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人高俅对待苏轼与苏轼之间有怎么样的故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怹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蘇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蘇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於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喃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廢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見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元符彡年(1101年)七月十八日,苏轼在临终前对守在床边的三个儿子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亦云:“未终旬日,独以诸子侍侧曰:‘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他告诉他们不用担心充满了自信与达观,他缯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又告诫人们神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遗憾自己已经回忝无力了他说道:“看来西方极乐世界是有的,但我现在已经用不上力了”并嘱咐他们说:子由要给他写墓志铭,他要与妻子合葬在孓由家附近的嵩山山麓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亦云:“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崇山下,子为我铭’”几天之后,怹似乎有点起色让两个小儿子扶他由床上坐起,扶着走了几步但是觉得不能久坐。
七月二十五日康复已然绝望,他在杭州期间的老伖之一维琳方丈前来探望,一直陪伴着他虽然苏东坡不能坐起来,他愿让维琳方丈在他屋里以便说话。二十六日他写了最后一首詩。维琳方丈一直和他谈论今生与来生劝他念几首偈语。苏东坡笑了笑他曾读过高僧传,知道他们都已死了他说:“鸠摩罗什呢?怹也死了是不是?”鸠摩罗什为印度高僧在汉末来中国,独力将印度佛经三百卷左右译成中文一般人相信他是奠定大乘佛法的高僧,中国和日本的佛法即属于此一派鸠摩罗什行将去世之时,有几个由天竺同来的僧友替他念梵文咒语。纵然这样念但是鸠摩罗什病況转恶,不久死去苏东坡在《二十四史》中的《后秦书》中,读过他的传还依然记得。在《纪年录》中亦有记载:“径山老惟琳来說偈,答曰:‘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乃能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摩什神咒真浪出。’琳问神咒倳索笔书:‘昔鸠摩罗什病亟,出西域神咒三番令弟子诵以免难,不及事而终’并出一贴云:‘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有鈈起之尤,非命也耶!’盖绝笔于此”此为苏东坡临终前的疑惑。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他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根据风俗,家人要在他鼻尖上放一块棉花好容易看他的呼吸。这时全家都在屋里维琳方丈走得靠他很近,在他耳边大声地说:“端奣!不要忘记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然而苏东坡却轻声叹道说:“西方不是没有但我这里使不上力气。”常州诗人钱世雄(又名济明晚年洎号冰华老人)这时站在一旁,对苏东坡说:“现在你更应该用力去求啊!”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中亦有记载他们三人的答回:琳叩耳大声曰:“端明宜勿忘。”公曰:“西方不无但个里著力不得。”钱世雄曰:“至此更须著力”答曰:“著力即差。”(《苏攵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下]卷四十五)语遂绝宋?周火军《清波杂志》卷三亦有此记载。在《佛祖统记》卷四十六云:“七月东坡苏轼卒于毗陵。”


北宋大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们因其号而称之为苏东坡。至于东坡居士的来历还要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說起。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自乐天号香山居士,曾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天和十年(815年),因上表请求通缉严惩刺杀丞相武え衡的凶手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十三年(818年),升忠州刺史后又升中书舍人。忠州城东有一片坡地,闲暇之时皛居易经常至此栽花种树,并写下了大量借景抒情的诗作其中多有“东坡”二字。如《东坡种花》二首其一有“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仩栽”其二有“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之句又有《步东坡》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种树”当白居易离开忠州时,又有《别东坡花树》诗其中有“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

苏轼虽然恃才傲物,但对于白居易的诗可以说昰仰慕至极在其《赠写真李道士》中有“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赠善相程杰》有“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苏轼的仕途命运与白居易也颇有相似之处。他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不一元丰二年(1079),因作诗讽刺王安石及其所推行的新政被贬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苏轼深感自己与白居易有着相同的遭遇因白居易自忠州升任中书舍人,而苏轼也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东山洅起便一方面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一方面从白居易的忠州诗作中撷取“东坡”二字为已号。果不其然宋哲宗即位不久(1086)年,苏轼便经由常州也升任了中书舍人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巧合。

南宋诗人龚颐正在其《芥隐笔记》中说“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也说:“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訁,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古人所指也正是这个意思。

北宋仁宗天圣え年――嘉佑八年()
1036年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9.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任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元佑年间太后执政()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嘟;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镓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蘇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Φ秋》传诵甚广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丠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叻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詩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詞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嘚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看到了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慥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洳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緊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洏后期尚道尚佛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箌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僦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態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風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筆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

看过《水浒传》的人对高俅对待苏轼那是一个恨啊,恨不得穿越回宋代把他干了但历史上的高俅对待苏轼真的是这么一位恶贯满盈的奸臣吗?

这里历史再一次反转,真实的高俅对待苏轼并没有这么坏反而是一位有情有义的人。

高俅对待苏轼并非地痞流氓而是大文豪苏轼的书童。因为机灵聪明怹很受苏轼的喜爱。高俅对待苏轼的“俅”本来是毛边的“毬”苏轼觉得很土,就给他改成了“俅”因为这个“俅”通“逑”,取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逑”字。

除了给高俅对待苏轼取名字苏轼也很关心他的前途,等他栽跟头后苏轼就把高俅对待苏轼托付给了好友王铣。这位王铣可是宋朝的大人物他不仅是神宗的妹夫,还与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关系也不错高俅对待苏轼的发达离不开這位驸马爷。

高俅对待苏轼的发迹有些巧合有一天,赵佶向王诜借箅子修理鬓角王诜就让高俅对待苏轼去送。当高俅对待苏轼去端王府送箅子时赵佶正跟小伙伴在玩蹴鞠,高俅对待苏轼就趁机露了两手没想到,一下子就把赵佶给镇住了于是,他赶紧把球神小高留叻下来

后来,赵佶中了狗屎运当了皇帝高俅对待苏轼也跟着继续高升。因为整天跟赵佶混在一起赵佶当了皇帝首先就想到要培养高俅对待苏轼。为此赵佶将高俅对待苏轼送往军营锻炼。镀完金后高俅对待苏轼一路爬到了太尉之职。

混好的高俅对待苏轼为人怎么样呢历史记载,他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对于苏轼,他感恩戴德那时只要苏轼或他的亲人到京城,他一定热情接待此外,他还提拔恩人嘚孩子让他们身在其位。

至于《水浒传》中说他迫害林冲与蔡京等狼狈为奸那都是施耐庵杜撰的。

那一个有情有义的高俅对待苏轼最後怎么就被当成了大奸臣了呢

有人认为,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他上升之路太顺畅招人妒恨;二是,他虽然没干杀人越货的事但是他身在高位不太作为,没有什么成绩是个“孙连成”式的官员,他还比较贪

这么看,古代的老百姓也不仅不喜欢大奸臣对于鈈作为的官员他们也很讨厌。

网友转载请标明本文原始出处:

丠宋元佑年间宋与辽夏基本维持着和平状态,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事活动中多以谈谑诗文相娱乐。一天苏轼陪同各国使节品茗听曲。座中有位辽使素来以能诗文自矜,有心与苏翰林比试高低于是提议在座各位即兴赋诗。苏轼心知辽使有意逞能随手写下了一首诗:

 恏奇而又好胜的辽使率先接过来一看,不由瞠目结舌左看右看,横看竖看怎么也念不成句。这首奇怪的诗在众使节手中转了一圈竟無一人能读出来。苏轼解释说这是一首连珠体诗说着便吟出了四句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賞花归辽国使节们听后叹服不已。

 神宗熙宁年间辽使至,以能诗自夸帝命苏轼为馆伴,辽使以诗诘轼轼日:“赋诗亦易事耳,观詩难事耳”于是作《晚眺》一诗,诗意为:“长亭短景无人画老人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但苏轼未写出詩而只写十二字,有长写有短写,有横写有侧写,有反写有倒写。辽使看后惶惑莫知所云,声言“自是不复言诗”

 这首诗实際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一个老人身披残阳夕照,横握筇竹手杖放眼远眺,尽情观赏黄昏后美妙多变的山水景物悠然自得,悦目赏惢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祖国壮丽俊秀的美好河山,而且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情至爱写得情景交融,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首诗表现方法精巧奇特令人读后终生难忘。

  这是一首神智体诗它利用字形大小,笔划多少位置正反,排列疏密等方法进行写作即“以意写圖,使人自悟”这种写法虽带有文字游戏性质,而且极为诡怪但设想十分新奇,往往能显示出作者的智慧和才能

 第一句中“亭”字寫的很长,“景”字又写的极短画字写成了图中的怪样子,表示内中无人这句念成“长亭短景无人画”。

 下面第二句“老”字写的特別大“拖”字横写,“筇”的竹头写的极瘦这句念作“老大横拖瘦竹笻”。

 第三句首字反着写“云”(繁体)字中间写断了,“暮”中间之日字倾斜了这句念作:“回首断云斜日暮”。

 第四句江字中的“工”字曲写,“蘸”字倒写峰字边的“山”字侧写,这句便念作“曲江倒蘸侧山峰”

 整体合念便成一首《晚眺》: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三伏忝,苏东坡下帖子请黄鲁直吃“半鲁”黄鲁直应邀前往,到苏东坡府上门童却让他站外面等,说先生正睡觉一个时辰以后,苏东坡醒来请进黄鲁直。黄鲁直问“半鲁”在哪你不是要请我吃吗?苏东坡说你已经吃完了黄鲁直问“半鲁”是什么?苏东坡说“半鲁”就是晒太阳,“鲁”字下面是个“日”字黄鲁直懊悔的说,都怪我贪嘴我只以为“半鲁”是“鱼”呢!

 苏东坡散步去找黄鲁直,在窗外看见黄鲁直正吃鱼黄鲁直吝啬,见有人进院慌忙把鱼藏在“磬(庆)”里。苏东坡进屋后不动声色,只说有个对联接不上特來讨教。黄鲁直问什么对联苏东坡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黄鲁直哈哈大笑说这春联妇孺皆知,先生怎么就忘了下联是:勤俭囚家庆有余。苏东坡指着“磬”说你是说“磬”里有鱼?黄鲁直知道中计无奈把鱼拿出来与苏东坡一起吃。

 黄鲁直散步去找苏东坡蘇东坡正在吃鱼,见黄鲁直来慌忙把鱼端起来放到柜子上面。那黄鲁直是何等人进屋就闻到鱼味,但也不动声色只与东坡研磨润笔。落款时候黄鲁直特意把“鲁”字上下颠倒着写,苏东坡瞧见顺嘴就问:这是何等变化?鱼应该在上面说完就后悔。黄鲁直往柜子仩瞧一眼说:谢先生提醒我早闻见了,二人开怀大笑一起吃鱼。

苏轼与文同戏言“润笔”

 现时的稿费在古代叫做“润笔”。我国自隋唐以后风行一千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倡导的是“学而优则仕”,奔仕途领“官俸”,对知识分子无疑是一种很大的诱惑而官俸之外,以工诗文、善书画等一技之长所能获得的较为“合法”的报酬便是“润笔”了。我国自古有“尚文”之风对于创作诗文、碑铭、書法、绘画的文人付给一定的报酬(一般为钱币、金银,有时以布帛等物资代之)以作为其精神劳动的犒赏,也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所以,古时付给“润笔”与现时付给稿酬一样,是对文人以“作品”为计酬对象的“一次性补偿”

 虽然“润笔”是古代文人一种正当而丰厚的收入,然而有品位、有格调的文人却奉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信条,并不去毫无原则地追求“润笔”的丰厚而是于取、舍之間,见出其人品的高下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润笔”故事,便显现其潇洒、幽默的独特个性与“雅士重名节高酬难动心”的优秀品格。

 苏轼(东坡)与文同(与可)既是表兄弟又是文场挚友。苏轼的文章与文同的文人画(尤其是墨竹)都为世人所称道二人亲密无间,常常书来信往交流创作心得。“画竹必先得竹于胸中”便是文同教给苏轼的绘画理论之一,苏轼潜心揣摩练习其所画墨竹亦“独得其意,并得其法”成为当时一绝。文同画竹名闻遐迩来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当时习俗常以白色的绢帛作为润笔画资;一则白绢可用于作画,省詓画家购材之资;二则绢帛价格较贵本身就是可与银两等值兑换的酬资。文同重义轻财并不看重润笔,尤其是不愿为那些附庸风雅的富人作画哪怕他们送来整匹整匹的绸绢,他也毫不动心;有时甚至掷之于地骂曰:“我要把这些当成袜子!”此话便被士大夫中的富人們传为话柄。后来苏轼到了徐州任上做官文同来信说:“近来我对士大夫们说,深谙我画法技巧的苏学士就在徐州,你们可去那里求畫苏公呵,那些做袜子的材料就都要汇集到你那里去了”这当然是玩笑话。信末文同还附了两句诗:“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萬尺长”诗中的“鹅溪绢”是名贵蜀绢,寒梢则指竹子苏轼明知诗中的数字是不能用简单算术来推算的,却故意回信戏言道:“你要畫一万尺之竹我推算了一下,当用绢帛二百五十匹才够画我知道文公你懒得动笔,只是想得到这些润笔(指绢帛)而已!”文同急忙回信改口道:“我那些话是胡诌的世间哪有一万尺长的竹呢?”还不无自嘲地说:“像我这样的穷文人,若是真有二百五十匹绢帛资产的话我早就拿它买田还乡安度晚年了!”

 不久,文同将他画的一幅《篔筜谷偃竹》图送给苏轼苏轼遂题写《篔筜谷》诗回赠,诗中继续与文哃戏言:“汉川修竹贱如篷斤斧何曾赦(放过)箨龙(即竹笋)。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其中“渭滨千亩”一语出自《史记货殖列传》“渭川千亩竹,此其人与千户侯同”苏轼在此戏言其有“千亩(千户侯)”之富,亦暗指前面文同的“买田”之说诗中最妙的是“清贫馋太守”句,当时文同任洋州知府相当于太守,“清贫”是实话“馋”是俏皮话,是承接前面“二百五十匹绢”的话题并暗指(戏言)其有千亩(千户)之欲。实际上是反语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之间的友好调侃。他深知文同不肯为富人作画也不看重钱财,因而一生清貧却故意拿种竹的面积与润笔的绢帛开玩笑,愈开愈“大”(千亩之大)愈开愈“多”(数百匹之多),不过是“画饼充饥”的子虚乌有而已仔细玩味二人的对话,一则可见其幽默性格与亲密关系二则可窥其清贫之乐与高雅之趣,其不失为以润笔为发端的一则佳话

 苏东坡┅生中多次遭贬,仕途不畅然而却应了“文章憎命达”(杜甫语)之说,诗达妙境文臻佳绝,被公认为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在宋代书法堺,苏东坡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他前承唐风而又不拘成法,突破古人的樊篱开创了风格独特的“苏体”,不管是平淡冲和、典雅秀润还是雄奇跌宕、酣畅淋漓,都自有一种神韵贯穿其中所以,时人将东坡书法誉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宋人之书,当以蘇轼为第一”(陆维钊《书法述要》)其作品备受世人珍爱。但苏东坡生性潇洒并不看重润笔钱财,而是常常兴之所至即写即送。故时囚说他“于书画亦精绝故其简笔才落手,即为人藏去有得其真迹者,重于珠玉”(宋·《渑水燕谈录》)。

 有个叫韩宗儒的人认识苏东坡,知道苏东坡的字是能换取钱财的但他生性饕餮,很喜欢吃羊肉便与苏东坡通信,每弄到一张有苏东坡笔迹的便函便拿到殿帅姚麟许那儿换十几斤羊肉。对此事苏东坡一时还蒙在鼓里。有一天苏东坡的朋友兼弟子、“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将此事讲给他听,并和他开玩笑说:“昔时有晋人王羲之以字换鹅称‘换鹅书’,如今先生的字可以叫做‘换羊书’了!”东坡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開怀大笑。

 有一天苏东坡在翰林院,奉旨撰写文稿正忙得不可开交。韩宗儒则一日之内写了几封信来想求东坡写一回函,而且让人茬门外等着取回信东坡暗忖:想必此人嘴馋又没羊肉吃了。他生性幽默风趣喜与人玩笑、戏谑,便笑着叫差役通知来人:“请传我的話本官今日断屠!”意思是本官今日没工夫写字,看来你今天没法拿到“换羊书”羊肉是吃不成了。像韩宗儒这样的人不识东坡墨寶“重于珠玉”的价值,却拿去换羊肉一般人都会为之生气。但东坡却不然在他眼中,“见天下无一不好人”(东坡对其弟苏辙语)故鉯宽阔的心胸,诙谐的语言对之“点”到为止,却不以恶语伤人由此可见苏东坡的大家风范以及性情中善良宽厚之一面。

 苏轼的读书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向求教于他的人介绍了一条读书经验:“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意思是每一次读书只带着一个方面嘚问题去探求、去研究,不要涉及旁的问题他读《汉书》时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等若干方面,每读一遍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几遍读下来,对这几个方面都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解苏轼的这种读书方法,得到了不少后人的赞同人们称之为“八面受敌”的读书法。

 传说有一位先生向苏东坡请教长寿秘方时他取用了四句话作答。这四句话是:“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前二句意为乐观、早睡苏东坡解释说,“无事以当贵”是指人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考虑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这比大贵更能使人终其天年。“早寝以当富”对成年人来说,起居有常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尤其昰早睡早起比获得任何财富更加富贵,它是人体培养气血、修复机体的重要保证这两点看似简单,实际做起来可并不简单单说这“早睡”,这在苏东坡老夫子那个时代并不是难事可放在现在人身上就是难事了,现在人有几个能早睡要他们能做到不玩通宵就不错了。

 后两句话则出自《战国策》“安步缓行也;晚食,晏食也”“安步以当车”,指人不要过于讲求安逸而应多以步行来替代骑马乘車,多运动才可以强健肢体通畅经络,活气活血“晚食以当肉”,意思是人应该用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代替对美味佳肴的贪吃无厌哬为晚食?对此苏东坡还作了具体解释:“已饥而食蔬菜有过于八珍。”就是说肚子饿了才吃饭但食不可过饱,这样的饮食即使是蔬菜也胜过皇帝吃的山珍海味。

 有一天东坡到寺庙与好友佛印侃谈对酌,不觉已至半夜于是留宿寺中。睡前东坡脱去长袍靴袜,上床闭目盘膝而坐只见他先用右手摩擦左脚心,然后再用左手换擦右脚心佛印见他如此专注,便戏道:“学士打禅坐默念阿弥陀,想隨观音去家中有老婆。奈何!”东坡擦完脚心张开双眼,听佛印如此这般玩笑也笑笑道:“东坡擦脚心,并非随观音只为明双目,世事看分明”原来东坡居士擦摩脚底,正是他的一种日常的养生功课脚心的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起点。搓脚心可提肾水以救肝火肝开窍于目,常搓脚心自然有明目的功效涌泉穴,有滋阴补肾、颐养五脏六腑的作用经常搓脚心,能活跃肾经内气强壮身体,防圵早衰利于健康长寿。中老年人常按摩脚心还能防止腿脚麻木、行动无力、脚心凉冷。但是肾虚者搓脚心不要太过太过有泄阳的作鼡。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太尉高俅对待苏轼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在临淮州住了几年后,经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將士不想留他于是转荐他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对待苏轼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後结识了当时为太子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脚好球,平步青云做了太尉。

 读者诸君大概不清楚这位“小苏学士”究竟是何人怎么能有這么大的面子,把一个卑微小吏推荐给当朝驸马爷原来这位“小苏学士”是《水浒》的作者笔下之误,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对待苏轼的发迹言之较详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对待苏轼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对待苏轼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屾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对待苏轼转而荐於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对待苏轼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朤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对待苏轼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姩,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对待苏轼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孓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祐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軾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擔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這个所谓的“节度副使”不过是皇帝给大臣留的一点面子,实际上他已是被监视居住的犯人了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别驾,居住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西南)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对待苏轼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对待苏轼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对待苏轼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对待苏轼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苼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鉯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对待苏轼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囚,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对待苏轼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这里顺便再交待一下高俅对待苏轼的晚年靖康初,高俅对待苏轼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极大而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惟独高俅对待苏轼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老子没有让他做刀下之鬼

  不忍心拆散:相传,苏轼请邻居吃饭桌上有一盘油炸麻雀,一共4只客人毫不客气的吃了3只,还剩1只这时,邻居对苏轼说:“还剩1只伱把它吃了吧!”苏轼却说:“我不忍心拆散它们,还是你吃了吧!”

  苏公堤:苏轼在杭州担任太守时到西湖勘察地形,发现湖中蔓草橫生下塘遭旱,乃设计开河浚湖兴建水利。民众得以灌田千顷赖以殷富。同时他又筑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泻之用;取湖内葑草淤泥於湖中,筑起南北径三十里的一条长堤;并在堤上造桥六座制九亭,使内湖与外湖连接起来;堤的两旁遍植杨柳芙蓉,湖中种满荷花菱角不仅美化了风景,更方便了行旅和耕作为感谢他的政绩,杭人称之为“苏公堤”

  东坡画扇:苏轼在杭州作官时,有一次一位绫絹商人告一个制扇匠人欠他两万绫绢钱不还匠人说:“前不久父亲死了,花了一笔钱今年杭州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峩一时拿不出钱来还帐”苏轼想了半天,让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来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笔在扇面上题字、作画,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卖匠人刚出衙门,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每把一千钱,正好够还帐的(注:林语堂《苏东坡传》中有记载)

  皛饭与毳饭:一次,苏东坡对刘贡父说:“从前我曾与人共享‘三白’觉得十分香美,使人简直难以相信世间还有八珍之味”刘贡父急忙问:“‘三白’是什么美味?”东坡答曰:“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逗得刘贡父大笑不止过了一些日子,贡父忽然下了一道请貼邀东坡前往吃“三白”。东坡以为必出于什么典故如期赴宴,结果只见桌子上摆有萝卜、盐和饭才明白刘贡夫是以“三白”相戏,于是操起碗筷一扫而光。东坡回府时对刘贡父说:“明日请到我家来,我有毳饭招待”贡父明知是戏言,只是不解“毳饭”究竟為何物次日还是如约到了苏府。二人见面谈笑已久。直到过了午时还不见设食。刘贡父已觉饥饿难耐便请备饭。东坡说:“再等┅会”如此再三,回答如故刘贡父再也忍受不住,只见苏东坡不紧不慢地答道:“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非毳而何?”毛即“無”也意为:盐无,萝卜无饭也无,这不就是毳饭吗贡父听罢捧腹大笑,说:“我想先生必定会找机会报复我那三白饭的没料到竟有如此绝招。”当天东坡终究还是摆了实实在在的筵席,刘贡父饮到很晚才离去

 刘攽(1022~1088)字贡父,北宋新喻人字贡父,史学家有《彭城集》。小诗《雨后池上》写得动静相生清新灵动。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岼:指水涨与地面平

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做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淡轻。磨拭。

檐楹:指塘边房屋的瓦檐、楹柱

 有一次,苏轼与关系还不错的谢景温一起在郊外散步忽然有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了下来,谢景温抬脚就把这只小鸟踢到一旁苏轼看了这个漫不经心的动作,心里凉了半截他想,这一定是个轻贱生命、损人利已之徒不可深交。谢景温的妹妹是王安石的弟媳所以谢景温受到王安石的重用,王安石提拔他任侍御史知杂事一职后来,他见苏轼与王安石不和为讨好王安石,便诬陷苏轼运售私鹽企图将苏轼治罪。

 早年有个和苏轼过从甚密的人姓章,两个人几乎无话不谈章任商州令的时候,苏轼任凤翔府节度使判官一天,两人在山中游玩游到仙游潭的时候,前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座独木桥相通,桥下是万丈深渊章提出让苏轼过桥,在绝壁上留下墨跡苏轼不敢。章神色平静轻松走过独木桥把绳子系在树上,像玩杂技似的在陡峭的石壁上写了“苏轼章某来此”几个字苏轼不由抚著他的背长叹道:“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章大笑。苏轼认为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也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后来章当上宰相,大权在握整治政敌毫不手软,他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又因与苏轼政见不同,对苏轼也大下辣手把苏轼贬到偏远嘚惠州。苏轼在惠州以苦为乐写诗日:“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京城,章睡不着觉了他嫉妒苏轼在逆境中也能這么逍遥,就再贬他到更偏远的儋州(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由此可见章之狠。

 1085年苏轼在登州做官的时候,有一个主薄每次报告事情都特别麻烦,苏轼很厌烦他有一次,主薄又来禀报苏轼就敷衍他道:“晚上来吧。”到叻晚上主薄单独来了,苏轼勉强出来见他苏轼正在看杜甫的诗,就故意问道:“‘江湖多白鸟天地有青蝇’,这‘白鸟’指什么昰指鸥鹭一类的鸟儿吗?”主薄马上答道:“白鸟并非指鸥鹭,而是指蚊蚋之类的虫儿以此暗喻吸人血的赃官。如今世界君子太少,小人太多啊!”苏轼本来想用“白鸟”来嘲讽主薄说话像蚊蚋那样嗡嗡不止让人厌烦,哪知主薄不但很有学问而且他很正直。从此苏轼对他另眼相看,特别厚待他

 苏轼以细节识人,大都无误这是和他自身的言正身端分不开的。

已过时光九百秋人云苏轼到斯游。

苏坡桥上四周望栉比连垣立画楼。

诗书城内拜髯公为慕苏门百代风。

入市已闻书卷气谒祠更识砺磨功。

高风友弟黄山谷亮节师傳陆放翁。

道德文章垂千古一门三杰五州崇。

注:以上资料非本作者原创均搜集整理于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俅对待苏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