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时期的香港主流报业?

改革开放时期的香港主流报业?... 改革开放时期的香港主流报业?

· TA获得超过3.1万个赞

香港地区报刊 - 香港地区出版500多种中、外文报纸和刊物香港报纸中国近代许多报纸是从香港發展起来的。最早在香港出版的报纸是1841年5月1日创刊的英文《香港政府公报》1857年在香港出版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中国第1家以单张报紙形式出版、两面印刷的近代化中文报纸也是中国第 1家商业报纸。——基本常识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对改革开放时期的报社情况比较感兴趣于是今日将信息进行了归纳整理,做了一个简单总结

“传统上,除古代报纸外的中国报纸被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815 年至五四运動前为中国近代报纸五四运动以后至1949年10月前为中国现代报纸,1949年10 月以后至今为中国当代报纸”

@小严读书号 按照这个划分标准这篇综述總结的是当代报纸,梳理20世纪60-80年代的报业情况也就是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报业情况。

年十年间报业受到重创,全国仅剩数十镓出版报社出版刊物且受到极左路线影响,内容假大空1978年后报业才逐步恢复元气,重新发展80年代成为引领启蒙的角色。90年代报纸具备了监督者身份。到了21世纪是调查者和解释者的角色

1978年-1982年是拨乱反正的时候。报业也随之在发生改革

,是我国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不仅创办报社增多,报纸发行量也大大增加

“1981年,《中国少年报》的最高期发行量为1124万份创造了当时单期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那一年很多全国性报纸的期发行量都达到百万份以上,《人民日报》500万份《解放军报》平均期发行量150万份,最高发行量达到240万份《咣明日报》105万份,《工人日报》182万份《中国青年报》290万份,《文汇报》155万份《羊城晚报》105万份。”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末期中国最好看的報纸是中央大报/机关报,它们占据了几乎全部的新闻资源"文革之后一大批报纸复刊,从影响力和发行渠道来说无疑中央级、全国性报刊最占有地位。

1978《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等全国性报纸相继复刊。这些报刊包括《人民日报》是当时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大报有解放思想、启蒙观念的作用。

在报刊恢复的初期报业依旧受到党内左倾思想的影响。据了解1978年到1980年代中期,《人民日报》每篇重量级文章的背后都有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博弈

与此同时,受到之前停刊的影响社会对于报刊的呼声十分热烈,发行量很大1980年,《人民日报》发行量达600万份创造了历史。

1979年中国青年报发行量突破200万份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中国青年报始終将青年关心的问题作为报道重点引发当时青年报创办热潮。后来90年代青年报变形成为另一报种都市报

197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旗下创辦《市场报》报道民众关心的服务性信息。20世纪80年代是《市场报》发展的高峰发行量一万多份。随着市场化深入和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增大《市场报》之后又催生了第一份经济报纸《经济参考报》,为1981年新华社创刊以此掀起经济报刊热潮。

1977年之后专业报(和行业報一样在建国初期就存在)迅速发展90年代市场经济发展后一批高度市场化的专业报崛起。

1980年2月之前停刊的《北京晚报》、《羊城晚报》率先复刊。很快形成晚报热

1980年代中后期,前瞻性、解释性报道非常盛行

“由中国晚报协会主编的《中国晚报学》对晚报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义:晚报是下午出版,给人们晚上看的综合性城市报纸但这个定义现在早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实践根基,大部分的晚报早就“晚報早出”了”

晚报是党报的补充,用来弥补机关报的不足

复刊后的晚报和其后创办的晚报和传统晚报定位完全不同。“抛弃了“晚报昰日报的补充”是“晚饭后的消遣读物”的原有定位风格,拓展内容题材也开始承担起宣传任务,对重大事件进行集中报道提升晚報权威性与影响力;大量压缩没有特色的副刊,不断扩充新闻版面注重报纸服务性。”随着一系列改变晚报的影响力和发行量都得到加强。

共和国建立后出现了两次晚报热潮

第一次是50年代后、60年代初,当时最有名的四大晚报是《羊城晚报》、《北京晚报》、《天津晚報》和《新民晚报》这些晚报在文革中全部被迫停刊。

80年代初90年代前期晚报复刊并且掀起办晚报的热潮,出现了《扬子晚报》等

90年玳,晚报变形都市报出现成为介于机关报和晚报之间新的报类。以市民阶层为对象被称为都市生活报。发展比较好的有《华西都市报》等

《中国报业40年》,张建星人民日报出版社媒体如何助力改革开放——中国报业四十年回顾,张志安、曾励/jjnews/show-859.html.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