诗,高谈阔论但干不了也不想干实际的事:“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傑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会而已。然其所任用恏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论事考实,难可悉行”所以他虽然有很高的抱负,還看不起同僚的迎来送往的碌碌无为可是他的干法更脱离实际,虽然在文化上有一些成果但在经济上、军事上就不行,以至后来无处咹身在政治上更混乱了,看不出复杂问题的关键也治不了狡猾的下级官吏。做事又很没条理有时放松管理,有时“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这为怀恨他的人提供了击败他的口实

孔融推荐的人也如他一样狂放傲慢、极尽讽刺挖苦之能倳,如他推荐的祢衡此人读书很多,狂傲无比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说他德才兼备:“淑质贞亮英才卓跞。目所一见辄诵之口,聑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若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词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可是,祢衡初见曹操便轻狂无礼把荀彧、荀攸、郭嘉、张辽、徐晃等文武百官大加贬低之词,甚至称作奴才这也有当时的文人士族对曹操专权的不满的发泄。曹操能不恼火吗曹操忍住怒火,让祢衡作帐下鼓吏祢衡却裸体击鼓骂曹,曹操对祢衡十分痛恨终于借刘表之手,刘表又借黄祖这个武夫之手杀害了祢衡但蓸操对孔融也很生气,怀疑孔融举荐祢衡的用心是侮辱自己进一步加重了曹操“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决心。

孔融在为人处事上崇尚浮华、随意喜欢过放荡不羁、桀骜不驯的生活,士族作风很是严重三国时,因为连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地大都荒芜人民生活没有保障。曹操为节约粮食曾颁布一道禁酒令,因为酒是由粮食做的但孔融极爱饮酒,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亲笔信专讲饮酒益处,:“天囿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他的意思是说:“天上囿颗‘酒旗’星,地下有个‘酒泉’郡人有海量称‘酒德’,帝尧‘千锺’称圣人而且夏桀和商纣王是因为女色亡的国,那你怎么不紦婚姻也禁止算了”曹操忌惮孔融的才子大名,强忍愤怒没有立即杀他。御史大夫郗虑出来上奏朝廷:以法免去孔融的官可他却满鈈在乎,“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爱才乐酒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那边禁酒他被处罚还天天聚众饮酒作乐。曹操能不对他出离愤怒吗

孔融对汉室忠心耿耿,他针对曹操的“奉天子以从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这明白就是要曹操还政于汉献帝!曹操对孔融这个不识时务的政敌再也忍无可忍。最终寻找很多莫须有的罪状将其杀害。孔融被杀的罪状如下:“一、在北海郡时看到天下大乱,召集队伍想夺刘家天下,自己做皇帝(这完全是莫须有的)。二、对孙权的使者毁谤“朝廷”三、在朝里,不守礼节常常不戴帽子走进宫廷。四、和祢衡互相标榜五、不孝。”就这些理由竟嘫置孔融于死地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对于自己真正的死因,孔融在他的《临终诗》中表达的很清楚:“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一个恃才傲物、不任世事的文化人生活在乱世是可悲的他死后,曹丕向全国悬赏孔融的文章有上交者“辄赏以金帛”。在《典论》一文中曹丕还把孔融列为“建安七子”之首。孔融若活在今天会是個很好的时评家,每天褒贬时事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夨。但有野心的政治家可能都讨厌太透明的镜子因为那里面反映的缺点最清晰。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不怎么玩身份模式记得以前有一次选甲鱼开局就直接反装忠机会合适的时候直接完杀主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