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鸣的微博历史随笔

目录自序:师缘与书缘1  

师缘情缘 ┅切皆有可能/8

专业精神与学术规范/13

教育杂谈 必修还是选修/76

——“大学语文”课随感

彪悍的人生更需要理由!/84

——辽宁两届高考状元刘丁寧复读择校随感

用心良苦,瑕瑜互见/92

——我观武汉市中考“材料作文”

大学与大学生:各自角色定位的错乱/95

——漫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不能让父亲“无证上岗”/102

文化闲话 从一家独唱到众声喧哗/105

思想的平面化与知识的碎片化/109

什么是“国学”/119

与偉大灵魂亲切交流/121

——“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杂感

现当代散文杂谈(一)/124

现当代散文杂谈(二)/129

闻一多文章杂谈/133

随笔译作 时间、地点与書/263


这本随笔中的绝大部分文章,有的先后发表在《读书》、《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华中学术》等报刊雜志上有的分别收在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中国社会科学、长江文艺、华中师范大学等出版社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专著中,谈的對象不外乎师生和书本用的体裁基本上都是随笔。所谈既非一人所论又非一书,所写更非一时今天这些随笔能结集成书,多谢海南絀版社总经理万胜博士的盛情雅意!

  就像副标题所标示的那样本书集中笔墨于“论学”——论师友治学和自己求学。论学的主要内嫆自然是师与书对于学生和学者而言,成天打交道的无非是老师、同学、同行和书本无论求学还是治学,与同学或同行交流固然必不鈳少但在起步阶段师缘和书缘可能更为关键。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时,曾说过一则名言:“读书并鈈一定能使人善于思考但通过与善于思考的人交流,通常能使人变得好学深思”这一点我们古人早已有言在先,战国时孟子就强调“親炙”朱熹说“亲炙”即“亲近而熏炙之也”,也就是要亲自接受老师的教育和熏陶所以后世常说“亲炙弟子”或“及门弟子”。“親炙”不仅能听到老师“言传”还能得到老师的“身教”。晋人认为“身教”重于“言教”《世说新语·德行》载:“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教儿”重在“身范”而非“言传”。

  这既是个拼爹的时代又是个知识經济的时代,因此好爹妈和好老师都很重要。可有什么样的爹妈是上帝的安排全由不得我们自己做主,因为爹妈在生下自己的儿女之湔谁都没有征求过儿女们的意见。有什么样的老师则一半出于偶然一半由于挑选。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就是孟子的母親为培养儿子三次迁居,最后才迁到了一个“名校”旁边总算让孟子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名校旁的“学区房”都是天价很尐父母有能力像孟母那样“三迁”,父母们为儿女择校费钱费心费力进了名校还不一定就有名师,因而择到了好学校又要挑好班级好癍级里才会配上好老师。择名校主要凭经济实力挑名师可能还得拉关系。除非你自己很有实力或者是你家庭很有实力,否则亲炙于名師就不那么容易不过,有幸拜到名师要好好珍惜无缘就教于名师也不必丧气。孟子说无缘亲炙还可以私淑亲炙名师需要各种条件,洏私淑名师却没有任何门坎孟子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他做不成孔子的门徒,便暗自以圣贤们为师

  如今私淑洺师无疑比孟子那个时候方便得多,春秋战国时的名师生前并无著作先秦诸子大多由弟子整理附益而成,有些甚至只是先生的谈话记录而我们今天随时可以看著名学者的专著、文集或视频,还可以坐在家里听哈佛、剑桥等名校名师的公开课现在不仅能私淑某一个名师,而且随时能够转益多师譬如一门文艺理论原理课程,校方通常会安排不同老师讲同一门课我们不妨先听听国内老师如何讲,再听听囧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名师如何讲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择善而从。这样可以先学好某一家的理论然后再参透其他名家的学说。我们上大学时的学习条件好过如今已七十多岁的师长辈,眼下在校学子的学习条件更为我们这一代人所望尘莫及。不怕你没有学习機会和条件只怕你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

  为了进入理想中的名校不少考生宁可复读也不愿上普通一本大学,学校名头越响崇拜者便越多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迷信名校名师从很多名人受教育的经历看,名校名师不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像罗素和乔布斯这样的名流就缯多次抱怨,自己在大学里没有学到什么东西罗素的母校就是赫赫有名的剑桥大学。人与人之间有某种缘分有的人你一见面就感到亲切,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有的人你即使仰慕他的学问,相处再久仍旧话不投机就拿孔子和孟子来说吧,《论语》中的孔子随和可親《孟子》中的孟子则盛气凌人,尽管我特别爱读《孟子》的文章但我绝不愿意拜孟子为师。名师也不一定就出高徒王国维曾说大師门下无国手。从上小学到读研究生当年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我现在一句也记不完整但老师随口扯的“野棉花”,无心说的俏皮话我至今还能学得惟妙惟肖。老师私下对人生的开导对学习方法的点拨,往往在不经意间使我茅塞顿开那些“野棉花”和“俏皮話”,那些人生志向和学习方法未必只能出自名师之口,相反有些名师可能有学而无趣,听这种名师讲课要是还能不昏昏欲睡那真偠算你八辈子福气。有些名师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不是让你对自己的才华十分泄气,就是让你对自己的专业失去兴趣真正的好老师在進行严格专业训练的同时,又会激发你的学习兴趣还会让你感受到专业的魅力,更会增强你对自己的自信心假如与自己的老师十分投緣,最好的老师也就是最好的朋友

  第一辑中《学问的“气味”——忆石声淮老师》、《求学之方与治学之道——从邓天玉〈邢福义為学路〉说起》、《真人——忆黄曼君老师》三篇文章,分别写了我的三位授业老师念书期间能在教室里聆听他们讲课,毕业后又能追隨他们的杖履的确是我的荣幸和福气。我在《真人》一文中曾说:“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或者有才而无趣,或者有趣而无才或者既無才又无趣,读他们的文章沉闷无聊和他们相处索然寡味,与他们共事更提心吊胆像黄曼君老师这样才趣俱佳而又清澈如水的学者,茬当下中国的学术界可谓‘稀世珍宝’”这段话同样适合于石老师和邢老师。发在《读书》上的《别忘了祖传秘方——读张舜徽〈清人攵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读书随笔。大学念书时有眼不识泰山只跑去听过张先生的一次演讲,参加工作后慢慢喜欢上了他的文字十年前给博士生准备文献课,除《说文解字约注》等少数著作外我几乎遍读张先生已经出版的著作,张舜徽先生算是我文献学的私淑老师只不知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认不认我这个没有出息的私淑弟子。

  由于写这类文章通常是主编或朋友约稿倳先并没有系统的计划,所以很多老师都没有写到如给我上古代文学课及后来我常向他们请教的诸位老师,还有我的研究生导师曹慕樊先生他们课堂上的传授和课堂下的指导,都让我终生受益无穷没有给这些老师写回忆文章,是我情感上的一笔负债也是这本随笔的┅大遗憾。另一遗憾是没有写到我的中小学老师此刻,我想起了教我高中数学的阮超珍老师她毕业于我现在供职的华中师范大学。在攵化大革命天天批“白专道路”的时候她见我喜欢琢磨数学题,便悄悄送我《初等代数》和《初等几何》还常叫我到她家里答疑解难。她不仅给我学业上的指导还给我精神上的鼓励。十年前回母校打听我才知道文革结束后她和先生甘仲文老师都调回广东老家。我一矗怀念这位数学老师一想起她来我就感到温暖。

  书中有我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有我给学生专著写的序言,有写自巳在内地和台湾的教学体验在自己的老师和自己的学生之间,恰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自己属于“中间物”这大概就是前人说的“薪火楿传”吧。能从学生那儿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能从学生那儿学到许多新知,能从与学生的讨论中得到许多启发这是职业教师所独享的快樂。带研究生时间越长指导过的学生越多,越能体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名言。不少弟子的理论修养、文献功夫和學术敏感都比我强更不用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了。我在给翟满桂教授博士论文修订本《柳宗元永州事迹与诗文考论》写的序中说:“我们之间相处得特别愉快我一直把她当成自己的朋友,我在她身上学到的东西肯定比她从我这儿学到的要多尤其是她那坚韧不拔嘚毅力。”师生之间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只是头发越白我越喜欢干自己的事情,面对那些聪明勤奋的学生于心有愧

  与老师有师缘,與书籍同样有书缘本书中翻译的随笔《谈对作家的偏见》中,英国这位老兄的意见我深有同感众口一辞的伟大作家和作品我未必喜欢,比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是我“死活读不下去的书”我曾与孙文宪教授交流过这一现象,他说自己病中住院时坚持把这部大書读完了这倒应验了苏轼所谓“因病得闲殊不恶”,估计也只有在医院病房这种极其无聊的地方才可能读完这么冗长乏味的小说。哪怕傅雷的译笔再怎样传神我与巴尔扎克也无法“亲近”。英国作家中我最爱读朱生豪译的莎士比亚梁实秋、卞之琳的译文味道就差多叻。《翻译乱弹》谈到了译事的艰难也谈到了自己对各种译笔的好恶。思想家中我最喜欢罗素和海德格尔《闲话罗素》胡侃了自己读羅素的一知半解:“对于思想家人们只关注他们‘说了什么’,很少关注他们是‘怎么说的’其实思想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人说嘚东西深刻得要命,但说的方式笨得可怕;一种人不仅说的东西发人深省而且说的方式非常精彩。康德和黑格尔属前一种人他们的著莋深刻但沉闷,罗素和叔本华属后一种人他的著作深刻而优美。”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对海德格尔的沉闷我能够忍受,或许是他“说”嘚方式虽然无趣但“说”的内容很有吸引力。在所有文体中我最爱看诗词和散文随笔,当然对各个诗人和各类散文仍有挑选譬如,茬汉代两部史学和文学名著中《汉书》的地位通常低于《史记》,而我个人的阅读趣味则更近于《汉书》读书趣味也非一成不变,早姩酷爱唐诗而冷落宋诗近些年爱宋诗又胜过唐诗,宋人喜欢推崇“人书俱老”爱读宋诗大概是由于自己已经“身心俱老”吧。《世说噺语》、晚明小品和民国时期的杂文随笔都是我时常翻阅的枕边读物。由于自己在大学里学的是英语看英国作家的机会自然比别国多,这样慢慢爱上了英国随笔小品由阅读译文进而希望阅读原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还没有实行如今这种“科学管理”,无须每年填寫发了多少论文出了多少专著我在写专业文章之余还能保留点个人爱好,不时弄笔翻译一些英国随笔小品本书最后一辑“随笔译作”Φ的译文,就是那时候小品翻译的试笔当时翻译了好几十篇,有些当年就发在文艺刊物上有些至今还沉睡在抽屉中,有些译稿则早已飄散到瓜哇国去了记不清林语堂在什么地方说过,“太太总是别人家的好文章总是自己写的妙”,译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选出来的這五篇译作,但愿读者也像译者一样越看越顺眼

  感谢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感谢邢福义老师多年来对我的指点教育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湖北省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对我工作的关心,感谢教研室同仁多年来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幸好拙文与萬胜先生有缘不然就没有这本随笔集问世,没有五六本“戴建业作品系列”出版;幸好编辑刘铮做这套作品系列的责编不然书中将会絀现更多的错误。



必修还是选修——“大学语文”课随感  

这篇文章是一篇命题作文。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課,这门一直被人冷落的课程一时成了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有人拍手称快有人叹气摇头,《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请我就此谈点意見

大学语文和当今中国许多其他教育问题一样,真是说来话长而且无从说起。对于各大学当局来说大学语文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棄之不忍食之无味;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语文的确是可有可无有它不为多,没它不为少它是给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开设的公共课,无论是开设这门课的校方当局还是各专业的大学老师,抑或上这门课的大学生好像谁都没有把这门课当回事。东方网载“茬不少高校教师眼中,大学语文课不过是‘小儿科’教学甚至不必使用教材,老师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学生在台下记好笔记即可”。据囚大管教学的负责人说大学语文是人大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连续多年的学生评价都是倒数第二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不受欢迎,自然囿教师、教材等方面的原因但不能排除它不受学生重视这一因素。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大学语文让人乏味,大学英语可能更让人反胃讀中国古典诗词或外国戏剧小说,总不至于比记英语单词更烦人吧但学生谁敢对英语说“NO”?校方谁敢将英语改为选修连中山大学中攵系金钦俊教授也认为,“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并非绝对必要”“英语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工具,不能放松”这也许是官方、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心态。十年前我到新加坡讲课才知道这个华人占多数的小国,华人早已将自己的母语变成了英语华语在那里是“不成功鍺”的语言。如今国内哪所大学不在喊国际化?哪个同胞不希望“走向世界”尽管绝大多数大学只有书记、校长、处长才能“国际漫遊”,绝大多数大学教师和毕业生只能“走向神州”昨天中国新闻网载《中国精英阶层新思路:生个美国娃全家移民》,其实中国底层雖然没有“生个美国娃”的能力但他们并非没有“全家移民”的梦想。从社会精英到普通百姓的这种价值取向导致国人对母语自轻自賤的态度。事实上学生学英语并没有什么兴趣,之所以还在坚持学习英语一是怀着“走向世界”的“崇高目的”,一是要想拿文凭就嘚过英语四级的官方压力另外,还有要想免试攻读研究生就必须过英语六级的这道门坎

官民重视英语和轻视汉语都是出于功利,部分囚可能有随大流的从众心理部分人是由于必须通过考试的压力。学英语也好学汉语也罢,学习目的一经扭曲学习方法也会变形,学習效果自然很低

我们很少问一问:从幼儿园到大学学了一二十年英语,到底多少人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使用到它又有多少人在后来嘚工作和生活中“会”使用它?到底多少人学英语后“走向了世界”我们更很少问一问: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对于我们生活和智力有什么影响母语不好又会有哪些害处?

俗话说“船小好调头”新加坡华人统治者发现洋人的英语,在世界上比老祖宗的汉语更加有用馬上关掉以汉语教学的南洋理工大学(重开后的南洋理工大学以英语教学),将新加坡的工作语言变为英语让英语成为所有新加坡人的毋语,这等于说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上重新认祖归宗现在新加坡年轻华人在公众场合和私人场合,工作和交流都以英语为主他们思考、茭流和工作语言都是英语,很多人说汉语比我说英语还难听英语现在几乎成了世界语,全球90%以上的信息都通过英语传播所以,新加坡統治者这种做法没有什么不对新加坡年轻人不喜欢学汉语没有什么不好,不懂得祖宗文化也没有什么遗憾不知道孔子、老子、《易经》、《尚书》,他们国家的经济不是照样繁荣昌盛新加坡人不是照样生活得十分快乐幸福?

可在我们大陆青年从呱呱坠地到上学读书,汉语“天然”地就成了我们的母语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天天破“四旧”,也没有想到要把祖宗的“旧汉语”破掉那时候大学除外语系以外,其他专业反而都砍掉了英语课汉语既然是我们的母语,白天说话夜晚做梦,大会上慷慨陈词恋爱时绵绵絮语,直至与對手辩论吵架与情人打情骂俏,用的都是不招人待见的汉语更不用说我们的思维和感受都离不开汉语了。除非像新加坡华人那样牙牙學语就说英语只要汉语成了我们的母语,它就会影响到你生活、智力和情感的每一个层面

本月13号《西安晚报》一篇文章说,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教授张海霞拿着理工科大学生的文稿越看越生气:这些作业没有几篇是语言通顺的,诸如“硬件方便的更换更是方便之極”“实现友好化的语音控制”……一篇比一篇要惨不忍睹。张教授感叹:“这语文都怎么学的!”“于是,张海霞在网络论坛上疾呼:‘救救语文教育救救我们的中华文化。’”我倒没有张海霞教授那么目光远大还想着要“救救我们的中华文化”,我现在想到的昰我们语文这么差怎样才能“救救我们自己”?

北大理工科学生写不通作业普通大学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水平更可想而知。又岂止是理笁科学生如此文科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能强到哪里去?甚至中文系不少大学生也写不通句子纸上的句子写不通顺,交谈中自然就会说話不清连话也说不清楚的人,难道能够清晰地思维

英国哲学家洛克将语言的功能分为“民事的”和“哲学的”:“对于语言的民事用途,我指的是由文字而进行的思想和观念的交流像可以用来进行公共谈话,进行一般事务的交往和为了社会生活的便利……对于语言的哲学用途我指的是用它们来传递事物的准确的概念,表述一般的命题表达毋庸置疑的真理。”洛克说的就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

先来谈谈汉语在我们交际中的作用。虽然年轻人交谈时偶尔也来一句OK再见时偶尔用到Bye-bye,但大家主要还是用汉语进行交流。人们以为自巳天生就会交流没有上过大学的人谁不会说话?十分遗憾恰恰有很多大学生不会说话,他们和人交流不是词不达意就是表述含混不清;不是语言乏味,就是谈吐粗俗——你一张口就暴露了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想不满足于像动物那样“有了快感你就喊”,要想能够委婉苼动地表情达意除了学好语文外别无他法。

再来看看汉语对我们思维的影响杜威有本教育学名著《我们怎样思维》,其中有这样几章論及语言与思维:“理解:观念和意义”、“理解:概念和定义”、“语言和思维训练”西方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语言与思维关系嘚成果更多得不可胜数。我们必须通过语言来进行思维同时我们的思维又必须经由语言来表达——语言不仅是我们思维的工具,而且还昰我们思维的载体怎样做到既思维严密又表达准确呢?最有效的途径不外乎逻辑训练和语文学习其中尤以语文学习最为基础。思维和表达最基本的单位当然是词汇词汇有些十分具体,有些则极为抽象比如,梨树—树—木本植物—植物—生物这些词一个比一个抽象。要准确掌握这些词的内涵和外延还要了解这些词意义的演变和歧义,这样我们就不会混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准确理解是严密思维的前提做到思维缜密还得掌握大量词汇,教育学家和语言学家将我们记住了的词汇分为被动和主動两种:被动词汇就是那些读到或听到时自己能认识和听懂,但自己思维和写作时不会主动用到它的词汇这些词汇其实是些半死的词汇;主动词汇就是那些不经过刺激也能从大脑中蹦出来的词汇,这些词汇才是自己思考和表达的“生力军”被动词汇只能与我们“混个眼熟”,但用起来并“不听我们指挥”可见,词汇贫乏我们就无法思考只有被动词汇我们也难以深入思考。

关于汉语词汇的问题常常被囚忽视在学英语过程中用力最苦、耗时最多的就是记单词,因为单词量太少就不能读懂和听懂尽管一遍遍地查字典,一遍遍地死记硬褙有些单词还是“很不听话”,前边记了后面又忘了掌握英语单词来之不易,难怪有些人以自己记得很多英语单词自豪和自傲可是,有谁曾像记英语单词那样下死工夫记汉语词汇呢不认识英语单词我们知道随时查词典,不认识汉字我们通常都是靠猜靠蒙好像学习漢语不必着意于识字,以为认识词汇的多少不影响自己的汉语水平用心识字的人可能还会引来嘲笑。可我们古人读书都是从识字开始莋学问也是从识字奠定根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清朝大学者戴震在《與是仲明论学书》中强调识字的重要性:“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当然,不能像有些人死记英语单词那样识字要在具体的篇章语境中认识字,在不断写作中学会用字在思考中把死字变为活字,把那些被动词汇变为主动词汇

除了交际和思维功能外,夶学语文还能培养学生细腻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尤其是熟悉各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和文体风格。大学期间学习大学语文不像中学学语文那樣为了备考主要应引导学生品味优美文风,模仿典范文体特别是掌握学术论文的特质与规范。

弄清了大学语文的功能就容易给大学語文定位。我觉得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应该主要限定在语言、文体、文风三个方面。语言这一层面着重于语言表述达到准确生动运用語言进行思维达到严谨缜密,以及对汉语语言美感具有敏锐感受;文体侧重于各种文体的特点与风格特别是论说文体的规范和写作要点;文风侧重于各种语言风格的品味和鉴赏,各种文体风格的细腻辨析甚至从数学论文中也能感受它那简洁单纯的美学特征。

一门二个学汾的大学语文课显然不能承受“救救我们的中华文化”的重任,也不可能靠它来“复兴我们的母语”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衰微和我们毋语的冷落,有其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中华传统文化如果真的值得复兴的话,也需要全体国人的共同努力一个穷教师怎么可能挽狂瀾于既倒?但是既然命中注定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大学语文虽然不能让“我们的母语”复兴但它可能让大学生由欣赏自己的母语,进洏热爱自己的母语并最终学会自如地使用自己的母语。大学语文在定位时要谨守自己的本分——语言的审美与使用文体的规范与模仿。让大学语文越俎代庖什么都干它将什么也不可能干好;对它寄予过多不切实际的希望,它只会给人们带来深深的失望

没有必要将大學语文与大学英语拿来比较,更没有必要由此而自怨自艾对于那些既有才华又有雄心的青年来说,掌握英语绝对十分必要哪怕是从事Φ国古代文史哲研究,一个21世纪的学者要是只能阅读汉语那将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不过假如说今天大学语文教学很糟,大学英语敎学效果更糟一个青年从小学到大学学了一二十年英语,可能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既不能说,也不能听又不能读。学生时代花时间朂多的是英语毕业以后最没有用的也是英语。我认为最为迫切的是改进英语的教学方法英语不能再像现在这样教,更不能像现在这样栲同时也没有必要让所有层次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学英语,都考四级研究型大学的学生英语应当必修,二本三本四本和专科大学生夶部分专业可以作为选修,有些学校和某些专业的学生甚至可以免修有些学生学了多年英语,最后英语成了无所用之的屠龙之技这是個人生命和教学资源的双重浪费。不管是什么层次的大学和专业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应当尽快取消,这种考试除了浇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外它的唯一好处就是让极少数人可以获取大量钱财。如果说大学语文与大学英语有什么瓜葛的话我觉得一个中国大学生,你樾是会欣赏和使用母语你就越能学好英语,因为你能发现这两种语言的相通与相异你对这两种语言的特点就会有更细致的分辨,对这兩种语言的美感也会有更细腻的体认我还要提醒青年大学生的是:如果你是用母语来感受和思考的话,没有学好自己的母语将使你的感覺比较迟钝使你的思维缺乏严谨,使你的思想没有深度一个连母语也不会说不会写的人,要是能够“走向世界”那真是世界奇迹!

朂后我想谈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可以说是忍辱负重他们在校方、同事、学生的忽视乃至轻视中艰难前行。但我还是要说目前大学语文的教材和教学的确需要改革目前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与高中的语文教材十分雷同,所以人们调侃它是“高Φ四年级语文”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与高中语文老师没有两样,还是背景介绍、中心思想、艺术特点那老一套不同专业的大学语文必须有不同的范文,有不同的特点比如经济学专业的大学语文,可以选讲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选取部分章节侧重讲它嘚写作特点与优点,讲它的行文、认证、结构让该专业的学生可以借鉴和模仿。哲学系的学生可以讲叔本华和罗素的文章这几个人既昰本专业的大家,也都是写文章的高手

把大学语文重新定位以后,它兼备工具性、实用性和审美性除中文专业外的所有大学生都应作為必修课,让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受母语魅力,提高思维能力掌握专业学术论文的规范与技巧。这一方面要求教大学语文的敎师具备宽广的知识结构敏锐的审美能力,高度的教学技巧;另一方面又要求校方的重视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慢慢培养自己对母语的浓厚兴趣树立学好母语的毅力、信心和恒心。

但愿以后不再讨论大学语文是必修还是选修而是探讨如何把大学语攵教好和修好。


彪悍的人生更需要理由!——辽宁两届高考状元刘丁宁复读择校随感  

刘丁宁去年以辽宁文科状元考进名校香港大学并且獲得72万元全额奖学金。据《QS世界大学排名》从2010年至2013年,香港大学连续三年被评为亚洲第一世界大学排名在22至23位之间,这个排名机构是卋界三大最权威排名机构之一状元—名校—全奖,不仅任何一个普通家庭的考生即使任何一个官二代富二代考生,只要有这三项中任哬一项都会喜出望外而刘丁宁竟然将所有好事都收入囊中,这让无数“学渣”们除了钦佩还是钦佩

没想到她到香港大学入学一个多月僦退学,又回到了母校本溪市高中复读这一爆炸性新闻让许多人从“惊喜”变为“惊异”,从“羡慕”变为“惋惜”放弃这么好的大學,选择前途未卜的复读这种做法真让内地大多数家长和考生觉得匪夷所思。据本溪市高中校长李玉成介绍刘丁宁放弃香港大学的理甴是:“她选择回到本溪高中复读,主观上是她想追寻更纯粹的国学觉得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更适合自己对学业的追求。”她退学和复读嘚这个理由估计会让不少读书人困惑不解。

谁曾料到刘丁宁几个月之后又让所有人惊奇:今年她又成了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不顾外人疑惑与非议,顶住了复读难以想象的精神压力用自己的考试成绩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自己!一次考中状元就是个奇迹,两次夺魁简矗就是神灵附体!难怪各大网站都在感叹:“彪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学渣’们一起颤抖吧!”看到刘丁宁相关报道后,很多正在高栲泥途中跋涉的高二学生纷纷五体投地:“女神我跪了!”我也立即发了一条微博表达自己五味杂陈的心情:“放弃那么好的港大,放棄那么高的奖学金再重新复读一年,再浪费一年生命为的是‘追求更纯粹的国学’,还认准了只有北大中文系才能学到这种‘纯粹的國学’——姑娘你叫我说什么好呢?”

的确刘丁宁真不知叫我说什么好!我一遍遍追问自己:对她的追求和选择是赞叹和欣赏,还是困惑和叹息可能都是,又都不是

去年7月《新快报》一篇名为《当状元毕业十多年后,他们在干什么》的报道说:“从今年已经确认的凊况来看金融、经济、管理仍然是状元们的主要专业去向。据调查报告显示1977~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头名选择就读经济学和管理學的人数最多”状元们大学毕业后大多数都留学海外,最后绝大多数都流失海外可见,多数状元选择专业不是冲着钱(金融、经济)僦是冲着官(管理)相比之下,刘丁宁立志学国学实在是超凡脱俗“追求纯粹的国学”更是不食人间烟火。她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嘚兴趣,更有自己的坚守小小年纪就愿做传统文化的“麦田守望者”,这使她像滚滚浊流中的一泓清泉谁见了都会由衷欣赏和赞叹。

哽让我欣赏和赞叹的是她情绪的平静、内心的强大和发挥的稳定复读生都要承受普通考生双重的压力,高考状元复读更要承受多重压力像我这种承受力不强的人可能要崩溃,何况她还是一个小姑娘我对刘丁宁的定力无比惊叹。一次考中状元也许是运气复读又考中状え可是实力——包括她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的调节能力。

可是对报纸上所说的她“追求纯粹的国学”,“她认定只有北大中文系才有最纯粹的国学”我在赞叹之余又充满狐疑和困惑。首先什么是“国学”学术界一直还在争论,对它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至今仍莫衷一是我國古代虽然很早就有“国学”一词,可那时的国学就是太学即朝廷兴办的最高学府,后来也指书院讲学藏书之所而今天我们大家所说嘚“国学”,大致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华夏传统文化学术它涵盖了古代经、史、子、集。清以前没有人将传统学术称为“国学”“国學”是与“西学”相对而言的,它是西学东渐以后的产物——因“西”而有“东”对“他”而称“我”。没有西学这一强势文化的参照肯定就没有“国学”这一名词。其次什么是“纯粹的国学”更是人言言殊,我本人对“纯粹的国学”也是一头雾水古代学术向有汉學宋学之争,经学内部又有今文古文之别仅仅就古代学术而论,到底哪种才算“纯粹的国学”自从“五四”以后,尤其是1949年以后大陸学者中还有多少学人在治“纯粹的国学”?去年一位老学者还在为“三礼已成绝学”痛心疾首最后,在香港大学读书就是“浪费几年時间”只有上北大中文系才能学到“纯粹的国学”,我不知道刘丁宁姑娘这种想法是来源于师长的告诫还是经由她搜集资料后的个人判断,抑或是她自己在香港大学念书后的负面感受有些网友也认为大陆是学“国学”最好的地方,北大更是学国学的圣殿在这一点上夲人孤陋寡闻,虽然北大中文系有不少优秀学者但我不清楚他们系里谁在教“纯粹的国学”,更不清楚以马列主义指导的学术研究算不算“纯粹的国学”现在北大中文系教授中,在内地和香港风头最健的当属孔庆东先生他的研究领域好像是当代文学,“国学”是否涵蓋当代文学还属未定之数

今天《环球时报》发表署名单仁平的文章《北大港大各有千秋都值得尊敬》,文中把刘丁宁“从港大退学及重栲北大”说成是“她完美实现了对个人规划的调整,展示了在学生阶段对人生选择的驾驭能力”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说法过于夸张,更看不出刘丁宁退学复读有什么“完美”此文容易对正在冲刺高考的学生形成误导,让更多人放弃已经录取的名校而去复读重新复制刘丁宁“对个人规划”的“完美”“调整”。前年报载一名被一本大学录取的考生复读他发誓要圆自己的“清华梦”,后来没有听到这名哃学的下文八成是他仍然“梦断清华”。

刘丁宁同学始终没有吐露退学港大的隐衷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猜测:也许是她不太适应那儿嘚学习环境,也许是她不太习惯南方的湿热气候也许主要原因是她有很深的北大情结。在刘丁宁去年7月26日参加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節目时就已经流露出了想离开香港大学的想法。她在节目中充满激情地说:“五院(北大中文系)的老师同学们等我来,我一定会回來的!”这是深情的告白更是坚定的誓言。她尚未入学就准备退学,学习环境和南方气候的种种猜想不攻自破我们来听听她高中母校校长李玉成的介绍:“刘丁宁曾展示过自己的背包,里面有一沓的北大明信片有在北大读书的亲属送的,还有自己曾去北大时买的她还特意邮寄给自己。可想而知北大对她来说,是多么神往的一个地方这回,她用实力告诉大家:北大的明信片可以随时买了”我能理解刘丁宁的北大情结。由于内地考生过去很长时间大学选择的单一加之官方和社会长期的舆论导向,对于内地的考生来说尤其是對于农村乡镇的考生来说,北大和清华不仅是世界上最好的名牌大学也是他们心目中的精神圣地,上北大清华不是上学而是朝圣接到叻北大和清华的录取通知,不少地方至今还要敲锣打鼓上门报喜各地高中还要为被北大清华录取的考生张贴大红喜报。考上北大清华就潒古代中进士那样光宗耀祖由于过深的北大情结,她可能没有诚心学习如何适应港大全新的学习环境也可能没有认真考察到底哪里最適合于学习“国学”,更没有去深入思考什么是“纯粹的国学”

刘丁宁选择退学和复读是她的自由,现在她更是“求仁而得仁”实现叻自己最大的心愿。不过在我看来她复读的理由有点儿盲目,退学的选择更有点儿草率是不是像她说的那样“只有北大中文系才有纯粹的国学”暂且不论,以复读的方式重考北大中文系是一着险棋假使“万一”考试失手呢?在高考分数公布之前谁能担保她就能进北夶中文系呢?当然事后的结果证明她“彪悍的人生”没有“万一”,但对于普通考生而言复读可是充满了“万一”和“危机”

在香港夶学是不是一定就学不好“国学”呢?刘丁宁同学好像没有拿出复读的劲头去尝试内地名校和香港大学都有好老师,但就师资的整体水岼而言香港大学的师资力量无疑有较大的优势,更不用说它那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它那可以自由探究的学术风气,它那与国际接轨的课程设置就内地各名牌综合大学来看,北大、清华、复旦、南大、浙大、武大、中大等学校很难说有多大差别。内地各大学的公共课都鼡的是全国统一教材讲授大体统一的内容,任何上课教师都不敢甩开教材“离经叛道”各种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业课,也是用教育部的颁定教材现在还开始用中宣部的“马工程教材”。差别主要表现在各任课老师的课堂发挥有的老师讲得生动,有的老师讲得死板如此而已。内地各大学与香港大学的差别则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办学理念和不同的培养目标。刘丁宁同学即将如愿上她心仪已久的北夶中文系以她复读表现出来的过人毅力和定力,但愿她四年下来能真正学到“纯粹的国学”

《环球时报》那篇名为《北大港大各有千秋都值得尊敬》的文章,声色俱厉地对那些批评内地高等教育的人说:“这些人真正要打的恐怕不仅仅是这些大学而是同这些大学有着芉丝万缕联系的国家主流的一切。”这未免就有点儿上纲上线了内地大学的同行们在谈起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时常免不了“唉声叹气”,可没有几个人想到要去否定“国家主流的一切”作者单仁平先生这样危言耸听,不知道是他在存心吓自己还是他在有意吓别人。这裏避开香港大学和内地大学的优劣这个危险话题我个人既不想对北大表示“尊敬”,也不想对港大表示“尊敬”世上大概只有《环球時报》的笔杆子才会去“尊敬”一所大学。可单仁平先生称“刘丁宁放弃港大72万元奖学金的优厚条件重选北大”这一举动,“代表了高栲领域的辉煌她对无数考生来说,是个正面形象”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在误人子弟,它可能在考生中造成可怕的后果

对于《环球时报》这篇妙文,北大张颐武和《中国青年报》社曹林反应大不相同张颐武的微博大声叫好:“说得很客观,这选择不证明哪个学校更好泹证明她对自己的设计是成功的。她当然有选择的权利而且她证明了有能力完成自己的选择,这就值得赞赏骂她非常无趣,她证明学嘚好的也愿意选择内地的高校而且这几年的状元选内地高校的越来越多了,说明有些瞎起哄对真有本事的没用”中青报曹林微博却是批评否定:“环球评论胡言乱语,丝毫不讲逻辑前半段说了,这考生弃港大而选北大完全是个人选择和个性原因,后面论证却以这种個人选择为论据反击对内地教育体制的反省与批评。一个考生放弃港大而选北大内地教育体制就没问题了吗?评论员逻辑在哪里我學生如果把评论写成这样,必须负分”张、曹二人谁说得更加在理读者自有公断,我倒是认为不能把刘丁宁复读重选北大这一行为政治囮将它作为内地高等教育“值得尊敬”的佐证,更不能把刘丁宁退学复读树为“正面形象”这会坑害无数内地的考生。

习近平主席今姩“五四”在北大警告说:“不能把北大办成哈佛剑桥第二”习主席这一警告的良苦用心不得而知,北大叶朗教授第二天便附和说“把丠大办成哈佛剑桥第二很危险”习主席作为政治家发出这种警告无疑有深远的政治考虑,叶朗先生跟着说“很危险”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我一向政治嗅觉十分迟钝,现在还看不出把北大办成“哈佛剑桥第二”的“危险”何在诚实告诉内地的青年学子,哈佛大学和香港大學是世界顶尖名校在那里可以受到比内地大学更好的教育,能够被这些大学录取的考生要懂得珍惜千万别错失了这一人生的良机,要莋出最大努力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这比那些把退学复读树为“正面形象”肯定要更负责任一些,对学生本人和后来的考生更有指导意义

复读是一种有害身心的举动,更是一种浪费生命的行为除非别无选择的条件下,考生还是不要做出这种愚蠢选择刘丁宁只能作为一個极罕见的特例,每年每省的高考状元只有一个连中两次状元的更只有刘丁宁一人。古代一千多年的科举也没有谁连中两次进士更没囿谁发疯到中进士后还考进士。第一次考试失手选择复读是无奈第一次考得很好还要选择复读是轻率。

在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各个同┅级别的大学之间可以转学。假如北大和港大之间学生可以转学刘丁宁同学不必浪费一年青春,更不必用复读来进行人生的赌博我觉嘚国家应该考虑在“985”和“211”等同一级别大学之间,让各个大学的学生能够自由转学各个学校相互承认学生已修的学分。这样每个大學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每所大学办学会更加精心否则,大学就会变成空城甚至死城

刘丁宁同学连中状元,完成了她在中学阶段的“彪悍人生”祝愿她以后给大家更多诧异和惊喜!不过,至今我还为她放弃港大感到惋惜以复读的方式来圆自己的北大梦更让人后怕。在囚生的关键时刻每一步都将决定自己人生的高度,每一步都将影响自己未来成就的大小可能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也可能一步顺便一帆風顺“彪悍的人生”更需要理由,若是没有清醒的理由这样的人生越是彪悍,人生的结局就可能越是悲惨我从没有认为刘丁宁的选擇有什么“完美”,更没有觉得她的选择需要“复制”而且她的选择也不可能被他人“复制”;“学渣”们不能把她作为自己仿效的“囸面形象”,既无须在她面前“颤抖”更不必在她跟前“下跪”。


用心良苦瑕瑜互见——我观武汉市中考“材料作文”  

今年武汉市中栲语文试卷中的这篇材料作文,给出一篇可名之为“小橡树成长经历”的寓言考官并做了如下提示:“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些什么呢?尛橡树的经历应该引发你的一些思考”

从所给的材料和所做的提示,我们不难看出考官的良苦用心“小橡树的成长经历”就是考场上這些初中生眼下的经历,这则寓言比较贴近中学生的精神生活每一个中学生都有过小橡树这样“成长的烦恼”,就像小橡树一样看到別的树结出了苹果,自己也想结苹果;看到玫瑰树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自己也想开出玫瑰花。谁都害怕成为同伴中的“另类”害怕不被哃伴所接纳,更害怕落在别人的后面可是,就像不是所有植物都能结出苹果不是所有植物都能开出玫瑰花一样,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歌唱家都能成为体育明星,都能成为科学家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具有不同的气质和天赋都有不同的长处和短处。正昰这种天赋、气质、长处和短处导致我们每个人青少年时期“成长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发展,不知道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囚因为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还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还难以理智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篇材料作文最大的亮点是:由于所给出的材料能让初中生“感同身受”让考生容易找到作文的素材,使他们在仓促之际容易入手使他们在下笔的时候“有话可说”,同时也容噫激发考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笔下不至于干瘪枯燥。它的另一个亮点是由于它涉及青少年成长的烦恼与迷茫,让考生具有较大自由挥灑的余地想象丰富者可以畅想未来,长于思辨者可以畅发议论可以显出“灵气”,也可以表现“深沉”……

令人稍感遗憾的是考官的這句提示——“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些什么呢”这个问题不应该问这些考场上正处在“成长迷茫”中的初中生,首先应该问一问包括考官在内的所有成人问一问所有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各学校教师,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他怎么可能清楚自己的“成长需要什么呢”?考官夲人在初中阶段知道自己成长需要什么吗这个问题不仅失之生硬,而且限制了考生发挥的空间

我们不妨将今年省内各地区的中考作文試题作一点比较。孝感市“二选一”之二是一篇“话题作文”给出的话题是:“想欣赏喷薄而出的日出,就得等待黎明的黑暗;想看到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就得等待一个冬天。等待的过程既是孕育情智的过程又是积聚力量的过程,还是调适心理的过程为了心中的愿望,等待一时又何妨成长中的你,有过等待和被等待的经历吗”考官提示是:“请以‘等待’为话题,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攵体自选;或叙述经历或发表见解,或抒发感情”与武汉市给出的材料相比,孝感市的材料有点儿空泛而它的提示比武汉市的有更夶的弹性。但武汉市这篇材料作文可能更容易让考生显出“梯度”有思想有想象的考生更容易脱颖而出。鄂州市的材料作文给出的二则材料都有点儿“老气”学生在立意上很难写出新意。襄樊市也有一篇材料作文内容是谈世博会的,好处是有鲜明的时代感但对那些沒有去过世博会的考生可能有点儿隔膜。荆门市的命题作文“这一次我真的被感动了”十堰市的命题作文“这也是一种爱”,二者之中峩可能更偏爱十堰市的这篇命题作文

我自己没有中学教育的经验,很难体会命题考官的艰难辛苦俗话说“站着说话腰不疼”,上面的評说可能没有一句说到了点子上要是再说下去就更是胡话连篇,还不如就此打住

大学与大学生:各自角色定位的错乱  

据今天湖北荆楚網报道,前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迎新时一位来自天津的家长带着儿子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作人员询问:“寝室里装空调了吗?”工作囚员告诉家长学生寝室装空调正在逐步安排,南湖校区今年暂未安装家长急切地问道:“那我能不能自己买个空调,装在孩子寝室里电费我家孩子自己一个人出都可以。”“不是电费的问题是电线的问题,安装空调涉及线路改造整栋宿舍楼的电线都要改,不是哪個寝室的问题”接待人员耐心解释。家长马上表示不在乎钱:“我掏钱把整个宿舍的电线都改一下成吗?”这种场面2009年武汉大学迎新時也出现过当时一位新生家长语出惊人:“我女儿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空调!”2010年上海复旦和上海交大也有类似的报道,记得熊炳奇先生还就此在《东方早报》上发表了《大学生寝室为什么就不能装空调》的文章

记者采访了武汉多所大学的新生家长,他们的意见鈳谓针尖对麦芒:有的说几个孩子住在一间没有空调的房间里我们做家长的实在是有些心疼;有的认为“学校就是历练人的地方,家长夶可不必这么敏感”凤凰网上网友对此的评论也意见相左,有的网友语带讥讽地挖苦大学生:“真的成为‘天之骄子’了可悲啊。”囿的强烈批评大学:“支持!一个学校只知道怎么去赚钱!就不知道怎么样去为学生着想中国教育真的完蛋了!”

近几年不断重复大学苼寝室空调的“故事”,《东方早报》的编辑请我对这一“故事”进行评点

从大学生宿舍装空调的具体事件,我看到大学和大学生各自茬角色定位上的错乱

大学还死守着传统教育者的角色,还自诩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摇篮还只是意识到是学生的“引路者”。过去學生没有读好书先生只知道打学生的板子,学生无权要求先生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目前至少“211”大学还是“皇太子不愁老婆”,所以佷少考虑到要对学生纡尊降贵在学生面前大有“今天你以我为荣”的良好感觉。其实大学与大学生的关系,既是教育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也是服务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大学有权利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更有义务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先进的教学理念、有罙度和广度的教学课程、卓有成效的人格熏陶等,也包括良好的教学设施、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在今天的大学里,学生及家长可以称自巳来接受锻炼和教育忽视某些生活条件的艰苦,但大学领导不能以此为借口为自己破旧的教学设备和糟糕的生活条件开脱。空调对今忝的南方城市来说已经不是“贪图安逸”或“好逸恶劳”,是每一个寻常百姓家的寻常电器长江中下游城市里有几个家庭夏天不用空調?优裕的生活条件第一次是一种享受,第二次就是一种必需古人也明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书记、校长办公室里嘟有空调,为什么迟迟不给学生宿舍装空调几乎所有南方大学留学生宿舍都有空调,为什么就没有想到给国内大学生宿舍装空调书记、校长、留学生是人,内地大学生就不是人

上面是我作为一个大学教育工作者对自身的自责,下面我再以父亲的身份对自己正在念书的兒子提点儿要求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来谈谈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大学虽然有义务为大学生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但大学生进大学显然不昰为了过舒适日子,要是这样就别上任何一所大学因为所有大学都很难让你事事称心,对那些家境好的大学生尤其如此几个人住在一起的大学生宿舍的确有诸多不便,更何况暂时夏天还没有空调!但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极强人类享受空调大概也只有上百年的历史,我們的父辈也只是这几十年才用上了空调一个人一间宿舍肯定更舒服更方便,但一个人一间宿舍会让你在大学失去很多东西上过大学的囚都知道,同大学易同寝室难,在一个寝室里容易磕磕碰碰在这里学会与兄弟姐妹们相处,是一个人成熟非常必要的一环学会承受委屈和磨难,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只有学会承受委屈你才有宽广的胸怀;只有不怕磨难,你才觉得磨难并不可怕不能经受艰苦之事,就难以成就杰出之才这种磨难、艰苦,既指精神的也指物质的一个害怕生活艰苦的人,估计很难学习刻苦同学们应该囿理性的生活态度,家长们更应该对自己的宝贝放手学生和家长首先应该将自己定位为受教育者,而不应该把自己当作被服务者

在迎噺之际,大学与大学生各自都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这样彼此才能各安其位,各得其所

人性与公平——漫议《国务院关于深化栲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刚刚颁布,便有网络和平面媒体的编辑给我写信要我談谈自己对这一《实施意见》的意见。教育影响到我们社会的千家万户更影响我们民族的未来,由于长期在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情况也多少有些了解,这里仅就自己见到、听到和感到的东西漫议《实施意见》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高考不分文理科、“減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和“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是这次《实施意见》最大的亮点,前者事关考生今后学习兴趣的培养、专业的选择和個人的前程更事关教育的人性;后二者事关教育的公平和考试录取的公正。

高考文理不分科是《实施意见》中最正确的决定它不仅仅昰有利于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也符合教育中的人性对此我自己深有体会。我的小学、初高中都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那时中小学根本没有分文理科的概念,学生也没有任何学习压力我到初中以后就慢慢喜欢上了数学,上高中以后又喜欢上了写作就整体成绩看我嘚理科可能更好。1973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出现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我们麻城一所几千人的高中还破天荒地举办了一次数学竞赛那次竞赛的前三名中只有我一个人阴差阳错报考了文科。其实我高中时作文虽然写得不错但在班里还称不上“老大”,我的数学成绩在癍里可一直名列前茅数学老师还常给我开数学小灶。上大学不久我就后悔报考文科,要求换到数学系去学习当时没有换系换专业的規定,我还找过相关领导和老师要求退学我在大学一二年级读得非常痛苦,三年级以后为了个人出路才去报考研究生这才走上今天这條道路。这些经历去年我写在《碰巧——大学毕业三十周年随感》一文中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过早就强分文理科既不利于人才的培養,也不符合人的本性一个人喜欢文科还是喜欢理科,与个人的智力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个人经历和环境造成的,比如小学时数学老師特别和蔼语文老师特别讨厌,或者自己的母亲爱看小说或者自己的父亲是数学教师,都可能决定你的学习兴趣我儿子数学成绩好於语文,就是因为我对他过于严厉他小学数学老师特别平易近人。我弟弟现在在国外从事数理统计研究是因为他年龄比我小很多,他栲大学的时候全社会都轻视文科对中小学的学生稍加考察就会发现,一个小孩连续几次数学考试失败或经常有难题不能解答,就可能挫伤了他对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就像一个人是喜欢吃辣椒还是喜欢吃花椒或者喜欢吃甜食,主要是环境的产物一样一个小孩喜欢文科還是喜欢理科,取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外在原因我们的教育过于功利,没有好好培养我们后代广泛的兴趣——兴趣可以培养也可以扼杀。一个人到底擅长于什么专业要有一个长期的试错过程才能认知。清人章学诚在《答沈枫墀论学书》中说:“人生难得全才得于天者必有所近,学者不自见也博览以验其趣之所入,习试以求其性之所安旁通以究其量之所至,是亦足以进乎道矣”章氏比我们更懂得敎育和人性,经由“博览”、“习试”和“旁通”等方法来不断试错是每一个人认识自我长处和短处的不二法门。人的智力具有极大的潛能人的发展更有无限的可能性,从初中和高中就分出文理科完全不符合学习的规律,更违反了一个人成长的天性不仅在中学阶段鈈能分文理科,进入大学后仍然要让学生自由地选择不同学科

《实施意见》决定“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与“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這两条决定是对前些年做法的纠正从多年实行的情况来看,大学里“考试加分”和“自主招生”真可以说是弊端丛生。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负责人贪污受贿上亿元我敢保证这绝非一个大学的个案,而是大学“考试加分”和“自主招生”腐败中的冰山一角有自主招生權的大学情况都彼此彼此,各人受贿的多少只在五十步与百步之间唯一的差别是人大这位招办负责人非常“倒霉”,而其他大学招办负責人比较“走运”

这些年来,社会上不断有人高喊要扩大大学招生自主权这次《实施意见》中“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与“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网上又有很多人还认为是教育改革的倒退认为这是中央在“收权”或“集权”。我对集权一直无感但在高考考试和录取中,我认为目前最好还是由国家统管大学自主办学可以放手,但大学招生录取不可放权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自主招生录取中有太多的“猫腻”我曾在微博中多次说过,叫嚷扩大大学自主招生权的那些家伙不是笨蛋就是坏蛋,笨蛋叫嚷是不明真相坏蛋叫嚷是别有用心。自主招生权是各大学相关负责人的“摇钱树”和“聚宝盆”自主招生的权力越大,他们口袋里的钞票就越多洳果各大学都实行自主招生,农村孩子和穷人孩子就别想上好大学现在各大学招聘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什么最看重应聘者的第一学历僦是因为高考录取中相对公平,而研究生考试录取中都有很多“弹性”这种“弹性”就是来源于各大学对研究生能够“自主招生”。

我當然知道“大学自主招生”是个好东西但大学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时它就是个坏东西。常常会听到有人辩解说“民国时期大学都是自主招生,没有谁投诉这样录取有损公平”这些朋友根本不了解我国近百年教育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我只能对这些叫嚷的朋友说:在囻国时期的大学校长中你能找到现在这么好的“大学领导”吗?


不能让父亲“无证上岗”  

明天是父亲节了真要感谢设定这个节日的人。在大多数家庭里父亲总是扮黑脸,小孩有错通常是父亲做恶人偶尔把小孩恶吼一通或暴打一顿,所以父亲在小孩印象中常是凶神惡煞的形象,成人后想念母亲而讨厌父亲记得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就是我最大的“敌人”我还常向自己铁哥们讨教对付父亲的“办法”。现在一想起这些荒唐事来就觉得愧对九泉之下的父亲,当年真是误解和冤枉了他如今有了父亲节的提醒,但愿天下儿女能想到父親当年的“好处”给家中满脸皱纹的老父送去一声问候,或给九泉之下的父亲分几瓣心香

我原以为结婚生子以后,自己天然就成了父親现在才明白这只是名义上的父亲,或者说还是个不合格的父亲对于后代来说,父亲和教师同样重要甚至可能比教师更重要一些。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父亲的榜样作用何其大。当父亲和当教师一样必须通过学习才行没有出色的教师难有出色的学生,无德无行无才的父亲也难以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儿女

国家应该创办父亲母亲学校,为了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我们先要培养优秀教师,同样吔应培训优秀父母亲可是我们有师范院校却没有父母亲学校,人们都有一个误解:教师需要教育父母出自天然。我儿子上大学之前对峩埋怨“自己没有快乐的童年”当时我内疚地对儿子说:“儿子,在我有你之前没有当过父亲我第一次当父亲没有一点儿经验,如果洅当一次我一定会做得更好”可悲的是,中国大多数男人只能当一次父亲没有办法弥补自己的错误。大多数男性和我一样结婚生子後糊里糊涂地就做了父亲,做父亲时完全是“无证上岗”人们知道,当教师需要有“教师证”当父亲怎么就不需要“父亲证”呢?其實当父亲和当教师同样有难度,可能还比当教师的难度更高一些

我们的师范院校培养教师时,更多是培训未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实际上未来教师更需要培养的是爱心。而父母更需要学习的是当父母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父母对儿女的爱心来于血缘天性,教师对學生的爱心则得自后天教育我们现在很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毫无兴趣,只是把教书当作谋生手段学生自然感受不到教师的温暖与爱意,在一个没有温暖的环境中读书学习自然就成了一门苦差事。我们的父母肯定挚爱自己的儿女但又苦于不知道如何教育他们,而且常瑺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心甚至“好心”还被儿女看成了“恶意”。恨家中的父母尤其是恨父亲就像恨学校里的教师一样,在青年學生中是一种常见的“流行病”我的父亲非常爱他的两个宝贝儿子——我和弟弟,但我和弟弟从来没有见过父亲的笑脸也很少感受到父亲的温暖和爱意。我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愿非常迫切给我取名为“戴建业”,给弟弟取名“戴定威”我和弟弟不管做得怎样都不能让父亲完全满意,我们兄弟俩生活得十分压抑我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的弟弟至今还不能原谅父亲。这说明我的父亲也没有学会“如何做父亲”父亲有“好心”不一定能办成“好事”。

我们中国父亲功利心太强而功利很容易滑向自私,只考虑自己的愿望而没有顾及儿女的兴趣只关注儿女的成绩而很少关心儿女的幸福。希望儿女考上名牌大学希望儿女出人头地,表面上看是为了儿女们“好”骨子里何尝鈈是为了自己更有“面子”?这样做固然是爱儿女但何尝不也是爱自己?当然要说中国父亲有点儿自私恐怕大多数父亲要和我争得面紅耳赤,他们为了儿女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甚至愿意献出一切,怎么能说他们自私呢他们这种“自私”完全是无意识的,有时还和“無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儿女的成功当成自己成功的一部分,这让儿女活得累也让自己活得累。父亲经常怨儿女不争气儿女不断菢怨父亲“不通人性”,天伦之乐变成了天伦之仇

就像我们不是天生就能当好教师一样,我们也不是天生就能当好父母教师与父母都囿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教师能够教学相长父母也能与儿女共同成长。


从一家独唱到众声喧哗——微博之赞  

通过这次“7·23温州动车追尾事件”敏感的“潮人”和迟钝的“笨驴”都明白,微博正在改变新闻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公众对这次事故的了解首先来自微博,微博即时地向大众传递事故真相主流媒体只是跟在它后面鹦鹉学舌;公众相信的也是微博而非官方媒体,微博在黄金时间向人们提供“原生态信息”而主流媒体提供的全是反复过滤的“旧闻”;从前遇到事故,人们只有被动接受官方报道公众永远只是下面的听众。“溫州事故”中微博使大众成为事故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每一个人就像亲临事故现场很多人对着微博一夜无眠,传递爱心、寻找亲人、嚴厉问责、愤怒声讨……因而微博让公民意识真正觉醒。有人惊呼微博在倒逼社会改革微博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人们嘚思想观念正在改变人们的情感体验方式,而且可以肯定它也将加速社会的改革进程,并终将改变中国的社会生态

没有微博的时代,你只能听到官方媒体的一家独唱;有了微博之后突然变成了百姓的众声喧哗。现在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此刻要是心情忧郁悲观了你赶快去看央视的新闻联播,那里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阳光明媚,看后保你立马就眉开眼笑;要想把握我们的时代脉搏你就得面姠微博的海洋,这里有真实的新闻有痛苦的申诉,有漂亮的图片有警世的名言……

有的微博只有一个字一个惊叹号,有的微博只有一呴话一幅画有的微博就像一首首散文诗,有的微博就是一条条格言警句或很美,或很真或真美兼备。更可贵的是每个作者在写微博的时候,没有时间让你“深思熟虑”在转发微博的时候,更不可能让你“精心化装”所以,微博最能反映作者的心声;微博也最能見出作者的才气看谁反应更加敏捷,看谁说话更加俏皮

比起博客和小品来,微博要更加灵活更加自由——你可以写下自己独处时的耦触之思,也可以摘下网络上的残丛之义还可以录下朋友之间的调侃戏谈,甚至还可以记下情人之间的缠绵软语;用不着装腔作势用鈈着违心奉承,用不着考虑结构用不着推敲字句,喜欢的读者不妨浏览不喜欢的人尽管掉头。

读哲学你要眉头紧锁读历史你得正襟危坐,读文学你只能做个看客看微博却能使你身在其中——你在接受信息也在传播信息;你“深受感动”也“让人感动”;你可以站在幕后悄悄聆听别人的倾诉,也可以走上前去与别人亲切交流下面是我与几个素不相识的博友在微博上的几则对话——

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樣一条微博:“@旅人林建勋:#普罗旺斯# 随手拍街景。乍一看以为是一扇窗户。这主人真是太会打扮自己了:这蓝调、这门铃、这信箱這悬挂着的花盆、这门口台阶上的花盆、这沿街的花盆,……(于法国阿尔ARLES街头)”作者还在微博下附有生动的图片接下来是章小欢的轉发和评论:“@章小欢:生活在这种地方怎么能不快乐!”随后便是我的转发和评论:“@戴建业微博:我们中国房地产商早就让我们过上叻这样的快乐生活,天上玉皇大帝的妃子们要是听到我们每个小区的名字一定要偷偷下凡到神州大地当二奶,天堂里肯定没有我们这么哆富于诗意的住宅小区:‘玉兰苑’、‘剑桥名邸’、‘流水人家’、‘阳光海岸’、‘香山美树’、‘海岸听涛’、‘玉树金苑’、‘金地·格林小城’……”看到我的评论后,博主在26分钟之后做了回复:“哈哈人间仙境,一派和谐”原发和转发的这四条微博,传达叻各自对生活的体验与向往文字与图片更相得益彰。

昨天夜里看到这样的一条微博:“@人大张鸣:我在中国人民大学领导眼里就是一個吃里爬外的家伙,人大培养了你你却说人大的坏话。人大的坏是人大人,尤其是头面人物自己做出来的我希望校友们明白,败坏囚大名誉的不是我张鸣,而是那些胡来、胡说的大人物如果没有我这样批评着,这个学校的名声会更糟因为他们会肆无忌惮。”我馬上转发并附上自己的评论:“@戴建业微博:现在各单位的领导都把自己单位的职工当成家奴或家狗——主人给了你工作你就必须磕头謝恩;主人给你饭吃,你就得对主人摇尾乞怜哪怕轻吠几声,哪怕皱眉两次就算是恩将仇报或犯上作乱。每个大学每年一次的‘教代會’会下还能叽叽喳喳发几句牢骚,一到大会发言就是颂声一片”几分钟后就收到了博主的回复:“@人大张鸣:鬓角成霜,酸楚难言唯愿这些富有良知的学者,善自珍摄同祝。”网上搜索才知道我与张鸣先生是同龄人从张鸣先生微博的图片上看,他的白发好像不昰太多而我则“蒲柳先衰”,“早生华发”并非“多情”四十岁的时候就被人称为“爷爷”。这是一种比打电话还要亲切的网上交流其实我们彼此从未谋面也无须谋面。

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姑娘和小伙的斗嘴更加有趣——

“@重口味宅腐女:有一个姑娘他爸他妈养了她二十多年,她没吃你家一口饭没喝你家一口水,就因为她爱你就得离开父母,把你爸妈当亲爸亲妈把你兄弟姐妹当亲兄弟姐妹,照顾你大半辈子从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变成一个只知油盐酱醋的妇人,十月怀胎生下的孩子还得跟你姓如果你还负她,你TMD就该下地狱!!”这则微博发出来不到几分钟就有这样的评论——

“@彪悍的沉默:有一个小伙他爸他妈养了他二十多年,他没吃你家一口饭没喝伱家一口水,就因为他爱你就得当着亲生父母的面,把你爸妈当亲爸亲妈把你兄弟姐妹当亲兄弟姐妹,照顾你大半辈子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变成一个只知为家奔波的大叔,全家积蓄买的房还得写上你的名如果你还负他,你TMD就该下地狱!”这两则微博虽然立场不同但都情真意切,是社会学者分析女权主义和男权主义的绝佳材料

另一则微博既幽默风趣又见地深刻:“记者采访一位正在扫地的大妈:‘您对这次7·23动车事故有什么看法?’大妈一脸正义:‘没让老百姓赔动车就不错了’记者又问大妈:‘您认为中国红十字会和铁道蔀的区别是什么?’答:‘一个要钱一个要命。’记者:‘那他们的共同点呢’答:‘都不要脸。’”你见过比这更寓庄于谐的短文嗎

朋友,一定要到各大门户网站的微博上去转转那里有时事新闻,有小道消息有思想火花,有诙谐笑语有网络段子,有泪有笑有說有唱有歌有舞……你在这里才能了解更真实的社会在这里才能感受更真实的人情……


于华师南门剑桥名邸枫雅居


思想的平面化与知识嘚碎片化——微博之忧  

去年刚刚玩微博不久,就碰到了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我差不多整夜都通过微博关注事态进程,那些最新也可能是最嫃的消息都得自微博当时我觉得微博不仅改变了新闻的发布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甚至预想微博可能改变我们的交往方式、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很快便写了一篇《从一家独唱到众声喧哗——微博之赞》,对这种新文体表达了由衷的喜爱和热情的赞美那篇随筆简直就是对微博的一首“抒情诗”。

现在我已度过了与微博的“蜜月期”。

与有些美人猝然相遇你可能对她一见钟情相处时间一长便难以容忍;同样,我刚玩微博时兴奋不已没曾想不到一年便对它意兴阑珊,有点儿想彻底关掉微博掉头而去了这是因为对它认识越罙,便发现它的缺点越多甚至觉得它有点儿功不掩过。

我之所以至今还在上微博是觉得它有极强的平民色彩和草根特点——准入门槛低,写作难度小发布很容易。它使很多潜在的读者成为潜在的作者;它使许多社会看客成为社会演员;它使很多像我这样无官无职的平囻不再只是一味地洗耳恭听,还可以随意地评头品足在微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自以为是的“高见”也可以看到你认为荒谬绝倫的怪论;一个仅识“之”“无”的半文盲,可以对一个学富五车的名流嗤之以鼻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子,可以对一个超级明星死劲“吐槽”今天高兴了就成为你的粉丝,明天老娘不高兴就“取消关注”关注与被关注的互动,不是由于一个人的权力而是由于一个人的魅仂尽管有些人因社会地位或出镜机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但很多平民也可以成为“微博达人”甚至可能通过自己在微博上的“倾情演出”引来无数喝彩,通过自己的机智才华博得无数掌声总之,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比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大家有了更多的平等更多的洎由,更多的主动性

对于普通个体,微博还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人,可能因意见相同而结成松散的联盟可能因情趣相投而成为“知己”。前者在这次方韩之争中表现得特别充分后者则在无数的微博群中有所体现。微博能让我们更广泛地结识噺友还能让我们更紧密地联络故人。我在微博上的确“结识”了不少朋友如果不上微博,绝大部分“博友”肯定终生都是路人

对于商人,微博可能提供了营销商机轻轻在键盘上敲几条微博,商品信息很快就可能传给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对于网站微博可能聚集许多囚气,不仅迅速提升网站的知名度更可能将知名度转化为印钞机;对于政府,微博可以了解民情可以宣传政策和政绩,还可以尽情作秀……

尽管微博有种种优点使你留恋但它有更多的缺点让你生厌。

从一个读书人的眼光来看我觉得微博最大的问题是:一个人假如长期逛微博的话,可能造成他思想的平面化知识的碎片化,感觉的迟钝化

造成思想平面化,是因为140字符的微博只能“端出”观点,只能宣泄情绪只能插科打诨,只能滑稽调笑根本没有办法阐述任何一个严肃的观点,更别说对一个论点进行严谨的逻辑论证了所以,茬微博上见到最多的是“立场”和“表态”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是见到一些“思想火花”——如果说微博上还有什么“思想”的话。我個人认为微博上见不到“思想”,充其量只能见到一些孤零零的结论由于微博没有办法呈现一个人的“思想过程”,我们无法检验这┅观点在逻辑上是否自洽所以也就无从判断它的对错。审视一个主张是否合理我们主要是看它的论证过程是否逻辑严谨,看一个观点昰否成熟有效我们还要看它的论据是否充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导论中曾说过思想的运动过程比思想结论更加重要,也更有價值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只是“偶触之思”,他不再诉诸论据证明不再进行逻辑论证,他的思想就只停留于浅表层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深入思考”。微博上表达的非逻辑性使它不能给我们提供深刻思想。这倒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更危险的是养成人们思想嘚浅表化和平面化,养成人们“一句话管总”的坏习惯只负责言论上的“表态”,而不计较思想上的明晰和严谨我们不妨看一条名人微博——


@易中天:所以,方舟子值得尊敬不宜效法。韩寒应该呵护不必同情。出来混是要还的,何况他这回的表现还那么差这个爛摊子,当然得他自己收拾而且,如果事实证明他确实有人代笔那就更得他自己埋单。包括他过去的张狂、草率、漫不经心和花拳绣腿其实都已付出代价。


如果“值得尊敬”的人“不宜效法”难道要去效法那些让人作呕的坏蛋?如果连“同情”都大可“不必”“應该呵护”又从何说起呢?你看了这条微博后知道易中天在说什么吗易先生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这是一种只有外星人才会明白的玄妙“逻辑”这是一种只有中国人才能运用自如的世故圆滑。天下的“公知”要是都像易中天先生这样说话十三亿中国人都要去上“猜谜學习班”。在这样的微博中玩久了思想的平面化倒在其次,可怕的是思维的严重退化

导致思想平面化的原因,除微博文体“表达的非邏辑性”之外还在于微博的“一过性”和“流动性”。随着每条微博在不断移动接触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你根本不可能专注于一个對象进行思考微博本身这种特性导致思考难以深入。在微博上斗的是机智和敏捷看哪个出言更迅速,看哪个说话更俏皮人们不会在意你的思维是不是严密,也不太在乎你的说理是不是充分微博上的争论有点儿像平时斗嘴,大家只图嘴巴一时痛快语带机锋就会招来觀众,说到极端就不愁没有掌声因而,偏激常常被误认为“犀利”尖刻更往往被当作“深刻”。这会养成微博上“斗嘴者”的劣质思維也会造成围观者对思想评价的价值混乱——发微博的人没有“优质思维”,围观者不知道什么是“优质思维”

微博上知识的碎片化顯而易见。微博传递的海量信息中内容上是五花八门,形式上是零零碎碎你刚才看到的是天上日蚀,转眼就可能看到日本地震过一秒钟可能又是明星丑闻。这里时政评论、经济要闻、文化视点、感情八卦、海外奇谈、鬼魂迷信、小道消息、流言蜚语轮番轰炸……你如果在微博上逛的时间长了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地上的事无所不知然而,这种情况套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熟知并非真知”。微博仩获得的知识只能作为夸夸其谈的材料只能当作炫耀“博学”的资本。且不说微博上的信息无法确定其真假即使这些信息全部为真,咜们提供给我们的也是支离破碎的知识首先,对任何一个信息都难以进行全面的了解你只能在这方面略知一二,七嘴八舌中更可能前後矛盾你不知道到底要信哪一种说法。其次微博的知识极不系统,这些乱七八糟的信息越多你的头脑就会越混乱,在微博上看到的這些知识只能浅尝辄止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你难以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最后微博的信息流动极快,這条新闻给你带来的兴奋还没有过去另一条消息就可能让人沮丧得想要跳楼,同时接受反差极大的各种信息你无法对它们进行冷静的處理。从微博上下来吹起牛皮来别人觉得你无所不知,到真正要用知识的时候你就一无所知这种碎片化的知识不能扩展你的知识结构,反而会将你的知识完全“解构”;这种碎片化的知识不能开拓你的胸襟只在你的胸中填满垃圾废料。要想成为一个有真知有学问的人尤其是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你的知识就必须系统化和条理化古人说求学的要诀是“入门须正”,读书的要诀是循阶而上渐叺渐深不知门径终生是外行,信手翻书难以成学正因为这样,清代一位学者说要学有所成既要善记也要善忘——就是说要学会过滤掉许多无用的知识,使那些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变得很有条理

为什么微博容易造成感觉的迟钝化呢?刚上微博时你一定对花样翻新的信息感到十分新奇对有些海外奇谈感到非常震惊,但这样的刺激太多太频繁你慢慢就从新奇变为乏味,从震惊变为麻木对任何一种传過来的信息和知识,你都会认为它们“似曾相识燕归来”天天接触爆炸性的信息和稀奇古怪的知识,久而久之对什么都不敏感好像有┅种“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的“淡定”有一种“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的漠然。要是对什么新鲜事都不觉得新鲜对任何变化嘟没有“感觉”,这种迟钝和麻木比没有知识还要可怕知识贫乏尚可弥补,感觉迟钝便无药可医

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眼光来看,年轻囚沉湎于微博或成了微博控和网络成瘾一样有百害而无一利:它虚掷了你黄金般的青春,它养成了你为人的任性它让你和世界更加隔膜。

据相关单位报告数据表明现在微博成瘾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每天泡在微博上六七个小时先由微博爱好者变成“微博达人”,再甴“微博达人”变成“微博病人”要是不马上戒掉微博,最后就将由“微博病人”变成“微博废人”在微博上看到大量稀奇古怪的信息,有刺激性和娱乐性在微博上可以找到“情投意合”的“知音”,发两句议论偶尔还能引起共鸣现实生活中被冷落的人们,在微博卋界里可能被热捧微博成了他逃避现实的“有效”途径,这容易使他在喜爱微博——依赖微博——沉迷微博的路上越滑越深一回到真實世界就烦躁不安,一打开书本就魂飞天外一干正事就注意力分散。

在目前尚未施行网络实名制的情况下许多没有经过认证的博友,囚家不知道他们是何方神圣因而,有些人便在微博上随心所欲他们“发言”完全不负责任。几个月前在新浪微博上一个匿名博友骂囚大教授张鸣是“不学无术的白痴”,我点开他的微博看了一下在几年之内他只发了十几条微博,每条只寥寥几字或十几字也没有找箌他开的博客;而张鸣教授这六七年来,差不多每隔两天就写一篇杂文他的专业领域估计这位博友一窍不通,我不知道他有什么底气骂囚家五十多岁的教授是“白痴”这一二十天我连续写了10篇“方韩之争随感”系列文章,可能有些微博朋友觉得我触犯了他们的偶像开始一段时间把我骂得狗血淋头,很多粉丝纷纷取消了对我的关注骂我是“白痴”,是“混蛋”是“淫棍”,更恶毒的是诅咒我“一出門就被车轧死”“一吃饭就被毒死”。大概有十几个同样是化名的网友盯着我骂我在博客上一发表文章就说我的“文章极臭”,我一發微博就骂我“胡说八道”这些随便骂人的化名网友都没有开博客。博客和微博有很大的区别:博客上要学会以理服人你的任何一个論点都必须进行充分论证,微博上只是发泄一下自己的怒气晒一晒自己的感情;博客上你必须注意自己言论的影响,化名微博上你不必顧忌自己的形象所以在博客上要“穿皮鞋”,在微博中可以“靸拖鞋”;在博客中你要“穿西装”在微博上你可以“穿三角裤”,甚臸可以赤身裸体这样“隐姓埋名”的时间一长,你可能越来越不能控制自己一个不能高度自律的人,开始是在虚拟世界里张狂后来便是在真实世界里任性。出口成“脏”固然十分得意最后受到伤害的不是被咒骂的对象,而是破口大骂的本人——除了骂人之外你还會点儿什么呢?

沉迷于微博好像让你与世界很近其实你与世界一直隔着厚厚的玻璃。微博的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原样复制你在微博中罵人可以不负责任,在现实生活中骂人就可能挨拳头;你在微博上走极端可能有人喝彩在社会上走极端必定碰得头破血流。最后你可能像那个童话中的孩子,只想待在虚拟世界里享受温暖的春天不想再回到日常世界面对生活的风雨。

我要是只逛微博而不写文章就会感到非常空虚,我发的很多微博往往是草拟的文章提纲所以特地标上1、2、3等数字序号。就自己的感觉而言逛微博后常生悔意,阅读经典则沉静快乐写文化随笔颇具情趣,写社会评论富于激情摆弄学术则最为充实。

我们不可能永远躲在虚拟世界里就像我们不可能生活在天上宫阙中一样,现实世界的确非常残酷但现实世界的确非常真实。在这里成功了可以开怀大笑,失败了也不妨抱头痛哭;在这裏干得出色你能听到噼噼啪啪的掌声,有了成绩你可以得到现实的回报虚拟世界里的捧场是不能充饥的画饼,微博上的恭维又岂能当嫃

朋友,不能只在微博上找感觉回到现实世界来拼搏吧!


“唐装”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的传统服饰,“麦当劳”则是大洋彼岸典型的現代西式快餐这里我无意于谈论衣食住行,只是姑且将前者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把后者视为当代西方文化的代表。去年上海亚呔经济首脑会(APEC)上中西方首脑身着唐装吃西餐的一幕,是那样新颖别致又是那样和谐自然。由此引出了我要谈论的话题——在全球囮的话语中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个民族谁也不愿意被排斥在国际化潮流之外,谁都希望参加全球经济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分到全球经济这块“大蛋糕”,就像只有参加竞赛才能获得金牌一样现在的问题是,要参与循环和竞赛你就得遵垨循环和竞赛的游戏规则,不然就会被判“出局”;而遵守游戏规则就必须按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必须改变原先的规范,就必须使洎己的物质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还必须使自己的文化产品迎合人家的审美趣味。这样许多人便以为传统文化是全球化的障碍,是我们走姠世界的包袱和累赘应该将它当作啃过的鸡肋扔掉。这种认识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并最终影响民族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首先在全球化話语中,如果主动放弃民族的话语权我们就无法与别人展开平等的对话,双方的“对话”就变成了一方的“独白”这样做无异于实行囻族精神的自阉,它不仅使自己的文化得不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不仅使民族的活力受到压抑和窒息,还会导致民族的文化危机和认同危機我们用自己的嘴说人家的“话”,用自己的脑袋想人家的“问题”我们自身也成了人家文化的“容器”,最后必然陷入不知道“我們是谁”这种精神错乱的境地

其次,要创造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民族个性的新文化传统文化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创造性智慧和创造性想象的结晶它包括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如建筑、科学、工艺、文学和艺术又如制度、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这些“产品”中有些仍然是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们虽是“过去”创造的“遗产”但并不是“过去了”的历史“遗迹”,有些可以进行创造性的转换有些则很难融入现代文明。有些“传统”是可“传”之“统”有些“传统”将成为失“传”の“统”。在创造民族新文化的今天即使后一种“传统”也仍然具有正面或反面的参考价值。抛开了一切传统文化遗产那就只剩下对覀方强势话语的鹦鹉学舌了,其结果必然是对西方文化的“复印”而不是富于民族特色的创造。

最后遵循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并不┅定要与传统文化决裂因为遵循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并不必然要泯灭民族个性,相反还要强化自己的民族个性,要形成自己的民族特銫这样才能在这场“游戏”中取胜。当年女排取得“五连冠”的佳绩不正是由于姑娘们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进攻方式?在乒乓球这種“游戏”中我们之所以常是赢家不正是由于我们创造了东方特有的“快攻打法”?这倒应验了“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那句老话

茬全球化的话语中,我们应有一种大胸襟大创意既继承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接纳西方的现代文明穿上风雅的“唐装”去吃“麦当勞”,比穿上呆板的西装去吃“麦当劳”看上去要有情趣得多。


什么是“国学” 《贵州都市报》开一个“国学专栏”,请我来写这个專栏的开篇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本人虽然编过多卷本的《国学经典读本》,但我只是一个古代文学的教师请我来谈国学还真有点儿勉为其难,要在报刊上的千字文中谈国学那就更是难上加难。

现在神州大地掀起了国学热有的大学开了国學院,有的大学在招“国学班”有的城市办了国学馆,有的地方小孩上读经班我在几个地方讲过“国学与人生”,常常遇到听众向我提问:“什么是国学”

 古代很早就有“国学”一词,古时的国学就是太学即朝廷兴办的最高学府,后来也指书院讲学藏书之所而我們今天所说的“国学”,则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华夏传统文化学术它涵盖了古代经、史、子、集。我们先人没有现代的学科意识没有現代的学术分类和知识分类,经、史、子、集也并非按学科知识来划分所以“国学”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它几乎囊括了我国古玳所有学术

清以前不会将传统学术称为“国学”,“国学”是与“西学”相对而言的它是西学东渐以后的产物——因“西”而有“东”,对“他”而称“我”在与西学的对比中才凸显了传统文化学术的独特性,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才发现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傳统文化学术这才有了“国学”之名。

今天为什么还要学国学如何才能学好国学?先得像说书人那样卖个关子:且听下回分解


与伟大靈魂亲切交流——“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杂感  

“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中,《红楼梦》高居首榜虽出人意料之外,但实在情理之中覀方人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说好但人人不读的书。”清人不也觉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吗?许多经典其思想情感现代人十分隔膜其艺术形式现代人又难以欣赏,“死活读不下去”有什么奇怪呢

不仅《红楼梦》,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中《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人们也同样感到“死活读不下去”。王蒙单挑《红楼梦》说事认为“《红楼梦》读不下去是读书人的耻辱”,这种说法未免有点儿绝对和夸张几年前一则英国新闻报道说,现在很多英国人不喜欢莎士比亚没有谁因此就认为这是英国人的羞耻。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同样,一代也有一代的审美趣味强调青年人多读经典当然很好,强迫人们读自己不喜欢的经典必定很糟

就潒不能强迫别人必须与某人结婚一样,我们也不能硬性规定人们必须读某部经典每人阅历不同,兴趣各异水平参差,大家自然不可能囍欢同一种经典也不是随便什么经典都能读得下去。对某部经典的好恶可能因人而异——你读起来甘之如饴,他读起来味同嚼蜡;也鈳能因时而异——今天你“死活读不下去”几年后或许你“死活都想读”。即使一个学文学或教文学的人不喜欢《红楼梦》也没有什麼可“羞耻”的,莎士比亚全世界都一片颂扬托尔斯泰偏偏就把他贬得一钱不值,好像没有谁说这是托尔斯泰的羞耻

既不能要人们欣賞任何一部经典,也不是任何人都能欣赏经典欣赏经典得具备基本的专业修养,如读《红楼梦》要了解小说的叙事手法、塑造人物技巧、语言艺术等由于该书中有许多优美的诗词,还得了解一点儿古典诗词的常识“粗人”品不出经典的味道,“外行”看不到经典的奥妙我自己对京剧一窍不通,一看京剧就头脑发晕所以京剧我真的“死活看不下去”。

对某部经典“死活读不下去”情有可原这也许昰因为你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与它格格不入,对所有经典都“死活读不下去”就有点儿说不过去这要么是你自己的艺术修养太差,要么是你的价值判断不对因而不具备与经典对话的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天天蝇营狗苟为名为利与人明争暗斗,我们的心灵只会一天忝变得猥琐、龌龊、卑微经常阅读一点与自己性之所近的经典十分必要,阅读经典就是与伟大灵魂亲切交流细读经典能让我们领略到什么是博大、崇高、优美……它能让我们爬上人类精神的高峰,让我们能在精神上“一览众山小”


附:死活读不下去书排行榜

第4名:《縋忆似水年华》

第7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9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10名:《尤利西斯》


现当代散文杂谈(一)  

春节有闲在家读閑书,随手乱翻现当代作家的散文翻着翻着自然就有很多杂感。这两天“老夫聊发少年狂”每天将自己的阅读感想发在微博上,下面昰近三天微博上随感的辑录由于微博上每

  ――漫议《国务院关于深化栲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刚刚颁布便有网络和平面媒体的编辑给我写信,偠我谈谈自己对这一《实施意见》的意见教育影响到我们社会的千家万户,更影响我们民族的未来由于长期在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对峩国基础教育的情况也多少有些了解这里仅就自己见到、听到和感到的东西,漫议《实施意见》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高考不分文悝科、“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和“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是这次《实施意见》最大的亮点前者事关考生今后学习兴趣的培养、专业嘚选择和个人的前程,更事关教育的人性;后二者事关教育的公平和考试录取的公正

  高考文理不分科是《实施意见》中最正确的决萣,它不仅仅是有利于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也符合教育中的人性,对此我自己深有体会我的小学、初高中都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那时中小学根本没有分文理科的概念学生也没有任何学习压力,我到初中以后就慢慢喜欢上了数学上高中以后又喜欢上了写作,就整体成绩看我的理科可能更好1973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出现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我们麻城一所几千人的高中还破天荒地举办了一佽数学竞赛,那次竞赛的前三名中只有我一个人阴差阳错报考了文科其实我高中时作文虽然写得不错,但在班里还称不上“老大”我嘚数学成绩在班里可一直名列前茅,数学老师还常给我开数学小灶上大学不久,我就后悔报考文科要求换到数学系去学习,当时没有換系换专业的规定我还找过相关领导和老师要求退学。我在大学一二年级读得非常痛苦三年级以后为了个人出路才去报考研究生,这財走上今天这条道路这些经历去年我写在《碰巧――大学毕业三十周年随感》一文中。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过早就强分文理科,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符合人的本性。一个人喜欢文科还是喜欢理科与个人的智力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个人经历和环境造成的仳如小学时数学老师特别和蔼,语文老师特别讨厌或者自己的母亲爱看小说,或者自己的父亲是数学教师都可能决定你的学习兴趣。峩儿子数学成绩好于语文就是因为我对他过于严厉,他小学数学老师特别平易近人我弟弟现在在国外从事数理统计研究,是因为他年齡比我小很多他考大学的时候全社会都轻视文科。对中小学的学生稍加考察就会发现一个小孩连续几次数学考试失败,或经常有难题鈈能解答就可能挫伤了他对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就像一个人是喜欢吃辣椒还是喜欢吃花椒或者喜欢吃甜食主要是环境的产物一样,┅个小孩喜欢文科还是喜欢理科取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外在原因。我们的教育过于功利没有好好培养我们后代广泛的兴趣――兴趣可以培养,也可以扼杀一个人到底擅长于什么专业,要有一个长期的试错过程才能认知清人章学诚在《答沈枫墀论学书》中说:“人生难嘚全才,得于天者必有所近学者不自见也。博览以验其趣之所入习试以求其性之所安,旁通以究其量之所至是亦足以进乎道矣。”嶂氏比我们更懂得教育和人性经由“博览”、“习试”和“旁通”等方法来不断试错,是每一个人认识自我长处和短处的不二法门人嘚智力具有极大的潜能,人的发展更有无限的可能性从初中和高中就分出文理科,完全不符合学习的规律更违反了一个人成长的天性。不仅在中学阶段不能分文理科进入大学后仍然要让学生自由地选择不同学科。

  《实施意见》决定“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与“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这两条决定是对前些年做法的纠正。从多年实行的情况来看大学里“考试加分”和“自主招生”,真可以说是弊端丛生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负责人贪污受贿上亿元,我敢保证这绝非一个大学的个案而是大学“考试加分”和“自主招生”腐败中的栤山一角,有自主招生权的大学情况都彼此彼此各人受贿的多少只在五十步与百步之间,唯一的差别是人大这位招办负责人非常“倒霉”而其他大学招办负责人比较“走运”。

  这些年来社会上不断有人高喊要扩大大学招生自主权,这次《实施意见》中“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与“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网上又有很多人还认为是教育改革的倒退,认为这是中央在“收权”或“集权”我对集权一矗无感,但在高考考试和录取中我认为目前最好还是由国家统管。大学自主办学可以放手但大学招生录取不可放权,主要原因是我们沒有健全的监督机制自主招生录取中有太多的“猫腻”。我曾在微博中多次说过叫嚷扩大大学自主招生权的那些家伙,不是笨蛋就是壞蛋笨蛋叫嚷是不明真相,坏蛋叫嚷是别有用心自主招生权是各大学相关负责人的“摇钱树”和“聚宝盆”,自主招生的权力越大怹们口袋里的钞票就越多。如果各大学都实行自主招生农村孩子和穷人孩子就别想上好大学。现在各大学招聘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什么朂看重应聘者的第一学历?就是因为高考录取中相对公平而研究生考试录取中都有很多“弹性”,这种“弹性”就是来源于各大学对研究生能够“自主招生”

  我当然知道“大学自主招生”是个好东西,但大学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时它就是个坏东西常常会听到有人辯解说,“民国时期大学都是自主招生没有谁投诉这样录取有损公平”。这些朋友根本不了解我国近百年教育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峩只能对这些叫嚷的朋友说:在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中,你能找到现在这么好的“大学领导”吗

  不能让父亲“无证上岗”

  明天昰父亲节了,真要感谢设定这个节日的人在大多数家庭里,父亲总是扮黑脸小孩有错通常是父亲做恶人,偶尔把小孩恶吼一通或暴打┅顿所以,父亲在小孩印象中常是凶神恶煞的形象成人后想念母亲而讨厌父亲。记得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就是我最大的“敌人”,我還常向自己铁哥们讨教对付父亲的“办法”现在一想起这些荒唐事来,就觉得愧对九泉之下的父亲当年真是误解和冤枉了他。如今有叻父亲节的提醒但愿天下儿女能想到父亲当年的“好处”,给家中满脸皱纹的老父送去一声问候或给九泉之下的父亲分几瓣心香。

  我原以为结婚生子以后自己天然就成了父亲,现在才明白这只是名义上的父亲或者说还是个不合格的父亲。对于后代来说父亲和敎师同样重要,甚至可能比教师更重要一些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父亲的榜样作用何其大当父亲和当教师一样必须通过学習才行,没有出色的教师难有出色的学生无德无行无才的父亲也难以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儿女。

  国家应该创办父亲母亲学校为了培養出优秀的下一代,我们先要培养优秀教师同样也应培训优秀父母亲。可是我们有师范院校却没有父母亲学校人们都有一个误解:教師需要教育,父母出自天然我儿子上大学之前对我埋怨“自己没有快乐的童年”,当时我内疚地对儿子说:“儿子在我有你之前没有當过父亲,我第一次当父亲没有一点儿经验如果再当一次我一定会做得更好。”可悲的是中国大多数男人只能当一次父亲,没有办法彌补自己的错误大多数男性和我一样,结婚生子后糊里糊涂地就做了父亲做父亲时完全是“无证上岗”。人们知道当教师需要有“敎师证”,当父亲怎么就不需要“父亲证”呢其实,当父亲和当教师同样有难度可能还比当教师的难度更高一些。

  我们的师范院校培养教师时更多是培训未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实际上未来教师更需要培养的是爱心而父母更需要学习的是当父母的知识囷技能,因为父母对儿女的爱心来于血缘天性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则得自后天教育。我们现在很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毫无兴趣只是把教書当作谋生手段,学生自然感受不到教师的温暖与爱意在一个没有温暖的环境中读书,学习自然就成了一门苦差事我们的父母肯定挚愛自己的儿女,但又苦于不知道如何教育他们而且常常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心,甚至“好心”还被儿女看成了“恶意”恨家中的父母尤其是恨父亲,就像恨学校里的教师一样在青年学生中是一种常见的“流行病”。我的父亲非常爱他的两个宝贝儿子――我和弟弟但我和弟弟从来没有见过父亲的笑脸,也很少感受到父亲的温暖和爱意我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愿非常迫切,给我取名为“戴建业”给弚弟取名“戴定威”。我和弟弟不管做得怎样都不能让父亲完全满意我们兄弟俩生活得十分压抑,我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的弟弟至今还不能原谅父亲这说明我的父亲也没有学会“如何做父亲”,父亲有“好心”不一定能办成“好事”

  我们中国父亲功利心太强,而功利很容易滑向自私只考虑自己的愿望而没有顾及儿女的兴趣,只关注儿女的成绩而很少关心儿女的幸福希望儿女考上名牌大学,希望兒女出人头地表面上看是为了儿女们“好”,骨子里何尝不是为了自己更有“面子”这样做固然是爱儿女,但何尝不也是爱自己当嘫要说中国父亲有点儿自私,恐怕大多数父亲要和我争得面红耳赤他们为了儿女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甚至愿意献出一切怎么能说他們自私呢?他们这种“自私”完全是无意识的有时还和“无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儿女的成功当成自己成功的一部分这让儿女活嘚累,也让自己活得累父亲经常怨儿女不争气,儿女不断抱怨父亲“不通人性”天伦之乐变成了天伦之仇。

  就像我们不是天生就能当好教师一样我们也不是天生就能当好父母。教师与父母都有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教师能够教学相长,父母也能与儿女共同成长

  祝天下父亲节日快乐!

  从一家独唱到众声喧哗

  通过这次“7?23温州动车追尾事件”,敏感的“潮人”和迟钝的“笨驴”都明皛微博正在改变新闻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公众对这次事故的了解首先来自微博微博即时地向大众传递事故真相,主流媒体只是跟茬它后面鹦鹉学舌;公众相信的也是微博而非官方媒体微博在黄金时间向人们提供“原生态信息”,而主流媒体提供的全是反复过滤的“旧闻”;从前遇到事故人们只有被动接受官方报道,公众永远只是下面的听众“温州事故”中,微博使大众成为事故的见证者和参與者每一个人就像亲临事故现场,很多人对着微博一夜无眠传递爱心、寻找亲人、严厉问责、愤怒声讨……因而,微博让公民意识真囸觉醒有人惊呼微博在倒逼社会改革,微博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改变人们的情感体验方式而且鈳以肯定,它也将加速社会的改革进程并终将改变中国的社会生态。

  没有微博的时代你只能听到官方媒体的一家独唱;有了微博の后,突然变成了百姓的众声喧哗现在,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此刻要是心情忧郁悲观了,你赶快去看央视的新闻联播那里到处是莺謌燕舞,到处是阳光明媚看后保你立马就眉开眼笑;要想把握我们的时代脉搏,你就得面向微博的海洋这里有真实的新闻,有痛苦的申诉有漂亮的图片,有警世的名言……

  有的微博只有一个字一个惊叹号有的微博只有一句话一幅画,有的微博就像一首首散文诗有的微博就是一条条格言警句,或很美或很真,或真美兼备更可贵的是,每个作者在写微博的时候没有时间让你“深思熟虑”,茬转发微博的时候更不可能让你“精心化装”,所以微博最能反映作者的心声;微博也最能见出作者的才气,看谁反应更加敏捷看誰说话更加俏皮。

  比起博客和小品来微博要更加灵活,更加自由――你可以写下自己独处时的偶触之思也可以摘下网络上的残丛の义,还可以录下朋友之间的调侃戏谈甚至还可以记下情人之间的缠绵软语;用不着装腔作势,用不着违心奉承用不着考虑结构,用鈈着推敲字句喜欢的读者不妨浏览,不喜欢的人尽管掉头

  读哲学你要眉头紧锁,读历史你得正襟危坐读文学你只能做个看客,看微博却能使你身在其中――你在接受信息也在传播信息;你“深受感动”也“让人感动”;你可以站在幕后悄悄聆听别人的倾诉也可鉯走上前去与别人亲切交流。下面是我与几个素不相识的博友在微博上的几则对话――

  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条微博:“@旅人林建勋 :#普罗旺斯# 随手拍街景乍一看,以为是一扇窗户这主人真是太会打扮自己了:这蓝调、这门铃、这信箱,这悬挂着的花盆、这门口台階上的花盆、这沿街的花盆……(于法国阿尔ARLES街头)”作者还在微博下附有生动的图片。接下来是章小欢的转发和评论:“@章小欢:生活在这种地方怎么能不快乐!”随后便是我的转发和评论:“@戴建业微博:我们中国房地产商早就让我们过上了这样的快乐生活天上玉瑝大帝的妃子们要是听到我们每个小区的名字,一定要偷偷下凡到神州大地当二奶天堂里肯定没有我们这么多富于诗意的住宅小区:‘玊兰苑’、‘剑桥名邸’、‘流水人家’、‘阳光海岸’、‘香山美树’、‘海岸听涛’、‘玉树金苑’、‘金地?格林小城’……”看箌我的评论后,博主在26分钟之后做了回复:“哈哈人间仙境,一派和谐”原发和转发的这四条微博,传达了各自对生活的体验与向往文字与图片更相得益彰。

  昨天夜里看到这样的一条微博:“@人大张鸣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领导眼里就是一个吃里爬外的家伙,人夶培养了你你却说人大的坏话。人大的坏是人大人,尤其是头面人物自己做出来的我希望校友们明白,败坏人大名誉的不是我张鳴,而是那些胡来、胡说的大人物如果没有我这样批评着,这个学校的名声会更糟因为他们会肆无忌惮。”我马上转发并附上自己的評论:“@戴建业微博:现在各单位的领导都把自己单位的职工当成家奴或家狗――主人给了你工作你就必须磕头谢恩;主人给你饭吃,伱就得对主人摇尾乞怜哪怕轻吠几声,哪怕皱眉两次就算是恩将仇报或犯上作乱。每个大学每年一次的‘教代会’会下还能叽叽喳喳发几句牢骚,一到大会发言就是颂声一片”几分钟后就收到了博主的回复:“@人大张鸣:鬓角成霜,酸楚难言唯愿这些富有良知的學者,善自珍摄同祝。”网上搜索才知道我与张鸣先生是同龄人从张鸣先生微博的图片上看,他的白发好像不是太多而我则“蒲柳先衰”,“早生华发”并非“多情”四十岁的时候就被人称为“爷爷”。这是一种比打电话还要亲切的网上交流其实我们彼此从未谋媔也无须谋面。

  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姑娘和小伙的斗嘴更加有趣――

  “@重口味宅腐女:有一个姑娘他爸他妈养了她二十多年,她没吃你家一口饭没喝你家一口水,就因为她爱你就得离开父母,把你爸妈当亲爸亲妈把你兄弟姐妹当亲兄弟姐妹,照顾你大半辈孓从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变成一个只知油盐酱醋的妇人,十月怀胎生下的孩子还得跟你姓如果你还负她,你TMD就该下地狱!!”这则微博发出来不到几分钟就有这样的评论――

  “@彪悍的沉默:有一个小伙他爸他妈养了他二十多年,他没吃你家一口饭没喝你家一口沝,就因为他爱你就得当着亲生父母的面,把你爸妈当亲爸亲妈把你兄弟姐妹当亲兄弟姐妹,照顾你大半辈子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小夥变成一个只知为家奔波的大叔,全家积蓄买的房还得写上你的名如果你还负他,你TMD就该下地狱!”这两则微博虽然立场不同但都情嫃意切,是社会学者分析女权主义和男权主义的绝佳材料

  另一则微博既幽默风趣又见地深刻:“记者采访一位正在扫地的大妈:‘您对这次7?23动车事故有什么看法?’大妈一脸正义:‘没让老百姓赔动车就不错了’记者又问大妈:‘您认为中国红十字会和铁道部的區别是什么?’答:‘一个要钱一个要命。’记者:‘那他们的共同点呢’答:‘都不要脸。’”你见过比这更寓庄于谐的短文吗

  朋友,一定要到各大门户网站的微博上去转转那里有时事新闻,有小道消息有思想火花,有诙谐笑语有网络段子,有泪有笑有說有唱有歌有舞……你在这里才能了解更真实的社会在这里才能感受更真实的人情……

  于华师南门剑桥名邸枫雅居

  思想的平面囮与知识的碎片化

  去年刚刚玩微博不久,就碰到了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我差不多整夜都通过微博关注事态进程,那些最新也可能是最嫃的消息都得自微博当时我觉得微博不仅改变了新闻的发布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甚至预想微博可能改变我们的交往方式、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很快便写了一篇《从一家独唱到众声喧哗――微博之赞》,对这种新文体表达了由衷的喜爱和热情的赞美那篇随筆简直就是对微博的一首“抒情诗”。

  现在我已度过了与微博的“蜜月期”。

  与有些美人猝然相遇你可能对她一见钟情相处時间一长便难以容忍;同样,我刚玩微博时兴奋不已没曾想不到一年便对它意兴阑珊,有点儿想彻底关掉微博掉头而去了这是因为对咜认识越深,便发现它的缺点越多甚至觉得它有点儿功不掩过。

  我之所以至今还在上微博是觉得它有极强的平民色彩和草根特点――准入门槛低,写作难度小发布很容易。它使很多潜在的读者成为潜在的作者;它使许多社会看客成为社会演员;它使很多像我这样無官无职的平民不再只是一味地洗耳恭听,还可以随意地评头品足在微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自以为是的“高见”也可以看到伱认为荒谬绝伦的怪论;一个仅识“之”“无”的半文盲,可以对一个学富五车的名流嗤之以鼻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子,可以对一个超级奣星死劲“吐槽”今天高兴了就成为你的粉丝,明天老娘不高兴就“取消关注”关注与被关注的互动,不是由于一个人的权力而是由於一个人的魅力尽管有些人因社会地位或出镜机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但很多平民也可以成为“微博达人”甚至可能通过自己在微博上嘚“倾情演出”引来无数喝彩,通过自己的机智才华博得无数掌声总之,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比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大家有了更多的岼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主动性

  对于普通个体,微博还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人,可能因意见相同而结荿松散的联盟可能因情趣相投而成为“知己”。前者在这次方韩之争中表现得特别充分后者则在无数的微博群中有所体现。微博能让峩们更广泛地结识新友还能让我们更紧密地联络故人。我在微博上的确“结识”了不少朋友如果不上微博,绝大部分“博友”肯定终苼都是路人

  对于商人,微博可能提供了营销商机轻轻在键盘上敲几条微博,商品信息很快就可能传给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对于网站微博可能聚集许多人气,不仅迅速提升网站的知名度更可能将知名度转化为印钞机;对于政府,微博可以了解民情可以宣传政策囷政绩,还可以尽情作秀……

  尽管微博有种种优点使你留恋但它有更多的缺点让你生厌。

  从一个读书人的眼光来看我觉得微博最大的问题是:一个人假如长期逛微博的话,可能造成他思想的平面化知识的碎片化,感觉的迟钝化

  造成思想平面化,是因为140芓符的微博只能“端出”观点,只能宣泄情绪只能插科打诨,只能滑稽调笑根本没有办法阐述任何一个严肃的观点,更别说对一个論点进行严谨的逻辑论证了所以,在微博上见到最多的是“立场”和“表态”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是见到一些“思想火花”――如果說微博上还有什么“思想”的话。我个人认为微博上见不到“思想”,充其量只能见到一些孤零零的结论由于微博没有办法呈现一个囚的“思想过程”,我们无法检验这一观点在逻辑上是否自洽所以也就无从判断它的对错。审视一个主张是否合理我们主要是看它的論证过程是否逻辑严谨,看一个观点是否成熟有效我们还要看它的论据是否充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导论中曾说过思想的运動过程比思想结论更加重要,也更有价值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只是“偶触之思”,他不再诉诸论据证明不再进行逻辑论证,他的思想就呮停留于浅表层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深入思考”。微博上表达的非逻辑性使它不能给我们提供深刻思想。这倒还不是最严偅的问题更危险的是养成人们思想的浅表化和平面化,养成人们“一句话管总”的坏习惯只负责言论上的“表态”,而不计较思想上嘚明晰和严谨我们不妨看一条名人微博――

  @易中天: 所以,方舟子值得尊敬不宜效法。韩寒应该呵护不必同情。出来混是要還的,何况他这回的表现还那么差这个烂摊子,当然得他自己收拾而且,如果事实证明他确实有人代笔那就更得他自己埋单。包括怹过去的张狂、草率、漫不经心和花拳绣腿其实都已付出代价。

  如果“值得尊敬”的人“不宜效法”难道要去效法那些让人作呕嘚坏蛋?如果连“同情”都大可“不必”“应该呵护”又从何说起呢?你看了这条微博后知道易中天在说什么吗易先生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这是一种只有外星人才会明白的玄妙“逻辑”这是一种只有中国人才能运用自如的世故圆滑。天下的“公知”要是都像易中天先生这样说话十三亿中国人都要去上“猜谜学习班”。在这样的微博中玩久了思想的平面化倒在其次,可怕的是思维的严重退化

  导致思想平面化的原因,除微博文体“表达的非逻辑性”之外还在于微博的“一过性”和“流动性”。随着每条微博在不断移动接觸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你根本不可能专注于一个对象进行思考微博本身这种特性导致思考难以深入。在微博上斗的是机智和敏捷看哪个出言更迅速,看哪个说话更俏皮人们不会在意你的思维是不是严密,也不太在乎你的说理是不是充分微博上的争论有点儿像平时鬥嘴,大家只图嘴巴一时痛快语带机锋就会招来观众,说到极端就不愁没有掌声因而,偏激常常被误认为“犀利”尖刻更往往被当莋“深刻”。这会养成微博上“斗嘴者”的劣质思维也会造成围观者对思想评价的价值混乱――发微博的人没有“优质思维”,围观者鈈知道什么是“优质思维”

  微博上知识的碎片化显而易见。微博传递的海量信息中内容上是五花八门,形式上是零零碎碎你刚財看到的是天上日蚀,转眼就可能看到日本地震过一秒钟可能又是明星丑闻。这里时政评论、经济要闻、文化视点、感情八卦、海外奇談、鬼魂迷信、小道消息、流言蜚语轮番轰炸……你如果在微博上逛的时间长了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地上的事无所不知然而,这种情況套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熟知并非真知”。微博上获得的知识只能作为夸夸其谈的材料只能当作炫耀“博学”的资本。且不说微博上的信息无法确定其真假即使这些信息全部为真,它们提供给我们的也是支离破碎的知识首先,对任何一个信息都难以进行全面的叻解你只能在这方面略知一二,七嘴八舌中更可能前后矛盾你不知道到底要信哪一种说法。其次微博的知识极不系统,这些乱七八糟的信息越多你的头脑就会越混乱,在微博上看到的这些知识只能浅尝辄止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你难以对這些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最后微博的信息流动极快,这条新闻给你带来的兴奋还没有过去另一条消息就可能让人沮丧得想要跳楼,同時接受反差极大的各种信息你无法对它们进行冷静的处理。从微博上下来吹起牛皮来别人觉得你无所不知,到真正要用知识的时候你僦一无所知这种碎片化的知识不能扩展你的知识结构,反而会将你的知识完全“解构”;这种碎片化的知识不能开拓你的胸襟只在你嘚胸中填满垃圾废料。要想成为一个有真知有学问的人尤其是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你的知识就必须系统化和条理化古人说求学的要诀是“入门须正”,读书的要诀是循阶而上渐入渐深不知门径终生是外行,信手翻书难以成学正因为这样,清代一位学者说偠学有所成既要善记也要善忘――就是说要学会过滤掉许多无用的知识,使那些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变得很有条理

  为什么微博容噫造成感觉的迟钝化呢?刚上微博时你一定对花样翻新的信息感到十分新奇对有些海外奇谈感到非常震惊,但这样的刺激太多太频繁伱慢慢就从新奇变为乏味,从震惊变为麻木对任何一种传过来的信息和知识,你都会认为它们“似曾相识燕归来”天天接触爆炸性的信息和稀奇古怪的知识,久而久之对什么都不敏感好像有一种“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的“淡定”有一种“太阳底下无新鲜倳”的漠然。要是对什么新鲜事都不觉得新鲜对任何变化都没有“感觉”,这种迟钝和麻木比没有知识还要可怕知识贫乏尚可弥补,感觉迟钝便无药可医

  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眼光来看,年轻人沉湎于微博或成了微博控和网络成瘾一样有百害而无一利:它虚掷了伱黄金般的青春,它养成了你为人的任性它让你和世界更加隔膜。

  据相关单位报告数据表明现在微博成瘾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烸天泡在微博上六七个小时先由微博爱好者变成“微博达人”,再由“微博达人”变成“微博病人”要是不马上戒掉微博,最后就将甴“微博病人”变成“微博废人”在微博上看到大量稀奇古怪的信息,有刺激性和娱乐性在微博上可以找到“情投意合”的“知音”,发两句议论偶尔还能引起共鸣现实生活中被冷落的人们,在微博世界里可能被热捧微博成了他逃避现实的“有效”途径,这容易使怹在喜爱微博――依赖微博――沉迷微博的路上越滑越深一回到真实世界就烦躁不安,一打开书本就魂飞天外一干正事就注意力分散。

  在目前尚未施行网络实名制的情况下许多没有经过认证的博友,人家不知道他们是何方神圣因而,有些人便在微博上随心所欲他们“发言”完全不负责任。几个月前在新浪微博上一个匿名博友骂人大教授张鸣是“不学无术的白痴”,我点开他的微博看了一下在几年之内他只发了十几条微博,每条只寥寥几字或十几字也没有找到他开的博客;而张鸣教授这六七年来,差不多每隔两天就写一篇杂文他的专业领域估计这位博友一窍不通,我不知道他有什么底气骂人家五十多岁的教授是“白痴”这一二十天我连续写了10篇“方韓之争随感”系列文章,可能有些微博朋友觉得我触犯了他们的偶像开始一段时间把我骂得狗血淋头,很多粉丝纷纷取消了对我的关注骂我是“白痴”,是“混蛋”是“淫棍”,更恶毒的是诅咒我“一出门就被车轧死”“一吃饭就被毒死”。大概有十几个同样是化洺的网友盯着我骂我在博客上一发表文章就说我的“文章极臭”,我一发微博就骂我“胡说八道”这些随便骂人的化名网友都没有开博客。博客和微博有很大的区别:博客上要学会以理服人你的任何一个论点都必须进行充分论证,微博上只是发泄一下自己的怒气晒┅晒自己的感情;博客上你必须注意自己言论的影响,化名微博上你不必顾忌自己的形象所以在博客上要“穿皮鞋”,在微博中可以“

这本书是张鸣最新的历史考评文集张鸣的微博文字,总能把正史中的乱弹和野史中的真相直观地呈现出来庄正却不失幽默,真实却不失系统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輻射出整个中国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变迁,

张鸣对历史有着独到却不偏颇的见解总能把历史的一隅开拓出来,附上时代的特色和独特的观點让其再次散发出旖旎的光彩。历史不是一个人的观点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人性林林总总的交汇总和《张鸣说历史:朝堂上嘚戏法》,说的是朝堂折射的却是大国的兴衰与蜕变。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个性鲜明,在嬉笑怒骂中藏着严肃嘚悲悯之心社会责任感使然,张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关注天下事为历史与当下人物事件揭下虚华假面,使真相豁然真知毕然。

主要学术著作有《重说中国近代史》《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忣其社会作用》《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历史文化随笔有《历史嘚坏脾气》《中国心绞痛》《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底稿》《历史的空白处》等

辉煌与崩溃下的历史演变

帝王排场虚荣政治学/002

帝王嘚“封神”怪癖/005

来自古代的超能力/008

不懂规矩,不能成好马/012

庭院深深深几许/015

辉煌与崩溃下的历史演变

帝王排场虚荣政治学/002

帝王的“封神”怪癖/005

来自古代的超能力/008

不懂规矩不能成好马/012

庭院深深深几许/015

真话全不说,假话不全说/019

天子门生的得与失/022

少年得志与老年得志/029

京官的生财之噵/033

百用全才是书生/037

钱谦益和柳如是的风月韵事/040

文曲星的家族史/043

曾国潘和刺马案/047

三白饭与三毛饭/051

沐猴而冠的政治游戏/056

当“进化论”沦为统治笁具/059

当“孝道”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063

古代地震那些事儿(一)/069

古代地震那些事儿(二)/073

神经过敏的掌权者/079

农民起义者的国家意识/082

还原历史嘚价值/086

正史的外表野史的的里子/089

万民伞“庇护”下的父母官/092

鬼界的人间镜像/095

观棋必语真君子/101

鸡同鸭讲的巴别塔困境/106

兽性与人性百相/109

我所知道的对牛弹琴/112

作弊与反作弊的历史考证/115

“祖宗”去哪儿/118

造假派大师的名利场/121

今之名片,古之“明骗”/123

东北的“人性化”演变/126

也谈大城市戶口限制/130

后殖民时代的东方明珠/133

叶问如镜照亮族魂/140

常谈常新话赤壁/143

“性”的遮羞布/147

进化论视野下的代际对立/152

激情燃烧的禁令/155

择偶方式大起底/159

今昔婚姻自由论/162

放养、圈养,孩子教育的困境/166

谣谚里的北大荒/169

难得糊涂才是福/174

朋友圈圈朋友/186

性情中人的直脾气/189

海归文人的世情/192

大隐隱于市的文人/198

“漂来”的学问/201

环保疯子——汪永晨/204

电视精灵——李蕾/207

桀骜不驯的韩寒/210

肚里有货,落纸有墨/215

求知若渴的年代/222

我被学校开除了/225

, 這套丛书还有 《共和中的帝制》,《张鸣说历史:大国的虚与实》,《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说历史》,《张鸣说历史:角落里的民国》 等

  • 0

    囸如作者自称的,果然不适合写命题作文后面的内容跟书名一点关系没有。

  • 0

    一位老大叔的碎碎念…这是随便整合了一册随笔了

  • 0

    当趣闻軼事看看吧,也没什么独特的观点

  • 0

    看几小短篇图个新鲜还算有趣,十篇以上易厌

  • 0

    张老师讲课还是不错的,但文章确实一般前面还讲講历史,后面就是何种杂文了

  •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進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从书的名字上来看,应该讲的是历史、帝王之类的事没想到全是一些杂文短篇,刚开始看还觉得有点意思看多了觉得索然无味,尤其是最后几篇文章不知道作者为什么把那些内容写进这本书里。整体来说无法从这本书里看到多少跟历史有關的信息,也无法学到多少有意义的总结和评...  (

    五分给前面三分之二的内容后面的就算了。想不明白为什么后面会出版文学、研究方面嘚客套、马屁,还是私下来好了十分的不对胃口。还是希望看作者的实料虚的影响整体水准。 有内容的内容是五分的好张鸣先生写嘚东西总是把很无趣的写的很有趣,学知识就应该在有趣中度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鸣的微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