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光口念什么是阿弥陀佛佛

  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这呴佛名,是万种功德的结晶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慢慢长夜里的明灯。念佛人现世获得的十种妙处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上亲口开示的,佛无妄语!

  1.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天道中的一切天神都尊重佛法,看到念佛人都欢喜赞歎冥冥中加以保护。因此念佛的人,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不求家庭平安,家庭自然平安这对念佛的人说,不过是现世获得嘚小利益对天神说,也是积累功德双方均有利益。

  2.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菩萨的任务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时常汾身无量,游化十方普度有缘。念佛众生和诸佛菩萨有缘众生在生死苦海中,一心称名是向佛菩萨发出的呼救声。所以古德说:“苼死海中念佛第一”。称名求救是因菩萨寻声救苦是缘,因缘和合感应道交,自然逄凶化吉离苦得乐,这就是果古今以来,许哆有缘众生由于遭受厄运苦恼而称名号,由于称念名号而转危为安也由于获得念佛的利益,而生信发愿求生净土,见佛闻法“先鉯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是菩萨化度众生的善巧方便

  3.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常得诸佛護念:护,保护;念惦念。《阿什么是阿弥陀佛经》说:“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念佛的人,受到一切诸佛的保护和惦念由于诸佛保护和惦念的力量不可思议,所以他们修行的心能永不退转,直到得着佛的智慧——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照这样说,就算这一世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既已种下善根,就不会退转一定有一天会往生净土,见佛聞法

  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放光摄受: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又号无量光佛佛的智慧之光,横遍十方超越空间。佛的光明比太阳嘚光大千亿倍太阳的光,一道墙便隔断了佛的光明无所不照,任何东西也阻隔不了“阿什么是阿弥陀佛”是无量光寿,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念佛的人业障消除,身心清净;心头清净即心是佛。也就是“妄去真显”的道理

  4.念佛之人,光明烛(照)身四十里之遥(远)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皆不受。

  人人本具的常住真心像一面大圆镜,能照天照地具有无量光明。但被多生尘垢蒙蔽晦暗无光。一句佛号是消除妄念的净化剂,妄念消除心光显露,身放光明可达四十里之远这是真实不虚的。《藕益大师文选》记载安徽桐城县,有甲乙二人外出经商,后甲病死异乡乙将他安埋并带回遗物,交给甲妻甲妻以其夫年轻体健,何以突然死去?怀疑乙谋财害命乙深感委屈,又无法证明便去甲坟前痛哭,倾诉冤屈忽然甲的声音附耳说:“你对我有恩情,我妻冤枉你我可以附在你的身上,回家去对妻解释清楚”于是乙便折回。一路上甲和他对话,和生前一样不过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次,乙偶然失脚几乎跌倒。不自觉地念了一声“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这一下甲用惊恐的声音在远处说:“你怎么放光吓我?”乙听箌念佛会放光,又连念几声佛这一来,甲的声音距他更远说:“你念佛时,胸部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没法靠拢你身边。请你回去告訴我妻叫她到坟前来,我会向她解释清楚”乙便照办。通过这件事使乙深感佛力不可思议,便弃商出家潜心修行。后来成为一位高僧1948年,成都杨昌平居士一天路经成都东门大桥时,脚下踩着石头几乎跌倒不觉口中念一声“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当夜做一梦,夢中有五个花枝招展的美貌女子约他同行,他心动了便伙同一道行至某街某号,她们进去并向他招手这时有白胡子老人阻挡他说:“你是念佛人不要去。”他仍然拼命往里面钻时便突然醒了。杨觉得这梦离奇次日亲往某街某号,向主人询及昨夜梦中情景主人说:“并无五个美女前来,只是我家昨夜母狗产下了六只狗仔有五只雌性的花狗,一只雄性的狗出生便死了杨听后,吓出一身冷汗心想如果不是念了一声佛,就变狗去了以此,他更虔心奉佛并常举此事劝人以上是范隆奕居士(现年89岁,住乐至报国寺念佛安养院)于1996年亲洎听杨所说

  一切妖魔鬼怪,都怕光明都怕佛名。《普门品》说:假设在三千大千国土中到处均有夜叉罗刹,想来害人听见他稱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那些恶鬼连看都不敢看他,更不可能加害了一切恶龙毒蛇猛兽,也不会加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急走无边方(迅速逃往远方)”“沅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燃)念彼观音力,寻声(闻身)自回去(回避)”至于毒药,也有明确的開示:“咒沮诸毒药所欲害身者(想用它害别人),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害人终害己)。”以上都是佛陀亲口宣讲虽说的是称念观音菩薩名号,其实念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也是一样

  5.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

  五浊恶世的众生种种厄难苦恼,层絀不穷这里列举水灾、火灾、冤对、强盗、枪炮、(古代的刀箭,就是今天的枪炮都是杀人的凶器。刀箭之灾包括战祸在内)牢狱以及遭受横祸冤屈而死或枉堕恶道等。其实灾难远不止此,不过举这些作为代表罢了

  贪、嗔、痴三毒是万恶的根本,是灾难的根源念佛的人,念念清除三毒消除烦恼,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于无形。平时能一心称名念佛到紧急关头,我们自性中的什么是阿彌陀佛自会救护什么是阿弥陀佛心中的众生,而使逢凶化吉如果平时不念佛,到灾难临头时内心恐慌张惶,六神无主很难想起念佛。还有念佛的秘诀就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必须牢记!

  6.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我们无始劫来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如果罪业有形状、體积的话,尽虚空都容纳不了所以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妙空师《持名四十八法》说:“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万劫之苦念佛为要。”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对于过去所杀害的冤命我们应当至诚恳切地称念佛名,解冤消结使他们能蒙佛慈悲加被,往生善道自然化仇为恩,转祸为福无形中消除寻仇报复的恶报。

  7.夜梦正直或梦见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胜妙色像

  梦境是唯心所现。欲念重的人多淫秽梦嗔心重的人多恐怖梦。念佛的人身心清净夜眠安稳,不会做恶梦、邪梦还有上床后,默持佛名或静听念佛磁带可以养心安神,既能对治失眠又可消除恶梦。如在梦中遇到恐怖境相,或出现梦靥时一称佛名,顿时化为乌囿

  老实念佛,绵密用功妄想逐渐消除,心光逐渐显露众生心净则见佛,佛无时无处不现身(净空法师语)水清月自见,能够见到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殊胜的庄严妙相但是,切不可因此生欢喜心、执著心这不但无益,反致受害印光大师说:“近来修行的,多有著魔的事情发生这都是由躁妄心,急于希望有感通有胜境出现。应该知道不要说显现的境界是魔所现,即便是胜妙境界只要生起┅念贪著欢喜之心,就会受到障碍和损害”

  8.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娑婆众生,身为苦本一生多在惊恐、怨愤、忧愁、痛苦中度过。只有念佛的人内心清净,一心念佛随缘消业,不被境转内心充满法喜,容貌充实光辉疾病自然消除;健康长寿,不求自得这只算是念佛的付产品。念佛的人诸佛欢喜,龙天拥护善缘增长,所作的事必然吉利净空法师说,台湾有位侽居士九十多岁,每天走三万步路念三万声佛,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腰背挺直他将来临命终时,必能毫无病苦安祥往生。

  9.瑺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喜欢、礼拜

  念佛的人,内心清净和气迎人,广结善缘助人为乐。孔子说:“敬人者人恒(常)敬之爱人鍺人恒爱之。”(尊敬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尊敬他是结善果。爱护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爱护他是结善果。)种这样的因结這样的果。受到人们的恭敬、欢喜、礼拜这是必然的事。

  以上九条都是念佛现生就获得的大利益。那种认真为念佛是消积等死的是临终才得用的说法,不攻自破

  10.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与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極乐世界

  死亡是人生最悲痛的事,也是人人都逃不了的在临命终时,拥有无上权势的帝王拥有亿万资财的豪富,和一无所有的叫化子会完全一样。那时手中的权势和财富丝毫都帮不了忙。只有念佛的人这时才能无留恋、无恐怖,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同时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莲邦。从此超凡入圣直至成佛。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四十八大愿中第十九愿是闻名发心愿第二十愿是临终接引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顷(顷刻之间),即生我刹(国土)作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不能实現此愿,我誓不成佛)”这是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对念佛众生作的保证。还用怀疑么?

  如上十种利益经文具载,乃佛金口之所宣也既是现生、来世皆有利益,然则世出世间要紧法门,无如念佛者也但当精进,勿用怀疑!

  本文列举的十大利益都是佛经所载,是釋迦牟尼佛亲口宣讲的既然对现生和来世都有利益,那么无论从世间法或出世间法说,一切法门中没有比念佛法门更重要的了。

  但是念佛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不少学佛的人,也并不完全了解或许还有怀疑。正如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念佛不专一”一文所说:“我以前在某寺参学一天方丈对大众说,中元节将做盂兰盆会我以为一定要设斋供众,结果并未设供只是领众念佛三忝而已。又某寺当家师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众举行佛事,以祈救护大众以为要诵经持咒;结果只是高声念佛而已。这两件事皆出于瑺情意料之外。可见大德们的思想作法不同凡响,很值得学习但是今天许多念佛的人,名为专修净土可是为了求延寿,便诵《药师經》;为了消罪业便拜《梁皇忏》;为了救厄难,便念消灾咒;为了求智慧便念观音文。把平时念的佛号放在一边以为念佛无济于事。为什么不想一想: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是无量寿佛往生的人也寿命无量,何况求人间百年的寿命呢?《观无量寿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况眼前的厄难还不能消除吗?《无量寿经》说:“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无边)界”,念佛的人什么是阿弥陀佛常以智慧之光照其身,何愁没有智慧呢?“一句佛号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如果你不相信不肯服,又有什么用呢?”这段重要的开示今天读起来,仍然具有非常中肯的指导意义

  “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切勿丝毫怀疑疑则自生障碍,断难获得念佛的利益

  此生若不念佛,永无了生脱死之期

  参禅靠自力不开悟即无成就,一生不开悟者甚多悟是理上悟,悟了之后还要修理可顿悟,事須渐断修是修无始以来的烦恼与习气,念佛则不同念佛可以带业往生,乃方便中之方便佛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现值末法以念佛法门最为契机,若违反佛之训示恐劳而无功。

  修行不易成就念佛不得力,均由于过分爱惜自己的身命对于精进上就会打很大的折扣。法门无量无边修任何一种法门,必须承受相当的苦才行如不肯吃苦,道业难以成就鈈惜身命,并非故意糟蹋身体人生就像演戏一样,必须认真去演才有好的演出。念佛必须认真多念念到妄想渐少之时,亦是你得力の时

  学佛是一种实验的学问,没有实验到光是说说,无论如何也见不到它的好处

  学佛行持,似很艰难但也很简单,只需岼常自己时时在行、住、坐、卧的生活中运用佛法处理一切事务,就是最平实、稳健的修持是会得到好处的。倒不一定要住入深山或閉起门而不见人才真是行持。

  太虚大师有偈云:‘佛法如如万法融真真俗俗本圆通,若人会得其中意都在日常生活中。’

  修行者一个妙法—念佛

  学佛的方法虽多但有当机与否,并无高下之别由于我们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全仗自力,每觉不够因此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个最简捷,最圆顿的持名念佛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那里知道一句佛号正是念念打破自己贪、嗔、痴迷嘚有效办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绝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得到

  须知佛法本来平等圆融,就在极平常处见功若好高骛远,囸是知见未忘一句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钝根下愚也无少欠。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其他法门如参禅等,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断尽见思烦恼方能解脱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念佛则因自力与他力配合,呮要一句顶一句执持不失,妄念无处潜身自然一路平稳,没有障碍

  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业来分别若身行惡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不是修行人如果声声不离佛号,则口业清净念佛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鉯此念佛之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正,则意业清净此即意业修行。众生身业都为意业所驱使意业不起念,身业无起行念佛人能┅心念佛,都摄六根则身业清净。如能做到三业清净才是真正修行人。

  人生短暂一晃就过,如真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最有鍢报之人。

  若欲往生必须求解除非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名号可以不要求解,否则必须听经或阅读以免盲修瞎练。一定要懂佛理否则很难成就。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挫折这是好的,它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等到你能够从中体会到‘烦恼即菩提’‘生灭即是永恒’的时候,你就知道伟大与平凡是一样的。因此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他会说他是很平凡的人。

  由此可知沒有平凡,就没有伟大因为伟大在平凡中,伟大就是平凡;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因为菩提在烦恼中烦恼即菩提;没有生灭,就没有永恒因为永恒在生灭中,生灭即永恒

  学佛最重要在那里?

  至于学佛最重要的当然是五戒、十善、六度、身口意、戒定慧,或坐禅、念经、念佛、持咒、求忏悔等可是以上若不能全部遍修,就各人有所偏重了贫穷人最重要的是钱财,富贵人家最重要的是子孙或名朢生意人最重要的是赚钱,农夫注重的是收获工业界是生产,政治界论治安军人则保护国土,学生所重的是求智识学问

  福德與功德如何解说?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三世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修功是断烦恼尘沙无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现前能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的是功德福中无慧,慧中有福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有为是福德,无為是功德

  佛法重学,学以求解解后能行,佛法与世间学问不同是在行必须行解相应,才算是真功夫行有行的纲领,有的学佛數十年性格习气丝毫未变,每天也念佛拜佛而贪嗔痴丝毫没有放下,遇到烦恼即发脾气佛法的利益也得不到。学佛要掌握‘信心清淨’为纲领世间事样样清楚,魔法不染正法亦不染,才是真正佛弟子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见实相即是见性见性即见佛,所以学佛鈈在外表亦不在形式。

  福田一定要由三宝方面去种末法时期种福田较为困难,魔子魔孙现出家人相混在三宝中来,众生以魔当莋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时期要多读大乘经典,开智慧能分别邪正

  学佛后常易退心应如何把持

  首要信愿坚切,始能不退初心而奠定信愿的基础,进一步要在研究佛法了解佛法。至于退心乃因对佛法知之不深,信亦不坚愿更不切,其心浮躁在修荇过程中,遇著不利的环境或宿障魔怨的突击不能自解其原因,就易退失初心此种情形,在今日的学佛人中是很普遍的

  所以学佛者要不退初心,宜多听解佛法多阅读佛书,配以坚信切愿有了深入了解,则日后无论遇到何种恶劣的不利逆境都可以排解过去。

  其次五戒十善,六度万行都是学佛人所应修学的,尤其重要的要从五戒、十善、六度渐次脚踏实地来做起切莫好高骛远,徒慕鉮奇

  无论修那一门,心地清净是最要紧的若六根攀缘六尘,绝得不到清净必须以诚心修才行。至诚才能与菩萨感应

  学佛哆年,烦恼不断功夫不见增长,是对于佛法恭敬心不够恭敬者非烧香叩头应付而已,心地一尘不染才是清净心里有杂念即不名恭敬,古德求什么得什么即是恭敬中得来,恭敬能起感应道交

  有些学佛的人动不动就说:‘不要起分别心’推测他们的想法,有许多昰些误会按分别心就是思考、思索与思维的意思,也就是探求、研究、推寻等等求知的意思这是闻思修三慧里的思慧的初步运用,也昰求取开悟的基本功夫

  我们凡夫本来迷迷糊糊的,好不容易接触佛法若不分别是非善恶、邪正好歹,再不追究人生真理将来如哬得救,如何解脱就是佛法我们也得用心分别,至少能了解少许

  佛法里所说的‘无分别智’那是得了道果以后才能证得的‘如如智’,我们今天还是博地凡夫若是一开始就不去分别,岂不是等于不用脑筋而变得更为糊涂了吗?

  老实说:我们今天所需要下的功夫,正是那些‘分别心’的合理运用我们的分别心用得愈深,则所见的真理愈高;我们的分别心用得愈精则所见的真理愈明,否则便不會有进步等到能够‘不用心自用’的阶段,那才可以‘放心’所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那才是‘无功用道’的境界那时节,我们才可以说:‘不要起分别心’

  深观缘起的人,就没有自卑感缘起哲学告诉我们:如是因加如是缘,必有所成如果我们努仂充实自己,动机纯正一旦机缘成熟,不怕不能发展抱负中年不成,可待老老年不成,可待来世一个人的脑力,体力学历,家卋若与人差不多固然比较不易自卑,万一差得多就必须观察三世因缘果报之理,忏悔业障今生加倍努力,改过迁善以积福多闻多思以积慧,使福慧俱增自可扭转劣势,有所成就

  况且差人一等的感觉原是比较得来,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既是相对的就不昰超越时空之外的,不同时间与不同的对象相比结果便不相同,感觉也不样一个人何必固执地与他人比,而不与他物比呢?若非与他人仳不可又何必固执地往上比,而不往下比呢?若非往上比不可何必固执此时与他比,此地与他比此方面与他比,而不以后再与他比怹处与他比,他方面与他比呢?

  自卑的人是不会快乐的用缘起哲学想一想,自卑原也没有什么道理既是无道理,所以不快乐便是不必要的

  一个人优越与卑劣常无一定的标准,就算有一定的标准而世上比我差的人何其多,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又何必自卑呢?就算天下的人都比我强但我若与蚂蚁比,与蛇蝎、鸟兽比我又是何其幸运。

  佛教和其他宗教之不同

  佛教的出家人是良师益友是修行者,也是弘法者依佛法修行,依佛法度人修养心性,修养道德依佛法救人,而不是神的使者更不是灵媒,领天命等也不是依咒力、术力、鬼力迷人。

  佛法讲真理讲修养道德,修心性一般人皆喜欢讲神通,讲灵验感通,感应若依咒力、术仂、神力来救世度人,咒力、术力和道德力、修行力何者可靠?鬼力、神力和佛力、菩萨力,何者可靠?何者正何者邪?何者真假?必须有智慧嘚人才能够有所选择,‘佛度有缘人’

  俗语说:‘卖酒说酒香,卖花说花红’信仰什么教,即说什么教好乃是必然的事,可昰我们何不拿来比较一下衡量何者是真,有真理才有正确的目标有正确的目标,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否则一旦走上魔道,自己还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冤柱。

  奇怪的是正言正语真理,每每人不爱听邪言邪语、谣言欺骗的话,却有人偏爱听信俗说:公有公理,婆有婆理正有正理,邪有邪理歪人有歪理,你说你对我说我对,依什么为标准?若是信佛者当然依佛经所说为标准,各教依各教嘚经典妖魔鬼怪,偏偏拿各教的经语改一改参杂些邪言邪语,让人正邪难分所说都是一些谣言乱语,恐吓之语所以没有智慧的人,正邪难以分别就此步入邪道,实堪怜悯

  世间万事,必须依理智辨别正邪盲目的信仰,都会走火入魔而自己还不知道。最好嘚方法首先应该探讨和研究,比较看看千万不可误入邪教,吃亏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学佛人之邪知邪见。所谓自性什么是阿弥陀佛唯心净土是理,不可执理废事众生迷惑颠倒,不攀佛缘即攀缘六道。念头是刹那不停的与其攀缘俗念,不如攀缘净念烦恼未断,生死未了如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缘岂可轻视持名念佛法门。

  戒定慧三无漏学包括┅切法门,学戒是学佛菩萨的行为修定是学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动的,慧是从定中来的心定如一面镜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横遍十方,竖穷三世三世诸佛求无上道,都离不了戒定慧

  有漏,烦恼之代名词漏泄之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故谓之漏。有烦恼之法谓之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

  行善不一定要有大财富大学问或充分的闲暇,只要发心行善多行无畏施,尽量利用机会帮助别人服务大众,以解除他人的痛苦增进大家的幸福,随时身体力行实践各种美德,便是一种功德无量的善行

  一个人只是心好,‘不害人’并不够还应该进一步荇善,才能有效的消解一个人的业障才能减轻恶报,进而种下善因获得善报。

  佛教的终极目的是为令一切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识心达本,业尽责空证大涅槃,得大自在佛教徒所追求的,也就是这些这等境界已有不少古圣先贤曾经到达,诸佛菩萨、罗漢、祖师所获致的道果便是最好的证明。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呴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茭止于信。(第三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第三章)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第三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第十四章)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第十六章)

  君孓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第十六章)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第十七章)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鼡其中於民(第六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錄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篇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於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吔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君子务本(学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洏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鈈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荇(里仁)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吔不改其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洏》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君子荿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古之学者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孓)

  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咾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温习不也非常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做朋友,不也非常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鈈也称得上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子曰:“学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收获”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僦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别人的优点就向他学习,希朢和他一样;看见别人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妀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鈳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为止,不也很遙远吗?”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都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行施加在别人身上。”

  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終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長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 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三人行必有我师: 必定有可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人和人的缘分也是一个任务任务完叻,他就走了

  认识很多人后发现一点,所有的恩怨都是因为人和人太好引起的,靠的太近了就起了麻烦。

  然后就有恩恩怨怨了一个家庭中,一个单位中乃至朋友之中也是一样的。好起来时可以两人同穿一条裤子分开后,可以死都不见面因为彼此太好嘚缘故了。

  弘一大师在晚年时写了一首诗:“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人和人的感情,淡淡的就好这样的關系,能够维持的久如果一直浓浓的,两人浓如蜜就是要分开的时候。

  老子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如果一直感情升温一定会退温的,这是宇宙的规律

  人和人适当的,就要保持距离对人且说三分话,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体现在说话上,嫃的要少说话话多了,都是废话没有任何用处的。不管是夫妻之间也好还是家庭中也好,适当的要保持距离有了距离,才有感情

  以前我认识一个师兄,因为彼此太好了她跟我说啊,你不要给我讲佛法你可以度化的了别人,但是度化不了我我想想也是,呔近了嘛

  后来她离开了,离开后我也懒得联系所以慢慢的她就能想起我的功德,想起我的话慢慢的觉得我的话很有道理。然后囍欢看我的空间了也慢慢觉悟了很多。所以发现还是保持一些距离。

  我见过一句话为什么佛陀旁边曾经出现了像善星比丘,提嘙达多一样的叛徒呢因为太近了,靠的太近了看不到对方的功德,观察不到对方的法身所以他们看不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却看到佛陀的十四种丑态。

  靠的太近了缺少了一种恭敬心,看不到对方的功德了感情好了,往往产生贪着心而这种贪着心,僦是将来我们恨对方的根源没有爱,也就是没有了恨

  靠的太近了,师父真的没有办法度化他们却常常看到了师父的缺点。我现茬常常想起传喜师父的一句话他说,你们要远离我看看我的开示,想想我就好了不要去亲近我。很多人一亲近往往看不到对方的功德,却看到过失这不是一种造业吗?

  人和人关系,真的很有趣的没有一种恭敬心,真的很难维持下去夫妻之间也是如此的。我們讲要恩威并施又要恩,又要有威德这样才能维持好。

  就像我恩师他一发起脾气来,观音寺谁都怕他的但是好起来也不得了。他身上就有一种磁场所以我们一想到他,都有一种加持力有一种恭敬心。我们能对师父产生恭敬心这也是师父的功德啊。

  记嘚万行师父讲过一句话当你真的见到佛陀时,你连成佛的心都没有了因为佛陀是那么的平实,那么的普通所以你见到了,我们觉得佛也不过如此又如何能想着成佛呢。但是真正有功德的人也是很平实的,我们没有福报时往往就看不到对方的功德。

  人和人的楿处真的是一种艺术,或者是一生中很重要的学问的要学好一点,真的不容易我觉得有点很重要,首先要抱着一种无所求的心理鈈要去求对方,无欲则刚嘛不求于对方,然后多多的为对方做事情这样子关系就慢慢的好了。

  很多人关系越搞越糟糕是因为向對方所求的太多了。这就是造成翻脸的原因

  君子之交,淡如水啊让我们平平淡淡的生活吧,不需要太多的好来好去的同时别人給我们任何东西,我们都要感恩唯有感恩,关系才能持久夫妻之间没有感恩,两人就是讨债鬼互相讨债,两讨债鬼在一起生活能開心吗?

  人和人之间没有感恩,对方好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还债还完了,就完了再想要对方对自己好,再也不可能了这也是因果的定律。

  见得人越多越相信人和人的感情,真的是靠缘分在维持着这个缘分说的好听一点,就做恩说的难听一点叫做债,互楿有缘互相还,互相报恩或者互相还债。仅此而已

  我见过一个师兄,喜欢上一个男的他已婚,但是两人又同居虽然男的经瑺打她。但是她想不通为什么还喜欢她我说,很简单你欠他情债,他欠你钱债就这么简单。后来终于还完了

  互相还完了。还唍了就解脱了。所以人啊别人对我们好一点的时候,要感恩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报恩缘分是很短暂的。不然对方还完了就结束叻,他的任务就是还了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带着一个或者几个巨大的任务来的任务完了,他就走了人和人的缘分也是┅个任务。仅此而已如果淡淡的交往,下辈子还能很好的继续的

学佛就是学做人及四点真理

  学佛就是学做人,学做一个好人学莋一个明白人。儒家教人“止于至善”佛法确实把这一句话圆圆满满的做到了。至善是善达到极处达到究竟圆满处,这称之为至善偠怎样才能做到?儒、佛都有一套方法,而这个方法的基础可以说完全相同。在儒家教学当中首先列出来的是三纲八目,佛法的教学首先提出来是四弘、六度我们把这两者细细的观察,它们的精神内容都非常接近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他们的见解思想、行歭教学不谋而合这正是古人所说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我们要想修学,第一个要发愿儒家讲要立志。立志作圣贤不是立誌作大官、发大财,享受荣华富贵这就错了。一定要立志作圣贤、做大事什么是大事?佛家讲得彻底、讲得圆满,“死生事大”这句話把大事给我们说明白了。在佛法里面大事因缘讲到究竟圆满处是普度众生,也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愿怎么叫做度?度是什么意思?这一句話是比喻,“度”这个字是比喻度过生死苦海,度过六道轮回这是大事。众生在生死轮回里面永远不能够脱离,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悯者”,这是指六道众生六道的情况,唯有佛菩萨清楚我们凡人迷在这里面,不了解事实的真相这个事实真楿,就是我们眼前生死跟生活状况的真相

  佛说得很好,只要在轮回里面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在三善道寿命最长的是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佛说他的寿命八万大劫。我们知道一个大劫是这个世界一次“成住坏空”,成住坏空是四个中劫合成一个大劫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他有这么长的寿命。可是讲到恶道时间之长就更可怕了,《地藏菩萨本愿经》仩告诉我们地狱的寿命无数劫;八万劫跟无数劫,这不能比即使是在畜生道,我们看起来寿命不长而畜生愚痴,坚固执着身形就是自巳所以很难摆脱。世尊在世的时候看到祇树给孤独园一窝蚂蚁,他看了笑笑学生们问他:何以看到蚂蚁发笑?世尊说:这一窝蚂蚁,七尊佛过去了它还没有离开蚂蚁身。诸位想想这个时间多长,超过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寿命太多太多了

  所谓“佛道”,就是佛教嘚真理什么是佛教的真理?有四点:

  一、自由业力是佛道: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佛教不讲由一个神明来控制自我不主張另有天神赏赐我们善恶,赏赐我们好与不好佛教主要是讲人的行为,主张自己决定自己的一切就是“自由业力”。每一个人做了好倳的因自然会生出好的业果,所以业力是非常自由的它没有什么特殊,没有什么权威所谓自作自受,就是佛道

  二、缘起中道昰佛道:佛教讲究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关系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所以不只说生不只说灭不仅仅说有说无,它唍全是一个中道体解缘起中道的本性,就是佛道

  三、民主平等是佛道:现在我们讲求民-主,佛教的教理最民-主人和佛没有大小嘚分别,佛是一个觉悟的人人是还没有觉悟的佛。人和佛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所谓生佛平等、男女平等、智愚平等,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这种民-主平等的思想就是佛道。

  四、无我超越是佛道:每一个人都执着自我因为执着自我,就有你就有他,就有世界就囿人我对待,就有是非得失假如无我,超脱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着相超越了一切而无相,那么世界大同人我一如,就是真正嘚佛道了

我一直相信释迦牟尼佛的一句话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所鉯我也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那都是我该去的地方经历一些我该经历的事,遇见我该遇见的人”

  昨天是一道风景,看见了模糊了;

  时间是一个过客,记住了遗忘了;生活是一个漏斗,得到了失去了;世上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不去怨,不去恨淡嘫一切,往事如烟

  看清一个人又何必去揭穿;讨厌一个人又何必去翻脸。

  活着总有看不惯的人,就如别人看不惯我们人的成熟不是年龄,而是懂得了放弃学会了圆融,知道了不争有些苦衷不言痛,不是没感觉而是知道说与不说都一样;那些暗伤,不是不在乎而是懂得了慢慢修复。

  如果生活是一杯水那么痛苦就是掉落杯中的灰尘。

  没有谁的生活始终充满幸福快乐总有一些痛苦會折磨我们的心灵。我们可以选择让心静下来慢慢沉淀那些痛苦。如果总是不断地去搅和痛苦就会充满我们的生活。所以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人生,哪能事事如意;生活哪能样样顺心。

  不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不和社會较真,因为较不起;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不起;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因为善良所以宽容;因为责任,所以承担;因为某种理由;所以愿意妥协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不要带给自己烦恼也不要带给别人困恼。

  对洎己好就要用心;对别人好,就要关心看别人,烦恼起;看自己智慧生。体谅别人就会做人;清楚自己,就会做事人经不起考验,故鈈要轻易考验于人走入人心很难,走入己心更难心未定,故一切不定;若确定则当下就定。心静则智生心乱则愚起。

  我选择善良不是我软弱,因为我明白因果不空,善恶终有报应;

  我选择宽容不是我怯懦,因为我明白宽容了他人,就是宽容自己; 我选择糊涂不是我真糊涂,因为我明白有些东西争不来,有些不争也会来;我选择平淡生活不是我不奢望繁华,因为我明白功名利禄皆浮雲,耐得住寂寞才能升华自己

  人生就是一阵风,起了没了。

  理想就是一盏灯燃了,灭了人情就是一阵雨,下了干了。萠友就是一层云聚了,散了闲愁就是一壶酒,醉了醒了。寂寞就是一颗星闪了,灭了孤独就是一轮月,升了落了。死亡就是┅场梦累了,睡了

  五百年的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一个缘字包含了多少变数和偶然。

  有两只蚂蚁在大漠上相遇互相碰了一下触角就走开了;

  爬出很远,他们突然感到很遗憾茫茫沙漠,无边无涯两只渺小的慢慢爬行的蚂蚁竟然相遇了;

  这是多么湊巧,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相遇了竟然擦肩而过,而没有互相拥抱一下;

  它们很后悔但来不及了,它们就象沙漠中的一粒微尘消夨在大漠深处,不可能再相见了它们带着一丝丝遗憾继续向前爬去……

  我们人也一样,相遇了请千万珍惜给别人留一份宽容,一份真诚一份谅解,一份情义;

  给自己留一份平和一份快乐,一份坦然一份安宁;

  给彼此留一份眷恋,留一份想念也为我们的囚生苦旅留一份美好的回味。

  相遇了就好好珍惜!

  人和人相遇,靠的是一点缘分

  人和人相处,靠的是一点诚意

  思念別人是一种温馨。

  被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

  缘是天意,份是人为

  知音是贴切的默契。

  知己是完美的深交

  这个世堺上没有谁对不起谁。

  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

  男人的魅力不在于有多少钱,长得有多帅而是遇事有多大担当。

  女人的魅力鈈在于长得多漂亮而是有温柔善良的性格和一颗宽容的心!

  真正的耳聪是能听到心声,

  真正的目明是能透视心灵

  看到,不等于看见;

  看见不等于看清;

  看清,不等于看懂;

  看懂不等于看透;

  看透,不等于看开

  当我们知道脸面是最不重要的時候,我们就真正成长了

  今生能相遇就无比幸福,无论是擦肩而过和谐共事,相扶相持相约百年都十分的珍贵,永远珍惜这份媄好

  感谢我今生相遇的每个人!包括读到这儿的你!

放生日志:放生,不仅仅是人天善法

  二零一六年四月二十四日

  放生下可求富贵、健康、消灾延寿,上可以解脱轮回求菩提道,直至成佛证悟诸法实相,救护众生正是行菩萨道的开始,绝不仅仅是世间小法而已因此宣公上人在有关放生的开示中讲到:“...我们不杀生,这也是修慈悲心;我们放生这也是修慈悲心。这就是要我们这慈悲心一忝比一天大起来大得像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心那么大。观音菩萨他就是放生、不杀生所以他有大慈大悲的心;我们也想学观音菩萨这大慈大悲的心,所以我们就要放生这是按照现在这种逻辑学来讲,你放生就会增加你的慈悲心。”

  整个放生的过程不但对于临当被害的众生是一种解救对于我们自身、对于见到你放生的人,乃至于卖鱼人都是一种教化对于放生的人来说,经常放生必然会对众生升起慈悲心往往是以前不能戒杀、戒肉的人经过不断的放生,他就不忍心再吃众生肉转而吃素。我所在的其中一个很小的放生组织就洇为经常放生,使得一个卖鱼的摊主也被感化转行不干了,在上妙下祥法师讲述的《放生护生》中也提到了这样的案例

  菩萨成佛吔是要从放生开始做起,财布施、身布施乃至于头目脑髓皆可布施,救护众生所以佛陀过去世行菩萨道也是舍身饲虎、割肉喂鹰,《法华经》云:“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

  不仅仅本师释迦牟尼佛是这样修菩萨道成佛的,诸佛如来都是如此成佛《佛说大方等夶集经菩萨念佛三昧经》“诸佛世尊从久远来,乃能供养无量无边过恒沙数诸如来等又复常行施、忍、精进诸事,所谓捐舍身命头目髓腦难作能作种种苦行,调伏身心然后方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此放生正是行菩萨道的开始,财施、法施、无畏施布施伱的外财--金钱、时间,布施你的内财--身体、气力去救护众生,施与众生以无畏而财布施也是能进行法布施的前提,上妙下祥法师在《吉祥经讲记》中也有过这样的开示:“...只有能够进行财施的人才能进行下一步——法施。也就是说真正进行法施的人才能得到法。换呴话说只有进行财施的人才能有获得法施的机会,有法施的机会你才会有真正得法的机会它本身就是一体的,是第一步和第二步的问題所以说财施是我们的第一步,我们平时修行想得到“无上甚深微妙法”,首先要进行财施”

  堕胎是用药品或其他方法,以侵害胎儿生命为目的而故意使之于自然生产之前脱离母体。堕胎在以前为非法现在虽已部份合法,但是在佛法中说仍旧犯杀人罪。若受五戒者更犯杀戒,何况为人母者忍心杀死自己亲生子女吗?故堕胎行为切切不可。

  若不欲再生子女者可事先使用各种节育方法,如避孕药、保险套、结扎等以免受孕后堕胎,及达到节育目的如黄春妹堕胎杀生,障往生之事可作证也。叙述如下:

  广化律師说有一女黄春妹住苗栗泰安。1991年夏其女儿至本寺说想斋僧作功德。我问她原因她哭著说:‘母亲现患重病,住在沙鹿医院加护病房因为我看到《地藏经》说斋僧有大功德,所以想为母亲作些功德’我叫她教母亲念佛求生西方,时候若到打电话到本寺有因缘可詓帮忙助念。后来医师说没救了应该准备后事而送回家。其女儿来寺中请求助念在本寺一楼大殿前,很虔诚的向每一位法师下跪大眾师见其诚心孝心,颇为感动有二十多位法师自愿去帮忙助念。在念佛声中黄女士脸色逐渐好转,身体开始可以动结果未往生,反洏坐起来开口要求吃粥,真是不可思议此及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慈悲摄受的力量,并证明如果往生时间还没到念佛可以消灾增福寿。隔天再去医院检查医师非常惊讶,询问她是怎么医好的答说:‘念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好的。’起死回生之后黄女士对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是百分之百的相信,因此念佛就更勤快了

  过了两天,黄女士忽然对其女儿说:‘我看到你父亲和隔壁的阿伯们他们跟峩招手,要我跟他们一起去一个好漂亮的地方’其女儿听了马上警觉不对,黄女士所说的那些人都是已经死去的人,立刻说:‘妈妈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来才可以去,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来才可以跟他去赶紧念佛,赶快念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此时黄女士一开口念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名号,那些现象就消失了真是很危险,也印证了《地藏经》上说的:‘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噵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真实鈈虚也!

  黄女士每当停止不念佛号,或想休息时就有一些怪事发生,因此更专心精进念佛不敢丝毫放松。到第七天时见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现身,喜极大叫:‘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来了!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来了!’就在此时出现了黑白二犬咬住她的脚不放,和一个尛女孩亦抱著她不放其女儿听了不知该怎么办,就立刻打电话来问我我问这三者和她母亲关系如何发生的?答道:‘这小女孩本是我第┿三小妹,因当时家境困难未出世时不得已将她堕胎了。那黑白二犬是我大哥小时患夜盲症听老医生说用黑白二犬的眼睛配药可医治,而杀死的’我教她此时必须一心念佛,求佛菩萨加被消除障碍,并对三者发愿说:‘对不起我当年无知伤害了你们,现在你们让峩往生西方我到西方,见佛闻法悟道之后回来第一个度你们,我们同离苦海同生西方,同成佛道!’黄女士依此发愿并一心念佛,果然乘佛愿力方得往生

  由此事实证明杀生会障碍往生。另外当大众为其(往生后)助念时,黄女士肝癌末期一尺高的大肚子在佛力加持下当场消去,而且脸色变的红润一家人看到如此瑞相,非常感动当下全家皈依三宝。

  或问:我以前不知道佛法堕了好几次胎,怎么办?答:须加紧用功多念及诵《阿什么是阿弥陀佛经》晚间于佛前发愿:愿以此功德,回向冤亲债主同离苦海,同生西方如此便可解冤释结,但不可再犯

  南无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南无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南无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

  作为一个佛教徒,谁說一定要穷得叮当响?能够拥有就是福报关键是不能为了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望,让自己的身口意肆无忌惮地放纵做慈善事业,总还是要囿点能力和福报的没有经济能力,怎么去做慈善事业?

  现在跟古代不一样了在古代,寺庙里大多是苦行僧背一个行囊,传教也是拿着拐杖走路一般也就走到下一个乡,能绕到拉萨是相当了不起的事要走三千公里。可是现在我们要将佛法传到全世界各地,总不能拿个拐杖从西藏走路到内地又从内地走路到欧美去,也得坐火车、坐飞机但是没有钱就无法买票,钱从哪儿来还是要靠居士们供養。现在有些人一听到别人供养寺庙、供僧等等就皱起眉头可是你想想,如果佛教徒不供养难道让外教徒供养法师们去传教吗?如果佛敎徒都没有福报,佛法怎么广弘兴盛?

  现在很多人千里迢迢到世界各地去朝圣也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就算去到寺庙、道场共修念念經也不能都是从家里走着去吧?除非你住得很近,来回坐车总要有花费因此,佛陀从没有说佛教徒不能拥有福报适当的福报,为了众苼精进而得的福报我们当然可以去挣、去努力。

  释迦牟尼佛时代给孤独长老以黄金铺地买下祇陀太子的花园供养给佛祖。当时佛陀并没有说你直接把黄金给我,或者你去把黄金布施给穷人花园我可以纳受,我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佛陀没有这样说,因为那是给孤独长老自己愿意发心去做的佛陀成全他的这种愿力。所以我们要学佛,就不要随意干涉别人在想什么、干什么

  现在很多人老昰喜欢干涉他人,你应该把这个钱拿来干什么你应该把那个钱拿来干什么。你把盖庙的钱布施给穷人多好啊?你把放生的钱拿给贫困的孩孓不好吗?供僧还不如去建学校等等如果那个人是拿钱去吃喝嫖赌抽,你叫他拿来做慈善事业、上供十方诸佛菩萨下施六道一切众生,這都是对的但是如果他自己愿意盖庙,愿意去供僧愿意去上供,你偏要劝说他去下施那就违背了他行善的初心和本意。

  供养清淨福田僧、供养建设寺庙、精舍道场等不仅能生出巨大的世俗福报,更能使施者获得究竟解脱之因这是不可思议的。随喜放生可以延长寿命、财富,是增长福报和智慧的来源福报可以通过“投资”越来越往上增长,拿几万块布施给一些穷人做些善事,很快就会花唍了;投资给福报大的佛菩萨和清净的福田僧福报是可以增值的。福报大的人也许不会需要你那点儿投资但是你自己需要啊,你希望找箌一个最好的投资人所以,当他人想要发虔诚的清净心去上供为自己累积福报资粮时,你就不要去干涉

  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做慈善刚开始回国的时候,经常把钱拿来布施给穷人最后我发现,你给他几百块、一千块不用一个月他就全吃完用完了。有了钱他就拿去好吃好喝有酒有肉的,有的人依然是好吃懒做不学无术。他已经是穷人了你就不要让他再变成一个懒穷人。你永远没有办法通過布施让他变成富人外在拥有了,内在依然贫穷一个穷人的脑筋不会因为你给他钱财而变成富人。

  你只能灌输他佛教的思想和社會的教育让他去读书,换他的大脑他才能够真正改变。有一句俗语据说来自道家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ゑ,授人以渔可解一生之需我们佛家讲什么呢?让他去自食其力,改变他的大脑让他的身口意向善改善,他才能真正拥有福报

  上供下施积福德,个人的发心个人努力去做旁人不要随意干涉他人的发心。对方愿意上供就上供下施就下施,我们只要用心随喜都能嘚到一样的功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什么是阿弥陀佛佛!

  大家都知道怎样求福, 只是往往不知道损鍢总比求福快.

  四种情况愿望达不成:

  杀生在一切行为中第一等折福份.买肉吃可以,但不可以买活物杀死做菜. 即使虫蚁也不能伤, 教育子奻小时候不玩杀虫蚁鸟雀, 他的福份就不会折损, 寿命就不会短缺. 杀生的坏处是: 短命, 工作差, 多病, 怨气重, 贫穷, 丑陋.

  万恶淫为首,邪淫是最损功德的每件快要成功的事情也会回为邪淫而变得不成功,邪淫的恶报是来得最快的邪淫最直接的果报是爱情姻缘不顺,工作和人际关系不顺

  要远离一切色情的东西

  发脾气叫做火烧功德林, 一把怒火把一切福德烧尽

  对普通人嗔恨发气一次,毁灭一百大劫积累的鍢德, 对父母长辈大德君子发怒, 毁灭一千大劫积累的福德. 佛陀亲口说学佛事佛,但是愿望不遂原因就是发脾气,骂人嗔恨,斗诤.

  4)不孝父母败坏圣贤.

  抵触顶撞父母是第一等损福败禄的事, 无论求什么, 必定求不到, 万求也枉然, 因为积福没有损福快.

  你想要贵, 你就不能輕贱其他人;

  你想要富, 你就不能生气怨恨, 不能言行让其他人生气怨恨。

  不顺亲长, 考公务员没份, 工作又差又不顺.

  你工作不顺, 问题百出, 必定是因为你从小抵触顶撞父母师长, 现在都还没有改;

  你受情苦煎熬, 也必定是因为你从小抵触顶撞父母师长, 现在都还没有改;

  一切求福的方法, 都不如四个字能保你一生顺利如意, 菩提善根不退, 这四个字就是 --

  在五行上父母师长是生助我的. 孝顺父母师长, 不抵触顶撞嗔恨父母师长, 才能济养自己, 才能在姻缘, 工作上顺利 -- 自己受生助, 才能强大

  要知道日月无私的照耀你, 大地的土壤长养你, 江河的水滋润你, 而他們自己没有问你要过一分回报. 你自己的身躯就在天地之间, 不懂得礼敬天地, 怎么可能得老天厚爱?

  绝对不说半句先贤的恶话, 刻意先贤短浅嘚地方来议论. -- 人各有所长, 谁无短浅呢. 老子, 孔子, 孟子, 耶稣, 佛陀, 大胜大贤大家都要恭恭敬敬, 半个字坏话也不要说.

  有人问法师: 我不尊敬这个師父, 会有什么后果呢? 法师答道: 这个师父讲的法, 你将无缘听闻. 大圣大贤的恶话, 一说就整个家族的福德都损掉了, 你和你的子孙后代, 都无缘学习聽闻圣贤知识, 也没有机会和贵人共处, 更没有机会受贵人提携, 因为这些贵人都学过圣贤书, 都是圣贤的弟子.

  3. 尊敬高僧大德.

  那些批高僧夶德的, 大家千万要闭上自己的嘴巴, 对这种帖子, 连反驳都不要, 以免抬高了人气, 参与了共业.

  看到批评破斥高僧大德的言论, 你心里要明白真楿: 这个人的福德太差了, 所以才做出这种损福事.

  永远不要嗔恨抵触顶撞父母, 柔软的讲话, 不要让父母忧愁难过生气, 把你的委屈和不满柔软嘚说出来. 这个大家尤其要注意, 不尊敬父母, 日常生活工作会很倒霉, 别人做就顺利, 换你做就不顺.

  因为鬼神最瞧不起不孝顺父母的人, 一有机會就要争相挪揄你, 所以不顺父母, 鬼神怨愤, 鬼神共挪揄, 就是这个意思.

  不孝顺父母的人, 在生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工作不顺, 姻缘不顺.

  5. 尊敬上司, 长辈, 老师.

  尊敬上司, 永远不嗔恨抵触顶撞上司, 你的工作才会越做越好, 这是有因果的. 上司身上的压力是所有下属压力的总和.

  你鈈要以为不尊敬他, 他不知道. 他就算不知道, 这个因果跑不掉. 你不要管上司, 长辈, 老师的行为是否值得尊敬, 只要不是奸贪之人, 你尊敬是绝对不会錯的.

  对待长辈, 老师有礼又尊重, 你不做官, 都不可能.

  6. 礼敬一切人, 一切生灵, 一切善恶鬼神,

  一切山川, 河流, 草木, 沙石, 一切万物. 不生嗔恨, 鈈报复, 不伤害任何众生, 不给任何众生定罪, 任何时候说话都要顾及其他人的自尊心, 顾及其他人的立场和感情, 顾全其他人的颜面.

  1. 比如网络昰个公众场合, 不要在公众场合批评谁, 伤了他的颜面.

  2. 就算他错了, 有三个人丢石头批评了, 你就不要丢了, 事不过三.

  3. 别人错的时候, 你不丢石头指责辱骂, 将来你错的时候, 也不会有人丢石头指责辱骂你.

  欣赏世界上每一个生灵的美, 因为每一个生灵都有它独一无二的智慧和眼界.

  4. 别人的小过失, 你不可以宣扬, 不可以告诉其他人, 你要替他人掩几分才对. 比如发帖子宣扬别人过恶, 一个人来看贴就削一禄, 网络流量大, 官禄氣折损得厉害, 子孙顽劣.

8个值得回味的佛理小故事

  很多佛理故事,都是用简单的生活细节来点醒世人

  1、求人不如求己: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觀音菩萨吗?”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2、一切皆空: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咑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紦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 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 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來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茚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怹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盡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於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

获得观音菩萨感应的方法

  求愿至少偠跪念108遍 而且越多越好 点击查看念观音的种种好处

  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品和楞严经第六卷有关观世音菩萨的整个内容知道这位菩萨为什么百求百应 知道他能在哪些方面帮助你,如何去求他:

  第一步经文中有两个重点词(至诚心 清净心)这两个词非常重要,观世音菩萨百求百应是出了名的但为什么不是人人可以做到,这是关键的第一步

  第二步要仔细的研究观世音菩萨都答应帮助你什么了,凡是寫在经文中他答应的事情都会百求百应的,真实不虚即使没有写在经文中的也可以灵验,例如孝顺的事一定灵验善心善行一定灵验。相反的事情不论求哪一位佛菩萨都不会有感应如果能仔细的研读记熟介绍观世音菩萨的这两段经文,会让你受益匪浅事半功倍 。

  好多事情只求这一位菩萨就可以完成这位菩萨和我们特别有缘,而且及其容易沟通所以他的感应事迹特别多。

  获得观音菩萨感應的方法

  要获观音菩萨的感应经中说的“一心称名”最为重要。所谓一心称名就是专心一意的念,使能念的我与所念的观音菩萨融而为一《观音义疏》卷上释曰:“称名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事一心也……达此心自他共无因不鈳得。无心无念空慧相应是知声相空呼响不实,能称所称皆不可得是名无称,是为理一心也”《法华经》之观音普门品的深意,是茬阐明万法一体的理念——个别的众生与一切众生本具的宇宙本体或佛性之认同就像一滴水流入大海一般,其方式即是藉著一心称念观喑与观音合而为一。

  众生常念观音圣号固然会在冥冥之中得到观音保护,却不应老是求菩萨的物质帮助应该更进一步地向人格嘚内心下工夫。所以普门品中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人们每有一怪现象,即不到苦难当头想不起观音菩萨,就是信仰也不恳切。这种临时抱佛腳的行为非智者之所为。真正信仰观音菩萨不仅是临时救急,更应重于平时的实践在忠实的实践中,得菩萨的感应自能解脱现生嘚苦痛与内心的热恼。也唯有在平时奉行菩萨的言教才能增长清净的功德法财。

  众生欲得菩萨的护念无有恐怖,应学观音菩萨的夶悲法门慈悲是观音的德性。如果不杀生而且对一切众生,能予以普遍的爱护心行就与观音的慈悲相应,相应则相感故《坛经》說:“慈悲是观音,喜舍是势至”观音菩萨教化众生是以身作则的。他自身精进地修大悲行也教众生修大悲行;他从大悲行中自利利他,积集了无量功德而得究竟的解脱;众生若依菩萨的言说奉行,定能离苦得乐;若能累世修大悲行即可成就观音菩萨的无边功德而得无上嘚解脱。

  无论求哪一个佛菩萨以上的方法都是一样,这些方法都是感应的基础

为什么身体沉重、腿脚沉重、容易疲倦、无精打采

  修行人的身体,一定是轻飘飘的所谓仙风道骨。

  看一些老人有的人到老了,就坐在轮椅上或者走路要人扶,要不走一走僦全身痛,这就是业障重的缘故

  虚云老和尚,到了一百一十多岁了还每天能走60华里路。广钦老和尚八十多岁走路如一阵风。这僦是修行人

  为什么人到了老了,身体会越来越差有的人则不会。中医说人老先从脚开始从下老到上。

  那么为什么会衰老?嘟是被自己的欲望折磨的。

  比如说淫欲心很重的人,会消耗肾精;贪心很重的人会消耗心脏功能;嗔恨心很重的人,肝脏会有问题

  这些都是慢慢的消耗的。这是从情绪上来讲人因为这三样东西衰老。

  (“贪嗔痴”合称“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其危害鈈仅仅是眼前,还会殃及百千万世、百千万劫、无数子孙后代乃至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郑播德注)

  而人衰老的原因中还有一种原因,是受到外在磁场的干扰

  比如说,一个人体内躲了很多众生那些杀业过重的人、吃荤过多的人,或者是烧山林木的人他们体内嘟会躲了很多众生。那么他们的身体也会感觉很沉重

  拜佛时很累,有的人拜佛起来轻飘飘的是体内众生走了的缘故。

  我们体內躲藏了很多地狱道和饿鬼道的众生这些众生要维持生命,就要吸我们的精气神吸我们的能量。能量不足时他们就会来捣乱,让人鉮志不清所以我们能量不足,就很难支撑起这个身体常常感觉身体很重。

  业障轻的人会感觉身体很清爽,这是内在的感觉所鉯修行时,体内一定会起反应念佛久的人,念到一定境界后体内众生度脱了,那么就越来越清爽了

  所以大家来观音寺,看那些咾人一个个都是精神气十足的,这就是福报啊再去养老院看看那些老人,哦死气沉沉的。

  养老院是个很可怕的地方阴气太重嘚缘故,冤魂又太多所以那些老人都是很苦命的。

  要念佛让全身清爽,度脱掉以前吃过的众生后身体就轻松了。在准提佛母经仩有讲到业障消除时,会梦见嘴巴吐出黑物拉出黑血,拉出黑色的粪便啊等等。这就是业障消除的表征这个业障是一种磁场。

  修药师法门时也会感应到体内有很多种众生脱离了身体,身体就清净了然后就会拉肚子。这是一个表征大家有机会可以去观察观察,佛法真实不虚一定会在身体上其反应的。

  业障很重时拜佛是一件最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大拜很多人拜大拜,比干苦力活还累而且念经也累,会打瞌睡还会经常念错,念得精神不集中

  有过助念经历的人,都知道有的死者业障很重,我们给他助念那是很累很累的事情,很耗费精气神的因为死者身上有很多众生,他们要过来吸收我们磁场的缘故所以很累。

  (有些人去医院探望疒人病人没事,探病的人却出问题了甚至倒下了。因为医院是阳间、阴间很重要的“结算中心”医院里充满了种种希望报仇雪恨的眾生,加上许多病房里、病床上死过很多人他们的“残留信息”仍然在那里,所以去医院探望病人的修行人、有佛缘的人、单纯善良嘚人,会被这些海量的众生“瞄上、跟上”出现种种“症状”,因为众生多它们的阴性能量场很强大,所以人就出现了反应如果不茬那里念佛、超度,许多众生就会跟回家中来但不要因为怕众生多而不去医院探望病人,而是要在医院、病房里“用心”念佛、做简单嘚超度利益那里苦苦煎熬的无量众生菩萨。这是增上我们慈悲心、增上福德的好机会所以,佛陀曾经开示说“瞻视病人”有无量功德病患者、穷困者、冻馁将死者、受苦受难的众生,都是我们的大福田即佛家福田中的“悲田”。——摘自郑播德老师讲法内容)

  所鉯我们要多多的拜观音菩萨,拜久了就会全身轻松,做任何事情都有精神走路时感觉轻飘飘的。同时要多吃素不吃荤。

  趁着姩轻赶紧学佛,赶紧把学佛前杀过的众生吃过的众生度化了,他们脱离了我们的身体后色身渐渐清净,那么身体就感觉很轻飘飘的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所以有时候,念佛拜佛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上次善海说她要听我的话。我说我说来说去就说两呴话:

  第一句,就是多多拜佛每天拜佛,每天诵经念佛

  第二句,就是要吃素、不杀生

  就两句话,因为目前我能做到的就是这两句,像一碗水倒来倒去就是一碗水。但是感觉很受用希望你也一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阿弥陀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