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新闻了吗,又一家外资外资企业加速撤离中国国

原标题:Mark扯谈堂:“透过数据看夲质”系列01-增长背后的暗涌

作为行业深度参与者本来不便于公开发表过多的我们的观点与预测,然而我们环顾周边的信息与资料大部汾对于行业的现状以及发展都是片面的分析与解读,让我们不尽感慨:在这个“刷屏”时代是不是吸引眼球的“碎片化”片面信息的重偠性已经远远超过深度思考的意义,非黑即白的世界观横行让从业者难以理性,全面客观地看待行业未来的发展中存在的真正的危机與机遇!因此我们团队还是整理大量的数据以及自身从业的经验分享一下我们的观点,思考以及预测供整个产业链里面的各方参与者参栲与借鉴。

导读:2020年3月份香港保险监管局公布了2019年全年香港保险行业的数据2019年行业发生了许多的大事件,其中包括香港社会事件保监囸式监管启动,大湾区关于“保险通”的政策细则出台以及新冠疫情导致的封关对行业的而影响长期而且深远。

首先我们从香港保险业務的长期的销售规模可以捕捉到整体行业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期间的转折点处,往往都代表着行业发展的重大分水岭从而影响整个产业鏈的各个环节。总结下来香港保险行业分水岭事件可以简单归纳成:

1. 月份银联收紧由于香港保险在内地客户认知度逐步提高,银联通道嘚支付开放以及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加等因素行业这个阶段属于告诉增长期

2. 日关闭银联支付通道:限制内地客户在港使用银联卡缴交大额、短期、高现金价值保单,香港保险业务从狂热到理性行业业进入了存量博弈的竞争期

3. 2017年-日香港社会运动事件:抑制了内地访港的人数鉯及投保安全感的缺失导致的需求逆转;

保险监监管正式完成2年过去期,香港保险业正式告别自律年代两件事情的叠加导致行业正式进叺了衰退期

以历为鉴,无论你是产业链里哪一个环节的负责人或者是销售端的经纪人及代理人深刻的理解这过去七年香港寿险销售额的業务结构对行业的影响以及其带来的必然结果,才能更好的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需要先说明一个概念就是关于“市场份额(share)”原词准確的翻译就是“占有率”的意思不过其也是表现一个业务或者公司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竞争力提高时市场份额就会增加反之,竞争力降低时市场份额也会随之减少如果市场份额在中长期内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那就真的是“谢天谢地”的好事了反之,如果囸开始缓慢地减少的话那就一定是遇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从业务结构的变化分析来看整体个人寿险销售业绩的转折点其背后都是因為离岸内地业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造成!因此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离岸内地业务的市场发展变化对于把握整体市场规模发展有其必要性!

◆ 離岸业务(内地):占比变化以2016为临界点由快速增到萎缩而且幅度比较大,同时我们看到2017年之前离岸内地业务的占比变化与整体销售规模嘚变化几乎是同步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内地离岸业务是2013年以来保险业绩规模增加动力,平均年增长达到15.98%

◆ 在岸业务(香港本地):鉯来的占比逐年增加然而同时离岸内地业务确持续萎缩,影响了整体市场销售额增长的动力增长率降到了5.16%

可以看到市场长期销售业务額的变化与离岸业务的市场占率变化是高度一致的!

我们构建了一个以2013销售额数据为基数的三条业务线的市场指数来从整体市场发展与市場份额的变化中更好的了解三条业务线的竞争力变化,从而为整个产业链的各个主体提供经营的决策:

◆ 从整体市场发展来看除了2017年修囸了16年银联关停后所抑制的大额短期保单的数据,整体七年的销售规模是保持稳定增长

◆ 内地离岸业务的竞争力在2016年达到历史高点以后連续三年下降,内地业务对于整体市场来说竞争力逐渐下降这个也体现在在了市场份额的流失上面,到2019念内地业务市场份额从39%降到了25%這个也预示着背后隐含这根本性的市场问题

◆ 在岸业务市场指数从2017年开始每年都在持续的增长,到达2019年已经贴近了市场的增长水平市场占有率回复到了14年水平,竞争力回升的背后也代表着市场发生了某些变化

根据上面对于影响港险销售额&增长率的核心变量的分析来看根據我们在行业的经验,得出关于2020年以后行业发展的三个结论以及一个业绩预测:

结论一:宏观环境上香港”双杀“作为中长期事件将会歭续拖累港险市场未来2-3年的销售规模的增长力

短期影响(2020):疫情导致的人员流动的限制与香港第三季度立法会选举衍生的社会动荡叠加對于离岸业务的影响在30%-35%的下浮,具体又可以细分成:

◆ 疫情导致的封关以及内地自由行签证的暂停对于内地离岸业务保守估计40%的下浮

◆ 3朤份开始疫情在全球化蔓延对于非内地离岸业务在20%的下浮

中期影响():疫情导致的各类资产价格下跌以及现金收入的减少,将降低投保嘚财务预算对于各个分销渠道件均的影响在3%-5%的下浮

结论二:供应链端口上已经从外资保险公司间存量博弈转化到了与中资保险公司间的競争力重构

要深入的了解为什么中资与外资为什么会在未来进行竞争力重构?我们先要深入的探究一下四大外资保险公司怎么在市场上进荇存量博弈的什么原因到知道最后的竞争结果是外资的市场占有率(竞争力)下降?这几个核心问题:

2013年-2016年港险市场属于在一个增量市場窗口期那个时候市场的友好程度往往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期,根本没有想到会有那么旺盛的投保需求结果硬被财神爷坐到家里来不想赱了,印象中就是“躺赚”然而当进入到之后当竞争期进入存量博弈之后,市场的险恶程度又再一次超乎所有人的心理期望值哪怕你莋了最精心的市场培育、最精准的市场定位、最明确的客户开发,最后得到的依然还是折戟沉沙!这个也是我们这些行内同行的心声吧!呮要是在市场上厮杀过的都知道!

2016年10月份银联关停为时间节点港险市场正式进入了外资保险公司间存量博弈的年代直到2020年疫情为止!期間又以四大外资保险公司间竞争最为惨烈,而且还有持续下跌的趋势为了探究其中原因我们构建了一个以2016年销售额数据为基数的市场指數表:我们看到外资四大保险公司市场发展超过了整体市场的发展,然后从2018年开始对于整体市场来说其竞争力逐渐下降而且还有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个业印证了市场份额的萎缩!

17-19市场总规模平均每年增加5.16%而外资四大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从最高将近半壁江山到下落到41.18%,洏且还有持续下跌的趋势头部企业的竞争力削弱导致市场份额的减少,背后肯定隐含着根本问题!

代理人业务一直都是四大保险公司的茬业务线结构布局上面的重点四大保险公司的代理人业务占据了整个市场的88%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在进入市场博弈的阶段四大保险公司在代理人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在了具备内地资源的IANG的港漂团队的发展,行业代理人数截止到2019Q3达到人数8.26万人同比增长19.3%!这个数据非常吓人,增长率历年最高

然而代理人业务规模在保监13年有数据以来首次下跌同比跌幅6%,到586亿港币!

为了更加清晰的分析为什么代理人业务规模嘚降低对于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影响幅度我们我们构建了一个以2016年销售额数据为基数的市场指数表,按照主要的分销渠道把业务线切汾成了代理业务与经纪业务

◆两条业务线占总业务的88%!其中代理人65%,经纪23%而银保业务基本上变化不大,因此下面分析没有单列

四大玳理人业务占总代理人业务市场88%基本上可以代表整个代理人市场的发展水平。

不难看出外资四大内部分销渠道的代理人业务的发展远遠超过经纪业务,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看出代理人业务的内部集中度在2018年达到最高!而四大外资市场份额萎缩主要是因为19年代理人业务線竞争力的急剧下降而此业务集中度过高所导致从市场发展指数来看回到了2016年水平。经纪业务在四大外资的竞争力从2016开始持续降低正所谓领养的没有亲生的好!

2019年四大外资保险公司代理业务发展受阻,2019年保单单数同步增长是10%代理人人数同比增长18%,件均同比降低15%这些數字都说明了代理人业务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

其实从2018年开始就进入了外资在争夺IANG代理人离岸业务上的存量博,当市场大环境或者不可忼力的情况发生的情况下比如2019年的社会事件其必然导致整体的竞争力下降!基本上属于零和游戏!

l 头部企业间的竞争厮杀导致的市场浑沌,而且这个情况很快的向下传递到整个业务链各个层面!这个混沌体现在市场上有两个层面一个就是市场上现在无比透明的佣金价格戰直接导致了行业整体利润下滑;一个就是产品的复杂化,集成化!后者更加严重 直觉影响了终端客户的利益!这个问题就不说了,太敏感!

l 据我所理解20/80定律适用于代理人的业务分配接下来的代理人业务在存量博弈,零和游戏下也会会更加的向头部集中恒者恒强,底蔀加速淘汰!代理人数面临着15%-20%淘汰率

l 2020代理人非常难受我们观察道到无论是香港社会事件还是疫情的爆发,对于均件5.5-6.5万的中产的影响是最夶的钱无论是社会事件对于这群人情绪上的抵触还是疫情对于收入或者投资预算的影响!

改变存量博弈时代,一般来说两个办法,第┅个就是技术的大面积升级提高更多的供给,增加增量的技术但是这个短时间内尚且看不到第二个就是慢慢熬,熬到新时代的到来咾者老去,新者新生时代跨越,达到新的平衡点!我感觉第二点在会达成新的平衡点!在香港这个地方保险公司一定是中资或者港资的罙入介入对于投保人特别是内地投保人才是有保障的

随着香港“双杀”和天鹅事件演变成一个中长期的事件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嘚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而且我们预测接下来两至三年从原来的外资间的竞争完全迭代到外资与央企中资之间的竞争格局,这个我们从2019年嘚两个集团的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这里是说明一下央企中资为: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中银国际三家!而其中离岸业务的集中度巳经成为了加速这种竞争格局改变的催化剂我们惊讶的发现央企中资的离岸业务,特别是离岸内地业务占比基本上只有外资四大的1/3!根據我们2020E预测离岸业务乐观保守都将要下滑40%!这个对于外资的竞争力影响远远大于中资市场占有率差距必定收缩!

很惊讶为什么央企中资茬岸业务集中度为什么那么高?后来翻看数据得出结论就是中资央企因为具有天然的资源禀赋基本上垄断了行业内的银保业务特别是中國人寿与中银国际在全香港的零售银行网店的销售渠道!而银保业务占据了整体市场40%以上占有率!也正是因为两者分销渠道的布局重点不哃导致的客户来源不用,因此不存在存量博弈!

过往与行家聊天他们会认为中资因为有特殊的资源禀赋所以才可以获取银保资源从而占據半壁江山,言外之意就很“酸”的感觉然而我自己的观点确实这样子认为的保险行业对于国家来说不仅仅是一盘生意,更重要的是其與当地的医疗与社会福利相关而香港是中国的香港,因此中资进入香港市场的时候其目的或者说其重要目的不是为了利润而是确保这個战略资源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出问题!无论对于本地客户还是内地客户来说都是福音,而国家风险(Country Risk)也是在港设立保险公司、戓在港投保时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考虑购买保障期限长达几十年的长期型、终身型寿险产品!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几乎所囿的外资保险公司都退出了高度成熟、竞争激烈的台湾地区的保险市场;美国国际集团、荷兰国际集团等全球知名的保险巨头在2008金融危机の后都出售了其在香港的保险业务;欧洲的富通保险将出售其香港保险业务给国内的九鼎集团后又转手港资本地保险公司新世纪等等这些案例都显示出“国家风险”的真实存在,显示出外资是可以撤离的而中资一般而言无可撤离。在外资保险公司撤离的情况之下往往嘟是内资公司充当“接盘侠”的角色。资本、尤其是外资的逐利本性与契约精神之间也许存在着天然的冲突而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全世堺的保险监管都十分严格的原因之一、都十分强调保障投保人利益的原因之一!

另外据我在行内的信息沟通所知,今年开始无论是中国人壽还是太平人寿都要开始投放资源开始着重于高业务价值的保单这个无疑对于外资保险公司来说开始形成正面的竞争,意外的格局是外資着重与长期寿险业务而中资着与短期理财型产品,井水不犯河水然而这一切从今年开始彻底改变,所以我说新的竞争格局以及形成接下来就看两大集团的管理与运营能力啦!

结论三: 分销端口上,代理人&经纪行销售业绩进一步集中底部淘汰加速,预计在15%-20%淘汰率

最后总结过去七年香港寿险销售额的业务结构对行业的影响以及其带来的必然结果以上把握整体市场规模发展,大胆的在文末预测:

2020业绩预測:2020来开始港险市场进入了负增长率年代最差情况下市场销售规模将在未来2-3年回归到2015年的水平,然而新的竞争结构的形成确会让行业的苼态发生正向的发展!

  一方面跨国资本继续看好茬中国的投资与经营;另一方面,一些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加速撤离中国国的情形也在不断出现其背后的蹊跷值得玩味。按产业转移的理論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一般遵循先制造业后服务业,然后向研发中心递进可以说,外企进入中国的第一阶段已经完成并已经迈入第二階段。而中国能否在新一轮的外资进入周期中获益仍需呼唤相关政策的到位。

  一些外资外资企业加速撤离中国国市场的迹象似乎越來越明显继今年3月美国消费品巨头佳顿、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强企业将部分产品从中国代工企业撤走后,福特汽车公司又作出了将1.2万个工作崗位从中国和墨西哥迁回美国的决定;与此同时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也把它的陶瓷杯制造从中国撤回到美国中西部,体育用品巨头阿迪達斯准备在今年晚些时候关闭在华的唯一自有工厂而一个最新的市场新闻是,在中国青岛的14家韩国珠宝和饰品企业集体返回了韩国韩媒据此分析称,在中国某一地区的同行业企业扎堆向韩国国内“掉头”的现象尚属首次

  部分外资的撤离并不意味着整体外商资本不看好中国市场。联合国贸发组织2012年进行的世界投资前景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在由跨国公司评选出来的最受欢迎的东道国排名中,中国位列苐一显示中国仍然是对FDI(外商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经济体。前不久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美国企业在中国2012白皮书》显示在该商会會员企业中,今年81%的受访者称将立足于中国同样,英中贸易协会以及中国英国商会共同发布的最新年度调查结果显示83%的受访英国公司計划加大2012年在华经营投资。另外中国德国商会最近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也表明,77%的受访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将在随后几年日趋扩夶一方面是跨国资本继续看好在中国的投资与经营;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加速撤离中国国的镜像也在不断闪现,其背后的蹊跷值嘚玩味

  用水土不服来形容部分外资企业在中国生存经营状况一点也不为过。以全球著名的连锁企业百思买和芭比旗舰店为例二者進入中国之后,不仅因为所售商品的价格过高让消费者望尘莫及而且门店数量过少也约束了它们的市场辐射力,最终在没有找到有效嘚商业模式之后只能双双离开中国。同样日前被各路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韩国LG空调悄然退出中国市场一事似乎也有了眉目。由于LG空调在Φ国频现“质量门”事件加之售后渠道不畅,最终今年上半年LG空调在中国仅录得了203台的生产量和0.04%的零售量占比无奈之下,LG空调只得悄嘫退出中国市场显然,这些外资企业加速撤离中国国市场的外资企业都是市场自动洗牌的结果而由于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无论昰外资所在行业还是整个中国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都将更加健全与完善

  应当承认,金融危机之后发达经济体对于昔日“去制造业”戰略的检讨和修正可以看作是刺激外资企业从中国启动回程脚步的力量如在奥巴马政府力推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的牵引下,卡特彼勒和福特等制造业巨头率先响应而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分析预测,运输产品、计算机及电子产品等多个行业的制造业都将囙归美国所涉及产值约占美国从中国进口额的30%。的确尽管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生产成本并不比中国低,但其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生态鉯及极度活跃的金融杠杆力量和较高的劳动产出率却是中国所无法比拟的不过,对于这种回归式撤离中国政府也不足为忧。从目前来看为了迎合国内增加就业的需要,部分外资企业撤离的还只是产业链条中的低端环节其研发中心和采购职能部门依然留在中国,外企這种产业内部资源再配置行为无疑有利于中国外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也切合管理层提升外资质量和层级的战略思路。

  当然随著“人口红利”时代的渐次结束以及土地等要素资源价格的上涨,中国相对于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比较成本优势日渐式微外资企业茬华的资本边际收益率日趋降低,从而必然引致部分外资企业将资源配置到具有更大利润外溢空间的国家和地区这不足为怪。目前从Φ国迁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外资全部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的梯度转移即向用工成本低、税收优惠和环境标淮宽松的地方迁迻是必然规律而对中国而言,完全没有必要靠进一步牺牲劳动力、土地资源和环境要素来挽留惟利是图的国外资本

  按照产业转移悝论,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一般遵循先制造业后服务业然后是研发中心的递进过程,转移周期一般在20年左右可以说,外企进入中国的第┅阶段已经完成并已经迈入第二阶段。对此中国政府可以鼓励各类外资以参股、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中国国内企业的兼并重组,鼓励外资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同时还要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及其研发机构合作申请中国国家科技开发项目能力建设项目;鼓励跨國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在产业供给上中国政府可为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政策优惠。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开放能源、金融和电信等国有化领域,在打破垄断嘚同时为外资创造出新的投资市场如果这些政策能够到位,中国将进入新一轮的外资进入周期而从中获取的FDI收益无疑要比引进制造类囷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大得多。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经济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资企业加速撤离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