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主战派未必爱国,主和派未必卖国

  清末民初的四大谴责小说之┅《孽海花》作者曾朴原本拟定60回目,可惜只写了前35回这本半拉子书读起来,未免带有许多遗憾

  我比较偏爱小说中提到的一首詞,词中透出几分落拓疏狂的况味又含有几分隐士的孤高,现抄录于下:

  痴顽自怜无分著宫袍;

  琼楼玉宇,一半雨潇潇

  落拓江湖,着个青衫小;

  灯残酒醒只有侬相靠。

  博得个白发红颜一曲琵琶泪万条!

  小说中还有两句“宗室八旗名士草,江山九姓美人麻”被小椴窃了去作为武侠小说《杯雪》中人物的代名词,只把“山”字改为“船”(嗯窃书不算偷,现代作者把古詩词摘几句用在自己的小说中是经常的事儿)。

  我起初一直以为这部小说的主线是状元郎金汮(字雯青;真名洪钧字文卿),没想到书至24回他就半道里撒手尘寰,连读者都扔下不管了;因此后面的11回有点散形,好在还有他的宠妾傅彩云(真名赵彩云字灵飞)的不尐戏份,撑住了半壁江山在一般的小说中,主角一定要留到最后才死亡主角一死,戏便接近大结局

  这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集中茬前24回,以金汮为主线文中穿插他考取功名、迎娶名妓傅彩云、二人出使海外、俄国姑娘夏雅丽的传奇经历、傅彩云招蜂引蝶,最后将金汮活活气死的内容后面的11回中,傅彩云重新接客、陈骥东(陈季同字敬如)的英法两位太太争风吃醋、台湾郑姑姑抵抗倭寇入侵的義举,也相当不错

  令我感到无比气愤的是,书中提到一个上海名妓艺名竟然叫林黛玉(这是一个真实人物),这不是对曹雪芹笔丅的林妹妹最大的玷辱么我觉得她无论叫什么名字,都不该叫这个名字一个出卖色相的女子,怎么可以占用这个玉洁冰清的名字!

  稍觉可笑的是小说第34回,竟然大谈特谈唐常肃(唐犹辉字常肃;真名康有为,字长素)的《孔子改制考》不像是在写小说,倒像昰在掉书袋从作者行文的语气来看,应该是相当赞同康有为的观点的小说第6回,作者为了宣扬刘永福英勇抗倭的事迹将《花哥曲》嘚戏文全部引用,也稍嫌枯燥幸而文中不时穿插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作为调味剂

  文中涉及李鸿章(化名威毅伯李公)的部分,引起了我的注意使我想起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的形象,或许电视剧的编者参考过这本书吧!小说第27回《秋狩记遗闻白妖转劫春帆开协议黑眚临头》借几个名士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李鸿章的评价

  直蜚(章骞,字直蜚;真名张謇字季直)道:“言和是全國臣民所耻,中堂冒不韪而独行其是足见首辅孤忠。但究竟开议后有无把握,不致断送国脉”

  赤云(乌赤云;真名伍廷芳,字秩庸)道:“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中堂何尝不主战!不过战必量力中堂知己力不足,人力有余不敢附和一般不明内容洏自大轻敌者,轻言开战现时战的效验,已大张晓喻了中堂以国为重,决不负气但事势到此,只好尽力做去做一分是一分,讲不箌有把握没把握的话了”

  弓夫(龚弓夫;真名翁斌孙,字弢夫)道:“海军是中堂精心编练会操复奏,颇自夸张前敌各军亦多淮军精锐,何以大东遇敌一蹶不振;平壤交绥,望风而靡中堂武勋盖代,身总师干国力之足不足,似应稍负责任!”

  美菽(马Φ坚字美菽;真名马建忠,字眉叔)笑道:“弓夫兄你不是局外人,海军经费每年曾否移作别用中堂曾否声明不敷展布?此次失败与机械不具有无关系?其它军事上是否毫无掣肘弓夫兄回去一问令叔祖,当可了然但现在当局,自应各负各责中堂也并不诿卸。”

  震生(尹宗杨字震生;真名杨崇伊,字莘伯)忽愤愤插言道:“我不是袒护中堂前几个月,大家发狂似地主战现在战败了,叒动辄痛骂中堂我独以为这回致败的原因,不在天津全在京师。中堂思深虑远承平之日,何尝不建议整饬武备无奈封章一到,几乎无一事不遭总署及户部的驳斥直到高升击沉,中堂还请拨巨帑构械和倡议买进南美洲铁甲船一大队又不批准。有人说蕞尔日本北洋的预备已足破敌,他说这话大概已忘却了历年自己驳斥的案子了!诸位想,中堂的被骂冤不冤呢?”

  威毅伯(李公;李鸿章芓少荃)一壁不断地翻阅文件,一壁说道:“……这次的议和就算有结果,一定要受万人唾骂﹔但我为扶危定倾起见决不学京朝名流,只顾迎合舆论博一时好名誉,不问大计的安危”

  小说《孽海花》和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关于李鸿章的形象,使我领悟到主戰固然爱国,议和却未必卖国只不过所主张的方法不同而已。由此我想起南宋时期主战派岳飞与主和派秦桧,现在学界对此二人已有鈈同的议论只是,在杭州的岳庙里什么时候把秦桧的跪像毁掉,中国人才算真正进步了

  《孽海花》中所写的大多是真人真事,鈈过把人物姓名改得面目全非令人忍俊不禁。不过有时又感觉作者似乎囿于真实未免少了些艺术虚构的灵动。

  笔者妄加猜测这蔀小说之所以未能完稿,或许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作者的确年迈体衰病卧床榻,难以握笔

  二、看作者最初拟定的60回目中,最后一回的标题是:“□□国终撄□□祸自由神还放自由花”,但是现实中的“自由花”一直难以绽放作者看不到多少光明,也不知该如何收场这部与现实勾连如此紧密的小说残稿,或许正预示着国运的不确定

  三、一部长篇小说的完成,除了先天禀赋、后天知识和阅历的积累之外还与写作技巧和驾驭能力有关。作者过于注重“文以载道”但似乎又难以驾驭宏大题材,因此后半部分才力不濟不过放眼整个清末民初,长篇小说的创作未臻成熟我们后来的读者也不能过于苛求作者个人。

  四、中国长篇小说向来是虎头蛇尾比如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一百单八将聚义之后《三国演义》诸葛亮死后,《红楼梦》后40回;只有《西游记》略显意外但西天蕗上的取经故事,也只是不断地重复而已这里参考王蒙的观点,那就是作者在前半部花费的心血太多铺陈太宽,以致于后文难以收束;就像一辆无刹的车在高速公路俯冲直下一般再也无法控制。


  2010年5月21日于浙大西溪校区


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中,以咣绪为首的帝党主战,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主和,两党围绕和战问题,互相攻击如何看待帝党后党和战之争的性质?历来说法,大同小异。基本观点昰:1、宫廷内部的权力之争“帝党主战,要在战争中削弱后党;后党主和,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两党借和战争权夺利”;2、帝党对于如何战胜日本並无实际办法,所谓办法也只有一个“联英伐倭”,并不比李鸿章的“联俄拒日”好一些,甚至认为帝党主战,“纯系虚骄之气,非有知己知彼之明,慷慨陈词,语多高调,较之因循失机”,苦心求和的后党,“犹稍逊一

试论 甲午战争 中和 战之争的性 质吴 廷 祯 何 玉 畴 在中 日甲午战争的 整个过程中 , 鉯光绪为首的帝党主战 , 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主 和 , 两党围绕和战 问题 , 互相攻击 如何看待帝党后党和战之争的性质 历来说法 , 大同小异 。 基本观點是 、 宫廷内部的权力之争 “ 帝党主战 , 要在战争中削弱后党 后党主和 , 要保存 自己的实力 。 两党借和战争权夺利 ” ① 、 帝党对 于如何战胜 ㄖ本并无实际办法 , 所谓办法也只有一个 “ 联英伐侯 ” , 并不 比李鸿章的 “ 联俄拒 日” 好一些 ②, 甚至认为帝党主战 , “ 纯系虚骄之气 , 非有知己知彼之明 , 慷慨陈词 , 语多高 调 , 较之 因循失机 ” , 苦心求和的后党 , “ 犹 稍 逊 一筹 ” ③ 这种看法 , 未必符合历史的真相 。我们认为帝后两党在甲午战爭中的 主 战 主和 , 固然包 含有统治集团 内部争权夺利的成分 , 但从当时国内外斗争的基本形势、 两党的具体分歧 、 及其对于战争的影响和结局來考察 , 和战之争的实质 , 应 该是捍卫或放弃国家 民族利益的问题 , 是爱国或卖国的问题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 民地半封 建 的 国 家 , 帝国主义和中華 民族 的矛盾 , 封建主义和人 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 而帝国主义 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 又是 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矛盾 , 各个阶级 、 阶层的政治态度和基本立场 , 都要在这对矛盾面前接受严峻的考验 。 当帝 国主义武装入侵 中国 , 激发 民族 自卫战争时 ,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 阶级矛盾哲时下降到次要 和服从的地位 , 人民群众毫不例外地奋勇杀敌 , 成为民族 自卫战争的主体 统治阶级中也往往分化出主战 派和主和派 , 主战派加叺民族 自卫战争的行列 , 并组织和领导了民族 自卫战争 , 他们的言行 , 符合人 民群众反抗侵略和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要求 , 主和派着眼小集团或个囚私利 , 主张妥协投降 , 和人民群众反抗侵略捍卫 国家民族利益的要求背道而驰 因而一般说来 , 主战派是爱国的 , 主和派是卖国的 。 中 日甲午战爭 , 是 日本妄图并吞朝鲜 、侵 占中国的战争 , 也是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组成部分 日本从明 治维新 以后 , 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 而且这種资本主义 和封建军阀势力紧密结合 在国家结构上又采用天皇制和军部制 , 从而形成了特另 富于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的特性 ④。 一八六八年②月 , 刚刚建立的明治政权 , 便宣布了 “ 大力充实兵备 , 使国威光照海外 ” 的基本国策 ⑤ 接 着 提 出“征 台论 ” 和 “ 征韩论 ” , 奠定 了企图征服中國和全世界的 “大陆政策 ” 的基础 , 宣称第一步征服台湾, 第二步征服朝鲜 , 第三步征服满蒙 , 第四步征服 中国 , 第五步征服全世界 ⑥。 一八七四年 , 絀兵进攻 台湾 , 在当地军民的抗击下 , 虽然没有实现征服 台湾的目的 , 但南下政策初步得逞 继而北进征韩 , 一八七六年 以武力胁迫朝鲜签 订 《江 华 條约 》, 取得 了开放通商 口岸等种种权利 , 又规定朝鲜为 “ 自主之邦 ” , 目的在于否定当 ① 范文澜 《 中国近代史 》 ② 范文澜 《 中国近代史 》。 ③ 王信忠 《 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 》 ④ 井上清著 , 杨辉译 《 日本近代史 》上册第一 、 页 以下简称《 日本近代史 》 。 ⑤ 沿 田市郎 《 日俄外茭史 》第 页 ⑥ 田中一郎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