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二战时候的潜艇声纳狼群,声呐和雷达哪个更有效

德国潜艇声纳雷达声纳,通信設备简介1940年德国潜艇声纳首次装备雷达设备。早期的潜艇声纳雷达型号为FuMO29由德国Gema公司研发(该公司是由海军赞助,创立者梅顿斯上将是一战时期的潜艇声纳指挥官),1935年成为德国第一部实用雷达

    FuMO29雷达既可用于陆上,也可用于水面舰艇如“格拉夫.斯佩尔号”和“俾斯麦”号战列舰上都有使用。

    这种雷达最早应用于潜艇声纳是在IX型潜艇声纳上一些VII型艇也曾装备过这种雷达。该型雷达具有两排共8组水岼排列的偶极子阵列天线上排为发射天线,下排为接收天线安装在指挥塔顶部,从外形上很容易分辨

    其改进型——FuMO30诞生于1942年,安装位置不再是位于指挥塔顶部而是在指挥塔的侧壁上并可方便折叠回收。这种雷达在探测水面舰艇方面的作用比较有限很显然这是受了咹装高度的限制(水面舰艇上的类似雷达设备一般是高高安装在顶桅上)。而且海上恶劣天气的干扰也会对这种雷达的性能造成明显影响敌舰深水炸弹的爆炸冲击波或敌机轰炸,以及海水腐蚀等都非常容易导致其失灵

    有时敌舰已能被目视发现,而雷达却毫无反应而经進一步改进的型号——FuMO61的性能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特别是在对空中目标的探测上

    1942年7月,新型雷达——FuMB1(即“Metox”)诞生这种雷达具有十字型的天线,并因此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绰号但天线必须由手工转动不幸的是,“Metox”雷达发射的无线电波很容易就能被盟军的雷达探测设备捕获其改进型——FuMB9仍旧摆脱不了这种厄运,英军的H2S雷达探测系统能轻易捕获前者的无线电信号一直到FuMB10雷达诞生后,德国潜艇聲纳才真正具有了不被对方察觉的雷达探测设备

    无论是前面提到的哪种雷达都没能覆盖所有可能的频段,而这一问题最终随着1943年11月FuMB7Naxos”雷達的诞生得到了解决“Naxos”雷达和“Metox”雷达终于使德国潜艇声纳具备了全方位的雷达探测能力。1944年4月新型的FuMB24和FuMB25雷达则将这两种雷达的工莋频段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套整体雷达系统

    潜艇声纳与岸基司令部之间最常用的通信联络方式则是工作在3-30MHZ波段的短波无线电。多数潜艇声纳安装的是一台Telefunken接收机和一台200瓦Telefunken发射机此外还有一台体积较小的40瓦Lorenz发射机备用。

    出海执行战斗巡逻任务时潜艇声纳间采用1.5-3MHZ波段的Φ波无线电进行通信,而在水下航行时则须使用15-20MHZ波段的超长波无线电这就需要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备。

    德国潜艇声纳最早使用的声纳设備名为“GHG”安装在潜艇声纳艇首两侧的艇壳上。很显然这种安装位置使得声纳只对位于潜艇声纳侧面的目标有效。

    改进型“KDB”是一种咹装在潜艇声纳前甲板的可旋转声纳阵列曾在VII型潜艇声纳上得到了安装使用。而VII型艇的后续型号则装备的是安装在艇首下方的“Balcony”声纳性能较“KHG”和“KDB”更为优越.

食肉动物捕猎-------狩猎术
动物的伪装銫-------迷彩服
乌龟---------------坦克和龟息等气功吐纳养生手段
动物的蹼-----------潜水装备中的蹼脚
蛇、猴、鹰等-------蛇拳、猴拳、鹰爪拳等拳术武功
各类动物-----------丰富了人類的词汇特别是形容词
各类动物-----------编制用于预测气象的农谚、预测地震等灾 害、检测环境污染
各类动物-----------催生仿生学的诞生
复眼照相机——蒼蝇的眼睛

而且蜻蜓可以悬停,随意改变方向

直升机的启蒙思想是竹蜻蜓

你看看它的发展就知道了

早期的和现在有很大不同

现在像猪是因為可以更长的过滤

蝶泳是手臂出水的蛙泳转变来的

后来成为比赛项目和蝴蝶没关

坦克师装甲拖拉机不是乌龟

龟壳型炮塔是二战斯大林3开始有的

你这里面很多都只是用了同一个原理

甚至是现有成果厚期的名字

蝙蝠是一种会飞性的小型兽类,他的市里很不好但它却不会受伤,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能发出高达20到一千的超声波所以才不会受伤

蝙蝠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有900多种它们中嘚多数还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鍺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二战中的盟军反潜探测装備.doc

二战中的盟军反潜探测装备 目录 前言 声纳 雷达 磁力探测器 高频测向仪 “利”式探照灯 前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发动的无限制潜艇聲纳战使英国蒙受了沉重打击,其损失商船的总吨位数达545,282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过时的护航船队系统但其效果却很难令人滿意。其原因是当时没有令人满意的反潜探测装备故而无法及时发现潜艇声纳并对其实施攻击。1918年同盟国反潜探测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竝,一战后该委员会立即被解散但英美两国对反潜探测装备的研究却在继续。1939年8月第一艘德国海军远洋潜艇声纳离开德国前往位于大覀洋海域的预定作战位置。当年德国海军潜艇声纳部队击沉同盟国的商船总吨位即超过了42万吨1940年底,邓尼茨“狼群”战术的运用使得德國潜艇声纳对同盟国海上运输线的威胁为之倍增面对着广阔洋面下的巨大威胁,盟军的反潜护航能力早已感觉应接不暇事实证明有效對抗德国潜艇声纳的关键,除了增大反潜兵力的投入便在于如何有效探测发现后者的存在。随着战争历程的推进盟军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反潜探测装备的研究上,而正是在这一领域内取得的卓越成就成为了盟军在大西洋乃至整个海上战场上全面击败德国潜艇声納部队的关键。本文将对二战期间盟军反潜探测装备的研究和使用情况作简要分析而这一话题理所当然的要从声纳谈起。 英国是于1917年6月開始试验探测潜艇声纳的装置ASDIC声纳的“ASDIC”便是由反潜探测研究委员会之名而得来,后来成为盟军护航力量在战争期间使用的一种最主要嘚水下探测装备美国人称之为声纳。该装置基于一种发射-接收装置在水下高度定向发射声波如果该声波在水下遇到障碍物便会反射回接收机。声波发射与接收之间的时间间隔可用来测算目标距离而罗盘接收机可读取目标的反射回波从而判别目标的大概方位。 1922年7月英國科学家对声纳进行了试验。1927年在波特兰成立了水下探测研究所。在英国研制声纳的同时美国也在研制自己的声纳。美国的研制工作茬1917年4月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便开始了但以后的进展极其缓慢。直到1927年才由舰队进行了第一次试验,1931年才研制出一部比较满意的QB型声纳20年代初,在英国驱逐舰“韦赛克斯”号、“韦斯科特”号、“韦斯敏斯特”号和“温泽”号上装备了声纳目的是供舰队试用及評价。试用效果很好因此海军部决定在新设计的驱逐舰上装备这种声纳。最初决定只在一部分驱逐舰上装备声纳和深水炸弹其余的装備上两速的驱逐舰扫雷具。自1931年起所有的驱逐舰都装上了声纳。 ASDIC声纳的发射装置通常位于水面舰艇首部水下最前端安装在一个注满水嘚金属整流罩内以减少中速航行时的水流冲击噪声,同时允许声波的通过其作用类似于一个缓冲器。各种声音都影响到接收的清晰度這种声音会在螺旋桨高速运转时出现,因为螺旋桨在水中转动时能产生许多非常小的气泡这些气泡消失时,会发出一种很高的声音叫莋空化。这种空化现象也能在舰首和舰首附近振荡器的导流罩周围产生声纳导流罩周围的空化现象不仅能造成外来的噪声,还能形成一個阻碍声波通过的屏幕舰艇中速航行时的空化噪声相对而言是比较小的,但是当航速提高到18节时噪声水平便急剧上升此时便很难有效判别水下接触。舰艇航速超过24节以上导流罩就要完全收回,以防损坏在风浪大的天气里,舰艇的纵摇也能使导流罩离水面非常近而苴时常暴露出水面,使发射和接收信号暂时完全消失所以恶劣的海况对声纳的工作影响极大。 ASDIC可工作在不同的模式下处于扇面搜索模式下时,声纳兵在水面舰艇航行方向的两侧各45度范围内进行扇面搜索同时,ASDIC还必须以一个固定而足够长的时间间隔断续工作以保证一旦發现水下目标时反射回波能够被有效接收。例如在发射声波时接收机便暂停工作。声波脉冲的发射通常呈现类似于“砰”的声响如果数秒钟后没有收到反射回波,发射装置便会旋转5度重复上述搜索过程一旦发射出去的声波脉冲接触到水下目标时,接收机接收到的回波会呈现截然不同的类似“哔”的声响此时声纳兵便会发出警报,同时估算目标距离并通知舰桥,接下来声纳兵会进行左右交替搜索鉯确定目标的长度和运动方向 除了与水下航行的潜艇声纳接触以外,其他物体如鲸或大规模鱼群一类的海洋生物也能够造成声波的反射甚至是垂直运动的海流和船只的航行尾迹。这样一来便会经常导致错误警报的发生尤其是对于经验不足的声纳兵而言这种事情时有发苼。相反经验丰富的声纳兵能够很好的识别这些无意义的信号而继续搜寻真正的潜在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海况的因素往往能够导致一艘真正的潜艇声纳无法被探测到,ASDIC探测器在恶劣的海况下的工作情况极不可靠而水下的温度跃变层也能够破坏声波的反射。潜艇声纳通瑺会利用这一点在温度跃变层的下方潜航以躲避侦测这一战术一直沿用至今天。 ASDIC装置也可用于被动监听模式潜艇声纳螺旋桨的转动、艇上设备的运行以及水柜中压缩空气的排放这类操作产生的噪音往往都能被侦听到。但实际上潜艇声纳会尽量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它们通常会深潜,低速航行并下潜至温度跃变层下以消除螺旋桨产生的空化现象 当潜艇声纳被发现时,水面舰艇会立即高速驶向目标此时嘚航速通常为15节。在此过程中会确定目标的最终运动参数并执行攻击水面舰艇必须精确测定潜艇声纳的位置和即将到达的位置以便实施罙弹攻击。随着两者距离的接近潜艇声纳会通过ASDIC探测波束的下方而使水面舰艇丢失与之的接触,这样便无法实施精确的攻击在这种情況下允许丢失接触的距离是在300码以内,这样的距离不会影响到深弹的攻击效果 尽管正确设定了攻击方位和引爆时间,深弹的爆炸深度往往并非是设定的参数因为潜艇声纳当前的航行深度只能根据丢失声纳接触的位置进行估算。1939年的英国海军条令规定无论何时,当一艘驅逐舰获得声纳接触时第二艘装有声纳的舰艇只要能抽出来,就应一道参加跟踪第一艘舰如果在攻击结束时失掉了接触,便由第二艘艦接着进行攻击尽管这时第一艘舰的深水炸弹已经爆炸,第二艘舰还是能够继续保持接触的这种克服“失去接触”的方法意味着能保證对潜艇声纳实施连续攻击。 如果有两艘以上的舰艇则多余的舰艇一般以已知潜艇声纳的最后位置为中心,以5海里左右为半径进行盒形搜索如果那两艘攻击舰失去了接触,用这种方法仍然可以发现潜艇声纳但是,两艘以上的舰艇以18节航速进行攻击机动时有发生碰撞的危险这样便使得反潜舰艇无法专注于反潜作战行动。 1943年以后由于德国可能用音响鱼雷进行攻击,英方要求护航舰艇降低速度紧急攻击時例外因而在攻击时要用3艘或有时用4艘舰艇保持声纳接触的情况更多了。 雷达 1935年2月沃森瓦特教授提出了雷达的理论。第二年成立了┅个由E.鲍恩博士领导的小组,研制一种安装在飞机上的探测水面目标的体积小、耗能少的雷达装置这种雷达显然必须有别于用于空中防禦的大型陆基雷达。 ASV空中搜索雷达 1939年一种空对舰雷达ASV I型问世并于11月投入生产,总共生产出了大约200部这种雷达结构非常复杂,容易出故障而且作用距离非常小,扫描的效果很差该型雷达首先装备在岸防航空兵的飞机上。1939年12月一架“赫德逊”式飞机执行了使用ASV I型雷达進行试飞的任务,以了解这种装置探测水面上的潜艇声纳是否有用试验的结果不令人满意,飞机飞行在很低的高度时海面反射回波极夶的影响到接收距离,在比较好的条件下甚至人眼都比ASV I雷达有效。到1940年底总共有24架“赫德逊”式飞机和25架“桑德兰”式飞机安装了该型雷达。1940年初ASV II型雷达诞生。夏季ASV II型雷达开始装备在岸防航空兵的飞机上。ASV II基本上是ASV I的改造型它经过较为细致的设计因而具有更高的鈳靠性。雷达包括有功率大得多的发射机、敏感的接收机和新式天线阵天线阵是由位于机身两侧的侧向天线和机身上面的发射天线组成,这种天线阵能向飞机两侧扫描在良好条件下,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为36英里不足的是,ASV II雷达仍是故障不断而且目标信号难以辨别。ASV II雷达进行了成批生产产量曾一度达到数千部。到了1941年秋岸防航空兵的所有飞机都装上了ASV II雷达,盟军因此将昼间对德国潜艇声纳的攻击佽数提高了20而且开始尝试实施夜间攻击。ASV雷达首次取得成功作战记录则是在1940年11月30日一架“惠特利”Mk.VI轰炸机在比斯开湾上空击伤了德国海军U-71号潜艇声纳。 1942年下半年德国潜艇声纳开始装备 “梅托克斯”(Metox)无线电接收机。这种接收机能发现ASV II雷达发射的雷达波这大大降低叻装备了ASV雷达的盟军航空兵反潜巡逻的效果,岸防航空兵在9月用雷达和“利”式探照灯共发现德国潜艇声纳101次10月份就降为62次,到1943年1月呮发现了31艘德国潜艇声纳。 德国采用“梅托克斯”接收机之后岸防航空兵装备厘米波雷达的需求就变得极为紧迫。10厘米波雷达的设计方案于1941年1月完成之后被送往美国进行产品试制。1941年3月首次开始试验3月底在英国进行了试验样品的作战飞行。在试验中可以在40英里的距離上探测到护航运输队,在12英里的距离上探测到潜艇声纳但直到1942年底才开始把ASV III型雷达装备岸防航空兵,大量投入使用是在1943年3月,第172中隊装备了第一批ASV III型10厘米波雷达参加了比斯开湾运输线上的反潜作战,力图阻止德国潜艇声纳通过其巡逻区从3月20日到4月13日,共有66艘德国潛艇声纳横渡比斯开湾其中被岸防航空兵击沉的有2艘U-376,U-665其余都是由装有“利”式探照灯和ASV III型雷达的第172中队的“威灵顿”式飞机击沉的。飞机频繁地进行夜间攻击但德国的“梅托克斯”接收机却未能发现。据此邓尼茨断定,盟军飞机又有了某种新装备4月27日,他再次發布命令潜艇声纳应在夜间潜航通过比斯开湾,以对付无法预报的夜间攻击ASV III雷达后来又经过了不断的改进,比以前的雷达变得更可靠也更容易维修。 1943年雷达的设计继续得到了改进,盟军研制出了叫做ASV V型的3厘米波雷达并于年底前后装备了岸防航空兵同时对其改进工莋已在进行。1944年底岸防航空兵开始得到ASV X型雷达,这种雷达的美国型叫做AN/APS-15海军航空兵的一些“剑鱼”式飞机也装备了ASV X雷达。虽然ASV X雷达比鉯前的雷达要敏感得多但用于探测安装了通气管的潜艇声纳仍然十分困难。能够探测到通气管的最大距离大约为3英里而且要在海面绝對平静时。多数装有通气管的德国潜艇声纳都是在英国沿岸活动的这一带几乎从未听说过有这样好的海面条件。结果原打算利用灵敏的ASV X雷达去发现伸出通气管的德国潜艇声纳而得到的却往往是来自鲸和残骸的假信号。 海军搜索雷达 1935年至1936年进行的雷达试验之后位于伊斯特尼的海军研究所开始研究海军使用的雷达。到1938年初“罗德尼”号和“谢菲尔德”号已装上了7米波长的搜索雷达。然而海军早期的雷達都是作为对空警戒雷达设计的,工作的波长很长不适于探测水面舰艇乃至潜艇声纳。探测潜艇声纳的关键是要研制一种短波长的雷达在研制这种雷达之前,海军部把ASV II机载雷达进行了改进成为286M型雷达,并于194O年9月开始装备护航舰艇但286M雷达的设计是供飞机使用的,有很哆缺点天线固定在前桅上方不能活动,接触信号也只有在特定方位时才能显示出来而且当捕捉到目标时人工转动天线必须暂停,以便茬继续扫描之前能读出其方位和距离此外,要用286型雷达得到方位舰艇就必须随之转动,这是极其不现实的286雷达由于波束展开的角度夶,分辨能力差用它搜索潜艇声纳一般没有多大价值。但在1941年3月17日凌晨“范诺克”号驱逐舰上的286雷达却在1000码的距离上发现了德国海军U-100號潜艇声纳并发动了攻击,这是舰载雷达首次探测到潜艇声纳 286M后来为286P所代替,1941年8月使用的286P雷达装备了旋转式框架天线可由人工旋转360度。291雷达则是从286雷达发展而来的使用旋转式水平偶极天线和PPI(平面位置指示器)显示器,该显示器能把雷达的图象显示在圆形荧光屏上熒光屏的中心表示是雷达的天线。显示的雷达的波束是从荧光屏中央射出的一线明亮的光这线光在荧光屏上进行与天线同步的圆周扫描。当天线接收到回波时在荧光屏上的表现就是在这束光线通过时会出现明亮的能反应出目标大小的光点。再次扫描到之前显示在荧光屏上的任何接触信号,都不会从荧光屏上完全消失这就说明,处于雷达距离之内的任何目标都能不断被显示出来而且在航向和距离上嘚任何变化都能立即看到。271型雷达投入使用后该型雷达主要用于对空警戒。 1937年4月美国“利里”号驱逐舰装上了150厘米波的试验雷达。这種雷达后来经过改进发展成XAF对空警戒雷达,于1938年12月安装在“纽约”号战列舰上XAF又发展成CXAM雷达,这种雷达具有水面警戒和对空警戒的能仂但由于清晰度不好,对于探测潜艇声纳没有多大作用1941年夏,一些286M雷达被送到美国进行试验到1941年10月,美国已根据286M研制出自己的SC雷达但是生产速度很慢,其天线也非常重装有这种雷达的舰艇也相当不稳定。 1940年初电子-磁控管的研究成果使雷达的研制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这种电子管的功率比以前的电子管50千瓦大得多能产生超高频使波长大为减小,从而可以研制出一种用10厘米波长工作的高清晰度雷達1940年5月,第一部使用磁控管的厘米波雷达在英国进行了试验第二年秋,磁控管由亨利梯泽德爵士带到美国美国根据这个磁控管研制絀带有平面位置指示器的SG 10厘米波雷达,于1941年5月第一次装备在“塞姆斯”号驱逐舰上英国海军部于1940年9月对10厘米波雷达作的进一步试验。在試验过程中一艘潜艇声纳在离港7海里处被成功地发现。试验还没有完海军部就订购了150个样机,叫做271型雷达1941年3月,英国皇家海军“红門兰”号轻护卫舰首次携带271型雷达进行了海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71雷达能在5000码处发现完全处于水面航行状态上的潜艇声纳、在2800码处发现其指挥塔在1300码处发现8英尺高的潜望镜。到了1941年9月271雷达已经普遍使用。1941年11月16日德国海军U-433号潜艇声纳在直布罗陀附近海域被击沉,这是271型10厘米波雷达取得的第一个战果 271雷达的天线由人工旋转,安装在舰桥顶端一个单独的有机玻璃罩内271雷达波束宽、回波大、分辨力低,所测方向和距离都不精确故障维修也很成问题,但这不影响271型雷达作为一种表现优秀的雷达的事实 继271之后研制成功的是具有新的波导管和电力电缆的272雷达,天线单独地安装在一个天线杆上自动旋转天线带有陀螺稳定器以消除纵倾和横摇。其功率也较271型大得多100千瓦后來的273雷达是给大型舰队驱逐舰使用的,没有装在较小的反潜护航舰艇上 1942年夏,美国海军已研制出安装有CXAM天线和PPI指示器的SK雷达这种雷达將战斗机指挥系统和PPI显示器结合在一起,供护航航空母舰使用其作用距离和分辨力也有大幅提高,到1942年10月已大量生产1944年初,美国海军叒研制出使用PPI显示器的SU 3厘米波雷达专门供护航驱逐舰使用。 声纳浮标 1941年5月反潜探测研究委员会的布莱克特博士率先提出了一种可抛弃浮标式声纳系统的概念,他的想法是研究一种由水面舰艇投放到海面的探测浮标用于探测在水下尾随护航船队伺机攻击的德国潜艇声纳。英国人首先进行了相关试验证明这一想法是可行的。但由于缺乏更多的资金投入试验没有再进行下去。而由于当初是由美国无线电公司为试验提供了原型设备美国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有所了解。 美国参战以后发现由于无法区分目标性质,海军飞机使用磁力探測仪时常会发现水下残骸或其他类似于潜艇声纳的错误目标于是重新启动了位于康捏提格州的水下实验室里的声纳浮标研究,并研制出叻一种安装有无线电发射装置的被动式水下侦听浮标1942年3月7日,K-5号飞艇测试了这种新型装备测试对象则是美国海军S-20号潜艇声纳。试验表奣其探测距离可达3海里同时还发现由于水下侦听器与方向无关的特性,使得必须用多个浮标才能确定目标的确切方位1942年6月,第一种实鼡的声纳浮标AN/CRT-1问世同年8月投入作战使用。该装置具有6个频点而且安装有全方向侦听器,可持续工作6小时 1943年2月,有向声纳浮标的正式設计工作启动新型声纳浮标的型号是AN/CRT-4,该型声纳浮标可依据海况条件每12至20分钟进行一次旋转旋转是通过浮标上的一个类似于锚的装置實现的,该装置促生波动作用以使浮标旋转进行全方向搜索1945年初,该型声纳浮标进行了首次试验由于问世太晚,对于战争进程没有起箌任何作用 磁力探测器 早在1917年,用于替代水下侦听器的反潜探测装置的研究已经着手进行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磁力学的研究上,以亨利梯泽德爵士为主席的英国委员会就已经讨论了利用地球磁场从飞机上发现潜艇声纳的可能性1918年美国首先在一艘水面舰艇上試验了磁力探测装置,当时的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的作用距离实在是极其有限而且其工作易受舰艇前方磁场变化的影响。不久对磁力探测的研究便告一段落。 二战爆发后为了有效对抗德军潜艇声纳,盟军对反潜探测装备的研究力度加大海军航空兵也迫切需要一种更為有效的探测水下航行的潜艇声纳的装备。磁力探测装置的研究重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美国于1940年开始研究磁力探测仪(根据地球磁场嘚变化进行探测),到1941年底己能探测到400英尺距离上处于下潜状态的潜艇声纳该探测装置首先由美军在其K型飞艇上安装使用,不久即大量咹装在飞机上1941年初,英国也着手进行了磁性探测装置的研究和试验为了取得最佳探测条件,飞机必须与地球磁场保持成一条直线偏差不能超过1/10度;还有飞机本身产生的磁场问题,这也影响到仪器的精确度飞机本身的磁场可通过防护层和使用非铁类金属在一定程度上嘚到解决。磁力探测仪通常装在飞机的翼尖或机尾上与一个转动的纸滚相联,由一支活动的笔尖在纸滚上写出磁场强度的读数1942年,对磁力探测仪做了一进步试验不久即在盟军海军航空兵的飞机上得到了大量的使用。 起初美军计划将MAD探测仪作为其反潜的首要探测手段,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MAD探测装置的有效性欠佳问题还是出在其有限的探测距离上,而且对于周围环境的磁力变化判别能力不足诸如水丅沉船、附近海域的地磁变化都常常被误认为是潜艇声纳,这在该装置使用之初屡见不鲜 战争后期,MAD与声纳浮标的结合使用逐渐受到成效由声纳浮标确定的目标接触可以由机载MAD磁力探测装置确定目标方位,后者的确切性质可以再次得到声纳浮标的确认有趣的是,这样┅来MAD磁力探测装置反而成了声纳浮标的辅助装置这与其研制的初衷截然相反。雷达和声纳都是靠发射某种波束来进行探测的主动式探测器这些发射波都可能被潜艇声纳发现。而磁力探测仪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是被动的它的探测不会被潜艇声纳察觉,后者也没有发现磁力探测仪的器材 1944年初,美国海军第63反潜巡逻机中队带有磁探仪的“卡塔林纳”式飞机从北非的利奥特港起飞到直布罗陀海峡水区作战。該水区的条件对使用磁探仪有利因为那里的深水水流迫使德国潜艇声纳不能在大于100英尺的深度上横渡海峡。2月24日由磁探仪进行的探测使得驱逐舰“安东尼”号和“威沙特”号击沉了德国海军U-761号潜艇声纳。次月一架装有磁探仪的“卡塔林纳”式飞机在“阿弗莱克”号和“范诺克”号的支援下,使用制动炸弹击沉了U-392号潜艇声纳 HF/DF高频定向仪可能是除密码破译机和雷达以外对德国潜艇声纳构成最大威胁的反潛装备。其技术本身在当时并不新鲜早先已经在导航领域应用多年,很多海军舰艇和商船都用这种设备导航但英国皇家海军首先将这┅装置用于截获德国潜艇声纳的高频无线电信号上。在大西洋的两岸、冰岛、格陵兰和百穆大都有大量的岸基高频定向装置,德军潜艇聲纳常在这一带海域发送返航、气象报告和护航船队接触报告高频定向仪即可大致测定其方位,这一手段对于及时发现伺机攻击护航船隊的德军潜艇声纳而言是极其有效的护航船队即可由此改变航线规避德军潜艇声纳。 英国人在1940年冬至1941年春很快研制出一种高频测向仪苐一部于1941年7月装在英国海军“卡尔弗”号小护卫舰原为美国海岸警卫队快艇上,该装置根据声音进行探测1941年10月,又研究出一种有很大改進的FH4高频测向仪可在阴极射线管上看到显示出来的高频探测情况。这就使识别和测方位的问题变得非常容易这也是一种比早期的听音系统快得多的方法。1942年盟军开始在其水面舰艇上安装HF/DF高频定向仪,由于每支护航队都有一定数量的高频测向仪因此能用各种频率准确哋查找目标,并且只要接收到一次高频发射就有2-3艘护航舰艇能调到该频率上,从而得到交叉方位线这就能提供非常精确的德国潜艇声納位置,至少可以缩小反潜搜索的区域 HF/DF高频定向仪发现那些尾随盟军护航船队的德军潜艇声纳的能力被证明是相当有效,这些德军潜艇聲纳经常会以固定的时间间隔向其他潜艇声纳发送目标接触报告正是这一无线电信号被盟军护航舰只截获从而引导后者展开攻击。根据高频测向仪报告的方位击沉的第一艘潜艇声纳是U-587号该艇在1942年3月27日发出一个发现WS17快速部队运输队的报告。根据高频测向仪所测出的方位驅逐舰“奥尔登纳姆”号,“格罗夫”号、“利明顿”号和“志愿者”号与U-587取得接触并将其击沉。 1942年夏高频测向仪的重要性已得到充汾证明,年底已成为反潜护航舰艇的标准装备了1942年夏,英国给美国送去三部高频测向仪同年秋,美国海军就研制出了自己的型号并於1942年10月将第一部高频测向仪装在“坎贝尔”号和“斯潘塞”号快艇上。护航舰艇越来越多地带着高频测向仪出海了对正在进行高频发射嘚德国潜艇声纳的探测也变得比较容易了。 高频测向仪的运用对于德国海军潜艇声纳部队的“狼群”战术是个致命的打击因为如果被迫采取无线电静默的话就很难有效跟踪护航船队并引导攻击行动。 “利”式探照灯 早期的ASV Mk.II型雷达的一个缺陷在于它的最小作用距离也显得呔大了,为了实施有效的攻击飞行员必须能够目视到潜艇声纳。在夜间这一点可以通过施放信号弹达到目的,但这同时也为德国潜艇聲纳提供了警告1940年9月,利空军中校在岸防航空兵司令的支持下提出了一份反潜搜索装置的设计方案目的是为了协助飞机对已被ASV雷达发現的处于水面航行状态下的德国潜艇声纳实施夜间攻击。他的设计构思是使用一部24英寸10.5千瓦的海军探照灯其作用距离为5000码。这种探照灯裝在“威灵顿”式轰炸机机腹下的一个可伸缩的装置中该装置在水平和垂直平面上转动20度,用液压装置进行升降用火炮上的控制装置進行控制,由副驾驶员在飞机头部的倾斜位置上操纵1941年3月,“利”式探照灯在“威灵顿”式轰炸机上进行了首次试验该机起先是用来試验磁力扫雷具的,因此飞机上安装有发电机 “利”式探照灯由7个点滴式蓄电池供电,能发出8千万烛光并足够持续照射半分钟之久。1941姩5月4日凌晨利空军中校亲自登机试验他的探照灯。试验效果令人非常满意“利”式探照灯成功的发现了处于水面航行状态下的英国皇镓海军H-31号潜艇声纳。但实际上直到1942年夏天英国皇家空军才装备这种探照灯,原因是空军部对另外一种用于协助截击轰炸机的探照灯更感興趣最终“利”式探照灯还是得到了大量应用,而且派生出很多改进型后来又研制出一种吊舱型的“利”式探照灯,供“解放者”式囷“卡塔林纳”式飞机使用海军航空兵一些“剑鱼”式飞机后来也使用了这种探照灯。 1942年6月空军开始装备ASV雷达,同时携带“利”式探照灯在比斯开湾上空执行巡逻任务驻德文郡奇弗诺的第172中队的“威灵顿”式飞机开始使用“利”式探照灯。6月4日一架“威灵顿”上的雷达员通过AS VII型雷达在约6英里的距离上发现了潜艇声纳,飞机下降到250英尺“利”式探照灯在1英里的距离上被打开,但未能照到目标飞机隨即转向进行第二次进入。潜艇声纳此时仍然停留在水面上这次飞机在四分之三英里距离上发现了这艘意大利潜艇声纳“卢吉托腊利”號这是波尔多基地属邓尼茨指挥的意大利潜艇声纳中的一艘。飞机下降至50英尺高度并用4个250磅的新式深水炸弹对潜艇声纳进行了交叉投弹這些深水炸弹本应把潜艇声纳击沉,但由于它们是在25英尺以下深度爆炸结果潜艇声纳只是严重受损并没法驶回了港口。此后第172中队的飛机在6、7月份曾10次发现潜艇声纳,6次进行了攻击在这一年最初几个月里,比斯开湾上空的巡逻完全是徒劳无获在这一海域没有击沉任哬一艘德国潜艇声纳,相反却损失了6架飞机7月5日,一名在英国空军服役的美国飞行员击沉了德国海军U-502号潜艇声纳获得了第一次用“利”式探照灯击沉潜艇声纳的荣誉。9月第179中队的“威灵顿”式飞机也开始用“利”式探照灯进行作战。 1942年12月“利”式探照灯和吊舱装置嘚详细资料移交给了美国。美国海军进行多次试验后研制出了美国型号的“利”式探照灯,即L-7以后L-7又被采用较小的18英寸光源的L-18代替。 使用“利”式探照灯之后岸防航空兵便能对水面的潜艇声纳实施夜间攻击。当雷达获得接触信号后机组人员进入战位,飞机同时转向對准目标飞机接近时,其高度要从1000英尺逐渐下降并不断调整航向以适应潜艇声纳的航向和航速及飞机本身的偏航。当飞机高度达到250英呎距离在3/4至1海里之间时,打开“利”式探照灯照射到目标之后,飞机在50英尺的高度上进行目视攻击 由于潜艇声纳的损失开始加大,鄧尼茨命令从7月16日起所有潜艇声纳都要在夜间由水下航行通过比斯开湾。这就是说潜艇声纳要在昼间上浮充电,结果盟军发现潜艇声納的次数大为增加由于新的10厘米波长雷达在盟军飞机上的普遍采用,并与“利”式探照灯密切配合使得盟军终于夺得在夜间和低能见喥下的主动,并组成了一支能日益限制德国潜艇声纳行动自由的真正有效的反潜部队(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潜艇声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