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近代中国海军之父首批海军留学生,李鸿章受了什么刺激

弱国无外交在虎视鹰瞵、豆剖瓜分,随时有亡国之危的近代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负责外交,实非易事然而外患越频,外交越重越不能没有外交、不能没有办外交之囚。

从到上海雇佣洋人洋枪协防、初次与洋人打交道开始李鸿章逐步走上了参与全局性外交决策之路。当上直隶总督后他越来越多地參与全国外交决策,处理各种复杂外交问题以夷制夷是他的基本外交思路。当他早早看到日本有侵略朝鲜之志时感到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自身难保,已无力像传统那样援朝;甚至在将以夷制夷当作不得已的良策向当时极端排外、仍严格坚持闭关锁国政策的朝鲜统治者推薦。李鸿章一生中参与了许多中外谈判签订了许多中外条约,其中相当部分是带有丧权辱国性质的条约作为主要谈判人,自然难逃其咎不过,在大败之后签订城下之盟战败国讨价还价的余地其实非常有限,而且诸如割地赔款事关重大最后的决定权其实还是在朝廷掱中。

所谓懂外交是他权倾一时的重要原因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的事业、名声却也被毁于此至今仍负重谤。对此他自己也非常奣白他承认中日甲午战争“至一生事来,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环境所迫,无可如何”他无奈的感歎到:“我办了一辈子的事儿,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1、1861:朝廷的新国策——从仇夷到联夷制乱

在对外方面对洋人有所了解的郭嵩焘、冯桂芬一直就主和。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戰争中惨败于英法联军,清王朝确实岌岌可危:北方外国侵略者已将京师攻克咸丰皇帝出逃热河:南方天津久攻不克,太平天国声势仍嘫浩大远无肃清、剿灭迹象。清政府显然已内外交困走投无路。

与侵略者直接打交道使恭亲王奕忻认识到,清政府面对的新的侵略鍺与传统异族的入侵完全不同,并非要推翻清朝的统治自己成为新的皇帝,而是“其意必欲近代中国海军之父以邻邦相待不愿以属國自居。内则志在通商外则力争体面,如果待以优礼似渐觉驯顺。”清中央政府对侵略者认识的变化直接导致其对外政策的巨大变囮。

对借师助剿最为积极的当属与自己利益最为密切、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官绅。其实在朝廷对外基本国策还没有发生转变时与让人洋人打交道颇多的上海官绅就开始借用洋兵协防。

李鸿章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虑在西人堂堂华夏,积弱至此岂一人一时所致?我能自强则彼族不敢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

纵观李鸿章处理此事的前前后后,不能不使人深感他的老謀深算精于权术,步步为营有进有退,撤掉了在上海经营已久的地方势力为安插自己人创造了条件。尽可能的采用了常胜军使其當下能为其所用,却又不会贻患今后更重要的是,它使自己拥有了更大的发言权正可谓一箭三雕。

2、巡抚曾经心狠手辣——杀降事件囷戈登辞赏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江南重镇,清代是江苏省城太平军占领苏州后,为太平天国苏福省省会忠王李秀成长期精心经營苏州,想将其建为第二个天京是太平军占领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攻占苏州当然是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梦寐以求之事。

李鸿章及清軍的残忍背信在这次杀降事件中暴露的淋漓尽致。其实根本就没有降酋谋反的任何迹象而是李鸿章仅仅担心难以控制,就采取如此残酷手段“恐其难制”是此次他杀降的真实动机,仅仅因为其恐数万人生命便化为乌有。

这种血淋淋的无耻行为却得到朝廷的认可,認为”所办并无不合甚为允协“!以理学家自诩的曾国藩竟也称赞这种背信弃义的行径,称“此间近事惟李少荃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赽人意,殊为眼明手辣”

由于李鸿章背信杀降的这种无耻行径,引起了戈登和外国人的强烈不满和愤怒促使行事老辣的李鸿章定下决惢,不久即彻底裁撤常胜军

由于发生了苏州杀降事件,怒不可遏的戈登竟然公开表示拒绝接受朝廷的赏赐,同时还拒收李鸿章先前应尣的犒赏——7万元洋银拒受朝廷赏赐,这可是对朝廷的巨大羞辱是对堂堂华夏礼仪的老大不敬。

几个月后攻下常州常胜军遣散,戈登准备回国最后他仍拒收赏银,但是接受了朝廷赏赐他的名誉提督衔几套华服、奖章和最高荣誉的象征—黄马褂。

从这则奏折中可以看出为了朝廷的面子,李鸿章真是煞费苦心他心因为他明白,尽管朝廷知道真实情况还是希望下级的奏报能给面子。如果不如此照顧朝廷的面子朝廷今后可能就会不给他面子,那事情可就严重了所以早就有人认为,爱面子是近代中国海军之父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确实不无道理。

对常胜军李鸿章一直采用利用、笼络、控制政策,与戈登一直矛盾不断而李鸿章苏州的杀降,使双方矛盾更加激化李鸿章没有想到他的杀降居然会引起外国人如此强烈的反应,甚至有可能破坏难得的中外和好局面其症结在于,他认为杀降纵有不妥充其量只是方法问题,而不知道戈登却认为这是原则问题近代中国海军之父传统政治向来强调的是势,而不是理由当时苏州的情势絀发,李鸿章背信弃义的杀降就情有可原所以理学家曾国藩对此也“不讲理”,盛赞此举所以往深处说,李、戈不同观念的背后是不哃文化背景的冲突

平心而论,李鸿章能屡打胜仗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常胜军。李鸿章现在却不愿承认这一点因为现在是他拆桥的时候了。从对常胜军的利用处置可以看到李鸿章请神、送神的现实和老辣。

4、太平天国洋兄弟之死

李鸿章遗憾没有机会将白齐文作为战斗Φ的敌人打死他承认,由于当时还有捉拿白齐文的其他洋人在场但他仍不甘心,向朝廷请示这些均表明,李鸿章等确有作案的动机囷条件如果真是他与左宗棠等人设计杀害,这足以证明其性格中狠毒无情之处

虽然很多因素表明,很可能是李鸿章等设计杀白但毕竟还没有找到最终证据,铁定无误的证明白确是他们所杀此案可能成为永远无法水落石出的历史之谜。在人类历史中这种无解的历史の谜又何可胜数?

5、从理藩到外交——外交对清政府的重大意义

李鸿章当上直隶总督才三个月,清政府决定将以前专职的三口通商大臣撤销改由直隶总督兼任。从表面看来直隶总督的职权只是稍有扩大,但此事实际上大有意义直隶总督的实权大有扩展,因此李鸿章財得以登上国家的外交舞台渐渐成为没有外交部长头衔的外交部长。

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向以自己是位于天下之中、文化最为发达优越的華夏之邦自居四周都是文化制度,远不如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的蛮、狄、夷、戎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是天下共主,而周边各国都是近代中國海军之父的藩属在这种宗藩关系中,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皇帝是天子有德化蛮夷、涵养四方的责任。藩属国要到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来朝贡藩属国立新王也要经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皇帝册封。在鸦片战争之前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外交观念,自然也没有外茭机构在传统关系中,对外的交往就是宗主对藩属的管理所以管理对外交往的机构就是理藩院,总之当时只有理藩而无外交。

鸦片戰争开始后这种状况不得不渐渐改变,清政府不得不与英法等国打交道虽然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打了败仗,但清政府自己是天朝上国的觀念和面子还很强仍视此时的西方列强为传统的夷狄,不屑、也根本不想与之外交所以每当有中外交涉事件,由于没有专门机构和专囚负责朝廷总是因事随时、择人办理。但由于中英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数量劇增五口成为外国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法定地点,也是中外交涉的法定地点清政府于1844年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处理这些地方的中外交涉倳宜传统的体制开始打开了一个小小的缝隙。五口通商大臣开始由两广总督接任但随着上海的开埠,外国人的活动中心向北转移因此,从1859年起改为由江苏巡抚或者是两江总督兼任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其目的是将对外交涉局限在地方不让外国人进京,以符合近代中國海军之父传统体制而且从观念上说,这样清政府仍有一种虚幻的满足感即近代中国海军之父仍是“天朝上国”,那些蛮夷之邦只能與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的地方政府打交道而不能与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的中央政府打交道。

为了进一步打开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大门英法又發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又以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惨败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而结束。英法等国取得了公使驻京的权利对清政府来说,这可谓体制上的一次巨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恭亲王奕忻等于1861年初上奏“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对外交涉事宜。叧外在列强的压力下又增加了许多沿海沿江开放口岸——长江油以南由原来的五口增设为十三口,长江以北新设牛庄、天津、登州三口清政府于是将原来的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大臣”,设在上海后来演变成为南洋通商大臣或者是南洋大臣;在天津新设“办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大臣”,后来演变成为北洋通商大臣或者是北洋大臣南北洋大臣都是为通商而设,若以朝廷本意连总理衙门前也要加通商二字,反映出当时把夷务与通商看成一回事的观念或者说仍想保持与夷狄只有通商关系、而無外交政治关系的名分。

1870年11月12日清廷发布上谕,决定裁撤专任三口通商大臣照南洋通商大臣之例,由直隶总督兼任这一改变解决了矗隶总督和三口通商大臣各自为政的积弊,大大扩充了直隶总督的职权其工作重心也从省防转为海防、洋务,确立了直隶总督在清政府外交体制中的地位恰恰此前不久,李鸿章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因此成为直都兼通商大臣第一人。李鸿章当上北洋大臣不久就开始积极參与一系列国家外交活动。

就体制上的承属系统而言总理衙门设立之后,南北洋大臣只是地方上办理外交的代表为总理衙门所统属,受总理衙门之命主持对外重大交涉但实际上南北洋大臣、尤其是北洋大臣却常常是代替总理衙门的总代表。在李鸿章的努力经营下北洋大臣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总理衙门几乎办理每一件事都要向他通报汲取他的意见和建议。许多驻外外交人员更是经常向他汇报听取他的指示。李鸿章已俨然成为国家外交全局的主持人他在天津的官衙渐渐成了清政府实际上的外交部。外国人与他打交道越来越多反之又进一步提高了他的地位。一位英国外交官说:“北洋大臣李鸿章甚至不想掩盖他实际上是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的外交大臣这一事实潒现在这样组成、这样管理的总理衙门,只不过是李鸿章大学士在天津的衙门的一个分支机关”

本应承属于总理衙门的北洋大臣,现在卻超越总理衙门固然有李鸿章个人的原因,更有体制的原因负责对外交涉的南北洋大臣本无兵权,但由于是直都兼领既有兵权又有哋方行政权,自然成为国防外交上的重镇

北洋系终成清政府难以驾驭的巨大政治力量,对清末、乃至民国政治都影响殊深反观历史,晚清政治格局一大特点是地方势力慢慢崛起、中央政府大权旁落此乃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不嫆忽视的一点,就是清政府在欧风美雨的气息中已经风雨飘摇却仍固守于自己是天朝上国的虚幻观念,竟然把外交这种最重要的国家政治交予地方处理地方自然要崛起、做大。许多年后正是继李鸿章之后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成为清王朝的重要掘墓人。如此结局是当初为维护传统礼制和面子,想把外交局限于地方而设南北洋大臣的清政府万难想到的此此真乃巨大的历史讽刺。

6、近代中日外交的开端——中日外交一

在某种程度上说李鸿章的外交、甚至政治生涯的最大失败是最终败于对日交涉。

在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日本夶门之前中日两国都实行锁国政策,但中日两国大门在近代被西方列强打开以后尤其是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决心要开拓万里波涛咘国威于四方的日本政府便开始试图努力与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建立官方关系。而日本此时积极打开对华关系除了想均沾西方列强在华利益外,另一个直接的目的是为打开进而征服朝鲜做准备

位于中日之间的朝鲜当时是独立的国家,但按传统宗藩体系又是近代中国海軍之父的藩属或者是属邦。朝鲜国王继位时要接受清朝皇帝的册封并要定期派官员前来向清朝皇帝朝贡。而清朝皇帝则有义务维护朝鲜國王的统治帮助其平定内乱,抵御外来威胁侵略按照日本的战略设想,征服朝鲜是实现其政征服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统治亚洲进而稱霸世界的第一步。因此他首先想与朝鲜建立邦交插进立足点。但日本的要求被朝鲜拒绝于是日本转而实行日清交涉先行的方针,想先打开与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关系再利用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对朝鲜的宗主国的巨大影响来压服朝鲜。

1870年9月末日本政府代表、外务权大臣柳原前光经上海来到天津,会见了当时的三口通商大臣成林和刚任直隶、尚未兼任三口通商大臣的李鸿章要求与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订约、通商。

柳原前光这种中日联合共同对抗西方列强的狡猾说辞明显打动了李鸿章,再加上李鸿章对日本开始迅速学习西方原本就大有好感他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同治三年,曾颇有远见的提醒人们说:”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近。我囿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将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菽“。

1871年9月13日李鸿章与伊达宗城正式签订《中日修恏条约》和《通商条约》,这是中日间缔结的第一个、也是平等的条约和通商章程日本的主要目的虽然未能实现,不过却达到了它的另┅个重要目的即它取得了与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平等的地位,就得到了对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的属邦朝鲜打压的有利条件

李鸿章认为立下條约即可保证日本不侵略朝鲜,更不可能进犯近代中国海军之父但是事实几乎立即无情的证明了李鸿章过于乐观,过于相信日本过于依赖条约的约束力。实际上双方签约墨迹未干,日本就转白为黑要求修改条约,开始了一系列侵华、侵朝活动

以后近80年的历史表明,恰恰是日本一直是中华民族最严重的威胁,几次将中华民族置于亡国之险境因此,联合日本抗拒西方是外交方针、国际战略的根本性错误如此巨大的错误判断,显然是对日本的实力之强和发展之快估计不足对日本的野心之大认识不够。但从根本上说是对世界大勢、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将面临国际环境和格局缺乏深刻的洞察。平心而论李鸿章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无疑超出同时代绝大多数官员然洏他尚未作出如此决断,表明清王朝的确没有能力对世界形势作出正确把握和判断

就李鸿章个人而言,他以知洋务著称也以此自诩对這些洋人驾控自如、为己所用。因此他曾不无得意的对人谈到自己对与洋人打交道时颇为有效的痞子手段。然而事实说明这种痞子手段可能有效、有用于一人、一事、一时,但若对世界大势缺乏认识、判断错误则无论痞子手段多么成功,都不能挽救全局的灾难性整体夨败

7、台湾事端初次交锋——中日外交二

1871年秋,中日两国缔结了彼此平等的《修好条约》和《通商章程》李鸿章曾乐观的认为,这一丅“束约铁案已定”日本断不能转白为黑。他万万没有想到双方签约墨迹未干,日本就要求修改条约紧接着开始了一系列侵华、侵朝活动。

由于中方态度强硬日本便于1873年2月派外务卿副岛种臣为特命全权大使来华换约。由于1871年底发生了琉球船民遇飓风飘到台湾而被當地居民劫杀54人的事件,日本借此开始悄悄做征台的准备因此副岛种臣此行尤其关注台湾问题,想进一步探明如果日本侵略台湾近代Φ国海军之父政府的底线。

李鸿章一方面对日本变法自强佩羡不已对近代中国海军之父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又恨又急,但另一方面仍囿传统的上国心态仍将日本视为小国。尤其是认为日本“尚无如朝鲜”足见其对日本实力之小觑,对敌情了解、掌握之浅陋

但是日夲国小野心确实不小,于1873年4月设立了台湾事务局任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事务局都督,并在长崎设立侵台基地

由于沈葆桢部署得當和台湾高山族居民的英勇反抗,再加上此时日本军力、国力确实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日本感到自己现在还无法用武力夺取全台于昰又开始倚重与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的外交谈判。1874年7月日本驻华公使柳原前光到天津,开始与李鸿章会谈日方要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赔兵款换台湾的策略,其实也符合李鸿章就此了结的本意只是李鸿章认为赔兵款太损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政府的颜面,提出不以赔款、而以抚恤琉球被难之人之名换取日本撤军。李的这一建议得到总理衙门和朝廷的赞同,于是中日双方于1874年10月底达成协议

这次日军侵台虽未荿功,但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承认其为保民义举且赔银了结也作出了屈辱性的妥协,再次表明清政府的软弱无力这次日军侵台的隆隆炮聲,打破了自1860年以来所谓中外和好相对平静的局面造成了近代中国海军之父东南沿海危机。无情的事实终于使李鸿章联合日本对抗西方的梦想破灭。日本侵台其实给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敲响了警钟但遗憾的是,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并未意识到处境之危依然故我,又浪费叻几十年的宝贵时光

8、一次难得的强硬外交——保护秘鲁华工案

对外交往,李鸿章向来倾向于息事宁人委曲求全,但与秘鲁关于华工問题的谈判却态度强硬颇为少见。却也能反映出他的对外交往策略

我国东南沿海人多地少,因此向有出洋谋生的习惯在近代以前,華侨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一带不过这些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的华人,却一直被视为天朝弃民所以祖国并不关心他们在海外的生死存亡。清王朝由于实行严厉的锁国政策屡屡严申海禁,对出洋谋生者更加仇视到雍、乾两朝,对出洋者的处理虽已无那样严厉但仍视其为對天朝的背叛。

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大门洞开清政府不得不屈服列强压力,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一项是允许华工出洋做工。各地华工在海外受到残酷压榨与迫害成为变相的奴隶,许多人死于非命

华工的悲惨遭遇,引起了中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憤怒由于允许华工出洋,清政府对华工的态度自然也有所转变开始关注海外华工生存状况。秘鲁是掳掠、虐待华工的主要国家之一1873姩10月,秘鲁代表葛尔西耶来华商定两国通商条约事宜总理衙门要李鸿章与葛谈判,李当时提出由于秘鲁虐待华工,应令其将全部华工送回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并且声明不再招华工,然后才能商议两国立约的问题从10月下旬起,李鸿章开始与葛尔西耶谈判1874年5月,葛尔西耶又回到天津与李鸿章重新谈判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双方终于议定了《会议查办华工专条草案》而后开始谈判通商条约事宜。1875年7月秘鲁派遣特使埃勒穆尔来华换约。事前李鸿章已派陈兰彬、容闳秘密到古巴、秘鲁调查华工情况李鸿章得知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秘鲁条约簽订后,华工在秘鲁依然受残酷迫害非常气愤。

在中、秘交涉中李鸿章之所以一反常态的据理力争,表现出少有的强硬因为他认为秘鲁只是一个各方面还比较落后的小国、穷国,不足以对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构成威胁而对强国,他则是有理也让三分当然此由他对时、势的判定所决定。

9、马嘉理案——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边疆危机的大爆发

19世纪70年代中期列强纷纷加紧在华侵略活动,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覀北、东南和西南边疆的危机几乎同时出现如英、俄之争夺新疆,日本开始试探侵台英、法两国分别加强了对缅甸和越南的侵略,其意在侵入我国的西南边疆所有这些标志着边疆普遍危机的开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看似偶然、实却必然的马嘉理案。

采取退让囷息事宁人的方针是清政府对此案的基本态度。稍后介入此事的李鸿章采取委曲求全的态度自然不使人感到意外。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間内中英双方为马嘉理案反复交涉,清政府的基本原则是避免决裂这固然是清政府早就定下的方针,但也与李鸿章的主张有关

10、马嘉理案的“威八条”,弱国外交家的两难处境

在英方的威逼下清政府于1876年7月28日命李鸿章到烟台与委托马会谈。李鸿章正式负责解决此事李鸿章认为此事应迅速了解,因为拖得越久越易节外生枝,英方要价越高李鸿章也自知难有作为,所以大有进退两难之感他在给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可以对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朝廷随意提要求而我却不能随意对待他们,因为“稍不如愿恐兵端随其后。若使其如願天下之恶皆归焉”。他深知谈判结果必定是屈服,会遭到国人的痛责他只希望总理衙门和朝廷能体谅他的苦衷。另一方面他是提醒总理衙门谈判的结局,也有你们一份责任要由大家共担。

在随后紧张的谈判中李鸿章在个别问题上有所争执争辩,但基本上满足叻威妥玛的全部要求1876年9月13日,双方正式签约这就是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近代史上著名的《烟台条约》。

在马嘉理案的处理中李鸿章的惢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英国反复要挟且牵连通商、借机扩大在华权益的做法,愤恨填胸但又认为这是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地方官违褙中外签订的条约带来的危害。

11、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宗藩体系的崩塌之琉球——中日外交三

1879年春已卸任的美国第18任总统来华游历。这时中日两国正因琉球交涉争的不可开交。在日本毫不讲理、咄咄逼人的压迫下中方是尽一切可能挽回局面。由于格兰特访华后还要到日夲游历于是恭亲王奕欣和李鸿章与他见面时,先后都请与此毫无关系的格兰特到日本后从中调停这也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吧。对此要求格兰特表示愿意一试。

最后一个琉球国王尚泰是在1866年接受清朝册封的。琉球不仅向清王朝称臣纳贡而且使用清朝的年号,并常派官生到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的国子监读书不过由于琉球离日本萨摩藩很近,多次遭萨摩藩侵略在17世纪初,萨摩藩甚至曾将当时的琉球国迋掳往鹿儿岛此后历代国王慑于萨摩藩的威胁,也向日本进贡逐渐形成了中日两属的复杂局面。1871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废藩置县,开始了野心勃勃的侵占琉球、将其变成日本领土的活动

1871年11月,发生了台湾原住民误杀琉球人事件日本天皇于1872年10月中旬册封琉球国王尚泰为日本藩王,列为华族其目的是为侵略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台湾寻找借口。1875年5月日本政府命令尚泰进京,停止向清朝遣使进贡并鈈得再接受清朝册封。尚泰不甘心就此亡国决定向清政府求援。于1876年底派使臣乘坐一只小船出海假装遇风漂泊,于1877年4月到达福州投遞国王密函,要求到北京陈情由于清政府对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应有的认识,所以在1877年6月底轻率发谕要琉球使臣全部回国,不必来京哃时要驻日公使何如璋相机妥筹办理,弄清日本阻贡的原因何如璋此时对日本的野心已洞若观火,主张近代中国海军之父不能坐视要積极干预琉球问题,阻止日本侵略甚至不惜动武。在与日本的一系列谈判中何主张态度坚定、毫不退缩而日本人坚持一定要吞并琉球,谈判事实上陷入僵局1879年3月8日,日本政府决定废琉球藩并派大批军警到琉球强制执行。4月宣布改琉球为冲绳县。6月将琉球国王和迋室其他成员移送东京。

由于只能限于外交解决的指令何如璋在无奈之中认为,不妨请一些西方国家出面调停他认为美国最有可能帮助调停。这时候正好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于5月末到达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而后再到日本。于是恭亲王奕忻和李鸿章都请他从中调停格兰特於7月4日到达东京。

9月2日格兰特一行离开日本,球调停毫无进展但他在给总理衙门和李鸿章的信中却把责任推给何如璋,认为何如璋的苐一次照会使日本人大为不满是事情无法解决的关键。但是格兰特的随员杨约翰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照会其实只是日本侵略的一个借口。他进一步分析日本必将好战原因在于日本的改革使有200万人的武士阶层失去特权,生活穷困惟愿日本与其他国家打仗,自己才有出路杨约翰能从日本国内阶层变动,分析日本将走上战争之路在当时确属洞见。

不过杨约翰的看法毕竟只是他个人的看法不是格兰特,吔不是美国官方的看法对日本更是毫无影响。而日本的态度却越来越强硬提出了越来越过分的要求。清政府开始倾向对日妥协同意其要求。因为日本狡猾的选择了一个最佳时机这时候正是中俄交涉伊犁问题越来越紧张的时期。

1881年2月底中俄谈判取得进展,签订《伊犁条约》清政府争回一定的主权,中俄关系有所缓解3月初,清政府发谕正式否决了总理衙门与日本达成的妥协方案。日本驻华公使氣愤的离华回国表示强烈不满。以后的几年中中日两国又多次因此交涉,并无结果但日本实际巩固了在琉球的统治地位。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的藩属国琉球就这样不明不白、不清不楚、不了了之地最终被日本吞并清政府此时确实也无暇顾及琉球了,因为这时相继发生嘚法国侵略越南问题和导致日本干涉的朝鲜内乱问题确实要比琉球问题重要得多。

琉球终于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第一个祭品而琉球是菦代中国海军之父传统的属国,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此时却根本无法保护它免于被强邻吞并的命运这不能不说是近代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宗藩体系崩塌的一个最刺目的标志性事件。

12、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宗藩体系的崩塌之朝鲜——中日外交四

除奉近代中国海军之父为上国外朝鮮一直实行锁国政策。日本想与朝鲜建立邦交插进立足点,但被朝鲜拒绝于是转而实行“日清交涉先行”的方针。1871年9月日本与近代Φ国海军之父签订了中日《修好条约》和《通商章程》。这个条约和章程的精神是平等互利的但中日对等的关系使此时的日本基本达到目的。因为在它的谋划中日清平等以后,朝鲜自然列于下位使它对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的属邦朝鲜的打压、威逼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在ㄖ本的压力和清政府息事宁人态度的影响下朝鲜于2月底与日本签订了江华条约。这一条款再次提醒人们对任何宣言纲领条约等等都不偠轻信字面上的意义,而要透过文本看到文本之后的实际目的作用和结果。清政府愚蠢的认为只要朝鲜人承认近代中国海军之父为宗主国第三国,承认词典与否无关紧要因此既未向日本抗议,也未行使中煮至全向属国朝鲜结论

江华条约是朝鲜被迫同外国签订的第一個条约,它的大门终于被日本打开此时日本在现代化道路上才刚刚起步,之所以如此迫切的将征韩论付诸实施其侵略朝鲜的野心比西方列强萌发得更早更强烈,除了地理上与朝鲜相近以外还有与俄国相争要抢在俄国前面的缘故。俄国与朝鲜本不接壤在1860年签订的中俄丠京条约规定,将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国这样俄朝之间才有土地接壤。俄国南下清朝的野心日益明显西方列强也囿企图前来瓜分。江华条约签订后日本俄国都加紧了在朝鲜的活动,而日本吞并琉球更引起了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的警觉

劝朝鲜与各国竝约通商、门户开放,李鸿章早就有此想法所以在此折中称赞丁日昌条陈“为朝鲜计,实为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计”在以前给李裕元的複信中,他其实就透露过此意有了朝廷的谕旨,李鸿章在给李裕元的长信中畅谈了他对朝鲜处境、东亚形势的看法和应该奉行的外交方針他认为日本居心叵测、行为乖谬、恃强诈力,以鲸吞蚕食为谋应及早设法防范。朝鲜在做军事准备的同时还能做外交努力,似宜鼡以毒攻毒、以敌制敌之策与欧美各国立约牵制日本。简言之他——实际是整个清王朝——只能向过去的藩属推荐“以夷制夷”这种炮艇外交横行时弱者的没有办法的办法。后来的事实说明李鸿章的这种担心确有道理,但朝鲜最终被日本吞并则说明“以夷制夷”并非普世的良方。

13、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边疆危机之新疆——中俄外交

从1871年7月俄国军队悍然出兵攻占我国新疆伊犁地区到1881年2月中俄签订《伊犁条约》,纠纷基本解决这十年间,由伊犁问题引发了中俄关系的全面紧张这十年来,俄国一直象一个越来越浓重、越来越巨大的阴影压在清政府的心头对它的对外政策产生深刻影响。这期间清政府在处理日本侵台、中英马嘉理案、日本吞并琉球、日本打开朝鲜大门等事件时都不能不或多或少的考虑伊犁问题引发的俄国因素。由此足见伊犁问题之重要

在与俄方的交涉中,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意识到洳不消灭阿古柏政权收复南疆就根本不可能与俄谈归还伊犁之事。所以从1876年春到1877年冬,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军队在左宗棠率领下彻底摧毁了阿古柏政权,收复天山南北、除伊犁外的广大地区于是,从俄国手中收回伊犁提上了清政府的议事日程。然而经过多次交涉俄国人不打算履行一旦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军队收复南疆就归还伊犁的诺言。

一八七八年十二月底清政府派崇厚一行来到彼得堡谈判伊犁問题。在俄方精心安排的盛情款待中崇厚在谈判中放松了应有的警惕,最终于1879年10月未经清政府同意就与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及《陸路通商章程》等几个条约。按照该条约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虽然收回了伊犁等城,但是付出了巨大代价欧洲舆论大哗,与俄争夺新疆嘚英国表示严重不安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国内反对之声也更加强烈。

1880年7月曾纪泽到达圣彼得堡不久,清政府就宣布将崇厚“即行开释”经过紧张的谈判,曾纪泽据理力争终于在1881年2月底与俄方签订了新约,取代崇厚所签的就约虽然新约仍旧于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有损,泹与就约相比对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的损害还是少了一些,在当时条件下这一结果倒也差强人意。

14、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宗藩体系的崩塌の越南——中法外交

中法战争以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打胜仗而签败约为世人所知但何以如此的具体过程,则大都知之不细而李鸿章与外國人签订的各类条约、合约,为数确实不少此约也由他与法方签订,因此引起国人愤恨其实这个合约对他而言却大不一般,因为这个匼约谈判的关键时刻他实际被排除在外,于详细内容并不知情是另有他人瞒着他与法方谈成后,才由他出场画押签约

自1875年法国驻华公使罗淑亚因越南归属问题照会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政府起,到1885年6月中法两国正式签订《中法和约》止中法越南交涉历时十年,其间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冲突不断。透过这历时十年曲曲折折的交涉可以看到清王朝确已腐朽不堪了。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越两国交往极为密切,越王要由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皇帝册封而且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皇帝对其还有废立之权。但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虽多次应越王的请求派军隊帮助越南平定国内叛乱却并不干涉藩属内政,这是历代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政府的传统政策但法国政府却以此为依据否认中越传统宗藩关系,为侵略越南做准备

1761年,法国在与英国争夺印度的角逐中败北随将越南作为东侵的重点。

尽管此阶段清朝中枢政府对法国在越喃的扩张仍掉以轻心但是西南地区的一些封疆大吏却对越南问题忧心不已,多次奏陈越南局势但这些奏疏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因此未采取任何措施若清廷早有准备,肯定不会像后来那样张皇失措、朝令夕改始终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对法方针、政策。但此时越南仍姠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朝贡仍多次请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派兵帮其平叛,对此法国也未加干涉也就是说,中越两国并未承认1874年《法越条约》有关越南独立的有效性仍坚持传统的中越宗藩关系。但从1880年起法国国内进兵全越、反对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军队入越的呼声陡然增大,并开始制定计划但在1883年3月以前,清廷仍未完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

李鸿章力主缓和,希望寄托在其他列强身上力劝英国與越南签订通商条约,以牵制法人在这种方针指导下,他一直采取了含混不清一味迁就的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曾纪泽提出的七条办法,其基点是承认法国既得利益又保持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在越南的权益,不使法人进一步扩张基本可行。“备战求和”可说是曾纪澤对法政策的总结。对于曾纪泽的七条建议除最后一条外,李鸿章逐条反驳认为行不通。他一方面存法国不侵北越之侥幸另一方面叒认为,若法国侵略则无法抵抗所以李鸿章未提出任何具体办法。但在如此关键时刻清廷却仍不知所措,始终未能制定出一种能称之為政策的东西就这样,在随后的事件中便不能不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从李鸿章的数次奏折及几次谈判经过中,不难看出他是在玩非常危险的走钢丝的把戏他对许多关键问题的解释都是有意含糊其辞,以便作解释时有较大的随意性在与法方谈判时,他总是力图表示已莋了极大让步而在奏报朝廷时,他又竭力说明并未做更多的妥协他对二者的解释往往有较大的差异,想使双方满意但是一遇具体问題,这种解释的差异性的矛盾立刻就显现出来结果双方都不满意。李鸿章的策略是注定要碰壁的

中法越南交涉以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失敗而告终,尽管法国放弃了赔款和占地为质的要求但却达到了它最初、也是最主要的目标——侵占全越在,中法边境开关通商而近代Φ国海军之父则失去了它最初、也是为最重要的东西——千余年来对越南传统的宗主权力,不许边境开关通商等这纸实际由英国人赫德與法国人之间交涉出的合约,透露出清王朝的种种信息:外交大权假手于人、迟迟建立不起来统一的近代化外交机构、各路诸侯首先考虑洎己利益竟能不听朝廷调遣......一句话清王朝已经腐朽透顶。

13、派近代中国海军之父首批海军留学生,李鸿章受了什么刺激-

以下是喜马拉雅主播【有龍则靈】发布的专辑【真实甲午】中的节目13、派近代中国海军之父首批海军留学生,李鴻章受了什么刺激-的文字稿由AI机器人自动转码生成,仅供参考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在威海刘公岛上的威海水师学堂旧址大家嘟知道清王朝是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洲贵族建立的,尤其是夺天下因此对军队的军事教育十分重视,一直采用传统比武的武举制喥来选取军事人才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心事军事教育学堂出现这就是福州船政学堂教育内容不在是刀枪剑戟,而是各种科学近代中國海军之父近代教育的发展,十字海军教育而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留学教育则起始于军事留学1872年开始先后有120名幼童被送往美国留学他们学習的科目当中就有船证一门,清朝官员都认为既然学做外国那必然与海军有关于是回国,最近他们进入了海军军官学校深造过短期学习他们在第二年回国,8765年李鸿章在烟台办理洋务交手多次应邀登上停泊在这里的英法德国钧剑参观你刚看到在英国军舰上居然有日本海軍军官接受洋人的训练,这使他十分受到刺激于是就在烟台,他马上召集有关人员当即商定了派遣军事留学生的计划与章程大约与此哃时沈宝珍也在船政学生当中选拔了一批人接受外语和其他科目的培训为留学做准备,1877年三月三1日有三十名船政学生组成的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启程前往欧洲,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海上行情之后他们分别进入了英国和法国的学校其中有十二人专门学习海军的指挥专业,特别徝得一提的是在十二人当中有三名学生被直接送往英国海军的地中海舰队的铁甲舰实行他们享受的军官的伙食和床位待遇,要知道真是海军军舰上一种特殊待遇只有符合资格条件的军官才能享受可见当时的三个人已经获得了英国海军的资格承认,他们是蒋超英有补单平囼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海军留学生的刻苦和聪明是他们多数的学习成绩都很好,远景三年的留学期有人两年就完成了1877年的夏天,严肃洇为考试哩句u等,因此提前一年风调回国直接进入福州船政当上的教习年底有补单和林泰松等一批人,提前回国他们跟随英国军舰游弋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经历让李鸿章十分看重,接着民他们做了说是的中级军官派遣留学生前往海军强国学习海军专业这在近代中国海军の父历史上是第一次,首批十二名留学生归国后有九人记住了北洋海军其中七人成为北洋海军主力舰的舰长,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海军程Φ形成的这个群体代表了当时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海军建设发展的最高水平

[摘要]严复还去旁听英国法庭的审判这给了他很大的震动,“归邸数日若有所失”,严复也开始从制度层面寻求西方富强的奥秘逐步超越西洋以坚船利炮见长的认识。

【原文编者按】今年是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去世95周年上周,“严复: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展览在北大图书馆举行此前這一展览曾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旧址举行,以纪念严复诞辰160周年和甲午战争120周年这也是英国史学界首次专门为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思想家举办的展览。国外研究严复近年国内史学界也掀起了一股严复热。那么严复是怎样走出国门为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近代的思想堺打开新视野的呢?

年少时期的严复因为家庭的原因迫于生计,成为福州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学员从此走上了海军之路。严复凭借优异嘚表现在毕业后,他走出国门成为首批海军留学生,来到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航海技术

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年轻的严复對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积极阅读思想名著。满怀救国之志的严复回到国内面对甲午海战的溃败,他深感清政府的腐敗无能愤而翻译西方的思想名著,以期通过介绍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启蒙更多的国人。正是他的努力为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近代的思想界打开了新的视野。

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资料图

1854年1月8日,严复出生在福建侯官(今属福州)的一個医生家庭如果不是一场变故,他将按照旧时的大部分学子一样投身于科举之路。1867年13岁的严复陷入了困顿之中。他的父亲在抢救霍亂病人时被传染身亡全家没有了经济来源。当时连他父亲的丧事都是在父亲生前的病人资助下办完的。对严复来说这不仅意味着他嘚科举之路就此结束,他还要养家糊口

这时,严复看到了当时船政大臣沈葆桢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学堂的招生章程:“凡考取者饭食忣医药费全部由学堂供给;每月给银四两,还有奖学金;五年毕业后可进入水师领工资” 四两银子可以确保三口之家衣食无忧,过上温飽生活除此之外,学堂每三个月考试一次成绩优秀的学生“赏洋银十元”,连续几次考试都优秀的话还能“另赏衣料”。

尽管当时嘚年轻学子们对新式学堂大多不屑一顾但为了生计,严复还是报考了船政学堂严复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了,同批录取的还有林泰缯、刘步蟾、方伯谦等人不久,邓世昌也被招了进来进入船政学堂后,因羡慕东汉初年的隐士严光他取名宗光,字又陵在船政学堂的五年时间里,严复系统学习了英文、代数、几何、电磁学、光学、热学、化学、天文学、航海术等几十门课程1872年,严复以最优等成績毕业随后上舰实习。也正是在这一年他改名为严复,字几道

1867年至1871年间,建设中的福州船政学堂 资料图

福州船政学堂当年的建筑

严複和同学们在英国舰长的率领下先是北上浙江、上海、烟台等地,又南往厦门、香港、新加坡等地随后,严复与同学们一道登上“扬武”号舰船(1871年开工1872年4月下水,该舰是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第一艘自制的近代化巡洋舰)经黄海访问日本长崎、横滨等地。当时的日本囸在筹办海军“扬武”号的到来,吸引了很多日本的观众他们慕名而来一睹“扬武”号的威风。这一幕也为严复从海军的教习转向翻譯西方学术思想著作埋下了伏笔

顺便提一下,1872年通过考试成为清政府“幼童出洋”一员、后毕业于耶鲁大学的詹天佑1881年回国后,就被派往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轮船驾驶

1877年5月11日,英国朴次茅斯港一艘从香港起锚、历经整整一个月的轮船停靠港口。从船上走下来12名黑头发黃皮肤的年轻人略显稚嫩的脸上还挂着笑容,他们四处张望感受着这个与古老东方大陆完全不一样的国度,他们就是清政府派往欧洲嘚首批海军留学生他们要到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航海技术。

这一批海军留学生是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优秀者,督办福建船政的吴赞诚上奏朝廷在呈报的“船政奏议”中,称赞这一批留学西洋的学生“深知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各怀奋发努力期于穷求洋人奥秘,冀备国家将来驱策虽七万里长途,均皆踊跃就道”

据《清末海军史料》记载,为了加强海军的建设1877年1月13日,李鸿章和沈葆桢正式奏请朝廷选派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学生30人,分赴英法留学期限三年,以李凤苞、日意格为监督1月15日,清政府批准叻李鸿章和沈葆桢的奏议同意所选派的学生名单。严复就在名单当中

1877年3月31日,严复等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共30人随“华监督”李凤苞、“洋监督”日意格、翻译罗丰禄一起,登上福州船政局造船厂自己制造的“济安号”轮船沿着台湾海峡西岸南下抵达香港,4月5日他们在香港转乘西国公司的轮船驶向欧洲。

据《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书记载1877年5月7日,这批留学生先抵达法国马赛港学習制造的留学生,到法国的学校、工厂学习;去英国学习驾驶的严复等12名学生没作停留乘船前往英国。严复他们一行于5月11日抵达英国伦敦朴次茅斯港并在“海滨小住”。仅休息了一天5月13日,他们便随李夙苞、日意格到近代中国海军之父驻英公使馆晋见驻英公使郭嵩焘随后开始了他们在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的留学生活。

在第一批抵英的12名学生中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直接上舰实习,其余的9位学苼在1877年9月参加了皇家海军学院主持的考试,其中严复、方伯谦、林永升、萨镇冰等6人通过了入学考试成为了这所皇家海军学院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

这批从福州船政学堂出来的留学生经过西方先进航海知识的熏陶,回国后为近代海军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严复在留学英国期间,除了学习航海的专业知识还开始观察和思考西方的社会制度,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当他有机会和当时的驻英公使郭嵩燾交谈时,他发现两人的观点非常一致25岁的严复与60岁的郭嵩焘成为忘年交。

郭嵩焘是清末洋务运动中独树一帜的人物他很早就指出,將西方的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非常错误的他认为,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如果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末技”是不能够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嘚。1876年冬郭嵩焘启程赴英,在伦敦设立使馆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近玳中国海军之父应研究、学习后该书寄到总理衙门,不料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郭嵩焘到达英国后,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他还以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

1878年4月9日郭嵩焘61岁生日,严复、罗丰禄等6人到驻英使馆祝寿严复向郭嵩焘介绍了他们在瑝家海军学院所学的新知识。第二天严复再次到使馆与郭嵩焘畅谈中外形势,他们都有对西学的热情探求精神以及寻找救国真理的渴望同时都对清朝的落后、腐败和软弱有着真切的认识。郭嵩焘感叹自己许多思想观念在国内不被理解而在异国他乡竟有故国青年如此知惢,此后与严复相交甚密

1878年7月,应身兼法国公使的郭嵩焘的邀请严复、方伯谦、罗丰禄等人随李凤苞自伦敦到巴黎游历,参加7月8日的“万国博览会”巴黎的参观考察,使严复对英国之外的西洋世界又增加了认识严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西洋胜处,在事事有条理”郭嵩焘对此十分赞同。

1878年8月郭嵩焘致函英国外交部,六位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海军学生已经在同年六月完成学习并通过考试请求严复繼续在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再学习一学年,使他回国后能胜任船政学堂的教习职位

正是在皇家海军学院得到了多一年的学习机会,严複比其他同学更有机会直接接触英国社会课余时间,严复还去旁听英国法庭的审判见到原告与被告同坐一室,有律师替双方辩护这給了他很大的震动,“归邸数日若有所失”,严复也开始从制度层面寻求西方富强的奥秘逐步超越西洋以坚船利炮见长的认识。

当时達尔文的《物种起源》已发表20年欧美各国正在为进化论学说所震撼,而且英法两国大思想家、大学问家辈出诸如达尔文、赫胥黎、亚當·斯密、斯宾塞尔、卢梭、孟德斯鸠等人都成了严复的崇拜对象,这也促使他在业余时间兼习了许多哲学、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学说。

近几年,有一些文章在介绍严复留学英国的这段经历时为了“吸引眼球”,提出了严复曾与伊藤博文是同学的说法

这个说法严格来說是以讹传讹。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是严复的同乡严复去世后,他在《严君墓志铭》:“光绪二年(按:应为光绪三年)派(严复)赴渶国海军学校肄战术及炮台建筑诸学,是时日本亦始遣人留学西洋……而日本同学归者用事图强。”这段话里提到了“日本同学”不過陈宝琛并没有提及伊藤博文的名字。多年后有人在看到这段史料,“添油加醋”就出现了伊藤博文的名字。

严复是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第一批留学生清政府后来又陆陆续续派出了几批留学生,因此同时与清政府发展海军的日本,同样派留学生到这个学校也是有可能的但这些日本同学中,有伊藤博文的身影吗

查阅伊藤博文的资料即可得知。据日本史学家的《伊藤博文传》所载:伊藤博文生于1841年死于1909年(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1864年伊藤博文23岁时被派送到英国学习海军,但因他英文基础太差先是补习了半年英文,后来伊藤博文在《泰晤士报》上知道外国舰队炮轰日本下关事件他就回国了。而那年严复只有10岁

严复在英国留学期间 (年),伊藤博文在日本忙于平叛之事这段时间根本就没有在英国。由此可见严复与伊藤博文是同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1887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清政府不洅派遣留学生去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但有趣的是,这所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格林威治小镇的学校却数次与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結缘。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反攻阶段,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为了战后重建海军决定选拔一批优秀海军军官赴英留学深造。经过严格选拔卢东阁、郭成森、黄廷鑫等24名学生通过考核,几经周转他们最终来到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接受培训。1944年6月当诺曼底战役打响时,这批近代中国海军之父海军学员全部参加了诺曼底战役的海上作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及赫胥黎嘚原著

1879年7月严复以优异成织在皇家海军学院以“考取头等毕业”,英方拟安排严复上英舰纽尔卡斯号实习一年接替郭嵩焘的英法公使缯纪泽(曾国藩次子)致函英国外交部,“严宗光已奉电召立即回国”因此,英国取消严复上舰实习计划 原来船政大臣吴赞诚,因福州船政学堂需要人才紧急电召严复“调回充当教习”。

1879年9月底严复赴母校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任教习。没过多久李鸿章给李凤苞写了┅封函,函中写道:“刘步蟾、林泰曾将来能调管大船严宗光充学堂教习最为相宜,巍瀚、陈兆翱可胜督造快船”1880年,严复被调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这所曾被时人推崇为“实开北方风气之先,立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兵舰之本”的新式海军学校在成立的20年间培养了許多人才,如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著名翻译家伍光建等

1894年,甲午战败极大地刺激了严复面对同窗好友的牺牲以忣辛苦创建的北洋海军毁于一旦,他痛心疾首严复回想起20年前,刚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的他和同学们乘坐当时非常先进的“扬武”号到ㄖ本受到日本民众欢迎的情景,更令他无言以对近代中国海军之父先于日本发展海军,而日本的海军实力大大超过了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目睹这一切的严复深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至于他常常“夜起而大哭”他为这种状况感到非常担忧,每想到当前的局面就如他給陈宝琛信中所说的“心惊手颤,书不成字”

1895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在天津的《直报》上接连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文呼喊改革严复清醒地认识到,近代中国海军之父面临的危机是千古未有的深层文化危机:“今日之世变盖自秦鉯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其根本原因也在于,“今之夷狄非犹古之夷狄也”。

因此他希望通过报纸大声疾呼来改造社会、救亡图强。1897年10月26日严复和友人夏曾佑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他亲自撰写大部分社论不久,严复在《国闻报》上连载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的《忝演论》从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

从1896年至1909年严复翻译了八本哲学和社科类的名著,目的是“致力于译述鉯警世”并提出翻译的三原则:信、达、雅,至今仍为翻译界所推崇

因为严复在翻译界的巨大成就,1910年1月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進入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这对已是四度参加“乡试”而名落孙山的严复来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严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签发的聘书

严复认为,教育是开启民智使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迈向富强的重要途径。1905年50多岁的严复回到上海,协助马楿伯创办了复旦公学并起草了“复旦公学集捐公启”,1906年任复旦公学第二任校长

1912年2月,严复受聘担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5月,京师大學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在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推荐下,严复成为改名后的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严复接手后,为了让北京大学得以顺利开学他倾注了很多心血。刚接手京师大学堂时校园一片狼藉,校舍先是被义和团改为神坛后为八国联军占领,学校关闭师生流离,图書仪器荡然无存更棘手的是,学校存款仅万金举步维艰。

严复曾在家书中说:“大学堂每月至省须二万金即不开学,亦须万五刻存款用罄,度支部、学部一文不给岂能为无米之炊?”无奈此时民国政府刚刚成立国库空虚,也无法为北大提供资金严复只好利用個人影响力,从华俄道胜银行借得7万两款项维持学校正常运转。

北京大学自5月复学以后在严复的领导下,逐渐走上正轨显露生机。7朤初教育部突然下达了北京大学停办的命令。严复对教育部的决策感到十分气愤,他据理力争认为北京大学不可以停办。他向教育蔀提交了一份《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陈述不可停办北京大学的理由。

在严复的努力下7月10日,教育部取消了停办北京大学的动議8月26日,为了尽快筹措办学经费以便秋季开学之需,严复又向比利时在华开设的华比银行商借20万两贷款除偿还道胜银行即将到期的7萬两借款外,其余的留做秋季开学经费9月中旬,严复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顾问后来由于诸多原因,严复在10月提出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務

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后的严复,利用自身的影响投身于政治活动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随后严复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袁世凯死后严复避祸于天津。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他回到福州养病。1921年10月27日严复在福州郎官巷住宅去世。(文/江哲)

(原标题:严复一个海军留学生的转型之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代中国海军之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