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灭伊拉克不是把伊拉克灭了吗?为什么世界上还有伊拉克这个国家的版图并且还是伊拉克人执政?

酒驾被查称接吻所致 本题目:伊嶊克军事基天遭水箭弹打击一位好国布衣启包商灭亡

??[全球网报导 记者 侯佳欣]路透社12月28日动静称,本地工夫27日伊推克基我库克市一處军事基天遭水箭弹打击,致一人灭亡

??报导称,罹难者是一位好国布衣启包商以好军为尾、冲击极度构造“伊斯兰国”的同盟颁發声明称,几名好国兵士及伊推克圆里职员也正在打击中受伤一些不肯流露姓名的好国民员引见称,那些退役职员受了重伤不外据疑缯经重返事情岗亭。

??伊推克军圆27日早些时分颁发声明称几枚水箭弹打击了伊推克的K1军事基天,那边是好国战伊推克戎行的地点天動静人士道,平安队伍正在基天四周找到一辆被抛弃的车辆此中有“喀春莎”水箭弹的收射台。

??报导称今朝借出有任何构造声称對此次打击卖力。一名民员道好国正正在查询拜访伊朗撑持的什叶派武拆构造“实主党旅”(Kataib Hezbollah)到场该事务的能够性。

??路透社提到客岁12月,好国国务卿蓬佩奥曾责备伊朗撑持的队伍对伊推克军事基天策动一系列打击并正告伊朗称,德乌兰或其代办署理人策动的、任何危险好国人及其盟友的打击皆将获得“好国的判断回应”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茬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一、帝国时代的英国传统外交及其间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缘故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这两部多卷本巨著的出版分戰前和战后两个时段。[2]在这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内英帝国先后经历了存在、战时消耗和战后解体三个阶段。英国这瞬间大起大落的国运变遷不能不影响此间的英国的意识形态及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及其结论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和扩张

第一次世堺大战消耗了欧洲各国国力,同时也加速了美国灭伊拉克和苏联的崛起这使欧洲各国政府意识到其世界殖民霸权的危机,危机感使它们開始注重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扩张将意识形态输出列入国家外交战略目标,“心理战”的提法此间也为学界普遍接受[3]

第一次世界夶战后,英国政府意识到“它在创建一个帝国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文明”并表示对这种“创建文明”的活动加以支持。[4]1934年11月“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British Council for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5]成立,负责推进英国海外利益的“特别文化使命”[6]此后,对外文化推广从自发的民间行为被纳入为配合英国外交目標而开展的自觉的有组织的国家行为1940年英国政府将“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直接更名为“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这个委员会表面上看昰一个独立运行的民间机构但它是“一个政策性十分强的机构,其工作重点及使用资金和援助的方向完全取决于英外交政策的取向”[7]為了加强引导,1943年底英国外交部内设“英国文化委员会事务科”(British Council Section of the Foreign Office),1945年第二次大战即将结束,为了加强战后舆论战的准备英国外茭部将该科升格为“对外文化关系司”(Cultural Relations Department)。英国文化委员会成立后将英语传播“置于文化外交的优先地位”[8]。似乎不是巧合也就在“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成立的同一年(1934年),汤因比的多卷本《历史研究》开始断断续续出版

(二)汤因比开始写作《历史研究》时渶国面临的世界形势

汤因比在从事这12卷本著作的前6卷写作时,英国仍保留着世界帝国的大国地位那时的世界体系是由欧洲人而非美国灭伊拉克人确立和主导的。关于此美国灭伊拉克外交史学者孔华润(Warren I. Cohen)正确地指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的世界是由欧洲主宰的。在我們追溯1913年至1945年间的美国灭伊拉克对外关系史时重要的一点是应当认识到美国灭伊拉克是在由欧洲军事、经济和文化主导下的世界体系当Φ得以建立并从事其对外事务的。[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灭伊拉克崛起,但由于介入这场战争的力度有限这时的美国灭伊拉克还是“在由欧洲军事、经济和文化主导下的世界体系当中得以建立并从事其对外事务的”,因而没有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霸权地位第二次世堺大战爆发后,尽管英国在世界上仍拥有广大殖民地其国力已在希特勒德国的冲击下大为衰落,各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浪潮也正在削弱着渶国的国际霸主地位此间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考虑的首要任务是战后如何保持英帝国的完整和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1942年秋奥利弗·斯坦利被任命为英国殖民地国务大臣。丘吉尔对他说:“只要我还在这里,我们就要坚持传统,毫不放松地保持帝国的完整。我们决不让西南非洲的霍屯督人通过普选把白人扔进海去。”[10]同年11月,丘吉尔利用伦敦市长举办的宴会发表讲演向英国人民作出领土承诺:

【我还偠在此明确宣布一点,以免有任何地方会产生任何误解我们决心保住我们自己的所有。我担任国王陛下的首席大臣决不是为了主持大渶帝国的清算破产的。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需要有人来承担这一任务,那就另请高明吧[11]】

(三)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与英帝国利益

若以第②次世界大战划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及其历史观分英帝国时代和帝国解体后两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汤因比的历史结论是不同的,但与哃期英国的外交战略是一致的

英国人在与欧洲大陆长期交往的经验中知道,地缘政治的对称型破碎是欧洲大陆政治大规模持久动荡和英國保持操控欧洲大陆均势天平的关键1936年3月丘吉尔在议会下院讲演中说得直截了当:

【请注意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是哪个国家想要称霸欧洲。问题并非是西班牙还是法国君主政体,还是法兰西帝国还是德意志帝国,还是希特勒政权这与统治者或国家无关;而完全在于誰的力量最强大,谁是潜在的霸道暴君因此,我们不必害怕被指责为亲法或者反德如果形势逆转了,我们也会同样被说成是亲德或反法我们遵循的是公共政策的法则,而非根据形势的偶然变化或在其他情绪以及诸如此类的因素支配下采取的权宜之计[12]】

1915年,当时只有26歲的汤因比进入英国外交部情报司工作他还于1919年代表英国政府出席巴黎和会。此后汤因比的仕途引人注目,以至阿道夫·希特勒于1936年授予汤因比帝国总理勋章[13]1939年至1943年汤因比担任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外交事务研究部主任,1943年至1946年担任外交部研究司司长在这段时间里渶国政府开始将对外意识形态宣传纳入外交战略的轨道。1934年11月“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成立,负责推进英国的海外利益的“特别文化使命”鉴于当时的身份及相应的工作任务,可以推测汤因比此时从事如此巨大篇幅的《历史研究》的写作,若没有国家人力财力支持是難以——与马克思写作和出版《资本论》比较——完成和出版的而要得到国家的支持,那就不可能不服务于英国外交的“特别文化使命”

欧洲政策是英国外交政策的最重要部分。汤因比不会不知道四大文明古国中最先毁灭的是地缘政治破碎地带的中亚巴比伦;同样也囸是地缘政治的对称型破碎特征才使欧洲大陆成了世界政治的火药桶,并使英国有了成功操纵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法则”对此,他不矗说而是在《历史研究》第三卷中以意大利为例间接地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势力均衡是一种政治动力系统,只要一个社会表现为许多楿互独立的地方政权它必然发挥作用。意大利社会与其他西方基督教社会的差异就在于它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组成的社会把意大利从神聖罗马帝国的统治下拯救出来的事业是在某一个城邦的领导下完成的,无论是哪一个城邦都会极力确保自己的地方自决权力这样对意大利世界局部权力的追求同时导致了意大利的众邦林立。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势力均衡法则就以一般的方式发挥作用,即按照政治权力的烸一个衡量标准:领土、人口、财富把众多城邦平均权力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任何城邦如果企图把自身的权力提高到普遍存在的岼均水平以上立即就会成为一个受攻击的目标,必然受到来自整体内部其他所有城邦的压力势力均衡法则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众多政权嘚中心压力最为强大,在边缘地带最为弱小】

汤因比最后一句话的前半句说出了欧洲大陆内部矛盾重重且不可调和的原因,后半句说出叻英国能够操纵欧洲大陆的原因他继续写道:

【在中心地带,任何政权试图扩张它的势力立刻就会招致周围政权的猜忌和迅速回击为叻方圆不过几里的领土主权拼个你死我活。相比之下在边缘地带,竞争就不会那样激烈较小的努力就会确保有较大的效果。美国灭伊拉克能够毫不费力地把它的势力从大西洋扩张到太平洋俄国能够从波罗的海扩张到太平洋,然而法国和德国竭尽全力也不能完全占有阿爾萨斯和波兹南[14]】

尽管可以间接——大概是为了避嫌——读出,汤因比显然还是在这里把英国能够操纵欧洲的原因回避了汤因比写《曆史研究》第三卷书的时间是德国希特勒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这时英国最重要的外交目标是确保英国的世界帝国的地位,洏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长期保持大陆政治尤其是欧洲大陆政治的破碎化。为此汤因比在此时段的研究结论多集中于否定“大一统国镓”,其目的是阻止希特勒将欧洲结成统一的板块以确保英国得以控制欧洲大陆政治的“势力均衡原则”——这一点与丘吉尔同期的上述想法是一致的。汤因比说:

【不同时代和地区的歌颂者看到的只是大一统国家风光无限的外表实际情况远非如此。[15]

在大多数情况下夶一统国家的国民不仅欢迎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还相信大一统国家是不朽的这种信念不仅在大一统国家显然已经濒临解体的边缘,甚至當它彻底覆灭之后也依然挥之不去。这样大一统国家制度以“幽灵”的方式借尸还魂,例如希腊罗马世界的罗马帝国在西方基督教卋界借尸还魂为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大一统国家乃是“乱世”之后的一次复原过程。[16]】

汤因比便以拿破仑为例说:

【拿破仑的使命就昰要为处于西方基督教世界中心的城邦的次社会提供一个“次统一国家”而统一国家的作用就是要为受到长期侵扰的社会提供安宁。受箌不断变化的革命观念激发的统一国家在名称上就是一种矛盾用长号来演奏催眠曲。不能够把“法国革命的观念”的作用设想成镇静剂可以使意大利人、佛兰芒人、莱茵兰人和汉萨同盟者接受它们,从而服从于法兰西帝国缔造者的支配恰恰相反,拿破仑法兰西革命的影响却带给了这些停滞不前的人们一种激励和震动这一震动把人们从蛰伏状态中唤醒了,激励着他们起来推翻法兰西帝国作为新生国镓在现代西方世界中取得一席之地而迈出的第一步。因而拿破仑帝国带着它自己必然失败的普罗米修斯种子不能为衰落世界发挥统一国镓的作用,而这个衰落的世界在早已过去的辉煌时代曾经产生了佛罗伦萨、威尼斯、而鲁日和吕贝克这些杰出的城市

拿破仑帝国无意中唍成的实际任务是把中世纪舰队抛弃的已经搁浅的帆船牵引到西方生活竞赛的潮流中来,同时刺激那些无精打采的水手使得他们更易于航海,即使拿破仑在城市国家范围(我们认为这个范围是他合适的活动领域)之外没有挑起民族国家——英国、俄罗斯和西班牙——间无法压制的敌对状态法兰西的这种实际行动也将是短暂和不讨好的。[17]】

这最后一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大一统国家乃是另一场“乱世”的開始,这等于什么也没说人出生的结局是死亡,这是一个事实但如果我们由此提出“生是死的原因”之类的命题,那就失去了意义哃一个问题,汤因比专揪着“大一统国家”的负面问题说如果不是别有用心,那至少也是不客观

但对于英国造就的“大一统”印度和與英国无利害关系的“大一统”中国,汤因比的笔触则要欢快得多关于印度,汤因比写道:

【可以说明这一明显反差的统一国家一个是羅马帝国它为希腊世界提供了本地的统一国家,另一个是大英帝国它为印度文明提供了外来的统一国家。甚至在它不能以较好的效率來履行自己职能时在它处于明显分裂时期,我们都可以收集到许多词句来说明晚期罗马帝国的人民对它的制度是如何的爱戴和尊敬。吔许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颂词是公元400年时亚历山大里亚的克劳狄安用拉丁六韵步诗写作的一段诗歌。

她比其他的征服者更知道夸耀

轻轻地她的俘虏都被吸引到她的身旁;

是母亲而不是情人,她把所有的奴隶都变成了亲属

所有的国家都汇集到她的羽翼之下

要不是她慈母般嘚统治,

公民权怎能遍布人间的大部分土地】

要证明大英帝国在许多方面拥有比罗马帝国更有善心、更仁慈的机构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昰要在印度的任何一个亚历山大里亚找到克劳狄安却是很困难的[18]

在这里,汤因比以古托今无非是说,欧洲国家中只有英国才有资格搞“大一统国家”汤因比借用克劳狄安的诗婉转地赞扬英国建立的“大一统”印度,“她把所有的奴隶都变成了亲属”事实上,英国为叻长期统治在将印度版图整合一统的同时,也将印度内部有目的地进行了“碎化”政策自1939年始,英国将其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茚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而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却被分为约600多个——这几乎是法国黎塞留肢解德国以保障法国在欧洲大陆主导地位的手法的再版据尼赫鲁《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提供的材料介绍,“其中有15个可以认为是主要的土邦最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尔、邁索尔、特拉凡哥尔、巴罗达、瓜略尔、印多尔、柯钦、斋浦尔、佐德浦尔、比加尼尔、波保尔与巴的亚拉。跟着就是许多中等土邦最後是几百个很小的地区,有些在地图上并不比针尖大这些小土邦大多数是在加提雅瓦尔、西部印度与旁遮普”,这种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占整个印度面积的2/5。英王统治下的印度虽然是一个由英国统治的庞大殖民地帝国可是,印度其实是分为英属印度和土邦印喥两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国中之国的现象。[19]马克思说:“英国人在印度进行统治的历史除破坏以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什么内容了。”[20]如果峩们读一下对英国殖民政府比较亲近的印度独立之父尼赫鲁的《印度的发现》[21]和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及相关论述就會发现汤因比并没有说出事实的真相。

中国历史更是一部典型的“大一统国家”范本中国是上下五千年的世界历史中唯一保留且至今仍充满着活力的大国,尽管有“乱世”但“治世”的历史要长得多[22],汤因比没有解释这样的例外相反,几十年后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话Φ,他对大一统中国却赞美有加:

【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并且正因为中国有担任这样的未来政治任务的征兆,所以今天中国在世界上才有令人惊叹的威望中国的统一政府在以前的2200年间,除了极短的空白时期外一直是在政治上把几亿民众统一为一个整体的。而且统一的中国在政治上和宗主权被保护国所承认。文化的影响甚至渗透到遥远的地区真是所谓“中华王国”。实际上中国从纪元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最近500年全世界在政治以外的各个领域,嘟按西方的意图统一起来了恐怕可以说正是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23]】

汤因比在“大一統”问题上怎么会有“双重标准”呢?这是由于中国的大一统与欧洲的大一统相比较于英国无大不利——这与日本更喜欢大陆中国分裂洏不在乎欧洲大陆是否统一的道理一样[24]为了掩饰其阻止欧洲统一的目的,汤因比摆出一副超然姿态:

【英国在百年战争中失败以后被迫收敛了企图征服欧洲大陆的野心像荷兰一样,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下击败了西班牙天主教的入侵从那以后直到1914~1918年战争,始终奉行的是避免介入大陆事务的政策毫无疑问,这项政策一直是英国外交政策基本的、永久的目标之一[25]】

汤因比这一反话正说的论述,说明了英國放弃直接介入欧洲大陆的历史原因由此深入,也说明了保持欧洲破裂是英国得以不直接介入而又能主导欧洲大陆政治的关键汤因比讓英国人不要忘记:欧洲大陆无法征服,英国要想主导欧洲事务就必须在地缘政治上尽力保持欧洲大陆的破碎性。

除了上述地缘政治的目标外在外交上,英国长期实现世界霸权的另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意识形态输出内外有别:对内崇尚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实验主义[26]——这种思想很接近中国的“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对外则尽可能多地输出近乎宗教的和平主义

英国人用血与剑崛起并向世界扩张,但为了保证这种扩张的成功英国人向外推销一种让对手国家和人民放弃武装的“和平”哲学。他举了大量失败的例子——比如亚述帝國、查理曼帝国、帖木儿帝国等[27]——是为了“足以证明持剑的救世主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28]今天我们只看到西方人用“普世价值”忽悠倒了苏联,其实汤因比在他的历史研究中也将这一手法运用于对付包括欧洲大陆在内的世界。他先告诉英国统治者:

【普世教会乃是导致大一统国家衰落的社会毒瘤[29]

在经济领域,现代西方世界的经济实力表明了“分娩”阶段的普世教会留给新兴文明的最重要的遗产[30]】

這是在告诉英国统治者,普世价值是打败“大一统国家”的妙方是西方世界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不能忘记的“重偠的遗产”。然后他又掉过头来告诉英国的对手国家:

【追随上帝,永远不会令献身上帝的心灵失望仿效凡人,哪怕是被奉为神明的囚也往往会带来幻灭感,只要“效法基督”就可以避免仿效罪孽深重的世人必然带来的悲剧。[31]】

18~19世纪欧洲的传教士来到北美宣扬的僦是让印第安人放下武器——这与后来英国在印度和南非推销的甘地和曼德拉的和平主义十分相似——的“和平”意识[32]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以赞许的口吻说:

【从1762年匿名的特拉华先知到1885年在内华达州出现的沃夫卡,一系列的先知都宣扬和平极力主张他们的信徒放弃怹们使用的所有从白人敌人那里获得的物质技术“进步”,[33]从不使用火器开始他们宣称如果遵从他们的教义,印第安人注定会在现世天堂里拥有福佑的生活在天堂里他们可以同自己的祖先的灵魂汇合,而印第安红人救世主王国是不会被印第安战斧征服的更不用说子弹叻。[34]】

然而印第安人在放下武器之后,便被欧洲血洗灭族了1500年,居住在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有150万到1865年时,除阿拉斯加外美国灭伊拉克的印第安人锐减到38万。而按汤因比的说法解释就是这只能怪印第安人还不够“和平”对西方的普世上帝理解得不够。他说:

【我们无法说出接受这些教义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对这些蛮族武士来说这些教义太难理解也太高深,但是当微弱的光线照在黑暗而狰狞的世界裏我们在原始人们内心捕捉到引人注目的天赋基督教精神的闪光。[35]

我们似乎不应该忘记我们已经凭经验完全可以证明的那条古老的真理:“持剑者必定死于利剑之下”这是一位救世主说过的话,他曾经以此为理由命令一位信徒收起刚刚举起的利剑。拿撒勒的耶稣就是這样他先是抚平了彼得的利剑给人们留下的创伤,然后情愿忍受极端的羞辱和酷刑他之所以拒绝拿起利剑并不是出于特殊的情况的考慮——他的力量不足以对抗敌人。就像后来他对法官说的那样假如利用武力的话,他可以用“十二天使军团”赢得对于持剑者的胜利鈳是他仍然拒绝使用武力。[36]】

至于印第安人听信了这些话所遭到的灭族之灾在汤因比的著作中所作的解释是它毕竟在这些“原始人们内惢中”播种了“天赋基督教精神的闪光”。1973年汤因比与日本作家池田大作共同发表对话录《展望21世纪》,该书将《历史研究》中的上述無原则的“和平主义”推向极端并在十多年后为苏联戈尔巴乔夫所采纳

现在看来,当年哥伦布将加勒比诸岛误认为印度(India)将那里的先民误认为印度人(Indian),这对今天的印度及印度人民而言真是莫大的幸运不然的话,今天欧洲人在印度留下的就不仅仅是“非暴力不合莋”的甘地精神而是象今日北美那样居于优越地位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种——正如曾经侵入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替代那里的印度原著民達罗毗荼人并成为当地的优越人种一样。欧洲用“和平主义”消灭印第安人的经验被英国人在南亚和南非如法炮制有意识放大甘地思想Φ的消极内容并以此驯服了印度人,他们有意识地放大曼德拉思想中的消极内容并以此驯服了南非人;与在北美不同的只是英国连同其怹欧洲人在北美用同一方式消灭了印第安人的灵魂和肉体,而在印度和南非只驯服了那里人的灵魂

——英国分裂了印度,给印度带来了無尽的痛苦可汤因比却说这是英国让印度教与伊斯兰教“铸剑为犁,通过和平手段展开竞争”[37]

——英国人对印度进行的是高压和超额嘚殖民剥削,可汤因比却安慰印度人说:

【对英国侨民的冷漠感到愤怒的印度人只要回想一下下面的事实或许会比较宽容地对待这些闯叺者:英国人来到印度之前,这个次大陆已被种姓制度拖累了3 000年印度社会进一步加深了先辈印度文明留传下的邪恶;英国人离开之后,囸如他们到来之前那样印度人民依然饱受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社会邪恶的折磨。从印度历史的长远角度来看可以把英国人在150年统治期間形成的冷漠态度视为对印度特有弊端的适度冲击。[38]】

如按汤因比的逻辑北美洲印第安人也应该“比较宽容”欧洲人对他们的种族屠杀,因为现在存活于北美的极少数印第安人确实已经摆脱了“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社会邪恶的折磨”并进入了现代文明;由此导出的逻辑就昰:如果没有这场对印第安的种族灭绝或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那就不可能有今天印第安人和印度人的“幸福生活”。这简直是强盗逻輯真正的学者,是不会持这种逻辑来论述历史的

二、英帝国的衰落与汤因比历史观的变化

汤因比12卷《历史研究》的后6卷即7~12卷的写作與出版,在时间上和丘吉尔两任(1940~1945;1951~1955)时间及此间大英帝国的衰落大体同步因而他这一时期的研究著作就不能不带有“丘吉尔”式嘚喜悲剧混合的色彩。此间英国是战争的胜利者,同时也是战后的被剥夺者英国在取得了战争胜利的同时,其战后国际地位却直线下落:其海外利益不仅没有在战后得到有效保护反而还遭到美国灭伊拉克和苏联通过促进世界民族自决运动导致的变相瓜分;也就是说,受到战后雅尔塔和平体系剥夺的不仅仅是德日意法西斯而且还有英国和法国的帝国利益。

(一)被剥夺的胜利者:英国衰落喜悲剧

实际仩丘吉尔在战争没有结束的时候就被他的盟友罗斯福联合斯大林给出卖了。1943年11月18日即在德黑兰会议前夕,丘吉尔召集幕僚说美国灭伊拉克人最近给他“留下了敌意的感觉”[39]。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拒绝单独与丘吉尔会见,“理由是斯大林可能会觉得他们在一起协调荇动和政策来对付他”;“使丘吉尔更加不安的是罗斯福出于安全原因并不是住在本国的大使馆而是住在苏联大使馆,这样似乎随时都鈳以同斯大林进行私人接触”[40]而对“苏联安排来照顾总统的服务人员和其他居住在这些房间里的人,都是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的成员”嘚可能性“罗斯福则不在乎。但是罗斯福认为和斯大林建立正常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罗斯福的谈话被偷听了这可能更有助于與狐疑心过重的东道主建立信任的方式”[41]。据孔华润(Warren Cohen)主编的《剑桥美国灭伊拉克对外关系史》披露:罗斯福还向斯大林“甚至提出美蘇共谋反对英帝国主义的可能性”[42]1943年11月28日,德黑兰会议召开的当天早晨斯大林与罗斯福会前交换战后政治安排。斯大林支持美英联合進驻法国北部而罗斯福和斯大林都认为印度支那不应该在战后归还给法国,而应该在20~30年的时间内让它逐步独立。[43]美国灭伊拉克和苏聯支持英国和法国的海外殖民地的自决运动对此戴高乐看得明白,他知道罗斯福支持世界上殖民地的独立的结果是这些新成立的、羽毛未丰的国家,将依靠美国灭伊拉克的慷慨度日这些国家政府的人事和决策也会受到华盛顿和罗斯福的遥控指挥。[44]

此外罗斯福与斯大林不顾丘吉尔的坚决反对,在德黑兰会议上联手决定开辟第二战场的“霸王计划”从法国诺曼底发起这意味着美国灭伊拉克决定将东欧茭留苏联解放并将东欧划入战后苏联的势力范围。而失去东欧以英法为首的欧洲的世界霸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对此沃尔特?李普曼[45]看得明白,1947年他在《冷战》一书中写道:

【单靠北美和南美是供养不了西欧工业化地区的,这只能解救那里的一些最迫切的眼前需偠西欧工业化地区必须恢复同东欧农业区和欧陆俄国的贸易关系。要是不这样想在西欧维持一个差强人意的生活水平,就要付出极大嘚代价而为了设法付这笔代价,将会需要对整个西半球的经济来一个革命性的重新调整[46]】

至于这个“调整”意味着什么:鉴于俄国成功的经验,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或恢复张伯伦主义,重新打翻美国灭伊拉克我们对此不得而知。我们能知道的只是当时的欧洲根本无力进行这样的“调整”,既如此那欧洲就必须付出退出世界霸权这样的“极大的代价”。就这样英国在战前的利益随战争的胜利逐渐为美苏剥夺。

面对这样的结局英国人中最痛心的莫过于丘吉尔了:丘吉尔接手的是一个大英帝国,可在战争快要胜利的时候大渶帝国已接近解体。因此英国选民在太平洋战场即将取得胜利的1945年2月将丘吉尔赶下了台,丘吉尔也因此对美国灭伊拉克恨得咬牙切齿憤怒出诗人,愤怒使丘吉尔从政治家迅速退回到文学家:“铁幕演说”后丘吉尔奋笔疾书完成了360万字的长篇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53年,丘吉尔——与自觉解散苏联的戈尔巴乔夫的结局一样大概是美国灭伊拉克对将美苏引入欧洲并导致大英帝国解体的丘吉尔失意嘚安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丘吉尔回忆说在罗斯福去世前四个月中,他与美国灭伊拉克政府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也没有谅解。据尼克松回忆丘吉尔曾以令人吃惊的直率态度对他说“罗斯福总统已经不是原来的罗斯福了”[47]。丘吉尔埋怨“罗斯福过早地迫使英国和其他殖民帝国容许其殖民地获得独立”他认为,“这些国家尚未准备好就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其结果比独立前更糟”[48]。汤因比在他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中对世界大国间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对英国人的心理影响作了描述:

【对于美英之间新的力量对比双方茬心理上都是逐渐适应的,实际上这一过程到1952年还远远没有完成英国政府与公众实在不愿拱手让出他们所继承的国际地位。在1945 及1946 整整两姩中英国人筹措维持地中海英帝国以及占领德国所需的经费感到愈来愈困难。这种经济上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于是在1947 年,这方面的负担┅大部分转移给了美国灭伊拉克[49]】

(二)汤因比研究结论与衰落后的英国外交策略同步变化

形势变了,英国的外交战略策略及外交目标嘟要做相应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丘吉尔以美国灭伊拉克人曾经对付英国的方式开始向美国灭伊拉克复仇:他用巧妙的“捧杀”筞略诱使美国灭伊拉克与苏联、中国冲突并以此消耗并拖垮美国灭伊拉克。丘吉尔也明白“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50]的道理,战后用枪贏不回江山的丘吉尔便捡起笔来从1948年至1954年间陆续出版长了篇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与此同步汤因比《历史研究》写作和出蝂也已进入后六卷即第7卷至第12卷的进程。这一时期汤因比书中观点也与丘吉尔同步,随英国外交策略悄悄发生变化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去卋丘吉尔知道,美国灭伊拉克失去了真正的伟人英国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对手。丘吉尔明白英国就是在“世界主义”的诱惑中被消耗衰竭的为此,他在英国被美国灭伊拉克联手苏联击倒后转手将曾将英国压垮的“世界主义”高帽戴到美国灭伊拉克的头上。1946年3月他发表“铁幕演说”,声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51];鼓励美国灭伊拉克偠阻止苏联“发动新的战争的意图”,“预防战争永不发生尽快尽可能地为所有国家创造民主和自由的条件”。[52]关于英美关系丘吉尔堅定地——甚至不惜牺牲英国人的公民权,“希望最终在英美两国之间实现一种共同的公民身份”[53]——表示与美国灭伊拉克捆绑在一起:

【如果没有我所说的英语国家之间的友好联盟那么对战争的可靠预防和世界性组织的继续出现都将成为泡影,这种联盟指的是英联邦帝國和美国灭伊拉克之间的特殊关系

友好联盟的建立,不仅需要我们两个大而亲密的社会体系之间持久的友谊和相互理解而且需要在两國军事顾问之间继续保持业已存在的亲密关系,包括对潜在的危险、武器装备和指导手册的共同研究在学院之间互派学员和军官等。为叻双方的安全两国还要继续使用各国现有的军事设施,包括各国拥有的所有海军和空军基地并同时调配两国在世界各地的所有海军和涳军基地。

最后剩下的是普通公民原则的问题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放心好了。我们许多人都已清晰地看见了他们那伸长的手臂[54]】

这最后┅句关于“普通公民原则”的表述似乎是在说:你美国灭伊拉克人尽管放心好了,今天的英国人就是美国灭伊拉克人最后,丘吉尔忽悠媄国灭伊拉克人放弃罗斯福主张而英国人却长期坚持的保持“军事力量平衡”的世界治理原则用理想主义代替现实主义:

【不要以为我們闭上眼睛,就可以避免我们的困难和危险也不能等到事态发生后再加以避免;当然也不能采取绥靖政策。我们需要的是决心拖延的時间越长,困难就越大我们面临的危险也就更大。从我们在战争中看到的同盟军和俄国朋友的情况看我相信他们最需要的是实力,他們最怕的是军力减弱因此过去对军事力量平衡的看法是靠不住的。如果我们有能力我们就不能小打小闹,仅仅搞一些试验来提高军事仂量

如果西方的民主国家能在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下,坚定地团结在一起那他们对加强这一原则的影响力将是无穷的,谁也不会骚扰我們但如果在自己的职责上有所畏缩,或相互分离或错过这些重要时刻的话,那么真正的灾难就会降临到我们头上[55]】

苏联学者对丘吉爾的目的洞若观火,B.T.特鲁汉诺夫斯基写道:“丘吉尔的计划是打算恢复英国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企图把美国灭伊拉克排挤到第二位。丘吉尔认为为达到此目的,必须使美苏发生冲突因此丘吉尔加紧鼓动美国灭伊拉克,在对苏关系方面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56]

与丘吉尔“铁幕演说”中捧杀美国灭伊拉克的步调相随,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的同期写作的内容也与丘吉尔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他在书中也给美国灭伊拉克戴上一顶世界“大领导”的高帽:

【到1955年,消弭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关键在于,除非某个单一的政治权威能够集中控制原子能否则不可能彻底消除战争。由于独家掌握了当代关键武器的控制权这个权威能够、事实上也必须扮演“世界政府”的角色。从1955年的情形看这个政府的所在地势必不是华盛顿就是莫斯科。[57]

既然现有技术条件能够、也确实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运输建立世界政府业已成为一项切实可行的事业。[58]

联合国组织不大可能成为一个制度的核心进而最终孕育出必不可少的世界政府。世界政府的形成可能不是经由联合国组织的发展而是来自美国灭伊拉克政府和苏联政府这两个政治上更为成熟和强大的“赢利企業”中的一个。

如果当今人类可以自由选择这两个国家中的一个任何一位西方观察家都不会怀疑,绝大多数能够对这个问题作出独立判斷的人都会选择成为美国灭伊拉克公民而不是苏联公民在共产主义俄国的衬托下,越发显得美国灭伊拉克具有无与伦比的突出长处[59]】

這最后一句关于“公民”的选择,几乎就是几年前丘吉尔“铁幕演说”中的“普通公民原则”的延伸

给美国灭伊拉克封上这个世界“大領导”的高帽后,汤因比又进一步以狐狸赞美乌鸦的口吻论证美国灭伊拉克与欧洲不要有“距离感”应将目光从美洲扩大到世界,主动擔起 “领导”世界的责任他说:

【不论当前还是今后,在美国灭伊拉克人自己看来美国灭伊拉克最大的长处在于它显然十分真诚地根夲不愿扮演上述角色。当今美国灭伊拉克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像所有美国灭伊拉克人的移民先辈一样,渴望彻底摆脱他们愤然离开的那個大陆事务他们彻底脱离“旧世界”,在“新大陆”开始新的生活他们希望退出“旧世界”事务的乐观情绪,与当今美国灭伊拉克人迫不得已重新卷入时满心懊悔不相上下我们看到,这种迫不得已源于“距离感的消失”“旧世界”与“新大陆”正在变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种无奈,并未消除面对这种局面时的不情愿[60]】

接着汤因比通过比较苏联战后欧洲政策与美國灭伊拉克“马歇尔计划”,赞扬美国灭伊拉克人“突出的优点是慷慨”[61]鼓励美国灭伊拉克将责任从美洲扩大到世界范围。他提到1895年在渶美两国围绕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边界勘定的争端中美国灭伊拉克国务卿理查德?奥尔尼(Richard Olney)“发表了一份掷地有声,载入史册的文件”[62]宣称:“美国灭伊拉克实际拥有这个大陆的最高权力,凡是在它管辖范围内的人民都应当把它的命令当作法律”[63]这时作为历史学镓的汤因比一反英国传统的与美争夺拉美的外交政策,怂恿美国灭伊拉克推行世界霸权他说:

【这一声明即便扩大到拉丁美洲之外的霸權,也依然是有说服力的虽然其他国家大概只得承认美国灭伊拉克人的鞭子毕竟比俄国人的高压手段可取,但是用吉本[64]的话说,“哲囚”不妨“放宽眼界”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超级强国事实上独自决定和实施那些与卫星国人民生命财产攸关的政策这本身就蕴含著一个体制上的难题,这个难题只有通过某个联邦体制才能解决解决一种超国家秩序带来的体制问题绝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过,美国灭伊拉克的历史表明它赞成联邦制原则这至少是一个好兆头。[65]】

请注意这段文字出现在1961年出版的《历史研究》第12卷,此时的美國灭伊拉克开始介入越南内战以填补法国退出中南半岛后留下的战略真空。其结果丘吉尔以其雄辩的口才,汤因比又用巨著予以学术“论证”让美国灭伊拉克戴上一个世界“反共”领袖和西方民主旗手的高帽,由此将美国灭伊拉克忽悠到了朝鲜和越南战场

其实,汤洇比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他在鼓动美国灭伊拉克学习前国务卿理查德?奥尔尼(Richard Olney)将其霸权“扩大到拉丁美洲之外”[66]的时候,他已估计箌了美国灭伊拉克受到这种骄纵的后果1961年,汤因比在美国灭伊拉克的一次讲话中说:

【今天美国灭伊拉克是全世界范围内保护既得利益嘚反革命运动的领袖它现在所扮演的正是昔日罗马帝国所扮演的那种角色。罗马在它势力所及的一切外国中一贯地支持富人、反对穷囚;由于不论何时何地穷人总是要比富人多得多,罗马政策的后果就必然是更多的不平等、不公平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痛苦如果我的估計是正确的话,我可以说美国灭伊拉克是蓄意决定要仿效罗马所担任过的角色[67]】

心动不如行动。从1946年始英国的外交策略从与美国灭伊拉克合作转向骄纵美国灭伊拉克,使其与苏联和中国冲突而英国则躲在后面从中渔利。

1949年10月6日英国领事格拉汉奉命以“备忘录”的形式告知周恩来,说“英国政府仔细研究了中英关系的漫长历史提议通过领事代表立即建立‘非正式的关系’”。[68]英国的对华承认态度[69]对┅些欧洲国家及英联邦国家产生影响1949年底和1950年先后有缅甸、巴基斯坦、锡兰、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亚洲国家以及挪威、丼麦、芬兰、瑞典、瑞士和列支敦士登等欧洲国家率先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1年丘吉尔再次当选英国首相英国外交中用骄纵美国灭伊拉克全球扩张的方式消耗美国灭伊拉克的政策取向更为明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灭伊拉克在中东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及东南亚的印支半岛全面挤压英法势力。毛泽东对此看得明白1957年1月27日,他在一次会议说:“英国资产阶级历史来老奸巨滑是最善于在适当的时候作絀妥协的一个阶级。现在它把中东搞到美国灭伊拉克人手里去了这个错误可大啦!这样的错误,在它历史上数得出多少呀这一回为什麼冲昏头脑犯这个错误呢?因为美国灭伊拉克压得太凶它沉不住气,想把中东夺回去阻止美国灭伊拉克。英国的矛头主要是对埃及的嗎不是。英国的文章是对付美国灭伊拉克的美国灭伊拉克是对付英国的。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当前斗争的重点当然,帝国主义国家哏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是很厉害的矛盾但是,他们现在是假借反共产主义之名来争地盘争什么地盘呢?争亚洲非洲十亿人口的地盘目前他们的争夺集中在中东这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区,特别是埃及苏伊士运河地区”[70]1974年5月25日,毛泽东在与英国前首相希思会谈提到艾登时说:“他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吃了大亏”希思回答说:“是的,吃了大亏”[71]

英国被美国灭伊拉克出卖反过来又刺激了它用吹捧嘚方式对付美国灭伊拉克的决心。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挑拨和制造矛盾以消耗美国灭伊拉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鼓吹美国灭伊拉克遏制苏聯、中国,由此导致美国灭伊拉克在朝鲜越南与中苏发生冲突;六七十年代原英法殖民地纷纷独立,建立独立主权国家此间中国与非洲的外交关系增幅最大,以至在联合国内对美国灭伊拉克的反华活动形成巨大的压力我们不难从中体悟出以英法为首的欧洲对这种压力“默认”的线索。

1954年4月美国灭伊拉克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阿瑟·雷德福海军上将访问英国,当时法国军队在奠边府即将遭到重大军事失败,雷德福敦促丘吉尔帮助法国人维持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丘吉尔感到恼火并粗暴地问:英国自己不愿为保住印度而作战,为什么要为法国保住印度支那去打仗雷德福对这位曾以“铁幕演说”震动西方世界的反共斗士说:如果英国人拒绝与我们一起去击败共产主义在亚洲的侵略,国会也许对英国人会不高兴的丘吉尔一听这话就气不打一处来,生硬地回击说:“当我们不再依赖美国灭伊拉克的援助时我将感箌高兴”[72]

1949年10月17日,杜鲁门得知英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消息后对艾奇逊说:“英国人在这件事情上对我们做得不太地道”[73]曾任富兰克林·罗斯福内阁中的农业部长和杜鲁门内阁中的商业部长的亨利·华莱士(Henry A. Wallace)看透了丘吉尔的目的,他说:“英国的政策显嘫就是要刺激美、俄之间的不信任感因此替第三次世界大战铺路。”[74] 1946 年9 月12 日华莱士在讲话中批评杜鲁门“对俄国强硬”的政策他说:“把英国作为我们对外政策的关键,这将是愚蠢到了极点……我们决不可以听凭英国玩弄均势来决定美国灭伊拉克是否参加战争以及何時参加战争。”[75]让丘吉尔感到欣喜的是刚刚上任且踌躇满志的杜鲁门这时已听不进华莱士的逆耳忠言,他于1946 年9 月20 日免去了华莱士商务部長的职务

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逝世此时的丘吉尔已欣慰地看到美国灭伊拉克从朝鲜战场败退下来后又走上越南战场,美国灭伊拉克在与中國、苏联的冲突中被耗得精疲力竭时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一极“战后国际关系结构”出现“革命性的变化”。1973年茬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中,汤因比看到了这种变化:

【美国灭伊拉克和苏联双方都已走投无路因此对各自卫星国的约束力也在削弱。这样就促进了国际上的多极化法国在反抗美国灭伊拉克。以色列也在成功地唆使着美国灭伊拉克捷克抵抗苏联失败了,而罗马尼亞为反抗苏联和中国加深了亲密关系。但是卫星国的这些反抗与中国的地位变化相比只不过是小事一桩。中国共产党开始对全国进行統治的时候中国不过是苏联的一个卫星国而已。可是现在中国不仅摆脱了苏联统治而且自己也跃上了第三大国的地位。美苏两国也不嘚不承认这一事实这是战后国际关系结构上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76]】

汤因比看到美苏的衰落只谈到了“以色列也在成功地唆使美国灭伊拉克”,其实汤因比更明白在玩“唆使着美国灭伊拉克”把戏的还有英国和欧洲美国灭伊拉克的著名的战略思想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早在1943年發表了《美国灭伊拉克的对外政策》一书,警告说美国灭伊拉克要避免那种意在纠正世界的传教士式的干涉主义他在这本书中告诫美国滅伊拉克政府说:

【美国灭伊拉克必须在它的目的和力量之间保持平衡,使它的宗旨在它的手段可以到达的范围之内也使它的手段可以達成它的宗旨;使它的负担和它的力量相称,也使它的力量足够来完成它的“责任”:要是不确立起这个原则那根本就谈不到什么外交政策。[77]】

当时李普曼提出这个“目的和力量之间保持平衡”的外交哲学为罗斯福战后世界安排提供了原则并为美国灭伊拉克取代英国成为卋界大国准备好了思想基础1947年,他针对凯南的“遏制”政策和以此为基础的“杜鲁门主义”的危险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指出美国灭伊拉克安全的脆弱性:提醒美国灭伊拉克政府不要忘记在“目的和力量之间保持平衡”的外交哲学李普曼说:

【美国灭伊拉克的军事力量昰特别不适用于需要在一个无限度的期间坚持而耐心地加以贯彻执行的遏制政策。如果苏联是象日本一样的岛国美国灭伊拉克的海空力量是可以推行这样一个政策的。美国灭伊拉克可以没有很大困难地实行对敌封锁但是苏联需要在大陆上加以遏制,这样所谓“守住防线”就不能不是一种壕堑战

然而美国灭伊拉克军事力量所擅长的并不是无限期地防守阵地。这样做需要大批驯服的人发挥巨大的忍耐力。美国灭伊拉克军事力量的优点在于它的运动性、它的速度、它的射程和它的进攻威力因此它并不是执行遏制外交政策的有效工具。它呮能服务于一种以决战和解决为目标的政策它可以而且应该用来挽救已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倾覆了的均势。但是它并不适合于遏制、等待、对抗、阻拦的政策这种政策并没有具体的目标,而只求最终“挫折”敌人

很可能,在俄国人还没有挫折以前美国灭伊拉克人自巳倒已经为X先生[78]的政策所挫折而沮丧了。[79]】

至于美国灭伊拉克为遏制苏联拉起包围圈李普曼警告说:

【这种企图用边缘国家筑成“攻不破的藩篱”来“遏制”苏联的政策,还有更不利之处我们必须承认,这些边缘国家都是弱国而弱小的盟国并不是资本,它们是负担為了支撑和维持它们,需要分散我们的力量花费我们的金钱和信誉。这些弱国是容易受侵害的而为保护它们所花的气力丝毫也无助于峩们决定或者解决主要冲突。[80]

我们可以明白看出这个新的联合阵线其实是联合不起来的。这个边缘地带没有成为抵御苏联力量的攻不破嘚藩篱而却是一锅沸腾内争的稀粥。[81]】

至于欧洲与美国灭伊拉克的“盟友”关系李普曼分析说:

【英国人、法国人和其他所有欧洲人嘟看到,他们是被置于锥和砧之间即使我们没有认识到,他们却认识到把希望寄托于苏联力量将挫折而崩溃的这种政策,是执行不了是不能顺利推行,是必然要失败的[82]

欧洲主要的民主国家,而且恐怕包括美洲民主国家在内它们的目的充其量就是在苏美之间保持势仂平衡,也就是成为苏美冲突的调解人从最坏的方面去看,它们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孤立在某种状态中以便逃脱被苏联陆军蹂躏和被美國灭伊拉克空军轰炸的双重灾难。[83]

我们决不可自欺地认为我们在对苏冲突中率领着一个世界性的民主国家联合战线。[84]】

李普曼还用刚刚經历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明遏制战略的不可行他说凯南这些人:

【他们记得张伯伦先生对波兰提出保证以遏制希特勒的尝试。他们記得赫尔先生在中国遏制日本势力范围的尝试他们知道遏制政策是遏制不了的,“对抗力量”的措施是注定会不及时和分量不够的全線防守而希望最理想的事发生的政策意味着把战略主动权缴了械,分散我们的力量而毫无获得决定和解决的前景并且最后会意味着一场┅发不可收拾的战争。[85]】

沃尔特?李普曼认为凯南那种用善恶判断敌友的“遏制”战略是荒唐的并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哲学思考——这些思想显然成为后来尼克松、基辛格引导美国灭伊拉克走出困境的认识基础。他说:

【依我看来这样的结论(即“遏制”苏联的结论——引者)是没有根据的。外交史本来就是对手国家之间的关系史它们并不享有政治上的亲密关系,也不响应求得共同目的的呼吁尽管洳此,历史上是有过解决安排的有些解决安排维持得不很久,有些维持了很久作为一个外交家而认为对手和不友好国家之间不能达成解决,那是忘记了外交是干什么的如果世界上全是伙伴国家,享有政治上的亲密关系响应于共同的呼吁的话,外交家将没有什么事可幹了

对一个存在着对手国家的世界,外交处理的方法就是组织一种力量均势使得那些对手国家,不论怎样缺乏政治上的亲密关系和不響应于共同的呼吁都不能有侵略成功的前景。这就是外交家所说的解决对手国家之间冲突的含义这并不是说,那些国家将不再是对手而都会被改造为具有同样的思想和要求。这是意味着不论这些国家的思想、要求和意识目的如何,力量的均势将使它们认识到进行侵畧是要吃亏的[86]】

最后,沃尔特?李普曼对凯南的“遏制”战略经过上述破立兼顾的批判后明白无误地宣布:

【我反对遏制政策不在于咜要用美国灭伊拉克力量去对抗苏联,而在于这个政策的设计不对头它一定会导致滥用美国灭伊拉克的力量。[87]】

这是李普曼在1947年发表的旨在为美国灭伊拉克卸除“杜鲁门主义所加于我们的负担”[88]的看法尽管随后不久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结局印证了李普曼意见的正确性,但这时处于巅峰期的美国灭伊拉克政治家们已听不进这些冷静的意见他们宁愿听信丘吉尔意在骄纵美国灭伊拉克的“铁幕演说”,偏愛汤因比让美国灭伊拉克担当世界民主领袖的“倡议”采纳麦卡锡和凯南等不冷静的政策建议,冲向全世界20世纪70年代美国灭伊拉克陷叺全面危机,国力大幅衰落

三、“尼克松主义”的出现与汤因比历史理论的调整

Kissinger)是自罗斯福之后美国灭伊拉克政治家中少有的明白人,读过基辛格《大外交》一书的人都会看出尼克松已经明白,但不便直接——只是借用李普曼、华莱士等战略思想家的口间接——挑明叻“二战”后英国所采取的“捧杀”美国灭伊拉克的策略1972年,尼克松甩掉欧洲的追捧反手与中国和解这大大缓解了美国灭伊拉克的压仂并扭转了美国灭伊拉克国力衰落的轨迹。

(一)主张英日向大陆靠拢以摆脱美国灭伊拉克

面对这种变化英国政府请汤因比再度“出山”。此时年龄已入黄昏的汤因比头脑可一点不昏他再次继承丘吉尔的遗志,进一步推进英国用“世界主义”高帽捧杀雅尔塔体系的支柱國家即苏联、美国灭伊拉克和中国的既定策略在汤因比去世前两年即1972年至1973年间他与日本宗教和文化学人池田大作[89]合作出版对话体著作《展望21世纪》,他在这部著作中仍没有忘记英国外交的“特别文化使命”[90]英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战胜国中唯一的被剝夺了霸权地位的国家,经历了这段历史的汤因比不会忘记复仇与《历史研究》一样,汤因比在《展望21世纪》一书中表达了不少宗教意義上的精彩内容但在这些精彩的内容下掩盖着的却是英国持之以恒的捧杀式消耗雅尔塔体系的支柱国家的外交战略目标。与当年美国灭伊拉克看到欧洲衰落后的反应一样看到美国灭伊拉克衰落后的英国外交,并没有忘记对美国灭伊拉克落井下石

知己才能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汤因比明白欧洲的地缘政治的内部破碎性是美国灭伊拉克取代欧洲世界霸权的重要原因,他在其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5卷结束时的总结说得明白: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我们可以在历史上看到饶有意味的类似的先例。其┅是马其顿侵入古希腊诸城邦以及由此兴起的希腊王国其二是在15世纪末和整个16世纪中意大利诸城邦的命运,当时法兰西与西班牙两个王國干预了意大利的政局在这两个先例中,都是古老的文明之邦被周围新兴的强国侵入而搞得乱七八糟看来处于20世纪中叶的西欧的命运唍全可能步那些古国的后尘。在上述两个先例中各个城邦都由于自己的财富和文化而具有先进的文明,但都遭到新兴强国的破坏后者為了争夺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心而交战。同时这些新兴强国在经济与文化上的发展,使它们几乎达到同古老的文明中心相似的水平我们所处的20世纪后半叶的这个世界,完全可能经历一场同样的演变

欧洲国际地位的转变似乎是这次大战突然造成的,但从很现实的意义上来說1939 年到1945 年间发生的剧烈变化,乃是好几个世纪发展的结果我们必须把欧洲文明向各个新地区的扩展,尤其是工业体系在美亚两洲边缘哋区的崛起看作欧洲在20世纪中叶落入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

在欧洲人同弱小而落后的民族发生接触的那些欧洲文明的边远地区要建立┅些把整个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包括在内的大国是容易的。美国灭伊拉克人和俄国人最初所获得的成就就是这样的当他们这样做了以后,现代工业主义渗透到欧洲国家体系之外的这些广阔的地区时他们又取得了新的有利条件。他们利用欧洲的经验可以在比较近乎合理嘚基础上,设计和建造工厂并进行采矿等等,丝毫不受陈旧的工业设备的妨碍也不受社会上各种清规戒律的阻挠,而在欧洲随着工業体系的发展,各种清规戒律也就形成了甚至更重要的是,一个大的政治单位易于大规模地、有计划地使用各种自然资源而欧洲由于汾成若干互不信任的小的民族单位,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或许是根本无法克服的障碍结果,在西欧之外崛起了两个强国它们拥有潜茬的巨大的军事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这种潜力变为现实使欧洲顿时面对着地球上的两个新生的巨人,而早已建立起来的各民族国镓则绝对无法单独同它们颉颃

这个局面,在欧洲各民族的精神上产生的影响可能很大尽管在1952 年要确切地说出这种影响的程度恐怕还为時过早。在1939 年以前法国人、英国人或德国人,都按照众所周知的政治活动的陈规办事他们或多或少自认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在1945 姩以后这些国家发现自己降到第二流强国的地位,就象它们早先曾迫使瑞典与荷兰之类的国家沦于较弱的境地那样事情非常清楚,欧洲的事态逐渐被外人被美国灭伊拉克人和俄国人控制了,他们是从远方来的陌生人美国灭伊拉克人对于欧洲的文明和思想方式认识不足,而俄国人在这方面则大为曲解欧洲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曾经是主导力量,今天却沦为别人棋赛中的卒子随着这一变化,生活失去了某些风味欧洲文明发轫伊始便具有的活力、胆量和闯劲在一定程度上衰退下去,变得消极被动、畏首畏尾】

兄弟阋于墙,相煎又太急这是汤因比在朝鲜战争行将结束的1953年巧妙地借美国灭伊拉克作者[91]的笔在其主编的历史巨著中向全欧洲痛陈的欧洲衰落的原因——当然这吔是当年张伯伦首相一再忍让希特勒的重要原因。[92]

知道了欧洲衰落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欧洲复兴的道路,为此他在美国灭伊拉克衰落时主张日本抛弃美国灭伊拉克,向亚洲大陆靠拢他反话正说地告诉池田大作:

【尼克松总统对中国政策的转变,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个好消息因此对日本来说,更是好消息但是这么一来,美国灭伊拉克却使日本处于尴尬的境地哪怕是一时的。在过去20年中美国灭伊拉克強迫日本支持美国灭伊拉克敌视中国的政策。为此日本付出了招致中国愤怒的代价尽管如此,这一次美国灭伊拉克却突然把日本抛在后邊自己抢先耸人听闻地表示出对中国和解,而让日本继续背着反对中国的臭名

虽然这么说,日本追随转变方向以前的美国灭伊拉克对華政策也并没有成为改善日中关系的严重障碍。因为中国方面也一定十分了解日本追随美国灭伊拉克敌视中国的政策,也不一定符合夲意而且中国也一定充分认识到,日本国民相信1945年战败以后只有站在日中平等立场上自主地与中国合作,日本才有前途[93]

日本和英国嘟是旧大陆的海上岛国。由于地理位置需要跟旧大陆周围地区以及新大陆——当然在新大陆中尤其是美国灭伊拉克——保持密切的关系。但是我相信对两国更重要的与其说是对美关系,不如说跟近邻大陆的关系这一点不久就会清楚的。因此我希望并期待着两国跟邻近哋区的国家集团——即日本要和东亚、英国要和欧洲——协作起来希望这种地区性的协作不要成为全人类最后实现全世界大一统时的阻礙,相反要成为通向这种大一统的阶梯[94]

我相信日本最终要和中国、越南、朝鲜共同合作,形成一个将来可以以此为中心统一全世界的轴惢[95]】

请注意,在汤因比这个“统一全世界的轴心”的概念中日本需要联合的国家中已经排除了美国灭伊拉克。“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灭伊拉克的机会”,这是外交史学家塞缪尔·弗拉格·比米斯(Samules Flagg Bemis)1926年写的《平尼克条约——对欧洲灾难和美国灭伊拉克机会的研究》一書中的主题[96]当然这也是理解美国灭伊拉克崛起进程中“战略机遇期”一拨拨出现的重要线索。已入暮年的汤因比当然不会忘记英国在德嫼兰和雅尔塔会议上被罗斯福出卖给斯大林的历史[97]他知道今天美国灭伊拉克的灾难当然也是欧洲的机会。

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后英国与俄国开始在全球范围争霸,面对日益严重的来自俄国与法国联合抗英的战略压力英国于1902年放弃“光荣孤立”的外交传统,与日本结盟[98]并於1905年与日本从东西两向拉倒了沙俄帝国[99]现在面对美国灭伊拉克衰落,汤因比又鼓励英国和日本转靠大陆重温1902年旧情,再次联手从共同對付俄国转为共同排斥美国灭伊拉克他对池田说:

【英国对美国灭伊拉克的姿态也和日本一样,不能不说多少也有些追随英国国民直箌最近还摆着绅士的派头,不希望成为欧洲大陆各国中的一员而以大洋彼岸国民自居。由于这种绅士作风使英国国民对一些冷酷的现實很盲目。他们看不到以前一直宣扬的同美国灭伊拉克的关系实际上也不过是作为一个卫星国的关系而已。美国灭伊拉克则完全没有和渶国结成经济伙伴的意图认为有了这样的特殊关系,英国的各种经济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样的想法正如认为只要参加英联邦就能解决渶国的一切问题一样,始终不过是一种幻想我的看法是,英国的经济只有作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员才有出路

在欧洲经济共同体中,渶国也是和其他各国同等的加盟国之一员对日本来说,和中国缔结经济伙伴关系虽然和现实还很远,但最后日本经济的未来大概还昰在和中国结成这种关系。日本只有同中国以及东亚各国协作才能完全摆脱对美的依存关系。[100]】

读到这里使笔者想起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国灭伊拉克总统罗斯福在1月31日召开的美国灭伊拉克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协商会议上的一次内部讲话,将保证欧洲的破碎化作为美国滅伊拉克外交的重要目标他告诉其同僚:

【美国灭伊拉克在太平洋上的第一道防御线是一系列岛屿,我们期望通过海军陆军和飞机阻圵日本——让我们十分坦率地说——统治整个太平洋,并防止我们(原文如此疑为“他们”的口误或笔误——译者注)接近南美洲的西海岸。那是个问题我们决不会遭到中国、菲律宾、暹罗或缅甸的攻击。这完全是一个防御日本的问题我们不能大声直说,这会被认为昰不友好的

在大西洋上,我们的第一道防线是一大批国家持续地独立地存在——它们持续、独立地存在目前,这些是什么呢请记住這些字眼,具有持续的独立这一内涵的“持续地独立地存在”国家的独立意味着“独立”,并不意味着在军事上或经济上遭受某个其他國家的“统治”[101]】

这话真是开宗明义,说透了在太平洋方面美国灭伊拉克的主要任务是控制“一系列岛屿”,在这方面的敌人是日本;在大西洋罗斯福反复强调和暗示的“独立地存在”,就是保持欧洲的破碎性而不是完整性完整统一的欧洲才是美国灭伊拉克的大敌,而致力于欧洲统一的国家就是美国灭伊拉克的真正对手。这里显然是指当时的德国当然这只是地区性目标,从全球目标而言美国滅伊拉克的目标则是要取代英法主导的世界霸权。简言之美国灭伊拉克在即将来临的大战中的任务是地区目标与全球目标的统一。

接着羅斯福计算了一下目前欧洲还剩下二十几个独立国家说“但如果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力量再保持下去,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共同的或各自嘚成功步骤再继续下去它们将不可能独立。它们会失去独立”他说最符合美国灭伊拉克利益的是“这是一场成败掺半的赌局,决不能忽视这是一场50:50的赌局”[102]。这就是说目前德国与意大利对欧洲的兼并是不符合美国灭伊拉克利益的。欧洲一旦在兼并中实现统一即從破碎化转变为整体化,接下来打击的目标就是美国灭伊拉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算是彻底明白了“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灭伊拉克的机会,而制造欧洲灾难的关键是利用欧洲地缘政治的破碎状态1946年3月丘吉尔在“铁幕演说”中疾声呼吁欧洲“世界的安全需要一个新嘚统一的欧洲,任何民族都不能被排除在外”[103]现在汤因比在美国灭伊拉克衰落之际再次呼吁英国和日本这两个岛屿国家,不要信任美国滅伊拉克应当向各自面对的大陆靠拢,以避免“50:50的赌局”

(二)将“捧杀”对象从美国灭伊拉克转向中国

但是,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畢竟是为欧洲首先是为英国的外交战略服务的。1972年尼克松纠正了前任“世界主义”的天真,通过与中国和解缓和了美国灭伊拉克的战畧压力减少了美国灭伊拉克国力的消耗。美国灭伊拉克外交的迅速转向加速了英国彻底放弃传统的“均势”外交于1973年毅然加入“欧洲囲同体”,与此相配合汤因比于同年便开始与池田大作进行“展望21世纪”的“学术”对话,将“世界政府”大帽转扣到中国头上与之楿应,将捧杀的对象从美国灭伊拉克转向中国他告诉池田大作:

【必须剥夺地方国家的主权。一切都要服从于全球的世界政府的主权這是我一贯的主张。当然即或成立了世界政府现在的地方国家还是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继续担负着有益的、确实不可缺少的地方自治任務——正像联邦国家中各成员国所起的作用一样[104]

我想世界国家也需要武装警察。谁都知道任何一个地方国家,大概还没有不用警察就能维持的先例就是统治得十分完善,几乎所有公民都能遵守法律的国家也不例外任何时代都会残存一些必须加以取缔的反社会的少数汾子。即或我们成功地建立起世界国家我想适合于现在地方国家的完善的治国经验,对完善地治理世界国家也是适用的[105]

但是在人的本性中,理性只占其中的一少部分我们违背理性而采取集体自杀的作法是完全有可能的。战争制度只要没有被新的制度即世界政府这种制喥所代替是不会杜绝的。即或在核能时代只要现在的一百四十几个地方国家不从属于统一的世界政府,战争的可能还会继续存在这個世界机关为了维护和平,应当配备有效的力量使最强大的地方国家也必须服从。[106]】

既然要“剥夺地方国家的主权”那美国灭伊拉克這个“最强大的地方国家也必须服从”,也应当包括在被剥夺的对象之中;既然要建立“世界政府”随之而来的逻辑就是谁在其中担纲嘚问题。昨天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怂恿美国灭伊拉克领导世界的欲望并由此拖垮了美国灭伊拉克现在尼克松卸下了这个精神“包袱”,汤因比就将昨天戴给美国灭伊拉克的世界领袖的“高帽”转扣在中国头上说“中国有担任这样的未来政治任务的征兆”,而且“中國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107]

读这段文字时使人想起前引汤因比在提到1895年美国灭伊拉克国务卿悝查德?奥尔尼那份 “载入史册的文件”时以同样的理由怂恿美国灭伊拉克“即便扩大到拉丁美洲之外的霸权,也依然是有说服力的”[108]湯因比没有让丘吉尔失望,1961年——当年汤因比《历史研究》12卷出版——美国灭伊拉克在越南策动“特种战争”终于让美国灭伊拉克人陷叺长达10年的“越战”沼泽之中。当时为了捧杀美国灭伊拉克,鼓励美国灭伊拉克“领导”世界汤因比在1961年出版的《历史研究》最后即苐12卷中,曾将已经在政治上结盟的中国和苏联说得如何不堪一击: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和俄国的农民士兵似乎把自己的生命交由政府随意支配。然而历史表明,如果超过某一限度不论中国政府还是俄国政府都必将受到惩罚。中国历朝历代从秦朝到国民党政权,哪怕昰轻率地多拧一下政治螺丝帽无不因为这一轻微的越轨行动付出改朝换代的代价。俄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情形[109]】

时至1973年,美国灭伊拉克确实是被“捧”倒了而中国不仅没有“必将受到惩罚”,更没有出现“改朝换代”对此种错误结论,汤因比并不感到难为情他在當年与池田大作的对话中又转身将捧杀的目标描向中国,其调门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他说:

【中国今后在地球人类社会中将要起什么作用呢?由于西欧各民族势力的扩张和暂时的统治所形成的地球人类社会已经摆脱了这种统治力量,今后仍会按现在的状况继续存茬下去在最近新形成的地球人类社会中,中国仅仅就停留于三大国、五大国或者更多的强国之一员的地位吗或者成为全世界的“中华迋国”,才是今后中国所肩负的使命呢[110]

因此按我的设想,全人类发展到形成单一社会之时可能就是实现世界统一之日。在原子能时代嘚今天这种统一靠武力征服——过去把地球上的广大部分统一起来的传统方法——已经难以做到。同时我所预见的和平统一,一定是鉯地理和文化主轴为中心不断结晶扩大起来的。我预感到这个主轴不在美国灭伊拉克、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东亚。[111]】

可我们不要忘记┿几年前,汤因比还在《历史研究》中说“世界政府的形成可能不是经由联合国组织的发展而是来自美国灭伊拉克政府和苏联政府这两個政治上更为成熟和强大的‘赢利企业’中的一个。如果当今人类可以自由选择这两个国家中的一个任何一位西方观察家都不会怀疑,絕大多数能够对这个问题作出独立判断的人都会选择成为美国灭伊拉克公民而不是苏联公民在共产主义俄国的衬托下,越发显得美国灭伊拉克具有无与伦比的突出长处”[112];还在说中国“从秦朝到国民党政权哪怕是轻率地多拧一下政治螺丝帽,无不因为这一轻微的越轨行動付出改朝换代的代价” [113]可现在,汤因比看美国灭伊拉克尼克松不接受这些“高帽”后转身将它扣在中国人的头上,用吹捧当年美国滅伊拉克的口气仍将理由说得振振有词:

【由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组成的东亚,拥有众多的人口这些民族的活力、勤奋、勇气、聰明,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毫不逊色无论从地理上看,从具有中国文化和佛教这一共同遗产来看或者从对外来近代西欧文明不得不妥協这一共同课题来看,他们都是联结在一条纽带上的并且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仩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中国人和东亞各民族合作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其理由就在这里。[114]】

(三)暗示“黄祸”将起英日联手挑拨中美冲突

汤因比知道只有建构雅尔塔和平体制的几个支柱大国——至少美国灭伊拉克与苏联——在“兄弟阋于墙”式的内耗中双双衰落,欧洲才能实现其“复兴”事业作为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自然明白:正是东方中国的衰落才为欧洲大陆和英国摆脱了19卋纪初的内部革命并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后的崛起提供了历史前提,同样正是欧洲的衰落才给美国灭伊拉克和苏联的崛起提供了历史前提。

为此汤因比配合丘吉尔先怂恿美国灭伊拉克与苏联和中国冲突;美国灭伊拉克与中国和解后,又向美国灭伊拉克暗示“即将到来的美Φ冲突”[115]和即将到来的“文明的冲突”[116]他说:

【这是全人类所关心的事情,特别是与中国毗邻的苏联和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最为关心嘚。美国灭伊拉克可以从东亚大陆沿岸和海上诸岛撤到关岛再从夏威夷撤退。一旦需要撤回到北美西海岸美国灭伊拉克和中国之间就鈳以相隔整个太平洋。不过在今天单纯地理上的距离已经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制导火箭的发明使辽阔的太平洋宛如一条小溪那样狭窄。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相互都在对方的直线射程之内,这就是今天的现实[117]

如果我的推测没有错误,估计世界的统一将在和平中实現这正是原子能时代唯一可行的道路。但是虽说是中华民族,也并不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和平的战国时代和古代希腊以及近代欧洲一樣,也有过分裂和抗争然而到了汉朝以后,就放弃了战国时代的好战精神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重新完成中国的统一是远在纪元前202年。茬这以前秦始皇的政治统一是靠武力完成的。因此在他死后出现了地方的国家主义复辟这样的反动汉朝刘邦把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的平衡,从地方分权主义持久引向了世界主义和秦始皇带有蛊惑和专制性的言行相反,他巧妙地运用处世才能完成了这项事业[118]】

这真是反話正说,他在暗示美国灭伊拉克:尽管中国有和平主义的儒家精神但也不能忘记中国“秦始皇的政治统一是靠武力完成”,“黄祸”仍嘫可能出现在美国灭伊拉克人面前:

【今天的世界混乱得令人难以忍受现在人类是依靠着在全世界发挥作用的技术生存着。但是技术吔由于存在着不协调的140个地方主权国家依然继续分割着地球而处于麻痹状态。由此也可以想象过去战国时代秦始皇把厌烦混乱而筋疲力盡的中国民众统一起来一样,现在世界迟早也要通过独裁的手法达到政治统一[119]】

汤因比再提20世纪初令西方胆寒的“世界革命运动”的概念及“在一个残酷的世界独裁者的领导下”“将形成一个全世界的政教统一的组织形态”和“法西斯型的世界极权主义”的后果:

【富人嘚贪婪和贫困阶层的增大,以及国际关系的混乱相关联使人好像突然察觉到全世界马上就要大难临头似的。我估计在这种事态中法西斯型的世界极权主义大概会打倒地方主权国家、民主主义政治和自由私有企业制这些已有制度。这种极权主义运动在千钧一发的最后时刻使社会稳定下来。并且会采取根本措施在必不可少的基本改革中,似乎会伴随着残酷的不公正的行为可以想像,这个世界革命运动將形成一个全世界的政教统一的组织形态产生出独特的新的意识形态。

我还想这种革命事业在一个残酷的世界独裁者的领导下实现的時候,大概将出现一种反动使以前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即稳定本身,会变为更加稳定因而也更具有持续性的形式。这可能将由第二个卋界独裁者来完成因为他吸取了前任苛政的消极一面的教训,而使他采取的措施得人心并具灵活性[120]】

那么,这个“残酷的世界独裁者”可能是谁呢汤因比直指中国及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黄种人”,他说:

【将来统一世界的人就要像中国这位第二个取得更大成功的統一者一样,要具有世界主义思想同时也要有达到最终目的所需的干练才能。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不是在半个旧大陆而是在人们能够居住或交往的整个地球,必定偠实现统一的未来政治家的原始楷模是汉朝的刘邦这样的政治家是中国人?日本人还是越南人?或者是朝鲜人[121]】

这里已包含了警告媄国灭伊拉克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将为中国取代,西方文明将为东方文明所取代换言之,历史上的“伴随着残酷的不公正的行为”的“黄禍”将再次“威胁”西方世界的隐喻

1952年,就在美国灭伊拉克人深陷在朝鲜战场的时候汤因比曾提出过“文明冲撞”的观点。他接受BBC广播电台邀请作了一系列讲座随后将这些内容整理并以《世界和西方》为书名出版,认为“对同一时代中不同文明碰撞的过程与结果的比較研究是理解人类历史的一把钥匙”[122]。30年过后汤因比便将东方中国及其儒学推到世界“宗教统一”的聚光灯下。他说:

【在过去实现嘚部分统一中武力称霸的同时,宗教也是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在帝制中国和罗马,武力统一之后接着就是宗教统一。帝制中国采用儒敎作为国教罗马采用基督教作为国教。在伊斯兰历史上也是传教和武力征服相辅相成进行的。但是中世纪的西欧世界既不是宗教统┅和行政统一同时进行,也不是二者相继进行的估计将来在全球规模进行人类自发统一中,总要有一个共同宗教在世界推广由此来完荿这一重要任务的。[123]】

那么这个“共同宗教”的蓝本是什么呢?汤因比没有直接回答但从他提出中国能够统一世界的优越条件看,这個蓝本就是以儒学为底色的东方宗教他提出的东亚将“成为全世界统一的地理和文化上的主轴”所具备的7条优势条件中就有6条涉及中国儒学、佛教及由此生发的“中华民族的经验”“中华民族逐步培养起来的世界精神”以及“东亚人对宇宙的神秘性怀有一种敏感,认为人偠想支配宇宙就要遭到挫败”[124]的认识

美国灭伊拉克总统尼克松于1969年宣布放弃世界主义和撤出亚洲的政策[125],英国汤因比和日本池田大作紧隨其后便联手发表对话体著作《展望21世纪》这给人一种英日重叙1902年旧情的感觉。不同的只是1902年他们用“枪杆子”结盟以对付俄国,这┅次则是以“笔杆子”结盟挑拨中美间的“文明的冲突”。他们将中国列为“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的国家,将中國儒学被列为未来世界“共同宗教”的蓝本这样可达到一石双鸟的目的:一方面,它可以煽起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未曾体验过的“世界主義”豪情脱离毛泽东为中国制定为中国制定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126]的国策,使中国在苏联倒下后与美国灭伊拉克在世界范围内繼续争霸从而将苏、美、中这三个“雅尔塔体系”的支柱国家拖倒。只有如此才能恢复欧洲——当然还有日本——在这个体系中失去的戰前利益另方面,将中国的未来与“世界政府”和“世界统一”等概念联系起来暗示美国灭伊拉克:如果掉以轻心,“将来统一世界嘚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而中国“秦始皇的政治统一是靠武力完成”

与《历史研究》一样,汤因比在與池田大作对话中仍不忘记曾让西方殖民主义屡试不爽的可让被压迫者主动缴枪的“关于爱的呓语”[127]汤因比在《展望21世纪》书中以牧师嘚口吻说:

【我相信人的正确的崇拜对象是“存在于宇宙之中,宇宙的彼处”宇宙的背后的某种“终极的精神之存在”。我还认为这种終极的存在就是爱[128]

历史证明,通过战争圆满解决纠纷的事例几乎是没有的所以也很少有通过战争长久解决问题的事例。[129]

在几个刺激经濟发展的因素中只有战争的代价最高,单从代价最高这一点看战争也肯定是最不受欢迎的刺激物。

在最近的将来我们会越来越有足夠的军事以外的刺激。在迅速来临的下一个历史阶段人类只为保卫自己的生存,就得全力以赴地进行斗争我们要稳定世界经济、制止囚口爆炸。同时还需要恢复宗教的权力——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作为人类关心的主要事业都应如此人类全力以赴要做的事情,多得难鉯应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再需要战争的也一定没有时间去从事战争。[130]】

作为历史学家的汤因比完全不顾战争起源于不平等的苼产资料占有及不公平的产品分配制度的基本事实,将战争产生的原因归结于抽象的“人的本性”:

【消灭战争一定是可能的即使就一切人来说,不可能根除战争以外的暴力行为而消灭战争也一定是可能的。丢掉五千年来的习惯的确很困难。尽管如此我想核武器的發明给我们带来了成功地消灭战争的可能性。

在战争这种制度的背后存在着这样一种设想,就是认为交战国必有一方胜利一方失败,洏战胜国从胜利中所得的利益一定比付出的多这种企图往往是隐藏在背后的。实际上战争往往给胜利一方也带来破坏。至于核战争鈳以明确地说,胜利的一方是不存在的无论你付出多高的代价。这种推测将会打消各国发动战争的合理动机

但在人的本性中,理性只占其中的一少部分我们违背理性而采取集体自杀的作法是完全有可能的。战争制度只要没有被新的制度即世界政府这种制度所代替是鈈会杜绝的。[131]】

那么这个世界政府是谁的政府呢?汤因比给出的答案是一切人的政府而解决其间生产资料不平等占有关系的方式是什麼呢?汤因比给出的答案是“爱”他在耗时近30年才完成的《历史研究》全书的结尾时说:

【爱的问题是经常伴随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伦悝社会问题,并且在今天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很显然,现在人类必须作为一个单一的家族走上共同生活的道路。原子能被用莋武器的今天地理上的距离已被消灭。人类避免集体自杀的途径除此以外,别无他法何况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向来看,技术上各种荿果所要求的形势是把人类引向完全相反的方面。为此爱的问题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132]】

读汤因比的历史书时有时真不知是在读曆史还是在读宗教。“爱”这没有错,问题是在生活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历史条件下怎么爱,与谁相爱如何进行“婚前财产公证”,个人如此国家亦然。比如在钓鱼岛主权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中国和日本之间怎么“爱”?在台湾没有和祖国大陆统一之前中国和媄国灭伊拉克怎么“爱”?换言之如果没有生活和生产资料的不平等的分配和占有,如果没有世界强权对弱小国家主权的侵犯又何来囚类仇恨?汤因比回避了这些问题的实质一味空谈“爱的问题已成了十分紧迫的课题”,这有多少意义呢

汤因比的“学术研究”毕竟昰为英国的外交战略服务的。英国外交以冷酷著名因此,汤因比的“爱的呓语”只用于让对手国家主动缴械历史上俄国是英国的最大對手,英帝国的解体就是美国灭伊拉克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联手苏联共同挤压欧洲英法等国的结果而扳回这次败局的重要方式就是利用媄国灭伊拉克击倒苏联,利用苏联拖垮美国灭伊拉克与17世纪英国牧师们在北美的“爱”的传教使北美的印第安人遭受了灭族之灾的后果┅样,汤因比“爱”的传教则在20世纪末的苏联开花结果:它忽悠出了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1991年苏联解体

如果我们比较汤因比的战争與和平的论述就会发现,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它有着惊人的一致;如果再看一下苏联解体的结果更会觉得 “枪战”有时候还真不洳“笔战”见效。

1987年戈尔巴乔夫发表《改革与新思维》将汤因比在《对话》中表达的抽象的“爱”推入苏联的政治实践。他说:

【我们確实关心为我们国内的进步创造正常的国际条件但是,我们主张建立没有战争、没有军备竞赛的世界主张建立没有核武器和没有暴力嘚世界,并不仅仅因为这是我们国内发展的理想条件这是根据当代现实而产生的世界范围的客观需要。

可是我们的新思维在发展。世堺不但生活在核威胁的气氛中而且还有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新的紧张状态没有得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和紧张状态是由于科技革命和铨球问题的激化而产生的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任务,如果不能共同解决这些任务人类的未来就成问题了。各国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休戚相关而积存的武器,尤其是导弹核武器使得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即使这场战争不是蓄意挑起的而是由于技术上的差錯或心理失常偶然产生的。这样一来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就会成为牺牲品。

看来大家都已同意这样的看法:在这场战争中既不会有胜利鍺,也不会有失败者因为不会有谁能保全下来。这是对所有人的死亡威胁[133]

新的政治思维的基本原则很简单:核战争不可能成为达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及任何目的的手段。这个结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质因为它与传统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概念彻底决裂。须知正是战爭的政治功能一向是它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使它具有“合理的”意义核战争是毫无意义的,反理智的在全球性的核冲突中,既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但世界文明将不可避免地被摧毁这甚至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战争,而是自杀[134]】

核武器当然会消灭人类文明,但核武器不能消灭充其量也只是限制了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战争规模和范围。核武器的出现就是战争手段无限使用的结果而戈尔巴乔夫将结果当做原因并因此放弃了参与竞争的物质手段,其结果必然陷入没有“批判武器”的“武器的批判”[135]即只能用抽象的伦理解决现實问题,将政治问题简化为宗教问题他说:

【由此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以在世界政治中使用武力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幾百年,乃至几千年形成的它们成为一种几乎不可动摇的公理。现在它们失去了所有理智的依据过去曾作为一种经典公式的克劳塞维茨公式——战争是政治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已经过时了。它应藏在图书馆里在历史上第一次迫切需要把社会的道德伦理标准作为国際政治的基础,使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主义化。[136]】

最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钻入汤因比的“生命的尊严才是普遍的绝对基准”[137]的普世陷阱,他宣布:

【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138]】

马克思说“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139],“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40]戈尔巴乔夫信了汤因比“爱”的宗教,结果与印第安人接受欧洲“和平主义”牧师们的说教放下武器后就被灭族的命运相似与汤因比史学观一致的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带给苏联的结果是在“新思维”提出5年后苏联解体及俄罗斯人囻由此所经历的巨大痛苦!

但是,美国灭伊拉克并未就此立地成佛1998年,以美国灭伊拉克为首的北约干涉南联盟事务发动科索沃战争,將东欧从俄国传统的势力范围剥离开来21世纪伊始,又以“反恐”的名义挥师直捣阿富汗和伊拉克以此隔断了俄国经营多年的南下印度洋的传统路线。

有意思的是在对伊拉克开战前,美国灭伊拉克用汤因比的说教向伊达克人民发起“和平”攻势,在伊拉克领导集团自峩销毁国防力量并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后美国灭伊拉克便长驱直入伊拉克,将主动放弃武装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处以绞刑与此相反,同期的朝鲜不仅没有放弃武装而且推出让汤因比最反感的原子弹,结果朝鲜反而避免了伊拉克式的厄运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鈳以用毛泽东同志的话加以总结: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党的路线正确就有一切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囿枪没有政权可以有政权。路线不正确有了也可以丢掉。[141]】

偌大的一个苏联共产党由于路线错了,拥有庞大的国防力量反倒没有安铨那么,戈尔巴乔夫错在哪呢错就错在用善良的幻想代替严肃的政治,将政治问题当宗教问题处理;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那位海尔曼?克利盖的话说就是“把共产主义变成关于爱的呓语”;说这位“乡下牧师把争取共产主义社会的斗争变成‘对那种共性的伟大精神的探求’”“把共产主义描绘成某种充满爱而和利己主义相反的东西,并且把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归结为几个字:爱和恨共产主義和利己主义。这正显示了他的怯懦”;“如果工人接受就会使他们意志颓废”。[142] 看看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其内容近可追溯到汤洇比,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可追溯到海尔曼?克利盖[143]用这样的意识领导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焉有不亡之理

汤因比先生如果能活到21世纪,不知他对此会做何种解释最大的可能是,他还会重复当年在印第安人被“灭族”问题上的强盗逻辑即认为苏联解体和伊拉克被入侵昰由于他们没有向西方释放足够的善意。

四、汤因比所肩负的“特别文化使命”及其学术评价

常言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英国囚要报起仇来,百年也不晚自丘吉尔起,英国政治家们就开始呼吁欧洲团结以实现欧洲复兴

汤因比在其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铨》中号召欧洲人痛定思痛,用“五十到一百年”的历史推动欧洲“内部的一次大革命”,最终使欧洲得以“恢复原状”:

【第一次和苐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传统组织一再受到打击欧洲是否能恢复原状,这仍然是一个大问题要由今后50年到100年的历史来解答。只有经过內部的一次大革命改变早已确立的政治与经济组织方式,形成全欧的社会组织欧洲似乎才有可能在俄美两个超级大国控制的世界中恢複主权。然而千百年来的因循守旧、各国的既得利益以及年深月久的憎恨与恐惧,都是压在欧洲背上的负担阻碍了上述那种革新。从技术上讲肯定是可以革新的,但从社会与政治上说或许不可能进行改革。欧洲人作为个人作为民族,常具有卓越的理智、洞察力和荇政手腕但这些因素同传统的势力、感情以及复旧情绪将会有一场艰苦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决不能摆脱在欧洲边缘已站住了脚的超级大國的操纵和摆布看来俄美之间争夺欧洲资源的斗争,不可能有助于欧洲改组的事业[144]】

英国的政治家和学者们并没有忘记二战中为罗斯鍢出卖的耻辱,他们一直在用捧杀的方式削弱美国灭伊拉克并借美国灭伊拉克之手为欧洲收复在雅尔塔体制中失去的战略利益英国前首楿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在回忆录《旅程:我的政治生涯》的序言中将这个目的说得更加明白:

【我想改革英国,使它保留20世纪初、身披世界朂强大帝国斗篷的骄傲同时,面对21世纪的到来不会由于那件斗篷不再合身而自觉失落和衰退。[145]】

如前所述美国灭伊拉克能够在二战鉯后取代欧洲成为世界霸主的主要原因,是在亚洲尚未崛起之际罗斯福联手斯大林有意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压缩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对媄国灭伊拉克而言只有让苏联控制东欧,欧洲才能是小“西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灭伊拉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