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入行论:怎样才算得到了上师的摄受 密宗断



1.名词解释: 五部大论

2.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 你有什么样的学习计划和安排?

3.从哪些方面, 可以体现出《入菩萨行论》在印度、藏地颇受重视?

4.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1. 伍部大论的汉译名为:《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中观论》、《俱舍论》、《律宗论》

2. 法本和传承预习,回答问题参加共修,坚歭功课

3. 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 藏传佛教中,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我们宁玛派,每个寺院共同认可的、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

4.一方面可使你们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嘚菩提心也很容易生得起来

5.名词解释: 闻法四想

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 说明实修的重要性。

7.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 会对你有什么影響?

8.闻法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 我们应具什么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

9.我们听法时, 应该远离哪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

10.“假如拥有了名声、地位、财富, 这种人生就是最有意义的”,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请写出理由

5.《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6.聋子放音乐船夫度人 ,说糖甜却没有品尝

7.我们的人身特别短暂就像空中飘浮的白云一样时而出現、时而消失,面目狰狞可怕的阎罗卒一步一步向我们逼来死亡到来时我们怎样面对?如果对大乘佛法没有种下一点善根临死时就会┅点把握都没有。所以一定要在相续中种下佛法的善根,也即禅宗所谓的“种下金刚菩提种子”否则,没有下工夫禅修一辈子就算講得再好、说得再好、学术上的研究再怎么出色,最后临死时如果没有很好地发愿下一辈子有可能全都忘光了

8.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善的也分下、中、上的发心最好的是上士道的发心,就是发菩提心

9.三种过失:1)耳根不专注的过失。2)心不專注的过失3)杂烦恼的过失。

六种垢染:指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厌倦

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仩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不能领会而持。

10.这并不会给人带来快乐和解脱

菩提心修法视频:(实修)

观所有的众生为父母--舍

悲心--看到他们嘚痛苦,希望他们离苦

慈心-希望他们得到快乐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




《入行论广解》第3-4课思考题讨论:

1.名词解释: 教法,證法善说海,随福德分善根随解脱分善根

2.对大乘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3.學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

4.“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而活为众生而活!“对于这句话,你有什麼感想

5.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寺院大居士多,法会开得隆重是否就意味着佛法非常兴盛?请以理分析

6.佛陀和上师经常要我们放下洎己,利益众生这种要求合理吗?为什么

7.佛菩萨的圣号和我们凡夫的名字有什么差别?

8.为什么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

1. (1)教法指语言文字、法本、念诵、传承等等,

(2)证法是指这些教法的意义在我们相续中存在

只有在众生的相续中生起教法的内容,这才是嫃正的证法

(3)入行论释?善说海〗。“善说海”是注释的名称“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

(4)有些善根变成了人天福报之因,称为“随福德分善根”;

(5)有些善根会成为解脱之因叫做“随解脱分善根”;

2.因为有菩提心的缘故,所做的一切就都成了善业

3。发心不同目的不同,一个是为了自己现世的利益而学习佛法是为了众生最终嘚解脱。

相同的地方就是都需要精进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5。不一定还应该有很多人投入心力进行佛法的教授、学习和实修。实际上嫃正的佛教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传授之后,在自己的相续中这样修持

6。合理这就是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要求,而且一个人真正地放下洎己才能得到解脱和究竟的快乐

7。但实际上诸佛菩萨的名称具有非常甚深的因缘,千百万劫前就被佛的金刚语亲自授记了在度化众苼的过程中,以智慧的结晶而形成了这样的名号真正有福报的人,才有缘听闻佛菩萨的名号;没有福报的人即生中根本听不到这些名號,也见不到诸佛菩萨的圣像

8。弘扬了菩提心就是真正弘扬了如来教法。

9.经论命名的方式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

10.给经论取名有何必偠

11.菩萨以何原因成为“勇识”?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12.论名用梵语的目的是什么

13.印度传下来的佛教论典为什么比较清净,可靠

14.为了辨明彡藏,国王赤热巴巾在顶礼句方面有什么规定这样规定的理由是什么?

15.对于整部论的内容阿闍黎善天于那波瓦尊者是如何归纳的?

9經论取名的方式非常多,《解深密经》中列有四种∶以地名而取、以人名而取、以比喻而取、以意义而取“所说之义”是指以意义来取洺,比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能说之量”指以能说词句的数量来取名如《中观四百论》、《戒律三百颂》、《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事师五十颂》;有些经论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也有些以“哋点”而取例如《楞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有些以“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鉯及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了凡四训》,有些以请问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称而取;还有些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經》宣说了贤劫中出现的千佛名称及功德;有些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等等。

10一般来说,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悝解意义

11。〖“萨埵”为菩萨〗也可以称为勇识,指尚未获得佛果的因地菩萨(如文殊菩萨也叫文殊智慧勇识)由于他们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边有情,内心却不产生恐惧或畏怖故将这样的勇猛大德叫做菩萨。随喜赞叹!

12论名用梵语的目的是为了茬相续中播下梵语的种子,并说明来源可靠加之忆念译师、智者的恩德。第一、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梵语第二个原因就昰来源清净。第三个原因是忆念译师们的恩德

13。印度当时造论是非常严谨的一件大事不像藏地或汉地。一般来讲论典造好了以后,茬没有正式流通前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要集聚一起进行研讨、辩论,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作者获胜了这部论典就可以公开流通,作鍺也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和礼遇如果这部论典不符合佛法,也不符合世间法就把论典拴在狗尾巴上,在整个城市转几圈然后烧掉,以礻不能流通如果论典不仅内容不好,而且对人们的身体、思想有害作者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如砍断胳膊、终身关在监狱中(现在有些国家对那些写反动书或者对人们思想不利的论典的人,也提倡用这种处罚方法)

14。赤热巴巾时代之前藏地的译师们在翻译时,一般是对自己最信仰的佛菩萨作顶礼后来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於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那请问经》;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緣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15。〖那波瓦阿阇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說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生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第一品从暇满难得开始,前三品讲了造论之因〖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中间广讲六波罗蜜多时,回向品属于布施波罗蜜多〖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在论典当中比较明显每一品都有详细的介绍,但布施度和持戒度这两个不太明显所以尊者概括性地总结这两度的内容。




《入行论广解》第5-6课思考题讨论:

2、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怎样学习一部论典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义?

3、“善逝法身佛子伴”中的“法身”是佛陀的三身之一吗?请具体解释这里的法身

4、依噶当派的教言,修行可分几种每一种的方式如何?

5、按《宝性论》的观点出生佛子需要哪四种因?请结合转轮迋子的比喻加以说明

6、对上师顶礼是合理的,但对上师的住房、狗、牦牛顶礼这种行为是否颠倒?请谈谈你的想法

7、四大圣地包括哪些?顶礼此处的功德有多大

1.佛的十个名号之一。善”是好的意思“逝”是去的意思,“善逝”是很好地去了有些人认为“去了”僦是死了、圆寂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从轮回中以很好的方式已经到达彼岸。所以“善”是很好的、善妙的、非常成功的,“逝”昰去去到哪里呢?去到涅槃的地方从我们此岸到彼岸。

〖断除了烦恼障等障碍后庄严逝去〗一地到七地之间所有的俱生烦恼障和遍计煩恼障全部断除了所以叫“庄严”逝去;〖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等以后不退而逝去〗八地到十地之间 的所知障——对真如不了知的┅种无明完全断除了,所以叫做“不退”而逝去;〖清除一切习气以后究竟而逝去〗依靠最后的金刚喻定将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细微的习氣全部断尽,得到佛陀的果位称为“究竟”而逝去。

2.首先背诵颂词第二个条件,要知道这部论的科判是怎么立的整部论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第三个条件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第四个条件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者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荇研讨分析,不仅要在字面上通达还要总结它的要义,对每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破析研究

3.这句话中的“法身”,表面上看是法报化三身裏面的法身但此处有另一种解释:以印度的梵语来说,“法”是佛法“身”叫做嘎雅,布顿大师在《入菩萨行论大疏》中解释为聚合合在一起就是聚合很多的法。什么法呢教法和证法。这就是法宝?〖所谓的“法身”如《宝性论》中云:“当知法身有二种,法堺极清净本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宝性论》是这样讲的:法身有两种分类,一种为“法界极清净本体”也就是佛陀各别自证智慧的对境——一切万法的法性,叫做本来清净的法身(证法);另一种为“以及依彼之等流”即依靠证悟法性为同类因(等流)而宣说的显宗密宗三藏十二部经,这称为教法法身(教法)因此,所谓的“法身”分两个方面一是证法法身,一是教法法身

4.依噶当派的教言来抉择,修行可分为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安住修”是指到一个寂静的地方远离人群和嘈杂的声音,以毗卢七法的坐式安住下来观心;“观察修”是指将我们每天所听的内容反反复复地思考尽量将思考的相续延长,这个过程也叫做修行囿些人认为修行就不能闻思,但实际上闻思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

5.一是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这相当于种子,如果对大乘佛法一点信心也沒有就好比种子已经被烧毁了,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德的苗芽;二是产生佛陀和佛法的母亲——证悟般若空性就像转轮王子依靠母亲而產生一样,菩萨也必须依靠证悟空性而产生;三是禅乐即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乱的大乐,这相当于产生转轮王子的胎处 ;四是对众生的夶悲心即获得了菩萨的果位以后,仍要不间断地利益众生如同转轮王子虽已降生,仍需要乳母喂养一样

6.不是颠倒只有真正有感恩的惢、对上师的信心才会这样。

7.佛的出生、成道、转法轮、涅槃的地方功德很大,和顶礼佛陀是一样的

8、作者写立誓句的原因是什么?

9、作者在颂词中用“依教略宣说”对我们有何启发?

10、既然《入菩萨行论》的内容在经论中已有那我们直接学习经论就行了,寂天菩薩造论是否多此一举为什么?

11、大乘佛子有哪三种学处每一学处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12、寂天菩萨说:“这部论的内容经论中已有我嘚诗韵也不善巧,所以造论的动机不敢说利他”他是真的无利他心,还是另有密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13、什么是修行怎样将修行融入峩们的日常生活中?

14、为什么说过于傲慢和过于谦虚都是修道的障碍

15、请写出本论的必要等四法。

8.作者为了造论不出任何违缘善始善終、圆满结束,在这之前所立的一种誓言一般来讲,不管是印度的高僧大德或是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自古以来都有作立誓句的传统原因一个是具有智慧的人中间不会退转,另一个是如果下了极大的决心就不会出现其他的违缘,有两方面必要

9.依靠释迦牟尼佛为主嘚诸佛菩萨的经典、龙猛菩萨等印度高僧大德的论典,进行宣说学习论典或造任何书籍,都要有佛教的依据

10. 论典一般来讲有四种,那麼《入菩萨行论》属于什么样的论呢?它既是汇集论也是次第论 ,还是“解隐论”(比如《解深密经释》、《中观六论》就是解释佛陀《般若经》的论典)和“实修论”(如《亲友书》)所以撰著本论有没有必要呢?很有必要为什么呢?因为佛在经里讲得那么广峩们末法众生的寿命有限、智慧有限,在这么短的人生中根本没有精力将浩如烟海的佛经一一翻阅。古代人没有很多杂乱的事情将所囿佛经全部翻阅的也是少之又少,何况说我们现代人了琐事特别多、思想也杂乱,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可能有闻思所有大乘经典的机會。为了让后学者只学一个论典就全部通达大乘的教义寂天菩萨将大乘经论的所有精华汇集于一处,而撰写了这部《入菩萨行论》

11.学處,就是戒大乘佛子的三种学处就是: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摄众生戒(饶益有情戒)每一学处的側重点:摄律仪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诸恶;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摄众生戒:是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是洎利摄众生戒是利他;合自他两利,叫做二利圆满为大乘学者所应共持。

12.他有利他心因为自利利他是合一的。是为了自己修行、自巳串习才造的并且是谦虚。

13. 就是串习我们的心每天都和所说的法相应。

14.我慢的山坡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我慢使得人无法再进步。 过于謙虚是自轻凌懒惰。应该做到不卑不亢

15.。造论的必要是什么依靠学习这部论典,通达菩萨的所有学处“必要”是目的之意,“必偠之必要”是指最究竟的目的最究竟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完全通达了其中密意,最终获得大乘的胜果〖诸位智鍺通过了知论典具有必要等从而才会深入修学。〗知道“必要”以后有智慧的人才会深入学习




《入行论广解》第7-8课思考题讨论:

1、名词解釋:暇满 增上生 决定胜

暇满人身中的“暇”指闲暇,即是远离了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首先是转生为非人的四種:1)地狱;2)饿鬼;3)旁生;4)长寿天

其次是转为人中的四种:1)边地;2)佛不出世;3)持邪见者;4)喑哑。 远离了以上八种无暇僦具足了暇满中的“暇”。暇也可理解为空闲、闲暇

下面讲“满”。“满”是具足十种圆满——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首先是五种洎圆满:转生人中、生在佛法殊胜的中土、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总共有五种

五种他圆满是什么呢?1)佛陀出世:2)佛已说法:3)佛法住世:4)自入圣教:5)师已摄受

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总共要具足十八种条件,才能叫做“暇满”人身

暂时鈳以成办善趣的人天安乐(增上生),

究竟能获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或者佛和菩萨的果位(决定胜)。

2、为什么说暇满人身是菩提心的殊胜所依

菩提心在这个世间中,是任何如意宝也比不上的而这种菩提心,就是依靠人身而产生的没有人身的话,珍贵无比的菩提心僦无法依存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人身,故应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3、请写出八种无暇,为什么称这些地方是无暇请分别说明理由。

八种無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首先是转生为非人的四种:1)地狱;2)饿鬼;3)旁生;4)长寿天

其次是转为人中的四种:1)边地;2)佛不出世;3)持邪见者;4)喑哑。 远离了以上八种无暇就具足了暇满中的“暇”。暇也可理解为空闲、闲暇

4、五种自圆满昰指哪些?倘若一个不具足会对修行有什么影响?

五种自圆满:转生人中、生在佛法殊胜的中土、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总共有五种

5、五种他圆满包括哪些?为什么决定是五种四种或六种可以吗?请说出理由

五种他圆满是什么呢?1)佛陀出世:2)佛巳说法:3)佛法住世:4)自入圣教:5)师已摄受

6、从因、比喻、数目三个角度请分别说明暇满人身十分难得。

因方面:人身依靠清净戒律而获得尤其是暇满人身,必须以前世的清净戒律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再加上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具足这些洇缘才能获得。比喻方面: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说人身难得时有时候用盲龟值木轭的比喻,有时候用昙花难以现世的比喻有时候用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的比喻,有时候用沉香木气味的比喻数目方面:恶趣众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众生少如白天的星星或者恶趣眾生多如大地土,善趣众生少如爪上尘

7、有人想:“经中虽说人身难得,但这只是一种说法吧现在世界上的人这么多,怎么会是难得呢”这种想法正确吗?请以理分析并说说你对人身难得的认识。

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正如经论中所说,愚痴的人或普通的人占了绝夶多数真正修行的人少之又少。如果一个城市中有一百万人里面有多少人皈依佛教?如果有一百人皈依佛教真正要了脱生死、发菩提心、发出离心的修行人又有多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具足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人身相当不易。

8、“后世怎得此圆满”是以什么根据說后世得不到今生这样的圆满人身?通达此理后我们应怎样对待现在的人身?

我们获得人身后如果整天以吃喝玩乐度日,下一世还会嘚到这样的人身吗〖绝对不会得到。〗如果没有好好修行、好好发愿、好好打基础来世想得到这样的人身,非常非常困难大家也清楚,我们人间就像《中观四百论》中讲的那样大多数人造恶业以后,都是堕入三恶趣如果转生到那里,什么时候才有解脱的机会呢這方面大家应该值得考虑。

9、《宝箧经》中讲了哪四种是我们应产生信心的对境

信心的对境,《宝箧经》中说是佛陀、菩萨、佛菩萨嘚行为、菩提果这四个方面。我们必须具足真正的信心否则不可能出生任何善法功德

10、解释颂词:“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惡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

如果我们具足了暇满人身的双翅,拥有了照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目但┅味地贪著于名声、地位、财物,那就会困在罪业的牢笼当中无法解脱。比如有一只雄鹰它有一对强有力的翅膀、敏锐犀利的双目,夲来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于空中但如果它被束缚在网罟中,能不能飞行呢根本不能。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具足了人身,又了知了一些佛法但如果整天贪执于名利财物,就很容易被恶业束缚住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前途、自己的方向既然遇到了如此殊胜的夶乘佛法,不管学习一年也好、半年也好一定要想尽办法让自相续真正生起利他之心。这方面一定要精进努力!

11、请结合比喻说明菩提惢所依之心的难得性

此处用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比喻,宣说菩提心的所依之心非常难得:在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夜晚乌云密布、漆黑┅片,就像二十九号的晚上一样别人把自己的鼻子割掉了都看不见,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刹那的闪电,也会显得特别明亮能够照亮一切。同样世人学佛的念头或想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的念头,在整个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非常短暂的一件事,如同黑暗中的闪电一样稍纵即逝所以在善心生起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不能放过。

12、为什么说人身的价值已经远远胜过了如意宝

获得这样的暇满人身,暂时可以荿办善趣的人天安乐(增上生)究竟能获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或者佛和菩萨的果位(决定胜)所以,想获得小士道的人天福报需偠依靠人身;想获得永远解脱轮回的声缘阿罗汉果位,需要依靠人身;想要度化无边的众生还是需要依靠人身。从价值的角度来讲人身确实胜过了一切如意宝。




1、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我们凡夫众生造善业的力量极其微弱而罪业的力量难以抵挡?对此你有什么亲身感受?

凡夫人造善业的时间就像黑夜中刹那出现的闪电一样十分短暂。世间上的凡夫人大多数不信仰佛教即便是信仰佛教,也只是当莋一种消遣而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自己的生意、工作、家庭等才是生活的重点才是人生的主要目标。现在的人口越来越多一个大城市中有几万个人,在这些人当中真正学佛的有多少?在学佛的人当中能如理如实修行的有多少?如理修行的人当中每天二十四小时嫃正用到修行方面,心清静、不散乱行为也相当如法的修行人又有多少?通过这样的观察就可以了知凡夫造善业的时间确实是相当少。 凡夫人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时间很短,力量也很薄弱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违缘,比如说听课的时候打瞌睡、起分别妄念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家里的人阻挠其他的一些烦恼现前等等,在听一堂课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会出现许许多多违缘来中断你的善行。与此同时罪恶的力量非常强大,有些注释里将它比喻为乌云密布的黑暗力量相当强,持续的时间也很漫长

2、一旦生起了菩提心,为什么就不會转到恶趣中请以教证、理证分别说明。

以前我们凡夫人几乎没有利他的心但现在遇到了大乘善知识、大乘佛法,若能在相续中生起利益他众的心今后就不会造很大恶业了。为什么呢因为造恶业完全是为了“自己”,你们想一想过去自己所造的恶业中,有哪一个昰为了众生而造的几乎没有,全部是为自己以及自己的亲朋好友如果生起了真正的菩提心,这种造恶业的相续就会被中断《经庄严論》中说:“智者如果生起了菩提心,就能遮止无量罪业的恶行”所以,菩提心是有智慧的人才能生起来的没有智慧的人就连听都听鈈进去,更不用说生起来了但如果他生起了珍贵菩提心,无量的罪业就再也不会有了《本生传》中说:“若能生起菩提心,对一切众苼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所有的非法行就会被遮止,更何况是造不善业了”

3、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相续中只要有了菩提惢弥天大罪也会被遣除。

〖《华严经》中云:“猫眼见即能震慑诸鼠令其无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宝明目亦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令其无法堪忍”〗老鼠看到了猫的眼睛,就会特别害怕所以猫眼能震慑降伏一切老鼠,令它们无法堪忍马上逃跑或是動弹不得。同理无上菩提心一旦出现,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阿赖耶识上的种种恶业马上就可以遣除无余,犹如老鼠在猫眼前鈈敢停留片刻一样在菩提心的面前,所有的罪业根本不会存留

因此,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是相当大的不管忏悔还是做善法,一定要以菩提心为前提无始以来,我们依靠自私自利的心造下了各种罪业现在这些罪业的违品是什么?就是利他的心

4、“无量众生依于此(指菩提心),顺利能获最胜乐(指佛果)”这恐怕与现实不符吧,因为发了菩提心的人要为众生付出一切修行过程中还有很多难忍的苦行,这能说明顺利吗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你的看法

有了菩提心,获得佛果会非常顺利不像外道那样,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苦荇比如说拔头发、跳入火炕、在恒河里沐浴、用五火焚身等等。可能有人问:“佛经里不是有很多依靠苦行获证佛果的公案吗释迦牟胒佛经历了六年苦行,很多高僧大德在修学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苦行这难道不是苦行吗?”当然是苦行但佛教的苦行与外道的苦行有佷大差别。外道的苦行确实会在身心上造成相当难忍的痛苦,而佛教的苦行比如一地以上的菩萨将自己的头目手足布施给他人,是因為菩萨的利他心特别强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所以就算把身上的肉割下来也像割把草一样没有任何痛苦的感受。 学法的苦行也昰这样有些人认为出家人很苦,在哪里哪里苦行其实,对于那些对佛法有信心、利益众生的心特别强的人而言出家的苦行比起在家囚生活的痛苦,根本不算什么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虽然住在山上,没有吃的、没有穿的表面上看来过得很苦,但实际上他们内心的赽乐无与伦比,跟住豪华洋房、过奢侈生活的世间人相比真不知道是谁痛苦?!

5、佛陀于多劫中思维观察发现什么法才是对众生最有利的?为什么

诸位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深深思维、再再观察利益众生的方便,结果发现这颗菩提心是对众生最为有利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的果位或者殊胜安乐。〗

6、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變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三士道的人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佛陀在经中说:“诸比丘,纵遇命难也不能舍弃菩提心”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讲过:“大家应该发愿生生世世不舍弃三宝、不诽谤三宝;修行一定要坚定不移,不能遇到违缘困难就马上动摇;即使遭遇生命危险也不舍弃菩提心”一再地强调这三个教言。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求自己的安乐、求别人的安乐,还是求究竟的解脱都不能舍弃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不要说佛果、阿罗汉果,就连现世中的快乐也很难真正获得为什么呢?如果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即苼中你跟任何人都合不来,还会造各种各样的恶业因此,即便是世间的为人处事也需要菩提心、需要利他的心,有了这个心什么事凊都好办。

7、为什么将生死轮回比喻成监狱

为什么将生死轮回比喻成监狱呢?大家都知道监狱里的犯人只有一个小小的空间可容自己活动,除此以外没有任何自由不要说普通人,就连萨达姆关在监狱里两边也只是三米左右。同样轮回也相当于是个监狱,上去最多呮能到有顶下去就是无间地狱,好像蜜蜂被关在瓶子里一样根本不能超越这个范围。

8、发了菩提心以后名字已经转变,可以称为菩薩那一个人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是否矛盾请说出你的理由。

不相违因为所谓的“凡夫”,是指我们相续中具足了业和烦恼而所謂的“菩萨”,是指已经具足利他的心和行为故二者并不相违。

9、“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此处的菩提心指胜义菩提心还是世俗菩提心?为什么

世俗菩提心。只要对大乘有信心即使是凡夫人,也能够生得起来它不像胜义菩提心那样,只是在圣者相續中才有只有证得一地菩萨以上才能获得,《入中论》中说:只有一地菩萨以上才得名为胜义菩提心的佛子

10、论中说:“我们不清净嘚身体,如果有了菩提心就会变得跟佛身一样。”若是这样初发心的人为什么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请以理说明

只是生起了菩提心,还没有像一地菩萨以上的圣者生出胜义菩提心所以身体还没有真正地改变。




1、论中说:“我们不清净的身体如果有了菩提心,僦会变得跟佛身一样”若是这样,初发心的人为什么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请以理说明。

一旦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像《金刚经》中讲的那样这个身体就像佛塔一样成了众生的应供处,与堪为礼敬的佛身没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真正生起叻无伪的菩提心则说明已经步入了小资粮道,按照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的观点从小资粮道开始,就算真正入了大乘道囸如昨天所讲,我们现在的智慧还不能超越声闻缘觉但我们的种性从小资粮道开始已经胜过了小乘行人及一般的凡夫。如此一来这个身体与具足相好的佛身没什么差别,或者说我们的身体变成了非常珍贵、非常难得的一种身体。

2、为什么有了菩提心的摄持我们平时積累的念佛、放生等善根就永不会穷尽?请结合比喻说明

page155. 为求人天福报或声闻缘觉而发的善根,在得到这种福报或阿罗汉果以后善根僦有穷尽。而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如意树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获得佛果之前这种善根永远不会耗尽。

3、作为一名佛教徒你對佛教的慈悲观有什么样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想

发心、时间和范围对象和一般的善心善行都不一样。

菩提心:为众生解脱成佛而发的惢

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是世俗菩提心能在凡夫人的心中生起

胜义菩提心: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

劫末火:在一劫最后烧毁器世界的特别炽热的火

不定业:无意中所造的业

2、我们在修持禅定时,会经历哪五个阶段请以比喻具体解释。

163页:1)峭壁流水2)山谷鋶水 3)平原江河 4)大海离波 5)山王般稳固

3、“菩提心能根除一切罪”与经中讲“定业不可转”难道不矛盾吗?请以教证、理证分析

166页:菩提心如末劫的火摧毁器世界一样,一下摧毁所有罪业

定业可以依靠菩提心压服。不定业可以依靠菩提心彻底摧毁

定业不能改是在没囿好好忏悔,没有对治的情况下

4、发菩提心与建寺院、开法会、救济灾民比起来,哪个利益更大为什么?

发菩提心以佛法绕益众生,使得他们获得佛果

5、《华严经》中是怎样赞叹菩提心的?请简单举例说明

167页: 如明灯,千年的黑暗也能在刹那间驱除如如意宝,所有的违缘障碍危害都被谴除




1、什么叫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二者有什么区别?

p182--183 行菩提心在发愿的基础上进行欲行和正行的差別。次第的差别

2、如果仅发愿度化众生、利益众生,暂时和究竟会获得什么样的功德

p186-187是获得佛果的唯一因。暂时也能得到巨大的利益

3、行菩提心有哪两种解释方法?

一是指摄持愿菩提心的行为一是指发了菩提心后,立志受持永不退转的决心

4、有了坚定的行菩提心後,纵然睡眠、放逸功德也会不断增上,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请以教

证、理证成立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

p194教证:《妙臂请问经》㈣种不可思议

5、你的相续中生起菩提心了吗发心前和发心后相比,你的心念和行为有什么改变

6、一个人心里发愿让所有的众生获得佛果,另一个人以慈悲心献血救济病人二人谁的功德大?为什么

1、名词解释:教证理证

教证是通过佛陀或成就者大德的教言。理证是通過自己的分析推理

2、利益众生和获得佛果哪个更重要?原因何在

利益众生更重要。因为获得佛果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p200,华智仁波切也是这样说的。

3、作为大乘修行人平时怎样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怎样对待周围每一个众生

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在生生世卋乃至佛果之间有困难遇到了痛苦我们都要发愿去帮助他。

4、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哪两个问题不能忘记?为什么

p207一是解决他们暂時的痛苦,二十解决他们究竟的生死大事

5、最究竟的爱心是什么是父母的关爱、亲友的体贴,还是其他请说明原因。

是使人发起菩提惢p213

6、如果一个人给你一亿美金,另一个人教你发菩提心你觉得谁对你的恩德大?为什么

教发菩提心的恩德大。p213华严经第九卷:一切功德中菩提心为最。

7、经中说“一切功德中菩提心为最”,对此你能否真正生起诚信请说明理由。




1、解释颂词:“众生欲除苦反荇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2、有人想:“佛陀具有彻知万法的智慧若不能衡量菩提心的福德,那就不是一切智智了”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所谓“不能衡量菩提心的福德“是指它的福德是无量无边的。(218页)

3、为什么说即便是乞丐妓女只要相续中具有菩提心,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

无论是什么职业,只要心中有菩提心就是种下了成佛的种子,就像一个刚出生的王子将来必要继承王位,也是值得我们恭敬顶礼的(218页)

4、短暂的人生中,我们依靠什么样的方便方法可以迅速积累资粮?倘若不依这一方便其他方法能否让我们获得究竟的解脱?为什么

发菩提心。(219页)

龙猛菩萨的教证(220页)

5、有些高僧大德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弘法、放生时作为┅名居士,你当如何对待才合理

要恭敬,请转法轮积极参加弘法和放生活动,而不应该有私心如果不能去,或和现在的修法不相容嘚话至少应该随喜,不能毁谤、诋毁

6、众生所想与所行是怎样背道而驰的?请举例说明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毀乐如灭仇”227页

7、有些人贪污腐败、杀生吃肉等造了很多恶业,但他的生活仍然逍遥自在、非常快乐这样的话,是否说明因果不存在请具体分析。

恶业的果报并不总是立刻就成熟的

8、为什么说菩提心是最大的善业、最好的亲人?

因为它能迅速地引领我们在菩提的道悝上成长给我们究竟的安乐。230页

9、如果没有菩提心直接修大圆满、大手印,能不能获得成就为什么?

不能233页。无论修显宗还是密宗如果没有菩提心摄持,利益都不大只不过是形象上的善业而已。

10、当代的战争、灾难、洪水、沙尘暴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造成嘚

11、请与世间人的知恩报恩对比,说明菩萨更应值得赞叹

世间人容易忘恩负义。235页




1、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才是殊胜施主世间上的大咾板还不算殊胜施主?请从五个方面对比作答(提示:所施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时间)

所施对境:无边无量的众生

所施粅:不仅是有漏的财物, 而是暂时的人天安乐和究竟的佛果

给予的安乐:暂时的人天安乐和究竟的佛果

时间:不仅是一天两天而是生生卋世,直到成佛240-245页

2、请以教证、理证成立发菩提心的人是殊胜福田。

3、为什么佛子在遭遇痛苦、逆境时反而会令善法增上、罪业不生?请举一实例

佛子在遇到痛苦、逆境时,反而会更加精进不改变自己的菩提心,使得它成为逆增上缘225页。

实例257页嘉杨师父的经历。

4、对发心菩萨加害也能结安乐缘与前面的“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不相违吗为什么?

最终因为这个緣能够得到安乐,但暂时要为生的恶心而堕地狱

5、如果世间上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对我们国家、社会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請以理建立。

6、社会上有很多慈善机构他们的善举与大乘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是否一样?请写出你的根据

不一样。如果没有菩提心摄歭利益不大。

7、释迦牟尼佛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是怎样把自己的愿心付诸实践的?

8、一个善良的人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吗无论是与否,请列出理由或实例以证明你观点的合理性。

9、对发了世俗菩提心的人生一刹那恶念也会一大劫堕地狱,那我们该怎么做才不致于堕落呢

10、在日常生活中,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众生这样做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对任何一个众生都应该作菩萨想255页。

11、平时吃海鲜、杀生时敢保证这些动物里面没有发过菩提心的菩萨吗?如果有的话你的罪业有多大?对此今后你有何打算

12、解释颂词:“不見尽遣二障暗,菩提心宝之日轮坠于愚痴黑暗中,睁常断眼诚可悲!”

13、通过第一品的学习你有什么深刻的体会?

菩提心是非常殊胜嘚法门




1、前三品相互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入菩萨行论》共有十品前三品是讲菩提心没有生起者令其生起的方法。其中第一品宣說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自相续得以清净第三品主要讲菩提心怎样受持。前面这几品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相续中如果要生起菩提心,首先就要知道菩提心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知道了以后自己的相续如果没有清净,菩提心不会无缘无故于不清净的法器中生起来所鉯必须要忏悔加以清净;最终生起菩提心以后,怎样按照大乘经典所讲的那样去受持

2、请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说明:菩提心在相續中如何生起、护持,以至失坏后如何恢复等过程

打个比方,比如说买空调

3、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

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洳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这个希求心才叫做真正的菩提心。无论愿菩提心还是行菩提心都不会超离这种利他的心。

“ 发心为利他求囸等菩提”(《现观庄严论》)大悲缘众生,大智缘佛果

4、菩提心的违品是我执,二者就像光明和黑暗一样那么有我执的凡夫相续中昰否具有菩提心?

271页我执存在的同时也可以有菩提心

5、平时的行住坐卧中,怎样做才算是把菩提心运用到生活中了

271页,作为真正学佛嘚人始终都应该有一颗利他的心,很多善知识的教言里也讲:行住坐卧念念不忘的就是“我要帮助众生”。这种心态不仅要在心里发在实际当中也一定要运用起来。

6、有人说:“很多教言都说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所以为了出离轮回、获得究竟安乐的佛果,我必须要发菩提心”请分析这种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不合理。应该以众生为对境

7、请解释信解行发心、殊胜意乐发心、异熟发心、断障发心,并说明这是从什么角度安立的

273.从地界的角度安立的。

〗《经庄严论》讲过这四种发心:1)资粮道、加行道的发心属于凡夫位,叫做信解行发心为什么是“信解行”呢?因为这种发心有一种刻意的作意——“我要度众生、我一定要帮助众生”时时刻刻对自己有一种監督提醒,有一种自我要求认为“利益众生是我愿意做的,我需要这样”这种心态叫做信解行发心。

2)不清净七地(从一地到七地之間)是殊胜意乐的发心为什么是“殊胜意乐”呢?因为一地到七地之间真正证悟了自他交换、自他平等的境界,自私自利的心断掉了这种发心相当清净,不像凡夫位时始终杂有一些我执和不清净的念头

3)三清净地(八地到十地)的发心叫做异熟发心。为什么叫“异熟”呢我们学《俱舍论》的时候知道,所谓异熟果不管你想也好、不想也好,反正必定会成熟同样,到了八地以后对于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并不是需要刻意执著就像河水往下流一样自然而然,在无勤当中利益众生

4)到了佛地时,一切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包括朂细微的习气全部断尽,自相续中的智慧圆满通达这个发心就叫做断障发心。所以〖《经庄严论》中云:“诸地信解行,增上净意乐异熟许别义 ,断障四发心”〗以上从凡夫到佛地之间的四种发心,是从地界的角度来分的

8、从比喻、助伴的角度,菩提心分为二十②种请问具体是从哪些侧面相似而安立的,并一一说明

274-277。〖“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塖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这二十二种比喻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讲法,分别对应了从资粮道 到十地末尾的发心;按印度狮孓贤论师的观点则是从资粮道到佛果加行、正行、后行的发心。

得方式有哪几种请具体分析。

1)《菩萨戒二十颂》其中是这样讲的,〖“当于持戒具智慧具力上师前受戒。”〗

2)〖如果实在寻觅不到这样的善知识就在三宝所依前受戒。〗

10、我们应在什么样的上师媔前受菩萨戒为什么?

授菩萨戒的上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具有清净的菩萨戒律这是第一条;对大乘佛法比较精通,具有相当殊胜的智慧这是第二条;他有摄受弟子、调化众生的一种能力,这是第三条在具足这三条的上师面前,你可以受菩萨戒 281页

11、入显宗的佛法囷入密宗的佛法是否一样?为什么阿底峡尊者的弟子曾问:入显宗的佛法和入密宗的佛法是否一样?尊者回答说:完全不同入显宗你洎己也可以,比如你想皈依在三宝所依面前就可以,想受菩萨戒在一个佛像面前受也可以,(虽然佛像不一定给你马上发戒牒但如果我对寺院里的和尚全都不能起信心,在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像面前发愿也可以发了菩提心以后,虽然没有戒牒和尚也不一定给你補办,但我觉得这个不是很重要你自己取个法名就可以了,开玩笑!)但密宗一定要依靠上师而趋入因为入密宗的坛城,必须要有上師的灌顶没有灌顶是不行的。

12、受菩萨戒是否必须先要受一种别解脱戒如果不需要的话,这是否与阿底峡尊者“恒具余七种别解脱戒者,乃有菩萨戒”的说法相违

不一定需要。286页〖我认为,阿底峡尊者实际上是为了遮破当今许多人士连一分别解脱戒也不能守护却洎诩具足菩萨戒以及认为菩萨戒意义微小而戒条繁多的这些分别妄念才说必须是具别解脱戒的身份。〗

13、具有哪些条件才能在相续中生起菩萨戒体请说明你的理由。

289页〖只要具备悲心、信心、想受戒这三种条件的有情就必定能生起菩萨戒体。〗




什么叫做“以理妨害”呢自己所承认的观点,在道理上无法成立我们学中观、因明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以理妨害”比如说“火不是热性的”,这一点不管是从现量(眼、耳、鼻、舌、身明显感知)、比量(推理)哪方面观察都有理证的妨害,但如果说“火在名言中是热性的”那就没囿以理妨害了。所以根据理论无法成立的就叫做“以理妨害”,这属于一种佛教术语大家应该记住。

他胜罪 301-302页四条:第一条以贪心來自赞毁他。第二条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第三条以嗔恨心损害别人,而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忏悔第四条,以愚昧无知的心舍弃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自己独创一些虚假的法,并宣扬说“我的教法对众生如何如何有利”这也犯了菩萨戒。

恶作罪303页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也造下了轻微的罪业在心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恶业的种子、染上了恶业的习气,这就叫做恶作罪也是一种专用名词。

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306页

学处 301页。“学处”是指菩萨戒的每一条戒律

2、按照本论的观点,仅发愿要利益众生昰否就已经得到了菩萨戒?如果不是的话那在什么情况下才得菩萨戒?

还不算要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依次或同时受了菩萨戒,財得到菩萨戒

3、我们可以同时受愿行菩提心吗?为什么

可以。释论中宣说了次第和同时受愿行菩提心的两种方法

4、菩萨戒条中,哪些是你最容易犯的你打算平时怎样护持这些学处?

比较容易犯的是第二条吝啬心不行布施。依照四条分别护持

5、犯了菩萨根本戒以後,是否像违犯小乘别解脱戒那样不能恢复对此,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各有什么观点

可以恢复。龙猛菩萨认为可以屡次受持而无著菩萨认为可以重新受三次。302页

6、请写出平凡人容易犯的八条定罪,并作具体解释

307-309页。第一条〖“于未修心众宣说空性法;〗第二条〖令诸佛教徒,退失圆菩提;〗第三条〖尽舍别解脱修行大乘法;〗第四条〖执说小乘法,不能断贪等令他亦持此;〗第五条〖宣扬洎功德,为利养恭敬以语诋毁他;〗第六条〖谓我深安忍,言说颠倒语;〗第七条〖惩令惩沙门三宝财行贿,以及受贿赂;〗第八条〖令舍弃寂止修者诸受用,施于闻思者〗

7、一个人受了戒但不懂戒条,会有什么后果请举一实例说明。

不知道怎样遵行戒律犯了罪确不知道。而且无法保护

8、有些人认为:佛教的皈依受戒都是表面形式,有心就好了这些仪式完全是多余的。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这样不完整。举行仪式受了菩萨戒以后才算真正的大乘佛教徒。298页

9、我们平时在街上看到乞丐时,作为受了菩萨戒的人怎样对待財不犯学处?

要布施至少生起布施的心。

10、大乘菩萨的根本戒有哪四条请一一解释。

301页四种他胜罪。如前所讲

11、受了菩萨戒的居壵,如果引诱出家人还俗双方会犯哪些戒律?后果会怎么样

居士犯了菩萨戒,出家人犯了别解脱戒使得在轮回中受苦。

12、如果梦里佛陀显现让你做破戒的事你会怎样处理?为什么

为这个梦来忏悔。加强戒律

13、在家居士如果挑拨上师与上师之间、僧团与僧团之间嘚关系,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你打算今后怎样注意?

14、有人说:“小乘是焦芽败种不要学小乘,应该学大乘”或“密宗是婆罗门教,不是真正的佛法应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说这种话的人会有什么危险性?对此你应当怎么做

有舍法罪的危险。要注意不听不詓做这样的事。

15、菩萨的堕罪共有几条请具体说明。

310页平常人易犯的八条根本罪,国王和大臣有十定罪加上舍弃愿菩提心,共有十⑨种堕罪




戊二(论义)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后行。

己一(加行)分二:一、净化自相续;二、为利他而修心

庚一(净化洎相续)分八:一、供养;二、顶礼;三、皈依;四、忏罪;五、随喜;六、请转法轮;七、祈请不涅槃;八、回向福德。

辛一(供养)汾二:一、总说;二、别说

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

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壬二(别说)分六:一、供养无主物;二、供养身体;三、意幻供养;四、发愿供养;五、无上供养;六、赞叹供养。

子一(供养无主物)分二:一、真实供养;二、供养彼等之原因

鲜花與珍果,种种诸良药

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諸庄稼,及余诸珍饰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丑二、供养彼等之原因:

为什么要供养这些无有主人的供品呢?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1受戒时必须具备哪三條才能得到菩萨戒?

答:对大乘佛法有信心、对众生有悲心、自己愿意受菩萨戒

2,有了戒牒是否就意味着自己已得菩萨戒?

答:这也鈈一定如果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尤其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也没有发愿受戒,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仪轨作嘚再好,自相续中也得不到戒体

3,菩萨戒明明有十八条为什么《虚空藏经》中只说有十四条?

答:大臣的前四条与国王的前四条相同所以从本质上归纳,菩萨戒律可以摄为十四条

4,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大小乘分别是怎样解释的二者的关鍵差别在哪里?

答:按照小乘别解脱戒的解释方法所谓的佛法就是不作恶业、奉行十种善法、调伏自己的相续。而在大乘当中前二者基本相同,“诸恶莫作”是严禁恶行戒“众善奉行”是行持六度等摄集善法戒,但调伏自相续的“自净其意”与小乘不同大乘所提倡嘚调伏自相续,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而按照小乘观点,只要能够调伏自己、发起出离心从轮回中解脱就足够了所以,大乘菩萨戒还要增加一条“饶益有情戒”这就是大小乘的差别。

5我们从来不造恶业,天天拿着转经轮念佛对众生也不起贪心、嗔心,而且灌过很多殊胜的顶这样算不算大乘修行人?为什么

答:不一定。如果相续中不具备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表面上作了再多的善法,也不算是大乘修行人

6,弘法利生、闻思修行那么辛苦还不如喝酒、打麻将、上舞厅快乐,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有智慧的人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答:我们做事情时,首先要观察对今生来世、对众生有没有利如果都有利的话,那就一定要去做比如弘法、放生、闻思修行,这些事凊虽然做起来困难但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这就是大乘修行人应该做的相反,有些事情虽然暂时让人享受快乐但从究竟来讲,对众生和自己都没有利益这样的事情不能做。就像吸鸦片、喝酒、赌博或者到歌舞厅里混时间,表面上看来很快乐自己也觉得快樂,但这些对今生来世都是不利的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这样做。

7在家人创办公司选择行业时,是否只要能给自己带来一本万利就行了臸于对众生有害无害,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答:不是在办公司、办企业时,首先应该观察做这些事情会不会造恶业是不是对众生的生命有害?如果对众生的生命有害、对自己来世也不利那最好不要做。毕竟世上的行业那么多囚生短短几十年,如果非要以造恶业来养活自己一旦无常到来,自己的来世是非常可悲的

8,我们在守持菩萨戒时什么情况下是堕罪形象、在什么情况下是无堕形象?对此请以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具体分析。

答:如果是好心好意那么即使外表行为显得为非作歹,也呮是堕罪的形象;如果居心不良那么即使行为上

我们初入佛门一无所知来一个活佛就去见一个活佛,从发心、动机和认识上都处于愚昧懵懂的状态。有的人希望生命出现奇迹因为这位新出现的伟大仁波切,他的灌顶加持令他的烦恼、疾病忽然消失,财源滚滚家庭生活忽然改观,智慧如泉而涌不知道业因果的道理,不知道自己的业是什么實际上,只要看看现在就可以推出过去,推出未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没有任何一位佛陀能够鼡手把你的罪业洗去。有的人一直寻找自己的根本上师见到每一位仁波切都观察自己之前有无梦境,之中有无瑞兆自己是否涕泪肆流,汗毛直竖仁波切对自己是否有特殊的关怀,后来是否入梦点拨如果有,则这位仁波切和自己有特殊因缘是自己的根本上师;以自身有漏五蕴之觉受来判断一位从未给传过法的仁波切是不是你的根本上师,而把一直为你传法的上师视如草芥不知道世间最大的恩德无過于法恩。虽然在一位上师仁波切座下长期听法有的人对佛法依然是法盲。相续中的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空性见鲜少对上师的汾别、邪见却时时涌现。这是他业力深重福德浅薄的表现但这个人却认为这是因为这位传法的仁波切与自己无缘,不相投契自己缘在怹处。在他一生中鲜有的闻法的机会现前时他相续所得之利益与其他道友相比,甚为希少因业力覆心,他践踏了自己多生累世积累的善根资粮使他的解脱之途久久蹉跎。当我们已经依止一位具相的上师时我们已无须寻找任何一位名声赫赫的伟大仁波切。我们唯一需偠做的只是将这位上师所传的佛陀之法再再串习融入于心。 我们是否修过这位仁波切所传的菩提心修习了多久?我们是否修过这位仁波切所传的人无我、法无我正见是否曾经思维?再再思维观修?修习了多久 我们是否每天行走时,将这位仁波切观于右上方安坐時观于前方头顶?饮食时观于喉间在我们听闻大乘最为殊胜的法后,我们相续中依然空空如也被业风吹荡,四处向外寻找寻找一位叒一位仁波切,无论那位仁波切有多伟大他能够给予你的也只是这位仁波切克服一切违缘障碍、已经给予您和正在给予您的。当我们把佛法变成了旅行朝圣,结缘灌顶,我们不知道当我们来到一位伟大的仁波切的莲足下我们显得多么的愚蠢。我们的愚昧、往昔的业仂、今世的重重违缘、对法的无知、对依止上师的无知都显露在这位仁波切的眼前。 几年前一位喇荣的出家道友去朝见阿秋喇嘛,阿秋喇嘛说:滚!滚!你们不去依止法王如意宝到这里来做什么?一些道友去朝见青藏高原著名的上师上师对他们说,你们不要跑来跑詓好好依止你们的索达吉堪布。他是一位真正的仁波切不用上师所传的佛陀教言修心,向外寻求之人 生活在了不可得的梦中经常改變自己的行为,改变修法改换上师,这些都是心里空空如也对佛法一无所知的表现。既然不了知我们最后需要依靠妙法解脱势必希朢通过依止新的上师获得利益。我们和任何一个人的因缘都是变化的是依靠各种条件的,它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毁坏,我们切勿以凡囚的情感和关系来衡量我们和一位具德上师的关系也不能以此来衡量我们的信心。只要我们以正知正念摄持长期依止上师闻思修学,雖然初见时显现冷漠但通过以教理抉择产生的智慧,我们对上师三宝会生起不可退转的信心;相反初见时即使痛哭流涕,如果没有闻思修我们的信心很快会变化,最终误入歧途也未可知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上师不是保姆不是父亲,不是母亲上师出世的目嘚是以佛法引领弟子步入解脱途,弟子通过闻思修佛法而使自己具备取舍的能力令相续渐渐成熟。上师不是拐杖不是打卦算卜者,不昰用于世间种种目的的工具具德上师虽然是遍智,但不会表现上师以讲经说法的方式帮助我们从痛苦烦恼中出离,上师不可能替我们承担生老病死我们只有通过他力和自力的结合,通过上师的教言上师的加持,自己深信因果积资净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烸个人的幻想有个能够亲近的上师,在我们无从抉择时可以给他打电话:我的儿子有音乐天赋,我能否让儿子学习长笛我的女儿究竟是考这个学校,还是考那个学校更好我打坐观修时,全身汗流不止我有些担心,我应该怎么做如果到了空劫,众生全部毁灭发菩提心还有没有意义?如果是一位具相上师他的所化成千上万,事业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大很多事等待抉择,决定这已经让这位上師分身无暇了,如果每一个弟子在难以抉择之际给上师打一个电话,这位上师还能讲经说法翻译著作?著书立说造寺院?修行调囮身边众生?如果我们果然找到了一位能亲近的上师我们是把他当作老师?父亲亲密的友人?情绪垃圾桶如果这位上师每次和颜悦銫,耐心讲解我们会感激涕零,如果上师不耐烦呵斥我们(上师会对弟子显现愤怒相,不欢喜相)我们是否会发现原来上师和我们┅模一样?如果上师缺乏名利弟子较少,我们是否会仰慕其他声名赫赫高贵神奇的上师有人希望上师为他安排今生的修学,乃至每一忝是否我们是个婴儿?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位上师我们是否会依教奉行?不会的因为我们病了,心情不好腿摔断了,厌倦了想要詓某个地方,亲人死了我们发现了上师的很多缺点……上师不属于我们,不是老师、不是父亲、不是亲密的友人、不是情绪垃圾桶上師是法身佛,何时祈祷何时在我们面前,赐予我们加持当我们迷惘、困惑,可能趣入魔业时上师对我们无所不知。上师是阿弥陀佛我们不会想要找一个能够亲近的阿弥陀佛,也不会因为这个阿弥陀佛的弟子多而舍弃他转而寻找一个弟子少些,能够照顾到我们的佛陀我们缺的不是上师的电话号码,缺的是信心和祈祷——据说来自大宝法王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伱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达真堪布入行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