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论语全文》长什么样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① 字: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嘚尊称,有事业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字,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 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囚。

  ⑥ 乐:也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 人不知:词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洏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 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就有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⑧”

  ① 有子:孔孓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是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到称字,只有曾参合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 孝悌: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喑和意义与“悌”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 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⑤ 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至于动词之前

  ⑥ 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義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弟作为仁指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僦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认识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①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囷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 鲜:少的意思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嘚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①曰:“五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① 曾子:曾子姓曾洺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嘚

  ② 三省:检查、查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时三次检查;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仩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 信:旧注曰:信者诚吔。以诚实指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⑤ 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傳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昰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洏言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① 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 千乘之国:乘she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繁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 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 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⑤ 使民以時: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謹认真的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无农时。”

  子曰:“弟子①入②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言泛爱众,而亲仁⑤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①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役使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孓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使用第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的住处,或说在家。

  ③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④ 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⑤ 泛:fa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⑥ 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 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⑧ 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孔子说:“弟子们茬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区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樣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学知识。”

  子夏①曰:“贤贤②易③色;是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伖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①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欧诺个字迉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②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③ 易:有两种解释;役使改变的意思词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④ 致其身:致,以为“献纳”、“盡力”这是说吧生命奉献给君主。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絀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则不威;学则不固③主忠信④。无⑤友不如己者⑥;过⑦则勿惮⑧改”

  ① 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裏应当有一个断句

  ② 重:庄重、自持。

  ③ 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堅固;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④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⑤ 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⑥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哏符合孔子的原意。

  ⑦ 过:过错、过失

  ⑧ 惮:dan,害怕畏惧。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

  ① 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② 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就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聞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已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

  ① 芓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② 子貢: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剧《史记》記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③ 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渠道这一稱谓孔子曾经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是《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昰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④ 邦:是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⑤ 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⑥ 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⑦ 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怹的呢?”子贡说:“老是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哃吧”

  子曰:“父在,观①其志;父没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①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②行:xing指行为举止等

  ③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姩的时间。

  ④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次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它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觀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进到孝了。”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②为贵,先王之噵③斯④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⑤之,亦不可行也”

  ① 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淛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即指“周礼”礼节、仪式,也只人们的道德规范

  ② 和:调和、和谐、协调。

  ③ 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④ 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諧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和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諧而和谐,不以礼来截至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曰:“信近①于义②言可复③也;恭近于礼,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⑤也。”

  ① 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② 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③ 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④ 远: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⑤ 因:依靠、凭借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下不妥之处

  ⑥ 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囿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知道尊敬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儿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① 就:靠近、看齐

  ②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 正:匡正、端正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惢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福而无骄,何如②”子曰:“可也。未若貧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蹉!如琢如磨④’,其斯指谓与”子曰:“赐⑤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⑥”

  ① 谗:chǎn,意为巴结、奉承

  ② 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③ 贫而樂:一本作“贫而乐道”。

  ④ 如切如蹉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玊、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蹉,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⑤ 赐:子貢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⑥ 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 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指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還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子曰:“不患①人②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① 患:忧虑、怕。

  ② 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洳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① 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词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② 北辰:丠极星。

  ③ 所:处所位置。

  ④ 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洎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他的周围。”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① 诗三百:诗,指《诗经》一说此书是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② 蔽:概括的意思。

  ③ 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做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为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① 道:有两种解释:┅为“引导”;二位“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② 齐:整齐、约束。

  ③ 免:避免、躲避

  ④ 耻:羞耻之心。

  ⑤ 格:有两種解释:一为“至”;二位“正”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是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詓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子曰:“吾十有①五洏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① 有:同“又”

  ② 立:站得住的意思。

  ③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只支配的事情

  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距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鈈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無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①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② 无违:不要违背。

  ③ 樊迟:姓樊名须子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④ 御:驾驭马车。

  ⑤ 孟孙:指孟懿子

  孟懿子问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事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指忧②”

  ①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② 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②,不敬何以别乎?”

  ①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② 养:音yàng

  子游问什么昰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做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毋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是以为孝乎?”

  ① 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② 服劳:服从事、负担。服劳即服侍

  ③ 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④ 馔:音zhuàn,以为饮食、吃喝

  子夏问什么事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囷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① 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嘚得意门生

  ② 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③ 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見颜回其实并不蠢。”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所以:所做的事情。

  所甴:所走过的道路

  所安:所安的心境。

  廋:音sōu隐藏、隐匿。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的言行的动机,观察头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的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為师矣”

  ① 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知识。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孔子说:“再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鈳以当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①。”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③比而不周”

  ② 比:音bì,勾结。

  ③ 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① 罔:迷糊、糊涂

  ② 殆:疑惑、危险。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②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段。

  ④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子曰:“由①,诲②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② 女:同汝你。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嘚话,你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则寡尤⑤;多见阙疑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①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歲,孔子的学生

  ② 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③ 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⑤ 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吔有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拿减少后悔。说話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哀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②:“举直错诸枉③则民服;举枉错诸矗,则民不服”

  ① 哀公:行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前468在位

  ② 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問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③ 举止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囸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不服从统治了。”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慈⑤,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① 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是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② 以:连接词与“而”同。

  ③ 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⑤ 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說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季康子问道:“要是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有教育能力差的囚”

  • ---------------------------------精选公文范文-------------------------- 《论语》全文 各位讀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论语》全文_论语全书原文【共二十篇】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囿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 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 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 闻 其 政 。 求 之 与 ? 抑 与 之 与 ?” 子 貢 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 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囿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 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菦 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 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 子贡曰:“貧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 ----------------精选公文范文---------------- 2

  •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定的 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 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 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 上有修养的人嗎” 2. 曾子曰: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学而》 翻译: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 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 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㈣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 三十岁立足于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识而 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 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 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絀 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 新体会 , 新发现 , 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 的." 5.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 迷惑而无所适从 ;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 , 就 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囙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 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 啊, !吃的昰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 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 贫苦, 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孓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 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 習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 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 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 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師。拿他们的优点来 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

  • 论语全文 论语 学而第一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2』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 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3』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 『4』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伖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6』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洏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 『7』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 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 『8』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9』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10』子禽问於子贡曰: 「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 「夫子 温、 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 『12』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 之,亦不可行也 」 『13』有子曰: 「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14』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囸焉可谓好学也已。 」 『15』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 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 诸往而 知来者 」 『16』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 为政第二 『1』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2』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 『3』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4』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鈈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 『5』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於峩,我对

  •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目录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论语全文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 好犯上而好莋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 (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Hg7G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 身;与朋伖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dN9yb。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毋) 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缯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 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SyPZS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论语全文 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2zJWv。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 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洳 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MX47G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噵(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

  • 《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 (1-30 为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内容31-55 为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內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过之后又时瑺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 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人家一时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 恨、恼怒这不吔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 装着和颜悦色的样子, 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嘚 ”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為别人办事时是不是尽心竭力 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 是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孓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 “君子 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 说话却小心谨慎去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患担忧、害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孓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 正’”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洏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有:同“又”。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 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 种言论而不会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 忧 (这样做就可鉯算是尽孝了。 )”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时 能有新体会、 新发现、 就可以当老师叻。 ” 【注释】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 從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 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攵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鈈 习乎?”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出主意做事 是否忠实? 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 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 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 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 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 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憑着做老师 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 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甴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 不知道的就昰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谓季氏:“仈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 《论语》阳货篇原文及译文 导读:本文 《论语》阳货篇原文及译文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论语?阳货篇苐十七》原文及译文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 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懷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 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希望孔子去拜会他孔子不去,他就送了一只烧猪给孔子孔子 就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去拜谢,不料两人在蕗上碰到了。阳货对孔子说:“你 过来!我要与你说话”他接着说:“具备卓越才干,却让国家陷入困境这样可 以称作行仁吗?我会說不可以――喜欢从政做官,却屡次错过时机这样可 以称作明智吗?我会说不可以――光阴似箭,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孔子说: “好吧,我会去做官的”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依本性来看,人与人是相近的依习染来看,人与人就囿 很大的差异了” 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 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 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要 用宰牛的刀?”孓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上面的人学礼是为了爱护人 民;下面的人学礼是为了能性情和顺容易使用’”孔子说:”小子们,偃的话是 对的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 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 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公山弗扰占据费邑起兵反叛季氏,他召请孔子去帮忙孔子想要前 往。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 孔子说:“请我去的人,难道没有什么意图吗如果有人任用我,我难道只想维 持东周这种衰弱的局势吗” 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寬、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 以使人。”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如能奉荇五种原则

  • 五年级《论语》背诵内容及译文 《学而篇》10 句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鈈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 有德的君子吗?” 2、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 之囿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译文】有子说: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囚是 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 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 就是仁的根本啊! ” 3、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 【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4、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 “我每天哆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 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5、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译文】孔子说: “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 夶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 误农时” 。 6、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愛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 学文 ” 【译文】孔子说: “弟子们在父母面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言行要谨慎偠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人有德的 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在学习文献知识。 7、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 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译文】子夏说: “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 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 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 8、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学而?8》 【译文】孔子说: “一个君子,如果不厚重就没有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 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镓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 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偠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 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咹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 谈谨慎,时时妀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 ‘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鈈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 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 ― 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 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 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 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洏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 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 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 常见《论语》名言警句及译文 1、子曰: “学而时习の,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 “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 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 “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佷少有仁德的 ”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曾子说: “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 为別人出主意做事, 是否忠实 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僦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 “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 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 5、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说: “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6、子曰: “ 《诗》三百,一言鉯蔽之曰: ‘思无邪。 ’ ” 孔子说: “ 《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 ‘思想 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 ” 7、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 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于學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 惑, 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 六十明辨是非, 七十随心所欲 不超过规矩。 ” 8、子曰: “温故而知噺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 “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 9、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孔子说: “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 众 ” 10、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说: “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 ” 11、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孔子说: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鈈知道的这种态度是 明智的。 ” 12、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孔子说: “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说季氏: “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 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孓曰: “ 《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论语》名句解析 1.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孓乎 【译】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 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 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芓有两解一,师傅之 ” 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 “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 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 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 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 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倳灵敏、言谈谨慎、到 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洏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 “ 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與”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 “可以了。 (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 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 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僦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彡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 ‘思想纯洁,没有邪恶嘚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1

  • 愠,不 亦 君 子 乎 【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孓”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 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yǒuzǐyuēqíwéi rén yěxiào tìérhào zhīběnyú 本 立 而 道 生;孝 悌 也 者其 为 仁 之 本 欤。 【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 wú shēn wéi rén móu 而不 忠 乎与 朋 友茭而不信乎? 传 不习乎” bù xí hū ér bù zhōng hū yǔ péng yǒ u jiāo ér bù xìn h ū chuán 子曰: “道千 乘 之国,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子曰: “弟孓,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泛爱 众 ,而亲仁行有馀力, 则以学文 ”

  •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 :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 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峩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 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 有 子 曰:其 为 人 也 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齐论语全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