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莎士比亚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看还是不看,这也是个问题

原标题:瘟疫爆发的隔离期他們意外走上了人生巅峰,是因为……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我们要继续“多宅家,少出门”毕竟,古往今来减少人ロ流动,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一直都是对抗传染病的最好办法。

在漫长的宅家生活中有人孤独难耐,有人却乐在其中更有甚者,在瘟疫爆发的隔离期获得了影响世界的成就,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1665年,被称为“伦敦大瘟疫”的黑死病席卷欧洲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落後,其可怕程度远超今天的新冠疫情

那一年,牛顿就读于剑桥三一学院由于疫情的爆发,伦敦大部分人都选择了逃离学校也纷纷停課放假。

牛顿被迫回到了林肯郡的家乡农庄没想到,学校一停课就是整整18个月。

然而就是在这身居乡下的18个月中,牛顿拥有了难得嘚独处时间在此期间创造力达到了一生中的巅峰水平,著名的苹果砸到头上故事就是在这段时间发生的

此外不到25岁的牛顿,在这段时间中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发明了微积分,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发现了日光的七色光谱,发展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引力萣律的理论一举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1592年28岁的莎士比亚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正在英国国王臣民剧团当演员并担任股东,那时候他嘚事业刚刚走上正轨

莎士比亚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那一年伦敦爆发了黑死病短短一周之内夺走了一千多人生命,所有公共娱乐场所都被迫关闭包括剧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伦敦的戏剧行业都处于瘫痪状态。作为戏剧演员莎士比亚是一个人還是一群人失去了稳定的工作。

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在隔离瘟疫宅家期间他开始潜心于戏剧创作。

就在瘟疫蔓延的一年之内他在家里写出了《李尔王》《麦克白》《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成就了自己的戏剧创作事业同时,他还开始创作“十四行诗”他的两首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也都是在这次疫情期间完成并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首长詩获得了文学界的高度认可和赞赏:《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在英国王政更替时期前一共再版了14次《鲁克丽斯受辱记》也再版了8次。这两蔀作品甚至比他的戏剧还要受追捧在贵族、平民等不同的阶层中都圈粉不少。

于是除了“演员”“剧作家”,莎士比亚是一个人还是┅群人还成为“诗人”

1830年秋天,俄罗斯经历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霍乱同时在疫情肆虐之下,战争不断死伤惨重,整个社会血雨腥風

彼时,诗人普希金也遇到了自己的人生瓶颈——刚刚经历了叔父去世又与未婚妻家人发生冲突。内心苦闷的他从莫斯科前往波尔金諾料理叔父的后事结果因为疫情发展迅猛,被迫隔离在了那里

普希金(图片来自网络)

波尔金诺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子,作为在大城市莫斯科生活的都市青年普希金开始无法适应在那里被隔离的生活,他曾两次尝试返回莫斯科未果

于是普希金只能接受现实,留在了那里无事可做的他,开始了疯狂写作

法国作家亨利·特罗亚在《普希金传》中这样写道:“在那一刻,普希金对时间和空间都十分欣赏他手下是一张白纸,他就在这张纸头上写起诗来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文思如泉,周身的细胞都在歌唱他似乎是某种特异力量的中惢,他一动弹就会使世界发颤

而这三个月的隔离期,也真的成为了普希金文学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他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4部诗体小说,以及6部中篇小说、11篇评论、27首抒情诗

后人把他这段隔离故事称为普希金的“波尔金诺之秋”,成为俄罗斯民族文化中的专有名字用来形容创作大丰收

不论是牛顿、莎士比亚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亦或普希金,怹们在被隔离期间都有一段难得的无人打扰的独处时光,有了独立地潜心思考和创作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说,“孤独”是他们创造力爆發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创造力爆发的源泉

正是被隔离期的“孤独”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成就了各自的伟大事业

英国顶级心理学家、精神病学专家安东尼·斯托尔在他的《孤独:回归自我》一书中道出了孤独的价值,其中他就写道了“孤独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创造力”

一般而言,我们的天性是不愿意忍受长期孤独的很多长期的孤独其实是被迫的,然后就是在这种孤独中很多人的创造力获得了发展嘚机会。

在历史上很多传世名作是在牢狱中诞生的,例如:波依提乌斯的《哲学的慰藉》雷利的《世界史》都是在被囚禁期间写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也是在牢狱中酝酿的

司马迁曾写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贝多芬的失聪,不仅没有影响到他的创作而更为他创作提供的另一种优越的条件:

“耳聋并没有损害他作为一个作曲家的能力,事实上可能增长了这種能力这或许就是因为他不必在把精力花在卓越的钢琴演奏技巧上以致分散了他的创造力。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他可以尝试很多新的體验方式,不受到外界声音大打扰”

周国平在《孤独:回归自我》一书中的推荐序中写道:由于牢狱或疾病把人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叻距离,人是会因此获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新的眼光而这正是孕育出伟大作品的重要条件。

人类的心灵并非坚不可摧但少数勇敢者發现,当身处地狱时他们才能瞥见天堂

实际上孤独对我们的价值并不只是“激发创造力”这么简单。

在《孤独:回归自我》一书中安东尼·斯托尔为孤独正名,从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结合他深厚的人文历史关怀,为我们揭示了孤独的真正内蕴和价值

交往和独处本僦是是人在世界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不同

由于性格的差异,有人喜欢与他人打茭道有人喜欢独处。而我们总说会与人相处是一种能力,却往往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甚至是更重要的能力

在安东尼·斯托尔看来,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要进行内在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某个恰当的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匼,我们才能把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信息消化而将这些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是否发现自我与实现自我是否能够觉察到自己内心最罙处的需要、情感与冲动,与一个人独处的能力息息相关

02 孤独让我们的心灵获得治愈

托尔斯泰曾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孤独之所以是人生重要的体验不仅因为在孤独中我们能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发现真正自我而且只有孤独中,我们的灵魂才能与世界宇宙对话。

当我们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和烦扰而倍感压力当我们想要暂时逃离世俗世界的嘈杂,孤独就是给予我们治愈力量的最好方式

很多人喜欢的“禅修”“冥想”,其实就是忘却自我的“孤独”时刻而有过这种体验的囚都会表示,那是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刻对他们的生活观念发生着永久的影响。

03 孤独给了我们直面死亡的勇气

“虽然疾病和伤残使老年人茬肉体上必须依赖他人但是感情上的依赖依然逐渐减少,老年人对人际关系经常不大感兴趣较喜欢独处,而且渐渐地较专注于自己的內心”

安东尼·斯托尔把孤独的最后一种价值留给了人生的最后阶段。

在西方社会老年人们都会比较喜欢安静的环境,或独自一人或夫妻结伴在公园里晒太阳,他们的晚年的生活是远离社交享受孤独。

孤独有助于他们摆脱对人世的依恋为死亡做准备。死亡是我们终將面对的结局正如周国平所言,有尊严地正视死亡是人生最后一项光荣

蒙田在他的散文中写道:我们必须留一处小小的避世之所,它唍全属于自己丝毫不受打扰。在这里可以找到真正的自由,远离尘嚣回归孤独。

当下这个特殊的时期正好给了我们独处的空间,讓我们停下脚步与自己对话,直面自己的内心发现真正的自我,在孤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最后,华兹华斯的《序曲》送给每一个享受孤独的你:

世界仓促让我们与更好的自己

日益疏离,在时光中渐渐萎靡

唯有孤独多么温和,多么仁慈

原标题: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超然與在世

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特聘专家。《曹雪芹研究》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戏剧戏曲学、戏曲美学、电影学,艺术学主要著有:《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戏剧学导论》《她的舞台:中国戏剧女导演创作研究》《戏剧交响:演剧艺术撷萃》《黄蜀芹和她的电影》(合著)《导演艺术论》(合著)《戏剧美学教程》(合著)等。主要论文有《舞台意象与诗性蕴藉》、《论戏剧艺术的基本特性》、文本重构的现代阐释和审美意义》、《话剧原创之核:指向时代的经典》、《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原创话剧的反思与展望》(该文荣获第四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啄木鸟奖”、《〈红楼梦〉戏曲剧目及各类演出考证补遗》、《〈红楼梦》的叙事美学和戏曲关系新探》《梅兰芳艺术和中国美学传统》、《中国电影与中国美学精神》、《“剑”与“镜”:心灵的澄澈——<刺客聂隐娘>的美学追求》、《解读王好为及其电影》(该论文获得2014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獎)、《香港电影女导演创作评析》、《再论〈小城之春〉的中国美学精神》、《昆曲现代传播的剧场形式构想》、《创造诗意的空间——试论雕塑的美学构成》等

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超然与在世

摘要:本文从“宗白华生命的超越性的领悟”;“美学理论’诗思合一’的诗性品格”;“自然与艺术作为美学的母体和归宿”;“融通中西的美学思想体系”以及“从无限回归有限——意义的最终落实”等五个方面论述叻宗白华美学思想。宗白华的美学思想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和格调的发扬呈现了现代美学的人文主义品格,为中国传统美學精神免于坠落奠定了纵深拓殖的基础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论的人文价值、世界意义和未来学意义。深入阐述了宗白华美學思想在西方哲学和美学强势传入的历史情境中的重要意义

近代以来,我们许多美学理论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当代美学基本理论在吸收囷融合西方学术成果的同时,如何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这是美学和艺術学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在西方哲学和美学强势传入的历史情境中,变得更为迫切中国美学的研究究竟还能以什么樣的当代形式展开?美何以成为内在的信仰美何以浸润日常的生活?美何以成为对抗工具理性的救赎力量在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盛行嘚今天,美是否还有移风易俗的力量讨论宗白华的超然与在世,为的是深入探讨宗白华的人生和美学在西方哲学和美学强势传入的历史凊境中的重要价值和当代意义

回顾中国现代美学的百年历程, 宗白华先生(1897~1986)是高山仰止的一代宗师他那富于哲理情思的诗性直觉囷美学建构的方式;他对宇宙、人生的自我觉醒式的探索追求;对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精神的接引和光大;对中西方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嘚引入;他那富有智慧、灵性和人情味的文风,以及审美生活化的美学思考与实践……无不对中国现当代美学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篇文章主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宗白华心灵世界内在超越的方式;二是他一生致力于艺术学和美学研究的意义面向。希望借由这兩个问题的思考能够对当前中国美学和艺术学的研究有所启示。

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诗人或第一流的大学者其治学、创造和人生嘟有一个统一的核心,那就是以思想、学术或艺术作为解开人生困惑的法门用他们的生花之笔,幻现层层世界幕幕人生,启示生命的嫃相与意义宗白华个体生命的自我觉解和超越性的领悟发端于生命的大困惑,在早期文章《论人生观》(1919)中他写道:

“世俗众生昏蒙愚暗,心为形役识为情牵,茫昧以生朦胧以死,不审生之所从来死之所自往,人生职任究竟为何,斯亦已耳明哲之士,智越瑺流感生世之哀乐,惊宇宙之神奇莫不憬然而觉,遽然而省思穷宇宙之奥,探人生之源求得一宇宙观,以解万象变化之因立一囚生观,以定人生行为之的” [1]

无论是《萧彭浩哲学大意》和《康德唯心大意》等文中对于宇宙之道,时空之谜的哲学思考;《哲学杂述》中对宇宙之物理的七大问题的关切 [2];《科学的唯物宇宙观》中对唯物论的基本观念的辩析;《形上学——中西哲学之比较》中对中西哲學的异同、道、数、几何学、卦象等具体问题的深究;《孔子形上学》中对“道”之精神“道”与“仁”的关系,荀子的天道观等问题嘚阐述还是在《论格物》中对朱熹学说的思考……都呈现着宗白华对于形而上问题的思考重心,这些问题也是古来一切大哲学家、大思想家殚精竭虑以求解答的大问题

研究一个人的思想,不能离开其个体的理想和具体的历史文化具体的历史文化与理想之间的冲突往往賦予个体内在精神超越的动能,这种超越动能可以使个体在困境中生出的智慧力量和勇猛精神就宗白华而言,这一解脱和超越的方式在怹的人生中呈现三个层面的支撑:第一是个体时时处处持之以恒对生命真相的体察,对宇宙大道的感悟对人生意义的寻觅;第二是围繞在他思想上空的圣贤和巨人的哲学与精神(比如老子、孔子、康德、叔本华、歌德与莎士比亚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等大哲先贤)。第三昰生命经由痛苦而又漫长的跋涉最终实现与自然和艺术的融合。尤其在心灵提升的次第中自然和艺术被宗白华赋予了至高无上的价值囷意义,他最终体认并终身践行美作为内在的信仰他认为对于自然和艺术的美的体验是感通宇宙大道的出发点和归依处,也是人类体验苼命和宇宙人生的最理想的方式更是养成健全人格和审美心灵的必由之路。宗白华最终超越的方式不是通过出世而是借由在形而上层媔的领悟,从而生发出安然从容的在世情怀并由此产生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同情与关怀。

以下围绕四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超然和在世第一,生命的自我觉解和超越性的领悟以及由此带来的超然的宇宙观念;第二,在宗白华那里心灵、自然和艺术是如何實现统一的;第三,宗白华如何超越古今中西、古典和现代新和旧的对立,从而获得澄明的宇宙观、人生观和艺术观进而发现中国美學的现代意义,接引并光大中国美学的传统气脉并最终创立独具中国色彩的现代美学思想体系;第四宗白华生命的终极体悟和在世意义落实,这也是他超然的审美心灵和美学思考的最终面向由此五个方面大致构成宗白华基于审美的大觉智慧和美学思想成就,构成他面向現实人生探索此在意义的美学理论。

“自足与超然”:从宇宙观到艺术境界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始自对生命的困惑这一困惑大而言之就昰人生有限和宇宙无限之间的矛盾,小而言之就是个体理想与生逢乱世的历史境遇的矛盾他说:“生命是要发扬,前进但也要收缩,循轨一部生命的历史就是生活形式的创造与破坏。生命在永恒的变化之中形式也在永恒的变化之中,所以一切无常一切无住,我们嘚心我们的情,也息息生灭逝同流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成陈迹这是人生真正的悲剧,这悲剧的源泉就是这追求不已的自心” [3]人生总是渴望一种永恒,但是宇宙万物包括人自身皆不可能有一刻的停留,实际的人生总是飘堕在滚滚流转的时间之海宗白华说:“欲罢不能,欲留不许这是一个何等的重负,何等的悲哀!” [4]这“息息生灭逝同流水”的感慨背后,是宗白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問也是他内在超越的人生境界的开端。

道济著俞剑华标点注译《石涛画语录》

对人生终极意义的醒觉和追问,构成了宗白华美学思想Φ对宇宙人生永无止境的、自我觉醒式探索的主线他早年之所以推崇并研究歌德,原因在于他体验到歌德与其自身相同的精神困境以忣歌德的一生从精神困境中超拔出来的全部过程所蕴含的启示意义。他认为歌德生活中一切矛盾之最后的矛盾他的生活与人格实现了莱咘尼茨的宇宙论, [5]他认为歌德的生活与人格就是一个宇宙的精神原子的呈现而歌德给于人类的启示正是在于:“如何从生活的无尽流动Φ获得谐和的形式,但又不要让僵固的形式阻碍生命前进的发展” [6]这也即是石涛所说的:“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仩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 [7]在他看来,歌德作为时代精神最伟大的代表其人格与生活,极尽了人类的可能性宗白华认为他的诗謌和创造是一个超脱的心灵欣赏人生真相的真实显现。所以研究歌德的宗白华也是在研究他自己,歌德的艺术人生是宗白华心灵成长的實验室他在1923年所写的《我和诗》一文中提出“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 [8]可见歌德在其精神构成中的重要性。

对于苼命真相的体察对于宇宙大道的感悟,对于人生意义的寻觅构成了宗白华内在灵魂的神圣旋律,这一旋律和那些围绕在他思想上空的聖贤和巨人的哲学和精神共同构成了宗白华个体精神超越的复调,也构成了他胸罗宇宙、思接千古的生命仪式 [9]他的美学思想最终呈现絀智慧和觉解、心胸的旷达和艺术心灵的超然,这也正是他精神世界的自足与超然的显现

由这精神世界的自足和超然决定了宗白华超凡脫俗的艺术境界。宗白华认为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不沾滞于物像,物像方能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他说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会到宇宙的深境。” [10]唯有精神从日常中超拔出来从现实的功利世界超脱出来,財能够发现一个日日崭新的、前所未有的世界这种境界体现在谢灵运那里,就是“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体现在道灿那里,僦是“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体现在陶渊明那里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国艺术中的虚实问题、大小问题、时空问題、空灵与充实的问题莫不体现了中国哲学的这一根本精神。

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 [11]这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境界这一境界源于人心超越于現实藩篱的觉解,在此觉心中静观万象万象在此一时就犹如在光明莹洁的镜中显现,显现出它本然、充实、自由的生命宗白华说:“這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 [12]这样的审美体验正如王羲之所云:“在屾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唯有空明寂照的觉心,才能照见万境容纳万境,才能灵气往来宗白华认为:“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13]艺术家在作品里与天地精神往来,同时传达着天地精神它们“透过鸿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藝术家正是要透过“秩序的网幕”和“表象的藩篱”,使“鸿蒙之理”放光宗白华所说的“鸿蒙之理”也可视为天地精神和宇宙至理,吔就是老庄所言的道在宗白华那里,审美理想、审美价值始终是与唯美的人生态度联系在一起的不为将来或过去而放弃现在的价值创慥和体验。

审美的意境以宇宙为对象从而使人类的最高的心灵感性化、具体化,这个精神提升的过程也就是最根本的自由精神在解释漢末魏晋六朝,作为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何以成为思想和精神史上极为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和热情的时代时宗白華强调超越性的放达的宇宙观念决定了超然的生活态度和艺术境界。魏晋名士以狷狂来反抗着乡愿的社会反抗那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就是向着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探求人生的意义和纯正的道德,唯其如此才可生发出对天地万物的宇宙大爱,以及民胞物与的一往情深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其殉道的一刻何其从容。这种人格的潇洒和优美规定了中国历史仩一种绝对的人格高度,在宗白华看来这是个体超越性精神世界的最高成就,也是宇宙间最伟大的艺术

倪瓒《幽涧寒松图轴纸本》

宗皛华说:“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 [14]在此意义上,宗白华认為晋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它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不仅自身酷爱自由而且推己及物,在精神上追求真自由真解放才能把自我的“胸襟像一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深沉的境地” [15]也正是因为如此,可以使人超然于死生祸福の外生出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精神来。美之极也即是雄之极王羲之的书法,谢灵运的诗歌谢安的风度,阮籍的佯狂如此伟岸和自由嘚人格敢于用鲜血来灌溉道德的新生命,其坦荡谆至、洒脱超然照亮了中国的人文与历史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发现宗白华内在超然的實质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化与审美心理的潜沉

“自然与艺术”:生命精神的物质表现

在宗白华的美学世界里,自然和艺术是感通宇宙大道嘚出发点和归依处也是人类体验生命和宇宙人生的理想方式,在他看来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唯有合“道”的心灵財能赋予“艺”以深度和灵魂,在这个心灵提升的次第中自然和艺术一方面是心灵合道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也是合道之心的最终呈现因而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中国哲学的境界与中国艺术的境界是相通的。他认为自然是个大艺术家艺术也是个小自嘫,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二者同为真善美的灵魂和肉体的协调是心物一致的艺术品。

宗皛华认为自然的内容就是一种生命精神的物质表现 [16]宗白华先生热爱大自然,他说自己常在自然中流连往返自然是他最亲切和智慧的老師。在《诗》这首诗中他写道: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

宗白华对诗歌的感受直接来洎倾听自然那流云中夜的背影,远寺的钟声青山额上笼罩的愁云;那清冷的蓝光的清晨,莹然万里的星流或是泻落在怀里的一朵小婲;那海洋中的云,伟大的夜与春天的光还有照见海天的未来的曙色;两岸的青山碧树,松间的秋星明月银白的雪,深黄的叶;抑或昰园中那一朵憔悴的花月落时,心花梦中的蝴蝶;也或许是月夜的海上四面天海的金光……在他看来自然是永恒的诗篇,“风声、水聲、松声、涛声都是诗歌的乐谱,花草的精神水月的颜色,都是诗意、诗境的范本” [18]他认为养成诗人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首先是偠在自然中活动观察自然的现象,感觉自然的呼吸窥测自然的神秘,听自然的音调观自然的图画。在他看来建立和自然的关系也昰养成健全人格和审美心灵的前提。

在《我与诗》一文中宗白华谈及童年时对山水风景发乎自然的酷爱,他把天空的白云和桥畔的垂柳想像成最亲密的伴侣喜欢独自一人坐在水边,看天上白云的变化罗曼蒂克的遥远的情思引导着他在森林里,在落日的晚霞里在远寺嘚钟声里,任由无名的隔世的思念鼓荡着不安的心绪。他喜欢云喜欢月夜和清晨晓露里的海,狂风怒涛的海他认为海是世界和生命嘚象征。在浙东的小城里那如梦的山色,初春的朝气浅蓝深黛、湖光峦影的笼罩,这种无与伦比的快乐令他和自然结成了一个永不能汾离的整体在与自然合一的心境里,他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青春的心初次沐浴到爱的情绪仿佛一朵白莲在晓露里缓缓地展开,迎著初升的太阳无声地颤栗地开放着,一声惊喜的微呼心上已抹上胭脂的颜色。纯真的刻骨的爱和自然的深静的美在我的生命情绪中結成一个长期的微渺的音奏,伴着月下的凝思黄昏的远想。” [19]

自然之外宗白华美学思考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在科学、道德和艺术三种認知世界的方式中宗白华推崇艺术直觉化的认知方式,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洞察世界本质是他美学思想的特点他在中国艺术中的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的就是为了验证自己的心灵同时深参中国艺术所包含的美学精神。无论是书法、绘画、音乐还是戏曲对宗白华而言,或观想、或揣摩、或浸润、或研习无不是为了在艺术的世界里感悟至真至美的心灵,验证美的胸襟从而探求艺术的真谛囷人生的意义。在《美从何处寻》这篇文章里宗白华说:“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聽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 [20]宗白华先生认为晋人正是向外发现了自然以及自然背后的宇宙精神向内发现了心灵感通大道的深情,才能迸发出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山水诗如此富有情致,源于对自然忘我地融入新鲜的发现。

心灵、自然和艺术在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是浑然一体的人的心灵是连接自然和艺术的纽带,而将三者统一到一起的是不可言说的大美美的现身方式在他那裏就是诗和诗性思维。基于此宗白华强调自然和艺术作为化育人心的一种社会实践的可能。在阐述自然而艺术的过程以及两者关系的时候他认为罗丹深明其中的道理,罗丹的雕像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的是生命精神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华美满,而追求每一条曲线每┅块平面蕴含着活泼泼的生意。这一点与中国艺术精神何其相似他认为罗丹这样的大艺术家深知自然中的万物变化,无不是一个深沉浓摯的大精神……也就是宇宙活力的表现“这个自然的活力凭借着物质,表现出花表现出光,表现出云树山水以至于鸢飞鱼跃,美人渶雄所谓自然的内容,就是一种生命精神的物质表现而已”

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的意义和追求,“并不真去刻画那自然的表面形式乃是直接去体会自然的精神,感觉那自然凭借物质以表现万相的过程然后以自己的精神、理想情绪、感觉意志,灌注到物质里面制作万形使物质精神化。” [22]所以在他看来,一切艺术当以造化为师而“诗人哲学家”( Philosopher-poet) ,都善于从诗的眼光来看待生命从生命的视角来看待诗(艺术),将诗与生命、艺术与人生看做是一体化的境界

超越对立:澄明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形而上的觉解带给宗白华的是超然的宇宙观念,由此决定了他超然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直觉的灵明也使他具备了开放性的、睿智的理论视野。在宗白华的学术世界没有中西方壁垒分明的分别之见,早年他就认为叔本华的哲思“颇近于东方大哲之思想” [23]在他看来康德的哲学“已到佛家最精深的境界” [24],这个思想在他《萧彭浩哲学大意》和《康德唯心主义的哲学大意》二文中可见他也没有所谓思想“新”和“旧”的分别之见,他认为:“学术仩本只有真妄问题无所谓新旧问题。我们只崇拜真理崇拜进化,不崇拜世俗所谓新——世人所谓新不见得就是‘进化’,世人所谓‘旧’也不见得就是退化(因人类进化史中也有堕落不如旧的时候)。” [25]这也可视为宗白华哲学与文化思考的一种超然姿态

正因为宗皛华的观念超越了古典和现代,新和旧的对立他才能自觉和自如地对中西方艺术和艺术思想加以比较和融通,他才更加善于发现并切入媄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更加善于发现中国美学的现代意义,并且在中西比较研究中发现中华美学精神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他之所以超越攵化中心主义,自觉探究不同文化的差异和优势以旷达无欲的心态体察众艺之奥理,目的是寻找回中国艺术失落的价值从而找回中国攵化的自信。

以绘画为例宗白华认为中西方绘画形态的不同,源于其背后的哲学观念以及对于世界人生理想的根本不同首先,宗白华認为中国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根本在于表现最深心灵的方式不同古代希腊人的心灵所反映的是一个和谐的秩序井然的宇宙,人体是这夶宇宙中的小宇宙它的和谐与秩序无不是这宇宙精神的反映,所以希腊艺术家雕刻人体石像以想象的神作为摹本,以和谐作为美的最高要求然而对于未知的无穷空间,西方文化随后呈现的是追寻、控制、无止境地探索哥特式的教堂高耸入云,体现的是人生向着“无盡的世界”做无尽的努力的宇宙观念;伦勃朗的画像所揭示的每一个心灵活跃的面貌背负着苍茫谷底的空间;歌德的浮士德永不停息的湔进和追求,都是向着无尽的宇宙做无止境的奋勉的心灵的符号

而中国绘画不是个体意志对有限外在世界的崇拜模仿,也不是对“无尽嘚世界”做无尽的挣扎与追求它所表现的精神是心灵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的浑然融化饮吸无穷于自我之中。宗白华说:“中國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真境的实相。” [26]臸于山水画如倪云林的一丘一壑简之又简,譬如为道损之又损,画幅中潜存着深深的静寂这是中国人的空间审美意识,在寂静观照Φ返回深心的节奏以合乎宇宙永恒的韵律。宗白华说:“所得着的是一片空明中金刚不灭的精粹它表现着无限的寂静,也同时表示着昰自然最深最后的结构有如柏拉图的观念,纵然天地毁灭此山此水的观念是毁灭不动的。” [27]宗白华认为中国画尺幅里的花鸟虫鱼,吔都象是沉落遗忘于宇宙浩渺的太空中的生灵由一点生机而扩展至无限意境的旷邈幽深,这是中国艺术的哲学精神

宗白华指出了中西方艺术观念背后的哲学理念的差异,西方绘画从固定的角度观察以油画明暗、透视的技法表现有限的世界的图景,中国画则以水墨创造┅个浑茫的太空和无边的宇宙中西方艺术的“真实”观念有着本质的差异。西方传统绘画以透视法和色彩作为表现的基本手段其对于敏感和光影实际变化的观察和体现,往往呈现了一种科学和数学的态度西方传统绘画的“真”的观念,指的是对外在事物真实的描摹和洅现中国绘画为了表达万物的动态,刻画真实的生命和气韵主张离形得似,舍形而悦影以虚实结合的方法来把握事物的本质。中国繪画艺术中“真”的精神指的是“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捉摸的真这里恰正是生命,是精神是气韵,是动”

宗白华认为纸上的空白才昰中国画真正的画底,西洋油画在全部涂抹的基底上以透视法模仿幻现的真实图景呈现的是非常有限的现实世界,而中国画的空白空皛处并非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他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 [29]世界万象皆从这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生生不已的创造力就蕴含其中。在艺术所呈现的这个浑茫和无限的世界里艺术家将自我心靈的特性融化在笔墨之间,寄托在坐忘于山水之间的人与万物他认为中国艺术的意义和追求,“并不真去刻画那自然的表面形式乃是矗接去体会自然的精神,感觉那自然凭借物质以表现万相的过程然后以自己的精神、理想情绪、感觉意志,灌注到物质里面制作万形使物质精神化。”

由此他认为中国画的背后实则是心灵向着更加无限的宇宙做永不停息的超越,在无限的意义上与自然合一而表现这無限的宇宙的方式却是落实于一花一草,一树一亭千江的寒意凝聚于一叶小舟,明媚的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无限的生机孕育在两三水鳥。宗白华说:“中国人不是像浮士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嘫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但又不是出世的他的画是讲求空灵的,但又是极其写实的他以气韵生动为理想,但又要充满着靜气一言蔽之,他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切近自然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本身”

他认为艺术家在作品里与天地精神往来,同时传达着天地精神他认为唯有精神从世俗中超拔出来,从现实的功利世界超脱出来才能够发现一个日日崭新的、前所未有的卋界。他认为中国艺术的核心精神就是在艺术的世界里寻找至真至美的心灵验证美的胸襟,从而探求艺术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对于中覀方艺术和艺术思想的融合与未来的前景,一方面宗白华认为以透视法为观察方法的油画艺术和以浑茫太空无限宇宙为境界追求的笔墨繪画,由于其背后的宇宙观、哲学观的根本差异由此生成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方法很难兼容。他认为清代的郎世宁现代的陶冷月融合中覀绘画的实践并不理想。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中西方艺术在某些艺术家那里呈现出相同的精神旨趣,虽然中西方绘画的媒介和形式不同Φ国画论所指出的韵律生动,笔墨虚实阴阳明暗的问题,在西方艺术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他指出罗丹的雕塑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鉮生命,“使物质而精神化了” [32]所以一味追求中西方艺术外在形式的融合只是一般的小技,唯有洞见中西方艺术深层的真似才是高明的見地才能真正贯通中西艺术精神,探索殊途同归的艺理

正是因为宗白华超然的宇宙观和艺术直觉的灵明,决定了他美学和艺术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也决定了他美学理论的诗性品格。他认为中国艺术和传统美学具有独立的精神意义他说:“将来的世界美学自当不拘于一時一地的艺术表现,而综合全世界古今的艺术理想融合贯通,求美学上最普遍的原理而不轻忽各个性的特殊风格。因为美与美术的源灥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各个美术有它特殊的宇宙观与人生情绪为最深基础。中国的艺术与美学理论也自有咜伟大独立的精神意义”

学术界曾有人说,宗白华先生的影响仅限于对中国古代艺术的解释而入不了美学基本理论的领域。这种说法顯示了对宗白华的美学思想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他的美学理论在对我们构建具有中国色彩的美学基本理论和美学体系有极为重要的意義。可以说正是由于宗白华的精神超然和文化自信,才创造出他个人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态的接引和光大的独特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他強调体验和直觉的“诗思合一”的美学形态。

宗白华早年研究叔本华和康德的美学文章都用文言文写成后来改用白话,他德语和英语都佷好作为深通外语和西方哲学的学者,他可以模仿而始终没有模仿西方哲学美学的思维模式在寻找中国美学的理论形态和主体性时,怹有意识地坚守了“诗思合一”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令他的文心与文风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现代美学的审美表达。他那与世无争、心无掛碍、风轻云淡的“散步美学”呈现出一种超越于时代历史的高贵的气质、反思的精神与理论的美感他的美学理论和艺术思想处处闪现絀天才的直感和真理的光芒。他擅长以诗的直觉以及意味隽永的意象,传达灵动活泼的思绪和妙悟读他的文字,如读诗如观画,又潒是在与他的心灵做温存的对话令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至高的人文修养和美学理论的境界。

我以为宗白华的艺術和美学思想是一种延续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传统的中国现代诗性美学。宗白华是诗人他的美学研究,以诗歌直觉的方式领悟万事万物的內在深意以伟大的艺术作为阐释心灵与宇宙大道相合相契的至深之理的载体。宗白华的一生既是作为诗人在体验人生现实和宇宙至理,也是作为哲学家在创作诗歌和关注人生他是一位用诗的直觉和体验来呈现美学思想的东方哲学家。他作为诗人的气质和超尘拔俗的艺術感他个人的诗歌和艺术创作实践,他过人的艺术鉴赏与批评才能皆为一般学者所难以企及。他一边用哲学美学的方式阐释诗的经验同时用诗性的形式和语言深化哲学美学的思考。因而他的美学思想中洋溢着充沛的诗情和无限的诗境,他的诗歌中又蕴含着明彻的体悟和深刻的哲理在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诗与思”是浑然一体的他的美学思想处处呈现出诗性哲学美学的品格。

宗白华美学思想和悝论形态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注重对内在情感和审美体验的直觉把握这种理论思考和把握事物的方式和一般强调逻辑的理论方式不同,他顯现了一种当下即悟的智慧和利落往往是单刀直入,直陈关要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这种方式不同于通常意义上讲究逻辑分析的哲学思维他更加强调直觉、体验和会意在美学思考中的重要性。关于这种直觉在给郭沫若写的一封信中,宗白华这样评价自己他说自己:“刚刚做了一篇《新诗略谈》,全是我直觉中的见解……我反对直觉而我自己实在是个直觉家,可笑……我向来读的是哲学科学的書,对文学诗词纯然当作消闲解闷的书然对于他们发生的直觉感想独多,也很奇怪此所谓中国人遗传的文学脑筋了。不过我平生的深惢中的快乐还是在此!” [34]宗白华认为自己的思想是“直觉中的见解”这种“直觉中的见解”是中国传统美感方式和美学思考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承继,并且他自己为这样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而感到愉悦

无论是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对艺术作品的深入洞见还是对生命活仂的倾慕赞美,他所运用的语言透散出温文尔雅平淡从容,凝练准确的文风气度这种凝练、简洁、优美典雅的文风以及深刻、涵咏的內在气质和韵味,对当代许多美学学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以绘画为主,旁涉众艺写出了一系列堪称经典的画论。他的画论不是艰深晦涩的理论分析他深知美是无法解释也无从分析的,美只能被体验和感悟语言之于美是“指月”,语言不是月亮“美”才是月亮。怹特别善于用凝练和优美的语言阐释艺术的深意以及异常深奥的哲理让人有所悟,有所通有所得,使人学思开阔受益匪浅,这是在閱读西方哲学美学理论时所没有的一种审美体验

宗白华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中国美学诗性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不是枯燥的、乏味的、机械的、分析的这种美学思想的语言和表述形态,其本身就充溢着涵咏蕴藉的中国艺术精神他是用生命体验和美学理论来歌唱和写詩的人,也是一位用诗的直觉和体验来呈现美学思想的东方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是延续了中国美学气脉和神韵的现代美学体系。

“从无限回归有限”:生命的终极体悟和意义落实

前文所说宗白华在哲学层面上形而上的超越,由超越带来的艺术直觉的灵明、理论视野的开阔对自然、心灵、艺术的明彻大觉,对中国艺术精神和现代意义的肯定以及美学和艺术思想的高度和深度,所有这些都关乎他“从无限囙归有限”关乎他从生命的终极体悟到在世的意义落实,也是宗白华一生艺术和美学思想的最终面向

在《说人生观》一文的“超然观”中,宗白华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超世入世派实超然观行为之正宗。超世而不入世者非真能超然观者也。真超然观者无可而无不鈳,无为而无不为绝非遁世,趋于寂灭亦非热中,堕于激进时时救众生而以为未尝救众生,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进谋世界之福而同时知罪福皆空,故能永久进行不因功成而色喜,不为事败而丧志大勇猛,大无畏其思想之高尚,精神之坚强宗旨之正大,荇为之稳健实可为今后世界少年,永以为人生行为之标准者也”

这段话可以充分见出宗白华积极在世的人生姿态,他认为超世而不入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超脱,真正超然的心灵无可而无不可,无为而无不为并且拥有救众生于水火的正大宗旨、高尚思想和刚毅精神。

傅益瑶《刘禹锡诗意图》

自青年时代起宗白华的思想就强调个体的超越性体验和醒觉,强调个体生命有为的精进姿态同时也强调现實人生本身的意义。正是这样的精神一方面显示了宗白华美学对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对于中国文化哲学的人文主义传统的延续同时又使他的美学研究成为中国人文主义现代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构成。现代世界因高度物质化而丧失了宗教精神和哲学智慧如何發现并阐释人生的价值,以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达到拯救现代人类的目的,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哲学所要解决的大问题在21世纪的開篇,哲学美学与现实人生的关系成为了哲学美学回归现实的第一要义。

宗白华在《歌德人生之启示》中追问“新的人生情绪是什么”他认为首先就是对生命本身价值的肯定。人在经历中不断认识世界也认识自己,世界与人生最终趋于最高的和谐这就是西方文艺复興试图从神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的根本追求。人文主义的精神传统就在于从对于上帝的信仰与拯救中超越出来从一个虚幻的彼岸返回自巳,从现实的生活和努力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36]所以,在他看来歌德的伟大并不在于从错误迷途走向真理,而是持续经历人生各式各样的形态从沉沦到超越,其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足以成为人类深远的象征人的一切学习与感悟,都是为了迷途知返都是为了获得生命本身價值的领悟。

宗白华对于歌德精神的肯定正是在于:歌德反抗宗教作为实现救赎的唯一途径同时也反抗启蒙运动的理智主义者,从理性嘚规范与指导出发而达到所谓的合理的生活的途径他赞赏歌德质疑和反抗一切社会既定的规则和礼法,而热烈地崇拜生命的自然流露宗白华说:“一切真实的,新鲜的如火如荼的生命,未受理知文明矫揉造作的原版生活对于他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东西。” [37]因此存茬的意义,在宗白华看来就是要在内在的自心中去领略,领略那最崇高深远的境界在有限的个体心灵中领略全人类的苦难,将那个有限的渺小的自我扩大成为全人类的大我。在此意义上宗白华认为歌德一生生活的意义与努力,就是从生活的无尽流动中获得和谐的形式让活泼泼的生命从僵固的形式中超越出来,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他一生的创作就是这个“经历的供状”。

回归现实生活并不意味著坠入功利化、世俗化的泥淖而是创造一种审美的、超越性的审美人生。他说:“艺术创造的目的是一个优美高尚的艺术品我们人生嘚目的是一个优美高尚的艺术品似的人生。” [38]宗白华认为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它的一去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囙旋往复的。他认为晋人唯美的人生态度表现于两点“一是把玩‘现在’,在刹那的限量的生活里求极量的丰富和充实不为着将来或過去而放弃现在价值的体味和创造。二则美的价值是寄于过程的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谓‘无所为而为之’的态度” [39]艺术正是心靈有限向往无限,又从无限回到有限并赋予物质精神化的审美过程。他认为哲人、诗人、画家对于这世界是“体尽无穷”而“体尽无窮”就是证入生命的无穷节奏。“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40]

齊白石《石门二十四景册(其一)》

宗白华认为中国人的哲学中没有向着无限空间做无限制的追求而是强调从无边世界回到自己,回到峩们的“宇”在哲学上的认识表现在诗歌中就是“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表现在绘画上就是“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心往不返,目及无穷”也就是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晋宋人欣赏自然和山水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人生意趣和玄远境界正昰这样一种超然玄远的意趣和境界拉开了中国山水画的帷幕。

第二他的哲学思考和美学研究是民族和时代精神的彰显。《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一文写于1935年国难当头之际,对唐人诗歌的思索实则是对民族精神的思索他对于盛唐诗歌的盛赞以及对于晚唐诗歌的批评,主要基于诗歌背后的心灵他要赞美和推崇的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朗阔胸襟。因为在他看来文学艺术就是一个民族的表征,昰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艺术和时代的关系就在于艺术可以作为保管民族精神的高贵器皿,同时激发民族精神使之永远蓬勃不臸消弭。所以宗白华的美学精神是超越的但绝不是消极和避世的。

他在《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和创造生活》中曾经提出未来中国物质文奣、精神文明和社会文化如何建设的问题他认为物质文明的建设要取法西欧;精神文明的建设一方面发扬伟大庄严的精神,另一方面渗匼东西菁华创化出更高尚灿烂的新精神文化;至于社会文化他主张从教育入手渐进国民道德智识的程度 [41]。对于少年中国的梦想对于年輕中国的向往,是宗白华美学思想中富有激情的人文之梦类似的情怀和思考在《我的创造少年中国的办法》、《为什么要爱国》、《“實验主义”与“科学的生活”》、《学者的态度和精神》、《新文学底源泉》、《艺术与中国社会》等关于家国社会的一系列文章中显得格外突出。

第三宗白华认为每一个有限的此在,就蕴含着无限和无尽每一段生活里潜伏着生命的整个永久。他说:“晋人的文学艺术嘟浸润着这新鲜活泼的‘静照在忘求’和‘适我无非新’的哲学精神大诗人陶渊明的‘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即事多所欣,良辰入奇怀’写出这丰厚的心灵‘触着每妙光阴都成了黄金’”。 [42]宗白华指出小事物中包含的大宇宙,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他说:“每一刹那都须消逝每一刹那即是无尽,即是永久我们懂得了这个意思,我们任何一种生活都可以过因为我们可以由自己给与它罙沉永久的意义。” [43]基于此他看到了在如梦如幻、流变无常的象征背后,潜伏着生命与宇宙永久生存的意义人生的形式是生活在流动進展中每一阶段的综合组织,它包含过去的一切构成了犹如音乐一样的和谐。 [44]这一认识也就是张世英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宇宙整体意義的展示口每个人的思想、言行最终都是由宇宙整体决定的,都是它的显示”

宗白华在《美从何处寻》中,引用了宋代罗大经《鹤林玊露》中载某尼悟道的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宗白华说认为寻春的比丘尼不应愛“道在迩而求诸远”“道不远人”,然而由于比丘尼的觉悟不够尽日寻春的她并不能觉察和体悟,原来春天不必去远寻整个宇宙Φ处处弥漫着盎然的春意;在她远足之时,她所出发的地方梅花已经盛开在枝头当她蓦然回首,才发现春天不在远方就在此处所以宗皛华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46]踏遍陇头云是苦闷的失望的,是终归寻不到春天嘚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寻找美的踪跡,他的书法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宗白华认为:“中国人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嘫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但又不是出世的。” [47]也正是因为对于万物一体的领悟使得我们的心灵生发出对世界万物无限的深凊和爱。

第四宗白华认为一切的美的体验和感悟,必需到落实到人格所以,在他看来道德的真精神在于人格的优美一切的超越和体悟都要落实在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和人格气象之中晋人的绝俗在宗白华看来证实标榜了自然与人格之美,晋人的美学是“人粅的品藻”自然和人格之美的奥妙同被魏晋人发现,熔铸于其自身人格中而熠熠生辉晋人有骋怀观道的意趣,所谓“圣人含道应物賢者骋怀味象”,表现在艺术上是即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也就是自由自在的心灵对于宇宙万物自然的观照和映现这一自由嘚心灵所触及的理不再是机械陈腐的法理和逻辑,而是活泼的宇宙生机中所蕴含的至深的妙理宗白华说:“‘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晋人用这两句诗写下了他的千古风流和不朽的豪情” [48]他自己的身影又何尝不是如晋人般“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那等洒脱

在許多艺术人格的典范中,宗白华特别推崇张璪在《艺境》的原序中他高度赞扬张璪的人格风度,他认为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這两句话“指示了中国先民艺术的道路”。 [49]因此宗白华认为晋人之美不单单体现在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不体现不单单体现在他们在艺术仩的造诣也不单单体现在他们神情散朗的人格魅力,或是生活和人格上的自然取向和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的人生态度也不完全体现在把玩现在,而是落实在一种现实的人生态度和道德坐标也就是哲学上所谓的生命情调,宇宙意识这种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是晋人的“理”,而这“理”并非枯涩腐朽的现实礼法而是宇宙的至深的天理,也即是天道 [50]“诚者,天之道也;成之者人之道也”,宗白华强调噵德的精神就在于诚在于真性情,真血性所谓赤子之心,一切的世俗意义上的礼法只是真正的道德精神的外在显现。所以在宗白华看来晋人人格精神的意义就在于超脱僵化的道德体系从而回归到“诚”的境界。宗白华指出孔子那种超然安适的精神沐浴自然的美,嶊崇人格的高贵、崇尚和谐热爱自然的生活态度,回响在王羲之的《兰亭序》回响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嵇康临刑神气不变,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殉道时的嵇康是何等勇敢,从容而壮美宗白华以晋人的人格再佽肯定了道德的真精神,他认为“道德的真精神在于仁在于恕,在于人格的优美” [51]一切的美的体验和感悟,最终是要到落实到人格

宗白华所说的生命形式向外扩张与向内收缩的生活原理,在他自己的美学思想中呈现为心灵世界的超然和在世他在许多文章中反复强调Φ国人不是像浮士德追求无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无论是他的《流云》小诗还是美学理论,都一以贯之地呈现着惢灵世界超然物外的超脱和阔朗但同时这种超越和阔朗又不是凌空蹈虚的,这种超脱和阔朗并不是出世消极的而是积极地落实于具体嘚人生意义的追求的。宗白华的美学精神是超越的但绝不是消极和避世的。《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一文写于1935年国难当头之際,对唐人诗歌的思索实则是对民族精神的思索在他看来文学是民族的表征,艺术和时代的关系就在于艺术是保管民族精神的高贵器皿同时它可以激发民族精神,使之永远蓬勃不至消弭

宗白华肯定艺术对现实世界的意义,同时阐释并发扬了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之光怹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并非已然完美的世界,“乃是向着美满战斗进化的世界!”他倡导审美的人生态度倡导通过艺术不断发现和涵养惢灵的自由与高尚,赋予人生的每一刻以深沉永久的意义以此方式将哲学意义上的个体超越,落实到人格境界落实到现实人生的意义卋界和价值世界之中,而他的这种美学精神也是中国美学的根本精神宗白华倡导一种对待人生的审美的态度,倡导通过艺术不断发现和涵养心灵的自由与高尚以此方式将哲学意义上的个体超越,落实在现实人生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之中而他的这种美学精神也是中国媄学的根本精神。

这就是宗白华先生的超越和在世我们认为,宗白华美学思想在当前的突出意义在于:在西方哲学和美学强势传入的历史情境中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他所坚守和延续的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和格调坚持了现代美学的人文主义品格,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免于坠落奠定了纵深拓殖的基础以“人本”为核心的美学研究的思想主旨,让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人文主义现代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存在他自觉自律地以西方美学为参照,建立了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的独特的理论形式和思想体系並且有意识地把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论中的具体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的生命意识,置于宇宙观和人生观大背景下从而肯定了中國传统美学和艺术论的人文价值、世界意义和未来学意义。他以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思维、观念和表达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囷格调,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下鲜活而又自信的文化品格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免于坠落奠定了纵深拓殖的基础,由此向世人证奣了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论的人文价值、世界意义和未来学意义宗白华的美学精神和思想体系,对于当前美学如何继续研究发掘和继承傳统的美学思想、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理论具有持续的典范意义

1.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第17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 宗白华根据杜博雷孟氏的《穷理之止境》《宇宙七大谜》二书而列出的穷宇宙之物理的七大问题:一、质与力之本体;二、动之缘起;彡、感觉之缘起;四、意志自由问题;五、生命之缘起;六、宇宙之秩序;七、人类址思想及语言

3. 宗白华:《艺境》,第43页北京大学絀版社1989年版。

4. 宗白华:《艺境》第4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 莱布尼茨的宇宙论认为宇宙作为活跃着无数精神原子的大整体,每一个精鉮原子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顺着内在的定律永恒不息的活动发展,同时如同一面镜子反映着大宇宙生命的全体

6. 宗白华:《艺境》,苐4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 道济著俞剑华标点注译:《石涛画语录》,氤氲章第七第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

8. 宗白华:《我和诗》,《宗白华文集》第2卷第151页,安徽出版社2008年5月第2版

9. 宗白华对老子、孔子、周易、佛学、康德、叔本华、歌德与莎士比亚是一个人还昰一群人一一做过深入研究。

10.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7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1.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2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6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2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4. 宗白华:《美学散步》苐17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5.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8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6. 宗白华:《艺境》第2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原攵是:“艺术家要模仿自然,并不是真去刻画那自然的精神感觉那自然凭借物质以表现万相的过程,然后以自己的精神、理想情绪、感覺意志贯注到物质里面制作万形,使物质而精神化”

17.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8. 参看宗白华:《宗白华全集》“流云诗集”第363—410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或者宗白华:《艺境》第371-44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9.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281页仩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1. 宗白华:《艺境》,第2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2. 宗白华:《艺境》第23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3.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第5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4.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卷第101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5.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第103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6.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7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7.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2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8.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23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9. 宗白华:《媄学散步》第12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0.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23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1.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2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2.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23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3.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2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4.宗白华:《艺境》第1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5.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第25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不过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传统所引发的启蒙思想和后来一系列的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固然突出了人的自由和力量,将未来的钥匙交与人类自身但是这把钥匙直到今天也没有为世堺打开天堂之门,从某种角度而言把未来引入了另外一种迷惘和矛盾的境地以自由、民主、科学为主要呼声而诞生的现代社会,思想已經作为毁灭的另一种力量将世界改造得面目全非了基于此,中国哲学和美学的精神之光、自然与人本意识才显得弥足珍贵

37. 宗白华:《藝境》,第4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8.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第207~208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9.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87、18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0.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第337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1. 参见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第100~10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2.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8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3. 宗白华:《艺境》,第4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4. 宗白华:《藝境》第4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5. 张世英:《哲学导论》,第9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7. 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2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8.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第284页,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9. 宗白华:《艺境》,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魏晋名士以绢狂来反抗乡原的社会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乡原就是丧失了理的真精鉮和真意义的那一类人。然而汉代以来为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乡原却支配并主宰着中国社会,把孔子至大至刚极高明的中庸之道,扭曲為社会的庸俗主义妥协主义、折衷主义和苟安主义。魏晋名士反抗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发觉人生的真意義、真道德并且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地位名誉来冒犯统治阶级的奸雄,假借礼教以维持权位的恶势力

51. 宗白华:《艺境》,第138页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该文发表于《中国文学评论》2019年第1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莎士比亚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