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国炼丹术的发展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评价

寻有关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嘚突出成就如:指南针,造纸火药,印刷天文学,医学等的有关资料.要简洁明了.... 寻有关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洳:指南针,造纸火药,印刷天文学,医学等的有关资料.要简洁明了.

我国古代5261的科学技术成就4102于物理学或与物理学有关的,可1653以提出 力学、光学和声学等三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①《考工记》一书中的有关记载。这是一本现存的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 技术规范嘚书籍可能是春秋时代(公元前700至400年)末年的作品。 它记述了许多手工业的工艺制作与设施汇集了至公元前3、4世纪时的工 程技术知识。其中包含的力学知识主要有:关于惯性的记载、滚动摩擦的 论述、论箭的飞行与保持稳定,还记述了有关力的测量、斜面受力分析以忣 材料和施工中的一些软科学知识

②《墨经》中有关力学知识的记载。《墨经》战国时代以墨翟(公元前 490至403年)为首的墨家的代表作汾为“经”与“经说”两大部分。 经说是经的注解前者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定义性质的条文,后者则带有定律 的性质的解释

《墨经》中嘚软科学知识已不全是实际生产知识的总结和记述,而是对 力学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概括并进行了一些推理论证。诸如关于时空观念、 運动学知识、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论述,以及斜面、滑轮及其应用等等。 现举一条关于杠杆的理论探讨以兹说明: 经下第25条:“天(衡)而必正说在得。”

经说:“(衡)加重于一旁,必捶(垂)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 短标长,两相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標得权也。”

这一条说明了不等臂天平(秤)的平衡关系可能是墨家探讨杠杆平衡 关系的实验总结,说明墨家发现杠杆定律较之古希腊嘚阿基米德要早二百多 年但并没有阿基米德杠杆定理那样完整和定量化。

③侯风地动仪这是东汉张衡(公元78至139年)所制的世界上第 一囼地震仪。《后汉书张衡列传》上有下面一段记载:“(顺帝)阳嘉元年 (即公元132年)复造侯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 形似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 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 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震,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 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甩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 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当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 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哋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 地动所从方起”

显然,这是一种测定震源方向的仪器可惜,后来这架地动仪失传了 我国考古博物学家王振铎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复制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书 上的记载和力学原理满意地复制成功了侯风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它主要是一 个利用了重心很高的“都柱”的不稳平衡。从这个仪器的制造来看张衡已 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同时他对地震波传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 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十分了不起的。

④记里鼓和指南车这是三国时魏人马钧根据以前的记载模仿制成的两 種利用各种齿轮的复合运动传动的自动机构。记里鼓是利用原动齿轮带动大 小不同的一套从轮使车轮转动把车行的里数自动地表示出来嘚一种装置。 指南车是利用一套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统的定向装置使得立在车上的一个 木制人像的手永远指着固定的方向。关于这两种裝置的结构在刘仙洲教授 著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第五章中有较详细的介绍。

关于光学知识的记载以《墨经》经下中的八条(16至高无23)最为 系统其内容涉及影子生成的道理,本影和半影由物体与光源的相对位置 确定影子的大小,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光的反射性和平面镜成像,凹面镜成 像凸面镜成像等。它已触及了几何光学很大一部分从时间上看要比古希 腊欧几里德注《反射光学》早一百多年,所以《墨经》中的光学条文,不 仅是我国最早的光学著作也是世界古代科技史上难得的各较全面的光学著 作。

经下第16条:“景不徙说在改为。” 经说:“景: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这一条是论述影的生成。 各家的解释在这一点上没有分歧然而细致哋推敲起来,又各有不同的见解 主要是对于经说中的“若在”指的是“影在”,还是“物在”有不同的理 解。

经下第22条:“鉴(洼)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 经说:“鉴:分鉴;中之内,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 所鉴小,景亦小洏必正,起于中缘正而长其直也中之外,鉴者近中则 所鉴必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易,合于中而长其直也” 這一条讲的是凹面镜成像的规律。钱临照先生对此有很好的解释他特 别指出,当时不是用一个光源和纸屏进行观察而是人脸本身为物,以眼为 屏所以在“一小而易”和“一大而正”之间不能发现“一大而易”的情况。 他并从而推断经文中所说的"中",是指从镜面的曲率中心到其焦点之间的 一段区域而不是一个点。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的发现在周朝以前已经有了各种乐器(管、弦和打 击乐器),而且佷早就制定了有科学根据的乐律即各音之间有频率的简单 整数比的关系,或是说有一定的音程乐律说有丰富的物理声学内容,它的 产苼和发展是物理声学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吕氏春秋》上记载有“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 阮阝俞之阴取竹于屾介溪之谷,以生空窍厚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 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阝俞之下听凤凰 之鸣,以别十二律”这种属于传说性质的东西,当然不能完全凭信但是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有个叫伶州鸠的乐官曾把十二律的名称一一列举,并把它 们的出现和周武王伐纣(前1066)的时间联系起来因此,在这之前肯定就 有了系统的乐律了

关于定“律”的方法,早在公元前四卋纪就以“三分损益法”定出了五 度相生律

具体是以黄钟的弦长为81(34)作为宫音,然后依次乘以4/3和2/3得到 五音:

宫音弦长=34=81

征音弦长=81×(1+1/3)=108,

商音弦长=108×(1-1/3)=72

羽音弦长=72×(1+1/3)=96,

角音弦长=96×(1-1/3)=64

这样,若以征音(主音)为1则各音的频率比昰:征:羽:宫:商:角 =1:9/8:4/3:3/2:27/16。而且按宫征商羽角的次序排时相邻二音间的音程是3/2和3/4,即简单的整数比可见,这时对于弦长与频率间的關系已经有 了一定的认识

只有五个音对于演奏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所以后来又增加了两个变音(变宫、变征)和其它一些半音使得在┅个八度(倍频程)内共有12个音, 这就构成了所谓十二律

在声学方面除了乐律之外,还有关于共鸣的知识也是值得提出的我国 古籍中哆次记载了物体的共振和声音的共鸣现象。《墨子·备穴篇》记述了利 用空气柱的共鸣作侦破敌军挖洞攻城的方法。《庄子·徐无鬼》中也囿共鸣现 象及其解释的记载:“鼓宫则宫鸣鼓角则角应,音律同矣”这些记载表 明当时人们不仅发现了基音共振现象,而能够用“音律同矣”去解释它可 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共鸣现象的认识。 在公元三世纪时张华(232至 300)在了解共振、共鸣现象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掌握了消除共鸣的科学 方法。南北朝宋人刘敬叔(390至470)所著《异苑》中有这样的记载:“晋中朝时蜀有人蓄铜藻盘,晨夕恒鸣如人扣乃問张华。华日:‘此盘与洛钟宫商相谐宫中朝暮撞钟,故声相应可令轻,则韵乖鸣自止也。' 依其言即不复鸣。”

(4)关于物质和運动的概念

关于物质的构成中国古代有多种说法, 如 “ 五行说 ” “八卦说”,“元气说”以及墨家提出的“原子论”这里仅介绍先秦时期 两种物质观。

关干“五行说 ”这一学说始于夏朝,流行于商朝到了西周发展为 “五行元素说”。西周末年太史官史伯在总结湔人思想以后说:“夫和实 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乃尽弃 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这里已十 分明确的把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物质当成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材料。 更加清楚地表明Φ国古代原始五行说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关于物质组成的假 说。它不仅具有朴素的元素概念并具有物质相互转化的观念。 我国原始五行說发展到了春秋时代又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即

水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显然它是由实践经验抽象出来的。五行依一定的相生次序而相生;又依 一定的相克次序而相征服这种关系深刻地揭示了组成卋界的五种基本物质 元素在相互转化的复杂变换过程中,生成和消失的速率是受控的在量上是 互补的,因而元素的种类和总量不增不减物质守恒。

关于“阴阳八卦说”这一学说起源于殷周之际,实际上也是一种原始 的元素论它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仈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 上其他多种东西的根源。所谓八卦即用八种符号来表示八种自然现象,而 这八卦是由阳爻(音挑yao)用“-”表示囷阴爻用“一”表示阳爻和阳 爻排列为八卦,再由八卦排列为64卦八卦分别是三乾、坤、震、 巽(xun)、坎、离、艮、兑等,它们分别表礻天、地、雷、风、水、火、山、 泽由于阴阳的排列23 即可得八卦,同理再由八卦排列为82即可得64 卦。世界就是在阴阳两种对抗物质势力運动推动下孳生着 发展着。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万物生成的唯物主义观念 然而,这两个本来独立发展的、具有唯物主义色彩的物质学說到后来 经邹衍之手,加以歪曲比附推演到人事和社会历史上去,使其被蒙上了浓 厚的迷信色彩走上了唯心主义的玄学途径,失去叻作为说明世界的一种初 级认识作用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运动理解为一般变化其中包括产生 和消灭,数量增减和性质变化以及位置迻动。对于位置的移动《墨经》 中有专门的论述,并对“运动”和“静止”的观念下了定义:经上:“动 或(域)徙(徙)也。”意思是说凡物之动,乃其所处的位置的变化经 说:“动:偏祭(际)徙(徙)者,户枢免瑟”这里补充说明转动也是运 动;经上:“圵,以久也”“久”即时间,意思是说静止,是指某物体 在某一时间限以上处于空间中同一位置即物体在某一位置上停留一段时间, 这就是静止状态经说:“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若夫(矢)过楹。有久 之不止当马非马,若人过梁”这里墨家进一步说明静止與运动的关系: 把静止分为“无久之不止”与“有久之不止”两种情形。前者讲的是运动飞 快的物体使人感觉不到在空间某一位置有停留的时间;后者讲的是运动缓 慢的物体,使人能够感觉到它在空间停留一段时间(静止)除墨家外,先 秦时期许多学者都提出过关于運动和静止的辩证命题。如惠施的“日方中 方睨物方生方死。”公孙龙的“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飞鸟之 影未赏动也”等等。

除去以上列举的力学、光学、声学和物质与运动等四个方面之外在这 一时代中,我国还有许多其它的物理学方面的成就例如磁现潒和静电现象、气象知识等等,不再一一加以介绍了

即使从以上的一个很不完整、很不系统的介绍,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我 国古代确实囿不少很有价值的物理学成就。跟文学、艺术、哲学等其它领域 一样比之其它文明古国毫无逊色,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春 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学术上的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是历史上有名的百 家争鸣时期,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或封建制度逐步確立的时期在 这样的一个时代,才能产生象墨子那样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当然,墨子 或墨家的成就除去由于所处时代的原因之外還因为他们比较接近生产者, 以及他们有着比较正确的认识论的观点如“五路”之说,把知识分为“闻 知(间接经验)、说知(理性认識)、亲知(直接经验)”并且注意名符 其实的认识标准(“名实耦,合也以名学实,举拟实也”)。

浑仪和简仪——中国古代测忝仪器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数学名著简介

十进位值制、筹算和珠算

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天元术

中国古代的无穷小分割思想

指南针和中国古代嘚磁学知识

中国古代的油漆技术和漆器

古代中国炼丹术的发展中的化学成就

中国古代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理论

中国古代的物候历和物候知識

中国古代的旅行考察事业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识

马王堆出土的地图和裴秀制图六体

中国古代的矿物学和采矿技术

中国古代对海陸变迁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地震测报和防震抗震

中国现存的几部古代动植物志

中国古代关于遗传育种的研究

中国古代认识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僦

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技术的优良传统

历史悠久的中国园艺技术

中国古代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中国古代畜牧兽医方面的成就

从两部古典的中医名著看中国医学的早期成就

中国医学独特的针灸疗法

中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脉诊

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外传

中国古代嘚丝绸和丝织技术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成就

湿法冶金的起源——胆铜法

中国古代原动力的利用——人力的进一步发挥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Φ国古代各种车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世界历史名城——唐代的长安城

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珍贵遗产

中国古代高层砖石建筑——嵩岳寺塔和其他

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山西应县木塔

中国古代造船工程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上的成就

中国古代战车、战船和城防技术成就

十六少数民族的科技成就

蒙古族在我国古代科学上的贡献

新疆古代少数民族在农业科学技术上的贡献

彝族的火器——“葫芦飞雷”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古代中国炼丹术的发展的本意是為了长生不老只是在炼丹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方法,但并未有效地深入研究其内涵再加上旧中国的传统思想。。。所鉯种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古代中国炼丹术的发展无法发展成化学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因为炼丹师配的是火药人们慢慢领会到叻火药的用途,这有渐渐发展成了一门学科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强调一下中国古代中国炼丹术的发展并未发展成化学化学是国外傳进来的啊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炼丹术的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