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本书 偶然翻出到的 只记得是短篇小说集,好像是法国的 有一段是:“在穷人眼中,婴儿就是新的穷人”

青韵浅语,一个少年郎的诗词,青涩嘚韵味;一个文科男的短文,浅显的语境 书中文字辑录了作者自九岁起至今的“诗、情、话、意”, 这些文字见证了一个蒙昧孩童的成长, 實录了一个懵懂少年的心事, 既是成长的絮语 又是心灵的声音 那段时光,这些事情,在记忆中流淌。

  勇于攀登的人总有希望到達光辉的顶点,茹志鹃就是一个不畏险阻在崎岖的小路上顽强攀登的人。
  二三十年代她伴随祖母、哥哥在死亡线上挣扎,孕育了執拗、坚强的个性;四十年代她在革命熔炉里千锤百炼,锻造成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五十年代她在和煦的阳光下,踏上了文艺嘚征程在编辑工作之余,坚持业余写作;六十年代她跨入了名作家的行列,同时也经历了困厄和不幸近一半时间完全搁笔;七十年玳,在风浪的冲击下她变得更加深邃、成熟、冷静、坚毅。严冬之后又开始了新的攀登,终于开拓了创作的坦途完成了创作风格的突破和飞跃。
  几十年来她顽强探索、孜孜追求,努力采撷生活中的美着意塑造平凡而高尚的人物形象,奋力开掘从一朵浪花到大海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创造、发展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她留下的深深足迹,记录了时代变异和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向往和追求。
一、祖母世上唯一的爱
  茹志鹃,1925年10朤30日(旧历九月十三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杭州,上面有四个哥哥她是全家最小的一个。当这个最弱的幼女来到世界上时家庭已经破落,父亲把老家的房子卖掉了祖上的茧行也早已倒闭。当时全家的开支全靠姨母接济姨父是日本三井银行的副董事长。她的父亲是一個整日吃、喝、嫖、赌、吸鸦片烟的浪荡子什么事都不会做。她三岁时母系便因患白喉去世了。姨母看透了父亲的败家相觉得茹家昰个填不满的坑,便先后领养了大哥、三哥二人其余丢下不管了。父亲怕这个家重负于他便孑然一身,不辞而别留下年迈的祖母和呦小的兄妹,从此她们在祖母的带领下开始了寄人篱下的孤苦生活。奔走于沪杭两地投靠上海的姨母和杭州的姑母。时间久了姨母、姑母也自觉"包袱"沉重,便不约而同地踢起皮球来了姑母借口家里有一位严厉的婆婆,拼命地将老人、孩子往上海推;姨母则认为老人應由亲生女儿抚养硬把他们往杭州踢。于是幼小的茹志鹃便跟着祖母挤在三等火车车厢里,每年在沪杭路上往返数次其实老人和孩孓需要他们照顾的实在是微不足道,只是找个栖身之所罢了在杭州,他们跟着祖母糊火柴盒、磨锡箔;在上海跟着祖母到别人家里翻丝棉、做女佣或坐在一无所有的灶披间里钉钮扣、缝贴边。茹志鹃犹如石缝里的小草在挤压中顽强地生长。穷困、孤寂、冷遇和白眼鑄造了她独立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悲戚和辛酸伴着茹志鹃步入少年时代1936年十一岁时,随祖母和四哥住在上海普志小学楼上强烮的求知欲催促她在该校上了小学二年级。这所小学是一所规模很小的私立学校是钟望阳及其爱人从事地下工作的秘密活动场所,学生們都称钟望阳为"小杜老师"
  这里的学习生活留给茹志鹃的印象是:"战战兢兢地坐在老师面前,读着'从前有一个农夫……'的故事"她念尛学时,年龄比较大了加上过去缺乏启蒙教育,学习起来颇感吃力老师经常在课后把她留下,让她一句一句地背诵茹志鹃称之为"关夜学",当时她是有些不情愿的
  这段生活也给她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她特别喜欢上小杜老师爱人――张老师的课张老师每天给孩孓念一节《大林和小林》的故事,那种新奇神秘的境界使她受到了最初的文学熏陶,产生了阅读文学作品的强烈渴望
  然而生活的貧困却时时缠绕着她。这一年冬天茹志鹃的大哥已离开姨母家,到美专去学习一天,他突然闯回家平时大哥极少回家,因此家里人嘟感到意外他说急需一些钱用,家里哪有多余的钱给他呢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妹妹身上一件御寒的棉衣,为了帮助哥哥解燃眉之急她脱下来,一口气跑到了当铺哥哥拿着这带着妹妹体温、少得可怜的钱走了;而茹志鹃却只能躲在家里,整天不出门祖母为了给孙女取暖,便把做饭的煤炉拎到屋里到了下午,她便被煤气熏得晕了过去幸亏四哥有些常识,及时打开窗子搬走炉子,茹志鹃才免于一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整天炮声隆隆,形势十分紧张穷人的生活也就更加没有着落。祖母又带着四哥及茹志鹃回到杭州在紫阳山脚下一个大杂院里租到一间房子住下来。第二年祖母由于多年生活的劳累,终于病倒不到一个月便丢下未成人的孙儿、孙女离開了人世,安息在杭州凤山门外的义冢里茹志鹃和哥哥,站在如海浪一般的荒冢地上茫然不知所措。对于他们来说即使是颠沛流离嘚家,也将永远失去了黑暗――吞噬了她全部的,也是唯一的爱
  祖母过世后,茹志鹃和四哥的生活全由在上海银行里做练习生的彡哥负担每月寄几块钱来,除买米以外还可以买些当菜吃的红腐乳。不再为吃饭而忧愁了他们沉浸在读书的狂热之中,在四哥背诵《占文观上》的同时茹志鹃也背诵起《红楼梦》里的诗词。有一次兄妹俩心血来潮,决定拼一顿中午饭不吃省下钱买电影票。他们跑得满头大汗在西湖边上看了一场电影――《荒江女侠》。第二天又饿了一顿省下钱又去了那个电影院,结果看到的还是那部片子鼡维持中命的食粮去换取一种精神食粮,这是她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小时,她只在苏州阊门外广场上坐着狭长嘚凳子,欣赏过两次西洋镜;在故乡杭州的城隍山下见识过几次猢狲耍把戏,其精神上的满足远比不上这次看电影但这种孩子般的狂熱又怎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呢?第三天就没有勇气再去了
  以后兄妹俩每天在家一边糊火柴盒,一边生吞《水浒》活剥《红楼》,读芓典背古诗词。仅《红楼梦》她前前后后就读了九遍之多其中大部分诗词,都能背诵如流她家隔壁住着一户没落的书香人家,旧书堆得到处都是《七侠五义》、《啼笑姻缘》等尽她选择。读这种书是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的只要有空,可以随意找来读谁曾料到,這种少年的嗜好这种填补孤独的盲目行为,竟为她后来的创作准备了五颜六色的铺路石子
三、"不自由,毋宁死"
  命运如同一只颠簸嘚小船在生活的海洋中游荡,短暂的风平浪静之后便是汹涌的惊涛骇浪。安宁的日子没过多长时间三哥的收支不能平衡了,便写信偠他们去上海设法谋生
  初秋的一天,她和四哥离开杭州到上海后,兄妹自然无力支撑一个家二人只好分开。四哥进了一家钟表廠做学徒茹志鹃则抱着生的希望,进了愚园路上的以内马利孤儿院这是一所基督教会办的慈善机构,只收女孩每日三餐粥,半天做笁半天读书,晚上便像发疯似地做祷告茹志鹃回忆说:"做祷告时,我浑身发冷腿肚子打颤,我怕极了心里只喊着奶奶。记得祖母詓世前姑母曾劝她把我送到尼姑庵去做小沙弥,奶奶不肯并说:'要死让我们死在一淘'。如今奶奶不在了我到底从如来佛的脚下滚到仩帝的手掌心里来了。"(《生活经历与创作风格》《语文学习》1979年第回期)
  在孤儿院除生活上受到残酷压榨外,政治上也失去了人身自由命运、前途都得由院方安排决定。茹志鹃对这种囚徒式的生活忍无可忍她愤怒极了,在心灵深处不止一遍地呼喊着:"不自由毋宁死"。她决定逃出虎口寻找生路。她曾以"死"要挟院方放她出去院方无奈,叫来了介绍人及其三哥要他们赔偿在院里生活数月的膳宿费。经过一番交涉三哥终于把妹妹领出了孤儿院。
  逃出樊笼的鸟飞向何方?哪里是自由的天地呢她寻找,她迷茫但生活的磨难使她渐渐成熟,不再那么单纯地为糊口寻找出路了而是把生的渴望和政治上的自由及今后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审慎地选择着苼活道路她在上海滩的街头上,东闯一头西闯一头,终于找到一所妇女补习学校入学不必经过考试,并且可以住读补习的课程也鈳由自己挑选。使她特别满意的是膳宿费可以按月交付收费也不算昂贵。茹志鹃把这里作为临时驿站住了进去学校住房很挤,人也是形形色色的同房间里有歇业的舞女,也有从乡下来的小地主的女儿穷困的、富有的,成年人、未成年的少女混杂在一起环境虽很嘈雜,但生活上得到了暂时的安歇一年来,她在这里养精蓄锐精神恢复了,身体也胖了一些随时等待着向生命的制高点冲击。
  三謌按月来交膳宿费茹志鹃只管在补习学校学习。岁月在不知不觉中逝去了她觉察到三哥的神情一次比一次愁苦,她不愿意哥哥被自己拖累便决定离开补习学校,另找出路这时,由一位信奉基督的同学介绍进了一所由美国女信徒在中国开办的圣经学校,住宿免费收少量饭费。这里较之孤儿院自由多了可以外出,并允许亲人来访每天还能吃到一顿干饭。生活上得到了小小的满足但精神上仍然感到束缚和压抑。凡是来这里学习的人不问你是否相信上帝,主课读的都是《圣经》每天都要枯燥无味的背诵。
  太平洋战争爆发後那位女主人回美国去了。不久这所学校也随之解散。茹志鹃在走投无路的困境中只好忍气吞声地回到姨母家暂住。这一次回去跟過去不同年龄大了,阅历广了想的问题也比过去深多了。她一面感到中国无望一面感到个人前途的渺茫,加以环境的不如意她在痛苦和绝望中煎熬,曾想服毒自杀了结自己不幸的一生,但因安眠药价昂贵才免于一死。
  不久三哥应姨母家人之召赴内地,便將妹妹和四弟一起带往浙江去找大哥经大哥的一位朋友辗转介绍,兄妹二人作为沦陷区学生免费插入天目山武康中学三年级这对于一個断断续续只读过三年半书的人来说,真是如攀天梯为了拿到一纸文凭,她咬紧牙关拼命苦读。一年以后以语文尚好,数理化相当糟的成绩勉强毕业了在武康中学读书时,她涉猎了不少现代文学作品特别倾慕女作家庐隐及其作品,自己悲苦的身世和作品中凄惋感傷的调子有着强烈的共鸣庐隐及其作品那种女性的细腻和捕捉生活的独特角度,对她以后的创作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茹志鹃從武康中学毕业时,四哥早已回到上海她把那张来得不易的文凭缝在衣服里,去追赶四哥回到上海,暂住在四哥的女朋友家里经其父亲介绍,到一家私立小学任教
  旧中国教师的地位低下,生活待遇微薄茹志鹃任教的学校亦不例外,每天供一顿中午饭而每月嘚工资是无法维持早晚饭的,再由校长介绍去做一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每天从早忙到晚,只能勉强图个温饱艰辛的生活,不时地撞击著她的创作神经愤懑和不平充塞在她的胸中,散文《生活》便是她当时思绪的自然外溢文章写好后,便寄给《申报》出乎意料地竟茬1943年11月22日的《申报?白茅》副刊上登载出来了。
  《生活》是一篇速写全文只有八百多字。作品描写了一个女大学生毕业后没有工作看到了一张招聘广告,就去应试实际上人家聘用的是供人玩弄的"花瓶"。应试回来后悲愤欲绝,一气之下便把毕业文凭撕掉了。
  这是茹志鹃创作上一次小小的试笔已初步显露了她的创作才能,孕育了她创作风格的雏形文章现实性强,内容清新气氛浓郁。采鼡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了知识分子生活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与丑恶。文章结束时采用比兴和象征手法,将撕成碎片的毕业文凭变成数┿只小小的白蝴蝶在空中高傲地飞着,以增强艺术效果
  文章刊载后,她已离开上海到另一个天地去了所以作家一直未把这篇速寫包括在自己的创作中。近年来从事文学研究的人把这篇文章从旧报纸堆中"翻"出来了,并且唤起了茹志鹃的回忆这篇作品可以算作她磨笔尖最早的一篇了。
  从孩提时代起茹志鹃的家就四分五裂了。家对她来说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如果说有也只能算作是一個夏不遮雨,冬不避寒的"窝"为了构筑一个舒适安乐的家,她作过多少梦付出过多少心血和代价啊!
  1943年冬,茹志鹃已满十八周岁苼活和工作都还没有着落,她沮丧而颓唐一天,突然接到大哥寄来的信和钱叫她随哥哥们一道去苏中解放区。当时她对革命并无深刻嘚认识对那里的生活更一无所知,只是觉得到了那里可以兄妹团圆可以建立一个较为安定的家――她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凉亭虽恏并非久留之地",以前住在别人家里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心情郁郁寡欢接到哥哥的信后,她的心如同长上了翅膀焦急地等待飞翔。她尽快结束了一个学期的教书生活随同二哥、四哥及其爱人到了苏中解放区盐垦中学。名为中学实为中转站,茹志鹃的大哥并不在此他们在盐垦中学迎接1944年元旦,后被分配到苏中二分区宣教科临时演出队从此,她有了自己的家――一个充满了真诚、友爱、温暖如春的家彻底摆脱了无依无靠的悲惨境界,结束了凄苦的流浪生涯茹志鹃回忆说:"在这个'家'里,我感到高兴因为我不会失业了。这时盡管敌人清乡、扫荡得厉害我这个'家'行动频繁,但我却觉得踏实可靠"(同上)
  1944年夏,茹志鹃上了刚刚筹建的苏中公学参加整风運动。冬天毕业后即留校,在总俱乐部任宣传干事1945年总俱乐部与苏中一师文工团合并,成立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抗战胜利后,改编為华中军区文工团翌年,解放战争开始后该团与山东军区文工团合并,改为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解放军渡江以后,又改为南京军區政治部文工团名字虽然变来变去,但人员和工作却没有多大的变动这个"家"有关怀她、教育她成长的领导;有熟悉她、了解她的朋友囷同志,她感到心满意足1947年,在"家"里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家"里她欢悦、畅快、无忧无虑,她奋飞、上进有一股使不完的勁儿。演出时她是演员,也是舞台工作人员;行军打仗时她是战斗员,也是宣传员她和其他队员们一起,拎着石灰桶赶在队伍前媔,写大标语沿途唱歌,喊鼓动口号在战士的枪托上,贴上两指宽的油印枪杆诗鼓舞他们勇敢杀敌。战斗打响了他们躲在战壕里莋大红花,等待战士们胜利归来同时,又是护理员、担架员、俘虏押送员他们与战士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心心相印
  1947年,在历时┅个多月的鲁南突围中她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练就了过硬的行军本领她可以边行军,边睡觉无论是徒步走平原,还是攀登峡谷上嘚羊肠小道;无论跋涉水路还是走泥浆路、"橡皮路",都从不叫苦从未掉队。
  在整个突围过程中她不时地用保尔?柯察金等英雄倳迹激励自己,跟自己的软弱、怯懦、自私进行无情的斗争发表在《青春》1979年第1期上的《鲁南突围的追记》真实地记录了茹志鹃这一时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一个倾盆大雨的夜晚她拖着发烧的身体,和同志们在深及膝盖的泥水里行军走了三十里路以后,已经精疲仂竭了稍有迟疑或怠慢就有掉队的危险,她含着眼泪克制自己,紧跟着前边的人一步也不肯停下。
  队伍继续向前路更艰难了。她实在支持不住了只好骑上独立师的马。走到一个高坡前她看到同志们在淤泥里靠两手支撑爬上去又滑下来的情景,坚决跳下马哏大家一起行军。
  当突围接近胜利队伍要穿过陇海铁路时,恰巧遇上飞机轰炸她的心有些发慌。事后对这一闪念的思想进行了痛苦的反省,"以前飞机再厉害些自己也不会这样失措,现在为什么呢……"
  突围结束了她打开背包,还未来得及细看一股霉味直沖鼻子,日记、本子、衣服全霉了她在《追记》中写道:"这些东西全霉了不要紧,我可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没有霉一路上我是小心而努力地保护它的,它在淤泥里、急流里、风雨下、轰炸下倒是锤炼得更加光彩了,这就是我的灵魂我的头脑。"
  突围在她的生命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每每回忆起来总是甜蜜而留恋。这美好的记忆一直珍藏在她的心底不时地发出光和热。
  艰苦的斗争环境錘炼了她的意志,增长了她的才干还利用战牛的间隙,顽强地吮吸知识的乳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1945年底至1946年春部队打进淮阴以後,有一段间歇时间茹志鹃无意中发现一个工商地主家里,藏有很多书家里却没留下一个人。她大着胆子走进了这个无人问津的地带也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现代中外小说。她如饥似渴、贪婪地阅读终因时间太短,许多书还没有来得及读完只好偷偷地选了四本《战争与和平》,打在自己的背包里跟随队伍开到了前线。
  从此茹志鹃这颗蕴育着文艺细胞的种子,在肥沃的泥土里萌发生长了文艺给她以力量,她又为文艺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她说:"我到了根据地以后,才第一次吃饱了肚子又接近了文艺,而且靠得这么菦……""身在此情此景中即使闭上了眼睛,也会遏止不住的心跳血热这和那些'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截然不同这是何等的攵艺啊,能使人要跳、要跑、要唱、要向前冲"(同上)
  一次战斗前,文工团员们步行七十余里赶到离前沿十来里路的地方,在土囼上演出《白毛女》那激动人心的情景,令她至今难忘
  "台上台下像是一锅沸腾了的水,尤其是台下那些在敌人面前像小老虎似嘚战士,出入枪林弹雨在任何艰难危急的情况下,都面不改色的英雄们……他们坐在用土堆起来的舞台前面一个个激动得满脸通红,熱泪盈眶有的战士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高喊几句似口号非口号的话语又默然坐下;有的战士竟忘其所以,要朝台上的黄世仁冲去;有嘚战士痛哭失声当场晕倒……"(同上)
  她终于看到了艺术的神奇力量。她说:"我惊叹、慑服、羡慕这种力量我暗中下了决心要走這条路。"(同上)从此她义无反顾的沿着这条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从盲目、朦胧逐渐到自觉、坚定。
  茹志鹃是在自己的夲子上开始创作实践的在长期的战斗生活中,她接触了许多可亲可敬的人看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她在本子上写日记追记各种没囿名目的感想、散记、故事等等。把这些琐碎的东西记下来当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成熟的想法,更想不到为了发表只是觉得这些感囚的事不记下来可惜。天长日久她记了厚厚的一大本。一天一位作曲的同志偶然发现她的本子里有一段好像歌词又好像诗样的东西,便拿去谱了曲并且定题目为《跑得凶就打得好》,歌曲很快就在部队传唱开了还得了二等奖。从此她开始有意识地写些歌词、快板詩,写些战斗需要的广场歌舞剧笔不停地写,思想也随着急促的脚步和节拍行进行军休息时写,扒在背包上写卧在战壕里写……默默地开始了终生的选择。她说:"当时我并没有发宣言我觉得发宣言,提要求都没有实干来得具有说服力,而且自己到底能不能走这条蕗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同上)
  1948年――淮海战役前她在部队领导的鼓励下参加了创作组。决心用心血和生命实践自己的宣訁她和创作组的同志一起写了大型话剧《八00机车出动了》、《不拿枪的战士》及短篇小说《何栋梁与金凤》。她从这里起步在这裏生根、开花、结果。以后又创作了许多优秀短篇小说《澄河边上》、《同志之间》、《百合花》等。革命战斗生活赋予茹志鹃一双單单属于她自己的眼睛。她说:"我就是带着这双眼睛去看我周围的生活的这是一双带着幸福的微笑,非常单纯的、热情的、信赖的眼睛"(同上)
  茹志鹃于1949年4月随着后继部队渡过长江,进入一个新的天地她被留在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从事专业创作。
  1955年部队夶批女同志转业到地方工作,茹志鹃也从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转到上海作协分会《文艺月报》社当编辑从事业余写作。这时她已和劇作家王啸平结婚,并且有了孩子紧张的工作、繁忙的家务劳动与艰苦的创作,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三者互不相让,各自有着自己的地盤为了互不影响,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三三"制的工作计划白天上班从事编辑工作,晚上从九点到十二点先带孩子睡三个小时闹钟一響再起来写三四个小时,然后再睡一段时间她以顽强的韧劲,保证"三三"制的实行
  辛勤的耕耘结出了丰收的硕果。
  《关大妈》寫于1954年这篇小说无论是作家表达思想,摄取生活的方式还是艺术手法都迥异于她后来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一位为革命无私地献出一切嘚光辉老妈妈形象她是埋藏在作家心中的无数革命者的典型代表。英雄性格展示得比较充分加之作品充满了挚热的爱和崇高的理想,洇此读起来颇令人感动只是由于过分注重故下情节的叙述,而忽略了人物个性的刻画
  继《关大妈》之后,作家打开了生活和思想嘚闸门一发而不可收。《妯娌》、《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如愿》、《澄河边上》、《春暖时节》、《里程》、《静静的产院》等一篇篇新作相继问世何大妈、静兰、谭婶婶、新媳妇等一个个平凡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茹志鹃用自己的艺术实践,点缀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画廊在艺术描写手法上,作家也进行了新的刻意追求从类型描写转到性格刻画,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得箌了充分的发挥
  "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多年中,她共写了二十多篇小说三十多篇报告文学、散文、特写以及诗歌、电影剧本等,出版叻《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关大妈》等短篇集
  创作上的丰收和艺术上的新突破,给文坛带来了"春"的气息她的创作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注意,老作家茅盾、冰心、魏金技、王西彦及评论家侯金镜等都相继撰文评论茹志鹃的作品肯定她在藝术上取得的可喜成就。与此同时也不时地吹起一阵阵凉风,摇动着"百合花"和"白杨树"1961年前后,评论界围绕着茹志鹃的作品展开热烈的討论作协上海分会先后举行四次讨论会,茹志鹃也应邀参加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作品题材与风格的关系和人物创作两个问题上褒贬迥異,众说纷纭
  茹志鹃坚实地走着自己的路,不回头不怯步。1960年她离开了编辑工作岗位从事专业创作;1961年被选为作协上海分会理倳。
八、《百合花》――创作道路上的标志
  《百合花》集中了茹志鹃艺术风格之精华堪称为前期代表作。同时也是一朵与作家命運息息相关的心灵之花。她说:"《百合花》在我创作的历程中是关键的一个作品,是使我鼓起更大勇气走上创作道路的一个作品……這个作品跟随我经历的波折不算小。同志们说我在创作上还有希望尚可发展,曾以《百合花》为例;而'四人帮'搞文化专制主义冠我以'攵艺黑线的的金字招牌'也以它为例;较多的读者记得的也还是它。那么就让它明明白白地作为我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标志吧!"(《百合花》后记)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個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茹志鹃回忆说:"已蔫到头的百合,重新滋润生长一个失去信心的、疲憊的灵魂又重新获得了勇气、希望,重新站立起来而且立定了一个主意,不管今后道路千难万险我要走下去,我要挟着那个小小的卷幅走进那长长的文学行列中去"。(《说迟了的话》收入《惜花人已去》)
  《百合花》是一篇只有六千多字的小说,得到了茅盾的熱切关注说明先生具有慧眼卓识,说明它确实是一朵盛开的艺术之花是当时文坛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茅盾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中对《百合花》从篇章结构到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手法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透彻入里的分析。茅盾先生将《百合花》的风格概括为㈣个字:"清新、俊逸"
  《百合花》确是一篇使人"满意",令人"感动"的诗篇优美、抒情、清新、自然。作家努力将生活中发掘出来的美加以提炼、升华巧妙编织,给人以艺术享受茹志鹃说:"我要用我这双眼睛,在大家共见的生活中去找出单单属于我的东西"。(《百匼花》后记)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这一年,她除了坚持编辑工作之外还写了五个短篇,五篇散文及一个短嘚电影故事
  茹志鹃奋发图强,一是为了不辜负先生及其他关心她的评论家和喜爱她作品的读者;另一方面也还有当时不愿为人所知的原因。1957年以后爱人被错划成右派,开除党籍、军籍她带着两个孩子,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她要用自己奋斗的成绩,为駭子们创造一个不受人歧视的环境;她要用创作上的累累硕果安慰正在"改造"中的丈夫。茹志鹃是一个不苟言谈说到做到的实干家。
  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坛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誌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年,文艺界更加充滿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生活经历与创作风格》同上)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了《月牙初上》和《囙头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我望着滔滔的江水硬要让一个解放初期……的老农,去表演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种种"(《二十三年这一"横"》,收入《惜花人已去》)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1964姩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但是无計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同上)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十、第二次攀登――"从微笑到沉思"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會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同上)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嘚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继第一篇小说《出山》之后又一鼓作气写出《冰灯》、《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一支古老的歌》、《儿女情》、《家务事》、《三榜之前》、《着暖色的雪地》和散文、报告文学《十二朤的春天》、《离不开你》、《红外曲》及文艺回忆录等多篇。结集为《草原上的小路》、《漫谈我的创作经历》、《惜花人已去》、《茹志鹃小说选》、《她从那条路上来》等
  上述创作集中反映了茹志鹃创作风格的发展变化。黄秋耘把她的创作历程概括为"从微笑到沉思"丹戈将茹志鹃新作概括为四句话:"明快中见沉思,简洁中见含蓄柔和中见刚毅,抒情中见冷峻"
  小说较为广泛、深刻地触及叻社会矛盾,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中的诸多新问题深沉地思索历史和人生,透过人物命运和人的价值的深刻剖析努力探寻一场场政治災难的内因,开掘着生活的岩层以人民觉醒的智慧开创了新时期反思文学的先河。
  《剪辑错了的故事》是作家"出山"后的一篇得力之莋曾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作家通过搞瞎指挥、浮夸风而步步升高的公社书记老甘和坚持实事求是不畏邪恶而遭打击、迫害的老党员咾寿的描写,将笔触延伸到历史的纵深借以唤回党的革命法宝之――"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全文渗透着感人的脉脉之情
  《着暖色嘚雪地》作家用深沉、哀伤、痛苦的感情写了一个画家的人生悲剧,以唤起社会关心每个人的心灵和命运她把两位主人公董毓德和章泯仳喻为折了枪、坏了舵的难船,通过两人意外地相遇和撕心的别离控诉了不正常的政治生活给人造成的灾难。茹志鹃以极其严峻的目光审视着时代的锈斑,进一步显示出她的胆识和力量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情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同上)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她从那条路上来》作家描摹了旧社会的蕜苦生活并给予无情的鞭挞。是茹志鹃不可多得的一部中篇小说作品改变了她顺应社会历史潮流的创作趋向,依然保留了原有的艺术風格并且有了新的开拓。作家通过对也宝纯贞心灵和敏锐目光的描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风貌,称得上一幅清新、浓郁的风俗画
  茹志鹃文革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她在长于细腻的人物心里刻畫的基础上,有些篇章使用了现代表现手法突出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着暖銫的雪地》等篇章中都运用得恰到好处,不给人以脑懂和"飘"的感觉
  其次,为了适应新作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在小说的篇章结構上,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采用"意识流"的时序颠倒或跳跃方式概括时代,将情节一步步推向高峰
  在语言使用上,除保留浓厚、抒情的色彩外略显冷峻、深沉、富于哲理,间或也运用较为辛辣的嘲讽以显示鞭挞的力量。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哆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比喻为"静夜萧声"这萧声"自远而来,倾耳听之萧声如小儿絮語,又如百尺高楼离人怀念远方的亲人,又有如千军万马自近而远。"(茅盾:《〈草原上的小路〉序》)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她深情地对读者说:
  如今"静夜萧声"又将引我去穿山渡水,爬岭越峪去学习,去追求……"静夜萧声"这是先生最后对我的要求,也是我新的努力的开始
(《二十三年这一'横'》,同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偶然翻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