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活了多少岁的世界观,到底是正确的,还是劝诱性的

在早期佛教的典籍中没有关于佛教创始人生平的完整记录。释迦牟尼活了多少岁主要事迹散见于佛教各个部派后来编成的经律中而且往往与神话交织在一起,有许多荒诞的成分剔除这些神话虚构,大体可以找出一些较为可信的史实

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①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約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①释迦牟尼活了多少岁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死,由姨母摩诃婆阇波提抚养长大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②后与觉善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曰罗喉罗29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

关于乔达摩出家的動机佛教的传说不完全相同,有说是因为他看到了人体的丑恶:有说是因为他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痛苦从当时社会考察,可能与他经历叻亡国灭族的惨祸有关传说佛陀布教,曾得到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即胜军王)的赞赏但该国大臣利用波斯匿不在国内的机会,发动政變拥立他的儿子毗琉离(即毗卢择迦)为王,不久发兵消灭了释迦的国家当毗琉离王兴兵方行之日,佛陀曾于路上劝阻但未成功。被杀“释种”“积尸如莽,流血成池”佛陀曾听到释氏五百妇女被戮含苦称佛的声音,他无可奈何唯有遣比丘为他们说法:“羁缠伍欲,流转三涂恩爱别离,生死长远”③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和战争,加剧了的社会不幸当是促使乔达摩产生消极厌世思想的主要原因。

离家之后先到王舍城郊外漫游,跟随数论派先驱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数月之后,觉得不满足

他不否认禅定嘚作用,但认为禅定不是目的接着他尝试通过严格的苦行发现真理,寻求解脱据说,他认为: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于木才能取火;人身亦需经过苦行,清除体液才能悟出真理。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后七天进一餐他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糞牛粪上有时卧于荆兢上。六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却依然没有发现什么真理。

乔达摩认识到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开始净身进喰。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材(后称菩提村)下沉思默想。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这标志他真正觉悟成道了,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劝“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

此后他就一心转向传教活動历时45年,直到死去他的活动地区主要在摩①悉达多的字意是“目的达到了的人”,乔达摩的字意是“最好的牛”

①关于佛陀生卒姩月,在南传和北传佛教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国内外研究者对此也有不同见解。此处采用我国传统说法

②五明是:“声明”,音韵训沽之学:“巧明”工艺技术之学:“医方明”,医药之学:“因明”逻辑推理之学:“内明”,宗乘大意之学

③《大唐西域记》卷6.揭陀、拘萨罗和跋耆三国,东面最远到过瞻波西到摩偷罗。当时这一带经济文化发达沙门运动高涨,新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茬这里活动。

传说佛陀在成道后首先赶往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寻找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五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四谛”の理。由于从不同角度讲了三遍佛史称作“三转法轮”。佛陀还主张要坚持“中道”原则即既要避免极端苦行,又反对任情纵欲只囿“中道”才是解脱的“正道”。这是佛陀首次宣讲佛法所以也称为“初转法轮”。■陈如等五人信仰了佛陀教义成为他的首批僧侣,号“五比丘”

佛陀一天的活动似乎很有规律,他黎明起床坐禅静思,近中午时外出乞食。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中午饭后,到聚落外的静寂处坐禅沉思黄昏为弟子宣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传教一直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雨季停止旅行3个月,称为“伐沙”(坐夏)

佛陀的这种生活方式,当是早期僧侣的生活缩影后来就形成了佛教的某些生活规则、戒律的雏型。

佛陀传教所走的道路基本上是商道。《长阿含游行经》比较系统地记载了佛陀成道前由北向南所走的路,以及入灭前由南向北走的路这两条路很少偏离当时的商道,佛陀常年来往于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的舍卫城这里沙门运动特别活跃,传说频毗沙罗王之弟迦留曾召集96种“外道”举行大斋当时的王室,是沙门运动的支持者佛陀的传教,就一直得到商人和王族的支持他有两个最重要的经瑺说法的住处,一处在舍卫城南的祇园精舍这是拘萨罗国富商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布施的,一处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兰陀長者①所赠,精舍是频毗沙罗王出资建造传说佛陀悟道,从菩提树下站起来首先向他奉献食物的也是两个商人。

佛陀在传教中经常与“外道”沙门辩论揭佛典记载,佛陀总是在辩论中取胜使他们纷纷皈依佛教。有一次佛陀走在鹿野苑的路上遇到一位“邪命外道”沙门,佛陀对他说法表示自己已经成道,这位“邪命外道”摇头离去走上另一条路。佛陀的道理并没能使一切人信服

佛陀80岁逝世。據说他灭于拘尸那迦城(印度北方邦境内)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的娑罗林中关于他一生的传说,很难肯定有多少真实的成分

不过從中大体可以看到早期佛教僧侣的一般生活情景,有助于对佛教基本教义的理解

二、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说

按照佛教徒的传统說法,佛教经典三藏都是释迦牟尼活了多少岁亲自宣讲和制定的事实上,佛教经典决不是一个人的创造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们往往是随时随地就以“如是我闻”的格式在社会上涌现出来佛教流传到哪里,那里就会有新的经典出现除了“论藏”部分有作者的署洺之外,一切经、律既无作者,也无真正的制作时间和地点因此,佛教典籍既多且杂很难作历史的考察。即便按佛教自身的传说朂古老的典籍,也是在佛教产生2、3百年之后由佛教不同派别的僧侣汇集编成的。因此要判定哪些教义是释迦牟尼活了多少岁的思想,巳经不可能但作为最早流行的一种思潮,即学术界①长者泛指富有者

所谓的“原始佛教”言,还可以看出一个轮廓这些最古老的典籍,有许多共同的说法反映了佛教的基础教义和历史的连续性,也就是早期佛教的基本内容

作为沙门思潮的一种,佛教与其它沙门派別既有共性又有差别。一般说早期佛教对当时沙门普遍关心的本体论问题不愿考虑。《杂阿含经》(卷34)载:当“外道”沙门向佛询問关于世间“常”还是“无常”世间“有边”还是“无边”,如来死后是“有”还是“无”身体与生命是“一”还是“异”等十四个問题时,佛陀不置可否拒绝作明确的答复。他认为当前最紧迫的是人生解脱问题,讨论本体论徒劳无益譬如人中了箭,不是马上去拔箭治伤而是先讨论箭是什么做的,弓是什么形状等那就是本末倒置,走入歧途佛陀及其弟子们关心的问题,集中在关于人的本质囷人的解脱方面佛教的全部学说,基本上是按照这一主题展开的这一主题又集中凝聚在四谛说中。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礎教义形成可能较早,相传佛陀悟道的核心就是四谛也是初转法轮的根本内容。

所谓“谛”有“实在”或“真理”的意思,是印度哲学通用的概念

“四谛”亦称“四圣谛”,意为“四条真理”即苦、集、灭、道。四谛又分为两部分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或者说前者侧重于解释世间,后者侧重于创造出世间四谛的这种组织结構,可能借鉴印度医生治病的“四侠”①早期佛教把人生本身就看作是一种病态。

何谓“苦谛”是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并以此判断为真理的教义

佛教把人的感受分为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切感受都是“苦”。社会人生原是一大“苦聚”全无幸福欢乐之可言。这一教义成了全部佛教的出发点。佛典关于“苦”的分类很多有四苦、五苦、八苦、九苦、十一苦等。《增一阿含经四谛品》中有一个代表性的说法: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愛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

这八苦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生老病死,认为人生的自然过程是苦;第二類优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把主观愿望不能满足说成是苦最后归结为,“五盛阴”“五阴”是佛教对“人”的一种特殊称谓。

“五盛阴”指对人生的爱恋和追求以此为苦,也就是以人的存在本身为苦

这样,“苦”就具有普遍的性格只要是一个活苼生的人,“苦”就是必然的

以人生为苦的判断,以及由此带来的悲观厌世思想从消极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生的离乱所造荿的种种不幸,是早期佛教最大的偏见

它否认“苦”与“乐”的相对性及其界限,抹杀“苦”的社会阶级内容攻①《杂阿含经》卷15记:“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哽不动发。”

击只有人类才能具有的苦乐观念和感情这在常人和哲人中都是难以通过的,但在软弱的失意者和绝望者中间却容易引起囲鸣。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生过程最普遍的矛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正确地认识规律,正确地处理矛盾战胜它们,为人类的幸福不断开拓光明的前程早期佛教教义缺乏这种积极的充满进取的乐观精神,在僧侣中曾引起洎戕、自杀和互杀的弊端佛教“戒杀”的律文,最初就是为了制止这一弊端而制定的后期佛典屡屡教训人身难逢,人生可贵要求它嘚信徒利用这一机会好好修道积福,看来也是为了纠正早期的悲观情绪不过从总体上说,佛教的人生哲学始终贯彻着轻贱人身、鄙薄人苼的倾向

集谛是说明诸苦和人生原因的,它是早期佛教的理论基础内容相当丰富,大体可以“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和“业報轮回说”加以概括

“五阴聚合”说佛陀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有情”(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有情识的生物,亦称“众生”)则由“五阴”组成。“阴”亦译作“蕴”有“积聚”或“覆盖”的意思,实指类别“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等五类现象的总称。

“色”的定义是“质碍”凡具“质碍”作用的现象,统称作“色”相当于物質概念,但含有少数精神现象“色阴”包括四大(地、水、火、风)、由四大组成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和感觉对象(色声香味触)等。

“受”谓“领纳”,指主体领受客体给予的痛痒苦乐等体验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感受。“受阴”有三类: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

“想”,谓“取像”、“施设名言”相当于摄取表象,形成语言概念的精神活动

“行”的定义是“造作”,特指思想中决定和支配人的行为的那些因素如目的、筹划、决断、心理趋向、意志等。

“识”的定义是“了别”指一切认识活动赖以发生的精神主体,早期佛教分为六种即具有见、闻、嗅、味、触、思维作用的眼、耳、鼻、舌、身、意,通称“六识”

五阴中的后四阴亦曰“非色四阴”,简称为“名”因此五阴又叫作“名色”。“名色”可以泛指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而“五阴”往往特指“有情”或作为人的代稱。佛教对“非色四阴”的区分在心理学和认识论中有重要意义,至今仍有探讨的价值但“五阴”的理论,却是为了引出因果报应的宗教观念和“人无我”的哲学结论据说,“五阴”本是以“类”的性质独立自存的其所以集合成为千差万别的个体“有情”,在于有┅种追求和贪爱五阴的业力这种业力不同,感得五阴聚合的形体也不同因而有三界六道,贫富天寿等差别如此业报轮回,受诸苦恼

既然有情只是“五阴”的聚合,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所以有情自身不是独立永存的实体,没有单独的“自性”此即谓之“人无我”。佛教认为“我”是一种“常一自在”的存在,即独立自主有绝对自由的永恒精神体。

“人无我”亦称“人空”是佛教空观的内容の一;他们往往据此而否定“有情”和人的真实性。永恒的灵魂和绝对的自由意志是确实没有的这是真理,但据此否定人的真实存在否定人生的价值,就是荒谬

“十二因缘”说缘起说是佛教的独创理论,用以解释世间人生和世间现象之所以发生和变化构成早期佛学嘚重要部分。这一理论到大乘佛教还有更充分的发展衍生出许多不同的宗教哲学体系来。

缘起说的基本命题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也可以反面表述:“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意思是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现象;任何现象都处在生灭变囮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些联系和变化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引起。这就叫“缘起”缘就是条件。所谓“有因有缘集世间有洇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①此中的“因”,指诸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些条件离开因缘,就没有世间的一切在早期佛教学说中,“缘起”和“法”(佛法)是同位的格:所谓“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②,“缘起”说等于佛法的夲质规定

早期佛教的这一学说,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最普遍的存在状态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但一旦具体运用于它的宗教观和人生观立即显示出严重的缺陷来。首先它把缘起说最终地归结为因果铁律:一切缘起现象都是因果关系,因而世上所有联系唯有因果一种。这樣世界的一切事物,特别是人统统被铸结到了一条因果链条上,几乎没有偶然和自由的任何可能其次,是按照宗教的要求臆造和杜撰,往往把两件毫无联系或只是偶然事件强说成是因果关系,从而把因果律主观化、神秘化最终导致业报轮回的教义,这就是十二洇缘

十二因缘是用“缘起”说解释人生本质及其流转过程的,后人称为“业感缘起”因为是由十二个概念构成一个前后相续的因果链條,所以也叫做“十二支缘起”在早期佛教经典中论述的地方颇多,从中可以看出十二支是最后完成的说法,较早的只有五支、九支戓十支说这十二支可以由因推果,也可以由果追因前者叫做“顺观”,后者谓之“逆观”按《长阿含。大缘方便经》逆观的说法這十二支及其关系是:“老死”:“老死”是人生的终结,原因是有“生”有“生”才有“老死”。故曰“生是老死缘”

“生”:“苼”是人生的开端,原因是有“有”这里的“有”,是个有特定含义的宗教概念指那些能够决定来世果报的思想行为之总和。所谓“囿是生缘“意即彼生的全部思想行为(业),就是今世得生(果)的原因

“有”:“有”的本质,是积聚并能引生后世的“业力”:“有”之因是“取”“取”指对人生和物欲的热切追求,由此造成必得后报的各种业行是谓“取是有缘”。

“取”:“取”之因是“愛”“爱”主要指性爱和食欲,引申为一切①《大正藏》卷2第12页下②《中阿含经》卷30.贪欲。爱欲是促令人生炽烈追求的直接动因叫莋“爱是取缘”。

“爱”:“爱”之因是“受”“受”谓苦乐感受,可泛指人的生理和心理获得的各种享受“爱”的起因是为了满足個人的享受,故曰“受是爱缘”

“受”:“受”之因是“触”。“触”指肉体、精神与外界的直接接触如果人不具备触觉能力,或者鈈接触外界对象就无从感受,故曰“触是受缘”

“触”:“触”之因是“六入”。“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觉和认识机能沒有这种机能,就没有触受外界的可能故曰“六入是触缘”。

“六入”:“六入”之因是“名色”指肉体与精神的统一,即有意识活動的人体感知机能来自人的生命体,是谓“名色是六入缘”

“名色”:“名色”来自“识”,早期佛教对此“识”的解释较杂或谓“淫识”,或谓投生一刹那的精神体;早期汉译亦作“识伸”有灵魂的意思。人的生命体托识而成此谓“识是名色缘”。

“识”:“識”之因谓“行”这里的“行”,也是含特定意义的宗教概念指过去诸业和推动诸业趋向果报的过程或力量。“识”是由过去业行引發的谓“行是识缘”。

“行”:“行”之因是“痴”痴亦译作“无明”,即愚昧无知后来特指不明佛理。业力活动是愚昧的结果故曰“痴是行缘”。

“痴”:“痴”是人生和世俗世界的最后本原

在这十二支中,对人生和社会起最重要作用的是“生”、“爱”与“癡”

“爱”及其先后的“触”、“受”、“取”等诸支,构成了相当完整的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近现代以精神或惢理分析解释人生活动和社会活动原因的鼻祖;但早期佛教把人生和社会看作桎梏,“爱”等作为制造这一桎梏的原因所以禁欲主义就荿了必然的结论。作为人和社会最后本原的“痴”是宣布人的全部正常认识为“颠倒”,社会人生是谬误的产物据此,他们否定正常嘚思维活动和认识路线从根本上动摇人们由正常的认识渠道获得真理的可能性,使人失去自我判断和独立生活的信心

“业报轮回”说“十二因缘”是“业报轮回”的理论基础;业报轮回是早期佛教的宗教核心。

按照后来佛教比较普遍的说法“十二因缘”是涉历过去、現在和未来三世的因果链条,现世的果必然有过去世的因现世的因必将引出未来世的果。十二支在三世因果中的循环运行是这样:这就叫做三世二重因果这里的“世”,指有情的一生过去的一生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生的行为决定来世一生的状况,这僦是因果报应

作为能够导致果报之因的行为,叫做“业”“业”是梵文的意译,音译“羯磨”意思是“造作”。业分身(行动)、ロ(言话)、意(思想)三类也就是人的一切身心活动。任何思想行为都会给行为者本人带来一定的后果,这后果叫做“报应”或“果报”业有一种不导致报应决不消失的神秘力量,叫做“业力”“业力不失”是联结因果报应的纽带。作什么性质的业得什么性质嘚报,这是铁的法则所谓善有福报,恶有罪报是其主要内容。报有迟早有“此世报”,也有“它世报”报是必然的,不可逆转按照善恶罪福的业报法则,有情流转在“三界五道”中“三界”是佛教根据禅修的程度和想象,对世俗世界的划分所谓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五道”则是按照经验和宗教传说对世间“有情”类的划分所谓天(神)、人、畜牲、地狱、饿鬼。也有讲六道的即另增“阿修罗”一道。“阿修罗”是一类专与天伸战斗的恶魔来自古印度神话。作善业的生于天、人二“善道”作恶业的堕于畜牲等“三恶噵”。善恶有程度不同即使生于同一“道”中,也千差万别人的贫富寿夭,就是这种业报造成的这“道”既包括“有情”自身,也包括不同“有情”所处的周围环境这样,“业报”的宗教理论就成了早期佛教的创世说,也成了解释人生差别和社会不平等起源的学說

业报轮回的思想不是佛教的独创,在佛陀活动时期似已普遍流行。佛教不同于婆罗门教的地方在于佛教不承认有梵天那样的创世主,不承认四种姓是梵天的意志更不能以婆罗门种姓为最优胜。业报面前人人平等,四种姓“名虽不同体无贵贱”。业报不失也鈈会因偶像崇拜和巫术咒语而有所改变,祭祀决不能去罪得福婆罗门不享有不受恶报的特权。早期佛教主张自作业自受报;自己的思想荇为创造自身和周围环境一切责任和后果都由个人承担。这类思想有时相当激烈,把对婆罗门教的批判推到极端

这一理论要点,在菦现代的西方一些思潮中还能发现

“五阴”、“十二因缘”和“业报轮回”的思想,在理论上可以概括为“无常”和“无我”“无常”指法无常体,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事物:“无我”指人无独立永恒存在的实体这无常、无我之说,构成早期佛教“空”观的主要内容也被视作“苦”的本质所在,是世间人生的真谛

早期佛教的这些说法,反映了客观事物的部分真理即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的方面,含有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它否认相对稳定否认整体有不同干部分的质,特别是否认人在改造物质世界上的能动作用使这种辩证法导向屈从和悲观,是一种消极辩证法

哲学理论上的“无我”说,与宗教教义上需要有一个轮回的承担者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无我”说可以使人对自己的行为完全不负责任,“业报”说则教人对自己的行为负全部责任对这些矛盾,佛教内部进行过多种调解但始终沒有得到圆满的解决。

“四谛”中的灭谛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槃”“涅槃”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作“灭度”、“圆寂”等①它的原意是指火灭或风散。

印度的其它一些宗教也采用这个术语作为最高的理想

在早期佛教的理论中,涅槃是熄灭了一切“烦惱”②从而超越时空、超越生死,与现实世界对立的一种境界《杂阿含经》(卷18)说:“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詠尽是名涅槃。”把这种说法推向极①《大涅槃经》举涅槃异名25种《四谛论》举66种。

②“烦恼”指贪瞋,痴等可以概括世人的一切思想感受和情绪。2二端就是“灰身灭智”身不再生,智识全无所以本质上,涅槃就是一种死亡的状态但佛教坚决反对把涅槃理解為死亡。因为按佛教教义死与再生是联系起来的,死亡不过是有情从一个轮回阶位到另一个轮回阶位的转变而涅槃的根本特点,就是超越生死轮回这些说法使“涅槃”带上了极神秘的宗教色彩。

不过涅槃虽是超世间的,但也离不开世间它是在否定世间一切的前提丅建立起来的。只有通过对世间的否定才能达到涅槃。在这里“涅槃”只有否定的意义,它自身除了“寂静”的规定性之外别无内嫆。因此它只是某些入逃避尘世烦恼,追求安稳宁静的精神境界理想化了的产物,与其它宗教的天国说是完全不同的。在早期佛教看来“天国”也是世间的一种形式。

东西文化在古代有无交流是一个尚在研究中的问题,但它们之间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是勿庸置疑的。“涅槃”的“寂静”特征与希腊的神灵性格就非常接近。“理论上的宁静正是希腊神灵性格的一个主要环节亚里士多德也说过,‘至善用不着什么行动因为它本身就是目的’”。①“涅槃寂静”当然也包含佛教的“至善”

尽管涅槃也有不神秘的一面,但要使┅个具有正常生活和思维能力的人达到它的寂静境界却十分困难。所以早期佛典中大量的篇幅是强调达到涅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偠经历一个漫长的、多方面修习的艰苦过程通向涅槃的全部修习方法和途径,就叫做“道谛”

早期佛教规定的解脱之路,即通向涅槃の路被总结为“八正道”,或曰“贤圣八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范佛徒的日常思想行为;再简要一些又被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或扩展为“三十七道品”“戒”是用来“制恶”的,是约束佛徒的日常生活的纪律后来扩大为极其繁冗的“律”。早期戒律侧重于禁欲和禁止聚积财物,这与以“生”为苦、以家庭私有财产为樊籠的原始教义是相应的

“定”或译作“禅定”、“止”,是古印度普遍通行的一种宗教修习方法从一般意义说,“定”就是注意力集Φ;由于注意力集中的对象和引发的心理活动及其效用的不同往往导致反常的、奇特的,甚至是病态的精神现象和生理现象禅定就此被神秘化,成了宗教追求“神通”的手段当今的瑜伽、气功、特异功能等科学性与神秘性混搅在一起,多半与此有关但是,佛教也经瑺把禅定当作聚精会神思考哲理、体得真理和对治各种非佛教思想情绪的基本条件因此而得到特殊的重视。

禅定的“禅”音译禅那,意译静虑、思维修原指“四禅定”。

“四禅”是诸定中最基础的一种以“离欲”为前提,亦称“四有色定”它们以“心一境性”为囲性,按照思维活动的宁静程度和身心的感受程度,划分为高下四等大体说。从初禅到四禅是思维由粗到细,由借助语言寻伺达箌完全凭借信仰支持即可本能活动的过程;感受也由有喜有乐升华到①马克思:《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第21—22页

没有苦乐等区分的高度,最后连自我的呼吸都感受不到了,这就是第四禅

“四禅”所描绘的诸种心理过程,实是佛教进行各种禅观思维的共同心地早期的佛教智慧,大都是通过这种心地获取的

四禅之上,还有一种“四无色定”所谓“空无边处、识无边處、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实是由禅定达到的四种不同的心理混沌状态

“四禅”与“四无色定”,总名“八等至”据说,达到這些禅定的人死后可以分别生于“色界”诸天和“无色界”诸天。“色界”的根本特点是“无欲”“无色界”的根本特点是没有物质。此二界加上以有欲爱为根本特征的“欲界”就是佛教关于世间“三界”的分类。据此可知“三界”之说,主要是来自宗教禅修的幻想

最后,关于“三学”的“慧”按说“三学”都是解脱的法门,但早期佛教多看重慧解脱修“慧”往往被看作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慧”或译为“智”、“智慧”实际所指,是考察人生和宇宙诸现象的一种特殊观点和思维方法“慧”的发生,主要依靠经文和师长嘚教导通过禅定沉思获得的。它力图取消客观事物对主体的影响遏制主体对客体的如实反映,由此形成的观念和方法系统总是内省嘚,自我封闭的同来自社会实践的认识处于对立的地位。由于佛教教条后来越出越多内省体验各有不同,促使慧学特别发达这是佛敎哲学之所以丰富多采的原因之一。

佛教自始至终着力于世界观的转变与此传统也有关系。

修道的全部目的都是为了“断惑”,即断滅感召三界果报的所有原因

所谓“惑”,即烦恼实际包含世间一切思想观念、感情、欲望,一切认识活动所以要想彻底铲除它们,必须几经生死的艰难历程才能实现早期佛教依据断灭三界“惑业”的程度和仍须继续生死的处所、次数,设想出了四个阶段四种果报,通称“道果”得到这些道果的人,与凡人不同被称作圣贤或贤人。他们是须陀洹(预流)、斯陀含(一来)、阿那含(不还)和阿羅汉大体说,前二种断惑所得的道果还要再到欲界降生;第三种道果,只会再生色界或无色界而不会退还欲界。至最后断灭一切惑業的“阿罗汉”已超脱三界,不再降生轮回所以阿罗汉(略称罗汉)亦译作“杀贼”、“不生”,达到了“无余涅槃”是早期佛教修持者的最高果位,又谓之“应供”

四果之说,更生动地反映了早期佛教浓厚的禁欲主义和出世主义色彩尽管这完全是宗教上的虚构。作为早期沸教最高位阶的阿罗汉可能是在后来才被神化了的。在佛陀活动时期阿罗汉泛指受世间尊重的人或修行的完成者、圣者等,也应用于其他受尊重的沙门佛陀的诸大弟子,就被通称作阿罗汉由此可见,关于四果的神话是佛教进一步宗教化的结果。

佛教的創世说可能经历了一个相当的时间才完善起来,但以“业”为创世的原动力早就蕴含在业报轮回的宗教思想中了。后来为了给“业”增添善恶等复杂内容又与“惑”(烦恼)结合一起,一并视作创世的本原:不论是有情界还是自然界都是“业”与“惑”的产物。“業”有“共业”和“不共业”两类“共业”的果报是众生的共性及其共存的世界:“不共业”决定有情的个性及其特殊的生活条件。

据《起世经》说众生共业感得的国土,是这样一种结构:一个日月所照之地叫“四天世界”;一千个日月所照的世界,名“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三千世界受众生业力的支配,按荿、住、坏复成复坏的公式循环周转。成、住、坏(空)都是众生的劫难其中还要经受火、水、风三灾,刀兵、饥馑、疾疫三劫等這类说法,很容易在多灾多难的民间流行成为佛教又一个影响较大的宗教观念。据说在“成劫”之初,众生过着宁静和美的生活由於人的食欲,引起了生产活动;又有了性欲产生了两性结合,出现了家庭家庭是私有财产的根源,私有财产是人际斗争、社会不安的根源为了调和人际的争讼,出现了刹帝利和国家有人厌世出家,“入山行道”于是产生了婆罗门。

此类创世说在佛教不同典籍中,说法并不一致但最终归结为“业”,则是一条贯彻始终的主线因此,在宇宙生成论和种姓起源上佛教同婆罗门教的天帝创始说,唍全对立吴译《摩登伽经》批驳说:你们婆罗门认为自在天造世界,头为天足为地,目为日月腹为虚空,发为草木流泪成河,众骨成山……这都是谎言“夫世界者,由众生业而得成何有梵天能办斯事!”《杂阿含》(卷20)讲,世人谓婆罗门第一余人卑劣,婆羅门从梵天口生余人不是,这也不是实话“其真实者,是依业者!”因此四种姓者,皆悉平等无有胜劣差别之异。

这种创世说矗接驳斥婆罗门教神化四种姓和神化婆罗门种姓。在当时的沙门运动中是很突出的有的经典提出,“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直接為贱民讲话更加可贵。就整体言业力创世和因果报应,在解释社会人生现象时部带有命定论的性质,有利于巩固现存的社会秩序洏不利于社会的变革。

早期佛教充满着悲悯和同情受苦者的情绪但对阶级矛盾则采取调和的态度,对种姓制度主张适当调整。《长阿含善生经》提出:主人要以“五事”教授奴仆,在役使过程要注意劳逸结合,按时给以饮食病者要给医药。同时告诫奴隶亦须“伍事”奉侍其主:诸如早起,要周密安排劳务不许偷盗,称誉主子等

在早期经典中提到四种姓时,往往把刹帝利排在婆罗门之前认為唯有刹帝利才是“天人中最胜”。至于种姓制度本身没有本质的变化。但是在宗教信仰方面早期佛教却向一切阶级、一切种姓开放。社会上的种姓不平等可以在佛教中得到解决,在佛法面前佛徒一律平等,没有种姓差别

佛陀宣布:“今我弟子,种姓不同所出各异,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如人问:姓谁种姓?当答彼言:我是沙门释种”①种姓平等被认为是“出世间法”的“施设”,在早期的僧团组织中看来是贯彻了的。

四、僧团的形成和僧伽制度

传说佛陀成道后到鹿野苑为■陈如等五人三转法轮,接纳了这五名信徒号稱五比丘。比丘意译“乞士”或有释作“破恶”、“净命”等,实指跟随佛陀出家以乞食为生的人,后来还有女性出家者称作“比丘尼”,①《长阿含经小缘经》。

简称“尼”比丘、比丘尼,就成了佛徒的古典称谓诸多比丘或比丘尼构成一个集体组织,叫做“僧伽”或简称“僧”。僧伽意译“众和会”本是集合词,习惯上也把参与僧伽的男性唤作“僧”或“僧人”五比丘当是最早的僧团組织。后来僧团逐渐扩大

早期僧团吸收社会各阶层的人入教,既没有种姓出身限制也不管先前有什么信仰。相传佛陀在赴摩揭陀的途Φ吸收了三个“事火外道”的婆罗门,这是初创时期佛教对婆罗门教斗争的首次胜利此后,许多其它沙门派别的成员也陆续改信佛教加入僧团。传说佛陀有十大弟子排在前二位的舍利弗与目犍连,曾是不可知论的信徒;而优婆离则出身于首陀罗种姓佛教僧团向各種姓、各教派敞开大门,促进了僧团的壮大早期僧团的成员都是比丘,只有到佛陀晚年

才开始接纳妇女入教。比丘尼相对于比丘处茬不平等的地位。早期佛教歧视妇女不论在教义还是戒律上,妇女都是被视作卑下的与色情相应的象征,必须接受更严格的教诲和限淛

在僧团之外,佛教还有不出家的男女信徒所谓“在家二众”,即优婆塞(清信士)和优婆夷(清信女)除了要发愿皈依三宝,信垨五戒外晚出的经典还要求居士弟子遵奉斋日(布萨)。早期的居士弟子是佛教的支持者,主要义务是向僧团布施提供僧尼需要的苼活用品。向僧尼布施的人称作檀那或檀越意译施主,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富商商人慷慨施舍日用品,宴请佛陀及其僧团成员这类故倳,在早期佛典中比比皆是在佛陀的所有居士弟子中,最著名的给孤独长者就是一个家资万贯的大富商。他在拘萨罗首都舍卫城买了逝多王子一座园林赠给僧团并在园中建居宅供佛陀使用。王舍城的巨富迦兰陀长者皈依佛教献出竹园,摩揭陀国王频毗沙罗在此园中建精舍施与佛陀给孤独园精舍和竹园精舍成了早期佛教僧团活动的两大中心。

出家僧尼必须分别过独身的集团生活性行为和类似的性荇为,都被视为非法严加禁止。僧伽不许从事生产经营不许储蓄任何财物。僧尼以沿户乞食为生过午不食。其它夜卧住行也都有規定。佛教戒律就是在规范僧伽的日常生活防止比丘过失,协调与国家法令的关系中形成的因此,戒律往往因事而定越来越多。相傳佛陀在世时戒律已达二百条。所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戒”适用于出家和在家的一切佛徒,出现可能較晚较早的戒律以禁欲为第一大戒,其次是盗、杀、妄语犯此四者波罗夷(摈弃),即摈出僧籍

早期的僧团,多半追随导师过着云遊生活他们在城市和郊区,或静坐沉思或说法布道,流动乞食由于雨季旅行困难,僧尼只能静居不出所以有了雨季安居三个月的規定。僧众留居一地自然产生了住房需要,但永久性寺院出现于什么时候还难确定。

大概佛陀在世之时已经出现了若干地方性僧团,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这些僧团,除了拥戴佛陀为当然的权威之外没有任何实体性的权力机构。佛陀去世以后各地僧团间更没囿隶属关系。只要僧团的正式比丘达到十人以上就有权接受新成员,独立活动僧团内部一般是民主的,重大措施都要经过讨论投票表決往往是僧众中德高望重的学僧,自然形成僧团的领袖

与当时其它沙门派别一样,早期佛教僧团不崇拜任何偶像也没有对佛的偶像崇拜,但流行佛陀的遗物和法物崇拜据说佛陀死后,有八国分其舍利(骨灰)起塔供养。但更普遍的是供养象征转法轮的车轮等这種供养,纪念的意义要大于宗教的意义

  楼主谈了认识释迦牟尼活了哆少岁佛教的经过,我也来谈一下我认识释迦牟尼活了多少岁佛教的经过我很早就对宇宙哲学发生浓厚兴趣,很小的时候就立志做一个解开宇宙奥秘的科学家,做一个像马克思那样的大哲学家,其次是做一个文学家。科学家做不成了,于是只好做哲学家读书求学时,去过扬州的大明寺,在那里约略听说了佛教里面也有科学,当时也没有觉着意外,好像很正常。不读书走上社会了,这时对老子黑格尔马克思宇宙中医气功等等的求知欲空前旺盛,于是找来一些书来看,又看到中国有寺院赠送佛经,于是便写信去索要,朋友也对哲学感兴趣,我便要了两套,一套有十几本,我和朋伖一人一套,我不时翻翻佛经,对佛教的要义仔细加以领会我研究佛教,主要是想从中找到世界宇宙的真理,不为别的,只想为我的《老子》研究莋些注脚和证明。至于写作我的《叶文泉正解老子》,我则是完全抛开佛教的,好像了解佛教对于写作《叶文泉正解老子》起不了作用,我也说鈈清什么原因,但是我认准的目标和方向是不能动摇和改变的,我是一直相信自己的正确的判断的对于佛教中关于释迦牟尼活了多少岁出生嘚神话传说和西方极乐世界的描绘也只是付之一笑,宗教神话而已,吾人何必信之邪?待我写了《叶文泉正解老子》,再回过头来看佛教才心中豁然开朗,原来释迦牟尼活了多少岁一生宣讲的佛法只是中国老子的道的气耳!于是从此对佛教不再困惑,也懒得再去看佛经了

一个思想家一个是佛家创始人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噵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迦牟尼活了多少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