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门又圆又亮是十四世赖喇嘛修行成就就的表现吗

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答:证得初果要成就4不坏净,其中就有破疑结,破疑结就是像金刚经里面说得,你必须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今生能证果;又有一种说法你要想今生能证果,修行就是执着,那你就证不了果,要把一切都忘记,那这个怎么摆平?还有就是我来禅修之前,我发了一个愿,我这次来禅修一定要有个大的突破,而具体来修我们又不能有个预期的目标,这个远期的目标和近期目标又怎么摆平?(笑声)
       
发布时间: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人关注&&&&&&
问:证得初果要成就4不坏净,其中就有破疑结,破疑结就是像金刚经里面说得,你必须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今生能证果;又有一种说法你要想今生能证果,修行就是执着,那你就证不了果,要把一切都忘记,那这个怎么摆平?还有就是我来禅修之前,我发了一个愿,我这次来禅修一定要有个大的突破,而具体来修我们又不能有个预期的目标,这个远期的目标和近期目标又怎么摆平?(笑声)&
玛欣德尊者答:真正一个人证果了,他的信必定具足,所以他不是相信自己能够证果,而是他确信自己已经证果,这个叫做信。一个没有证得初果的人,我们甚至不能够说他的信已经立于不坏,唯有一个证得初果的人才能说他的信已经绝对不能动摇了,非初果的人,他今生可能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但他的下一生未必,所以他的信不能够驻于不动,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修行在金刚经里面有以筏喻的说法,筏喻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要过河,或者我们要渡过大江我们要坐船,有一个愚痴的人,他认为,反正我们这个船最终都要抛弃的,他在江中就把船毁了,结果他的生命怎么样?死掉了。筏相当于佛法,我们的修道。但是我们在修道过程应当依照佛陀的教法,一旦一个人已经断尽烦恼了,他就不用再去执着于法,这个叫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而不是说我们在生死当中就把法丢掉,所以要知道佛陀说法的对象,是那些已经断尽烦恼,是那些所做已经完全完成了,修完了他不用再修了,烦恼已经断尽了,不用再断了,对这些人说的。对于充满烦恼的生死凡夫,叫他去抛弃法,那他只能够在生死苦海里面继续流转、沉迷。 &
注:所有根据录音整理的07年-09年开示文字都未经过Mahinda尊者校对,仅供大家参考,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6b这眼睛怎么跟戴了美瞳似的,瞳孔又黑又圆又亮
―― 晋江文学城网友交流区
主题:6b这眼睛怎么跟戴了美瞳似的,瞳孔又黑又圆又亮[5]
№1&☆☆☆= =于 10:53:27留言☆☆☆ 
别挂了,有楼,估计有滤镜
№2&☆☆☆= =于 10:53:32留言☆☆☆ 
注意了,这不是刷屏,认真读读你会减轻自身戾气的
什么是修忍辱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
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
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
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
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
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
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
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
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
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
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
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
。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
,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
了解,谓之无生法忍。
△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
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
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
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
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
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
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
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
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
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
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
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
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
,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现前不能说好
与不好,如被魔降伏即当失败,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
。遭魔是必然现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
楞严经》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
,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嗔是一切逆境上发生的憎恚心,为恶业的根本,也
是一切恶行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
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对治嗔恚的,什么境
界现前均不能起嗔恚心。
△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著
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
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报复之心,应存报恩之想
;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
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
均不能成就。想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他是来
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到了晚
年可以有顺利的处境。如今既然明白这种道理,即应
掬诚接受。上等智别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
利害,现在连知利害的人都没有。等到自己真正清凉
自在,诸佛菩萨自然加被。观行固然重要,而观更重
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观慧,
其它都是盲修瞎练,人天福报。十法界依正庄严均是
自己心想所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
所差别。他人如对我有分别,没有影响,但是你如果
觉得他对你还有分别,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
了多少;外界对于你起分别是消你的业障。菩萨是在
境界上学,而不是在经本上学。
△冤家恶人加害于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现在学菩
萨,还能有报复心吗?
△忍辱的功德与不忍的害处,凡是学佛的人多多少少
都知道;而境界现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他忘记了
,仍旧是肝火上升,一点不让人,这实在是对于忍辱
的真实利益还未参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
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烧光,岂不太可惜了吗?
一个人受污辱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
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讳,有了它这一生就不能
成就,因为嗔恨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含有觉、平
等、慈悲义。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
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
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其违反慈悲,
更不待言。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
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我们平
日积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
,把以前的功德统统烧尽,然后再从头来,岂不可惜
!岂不可怕!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
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地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
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
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常常觉悟
,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什么是修忍辱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
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
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
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
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
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
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
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
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
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
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
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
。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
,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
了解,谓之无生法忍。
△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
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
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
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
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
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
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
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
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
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
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
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
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
,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现前不能说好
与不好,如被魔降伏即当失败,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
。遭魔是必然现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
楞严经》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
,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嗔是一切逆境上发生的憎恚心,为恶业的根本,也
是一切恶行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
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对治嗔恚的,什么境
界现前均不能起嗔恚心。
△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著
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
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报复之心,应存报恩之想
;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
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
均不能成就。想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他是来
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到了晚
年可以有顺利的处境。如今既然明白这种道理,即应
掬诚接受。上等智别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
利害,现在连知利害的人都没有。等到自己真正清凉
自在,诸佛菩萨自然加被。观行固然重要,而观更重
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观慧,
其它都是盲修瞎练,人天福报。十法界依正庄严均是
自己心想所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
所差别。他人如对我有分别,没有影响,但是你如果
觉得他对你还有分别,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
了多少;外界对于你起分别是消你的业障。菩萨是在
境界上学,而不是在经本上学。
△冤家恶人加害于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现在学菩
萨,还能有报复心吗?
△忍辱的功德与不忍的害处,凡是学佛的人多多少少
都知道;而境界现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他忘记了
,仍旧是肝火上升,一点不让人,这实在是对于忍辱
的真实利益还未参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
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烧光,岂不太可惜了吗?
一个人受污辱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
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讳,有了它这一生就不能
成就,因为嗔恨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含有觉、平
等、慈悲义。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
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
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其违反慈悲,
更不待言。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
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我们平
日积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
,把以前的功德统统烧尽,然后再从头来,岂不可惜
!岂不可怕!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
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地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
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
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常常觉悟
,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什么是修忍辱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
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
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
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
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
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
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
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
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
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
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
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
。对于天然灾害要注意了,这不是刷屏,认真读读你
会减轻自身戾气的 。
注意了,这不是刷屏,认真读读你会减轻自身戾气的
什么是修忍辱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
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
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
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
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
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
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
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
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
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
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
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
。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
,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
了解,谓之无生法忍。
△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
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
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
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
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
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
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
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
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
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
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
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
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
,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现前不能说好
与不好,如被魔降伏即当失败,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
。遭魔是必然现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
楞严经》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
,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嗔是一切逆境上发生的憎恚心,为恶业的根本,也
是一切恶行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
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对治嗔恚的,什么境
界现前均不能起嗔恚心。
△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著
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
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报复之心,应存报恩之想
;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
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
均不能成就。想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他是来
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到了晚
年可以有顺利的处境。如今既然明白这种道理,即应
掬诚接受。上等智别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
利害,现在连知利害的人都没有。等到自己真正清凉
自在,诸佛菩萨自然加被。观行固然重要,而观更重
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观慧,
其它都是盲修瞎练,人天福报。十法界依正庄严均是
自己心想所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
所差别。他人如对我有分别,没有影响,但是你如果
觉得他对你还有分别,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
了多少;外界对于你起分别是消你的业障。菩萨是在
境界上学,而不是在经本上学。
△冤家恶人加害于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现在学菩
萨,还能有报复心吗?
△忍辱的功德与不忍的害处,凡是学佛的人多多少少
都知道;而境界现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他忘记了
,仍旧是肝火上升,一点不让人,这实在是对于忍辱
的真实利益还未参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
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烧光,岂不太可惜了吗?
一个人受污辱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
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讳,有了它这一生就不能
成就,因为嗔恨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含有觉、平
等、慈悲义。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
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
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其违反慈悲,
更不待言。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
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我们平
日积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
,把以前的功德统统烧尽,然后再从头来,岂不可惜
!岂不可怕!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
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地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
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
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常常觉悟
,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什么是修忍辱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
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
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
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
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
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
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
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
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
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
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
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
。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
,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
了解,谓之无生法忍。
△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
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
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
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
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
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
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
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
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
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
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
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
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
,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现前不能说好
与不好,如被魔降伏即当失败,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
。遭魔是必然现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
楞严经》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
,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嗔是一切逆境上发生的憎恚心,为恶业的根本,也
是一切恶行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
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对治嗔恚的,什么境
界现前均不能起嗔恚心。
△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著
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
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报复之心,应存报恩之想
;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
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
均不能成就。想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他是来
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到了晚
年可以有顺利的处境。如今既然明白这种道理,即应
掬诚接受。上等智别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
利害,现在连知利害的人都没有。等到自己真正清凉
自在,诸佛菩萨自然加被。观行固然重要,而观更重
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观慧,
其它都是盲修瞎练,人天福报。十法界依正庄严均是
自己心想所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
所差别。他人如对我有分别,没有影响,但是你如果
觉得他对你还有分别,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
了多少;外界对于你起分别是消你的业障。菩萨是在
境界上学,而不是在经本上学。
△冤家恶人加害于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现在学菩
萨,还能有报复心吗?
△忍辱的功德与不忍的害处,凡是学佛的人多多少少
都知道;而境界现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他忘记了
,仍旧是肝火上升,一点不让人,这实在是对于忍辱
的真实利益还未参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
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烧光,岂不太可惜了吗?
一个人受污辱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
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讳,有了它这一生就不能
成就,因为嗔恨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含有觉、平
等、慈悲义。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
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
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其违反慈悲,
更不待言。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
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我们平
日积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
,把以前的功德统统烧尽,然后再从头来,岂不可惜
!岂不可怕!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
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地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
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
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常常觉悟
,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什么是修忍辱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
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
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
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
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
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
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
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
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
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
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
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
。对于天然灾害要注意了,这不是刷屏,认真读读你
会减轻自身戾气的 。
注意了,这不是刷屏,认真读读你会减轻自身戾气的
什么是修忍辱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
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
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
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
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
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
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
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
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
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
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
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
。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
,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
了解,谓之无生法忍。
△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
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
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
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
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
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
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
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
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
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
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
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
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
,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现前不能说好
与不好,如被魔降伏即当失败,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
。遭魔是必然现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
楞严经》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
,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嗔是一切逆境上发生的憎恚心,为恶业的根本,也
是一切恶行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
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对治嗔恚的,什么境
界现前均不能起嗔恚心。
△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著
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
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报复之心,应存报恩之想
;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
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
均不能成就。想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他是来
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到了晚
年可以有顺利的处境。如今既然明白这种道理,即应
掬诚接受。上等智别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
利害,现在连知利害的人都没有。等到自己真正清凉
自在,诸佛菩萨自然加被。观行固然重要,而观更重
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观慧,
其它都是盲修瞎练,人天福报。十法界依正庄严均是
自己心想所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
所差别。他人如对我有分别,没有影响,但是你如果
觉得他对你还有分别,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
了多少;外界对于你起分别是消你的业障。菩萨是在
境界上学,而不是在经本上学。
△冤家恶人加害于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现在学菩
萨,还能有报复心吗?
△忍辱的功德与不忍的害处,凡是学佛的人多多少少
都知道;而境界现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他忘记了
,仍旧是肝火上升,一点不让人,这实在是对于忍辱
的真实利益还未参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
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烧光,岂不太可惜了吗?
一个人受污辱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
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讳,有了它这一生就不能
成就,因为嗔恨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含有觉、平
等、慈悲义。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
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
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其违反慈悲,
更不待言。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
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我们平
日积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
,把以前的功德统统烧尽,然后再从头来,岂不可惜
!岂不可怕!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
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地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
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
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常常觉悟
,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什么是修忍辱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
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
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
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
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
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
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
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
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
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
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
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
。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
,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
了解,谓之无生法忍。
△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
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
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
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
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
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
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
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
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
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
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
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
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
,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现前不能说好
与不好,如被魔降伏即当失败,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
。遭魔是必然现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
楞严经》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
,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嗔是一切逆境上发生的憎恚心,为恶业的根本,也
是一切恶行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
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对治嗔恚的,什么境
界现前均不能起嗔恚心。
△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著
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
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报复之心,应存报恩之想
;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
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
均不能成就。想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他是来
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到了晚
年可以有顺利的处境。如今既然明白这种道理,即应
掬诚接受。上等智别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
利害,现在连知利害的人都没有。等到自己真正清凉
自在,诸佛菩萨自然加被。观行固然重要,而观更重
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观慧,
其它都是盲修瞎练,人天福报。十法界依正庄严均是
自己心想所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
所差别。他人如对我有分别,没有影响,但是你如果
觉得他对你还有分别,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
了多少;外界对于你起分别是消你的业障。菩萨是在
境界上学,而不是在经本上学。
△冤家恶人加害于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现在学菩
萨,还能有报复心吗?
△忍辱的功德与不忍的害处,凡是学佛的人多多少少
都知道;而境界现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他忘记了
,仍旧是肝火上升,一点不让人,这实在是对于忍辱
的真实利益还未参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
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烧光,岂不太可惜了吗?
一个人受污辱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
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讳,有了它这一生就不能
成就,因为嗔恨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含有觉、平
等、慈悲义。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
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
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其违反慈悲,
更不待言。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
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我们平
日积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
,把以前的功德统统烧尽,然后再从头来,岂不可惜
!岂不可怕!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
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地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
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
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常常觉悟
,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什么是修忍辱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
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
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
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
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
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
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
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
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
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
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
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
。对于天然灾害要注意了,这不是刷屏,认真读读你
会减轻自身戾气的 。
注意了,这不是刷屏,认真读读你会减轻自身戾气的
什么是修忍辱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
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
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
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
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
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
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
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
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
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
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
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
。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
,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
了解,谓之无生法忍。
△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
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
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
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
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
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
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
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
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
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
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
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
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
,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现前不能说好
与不好,如被魔降伏即当失败,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
。遭魔是必然现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
楞严经》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
,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嗔是一切逆境上发生的憎恚心,为恶业的根本,也
是一切恶行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
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对治嗔恚的,什么境
界现前均不能起嗔恚心。
△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著
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
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报复之心,应存报恩之想
;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
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
均不能成就。想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他是来
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到了晚
年可以有顺利的处境。如今既然明白这种道理,即应
掬诚接受。上等智别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
利害,现在连知利害的人都没有。等到自己真正清凉
自在,诸佛菩萨自然加被。观行固然重要,而观更重
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观慧,
其它都是盲修瞎练,人天福报。十法界依正庄严均是
自己心想所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
所差别。他人如对我有分别,没有影响,但是你如果
觉得他对你还有分别,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
了多少;外界对于你起分别是消你的业障。菩萨是在
境界上学,而不是在经本上学。
△冤家恶人加害于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现在学菩
萨,还能有报复心吗?
△忍辱的功德与不忍的害处,凡是学佛的人多多少少
都知道;而境界现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他忘记了
,仍旧是肝火上升,一点不让人,这实在是对于忍辱
的真实利益还未参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
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烧光,岂不太可惜了吗?
一个人受污辱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
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讳,有了它这一生就不能
成就,因为嗔恨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含有觉、平
等、慈悲义。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
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
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其违反慈悲,
更不待言。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
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我们平
日积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
,把以前的功德统统烧尽,然后再从头来,岂不可惜
!岂不可怕!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
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地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
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
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常常觉悟
,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什么是修忍辱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
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
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
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
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
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
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
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
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
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
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
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
。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
,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
了解,谓之无生法忍。
△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
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
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
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
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
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
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
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
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
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
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
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
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
,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现前不能说好
与不好,如被魔降伏即当失败,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
。遭魔是必然现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
楞严经》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
,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嗔是一切逆境上发生的憎恚心,为恶业的根本,也
是一切恶行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
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对治嗔恚的,什么境
界现前均不能起嗔恚心。
△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著
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
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报复之心,应存报恩之想
;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
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
均不能成就。想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他是来
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到了晚
年可以有顺利的处境。如今既然明白这种道理,即应
掬诚接受。上等智别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
利害,现在连知利害的人都没有。等到自己真正清凉
自在,诸佛菩萨自然加被。观行固然重要,而观更重
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观慧,
其它都是盲修瞎练,人天福报。十法界依正庄严均是
自己心想所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
所差别。他人如对我有分别,没有影响,但是你如果
觉得他对你还有分别,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
了多少;外界对于你起分别是消你的业障。菩萨是在
境界上学,而不是在经本上学。
△冤家恶人加害于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现在学菩
萨,还能有报复心吗?
△忍辱的功德与不忍的害处,凡是学佛的人多多少少
都知道;而境界现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他忘记了
,仍旧是肝火上升,一点不让人,这实在是对于忍辱
的真实利益还未参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
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烧光,岂不太可惜了吗?
一个人受污辱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
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讳,有了它这一生就不能
成就,因为嗔恨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含有觉、平
等、慈悲义。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
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
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其违反慈悲,
更不待言。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
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我们平
日积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
,把以前的功德统统烧尽,然后再从头来,岂不可惜
!岂不可怕!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
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地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
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
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常常觉悟
,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什么是修忍辱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
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
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
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
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
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
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
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
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
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
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
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
。对于天然灾害要注意了,这不是刷屏,认真读读你
会减轻自身戾气的 。
注意了,这不是刷屏,认真读读你会减轻自身戾气的
什么是修忍辱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
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
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
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
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
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
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
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
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
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
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
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
。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
,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
了解,谓之无生法忍。
△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
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
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
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
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
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
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
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
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
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
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
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
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
,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现前不能说好
与不好,如被魔降伏即当失败,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
。遭魔是必然现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
楞严经》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
,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嗔是一切逆境上发生的憎恚心,为恶业的根本,也
是一切恶行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
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对治嗔恚的,什么境
界现前均不能起嗔恚心。
△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著
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
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报复之心,应存报恩之想
;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
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
均不能成就。想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他是来
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到了晚
年可以有顺利的处境。如今既然明白这种道理,即应
掬诚接受。上等智别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
利害,现在连知利害的人都没有。等到自己真正清凉
自在,诸佛菩萨自然加被。观行固然重要,而观更重
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观慧,
其它都是盲修瞎练,人天福报。十法界依正庄严均是
自己心想所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
所差别。他人如对我有分别,没有影响,但是你如果
觉得他对你还有分别,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
了多少;外界对于你起分别是消你的业障。菩萨是在
境界上学,而不是在经本上学。
△冤家恶人加害于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现在学菩
萨,还能有报复心吗?
△忍辱的功德与不忍的害处,凡是学佛的人多多少少
都知道;而境界现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他忘记了
,仍旧是肝火上升,一点不让人,这实在是对于忍辱
的真实利益还未参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
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烧光,岂不太可惜了吗?
一个人受污辱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
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讳,有了它这一生就不能
成就,因为嗔恨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含有觉、平
等、慈悲义。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
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
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其违反慈悲,
更不待言。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
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我们平
日积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
,把以前的功德统统烧尽,然后再从头来,岂不可惜
!岂不可怕!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
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地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
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
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常常觉悟
,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什么是修忍辱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
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
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
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
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
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
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
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
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
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
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
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
。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
,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
了解,谓之无生法忍。
△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
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
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
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
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
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
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
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
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
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
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
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
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
,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现前不能说好
与不好,如被魔降伏即当失败,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
。遭魔是必然现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
楞严经》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
,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嗔是一切逆境上发生的憎恚心,为恶业的根本,也
是一切恶行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
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对治嗔恚的,什么境
界现前均不能起嗔恚心。
△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著
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
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报复之心,应存报恩之想
;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
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
均不能成就。想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他是来
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到了晚
年可以有顺利的处境。如今既然明白这种道理,即应
掬诚接受。上等智别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
利害,现在连知利害的人都没有。等到自己真正清凉
自在,诸佛菩萨自然加被。观行固然重要,而观更重
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观慧,
其它都是盲修瞎练,人天福报。十法界依正庄严均是
自己心想所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
所差别。他人如对我有分别,没有影响,但是你如果
觉得他对你还有分别,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
了多少;外界对于你起分别是消你的业障。菩萨是在
境界上学,而不是在经本上学。
△冤家恶人加害于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现在学菩
萨,还能有报复心吗?
△忍辱的功德与不忍的害处,凡是学佛的人多多少少
都知道;而境界现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他忘记了
,仍旧是肝火上升,一点不让人,这实在是对于忍辱
的真实利益还未参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
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烧光,岂不太可惜了吗?
一个人受污辱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
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讳,有了它这一生就不能
成就,因为嗔恨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含有觉、平
等、慈悲义。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
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
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其违反慈悲,
更不待言。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
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我们平
日积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
,把以前的功德统统烧尽,然后再从头来,岂不可惜
!岂不可怕!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
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地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
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
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常常觉悟
,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什么是修忍辱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
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
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
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
先渐修,后可顿超。修
№3&☆☆☆= =于 10:53:48留言☆☆☆ 
这是谁。。。?
№4&☆☆☆= =于 10:54:30留言☆☆☆ 
嘴唇好欲。。好想咬
№5&☆☆☆= =于 10:55:33留言☆☆☆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三万字左右,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表现和业绩成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