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所有出家人与修行者远行叫什么修行

一个人的远行,是成长路上最好的修行 - 简书
一个人的远行,是成长路上最好的修行
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临空一跃
我曾经问自己,远方到底有多远?这一生,你到底要走多远?在走过无数次的远方之后,在某一刻,我得到了答案。这一生,我最渴望的东西,就是自由。一种在无人的旷野迎风奔跑地自由。一种听从内心的召唤,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自由。一种很远很远的,像空气一样的自由。在经历那么多一个人的远行之后,我开始一点一点地褪去,那些束缚我生命的,一切不需要的东西。这就是远行馈赠给我的最好礼物,它是成长路上最好的修行。我想,我要的自由,终有一天会到来。
拉萨街头,孩子们暖暖的笑
0114岁那年,我内心里就有一个声音在一遍遍地说:走吧,走吧,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15岁,我开始背起行囊,开始用远行的方式,去寻找自己。每一朵花的绽放,都有她的理由。每一只蝴蝶的蹁跹,都是她追逐梦想的努力。一个路人暖心的微笑,一阵风里飘来的花香。这些,都是我独自远行的动力。16岁,我告别家乡,只自一人,到千里之外的蜀都读书。
从此,在远行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那些年,我几乎走遍了西南地区。成都、眉山、乐山、都江堰、广元、新都、雅安,昆明、曲靖、玉溪、宣威,贵阳、安顺、兴义,桂林、南宁、北海、柳州、玉林。之所以罗列得这么细致,是因为这些城市是我用旅行方式探索的最初的世界,是我少年时代最美好的时光。我难以忘记,在峨眉山脚下的溪谷里捡到第一颗粉色天然玛瑙时的兴奋,难以忘记黄果树瀑布水帘洞里看到三道彩虹的惊喜,更忘不了在路上结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忘不了那些街头小店里的美食......你可能会问我怎么有钱去这么多地方旅行?那是我用青春的汗水和泪水换来的。在异乡读书的第一个学期,我就开始买很多的小说租给整栋宿舍楼的女生看,周末或晚上下自习之后,到宿舍里推销小饰品之类的。之后,还当过店员,帮人接送过小孩。
与东京烧鸟店老板一家合影
当然,那时去的很多地方是我同学的家乡,我只需买张车票,带些礼物,就可以实现“去别人的故乡,看不一样的风土人情”的梦想了。青春的岁月忙碌而苦逼。奇怪的是,现在回想起来,竟然没怎么品出苦涩的味道,反而觉得很自豪。或许,就是这样的经历,才让我敢于一个人背起行囊,独自走在凌晨两点的陌生小镇上。一路走一路跌跌撞撞,一路走一路收集爱与光。就这样,慢慢成长。
雨后的八廓街,暖暖的希望之光
02工作之后,利用年休和假期,带上自己,带上相机,我越走越远。一开始,当然是直奔自己一直向往的地方——西藏,三亚,西安,厦门,杭州,苏州,洛阳,平遥,婺源,宏村......
世界最高峰,我来了!
有了高铁以后,周末也可以充分利用上了。车程在5个小时以内的地方,我都忍不住诱惑,跃跃欲试。稍远的地方,加个一两天的年假,也足够了。于是,1月哈尔滨雪国赏冰雕,2月婺源看白墙黑瓦掩映花海中,3月烟花下扬州,4月武汉大学浪漫赏樱花,5月凤凰迷离夜色中品沱江,6月海浴大连棒棰岛,7月穿行在白洋淀万亩荷香中,8月晚上爬泰山看红日东升,9月北京香山赏红叶,10月九寨沟亲历童话世界,11月迷失在腾冲金黄银杏林,12月广州晒着暖暖的太阳品美食。
开封,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就这样,从少年时代开始的远行,一路走来,我的足迹已遍布大半个中国。最近几年,内心很强烈的想去探索国门以外海那边的世界。自然而然地,我的远行之旅又从香港澳门延伸到东南亚以至欧洲。
和古罗马时代来张合影吧
03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好奇,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我如此的热爱远方?热爱行走在路上的感觉?其实我并不如你们想象中的那般潇洒,虽然,我一直想做个如风的女子,自由自在,不受羁绊。少年时代的我迷茫而悲伤。
孤独的女孩
永远记得那一天,初二,上着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母亲把我从课堂里叫出来。然后,在镇里简易的法庭上,我的父母,互相推诿着,没有一个能站出来,拉拉我的手,或是抱抱我,对我说:“我的女儿,来,到爸爸妈妈这里来。”当然,更没有这样的表态:“我们虽然离婚了,但对你的爱没有改变。”看着冷漠的父母,瞬间,我的天空一片阴霾。记不清多少次,深夜里行走在无人的小路上。借着夜的黑,泪水默默地流。即使无人,也不敢将心中的委屈和愤怒大声地疏泄。其实,在很早的几年间,在他们离婚吵吵闹闹的过程中,我的心早就敏感而脆弱。我,一个父母都不想给爱的孩子,怎么能找到自己的存在?在14岁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弄丢了。
在那时,我心里就始终存在着一个黑洞。那个需要很多很多的爱来填满的缺口。或许,这一生都很难填补完整。我开始启程,去找自己,去找很多很多的爱。04小时候的我,应该是很乖巧的。至少表面上是这样。身体里的叛逆因子,终于在14岁时,父母的离婚大战之后开始激发。少女时代的我,孤独而叛逆,标榜特立独行,无比的饥渴着远方。以为到了远方,就可以逃离家庭的纷纷扰扰。以为到了远方,就可以找到世外桃源。以为到了远方,就没有悲伤没有烦恼宁静美好。
瑞士的琉森湖美如画
还记得年少时的愿望吗?那个闪闪发光的梦想:在每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居住工作一年半载,然后出发,到下一个城市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如此,走完中国。虽然,这个理想还没有实现,但在一次次的远行中,我得到了很多。更多的阅历,开阔的眼界,独立解决问题,更加勇敢,很多的朋友。在旅行的过程中,我曾经封闭的心慢慢打开,也开始用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爸爸妈妈曾经的冷漠。或许,当时的他们也有很多的苦衷,只是不知如何对子女表达?或许,他们已经尽了自己当时所能尽的全力,去给予了我?只是年少的我一心沉沦在对父母的无限失望和自艾自怜中而没有去觉察他们的好。或许,或许......虽然心中还有恨意委屈,但走了那么长的路,人总要长大。旅途中的见闻让我可以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世事,心胸和眼界也更为开阔,懂得去接纳和包容某些事,某些人。尽管这个过程充满痛苦和挣扎。
接纳和包容之后,对世界说声:空尼奇哇!
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独自出去看一看这个世界吧。在路上,你经历的一切都不会白费,你的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你的人生不会没有出口。你会发现自己有一双翅膀,不必经过任何人同意就能起飞。
冲绳博物馆体验琉球文化
我是牧野,一个喜欢独自出行,喜欢在苍茫的旷野迎风奔跑的女子。旅行是我的生活方式,写字是我的爱好。边走边写是我的理想生活状态。我相信,世间的一切不期而遇,都是命中注定。感恩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在这里相遇。对国外自由行感兴趣的亲们,可以点这里:暖暖春日,日本自由行浪漫赏樱详细攻略:对欧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喜欢听旅行趣事的,请点:
媒体编辑,喜欢独自行走的客家女子。个人公众号:行者牧野
书路——荆棘鸟 请帮忙点击上图,不影响您浏览 荆棘鸟 作者:【澳】考琳·麦卡洛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年富力强的神父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力,但他却爱上...
1.容易影响心情。因为西藏行,有点精神恍惚,而且真的有点追求完美,不做完就不想放下,即使明天有很多事要做。
1.室友丢钱,急于摆脱自己的嫌疑,反而显得很有嫌疑。 2.情绪化。精神恍惚,影响打工,影响学习,影响工作。 3.要想成为朋...
哈喽,各位家人们,大家晚上好,我是养森商学院的院长,孙茂林。非常高兴,今天晚上在社群当中和我们全中国所有的养生家人以及我们海外的养生侨胞。一起去分享我们的线上课程。我本人特别高兴,因为很久没有做这样的全体养生家人的聚会和分享。大部分的时间在今年的课程线上课程的都是由我们的每...
建安十二年,26岁的诸葛亮离开卧龙岗,成了为刘备的得力干将,为刘备日后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辅佐刘备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http://mp.weixin.qq.com/s/87wWxJaWuy1KBAzud2rwMA
男人的生活很简单 不像女人那么复杂 不用化妆,不用很多的饰品,不用复杂多款的搭配 很多男人不爱打扮,不管发型,不搭配。出门?十分钟搞掂。只需冲个凉,然后穿件没有破洞的衣服和鞋子就出门,这就是一部分的男人。简单得来又快!男人,不只是以上述说的而已,有些顾忌形象,要求完美的。有...
dc插座相信大家对其一定不陌生,如在现家用插座应用的比较广泛,但具小编近段时间了解,大部分人对其dc插座安装以及使用过程注意事项的知识点了解的不多,那么小编向资深技术人员请教,小编总结出比较全面关于dc插座相关注意事项,那么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关于dc插座相关注意事项,希...
可能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想到的东西就特别多,而且想到最后自己就是孤身一人,终于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在怀孕前中后期会有抑郁症,不是闲的,大概,太缺乏安全感了。我想如果换作我,身处那种环境,应该也会多少有些抑郁吧 特别喜欢的一句话,心若没有依靠,走到哪里都是流浪。可是,谁又知道,...56、&地藏王菩萨代释迦牟尼佛‘逐段’讲解《心经》
&&&&&&&&&&&&
&56、 地藏王菩萨代释迦牟尼佛‘逐段’讲解《心经》
&&&&&&&&&&&&&&&&&&&&&&&&&&&&&&&&&&&&&&&&&&
广 &州 &庄 &昌
&&&&&&&&&&&&&&&&&&&&&&&&&&&&&&&&&&&&&&&&&&&&
自从2011年10月开始,地藏王菩萨以文章的形式‘代’释迦牟尼佛为当下和将来(无佛住世说法的5.6亿年期间)全球五大洲佛教的释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讲解《心经》,直到日都还未完全写好。这个月中旬又接着继续修改《心经》时发现,若是全部修改好这篇完整版《心经》的讲解文章,则需要上千页才行。考虑到那些没有耐心、急躁、功利的众生来讲,要详细的看完一千页的文章才能知道《心经》到底是讲什么内容的,估计会有些困难。因此,心中突然萌出一个念头,把《藏王菩萨代释迦牟尼佛‘完整’讲解〈心经〉》这篇文章里面“第六点---《心经》逐段含义的讲解”的这部分内容单独抽出来,成为庄昌今生所写的第56篇文章。
故,当下和将来的释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只需阅读才几十页的《藏王菩萨代释迦牟尼佛‘逐段’讲解〈心经〉》这篇文章,就可以非常明确的知道和明白当年释迦牟尼佛所留下的《心经》这部大乘佛经的真正含义。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缘起。
但,这篇文章是‘逐段’讲解《心经》,并不是‘逐字’的完整讲解《心经》,故,若释迦四众弟子想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和领悟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和隐藏在众生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里面的另一个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以及佛的心中自性体---法身佛这个清净无染、功德和智慧都已经究竟圆满的真心,这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因果重叠的辩证关系’,就需要阅读《藏王菩萨代释迦牟尼佛‘完整’讲解〈心经〉》的这篇文章。
二、《心经》的内容
在这里,地藏王菩萨要明确的告诉当下和将来(无佛住世说法的5.6亿年期间)全球五大洲佛教的释迦四众弟子及一切有缘人:地藏王菩萨只认可由中国唐朝时期的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心经》版本为正确的。在无佛住世说法的5.6亿年期间,娑婆世界的南阎浮提(此地球)的所有释迦四众弟子以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心经》为标准与正确。玄奘大师翻译的《心经》内容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由于中国唐朝六祖慧能大师的缘故,当下汉传佛教的禅宗弟子最为熟悉的佛经应该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准确讲,《金刚经》是《大般若经》的概括和总结,而《般若心经》,简称《心经》则是《金刚经》的概括和总结。庄昌于2011年9月曾经在邮件中告诉过一些居士及有缘人,概括和总结《心经》就一个字:行。即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句经文中的‘行’,也就是六度菩萨道,又叫六度菩萨行。那释迦四众弟如何去‘行’呢?即先后用两个‘心’去修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和普贤菩萨十大愿行。那两个‘心’?
一个是‘第八识’。是指第七远行地菩萨以下的登地菩萨用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所‘直接’变化示现的‘变异体’(通常是指地球人类这个外壳)去十方世界‘六道’中的‘人道’(地球人间)继续一边精勤苦修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和普贤菩萨十大愿行,一边普度众生,不断的让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恢复清净’,从而‘激活’隐藏在第八识里面的那个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不可思议的真心。即‘换心成功’!
另一个‘法身’。是指第八不动地菩萨以上的法身菩萨用已经体现出来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间接’变化示现的‘化身’(变异体)(通常是指地球人类这个外壳)去精勤苦修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和普贤菩萨十大愿行,不断的给正在使用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积集功德和智慧。当法身这个真心所积集的功德和所证悟的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时,即法身这个真心已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此,法身和报身都已经成为智慧究竟圆满的佛(法身佛和报身佛)。
三、《心经》逐段含义的讲解
《心经》里面的内容虽然只有二百多个字,但,一定要正确的‘分段落’才能够正确的领悟当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真正含义。具体如下: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
般若,即是指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隐藏在众生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里面的那个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不可思议的真心。(备注: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都具有两个真心:一个是‘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又叫妄心;一个是隐藏在第八识里面的‘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又叫佛性、法性身。)
波罗密,是‘到彼岸’的意思,即从‘这边’到达‘那边’。那到达什么彼岸呢?通常在大乘佛经中所讲的‘到彼岸’是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第七远行地菩萨以下的一切众生(包括地球人间的释迦四众弟子)到达自己心中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真心(般若)的那边。那众生又怎样才能到达般若(法身)的那一边呢?即众生要通过精勤苦修十善业和行菩萨道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的这边终于到达或跨过(又叫激活、照见、见、转、换的意思)自己心中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的那边。
对十方世界的一切‘六道’里面的众生来讲(包括地球的释迦四众弟子),要做的就是‘先’要到达自己心中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真心(般若)的那一边(彼岸)。简单的说,就是要‘换心’。换那个心?当然是用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去激活并体现及使用自己心中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真心’。去哪里换?此地球的释迦四众弟子唯有去(移民)西方极乐世界找阿弥陀佛或去(移民)东方琉璃世界找药师佛协助自己‘换心’。
二是,指第八不动地菩萨以上的法身菩萨终于到达功德与智慧都究竟圆满的佛的那边。那法身菩萨又怎样才能到达佛的那一边(彼岸)呢?即法身菩萨要用自己心中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不可思议的‘真心’所‘间接’变化示现出来的百千万亿‘化身菩萨’不断的去十方世界一边继续精勤苦修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普贤菩萨十大愿行,一边普度众生,让更多的六道中的众生出离三界六道,离苦得乐。化身菩萨这个肉体(色身)在十方世界的六道中永不疲倦、永不停息的普度众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不断的给自己心中的真心---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自性体积集功德和证悟智慧。当法身菩萨经过一个大劫以上的时间终于让自己的真心---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所积集功德和证悟智慧终于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时,即是指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终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于像十方世界一切佛一样拥有究竟圆满的智慧。即法身菩萨终于到达佛的那一边(彼岸)。
故,《心经》中的这个‘心’并不是指众生心中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又叫妄心),而是指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隐藏在众生心中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里面的那个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又叫佛性)。
故,般若波罗密,在大乘佛经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一是,指已经登地的第三发光地菩萨‘至’第七远行地菩萨在有佛住世说法的佛国净土中,在佛和金刚藏菩萨的‘护持’下,进入‘定中’用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所‘直接’变化示现的‘化身菩萨’去十方世界的六道中继续一边精勤苦修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普贤菩萨十大愿行,一边普度众生,让更多的‘六道’里面众生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出离三界(六道)。目的是: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到达(激活)自己心中的自性体---法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的那一边。即修(求)法身这个‘因’。
二是,指已经‘登地’的法身菩萨(第八不动地菩萨以上的法身菩萨)用自己心中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真心’所‘间接’变化示现出来的百千万亿‘化身菩萨’去十方世界继续一边精勤苦修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普贤菩萨十大愿行,一边普度众生,让更多的‘六道’里面众生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出离三界(六道)。目的是:让自己‘刚刚’体现出来并正使用的心中的自性体---法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到达功德和智慧都究竟圆满的佛的那一边,即成佛,即法身这个真心最终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使用法身这个‘果’。
简单的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部经的含义就是:心中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又叫妄心)已经出离三界(六道),即众生心中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又叫妄心)已经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并在佛面前已经亲自发誓愿(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第一欢喜地菩萨‘至’第七远行地菩萨,用自己心中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又叫妄心)通过继续一边修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普贤菩萨十大愿行,一边普度众生,让自己的‘六根’终于得到清净。六根清净之后,第七识和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也终于‘恢复清净’,从而在一刹那之间‘激活’隐藏在自己心中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里面的第九识,终于体现出与生俱来就没有任何妄想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接着,第八不动地的法身菩萨正式开始使用心中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直接’变化示现一位‘报身’,这位‘报身’再‘直接’变化示现百千万亿位‘化身’去十方世界中继续一边修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普贤菩萨十大愿行,一边普度众生。由于报身和化身的真心都是---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故,百千万亿位‘化身’去十方世界中继续一边修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普贤菩萨十大愿行,就是给化身心中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证悟智慧(即自利);而一边普度众生,就是给化身心中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积集功德(即利他)。若法身菩萨所‘间接’变化示现的‘化身菩萨’不去普度众生,又怎能给自己心中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积集功德呢?故,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菩提(即法身这个真心)是属于众生”,原因就在这里。就这样,第八不动地的法身菩萨心中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所积集的功德和所证悟的智慧‘越圆满’,法身这个真心所进入(住)的境界就‘越高’,先后进入第九善慧的菩萨和第十法云地菩萨的境界。当第十法云地菩萨心中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所积集的功德和所证悟的智慧都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时,这时,中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就已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经成为智慧究竟圆满的佛。法身成佛,即报身也成佛,就等候将来因缘成熟时再用‘报身佛’所直接变化示现的‘化身’还愿成佛。由于‘化身’未‘还愿’成佛,故,报身佛所直接变化示现的‘化身’就叫等觉菩萨。譬如:化身观世音菩萨、化身大势至菩萨、化身弥勒菩萨由于因缘还未成熟,‘化身’还未‘还愿’成佛,故,他们的‘报身佛’所直接变化示现的‘化身’就叫等觉菩萨。原因就在这里。而2500多年以前的悉达多王子是‘还愿’来这个地球成佛,故,当年悉达多王子在经过六年的精勤苦修之后,终于‘菩提树’下‘找回’(悟道)自己的清净无染并功德和智慧都已经究竟圆满的真心:法身---毗卢遮那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人道本愿化身---释迦牟尼佛’。
若用一段话来总结和概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部经的含义就是:‘登地菩萨’通过精勤苦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和普贤菩萨十大愿行,让自己心中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又叫妄心)‘恢复清净’,从而‘激活’和‘体现’出自己的另一个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再‘使用’法身这个真心所‘间接’变化示现的‘化身’去十方世界精勤苦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和普贤菩萨十大愿行,让自己心中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真心所积集的功德与证悟的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即法身这个真心终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为智慧究竟圆满的佛。
若用一句话来总结和概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部经的含义就是:六根清净、第八识‘恢复’清净、激活和使用法身,并让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最终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为智慧究竟圆满的佛。
若用一个字来总结和概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部经的含义就是:行。为啥?很简单,若想第八识‘恢复’清净,就必须‘先’让‘六根清净’。那如何才能让‘六根清净’呢?一个字:行,无论众生修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和普贤菩萨十大愿行,都要众生自己身体力行的去践行、修行。那如何才能让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最终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为智慧究竟圆满的佛,还是一个字:行。法身所‘间直’变化示现百千万亿的化身去十方世界去一边修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和普贤菩萨十大愿行,一边普度众生,都要‘化身菩萨’自己身体力行的去践行、修行。
(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1、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告诉自己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要用智慧来观察那些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已经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的大菩萨(即登地菩萨)的‘清净程度’修行到甚深境界的第七远行地菩萨的阶段时,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已经完全进入‘法无我’(法空)不生不灭(小涅槃),从而继续向上进入第八不动地菩萨的阶段时证得‘无生法忍’的境界,这时,就在一刹那之间‘激活’隐藏在心中第八识里面的第九识,从而体现出自己与生俱来、不可思议、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的这个‘真心’。终于让自己从不清净的真心---第八识的这边‘跨过’到自己心中清净无染的真心---法身的那边。”
注意:这这段经文里所讲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即是指第一种般若波罗蜜。目的是: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到达(激活)自己心中的自性体---法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的那一边。即修(求)法身这个(因)。
2、“观自在菩萨(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是‘因’(源头),而“照见五蕴皆空(而)度一切苦厄”则是‘果’的体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是‘因’,“照见五蕴皆空”这是‘果’的体现。“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因’,“度一切苦厄”这是‘果’的体现。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果重叠辩证关系’的体现。
3、照见,即是地藏王菩萨所说的‘激活’和释迦牟尼佛在《大乘入楞伽经》中所说的‘转’。照见、见、激活、转、换这五个词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形容和描述当已经登地的大菩萨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清净的真心(妄心)的‘清净程度’修行到第八不动地菩萨的阶段时,在一刹那之间‘激活’隐藏在心中自性体---第八识里面的第九识,从而体现出自己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的这个‘真心’。
4、皆空:即是指已经登地的大菩萨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清净的真心(妄心)完全进入‘人无我’(人空)和‘法无我’(法空)的不生不灭(小涅槃),故,两者全部都已经达到‘空’的境界就叫‘皆空’。皆,是‘全部’的意思。
5、“照见五蕴皆空”是‘因’,而“度一切苦厄”则是‘果’的体现。准确讲,“度一切苦厄”即是指第八不动地菩萨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在先后进入‘人无我’(人空)和‘法无我’(法空)时,终于证得‘无生法忍’的境界。
6、观自在菩萨并不是指观世音菩萨,而是指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的‘清净程度’已经进入‘登地’境界的大菩萨。准确讲,观自在菩萨是指‘观’+“已经登地的大菩萨”。因为当年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是一位声闻弟子,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清净程度’仅仅是进入了四果阿罗汉的境界。即还未进入更高的‘登地菩萨’的阶段,故,释迦牟尼佛要舍利弗及其他声闻弟子(四果阿罗汉)‘向上’更高的‘登地菩萨’的境界去‘观察’,去证悟。
7、观,是指释迦四众弟子要用智慧通过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向内观察‘隐藏’在自己心中第八识里面的那个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与佛一样的真心,又叫佛性。释迦四众弟子若想真正领悟《心经》中的这个‘观’,就必须要先领悟和明白释迦牟尼佛在《维摩诘经》---菩萨行品第十一的章节中所提到的“什么是菩萨不住无为”里面的十二个‘观’字。
(二)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因’,
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则是‘果’的体现。什么果?即是终于‘激活’隐藏在心中第八识里面的第九识,从而体现出自己与生俱来、不可思议、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的这个‘真心’。
2、释迦牟尼佛接着开始讲解第八不动地的法身菩萨所体现出来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真心的不可思议的境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什么不可思议的境界呢?即是当年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遗嘱品第十章节中的偈言所提到“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的不可思议的境界。
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真正和准确的含义,即是“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3、简单的说,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先后进入‘人无我’(人空)和‘法无我‘(法空)两者皆空是‘因’,接着自性体---第八识‘再’证得‘无生法忍’境界是‘果’的体现。‘无生法忍’是‘因’,‘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是‘果’的体现。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果重叠辩证关系’。就好像‘无风不起浪’一样,风、海水、波浪三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果重叠辩证关系’。
4、观自在菩萨(而)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而)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段经文是相互依存的‘因果重叠辩证关系’。
5、“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是:“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
简单说,即是:化身不异法身,法身不异化身;化身即是法身,法身即是化身。
譬如1:“地藏王菩萨(庄昌)不异地藏佛,地藏佛不异地藏王菩萨(庄昌),地藏王菩萨(庄昌)即是地藏佛,地藏佛即是地藏王菩萨(庄昌)。”
又或是:“地藏王菩萨(金乔觉)不异地藏佛,地藏佛不异地藏王菩萨(金乔觉),地藏王菩萨(金乔觉)即是地藏佛,地藏佛即是地藏王菩萨(金乔觉)。”,
譬如2:“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不异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不异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即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
又或是:“智者大师不异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不异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即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即是智者大师。”,
“善导大师不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异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即是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善导大师。”
(三)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由于《心经》前面说“照见五蕴皆空”,故,释迦牟尼佛接着继续讲解‘人无我’(人空)和‘法无我’(法空)这两者‘皆空’之一的‘法无我’(法空)。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
因此,“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的这段经文的真正和准确的含义,就是三个字:‘法无我’,又叫法空。是指当‘已经登地的大菩萨’心中不清净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真心’(妄心)的‘清净程度’修行到第八不动地菩萨阶段时,终于进入‘法无我’不生不灭(小涅槃),从而让自己心中自性体---第八识证得‘无生法忍’的境界。
由于众生修行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的清净程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故,也可以理解为当‘已经登地的大菩萨’心中不清净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真心’修行到第七远行地菩萨的阶段时,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终于进入‘法无我’不生不灭(小涅槃)。皆因,第七远行地菩萨的阶段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分水岭’,就相当于人们平时在过江河时的那一座‘桥’的作用一样,通过‘桥’过了江河的那一边(即第八不动地菩萨)就是自己与生俱来、不可思议、一尘不染的自性体--法身那个‘真心’的清净无染的内心世界。
当下和将来的全球五大洲佛教的释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在学习佛法时,一定要清醒和理性的运用相互依存的‘因果重叠辩证关系’来理解、思考(参悟)和分析,才能真正明白和领悟什么是正念的释迦牟尼佛的思想(法)。
‘是诸法空相’,这五个字是‘总结’,即是‘果’的体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十二个字是‘解释说明’,即是‘因’的体现。即是:‘是诸法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果’的体现;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则是‘诸法空相’的‘因’体现。
而‘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又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果’的体现。
故,“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相互依存的‘因果重叠辩证关系’。
准确讲,“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是《心经》开头所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句经文的解释。而“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即是《心经》开头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
这句经文的解释。
由于舍利弗及其他阿罗汉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的‘清净程度’已经修行到‘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的阶段(备注:只是达到‘人无我’境界的这个门槛,但还未进入‘人无我’不生不灭[小涅槃]境界),但,还远远未到达和进入‘法无我’(法空)不生不灭(小涅槃)境界。故,当年释迦牟尼佛详细的告诉舍利弗及其他声闻弟子:已经登地的大菩萨(即第一欢喜地菩萨‘至’第七远行地菩萨)是如何用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来修行深般若波罗密,才能最终让自己的五蕴皆空,最终激活和体现出隐藏在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里面的那个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不可思议的真心。
(四)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个‘果’,又是由什么‘因’所产生(造成)的呢?答案是:六根。
那‘六根’又在哪里?答案是:在
‘色’(即色身的简称,对地球人类来讲则是肉体)。而‘色’又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其中之一。故,归根结底,原来产生(造成)五蕴皆空的‘因’(源头)就这在这个‘色’。
但注意,这个色身(肉体)又有两个主体:一个是‘人’(是属于物质方面),另一个是‘法’(即想法,是属于精神方面)。故,释迦牟尼佛在大乘佛经中所说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其实就是当下人们所说的‘物质和精神’的综合体。其中,物质是属于‘色’方面的范畴,而精神则属于‘受、想、行、识’的范畴。即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受、想、行、识’,原来就是当下人们所说的‘精神’方面的‘具体细分’。简单的说,早在2500多年以前,释迦牟尼佛就已经给日后的地球人类详细的概括了人类的‘精神’,是与人体(色身)中哪几个直接有关的‘要素’所组成。
故,“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指‘法无我’(法空)不生不灭(小涅槃)。而下面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则是指‘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
而众生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无论是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还是‘法无我’(法空)不生不灭(小涅槃),都离不开‘两个’众生的---六根。
简单的说,若释迦四众弟子想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永远的出离娑婆世界的三界(六道),唯有通过自己的‘六根’来精勤苦修十善业和至心的念佛的名号。将来娑婆世界的释迦四众弟子在此地球命终后‘移民’(往生)到极乐世界或琉璃世界之后,若想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法无我’(法空)不生不灭(小涅槃),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六根’来精勤苦修十善业和行菩萨道。(备注:日后庄昌会在《佛说何谓是心作佛》这篇文章中再详细讲解释迦四众弟子日后‘移民’到极乐世界之后,是如何再用自己的‘六根’来修十善业和行菩萨道。)
故,释迦牟尼佛在《心经》中把“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段形容‘六根清净’的经文放在‘法无我’(法空)和‘人无我’(人空)两者之间的真正‘用意’,就是要告诉当下和将来(无佛住世说法的5.6亿年期间)全球五大洲佛教的释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要想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最初的源头(因)在‘六根’;要想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法无我’(法空)不生不灭(小涅槃),最初的源头(因)还是在‘六根’。唯有‘六根’中的‘人’和‘法’完全清净,众生才能进入‘无生法忍’的境界,最终进入第八不动地菩萨的阶段时,在一刹那之间‘激活’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隐藏在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里面的第九识,从而体现出与生俱来、不可思议、一尘不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与十方世界一切佛一样的真心,故,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又叫佛性,或法性身。
至此,众生正式‘告别’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开始正式‘使用’与生俱来、不可思议、一尘不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简单的说,就是终于‘换心’成功,终于‘甩掉’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使用的心中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
而佛法中把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称之为六根;由‘六根’引出相对应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再引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合起来即是称之为:十八界。故,“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应该正确的理解为:“空中无六根,空中无六尘,空中无六识”。又或者理解为:‘空中无十八界’。
由于‘五蕴’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方面的物质(色)和精神(受、想、行、识)一起组合而成。而众生的‘六根’又属于五蕴之中的‘色’(色身、肉体),故,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个‘果’,又是由“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个‘因’所产生造成。终于找到了最初的源头(因)。
故,“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和“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以及“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果重叠辩证关系”。
准确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段经文的真正和准确的含义,就是四个字:‘六根清净’。六根,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但,六根清净已经包括:人和法这这两种清净。
那‘人和法’这两种‘果’,又是由什么产生的呢?答案是:第八识,是众生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所造成(因)。
那众生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真心之所以会不清净的这个‘果’,又是由什么产生的呢?答案是:六根(因)。
故,当下和将来的释迦四众弟子的具体修行顺序是:
首先,众生的六根‘先’清净一部份,则意味着众生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还是不完全清净的真心就进入‘人无我’(人空)的不生不灭(小涅槃)的境界。
接着,当众生的六根‘完全’清净,则意味着众生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还是不完全清净的真心就进入‘法无我’(法空)的不生不灭(小涅槃)的境界。
最后,当众生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进入‘法无我’(法空)的不生不灭(小涅槃)时,从而也证得‘无生法忍’的境界。这时,就可以在‘一刹那’之间把从无始劫以来一直隐藏在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里面的那个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不可思议的真心给激活和体现出来,并正式开始使用法身这个真心,从而‘淘汰’和‘告别’了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这就是释迦四众弟子将来修行到十地菩萨之中的‘第八不动地菩萨’的境界,即法身菩萨的境界。
故,娑婆世界的释迦四众弟子及十方世界一切的‘六道’众生,若想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先后’进入‘人无我’(人空)和‘法无我’(法空)不生不灭(小涅槃),唯有让自己的‘六根清净’。除以之外,别无选择!这可不是地藏王菩萨擅自乱说,千年重返地球的地藏王菩萨是‘依’大乘佛经来教导当下和将来全球五大洲佛教的一切释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正确的学佛与修行。
譬如1: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五的章节中所到“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这段经文的的含义是说:“于是,阿难及法会上的其他大众,都听到十方世界一切佛(如来)异口同声的告诉阿难:善哉,阿难,你要清楚的认识和知道,从无始劫以来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里面之所以充满妄想(即由分别和执着所产生),让你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在‘六道’中循环无止的轮回投生与死亡(果),就是因为你的‘六根’不清净的缘故所造成(因),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现在,你又想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真心’像佛一样所积集的功德和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让你自己这个清净无染的自性体(真心)---法身‘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为智慧究竟圆满的佛,还是唯有你的‘六根’完全清净,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简单的说,‘六根’清净不单可以令阿难尊者心中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的小涅槃(即四果阿罗汉的阶段),也可以令阿难尊者心中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法无我’不生不灭的小涅槃(即第七远行地菩萨的阶段)。第七远行地菩萨心中自性体---第八识进入‘法无我’之后再证得‘无生法忍’的境界,就可以向上‘进入’更高的境界---第八不动地菩萨的阶段,这时,在一刹那之间‘激活’隐藏在心中自性体---第八识里面的第九识,从而体现出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不可思议的真心。阿难尊者要想最终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为智慧究竟圆满的佛,就是要依据这个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不可思议的真心所‘间接’变化示现出百千万亿的‘化身’去十方世界一边行六度菩萨道、一边普度众生,当证悟到等觉菩萨的阶段时,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不可思议的真心就最终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为智慧究竟圆满的佛,报身也跟着成佛,就等因缘成熟之后再化身‘还愿’成为‘本愿化身佛’。
譬如2:当年释迦牟尼佛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里面提到“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句经文中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与“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指众生“六根清净”的意思。‘六根’是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产生和积集种种分别、执着、妄想与恶业的源头(因),若六根清净了,那第七识和和第八识也自然也会清净。当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总仓库’被“掏空”一切分别、执着、妄想而‘回归’(恢复)清净时,即在一刹那之间‘激活’隐藏在心中自性体---第八识里面的第九识,从而体现出自己与生俱来、原本一尘不染、不可思议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
而‘不住’与‘无’都是指众生的六根‘不生起’一切分别、执着、妄想与恶念。不生起,即不产生‘因’,没‘因’自然也没有‘果’的体现。
故,“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是一样的含义。
为什么六根的清净与否是这么重要呢?皆因,众生的六根清净,即第七识和第八识也清净,就可以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又叫妄心)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从此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出离三界,从此脱离六道,从此不在‘六道’中投生与死亡。众生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都不在六道中投生(即把源头给堵住了,没有产生因),日后众生又怎么会在六道中死亡呢?即没有产生‘因’,自然就不会有‘果’的体现。这就是‘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即四果阿罗汉的境界。
接着,众生要想让自己心中已经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的不清净自性体---第八识的这个‘真心’(妄心)再继续进入‘法无我’(法空)不生不灭(小涅槃)境界,就必须要在佛的面前亲口发誓愿(即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必须要有佛的‘旁证’和继续行菩萨道,当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的‘清净程度’修行到第七远行地菩萨的阶段时,就可以让自己心中的自必体---第八识进入‘法无我’(法空)不生不灭(小涅槃)。这时,第七远行地菩萨就开始向上进入更高境界的第八不动地菩萨的阶段,即时证得无生法忍的境界。同时,也在一刹那之间终于‘激活’隐藏在心中自性体---第八识里面的第九识,从而体现出自己与生俱来、不可思议、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的这个‘真心’。简单的说,众生从此‘换’了一个真心: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与佛一样真心,故又叫佛性。最终,第八不动地以上的法身菩萨再用这个清净无染、不可思议的法身(真心)随意和自在的‘直接’变化示现出一位‘报身菩萨’,而这一位‘报身菩萨’又‘直接’变化示现出百千万亿的化身菩萨去十方世界一边继续修十善业和行菩萨道,一边普度众生。由于化身菩萨的真心就是自己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故,当化身菩萨在普度众生的时候,其实就是给自己心中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真心)不断的积集功德与证悟智慧。故,正如释迦牟尼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所说“菩提(法身)属于众生”,原因就在这里。众生若不用心中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去普度众生,又怎能让自己心中清净无染的真心---法身最终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智慧究竟圆满的佛呢?
故,当下和将来全球五大洲佛教的释迦四众弟子、有缘人及十世界一切六道的众生,之所以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六道中循环无止的轮回投生与死亡,就是因为众生的‘六根不清净’而导致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也就得不清净。而众生若想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能够先后的进入‘人无我’(人空)和‘法无我’(法空),还是因为众生的‘六根清净’(因)而导致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也变得清净起来(果)。最终激活和体现出自己与生俱来、不可思议、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真心。
故,一句话:众生‘六根的清净与否’,既可以让众生在‘六道’中轮回的投生与死亡,也可以让众生成魔,也可以让众生成佛。关键就是‘六根’,因为这是众生产生分别、执着和一切妄想、妄念的最初源头(因)。
(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由于《心经》前面说“照见五蕴皆空”,其中之有一个‘空’就是‘人无我’(人空)。故,释迦牟尼佛接着继续讲解众生如何正确的修行才能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从此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终于出离三界,从此不在‘六道’里面‘混’,从此不在‘六道’中循环无止的轮回投生与死亡,并受恶苦的果报。
故,当年释迦牟尼佛向弟子们开示了两种小乘佛法,这两种佛法都可以让弟子们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命终后从此离开这个娑婆世界的三界(六道)。是那两种小乘佛法呢?一是,十二因缘(又叫缘觉或僻支佛),二是,四谛法(又叫声闻)。
《一》、十二因缘(又叫缘觉或僻支佛):即“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段经文为了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和容易背诵,而被缩写了,正确的原文是:无无明、无行、无识、无名色、无六入、无触、无受、无爱、无取、无有、无生、无老死,无无明尽、无行尽、无识尽、无名色尽、无六入尽、无触尽、无受尽、无爱尽、无取尽、无有尽、无生尽、无老死尽。
无,即是空、什么都没有发生、没有产生或制造因、把源头(因)给堵住的意思。尽,即是‘灭’的意思。而‘无明,亦无明尽,乃至老死,亦老死尽’这段经文所讲述的是小乘佛法中的缘觉,又叫十二有支(或十二因缘)。正是里面提到一个‘尽’字,故,这段经文所要表达的是十二因缘中的两种不同的‘果’的体现:一是,众生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在六道中循环无止的轮回投生与死亡。二是,众生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出离三界(六道),移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东方琉璃世界。
那什么是十二因缘这种小乘佛法呢?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菩萨品---‘第六现前地菩萨’的章节中提到,具体如下:
“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着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
什么是第一义谛?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的章节中提到:“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所行、智所行、二见所行、超二见所行、超子地所行、如来所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法自性第一义心。以此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最上法。”
心所行、智所行、二见所行、超二见所行、超子地所行、如来所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都是第一义谛。注意,这七种第一义谛的最后一个字都是:行。但,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这里所指的第一义谛是‘心所行’。‘心所行’中的‘心’,是指众生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整个十方世界的一切事和物都是由众生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所造成的,即一切唯‘心’造。包括地球人类和动物都是自己眼睛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心中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所‘直接’变化示现的一个‘变异体’。又如:原本世间是没有公路的、铁路的,都是人类首先用‘心’去想和构思,最后才把各种各样的公路、铁路给建造出来。人类‘心’中怎么‘想’,才是把路给建造出来的最初源头(因)。
在这里,地藏王菩萨‘代’释迦牟尼佛非常明确、非常郑重、非常肯定的告诉当下和将来(无佛住世说法的5.6亿年期间)全球五大洲佛教的一切释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当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随机而演说的,一定要用‘多本佛经’一起融会贯通的理解和交叉验证,才能真正的领悟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所开示的内容的真正含义。
在这里,地藏王菩萨‘代’释迦牟佛非常明确、非常郑重、非常肯定的告诉当下和将来(无佛住世说法的5.6亿年期间)全球五大洲佛教的一切释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若想正确的领悟释迦牟尼佛在《大乘入楞伽经》所提到的七种‘第一义’,就必须要看另外一部大乘佛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皆因,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给阿难尊者所开示的内容,就是这七种‘第一义’。简单的说,《大佛顶首楞严经》主要是分别讲述这七种‘第一义’:心所行、智所行、二见所行、超二见所行、超子地所行、如来所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
当庄昌第一次看到释迦牟尼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讲述这‘十二因缘’时非常感慨,这简直就是相当于地球人类从‘出生’直至‘死亡’的整个‘解剖’过程。
1、六道轮回: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这主要是告诉众生为什么自己从无始劫以来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所‘直接’变化示现的‘变异体’,一直在‘六道’中循环无止的轮回投生与死亡的原因(源头)。
2、出离三界: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这主要是告诉众生通过怎样的修行才能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从此出离娑婆世界的三界(六道),即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的(小涅槃)。
《二》、四谛法,又叫声闻。是当年亲自听闻释迦牟尼佛说法的释迦四众弟子,故又叫声闻弟子。四谛法,即是“苦、集、灭、道”。
1、六道轮回:苦与集。这主要是告诉众生为什么自己从无始劫以来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所‘直接’变化示现的‘变异体’,一直在六道中循环无止的轮回投生与死亡的原因(源头)。
&2、出离三界:灭与道。这主要是告诉众生通过怎样的修行才能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从此出离娑婆世界的三界(六道),即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的(小涅槃)。
在这里,地藏王菩萨‘代’释迦牟尼佛非常明确、非常郑重、非常肯定的告诉当下和将来(无佛住世说法的5.6亿年期间)全球五大洲佛教的一切释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在无佛住世说法的5.6亿年期间,此地球的一切人类若想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出离此娑婆世界的三界(六道),唯有念佛名号才能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出离三界(六道),移民(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或东方琉璃世界。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皆因,现在这个娑婆世界已经进入无佛住世说法的5.6亿年期间,没有佛的亲自给众生作‘旁证’,谁信呢?
(六)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
上一句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这是‘因’,而“无智亦无得”则是‘果’的体现。
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又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和‘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的‘因’(最初源头)。
故,“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才是“无智亦无得”的最终的‘果’的体现。
而“无智亦无得”这是‘因’,“以无所得故”则是‘果’的体现。
故,“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和“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这四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果重叠辩证关系’。
1、“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即是指娑婆世界的释迦四众弟子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的境界。
2、‘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即是指娑婆世界的释迦四众弟子在这个地球命终后‘移民’(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或东方琉璃世界之后继续修行,最终又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法无我’(法空)不生不灭(小涅槃)的境界。
3、“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指娑婆世界的释迦四众弟子
‘移民’(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或东方琉璃世界之后继续修行,终于让自己的‘六根’进入完全清净的境界。
4、“无智亦无得”:即是指第一欢喜地菩萨‘至’第六现前地菩萨的这六种已经在佛的面前亲口发誓愿(发菩提心)、已经‘登地’的大菩萨。
5、“以无所得”:即是指第七远行地菩萨。注意,这里是指‘完全’进入第七远行地菩萨的阶段,即将要进入第八不动地菩萨的阶段。
因为众生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的‘清净程度’的修行,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简单的说,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若想‘恢复’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的‘原本的清净’,是一个循环渐进的漫长过程。故,当下和将来的释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不要执着是第七远行地菩萨,还是第八不动地菩萨的这些果位和阶段,因为这些‘果位’对当下和将来(无佛住世说的5.6亿年期间)全球五大洲佛教的释迦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来说,是没有任何的直接关系。
为啥?因为这些‘登地菩萨’果位的境界,是释迦四众弟子必须先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达到或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的阶段和境界之后,一定要在佛的面前亲口发誓愿(发菩提心)之后再继续‘往上’修行才有机会亲身体现到这些‘登地菩萨’果位的境界。对此地球的释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来讲,就好像是一位高中生都还没有毕业一样,都还没有考进大学,就在课堂中常常幻想着自己将来读博士的情形那样不切实际。自己将来能不能考上大学都不知道,就已经幻想着自己将来大学毕业后再去读研究生和博士,实在是愚昧、妄想之举。同样道理,娑婆世界的释迦四众弟子自己在这个地球命终后,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是否能够直接‘移民’(往生)到极乐世界都是一个未知数,自己是否能出离六道(三界)都是个未知数,就在这个地球幻想着自己将来进入‘登地菩萨’果位的境界?想了也是白想,也是愚昧、妄想之举。故,当下和将来(无佛住世说的5.6亿年期间)全球五大洲佛教的释迦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不要去‘执着’这些果位和登地菩萨的境界,日后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自然会亲自教导大家。
准确讲,地藏王菩萨是负责教导当下和将来(无佛住世说的5.6亿年期间)全球五大洲佛教的释迦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如何修行才能让自己心中这个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即释迦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如何才能够出离三界(六道),即如何才能让自己命终后可以‘移民’(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则是负责教导释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如何修行才能让自己心中这个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法无我’(法空)不生不灭(小涅槃),即教导释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如何才能‘激活’隐藏在自己心中这个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里面的第九识,最终体现出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
皆因,无论是以前、现在还是将来的百千万大劫时期,东方欢喜世界的法身--阿閦佛、南方琰魔世界的法身---地藏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法身--阿弥陀佛都是一起‘联手’普度十方世界一切无佛住世说法的‘六道’里面的众生。这三位法身佛的分工和职责是非常明确。
6、什么是无智?无智分两种:一是人无我智,二是法无我智。若释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想真正领悟释迦牟尼佛所说‘无智亦无得’的含义,就必须要看由中国唐朝时期的实叉难陀大师所翻译的《大乘入楞伽经》。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三---集一切品第二之二的章节中提到“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观察二无我相。何者为二?所谓人无我相、法无我相。”
  “大慧,何者是人无我相?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著。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刹那相续变坏不停,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焰,如迅风,如浮云;躁动不安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不知厌足如猛火;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
  “大慧,云何为法无我相?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如蕴界处离我、我所,唯共积聚,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蕴等亦尔,离自共相,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愚夫分别,非诸圣者。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是名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得此智已,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欢喜次第渐进,乃至善慧及以法云,诸有所作皆悉已办。住是地已,有大宝莲华王众宝庄严,于其华上有宝宫殿状如莲华,菩萨往修幻性法门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后围绕,一切佛刹所有如来皆舒其手,如转轮王子灌顶之法而灌其顶;超佛子地,获自证法,成就如来自在法身。大慧,是名见法无我相。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勤修学。”
但,由于释迦牟尼佛的声闻弟子舍利弗与其他四果阿罗汉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的‘心净程度’(或叫清净程度,两者的含义都是一样)的修行已经到达‘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的这个‘门槛’,只是当时还在地球人间协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而没有马上进入涅槃(圆寂)。故,《心经》里面的这句‘无智亦无得’中的‘无智’,是指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
&注意,《心经》里面所讲的‘无智’并不是指‘没有智慧’,而是指第一欢喜地菩萨‘至’第七远行地菩萨的这七种已经发誓愿(发菩提心)、已经登地的大菩萨在‘用智慧’向内心(即第八识)‘去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的‘法无我’的境界。简单的说,这七种已经登地的大菩萨在用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去修十善业和行菩萨道时,逐渐的让自己的‘六根’、第七识、第八识远离、不分别和不执着一切妄想。即‘第八识’这个总仓库的‘心净程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不能‘大跃进’的。
‘无得’到底是指什么呢?这里的‘得’,是指证得无生法忍境界的意思。无得,即是指这七种已经登地大菩萨的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还没有证得无生法忍的境界。
那为什么说“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是‘亦无得’呢?
因为众生成佛是‘心’成佛,并不是人,并不是地球人类这个‘色身’(肉体)成佛。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用‘心’成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修行过程,首先要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又叫妄心)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
备注:佛法中所讲的‘人空’,是指在这个地球人间(人道)出生的释迦四众弟子命终后(来世)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所‘直接’变化示现的‘变异体’,从此不在娑婆世界的三界(六道)中投生与死亡,就叫‘人空’。即把‘来世’投生在‘六道’的因(源头)给堵住,不让‘因’产生,又怎能有‘果’的出现呢?但,注意,所谓‘在六道中的投生与死亡’,并是不是众生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而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在‘六道’中所‘直接’变化示现的‘变异体’不断的在投生与死亡。是‘变异体’在投生与死亡,并不是指第八识。六道里面的众生心中的第八识是一个‘自性体’,是不会消失与死亡的,只要佛不来‘六道’中把众生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给‘接走’,第八识这个自性体就一直在‘六道’无有尽头的‘混’下去,第八识所直接变化示现的‘变异体’(外壳)就一直在十方世界的六道(三界)中循环无止的轮回投生与死亡。这是事实真相,宇宙真理。地藏王菩萨只不过是‘代’释迦牟尼佛告诉当下和将来无佛住世说的5.6亿年期间的全球五大洲佛教的释迦迦四众弟子及有缘人而已。信不信那是地球人类和佛教的释迦四众弟子自己的事情。
十方世界‘六道’里面的众生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在达到或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境界时,接着,就要在佛的面前亲口发誓愿(发菩提心),当面请佛为自己所发的誓愿作‘旁证’,发完誓愿之后再继续用心中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去修十善业和行六度菩萨道。当众生心中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的‘清净程度’修行到第七远行地菩萨果位的阶段时,才能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终于彻底的远离一切分别、执着和妄想。即是说,众生心中自性体---第八识要修行到第七远行地菩萨的阶段时,才能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法无我’(法空)不生不灭(小涅槃)。而当第七远行地菩萨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法无我’(法空)不生不灭时,也就证得‘无生法忍’的境界。当第七远行地菩萨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又继续‘向上’进入第八不动地菩萨的阶段时,就立即‘激活’隐藏在自己心中自性体---第八识里面的第九识,终于体现出自己与生俱来、一尘不染、不可思议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与佛一样清净无染自性体---真心,故,法身又叫佛性、法性身。
注意,在“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是名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这句经文中的四个字:‘如是观察’,这里是指‘观察’并不是指菩萨已经远离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的意思。再看一句话,“得此智已,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是指那些已经发大愿(菩提心)的‘未登地菩萨’通过“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之后开始正式让自己心中的第八识进入‘登地’的大菩萨阶段。‘即入初地’,即是指那些已经发大愿而又未登地菩萨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里面的‘清净程度’开始进入第一欢喜地菩萨的阶段。
故,‘无智亦无得’,其实是指上一句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这两种修行小乘的缘觉与声闻的四果阿罗汉
{备注:缘觉和声闻都是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里面的‘清净程度’已经到达或进入‘人无我’(人空)不生不灭(小涅槃)}
通过在佛的面前亲自发誓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后,就开始进入‘未登地菩萨’的阶段。当缘觉与声闻的四果阿罗汉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里面的‘清净程度’经历了“未登地菩萨”的阶段之后,通过用智慧向自己的内心(即第八识)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即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这时,缘觉与声闻的四果阿罗汉就正式进入‘登地菩萨’的第一欢喜地菩萨‘至’第七远行地菩萨的阶段。但,还没有证得‘无生法忍’的境界。
登地的菩萨在经历了‘无智亦无得’的第一欢喜地菩萨‘至’第七远行地菩萨的修行阶段,当菩萨完全进入第七远行地菩萨阶段,即将马上完全‘跨过’不清净的第八识与清净无染的法身之间的那座桥时,第七远行地菩萨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就证得‘无生法忍’的境界。简单的说,就好像当第七远行地菩萨的脚一踏进桥的另一边(即彼岸)第八不动地菩萨阶段时,就立即‘激活’隐藏在自己心中自性体---第八识里面的第九识,终于体现出自己与生俱来、一尘不染、不可思议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与佛一样清净无染自性体---真心,故,法身又叫佛性。
至此,恭喜大家!啥喜?只要大家告别了从始劫以来自己心中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转而‘换上’并开始正式‘使用’自己心中与生俱来、一尘不染、不可思议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日后大家的‘法身’必定会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定会成为智慧究竟圆满的佛,日后大家必定会像庄昌、梦参长老、惟贤长老和净空老法师一样用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所间接变化示现出来的‘化身’来此地球普度众生。故,在大乘佛经中把“当众生激活了隐藏在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里面的那个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不可思议的真心”的这种境界,称之为‘不退转’。众生都已经告别和淘汰了自己心中的自性休---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而最终正式使用了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都已经‘进入法身时代’,又怎么会‘再退回八时代’呢?八,即是指自性体--第八识。
也许有释迦四众弟子会问,既然三身是一身,法身‘直接’变化示现出一位报身,报身又‘直接’变化示现出百千万亿位化身,那自己的报身在哪里啊?很简单,如果大家命终后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当自己在极乐世界修行到第八不动地菩萨的阶段,终于体现出自己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自性体),而法身所积集的功德与智慧又未究竟圆满,更未‘还愿’成就自己的‘本愿世界’时,大家的报身就在西方极乐世界。也许有释迦四众弟子会问,那庄昌的报身在哪里啊?庄昌的法身早在十大劫以前就已经成佛(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还愿’成就了自己的‘本愿世界’---南方琰魔世界,故,庄昌的报身---地藏佛自十大劫以来,都一直在自己的‘本愿世界’---南方琰魔世界。(备注:当年释迦牟尼佛已经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非常详细的介绍了庄昌的报身---地藏佛在南方琰魔世界的每天工作的情形)
也许有释迦四众弟子会问,既然要以‘无’才能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清净的真心(妄心)‘证得’无生法忍的境界,那如何才是‘无’的修行境界呢?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十地品---第八不动地菩萨的章节中提到“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
注意:“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这段话中的第一句:“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
离:即远离、脱离的意思。
一切:即所有、全部的意思。
心:是指众生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又叫妄心)。
意:是指第七识(末那识),主要是负责第六识与第八识之间的‘传送’作用。
识:是指第六识(意识、意念)。
无所取着:即是不产生‘因’、把源头给堵住,自然就不会有‘果’的灭亡发生。
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都没有产生‘因’,自然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像空的一般。注意,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即是指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法无我’(法空)不生不灭(小涅槃)。如虚空性,即是指六根、第七识、第八识已经完全远离和不执着一切妄念的想法。远离、不执着、不分别,正是把产生妄念的想法的这个源头(因)给堵住了。‘因’都不产生,又何来‘果’的体现呢?
注意:“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这句话中的菩萨成就‘得无生法忍’,即当第七远行地菩萨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终于证得‘无生法忍’的境界,就可以立即‘向上’进入第八不动地(即住八地)菩萨的阶段,此时已经是成为甚深修行的菩萨。至此,源头(因)又找到了。
原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这段经文,正是《心经》开头的第一段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因’。
即“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正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果’的体现。
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正是“以无所得”中的‘得’---无生法忍的体现和境界。
其实,释迦牟尼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十地品---第八不动地菩萨的章节中提到“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的这段经文的含义,就是释迦牟尼佛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的章节中所说的:“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
“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即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中的‘知一切法无我’,两者的含义是完全一样的。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得无生法忍”,即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中的“得成于忍”,两者的含义是完全一样的。
故,什么是众生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进入‘法无我’(法空)不生不灭(小涅槃)呢?即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所说的“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
其实,《心经》里面的这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正是释迦牟尼佛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庄严净土分第十的章节中所说的“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者的含义是完全一样的。
故,《心经》里面的这句“无智亦无得”,正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庄严净土分第十的章节中所说的“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两者的含义是完全一样的。
而《心经》里面的这句“以无所得”,则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庄严净土分第十的章节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者的含义是完全一样的。
注意:源头(因)又找到了。“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是指登地菩萨‘六根清净’的意思。而‘六根清净’即是《心经》里面所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而《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这段经文,与释迦牟尼佛在《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的章节中所提到:“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的这段经文的含义完全是一样的。都是告诉释迦四众弟子,无论是‘人无我’(人空),还是‘法无我’(法空),都离不开释迦牟尼佛在《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五的章节中所提到的:“十方世界一切佛异口同声的对阿难说:唯有六根清净”。
六根清净的‘反义词’即是六根不清净,那什么是六根不清净的源头(因)呢?三个字:贪、嗔、痴。那什么是贪、嗔、痴的源头(因)呢?两个字:妄想。那什么是妄想的源头(因)呢?还是两个字:分别。那如何才能不让‘分别之心’产生呢?(即是不造因,一旦造了因,必定会有果的现象发生和体现)四个字:慈悲、平等。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心中没有慈悲和平等之心,是绝对做不到只吃素而不吃畜牲道众生(动物)的肉的这种善行。
(五)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这是‘因’,而“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则是‘果’的体现。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的这段经文,与《心经》开头的第一段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含义是完全一样的。
(1)“菩提萨埵”,即是“观自在菩萨”,两者的含义是完全一样的。
(2)“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两者的含义是完全一样的。
(3)“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两者的含义是完全一样的。
而“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这段经文里面所说的正是第七远行地菩萨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的‘清净程度’进入第八不动地菩萨时的境界。正是释迦牟尼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十地菩萨品---第八不动地菩萨的章节中所提到“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这两段经文的含义也是完全一样的。
其中,“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与《心经》开头的第一段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含义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指第八不动地菩萨的‘法身菩萨’的境界。
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与《心经》开头的第一段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因’,而“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则是‘果’的体现。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与《心经》开头的第一段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都是讲第七远行地菩萨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在‘完全心净’的状态下‘向上’进入到第八不动地菩萨的阶段之后,终于‘激活’从无始劫以来一直都‘隐藏’在菩萨心中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里面的第九识,从而在一刹那之间体现出菩萨心中与生俱来、不可思议、一尘不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
而“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则是讲第八不动地的‘法身菩萨’开始正式‘使用’心中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不可思议的‘真心’之后,法身与报身、化身这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即法身这个真心所‘直接’变化示现出一位‘报身’,而‘报身’又‘直接’变化示现出百千万亿位‘化身’。故,法身、报身、化身,原本就是一身,最终的源头(因)就在‘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这里。故,将来‘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最终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为智慧究竟圆满的佛之后,法身佛才是‘真佛’,而‘报身佛’、‘本愿化身佛’及一切化身佛都称之为---化身佛。皆因,‘报身佛’、‘本愿化身佛’及一切化身佛都是源自于‘法身佛’。但,法身佛只是功德与智慧究竟圆满的真心(自性体),是没有‘相貌’和‘身体’可见的,唯有‘报身佛’和一切‘化身佛’才有‘相貌’和‘身体’可见的。而法身佛这个清净无染并且功德与智慧究竟圆满的真心(自性体),则是‘报身佛’和一切‘化身佛’心中的‘真心’。简单的说,一位‘报身佛’和百千万亿位‘化身佛’的‘真心’,都是法身佛这个清净无染并且功德与智慧究竟圆满的‘真心’。即一位‘报身佛’和百千万亿位‘化身佛’的都共同拥有一位‘真心’---遍布整个虚空的‘法身佛’。故,‘色(化身佛)即是空(法身佛),空(法身佛)即是色(化身佛)。没有法身佛(因),何来化身佛呢(果)?皆因,法身佛是化身佛心中的‘真心’,‘化身佛’只不过是‘法身佛’这个清净无染并且功德与智慧究竟圆满的‘真心’所‘间接’变化示现出来的一个有相貌、有色身(肉体)的一个‘变异体’而已。
故,在“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的这段经文中:
菩提萨埵:这里是指已经登地的第一欢喜地菩萨‘至’第七远行地菩萨。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因为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都有两个不同的真心:一个是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另一个是‘隐藏’在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里面的那个清净无染的自性体---法身这个不可思议的真心。
故,准确讲,释迦牟尼佛在一切大乘佛经中所讲的‘依般若波罗蜜’是指两种不同的修行境界:
第一种依般若波罗蜜,是指第一欢喜地菩萨‘至’第七远行地菩萨‘使用’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所‘直接’变化示现的‘化身’这个‘变异体’继续去十方世界的‘人道’(地球人间)修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和普贤菩萨十大愿行。另一种则是第八不动地菩萨以上的法身菩萨‘使用’自己心中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不可思议的真心(妄心)‘间接’变化示现的‘化身’这个‘变异体’继续去十方世界的‘人道’(地球人间)修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和普贤菩萨十大愿行,一边普度众生。
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即是指第一种依般若波罗蜜的修行境界。准确讲,这里是指已经登地的第三发光地菩萨‘至’第七远远行地菩萨在有佛住世说法的佛国净土中,在佛和金刚藏菩萨的‘护持’下进入‘定中’,用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所‘直接’变化示现的‘化身菩萨’去十方世界的‘六道’中的‘人道’(地球人间)继续一边精勤苦修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普贤菩萨十大愿行,一边普度众生,让更多的‘六道’里面的众生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出离三界(六道)。目的是:让自己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恢复清净’,从而‘到达’(激活和体现)自己心中的自性体---法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的那一边。即修(求)法身的这个‘因’。
第二种依般若波罗蜜,则是第八不动地菩萨以上的法身菩萨‘使用’自己心中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不可思议的真心(妄心)‘间接’变化示现的‘化身’这个‘变异体’继续去十方世界的‘六道’中的‘人道’(地球人间)一边精勤苦修十善业、行六度菩萨道和普贤菩萨十大愿行,让更多的‘六道’里面的众生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阿赖耶识)出离三界(六道)。目的是:不断的给正在使用的自性体---法身这个清净无染的真心积集功德和智慧。当法身这个真心所积集的功德和所证悟的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时,即法身这个真心已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此,法身和报身都已经成为智慧究竟圆满的佛(法身佛和报身佛)。故,经文下面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指第二种依般若波罗蜜的修行境界。即使用法身这个‘果’。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心,这里是指第一欢喜地菩萨‘至’第七远行地菩萨的这七种已经登地的大菩萨心中的自性体---第八识这个不清净的真心(妄心)。
无挂碍,是指第一欢喜地菩萨‘至’第七远行地菩萨心中感觉到自在、舒畅、荡然、轻松,即已经远离放下了一切妄想及烦恼,没有了执着和分别心。即心中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当然就是‘空’的一般。
故,心无挂碍,即是指心中感到无比的‘自在’,一切妄想、烦恼都统统没有消失。就好像监狱的房子里面呆了很长时间的‘犯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放出来晒太阳时,身心都会感到轻松、自在和舒畅。而心无挂碍的反义词,即是‘心情沉重’或‘心情糟糕’、‘心情郁闷’,是指心中还装有种种牵挂(执着)、妄想、分别,心中还有不正确‘东西’(妄念)没有放下。
譬如: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就对‘无挂碍’的描述,在卷第三的章节中提到“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即是指阿难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致所有出家人与修行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