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什么庄子思想的积极意义义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孟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天下大乱、兵戈不息、民不聊生的时代,当时诸侯国所实行的大多是霸政暴政.孟子继承孔子“仁民爱物”之说,生发出淑世救民的心愿,奔走于列国之间,游说于诸侯之殿,力谏君主施行仁政.他正告天下“民贵君轻”,将先秦时代的重民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孟子重民思想的历史地位,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孟子是儒家重民思想的完成者,后世的重民思想始终并未脱离孟子重民思想的基本框架.孟子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完整、系统的重民思想体系,将先秦时代重民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重民思想中民贵君轻、利民富民、教化百姓、取信于民的成分也多为后世所吸收和转化,成为有益成分.汉代的陆贾以儒家的仁义学说为主,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董仲舒的重民思想在对传统孔孟思想加以集成的基础之上,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指出要限制君主权力,重视民众地位,特别是他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中日趋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源于统治者不能实行仁政德治,他还主张限制土地兼并,保证民众生存.唐代的柳宗元主张以儒家的仁政德治来治理国家,实现“以尊天子,以和百姓”(《非国语·宰周公》)的社会理想,他要求当权者体民情,改善民生,兴利除弊,重视民众在国家发展和政权稳定中的作用.这些例子不胜枚举,突出地说明了孟子重民思想对后世的广泛影响.  第二,孟子重民思想在实践上表现为后代君主(特别是一个朝代前期的明君)对于仁政的重视.通过对孟子所处的历史背景的考察我们发现,孟子重民的建议和主张是在君主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君主制真谛的情况下完善君主制度的思想.一旦这种君主制度完善了,君主们掌握了如何为君、治民的方略,重民思想也就应该歇息了.到那时重民思想便主要是在封建政治出现严重偏差时被后人用为批判最高统治者的武器或者是新的王朝开国之初施政的基本思想.唐朝的“贞观之治”即是一例.唐期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王珪、褚遂良等人通过得力有效的治国措施,实现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贞观时期君臣的嘉言懿行和治世伟绩为后世所称颂.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亲身经历了波澜壮阔的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积蓄在民间的巨大力量,他们深知国家兴亡的内在原因,善于汲取历代覆灭之教训,纠正自身为政之失.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人作为知识分子通晓儒家经典精义,熟悉治国安邦之要,能够采取切实有效的方略,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唐太宗明白,“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谓也”(《贞观政要·政体》).足见他对民众的重视程度.此外他致力于减轻民众负担,惩治腐败贪婪,从善如流,乐于纳谏,使用德才兼备之人,不能不说是他从孔孟那里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还有一个看似比较矛盾的例子.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极为专制的皇帝,在他手中废除了宰相制度,也在他手中删节和禁止了《孟子》中有关的重民思想,尤其是赞美汤武革命的论述.但是朱元璋只禁止重民思想中对皇权极富挑战性的部分,而对温和的爱民思想不仅不反对,还亲自实施和弘扬.他说:“凡为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人言天子居至尊之位,操可致之权,赏罚予夺得以自专.朕则不然,凡出一行一事,兢兢业业,唯恐上违天命,下拂人情”,“善为政者,赋民而民不困,役民而民不苦”(《太祖实录》),这些都体现了他对民众的重视.  总之,历代开国之君往往都能适时地采取一些进步政策,以求饱经战乱的政局得以稳固.并且,这些政策中也大多体现出对民众力量的重视,因为统治者明白,只有争取民心,才能稳定政局,最终发展生产,维护王朝统治.  第三,仁政重民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建立在唯心主义性善论的基础之上,这造就了中国古代思想里期盼道德高尚的贤人实行仁政的传统,同时普通的民众受着传统仁义礼智信的约束,更多的表现为消极地顺从.学界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往往注重对重要历史人物的介绍,而较少地关注普通民众的政治思维,这一方面是因为普通民众所留下的可以称得上思想史料的少之又少,仅有的一些材料也往往只能从小说、稗史、杂抄、话本等中去爬梳寻找,而历史人物往往流传有著作,后世的研究者很容易从中获得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在一般的研究者看来对普通民众的政治心态进行研究意义不大,甚至是不登大雅之堂.不过,近些年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有一股思想研究的触角下移的清新之风,一些研究普通国人政治心态的著作应运而生.这些著作中往往把“清官明君”意识和顺从忍耐当作中国人的标准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来的普通民众由于地位比较低下,手中没有什么权力,自身的利益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往往会选择逆来顺受.另一方面,孔孟儒家宣扬仁义之政,寄希望于君主和大小官员们关注民生,从民众的疾苦出发,采取一定的仁政措施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基础.这种双向作用的结果便是逆来顺受的民众寄希望于圣贤君相施行仁政以救自己于水火之中,对此台湾学者杨国枢在《中国人与自然、他人、自我的关系》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喜欢把地位较高的人权威化;而且一个人一旦成为权威之后,在下的人就要对他无条件地服从.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维系团体内部的和谐,以达到稳定社会的最终目的. ”这种可以被称作“集团主义的行为模式”往往造成个人行为的压力.“这种压力迫使个人只有对权威和传统低头,只有在集团所承认的路线上谋求发展. ”(文崇一:《从价值取向谈中国国民性》)孟子对于这种性格的形成确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孟子继承孔子的仁,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义,把仁与义并举.“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至于什么是仁义,他则用“恻隐之心”和“羞恶之心”来说明两者的内涵.在他眼里,父子关系上表现为仁的开端,君臣关系上表现为义的开端.这两种关系如果处理不好,那么一个人也就不能被称作是善的了.如此一来,儒家开辟了用道德约束个人行为的路径,经过孔孟之后儒者的改造终成“三纲五常”的纪纲.  第四,一些进步思想家或政治家根据需要,对孟子的重民思想进行解释或发挥,使之成为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重要理论武器,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以往往从孔孟那里吸取重民的素材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猛烈的批判.不可否认,儒家的思想系统中始终在调和“重民”与“尊君”这一对矛盾.不过,在汉代以降,“‘尊君论’色彩较先秦原始的儒家更深厚. ”(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董仲舒赋予尊君论以神学的色彩,提出天人感应的学说,并推导出对中国思想领域影响更为深远的“三纲五常”.这样一来,中国古代思想中重民的政治文化便与伦常的政治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掣肘,使民众的自由始终被限定在无形的道德网络之中.宋代的理学家们以更加富于思辨性的理论体系为君权神圣做论证,将“君为臣纲”归结为天理.这样一来君权日益强大,直到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而民众始终处在被压抑的状态之中.虽有历代农民起义作为民众反抗的标本,但起义本身并没有打破固有的政治格局.历史发展到明清之际,明末的政治黑暗和清朝初年的高压政策特别是明末以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进一步开拓了士人的视野,此时的民本思想“不仅反对坏皇帝,而且反对一切皇帝,不仅讲民享,而且讲民权.这一新民本思想不仅优于秦汉以降的大一统专制条件下以尊君爱民为主要内容的民本思想,而且也优于先秦时代争强斗狠时期以民为国本、反对专制为主要内容的民本思想. ”(韩锴:《中国民本思想》)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继承了孟子民贵君轻的重民学说,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光辉命题.他以反对君主专制为前提,肯定了民众的主体地位,这一思想是对中国历史上君权至上观念的否定,显示了明清之际先进的知识分子民主意识的朦胧觉醒,为二百多年后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开了一个好头.此外,顾炎武主张君民平等、重视教化民众,王夫之“即民见天”、正视民众欲望,唐甄“民惟邦本”等思想也多多少少地继承并发扬了孟子的重民思想.  从民本思想的发展上来看,孔子总结了殷周以来的重民思想,发展了春秋以来的仁的思想,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民本学说,他主张“泛爱众”,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民本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又建立了一套以“仁政”为核心的重民思想体系,鲜明地提出了重民思想,论述了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君权和民众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他直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突出强调了爱民、重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外,他的重民思想还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道德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总之,孟子的重民思想对中国民本思想的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孟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孟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天下大乱、兵戈不息、民不聊生的时代,当时诸侯国所实行的大多是霸政暴政.孟子继承孔子“仁民爱物”之说,生发出淑世救民的心愿,奔走于列国之间,游说于诸侯之殿,力谏君主施行仁政.他正告天下“民贵君轻”,将先秦时代的重民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孟子重民思想的历史地位,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孟子是儒家重民思想的完成者,后世的重民思想始终并未脱离孟子重民思想的基本框架.孟子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完整、系统的重民思想体系,将先秦时代重民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重民思想中民贵君轻、利民富民、教化百姓、取信于民的成分也多为后世所吸收和转化,成为有益成分.汉代的陆贾以儒家的仁义学说为主,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董仲舒的重民思想在对传统孔孟思想加以集成的基础之上,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指出要限制君主权力,重视民众地位,特别是他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中日趋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源于统治者不能实行仁政德治,他还主张限制土地兼并,保证民众生存.唐代的柳宗元主张以儒家的仁政德治来治理国家,实现“以尊天子,以和百姓”(《非国语·宰周公》)的社会理想,他要求当权者体民情,改善民生,兴利除弊,重视民众在国家发展和政权稳定中的作用.这些例子不胜枚举,突出地说明了孟子重民思想对后世的广泛影响.  第二,孟子重民思想在实践上表现为后代君主(特别是一个朝代前期的明君)对于仁政的重视.通过对孟子所处的历史背景的考察我们发现,孟子重民的建议和主张是在君主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君主制真谛的情况下完善君主制度的思想.一旦这种君主制度完善了,君主们掌握了如何为君、治民的方略,重民思想也就应该歇息了.到那时重民思想便主要是在封建政治出现严重偏差时被后人用为批判最高统治者的武器或者是新的王朝开国之初施政的基本思想.唐朝的“贞观之治”即是一例.唐期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王珪、褚遂良等人通过得力有效的治国措施,实现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贞观时期君臣的嘉言懿行和治世伟绩为后世所称颂.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亲身经历了波澜壮阔的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积蓄在民间的巨大力量,他们深知国家兴亡的内在原因,善于汲取历代覆灭之教训,纠正自身为政之失.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人作为知识分子通晓儒家经典精义,熟悉治国安邦之要,能够采取切实有效的方略,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唐太宗明白,“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谓也”(《贞观政要·政体》).足见他对民众的重视程度.此外他致力于减轻民众负担,惩治腐败贪婪,从善如流,乐于纳谏,使用德才兼备之人,不能不说是他从孔孟那里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还有一个看似比较矛盾的例子.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极为专制的皇帝,在他手中废除了宰相制度,也在他手中删节和禁止了《孟子》中有关的重民思想,尤其是赞美汤武革命的论述.但是朱元璋只禁止重民思想中对皇权极富挑战性的部分,而对温和的爱民思想不仅不反对,还亲自实施和弘扬.他说:“凡为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人言天子居至尊之位,操可致之权,赏罚予夺得以自专.朕则不然,凡出一行一事,兢兢业业,唯恐上违天命,下拂人情”,“善为政者,赋民而民不困,役民而民不苦”(《太祖实录》),这些都体现了他对民众的重视.  总之,历代开国之君往往都能适时地采取一些进步政策,以求饱经战乱的政局得以稳固.并且,这些政策中也大多体现出对民众力量的重视,因为统治者明白,只有争取民心,才能稳定政局,最终发展生产,维护王朝统治.  第三,仁政重民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建立在唯心主义性善论的基础之上,这造就了中国古代思想里期盼道德高尚的贤人实行仁政的传统,同时普通的民众受着传统仁义礼智信的约束,更多的表现为消极地顺从.学界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往往注重对重要历史人物的介绍,而较少地关注普通民众的政治思维,这一方面是因为普通民众所留下的可以称得上思想史料的少之又少,仅有的一些材料也往往只能从小说、稗史、杂抄、话本等中去爬梳寻找,而历史人物往往流传有著作,后世的研究者很容易从中获得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在一般的研究者看来对普通民众的政治心态进行研究意义不大,甚至是不登大雅之堂.不过,近些年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有一股思想研究的触角下移的清新之风,一些研究普通国人政治心态的著作应运而生.这些著作中往往把“清官明君”意识和顺从忍耐当作中国人的标准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来的普通民众由于地位比较低下,手中没有什么权力,自身的利益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往往会选择逆来顺受.另一方面,孔孟儒家宣扬仁义之政,寄希望于君主和大小官员们关注民生,从民众的疾苦出发,采取一定的仁政措施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基础.这种双向作用的结果便是逆来顺受的民众寄希望于圣贤君相施行仁政以救自己于水火之中,对此台湾学者杨国枢在《中国人与自然、他人、自我的关系》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喜欢把地位较高的人权威化;而且一个人一旦成为权威之后,在下的人就要对他无条件地服从.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维系团体内部的和谐,以达到稳定社会的最终目的. ”这种可以被称作“集团主义的行为模式”往往造成个人行为的压力.“这种压力迫使个人只有对权威和传统低头,只有在集团所承认的路线上谋求发展. ”(文崇一:《从价值取向谈中国国民性》)孟子对于这种性格的形成确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孟子继承孔子的仁,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义,把仁与义并举.“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至于什么是仁义,他则用“恻隐之心”和“羞恶之心”来说明两者的内涵.在他眼里,父子关系上表现为仁的开端,君臣关系上表现为义的开端.这两种关系如果处理不好,那么一个人也就不能被称作是善的了.如此一来,儒家开辟了用道德约束个人行为的路径,经过孔孟之后儒者的改造终成“三纲五常”的纪纲.  第四,一些进步思想家或政治家根据需要,对孟子的重民思想进行解释或发挥,使之成为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重要理论武器,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以往往从孔孟那里吸取重民的素材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猛烈的批判.不可否认,儒家的思想系统中始终在调和“重民”与“尊君”这一对矛盾.不过,在汉代以降,“‘尊君论’色彩较先秦原始的儒家更深厚. ”(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董仲舒赋予尊君论以神学的色彩,提出天人感应的学说,并推导出对中国思想领域影响更为深远的“三纲五常”.这样一来,中国古代思想中重民的政治文化便与伦常的政治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掣肘,使民众的自由始终被限定在无形的道德网络之中.宋代的理学家们以更加富于思辨性的理论体系为君权神圣做论证,将“君为臣纲”归结为天理.这样一来君权日益强大,直到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而民众始终处在被压抑的状态之中.虽有历代农民起义作为民众反抗的标本,但起义本身并没有打破固有的政治格局.历史发展到明清之际,明末的政治黑暗和清朝初年的高压政策特别是明末以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进一步开拓了士人的视野,此时的民本思想“不仅反对坏皇帝,而且反对一切皇帝,不仅讲民享,而且讲民权.这一新民本思想不仅优于秦汉以降的大一统专制条件下以尊君爱民为主要内容的民本思想,而且也优于先秦时代争强斗狠时期以民为国本、反对专制为主要内容的民本思想. ”(韩锴:《中国民本思想》)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继承了孟子民贵君轻的重民学说,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光辉命题.他以反对君主专制为前提,肯定了民众的主体地位,这一思想是对中国历史上君权至上观念的否定,显示了明清之际先进的知识分子民主意识的朦胧觉醒,为二百多年后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开了一个好头.此外,顾炎武主张君民平等、重视教化民众,王夫之“即民见天”、正视民众欲望,唐甄“民惟邦本”等思想也多多少少地继承并发扬了孟子的重民思想.  从民本思想的发展上来看,孔子总结了殷周以来的重民思想,发展了春秋以来的仁的思想,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民本学说,他主张“泛爱众”,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民本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又建立了一套以“仁政”为核心的重民思想体系,鲜明地提出了重民思想,论述了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君权和民众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他直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突出强调了爱民、重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外,他的重民思想还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道德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总之,孟子的重民思想对中国民本思想的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与《孟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积极意义》相关的作业问题
孟子仁政思想符合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诉求,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源泉.
性本善 仁民贵君轻
道德沦丧没有信仰的今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1、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2、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
孟子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
其实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各级领导人来说都很重要,比如说,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中饱私囊,捞它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不惜挺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但是,欲壑难填,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
意义如下:一,现代实行“仁政”,关心当代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制订有利于百姓生活的相关政策,减小贫富差距,更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合谐.二,现代实行“仁政”,国家的当政政府才稳固,才能受到民众的支持与拥戴.三,现代实行“仁政”,多多援助他国,结交盟友,与人为善,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在危难之时,才会得
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2.反对不义战争3.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
以民为本这个是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意思是领导要以老百姓为根本 国家大事放在其次 自己放在最后这个难得可贵的思想实际上是不符合人性的,所以很难达成, 这也构造了我们民族“圣人君王”的思想误区, 认为我们的统治者都是 圣人,都是明君,都是清廉的, 都是艰苦朴素的. 西方人就不这么想.
老子的思想具有超前的意识,是超越时代的,或者说是,无论应用到任何社会形态,都是至臻的.但目前普遍的研究结论“无为”、“弃智”,并非道家的本真思想,是曲解的谬误结论.我们应当用唯物和辩证的思维方法,以及一切积极方向上的思想方法,去解读道家思想.---------------------------------------
可持续发展观.
体现了孟子“尚贤”的思想.现实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何“任人惟亲、嫉贤妒能”的用人路线和做法,都不利于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墨家“尚贤”理想,让我们看到贤人也就是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来认定人才,墨家希望把贤人政治推广到全国,让贤能之人做上级正首,作下级的楷模,从而达到社会稳步发展的目
近来,把孟子细读了一次,孟子的言语就当时的礼仪规范而言,确实是做到了遵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是世人的表彰.于是梁惠王下问于他,齐宣王请教于他,滕文公问事于他,在他面前请从教诲.在孟子的滔滔雄辩之下,为王者只得表示承认自己行政的一些不足,表面上乖乖地听从而无从反驳,最多也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借此来表达自己对自己所为的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原文是这样的: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这是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
一、性善论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x0d“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
人民网的教师用书那的 绝对标准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 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 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什么方面及其现实意义?
浮生如梦868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在孟子的心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谁得到了民心就可以成为天子.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至于君王,孟子说是“君为轻”自然不能与人民相提并论. 第三个表现是尚贤与民主,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孟子认为,对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这个观念,显然包容有民主性的因素. 在我国某些干部身上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得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相当紧张.腐败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官本”思想.官僚主义是因为严重的脱离群众,是封建遗毒在现实社会的具体表现.腐败现象和官僚主义作风如不能被有效遏制,必将降低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是政府失去民心,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而这些问题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仅靠加强法制建设是不够的,还必须大力加强人民的,特别是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当前,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德治主张,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借鉴.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