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修学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全集的善知识

净土法门:修学的方法--学佛网
我的图书馆
净土法门:修学的方法--学佛网
修学的方法 (990106早餐开示) 【修学的方法】 中国北大有位同学问我修学的方法。世出世间的学问,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专精。我在讲席中常劝大家,修学的方法主要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在学校里,或者在实际生活环境中,我们所接触的面非常广,影响也非常深。毕竟文化是多元的,世法如是,佛法也不例外。但是世法与佛法性质不同,譬如世间学术,学法律的目的,是将来选择作法官、作律师;学医科,将来作医生。学校的科系很多,可以自由选择,做为你一生的事业,而学佛法是将来选择作佛、作菩萨。因此,佛法的教学内容与世间法就有很大的差异,但其修学原则还是相同,就是要专精。 世间法里,一门学好了,另一门未必懂,所谓「隔行如隔山」。但佛法一门通达,一切法门都通达,不但出世间法通达,世间法也通达。世间法的修学就像一棵树,各门学科如同树的枝叶,此叶非彼叶,此枝非彼枝,彼此不能相入,所以学这一门不能通达那一门。而佛法修学的是根本,就像找到一棵大树的根本一样,所有的枝叶都是从根本生出来的。只要找到根本,透彻了解根本,这棵树所有的枝叶,你就通达了。 根本是什么?大乘法常讲「一念自性」,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心性是根本。这是宇宙的起源,万事万物生起的源头,也是所有一切生命的根本。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的真心本性中,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所以他能解、能大彻大悟;也具足万德万能,万德万能表现出来,就是生起宇宙万有生命的现象,这是自性的德能,自性就是根本。 修学佛法就是求明心见性,禅宗如是,任何宗派法门亦如是。禅宗讲「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密宗讲「三密相应」,净土宗讲「一心不乱」。虽然各个宗派讲的名词不同,但是意思相同,实际上都是说一件事。正因为如此,所以唯有一门才能深入。 深是找到根本,比如一棵大树,先有树根,再有大枝,大枝生小枝,小枝生叶。因此,我们缘着树梢,就能找到小枝,寻着小枝找到大枝,寻着大枝就找到树根,树根就是根本,这就是「一门深入」。如果还没找到出生的枝干,又去找别的树梢,就永远找不到根本。 但是,佛何以要说那么多法门?佛说的无量法门指的就是枝叶。因为佛了解众生是多元文化的集合体,而且任何一法都是无量因缘所生,众生的根性不同,一个法门不能度无量众生,所以佛就说无量法门度无量众生,这是佛的慈悲。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要在无量法门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程度、自己的生活环境、自己根性的法门来修学,无需要改变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这样修学就格外容易与方便了。佛不会给众生添麻烦,只会给众生带来善巧方便。 净宗是我们的主修,其它法门可以听,也可以看,懂不懂没有关系。如果发心讲经说法,其它法门的常识要懂得,应该要涉猎,但是仍以净宗为主。在学校读书的同学,将来发心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佛法是主要课程,也要一门深入。 但学校里的课程不能荒废,最低限度都要及格,不必与人竞争第一名、第二名,那个没有意义,只要年年升级,四年后拿到毕业文凭就可以了。在四年的学程中,儒家的典籍以《四书》为主,佛门典籍以《无量寿经》为主。《无量寿经》要背熟,《四书》如果不能背诵,也要读得很熟,不要求多,多了会产生障碍。只要将这两种念熟,不必求深解,熟透了自然就了解,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慢慢就会觉悟。记住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的学业一定能圆满成功。 【修学的环境】 世尊当年教人修学适合自己根性的法门,因为世尊有能力观机,他知道一个人从无量劫一直到今天,其生活、修学的历程。所以,世尊教给他的方法就很适合他,他只要依照佛的方法修学,很快就会开悟、证果,就能有成就。好比大夫看病一样,大夫对你的病源很清楚,用药就非常准确,所谓「药到病除」。 佛灭度后,佛的这些学生能力虽没有佛那么圆满,但是在正法、像法时期,有许多都是有修有证,总算是有点能力能为众生指路。可是现在情况就不同了,《楞严经》云:「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什么是邪师?就是冒牌的佛弟子。现代假冒的佛法太多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怎么办?释迦牟尼佛有先见之明,为我们指出一个大原则、大方向,《大集经》云:「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生在末法时期,就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选择净土这条道路。 虽然修学净土,净土现在也有假冒的,这是最近一、二十年才有的现象。为什么?魔王外道看到这么多人热心修净土,也假借净土的名义来欺骗众生,误导众生。虽然他们也念阿弥陀佛,却别有用意,我们应该有所警惕。如何才不会走错路?第一、决定要依净土「五经一论」来修学,第二、决定要遵守祖师大德的引导。净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是近代的高僧,他是我们遵循的好榜样。我们遵守大师的指示,依照净土经论来修学,就不会出差错。 【修学的条件】 修学的条件,第一、是亲近善知识;第二、有好的同参道友,平常在一起切磋琢磨;第三、有好的修学环境。《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要「亲近明师」,《华严经》讲要「亲近善友」,善友就是老师、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善知识必定有师承。这对我们选择老师、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影响我们一生的修学,与将来的成就。早年我在台湾,朱镜宙老居士为我介绍李炳南老师,李老师是印光大师的学生,我们与印祖一脉相承,所以师承没问题。 但现在社会上,也有人说自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甚至说是印光大师的传人。我们就要仔细观察,他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像不像印光大师。印光大师虽然不在了,但留有一套《文钞》,我们以此做标准去比对,才不至于受骗。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经典及祖师所说的相应,就可以跟他学;如果不相应,我们对他「敬而远之」。「敬」是尊敬,「远」是不跟他学,不是与他距离很远。 佛家讲「缘」,现代人讲「条件」,就是修学的缘具足了,修学的条件太好了。这三种缘是非常希有难逢,决不是每个人一生中都遇得到,经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这都是真实话。我们现在因缘具足,条件不缺,关键就是自己要懂得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努力修学,这一生中决定成就。
馆藏&79525
TA的最新馆藏版权所有 &
全球佛教资讯网Global Buddhism Website All Rrights Reserved.您当前的位置:&>&
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修学
  问: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理信(或曰智信),是相信西方净土不在吾人介尔一念之外(唯心净土),阿弥陀佛恒在吾人心结跏趺坐(自性弥陀)。吾人本具阿弥陀佛性德,托彼名号,显我自性等等,兹不广述。愿即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要真为生死发出离心,观照此娑婆浊世,如火宅,如牢狱,如茅坑,不容一刻的停留。愿往生心,万牛莫挽。具备这种深信切愿之心态,忆佛念佛便法尔自然。声声佛号,契入弥陀愿海;步步经行,趋近极乐故乡。清凉安乐,庆快生平。这是从净宗信愿核心,单刀直入,获得法益。此乃属于般若智慧的范畴。如或未能,便从谨遵净业三福入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深信因果,孜孜修福。福德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可转化为智慧,所谓福至心灵。有般若智慧,便会厌离三界之苦,油兴欣慕莲邦之乐。是故,净宗念佛法门接引众生,亦有因材施教之善巧,或事入,或理入。然总不离导归弥陀愿海,蒙阿弥陀佛大慈威神之力加持,成办净业。从修行功课上,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条件,制定一切实可行的功课。然总以简洁、一门深入为主。每日坚持念佛或一万声,或二三万声,记入功课册。以数量求质量,不可自瞒自欺。解门,亦先需一门深入,主要是对净土五经一论与中国净宗祖师的著作要熟稔。以此作为辨别是非邪正的坐标,建立净宗正信正见。待到净宗信根深植后,行有余力,可旁涉其他大乘经典,以广见闻。其次须亲近净土善知识,勉策信行,以古为师,如是方可获得真实利益,不致走错路头。勉旃勉旃。
  问:请问法师,对于一个初学者,我应该上哪一类课程才能够多了解佛法?而能应用在生活上呢?如果上课时候感觉很困,这是不是表示我与佛法暂时还没有缘分?
  :初学佛的同修,一接触到如大海般的佛法,就想博览遍学,顺应这个因缘,各佛教机构亦开办种种学习班,开设种种课程,这是佛教兴盛的表现,吾人宜随喜赞叹。然选择哪些佛法课程来修学,却要自揣根基,认真抉择。吾人生斯浊世,慧浅福薄,寿命短促,如欲遍学诸法,恐不堪胜任。宜选择应机法门,一门深入,庶几获得佛法之实益。如仁者真为生死来修学佛法,便宜选择净土念佛往生一法。念佛法门无论是久修还是初学,也无论是上智还是下愚,悉皆能得利益。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根利器念佛,不会有下抑之羞憾;下下根人念佛,却有高攀之荣耀。若念佛者,能与诸上善人如观音、势至等圣众做胜友,是何等地庆幸!是故,初机行人宜对净土主要经论加以了解。诸如净土五经一论与中国净宗祖师的著述,像《印光法师文钞》、《净土十要》、《龙舒净土文》等。通过这些基本典籍的研读,对净土法门植下坚固信根后,方可涉猎大乘方等经典。尤其重要的是,要将圣言量与祖师的开示落实在生活行持中。奉行净业三福,老实执持名号,或一万、或三万,念佛能开发般若智慧。日常生活随智慧行,便得自在安乐。以智慧做事,无论是运作一家公司,还是待人接物,都能显发心性深潜之能量,令我们的事业做得更卓越,对人就更慈悲,卑以自牧,谦光可掬,尊敬他人,自可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是佛法提升世法,相得益彰,才是我们学佛真正的利益所在。
  至于听经时感觉发困,是由于昏沉重,宜以至诚恭敬心突破。对讲法者作医师想,对所说法作良药想,对自己作患者想,对佛法作稀有难遭想。摄耳聆听,自可排遣困乏,安享法味,获致法益。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