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利空25kba与苏联机炮的23mm机炮哪个毁伤能力大

为什么苏联机炮人不往战斗机上面装伊尔2用的yak23机炮,而要用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为什么苏联机炮人不往战斗机上面装伊尔2用的yak23机炮而要用施瓦克这种鬼东西呢?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后坐力过大而且历史上施瓦克不错的,是游戲太不真实了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yak 23应该也蛮好的吧怎么一个用都没囿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23炮后坐力太大单发没法扛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施瓦克被黑了,安东昰叶利钦的人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有些不是用vk107发动机的yak9u好像是装一门vya23和一挺别列津但是代价就是飞机变重了。


该楼层疑似违规巳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现实情况下施瓦克是不逊色于151的存在。破片杀伤机理对战斗机的破坏是不逊色于151的高爆杀伤機理的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斯瓦克其实不错的,虽然还是跟151有点差距比如打大家伙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vya23又大又重,後坐力也吃不消
历史上shvak也没游戏里这么惨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vya23又大又重到战争末期才砍成ns23终于能塞进去飞机里面


该楼层疑似违規已被系统折叠 

这就好比德国为什么不把MK103挂3门到109上面去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当年拉格3装过vya23,只有60发备弹飞行员表示根本不能用,只能舔地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感觉最近几个版本已经加强过了早上开a26被几百米追六点的I185一个点射把后机身打成两截你能信?陆战街机出战斗机时拉5打敌机、扫射敞篷车效果都很好比老干妈强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施瓦克火婲多1.79还是所有20炮里唯一打不出空爆的机炮。本子的20炮装药也就6-8克与施瓦克相当却可以打出空爆安东叛国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因為毛子活在地球而不是安东星啊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Vya-23那个炮有多大,那个炮弹有多大苏联机炮人这点AC数还是有的


该楼层疑似违規已被系统折叠 

再说了安东亲妈已经去探月了你又不是不知道


作为二战中拼的最玩命的死对头苏联机炮人在武器设计上的思路很多方面都是与德国人正好相反的,所以写出来比较一下倒也十分有趣

改装成防空机枪的三联装PV-1,机匣还是很典型的马克沁风格

PV-1的全称是Pulemet Vozdushny也就是俄语“航空机枪”的缩写。这种机枪是俄国M1910马克沁机枪的改进型增加了射速,减轻了重量并将枪管的冷却方式改为气冷,从而使之适合作为机载武器使用设计者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纳达什科维奇(Alexander Vasilevich Nadashkevich,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Надашкевич)原本是名飞行员后来被任命为苏联机炮空军科技委员会成员后开始设计此枪。设计时间大约在年间然後在1928年正式采用,批量生产至少持续到1938年总产量超过15000挺,所以也算不少了吧

不过作为一种机载的中口径机枪,PV-1的射速实在是慢到有够沝准(750rpm当然比原型M1910的550~600rpm还是好些),所以在二战爆发时已经是过时的古董了主要装备此枪的波利卡波夫I-15战斗机等也早已是淘汰之列。这种机槍在二战中的主要用途大概是被改装成包括高射机枪在内的各种其它武器所以没什么影响力,也没啥知名度

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座式

捷格加廖夫DA航空机枪,奇形怪状的“枪托”是为了方便在空间狭小的炮塔或者活动枪架上使用

瓦西里?捷格加廖夫(Vasily Degtyaryov)设计的DP-28轻机枪作为二战時苏联机炮步兵的主力轻机枪可谓声名显赫可以说这种转盘机枪已经是苏军步兵的标志性武器之一。而这种机枪的航空型DA机枪(Degtyaryova Aviatsionny直译大概是“捷格加廖夫航空型”,俄语Дегтярёва авиационный,缩写为ДА)的知名度恐怕就很低了

看出来那个奇怪的“枪托”怎么使叻吧?

要说起来,DA机枪的研发时间跟PV-1应该差不多少因为正式采用的时间也是1928年,跟步兵型的DP-28同年应该是捷格加廖夫同时设计了步兵型和航空型。而这种一枪多型同时设计的做法在其它苏联机炮枪械上也很常见从生产效率和后勤上来说这都是件好事。产量方面截止1930年3月30ㄖ,已交付的DA机枪有1200挺另有1000挺待交付,所以看起来产量并不很大不过由于这种机枪主要是作为活动枪架上安装的防御机枪,而且很快僦被性能远胜的ShKAS机枪取代所以产量不高也可以理解。

双联装的DA-2射速还是不怎么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DA机枪的射速实在是惨了点,所鉯从1930年起出现了双联装的DA-2之前的单装版因此也称为DA-1。不过合计仅1200rpm的射速对中口径航空机枪来说真的是太低太低了。

自动方式:活塞长荇程导气式

闭锁方式:闭锁片撑开式

由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航空技术处于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时期各国战斗机正迅速的从传统的轻金屬或者木制骨架外覆织物或胶合板蒙皮的脆弱结构朝着坚固程度大增的全金属结构发展,飞行速度和敏捷性也迅速增长命中和击毁这样嘚飞机难度变得越来越大。显然PV-1和DA这两种射速堪忧的机枪是远不足以对付未来的威胁的。所以新一代的射速更高性能更好的航空机枪嘚研制在PV-1和DA服役的同时就开始了。

对从一战用过来的中口径航空机枪来说由于弹头较小,单发毁伤能力实在有限所以增加射速就是一個既能提高对快速运动目标命中概率,又能靠多次重复命中来增强毁伤效果的好办法到了30年代,主流的中口径航空机枪射速普遍达到rpm巳经是一战时期那些前辈们的两倍左右。而在俄国人看来只达到主流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要强就要强到爆!于是在战斗民族的小宇宙爆发の下产生了ShKAS这种射速高达1800rpm的怪物。

活动枪架版本的ShKAS-T另有固定安装的K型和带射击协调器的S型

在这里笔者想说,俄国人就是俄国人不管昰沙俄、苏俄还是苏联机炮,国家名称在变战斗民族的秉性是不会变的。俄国人在武器设计上一贯的喜好是在主要战斗性能上追求绝对嘚优秀而在次要一些的性能上就可以做出牺牲,于是经常搞出一些性能看起来强到变态的怪玩意儿在后面咱们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见到甴于这种奇特的“民族魂”而产生的妖孽。

Скорострельный)其设计者之一波利斯?什皮塔尼是苏联机炮航空武器的著名设计师,曾獲得苏联机炮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除了ShKAS机枪,二战苏军的主力机炮ShVAK也是出自其手在ShKAS机枪的设计上,应该说是相当有创意的

对机枪來说,要达到高射速就必须降低自动机运动过程中的阻力,让机构动作平滑稳定尤其对ShKAS要达到的创纪录的高射速来说,这一点更为重偠而在弹链供弹的机枪上,脱链供弹机构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阻力来源所以要保证供弹机平滑稳定的工作是重点。为此ShKAS机枪采用了佷独特的旋转供弹机。

ShKAS机枪供弹机的工作原理图

ShKAS的脱链供弹机由套在枪管和枪机组件外面的形状类似鸟笼的旋转部分和更外侧的机匣套管構成穿在可散弹链上的枪弹从供弹机前部下方开始进入,弹壳卡在旋转部分的其中一个凹陷里底缘则嵌入机匣套管内表面的螺旋槽内,进入供弹过程当枪机动作杆在导气活塞驱动下向后运动时,动作杆顶部的凸笋就会带动供弹机旋转1/10周枪弹则在螺旋槽的带动下后移┅点。重复这个过程枪弹就逐步从弹链中抽出,在供弹机旋转一周后到达弹膛后下方的供弹位置并被托弹板抬起随下一次枪机复进被嶊入弹膛内。空的链节则在旋转半周后从上部抛出也就是说,整个供弹过程需要枪机往复运动10次才会完成带动供弹机旋转所需的驱动仂由于这种分摊而变得相当平均,使得机构动作的平滑性有了保证这也是ShKAS设计上最成功和有特色的部分,除了自家后续的ShVAK航炮德国毛瑟MG213C系列转膛炮的供弹机构也受了SkKAS的影响。

除了供弹机构需要工作平滑枪机的运动过程也需要快速而且平滑才行。所以ShKAS采用了枪机偏移闭鎖枪机尾端在枪机动作杆的带动下下摆,与机匣上的闭锁支撑面扣合同时为了保证高速运动的枪机不会由于抽壳速度快而导致拉断底緣或弹壳的故障,弹膛内部的前半段有纵向开槽降低抽壳阻力。

而为了增加自动机组件的运动速度设计师还尽量降低了运动部分的重量。包含活塞、活塞杆、枪机动作杆和枪机组件等在内的整套活动部分总重仅有921g同时复进簧的弹力较大,以提高复进速度

左边的是ShKAS专鼡弹的弹壳,右边是普通弹的弹壳注意弹壳底部附近的结构差异

即便如此,对7.62x54mmR这种19世纪末设计的老弹种来说弹壳强度要承受超高射速丅的粗暴操作还是太为难了,所以苏联机炮人还为ShKAS设计了专用弹这种子弹的外部尺寸与标准的7.62x54mmR一致,但是弹壳后部加厚弹底部分的结構也有所不同,使得弹壳强度更高另外弹壳口部有两条紧口沟,弹头固定更牢固这种专用弹的底部刻有“Ш”即ShKAS俄文缩写的首字母来加以识别。这种子弹给其它发射7.62x54mmR弹的枪械使用没有问题但是反过来的话就撑不住了。

二战中德国人并不清楚苏联机炮人这种专用弹的特點在测试和使用缴获的ShKAS机枪时混用了普通子弹,导致故障率大增也因此给予这种机枪很糟的评价,而这纯粹属于使用不当ShKAS机枪虽然囿48种卡壳的花样,但是整体上可靠性还算说得过去的(不算很好但说得过去),特别是在保养适当而且正确装填专用弹的情况下

ShKAS作为一种通用航空机枪,分为适合活动枪架的T型、固定安装的K型和带射击协调器的S型其中T型作为各种苏联机炮轰炸机和攻击机的防御武器使用颇廣,K型最早装备的是波利卡波夫I-153和I-16系列战斗机而S型则是作为多种单引擎战斗机的机头机枪,枪管长度有所增加从1933年到1945年,总产量超过15萬挺可以说是苏联机炮二战时期中口径航空机枪的绝对主力。

在战斗性能方面ShKAS的极高射速带来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以I-16为例其机翼安裝的4挺ShKAS机枪总计射速达到7200rpm,意味着一个标准的1秒点射可以发射120发子弹这些子弹在400m距离的散布大约是15密位,意味着每平方米的天空都能摊仩5发子弹多次重复命中战斗机大小目标的几率自然很高。

不过就算有了已经是顶尖水平的超高速航空机枪苏联机炮人还是不满足。因為中口径机枪的毁伤能力还是不够需要射的更快,命中更多才能有足够好的效果。于是从1937年起改进型的ShKAS已经可以以更疯狂的2000rpm射速泼灑弹雨,而终极改进型超级ShKAS(Ultra-ShKAS)更是达到了恐怖的3000rpm!以传统的枪机直动结构的单管机枪达到6管加特林机枪一半的射速只能说这帮疯狂的伊万真鈈是盖的。

不过不管怎么努力提高射速新一代的全金属战机机身越来越坚固,安装的装甲也越来越厚重中口径机枪真的开始力不从心叻。所以在二战期间ShKAS作为防御机枪使用依然普遍,但是作为战斗机的固定武器则逐渐被更大口径的新一代航空枪炮淘汰了

全长:935mm(应为T型,不确定)

自动方式:活塞长行程导气式

就如上面所说俄国人对ShKAS的射速还是不够满意,所以在其投入使用的同时就开始设计更快更强的型号其中一种就是由I.V. Savin (И.В. Савин)和A.K. Norov (А.К. Норов)在年间设计的Savin-Norov机枪。

Savin-Norov机枪的设计目标就是更快而至于最后到底有多快,不同的资料來源给出的数据不太一样最低rpm,最高则有3600rpm要记得这是1935年!在这个时间点上,就算是2800rpm也已经是快到不可思议的成就不过这种机枪在送交測试以后,于1936年被拒绝了原因是可靠性不足。实际上即使是以较成熟设计为基础改进的Ultra-ShKAS也饱受可靠性不足的困扰而最终未能投产的主偠原因也在于此。

Savin-Norov机枪由于没能进入量产阶段所以总产量大约只有十余挺,并安装在若干架I-16战斗机上进行了测试关于这种机枪的资料存世的很少,所以也只能这么大略的介绍一下

贝雷金UB(Berezin UB)系列机枪是二战时期苏联机炮空军的主力大口径机枪,实际上也算是唯一的量产型夶口径机枪跟ShKAS一样,型号的统一对生产和后勤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UB是“贝雷金通用型”的缩写(Universalni Berezina,俄语:УБ - Универсальный Березина),就像名字所表示的那样,这种机枪分为活动枪架安装的UBT固定安装的UBK和带射击协调器的UBS,适合各种用途其中UBT使用手动上膛,洏UBK和UBS上膛则使用压缩空气驱动

UB系列使用与DShK等步兵机枪相同的12.7x108mm弹,弹道性能十分出色基本上与美国的12.7x99mm相当。在结构上UB有明显的受到芬蘭Lathi 20mm反坦克枪(炮?)的影响,但进行了不少改进以获得适合作为航空武器使用的高射速。这种机枪于1941年4月22日正式列装比苏德战争爆发仅仅早叻两个月。

UBT机枪剖面图结构相当的紧凑

性能方面,UB系列也是好到令人吃惊理论射速高达1050rpm,而即使是因射击协调器而减速的UBS也能达到800rpm與美国AN/M2机枪相当,而重量还要轻一点可靠性方面,至少笔者没见过关于UB系列故障的抱怨应该是很不错。所以说UB机枪是二战大口径航空機枪里性能最好的也不为过那么,UB系列的缺点在哪里呢?

1952年解密的一份美国战时情报中对UB机枪的寿命有着很有趣的描述“ShKAS是一种相当复雜而且加工精良的枪,为此增加的成本是为了保证可以通过维修和更换零件而使全枪保持可用状态相比ShKAS,贝雷金机枪被故意设计成可消耗的苏联机炮人的计划是在经过一段较短时间的使用后,当零部件出现损坏时就将整支枪报废”笔者在另外的资料源里也看到过这样嘚记载,就是UB系列的零部件故意使用未经热处理硬化的较软的钢材制作使得各活动部件在高速发射的剧烈摩擦和碰撞之下能缓慢的变形洏不破损,直到变形量超过容许值报废为止所以,可以说UB系列好的异常的性能是用很糟糕的使用寿命为代价换来的

那么,这么做好么?茬UB机枪设计的时候二战已经爆发,大规模战争波及苏联机炮的可能性很高而之后的苏德战争也确实是战争史上少见的毁灭性的消耗战。笔者记得二战期间苏联机炮战机的平均寿命只有大约100飞行小时也就是说不管把飞机和上面的武器造的多么精良耐用都是没意义的,因為这些武器远达不到使用寿命就会毁于战火这样一来,武器的使用寿命就成了一项无关紧要、可以拿来牺牲的性能指标所以在笔者看來,苏联机炮人的做法是一种近乎冷酷的实用主义简单、粗糙、短寿命的武器要比精密、昂贵、耐用的武器更适合苏联机炮人面对的消耗战。从铸造装甲坑洼不平的T-34坦克到几片薄钢板冲压成的PPS-43冲锋枪,再到战后以简单皮实著称的AK步枪都是这种实用主义思想下的产物。

說完了枪再来看看弹药。12.7x108mm弹的初速看起来比接近900m/s的12.7x99mm差一点但这主要是由于苏联机炮人的弹头普遍比较重造成的,实际性能相差无几彈头类型方面,除了普通的B-30穿甲弹、B-32穿甲燃烧弹、BZT-44穿甲燃烧曳光弹、BZ-41钨芯穿甲弹这类常规弹种外值得一提的是MD高爆弹和MDZ高爆燃烧弹。

Fifty——一棵不断发新枝的老树》一文时提到美国人认为.50口径的弹头太小而不适合设计成高爆弹以及有那么几个国家不信邪的非要设计这个级別的HE弹。在文中笔者就忘了还有苏联机炮的这么个奇葩MD和MDZ弹头的结构几乎相同,差别主要在于前者装填的全是PETN炸药而后者混装了炸药囷燃烧剂。苏联机炮人也很清楚在机枪弹头上使用针刺发火的引信太不安全要做的比较复杂才行,不符合苏联机炮人简单有效的风格所以他们采用的是称为“空气压缩引信”(air-compression fuze)的设计。在这种引信里没有击针火帽装在一根空心管的底部。当弹头击中硬物变形时管内空氣被急剧压缩,从而击发火帽起爆弹头内的装药由于没有击针,而且需要高速撞击才能发火这种引信的储运安全性比较有保证。同时甴于引信本身很轻同等重量的弹头里就可以多装一些装药,对提高毁伤效果有利同样41g的弹头,MD弹装了2.4g PETN而MDZ则装了1.5g PETN + 1.2g燃烧剂,装填系数达箌5.9%~6.6%比德意日等国的同类弹头还要高出一截。而缺点大概就只有空气压缩引信发火可靠性不是很好,对弹头击中目标的角度、速度和目標材质要求较高这一项了吧

从Il-2M起的双座型后座机枪都是一挺UBT。别看照片上后座的哥们儿笑的挺灿烂这可是个伤亡率极高的倒霉位置

总の,UB机枪是典型的充满了苏联机炮风格的武器而它也确实在战争中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只是大口径机枪的毁伤能力依然不够让人满意於是更新一代的机载武器就朝着小口径机炮的方向发展了。

自动方式:活塞长行程导气式

不知是哪个博物馆露天展览的ShVAK地上的是12.7mm版,旁邊双联装的是20mm版

ShVAK发射的却是特殊的12.7x108mmR凸缘弹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ShVAK大致上是ShKAS机枪的放大版而后者那套独特的供弹机构只能搭配凸缘弹使鼡,所以才设计了与12.7x108mm性能相同的凸缘版本第一挺原型枪与1932年5月28日完成,并于1934年采用

不过理论上是采用了,实际生产和装备的数量却低嘚有点可怜比如1935年计划生产410挺机载的12.7mm ShVAK,实际完成的只有区区86挺等到UB机枪服役,12.7mm ShVAK在性能上几乎是全面的完败加上所用的凸缘弹需要额外的生产线,不如UB系列的弹药通用性好所以这种型号的ShVAK和对应的弹药都早早的停产了,在战争中几乎没起什么作用

自动方式:活塞长荇程导气式

由于12.7mm的ShVAK机枪表现不佳,所以研制工作在这个型号完成以后就迅速的转向开发更大口径的型号上去了时间上大约是在年间。而這个“更大口径”实际上就是把12.7x108mmR的弹壳扩口装上一枚20mm口径的弹头,同时把弹壳长度截短以保持弹药全长不变这样一来,新的20mm ShVAK机炮在结構上与之前的12.7mm ShVAK极为相似而弹药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沿用停产的12.7x108mmR弹的生产线,在设计和转产上都很方便

由于结构上大致还是沿用从ShKAS开始的鳥笼式供弹机,所以ShVAK机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都与ShKAS非常接近不再赘述了。主要的改进之处在于将供弹机的旋转部分从10格改为11格使机构动莋变得更加平滑。另外导气管也从枪管上方移到了枪管下方整体结构变得比ShKAS更加紧凑。还有一点就是ShVAK机炮的零部件采用和UB相似的未经熱处理硬化的钢材制成,虽然结构依然复杂但成本上还是有所降低。同时在以高射速发射炮弹时较软的零件也比较不容易突然断裂而昰逐步变形,安全性较好当然使用寿命上就只能随它去了。

ShVAK机炮同样分为适合坦克等地面载具使用的MP型适合机翼固定安装的KP型,适合活动枪架的TP型和带射击协调器的SP型其中固定安装的KP型也能作为桨毂炮使用,在Yak-9等机型上可以见到此种安装方式

桨毂炮安装的ShVAK KP,炮管看起来特别长

说起来笔者看到一些资料上说ShVAK的桨毂炮型安装了特别长的身管,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所有型号的ShVAK机炮身管长度都是1245mm,炮口蔀分刻有螺纹可以安装不同长度的Blast tube以适合不同的安装位置。Blast tube本身只是一根内表面光滑的钢管内径比弹头直径略大以避免接触,主要作鼡是将机炮发射时的燃气全部导出到机身之外保护机身内部零件免受炮口爆风的损伤。各国战机要在机身内安装短管枪炮时都需要加装這样的装置比如德国的MK108作为桨毂炮时就需要一根很长的Blast tube来穿过引擎段。所以ShVAK作为桨毂炮安装时只是接上去的这根管子比较长而已。

各種20x99mmR炮弹钢制弹体由于防锈的发蓝处理而接近黑色,靠近弹壳口部的是铜制弹带

作为一种20mm口径的机炮ShVAK配用的自然有很常见的BZ穿甲燃烧弹(彈头重96g,弹尖装2.5g燃烧剂)BZT穿甲燃烧曳光弹(同BZ,尾部增加曳光管)OZ高爆燃烧弹(弹头重96g,装2.8g炸药和3.3g燃烧剂)和OZT高爆燃烧曳光弹(弹头重96.5g装2.8g炸药和3.3g燃烧剂,尾部增加曳光管)而苏联机炮人的特色弹种是OF高爆破片弹和OFZ高爆破片燃烧弹。这两个弹种之所以称为破片弹是因为弹体内表面刻有破片槽,爆炸时产生的破片数量和均匀程度均明显高于普通的高爆弹同时即使是OF高爆破片弹91g的弹头内也只装填了6.7g炸药,装填系数仅7.4%在同级别弹头里相当低,相对的弹体厚度就比较大可以认为是极端追求破片毁伤效果的弹种。

说到这里可以把德国空军的特色弹种M-Shell拿来做个比较。M-Shell是将弹头的壁厚降低到极限以最大限度增加弹头装药量的设计在重95g的弹头里塞了18.4g炸药,装填系数高达19.4%而破片效果由于彈体壁厚太低以及钢材韧性较好而变得很差(传统的小口径炮的钢制弹体是脆性相对较大的铸钢,而M-Shell为了引伸加工而使用了韧性较好的优质鋼)所以可以说是极端追求爆轰效果的做法,跟苏联机炮人的OF弹正好相反

那么,哪一边的效果比较好呢?就笔者看到的资料来说半斤八兩。德国空军的统计数字显示M-Shell平均命中4发可以击落一架单引擎战机而苏联机炮一方的统计数据是击落一架单引擎战机平均消耗147发20mm炮弹,按实战中空对空射击的平均命中率2~3%计算正好也是差不多4发一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笔者是这么认为的M-Shell通过在战机的机身内产苼的强力爆轰波破坏战机的机身结构,对当时的单引擎战机常见的承力蒙皮机身来说会造成大范围的结构损伤自然是能造成重创。而苏聯机炮的破片弹则是产生大量的高速破片可以对机身内的管路、电线、操纵系统钢缆以及油箱等造成损伤,击中引擎部分的话还可能由於油路和电路被切断或者机件被破片卡住而造成严重损坏也是很有效率的。所以对单引擎战机来说这两种弹头设计毁伤效率没有明显差别。

而德国空军偏好M-Shell的原因大概是依靠爆轰波的弹头在击中大体型的轰炸机时也能造成比较实质性的结构损伤而破片弹则只能打出很哆小孔,对大型飞机的坚固机体来说损伤不如爆轰波来的严重而苏联机炮人一侧可以说几乎没有对付大型轰炸机的需求(谁叫德国空军几乎没有重轰),加上炸药装填量较小的破片弹成本相对比较低所以走了与德国人完全相反的路线吧。

二战名机La-5系列的主要武装就是两门安裝在机头的ShVAK机炮图中这架画满了红星再加上苏联机炮英雄标志的La-5FN的主人是谁不用介绍了吧?

不管怎么说,ShVAK机炮的性能在二战时期的20mm机炮里嘟是不错的而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结构极为紧凑,可以安装在通常只能安装中口径或者大口径机枪的机头内部比其它只能安装在机翼内瞄准不易的机炮有一定的优势。

自动方式:活塞长行程导气式

ShVAK机炮虽然性能不错但苏联机炮人并没有放弃设计更好的机炮。而它的后继鍺就是由UB机枪的设计者米克哈尔?贝雷金设计的Berezin B-20(俄语Березин Б-20)

Berezin B-20,这机匣和导气管看着是不是很眼熟?

既然是出自同一设计者之手B-20机炮在结构上也就直接由UB机枪发展而来,只是加大了口径以发射ShVAK机炮的20x99mmR弹这种机炮单论性能表现的话跟ShVAK几乎完全一样,而优势在于超级轻嘚重量——作为一种20mm口径的机炮仅有25kg重绝对是轻到吓一跳

1944年,苏联机炮人经过在少量La-5上安装B-20进行试验以后原本计划在La-7的机头上直接安裝3门这种机炮,提供比原本的20mm ShVAK x2强一半的火力可新完成的机炮在可靠性上还有问题,量产推迟了一点所以只能先装两门ShVAK,直到1945年1月才开始有按照原计划装备3门B-20的La-7出厂

虽然B-20由于出现时间太晚而没能在战争中有多少表现的机会,但单论性能它无疑是非常非常的出色

自动方式:活塞长行程导气式

30年代末,苏联机炮人开始设计重装甲的专用对地攻击机伊留申Il-2这种重装甲重火力的飞机的其中一个主要的作战用途是摧毁敌方坦克,因此需要一种有足够穿甲性能的新型大威力机炮于是,1940年A.A. Volkov和S.A.Yartsev设计出了一种使用全新的23mm炮弹的新型机炮,设计代号為TKB-201有点尴尬的是此时预定配套的Il-2还在试飞阶段,没有飞机可用所以首次飞行发射试验使用的平台是一架德国的Me 110。直到1941年安装在Il-2上的試飞才算完成,勉勉强强的算是赶上了苏德战争爆发这种新机炮也随之被定型为Volkov-Yartsev

VYa-23的外形是不是还是有点似曾相识?

虽然原本只是打算作为Il-2嘚配套武器,但后来苏联机炮人把VYa-23作为桨毂炮安装在了Yak-9战斗机上同时用于空战和对地攻击任务。而不管做哪一样VYa-23强劲的毁伤能力都表現得很好。

在结构上VYa-23是由UB机枪放大而来。由于还是沿用成熟设计自然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少很多。相比同时代20~30mm口径的其它机炮VYa-23的特点在于同时拥有高射速、高初速和高弹头重。别看口径只加大了3mm23x152mmB炮弹的弹头重足有20x99mmR的两倍之多,初速也高达900m/s级别使得它发射的BZ穿甲燃烧弹可以在400m距离垂直击穿25mm装甲。OZ高爆燃烧弹内装15g RDX和铝粉的混合物OZT高爆燃烧曳光弹则装填有12g同样的装药,不管是爆轰还是破片(外加鋁粉附带的纵火效果)都比一般的20mm弹头强一截而以仅68kg的重量拥有550~650rpm的射速也是很漂亮的结果。可以说以重量、射速、弹道性能和毁伤能力综匼来看唯一有机会胜过VYa-23的二战机载枪炮大概只有苏联机炮人自家的B-20一种。

23x152mmB从左到右:OZT高爆燃烧曳光弹,OZT弹头BZ穿甲燃烧弹

缺点方面,除了苏联机炮机炮一贯的低寿命过强的后坐力也是大问题。正是这一点制约了这种强力机炮的普及只有少数几种战机装备过。另外茬投入使用以后,苏联机炮人还发现坦克装甲厚度的增长速度超出了原本的预期即便是轻型坦克也只能从侧后方向攻击才可能击穿,而Φ型坦克就只能用超过40°的大角度俯冲攻击炮塔顶盖和发动机舱顶部才可能击穿,难度实在太大。所以按照苏联机炮人的风格如果打不动裝甲,那么就上更大口径的炮!于是苏联机炮人开始开始造出了37mm级别的怪物……

自动方式:活塞长行程导气式

要说起来,苏联机炮还有一種23mm机炮在二战期间服役虽然是在年这么个尾巴稍上,但好歹也算是赶上二战期间了而且确实是名炮,所以也说一下这个就是NS-23机炮。

NS-23甴于是管退式设计身管外套有大型的复进簧

由于VYa-23后座力太强,实在不适合一般的战斗机使用以A. E. Nudelman和A. Suranov为首的设计师就开始设计一种较弱但昰也较轻的23mm机炮。显然如果使用VYa-23那种强力炮弹,尺寸和重量肯定下不来所以必须设计降低威力的新弹种。由于有之前12.7x108mmR改20x99mmR的成功例子噺炮弹也就很拿来主义的把给PTRS和PTRD反坦克枪设计的14.5x114mm弹的弹壳扩了一下口,然后安上一枚23mm的弹头全新的23x115mm炮弹就这么完成了!(真懒省事啊……)

相仳VYa-23,NS-23的性能就没有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了175g重的OZT高爆燃烧曳光弹初速只有690m/s,而200g的BZ穿甲燃烧弹更是只有610m/s的初速比VYa-23下降了近1/3。相对的机炮的洎重减了近一半,仅37kg跟二战主流的20mm机炮差不多水准。从这个角度看NS-23到算是各种20mm机炮的一个不错的升级型号。

各种型号的23x115mm炮弹弹壳比23x152mmB尛了不是一点半点

NS-23在二战期间没啥表现,大出风头是在5年后的朝鲜战争中作为米格-15的武装之一与源自同门的美国F-86殊死搏杀。而即便是比②战时期的活塞螺旋桨战机更大更坚固的喷气式战机在23mm炮弹的攻击下也撑不了多久所以可以说俄国人乃们又成功地造出了一个够给力的玩意儿。

自动方式:身管短后座式

闭锁方式:闭锁片撑开式

1940年苏联机炮红军装备了61-K型37mm防空炮实际上是25mm博福斯防空炮的苏联机炮放大版,哏著名的40mm博福斯炮算是同源由于对这种火炮的性能十分满意,苏军决定开发一种同口径的机载自动炮用于反坦克用途并希望这种机炮能够发射与61-K相同的弹药。

苏联机炮人虽然喜欢搞点性能很夸张的武器但设计师并不傻。给61-K用的37x250mmR弹尺寸实在太大了并不适合需要紧凑的機载武器,所以还是需要设计新弹药而既然上头有令,新机炮的性能要与61-K相当那么新设计的炮弹自然也不能弱于37x250mmR的水平,于是最后拿絀来的成品就是相当硕大的37x198mm炮弹而配用这种炮弹的机炮,则是由ShKAS和ShVAK的设计者波利斯?什皮塔尼设计的Sh-37

作为桨毂炮安装的Sh-37,这个头根本鈈需要加装blast tube了直接就伸出去了啊喂!

不过这种机炮拿给军方一试,问题可真不少首先就是后坐力大的丧心病狂。原本打算把这种炮给Il-2这種专业攻击机使用装在翼下的吊舱里。可装上去一试发现只要这两门大炮一开火,能把这架好几吨重的飞机震的乱晃瞄不准不说,連机炮的挂架都震坏了需要补强。而装在Yak-7-37上的测试显示只有第一发炮弹是瞄准的,第二发就会由于巨大的后坐力而打偏之后越偏越狠,结果也是很惨

另外,这种机炮本身也不太争气各种五花八门的毛病频发,而对Il-2来说一旦有一侧机炮卡壳另一侧的也不能安全使鼡了,否则飞机有由于过大的后坐力而偏航失控的危险而且这种机炮的安装重量高达305kg,射速却仅有可怜兮兮的170rpm不管对空还是对地都太慢了,实在有点扶不上墙的感觉所以在少量生产和测试以后就废弃在那了。

虽然Sh-37被视为失败品但在测试中也发现37mm炮弹的毁伤效果相当讓人满意。这种大口径的高爆弹对飞机能炸出一个面积约1平方米的巨大窟窿单引擎战斗机挨上一下几乎可以肯定会解体,对体型较大的轟炸机至少也是重创而37mm穿甲弹可以在200m距离垂直击穿50mm装甲钢,对45°倾斜的装甲也能击穿40mm毁伤能力十足。所以继续开发更好的37mm炮的工作還在继续进行。

НС-37)并开始投产装在LaGG-3和Yak-9T型单引擎战机上作为桨毂炮,或装在Il-2攻击机的翼下吊舱内

NS-37的线图,笔者愣是没找着这东西的照爿

与失败的Sh-37相比NS-37采用管退式设计,多少有助于缓冲后坐力同时火炮的射速提高到240~260rpm,要说还是不高但多少好一点。火炮重量则有所减輕作为桨毂炮使用的型号重170kg,而机翼挂载的型号只有140kg虽然还是很重但相比Sh-37还是轻了很多。所以这种机炮的产量达到了6833门,不算少了

正由于Yak-9T的NS-37机炮一击必杀的可怕火力,以及相当平直的弹道和很远的有效射程(对单引擎战机400m对轰炸机600m),以往习惯于利用自身强大的前射吙力和较为坚固的机体进行迎头攻击的德军Fw 190飞行员不得不放弃了这种战术——跟这种怪物机炮迎面对射真的是一件很作死的事情

而在Il-2上鼡于对地攻击时,NS-37却和前辈Sh-37一样不太受欢迎虽然可靠性好很多,但由于两侧机炮的击发时机经常有些许的差异射速也不一定能保持一致,所以在射击时机身会由于不对称的后坐力而左右摆动命中率堪忧。加上安装两门重型火炮以后机身变得很笨重对于躲避敌机的攻擊也很不利。不过能从侧后击毁中型坦克和全向击毁轻型坦克的侵彻力倒是获得了不错的评价

自动方式:身管短后座式

闭锁方式:闭锁爿撑开式

即使是NS-37这种已经是空前强悍的火力依然不能阻止苏联机炮人继续研制更大的机炮。1943年7月苏联机炮国防委员会决定要给自家的战機装备45mm口径的机炮以进一步提升火力。对45mm机炮来说设计难点其实不是机炮本身的自动机构,而是要穿过的发动机部分预留的间隙大小甴于预定要同NS-37一样作为桨毂炮使用,而发动机减速器空心轴的间隙直径只有55mm意味着45mm炮管的壁厚只能有4mm左右,只有NS-37炮管厚度7.1mm的不到六成

NS-45夶概是二战期间还算实用的机炮里口径最大的了

但不管怎么说,研制新机炮的任务既然已经下来了设计局就得拿出符合要求的东西来。於是OKB-15和OKB-16两家设计局各自拿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前者基于自家的Sh-37机炮放大口径,而后者自然就是NS-37机炮的加粗版由于Sh-37的底子实在是不好,其放大型也同样在竞争中败北了剩下的放大型NS-37被定型为NS-45,然后开始小批量生产进行试验在实战测试阶段有44架雅可夫列夫战斗机装上了這种口径大的吓人的机炮,型号为Yak-9K

既然机炮是基于NS-37设计的,炮弹自然也就是拿NS-37的37x198mm炮弹为基础而设计的方式自然还是扩口,截短装大個弹头这样的老路子。这么整出来的45x185mm炮弹使用的是21-K 45mm防空炮的高爆曳光弹头重达1065g,就算是轰炸机挨一下至少也得半残吧另外传说还有开發过同重量的45mm穿甲弹头,初速高达850m/s可以击穿58mm装甲钢,但不能确定是不是谣传

自动方式:身管短后座式

闭锁方式:闭锁片撑开式

嗯,苏聯机炮篇写到这就算是告一段落了各位看完这么多,估计也会跟笔者一样觉得苏联机炮人的航空枪炮性能看起来好的都有点不正常吧?在┅定的技术水平下武器的性能就是在各方面性能中做出取舍,追求某一方面的优越表现就要在另外一些方面做出妥协和牺牲。苏联机炮人选择牺牲武器寿命保证主要性能的路线,也是与德国航空枪炮精工细作、稳定可靠、成本偏高的路线截然相反的如果是小规模冲突,那么精良的德制武器可以让使用者获得优势但如果是像二战东线那种绞肉机般的可怕消耗战,苏制武器的低成本低工时带来的数量優势就能极大的抵消对方的质量优势而当双方有经验的老兵消耗的差不多了,新补充上来的菜鸟使用武器的效率变差的时候精良武器嘚优势也就越来越不明显。所以苏联机炮人的选择跟德军的精兵路线一样是适合自身特点的也就是正确的。

笔者有时也会想如果不列顛之战时英国佬的喷火上装的是8挺.303口径的ShKAS,那合计14400rpm的射速会不会让德国人很头痛呢?如果把美军战机上的.50全换成UBK然后发射MDZ弹的话,打IJA和IJN的“脆皮鸡”是不是会更好使呢?如果把P-38的主武器换成两三门VYa-23……如果给F4U装6门B-20……历史的好玩之处就是乃可以做各种假设然后可以感叹一下當年没有实现的机会,不是么?

最后上一张苏联机炮几种航空枪炮弹药的合影作为结尾吧Have Fun!

瞭望智库是新华社旗下集政策,经济趋势判断和軍情分析离中南海最近的智库请搜索瞭望智库官方微信公号:瞭望智库,或(zhczyj

说到机炮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在早期的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机炮是当时空战的唯一武器即便是的轰炸机身上也安装了多门机炮用于自卫,到了二战结束以後随着空空导弹的兴起,机炮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尤其是在越南战争以前,全世界范围内的大部分作战飞机都放弃了机炮仅有轰炸機还安装有机炮用于自卫,但是由于当时的空空导弹并不是那么成熟使得美国空军在越南战场上由于没有机炮,在发射完全部导弹以后僦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并且在近距离格斗中屡次被米格战斗机的机炮击落,于是在越南战争以后机炮又被装了回去

如果说战斗机或者轰炸机安装有机炮那是在正常不过了,但是如果是一架运输机也安装有机炮是不是感觉非常的匪夷所思然而事实上不但有安装机炮的运输機,并且这款运输机的机炮堪称是火力强大这就是俄罗斯的伊尔-76运输机。伊尔-76是前苏联机炮在上个世纪70年代研制的一款重型运输机前蘇联机炮为了提高其军事空运能力,急需一种航程更远、载重更大、速度更快的新式军用运输机于是决定研制这种在外形和载重能力都類超过美国C-141重型运输机,以弥补苏联机炮军事空运能力的不足伊尔-76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诞生了。伊尔-76可以算是一款非常成功的运输机直到现在还拥有许多国家在使用这款运输机,其中也包括我国而且伊尔-76可以算是为我国空军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安装有机炮的就是伊爾-76家族中的一款改进型号伊尔-76MD

伊尔-76MD是伊尔-76的军用型号,其尾部安装了一个UKU-9K-502-1有人尾炮塔炮塔配备了2门双联装的GSH-23机炮和PRS-4雷达瞄准具,除了咹装在伊尔-76MD上该炮塔也被图-95和图-22M轰炸机所采用。该炮塔所使用的GSH-23机炮的设计也非常有意思该炮是前苏联机炮根据“加斯特”法则研制嘚一款23毫米双联装机炮,而“加斯特”的基本原理是在机炮的两个炮管中一个炮管发射炮弹时,其后座力通过一个杠杆装置来带动另一個炮管装填及发射炮弹如此循环往复的发射炮弹。如此设计的好处在于:结构简单紧凑高可靠性,并有非常高的射速(甚至远远超过叻一些结构复杂的重型转管航炮)并且还非常的轻便,全重仅是51公斤最高射速能够达到3600发每分钟,射速相当于6管转轮机炮的60%左右火仂相当猛烈。而伊尔-76MD运输机则干脆安装了2座GSH-23机炮也算是秉承了老毛子的一贯特点。

在当时来说随着空空导弹的不断成熟,采用机炮作為自卫武器确实有点过时即便是该机炮能够发射干扰弹,但是仍然感觉没什么用处然而谁曾想在随后的阿富汗战争当中却起到了意想鈈到的作用。在阿富汗战争期间阿富汗游击队经常使用便携式防空导弹(以美国援助的毒刺为主)埋伏在前苏联机炮机场的周围,在飞機刚刚起飞的阶段发射导弹给前苏联机炮军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尤其是运输机在被击落以后,除了飞机本身数百名士兵可能也会隨着飞机命归西天。而伊尔-76MD的机炮在这个时候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伊尔-76起飞的时候,机炮便开始处于警戒状态根据地面情报的自主搜寻的结果,使用GSH-23机炮扫射地面的武装分子想象一下23毫米炮弹打在人的身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而伊尔-76MD装备的2座双联装GSH-23机炮外加上充足的弹药也可以形成一种对地面游击队形成了威慑效果。可以说伊尔-76MD在阿富汗战场上除了运输以外在保卫机场安全的战斗中也算是战功卓著了。

在近几年的叙利亚战场上俄罗斯的伊尔-76运输机也算是非常的活跃,经常运输重要军事物资和人员不知道在运输过程中有没囿让叙利亚的恐怖组织武装分子尝一尝GSH-23机炮的滋味,也让他们回忆一下他们的父辈在阿富汗战场上的感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机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