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敦煌绢画画 引路菩萨 右手拿着香炉 左手拿着莲华 香炉 和莲华分别寓意什么?头上的大光相为什么是红色的

【菩萨如何为亡人超度?】斯坦因收集敦煌遗画-《引路菩萨图》&大英博物馆藏唐代绢画
【菩萨如何为亡人超度?】斯坦因收集敦煌遗画-《引路菩萨图》 大英博物馆藏唐代绢画
绢本设色&&
规格:Height: 80.5 cm, Width:
此画发现于敦煌藏经洞。本幅描绘菩萨为亡灵引路升极乐世界的场面。左上角的黄云中隐出一些建筑物,代表净土世界。菩萨后面跟随的女子为死者生前的形象,梳着典型的唐代女人的发式。本图的菩萨,右手持香炉,左手持莲花,莲花上悬挂着白色的幡。香烟缭绕直达上方黄色彩云,黄色云中建筑代表极乐世界。菩萨周围的空间,处处飞舞着花朵。
画面的色彩华丽,而且至今保持鲜艳。从手持的香炉到菩萨戴的珠宝以及头顶的戴宝冠的发髻都使用了金箔,菩萨背后跟随的妇人发饰上,也有小的菱形碎金箔。从她的华丽的衣着以及精致的美容来看,这妇人是贵妇人或公主。但生前无论如何荣耀,此刻还是很乖顺的跟在菩萨后面以求解脱。
此画和下图作品的主题是唐代后半叶到宋初很常见的。除这两件作品,还有四件相同构图的作品(一件绢绘,三件纸绘),见于伯希和收藏品的敦煌画(参照伯希和图录《敦煌的幡和绘画》,图版130~133)。另外,作为早期的范例,可在敦煌第205窟的壁画(参照《敦煌壁画》,图版149)中见到8世纪的作品,但那里的小型人物像不在菩萨背后,而是站在前面。
在包括绢绘和纸绘的六件作品中,该作品是表现菩萨像最完整的一幅,又是有“引路菩(萨)”这一题记的唯一作品。六件的绘画结构基本相同,前面描绘巨大的菩萨,其后跟随死者小型的灵魂,两者均乘于云上。在本图中,从画面上方垂下一条长长的带子,直至云端。长方形题笺的下方除了记有小的标题外,无其它证明该菩萨为引路菩萨的更明确的根据,不过此菩萨可能是观音菩萨。
其他《引路菩萨图》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古代人物画赏析一
我的图书馆
中国古代人物画赏析一
中国古代人物画赏析一
002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期 彩绘陶盆 盆高14厘米 腹径29厘米 底径10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 这只陶盆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一座马家窑型墓葬中被发现,其唇部及内外壁均有彩绘:主题纹样由三列相同的舞蹈场面组成。每组五人,手拉手跳舞,排列整齐,动作协调,面向左侧,两腿略有弯曲,呈踏歌状,下体的尾饰甩向左侧。场面欢快热烈,描绘简略稚拙,却又清晰动人。
003 《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 纵约28厘米 横约20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 又名《晚周帛画》、《夔凤美女图》,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一座战国楚墓中。“帛画”是指古代绘在丝织物上的图画。画中描写一端庄高髻的妇女侧身而立,双手合掌,细腰,袖口宽松,长裙曳地,体态优美。妇女的上方画一只展翅飞舞的凤和一条蜿蜒向上升腾的龙。根据当时楚国的习俗并结合文物考证,此画的妇女形象即是墓主人,作品的主题是表现龙凤引导死者即墓主人灵魂升天。人物合掌祝祷,神态庄重虔诚,处于静态;与动态的龙和凤形成对比,使整个画面构成对比中的和谐。此画在丝织品上以墨线勾勒,用笔流畅。
004 《人物御龙帛画》
战国 纵37.5厘米 横28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 又名《驭龙图》。这是1973年清理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遗址时发现的又一幅战国帛画。画面正中描绘一高冠蓄须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衣衫飘动,精神抖擞地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形似舟,昂首向前,龙尾部站着一只白鹭;龙的身下有鲤鱼。人物头顶正中画有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中男子为墓主人。作品主题也是表现“升天”,不过不是由龙凤引导,而是由墓主人驾驭飞龙升天。画中人、龙和鱼都向左行进,与向右飘动的人物衣衫、手执的缰绳以及舆盖上的三条飘带,构成画面上极强的动感,很好地表达出人物乘龙迎风挺进的意境,希望墓主人的灵魂快速进入天国。墓主人的侧面肖像,更具写实特征,这很容易使人想起当时屈原的诗句:“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005 《轪侯家属墓生活图》
西汉 绢本设色 纵205厘米 上横92厘米 下横47.7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 此帛画是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墓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之妻死后的随品, 1972年出土时, 画面向下, 覆盖于内棺上, 呈T形。画的中心部分是轪侯之妻──墓主人, 她身着锦袍, 拄杖而立, 一派贵妇气质。她的面前有两个男子举案跪迎, 身后有三名侍女恭谨地服侍着。人物形象以细如游丝的线条准确地勾成, 侧面形象和肥胖、微伛的身躯, 与奇迹般保存下来的二千多年前这位老妇完好的尸体相应证。此帛画分为三部分:上部以祈颂墓主人升天为主题, 描绘了女娲、日、月、扶桑树、嫦娥奔月、巨龙飞舞, 暗示了墓主人死后升天的愿望;中部则表现墓主人日常生活;下部绘两条交缠的鲲, 背上蹲着一个赤身力士。此帛画绘制时以淡墨起稿, 然后以墨线或色线勾勒, 设色以平涂为主, 也有渲染, 所用颜料有朱砂、土红、青黛、藤黄和银粉、蛤粉等
006 《鸿门宴图》
西汉 壁画 纵23厘米 横顶140厘米 底边193厘米 洛阳古墓博物馆藏
&&& 公元206年,刘邦军既定关中,使兵守函谷关,及项羽定河北,率诸侯兵西至关,不可入,攻破之。羽进至鸿门将击刘邦,刘邦谢项羽于鸿门,羽留宴,范增默使项庄舞剑,意在杀刘邦,项伯亦起舞,以身掩护刘邦。继而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刘邦得以脱身。此画描绘这个紧张而激烈的场面时,却将腾腾杀机预示在一种平和宁静中。此图据郭沫若考证为《鸿门宴》图。
&007 《赵氏孤儿图》
西汉 壁画 纵25厘米 横194厘米 洛阳王城公园
&&& 画面共四人,小孩即为赵氏孤儿赵武,拍掌大笑,满心欢喜;老者即为大夫韩厥,表情很复杂,似乎酸甜苦辣交织于心。画中所画人物表情生动,动态夸张,笔线极为娴熟,显示了西汉绘画的风格。“赵氏孤儿”的故事见《史记·赵世家》。
008 《乐舞百戏图》 东汉 墓室壁画 出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墓& &&& 东汉壁画墓中, 反映现实生活内容最为丰富的当属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此墓的墓主人系东汉王朝的一位高级官吏--- 陈师曾 使持节护乌桓校尉, 其生卒年代不详。此墓室描绘了墓主人从举孝廉、为郎官、到任职西河长史、行上郡属国都尉、繁阳令, 直到仕途的巅峰任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仕宦经历。《乐舞百戏图》即是其中不可多得、独具特色的壁画之一。画中的百戏内容有掷剑、弄丸、舞轮、安息五案等活动, 人物形象近似速写, 寥寥几笔, 就生动地表现出处于激烈动作中的种种神态和热闹的气氛。此壁画代表了东汉的绘画成就。
 009 《列女传》 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5.8厘米 横470.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此画根据汉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人物故事而创作, 内容是颂扬与标榜妇女的明智美德。现在画面绘有28人, 分八段, 每段书有人名和颂辞。用较粗的“铁线描”, 线条刚劲凝重, 人物面部、衣褶等处运用了晕染法。顾恺之在人物画创作上提出的“以形写神”、“悟对通神”等要求, 在此图中处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表现人物的性格神态上, 同样有生动形象的体现。如在“卫灵夫人”一段中, 画卫灵公与夫人相悟对, 他既流露出内心对夫人识别贤德的明智感到惊喜, 为不失自己身份又故作镇静。&
010 《女史箴图》 东晋 顾恺之 唐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349厘米 英国伦敦博物馆藏& &&& 顾恺之(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人(今江苏无锡),义熙中为散骑常侍,博学多才,诗文书画皆能。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此画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一文所绘。张华原文歌颂古代具有贤德的宫廷“女史”(即女官),宣扬宫廷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据传是为了讽谏放荡性妒、擅权祸国的贾皇后。全卷共12段,现存9段,每段后有“箴”文。存世9段的内容分别描写“冯媛当熊”、“班姬辞辇”、“修容饰性”、“同裘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和“女史司箴”等。此长卷背景空白,重点刻画人物,对人物神态的表达尤为重视。线描用笔如“春蚕吐丝”、“紧劲联绵”等。&
&011 《洛神赋图》 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7.1厘米 横57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此《洛神赋图》为宋代摹本,保留着魏晋六朝的画风,最接近原作。此画是以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斫琴图》 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9.4厘米 横13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斫琴图》描绘古代文人学士正在制作音色优美、颇具魅力的古琴的场景。画中有14人, 或断板、或制弦、或试琴、或旁观指挥, 还有几位侍者(或学徒)执扇或捧场。因画中表现的多是文人, 所以都长眉修目、面容方整、表情肃穆、气宇轩昂、风度文雅。人物衣纹的线条细劲挺秀,颇具艺术表现力。此画与顾恺之的其他作品一样, 画面中如春蚕吐丝般的线条既能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也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人物的内在性情。
013 《供养菩萨》
北魏 壁画 敦煌248窟 窟顶人字披东披 纵150厘米
&&& 敦煌石窟是敦煌郡内诸石窟的总称, 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248窟是西域中心柱与中原殿堂建筑相结合的新形式, 具有敦煌本土特色, 是莫高窟的洞窟。莫高窟属于玉门系砾石, 不适合雕刻, 故大多为泥塑, 现存者包括圆雕、浮雕、影塑, 大小3000余身。壁画内容丰富, 表现佛、菩萨及天神像;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神话题材;经变故事;供养人;佛教史迹故事;装饰图案和建筑图等。《供养菩萨》是248窟中最具艺术价值的壁画, 这些供养菩萨手捧鲜花奉佛, 花叶用笔流畅, 裙子晕染繁密, 画面表现出一种从北魏向西魏过渡的特殊风格。这些壁画大量使用铁线描, 用土红线打轮廓, 石青色晕染明暗面, 再赋色, 最后用墨线提醒, 晕染主要采取西域式凹凸法, 即以明暗关系表现立体感, 富有光影效果。
014 《飞天》 北魏 甘肃麦积山石窟76窟顶部 藻井局部& &&& 麦积山石窟在甘肃天水县东南45公里处, 秦岭山脉西端, 因其外形望之团团, 如民间积麦之状, 故有此名。此幅《飞天》是麦积山现存最完整的一个飞天藻井, 尽管藻井的前半部已严重的塌毁和剥蚀, 但后半部余下的七身飞天, 色彩艳丽, 线描清晰。从残破处还可以看出, 当时的绘制者先用比较淡的土红色随意勾画出轮廓形象, 待涂一层薄薄的白粉浆后, 再随类赋色作画, 最后则以浓黑的焦墨线勾勒。飞天与浮云的线描非常纤细、挺拔遒劲, 是典型的铁线描法。飞天的颜面、肌肤全用纯白色平涂, 其衣裙飘带,则多用青绿叠染, 仅在个别的地方, 如双唇和花饰处, 略加朱砂点染。&&
015 《屏风漆画列女古贤图》
北魏 木质漆绘 纵约80厘米 横约40厘米 山西省博物馆暨大同市博物馆分藏
&&& 屏风漆画1966年出土于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中。墓主司马金龙世代为北魏显宦。屏风漆画的题材来自刘向《古列女传》等汉代文献, 其绘画风格颇近似传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用笔连绵不断,大有“春蚕吐丝”之风韵,显得悠缓自如,其设色渲染合宜, 人物也悟对通神, 表现得惟妙惟肖, 尤其是画中女子的身姿动态的描绘, 既能体现其身份特征又各富个性。漆画屏风共五块, 另有残块若干, 漆板两边皆有绘画, 一面保存完好, 色泽鲜明, 另一面剥落严重, 色彩暗淡。因为此漆画以红漆为底色, 绘师都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覆盖力强的色彩来绘制, 所以显得富丽精致, 体现了漆画艺术的深沉魅力。
016 《仪卫出行》 北齐 高160厘米 宽202厘米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道西壁& &&& 北齐娄睿墓位于太原市南郊晋祠乡王郭村西南一公里,汾河以西、悬瓮山东侧。出土随葬品八百七十余件,现存壁画七十一幅,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墓主人娄睿系北齐武明皇太后之侄,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大师,是北齐政权中主要人物。娄睿墓壁画题材有出行图、回归图、仪仗图、显宦生活图、祥瑞图与天象图。《仪卫出行》这组骑卫绘于墓道西壁中栏,是长卷式仪卫出行图的一部分,左段画面有八人三马,这是北齐贵戚外出时从行部众的写照。右段为仪卫出行画面的从骑,画有二人二马,二马矫健俊朗,二人的衣纹服饰略夸显张之态,给人以迎风飘扬的感觉,增强了画面的动势。整个画面构图紧凑,人物顾盼传神,艺术水平卓越,从中不难窥见北齐画圣杨子华鞍马人物的风貌。&
017 《北齐校书图》 北齐 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 据宋代黄庭坚《画记》、黄伯思《东观食话》等书记载,《北齐校书图》在宋代有白描与设色不同摹本。画中所记录的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画面有三组人物,居中的是坐在榻上的四位士大夫, 或展卷沉思, 或执笔书写, 或欲离席, 或挽留者, 神情生动, 细节描写也很精微, 旁边站立服侍的女侍也表现得各具情致。此画用笔细劲流畅, 设色简朴优美, 画风虽难免受宋人影响, 但与北齐娄睿墓壁画画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018 《本生故事图》
北朝 佚名 壁画 纵30厘米 横25.5厘米 德国柏林印度美术馆藏
&&& 由于故事主题的纯粹性和鲜明性,在造型处理上大小、动静、主次的强调,以及运用了深棕、灰黑、青、绿、白等冷色调,形成一种严肃而悲壮的特殊感染力。此图于1913年至1914年间被德国的勒考克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剥走,原为克孜尔石窟乐天窟天井画的一部分,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为救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
019 《猎兽图》 北朝 佚名 砖画 纵17厘米 横36厘米 甘肃省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藏& &&& 画面上动物的性状和人物神态妙入秋毫,凝视画面,似乎一种现场感扑面而来。此画砖上的线条粗放古朴,画工在此删略了与主题无关的情节,突出表现最主要、最生动的一瞬,从而使画面充满了情趣。&
020 《乐伎与百戏图》 北朝 佚名 壁画 纵70厘米 横78厘米 甘肃酒泉丁家闸北凉墓& &&& “乐舞百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以前,歌舞与杂技就有较大的发展。画中表现了乐队正演奏音乐,三位乐伎,一弹琵琶、一吹长箫、一击腰鼓,一男乐人正弹奏琴瑟。而下方为杂技表演,二位杂耍艺人正在地毯之上翻腾跳跃。人物形象的塑造分别采用浮雕或线描手法,显出主次前后的关系。画面人物虽密集,因为安排错落有致,却丝毫不显拥塞。&
021 《牧牛图》
北朝 佚名 壁画 纵60厘米 横33厘米
&&& 《牧牛图》画面用勾线法,线条质朴、沉着、劲健,色彩平涂。是新疆克孜尔第77窟的说法图壁画的局部。此图中尚残留佛陀的膝部。右下方一角可见溪流,其上为一棕一白两头牛匍匐在地。牛的前面,为画面中心人物兰达,他扶着多瘿的老树棍,侧目俯首,作凝神沉思状。
022 《职贡图》 梁 萧绎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198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 萧绎是梁元帝(505—554),字世诚, 博学善画, 尤以肖像画最擅。图中绘列国使者立像十二人, 皆左向侧身, 身后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山川道路、风土人情、与梁朝的关系、纳贡物品等。列国使者自右至左为:波斯国、百济国、丘兹国、倭国、狼牙修国等等。在此图中, 使者的站姿几乎雷同, 但其个性特色, 或文静秀弱, 或朴质豪爽, 或机智慧敏, 各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独特气质, 表露无遗, 并且都有那种有幸成为使者的恭敬欣喜的情态。另外, 画中人物比例准确, 铁线描遒劲流畅, 敷色高雅古朴, 体现了中国南朝绘画艺术的水平。&
023 《授经图》 隋 展子虔 绢本设色 纵30.1厘米 横33.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具体生卒年不详,在隋朝曾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官职。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突破成法,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唐朝张彦远评展子虔的此画:“细密精致而臻丽。”从这一幅《授经图》中可以看出其刻画人物手法之高超。&
024 《备骑出行图》
隋 佚名 壁画 纵90厘米 横60厘米 山东嘉祥英山徐敏行夫妇墓
&&& 徐敏行夫妇墓是于1976年在山东嘉祥县英山发现的。此壁画绘在墓室四壁与门洞内外。有《徐侍郎夫妇宴享行乐图》、《徐侍郎出行仪仗图》、《徐侍郎夫人出游图》,以及侍卫、门吏诸像。有人物、也有山水。所画人物都用铁线描,平涂颜色。着色以重彩为主,个别处兼施淡彩。这里所选的是《出行图》中四个侍卫像,姿态不同,表情各异,用笔简练劲健,可见其独特风采。
025 《锁谏图》 唐 阎立本 绢本设色 纵36.9厘米 横207.9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 此图旧传为唐阎立本作,虽为元、明摹本,但仍不失其原有风格。表现的是十六国汉廷尉陈元达向皇帝刘聪冒死进谏的情景。生性荒淫奢侈而残暴的匈奴君主刘聪,耗巨资为宠妃建宫殿,陈元达冒死进谏,被暴躁的刘聪下令将他全家处斩,后被刘贵妃解救。画面表现的就是陈元达用铁链将自己锁在树上的情景,气氛紧张,人物表情十分传神生动。&
026 《步辇图》 唐 阎立本 绢本设色 纵38.5厘米 横12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步辇图》取材于唐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 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唐太宗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步辇上,另有数名宫女或掌华盖,或持扇。左边所画的一排三人, 中间一位人便是禄东赞, 他被前面一位穿红袍的典礼官引见给唐太宗。后一穿白衣者为译员(或内待)。禄东赞身着吐蕃民族流行的联珠纹袍, 拱手向唐太宗致敬, 生动地刻画出藏族使臣的身份和恭敬、机敏的性格特征。画家笔下的唐太宗, 通过他那舒朗的眉宇、睿智的目光和飘动的胡须, 表现了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封建帝王的自信与威严。线条劲细流畅,色彩浓丽。&
027 《历代帝王像》
唐 阎立本 绢本设色 纵51.3厘米 横531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 阎立本擅画人物、车马、台阁。此画绘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十三个帝王的形象, 即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画家着重通过对不同帝王外貌特征的刻画, 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气质和个性, 并寓褒贬于其中。比如刘备的深而显疲惫、曹丕的咄咄逼人、陈的美姿容有才识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画风工整, 铁线描勾线凝重有力, 设色浓重并运用了晕染法。
028 《伏生授经图》 唐 王维 绢本设色 纵25.4厘米 横44.7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 王维(701—761),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和画家。字摩诘,原籍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官至尚书右丞。擅画人物、山水。在画史上被推崇为山水画“南宗之祖”。 此图画伏生在讲授典籍的情景。伏生,济南人,原为秦博士。汉文帝为求能治《尚书》之人而发现了伏生,当时他年已九十余,老不能行,故使晁错往受,得二十八篇,即《今文尚书》。
029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唐 梁令瓒 绢本设色 纵28厘米 横491.2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 梁令瓒,生卒年不详,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画家,蜀人。玄宗开元(713—741)时任集贤院待诏、率府兵曹参军。开元九年李隆基命僧一行改造新历(大衍历),而无黄道游仪测候 ,令瓒精天文、数学,因创制游仪木样。后又与一行共同创制“浑天铜仪”。工篆书,擅画人物。此图原分为上下两卷,前画五星,后画二十八宿。五星,亦称五纬,谓金木水火土五行星;二十八宿,我国古时天文学家将周天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而附以诸星座。&
030 《六尊者像》 唐 卢楞伽 绢本设色 每页纵30厘米 横5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卢楞伽,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公元八世纪,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经跟随著名画家吴道子学画。据宋《宣和画谱》记载:卢楞伽为创作庄严寺三门的壁画,耗尽了心血。其师吴道子叹息道:“此子笔力常时不及我,今乃相类,是子也精爽尽于此矣!”果然,一个月以后,卢楞伽力竭而卒。这套册页已然不复完整了,现在仅存“第三拔纳拔西尊者”、“第八嘎纳嘎拔喇尊者”、“第十一租巴纳塔嘎尊者”、“第十五锅巴嘎尊者”、“第十七嘎沙雅巴尊者”、“第十八纳纳答密答喇尊者”六幅。此画线条流畅细劲,人物的神情与动态均刻得相当生动,富有情味;色彩不多,但光彩夺目,部分地方以淡墨赋染。&
031 《宫乐图》 唐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3.9厘米 横77.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此图描绘宫中仕女合乐欢宴的场景。画面中央很大的餐桌旁,围坐着十位宫女贵妇。姿态各异,有正用餐者,有手执纨扇听音乐者,有吹笛奏竖琴者,整个气氛闲适欢愉。此画为宋人摹本,人物造型丰满柔媚,神情慵懒。用线细劲,描摹细腻,但稍显单薄,缺乏唐画中的沉实之质。但不失为一幅仕女画佳作。&
032 《游骑图》 唐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2.7厘米 横9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此图描绘一队人马由左向右出行的场面。画中共七人,其中五人骑马,二人步行,有持弓或抱弓的,也有背袋或持长杆的,还有抱马球杖的,可见是狩猎游玩途中。画面上人马布置前紧后松。卷首第一骑者和两步行者以背侧面向右后方行进。此马昂首嘶鸣,两步行者紧步相随,人马一同目视前方,其后两人骑马缓行,青衣者目视前方,神态安祥,应为此官宦人家的主人,白衣者侧身回首后望,似在等待后者,从而使画面前后呼应连贯。画家以娴熟细劲而简洁的笔法描绘,人马造型雍容大方,神态各异,自然合度,为唐代画马的典型风格。&
033 《牧马图》 唐 韩幹 绢本设色 纵27.5厘米 横34.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韩幹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开元、天宝年间。善画肖像、人物、道释、花竹,尤工鞍马。他所绘马匹,体形肥硕,态度安详,比例准确,一改前人画马螭颈龙体、筋骨毕露、姿态飞腾的“龙马”作风,创造了富有盛唐时代气息的画马新风格。《牧马图》描绘骏马肥硕雄骏的英姿。图中画黑白二马,有一人物手执缰绳缓行。此图线条纤细遒劲,寥寥几笔勾出马的健壮体型,人物衣纹疏密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着,神采生动,纯是从写实中来。画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款:“韩真迹”。&
034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 张萱 绢本设色 纵52厘米 横14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 此图描写唐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其侍从春天出游的行列。前面有三个单骑开道, 依次为男装仕女乘黑色马; 中间并列两骑, 即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并辔而行, 均骑浅黄色骏马, 虢国夫人居全画中心位置, 秦国夫人侧向着她, 二人脸庞丰润,雍容华贵, 神情悠闲自若; 最后并列三骑, 中间为保姆, 一手执缰绳一手搂着怀中小孩, 保姆右侧为男装仕女, 左侧为红衣少女。作品表现了贵妇们游春时悠闲从容的欢悦情绪,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奢侈淫逸的享乐生活。出游行列成前松后紧组合, 统一中有变化, 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035 《捣练图》 唐 张萱 绢本设色 纵37厘米 横147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 张萱, 生卒年不详,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开元年间任史馆画师。工画人物, 尤擅绘贵族妇女、婴儿、鞍马,名冠当时。此画描绘宫中妇女捣练的情景。画卷由右至左展开: 第一组画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 第二组画两个妇女同一人坐在地毯上缝纫; 第三组画几个妇女把白练抽直, 用熨斗熨平。三组人物相互呼应, 有站有坐, 有高有低, 构图安排显得错落有致。尤其是画家很善于捕捉不同人物的姿态神情, 甚至通过一些细节描写, 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如捣练者、熨练者、稚气的小女孩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使作品富有生活情趣。&
&036 《挥扇仕女图》 唐 周昉, 绢本设色 纵33.7厘米 横20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挥扇仕女图》描绘夏末秋初似乎刚刚睡醒的几位宫妃和侍女在深宫院内纳凉的情景。画卷从右至左展开, 大约可分为四组:手持团扇坐于椅上的妃子睡眼惺松, 神情懒散;其他画中人物衣着华丽, 体态丰满肥硕, 但都流露出惆怅、寂寞、失意、忧郁的精神状态。此画真实地反映了盛唐末期宫廷贵族的奢侈生活和宫中妇女那种难以排遣的忧郁与任人遗弃的社会地位。&
&037 《簪花仕女图》 唐 周昉, 绢本设色 纵46厘米 横18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 此画描写春夏之交时节一群服饰艳丽的贵族妇女在庭园里嬉戏、赏花的闲逸生活片断。图中六人,分成三组:右起画二人相对戏犬;中间画二人向左缓缓而行; 左边画近处有一贵妇立于一株花树前,右手捏着一只捕捉来的蝴蝶,侧身回头注视着跑来的小狗和白鹤,又似与远处另一贵妇打招呼。画中的妇女体态丰硕,面颊圆润,服饰艳丽,但人物终日里在赏花、捕蝶、戏犬、赏鹤中消磨岁月,确实显得百无聊赖,这就真实地反映了贵族妇女奢侈闲逸生活中的苦闷心境。&
&038 《调琴啜茗图》 唐 周昉, 绢本设色 纵28厘米 横75.3厘米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 周昉, 字景玄, 又字仲朗, 生卒年不详,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家庭, 先后官至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 初学张萱, 多写贵族妇女, 亦擅肖像, 有兼得神情之誉。还擅作宗教画, 创造有民族风俗的“水月观音”, 人称“周家样”。图中共画五人,中间三人为宫中贵,一人于石上调琴,另两位一边啜茗,一边侧耳静听琴声。两侧侍者,一人手端茶托,一人执茶杯。人物神念娴静端庄。人物组合有坐有立,疏密得体,富有变化。&
039 《内人双陆图》 唐 周昉, 绢本设色 纵30.7厘米 横64.4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 此画设色浓丽,线描细劲流畅富有韵律感,贵族妇女浓丽丰肥之态和细腻柔嫩的肌肤特点都表露无遗。所谓“双陆”,同六博一样,同是掷骰行棋的游艺。据传,此游艺始于天竺,流行于魏晋,盛于隋唐,尤为贵族、闲雅者所喜好。此图粉本传为周昉所作,描写唐装贵族妇女以棋戏消遣的生活。图中间为二盛装贵族妇女对坐行棋,左右有亲近观棋,侍婢应候。它从一侧面反映了当时贵族的生活情调。&
040 《侍女图》
唐 佚名 绢本设色 纵61.2厘米 横67.3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 画中人物造型体态丰厚, 面颊圆润, 反映了盛唐时代的审美时尚,线条工细劲挺而流畅,设色鲜艳明快。画中侍女头梳低鬟,身着圆领紫色长袍。另一侍发束高髻,簪花钿,穿圆领浅赭色印花长袍。
041 《舞乐屏风》
唐 绢本设色 纵46厘米 横22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 此《舞乐屏风》系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墓主人为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之孙张礼臣。该墓共出土舞乐屏风六扇,屏风上画二舞伎四乐伎,每扇一人,左右相向而立。此图即为右边舞伎,其鬓发高挽,额描花钿,曲眉凤目,面颊丰腴,身穿蓝地卷草纹白袄,锦袖红裳,整个人物显得飘逸俊美,婀娜多姿。此图属初唐时期的绘风典范,这种对于世俗题材的倾向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唐朝的审美已从政治题材转向于世俗题材,威严的文臣武将被秀丽
042 《宫女》
唐 永泰公主石椁线刻 纵132厘米 横74厘米 陕西省博物馆藏
&&& 此图为唐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画, 图中有一位年轻妩媚宫女独自伫立, 拈花自赏, 如痴如醉。其面庞是典型的唐代女子的丰美秀雅, 肌肤润泽晶莹, 尤其那曲眉圆颊, 虽不似中晚唐仕女那样过分肥胖, 却刻画得秀润超脱, 更显示出宫女正值青春年少的美貌。画中人物空白处的花草小鸟, 令人如身临其境, 鸟语花香, 心旷神怡。在这幽静清雅的环境中, 这幅拈花人物, 即使不是公主生前的生活写照, 但作为一千多年前的仕女画原作, 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也弥足珍贵。
043 《弈棋仕女图》 唐 绢本设色 纵63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 此图系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墓主张氏是武则天时安西都护府的官员,曾被授予上柱国勋爵。此画原为木框联屏,出土时已破碎,经修复,重现了大体完整的十一位妇女、儿童形象,描绘贵族妇女家庭生活场面,此幅弈棋仕女是整个画面的中心。她美鬓高耸,簪花耀顶,眉毛为当时流行的到八字晕饰,面色红润,丰盈肥美,上穿绯地蓝花袄,并有白纱披肩,下着绿花罗裙,从着装上看来她可能是六品官的妻子。&
044 《舞乐》
唐 陕西三原县李寿墓线刻画
&&& 李寿为唐宗室王子, 其墓为初唐时期的重要墓葬, 对于今天研究唐代的墓葬及墓室艺术品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李寿墓内有狩猎出行、宴乐等题材的壁画, 此图为李寿石椁内壁上的线刻人物, 刻有坐着乐者八人, 每人持不同乐器弹拨吹奏, 另有一对长袖宽裳的少女相对而舞, 舞姿翩迁, 风姿过人。此线刻画中人物姿态、表情十分生动有致, 线条简练而颇具艺术表现力, 是一幅较为精美的线刻画佳作。
045 《高逸图》 唐 孙位 绢本设色 纵45.2厘米 横为168.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孙位, 又名遇, 号会稽山人,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唐末杰出人物和宗教画家, 曾随唐僖宗入蜀, 在成都等地寺院画过不少佛道教壁画。《高逸图》实际上画的应是以魏晋时期七位著名文人隐士为描写对象的《竹林七贤图》, 不过现在画上只留下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 另外三人嵇康、向秀、阮咸已遗失了。这四个主体人物分别坐在华丽的花毯上, 每人旁边都有一个小童侍候, 段与段之间有礁石树木相隔, 环境静穆幽雅。从右至左第一人是山涛, 他赤袒上身披衣抱膝而坐, 流露出傲慢神色; 第二人是王戎, 手持长柄如意, 因此人善作“如意舞”; 第三人是刘伶, 表现得爱酒如命; 第四人是阮籍, 手捧麋尾(大鹿之尾), 斜倚花毯而坐。这些“贤人”是尚好清谈、不拘礼法的文人, 作品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色和清高、傲慢、放荡不羁的精神状态都刻画得恰如其分。
046 《双骑图》 唐 韦偃 绢本设色 纵31厘米 横44.5厘米 台北故宫博院藏& &&& 韦偃,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据成都(今属四川)。擅山水、人物。张彦远论其画谓:“点簇鞍马人物,山水烟云,千变万态,山以墨斡,水以手擦,曲尽其妙,宛然如真。”此图表现两位骑手各乘一马,并辔狂纵的情景。画中构图、造型、用笔显示了韦偃的艺术风格。
047 《胡服美人图》
唐 佚名 屏 绢本设色 纵15.7厘米
&&& 此系残存的绢画。解放前由日本大谷光瑞的“大谷探险队”在阿斯塔那墓中发掘盗走。应是屏风画残片。根据同期出土的记载文字,应作于704年左右。此残片上的人物为舞伎像。画中人物富于肉感,造型雍容华贵,体态婀娜,面容丰腴,服饰艳丽,动势自如,因为身着胡服,更有一种异域风情跃然画面。
048 《侍马图》
唐 佚名 屏风 绢本设色 纵53.7厘米 横23.6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 这是一幅具有浓郁西域风情的侍马图,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8号墓出土,共八扇木框紫绫边牧马屏风,每扇均绘有鞍马和侍马人。西域之马与中原之马的确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画家的笔下表现得更强健挺拔。
049 《反弹琵琶图》
唐 佚名 壁画 甘肃敦煌莫高窟112窟
&&& 此图见于莫高窟112窟的《伎乐图》,为该窟《西方净土变》的一部分。表现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饶清韵。突然,她一举足一顿地,一个出胯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于是,整个天国为之惊羡不已,时间也不再流逝。
050 《引路菩萨图》
唐 佚名 绢本设色 纵80.5厘米 横53.8厘米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
&&& 此画发现于敦煌藏经洞。本幅描绘菩萨为亡灵引路升天国的场面。上有“引路菩(萨)”的题记。前面领路的大菩萨右手执香炉,左手持莲花,莲花旁垂下白幡。菩萨后面跟随的女子为死者生前的形象,人物形象丰腴饱满,洁白晶莹的肌肤闪耀着青春美的光彩,有“周家样”之风。线描写实明快、流畅飞动,接笔处不露痕迹,一气呵成。
051 《金刚力士像》
唐 佚名 绢本设色 纵64厘米 横18.5厘米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
&&& 此图发现于敦煌藏经洞。左边力士属于力量内敛型的。然而无处不在的肌肉的体量感又很好地体现了金刚力士的刚毅雄健。右边力士脾气暴躁,性格刚烈,疾恶如仇。那种外在的咄咄逼人和不可阻挡的造势与左边力士的内敛形成一种对比。作者在刻画力士形象时,用笔简练纯熟,酣畅淋漓中的略带方折,对刻画金刚力士的勇武形象更为有利。
052 《观世音像》
唐 佚名 壁画 纵127.6厘米 横89.2厘米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 在此画中,艺人以巧妙的构思和精练的手法,成功地完成了人物形象——观世音的塑造,又生动地表述了自己的审美和情感表现,这在宗教绘画中的确难能可贵。据考证系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25)壁画断片之下层剥出者,按照一般寺院壁画涂抹重画的时间及其画风推断,当为晚唐作品。色泽十分鲜艳得益于被长期被封闭在下层,观音面相也十分俊美生动,舞姿潇洒飘逸,体态优美,颇富美感。
053 《说法图》
唐 佚名 麻布 设色 纵21.5厘米 横16.8厘米 德国柏林印度美术馆藏
&&& 此图中婆罗门形象很有西域人的装束,佛陀却是典型的中国本土程式。画中线描细丽,人物姿态优美,天衣飘动,是唐代宗教画的上乘之作。此图应为说法图的一个残部。此残像二十世纪初出于新疆吐鲁番地区,被德国人掠走。
054 《树下美人图》
唐 佚名 屏 纸本设色 纵140厘米 横54.9厘米 日本热海美术馆藏
&&& 观此图,人物宽袍大袖、天衣飘扬,饶有“吴带当风”的韵致,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形式民族化的特色。画面赋以石绿、赭黄、铅白为主调,使热烈的画面的格调显得更加典雅、妩媚。此画为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纸本屏风画之一。画面上一体态丰满的女子,着长裙披帛,全身敷以朱色。
055 《各国供养人》
唐 佚名 壁画 纵95厘米 横80厘米 甘肃敦煌莫高窟103窟
&&& 此图是《维摩诘图》的一部分。描述维摩诘与文殊师利辩法之时,各国供养人皆往探视、恭敬礼佛的神情。供养人中有“昆仑奴”、“婆罗门”、西域胡人等。他们戴不同的帽子,着式样色泽各异的服饰,画家用细腻的画风,将浓郁的生活气息尽现画面。
056 《各国王子图》
唐 佚名 壁画 尺寸不详 甘肃敦煌莫高窟65窟
&&& 此窟以建筑、塑像和壁画三位一体来综合表现佛祖涅时的情景。长方型的穹顶窟中,灵台上塑涅佛像,周围则画满悼念的僧众和各国王子。各国王子在佛祖涅后痛不欲生的表情刻画得很是逼真写实,画面充盈着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画家对各种服装的描绘也很见功力。
057 《男侍从图》
唐 杨 杨瑾 壁画 纵157厘米 横138厘米 陕西唐李重润墓
&&& 画中人物多作直立状,形象质朴。线条简练遒劲,继承了汉魏疏放一路的画风。除勾线外,在人物面部的两鬓、眉间、脸颊及衣褶处敷色,使之具有立体感。此图画七位高大的内侍,他们双手持笏,举在胸前,每人身穿圆领口长袍,腰间扎黑色皮腰带,脚穿黑色靴,分两排站立,神态各异。
058 《骑马人物图》 唐 佚名 纸本 水墨设色 纵13厘米 横20厘米 法国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藏& &&& 图中状写了两位装束、神态各异的骑马人。前面一位着带有斗篷的长袍和帽子;后面一位双手持杖,着圆领长衫,戴冠。从神态和举止来看,前者明显为主人,而从后者的谨小慎微和虔诚中可看出他的仆役身份。该图原出自莫高窟藏经洞,二十世纪初为法国人伯希和掠走。&
059 《宾客图》 唐 佚名 壁画 纵187厘米 横342厘米 陕西唐李贤墓& &&& 在唐代李贤墓的墓道东西壁各绘一幅礼宾图,这里选的是东壁的一幅。画中以鸿胪寺官员为前导,据袍服颜色推断为四或五品官,正引导三位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宾官。画面礼宾官与使节位置,主次分明,安排得当。根据人物官品、国别、民族特征而随类赋彩。体现了唐代艺术家在刻画人物的不同身份和内在特征方面具有了高超的水平。
&&060 《卓歇图》 五代 胡瓖 绢本设色 纵33厘米 横2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胡瓖(10世纪),契丹族人,定居范阳(今河北涿县)。他善画人物、鞍马,主要描写契丹部族的游牧生活,对于马的骨骼体状、塞外的荒漠之景、牧羊犬的矫健勇武,都表现得无与伦比。《卓歇图》描绘了契丹族可汗率部下骑士出猎后歇息饮宴的情景。可汗与其妻关氏盘坐地毯上宴饮,侍从正执壶进酒献花,前有奏乐起舞者。画面上有骑士多人或倚马而立,或席地而坐,马鞍上驮着鹅雁等猎物。人物面相服饰具有契丹族特征,背景荒凉寂静,画面笔法古健雄劲,线条繁密,体现了当时北方画派的特色和契丹画师的独特画风。“卓歇”二字不见经传,从《辽史》中的“卓帐”、“卓枪”之语,知“卓”为“立”之意,“歇”作“休息”解释,“卓歇”则可理解为立帐歇息的意思。&
061 《神骏图》 五代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7.5厘米 横122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 此画的前隔水有金书“韩幹神骏图”五字题签。经比较研究,初步认为是五代摹唐人之作。是工笔画晋人支盾爱马的故事。此图人马用笔极为精练,施重彩而不愿其浓艳,画人马形神统一,树石钩而不皴,水纹浪花尤见功夫。总而言之,此画技法出自唐人,纤巧处露五代画师之风。
062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 顾闳中 绢本设色 纵28.7厘米 横33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顾闳中(公元十世纪),江南人,南唐画院待诏。善画人物。尤长于刻画人物神情意态。画面的主人公韩熙载本是豪族出生的北方人,南唐当了大臣,到南唐后主李煜多猜疑北方人,韩熙载便沉湎于声色,以免引起别人的注意而遭不测。李煜派画家顾闳中到韩熙载家窥探,回来后凭“目识心记”作了这幅反映韩熙载家中夜宴情况的长卷上呈。全画分五段:第一段“听乐”;第二段“观舞”;第三段“歇息”;第四段“清吹”;第五段“散宴”。在这些歌舞颂宴场面中,头戴高纱帽、身材魁伟、长脸美髯的韩熙载既纵情声色又流露出沉郁寡欢的心理矛盾。如他为舞者击鼓的神态刻画便深刻地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每段之间以屏风巧妙相隔,显得很自然。线条工整精细,设色绚丽清雅而又沉着,也都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063 《阆苑女仙图》 五代 阮郜 绢本设色 纵42.7厘米 横17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阮郜事迹记载不详,《宣和画谱》只说他“入仕为太庙斋郎”,尤工写人物。《阆苑女仙图》画法工细,色彩艳丽,也是五代人物画的精品。画中描写仙山阆苑中, 一群女仙来往行坐, 有执卷欲书者, 有展卷凝视者, 有的在拔弄琴弦, 其优美动作和陶醉于此的表情十分富有感染力, 观众似乎感觉有丝丝韶乐直入耳际, 余音绕梁不断。画中人物的神情体态, 端庄秀丽, 衣纹柔丽流畅, 树石修竹多用双勾填色法。此画无款印, 但根据历代著录和卷后跋语, 如清高士奇在跋中说:五代阮郜画, 世不多见。
064 《勘书图》 五代 王齐翰 绢本设色 纵28.4厘米 横65.7厘米 南京大学藏& &&& 王齐翰, 建康人(今南京), 仕南唐画院为翰林待诏, 擅画人物、山水、道释。《宣和画谱》称其人物画“不曹不吴, 自成一家”。《勘书图》描绘文士勘书之暇挑耳自娱情景。画中文士白衣长髯, 袒胸赤足, 一手扶椅, 一手挑耳, 微闭左目, 复翘脚趾, 状甚惬意。其身后为三叠屏风, 上绘青绿山水, 屏风前设长案, 置古箱卷册等物, 身前为一画几, 陈列笔砚简编等物。另有一黑衣童子侍立。画中人物神情精妙, 衣纹则圆劲中略有转折顿挫。屏风上的山水也十分精到, 上面山水并不勾皴, 用落骨法, 林峦苍翠, 草木茂密, 略用唐人遗法而写江南真山, 亦有别于董源青绿山水。
065 《重屏会棋图》 五代 周文矩 绢本设色 纵40.3厘米 横7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重屏会棋图》描绘南唐中主李与其弟晋王景遂、齐王景达、江王景逖会棋的情景。头戴高帽居中观棋的长者即中主李, 他比其他人都显得高大, 手持盘合, 两眼前视, 若有所思; 两个侧身坐胡床边对奕者为景达和景逖, 他们相互观察着对方; 中主旁边的观棋者即景遂。胡床后边的榻上置投壶、棋盒, 环境简洁静雅。背后竖一长方形直角大屏风, 屏风上画唐代诗人白居易《偶眠》诗意图, 描写一老翁倚床而卧, 一妇后立, 三侍女捧褥铺毡, 床后又立一三折屏风 , 上绘山水。因此图画“会棋”而又在屏风中画屏风, 故名《重屏会棋图》。人物写实神情刻画精细, 清秀儒雅的共性中又有各自身份和心理活动的区别。线描细劲曲折, 略带起伏顿挫, 即史载之所谓“战笔”。&
066 《文苑图》 五代 周文矩 绢本设色 纵30.4厘米 横5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画面右上方有宋徽宗赵佶题“韩滉文苑图”, 以往据此一直看作是唐代画家韩的作品。但据今考察, 此图在笔墨风格上不同于唐画, 其构图及人物与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五代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 之后半段毫无二致。只是后者为摹本, 艺术上逊于《文苑图》。画史也记载周文矩有《琉璃堂人物图》, 其笔法也与史载所谓“战笔”及他的其它作品, 和《重屏会棋图》相一致。因此, 确切地说此图是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的后半段。画史也记载同文矩有《琉璃堂人物图》, 其笔法也与史载所谓“战笔”及他的其它作品, 和《重屏会棋图》相一致。因此, 确切的说此图是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的后半段。 &
067 《宫中图》
五代 周文矩 绢本设色 纵28.3厘米 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等地藏
&&& 周文矩(公元十世纪), 句容(今属江苏)人。南唐画院翰林待诏。工画人物, 多以宫廷贵族生活为题材。全卷被分割成三段,分别藏于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图为描绘宫中妇女日常生活的长卷,存残卷四段,画八十余人。将宫中妇女那种没有自由、如笼中金丝鸟般虽然奢华却百无聊赖的生活表现得入骨三分。
068 《琉璃堂人物图》
五代 周文矩 绢本设色 纵31.3厘米 横126.2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琉璃堂人物图》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的任所江宁琉璃堂与诗友李白、高适等聚会的情景。其后半段即《文苑图》部分, 精心刻画四位诗人冥思苦想寻觅诗句的生动情态。画面中部一人袖手伏在弯曲的松树上凝神思索, 旁若无人; 右边一人一手握笔托腮, 一手轻捧纸绢, 陷入沉思, 一童子俯身为他研墨; 左边二人坐着共展一卷诗文, 似在细细琢磨推敲, 一作沉思状, 一扭头回视, 似乎听到了什么声音。作品把处于特定情景中的四位诗人的神情姿态和性格气质, 刻画得细致入微。人物姿态各有不同, 但又统一在诗人构思的浓浓氛围中。
069 《仙女乘鸾图》 五代 周文矩 纵22.7厘米 横24.6厘米& &&& 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耿昭忠题云:“风格高妙,飘飘然有凌霞绝尘之姿,是盖周文矩胸中迥出天机,故落笔超乎物表。张、吴、顾、陆、何难继踵。”《圣朝名画评》云:“周文矩,建康句容人。美风度,学丹青,颇有精思。仕李煜,为待诏,能画冕服车器人物仕女。”又云:“周文矩用意深远,于繁富则尤工。”按此图虽无款,而作风飞动精丽,允为北宋早期的作品。旧题周文矩作,今从之。&
070 《罗汉图》 五代 贯休 纵92.2厘米 横45.4厘米 日本宫内厅藏& &&& 十六罗汉均是释迦牟尼的弟子, 佛经上说他们受佛嘱咐, 不入涅, 常住世间, 受世人供养而又济度众生。贯休笔下的这些罗汉, 大都粗眉大眼、丰颊高鼻, 形象夸张, 即所谓“胡貌梵相”。画家塑造的具有“胡貌梵相”特点的罗汉形象, 既与唐代佛教艺术中经常出现的胡人形象的传统有相继承的一面; 同时, 由于唐代佛教艺术逐渐世俗化, 形象越来越写实, 而贯休所画则不类世间所传, 而是更加夸张变形, 变得奇崛怪异, 使 “见者莫不骇瞩”。这表明他的创作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
071-1 《十六罗汉图》(之一)
五代 贯休 绢本设色 纵129.1厘米 横65.7厘米 日本高台寺藏
&&& 贯休(832-912), 僧, 本姓姜, 字德隐, 婺州兰溪(今浙江)人。唐亡后于晚年入蜀, 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他以诗著名, 同时也是画家和书法家, 有《禅月集》存世。传说诺距罗尊者原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后来出家,佛祖让他静坐修行,以摒弃当兵时的粗野性格,后虽修成罗汉,但他静坐时仍有一股威猛之气。画中罗汉如《宣和画谱》记载贯休的画风:“状貌古野, 殊不类世间所传, 丰颐蹙额, 深目大鼻, 或巨颡搞项, 黝然若夷獠异类, 见者莫不骇瞩。”
071-2 《十六罗汉图》(之二)
五代 贯休 绢本设色 纵129.1厘米 横65.7厘米 日本高台寺藏
&&& 贯休(832-912), 僧, 本姓姜, 字德隐, 婺州兰溪(今浙江)人。唐亡后于晚年入蜀, 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他以诗著名, 同时也是画家和书法家, 有《禅月集》存世。传说诺距罗尊者原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后来出家,佛祖让他静坐修行,以摒弃当兵时的粗野性格,后虽修成罗汉,但他静坐时仍有一股威猛之气。画中罗汉如《宣和画谱》记载贯休的画风:“状貌古野, 殊不类世间所传, 丰颐蹙额, 深目大鼻, 或巨颡搞项, 黝然若夷獠异类, 见者莫不骇瞩。”
072 《八达春游图》
五代 赵喦 绢本设色 纵161.9厘米 横10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赵喦,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十世纪。陈州(今河南淮阳)人,五代梁太祖女婿。精于鉴赏,擅画人物鞍马,格调很高。此图描写八人纵马游春,他们以中间一人为主体,相互招呼着、顾盼着。环境似一苑林,有假山栏杆环抱,垂柳依依。画面空阔,人物情态轻松自如,与踏青游观的画题相符。
073 《调马图》 五代 赵喦 绢本设色 纵29.5厘米 横49.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画面描绘一马夫牵马训导的情景。调马者装束与胡人无异,高鼻深目、满腮胡须。马取侧面之势,劲健强壮,充满动势。画家的描绘技巧极高,造型能力既准确又生动,构图也别开生面。 &
074 《菩萨头像》
五代 佚名 绢本设色 纵34.5厘米 横27.5厘米 德国柏林印度美术馆收藏
&&& 这一菩萨头像,冠饰华贵雍容,面庞如满月,脸形已从晚唐的丰满肥硕转向北宋的清俊娟秀。用的线条细腻匀整,转折不大而富有弹性,适合表现女性面部特征和装饰品。此菩萨头像为残片,二十世纪初在新疆东部地区发现,后被德国人掠走。&&&&&
&075 《瑶台步月图》 宋 刘宗古& &&&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题刘宗古作。《画继》(卷七)云:“刘宗古,京师人。宣和间(),以待诏官至成忠郎。乱离后,归江左。朝廷方寻访车辂式,而宗古进本称旨,除提举车辂院。其画人物,长于成染,不背粉,水墨轻成,但笔墨纤弱耳”。
076 《莲舟仙渡图》 宋 佚名& &&& 此图原载《烟云集绘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钟师绍作。按《宣和画谱》(卷六):钟师绍,蜀人也。妙丹青,画道释人物犬马颇工。但他是唐代的人。此画作风类北宋画院中人,当非他所作。故以无名氏流传。&
077 《柳溪闲憩图》 宋 佚名& &&& 此图原是散页,不知从何册中佚出。旧题王诜作。按王诜画今存者有《梦游瀛山图》及《烟江叠障图》,与此图作风大不类。当是北宋末一高手所作。风来水面,芦苇和柳枝均向后偃拂,一老者憩息于柳树干上,披襟当之,心意似甚惬快。&
078 《槐荫消夏图》 宋 佚名& &&& 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见《虚斋名画录》)。签题王齐翰作。按《宣和画谱》(卷四),齐翰,金陵人,事江南主李煜为翰林待诏。“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今存者有《勘书图》(即《挑耳图》),与此图作风不同,故以它为北宋画院中人所作为是。
079 《二祖调心图》
宋 石恪 纸本水墨 纵35.5厘米 横129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 石恪,生卒年不详,五代末宋初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省)人。幼无羁束,长有声名,虽博综儒学,志惟好画。初事张南本学画,后笔墨放逸,不专规矩。图中表现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调心师禅时的景象。慧可为禅宗二祖。画卷中,双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的便是慧可,另一幅画丰干坐于温驯如猫的老虎的背上。
080 《番王礼佛图》 宋 赵光辅 绢本设色 纵28.6厘米 横103.5厘米 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 赵光辅,活动于960至975年左右。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宋太祖朝为图画院学生,擅画佛像、人物、番马。此图画中国周边少数民族酋长、番王朝拜佛的形象。佛祖高坐莲台,诸番王作礼拜、贡献之状,服饰皆异域装束。&
081 《蕉荫击球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2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此图原载《宋人名流集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苏汉臣作。古人中有见戏必题曰苏汉臣作,正像见牛必戴嵩、见马必题韩之类。故今改作无名氏。其作风正和陈宗训相似,故列于此。&
082 《女孝经图》 宋 佚名& &&& 此图在艺术技巧方面,显示了典型的宋代风貌。流畅挺健的线条,准确洗练的造型,淡雅明快的设色,无疑是继承了李公麟以来的人物画传统,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画中仕女或端庄或活泼,画家都一一状写了她们的举止动态和面貌特点。
083 《蚕织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7.5厘米 横513厘米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 此图将江浙一带的蚕织户自“腊月浴蚕”到“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帛的整个生产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该卷由二十四个场面组成,用长房贯穿,每个场面下有楷书小字,注明内容。全卷场面宏大,共绘七十四人,翁媪长幼,皆服宋装。图中人物的神态举止,惟妙惟肖;桑树、户牖、几席、蚕具、织具等,富有写真写实之风。
084 《朝元仙杖图》 宋 武宗元 绢本墨笔 纵57.8厘米 横790厘米 美国纽约明德堂王季迁藏& &&& 武宗元(?—1050),初名宗道,字总之,河南白波(今河南孟津)人。擅画佛道鬼神,学吴道子。北宋景德年末(1007),真宗营建玉清昭应宫,应募画工三千多人,最后,中选百人,分左右两部绘制壁画,武宗元任左部之长。此幅《朝元仙杖图》可能是宋初绘制寺观壁画的样稿。描绘道教神仙出行行列, 画五方帝君和众仙去朝见道教最高天神元始天尊的情景。由神将开道、压队, 头上有圆光的帝君居中, 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等簇拥帝君自右至左前行。全卷本应为88名神仙, 但此卷缺最后一名压队的神将,故画中现有了帝君、10名男性神仙、7名神将、67名女装神仙(包括玉女和金童),共计87名神仙。(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其构图与此相同,但缺最前一名神将,故所绘共计也是87名神仙。)帝君及男仙的形象端庄,神将威猛,众多的女装神仙则轻盈秀丽、曼妙多姿。
085 《纺车图》
宋 王居正 绢本设色 纵26.1厘米 横6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王居正,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乳名“憨哥”,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王拙子,丹青有父风。工仕女,师法周昉,得闲冶之态。此图绘怀抱婴儿哺乳的村妇,身旁置放一架纺车,左手正摇纺轮。前面一老媪,面向村妇,慈祥安宁。村妇身后有一儿童,席地而坐,手中拿着杆,牵着一只蟾蜍,活泼可爱。线条多用类似于周文矩的“战笔”,生动和谐。
086 《绣栊晓镜图》 宋 王诜 团扇 绢本设色 纵24.2厘米 横25厘米& &&& 图中一晨妆已毕的妇人正对镜沉思,抑或端祥自己,仪态端庄。一个侍女手捧茶盘,另一妇人正伸手去盘中取食盒。图中用笔细润圆滑,敷色妍丽而又清秀。周围的灌丛、桂树皆以双钩填色法绘出,十分细致,画面有一种略带哀怨的闲适之风。&
087 《清明上河图》 宋 张择端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 横528.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张择端, 北宋画家。字正道, 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习绘画,徽宗期供职翰林图画院。这幅风俗画长卷, 描写北宋都城汴粱(今开封)城乡间的社会风情, 场面浩大, 内容极为丰富。全画首段画赶集的乡人和驮运的骡马向城里行进;中段画汴河, 可看到逆水行船的艄公和岸上艰难前行的纤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画大船将要穿过拱桥桥洞的惊验场面, 船顶上的船夫急忙放下桅杆, 船上的人使劲撑篙或用长杆抵住桥洞顶, 桥上和邻船上还有不少人, 在旁边指指点点出主意;末段画市区繁荣街景, 这里酒楼店铺杂陈, 车马行人众多, 仕农工商、僧道十医、三教九流、男女老少等神情姿态各异。&
&088 《十八学士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74.1厘米 横103.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十八学士”指唐代李世民为秦王时,于宫城西开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士,以杜如晦、房玄龄、陆德明等十八人,分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讨论文献,商略古今,号为十八学士。此画题为后世画家所亲睐。这幅《十八学士图》画面上只画其中四学士,正在对着画卷品头论足,四学士的举止神情各异,他们的僮仆装束不同。有明显的界画风格。
089 《五马图》
宋 李公麟 纸本墨笔 纵29.5厘米 横225厘米 日本东京末次三次私人收藏。
&&& 李公麟(),字伯时,晚年号龙眠居士,舒州舒城(今属安徽)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官至朝奉郎。擅绘人物、鞍马及历史故事画。注重写生,又博取前人之长而有发展,造型准确,神态生动,运笔如行云流水,善用线描多不设色,人称“白描”,对后世人物画影响很大。此画卷分五段,描绘北宋元佑初年西域边地进献给皇帝的五匹矫健的名马,前四匹为“凤头骢”、“好头赤”、“锦膊骢”、“照夜白”,第五匹佚名(应是“满川花”)。每匹马前面均有一牵马人。前四幅上有宋代著名文学家和大书法家黄庭坚题笺记写马名、尺寸及产地,卷后有黄庭坚赞誉李公麟品德的跋语。此画中的马及牵马人,均是画家根据真实对象写生创作的。作品以遒劲秀雅的线描和适当的淡墨晕染,表现五匹毛色状貌各不相同的马,或静止,或缓步徐行,比例准确,神完气足。
090 《听琴图》
宋 赵佶 绢本设色 纵147.2厘米 横5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这意味着他本来不可能有机会成为皇帝,而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他所喜欢的文学、艺术创作或一心奉道。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天分,然而他最终成为皇位的继承人,这对他自己或是国家都是一种不幸。《听琴图》构图简洁,用笔稍劲健刻露。也可以说是他的自画像,两位听琴的官员中,穿红袍的是宰相蔡京。画卷的顶端有蔡京的题诗。四周苍松耸立,枝干盘回虬劲,藤条缠绕而上;翠竹萧疏,枝叶繁茂,迎风摇曳,风姿绰约。嶙峋怪石上点缀的名贵花卉,与几案上徐徐升起的袅袅烟影相应成趣,既风流萧逸又意境优美,加上严谨工丽的笔墨和妍丽清雅的赋色,使此画呈现出一派古雅、高贵的风格。
091 《维摩诘像》
宋 佚名 绢本水墨 纵89.7厘米 横51.5厘米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 宋代画家在造像时,往往将人物描绘成瘦骨清像,与唐代的丰腴圆润截然不同。此画中的维摩诘像即为清瘿弱呈病态之状,神情却十分睿智多思、清朗凝重。 世传李公麟作《维摩诘像》流传到日本有两幅,估计此图亦为宋临摹或仿李公麟之作。
092 《宋仁宗皇后像》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72厘米 横165.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宋史》记载仁宗皇帝有两个皇后:郭皇后和曹皇后。而郭皇后被废,后世猜测此幅所绘应为曹皇后画像。画中取传统构图定式——主大从小:仁宗皇后当仁不让居于画面中心,宫女则分立两旁。 曹皇后头戴九龙纹钗冠,面贴珠钿,翟衣绶带用环佩。人物神态庄重肃穆,服饰华美而光鲜。
093 《浴婴图》 宋 佚名 团扇 绢本设色 纵35.8厘米 横35.9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 此图展示了古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场景:为婴儿洗澡。画面设色淡雅明快,气氛温馨和谐,妇人的温情慈祥、婴儿的天真无邪,无不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现实意义。图外有“周文矩”款字,系后添。此图当为宋人作品。
094 《四美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4.1厘米 横20.3厘米
&&& 此图描绘了四个盛装的仕女。画家的技法相当出色,笔法活脱,线条流畅,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线条的组织尤为出色,随人物形体动态的变化而增减疏密,依裙袖拂动而舒展长短,既恰当地表现了人体结构,又充分显示了笔法功力。四美皆窈窕柔弱而体态婀娜。
095 《采薇图》 宋 李唐 绢本墨笔 纵27厘米 横9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采薇图》描绘殷商贵族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愿投降周朝, 以吃周朝土地长出的粮食为耻, 而隐居首阳山靠采集野菜充饥, 最后双双饿死。画面上伯夷、叔齐对坐石壁下, 四周老树环绕, 采野菜用的小锄、竹筐置于地上。正中的伯夷双手抱膝而坐, 面带忧愤, 静听左侧叔齐谈话。二人须发蓬松, 面容清瘦, 目光坚定, 神情、姿态准确生动。尤其是伯夷清癯的面容上露出坚定不屈的表情, 双眉紧皱, 表现出人物在特定的艰苦生活环境中所显示出的坚强、刚韧的性格特征。人物衣纹用笔粗重劲健, 有助于表达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 &
096 《村医图》
李唐 绢本设色 纵68.8厘米 横5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李唐(约),南宋画家。字希古, 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徽宗朝入画院, 后南渡流亡至临安, 任画院待诏。擅绘山水,兼工人物, 并以画牛著称。《村医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征准确,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有着对生活深入的观察和丰富的体验。
097 《杨贵妃上马图》 宋 佚名 团扇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26.3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 “环肥燕瘦”,以丰腴柔媚著称的杨贵妃,在宋人的笔下,表现得娇柔而不胜风力,这与宋代的审美特征有着直接的渊源。画中唐玄宗骑在马上,英姿勃勃而兴趣昂然地回首招呼杨贵妃,颇为生动传神。画面细腻的线条和浓艳的设色,又体现了宋代院画的风格。
098 《秋庭戏婴图》
宋 苏汉臣 绢本设色 纵197.5厘米 横108.7厘米
&&& 苏汉臣,生卒年月不详,约在北宋、南宋之间,河南开封人,宣和画院待诏,南渡后于绍兴间复官,画师于刘宗古,长于道释像、人物,尤善画婴儿。此轴画风活泼清丽,表现庭院中,两孩在湖石花丛下嬉戏,用笔极为细致,精到而刚劲。设色艳丽,与画面气氛浑然一体,信息传达恰到好处。画的左上方有几行题跋,但非原画所有,旧传此画是汉臣之作,但仅就画面来说,其布局匀称得体,用笔熟练老到,确为功力颇深之人的作品。特别是两孩瞳如点漆,炯炯有神,堪称“点睛”妙笔。
099 《杂技戏孩图》
宋 苏汉臣 绢本设色
&&& 此轴亦无款印,旧题为苏汉臣所作,其画风与其它作品比较相似,颇有大家之气,是典型的宋人作品。画面以山石、花木为背景,显得生机盎然,人、景、物在画中完美统一,传达着一种天真烂漫的氛围。
100 《妆靓仕女图》 宋 苏汉臣 团扇 绢本设色 纵25.1厘米 横26.7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 图中画一正在梳妆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过镜面表现出来,仕女的神情娴静而略带忧伤。又以零落的桃花、几竿新竹以及水仙衬托出人物的心境。画面清丽,用色柔美,体现了作者敷色鲜润的特点。苏汉臣是两宋之际的著名宫廷画家,以人物画见长,此图的构图以及人物特征都体现了南宋特色,大约作于十二世纪中期。
&101 《罗汉图》
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117.2厘米 横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此图又题《猿猴献果图》,为《十六罗汉图》(现仅存三幅)之一。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实际上已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伏在一横斜树枝上作沉思状。此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罗汉注视着眼前两只温顺的小鹿。树上有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雅的小和尚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画中罗汉与小和尚的僧袍僧衣的用色在多样变化中求得协调和谐。
102 《天女献花图》 宋 刘松年 淡设色 纵40厘米 横5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刘松年,浙江杭州人。南宋淳熙画院学生,光宗绍熙间(约)为画院待诏,宁宗时()曾画《耕织图》。擅山水,兼精人物。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此图中天女手捧花篮,边舞边散,对面菩萨神情安逸,微笑观看,周围几位罗汉则已被天女的舞姿所吸引,面露欣赏之色。图中除了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保持了传统的造型特点以外,其余形象都似由凡尘中人脱胎而来,具有写实生动的效果。&
 103 《补衲图》
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141.9厘米 横5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刘松年因居于清波门,故有刘清波之号,清波门又有一名为“暗门”,故其俗呼为“暗门刘”。此画风格工整细润,人物、动物用笔细致爽利,转折自如,依据描写对象的不同特点,略施水墨晕染,设色淡雅,画一老僧坐禅榻上,手拿针线,亲自补衲。旁边的青年僧人则专注地注视老僧,目光中充满了对其师的崇敬。
104 《中兴四将图》 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26厘米 横90.6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 此图绘南宋中兴四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全身立像。每像旁原有朱文榜题,已擦去。人物面部勾线匀称而流畅,四将的头形轮廓显出轻重、缓疾之别,很能传达出人物的年龄特征。还有,衣纹处理也很老到,简洁、明确而毫不拖泥带水,一撇一勾都交代得很清楚,反映了刘松年深厚的绘画功底。
105 《博古图》
宋 刘松年 绢本淡设色 纵128.3厘米 横56.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此画以山水为背景,突出描绘人物,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人物画杰作。松树的主干与枝条具老嫩之别,万攒的松针更有一种茂盛感。在这种葱郁浓密的松林中,几个文人墨客正在把玩古董。把玩者神态各异,表情丰富。
106 《斗茶图》
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57厘米 横60.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代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普遍盛行的一种评比茶质优劣的技艺和习俗。此图即是描绘斗茶场景。人物结构准确,肌肉结实丰满,面部表情刻画细致颇具神韵。
107 《夜宴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6.2厘米 横160厘米& &&& 此卷取材于唐代十八学士夜宴的典故。在繁华似锦的庭院中,文人雅士们秉烛夜饮,别有几分洒脱和飘逸。画中的学士们有的不胜酒力,已然激情昂扬;有的酒兴未尽,犹在豪饮,神态尽现风流倜傥。此画用线细匀而流畅,人物形象显得清俊瘿弱,是典型的宋画风格。
108 《货郎图》 宋 李嵩 绢本水墨 纵25.3厘米 横70.3厘米& &&& 李嵩画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及表现农民劳动生活的画作。他特别喜欢画走街穿巷的货郎,有多幅优秀的货郎图存世。画乡村妇女小孩,围绕或趋向一付货郎担,担上百货杂陈,画得非常细致精到。儿童形象生动活泼,神态可爱,那种遇见货郎的惊喜和渴求的心情,表现得非常充分。连同狗儿也一起欢腾吠叫,抬起前爪,摇着尾巴,儿童的天真,母亲的慈爱,均表现得亲切自然,货郎的担上不仅各色玩意淋漓尽致,更在担上停一只鹊儿,别添了一番生动和趣味。此图似绘村间陌路上的情形,一株小树,如枯木逢春,杂草纷纷落落地丛生,仿佛有春风拂动树枝稀草,乡间人物的生活神态表现得准确生动。&
109 《骷髅幻戏图》 宋 李嵩& &&& 此图不知原载何册。画是有李嵩题名。吴其贞《书画记》云:李嵩骷髅图,纸画一小幅,画在澄心堂纸上,气色尚新。画一墩子,上题三字,曰五里墩。墩下坐一骷髅,手提一小骷髅。旁有妇乳婴儿于怀。又一婴儿手指着小骷髅。(《南宋院画录》卷五引)陈继儒《太平清话》云:予有李嵩骷髅图团扇绢面,大骷髅提一小骷髅,戏一妇人。妇人抱一小儿乳之。下有货郎担,皆零星百物,可爱。他们叙述的都是这一幅画。明万历间刻的《顾氏画谱》也收入此图。生与死是那么强烈地对照着,画家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110 《文姬归汉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4.4厘米 横22.2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 画中刻画人物颇见灵动,线条气脉贯通,有笔不到而意到之妙。历来表现汉末蔡文姬被匈奴人掳去,后由曹派人接回中原的故事时,画面总被一种离愁别绪所笼罩,此图却从文姬与丈夫的相互顾盼和微笑中,体现出一种相濡以沫的亲情,虽然被掳的悲愤和屈辱使文姬莫名难忘,但舔犊之情胜过了一切。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坦因敦煌绢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