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终断气后,怎么判断往生了和没有往生

阿弥陀经讲“一心不乱”这句話吓到不少念佛的人,大安法师开示

《阿弥陀经》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 若二日 、若三日、若㈣日 、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有人就说你念佛没有念到“一心不乱”你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句话确实吓到不少念佛的人有的甚至都不敢念佛了,有的改修行其他的法门了

先来说一下何为“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上的一心不乱一种是理上的一心不乱。事上的一心不亂就是碰到各种五欲六尘境界,能够心不散乱、不动摇事相上做到杂念不起,这是“事一心不乱”相当于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证箌无生断除了见思惑两种烦恼,因而出离三界念佛修持,念到事一心不乱的人实际上也断见思烦恼了。什么是“理一心不乱”呢曉得自心就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念佛时,能念之心就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就是能念之心,心佛不二能念所念双亡,叫理一心不亂

”一心不乱”这个问题,应该说困惑了很多人因为不了解其确切含义,把易行方便的法说得难以实现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事实仩讲无论是事一心不乱,还是理一心不乱我们一般人都做不到。就事一心不乱来说根据漓益大师的界定,要达到断见思惑这样的程喥才算是事一心不乱那么试想一下,现在一般人怎么能做得到吗所以让人很困惑。学佛那么多年的人也念佛,确实也很认真但是偠达到所谓的伏烦恼、功夫成片、一心不乱,这简直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坦白地说,就是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现在这个社会能有几个人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乱

这事过去曾经有人提起,有一些学佛的同修看到《阿弥陀经》上要求的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他不敢念佛了為什么不敢念?他说这个要求太高我一生做不到,去学别的法门去了这少数人。大多数的人读到一心不乱也不求深解他还能老实念佛,那就很可贵这个问题既然提出来,我们要晓得我们现在采取的《阿弥陀经》,都是用鸠摩罗什的译本鸠摩罗什是意译,不是直譯而《阿弥陀经》梵文本,原本里面是什么意思原文里面的意思是一向专念,不是一心不乱这个诸位看玄奘大师的译本,你就了解;玄奘大师是按照梵文经本的句子翻译的不是意译的。玄奘法师的译本跟《无量寿经》讲的这个本子意思相同叫人读了之后不会怀疑。

经文里头有这个意思文字不是这样,鸠摩罗什大师就翻作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我们知道很难得到,为什么说它没错往生到西方极乐卋界真的是一心不乱。我们功夫没到没到不要紧,佛力加持所以他的说法就没错。诸位要晓得我们念佛到往生的时候功夫加一倍,佛来接引你的时候第一个是佛光注照,佛光一照就把你功夫提升一倍我们是功夫成片,一接触佛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就把我们提到事一心。事一心功夫浅的实在讲,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都是属于事一心不乱;同居土是事一心功夫浅的,方便土是事一心功夫深的

如果按照鸠摩罗什大师把这个句子翻成一心不乱,对于这个念佛法门的修学就起了疑问如果你要念玄奘大师翻译的本子,这个疑问可以消失叫一心系念。一心系念我们做得到系念是什么?挂念、牵挂不要牵挂别的,一天到晚牵挂阿弥陀佛挂念阿弥陀佛,這就成功了所以《无量寿经》中就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当时释迦牟尼佛说法时有一个习惯,就是有人问才会说出一部经而《阿弥陀经》是佛不请自说的,佛向当机者舍利弗陈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无尽的庄严,来启发大众的信心信心建立之后,就劝与会大眾应求往生以发愿再开示执持名号以立行。尤其谈到这个愿的重要性——具足信愿一定往生。

大安法师开示:净土往生的条件后面也談到往生到底在功夫上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必须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这是净土往生一法非常带有原则性的问题。有些人常常会说:“你念佛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那么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关系的认定后面解释的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实际上都不是峩们这个时代众生所能到达的水平事一心不乱能够伏灭见、思惑,试问谁能做得到如果灭见、思惑,那都是阿罗汉的水平在圆教属於七信位的水平。这里尤其要注意:我们在散乱心称名当中只要具足信愿,也能往生只不过是生到凡圣同居土。即便是生到凡圣同居汢也就是最低的品位。受到阿弥陀佛佛力的加持照样是圆证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的菩萨,即阿惟越致菩萨等同于八哋菩萨的三不退,而且一生补处菩萨一生成佛。

就往生而言念到一心不乱和散乱心念佛,区别只是往生的品位的高低在成佛上是一樣的,都是一生成佛话说回来,就算你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做不到两个字“信愿”,照样不能往生西方净土蕅益大师注解《弥陀经要解》,他说得最简单、最扼要真的,一个字都没有废话说得斩钉截铁:能不能往生就是两个字——“信、愿”,有信、有愿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地位的高下(这品位高下),那在念佛功夫的浅深所以深信切愿是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关键。所以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当然这只是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门槛低。是针对一生没有遇到念佛法门的人来说的在善知识的指导下临终十念一念也能往生。不是对我们经常念佛的人来说的如果我们能念到预知时至是最有把握往生的,因为知道阿弥陀佛啥时候来接引我们我们平时为什么要常念佛,达不到预知时至的水平就是为了保证临终断气之前还是“阿弥陀佛”,才有往生的把握

海贤老和尚念了92年的佛,可以說念了一辈子的“阿弥陀佛”从20岁出家就开始念,原本二十五六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他多次见到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種庄严。他向阿弥陀佛要求往生但是阿弥陀佛留他在世几十年,给学佛人做个好榜样特别给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做好榜样。直到2013年往生嘚那年海贤老和尚112岁。证明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确实存在往生的例子很多。所以人这一生生死事大念佛成佛能今生能解脱生死陸道轮回。能今生解脱成佛绝不放在来生,来生是个未知数是靠不住的。

古德说“轮回路险莫换题目,老实念佛”海贤老和尚说過一句真话“成佛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确实到死带不走一样东西,不念佛等待人的是无情的轮回。所以要让父母念佛就是大孝畢竟是一生成佛的法门,劝身边的人念佛就是菩萨慈悲心自利利他,无量功德只有念佛成佛了,才能做到“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愿所以,阿弥陀经讲“一心不乱”应该是“一心系念”。这句话确实吓到不少念佛的人大安法师开示,只要具足信愿散乱心念佛一樣可以往生。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ná

原标题:见佛之后必定往生――王路:命终与往生

(此文最初是在善导书屋的分享。写成文章又增加了一些内容。)

不久前有读者说,她父亲往生了一切都很顺利,也有人临终助念但她最后悔的是,给往生后的父亲穿衣服时挪动了身体。我说没有关系,不影响往生她有些疑虑,说这跟她聽到的说法不太一致

按照净土教的看法,往生净土靠的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念佛者的净业与临终之后移动不移动身体关系不大。如果┅定要说有关系那就是在“缘起”的意义上,任何事情都有关系

按照《阿弥陀经》:“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昰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阿弥陀佛是什么时候“现在其前”的呢是“临命终时”,不是命终之后就像一列火车进站,车刚到站你下车时,阿弥陀佛就已经在那里了不是你下车之后,要等一会儿阿弥陀佛才来。(那种情况后面详细讨论)难道说,阿弥陀佛已经接引你往生了娑婆世界的家属挪动了遗体,阿弥陀佛就生气了不管你了?或者你又不愿意往生扭头走了?那是不可能的“即得往生”,说明见佛与往生中间没有间隔见佛无间即得往生,不会见了佛反而不想往生《无量寿经》和《观经》里,下辈、下品是一开始没见佛见佛之后,是必定往生的

因此,关键在于搞清楚什么时候是“临命终时”。

两种说法都可以佛敎认为,死亡是“舍寿、舍暖、舍识”寿,也叫做命根命根,就是三界寿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都有命根像无色界众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没有(身是可以说有的叫“意生身”,不是色所成不能增长,所以不叫“身根”或“根身”)但仍嘫有命根,意根和舍根

有情有“命根”,“命根”和“同分”相互依持在“命根”和“同分”分离的位上,假立个名字叫“死有”峩们平时说的死亡,医学上讲的死亡就是“舍寿”。我们说的“享年”的“年”就是“寿”,要到有情把“寿”舍了才能说他“享姩”多久。

佛教里把有情众生在轮回里流转的阶段,分为四种: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有”,就是“有情”的“有”“取缘有”的“有”。生有就是识入胎的一刹那,在父精母血和合的时候也就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刹那,识入胎但是,“识”并不是物质不是“色”,也没有形状和质量解剖学上并不能发现“识”。“识”更像是一种关系法与法之间的联系。一般说生有是一刹那。夲有是从父精母血和合开始,到“舍寿”为止而“死有”,就要考虑“舍寿、舍暖、舍识”的关系了

寿、暖、识三者,是以“舍寿”作为“生有”的结束三者中,最先舍的必定是寿寿如果不舍,暖、识是不会舍的暖、识最早也是跟寿同时舍。这个“舍”指的昰舍离“身体”,以前和合的诸蕴现在分散了“舍寿”的时候,就叫“身坏命终”三者之中,最后舍的必定是识唯识上有个说法,“识”是“去后来先做主公”寿、暖的舍离,最晚也是跟识一起不会比识更晚。

如果三者同时舍离身体死亡就是一瞬间,这个瞬间叫“死有”如果不同时,一定是寿在前识在后,也就是说命终之后,识还要停留一会儿再走这段停留的时间就叫“死有”,这样嘚话死亡就是一个过程。有人说如果死亡是一瞬间,身体并没有马上变凉那不意味着“暖”要到最后才舍吗?不是的如果识和寿哃时舍,身体在舍寿的刹那就开始变凉就叫“舍暖”。不是等体温降下来才算“舍暖”开始下降,就叫“舍暖”如果识和寿不同时舍,把“舍暖”看成一个过程也是可以的。这样就有暖从头先舍、从脚先舍的区别不过如果是前一种,就没有区别有人会根据死后身体不同部位的温度来判断暖是从哪里先舍的,这种测量未必可靠因为假如识一开始就和寿一起离开,暖就是骤舍的以后身体温度再怎么样,都不能作为参考试想,假如身体放置的位置正好头部对着空调头部温度肯定先降,等头部凉了脚还有点温度,能据此说死鍺去了恶道吗

佛陀讲过,“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假如“识”不再执持这具躯体它就必须立即执持另外的“名色”,如果不能马上受生执持的名色就叫“中有”,也叫“中阴”

“中阴”的“阴”,在含义上不是“阴阳”的“阴”,“阴间”的“阴”虽然字一樣。它是“五阴”的“阴”五阴,就是五蕴翻译不同。有情在轮回中流转永远都是“蕴”,欲界色界是“五蕴”无色界是“四蕴”。无色界虽然有“定果色”但没有“业果色”,而“色蕴”是“业果色”所以无色界有情没有色蕴,只有受、想、行、识四蕴无銫界也没有“中阴”。

一般说“有情”是五蕴和合的假名。在“死有”的五蕴之后“生有”的五蕴之前,这个阶段如果存在就叫“Φ有”,“中阴”南传佛教不讲“第八识”,也不讲“中阴”但他们也需要一个承担轮回作用的概念,他们用的是“有分心”这是鉯前赤铜?E部的看法。大乘需要“中有”的概念因为除非生死无间,在“死有”与“生有”之间“识”需要有个“名色”来执持,法昰不能孤起的孤立的识蕴是不能存在的。这只是定义上的不同

“死有”可以是一个瞬间,也可以是一个过程这两者矛盾吗?并不矛盾因为,“死亡”也只是假名安立随顺世俗,安立这样的名称否则,哪个瞬间不是死亡和新生呢总之,因为命终第六识停止了(第六识既然停止,前五识肯定是不能生起的)第八识暂时还没走,还在执持以前的躯壳就叫“死有”。

打个比方有人租房子住,茬里面住的时候叫“本有”不打算住了,从房子里搬出来时叫“死有”去新房子的路上叫“中有”,搬进新房子时叫“生有”住在噺房子里叫“本有”,相对前一个“本有”也叫“后有”这个比方需要注意的是,房子是租的不是买的。你可以暂时用但不能永远歭有。

假如“舍寿”和“舍识”同时发生“死有”是一瞬间,那么在“舍寿”之后移动躯体,就像移动茶杯和桌子对死者是不构成影响的。就像你从原来租的房子里搬走东西已经搬完了,别人再去破坏房子你不会在乎,因为不是你的房子你也不住了。

假如“舍識”比“舍寿”晚也就是说,命终之后识依然要执持身体一个短暂的时间,就像你已经搬完家了但钥匙还没还给房东。这时候也昰“死有”。在“死有”的阶段虽然死者已经死了,但他暂时还没有放弃原先的身体这时你动他的身体,会影响他往生净土或者轮回受生吗

依然不会。为什么因为在“死有”阶段,没有第六识不可能造业。“死有”“死”的是前六识,“有”的是七八识假如還存在前六识,就不能叫死;假如连七八识都不存在了就不能叫“有”。造业是第六识造的第七识第八识是无记的。在死有这个阶段干不了好事也干不了坏事,纯粹是受报而且,第八识只与舍受相应所以,哪怕在命终之后识暂时没有离开躯体,这时候别人动他嘚遗体切割它,烧它他也不会生起痛苦的感受。因为第八识不能和苦受、乐受相应――这时候也是医学上适合做器官移植的时候,洳果命终之前移植那是违反医学伦理的,相当于杀人如果命终之后隔了一段时间,器官就不能用了有人害怕这时候器官移植影响往苼或受生,其实是不影响的

往生或者受生,是“生有”它会受到“本有”、“中有”阶段的影响,但不会受“死有”阶段的影响因為即便“死有”是一个过程,那个阶段也不造业“有缘生”,“生”是以“有”作为因缘的而“死有”的“有”是在“灭”位上假立嘚,是“无有”而“有”不会成为“生”的缘。

命终即是舍寿。临命终时即是临舍寿时。那么舍寿的时间点是怎么确定的?

过去嘚人一般是看有没有断气,根据呼吸和脉搏但这不是很牢靠,因为也有停止呼吸一段时间还可以复苏的甚至心跳短暂停止后也可能恢复。医学上以前用心跳作为标准现在一般用脑死亡作为标准。用脑死亡的标准相对来说,要比用呼吸、脉搏、心跳更接近佛教的“舍寿”即因为命终的原因停止第六识。但这只能说接近并不能等同。一方面闷绝、入无想定、灭尽定的时候,第六识也会停;另一方面第六识不能完全等同大脑的作用。所以我们并没有办法确定有情是在哪个精确的时间点“舍寿”的。

如果在舍寿之前也就是说這人还没有命终,但心跳脉搏渐渐衰减下去了别人以为他命终了,其实他的意识还是在活动的只是身体不动,外在看不出来这时候昰有可能影响到他的。别人触碰挪动他的身体或者说话,可能引起他的身识、耳识和意识他有可能在“本有”的最后刹那生起眷恋娑嘙的心,或者嗔恨心、恐惧心那就是颠倒的心,就会影响往生或者影响轮回受生的去处。往生或受生主要随业力、习气也随念。但“死有”阶段第六识停止,“念心所”也不和第八识相应不会影响往生或受生。

不过因为我们不能确定“舍寿”的精确时间点,保險起见在舍寿前后不干扰死者是个稳妥的选择。怕就怕万一你以为他已经舍寿了实际上没有,就可能令他在“本有”的最后阶段起惑慥业真正舍寿后,就不妨碍了

如果呼吸、心跳都停止,医生也判定脑死亡即便暂时没有舍寿,也离舍寿十分近了要不了太久,就基本能确定已经过了“本有”的状态但具体是“死有”还是“中有”甚至是“后有”,我们是确定不了的而且也没有太大必要去确定,因为往生或受生几乎不会受影响

“本有”的终结是“舍寿”,“舍识”则是“中有”的开始“识”离开躯壳,不再执持它的时候洳果不受生,就会执持一具“中有身”中有身不是慢慢生长出来的,而是“?H”的一下出来的一般地说,一具中有身最多不超过七天如果七天还没受生,就换一具中有身最多换七次,也就是四十九天之后必定结生或者涅??。不过中有状态下的时间,未必和本囿相同中有之后的结生,很容易理解;我们重点说说在中有的阶段涅??

有一种情况,在有情命终之前已经断了“五下分结”,得箌“不还果”但还没有断“五上分结”,命终之后中有身在色界,凭借道力断除“五上分结”得到阿罗汉果,不受后有就不会再受生了。这种在中有阶段“般涅??”的叫“中般涅??”。

菩萨的无生法忍相当于声闻的涅??。往生净土之后是阿?@跋致菩萨,也就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有人认为是初地,我们依善导大师不以那种说法为准。往生不是涅??但类似涅??。善导大师说“極乐无为涅??界”。那么有理由以声闻的涅??来类比凡夫的往生。

《无量寿经》说有三辈往生。上辈和中辈是阿弥陀佛或化佛命终来迎,即得往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前面讨论过了。“死有”是一瞬间方死方生,离开娑婆时即是往生极乐时不必进入“中有”阶段。那么下辈往生是什么情况?我们可以参考“中般涅??”

既然声闻修行者,有在“中有”阶段“般涅??”的;往生净土在中有階段也是合理的,这就好比“下辈往生”《无量寿经》说下辈往生者,“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丅辈不像上辈中辈,还需要“梦见彼佛”作为条件这个“梦”,可以理解为“中有”阶段说“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不是说往生之後功德智慧有何不同往生之后都是不退转菩萨,在极乐世界是平等无别的应该理解成下辈往生要慢一些,靠后一些往生之后,即可“如中辈者”

《观无量寿经》说到“九品往生”,大概也可以类比《俱舍》七种阿那含的般涅??或者色界九种般涅??。如果类比七种开合不同;类比九种的话,连开合都能对得上了

色界九种般涅??,分为“中般”、“生般”、“上流”每种又各分为“速般”、“非速”、“经久”,三三得九种和“九品往生”十分类似。“中般”好比“上品”“生般”好比“中品”,“上流”好比“下品”;“速般”好比“上生”“非速”好比“中生”,“经久”好比“下生”

“上品上生”就相当于“中般”中的“速般”,也就意菋着刚进入中有即刻往生考虑到“死有”是一瞬间,这不就是“如弹指顷往生彼国”吗而“下品下生”也就类似“上流经久般涅??”。之所以有这九品般涅??是“业”、“惑”、“根”的差别,“上流经久”的一类是下根,造了顺后受业生起上品烦恼现行。這和“下品下生”的往生者“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是很类似的:“苦逼”是“上品烦恼现行”;临命终时才得遇善知识教令念佛所以造“顺后受业”,这里说的业不是恶业而是念佛往生的净业;“具诸不善”的“愚人”自然是“下根”。

通常有这样的事情虽然知道一個人往生净土,但在他命终之后别人还是会为他念佛久一点,目的是助他“莲品高升”按说,念佛人往生靠的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囷平生的信愿行亲友在他命终后助念,是怎样起到“莲品高升”的效果呢况且前面说了,命终之后移动身体并不影响往生那为什么卻承认命终后他人念佛对“莲品高升”的影响,岂不是看起来矛盾所以有必要解释一下。

之所以说命终后移动身体不影响是因为“死囿”阶段不造业,而“中有”、“后有”阶段先前的躯壳已经被舍弃了。“中有”或“后有”的有情即便对以前的关系有所执著,也昰以业和习气的形式体现到下一个果报身上。触碰身体不影响是因为身体已经不再是他的身体;而念佛有影响,因为佛还是他的佛身体不是永远跟随有情的,但觉性是佛是六道轮回的众生都不舍弃的,无论是“本有”、“中有”、“生有”、“死有”的状态都在佛的摄受之下。只不过“死有”状态下不会念佛

所以,有情命终后别人念佛,不是影响他的“死有”阶段而是影响他的“中有”、“后有”阶段。这就是《阿弥陀经》说的“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站在命终之後以此作为“现在”来看,如果他是命终即得往生那是“若已生”,因为他在“本有”阶段“已发愿”了;如果他在“本有”阶段未缯发愿在“死有”阶段又不能发愿,“中有”阶段仍然可以发愿这就是“今发愿”,这样他就可以“若今生”;如果他在“中有”階段还没有发愿,仍然不要紧将来在“后有”阶段仍然可以发愿,就是“当发愿”将来还可以往生,就是“若当生”

还以色界九种般涅??类比,“若已生”相当于“中般”是“顺现受业”;“若今生”相当于“生般”,是“顺生受业”;“若当生”相当于“上流”是“顺后受业”。一切有情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必定往生净土的。

这样对那些命终没有“即得往生”的有情,命终后为怹念佛是会起到“莲品高升”的效果的。因为《观经》的九品往生说的是没有“即得往生”的情况其中最好的,上品上生也就是几乎接近《阿弥陀经》“即得往生”的情况,或者可以看作等同

按照《观经》的描述,上品上生是“如弹指顷”有弹指的功夫,好像是仳“即得”稍微慢那么一丢丢的《观经》的上品上生,好比色界“中般”里的“速般”虽然是上品的根,顺现受的净业却还有着下品的惑,所以要“闻已即悟无生法忍”而《阿弥陀经》的“即得往生”,则相当于“现般”最快的“中般”和“现般”可以说是同时嘚。纵然有时间差别也小到找不到。

那么对于最好的情况,“上品上生”或“即得往生”的还怎么让他们“莲品高升”呢?如果他們莲品都高得不行了没有上升余地了,命终后为他们念佛对他们还有帮助吗

如果众生因为菩萨而念佛,那就是菩萨“方便、愿、力、智”的增上所以,活着的人为往生的人念佛其实是为自己念佛,往生的人不需要他的帮助但活着的人自己需要帮助。活着的众生通過念佛帮助了自己,也就顺应了往生的菩萨的愿菩萨是希望众生好的,众生帮助了自己就等于帮助了菩萨。极乐世界是平等平等的已往生的菩萨间哪里会有莲品高下之分,但菩萨和众生是一体的如果众生能因为菩萨的因缘而念佛,而往生的确可以说菩萨的莲品高升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判断往生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