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的资料料

少数民族是中华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组成中国灿烂文化的璀璨明珠。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各具特色。集中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礼仪、节日及婚丧嫁娶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或源于民族发展历史,或源于生产实践,或源于重大历史事件,或源于宗教信仰,或源于居住环境。
——《少数民族的资料》专题简介关于中国56个民族的资料收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关于中国56个民族的资料收集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关于中国56个民族的资料收集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有关民族的资料》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有关民族的资料
有关民族的资料
范文一:民族
分布全国各地壮族
广西(1421万),云南(114万),广东(57万)满族
辽宁(539万),河北(212万),黑龙江(104万),吉林(99万),内蒙古(50万),北京(25万)回族 9816805 宁夏(186万),甘肃(118万),河南(95万),新疆(84万),青海(75万),云南(64万),河北(54万),山东(50万)等苗族 .1%在贵州(430万),2149%在湖南(192万),1167%在云南(104万),562%在重庆(50万),518%在广西(46万),24%在湖北(21万),165%在四川(15万),135%在广东(12万),069%在海南维吾尔族 8399393 新疆(835万)土家族 .5%在湖南(264万),31%在湖北(218万),18%在贵州(143万),18%在重庆(142万)彝族 ,7%在云南(471万),27,1%在四川(212万),10,8%在贵州(84万)蒙古族 .2%在内蒙古(400万),12.2%在辽宁(70万),3.3%在吉林(17万),3.3%在河北(17万),2.9%在新疆(15万),2.9%在黑龙江(14万),1,5%在青海藏族 .6%在西藏(243万),23.7%在四川(127万),19.8%在青海(109万),8%在甘肃(44万),2.4%在云南(13万)布依族 2971460 贵州(280万)侗族 2960293 贵州(163万),湖南(84万),广西(30万)瑶族 .1%在广西(147万),21,5%在湖南(70万),8%在广东(20万),8%在云南(19万),1.5%在贵州朝鲜族 1923842 吉林(115万),黑龙江(39万),辽宁(24万)白族 %在云南(151万),7.7%在贵州(19万),7,2%在湖南(13万)哈尼族 1439673 云南(142万)哈萨克族 1250458 新疆(125万),甘肃,青海黎族 1247814 海南(117万)傣族 1158989 云南(114万)畲族 %在福建(38万),27.4%在浙江(17万),12.1%在江西(7万多),4.2%在广东僳僳族 .9%在云南(61万),2.8%在四川仡佬族 579357 贵州(56万),广西东乡族 .3%在甘肃(45万),15.1%在新疆(5万多)拉祜族 453705 云南(45万)水族 406902 贵州(37万)佤族 396610 云南(38万)纳西族 .6%在云南(30万),3.1%在四川羌族 306072 四川(30万)土族 241198 青海(19万),甘肃(3万)仫佬族 207352 广西(17万),贵州(不足3万)锡伯族 .4%在辽宁(13万),19.1%在新疆(3万多),5.3%在黑龙江,2%在吉林柯尔克孜族 160823 新疆(16万)达斡尔族 132394 内蒙古(7万多),黑龙江(4万多),新疆景颇族 132143 云南(13万)毛南族 107166 广西(7万),贵州(3万)撒拉族 .8%在青海(8万多),7.7%在甘肃(1万),4,2%在新疆布朗族 91882 云南(9万)塔吉克族 41028 新疆(39万)阿昌族 33936 云南(34万)普米族 33600 云南(32万)鄂温克族 30505 内蒙古(26万),黑龙江怒族 28759 云南(28万)京族 22517 广西(2万)基诺族 20899 云南(21万)德昂族 17935 云南(18万)保安族 %在甘肃(15万),5%在青海,3.9%在新疆俄罗斯族 15609 新疆(09万),内蒙古(05万)裕固族 13719 96%在甘肃(13万),2.3%在新疆乌孜别克族 12370 新疆(12万)门巴族 8923 西藏(8481人)鄂伦春族 %在黑龙江(3871人),44.5%在内蒙古(3573人)独龙族 7426 云南(5884人)塔塔尔族 4890 新疆(4501人)赫哲族 4640 黑龙江(3910人)高山族 4461 河南946人,福建416人,广西409人珞巴族 2965 西藏(2691人)原文地址:民族
分布全国各地壮族
广西(1421万),云南(114万),广东(57万)满族
辽宁(539万),河北(212万),黑龙江(104万),吉林(99万),内蒙古(50万),北京(25万)回族 9816805 宁夏(186万),甘肃(118万),河南(95万),新疆(84万),青海(75万),云南(64万),河北(54万),山东(50万)等苗族 .1%在贵州(430万),2149%在湖南(192万),1167%在云南(104万),562%在重庆(50万),518%在广西(46万),24%在湖北(21万),165%在四川(15万),135%在广东(12万),069%在海南维吾尔族 8399393 新疆(835万)土家族 .5%在湖南(264万),31%在湖北(218万),18%在贵州(143万),18%在重庆(142万)彝族 ,7%在云南(471万),27,1%在四川(212万),10,8%在贵州(84万)蒙古族 .2%在内蒙古(400万),12.2%在辽宁(70万),3.3%在吉林(17万),3.3%在河北(17万),2.9%在新疆(15万),2.9%在黑龙江(14万),1,5%在青海藏族 .6%在西藏(243万),23.7%在四川(127万),19.8%在青海(109万),8%在甘肃(44万),2.4%在云南(13万)布依族 2971460 贵州(280万)侗族 2960293 贵州(163万),湖南(84万),广西(30万)瑶族 .1%在广西(147万),21,5%在湖南(70万),8%在广东(20万),8%在云南(19万),1.5%在贵州朝鲜族 1923842 吉林(115万),黑龙江(39万),辽宁(24万)白族 %在云南(151万),7.7%在贵州(19万),7,2%在湖南(13万)哈尼族 1439673 云南(142万)哈萨克族 1250458 新疆(125万),甘肃,青海黎族 1247814 海南(117万)傣族 1158989 云南(114万)畲族 %在福建(38万),27.4%在浙江(17万),12.1%在江西(7万多),4.2%在广东僳僳族 .9%在云南(61万),2.8%在四川仡佬族 579357 贵州(56万),广西东乡族 .3%在甘肃(45万),15.1%在新疆(5万多)拉祜族 453705 云南(45万)水族 406902 贵州(37万)佤族 396610 云南(38万)纳西族 .6%在云南(30万),3.1%在四川羌族 306072 四川(30万)土族 241198 青海(19万),甘肃(3万)仫佬族 207352 广西(17万),贵州(不足3万)锡伯族 .4%在辽宁(13万),19.1%在新疆(3万多),5.3%在黑龙江,2%在吉林柯尔克孜族 160823 新疆(16万)达斡尔族 132394 内蒙古(7万多),黑龙江(4万多),新疆景颇族 132143 云南(13万)毛南族 107166 广西(7万),贵州(3万)撒拉族 .8%在青海(8万多),7.7%在甘肃(1万),4,2%在新疆布朗族 91882 云南(9万)塔吉克族 41028 新疆(39万)阿昌族 33936 云南(34万)普米族 33600 云南(32万)鄂温克族 30505 内蒙古(26万),黑龙江怒族 28759 云南(28万)京族 22517 广西(2万)基诺族 20899 云南(21万)德昂族 17935 云南(18万)保安族 %在甘肃(15万),5%在青海,3.9%在新疆俄罗斯族 15609 新疆(09万),内蒙古(05万)裕固族 13719 96%在甘肃(13万),2.3%在新疆乌孜别克族 12370 新疆(12万)门巴族 8923 西藏(8481人)鄂伦春族 %在黑龙江(3871人),44.5%在内蒙古(3573人)独龙族 7426 云南(5884人)塔塔尔族 4890 新疆(4501人)赫哲族 4640 黑龙江(3910人)高山族 4461 河南946人,福建416人,广西409人珞巴族 2965 西藏(2691人)
范文二:傣族----简介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特别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井加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目瑙纵歌”,意为“大伙跳舞”。这是景颇族规模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庆祝活动形式之一。历史上,举凡出征、凯旋、五谷丰登、婚丧嫁娶、喜迎嘉宾,景颇族都要举行目瑙纵歌这一喜庆活动。绿叶长街宴: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糯米饭、绿叶宴节日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窝罗节火把节德昂族主要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地区,中国一侧在云南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缅甸一侧在掸邦、克钦邦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错而居。民族舞蹈主要是象鼓舞和水鼓舞。传统节日是泼水节蒲公英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蒲公英同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蒲公英的花中午开,早晨和傍晚不开放。在乡间,它也叫布谷英。黄山天都峰,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此峰特色是健骨竦桀,卓立地表,险峭雄奇,气势博大,在黄山群峰中,最为雄伟壮丽。与莲花峰、光明顶并称为黄山三大主峰。天都古时无路,难登峰顶。据山志载,唐代岛云和尚曾历经千险,从东侧攀崖,始至峰顶。天都峰与莲花峰、光明顶并称为黄山三大主峰。天都古时无路,难登峰顶。据山志载,唐代岛云和尚曾历经千险,从东侧攀崖,始至峰顶。他是现存文字记载中登上天都峰的第一人。那时,攀登"于石壁外无路",其艰险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与古今中外探险家相比,也未必逊色。天都峰上奇景很多。峰顶突然平阔,有石室嵌立,可容数十人。室外有巨石,形如醉仙斜卧,名为"仙人把洞门"。另有仙桃石、天梯、鲫鱼背等奇景,以及探海松、舞松等奇松。峰壁巨岩上,有"登峰造极"等石刻。文峰头极目远望,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巧石献奇。若烟云乍起,披霞驭风,如入仙境。古诗有句:"任它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1965年5月,董必武题咏:"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今有民谣:"不上天都峰,等于一场空。"意为游黄山而不登天都,等于虚此一行。1983年,浙江温岭石工队又在半山寺上方,从天都的腰南侧峰壁上另辟新径至天都峰顶,全长1050米,共2175级台阶。沿途风光奇绝,为黄山增添了许多新的景点。小兴安岭基本情况中国黑龙江省山脉。西北接伊勒呼里山,东南到松花江畔,长约500公里。小兴安岭西与大兴安岭对峙,又称“东兴安岭”,亦名“布伦山”。纵贯黑龙江省中北部。 在西部有几个火山群:德都五大连池火山群,有14个火山丘;科洛火山群,有5个火山;二克火山群,有3个火山丘;尖山火山群等。这些火山群都比较年轻,是第四纪以来形成的。其中五大连池火山群最年轻,素有“火山博物馆”之称,1720年其中的老黑山、火烧山火山喷发,熔岩流堵塞了讷莫尔河支流,形成五个串珠状堰塞湖,称为“五大连池”。它是我国第二大火山堰塞湖和著名的游览胜地。地理地形小兴安岭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北纬46°28′至49°21′,东经127°42′至130°14′。北部以黑龙江中心航线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49.5公里,是中国东北边疆的重要门户。林业施业区面积386万公顷。小兴安岭属低山丘陵,地理特征是“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北部多台地、宽谷;中部低山丘陵,山势和缓;南部属低山,山势较陡。最高峰为平顶山,海拔1,429米。西部铁力市位于松嫩平原,地势呈波状。水文气象小兴安岭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严寒、干燥而漫长;夏季温热而暂短。年平均气温-1℃至1℃,最冷为1月份,-20℃至-25℃,最热为7月份,气温20℃至21℃,极端最高气温为35℃。全年≥10℃活动积温1,800℃至2,400℃,无霜期90天至120天。年平均日照数2,355小时至2,400小时。年降雨量550毫米至670毫米,降雨集中在夏季。干湿指数1.13至0.92,属湿润地区。林木资源林区森林茂密,树种较多。有林地面积280万公顷,森林覆被率为72.6%,活立木总蓄积2.4亿立方米。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杨、椴、桦、榆等,藤条灌木遍布整个施业区。1998年木材生产总量为214.5万立方米,同时,每年还有100多万立方米的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可为木材综合利用提供充足的原料保证。人们一边伐一边栽,保持了生态平衡。动植物资源小兴安岭的森林、沟壑中,栖息着东北虎、马鹿、驼鹿、黑熊、野猪、猞猁、野兔、松鼠、黄鼬等兽类50余种,鸟类有榛鸡、雷鸟、中华秋沙鸭、金雕、啄木鸟、猫头鹰、杜鹃等220多种。山林内有野生药材320多种,其中鹿茸、熊胆、麝香、林蛙油、人参、刺五加、五味子、三颗针、党参、黄芪、兴安杜鹃等十分名贵。小兴安岭还是山野果、山野菜的丰产区。有松籽、平榛、山核桃、山梨、山葡萄、猕猴桃、都柿、蓝靛果、草莓等山野果30多种;有蘑菇、木耳、猴头菌、刺嫩芽、金针菜、猴腿、蕨菜等已被采集利用的山野菜资源20多种,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在黑龙江水域,生长的鱼类有7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鲑鱼(俗称大马哈鱼)、鲟鱼(俗称七粒附子)、鳇鱼、鲤鱼、鲫花、鳌花、鳊花(俗称“三花”)、哲罗、法罗、雅罗、胡罗、同罗(俗称“五罗”)等。矿产资源据初步勘探,有金、银、铁、铅、锌、铝、锡等金属矿藏20多种,已探明的金属矿床、矿点达100多处,其中黄金储量居黑龙江省首位。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更为广泛。有石灰石、大理石、玛瑙石、燧石、紫砂陶土、泥炭、珍珠岩、水晶石、褐煤等25种,矿点多达140多处。旅游资源巍巍的小兴安岭绵延起伏,逶迤千里;美丽的汤旺河碧波荡漾,流光溢彩;茂密的大森林郁郁葱葱,层峦叠翠。这里,冬长夏短,日温差大,气候变化悬殊。林区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造就了各有特色的四时景观:春天的雪中花、夏季的清凉地、秋日的五花山色、隆冬洁白的世界。依此可开展春游、夏漂、秋赏山色、冬嬉雪的四季养生旅游。这里不仅四季带给你不同的景象,就是每一天、每一时都是气象万千,令人心潮起伏:晨观拱北云海、夕望卧虎日暮、晴日朗空万里、雨中山色空蒙。人文历史隋时小兴安岭地区居住着许多民族集团和民族国家,《隋书》将其列入东夷传而统称东夷,其中高句丽国力最为强盛并与隋接壤。公元668年,唐朝灭亡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后来靺鞨逐步崛起,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靺鞨之后金代的女真人崛起于中国东北小兴安岭附近,金代作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统治,虽然它只有120年的历史,但它对中国历史北部疆域的缔造,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中却做出过贡献。
范文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材料一、我国的民族国情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有1个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有五个民族自治区。我国56个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二、我国的民族关系内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相互关系: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写入宪法、建国初期的民族问题的宣讲团,西藏的民族改革,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团结表彰大会等。三、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含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中,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民族平等权利是广泛的汉利,它包含各民族当家作主,以平等的地位管理国家事务和地疗事务的权利,也包括各民族平等地享有发展经济、接受教育、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等权利。我国在法律上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还采取多种措施,使各民族在实际生活中切实享受到真正的民族平等权利。2.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是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民族团结的主要内容是各民族要和睦相处,情同手足。民族团结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经常性地进行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禁止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在各族人民中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问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及时和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对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的,依法进行处置。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实践证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充分尊重、保障各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经济发展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国家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如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实施对口支援与合作等等,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5.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民族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专业院校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强党的领导,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少数民族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可靠保障。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和体现,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有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各民族公民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诉讼的权利,各类学校可以使用民族语言教学和开展双语教学,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实行扶持政策,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彼此的语言文字。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内容,表现在饮食起居、节日庆典、婚姻和丧葬习俗等方面。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促进民族平等与团结,有利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我国尊重各民族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对严重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在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影响,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各民族公民有宗旺信仰的自由,信教与不信教的人地位平等。国家机关、社会团仁和个人都不得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强制任何人信仰宗教或不信仰丢教。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四、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个民族饮食起居、礼仪交往的风俗习惯中,也有一些禁忌。这些禁忌是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比如,达斡尔族人和鄂温克族人忌讳用刀、剪等带利刃的东西指人;满族人、瑶族人、畲族人禁食狗肉;高山族人在祭祀、出猎、丧葬的时候忌吃鱼……特别提到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十个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在饮食起居上也有忌食猪肉,不吃自死的动物和动物的血等禁忌。这些禁忌,是穆斯林民族兄弟的一种社会生活习俗。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关照彼此的习惯和喜好,不要随便说三道四,更不能乱开玩笑。因为这样做,会极大地伤害民族感情,影响民族和睦与团结。同样,人口众多的汉族也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也需要尊重。只有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才能避免产生误解、误会,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如果因一时不了解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无意当中触犯了兄弟民族的禁忌,就要及时真诚道歉,求得谅解。但如果是故意冒犯少数民族的禁忌,破坏民族团结,情节十分严重的,那就违反了国家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五、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牞维护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正义。民族团结的基础是平等牞团结的前提是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牞即通过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备了根本政治条件,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色和民族差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这些差异和差距的存在,必然影响各民族的利益关系和民族团结,从而影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始终要充分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更不会有互助互利的社会风尚。也就是说,没有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目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2004 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67.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71.4%。因此,我们必须以民族团结为前提条件,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各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团结,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都是以各民族的团结为基础的。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中国就会陷于动乱和分裂,中国就不成其为中国。只有团结才有凝聚力。团结则兴盛,分裂则衰败。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同时,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我国的强大,总是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企图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并策动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从事分裂活动,危害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原则,积极开展反对分裂主义的斗争,以增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六、安徽省少数民族情况安徽省属少数民族散居省份,55个少数民族成份俱全,现有少数民族常住人口39.5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66%。回族、满族、畲族为我省世居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最多,约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83%,居全国第9位。少数民族在全省呈“大分散、小聚居”状分布,沿淮淮北多且相对集中,沿江江南少而分散。全省现有9个民族乡(场)、1个民族农场(享受民族乡待遇)、13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116所民族中小学。七、 我县少数民族情况我县居民历代均为汉族,抗日战争后始有少数民族迁入。如今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保安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八、各族青年如何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维护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一名青年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打印新闻
范文四:我谈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自治区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和坎坷路程。当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注着崛起的中华民族,我们都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儿女而感到自豪。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新疆各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着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6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着。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扞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范文五:定义1:一般来说,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相处、友好合作、联合奋斗、携手共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团结的含义,有它的特定的范围和阶级基础源自: 论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 金炳镐来源文章摘要:邓小平民族理论中关于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理论论述很多。其中,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性任务,是我国社会稳定和民族发展的前提;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民族的共同意志等论述,则是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重要理论。定义2:一、党的民族团结思想的发展无论是“两个离不开”还是“三个离不开”归根到底是指民族间的团结问题.所谓民族团结是指在民族平等基础上的各民族间的团结即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友好交往和睦相处相互支持联合奋斗源自: 从“两个离不开”到“三个离不开”——试... 《中共党史研究》 2000年 马惠兰来源文章摘要: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各民族间的团结。建国以来,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提出“两个离不开”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时代发展特点。“三个离不开”思想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各民族间的团结对于保障各民族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发展。定义3: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协调和联合.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两者是辨证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实现民族真正平等的保证
范文六:彝族节庆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举行。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办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在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彝族火把节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到人家破坏人们的生活。地上一位叫包聪的大力士与他摔跤定胜负。恶魔斗输后放出各种害虫来糟蹋人们的庄稼。包聪又集合起人们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死害虫,保卫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这一天呢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傣族节庆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时间在每年的四月。按时序计算,阳历的四月,相当于傣历的正月,因此,也是傣历的新年节。一般要过三至五天。这一天清晨,人们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之后,群众的泼水活动开始了,人们涌出大街小巷,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是人们异常高兴,因为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期间,人们还举行划龙船比赛。夜晚,则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制烟火,点燃引线,火药燃烧,在空中喷放出绚丽色彩,犹如群星闪耀,光彩夺目。苗族节庆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这几天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笙、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爬花杆等。回族节庆开斋节是回族的盛大节日。回历每年九月为斋月,期间,人们只允许在日出前和日出后进食。经过一个月的封斋,十月初开斋,故称开斋节。据伊斯兰教有关经典的记载,在封斋满月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率领穆斯林步行到郊外公共旷野,举行礼拜,穆罕默德沐浴后,身着整洁服装,并散发“菲吐尔”钱,从此以后,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隆重庆祝。在这一天,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沐浴更衣,聚集在附近的清真寺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人们互赠礼品,并准备杏仁、杏干、油香、油炸果子,还有奶茶、五香茶等款待亲友和朋友。人们还结伴游玩,唱歌跳舞。彝族节庆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举行。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办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在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彝族火把节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到人家破坏人们的生活。地上一位叫包聪的大力士与他摔跤定胜负。恶魔斗输后放出各种害虫来糟蹋人们的庄稼。包聪又集合起人们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死害虫,保卫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这一天呢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傣族节庆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时间在每年的四月。按时序计算,阳历的四月,相当于傣历的正月,因此,也是傣历的新年节。一般要过三至五天。这一天清晨,人们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之后,群众的泼水活动开始了,人们涌出大街小巷,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是人们异常高兴,因为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期间,人们还举行划龙船比赛。夜晚,则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制烟火,点燃引线,火药燃烧,在空中喷放出绚丽色彩,犹如群星闪耀,光彩夺目。苗族节庆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这几天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笙、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爬花杆等。回族节庆开斋节是回族的盛大节日。回历每年九月为斋月,期间,人们只允许在日出前和日出后进食。经过一个月的封斋,十月初开斋,故称开斋节。据伊斯兰教有关经典的记载,在封斋满月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率领穆斯林步行到郊外公共旷野,举行礼拜,穆罕默德沐浴后,身着整洁服装,并散发“菲吐尔”钱,从此以后,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隆重庆祝。在这一天,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沐浴更衣,聚集在附近的清真寺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人们互赠礼品,并准备杏仁、杏干、油香、油炸果子,还有奶茶、五香茶等款待亲友和朋友。人们还结伴游玩,唱歌跳舞。
范文七: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基本内涵反对民族压迫和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民族团结的主要范围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如何使各民族共同发展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怎样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重要意义“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首著名的《团结就是力量》,曾经擂响了各民族团结救亡、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铿锵战鼓,吹响了各民族团结建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激越号角,时至今日,仍然激励着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
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一个家庭不团结,可能亲人反目;一个民族不团结,可能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团结,可能分崩离析。我国各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迁徒、贸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欺凌。当时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必然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的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肩战斗。今天,
范文八:奇特的偷菜节习俗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习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愉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自得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有趣的哈萨克族的称呼礼节导读:? 称呼 :哈萨克族对老人尊称阿塔(爷爷)、阿怕(大娘);比自己年龄稍大的称阿俄(哥哥)、阿拜克(姐姐);比自己年龄稍小的称义尼(弟弟)、哈尔恩达斯(妹妹);对自己的父亲尊称阿开;青年同性之间互称朵斯(朋友);对干部职工一般称交勒达斯(同志)。静宁自古多以平房为安身生息之地,平房组成的院落叫宅基地,一家一院,数家组成一个村子。静宁人盖房打院十分讲究。宅基地一般选在背风向阳的山根、沟垴、坡地的平台处。修房打院,都有一定的仪式。四合院院正中上房是院里最为讲究的一座房子,称为 “ 上房 ” 或 “ 客房 ” ,供长者居住。上房一般为 “ 人 ” 字型的架子房,所以又称架子上房。上房的基地较其他房高,特点是高大,宽敞,结构合理,造型美观,抗震性能强。 箍窑先用土堆成窑形窑旋,(楔子)或叫 “ 窑心 ” ,然后用胡基,即土坯,抹草泥挤砌,窑箍成后,外面用泥抹光,以利雨水。这种窑干燥,没有潮湿气,窑内盘通间土炕,冬天十分暖和。高房建在 “ 地棚 ” 或箍窑上面,靠院墙修建,石头或砖块砌台阶,也有木质台阶。高房四周开窗,用以看家护院。
范文九:1、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2、回族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3、苗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范文十:“那达慕”“慕” 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是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译为“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
那达慕过去时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 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 、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 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那达慕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一直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流传和发展,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成为了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那达慕上的各项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众的综合素质。那达慕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发掘、抢救和保护那达慕,对中国体育史,乃至世界体育史的丰富和完善都有着者重要价值。因为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精彩的赛牦牛和马术表演等。2009年西藏拉萨雪顿节是8月20号开始,8月26号结束,同时期间将有拉萨国际马拉松比赛一起进行。雪顿节 节日活动的中心在拉萨西郊的罗布林卡。这里从前是西藏地方政教首领达赖喇嘛的夏日园林。节日来临,罗布林卡以及周围的树林里,一夜之间便会涌现一座色彩鲜艳的帐篷城市,还形成几条热闹繁华的节日市街,几乎整个拉萨城都搬进了这片绿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声舞蹈中过着野外生活,深沉热烈的歌声伴着高原特有的乐器在树影里传播,这是拉萨人最有活力的日子。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民间相传,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雪顿节,是西藏最隆重的节日,千千万万的佛教徒从全世界涌向拉萨,以最虔诚的心、一步一个顶礼膜拜,朝圣道至高无上的佛祖。佛教信徒们到山上去修行,修行完毕时家里的亲人带着酸奶到山上去迎接他们,在回家的路上人们吃酸奶、跳舞、唱歌。每年此时,西藏各地的藏戏主要流派会聚在拉萨罗布林卡连续几天进行表演和比赛,其场面热闹非凡。最隆重的晒佛仪式、最欢腾的藏戏表演,还有赛牦牛、歌舞表演,神秘的西藏风情尽在眼下。
晒佛作为节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瞩目的仪式。早上8点钟,哲蚌寺背后的半山腰上,在第一缕曙光
哲蚌寺晒佛 的辉映下,伴着凝重、庄严的法号声,一幅500平方米的、用五彩丝绸织就的巨大释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颜……数万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游客无不双手合十,顶礼膜拜。
哲蚌寺,是公元1416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四弟子降央曲结所建,占地25万平方米,是西藏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群分4500平方米的措钦大殿、堆松拉康三世佛殿、四大扎仓(经学院)、甘丹颇章大殿等,因其白色外墙建筑依山而建,从远处看来像很大的米堆,而米堆在藏语称作哲蚌,这就是哲蚌寺名称的由来。藏戏藏戏演出为另一重头戏。从雪顿节的第二天开始,在罗布林卡、布达拉宫对面的龙王潭公园内,藏戏队伍每天不停歇地从上午11点直唱到暮色降临。据说,因为时间有限,这已经是提取剧目中的精华部分,否则一出戏会唱上几天,表演者自得其乐,观赏者更是乐此不疲。卡垫铺在草地上,亲朋好友闲适地围坐在一起,摆上一路背来的青稞酒、酥油茶,还有自己做的各种藏式点心,很多藏民一边听着藏戏,一边摇着手中的转经筒,或是捻着佛珠。藏戏的故事,有《诺萨法王》、《文成公主》等,其高亢动人的唱腔、抑扬顿挫的独白、神奇瑰丽的面具、古朴肃穆的服饰、优美动人的舞姿,历经600余年的洗练,藏戏散发着一种浑然天成、底蕴丰厚的独特魅力。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为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火把节 居住在鹤庆、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要举办耍火活动。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到了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据传,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节日一大早,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树,象征昂姑咪的化身。树上挂满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树上挂系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下午用牲礼祭过“化身”后,由村中年岁最高的一老妇人将“化身”点燃。参加活动者,各从“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将其点燃。尔后,众人在老妇人的带领下,环“化身”跳起锅庄舞,歌颂昂姑咪献身传火的功绩。礼赞过“化身”后,各人相约成组,手舞火把,穿舞于村寨、田野、山林间放声高歌。祈求火神昂姑咪赐福,庇佑全村人人畜兴旺、五谷丰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舞火唱种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物产富庶。据传,这里的居民是当年孔明和孟获在此屯军留下的后代。这块沃土是当年孔明与孟获结盟时共同开垦出来的。并在6月24日晚点火夜战,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种,荒甸从此变成了良田。为了纪念这一日子,每到这一天,后人就要点火把夜战播种小春作物。是时,老人和孩子们手舞火把,环田地歌舞助兴,青年人在田间播种。劳动生产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另有一番风味。古往今来,每年的火把节之夜各民族都在同一地域庆祝,从山寨到城镇,从高山到平坝,人人燃起火把,手拉手足跟足围成圈子载歌载舞。老人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吹弹着挂在胸前的口弦,祈望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歌唱美好的生活。在月光下一把把火把,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像一颗颗天上的繁星落到人间,到处是火的世界,到处是歌舞的海洋。人们尽兴地唱,尽兴地跳,火把节之夜的热闹场面历代文人多有描述。火把节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个晚上吃过晚饭,首先由某一家开始点燃火把,然后就争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们唱起火把歌,歌声随着火把的漫延响彻山谷。随后按约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条火龙来到公共娱乐场地,他们将火把集中起来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围着火堆,快乐地跳舞游戏。在改革开放、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今天,火把节赋予了更新的群众性、娱乐性、多样性的内容。人们不仅继承和发扬光大其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而且溶进了时代的气息,构成新的景象。例如节日期间,国外游客,省内外游客大量涌来,做买卖的人大量涌来,外来者远远超过本地人,火把节成为火把节 吸引各方人土前来观光旅游和贸易洽淡的手段和机会。各种群众性的文艺体育表演节目也一年比一年更丰富多彩,民间节日也自然成了地区性的节日,从乡村节日走向了城乡节日,从单一民族节日成为了多民族共同的节日。真正知道和了解彝族的人不多,但一说“火把节”和’阿西跳月”,人们便不会感到陌生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要了解原汁原味的火把节还是在乡村中,特别是远离城区的偏僻的村寨才具备民间地道的习俗风情。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的第一天晚上,小孩子们除了唱歌、跳舞、捉迷藏外还做一种叫“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由一人扮做“老鹰”,其余的人排成一条长龙,依次揪住前一人的后衣摆,长龙的第一人扮做“母鸡”护后面的“小鸡”。“老鹰”拚命抓后面的“小鸡”,后面的“小鸡”看到“老鹰”来抓时,前面的“母鸡”也拼命去抓“老鹰”,如果“老鹰”被“母鸡”抓着,就要来充当母鸡保卫小鸡。后面的小鸡一方面要摆动以躲避老鹰,一方面还要“吱哟”地叫唤。“老鹰抓小鸡”游戏前,母鸡要张开翅膀护小鸡(扮母鸡者伸开双手)并学母鸡叫“咕来!咕来!”老鹰才能开始抓小鸡。除了“老鹰抓小鸡”外,还有一种规模较小的“狐狸护石子”的游戏。即一人扮做母狐狸,手和脚着地,身下摆上三个石子扮做狐仔,一人扮做老虎去抓“母狐狸”身下的石子,母狐狸用脚踢着老虎,老虎就要来替换母狐狸护卫狐仔。人们在大敞坝上烧起一堆篝火,做各种游戏时,上下辈之间的拘谨在这节日的气氛中荡然无存。俗话说,火把节是玩的节日,过节三天没玩错的说法。就连那些刚接来婆家过第一个火把节的新媳妇(凉山彝人新婚夫妇成家一般都从火把节开始坐锅。)也用披毡半掩着脸羞羞答答地藏在婆婆姑子背后看热闹来了。人们狂欢到一弯弦月升上东山时才回家歇息。姑娘们激动得索性不睡,你帮我我帮你地帮着收拾打扮。准备第二天的穿着打扮,并准备干粮、肉食、水果等东西,以便更好地前往相聚过节之地。火把节不仅是每个家庭传统的节日,也是各家各户亲戚朋友交往欢聚的节日。 火把节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彝族的重要节日,庆祝的节目主要有:斗牛:在人们围起的大圆圈中,两头凶悍结实的牯牛角抵着角,在主人的吆喝中、观众的呐喊声中拼命搏斗。获得最后胜利的牛只将披红挂彩,得到奖品,大家也会上前称赞这头牛的主人是牧农好手,方能养到这样的好牛。摔跤:摔跤活动在彝族很盛行,分绊脚和不绊脚两种,以摔倒为输;不同村寨推选最强壮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进行比赛,获胜者除了获颁奖品外,他们自己的村寨还另以酒、羊、牛等美食来庆祝和鼓励。此外,还有精彩的射箭比赛,而会场无时无处不聚集着许多骑马的少年和穿鲜艳服装的彝族姑娘,他们对歌跳舞,围观者高歌伴唱,到处充满欢乐的歌声和笑得合不拢嘴的老人家,连远道而来的游人也感染了节日喜庆的气氛。热情奔放的篝火晚会夜幕低垂,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烤肉,然后以松枝点燃火焰,手举火把围绕跑一圈,祈祷消除虫灾病害,祈求丰收连年。热情沸腾的群众,将火把围成一堆一堆的篝火,成千上万的彝族儿女跳起“大三弦”舞,全部人即刻沉浸在火海、歌海、舞海及花海中,尽情欢歌狂舞,直到天边吐鱼肚白,雄鸡唱晓。火把节也是少男少女点燃爱苗、传达情意的好时机,姑娘们穿着自己缝制的衣裳展示灵巧的手艺,小伙子在种种比赛和表演中博得姑娘们的芳心及微笑。到了此时此刻,他们都找到意属的心上人,根据习俗男方可以抢夺女方身上的信物,作为订情之物;他们也借着通宵欢歌狂舞,互相表达爱意,绵绵情意与熊熊烈火,照红了夜空,也照亮有情人的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方民族的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