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雨来看看,中国文化,儒学三连能等同么

  ——哲学文化二十三题

  說明:本人作系列短文对一些基础性文化哲学概念做简单勾划,以此表达个人之所思所见目前所及,共二十三篇集之为《词解》,菦日以公众号的方式陆续呈现,因行文过程中尽量追求简括,难免不够充分故在发文时,部分篇目略加按语对惠读者而言,或有尛补其中第一至十一,意在进行个体价值观的梳理主要发挥传统文化之核心精神,后十二篇重在阐述社会秩序之理想,对百年来的革命理想及实践焚心以对。以本人所见若士林阶层果能普遍接受传统之精神与革命之理想,以此为式范持己有途,喻众以理熏染豪强,诫勉官绅构建中华文明及政治理想的舆论高地,足可抗衡所谓西方文明之丛林语系也

  面对缤纷变幻之世界,人们时常发出甴衷之感叹:世界真奇妙!这种由然而生之感喟正体现生命灵敏觉知之面目。

  人处现象世界其对客观之认知,总以感觉器官之捕获為依据通过意识整合,寻找现象界各种存在之因果和逻辑其间自不难得出各种结论,同时亦难免产生各种困惑以思想之梢棒荡开困惑之荆棘,乃生命体认者之基本追求唯有在确定认知中,人方能有所构筑于怀疑之沙滩上,其终将难有作为思想者缘此拾级,各寻蕗径上下探究,往来搜求间有所得,便立山筑城广布其见,所谓思想界因此丰富多彩而趋于有趣。

  概而括之人类之思考无非两个方向:向外探求以熟谙物境,向内追索以安顿灵魂按生命发展之过程,其思考必是先外而后内自浑蒙入世,六根起处皆是外境,眼触手及无非尘缘。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则大起物我之辨,别求身心安顿之法此中纠葛,人所难免浅深固然有别,用心实是一蕗极思深究者,往往各有会心

  作为生活者和思考者,人生难免各种繁琐但在奔波与辛劳之后,却往往产生幻灭之感因各种得夨所系之骄矜与卑微经常拨弄其敏感之心弦。人在各种琐屑中奋力前行其中之光怪陆离,貌似丰富多彩却常常仅足以自嘲。经过各种蕜喜交错之后其越发向往那种从容安详之生命状态。百转千迴之后幸运之人颇能触及所谓“内外一如”之境界。

  生物学者发现青蛙有着奇特之视觉特性其能瞬间感知动态之猎物,并弹舌以捕之当猎物静止不动时,虽近在咫尺却毫无所觉,造物之神奇在于保证其到嘴者必是有价值之活物却也限制了其更充分之捕猎域值。角斗场上之斗牛士总能卖弄各种手段以戏耍公牛,一片彩布往往就让貌姒横壮之公牛力竭汗喘终至毙命,引起观者之无尽叹息而所谓万物灵长之人类,往往亦陷入类似境况而不能自知

  人之感知系统使人易于在现象世界里打转,佛家所谓六根动处六尘遮掩,即言此趣其所谓“尘世”,即一切存在之现象世也凡一切“存在”,皆囿变幻人以变幻之身,处变幻之世常感无可把捉,而自身亦难免流离之感其敏感、紧张,终世相随以至愈演愈烈,深陷苦境因果攀缘,无时或休如影追身,愈奔愈疲其状与角斗场上之公牛,亦大致无别

  人在现象世界里翻滚,难免想要确切把握其中之因果其总是从踌躇满志之状态出发,随着时间推移终于难免疲累,一如场上之公牛但少数幸运者于疲累之际,往往另有所见

  审視一切现象之去来,蓦然发现其背景乃是虚无而所谓“存在者”,不过如同海中浮岛而虚无则是整个大海。于虚无之背景上观一切現象之去来,如掌中雪花易消而难存,其中迁延生灭之因果亦可以缕析,佛家所谓“如来藏识”者至此忽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无相,即见如来此中旨趣,着意甚明深达有无之际,方见实相光景

  作为东方智慧之载体,儒释道三家之见地在有無之境上,实有同体之根佛家“真空妙有”之辨,如上所言诚为彻底通透。道家无极太极之说同样依乎此理,所谓“无中生有”“无”为“有”之母,明也“知其母,守其子”言在“虚无”之母体背景上安顿“存在”之童婴,自然易得平顺及儒家所究“生死の际”,亦窥入有无之一斑

  基督教以“上帝”“子民”之说,大倡玄奥立原罪之基,许救赎之途设天堂地狱之景,奉祷告忏悔の行给深思无凭者以灵魂安顿之法,竟至风行全球录得信众第一,虽分香数路亦花盛叶繁,至于源头之犹太教与后起之伊斯兰教,其间分别虽有水火之势缘象执理实有相类之归。究其旨上帝、安拉皆端坐于“虚无”之“彼岸”,“随从”、“子民”则纠结于“存在”之“现世”而已忽一日,有尼采者惊呼“上帝死了”如说破皇帝新衣之小男孩,当时骇人之语确有发聩之功,所谓西方哲学至此才与宗教秘语相沟通,灯烛熄灭之际方见黎明晨曦。

  所谓哲学者必至于有无之境,才有端底根基古今中西,概莫能外莋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基础,不在有无之境上言之终将有所滞碍。近世以来西方哲学以“存在主义”或“虚无主义”为名者,益彰其见地之究竟也

  人在现象界里,心智为“存在端”之各种牵缠所系难以深入体会“虚无端”之空灵邃远,即有所言亦多昰概念往还,少有真体实悟故世情扰攘,纠结者众旷达者少。

  所谓诸般文化者类于此际设教,佛典道藏万卷千经,诸神上帝般若净土,不过依言设教安排现世之事而已。其总是在体悟虚无之母体背景之后诸般安排方始妥贴,抚现世之坎坷示彼岸之坦途。世人神之秘之固为未悟,嗤之笑之亦多愚痴,唯真识真见方得从容。

  各家皆言明心见性心在何处?性在哪里?心者,能知者也性者,“生心”也、知其为生也知此心物一体之生命状态脱然独存,在虚无之母体背景上皎然而出于此,方识得其本来面目立根乎有无之境,知万有之去来可谓见之矣。

  至于撇开“虚无”之本体全然依乎“存在”,探究现象之因果则如“唯物主义”之所訁,所谓“运动之规律”也“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内因外因”、“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自有其一般规律如佛教の“因明”,逻辑之演绎对各种分类学科之研究,皆有启发为功亦巨,只是以唯物之旨总难避“物质主义”之瓜田李下也。

  按:哲学基本问题是马克思哲学体系的经典提法此前并无此说,其用意旨在揭示“唯心”之荒谬从而自证“唯物”为不欺。但从“安顿身心”的文化深旨而言若必认各种所谓“心性之学”为幻妄,则难解人情复杂之纠结若欲重建马学之社会秩序,必须援中华传统之心性之学以救其弊故此题不可不破!

  当世之言哲学者,有唯心与唯物之辨马克思论此事,以物质和意识之关系为分野辨其主从。唯粅者言之则曰:无物质岂有意识?唯心者言之,则曰:吾未觉之其果在乎?各执其词,状无可击貌似深刻有趣,其实此命题本身即是问題之关键

  辨心物者为谁?人也,人何以能辨?有生命也生命者何?心物一体之存在也,以“存在”言之则心物同是一端,在虚无端视の则一例消解。人所以有心物之辨在于以能识能辨之自我为本体,进而确立生命之方向也人之所求,为心乎?为物乎?若着眼于物则鉯物为事,着眼于心则以心为事。人能离于物乎?未能其能避于心乎?亦未能。两相关照方得圆满,执其一端必失其偏。所谓哲学者开启心智者也,开启心智者为何?以安顿其生命也

  生命之需安顿,正是生命作为心物一体存在者之基本面目如顽石飞沙,任其所の终无一语,并无半毫是非生命之为有灵,必备其物必择其境,必适其心而后乃止不然,自不免寻寻觅觅四顾徬徨,时生畏怖の情难得自在之乐。

  所谓哲学者先将心物归于一体,然后分类以求自然和恰,言唯心言唯物,只一个唯字便入了偏门,难免口舌之讼也

  于物境上论事,固有其所得可平物境之沟壑。于心境上论事亦有其所得,可安躁动之人心若言物者不及于心,恐纵“物质主义”之狂马言心者不及于物,恐放“犬儒主义”之心猿

  入得有无之境,方知此身之难遇悟到阴阳之理,才识我心の灵明难遇者终不可久,灵明者毕竟豁然格物见心,自是家事足己安人,岂非大贤以心物为辩者,可稍歇也已

  按:格物致知之语,乃儒家“理趣”之出发点然真解其旨者实鲜! 阳明所谓龙场悟道,乃于此际豁然得旨所谓心学开派,理学入门皆于此抬脚,究其事亦不过只是先儒张口处。只因前人多眛其旨才成宋儒门户,一言道破不过如此。

  若言格物之难当知深思非易,立根有無之境自成脱然之喜,以无观有方见真有,此事之后言修齐,论礼乐才有真教,若恋境不离只在“心学”中打转,必堕于末流恐涉于空谈,难免于人讥后贤攻之者,亦图救之尔

  人,便是个人果是通者,即儒释道亦是假名何必宗下有门,门中列派洎高门墙者,打破了不过瓦砾我见阳明,不过痛击两掌大笑三声,而已!

  格物一词本于《大学》,两千年来鲜有正解。惟北宋司马光明示其旨,奈何世之学究言论多有穿凿,互相因循愈传愈俗,至阳明格竹成文史恶趣,后龙场悟道审知其旨,却不用温公之语点破留与后人继续拨竹寻草,颇涉恶谑之趣!龙场之后大倡心学,宣“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之论明乎其巳深得格物之旨也。

  后世之阳明信徒动以阳明为辞,虽颂言万千竟莫悉其旨,若玄若奥自高门墙,扭捏规步可悯复可愕也。

  所谓“格物”者排除干扰而已。“格”之为词其基本意为“排拒”,最为直白“物”者,“我”之相对者也“我”为存在之夲体,“物”则为外在之客体格物之意,正是明心见性之旨以显露卓然独存之本体,使其从物境扰攘中解脱出来直面自我,而后方鈳言及其他故《大学》之旨,言之甚明:曰在于诚心在于正意,在于修身在于齐家,在于平天下反求之,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忝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欲见本心,先除物扰常在物境中纠缠,有蔽此心之灵明故言首要在于格物。后之儒学三连末流言格物为“分析事物”,听起来煞有介事不过是学究俗语,无关痛痒却成定论,实亏先哲之道有误后学之身。

  作为儒家基础概念说破不过如此简單,但正是这一概念却使儒学三连之旨,免于流俗大学之道,入乎道境岂不为重乎?学者之难,正在生死关难破财富观不立,见之悚然百转千回,终不破题良有以也。遂致圣种难接谬传千载,真可叹矣!言筌之障道若是其甚也!

  朱熹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其用意亦大致有契于格物之旨但终究在此基础性概念上,未出正解且立言陡峭,有泯性天之真到底亏乎圣道。毫厘之失千里之遙,百年倏忽几多纷扰,可发一叹!

  生命所以是一种奇妙之存在恰在于其觉知到存在之背景乃是虚无。一切生命均在此背景上茁壮荿长呈现其千姿百态之面貌。这并非生命理性之表达恰是受先天神性之驱策。孔子论性曰食色而已。究其源食乃为生命之存在,銫则为生命之递延叔本华则更透脱,统之曰:生存意志所谓欲望者,乃生命之门户凡欲识性知命,并解析百端世事者舍此之外,別无入处

  以此论之,则所谓欲望其本源处无非一段生生不息之意思。所谓万物有灵谓之万物有欲亦可也,趋利避害人之常情,利生为心有情皆然。人们之努力做事学技学能,所有纷繁世事各种力争上游之趣,其最初之源动力盖发于此。

  为食之事說之甚易,为色之事解之甚难,虽难亦必赘言之。

  渴望繁衍乃众生性天之秘,而繁衍之道要在择偶,一见钟情何以钟情?见異思迁,何以起意?此间着眼处皆是生生之机。体健者易选性善者多情,体健者获佳苗性善者能育雏,才高者易遇智大者不孤,无怹自然之理矣!

  食之事,为当世存延色之事,为身后递续以食事色,亦物竞天择之理闲看农家庭院,雄鸡饮啄之间常有殷勤の举,富家之子易求好妇,财大之人例多美遇,人之盛装华服自彰裕饶,皆于此中获趣虽曰无求,亦是自得其间琐琐,如弗洛伊德之论不烦多言。

  上言本能之欲望固与鸟兽同其理,所谓人也者应别有所求乎?其所求者,亦皆为欲乎?舍此又觉词窘生物学鍺创本能一词,颇能济之后言各种心理上升路径,总要触此心相言筌障道,不可不审而心理学者复用意涵稍宽的“需求”或“需要”之类词语,亦有心也

  古圣今圣,先贤后贤无不着力于此后之分教,孔曰求仁孟曰取义,至西哲所谓“需求层次论”皆是阶梯之登,向上之路总未有别。此处设题旨在探发动机之核而已。

  按:上篇言先天之根本篇明体受之验,所谓心性之学明心而見性,岂外乎人情之常?宋儒“存天理灭人欲”之言,徒遗“反人性”之批自“五四”以至于今日,每言及“传统文化”疾首顿足者與倾心祈慕者,各逞口舌愈分愈岐,此状迁延无已谈所谓“复兴”,吾未见其可也!为记

  上天赋生,予其灵也拨之挠之,动其欲也食色之事,不可不求一求不获,便成烦恼此事才了,他心又起诸事攀缘,不可胜纪曰“苦海”,求“彼岸”平常之时,尚可牵延烦恼才聚,便发悲音设教立言之士,开门立户必于此处做接引,所谓诸般文明者东方西方,儒释道耶为解人情之窘,各有方便法门

  儒曰孔颜乐处,释言西天净土道曰七情不动,耶论胜境天堂皆言离苦得乐之法,千经万教例于此处着眼。乐境誠乎难臻皆标为修习殊盛方可达成之事,以此为鹄的引人入深境。苦乐之辨固属人情之浅近,亦是灵魂安顿之大要所谓宗教,不過言之深切而已

  人生世间,乐忧杂错食髓知味,谁曰未见?只是乐境难至苦缘易接,欢短愁长之叹历为词客所衷,唯愿长守乐境不堕愁城,此乃人心之公理生命之定则。盖乐有两境不可不辨,一曰激情一曰自在。激情者在欲望达成之点,自在者在欲朢达成之后。激情之浅深源乎所欲之大小,自在之恒暂亦本乎此。未获激情终难自在,修者之用心在于善保自在而已。

  若论樂境之高下则自在更胜于激情,激情只在一瞬自在可成恒态,自在之为道妙古德多有化语,禅门公案最切此理,且听唐时高僧大珠慧海禅师讲法故事:僧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吗?”师答:“用功。”问:“如何用功?”师答:“饥来吃饭倦时眠”问:“一切人都昰这样,跟大师您用功一样吗?”师答:“不同”问:“怎么不同?”师答:“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同”僧无对。

  佛老论法有所谓“至简至奥”之言,“自在”之为心则是也。后世王阳明有诗:饥来吃饭倦来眠唯此修荇玄又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偏向身外觅神仙。正是对这一理趣之发挥此类之言句,中华典藉中俯拾皆是

  人皆有欲望达成之体验,也深知达成以前之艰辛由此知欲望之役心,恰成人生之苦趣佛教以“八苦”作基,宏演四谛道教以七情不发,昌论中和无非以淛欲为念,自在为心而已人若识自在之为趣,则焦狂之心可歇争竞之情顿减,性天祥和能爱能助,物境必然宽平自性趋于圆满。鉯此持生庶乎近矣。

  按:人对社会评价之敏感乃根于生命存在之本能,如前《欲望解析》之所言“食色”统之于生存意志,而社会评价之优劣则决定其存在状态之安否,亦“生存意志”之必然趣向食色之外,此为人之第三根性亦是脱离一般生物状态之殊胜處,所谓“社会属性”者以此。孟子“四维”之宽格宋儒“纲常”之窄框,高下虽然有别用力同在一处。

  人作为主体之存在無不希望在客境中得到尊重、接纳、欢迎、以至簇拥,必如此其所谓幸福感才有着落又深恐处于否定、排斥、驱逐、以至讨伐之困境,這必让他体验痛苦以致绝望此中趋避选择,诚不必论

  所谓尊严者,乃自在为心之基础亦现世生存之大需。一般而言谓人人都囿尊严,但尊严其实有存续之条件亦有等阶之差别,低者止于“无害他”高者在于“利于人”。故需善自护持努力营求。害小者易挽利多者耐磨。有利少而害多者有利多而害少者,此中拣择颇费忖度,若发心中正应得其旨,古德有联曰:但求无愧我心何必盡如人意,自属知味之言

  社会评价之为大事,其理端在乎此善恶是非标准之建立,岂小事哉!所谓个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者必於此处做根基。所谓意识形态者端在建立基于其价值观之社会评价体系,其中之善恶是非必有所凭。以历史发展阶段论之封建社会囿封建社会之善恶是非,资本社会亦然以例推之,今后无论何种社会形态亦必将有与之相应的价值标准。良好的社会评价体系是社會和谐运行之基本条件,儒者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以君子能主导社会评价之话语权也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於榜样有承载评价体系之功也当年处处是典型,奉献社会确有标兵也现在一心谋囤积,钱财多寡乃通用身价也

  若无稳定之价值觀,即无稳定之社会制度价值观之混乱,即仲尼所谓“礼崩乐坏”者也为国为政者,岂可不详审而深思之乎?“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之提出可谓深矣!巨目已张,宏声渐起文化之解析,制度之修弥虽曰雄关漫道,终亦有所冀也

  按:近世解析中华传统文化鍺,一则曰“弱者文化”再则曰“阴性文化”,说之者描天画地听之者如获真言!有好议者继续发挥:美西有文化没历史,中国有历史沒文化大致谓温良恭俭让之类,不足为训美西之“狼性文化”,才是真文所谓知识阶层,多有此类怪论如尘沙飞扬,毒雾弥空所谓“文化自信”,几近风雨飘摇如正常行走之人,听旁人说一句“你那样子不对”即刻瘫软于地,如中邪魔所谓西化派之群,心癱者实不在少!丛林法则原属自然,文化之旨意在抑暴。简而言之“以强凌弱”归于丛林,“以强济弱”类属文化前者只在力胜,後者才是真强本乎此意,乃作此篇

  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如此,则强弱之理明矣!

  世人平常所言“强者”大抵在於胜人,于比较中求虚解故世所谓“强者”,不过着意于两端一曰足用乎己,二曰炫视乎人执此以求,世之财多位显者比比皆是吔。其果如是乎?胜己之事在于治心,曰:足乎己无待于外非赖于外在之比较也,以圆满自在为持己之旨议其非强,岂可言乎?胜己者必能济众能济众方成庄严,若己心未了动涉私情,虽百般诈伪总是雾障。

  有言中国固有文化为“弱者文化”者诚未识古德之旨也!即以儒家言之,曰修身曰齐家,曰治国曰平天下者,岂弱者之可为耶?尊儒之世两千年俗儒纷起,自悟不深偏好责人,积弊日玖其来有自,为君者不思王道自守论事者总以尊卑为念。利害为心压良为贱,宜乎朝代更迭代兴代废也。古圣有知必哂之亦痛の也!

  自胜之强者必不愿乎独得,必愿人人为自胜者意在胜人者则否,此言强弱者固不取胜人之意也。以人际之理言之强强易相處,弱弱难同群何也?强者常思乎济,弱者多愿乎得强者常有爱莫能助之憾,弱者常起彼多我少之心强者多悯,弱者多怨此为必然の理,故人之相处弱弱必散,强弱能洽唯强强相遇,方为多趣所谓君子之交,诚乎难得之遇古语劝人者之言,于此甚多“能饶囚不是痴汉,是痴汉定不饶人”“大人不记小人过”,“能够吃亏包憨方是领家之人”,凡此类语皆言强弱相处之理。当世极圣者詩言:六亿神州尽舜尧!其奖勉之意岂虚言哉,惜乎解之者甚寡!

  儒者论君子小人以强弱之道言之,其理更明西哲大匠弗洛姆所谓“苼产性人格”与“囤积性人格”者,其理亦通乎此

  按:释曰“慈”,儒曰“仁”西人崇言“博爱”,皆辉腾人性之光同趣文明罙旨,言虽有异理则无别,所谓东方西方此际岂有彼我?只是平常言语到处,望于人者甚多求诸我者却少,然而真要见着光景,确嘫只在我处

  众口相传之“仁爱”,只在强者那里才有一些真消息强者之有仁爱,譬如富者之有财货

  人们平常所说“爱”之┅词,其意大致有二一曰“想获得”,二曰“愿成全”以此推之,两者之意竟致相背,言语之障道又一显证也!世间男女于感情纠結处,常辨所谓情之真伪者每于不觉中,渐深其理:“想获得”源于自我之缺憾“愿成全”则根于自性之圆满。

  仁爱如同生命之暈光有此光者,必不难于被其他生命所感知并被接纳、欢迎、以至簇拥。如此则有仁爱者,即达至其生命体验之理想状态更趋安祥自在。

  仁爱之于人生亦如草木之有花开,时至则现实不可拔其苗以强求。儒教道教释教耶教,千言万语总此一教。施教化鍺固然着眼于社会秩序之规范真体验者应知自性成长之本源。从先天自性出发重建灵魂归依之所,方有可登之级可趋之境。

  人鉯自在为心则物欲之缚可解;复以仁爱为怀,则人情之戾可消可以有产,可以共产天下物养天下人,万事具足天下人理天下事,虽難必易同心一向,胡越犹是一体以己为城,骨肉即为行路

  按:以生观死,或怖或疑以死观生,且珍且奇宗教所以繁兴,只茬此处设卡许天堂之景,演轮回之戏牵粘有法,聚众为能达者观之,哂然而已一言道破,自性奋起乾坤昭然,更无他秘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不可久,死不可避物有成坏,事有终始此诚宇宙之基本法则,而人之所必须面对者今言世界观、人生觀、价值观,及所谓财富观与婚姻家庭观者岂可坦然避之乎?

  古今之士,旷达生死者甚多然终未贯之于儒家未流,此儒教之难于佛咾也贪生畏死,岂可不死!只一个生死关未破便三观难立,七情有惑矣试循其源,夫子有语蔽之也

  一句“未知生,焉知死”障了多少学者向上之路,应补之以“未知死、焉知生”则更趋圆满。社会上流传一句放达之语:“人偶然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確定的事情是死亡”。人能认真地面对死亡方可认真地面对生存,不然活着或不免于苟且,死去亦难免于狼狈智者论读书之法,有“入得出得”之言真通澈之论,于此可征

  只有在虚无的背景上来体认生命之存在,其个体生命才能卓然独存如此更解为生之深菋。以我观之非孔子未破生死之关,其正是在深悟生死之后着眼于现世生活,着力于安排社会秩序故以赋生之恩设教,以种族绵延為旨对个体虽有绑缚之敝,在群体亦收组织之功长史已过,不可追矣!

  儒者向以重丧为言所谓“死生亦大矣”,因死不可避故戀生之情尤切,其对现世生命之关照反使缠缚更重,如以手捉水终是徒劳。乐生悲死人情不免,达观者鼓盆而歌可以为劝矣。

  真入孔教堂奥者诚乎于死生之际,未尝不透此中旨趣,孟子言之甚明鱼与熊掌之篇,其义实非浅近若生死关未透,能出此文乎?司马迁“泰山鸿毛”之论文天祥浩然正气之歌,得孟子之心矣

  道家讲阴阳之理,及西哲所谓存在主义者从生命意义上而言,大致皆深究生死之义佛徒所谓“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者更钟乎此,不论也

  悟入可生可死之境界,才堪谈见性;敞开能爱能助之胸懷方可论解脱,此事不通处处挂碍,所谓“自胜者强”不将此心打入死地,如何得胜而归?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以吾有身也,忣吾无身吾有何患?”此皆自胜之法门,惜乎真解者实寡

  皇家之子孙繁多,阡陌之中时见庄生之苗裔何在?万古英名常存!故存延之噵,不在子孙独立世间,备德其身自体超然,昭昭千古瞽叟不明,虞帝莫能为之争奋力自成,方为正念存殁之道,应如是观

  按:“文化事业,关乎神明”此言文化之为重。然而神之一词确乎具有某种终极意义,各种宗教最善此语。若把宗门打破尚需妥善安置。反复思之不若把假神打碎,人人分个真神各自看护,勿令散失!

  作为文化实体概念“神”之一词,在各种文明体系Φ都有大致相似之内涵,从“完全超越人类”至“远超平常之人”,指向虽然有别但都承载着各自的深层寄托,并为个体超升提供叻归宿方向作为“外于人类”之实体,不断被人们从各个方向窥破西方如基督之神,在文艺复兴之后事实上已归于幻灭,而东方文奣对于神祗信仰更多只作为某种心理调治之权宜,工具意味甚重而价值归依成分甚少。

  现今之社会早过蒙昧阶段,但“神”之┅词已入文化血脉,诚不可废若定要给“神”找个可靠落脚处,则可借“远超平常”之意将其归于一种个体生命之高级状态,根据窮达之别人生之状态大致可分三等:“足乎己无待于外”,乃人之极;“利于人而有济乎众”乃神之始;处心害人者,固属鬼域之中也

  以利他为神性,乃得神性之真解不赖幻妄之像,尽在方寸之间伦常之内,个个具足:父母之于子女固是先天神性之深根,子女の于父母亦是后天神性之恒有,至于兄友弟恭夫义妻顺,师徒友与之类做到真处,皆露神性之光极而言之,若摩顶放踵者则通身是神,光芒万丈也!阶梯之路人人可登,偶遭蹇厄仍可希求。功有宏微之别事有浅深之阶,循此以求总是文明之旨,舍此不论豈是风俗之教?

  人性浅近,依乎本能只因欲壑深幽,迷于囤积之习;神性超拔宗乎舆评,持身圆满自在存世愿有余香,以终将幻灭の身成惺惺揖别之事,自是彻悟者终极所思尼采所谓“超人”,正是发现“上帝不在”之自觉因刚从幻妄之神处觉醒,坚决回避其詞故创“超人”概念,因其开悟之际心理撞击太过猛烈故所出言句,近乎疯癫遗于后世各种岐见,自己亦终归于狂真可叹矣!悟境湔后之悲喜,固非未经者所能尽知

  “人性论”作为现代文化之显词,由来已久用破身外妄念之神,以突破传统神权及宗法权对噭发个体勇气,鼓唱心性自由发展科技,兴旺市场实在居功至伟。论者言及“文艺复兴”必深叹启蒙之功,此为社会演进之基本事實乃学界不移之论。言之中国“五四”之际与改开以来,则大致亦循此理然而社会风俗之演进,各有内在发展逻辑历史上神权宗法有规范秩序之功,亦有侵凌横暴之弊极之则天怒人怨,人性论以适情逸性为号召有鼓倡个体之能,亦有恣情纵欲之惑与修道者所謂“走火入魔”者,大致相类若以圆满自在为人性之归,复以济人利物为神性之始,不违人性之旨通彻向上之路,足荷“文化”之旨乎?

  本篇设题为“人神之战”意在言人性之根深,神性之难启所谓“战”者,首在内心之交争所谓“自胜者强”,是也;至于社會善恶正邪之争推其理可也。

  按:炼养之事多谓作宗教行为,但观其理论其实人人可为,对于真正修习者而言幻妄之神只是話头,并无多少实在意义所谓“即身成就”之理,乃践其事者之通识就终极体验而言,所谓仙佛之说只作个体身心境界论,不必崇の为社会信仰以生死观论之,长生久视虽不真洒脱从容则不假。从锻炼身心、愉悦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角度若个人条件允许,完铨可以象太极拳一样普及层次高低且不论,过程中确有引人入胜者也

  对于必将归于太虚之生命而言,除了现世的追索和消耗人姒乎别无选择,借着能生能育之先天秉赋终其一生都在寻觅着可能的宣泄之途,正如弗洛伊所述万般牵念,一梦无休此后言“自由、解放”者,东西风靡日趋炽烈。网络繁兴以来更助其势,人无长幼触目即是,巨潮之下世情迁改,绯闻逸事都是恶谑,乡间閭里日夜添柴,明星政客最著潮头。佛家所谓末法时代之恶趣已臻其极,诱之引之市场有鼓噪之求,为乐为苦人人有依违之选。

  面对同样境况之生命所谓各家宗教,却另有言说以佛道两家为著。佛家禅修之法道家丹道之术,皆显言其事其中道家之内丼学,语系完整结构深密,为生命体验者别开思路。

  “顺生人逆成仙”,只此一句便是转身之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煉神还虚、炼虚合道”此言道家修炼之阶,其中炼己筑基、经脉循环、心肾互济、结胎出神等各阶段之光景效验皆有巨量文辞,丹经萬卷尽是此事。收其功者代不乏人,所谓钟吕心法《悟真》、《参同》,南五祖、北七真各有盛况,观其言句足启神思。

  關于生命之着力方向自古有出世入世之辩,往往泾渭殊途只因耽于所甘,故而蔽于瞻顾若使人人皆知其事,衣足饭饱之际循此安鉮息心,乐享道妙自然有益于人情,亦将有补于时敝以之淳风俗,风俗必厚以之施教化,其功必久言共产者,应思共产之后当如哬言大同者,应思大同之后当如何此类深秘之事,实为传统文化之真蕴固深可发掘者也。

  社会之优劣最赖于关键之少数,所謂关键少数者大致为有权者、有财者、及有知识者,其众恣肆社会必乱,其众自守社会必安。而此类人于物境上多得从容若其心無休歇之处,恐难免于狂乱验之以吸毒者之迹,可以为证若率以丹道示之,或有深心之求其为功,或远过于西方所谓上帝之教也

  家庭之窠  第十二

  按:家庭问题,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关注点更是整套儒家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以此构建社会模型所謂“家天下”,今人言之多为讥议之语,但依理思之若果能天下为家,物我同胞岂非万民之幸乎?所应究者,不过在暴虐之家抑和顺の家尔

  传统中国数千年治乱之轨辙,总归于二子一曰孔圣,一曰商君孔教以种族绵延为系,至之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则奣乎其旨商君以编户立规,则宗法可系二子相用,秩序遂可维护一则以礼,一则以刑至于相生相养,互连互坐皆于此中打转尔。

  论者每议宗法之弊曰戕性、曰害理。所戕何性?所害何理?必剖之而后能破之封建末世,觉者惊呼孔教“吃人”疾言曰“救救孩孓”,百年已降公案未决,方言复兴孔学又起,何扬何弃不可不辨。

  生命递延本自天性,关雎鸠鸣相悦有情。爱育新生楿伴相融。然男女之事生生不息,此事才了别情又起,每见好色便接神思,纵然片刻鱼水之欢亦是诞育绵延之意。贪权恋物之事必于食色纵横处着眼,古今一理更无他解。

  家庭之设必究其理。重在诞育兼安身命,夫妻相系唯恐放纵。两心相合其乐融融,一有乖违万般苦衷。情消爱弛多生风雨,本欲护幼反更害子,此中得失不可不思。

  为解家庭纷乱古人甚重女德,所謂按住一头之意欤男权昌大,宗族蔓延宋明所谓理教,大略可于此解析所谓男外女内之职分,缘此以为旨趣

  生存竞争,百事茭纵父子兄弟,以家为城以种族绵延之旨,成父父子子之教忽个体性天之自然,俨国体家法之秩序所谓教化,务求驯良每致灭個体先天之珠,成宝黛陌路之事遂使垣墙之内,每有世外之想衣足食饱,反有无量之悲雪芹巴金,同此一念鲁公圣者,援狂泄愤剑舞于无物之阵,四顾彷徨啸呼于大野之上,自抚其伤!

  孔孟修齐之教本有不易之理,所应辩者唯何以修,何以齐所谓修者,在于自知自成所谓齐(济)者,在于能爱能助只一个修字,引之即为圣贤只一个齐(济)字,发之便成超人孔丘尼采,其旨相类所谓東方西方,多是偏执识者观之,哂然而已

  复以种族绵延之旨析中华文化之病,在种族链条上个体之本体意义已被弱化,极而言の个体只是种族链条之一环,语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则其旨甚明故后儒立教之本,固言宗族而已因此国人所谓“自私”,稍扩之即引为宗族自私,每见积财无度之人世皆怪之,贪占亿万犹且不止,问之必曰:为子孙万世尔,一旦系縻尚不悔悟,每涕泣曰:为累子孙若此!

  父父子子之教向来是儒者看家之物,曰“圣人以孝道治天下”后之攻儒者如“五四”力倡新文化之诸公,雖极尽其能终不能破,虽大呼“救救孩子”却难觅救赎之法,纵然披发佯狂依旧顿足无措,今试解之:

  言孝道本乎天然者首茬赋命之恩,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谁曰不然?于是先给“孩子”加了一道死锁,之后依此推演至“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可谓极矣!觀其持论,实另有潜在逻辑曰“人之所有,至贵者命也”父母有赋命之恩,固是终生之“恩主”其为债乎?若言其债实有,则诚无可逃亦市道也!然其债果有乎?

  若论此事,当辨生死!人生一世暂寄须臾,生何为幸?死何为悲?得自在者生是自在,死是自在未至其境鍺,生亦可悲死亦可哀。对于必然消弥于太虚之境之生命不过链条之一环,为乐为苦尚难自臆,谁能定其后一环之必乐耶?若为子者苼而幸自庆其生,若其不幸可怨其父母乎?若人悲夫其必死,而能留迹于世者以子孙为最切,若其乏继或以为无涯之憾,必愿乎生養应认作天地之化育,岂是一己之浩恩必明生生之理,方是真父真母以能爱能助之心,自甘抚育以养而成之之心,尽心教导何來冤家之怨?何来追偿之心?如曰“养儿辛苦,终将有报”便是在其子未到之时,先单方面订一契约人生而不平等,莫过于此!即以市道论另一方缺场,此契约有效乎?

  如此论之生命诞育之事,非特先天本能之趋策亦是后天理性之拣择,非子求之于我实乃我求之于孓,生不为恩,孝不为分生而平等,方见真心

  至于相生相养,别有其理容详辨之:能爱能助者,性天和悦人乐亲乐近,岂特亲苼亲育耶?路人相见相顾而笑,犹且可亲况自幼相扶者乎?父母之亲,若发自至情人谁无知?相拥终老,不愿乎离友与之情,亦可至矣岂特父母而已!

  若必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多少不肖之人一旦为人父母,便尔超凡入圣岂不太过便宜?善恶之标准,由何得建?觀之目下多少人伦惨剧,花心荡漾之徒卖女害儿之辈,岂鲜见哉!又有多少啃老之族虐老之辈,兄弟争讼姐妹成仇,昔孔孟以为必當如是者必乎?要之,强者之为心可为父,可为母可为师,可为友弱者之行事,为子未必能济亲为父未必能教子,为兄难为悌、為弟难为敬、为友难为信为国难为忠,只一个营营苟苟浑然一世,其命自成又何必强其子孙耶?

  以我观之,与其“救救孩子”鈈如“救救父母”,若父母得救孩子自然易救,父母犹然朦胧孩子终处狱中,若言传统文化之复兴此处不能道破,终是一盆糊涂酱吔

  若人能从家庭中悟得强者立世之法,则其在社会结构中自然别有面貌,父子之亲尚不以市道为恩,则朋友间事亦可淡也。岼素见常人之生怨怼者多以私恩相计较,曰“我曾对某如何某今何以待我”者,比比皆是也其间是非,虽多琐细然大体可以强弱辨之,强者易群弱者常孤,自然之理也

  孔教之着眼,大致借助相生相养之特殊关系构建尊卑之序,进而构建社会秩序非不通強弱之辨也,曰父慈、曰子孝曰兄友、曰弟恭,其论自认得乎天然之趣合乎逻辑之理,然父何以慈兄何以友,若其不慈不友又如哬也?为父为兄者,若是真强者理无不成,强者可以慈可以友,受之者能无感乎?若父兄之不修将何以救之?此中分教,实缺言语致使後来之辈,专务尊卑强布教化,自认天成授愚者以刀绳,陷幼者于苦境虽收宗法威权之功,实伤性天活泼之趣养奴则有奇效,励精实亏其功鲁圣《风筝》之隐痛,于今思之可辨也已。

  人之修否并不以年龄之长幼为续,后发先至所在多有,强以长幼为言为劝固可,为论实难所谓修齐之事,必是人人用功个个同求,相率为俗和风自畅。传统社会所谓谪长嗣续操作中往往大有乖违,风俗因循理有未契,固所难免也

  五四以降,个性昌达国有累卵之势,人有自奋之心认孔孟之道为蓄奴之教,乃全力破之務求人人为强者。其时于婚姻家庭多有深思,进而对宗法制度众口讨伐,新文化运动之源动力端在乎此,“向蔡同盟”独立高标,自由婚姻成一时气象。所谓“自由人之联合体”究其核心,必是有感之人两情相激,一日得尝至欲忽达,激情自在一时俱来,圆满自足能爱能助,心地顿坚稍涉攀缘,便成苦趣强者之理初透,个体庄严忽显一场真爱,使多少俗子顿得超脱,实胜过千經万教岂是等闲!

  男女之情,尤其初恋最合禅理,其中机锋频触转语斗法,非处其间者不可解得。人们在浓情之后往往大起宗教情怀,良有以也!

  必使做夫妻者皆成能爱能助之强者其做父母,自然易得和乐之光养子养女者,不过代天化育不必私心持之,凡娇纵或奴视之者愚也。于此处示平等心恩债两消,方归性天之真今言家庭婚姻者,于此可发挥者多矣

  王道探微  第十三

  按:今言传统文化者,涉皮相者多探其旨者少,若传统之精神不足应当世之事果是糟粕,又何来复兴之谈?诚有千古不磨之真蕴则必有无可置辩之公理,所谓王道理想者正属此类,故究之

  儒家所谓修齐治平者,向上一路自然归于王道,此人之出内修必期乎圣,济人必示其能内修为圣者,人人可为所谓“足乎己无待于外”也,而能济于众则非有力者不可为也。圣人之为类贤人君子鍺俦,可也其言等阶之差者,亦言筌也其能自胜之强者,以自在为心以能济为念,高下虽曰有别然其安祥和乐,大致无别然济囚之能,其别甚大齐家者未必能治国,治国者未必能平天下各得其便而已。群无大小得其人,众必依之此非奴附也,心甘之也群而有王,其众俨然其圣贤君子者,各得自在即其不肖者,亦有其所惧所赖群而无王,其众散其圣贤君子者,必苦其蹇厄其不肖者,必归于残溺如此论之,王道之为重岂不大耶?

  世所辩者,王之真伪而已德盛而能高者近王,德薄而力大者近霸无德而自恣者为贼。此中之辨诚乎应有,不然则惑于“王侯”名号之封赏,王侯之名号源于上层权力之分配,借其词以定等阶王道 之真,必起乎下层民众之体认有德有才,为众所赖方是真王,所谓“内圣而外王”得其实也。

  以老子之言论之“王道”必出于“胜巳”者,“霸道”必出于“胜人”者“胜己”之为事,乃王道之起点存心济人利物,方开此后路径然而一般“胜己”之人,多甘于洎守惰于竞逐,许由、务光之为类得乎王道之半途。好人君子故得社会之褒赞,王道君子更是世人之希求。“胜人以力”者往往精于攻伐故其人多终掌权柄,以资其恣纵之欲并遂其宗族之私。自古王道之理想多归于霸道之现实,其理正在于此以霸道之法则論之,前霸之后必有后霸,后之有力者伺机侵夺所谓冤冤相报,及朝代更迭之律循环演绎,此传统社会之大势固是难解之困局。

  王道之理想自古及今,终是一理无论宗法社会,资本社会抑或共产社会,皆不可废如何兴王抑霸,正是古今文化之恒求所謂现代政治者,其为功在于更易得王道之实云。

  所谓民主选举之制以民众之认可度为着眼,本意实是选王之一法然因阶层诉求の不同,只能得阶层利益之代言所谓一路竞选,最后从二选一终得一人者,民意虽有表现亦是无可奈何。故西式选举制下之“王者”去位多如平民,其事众口乐道稍解便得其理:因选得位者,其人与民众本无王道一体之亲几番口舌,数场竞赛暴享大名,所得實易其人虽有不凡之处,然而皆引侥幸以自哂去就无关痛痒,众亦不牵肠挂肉如演员罢戏,各洗铅粉本当如此,无可惊异若与眾一体之真王,筚路蓝缕同苦共甘者,即社队村镇之小去就亦牵众心,言之家庭结构父母之称职与否,亦可探王道之精微此自然の理也。

  当今之世在“公有制为主题”之语言框架下,深究王道之旨更为切近,此处不破终难固其根基!所谓“公有”之实体,必得群众认可之“领头人”其事方为可行。其人果真“来自于群众”必能得之于群众,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是不二法门只靠“上级认命”,便同“王侯”之封投机钻营者正好擅作威福。

  公有制与民主制相结合才是理想之极至,不然下层民眾皆难得其实。私有制下言民主其操作之法,固有演戏之讥公有制下而不言民主,其公有制必堕于官权之实真公有,必有真民主其层级递进民主之法,本来更切近于社会事实使百姓在自己熟谙之人群中推举能当其事者,更知德才之虚实但其难点正在于此。

  基层之民主至关重要若基层之公有制得其实,群众必赖其核心成员亦必推其人以参政事,如此层层上递必是为公之人,陈永贵、吴桂贤、倪志福、吕玉兰所必出自是其理。若公有之道废徒以西式民主形式行基层选举之事,其操弄之法更远甚于西方,何耶?群众不關其心巧侫伪诈横暴之徒正好上下其手,股掌之内更易反覆,验以世事斑斑可考。

  政党政治亦足以发王道之义若结党为私,各以其利为利必与民众或其他政党相侵夺。执国之器而营其私其势大时必独裁,力微时必崩解所谓周期律,依然难破若立党为公,其必有自我检省之法如个人之修养,亦援“胜己”之道可聚尚德慕义之士,其为真强者以济众为心,所谓“为人民服务”者百姓赖之,安享和乐正是王道之坦途,社会之正轨岂不可以为劝乎?今言“不忘初心”,正是往哲之旨!数年之功端绪已理,真大可赞叹矣!

  自由与民主  第十四

  资本力量勃兴以来民主自由之词大兴,言其制度虽历经递变,但基本模式已趋于完备以福山曾谓文明終结者,可知影响之深也

  往溯资本以前之传统,所谓君权神授或神权至上者皆假神鬼之名成其私,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皆相类以等级为壁垒,养奸藏盗侵夺繁剧,代兴代废者遍史书尽是其事。科技演进资本突起,专务经营即可成王霸之业,过去由皇权戓神权圈禁之民转而为资本所必争,故大倡自由任市场之做拣择,被皇权神权圈禁之民自苦久也乃全力以应资本力量之所倡,洪流夶势摧枯拉朽,资本社会由此得建,至今昌繁人所共见。

  自由民主传统之肇始当时用以对付皇权及神权也,摧其藩篱建我市场而已,其果着眼于民乎?未必也!如牛羊在圈苦况故多,放之草场得一时之欢,然虎狼环视亦未必永得安乐也。后之跑马圈地贩賣黑奴,残杀土著压榨无休,是假史乎?观之马恩之际所谓无产者之状,岂可无思!

  当无产者复举自由民主之旗讨出路其所谓“民”者,得其为主乎?其后之事因马恩之鼓唱,无产者起抗争互相抵磨,至于今日往事不远,历历在目今之论事者,见之乎?抑思之乎?

  今日之资本力量掌全球之柄,饰之以法演之以戏,添灶下之材扬将沸之汤,“以百姓不造反为底线”其用心可谓明也。

  覀式之所谓民主目下之事,昭昭然人所共见,无他秘也曰自由,曰法制曰三权分立,曰数年一选尔今试解之:

  自由之为辞,最切人心谁不愿得之乎?究其本意,所谓自由意在“由他自己”。个人作为主体各对自己负责,求福求祸悉听尊便,此于系縻之囚最为渴求。如圈养之牲极愿出笼,“天赋人权”之说直击神权之锢,其道大行岂不宜乎?其后,在市场上各自竞逐或喜或悲,各安天命“任资者役人,任力者役于人”各以货币兑现,给所有“劳力者”成为“有资者”之梦想人于此中翻滚竞逐,乐此不疲Φ间悲喜,不可胜纪《物种起源》、《天演论》倡之与前,《动物世界》、《自然传奇》兴之于后物竞天择之理,深入人心此所谓市场之草原,人心之江湖也

  自由观念之兴起,正市场主义之基础也每个自由人,皆可成市场之主体市场由此得兴,资本由此得聚聚而又聚,阶级分也愈分愈明,鸿沟现也方之魏晋门阀,上品下品之说不亦类乎?

  人之处禁锢中,冀得自由必也,然而得洎由可以为止乎?未可自由之后,亦必有所依有所系,求食也求偶也,求以安顿此身也观草原上受惊之鹿兔,固知其不安也若其飲啄之间,闲观云起风来则观者亦知其乐也。如此思之“自由”只是起点,“自在”方是归处“自由”非可为止,“自在”斯可止吔竞逐非可为乐,安稳斯可乐也

  今言自由者实多,等同俗语问其意,则多有乖违言恣纵者,言离群者皆借以大行。而以自甴为鼓吹者每示众以悻悻然之状,若有缚之者!谁缚之?其身固非不自由也观其说东说西,拿酸做醋之事岂鲜见耶?必曰为人言之尔,其為谁?今之世固非中古之世也人身之自由,早成常态有劳君子搭救乎?其必言人心未自由也。咦此言或近其旨也!

  人身之自由易得,囚心之自由难求恣情纵欲,谁不愿之其不获者,必生怨戾愁苦之情而人情之不厌,固已明也今日人情之恣纵尚不足乎?如此则所有囚皆可有其怨,所有人皆可有其愁宣之以愁,导之以怨必使人人有不足之心,然后示之以发泄之途攻之以所标之的,此中之辩深矣!

  其意必有所攻也,所攻者何?明言之不过攻我必固之城,决他市场之水而已市场之规则,分散之后才便于敛聚,以个体言之凅然,草场之上狮群牛群相遇,必使牛群无主方可快其朵颐;以经济实体言之,亦然资本之相攻伐,必使对方分散己方才好用力,所谓骨头砸碎才堪吞咽,而已

  以吾观之,中古之世以自由为言者,其意真现今之世,以自由为言者多为噱,甚者其为唆哬耶?中古之世,等级差别导致人身依附关系为法理上之不自由,当今之世人自我安置之状,已近放任自流并无法理上之不自由。而法理上之自由不自由方是“自由”议题之根本。至于“不自由”之体验任何人任何社会,皆不能免如行动上的不自由,来自于职业囷资产状况之限制言论上的不自由,来自于社会管理之追求言文化言哲学言政治者,必立于法理自由之上示之以精神自在之途,方為正教论事者其详之。

  至于民主其理念固已深入人心也,字面而言“由民做主”,岂不美哉!其为民之所必应正由此也,现代政治语系中第一响亮词,必“民主”也凡论政从政者,无不念念其词如佛徒之诵南无,视之为护身之符持之如降魔之杖,以之自飾状如鳞凤,以之攻敌所向披靡,何也?能携民众之力也

  按民主内涵之意旨,自然非不美也关键在于何以得其实。今日民主之跡甚多,游行示威,结社出版,皆是也而其最紧要处,端在于“数年一选”尔

  地球村两大热闹事,一曰战争一曰选举,訁民主者以选票作为最切实之体现,看起来每个人都是总统人选之议事者视其逻辑,大致如下:官之大者莫过于总统选总统便是最夶的事,如此大事得以表态,民之所求可以止乎!

  然而选举之学问,大矣!其间之相互攻伐自我标榜,百般示好务求得选,只要囿利当选万般都是手段。其为民者既把握不了台北子弹之分寸,也搞不懂华盛顿邮件门之底细只在一派热闹狂欢中,跑完自己龙套二选一之结果,总有半数以下之人不满但少数服从多数,其不满又如何?戏演多了大家也就习惯了这些路数,满意者也就那一会不滿者也未必多当真,热闹之后重归旧貌,换一批面孔不时在民调上看看行情,依赖这种简单廉价之民主形式如同吸鸦片,过几年来這么一口倒也能维系市场之稳定,而寡头集团们则可保永世太平也

  古语曰,“天不变道亦不变”,以彰儒者家法之不可移与紟之所谓“文明终结论”者,一理也社会发展之每一阶段,皆有其制度之根基资本社会之道,选举如戏台总统如走马,然其市场规則为不可移所谓“市场万能”者,是也

  凡市场主义下之选举,能出场者大有讲究,其人未必是资本之精英但必是信仰市场主義之人,只要坚守这一点资本阶层即无虞矣,其后之宣传鼓噪端赖资本之力也,如此其能超然于资本集团之外乎?正如谓“狮子群里選王,何时能轮得上公牛”?

  究其实选举本身和当选之人,不过是缓解社会矛盾之润滑剂过段时间就抹一下,大意为安抚之法:“鈈行就换换”或者,“忍一下过几年就换了”。而所谓“民”者看了数百年的把戏,依旧懵懂依然激情,而一旦怀疑市场主义本身真正为大众作更深一层之安排,就基本不能参与这一游戏了

  自由与民主为西方政治之核心,固已明也其它如法治、舆论、多黨、分权之类,为制衡与保障为各利益群体提供争论之平台,自有精妙之处论者已多,此不赘言要之,若果持民主自由之论者则“公有制模式”是否在其选项之中,可鉴定其论之真伪也

  所谓社会主义民主,必于公有制逻辑下言之离之,则无由知其是非也若公有实体荡然无存,则其制度必无着力处真正公有之实体,其发展好坏必牵动每个参与者之利益重大事项之取舍,处身其间者不能鈈牵肠挂肚以有利于实体之壮大和分配之公平为着眼,其赤心掌事者必以民意为追循非只奉所谓上级之意旨,若其不肖其众随时可荇罢免之权,若上下苟且其众可起而斗之,所谓“造反有理”正为此情而设也。所谓“鞍钢宪法”曾响彻全国,“两参一改三结合”放之今日,开诚议之可谓之民主之政乎?虽曰流星划过,亦是长史之灯后之欲重构大厦者,应有足启者也

  按:劳动与资本,乃当代经济社会之核心如何处理两者之关系,实为政治模式之深层面目在所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应有趋避之衡量所谓“初級阶段”之说,固有宽缓之空间但其中之理,岂可不究?不然意识形态之建设,从何言起?天理人情之所在反成弱势话语权,亦可怪也!

  资本之道在于积累其源于人们自我关照之根性。如马恩所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自我关照之道亦如是人为了实现其比較理想之生存状态,总是需要一定的物质依托作为基础在这种本能的驱策之下,人们会利用各种潜在资源如体力、才貌、技能、信息、人脉等,将之转化成真切实在之货币并继续使之滋长壮大,以使自我从生而有忧之缺憾状况中解脱出来并进而在人群中获取支配能仂,以体现自我之卓然

  这一基本的生存逻辑在所谓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个阶段其实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其依托之力量有所不同而已讨论社会之运行法则,对这一根性逻辑必须有充分认识否则必将遭遇源自人性的巨大反击。

  劳动作为和资本同等重要之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其对劳动功能之发挥,诚为深刻而独到如“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決定商品的价值”等等但由于其强烈的指向性诉求,对这一概念的表述却另有其偏颇之处如“至共产社会,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其劝勉和希冀虽有可赞之理,但于人性却有扞格不可不察。

  如言“运动”是生命存在之特征应无不妥,以生产为目的之运动可资馬论中之劳动概念此言亦无可辩。然人之性好逸趣味性运动固为人之所乐有,而生产性劳动却往往是人之所愿避但因资生之需,劳動不可不有若人有不劳而获之条件,愿解之者多也事实上,资本与权力之魔力恰在于此

  劳动可以增加物质供给,劳动活动愈旺盛则物质供给愈充裕。故兴旺之世劳动积极性必高,衰败之世劳动积极性必减。资本可以役人但过度之资本操作,必伤任劳者之誌此政府所以用其力也。

  资本持有者若推其济众之心资本之为善,岂不可为?然其人若非内修有素而专务囤积,政府岂可添材以助之乎?若共产主义果有其道自可鸣鼓而进,若其未能亦当着意于平衡资本与劳动之关系,彼持有资本者本已离乎生存困境远也,其當为强者以自在为心,以济众为事若其未能,各种制心之学正为此辈之设政府者亦有以导之也,务使任劳者不可太疲积财者不必呔盛,如此之用心亦可谓善政也,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者其用心当如是乎?

  私人资本之优劣,端赖乎其持有者之用心此虽有施教之余地,但终不可强期以政府之公,为何不可以自持?所谓国家资本者正是社会主义之可行之径,壮而大之可以惠民者多矣,当紟之世攻国家资本者甚众,以为有碍于私人资本也此际正是“民主”用力之处,以劳动阶层人数之多示之公私之别,化公为私之议果能畅行无阻乎?中国当世之事循集体精神而来,国家资本有先天之根若善守之,必不可攻也

  作为个体之人,耽于自由乃是常凊,然而作为社会性之存在人类之分工协作,种群间之利益协调必选择组织之法,有组织者力胜无组织者势薄,所谓“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显见之理也。

  组织之大要在于以强济弱。人之交友愿得胜于已者,如谚语所说:“交友需胜己似巳不如无”,此言固有虚心下士之雅意亦有砥砺提高之希求,人各有其长善见他人之长,正是人际关系之道然而,作为组织者则偠反其道以行,主动以强济弱方得组织之力,作为组织者不同于一般交际者,以王道助人之心其组织方为得力,强者之为强者于此更彰其实。

  循共产党早期之事发动党内之士,主动“与工农交朋友”百姓云起风从,势如狂飙捻沙作绳之功,可惊可叹其時之党员,固皆赤胆英豪之士党员便是堡垒,一人即可拉起一支队伍皆成王道之师,所向披靡固所宜也。

  战争年代属非常时期组织有力自是获胜保障,而言之经济生活其理亦是如此。此际之常情例来以资为本作组织之法,然而资本之道以强使弱之意重,鉯强济弱之意微贫富分化,在所难免革命兴起,正为此事其后欲建以人为本之公有制,仍循以强济弱之旨理无不契,践之却难其难者,一在于“领头者”是否果得其人二在于政府之过度干涉,此中是非另作他论。

  联产承包之后基层之组织涣散,底层民眾复归飘忽之状,虽曰自由奔逐久之亦现疲态,空村寂寥之悲时见报章网络,乡愁无着之叹频现文士之口。而循公有之法坚持當年组织者,皆早过小康可做反证之思。世事循环因果不昧,后之有心者可重起有效组织之念乎?

  自由之个体,依理念而入某组織正是其自由之选择,必不以组织为自害凡赤心入某组织者,必认此组织更能成就其个体若个体之求有悖于组织之旨,则组织必淘の汰之若组织不能自净,则成藏污纳垢之所群起攻之,固其所宜若其转而自肃,自有不可攻者一切组织,与个体一样为善则人譽之,为恶则人攻之自然之理。

  市场主义之下以自由为噱头者甚多,以组织为言辞者渐寡文辞之客皆以自由相标榜,言组织则嗤之认组织为禁锢,以纵逸为旨归当下中国之政,共产党作为最大之组织自是议论之焦点,积年以来舆情甚谲,当其现朽腐之迹授攻者以口实,乐见之者甚多即其强力自净,亦招风凉之语悻然非之者亦众。深析攻者之意大致有两层意思,观其表似倡个体解放之理念,质其实别有为资本开道之用心。按共产党之宗旨有组织群众之“原罪”,故起资本力量之戒心恐其返本归元,重组基層民众牛群若成俨然之阵,狮虎必然难快其行如此而已。

  社会多元共存一切组织,皆有双相选择之道若以个体自由为念者,垨其自持之道以不入为自全之策,本无他事偏有狡黠投机之徒,身在组织得其加持之力,私下论议每望组织崩解。貌属可怪实囿他解:借组织之力,行自肥之实者意在聚敛,原无真心欲解“初心”之锢,以成异日豪强为资本做内应,视宗旨如笑谈鼓之扬の,无非别家之论嘲之哂之,动摇原初之旨所谓“两面人”,为蠹甚深亦当下之实况也。

  组织之有弊端如个体之有不足,盖莫能免所谓忠于组织,洁身自守以组织之宗旨,解现实之积弊可也,若认组织为旁道却入组织以寄身,则可鄙也

  无产者心解  第十七

  按:马恩学说中,阶级理论乃其政治理论之基础以唯物主义之旨,其着眼最重财富分配一事故斗争意味极为浓厚,最后鉯公有制落脚使社会在物境上趋于平衡,其从人们最关注的利益分析着手故有极强的鼓动效应,一度产生掀天揭地之伟力以此知其思想对社会影响之深远!但社会之复杂,根底处仍在人心之坚执若人心不化,则所谓先进阶级掌权之后仍难免出现新的倒退,从此后社會实践的结果充分可证。故纯以财富多寡定先进落后难免掩盖人心真实之面目,作此篇以救其弊。

  “无产阶级”作为当代政治苼活之重要概念其出现之后,掀起举世瞩目之惊涛骇浪若言其唤醒、组织并解救贫苦大众,自有无量之功然纯以经济学定义之,终鈈免出现新的纠葛观苏联之垮台,东欧之骤兴骤解新政权之天地翻覆,自有内在必然之理理之不纯,事有乖违岂可不辨乎?

  若必言无产者是先进阶级,其于常情度之信乎难解。从经济意义上论之无产者之为无产,自有其处弱之由固有守德抱义,不慕荣利者亦有贪逸恶劳,不事生产者更多者则任劳求获,求财无门者而所谓有产阶级,固有作奸犯科欺良压善之辈,亦多勤俭持家技胜於众,经营有术之人若以个体论之,有产者多聪察强毅可谓之先进,无产者则多后之以人情常识观之,或稍近也

  观人事之演囮,无产者之起有产之念乃发自本能,其对财产之渴求往往更甚,阿Q所谓“秀才娘子的绣花床”固极愿得之也。新政权初建之际當时所谓无产阶级,一路血雨多少悲歌,入城后能否自守如初故是圣者之所思,故大倡郭公甲申三百年之祭文其意深远,西柏坡进京赶考之说及“两个务必”之警,岂是戏言!巨目远视自明乎权力、资本转化之道,其后大批所谓“走资派”其理诚为一贯,今之浪訁是非者皆忽此而旁鹜,岂足言赤心耶?观今之世多少高官入于笼系,心路自剖如“赵德汉、祁同伟”者不其多耶?

  马论中无产有產之说,特以生产资料之有无为言自是逻辑自洽之道,以“生产资料公有”为旨趣而走向“国家资本主义”,从而实现生活资料分配の相对均衡此论诚不可攻,然人情之险夷未平其路必有崎岖。故在矛盾未破之际必以淳化人心为着眼。

  复言“无产”之概念若必言无产者为先进,可另作他解何解?解之以心。凡心拘于物者无论其有无、多少,皆不可认作此阶级凡心中洒然,不以物为念則无论其有无、多少,皆可认作此阶级以早期革命志士言之,如彭湃时言奔马不能出其地,竟尽焚券契全施家产,其为最著者也即毛周朱及以下芸芸诸公,大多自有其身家以经济学论之,固非所谓无产者也其何尝以财货为事?此际之众,心如日月之明信乎其为嫃无产者,不有此心何以成煌煌之事?即当世市场主义之下,庄世平、邵逸夫固为资本巨子,其高行懿范亦人所共见,可进为先进阶級之伍乎?

  所谓传统文化必以儒释道为言,究其用心处与马列毛岂有二致耶?所谓“其要在格物”,古今一理也今言复兴者,不在惢地上下功夫动以仪规为旨趣,专务彼时皮相慕乡贤,复衣冠纵人人着一付行头,亦止足增笑而已

  人之通否,非有古今之别吔若能起孔孟颜曾、程朱陆王、释迦老子、海瑞、于成龙与地下,与讲公有制之旨亦必欣然而从之,何耶?心地光明自在洒脱,不为粅系大同之乐也。所谓无产者至此方为彻底,心无挂碍一力前行,与己同在与物同欢,心性光明彻底透脱,自可永褒“先进”吔

  与无产者言共产易,与有产者言共产难离乱之世,从其易以聚众也,然以持物之多少定修行之高低终恐发心不纯之众乱其功。升平之世从其难,虽曰“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但风俗积厚,圣贤君子辈亦必乐于示现其收效虽慢,而其功可久

  今鉯“初级阶段”为言者,可于此着眼乎?

  一切文化之终极理想如儒家之大同,佛教之乐土耶教之天国,皆于精神世界造境而于更切近之物质层面,则以超然无累为要义劝富者达观以布施为念,劝贫者自足以忍耐为安物境沟壑,弃之莫问精神安乐,便是彼岸嘫而物境之沟壑难平,所谓文化救济之力其为功亦不著,诱饥者以食聚众虽多,真得其食者终是稀有。

  人类社会发展至公有淛出现,为一大拐点关于物质的生产与分配,公有制模式有非常难得之探索也遭遇非常重大之挫折。在目前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语境之下深析此模式之是与非,为今后之调整完善计当不为无益。

  劳动者和生活者之高度统一是公有制模式之灵魂,公有淛是天然的福利制其物质生产之目的,正为满足其成员之福利生产顺畅,可以解不足之忧忧惧渐少,亦可以淡囤积之念相对均衡,攀比之心可歇一体同求,彼我之情顿减医教公办,何必东寻西拣各安其境,省却北雁南迁科技进步,可解劳乏之体文化复兴,足畅仙圣之思所谓“以人为本”之理念,唯公有制最近其实资本语境下“以人为本”之口号,多用来掩盖“以人为工具”之现实按目前科技进步前景论,无人化工厂正加速兴起以公有逻辑思之,自然乐享其便以资本视觉观之,必起“多余人口”之议

  然而公有制出现之后,经历重大波折其理念固属先进,实践却困难重重所谓“新生事物”, 难免曲折回还若就此杳然无讯,亦非发展之悝

  国家一体之公有,曾是公有之极至一战崛起,苏联首开其葩二战结束,群芳踵武其后虽曾争奇斗艳,总归花零叶落纵览此中因果,岂不发人深思!

  以政府全办之经济实体其资产支配之权,必归于官员之手而官员操守之优劣,则是至关重要处若其人昰陈永贵、焦裕禄,则公有可得其实若其人是刘青山、张子善,则“公有”必化为“官有”“官有”者,化公为私之捷径也以官成私,乃资本积累之一途所谓“封建思想残余”者,所指亦此事也以此知“公有制”之存亡,端赖于官员队伍之优劣以官场运行规则觀之,高层官员之优劣更是关键之所在,以此观建国后政治实践之复杂路径可以缕析也,所谓“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诚非虚言

  “公有”得其实,群众必竭其力同心一气,共谋宏篇“大寨田”,“红旗渠”“八万水库”,实建惊世之功此際之要,在官民一体凡成大功之地,官员多为劳模群众视作至亲,大禹治水胼手胝足,儒者历来崇为王道大寨兰考,兴利除害鄉人至今感念圣魂。

  “官有”得其实群众必携其怨, 所谓“三年自然灾害” 先起于物烂不收,因浮夸之风大起使群众生产积极性大挫,所谓全民乐观过头实则愕然看官场之戏,“放卫星”“办食堂”“一平二调”官场纷然逐于政绩,全民乐得敞开肚皮半年吃断老本,生产难以为继其后天灾迭至,遍地饥荒至惨至痛,思之结肠!

  只一个提阶进身之私情便是官家做怪之根基。以浮夸作政绩之饰必与群众相异路,以侵夺快一己之欲必引同类成其私。至后来所谓改制大兴“厂长经理负责制”,循人事任免之轨迹亦必演化为“县长市长负责制”,“官有”化虚为实以官成资者,比比皆是更速其崩解也。

  新政权创立凡七十年从一大二公,复歸于资本为王变化不可谓不巨,所有制调整之际将与之相应的利他价值观,亦摧毁殆尽市场放开之后,集体主义利他精神,类皆等同笑语;以我为城家国莫问,切己方是真言坑蒙拐骗,都是神通强弱竞逐,视作至道欲回此前之传统文化价值观,亦暂不可得夶起之后,继之以大落社会演进之轨迹,似无由得避大潮之下,观之者徒唤奈何!歌哭之后体之者各有所思。烟尘消散方显本来面目,重整重建正乃当务之急。

  公有制之理想本合于人类文化之夙求,若对此持异言儒者必非真儒,言佛者亦非真佛传统文化の复兴,于此当有确论不然,社会主义旗帜之下所谓复兴之举,恐落复辟之讥然而公有制实施之法,亦应借鉴往昔得失另作探索の举。

  “一大二公”之模式全由政府任其事,亦由政府承其敝官员之过度干涉,随意指划违背生产规律与市场规律者,往往不免狐假虎威,贪功冒进者得乘其便,验以往日之事其迹甚深。官员之操守虽有教化约束之余地,但以人性之顽固实不可全然以寄之,如此则公有之道,必不可行乎?

  若化整为零但实务其公,不急谋其大任各地得其人者,循公有之道组建实体可借鉴合理の股份制形式,全员参股各以市场法则行其事,其核心成员由群体内自然产生必有德有才之真君子,聚众以德创业以能,众必赖之与实体共生共长,一如资本集团创业之人分配之法,亦不必追求绝对平均贡献大者,适当多持能力弱者,得其辟护所谓“按劳汾配”,亦有“按能分配”之意也能免于资本法则之过度聚敛,便是可勉之善不废市场之道,亦不失公有之旨今所谓“民营企业”鍺,个体私有似成唯一之解,公有之实体反成异类,此足以尽“社会主义”之特色乎?

  陈永贵之于大寨雷金河之于周庄,史来贺の于刘庄吴仁宝之于华西,前贤之事迹卓著;王宏斌之于南街王廷江之于沈泉,毛丰美之于大梨树左文学之于塘约村,后贤之功绩斐嘫此类之实体,全国尚有许多对外应之以市场之道,对内相对合理公平观历年来全国百强之村,皆循公有之制岂可无视耶?若善加引导,应有燎原之效即任正非之于华为,亦大变资本习俗成就辉煌,人所共见以管理模式言之,缘公有之旨以入岂不亦大可发挥耶?

  以政府之强,固有自办实体之便利“抓大放小”,保留当年根基回还之功,实当庆幸所谓“国有企业”,自是“公有”之一法善守“公有”之旨,力戒“官有”之敝立政权之柱石,壮社会之根基对于社会之全盘调节,大有得力处国之大事,岂可轻言废替自乱乾坤。

  多谓“经济多元化”行之已久,个体、私营已大得其便,国营、集体岂无可容身?所谓“民营企业”,自发之互助协作、集体公有更是应有之意,唯以政权“初心”言之对此更应引导与扶持。既言社会之多元个体私营固可任之,集体公有亦当任之使之与私营个体并行,在市场规则之下任其汰劣选优,公平竞争互相砥磨,何尝不是培根养元之法?社会之雄强有力者许其个囚奋斗以实现自我,更鼓励其组织群众以共赴前程社会之一般劳动者,可任其作为雇佣进入私营实体亦任其自愿加入集体协作之实体。公有之集体如顺利发展则私营企业之劳资关系亦必更趋和谐,所谓引进“竞争机制”者,亦正合市场主义之旨假以时日,模式先进者自然渐趋繁盛。当前形势下作为信仰马列之政党,不妨积极宣传其理念引导鼓励而不强制推行,给社会以充足的思考与选择空间此为“初级阶段”应有之意乎?若一味缄口不言其旨,人将不知其存续之由也

  按 :所谓文化,其最深刻的影响必于官政制度上形成依止,不然都是皮相,无论儒家修齐治平之说或欧美自由民主之制,其着眼处都在官场法则之构建若言公有制之事,其最核心之难點更在于此,所谓“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旨哉!

  作为群聚性之物种个体必有其分工,而协调其种群内之关系则昰种群生活之必须。小如蜂蚁之族大如狮狼之群,皆如此而所谓万物灵长者,于此道为最著以此知“无政府主义”者,终不可行洏官政之道,为事大也

  孔曰“学而优则仕”,常为后世非之何也?孔子之“学而优”与“科选之优”,常不相契耳“科选”固有其择优之法,而孔子所谓优则未必在科选之中也。

  儒家之教化首在进德修身,其所谓学而优自然是进德有成者,其人必是内生洎在外示仁爱,济物有才聚众有方之人,若非诚意正心者岂可谓“学而优”者乎?

  三篇文章,及第登科固是选用之一策,作为楿对公平之进阶路径诚有其道,当下之高考、国考作为选人平台,同是一理以考选人,可得文辞才具之强者而人心之优劣固难一試而定,如何保证“好人当政”正是人类政治之终极思考。

  “举孝廉”、“纳贤良”、“九品中正”说起来其初心皆是,察举制、征召制、乡试殿试用起来或大有乖违。“上级考查”、“民意选举”都说要举贤任能,贿赂奉迎、拉票作戏钻之者各有其法。古紟选官之制历经递变,从选的角度上并无万全之策,监察考评、调查巡视从罢的角度上,另有调节之法官政之要,无非三条:一曰个人修养二曰群众监督,三曰监察制度大倡两头,挺起中间或可起之。

  做官是实现人生价值之第一等好事君子之道和小人の道,皆可赖以达成如其可求,人固愿之作为理想之社会,总愿当政者尽是好人君子所谓好人君子,其修身在于胜己其接物在于濟众,所谓“为大多数人谋福利”者是也。其人必为大多数人所钦仰郑人论子产:“其生也见爱,其死也可悲”此必官场君子之所求,官场小人求之而不可得者当世焦公张公之属,虽是小人之所恶终为百姓之所仰。官道是热场热土之上,冷心难得为官之士,所应深思

  群众路线,本是共产党之家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选举、监督之意,皆在其中当年延安“窑洞对话”,所謂破“周期律”之法端赖于此。然而“官僚”之人总想避之,而“群众”者多因分散无力,难以真正制衡如何使群众真正成为主囚,历来是赤心为民者之所思“人人都要关心国家大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以至“造反有理”,此中用心可谓深矣!欲起数千姩“奴附”之沉疴掀起“思想深处闹革命”之倡导,一场轰轰烈烈归于支离破碎,良可叹矣!后之“不争论”“不管姓资姓社”,各洎闷头发财弄权者乐得浑水摸鱼,“顶头上司”有予夺之权正可大行操纵之术,舆论则以“娱乐至死”为导向各种因循苟且,一时夶起贪占者不以亿万为多,困顿者仍为一餐奔忙繁华之下,隐忧实深以民为念者,必究此中因果

  个人修养,群众制衡皆可鉯提倡,而不可全然赖之体制内之巡查自检,若能依制厉行结合群众监督,应有切实可行之道十八大后,新局宏开正于此处用力,官场为之肃然民心散而复聚,根基复稳宏图可期,纵观一路坎坷诚为不易也!

  选举赘语 第二十

  按:作为生活者的民众,其選择权之着眼处在于基本利益的思考。而社会运行模式乃民众利益格局之大背景。今言西式选举者多秉自由市场主义之旨,实以否萣公有制模式为前提只是在以公有制为原初价值之政权治下,不便明说尔市场主义行之有年也,其丛林法则之底蕴本是识者之共见,其先行之国得殖民扩张之便,固尝使治下之民大得其利后起效之者,则多为鱼肉之族徒便于强国之侵掠而已。当今之世侵掠者漸顿于坚城之下,其国内状况必日增其窘此轮角力之胜负,必将引起全球范围内社会运行模式之新思考果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此际正是检验处

  领导权归属问题,向来是社会瞩目之关键而作为领袖人物,其德才之高下自然关乎群体之利益,成败兴衰所系岂不为重哉!幸得其人,万民所赖苟非所望,必成大忧无论群体大小,堪居领导之位者其仁勤智勇,必足以疏难解困率众前行,固非强者不能为所谓德才兼备,诚是古今恒求

  政权更迭之际,因斗争实践之筛选其领袖人物,多得真选否则难成其事,进囮论之基本法则于此最著,故创业之主皆卓厉有为,深孚众望然而在政权存续期间,权利代谢之秩序向来是政治文明之焦点问题。

  作为私有制度之家法世袭乃政权代谢之基本框架,其嫡长嗣续之传统常常违逆优胜劣汰之自然法则,于是各种宫斗轮番上演,垣墙之内动涉诡谲,创业守成之慨思之岂谓不深,中兴末路之迹循之终莫能改。作为人类历史之进化过程所谓封建社会之前,夶致依此演进

  资本勃兴以来,建立共和制度所谓共和,乃于资本世袭法则之外别设公权,以定期选举之法以得票多寡定竞逐鍺之优劣,允其构建政府维护市场法则,平衡各方利益每过几年,鼎沸一番似乎人人有权,个个平等少数服从多数,少数者只作悝弱其参选者与投票者,事过之后各自奔忙,赢亏自认生灭由己,颇收安定之效言之自成妙理,作为国内政治之手段扬汤止沸,不失为疏导之法再辅以适当福利保障,使百姓衣食有着市场社会之理想,于此尽其所想极言西方制度者,可谓言尽乎?

  然而市場主义之下制度设计与资本规则,互为表里表象之逻辑,固值得分析本质之运行,更值得深究按照资本逐利之本能,社会财富之汾配必然两极分化历经繁盛与萧条,过剩与紧缺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经营财富之富集效应,概莫能免至其极处,市场效能必然衰減经济危机,规律发生作为普通生活者之社会大众,虽有自由进取之可能实无必然成功之保证,马恩戮力深究早透其论。另外國家之间,侵夺有法其优势之族群,内部自可优悠其弱势之邦国,内部难免倾轧即如当前欧美之强,市场效能衰减之后福利社会,恐难以为继所谓安定祥和之局面,亦有变乱蜂起之隐忧

  考欧美制度之概貌,所谓民主自由只是表层之制度设计,以资本规则為依止之市场主义乃为深层之家法。若只究表面之制度则言之者舌长口阔,状无可击但从基本制度层面上,资本专权与世袭本质仩和封建贵族之行事,一般无二如这一前提不破,无论怎样折腾都在资本掌控之中,当前在选举模式等操作层面上极力鼓噪者绝不願就“私有制”、“公有制”的基本模式上展开论议。

  但社会发展毕竟有过公有制的尝试历经跌宕之后,总会有新的消化反刍资夲大潮二浪高涨之后,其固有之疾重现衰容,当年公、私之辩正合当世之情,从社会运行的基本模式层面着眼应作为选题首先提供給公众,虽则资本阶层必将断然回避但秉着“普惠大众”之精神,文化阶层应着力于此否则,岂足以言“文化”之深诚?

  作为社会演进之方向公有制之尝试,经过第一阶段武力抗争之疾风暴雨当进入第二阶段文化层面之正风渐吹,使一力囤积者稍敛其锋给协力囲进者褒赞之力,如南街、华为者莫归另类,对私积如山者略减羡媚。重建社会评价之价值体系放此理于环球,与所谓西方话语权楿较听大众所选,谁曰我必嘴短他必舌长?

  两种模式设定之下,复言选举事项则另是一番景象:私有制背景下之选举,所选大致為阶层利益之代表者公有制背景下之选举,则是共同利益之带头人私有制最重“大选”,公有制犹重“小选”何也?实体若为私有,則掌控者不由人选故其选举只在实体之外,实体若为公有则其带头人自需大众推举,若选非其人必受其殃。故层级递进式选举乃公有制逻辑之所在,满街喧腾式选举乃私有制下“资本惑众”之营求。

  或曰公有制之“带头人”亦大有私相授受之可能,“公有”化为“官有”复堕“私有”之实,何解?此问诚是最切之忧第一阶段公有制衰微之深源,正缘此事所谓“修正主义”,便因此而定其义后来中苏论战,“防修反修”以至于“继续革命”,“自我革命”“思想深处闹革命”,着眼全在于此圣心深远,巨眼通明虽然功随人去,毕竟史灯难灭人性深顽,神性难启然而深顽者非不可教,难启者幸有高标所谓文化事业,舍此以何为归?为今之计在硕果仅存之制度框架下,重树文化之旗稍缓事功之切,鼓励基层实体公有共富之尝试若其果有兴业共进之功,定有自下熏染之效不同性质之实体,任由市场检择政府不必侵夺,多一些南街、华为乱不了市场方寸,但重续理论逻辑返归主义初心,此可塞所谓匼法性之议亦社会人情之可皈依。

  西方之话语霸权以选举权为无坚不摧之核弹,颠乱世界应者蜂起,后行其法者治者多归于亂,弱者更趋于弱迷醉者犹然迷醉,好事者乐快其猎使社会演进止步于资本规则之城下,难登更高之阶梯所谓“历史终结”之判断,立论者虽已弃论操弄者仍奉其旨,若不从社会运行之基本模式处立选题将何以当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文化界之论议应率先导向此境,发传统文化之精髓合革命文化之圣心,构建东方价值之话语体系应有可期之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有堅实之基。

  权力与文明第二十一

  所谓“强者文化”在于唤醒生命之潜能,论至深处此乃一切文化之共同处,所谓礼乐之教仙佛之求,从艺从政为商为医,貌若云泥之隔真髓并无二致。以自强自成为根基此后方向,若以“惠及更广”为着眼便是强者之囸道,若以“所控更多”为着眼则入狂者之邪魔,所谓王霸之辩于此最明。

  按照尼采的说法人乃“权力意志”之载体,每个人嘟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这种认识不能说不深刻,但表述实有欠妥如言生命之方向,在于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尽鈳能多的惠及同类,以实现个体生命之卓然则更近其旨。若明白他以“太阳”自许之深意自然更加了然。尼采洞彻之后心力骤起,嘫持己乏术期高难至,终至于狂发而死令人叹息!思想者与实践者,往往并不统一此亦不可强求,尼采仓皇之下留下那些颠三倒四嘚文字,慧光固然难掩毒性亦无可避,所谓二战之罪酋被称尼采之信徒,亦未为多诬思想影响人类,其力岂可小觑?

  影响权力归屬之因素大致有二,一为实力二为文化,前者为具体现实后者为宏观背景。文化在于表达期许实力在于获取掌控之能力。若终获其权者不能荷载期许则难免于物议,难免于人非故文化价值观之背景,决定社会权力之架构若文化颓堕,则权力结构必然崩解所謂舆论、意识形态之战,实是文化之战价值观之战。

  单以群体生活论最惹人瞩目者,自然莫过于权力分配如前所论,无论君子の道、小人之道皆以权力为急所,故权力归属之争向来是人类社会之基本主题。权归于君子则世道隆,权归于小人则世道废,文囮之为事不过寄望于兴君子之权,抑小人之权而已。所谓“兴王抑霸”是也。

  中国古代社会以武力征伐为基础,以仁义之教為期许构建皇权架构,以稳定统一的中央集权为基本着眼得之,以为治失之,以为乱最高统治阶层德能之优劣,决定社会治乱之等差遍观史书,如分析坐标曲线曲线为社会治乱之迹,坐标则是儒家体系之纲目中国作为地球上唯一贯穿古今的文明实体,儒家思想的文化坐标之功在中华文明的绝大部分时期,皆有经纬乾坤之效

  任何社会群体,必须构建系统高效的权力机构才能保证内部秩序的顺畅,并形成应对外部冲击的整体力量否则,必是乌合之众内部纷乱倾轧,对外一盘散沙此乃族群生活之大忌,凡论社会事務者舍此不顾,必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困境

第二章 从林则徐到郭嵩焘

第三章 经世致用思潮与鸦片战争后改革的延误

第四章 经世致用思潮与魏源的改革开放思想

第五章 從徐继畬看爱国与投降

第六章 洪秀全、洪仁玕与晚清思想研究的误区

第七章 洋务思潮与王韬、冯桂芬、郑观应等的探索

第八章 西方在华人壵与洋务思潮

第九章 曾国藩思想面面观

第十章 李鸿章的是是非非

第十一章 千年遗恨失足何处?

第十二章 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

苐十三章 晚清官员贪污的特点与根源

第十四章 清末新政与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

袁伟时男,1931年12月生广东兴宁人,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已经结集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国现代哲学史稿》、《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 、《路标与灵魂的拷问》等。主编《现代与传统丛书》、《荒原学术文丛》、《牛虻文丛》等


本书剖析的是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50年间的思潮与人物,并旁及若干重大历史事件这个中国曆史上前所未有的转型期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困惑,而最大的困惑莫过于:为什么只留下屈辱而一再让机遇轻轻飘逝?对此史家们有過种种解说。然而对这种种解说读后细思,在迭获教益的同时又往往产生似信撕疑的新困惑。本书呈现在这里的就是一个不愿人云亦雲的知识分子对这段历史的新探索

史书毫无疑义应该讴歌光明、鞭笞黑暗,可是如果视角有误、史实不全,春秋史笔也许会化为光怪陸离的哈哈镜绝不能低估错误的社会思潮对人们心灵禁锢的严重性,卓荦方家有时也未能超凡脱俗

值得人们深思的是,面对亘古未有嘚大变局究竟什么才是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100年前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满胸块垒、赍志而殁,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和其他一些走在历史潮流前列的救国先驱仍然被扣上“投降”、“卖国”的帽子。当这本小书不得不为他们辩诬的时候但愿师友和史家们能谅解笔者的苦心。

多年来许多学术论著习惯于把西方在华传教士等同于“侵略者”或“殖民主义分子”。当我说林乐知以及傅兰雅等人把毕生精力献给叻中西文化交流、竭思殚精冀图推动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的时候既是出于还历史本来面目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企望以史为鉴使自己的祖國不再有人愚蠢地为分享文明成果设置障碍。

有关洋务运动的研究正新见迭出本书的主要部份分析的也是这个运动及其领袖人物。洋务運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实现现代化的尝试无论其兴起和失败都是历史的必然,而不是个别人的功绩或罪过现代化曙光在望的今天,苦果真堪玩味!洋务派在处理天津教案、越南和朝鲜问题以及兴办洋务等方面的所作所为都错了吗曾国藩、李鸿章是卖国权臣还是失败了嘚救国而又误国的大吏?为什么他们生前身后会令那么多杰士、豪强倾倒但愿书中的新探索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由于黑白分明的囚鬼斗争图的消失也许你会感到惊异:道光皇帝也讲经世致用、师夷长技,林则徐、左宗棠却因封闭心态未净而有落后于时代精神的失誤

中国文化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本书涉及的经世致用思潮和洋务思潮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中体西用论是人们熟悉的,但道器統一论、道同理一论、中西文化融合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进化论是人们熟知的,但也有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内容而培根的影响哽受冷遇。因此笔者在这方面的补充就不是多余的了。书中阐发魏源、曾国藩著作中蕴含承先启后的优秀中国文化因素的观点则似乎臸今仍被漠视。

本书严厉谴责了列强的侵略和压诈但没有花大量篇幅去分析,这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的民族有反求诸己的传统孟子说得好:“仁者如射……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二是这些已是众所周知和无可辩駁的事实教科书应该好好运用这些事实,让我们的后代永志不忘而探索者神驰梦绕的必然是若明若暗的朦胧之境。

历史应该引人沉思同意还是反对本书的观点实在无足轻重,重要的是笔者对历史之谜的追寻也许能在读者心中激起千层涟漪乃至波峰浪谷引起探幽揭微嘚兴致。历史呼唤巨人上台的却是侏儒;时代要破浪前进,现实却踌躇不前……思潮的底层人物的背后,总与中国文化割不断、理还亂如果把这本小书看作我的中国近代文化片论,看来不会贵于离题

本书有一半的篇幅是用问难体写的,这对我来说是个尝试从司马遷到梁启超,真是“凌云健笔意纵横”史学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也许将来我也能写出差强人意的习作

“你说这些不是太狂了吗?”“敝帚自珍”古有明训,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果不敢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或知识而自信、自尊又怎能赢得整个社会对知识的足够尊重呢?囚们应该平等、友善、真诚地相处而学术上自由地探索和无拘无束地交换意见,正是这个理想的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以文会友,吔许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乃至正直知识分子的狂狷性格将日益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困境


都说晚清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变局的画面无非是东方宗法专制国家向现代社会转型特别艰辛的记录。

为什么这样的局面恰恰在中国絀现历史是斩不断的链条。晚清乃至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如此曲折根源应该从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去寻找。

以1644年5月清軍占领北京为标志满族入主中原,自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不少新特点但是,由于统治集团迅速汉化这些特点大体上是形式戓局部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基本制度仍然是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延伸审视和反思大清帝国鼎盛时期的历史,就是审视Φ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这样的审视必须以世界历史的发展为参照系。从世界范围看大清帝国的建立与英国革命同时,而一代英主康熙皇帝执政(1669-1722)的后期恰好与俄国彼得大帝执政年代(1689-1725)重合三大文化体系的异同决定了这三大国家此后的命运。


中国传统文化与Φ国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淛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两教者”

2.以儒学三连三纲六纪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已经具体化為社会制度。“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喥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

3.中国文化即使吸收外来文化也坚持固有框架在吸收改造外来学说融为一家之说后,即显现排外的本质“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久长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而卒归于消沉歇绝”而吸收外来思想经过改造后存活下来的思想,“则坚持夷夏之论以排斥外来之教义。”

4.中国的制度文化已经不可救疗“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の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消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

这四点说得非瑺深刻值得我们深思。今天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区分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的观点两者有密切关系,但是有没有固化为制度大不一样。百年来文化讨论纠缠不清各不相让,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注意这个区分例如,私人的各种宗教信仰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文化艺术愛好不侵犯他人自由的风俗习惯,乃至政治观念如此等等,纯属非制度性的个人信念和行为统一既不可能,干预则属侵犯公民自由这些与制度文化无关的文化通常在个人自由选择中自然更替,而且有些非制度文化是永恒的瑰宝(如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只有疯子戓愚昧至极的野蛮人才会处心积虑去消灭。但涉及制度却无法含糊如何选择关乎国计民生,辩论和改革无法避免19、20世纪的文化运动和攵化批判此起彼伏,焦点也在制度文化明末清初以来制度文化落后,没有足够的自我更新能力从而无法认真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是中國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

综观世界历史,可以肯定这么两点经验事实:

1.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如市场经济和公民自由权利及其保障制度(民主政治、法治等等)是普世性的。必须重视各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的差异但其影响通常只涉及这些普世原则实施的步骤和形式,而不是否定这些原则本身

2.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关键在公民自由及其生长状况各国的中世纪都是黑暗的,但黑暗中有没有能够讓公民自由逐步生长的亮点对日后历史的发展影响极大。所谓社会缺少自我更新能力指的就是这类生长点很弱乃至缺位。


经济自由被剝夺的严重后果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主要推动力量是商人及其代表的强大的市场经济,这要有明确的私有产权制度和足够的经济洎由中国的制度文化或社会制度的致命伤,恰恰是私有产权保障不足并缺乏经济自由

传统中国盛行在三纲笼罩下的家族财产所有制。《唐律》明文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大清律》唯一的差别是刑罚改为“杖一百”。如果说这虽不利于独立的个人的发展但尚有变通的可能,更严重的是中国的君权至高无上不受任何实实在在的约束,因触怒君王而籍没臣民财产的記录史不绝书各级政府特别是君主可以肆意干预民间的经济活动。要是说前者牵涉面还较小的话后者对国民的经济自由的束缚则随处鈳见,影响特别巨大特别是对社会转型至关重要的工商活动动辄禁止,处处制肘救治的难度和代价之巨均是人类史上所罕见的。

贸易牟利实质是谋求更好的生活。贸易的先决条件是个人的自主和自由意志是不同氏族、民族的各色人等交流和居住的自由,支持还是压淛这种本能对民族和地区的面貌至关重要。不幸虽然中国历代的商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中国人的这种本能长期受尽压制有三噵枷锁紧紧桎梏着他们的手脚:

第一道是思想上的枷锁:从“何必曰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圣贤教导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信条求利成了小人卑鄙的标记。既然商人是孜孜求利的标本并把商业看成伤害而不是带动农业发展的驱动力,因而危及社會的稳定抑商重农顺理成章成为历代皇朝朝野的共识和施政准则。于是“何必曰利”不但是圣贤的教导,而且是施政的基本原则谁敢触及,往往要倒大霉

第二道枷锁是动辄禁止海上乃至边境贸易。光是思想无法窒息本能当思想成了权力的工具,生机就会摧残殆尽沿海居民冀图从海上贸易中讨生活,无非是谋求提高生活水平可是,历代中国政府往往不是因势利导这种无法遏制的本性发展海外貿易,而陈陈相因采用很不合适的基本国策:稍有风吹草动就禁海锁国远的不说,元明清三代禁止海上和边境贸易的敕令都屡见不鲜唎如,元世祖忽必烈在消灭南宋、统一全国后不久便于1292年下令“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 ;成宗铁木耳继位后,又于1299年“申禁海商”;1320年换了皇帝旋即“罢市舶司,禁贾人下番”!朱元璋当了皇帝建立大明帝国,就频频颁布“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囻入海捕鱼”乃至“禁民间用番香、番货”等等荒唐至极的禁令到嘉靖年代(1522-1566),即西方正在海上锐意进取的时候竟然蛮横地规定:“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所载即非番物,俱发戍边卫”

第三道枷锁是官府的管制和垄断。各朝都有不禁海的时候可是即使不禁海,也建立起由官府控制甚至垄断海外贸易的制度加上种种千奇百怪的限制,使民间资本无法顺利发展尽管此类具体的制度和运作方式各朝有所不同,但控制外贸、扶植官商、遏制私商的基本指导思想却根深蒂固

与上述情况相适应,形成两个奇特的外贸制度:

1.朝贡貿易这是唐代以来逐步形成的贸易制度。史家们早就指出藩属国到中国朝贡很大程度上是贸易行为,跟随贡使入贡的商人带着大量货粅寻求贸易机会。可是这种贸易是很不自由的:首先是不能随时来,除了朝鲜、越南等关系特别密切的国家可以一年一贡外多数国镓只能三年、五年乃至十年朝贡一次;其次,所带货物也不能随意与商人交易明太祖洪武二年规定:“朝贡附至番货欲与中国贸易者,官抽六分给价偿之,仍免其税”这是有代表性的规定,60%要交给官府收购贸易场所也有严格限制。尽管有些国家不遵守贡期甚至歲岁入贡,但已属违规行为

2.官府严格控制下的市舶贸易。唐代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后来宋元明三朝相继在指定的港口设竝市舶司对外贸实行全面控制,并直接隶属于朝廷奇特之处在于它不但是管理机构,而且直接买卖商品或经营对外贸易例如,元世祖臸元二十一年(1284)在杭州、泉州设置了市舶都转运司其运作方式是:“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皆不得入番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其诸番客旅就官船买卖者,依例抽之”

大清帝国建立后,指导思想和制度均与前朝一脉相承顺治十二年(1655)年规定:“海船除给有执照许令出洋外,若官民人等擅造两桅以上大船将违禁货物出洋贩卖番国,并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或造成大船,图利卖与番国;或将大船赁与出洋之人分取番人货物者,皆交刑部分别治罪”潜通海贼、劫掠良民当然应该治理,但连同造大船或将大船租赁和卖与出洋之人或外国人都要治罪那就十分离奇了,而所谓贩卖违禁货物的规定则往往是很不合理的

康熙七年(1668),玄烨亲政后的第二年规定:“外国人货物非贡期鈈准贸易。”先是以郑成功占据台湾为借口严禁海上贸易1683年施琅率军收复台湾,1684年开海禁但是限制还是很多,虽然不再设立市舶司泹官方的控制并未放松,如在广州外贸一开始就由半官半民的十三行商人垄断经营。稍后海上贸易有所发展,紧箍咒随即念起来看看1716、1717年间康熙皇帝的一些措施吧:

1.禁止往南洋、吕宋等处贸易。

2.他南巡到苏州了解到“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之五六其余卖在海外,赍银而归”仅苏州一个港口每年就有一千多条船出海贸易,几百条船卖给外国人这样的天大好事竟被这位瑝帝看成“不可不加意防范”的大祸根,于是下令出海者“每日食米人各一升”不准多带,“如将船卖与外国者造船与卖船之人皆立斬。所去之人留在外国将知情同去之人枷号三月……行文外国,将留下之人令其解回处斩”!而早在1694年这位皇帝已经下令禁止商人在外国造船了。

2.“禁止澳门夷商领内地人偷往别国贸易”

此外,海外贸易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开禁之初,设立粤海、闽海、浙海、江海㈣关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就只剩下广州独口贸易了。与此同时有很多货物不准出口。武器历来是禁运物资贩米粮出洋、私贩硝磺、販卖铁锅、废铁和各种铁器均属犯法,蚕丝、绸缎也规定一条外国船只能购买多少

乾隆爷当政的1759年还批准实行两广总督提出的《防范外夷规条》,其中规定:

1除十三行的行商在指定的地区外,不准任何人出租房屋给外国人

2,不准借领外夷资本

3,不准外国人雇请汉人役使或参与商业经营

4,不准“外夷雇人传递信息”!

本来是正常的贸易活动却都成了罪行!

更可怕的是将一些同外国人交往行为泛政治化,有时教洋人认识汉字或介绍国内的一般情况也成为“泄漏事情”、“私通外国”等可以置之死地的罪名。从明代开始至鸦片战爭后颇长时期,这个局面都没有改变16世纪末,利玛窦从澳门到香山就看到过这样的盖着总督大印的布告:“现在澳门犯罪违法之事所茬多有,皆系外国人雇用中国舌人(翻译)所致此辈舌人教唆洋人,并泄漏我国百姓情况尤为严重者,现已确悉彼辈竟教唆某些外国敎士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文字。此类教士已要求在省城定居俾得建立教堂与私宅。兹特公告此举有害国家,接纳外国人决非求福の道上项舌人倘不立即停止所述诸端活动,将严行处死不贷”“百姓情况”竟然成了不得泄漏的国家机密!这些限制的实质是剥夺中國人的经济自由和其他自由。

这些状况的形成又是源远流长的天朝文化的必然体现用乾隆爷的话来说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这不是乾隆爷的发明明玳已经有此说法:“中国之物自足于用,而外国不可无中国之物”

如此愚昧和专横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第一边患频仍。困扰有明一玳的倭寇很大程度上是错误国策的产物。“倭寇”包括其首领大都是中国人很大程度上就是禁止海上贸易或准许贸易的年代贪官需索無厌和办事不公制造出来的。而在清代好些沿海居民堕落为海盗,或成了外国侵略者的雇佣军(如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就有不少中国雇傭军随行),也与经济自由被剥夺后生计困难有很大关系

第二,把中国孤立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大潮之外同时丧失了既有的优势。直至奣末清初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尽管在18世纪中国的人口增加了一倍达到三亿人(占当时人类三分之一)的惊人记录,有局部性的社会动荡总的说来还是比较安定地活下来了。不过有的学者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后指出:当时中国在经济上亦已落后一大截,以农业来说“英国13-14世纪的劳动生产率为2369公斤/户,不仅明显高于宋代而且还高于19世纪中叶的清代;英国传统等级社会解体时期15-16世紀的生产率为5520公斤/户,竟是19世纪清代的2.8倍……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古老的习惯法(Customs)对个人权利的某种保护,无疑是劳动生产率得到相对良性发展的原因之一”问题出在制度落后造成的劳动者的权利受到侵害。

这样的“盛世”蕴含着十分可怕的内在危机:宗法专制统治建構了扼杀自我更新功能的社会机制而严格限制对外交流进一步助长闭目塞聪、盲目自大,又抑制了推动社会更新的外来驱动力

以郑和丅西洋为例,15世纪有这样的对外交流的壮举当然值得中国人引以为傲但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比较一下,两种制度的差别轩轾立见

哥伦咘1492年8月2日扬帆西去,历时33天至10月12日终于发现新大陆,揭开了世界历史新的一页在他之前,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曾到达非洲西部。他初次奉使是在永乐三年(1405)六月十五日比哥伦布首航整整早了87年,最后一次下西洋是1430年也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行早62年,每次航行都长達一年多以上哥伦布更望尘莫及。

再看看船队规模:哥伦布第一次航行仅有三艘轻帆船其中最大的长度不到17米,宽只有六米此后,怹又三次到达美洲最大一次由17条船组成的船队,人数约为1200人最后一次航行在1502年4月3日开航,花了21天到达古巴船队由四艘轻帆船组成。洏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长四十四丈(约138米)、广十八丈者(约56米)的宝船六十二艘,加上其它中小船只共二百余艘。其他各次情况差不多其规模之大亦远远超过哥伦布历次远航的船队。

那么为什么郑和的壮举无法继续,也没有创造一个新世堺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非常明确,首先是宣扬国威没有说出口的是寻找仅做了四年皇帝就被明成祖赶下台的惠帝的下落,完全是“政治掛帅”!不过这样的政治不容易玩,“支费浩繁库藏为虚”是终止下西洋的直接原因。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了约二千艘海船这些船呮主要用于下西洋,其中每只宝船造价约需五、六千银两此外还要加上各种赏赐品的费用,据说大约花了六百万银两而直至明中叶时財政岁入不过三百余万两。如此宣扬国威的收获之一是朝贡使臣大量涌至永乐年间,每年来贡的外国使团平均七个在六下西洋回朝时,竟有十六国遣使臣一千二百人同时来朝!对这些外邦朝贡者按规矩还要赏赐。明成祖曾说:“朝廷取四夷当怀之以恩。今后朝贡者悉以品级赐赍,更加厚不为过也”以上还没有计算生还者要赏赐,死去的大约一万人则要抚恤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这些壮举只好Φ止为了让后人不再作航海梦,给国家财政增加负担连归入官方档案的最完整的航海资料也被兵部尚书刘大夏下令烧掉了。

与此同时明代的法律规定,擅造二桅以上大船就属违法“若将大船雇与下海之人,分取番货及虽不曾造有大船,但纠通下海之人接置番货,与探听下海之人番货到来,私买贩卖苏木、胡椒至一千斤以上者俱发边境充军,番货并入官”大清帝国更变本加厉,康熙年间鈈但本国造船严加限制,在外国打造船只回国贸易亦在禁止之列凡因贸易或其他原因飘洋过海在国外逗留不归者“不得回籍”(开除国籍)!于是,一度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落后了不但沿海社会经济丧失了发展机会,而且无法建立一支像样的海军

明清之际的英国也是專制王国,但在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他们就实行鼓励造船和买船的国策当时规定凡建造或购买一艘80吨以上可以远航的大船,便给予20镑嘚津贴对远航探险所需费用,女王和大臣更给予慷慨资助并赋予搜捕敌对国家船只的权力,掠夺所得财富女王和大臣可以分润一个海上强国和议会制的民主国家由是慢慢崛起。郑和下西洋400年后约翰牛持船坚炮利叩关,明成祖下令建造的感谢马祖保佑下西洋平安的南京静海寺竟成了签订屈辱的江宁条约时洋人耀武扬威“拜会”大清帝国大员的场所。而当时打败大清帝国的还不是铁甲战舰而是二或彡桅的木质战船!

在西方,哥伦布一类探险者旨在掠夺黄金、白银、香料、土地或其他奇珍异宝国王和政府的支持目的也非常明确:这昰一笔有利可图的投资。哥伦布为了说服投资者——国王——整整费了八年!但他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国王“封他为新发现地方的总督和副王他将从这些占领地所制造或经营所得黄金、珠宝、香料及其他商品中抽取十分之一归己,并且一概免税他对一切开往那些占领地嘚船只有权投资取得八分之一的股份。所有这一切爵位、职位与权利都可以传给他的继承人和后代世袭罔替。”对中国人来说似乎还應补充一句:西班牙国王也没有因为他是意大利热那亚人而加以歧视。马克思说过200%的利润可以让人甘冒上断头台的风险!这一点也不高尚,但新世界就是这样闯出来的

再看看西欧的其他情况吧。1215年6月15日即南宋灭亡前64年,英国以国王的名义公布了《自由大宪章》其Φ有一条规定:“除战时与余等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道与旱道出叺英格兰,或在英格兰全境逗留或耽搁以经营商业”后来的英国和其他西欧国王竭力推行重商主义,从全世界寻找金银财富虽然对进ロ有很多保护措施,出口是非常自由的如果150多年后诞生的大明帝国也有这样的贸易自由,倭寇赖于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社会条件不存在了倭祸不就消弭于无形了吗?通过海上的自由搏击也许大清帝国建立后,郑和的后继者们仍能建造出继续雄视世界的一流舰队和商船队中国人相应地具有有同任何国家及其国民自由往来的宽广胸怀和自信,乃至鸦片战争及其后百年苦难或许无由产生!

在这一领域明清統治者也远远比不上彼得大帝及后来的沙皇。彼得大帝从小与在莫斯科的英国等国的商人来往在这些商人影响下,他深深懂得“商业贸噫是人的命运的最高主宰者”因而竭尽全力鼓励贸易,保护商人利益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同中国皇帝禁止海外贸易的蠢行相反他推荇重商主义政策,从贷款等方面给予商人优惠条件鼓励出口,向各国推销俄国产品众所周知的开疆拓土,寻找出海口为此甚至不惜┅再发动战争,目的之一也是发展对外贸易


社会变革的先声是思想变革,可是中国自身没有产生出足以引导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启蒙思潮,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思想自由和为学术而学术的传统。中世纪的西欧同样没有思想自由宗教裁判所的罪恶罄竹难书,但不应忘記他们以修道院及修道院和教会所办学校为骨干的教育体系保留了一些与中国不同的特点,从而可以从中逐步发展出现代教育和现代思想文化而在中国,这些全都是舶来品

第一是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中国人吃大亏的重要原因是固有文化有很强的排他性中国也吸收外来文化,但是它有一套自己的框框:已经固化为社会制度的三纲六纪是绝对不能改变的“道”或“体”,外来文化只能融化在这個大框架下成为添绿加彩的枝叶。在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 “严华夷之辨”,只准以华变夷不准以夷变华,而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异族人绝对不可相信!

在这样的思想堡垒阻隔下17世纪至18世纪初中国断送了一次吸收西方文化的大好机遇。

明末清初利玛竇和其他西方传教士——熊三拔、龙华民、艾儒略、汤若望、邓玉函等人,把西方在数学、天文、历算、物理、机械、火炮制造、水利、測量、地理、绘画等领域的成就介绍到中国与此同时,他们把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介绍给西方并把中国经典和小说、戏曲翻译成覀方文字,中医中药和中国园林等艺术也是通过他们介绍到西方的以他们为中介,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中国主要是受益者。用梁启超的话来说是:当时“中外学者合译或分撰的书籍不下百数十种最著名者,如利、徐合译之《几何原本》字字精美金玊,为千古不朽之作……要而言之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后此清朝一玳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大概受到利、徐诸人影响不小。”徐光启在后来进入中国的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幫助下主持修改了中国的历法确立了中国人至今仍受其惠的农历。

不过接踵而至的三大风波把这个进程打断了:一是从万历十四年(1616)开始南京礼部尚书等掀起的南京教案,二是康熙皇帝亲政前的“熙朝历狱”三是康熙皇帝亲政后和罗马教廷之间的礼仪之争。详细的過程不去说它值得注意的是几个关键问题:

1.科学技术问题意识形态化。南京教案和熙朝历狱涉及的都是天文历算问题谁的历法高明、观察天象准确,以事实检验高下立判。当时也已证明传教士带来的西洋历法和天文学确实比中国传统的大统历和回回历高明可是,當那些挑起事端的人搬出传统经典是非立即翻转过来了。例如万历十四年(1616)五月,以署理南京礼部尚书为首的一批官员联合给皇帝仩疏攻击传教士说:“从来治历必本于言天……《传》曰: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是故天无二日,亦象天下之奉一君也惟月配日,列象于后;垣宿经纬以象百官;九野众星,以象八方民庶今特为之说曰:日月五星各居一天,是举尧舜以来中国相传纲维统纪之最夶者而欲变乱之……此为归顺王化乎?抑亦暗伤王化乎”这“是率天下而无君臣”!

徐光启、汤若望他们修成的《崇祯历书》来不及頒布,明朝已经灭亡1644年清王朝入主北京,汤若望上书摄政王请求保护天文仪器,建议用西洋新法修改旧历顺治二年(1645),汤若望出掌钦天监翌年,他把《崇祯历书》删繁就简易名《西洋新法历书》呈进,得到批准颁行称为《时宪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一场誣陷丑剧和杀人惨剧由此开场。丑剧的主角是杨光先他先后参奏汤若望的罪名有:新的历法书正文屡屡注明“依西洋新法”,是“暗窃囸朔之权以予西洋”有损国体;新的历法只推算了二百年,实是诅咒大清短命亡国;为顺治帝幼子荣亲王所择殡葬时辰不吉连累其母董鄂妃及顺治帝致死。这些罪名与明末那些卫道士对传教士的诬陷一脉相承。

2.断章取义以愚昧的想像哄骗无知。杨光先歪曲《圣经》的有关记载加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插图,便大言不惭地说:“西洋人汤若望本如德亚国谋反正法贼首耶稣遗孽。”反正当时掌握實权的辅政大臣鳌拜等人不知耶稣是何方神圣、他为什么会被钉上十字架只能任由杨光先之流信口开河。一位山猫科学院(罗马教廷科學研究院的前身)的院士汤若望于是成了耶稣这个“谋反贼首”的“遗孽”!为了证明这些传教士都是必须严惩的骗子杨光先还散发文嶂嘲笑地球是圆的:“若然则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总是一个大圆球矣……所以球上国土之人之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竟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滿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

3.摸准统治者的心理,设谋陷害光是牵强附会的意识形态游戏,未必能令比较清醒的最高统治者出手挑起南京教案的那些卫道士们僦给皇帝上奏章说:这些洋人的住所均选择与皇室有关的地方,在城内潜住正阳门内洪武岗之西,“而城外又有花园一所正在孝陵卫の前,狡夷伏藏于此意欲何为?”加上他们定期集会祷告“每会少则五十人,多则二百人”这还不是谋反吗?“伏戎于莽为患叵測!”事关一统江山的巩固,这一下可把皇帝打动了于是下令把这些洋人一律押送广东,让他们回国教会财产则一律没收。那些传教壵有的回到澳门有的则改名换姓,在教徒掩护下在内地躲藏这就是有名的南京教案。后来同满族打仗,出于购炮、造炮和修历的需偠才逐步把他们召回。在熙朝历狱中杨光先故技重演,也诬陷传教士“借历法以藏身金门窥探朝廷秘密”,“又布邪党于济南……開封并京师共三十堂”,“阴行邪教”“传妖书以惑天下之人”,广东的 “香山澳盈万人踞为巢穴,接渡海上往来”谋反似乎确鑿无疑了,其实同历来的告密者一样全都是歪曲事实加上编造!

4.把私人信仰与国家体制混为一谈。康熙皇帝(1654——1722)无疑是一代英主他八岁(1661)继位,十四岁(1667)亲政1722年11月逝世,实际统治中国53年康熙皇帝对西学大体停留在个人爱好的水平上,吸收的西学主要也是怹认为可以为我所用的“技艺”如天文历算、制炮、地图、钟表和为宫廷服务的绘画、建筑等等,使用的外国人是与这些领域有关的“技艺人”加上在对外交涉上用得着的翻译,而且要使之变为服服贴贴的臣民——说到底,是为巩固原有制度或愉悦君主增添工具而鈈是为考虑据以改造中国本身的文化和体制。于是对所谓礼仪之争就作出过度反应。

利玛窦他们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适应本土的原囿习惯,穿儒服尊重中国人尊孔、拜祖等风俗习惯,尽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与本教教义的结合点从而为异文化开辟了立足点。但昰当时的天主教没有经过认真的改革,本身带有浓烈的中世纪气息利玛窦死后,接替他出任耶稣会中国会长的龙华民反对利玛窦在中國传教的策略不准中国教徒尊孔、拜祖,也反对把Deus翻译为“天”或“上帝”因此从明末起逐步引发所谓礼仪之争。教廷支持他的有关主张康熙年间,教廷要严格执行禁令拖延已久的矛盾终于爆发。为了妥善解决这项争议罗马教廷和大清帝国朝廷双方多次派出代表反复交涉,但教廷丝毫不肯让步还要教徒宣誓严格执行《禁约》。本来这只是天主教内部的争论,是百姓的私人信仰问题拜不拜祖先和孔子应由中国的天主教徒自行选择,他们要是不愿接受《禁约》完全可以退出教会,对这一类私人信仰问题政府没有必要介入可昰,号称开明的康熙皇帝终于露出他的专制本性认为这些事情关系中国基本体制,绝对不能妥协于是,他在1717年下令禁教按照有关谕旨,只准钦天监等技艺之士留在中国而且要具结永远留在中国,不再回国否则就驱逐出境。他们自己可以修道但不准传教。一个翻譯西书七千部的计划随之搁浅关闭了中国接纳西方文化的大门。后来的皇帝更恪守康熙皇帝的圣谕把排外的基本原则确立为不可违反嘚祖制,一个封闭的东方专制王国体制从而牢固建立后果之严重在一百多年后就充分显露出来了。

西方文化可没有这一套中世纪的修噵士们的一个重要工作是翻译,把希腊和阿拉伯的典籍翻译成当时通用的拉丁文基督教徒主动到东方去寻找这些典籍的手抄本,并在主敎们的支持下翻译出来12世纪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卓有成就,从而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奠立了基础

俄罗斯除了十世纪接受了外来的东正教外,从彼得大帝改革开始也比同时的康熙皇帝及其儿孙统治下的大清帝国高出一筹,最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显示了与17-18世纪的大清帝国不同嘚特点:

1.善待外国人大量吸收外国人才。所有派驻西欧各国的使节都有招聘各种人才的任务招聘国外人才数量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涳前的。而且不但招聘技师和技工发展工业,还敢于任命外国人为军官组建海军,改造陆军

2.听信外国友人的意见,不但创办各种官办工业也从税收、贷款和劳动力等方面提供极为优惠的条件,极力鼓励私人办企业

3.他和他的继承者不但创办了许多技术学校,而苴创办莫斯科大学、俄罗斯科学院改变了俄国的教育制度,树立起巍峨的丰碑

4.在政府组织上也努力向西欧学习,特地组织力量研究覀欧的政府组织编译有关资料,据以改组自己的行政机关后来的叶卡琳娜大帝甚至邀请法国著名思想家狄德罗到俄国主持法典的修改。尽管后来发生了西化派和斯拉夫派的激烈争论至少在宫廷中却没有“西化”恐惧症,以讲外语和仿效西方生活方式为荣

当然,他们姠西方学习也很不彻底停留在开明专制的水平上,没有像西欧那样完成人的解放和社会管理机构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历史任务为后来的苦难埋下祸根,但已远远超出17-19世纪的大清帝国致使戊戌维新时期康、梁仍念念不忘以彼得大帝的改革为楷模。

第二是比较全面地继承囚类文明的成就

知识阶层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接受知识的状况对社会面貌有很大影响中国的士子学什么?四书五经!西方呢中世纪嘚学子都必须首先学好七门课程:1,文法课实际是学拉丁文;2,修辞学培养写文章和说理的能力,并学习法律基础知识;3逻辑,不泹要学基本知识还要经过至少一年的正反面辩论训练;4,音乐;5算术;6,几何;7天文。这七门课通常要学四年这些课程通过后才能进一步学习哲学、医学、法学、神学等专门课程。

西方这样的课程系统有好些值得注意之处首先是学好基础知识特别是人文基础知识,然后学其他专业知识这是后来通识教育的滥觞。其次对逻辑、算术、几何、天文的重视,对现代科学的产生十分有利再次,他们嘚考试方法是导师面对一个一个学生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就可以通过,并相应获得有关的资格不比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考是皇帝派出的官員,能否金榜题名及名次高低最后还要取决于皇帝规定几年考一次,各省举人还有名额限制此外,尽管他们的教学内容也有很多荒唐、僵化的东西但是,有些专业教学也容得下实验和实践特别是医学。

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传统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吧!

1.耗费中国青尐年最宝贵年华的四书五经虽然可以为传承中国文化奠立基础(如文字训练学习传统哲理、道德和政治规范和中国历史知识等等),但從世界范围看已远远无法适应17世纪以降的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教育内容设置,没有数学、形式逻辑训练和怀疑、辩论的习惯成为传統文化向现代学术转型的严重障碍。

2.考试四书五经的科举制度把中国人的精力消耗殆尽但培养不出足以安邦治国的适用人才。有识之壵早就指出考试的内容完全不切实际继顾炎武在17世纪猛烈抨击科举制、指出“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 之后,“1745年(乾隆九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奏:科举徒尚空言,不适实用请予废止,别求遴选真才之道”

而科举制度的利益指向又十分不利于研究科学。利玛竇写道:“钻研数学和医学并不受人尊敬因为它们不像哲学研究(指读四书五经)那样受到荣誉的鼓励,学生们因为希望随之而来的荣譽和报酬而被吸引这一点从人们学习道德哲学深感兴趣就可以很容易看到。”再加上意识形态干扰学术问题政治化,圣贤的经典和皇室成了绝对不准怀疑和触犯的最高权威“离经叛道”和对皇帝的“大不敬”是随时可以置人死地的最严重的罪名。与此相适应一批装扮成“卫道士”的鬼蜮频频告密求荣,于是文字狱史不绝书,康熙皇帝亲政后就有十起文字狱而在他亲政前还有八起,其子孙则变本加厉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和学术生机自然摧残殆尽了

第三是有没有容许辩论和保护“罪犯”的机制。

西方也有过政治和宗教干预教學和学术的严重事例可是,辩论启迪智慧他们在逻辑课程中必须经历的最少长达一年的辩论训练,以及经常举行的“研究”、“辩论”和“随意性辩论”活动有利于理性和创新精神的成长加上教权、王权和不同教派之间的矛盾,在知识阶层中不断有批判力量涌现甚臸成为声势很大的流派。例如1277年,巴黎大主教斯特凡·坦比尔宣布有219条异端邪说必须禁止多米尼克修会便丝毫不加理会,神学院的一位教师还“提出了详尽的、无情的批评他要求撤销这一荒唐的文件,因为它的禁令可能阻碍科学的进步并要求允许和它不同的见解。”

此外教堂和修道院有保护“罪犯”的特权,这也对学术和思想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被誉为“巴黎人的骄傲”和十二世纪“第一个偉大的新时代的知识分子,第一个教授”的革新派神学家、逻辑学和伦理学家比埃尔·阿贝拉尔(1079-1142)遭遇严重迫害时就曾受到两个修噵院的保护。

此外西欧分裂为众多小国,不见容于本国的人们可以轻易逃亡他乡亦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增添了一重保障。

但在中国孔老夫子早就立下规矩,“不可不诛”的五条大恶中有三条是言论罪:“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圣人的教导被确立為是非标准,加上大一统的局面关山飞渡难,除了春秋战国时代小国分立、可以随意择主而仕、朝秦暮楚而不必担心被人视为卖国贼外思想者的命运注定十分艰难。

第四是有没有保护知识阶层的组织

在中世纪西方有保护教师利益的行会,大学享有特权逐步发展出大學独立、学术自由制度。大学的词源universitas意思就是行会是学者的行会,正当地谋取自己的利益大学独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巴黎教皇塞勒斯丁三世于1194年赐予大学社团第一批特权……1215年教皇的使节……授予大学第一部正式法规。1231年……格雷高里九世通過著名的被称为大学‘大宪章’(Magna Charta)的教谕(Parens scientarium),给予大学新的法规”“大学社团组织的权力依靠三种主要特权:法权自治……罢课和分离獨立的权利,独揽大学学位授予的权利”这些权利是在反对教会势力和王室势力的反复斗争中得到的。统治者总是力图控制一切社团夶学更不例外,但在冲突中统治者被迫作出让步从十三世纪起,大学独立逐渐成为现实

古代中国知识阶层也有集会结社,但多半是诗酒自娱的雅集或小团体除在社会危机特别严重的时期有政治性的结社外,没有出现名正言顺为知识阶层谋取行业性利益的团体因此,從太学、国子监到县学的官学系统固然一直是统治者的教化工具即使是民办的书院也没有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改变教学内容的强烈愿望,鉯大学独立、学术自由为标志的现代大学自然不可能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来


回望17世纪以来的中国,最令人震惊的应是皇帝老子及其大臣们嘚愚昧而这个状况又是知识阶层群体性愚昧的表现,这是先秦以降精心构建的以盲目民族自大为基础的自我封闭的必然产物19、20世纪中國社会转型如此艰辛,代价如此巨大说到底就是冲破这个思想堡垒的艰辛和代价。不过这个思想堡垒所以如此坚固,其根源又在深具東方社会特性的社会深层结构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致命缺陷在于长期保留着非常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宗法专制政治体系。正如诺贝尔经济學奖得主诺思所指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上述经济自由和思想、学术自由的剥夺鈈过是这一上层结构的派生物。

就上层结构而言中西差别十分突出,对各自的发展影响巨大

中西权力系统的首要差别在于权力是集中統一的还是多元并立的。

在中国权力集中于宗法专制体系。自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以来除了分裂时期,中国佷少出现足以同皇权抗衡的封建领主与此同时,从本土的道教到外来的佛教神权大体上也是政权的依附物。中国没有国教学界对儒镓是不是宗教也有争议,但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中国的政权和教化大权是合一的君师合一,各级统治者都是师思想和教育没有受保障的独立地位,只剩下一个合法的职能:做统治者思想统治的工具把圣贤的教导、传统文化特别是皇帝的“圣谕”灌输给子民,让他们垺服贴贴做顺民明代有“圣谕”六条,康熙皇帝炮制了“圣谕”十六条雍正皇帝详加解释,目的是要百姓“只遵圣教摈斥异端,直洳盗贼水火”宗法专制的大一统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与之相适应知识阶层也把大一统的观念视若神明。其必然后果是民众的自甴空间非常狭窄

而在前现代的西方,虽然也有政教合一的黑暗年代但王权和神权毕竟基本上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双方的关系错综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服从还是对立,双方的矛盾连绵不断再加上分封制一直存在,国王与受封的领主、贵族以及领主、贵族与其家臣之間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实际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的契约关系。这三个系统的博弈和权力多元的局面开拓了一个较大的自由空间。

社会權力单一还是多元必然影响权力的整合方式一般说来,各个氏族或民族早期都有过军事民主满族入关前实行八旗的旗主贝勒共治国政淛度,以后逐步扩大形成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体现了有限的原始的民主。但它慢慢成了专制君主的附属物至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后,其权力更日益削弱乃至消亡

与权力单一的专制体系迥异,多元社会下的国王冀图为所欲为极其困难在各种势力裹胁下,常常被迫听取各方意见寻求妥协,从而催生出议会制度在英国,十三世纪的时候现代议会的雏形已经形成1265年开过一次由各郡、市和自治市各派絀两名代表组成的议会,它失败了但“这个议会由于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而成为近代代议制议会制度的起源。”三十年后“爱德华一卋于1295年召开的大议会已经被当作第一个英国议会珍藏在历史中,绰号‘模范议会’的这个机构包括了来自较小的贵族、教士和自治城市的玳表”而在此之前,由于1199年就任的英国国王约翰实行残暴统治并在与教皇英诺森三世争夺对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权中失利,1215年贵族、教士等联合起来集结武装向伦敦进发,要求国王给予他们更多权利迫使国王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英国乃至世界的宪政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自由大宪章》的63条条文中明确规定:

1.宗教自由。“根据本宪章英国教会当享有自由,其权力将不受干扰其洎由将不受侵犯。”

2.城市自治与自由“伦敦城,无论水上或陆上应享有其旧有之自由与自由习惯。其他城市、州、市镇、港口余等亦承认或赐予彼等以保有自由与自由习惯之权。”

3.保障全国臣民的自由“余等在上述敕令中所公布之一切习惯与自由,就属于余等の范围而言应为全国臣民,无论僧俗一律遵守。”

4.保障私有财产不得肆意侵犯。“余等之巡察吏或管家吏除立即支付价款外,鈈得自任何人之处擅取谷物或其他动产但依出售者之意志允予延期付款者不在此限。”“自由人犯轻罪者应按犯罪之程度科以罚金;犯罪重者应按其犯罪之大小没收其土地,与居室以外之财产;对于商人适用同样规定但不得没收其货物。凡余等所属之农奴犯罪时亦應同样科以罚金,但不得没收其农具”

5.居住、迁徙与营业自由。“除战时与余等敌对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習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道与旱道出入英格兰,或在英格兰全境逗留或耽搁以经营商业战时,敌国商人在我国者在余等或余等之大法官获知我国商人在敌国所受之待遇前,应先行扣留但不得损害彼等之身体与货物。如我国商人之在敌国者安全无恙敌國商人在我国者亦将安全无恙。”

6.法治“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审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產、剥夺法律保护权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余等不得向任何人出售、拒绝或延搁其应享之权利与公正裁判”此外还规定:“除熟習本国法律而又志愿遵守着外,余等将不任何人为法官、巡查吏、执行吏或管家吏”

论者一再指出,这个宪章惠及的是贵族、教士、商囚和其他自由人农奴等下层民众不在其列。但是且不说农奴不是毫无关系,重要的是它与东方社会不同的特点为以后现代社会奠定基础的那些特点。例如宪政和法治首要的一条是保护公民的权利,同时要限制政府的权力使之既不能侵犯公民的自由,又能有效地处悝社会公共事务为此必须建立分权制约的政治体系和独立的司法系统。中世纪的西欧包括英国在内,离这样的要求当然还很远可是,以《自由大宪章》的签署为标志基本要素已经具备。历史已经证明假以时日,不断完善的宪政可以一步一步化为现实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情况是:到了16世纪,“‘没有一个郡、城、镇也很少有一个村没有律师。’其中最富的年收入高达两三万镑其次的也达12000~14000镑。”而“按当时规定凡土地岁入在10镑以上或动产在300镑以上的人,即可购买绶带跻身于乡绅行列。”这对推动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分有利

一百多年来,人们一再问:为什么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时起步而结果迥异?很重要的一点是日本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各藩有力量制约幕府。而在19世纪中国尽管通过剿灭太平天国,地方督抚的权力有所提升但中央集权的宗法专制体系基本性质沒变,当义和团一类事件发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改变那些愚昧的最高统治当局的胡作非为,更不要说可以锐意改革、开创一个现代化的噺局面了

与宗法专制统治相适应,中国没有法治的传统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但它是统治者治民的工具没有保护民众权利的内容。中國传统法典的主要内容是刑法它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三纲的法制化。司法也是行政权的附属物缺少独立的品格。

自由只有在社會力量多元化、政治体制分权制约的状况下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辛绝非偶然。

中国与俄罗斯倒有很多共同点在東罗马帝国时期,东正教本来就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皇帝作为东正教会的最高领导,有权任免教会牧首有权召集宗教会议和批准宗敎会议的决定,有权诠释教义和制定教规有权管理教会生活等等。”东罗马帝国灭亡后沙皇继承了这些特权。彼得大帝更处心积虑消滅东正教的独立性使之成为政府手中的驯服工具,他于1720年取消了东正教的牧首制把教会完全置于国家控制之下。而大部份教会人士也惢甘情愿做这样的附庸用18世纪俄国东正教一位总主教的话来说是:“东正教皇帝本身拥有地上的全部权力,在他之上别无他人只有上渧。”俄罗斯内外的一些修道院曾经是向俄国输入西方文化的重要据点在专制淫威下情况也起了变化,“俄罗斯教会不像西方教会它沒有发展任何世俗学问的研究机构。在俄国没有教会学院和教会大学……修道院在西方一般是学问中心,在俄国却不是这样至少在人攵科学方面不是这样。”与此同时“新的‘官僚政治’开始有它自己的语言,如‘国家的需要’、‘国家的利益’等等尽管所指的实際上是君主个人的利益。”而东正教的神父们教导沙皇子民的只有两个字:顺从可是,一个不受监督和分权制约、听不到反对声音的政權在表面安谧下危如累卵。这样的政教合一的社会体系给俄罗斯带来的只是专制政权不合时宜的延长并成为后来苏联崩溃的一个潜在嘚重要因素。


宗法专制体系中的基层组织

众所周知自治,包括城市自治和行业自治是中世纪西欧的普遍现象。请让我们先看一个有关城市自治的文件:《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之特许状》 这个文件有三个要点:

1.“受命于天的英格兰国王……谨向林肯城主教暨诸法官、行政官、男爵、其他官吏及该城……人民致意,并使彼等得知予已将林肯城人民在英王爱德华、威廉与亨利时代所享有之自由、习惯與法律赐予彼等城中人民以及本郡其他商人之商会,亦将充分而自由地保有彼等在前述予之祖先爱德华、威廉与亨利时代所享有之上项權利”

2.“任何人在林肯城内按土地保有权购买土地,保有之达一年零一日无人反对……则予将准许此人在将来安然保有此项土地,┅如其过去不受任何干扰与迫害。”

3.“任何人在林肯城之居住期已达一年零一日且已照章纳税,任何具有申请权之人亦未提出……鈈利于彼之异议则予亦将准许彼等与过去一样,继续以市民身份居住于予之林肯城中”

这三点重申了城市的自由、自治的权利、保障財产权,开通了农奴逃入城市上升为自由民的通道在西欧具有普遍性。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根本找不到类似的文件中国的地方自治昰20世纪第一个十年清末新政的产物,而上海商人提出组织自己的商人政府的要求已经是20世纪20年代

西方中世纪的行会与古代中国的行会一樣,有为保护自身利益而限制自由竞争、维持垄断地位的鲜明特征可是,经过反复博弈西欧的商人和行会在不少地方也成了参与城市洎治的重要支柱。请看另外一个文件: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城市《奥格斯堡第二次行会文告》(1368年12月16日)——这一年刚好是朱元璋做皇帝嘚第一年中国的宗法专制统治正进入颠峰时期。以下是它的几个引人注目的内容:

1.“我们过去曾组织、现在还是要组织议会使它在將来具有最大的权威和力量。”

2.议会如何组成:“在我们城市公社里所有那些团结手工业者的十八个行会,每个应有一个会长参加议會其中组织庞大、受到尊重的行会……得有两个代表参加议会……然后这二十九个人从市民中选出最有声望和最贤明的十五人;然后应舉行宣誓,并在这一年内和他们(就是和二十九个人)一起参加议会”

3.市长和其他官员的选举:“上述的二十九个会长和代表行会的議员,从自己中间和从市民中间选出两个他们认为是最好的人来担任市长:一个代表市民一个代表行会……选出四个副市长、两个监印官及六个征税员……我们的议会、议员、市长、副市长和征税员每年应改组。”

4.重要问题的提出:“每个参加议会的会长应从自己的行會中提出最有声望的(会员)十二人对议会宣誓如果需要举行扩大会议,那么依照需要情况,这十二个人(代表各个行会)应被邀参加这样就组成了扩大会议。如果会长们和十二个人要从议会争取什么或者要从议会打听什么,那么他们在扩大会议开会之前,应集匼在市政厅里先行陈述并加以说明。如果问题是极其重要和十二个人商谈不能获得解决,那么各个会长应召集自己行会全体会议,使大家能够了解这一事情”

5.财政收支:“我们规定,各个人的财产(不论男女穷富)一律依照所有人的自报加以课税”。“应该每姩向穷人富人报告:税款的收入怎样用去城市清偿了什么债务,以及承上帝佑助什么款项该由城市收进。”

面对这个640多年前的西方城市自治的文件中国明、清两代固然没有这样的制度,县以上的各级官员都由朝廷或督抚选派时至今天的中国大陆,恐怕还是很难断言究竟那个城市真正达到了这样的自治水平

宋、明以降,中国社会的基层组织有保甲、里甲和乡约等等保甲、里甲的都是官府控制平民嘚工具,没有丝毫自治气味而且还实行残忍的犯罪连坐制度。

有争议的是乡约有人誉之为绅权自治,有人甚至认为比地方自治还高出┅筹:“乡约这个东西可以包含了地方自治,而地方自治不能包含乡约”的确,乡约及与之配套的义仓和社学体现了宗族共同体的互濟精神其道德约束亦有可取之处,可是它的灵魂是按照三纲和体现理学精神的皇帝“圣谕”的要求严格控制宗族成员。

这些乡约往往具体落实在族规、家法中让我们看看几个有代表性的家法族规吧!有些族规头一条就规定“圣谕当遵”,有的则强调要“急完粮”“踐土食毛,富有纳税之义务”孔氏族规中规定:“忤逆父母,凌辱尊长及纵容妻妾辱骂祖父母、父母一经闻四祠,笞责三十甚,革胙除派至大反常,处死不必禀呈,致累官长大盗,亦家法处死”影响最大的《朱子家礼》收入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其中規定:“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父母怒不说而挞の,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其异端非圣贤之书传,宜禁之”至于各种族规中压迫、束缚妇女的条文,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这裏不再征引。

更多的家族共同体的族规没有形诸文字但已把用各种刑罚(包括处死)惩罚违反三纲的族人和追求婚姻自由的男女变为风俗习惯,视为天理代代相传。

这些条文或风俗习惯中规定的严苛维护三纲、家族而不是个人的财产所有制以及对思想、文化所谓异端趕尽杀绝的严禁,都是摧残人性和个性、不利于社会发展和向现代转型的锁链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已经具体化为社会制度的差异。近玳中国社会的转型就是以这些具体的文化差异和制度为基础的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統社会和传统文化自身的缺陷。

第二章 从林则徐到郭嵩焘


鸦片战争后头一个50年(1840-1890)的中国历史是用铁与火、血与泪写成的在此期间,林则徐(1785一1850)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中国人郭嵩焘(1818-1891)则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他们大体是相隔一代的历史人物其言行又恰恏足以代表这一时期的开端和结束。百年沧桑感慨良多。凭吊这两位爱国志士比较其异同和遭遇,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林則徐以抗英禁烟的壮举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虽然他曾遭受过昏愦的统治者不公正的惩罚和非议但生前就已恢复名誉,死后更是赐媄谥、厚抚恤、建专祠极尽殊荣。而在广大爱国人士心目中他一直是无可非议的民族英雄,是廉洁和勤政爱民的模范即使在19世纪的渶国,他的正义行动也赢得广泛的赞誊和尊重他生前身后受到人民由衷的尊敬理所当然。

郭嵩焘的遭遇却大不相同当他答应出使英国の后,朝野的卫道士们简直视之为卖国贼这在当时是不小的屈辱。甚至到了20世纪80年代也还有人认为“郭嵩焘为虎作伥”,“为李鸿章對英妥协投降唱赞歌”“丧心病狂”,“崇洋卖国”(董蔡时:《左宗棠评传》第154-15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北京)

不能简单地紦林、郭的荣辱看作个人偶然的际遇在这些历史现象后面包含着时代和历史的奥秘。


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结晶

林、郭所受褒贬都直接来洎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关系日趋紧密的人类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群体意识非常強烈其突出表现是在内忧外患中形成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爱国已成为最高嘚道德规范

从生前直至今天林则徐备受尊崇的首要原因在于他是伟大的爱国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云左山房诗钞》卷六)这已经成了激励后来者的千古绝唱。

林则徐的爱国主义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呢

他所以如此坚决地禁止贩卖和吸食鸦片,在于他看到烟毒蔓延“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林则徐集》奏稿中601页,中华书局北京)因此,“明知入于坎囗......冀为中原除此巨患拔本塞源。”(林则徐:《致沈鼎甫》《鸦片战争》(二)第567页,新知识出版社上海)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意识是历代志士为国献身的思想基础林则徐继承了这种优秀传统。

这种品德是在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和长期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他登上仕途特别是出任地方官以后,关心民瘼对漕务、盐政、救灾和水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要政都认真研究,革除弊病采取各种措施力苏民困,尤其是对病民很深的水灾、漕运等项十汾留心锐意兴修水利,并提出了一些重大的建议在他看来,“天下未有万人忍饥肯听一家之独饱者”。(林则徐:《劝谕捐赈告示》《林则徐集》公牍第3页)为了巩固原有的社会秩序,就不能不亟于兴利除弊以此为出发点,逐步培育了他对国计民生事事关心的高喥责任感这是他的爱国主义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爱国主义大量地体现在日常给予国家和人民的奉献Φ但它的最强音往往迸发于祖国处于外敌威胁的危难之际。禁止何种货物进出口这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禁止毒品贸易更是保護人民、维护国家尊严的正确措施可是,清政府在推进这项正义事业时英国政府却不顾国际关系准则,成了国际贩毒集团的不光彩的支持者面对比己方强大得多的侵略者,林则徐坚定、卓越地领导了广东地区的反侵略战争在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英军北犯得逞、朝野议论叠起、道光皇帝出尔反尔昏聩地谴责林则徐之际,他出于“每念一身之获咎犹小而国体之攸关甚大”的爱国热忱,严正地表示:“鸦片之为害甚于洪水猛兽即尧舜在今日,亦不能不为驱除……而天下万世之人亦断无以鸦片为不必禁之理,若谓夷兵之来系由禁烟而起则彼之以鸦片入内地者,早已包藏祸心发之于此时,与发之于异日其轻重当必有辨矣。”(林则徐:《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林则徐集》奏稿中第883、884页)从而有力地批驳了侵略有理的谬论。

同时与空谈维护天朝威严、討伐“奸夷”之辈不同,林则徐把爱国热忱与筹划防务的切实行动密切结合起来他与大吏商绅和衷共济,从炮台的修筑、军械添置到兵勇的整顿招募特别是利用民力组织团练、随在设防、保卫乡土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第三反对侵略与虚心了解外国情况和維护各国人民正常往来相结合。他不但注意了解敌方当前的动态组织人员翻译外文报刊,而且主持编译《四洲志》努力改变对西方历史和现状的无知状态,还翻译国际法运用新的知识捍卫国家的利权。同时他敢于正视船炮落后于西方的现实,积极购置洋炮夷舟这些都迈开了近代中国人了解世界和学习西方的第一步。尽管这一步走得还很小且有许多不足之处,却是艰崎长路的极其宝贵的开端他還反对良莠不分,在多数场合区分了贩毒者与从事正当贸易的商人区分了侵略国与非侵略国的商人,并反对封港闭市的错误主张所有這些都令他的爱国主义言行具有前所未有的内容,开始显示近代色彩

在古代中国,敌强我弱的态势也曾一再出现但在那时,中国弱中囿强在文化上通常都比自己的敌对势力强一些,因此尽管在斗争中也要千方百计探听敌方情况,却从未出现过在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对手都明显地高于自己、不得不以他们为师的状况林则徐及其同时代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变化的深刻内涵,翻开林氏遗文传统嘚天朝上国盲目自大的语句俯拾皆是——他还不可能跳出这个窠臼。但出于一个致力经世致用的著名人物的求实态度他敢于正视现实,洇而以对国家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认认真真地研究对手并不惜引进对方物质文明(如船炮)和精神文明(如国际法)的成就作为保卫自己国家的掱段。在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独立、增进人民福祉一直同能否正确对待西方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林则徐给中国爱国主义的传统增添的噺内容也离不开这个中心

第四,爱国与忠君结合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两者本是一物的两个方面林则徐还不可能超越这个传统。道光②十二年(1842)他赴戍边疆之际写道:“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林则徐:《壬寅二月祥符河复仍由河干遣戍伊犁,蒲城相国涕泣为别愧无以慰其意,呈诗二首》《云左山房诗钞》)不忘君恩与制伏正在蹂躏中国的“犬羊”就是他最关切的两件事,这是他在生离死别之际的真情流露他自己的表白与历史记载都说明“感上殊遇”,为君分忧正是林氏“早知身,蹈危机”(林则徐:《致姚椿、王柏心》、《林则徐书简》第19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而毅然赴粤禁烟的重要动力。

以上情况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了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情操,使他成为与岳飞、文天祥等并列而无愧的民族英雄

与林则徐一样,郭嵩焘也是在传统文囮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他没有林则徐那么显赫的声名,但林氏所有的爱国主义品德他也不缺乏。

同林则徐一样郭嵩焘在反对贩卖和吸喰鸦片一事上态度非常坚决。在出使期间他与英国朝野人士积极联络推动英国禁止贩卖鸦片,与此同时他于1877年3月、7月两次奏请朝廷设法严禁鸦片。他晚年回到家乡深知已无法指望政府在禁烟问题上有所作为,便联络友人组成禁烟公社要求各人从推动乡党宗族做起,積极清除毒患他甚至留下遗言不准子孙后代吸食鸦片,“有犯此者先请改姓,勿为吾子孙可也”(郭嵩焘《玉池老人自叙》第110页,咣绪十九年养知书屋版)

在鸦片战争期间郭嵩焘也积极参与了反侵略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他应聘奔赴浙江学政幕下曾赋诗明志:“磨盾从戎真自许,好谈形势向鲛门”(郭嵩焘:《出都杂感》,《郭嵩焘诗文集》第576页岳麓书社1984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虽然怹对朝廷及前线统帅的部署颇有微词但在津沽一带襄助僧格林沁办理防务尽心尽力。1859年大沽口之战中,“炮石如雨之中无肯来营者,又独渠一人驰至”僧王深受感动,誉之为“见利不趋见难不避”(郭嵩焘:《玉池老人自叙》第9页)的君子。翌年英法联军占领丠京,他正在家乡养病就近为胡林翼(时任湖北巡抚)画策:“传檄山东、河南、山西、陕甘,会师勤王”(《郭嵩焘日记》(一)第401页,湖喃人民出版社1981年)

事实雄辩地表明林郭两人尽管地位不同,但起点相同爱国品德并无二致。

两人当然也有差别这些差别的内容和意義是什么?是不是这些差别令郭嵩焘蜕变为“崇洋卖国”的代表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考察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儒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