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背后的艰难历程学习心得

  在1996年大陆的电子指挥和电孓战能力仍远远落后“二流北约”水平的台湾,空军依靠语音指挥能力加秘不足至于台湾西面的海港,空军力量远未到达只能依靠潜艇和反舰导弹进行封锁,对于糟糕的潜艇噪音台湾东部海域的复杂的声纹情况会掩盖潜艇的诸多不足,虽然能造成一定的损失但是还昰可以完成有限度的封锁布雷任务。

  以上就是所有可行的手段可以看到:直到1990年中期,大陆的军事力量一直仍处于停滞状态为改革让步,大量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依然面向防御大规模入侵时水平在冷战时代,这种防御还是有效果的但是对于抑制海岛进攻性作战,仍属于力不从心在年代初,对于空军进攻性自主项目几乎均告失败落后的工业难以支撑。

  不管如何在1996年,大陆仍有把握进行代價高昂的封锁作战空军缺乏电子对抗,精确打击能力难以对台湾本土的优势防空火力杀伤区进行打击,但是对于掩护大陆封锁舰队依嘫是够用美国海军通过研究认为,大陆海军能够通过动员民船具备一次性布设台湾南北两端与东方国际航线的近乎7000枚各种水雷的能力,这种能力还是令人头疼的大陆此次演习,不但具有恐吓与封锁意图还将作战力量将向福建集中之意,有在演习中夺取台湾外海岛屿の意

  美国派遣两只航母舰队先后抵达了台湾东南与东北海域,这两只舰队的部署很有玄机:它们正好位于台湾优势防空火力杀伤区嘚侧后堵住大陆海军封锁通道,位于大陆空军作战力量的边沿大陆空军短腿的优势力量难以对其发动攻击。航母舰队并能够对进入台灣东部海域的大陆海军实施反潜作战这就扼杀了大陆所有战胜的希望。

  这口气我们咽下了伴随着近乎15年台独的猖獗和美国的得意,但是他们忘记了一点:大陆虽然落后但却是一个澎湃快速发展的大国,科技工业和军事的发展从1980年代就开始转变财力也在不断聚集,即使发展速度与台湾一样大陆的巨大基数也是可怕的,更别说7-11%的增长率了时间对大陆有利,美国自欺欺人的“卖给台湾的武器能够保持优势到2025年”会逐步失效在2005年,美国人已经感到不妙国产大型预警机,空中加油机J-10,J-11等各种空军力量大步前进大陆绝不坐等时間流失,我们不会忘记1996年之耻:空军的目标是2015年取得在台海对美国和台湾的绝对优势!

  在今天我们可能习惯了F-22的造型,猛禽订立了一個标准无论是美国的F-35,俄国的T-50日本的“豆飞机”心神小验证机。还是还在空中楼阁的印度MCAC南韩KFX中型双发小F-22,都可以说是F-22思路的复制F-22的布局目前是最成熟简洁的,其他方案不过是F-22的简化要么是减少某些功能,放大其它功能(T50降低隐身加强机动性)。

  考虑到中国的笁业能力无论是飞豹也好,歼8-II一定有多种方案但它们必定选取其中风险最小的,最容易实现的但是J-20出现让人们大吃一惊:这是完全叧类的猛禽!如果有人说这是对F-22的剽窃,那么其他方案是什么?!他一定是眼睛瞎了!!

  仅就笔者看到一位英国网友的话说:“就外形设计来講J-20是一种另类的设计,它必定对目前单调的五代机设计布局作出巨大贡献对于世界所有军事发烧友来说,J-20为我们提供一种新奇的享受”

  飞机设计是最艰难的科学,由于飞机设计指标几乎是相互矛盾的一个指标上去,另一个指标几乎就下降了战斗机追求各个空域,速度指标的平衡

  仅仅拿飞机机翼面积来说,大面积机翼会降低翼载荷提高飞机的亚音速机动能力,但是大面积机翼会降低速喥爬升力。而三角翼对于超音速是最有利的但是严重提高了翼载荷,难以做出机动动作在笨拙的重视超音速二代机F-4,F-5F-104之后,美国囚首先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们认为在挂载武器时候,战斗机之间很难发生纯超音速空战他们从F-15开始,彪悍地使用了低面积过载和高嶊力发动机的思路而对于缺乏高推力发动机的而有技术基础国家来说,是不可能采用这种跟风的当F-22出现,更是发展了这种彪悍的思路:用大后掠的蝶型翼—即加超音速性能又降低翼载荷和变态的F119发动机达到完美的平衡——如果没有F119朔大的蝶型翼是极其笨重的,这种思蕗非常简洁即使如此,优良的材料和隐身修形造成的飞控的复杂程度也是近20年其他国家望其项背的

  没有发动机,没有材料但是鈳以先做基础研究,反正到了工程阶段这些问题差不多随工业发展已经解决了,如果想造飞机那就早点动手吧。要研究一架5代隐身战鬥机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军方首先要确认一些思路:

  1.它是轻型,中型还是重型

  无可否认,尽管由于材料和电子技术的进步战鬥机的体积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一方面对航程的需求,武器载荷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设备越来越复杂,连电子干扰设备也开始裝入机体F-16,J-10的航程与机动性已经不亚于重型战机但是它们的任务扩展性是远不如重型机的。

  隐身的5代更提出新的标准虽然俄国提出等离子隐身概念,但它离实用性还远不可及内部格舱那巨大的体积和类S形进气道必然造成近乎巨大的体积。

  中国完全可以采用低风险低成本的中型5代武器挂载采用类似隐身武器茧包的设计,重量依然不小无论是任务扩展性还是隐身都远不如重型的。

  中国從没有独立研发重型机的经验这一次,却是例外!1996台海危机的阴影一直在我们心头进攻性是不能不具备的需求!

  2.采用什么样的外型?

  1996之后是时候检视我们的对策了。中国的研究人员仔细考察了F-22的设计同时原俄国苏-37和米格1.42验证机先后曝光,但是对于我们自己的飛机设计人员对于落后的工业体系依然心中无数。

  采用类F-22的常规布局是最稳妥的但是中国和俄国都意识到:在材料和发动机落后嘚情况下,常规布局是没有指望能够与F-22对抗的在2000年前,中国和俄国在技术方开展了合作但是没有就第5代战斗机达成任何一致。可以肯萣在成都611所宋文骢的《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发表之前,中国人已经对第5代战机的基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於采用哪一种构型还没有确定。

  这里懒得写套用某大佬的原话:“宋老《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论文中援引的方案是611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四代气动探索的一个过程成果,该方案的涡升力设计重点仍然在翼面形式的边条、鸭翼、机翼的气动耦合上;菱形机头出于隐身和大迎角偏航稳定性的优势被引入设计中但尚未很好的融入整个布局,机头涡被认为是鸭翼涡的一个不利干扰因素今忝的歼-10气动是早期众多方案中较为稳妥的一个,沿用了歼-9计划中大量现有的风洞资料而更激进的双三角翼方案因为风险过大而被放弃;《小展弦比》一文中的边条翼鸭式布局方案应该就是由早年落选的鸭式双三角翼方案逐步演化而来。”

  宋文骢《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飛机的气动布局研究》在那时只是一种备选方案沈飞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在竞争中沈飞601所似乎批评了鸭式布局的缺陷(以下会提到),闡明了三翼面对于配平机动和升力的好处。但是有几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三翼面对于RCS的增加比鸭式和常规布局复杂对于阻力的增加哽是发动机不能承受之重的。对此601所似乎还有常规布局作为后备,正是他们自己的不确定性和无绝对把握使他们输掉了重型机的竞争

  但是,611所的方案比常规布局更具有挑战为此,据说611下了军令状于是J-20开始了它的真正脚步。

  鸭式布局自然意为在前机身两侧有┅对鸭式前翼世界强国就有初步的研究,鸭式的布局在二战前就有研究在1960年代俄国也对米格21进行了深入的验证。但它们都失败了鸭式非常规布局一直没有起步。而中国在力图摆脱俄国影响的1960年代也对所谓“抬”布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鸭式布局不是垃圾但更不是超级布局,在1980年代前飞控技术还不能解决鸭布局带来的问题。只有在电子与气动技术真正成熟起来鸭式布局才遍地开花。

  在这里峩们依然引用大佬的原话:“到60年代初二代战斗机的气动布局设计主要特点仍是保持附着流型以避免和抑制气流分离;但对机动性的追求要求可使用迎角不断加大,分离不可避免随着近距耦合固定鸭翼的瑞典SAAB-37战斗机将涡升力的应用实用化,实现了对气流分离的控制和利鼡脱体涡流型开始被广泛的应用直到今天。战斗机对涡升力的应用主要是依靠气流从涡流发生器(鸭翼,边条)前缘分离出稳定的漩涡高速旋转的气流提高了机翼表面的负压,漩涡强度随迎角增大而增大产生很大的涡升力,在升力线斜率上表现出明显的强烈性非线性。因此涡升力在带来巨大升力收益的同时也对战斗机的控制技术提出了同样巨大的挑战。

  第一个阶段以F-15为典型这种早期的三代机並没有涡流发生器,没有应用涡升力静稳定布局,控制增稳;

  第二个阶段是F-16(真正的第一款三代战斗机)和苏-27以小边条作为涡流发生器昰其共有的特征,并开始放宽静稳定度模拟电传足以满足控制需求;

  第三个阶段,一方面是使用大边条的F/A-18E/F和中国的FC-1另一方面是使鼡可动鸭翼的欧洲台风,阵风鹰狮和我国的歼-10,这个阶段的战斗机都已经采用高度静不稳定设计模拟电传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数字电傳成为标准配置

  总的来说,越大的气动收益就有越大的控制难度和风险。

  在常规布局战斗机中作为俯仰操纵面的水平尾翼┅般处在机尾的位置,在很多型号上为了追求最大的控制力矩平尾还要延伸到尾喷管以后,一定程度上可以近似的认为气流经过平尾以後便不再对飞机本身造成影响;而鸭式布局中作为俯仰操纵面的鸭翼放置在机翼之前经过它的气流还要持续的参与进整个机身的流场,尤其是鸭翼还身兼涡流发生器的作用鸭翼状态改变直接导致机翼上方涡流体系的变化,因此鸭翼偏转对整机的影响远比平尾来的复杂而劇烈

  常规布局并非对涡流发生器兼具气动操纵能力的优势没有认识,比如像可动鸭翼靠拢的可动边条技术但是因为效能和代价的問题并没有实用化。更为复杂而剧烈的影响就意味着更大的潜力。

  全动鸭翼的鸭式布局战斗机在气动理论上和主动控制水平上的需求远高于常规布局包括三代后期的大边条常规布局。

  这也是该类飞机普遍出现晚飞行性能好的一个原因;一度有人把使用全动鸭翼的鸭式布局称为三代半布局,如果仅仅从气动和主动控制技术看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但是凡事都有两个方面:鸭式布局会带来巨大的好处但是鸭式布局不等于超机动,而是带来比常规布局更好的涡升力和静不稳定对于发动机羸弱的国家来说,这是福音但是吔存在很多麻烦,除过飞控的复杂外还有一个难以解决的地方。鸭翼可以有两个作用:1、提供可控的涡升力2、配平和俯仰控制。可控渦升力在前面已经提到配平和俯仰控制是另一个巨大的作用,这正是鸭式战机对比常规布局最难以解决的地方

  任何飞机有重心和升力中心,要是两者完全重合飞机在天上就是平衡的。鸭翼虽然这两个作用都可以做到但不同位置的鸭翼对两者有所侧重。仅仅对于鴨翼的放置就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鸭翼的不同位置决定了设计思想的异同事实上,如果忽略燃油消耗、弹药投放等因素重心是基本固定的,但升力中心随速度、飞行姿态等移动需要动用平尾(常规布局)或者鸭翼(鸭式布局)来恢复平衡,这就是配平作用

  有意识嘚增减配平作用,自然就导致飞机受控地俯仰这就是俯仰控制作用了。

  鸭翼虽然这两个作用都可以做到但不同位置的鸭翼对两者囿所侧重。

  鸭翼靠前称为远距耦合由于力臂长,用较小的鸭翼就可以实现配平和俯仰控制作用这样鸭翼造成的阻力和重量较校适匼高速飞行;坏处是远离机翼,难以形成涡升力

  鸭翼靠后布置的话,自然就使近距耦合近距耦合的鸭翼常常和机翼有所重叠,鸭翼后缘在机翼前缘的头顶上近距耦合的鸭翼产生涡升力的作用明显得多,有利于提高机动性但力臂短,配平和俯仰控制作用降低需偠增加鸭翼面积,导致阻力和重量增加

  鸭翼和机翼在上下有所重合,两者之间的气动干扰增加阻力

  这句话简单地说,布局的矛盾仅仅在鸭翼的设置方面就困扰着设计者美国人在1980年对鸭式布局的研究比欧洲还深入,升力体边条翼鸭式布局很早就出现了1970年代NASA有個高机动技术验证机(HIMAT)的17A方案就是采用此布局,但限于当时的气动和控制水平宣告失败

  1997年5月NASA和波音联合研制的X-36鸭式布局验证机首飞,該机采用升力体鸭式布局隐身技术及其与飞行敏捷性的配合是其技术验证重点之一;但可能在1980年代美国人认为:不管是远距耦合还是远距耦合,对于下一代战斗机都是不利的这真是鸭式的悲哀。“鸭式布局的优点在敌人身上的”

  这句话被牵强附会成鸭式的不隐身。

  但是中航早在1990年代就对鸭式的隐身进行大量的研究美国的JSF鸭式布局和瑞典JAS39隐身布局证明:鸭式布局与常规布局隐身效果并没有什麼不同。

  1990年代中航鸭式隐身研究可以看做歼-20的思路

  引用专家大佬的原话“鸭式的隐身设计原则和常规布局的没有太大区别一般來说不管是常规布局还是鸭式布局,他们的可动翼面都是按照巡航状态来处理隐身状态的机动的时候基本不考虑或者只是做一定手段控淛,但不限制指标

  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设计的差别主要在于前向因为前翼的存在比常规布局多一个散射区,但集中辐射的原则还是鈈变的

  前翼的前后缘平行,前翼本身可以采用效率比较高的结构性隐身辐射的主要难点在于翼根部的机身部分,这和常规布局的湔缘襟翼根部的难点一样处理方式也基本一样,这方面正常布局和鸭式布局的RCS差别要到0.001以后才会体现出明显的区别前翼的存在较为复雜的是因为它们的尺寸比较小,对于一些中长波雷达外型隐身效果不佳基本需要采用特定波段的窄带吸收和专用涂层的配合才有比较好嘚效果,同样的问题在常规布局上也有他们在一些很少的特定角度上会因为机翼的屏蔽而占据优势。”

  综合而言鸭式布局因为机翼面积大,机翼根弦长占位多,隐身效果更好垂尾机翼前翼分布合理,干涉少综合周向隐身比常规布局略有优势,但因为前翼的存茬前向隐身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更复杂的处理方案,总体上来说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隐身和气动综合的难喥差不多。”

  瑞典Jas39战斗机隐身方案

  美国设计师的本意是:鸭式布局要求飞控复杂内部格舱难以布置,最重要一点难以满足F-22对於各种音速空域都达到对敌人优势的需要,既然有变态发动机和优良的材料和成熟先进的飞控那么何苦自找麻烦?

  F-22为了突出超音速,利用大后掠的蝶型翼和变态的F119发动机达到机动与隐身完美的平衡是自然的在1990年代,美国人深入研究后认为:这种平稳的设计依然可以压倒世界20-30年

  不管是近距耦合还是远距耦合,对于下一代战斗机都是不利的这一点原因何在呢?

  阵风战斗机近距偶合,(鸭翼与主翼接近)根本回避配平和操纵性的两只前鸭翼很好地提供了涡升力,提高机动能力但是配平能力很差,那么亚音速性能强悍而超音速性能佷糟但是注意边条上的鸭翼,法国人的处理极其完美

  众所周知,采用近距偶合为阵风战斗机和鹰狮战斗机它们的设计是根本回避配平和操纵性的,两只前鸭翼很好地提供了涡升力提高机动能力。但是配平能力很差而F-22的设计是良好的亚音速性能外,还要更超级嘚超音速性能!它要求能够在超巡上提前占位即不开加力能够达到1.5马赫巡航中的超音速机动!

  在超音速机动中,超音速滚转机动对于無论是F-22T-50,J-20都难以实施的对于占位和逃避来说,超音速滚转机动具有完美的特性但是五代机对于超音速滚转机动是难以打开内武器舱,将导弹“连弹带甩”发射出去的如果要在超巡中抢先开火,那么超音速盘旋性能是最重要的这正是F-22的最大优势!

  很多人都宣称超級巡航早已有之,如俄国人称米格25如何其实只是大推力发动机加推后变为不加短暂超音速飞行而已,而英国人称其早期闪电机能够在1.1马赫巡航而中国人称歼-12能够以0.94马赫不开加力巡航,可以称亚超巡!

  但是这些飞机都无一例外的都是假超巡更是没有能力进行超音速機动,F-22可以伴随1.5马赫巡航中的高G超音速机动是无与伦比的而上述飞机中最著名的米格-25,由于配平落后在超音速飞行中极其笨拙,被美國人称为“逃跑一流攻击三流!”

  还是引述大佬的话吧:“超音速机动性能是F-22的设计重点之一,也是该机与第三代战斗机的“代差”標志之一除了前述超巡、超音速加速/爬升性能外,超音速状态下的盘旋能力也有明显提高有资料称,该机在1.7马赫时稳定盘旋过载可达6.5G考虑到F-15在同等条件下盘旋能力远逊于此,而苏-27在0.9马赫、中空才达到这个水平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进步。

  能够达到如此之夶的超音速盘旋过载发动机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同样重要的还有飞机的超音速升阻比和配平能力

  关于升阻比,不难理解要拉出足够的过载,机翼就必须产生相应的升力伴随而来的就是诱导阻力的急剧增大(诱阻系数与机翼迎角平方成正比,与机翼展弦比成反比)

  如果诱阻系数太大,诱阻增长极快那么很快就会抵消发动机的剩余推力,飞机虽仍可能拉出较大过载但发动机推力已不足以维持穩定飞行,当年的幻象III瞬时盘旋性能好而稳定盘旋性能差正是为此。

  以现代航空技术水平而言要设计出具有高升阻比的机翼或者具有良好超音速性能的机翼均非特别困难,但要将两者合而为一却非一日之功这也是足以自傲的一点。而配平能力则往往容易被人忽略机翼的高升力是拉出大过载的基础,但升力越大产生的俯仰力矩也越大。如果飞机自身不能提供足够的俯仰配平力矩那么要么进入仩仰发散状态而失控,要么被机翼升力产生的低头力矩压回去无法拉到需要的迎角。

  特别是在超音速条件下飞机焦点大幅度后移,机翼升力产生的低头力矩相当大进行超音速机动需要更强的配平能力。

  以超音速性能著称的米格-25就是由于配平原因而无法进行較大过载的超音速机动——该机超音速平飞时,平尾偏转就已接近极限能用于超音速机动的余量相当小,所以虽然机体可以承受更大的載荷但2马赫时的最大盘旋过载仅有3G。

  也就是说F-22的可怕不仅仅在于它的隐身,而是近乎无解的超级巡航能力和高G超音速机动在白頭鹰的演习中,F-22即使携带角反射器不再隐身F-15,F-16三代机也很难攻击它F-22可以利用超级巡航能力和超级音速机动提前占位发射导弹,使导弹提升更高的攻击速度!这意味着更先一步的攻击能力即使攻击失败,F-22可以立刻脱离重新占位攻击,而三代机则根本无法跟上的节奏

  在演习中,美国飞行员这样说:“我们在对抗F-22的过程中只要F-22进入超级巡航阶段,对抗就基本结束了我们就是将加力开到最大也无法追上的,我们追赶几下一句‘宾果’(没有油了,基本战斗机都是加力才能进入超音速是极其耗油的)就告演习结束,带我们到加油机身边而F-22还有很多燃油。如果F-22不是速度王者那我反而不是它的支持者。”

  “这家伙是为速度而生的

  一句话,配平升阻仳决定超巡和超音速机动,涡升力决定亚音速机动和升力但是在鸭式飞机上,它们是严重矛盾的!而4代战斗机它恰恰要求这两者都要拔尖!

  “鸭式布局的优点在敌人身上的。”

  “要解决配平问题一是大幅放宽静稳定度,将飞机焦点前移这样超音速飞行时飞機焦点虽然仍会后移,但距离重心近产生的低头力矩相对较小。不过这样一来飞机在亚音速大迎角机动时同样会面临配平问题——这佽是配平机翼产生的抬头力矩。被媒体过分渲染的近耦鸭式布局由于鸭翼距离重心较近,配平能力不足F-16的总师哈瑞·希尔莱克就曾说过:“鸭翼最好的位置是在别人的飞机上。”

  怎么办中国研究人员如何破解这一魔咒?

  对于中国设计者来说鸭式布局的诱惑如此巨大,但是怎么解决这一矛盾

  (上半篇结束,上文大段引用大虾们在2-3年前的原话作为说明下篇中,将根据自己掌握的一点知识對歼20的研发做出理解阐述) 重点在于歼20的设计思路和性能

  四、中俄:没有乐趣的道路

  在1996年,中国611所研究人员一定是眉头紧锁問题已经很明确了,只要隐身材料和涂料过关新歼采用鸭式是完全可以达到隐身的。但是4代战斗机并非只是隐身的!而是对飞行有着巨夶的追求的!

  是该罗列这些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了

  1 鸭式布局可以比常规布局有更强的前翼涡升力,这可以让主翼面积鈳以缩小达到常规布局用大面积主翼才能达到的良好升阻比,(因为有前鸭翼作为涡流发生器)这一点用相对推比小的发动机能够达箌更好的升力,以及相似甚至更好亚音速性能

  2 鸭式布局可以更好地放宽静不稳定,这并不意味着比常规布局更机动但是意味着更恏的敏捷性和设计对机动更宽的兀余度

  1:配平,升阻比和涡升力控制前两者决定超巡和超音速机动后者决定亚音速机动和升力,但是茬鸭式飞机上它们是严重矛盾的!而4代战斗机,它恰恰要求这两者都要拔尖!

  2:飞控要求更加复杂4代机对于3代来说,更上一步:由於隐形的需要外形几乎要求一体,第4代隐身机体几乎就是违反空气动力学的!S型进气道内武器格舱这就要求飞控的变态,而鸭式那僦是变态加难!

  很难说当宋总那篇著名的论文出来前,技术人员理清了头绪但是,他们一定是有初步的想法的611所的技术人员,铁叻心要上鸭翼的因为他们是有一系列型号作为基础的!对于配平和涡升力的矛盾,他们是思路的

  在阐述之前,让我们先跑一下题看一下俄国人的道路。

  苏-27以小边条作为涡流发生器是其共有的特征,并开始放宽静稳定度模拟电传足以满足控制需求;它是苏聯时代最后的绝响,然后红色帝国消失了。

  对于老毛子的设计人员来说他们的5代项目一下落入没有资金和人员流失的困境,武器研制不能脱离国运的走向无论是米格,苏霍伊都落入工程师要自己种菜的地步,俄国的4代项目停滞了

  苏霍伊是幸运的,中国茚度大批的定单无疑养活了自己,但是对于下一代飞机很难得到苏联时代全国支援的地步。在穷困潦倒之下苏霍伊和米高杨于1997年先后公开了S37和1.42技术,以求国家投资同时,苏霍伊还推出苏54型单发苏27项目还存在一个类似JAS39的单发鸭项目,他们看不到俄国的未来拿低技术嘚轻型项目号称下一代,来希望穷困的国家来定货从外型就可以看出:它们离隐身超巡十万八千里。

  在苏联时代的改进SU27的SU35项目登场叻它采用三翼面格局,更好地加强亚音速机动性和升力在2005年,改进SU35又出现了它又取消了鸭翼。但是基础已经打下了!

  经过一翻折腾,苏霍伊终于取得了国家支持并找到了印度这样的取款机作为保障,苏霍伊已经没有时间和能力再创新了时间拖延,印度很可能会变卦美国正暗送秋波。

  但是他们还是可以在苏27布局基础上发展一架4代机的老毛子的4代面临一样的难题:隐身超巡,机动怎麼解决?

  可以看到俄国首先把超巡放在首位,主翼比F22有更大的后掠主翼面积更小,载荷更高进气道略带下方的弯曲,但是近乎矗通可以从前方看到发动机叶片!

  好了,这样可以解决发动机不足的问题了但是机动性比F22差很多,老毛子毕竟有气动外形的功底他用两个补偿:

  一全动V尾,较小面积的全动V垂尾辅以放宽偏航静稳定的设计。

  二重拾三翼面设计!

  这副下视图很好地展礻了思路双发动机之间的巨大凹腔是翼身融合体和翼下双发组成的宽大的升力体,可以说是SU27思路的延续隐身效果不好,但可动边条的處理很有意思.

  “有意思的是T-50的大边条大边条不仅产生涡升力,还有利于为翼下进气口提供预压缩减小大迎角下进气道的气流紊乱,改善发动机的工作条件苏-27也采用大边条,但苏-27的边条设计还比较保守就是简单弧线过渡。F-18E采用饱满的所谓哥特式大边条效果更好,但设计要求也更高否则容易弄巧成拙。在俄罗斯对边条的深入研究和丰富经验支持下T-50采用了更大胆的梯形边条,和进气口、机翼的設计融为一体更有意思的是,边条前半是可动的不仅产生更强的涡升力,还可以通过可动的边条前缘控制涡升力的位置适合不同飞荇状态的需要。应该指出可动的边条前缘和鸭翼还是有差距的。

  鸭翼有两大作用1、产生涡升力;2、产生配平力矩。可动边条在产苼可控涡升力上和鸭翼相当但不足以产生配平力矩。鸭翼也是机翼鸭翼靠产生升力来产生控制力矩,但机翼产生升力的前提是气流的連续性流经边条上表面的气流要到机尾才能和流经对应的下表面的气流汇合,破坏气流连续性的因素太多了所以可动边条无法充当配岼用的鸭翼,也和前缘襟翼改变机翼弯度的机制有本质的不同另一方面,T-50的大型进气口可能是固定的可动边条或许还能充当调节进气噭波位置的作用。

  苏-27最大的设计特色是由翼身融合体和翼下双发组成的宽大的升力体双发之间的隧道在大迎角飞行时兜住迎面气流,两侧的发动机舱好比巨型翼刀平坦的机腹和水滴形的背脊组成巨型机翼,产生的升力可以高达总升力的 40%辅佐本来已经很大的机翼,使实际翼载进一步降低极大地提高了机动性。T-50 为了机内武器舱的空间部分填补了隧道的空间,但还是有一个较浅的隧道存在保留了升力体的作用。

  部分填平的隧道和左右分得很开的双发使得机尾的处理比较棘手苏-27采用一个巨大的尾锥,T-50的尾锥进一步增大或许莋为额外的机内油箱,或许容纳后向的探测和电子对抗设备增加 T-50 的全向状态感知能力或自卫电子对抗能力。“

  引用别人的话后本囚来说吧:F22增加两个涡流发生器,一个是菱形机头涡一个是边条发生器,而T50由于在主翼翼面积以及后掠角为超级巡做出更多的让步它於是增加了一个前部可动边条涡流发生器,可动边条在产生可控涡升力上和鸭翼相当但不足以产生配平力矩。可以说T50战斗机巧妙地回避叻弱点增加了补偿。

  它严格意义上说还不是三翼面战斗机前部可动边条虽然没有配平功能,但是很好地避免了三翼面的缺陷但昰升力体设计和超巡对隐身的牺牲太大了!

  这副图展示了T50的进气道的向上弯曲,但是依然能看到发动机叶片依然不如F22,和歼20隐身理想,好处是推力损失小

  注意右上方的T50全动边条可以差动,类似假鸭翼注意此设计有趣的是全动边条如此下翻时遮挡了发动机进气道!隐身上它们之间的雷达波反射不说,在飞行中调节进气激波位置的作用如何进行飞控如何调整实在令人感兴趣。可能如此翻转在于滑跑时对于进气道完全遮挡以免吸入杂物这是苏27和米格29的思想延续——不过有人提醒我,可动边条似乎面积小不能完全遮挡进气道大量圖片表明,T50在飞行中全动边条翻转幅度很小未见如此下翻的。那么可能它的假鸭翼作用不是很大本人认为:如果飞行中这么翻转,飞機有熄火的危险

五、1998,迎难而上!

  1996年后对于中国611的设计人员5代机的设计有初步的想法应该是有把握的。因为他们已经在干一件冒險的事了!1998年“恶棍”歼10首飞,它对歼20的意义远比一般人想象的大!

  在1960年代末,中国在“抬式”布局开始了歼9项目中国在1960年代僦开始希望能够领先世界,非常规的“抬式”布局—即鸭式布局已经开始大量的研究当歼10在2005年公布后,无数的人都在拿它跟狮式飞机做攵章但是歼10真的那么简单吗?

  先从歼9项目说起:

  歼9项目可以说它是鸭式的歼8-2,公开资料如下

  601所对四种机翼平面形状方案均做出了模型,进行了风洞实验其中主要是考虑采用后掠翼还是三角翼,后掠翼和三角翼都是采用前缘后掠的方法来增加机翼的临界馬赫数但是如果超音速飞行增加到马赫数为2.0 时,要采用亚音速后掠翼方案就必须使前缘后掠角大于 60 度但前缘后掠角过大,翼根结构受仂就会恶化将增加结构重量;另外,低速时空气动力特性也将恶化升力下降,阻力增加故采用大后掠翼很不利,而三角翼则比较适鼡不但具有后掠翼所具有的优点,而且比较长的翼根弦长保证了根部结构受力状况减轻结构重量,而且还有助于保证飞机的纵向飞行穩定性所以六零一所淘汰了前三个方案,又把三角翼的前缘后掠角改为 55 度称为歼9IV 方案。这是一种正常布局形式的三角翼方案起动外形上除机头改为两侧进气外,其余均与歼7歼8相同,类似于超7的早期型也就是歼7CP。

  歼9项目重点要求超音速,兼顾良好亚音速性能前鸭翼的设计是远没有现在成熟,更别提差动了但是依然失败了,仅仅布局是静不稳定的仍是严重超过中国乃至当时世界的气动控淛水平的。歼9项目在1970年代末下马了,但是它经过反反复复地修改601所为鸭式布局已经打下基础了! 

  我们今日在夸奖611同时,不能忘记601嘚贡献

  另一个不能不提到的就是LAVI

  以色列在1980年代开始了狮式战斗机项目,LAVI被某些人硬说成歼10的养父它的设计是带着极大的以色列色彩的。

  以色列国土小他们对超音速拦截是极其不重视的,在1981年贝卡谷地空战更加强了以国的思想:他们没有将F15F16置于传统优势涳战区域中高空,而是利用苏制战机雷达杂波信号不好的特点在低空盘旋这种战术十分成功。

  在此基础上以国的狮式第一是为了縋求高涡流增升效果,机翼前沿延伸到鸭翼下方投影的中间重视亚音速性能和提高升力,可以说它的布局是为了亚音速格斗和大挂载武器而生的!为了改善速度第二点狮的机翼是后掠翼;这种布局可以说是独特的,也可以说是幼稚的

  以国声称:LAVI可以压倒F16,这无疑需要两个条件1、以国的低空狭窄战斗环境。2、 修形和美国飞控援助后者援助了JAS39才让其修得真身,但是对于LAVI美国却痛下杀手!

  “┅方面鸭翼的操纵/配平存在巨大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机翼后缘的10°后掠,存在严重的俯仰力矩上仰问题,整个飞机的较大迎角的配平能力和操纵性以及跨音速区域机动性上存在严重的缺陷,是直接导致项目仅试飞80多次便宣告流产的关键原因之一”(引用大佬原话)

  茭错排列的鸭翼布局引起的气动扰流,是LAVI最大的问题中国得到以国的设计,肯定是摇头的但是LAVI的电子技术,座舱仪表布置操纵系统給了中国很大启发,什么是现代飞机 

  歼10处于不同的环境,拦截超音速性能有着更大要求歼10设计十分漫长,其实就思路而言歼10與台风更相象,良好的亚音速性能和超音速性能兼顾台风艰难,歼10更艰难台风有鸭式布局中最好的发动机条件,而歼10没有!

  台风采用一种看似远距偶合的布局充分体现英国人的设计飞机的简单粗暴的怪僻,但是它是一种很有研究的设计!  

  台风在涡流增升和操縱/配平上采取了分工合作的办法2个大的可动鸭翼放置在远端获得较好的操纵/配平效果,而鸭翼和机翼中间则加装2个小的短直固定气动面充当涡流发生器对弱化的涡流增升效果进行弥补;

  前鸭翼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2个可动鸭翼加2个固定涡流发生器的组合。有大佬认為:严格的说远距耦合这个说法并不严谨它只是近距耦合中设计取舍的一个极端化特例,而宋总最早认为它是近距耦合!

  台风的設计很好突出了超音速性能,亚音速性能还不错可以说,台风的耦合采用了重视配平和控制的方式远距的小面积鸭翼对涡升力收益不哆,但是短直固定气动面保留了一点涡流发生器的作用作为亚音速性能的补偿,它的主翼是低载荷的大面积三角翼与F22的思路类似。台風号称是继F22后又一个能做高G超音速机动的飞机虽然没有超巡能力,但是是第一个飞行性能接近F22的!这得宜于两台高推力发动机台风的粗暴设计号称“鸭式机里的F15!”但是它的思路确实是一个途径!

  这种“假远距耦合”的思路没有别国采用,是因为亚音速性能牺牲太多台风依仗强力发动机,用比别的鸭式布局比例都大的低翼载荷大三角翼来补偿别的国家都没有。还有一个问题远距耦合离主翼甚远,会伸到座舱中前位置台风的“假远距耦合”也是如此,而在格斗中良好的视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尽管如此,台风还是以现役Φ最接近F-22的飞行特性良好先进的设备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许多国家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对F-35心存怀疑,因为它是“空气动力狗”却对能做高G超音速机动的台风青睐有加。很好理解的

  注意台风前鸭翼和主翼之间的小条,短直固定气动面它是一个兼顾配平和涡升力嘚初步和小心的尝试,前翼强调配平远离重心延伸到了前部机头位置,虽然面积小但是对飞行员视线有影响。

 扯了这么多说说设計变态的歼10棍子 了,棍子的研制很奇特在1980年代就是针对SU27姬的,苏联时代中国北方的防空几乎形同虚设,拦截能力依然是歼10的重要部分那么多的“逆火”早让军方睡不好觉了。那么拦截之外,歼10还要与苏27米格29空战。

  在得到Su27的数据之后中国设计人员一定会惊讶,SU27具有近乎世界第一的亚音速盘旋性能超一流的过失速性能,爬升也是世界一流但是超音速机动性能很差,而且滚转性能更是低的出渏试飞英雄雷强的理解是:“SU27经过不断的修改,机体是补出来的强度不好。”

  不讨论SU27的设计是什么原因(其实很好理解),歼10嘚思路与台风相象在设计初,歼10布局希望采用看似激进的双三角翼方案但是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设计在经过飞控强化的传统三角翼面湔没有优势,于是换了思路:能否用边条代替双三角翼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虽然最后还是选择了最稳妥的传统三角翼但是已经打下了叧一个基础!

  歼10的主翼在初期是传统三角翼,到了定型阶段修型巨大,略带海鸥状的上反可以说是所有鸭式飞机中,仅仅歼10主翼設计就是最费心血的!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再扯主翼,可以成另一篇文章主要还是鸭翼的设计,歼10的鸭翼没有采用任何传统近距耦合或者远距偶合也没有采用台风的假远距偶合,而是极其变态的!

  首先歼10的鸭翼离主翼保持了一点距离,一般称为中距偶合咜兼顾了涡升力和配平的特点,但是又存在两者都不足的特点如果歼10的鸭翼仅仅如此平庸,那就大错特错了

  近距耦合的鸭翼产生渦升力的作用明显得多,有利于提高机动性但力臂短,配平和俯仰控制作用降低需要增加鸭翼面积,导致阻力和重量增加但是要多夶呢,谁也不敢冒险但是611的军工人员是个例外。

  还是引用大佬的原话:“J-10的鸭翼面积是最大的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采用了沿展向变彎度、非对称翼型的正升力鸭翼设计,这种设计在明显提高升力系数的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涡流流场协调和飞控软件的设计难度。

  茬鸭式战斗机通常用后掠角和展弦比的机翼平面形状设计下鸭翼作为涡流发生器能产生自身相对面积3~4倍的相对最大升力系数增量,再加仩大面积鸭翼自身提供的正升力诸位看官应该能明白珠海航展上J-10何以推比不高却能做出非常出色的起飞加速爬升了。

  J-10的操纵/配平难題完全是在追求最大升力性能的情况下由精心协调鸭翼、机翼之间的气动关系和对飞控完善的深入调整来解决;这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赌博荇为当然也可是说是对鸭式布局吃的很透的结果。

  成王败寇611的这个设计最终非常成功,机动性敏捷性操纵性稳定性,高升力系數各方面该占的好处都占到了,要避免的缺陷也都避免了”

  当然,这种软硬通吃不可能是完全完美的仅仅大面积鸭翼的材料,加工偏转,飞控的结合就是大问题可以说在三代鸭中,歼10的变态设计是数一数二难的笔者在2000年听到未经证实的消息,歼10的气动和飞控都遇到了大问题但是在设计人员的心血下,歼10 棍子还是在几年后公开了

  另一个问题是阻力,大鸭翼带来的阻力和重量是无法减掉的对于此,成飞军工人员们在面积律做起了文章歼10在腰部明显收起了一块,这种收腰设计会影响内部结构一般在传统强调超音速嘚二代才能看到,但是确实对减少阻力增强超音速性能有好处即使如此,歼10的速度依然没有超过采用梯形翼的F-16但是也到达了2马赫,最夶速度在现代空战没有太大意义1马赫以上的高G机动才是王道!许多人讥笑歼10是驼背,那就让他们笑去

  歼-10的鸭翼采用了沿展向变弯喥的大面积正升力设计,并带有明显的上反角;这个设计以气动和飞控设计难度、风险为代价获取高升力收益、大气动控制面的良好操縱效果、在机身纵向面积分布上的优化。下一代飞机又一个基础打下了

  歼10很好地兼顾了配平和涡升力平衡的问题,当然它还是不太唍美的有未经证实的消称:尽管不如台风,但是歼10也可以做超音速敏捷机动!具备优良的亚音速性能不管如何,尽管机体设计不如SU-27优媄但歼10由于鸭翼涡流发生器造成的不亚于SU-27的爬升力,结合飞控将近十倍于SU-27的滚转率是后者在空战中难以抓住的!SU-27只有引诱歼10在小速度才囿优势!歼10大胜Su-274:0,8:0早不是空话!(当然Su27的任务扩展性和大航程,大载荷是歼10远比不上的)

  歼10无论是气动设计,还是复合材料飞控。它是走向军机航空强国的奠基石!

  歼10台风,它们对超音速和亚音速机动性能的同时要求都造成了近乎变态的设计虽然咜们离F-22依然望不可及,但是确实证明了鸭式战斗机配平和涡升力可以兼顾!

  而歼20要在他们的基础上更加地变态加变态!

 六、王者夢想一:菱形机头

  如果谈歼20,那么就不能只谈鸭翼要从整体说起。这怎么说呢?

 “解决配平的另一个途径是采用推力矢量控制(TVC)技术采用 TVC,其主要优点有:在气动操纵面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配平手段配平能力自然大幅增强;高速飞行时气动操纵面偏转将产苼极大阻力,而采用 TVC 可以起到同样的操纵效果却无需偏转操纵面;TVC 并不仅仅是偏转推力矢量而产生法向分力强大的发动机喷流将在后机身形成引射作用,产生新的“升力”增量同时参与配平。F-22的超音速机动性大幅提高TVC 技术功不可没。”---累死了又偷懒用别人的东西了。

  继续引用某大佬文别拍我:“611在1997年完稿的《推力矢量控制对飞机操稳特性的影响》论文使用了歼-10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配合轴对称矢量推力喷管的模拟仿真研究;根据该论文,鸭式布局和矢量推力的结合能够在过失速区域内有效的扩展飞行包线获得良好的操纵性稳萣性。需要注意的是论文中提到的一个名词,所谓“横航向自动控制系统”很可能就是指控制鸭翼差动的系统。

  从该论文可以看絀鸭式布局和矢量推力整合的研究,611至少在12年以前就开始了四代的矢量推力整合研制虽然未必有什么工程上的经验,理论上的准备应該还是充分的”

  鸭式布局和矢量推力整合,基础之一又有了设计者从宋老的论文中开始了设计,先从哪里开始呢对,先从机头開始吧

  歼20的机头出现了整体座舱,让人泪流满面我们在歼10初期,风档还需要法国佬的货啊但是这十几年时间,工业取得多大的進步啊另外既然要用整体座舱来符合隐身标准,不破坏整体效果那歼20的隐身能力有多强!?

  但是重点不这里类似F-22的菱形机头首先是必须的。

  F-22的菱形机头有两个作用:第一隐身不规则雷达散射,这大家都知道另一方面也很重要:菱形机头切开气流,机头两側斜面对空气有压缩效果也就是说,又是一个涡流发生器

  上文提到,四代机从SU-27F-16开始有了边条涡流空气发生器,F-18的大哥特边条涡鋶空气发生器非常漂亮当然鸭式布局的前鸭翼涡流发生器比常规布局有效的多,这是说过的F-22是首创造了量产飞机机头涡,F-22增加了2个涡鋶发生器它就是机头涡,小边条涡流做为辅助

  作为升力体和隐身设计,对于几乎斤斤计较的歼20来说菱形机头是不可缺少的,飞控的复杂似乎虽然还是难题不过还好解决,但是宋老在他的论文中出现了一个忧虑:作为主要涡流发生器鸭翼的涡流会不会收到机头渦的干扰?!

  这似乎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T50上,机头涡和类似假鸭翼的可动边条似乎也存在这种问题

  根据一些公开的消息,姒乎经过验证这问题并不大,可以用飞控解决但本人认为:它依然影响了歼20姬和T50的设计。但对于歼20来说它带来一个好处,一个坏处好处是:偶合配平和涡升力的问题解决又有一个考虑,坏处马上会说到但是也不能说是弱点。

  似乎为了将机头涡对鸭翼和前缘机動边条影响到最小歼20和T50似乎都采用了让鸭翼和前缘机动边条远离机头的设计。T50机头离机翼很远并不是没有原因

  天鹅般的T50,长脖子鈈是没有原因平心而论,T50比其他4代机漂亮幽雅地多但是漂亮的背后,是设计的巨大让步对于4代机来说,机体本来就是怪异的

  接下来,该最大的难题了:鸭翼对配平和涡升力矛盾的处理

  歼20的鸭翼依然采用了歼10的思路,利用沿展向变弯度的大面积正升力设计并带有明显的上反角;这个设计以气动和飞控设计难度、风险为代价,获取高升力收益、大气动控制面的良好操纵效果、在机身纵向面積分布上的优化追求配平和涡升力的兼顾,但是不仅仅如此!

  如果台风的思路是远距离小鸭翼用来加强配平和控制用小地几乎看鈈见的气动发生器保留一点涡流发生器作用,那么歼20的思路是台风和歼-10思路的强悍发展!

七、王者梦想二:成飞的决断!

  如果想要縋赶并超越F-22,配平和涡升力必须都要强悍!

  歼20似乎又走到了歼10的路子上来但是这一次,成飞的技术员们将十几年前的边条控制研究夶胆地运用上了

  歼20的耦合可以说是中距偶合,但实际上真正的主翼离前翼有相当距离,大面积的前翼保证配平作用同时又兼顾渦升力,但是如果主翼真的离前翼远那涡升力无疑还是丧失很多的,歼20的重心实际远离前鸭翼配平保证了绝对强大,超音速机动性能非常突出但是亚音速和升力体的削弱怎么办!

  台风将用小地几乎看不见的气动发生器保留一点涡流发生器作用,放大主翼面积但昰歼20的解决是变态到极点的,主翼面积不放大!用边条增加一个主涡流发生器!这种看似乎类似台风的假远距偶合世界独一无二!

  这樣歼20的主要涡流发生器增加到了三个机头涡,鸭翼涡机翼涡,而边条涡将会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性的气动措施用于鸭翼、机翼与机身气动融合设计中的修形和对涡流流场的改善和提升!

 在两年前,最接近的构想是可能会出现机翼前沿延伸出一个锐利的窄边条鸭翼咹置在边条上的设计。但是我们都没有想到歼20边条涡的重要性是超乎想象的。它几乎可以算一个独立的主要涡流发生器!

 边条增加涡升力与实际远离重心配平能力良好的大面积鸭翼能够达到涡升力和配平能力的双重强悍,不仅仅如此它们的设计结合隐身翼身融合的偠求,呈现出一个平面的整体升力体效果!这种好处是世界都知道的但是除了早期1990年代美国佬的实际验证之外都没有实际运用!在歼20上馬推力矢量后,配平能力将进一步加大!

  道理是谁都明白的但是实际运用基本都是没有实力的,除了少数牛逼的美国佬认为 F-22可以滿足需要,没有实际运用英国和法国佬可以做,但他们不敢冒这样的险不管如何,这种布局不是随便就可复制的谁也没有把它实际實施,但成飞就这么做了

  如此多个主要涡流控制面,它需要飞控和气动布局近乎漫长的探索T-50也采用了多个涡流发生器,但是它的鈳动边条更多的是补偿常规布局为超巡所做出的让步严格说,T-50的下部双发之间凹腔升力体是保守的与结合隐身的 爱抚娘娘,歼-20的整体升力体几乎可以说是两个时代而歼-20的结合整体隐身融合的多涡流发生器的整体升力体是有人战斗机中唯一的。

  仅仅为了符合隐身的機体设计就够让白头鹰得意的了,歼-20的隐身非常规多涡流发生器的整体升力体它的气动设计需要多大的努力,飞控系统需要多复杂!

  一位资身网友这样说:“歼20的侧部和前方已经让我很满意了,但是看了它的飞行俯视图我才发觉,它的布局的大胆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原来担心的是发动机,但我们现在更担忧飞控的复杂成飞准备好了吗?相比之下发动机我倒不担心了。”

  可以看到整体岼滑的下部设计无论机头,鸭翼边条,主翼进气道,发动机中前部都很好地融合到整体中呈现一个整体隐身的升力体

  可以说,歼-20的技术无论是鸭翼边条,DSI进气道都有歼10FC-1作为技术积累,可以说歼-20的技术并没有超出世界现有的技术范围,但是把它们结合起来需要极其雄厚的功底,歼-20还是第一个敢于投入实用的以后也不会有多少能达到。

  类似台风的假远距鸭翼确定了但是带来一个新問题,由于重心远远距鸭翼一般会移动到机头前缘,遮挡住飞行员的视线台风就是这样,另外菱形机头的机头涡对前鸭翼涡流影响囿多大?本人没有参加过风洞实验本人不知。歼-20似乎继续采用了将前鸭翼位于座舱后的做法而将重心进一步后移,一是减少机头涡对湔鸭翼涡的干扰二是避免那大鸭翼遮挡住了飞行员格斗视线,这样机身长度由于本身前鸭翼与边条翼和主翼距离的假远距偶合布局长喥往后移而变的无可避免的修长起来。

  不过鸭翼位于进气道两侧造成假远距偶合机体长也很正常无论是隐身还是减少气动扰流都是收益良多的,台风将进气道位于下部减少气动扰流小鸭翼做反八字位于机头,这种思路对隐身内部弹舱还是格斗优良视角都是无法解决嘚

  另一个机身长度的原因是复杂的,歼-20比F-22更强调面积率减少减少阻力,“隐身歼-8”虽然是胡扯但是相比粗短的F-22,歼-20更加细得多而S形进气道无疑在后机身扭转,这就很占据了宝贵的机内空间为了给内部武器格舱留出空间,歼-20的体长是无疑的而T-50由于两肋发动机呮是稍微向下扭转,中间不占空间所以不用那么长,代价就是隐身糟糕!

 F-22粗短是由于变态发动机,T-50优美不长是由于不隐身,歼20长┅点是由于鸭布局与隐身,超巡平衡的需要

  但是修长不等于机动会不好,歼20的整体设计可以保证超一流的机动性这要看飞控的功底了。

 九、王者梦想三 其他细节

  另外歼-20的鸭翼依然采用了歼-10的思路,利用沿展向变弯度的大面积正升力设计并带有明显的上反角;这个设计以气动和飞控设计难度、风险为代价,获取高升力收益、大气动控制面的良好操纵效果、在机身纵向面积分布上的优化

  但缺点是没有与主翼,边条翼一个高度隐身能力似乎不如平行布置,实际上平行布置的飞控要求更高,而对涡流的复杂更糟可能成飞经过计算,并没有采用这种看似先进的布局虽然会存在一些信号散射,但并不是不好处理的问题

  鸭翼的隐身难度不在于与主翼之间的信号散射,更不在于偏转由于主翼前缘机动襟翼在各个飞机都有,最难处理而实际飞机的控制面如前缘机动襟翼,尾翼垂尾等都需要偏转,鸭翼偏转的处理并不是什么难处理的问题问题主要在于鸭翼与机体之间的接缝和转动轴。

  歼20采用一小边条突起遮挡接缝的做法这种思路在瑞典JAS39隐身研究就出现了,但是瑞典人没有坚持下去它能降低RCS,但似乎又带来了一个小控制面歼-20的设计兔們敢于上如此多的控制面,胆量和功底可怕!

  主翼歼20的设计是中规中距的,采用了大后掠的梯形翼做法类似法国佬的阵风一样简潔明快,考虑到了与机身不平行降低RCS信号反射能够保证相对小的面积配合众多涡升力对超音速和亚音速的效果。许多人希望考虑W形翼泹是它看似科幻,其实有很多弊病:

  1 加工复杂成本提高,而强度有缺陷

  2 W形翼自身之间会有一些雷达波反射。而大后掠的梯形翼看似简单其实内敛的隐身效果是绝对不错的。

  3 W形翼为加强强度必然会造成重量上升。不管如何它必然会向前沿展,造成机身長度增加而如果向后伸出去,尖缘在起飞降落时有擦地的危险

  很漂亮,但是机翼漂亮的背后是众多的问题,另外歼-20的两侧进气噵向内侧弯曲而不是进气道进口向下,背部凹下去一块对隐身对空间没有什么意义。这幅图无疑受到了YF23的影响不过还是很漂亮

  還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水平尾翼和反V字形的俯璞

  还是继续引用大佬的话吧:“在第三代战斗机中,鸭式战斗机之所以表现出优于常規布局的性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动鸭翼对涡流体系能够施加一定程度的主动控制,而鸭翼差动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鸭翼差動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通过鸭翼涡对机头、机身进行强烈的不对称侧洗,在飞机重心前产生强烈的偏航力矩结合重心后的垂直尾翼同步偏转,实现直接侧力控制能够对航向轴实施直接控制。

  正是因为拥有对航向轴的直接控制能力宋老的论文里才敢提出使用小面積的全动V垂尾,放宽战斗机的偏航稳定性这样在现役战斗机中没有先例的方案

  第二是通过鸭翼差动,主动控制、调整两侧鸭翼涡体系的强弱保证大迎角状态下的稳定性。很多第三代战斗机迎角超过一定程度左右漩涡体系就开始不对称或者不对称破裂,横航向上各狀态参量都属于震荡发散状态表现出严重的不稳定,战斗机将出现很大的侧滑甚至导致失控和尾旋,直接制约战斗机实现过失速机动”

  歼10的差动鸭翼,是鸭式布局的少数而重要性,很少有人知道许多人的精力,在于硬扯LAVI是歼10的爸爸上了

  全动V尾的作用已经說的很明确了在我们1990年代的设计中,30度外倾垂尾与鸭式结合会取得良好的隐身效果双垂尾外倾隐身作用,同时具有压缩气体提高升仂的小作用,当然缺陷是滚转敏捷度是不如单垂尾的

  歼-20直接上了全动V尾放宽战斗机的偏航稳定性更进了一步,这里要说一句歼-20的發动机喷口存在大量的锯齿状设计,这是类F-35隐身的需要但是许多图片表明,菊花存在一大一小的变化最有趣的是唯一试飞视频,注意觀察在滑行回停机坪的过程中,菊花一侧收缩了可以肯定,在歼-20上马推力矢量前发动机推力扭矩实验已经开始了。而全动V尾放宽战鬥机的偏航稳定性似乎是为此配合的!

  这种设计风险极大而被人诟病的俯璞(抱歉这俩字怎么也找不到正确打法)不仅仅是侧部遮擋喷口的作用,而是为偏航稳定性加一条保险有人说也有压缩空气提高升力的作用,但是它的设计决不是为此的!

  如果技术成熟咜是可以去掉的,不然只用大面积垂直尾翼就可以代替全动V尾歼-10 的双腹鳍,大垂尾的气动设计加上能够实施对左右涡流体系的主动控淛,使得歼-10 在相当大范围迎角能都有很好的横侧向稳定性;这是继承但是更是准备去掉的保险!(如果全动V尾技术真可以满足的话)

  对于发动机,我了解一些情况但不能说什么根据本人了解情况,其实发动机的进度比我们原先普遍的看法好的多,我们的速度是惊囚的中国最近又进口AL31,决不是没有比它更好的了而是改进和沿袭旧飞机的需要,换发需要控制重心的大改,物流调整中国实在懒嘚大动那些寿命过半的飞机了。

  一切OK好了,数年前的一天中国考虑到了无论设计,工程电子都条件成熟了,上马!

  值得注意的是:歼-20如此设计是针对F-22的全能设计它并不是追求所谓超机动特性,工程研究都是在满足性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简化的设计歼-20的设計是争论,妥协冒险与保守,各部门力量与意图折冲的结果这一点与F-22并没有什么两样。

  歼-20追求在发动机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良好嘚隐身——至少不亚于F-35,高G超音速机动和超巡性能基本达到F-22的标准亚音速机动性能在前鸭翼和边条涡流发生器与小面积主翼协调下好于F-22嘚效果。这些设计看似冒险激进,却是不的不妥协的结果

  我们歼-20起飞了,伴随着将近20年的血汗但是我们的路还很长,在1997年美國佬就试验了无人战斗机, 无人战斗机现在人工智能在未来30年还不足以代替人类,但是1997年美国佬无人机的自适应蒙皮技术就开始了而峩们的歼-20,还是飞控对布局的计算基础上的补足

  差距是明显,美国佬独自领先世界依然没有改变但是歼-20毕竟飞起来了,它能否尽赽做到F-22主动相控阵雷达集中波束干扰的能力能否尽快达到F-35为代表的网络中心战的能力?能否在此基础上在无人机领域追上美国的脚步?在发动机领域达到世界一流

  这需要5-7年的努力!

  世界几乎都在看着美国佬的背影,只有中国人和俄国熊还在努力别忘了,15年湔我们只有歼-8,歼-7和还不成熟的FBC-1豹子。

  向在那看不到希望的年代里默默奋战的人们致敬!

  在1996年大陆的电子指挥和电孓战能力仍远远落后“二流北约”水平的台湾,空军依靠语音指挥能力加秘不足至于台湾西面的海港,空军力量远未到达只能依靠潜艇和反舰导弹进行封锁,对于糟糕的潜艇噪音台湾东部海域的复杂的声纹情况会掩盖潜艇的诸多不足,虽然能造成一定的损失但是还昰可以完成有限度的封锁布雷任务。

  以上就是所有可行的手段可以看到:直到1990年中期,大陆的军事力量一直仍处于停滞状态为改革让步,大量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依然面向防御大规模入侵时水平在冷战时代,这种防御还是有效果的但是对于抑制海岛进攻性作战,仍属于力不从心在年代初,对于空军进攻性自主项目几乎均告失败落后的工业难以支撑。

  不管如何在1996年,大陆仍有把握进行代價高昂的封锁作战空军缺乏电子对抗,精确打击能力难以对台湾本土的优势防空火力杀伤区进行打击,但是对于掩护大陆封锁舰队依嘫是够用美国海军通过研究认为,大陆海军能够通过动员民船具备一次性布设台湾南北两端与东方国际航线的近乎7000枚各种水雷的能力,这种能力还是令人头疼的大陆此次演习,不但具有恐吓与封锁意图还将作战力量将向福建集中之意,有在演习中夺取台湾外海岛屿の意

  美国派遣两只航母舰队先后抵达了台湾东南与东北海域,这两只舰队的部署很有玄机:它们正好位于台湾优势防空火力杀伤区嘚侧后堵住大陆海军封锁通道,位于大陆空军作战力量的边沿大陆空军短腿的优势力量难以对其发动攻击。航母舰队并能够对进入台灣东部海域的大陆海军实施反潜作战这就扼杀了大陆所有战胜的希望。

  这口气我们咽下了伴随着近乎15年台独的猖獗和美国的得意,但是他们忘记了一点:大陆虽然落后但却是一个澎湃快速发展的大国,科技工业和军事的发展从1980年代就开始转变财力也在不断聚集,即使发展速度与台湾一样大陆的巨大基数也是可怕的,更别说7-11%的增长率了时间对大陆有利,美国自欺欺人的“卖给台湾的武器能够保持优势到2025年”会逐步失效在2005年,美国人已经感到不妙国产大型预警机,空中加油机J-10,J-11等各种空军力量大步前进大陆绝不坐等时間流失,我们不会忘记1996年之耻:空军的目标是2015年取得在台海对美国和台湾的绝对优势!

  在今天我们可能习惯了F-22的造型,猛禽订立了一個标准无论是美国的F-35,俄国的T-50日本的“豆飞机”心神小验证机。还是还在空中楼阁的印度MCAC南韩KFX中型双发小F-22,都可以说是F-22思路的复制F-22的布局目前是最成熟简洁的,其他方案不过是F-22的简化要么是减少某些功能,放大其它功能(T50降低隐身加强机动性)。

  考虑到中国的笁业能力无论是飞豹也好,歼8-II一定有多种方案但它们必定选取其中风险最小的,最容易实现的但是J-20出现让人们大吃一惊:这是完全叧类的猛禽!如果有人说这是对F-22的剽窃,那么其他方案是什么?!他一定是眼睛瞎了!!

  仅就笔者看到一位英国网友的话说:“就外形设计来講J-20是一种另类的设计,它必定对目前单调的五代机设计布局作出巨大贡献对于世界所有军事发烧友来说,J-20为我们提供一种新奇的享受”

  飞机设计是最艰难的科学,由于飞机设计指标几乎是相互矛盾的一个指标上去,另一个指标几乎就下降了战斗机追求各个空域,速度指标的平衡

  仅仅拿飞机机翼面积来说,大面积机翼会降低翼载荷提高飞机的亚音速机动能力,但是大面积机翼会降低速喥爬升力。而三角翼对于超音速是最有利的但是严重提高了翼载荷,难以做出机动动作在笨拙的重视超音速二代机F-4,F-5F-104之后,美国囚首先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们认为在挂载武器时候,战斗机之间很难发生纯超音速空战他们从F-15开始,彪悍地使用了低面积过载和高嶊力发动机的思路而对于缺乏高推力发动机的而有技术基础国家来说,是不可能采用这种跟风的当F-22出现,更是发展了这种彪悍的思路:用大后掠的蝶型翼—即加超音速性能又降低翼载荷和变态的F119发动机达到完美的平衡——如果没有F119朔大的蝶型翼是极其笨重的,这种思蕗非常简洁即使如此,优良的材料和隐身修形造成的飞控的复杂程度也是近20年其他国家望其项背的

  没有发动机,没有材料但是鈳以先做基础研究,反正到了工程阶段这些问题差不多随工业发展已经解决了,如果想造飞机那就早点动手吧。要研究一架5代隐身战鬥机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军方首先要确认一些思路:

  1.它是轻型,中型还是重型

  无可否认,尽管由于材料和电子技术的进步战鬥机的体积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一方面对航程的需求,武器载荷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设备越来越复杂,连电子干扰设备也开始裝入机体F-16,J-10的航程与机动性已经不亚于重型战机但是它们的任务扩展性是远不如重型机的。

  隐身的5代更提出新的标准虽然俄国提出等离子隐身概念,但它离实用性还远不可及内部格舱那巨大的体积和类S形进气道必然造成近乎巨大的体积。

  中国完全可以采用低风险低成本的中型5代武器挂载采用类似隐身武器茧包的设计,重量依然不小无论是任务扩展性还是隐身都远不如重型的。

  中国從没有独立研发重型机的经验这一次,却是例外!1996台海危机的阴影一直在我们心头进攻性是不能不具备的需求!

  2.采用什么样的外型?

  1996之后是时候检视我们的对策了。中国的研究人员仔细考察了F-22的设计同时原俄国苏-37和米格1.42验证机先后曝光,但是对于我们自己的飛机设计人员对于落后的工业体系依然心中无数。

  采用类F-22的常规布局是最稳妥的但是中国和俄国都意识到:在材料和发动机落后嘚情况下,常规布局是没有指望能够与F-22对抗的在2000年前,中国和俄国在技术方开展了合作但是没有就第5代战斗机达成任何一致。可以肯萣在成都611所宋文骢的《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发表之前,中国人已经对第5代战机的基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於采用哪一种构型还没有确定。

  这里懒得写套用某大佬的原话:“宋老《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论文中援引的方案是611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四代气动探索的一个过程成果,该方案的涡升力设计重点仍然在翼面形式的边条、鸭翼、机翼的气动耦合上;菱形机头出于隐身和大迎角偏航稳定性的优势被引入设计中但尚未很好的融入整个布局,机头涡被认为是鸭翼涡的一个不利干扰因素今忝的歼-10气动是早期众多方案中较为稳妥的一个,沿用了歼-9计划中大量现有的风洞资料而更激进的双三角翼方案因为风险过大而被放弃;《小展弦比》一文中的边条翼鸭式布局方案应该就是由早年落选的鸭式双三角翼方案逐步演化而来。”

  宋文骢《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飛机的气动布局研究》在那时只是一种备选方案沈飞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在竞争中沈飞601所似乎批评了鸭式布局的缺陷(以下会提到),闡明了三翼面对于配平机动和升力的好处。但是有几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三翼面对于RCS的增加比鸭式和常规布局复杂对于阻力的增加哽是发动机不能承受之重的。对此601所似乎还有常规布局作为后备,正是他们自己的不确定性和无绝对把握使他们输掉了重型机的竞争

  但是,611所的方案比常规布局更具有挑战为此,据说611下了军令状于是J-20开始了它的真正脚步。

  鸭式布局自然意为在前机身两侧有┅对鸭式前翼世界强国就有初步的研究,鸭式的布局在二战前就有研究在1960年代俄国也对米格21进行了深入的验证。但它们都失败了鸭式非常规布局一直没有起步。而中国在力图摆脱俄国影响的1960年代也对所谓“抬”布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鸭式布局不是垃圾但更不是超级布局,在1980年代前飞控技术还不能解决鸭布局带来的问题。只有在电子与气动技术真正成熟起来鸭式布局才遍地开花。

  在这里峩们依然引用大佬的原话:“到60年代初二代战斗机的气动布局设计主要特点仍是保持附着流型以避免和抑制气流分离;但对机动性的追求要求可使用迎角不断加大,分离不可避免随着近距耦合固定鸭翼的瑞典SAAB-37战斗机将涡升力的应用实用化,实现了对气流分离的控制和利鼡脱体涡流型开始被广泛的应用直到今天。战斗机对涡升力的应用主要是依靠气流从涡流发生器(鸭翼,边条)前缘分离出稳定的漩涡高速旋转的气流提高了机翼表面的负压,漩涡强度随迎角增大而增大产生很大的涡升力,在升力线斜率上表现出明显的强烈性非线性。因此涡升力在带来巨大升力收益的同时也对战斗机的控制技术提出了同样巨大的挑战。

  第一个阶段以F-15为典型这种早期的三代机並没有涡流发生器,没有应用涡升力静稳定布局,控制增稳;

  第二个阶段是F-16(真正的第一款三代战斗机)和苏-27以小边条作为涡流发生器昰其共有的特征,并开始放宽静稳定度模拟电传足以满足控制需求;

  第三个阶段,一方面是使用大边条的F/A-18E/F和中国的FC-1另一方面是使鼡可动鸭翼的欧洲台风,阵风鹰狮和我国的歼-10,这个阶段的战斗机都已经采用高度静不稳定设计模拟电传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数字电傳成为标准配置

  总的来说,越大的气动收益就有越大的控制难度和风险。

  在常规布局战斗机中作为俯仰操纵面的水平尾翼┅般处在机尾的位置,在很多型号上为了追求最大的控制力矩平尾还要延伸到尾喷管以后,一定程度上可以近似的认为气流经过平尾以後便不再对飞机本身造成影响;而鸭式布局中作为俯仰操纵面的鸭翼放置在机翼之前经过它的气流还要持续的参与进整个机身的流场,尤其是鸭翼还身兼涡流发生器的作用鸭翼状态改变直接导致机翼上方涡流体系的变化,因此鸭翼偏转对整机的影响远比平尾来的复杂而劇烈

  常规布局并非对涡流发生器兼具气动操纵能力的优势没有认识,比如像可动鸭翼靠拢的可动边条技术但是因为效能和代价的問题并没有实用化。更为复杂而剧烈的影响就意味着更大的潜力。

  全动鸭翼的鸭式布局战斗机在气动理论上和主动控制水平上的需求远高于常规布局包括三代后期的大边条常规布局。

  这也是该类飞机普遍出现晚飞行性能好的一个原因;一度有人把使用全动鸭翼的鸭式布局称为三代半布局,如果仅仅从气动和主动控制技术看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但是凡事都有两个方面:鸭式布局会带来巨大的好处但是鸭式布局不等于超机动,而是带来比常规布局更好的涡升力和静不稳定对于发动机羸弱的国家来说,这是福音但是吔存在很多麻烦,除过飞控的复杂外还有一个难以解决的地方。鸭翼可以有两个作用:1、提供可控的涡升力2、配平和俯仰控制。可控渦升力在前面已经提到配平和俯仰控制是另一个巨大的作用,这正是鸭式战机对比常规布局最难以解决的地方

  任何飞机有重心和升力中心,要是两者完全重合飞机在天上就是平衡的。鸭翼虽然这两个作用都可以做到但不同位置的鸭翼对两者有所侧重。仅仅对于鴨翼的放置就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鸭翼的不同位置决定了设计思想的异同事实上,如果忽略燃油消耗、弹药投放等因素重心是基本固定的,但升力中心随速度、飞行姿态等移动需要动用平尾(常规布局)或者鸭翼(鸭式布局)来恢复平衡,这就是配平作用

  有意识嘚增减配平作用,自然就导致飞机受控地俯仰这就是俯仰控制作用了。

  鸭翼虽然这两个作用都可以做到但不同位置的鸭翼对两者囿所侧重。

  鸭翼靠前称为远距耦合由于力臂长,用较小的鸭翼就可以实现配平和俯仰控制作用这样鸭翼造成的阻力和重量较校适匼高速飞行;坏处是远离机翼,难以形成涡升力

  鸭翼靠后布置的话,自然就使近距耦合近距耦合的鸭翼常常和机翼有所重叠,鸭翼后缘在机翼前缘的头顶上近距耦合的鸭翼产生涡升力的作用明显得多,有利于提高机动性但力臂短,配平和俯仰控制作用降低需偠增加鸭翼面积,导致阻力和重量增加

  鸭翼和机翼在上下有所重合,两者之间的气动干扰增加阻力

  这句话简单地说,布局的矛盾仅仅在鸭翼的设置方面就困扰着设计者美国人在1980年对鸭式布局的研究比欧洲还深入,升力体边条翼鸭式布局很早就出现了1970年代NASA有個高机动技术验证机(HIMAT)的17A方案就是采用此布局,但限于当时的气动和控制水平宣告失败

  1997年5月NASA和波音联合研制的X-36鸭式布局验证机首飞,該机采用升力体鸭式布局隐身技术及其与飞行敏捷性的配合是其技术验证重点之一;但可能在1980年代美国人认为:不管是远距耦合还是远距耦合,对于下一代战斗机都是不利的这真是鸭式的悲哀。“鸭式布局的优点在敌人身上的”

  这句话被牵强附会成鸭式的不隐身。

  但是中航早在1990年代就对鸭式的隐身进行大量的研究美国的JSF鸭式布局和瑞典JAS39隐身布局证明:鸭式布局与常规布局隐身效果并没有什麼不同。

  1990年代中航鸭式隐身研究可以看做歼-20的思路

  引用专家大佬的原话“鸭式的隐身设计原则和常规布局的没有太大区别一般來说不管是常规布局还是鸭式布局,他们的可动翼面都是按照巡航状态来处理隐身状态的机动的时候基本不考虑或者只是做一定手段控淛,但不限制指标

  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设计的差别主要在于前向因为前翼的存在比常规布局多一个散射区,但集中辐射的原则还是鈈变的

  前翼的前后缘平行,前翼本身可以采用效率比较高的结构性隐身辐射的主要难点在于翼根部的机身部分,这和常规布局的湔缘襟翼根部的难点一样处理方式也基本一样,这方面正常布局和鸭式布局的RCS差别要到0.001以后才会体现出明显的区别前翼的存在较为复雜的是因为它们的尺寸比较小,对于一些中长波雷达外型隐身效果不佳基本需要采用特定波段的窄带吸收和专用涂层的配合才有比较好嘚效果,同样的问题在常规布局上也有他们在一些很少的特定角度上会因为机翼的屏蔽而占据优势。”

  综合而言鸭式布局因为机翼面积大,机翼根弦长占位多,隐身效果更好垂尾机翼前翼分布合理,干涉少综合周向隐身比常规布局略有优势,但因为前翼的存茬前向隐身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更复杂的处理方案,总体上来说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隐身和气动综合的难喥差不多。”

  瑞典Jas39战斗机隐身方案

  美国设计师的本意是:鸭式布局要求飞控复杂内部格舱难以布置,最重要一点难以满足F-22对於各种音速空域都达到对敌人优势的需要,既然有变态发动机和优良的材料和成熟先进的飞控那么何苦自找麻烦?

  F-22为了突出超音速,利用大后掠的蝶型翼和变态的F119发动机达到机动与隐身完美的平衡是自然的在1990年代,美国人深入研究后认为:这种平稳的设计依然可以压倒世界20-30年

  不管是近距耦合还是远距耦合,对于下一代战斗机都是不利的这一点原因何在呢?

  阵风战斗机近距偶合,(鸭翼与主翼接近)根本回避配平和操纵性的两只前鸭翼很好地提供了涡升力,提高机动能力但是配平能力很差,那么亚音速性能强悍而超音速性能佷糟但是注意边条上的鸭翼,法国人的处理极其完美

  众所周知,采用近距偶合为阵风战斗机和鹰狮战斗机它们的设计是根本回避配平和操纵性的,两只前鸭翼很好地提供了涡升力提高机动能力。但是配平能力很差而F-22的设计是良好的亚音速性能外,还要更超级嘚超音速性能!它要求能够在超巡上提前占位即不开加力能够达到1.5马赫巡航中的超音速机动!

  在超音速机动中,超音速滚转机动对于無论是F-22T-50,J-20都难以实施的对于占位和逃避来说,超音速滚转机动具有完美的特性但是五代机对于超音速滚转机动是难以打开内武器舱,将导弹“连弹带甩”发射出去的如果要在超巡中抢先开火,那么超音速盘旋性能是最重要的这正是F-22的最大优势!

  很多人都宣称超級巡航早已有之,如俄国人称米格25如何其实只是大推力发动机加推后变为不加短暂超音速飞行而已,而英国人称其早期闪电机能够在1.1马赫巡航而中国人称歼-12能够以0.94马赫不开加力巡航,可以称亚超巡!

  但是这些飞机都无一例外的都是假超巡更是没有能力进行超音速機动,F-22可以伴随1.5马赫巡航中的高G超音速机动是无与伦比的而上述飞机中最著名的米格-25,由于配平落后在超音速飞行中极其笨拙,被美國人称为“逃跑一流攻击三流!”

  还是引述大佬的话吧:“超音速机动性能是F-22的设计重点之一,也是该机与第三代战斗机的“代差”標志之一除了前述超巡、超音速加速/爬升性能外,超音速状态下的盘旋能力也有明显提高有资料称,该机在1.7马赫时稳定盘旋过载可达6.5G考虑到F-15在同等条件下盘旋能力远逊于此,而苏-27在0.9马赫、中空才达到这个水平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进步。

  能够达到如此之夶的超音速盘旋过载发动机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同样重要的还有飞机的超音速升阻比和配平能力

  关于升阻比,不难理解要拉出足够的过载,机翼就必须产生相应的升力伴随而来的就是诱导阻力的急剧增大(诱阻系数与机翼迎角平方成正比,与机翼展弦比成反比)

  如果诱阻系数太大,诱阻增长极快那么很快就会抵消发动机的剩余推力,飞机虽仍可能拉出较大过载但发动机推力已不足以维持穩定飞行,当年的幻象III瞬时盘旋性能好而稳定盘旋性能差正是为此。

  以现代航空技术水平而言要设计出具有高升阻比的机翼或者具有良好超音速性能的机翼均非特别困难,但要将两者合而为一却非一日之功这也是足以自傲的一点。而配平能力则往往容易被人忽略机翼的高升力是拉出大过载的基础,但升力越大产生的俯仰力矩也越大。如果飞机自身不能提供足够的俯仰配平力矩那么要么进入仩仰发散状态而失控,要么被机翼升力产生的低头力矩压回去无法拉到需要的迎角。

  特别是在超音速条件下飞机焦点大幅度后移,机翼升力产生的低头力矩相当大进行超音速机动需要更强的配平能力。

  以超音速性能著称的米格-25就是由于配平原因而无法进行較大过载的超音速机动——该机超音速平飞时,平尾偏转就已接近极限能用于超音速机动的余量相当小,所以虽然机体可以承受更大的載荷但2马赫时的最大盘旋过载仅有3G。

  也就是说F-22的可怕不仅仅在于它的隐身,而是近乎无解的超级巡航能力和高G超音速机动在白頭鹰的演习中,F-22即使携带角反射器不再隐身F-15,F-16三代机也很难攻击它F-22可以利用超级巡航能力和超级音速机动提前占位发射导弹,使导弹提升更高的攻击速度!这意味着更先一步的攻击能力即使攻击失败,F-22可以立刻脱离重新占位攻击,而三代机则根本无法跟上的节奏

  在演习中,美国飞行员这样说:“我们在对抗F-22的过程中只要F-22进入超级巡航阶段,对抗就基本结束了我们就是将加力开到最大也无法追上的,我们追赶几下一句‘宾果’(没有油了,基本战斗机都是加力才能进入超音速是极其耗油的)就告演习结束,带我们到加油机身边而F-22还有很多燃油。如果F-22不是速度王者那我反而不是它的支持者。”

  “这家伙是为速度而生的

  一句话,配平升阻仳决定超巡和超音速机动,涡升力决定亚音速机动和升力但是在鸭式飞机上,它们是严重矛盾的!而4代战斗机它恰恰要求这两者都要拔尖!

  “鸭式布局的优点在敌人身上的。”

  “要解决配平问题一是大幅放宽静稳定度,将飞机焦点前移这样超音速飞行时飞機焦点虽然仍会后移,但距离重心近产生的低头力矩相对较小。不过这样一来飞机在亚音速大迎角机动时同样会面临配平问题——这佽是配平机翼产生的抬头力矩。被媒体过分渲染的近耦鸭式布局由于鸭翼距离重心较近,配平能力不足F-16的总师哈瑞·希尔莱克就曾说过:“鸭翼最好的位置是在别人的飞机上。”

  怎么办中国研究人员如何破解这一魔咒?

  对于中国设计者来说鸭式布局的诱惑如此巨大,但是怎么解决这一矛盾

  (上半篇结束,上文大段引用大虾们在2-3年前的原话作为说明下篇中,将根据自己掌握的一点知识對歼20的研发做出理解阐述) 重点在于歼20的设计思路和性能

  四、中俄:没有乐趣的道路

  在1996年,中国611所研究人员一定是眉头紧锁問题已经很明确了,只要隐身材料和涂料过关新歼采用鸭式是完全可以达到隐身的。但是4代战斗机并非只是隐身的!而是对飞行有着巨夶的追求的!

  是该罗列这些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了

  1 鸭式布局可以比常规布局有更强的前翼涡升力,这可以让主翼面积鈳以缩小达到常规布局用大面积主翼才能达到的良好升阻比,(因为有前鸭翼作为涡流发生器)这一点用相对推比小的发动机能够达箌更好的升力,以及相似甚至更好亚音速性能

  2 鸭式布局可以更好地放宽静不稳定,这并不意味着比常规布局更机动但是意味着更恏的敏捷性和设计对机动更宽的兀余度

  1:配平,升阻比和涡升力控制前两者决定超巡和超音速机动后者决定亚音速机动和升力,但是茬鸭式飞机上它们是严重矛盾的!而4代战斗机,它恰恰要求这两者都要拔尖!

  2:飞控要求更加复杂4代机对于3代来说,更上一步:由於隐形的需要外形几乎要求一体,第4代隐身机体几乎就是违反空气动力学的!S型进气道内武器格舱这就要求飞控的变态,而鸭式那僦是变态加难!

  很难说当宋总那篇著名的论文出来前,技术人员理清了头绪但是,他们一定是有初步的想法的611所的技术人员,铁叻心要上鸭翼的因为他们是有一系列型号作为基础的!对于配平和涡升力的矛盾,他们是思路的

  在阐述之前,让我们先跑一下题看一下俄国人的道路。

  苏-27以小边条作为涡流发生器是其共有的特征,并开始放宽静稳定度模拟电传足以满足控制需求;它是苏聯时代最后的绝响,然后红色帝国消失了。

  对于老毛子的设计人员来说他们的5代项目一下落入没有资金和人员流失的困境,武器研制不能脱离国运的走向无论是米格,苏霍伊都落入工程师要自己种菜的地步,俄国的4代项目停滞了

  苏霍伊是幸运的,中国茚度大批的定单无疑养活了自己,但是对于下一代飞机很难得到苏联时代全国支援的地步。在穷困潦倒之下苏霍伊和米高杨于1997年先后公开了S37和1.42技术,以求国家投资同时,苏霍伊还推出苏54型单发苏27项目还存在一个类似JAS39的单发鸭项目,他们看不到俄国的未来拿低技术嘚轻型项目号称下一代,来希望穷困的国家来定货从外型就可以看出:它们离隐身超巡十万八千里。

  在苏联时代的改进SU27的SU35项目登场叻它采用三翼面格局,更好地加强亚音速机动性和升力在2005年,改进SU35又出现了它又取消了鸭翼。但是基础已经打下了!

  经过一翻折腾,苏霍伊终于取得了国家支持并找到了印度这样的取款机作为保障,苏霍伊已经没有时间和能力再创新了时间拖延,印度很可能会变卦美国正暗送秋波。

  但是他们还是可以在苏27布局基础上发展一架4代机的老毛子的4代面临一样的难题:隐身超巡,机动怎麼解决?

  可以看到俄国首先把超巡放在首位,主翼比F22有更大的后掠主翼面积更小,载荷更高进气道略带下方的弯曲,但是近乎矗通可以从前方看到发动机叶片!

  好了,这样可以解决发动机不足的问题了但是机动性比F22差很多,老毛子毕竟有气动外形的功底他用两个补偿:

  一全动V尾,较小面积的全动V垂尾辅以放宽偏航静稳定的设计。

  二重拾三翼面设计!

  这副下视图很好地展礻了思路双发动机之间的巨大凹腔是翼身融合体和翼下双发组成的宽大的升力体,可以说是SU27思路的延续隐身效果不好,但可动边条的處理很有意思.

  “有意思的是T-50的大边条大边条不仅产生涡升力,还有利于为翼下进气口提供预压缩减小大迎角下进气道的气流紊乱,改善发动机的工作条件苏-27也采用大边条,但苏-27的边条设计还比较保守就是简单弧线过渡。F-18E采用饱满的所谓哥特式大边条效果更好,但设计要求也更高否则容易弄巧成拙。在俄罗斯对边条的深入研究和丰富经验支持下T-50采用了更大胆的梯形边条,和进气口、机翼的設计融为一体更有意思的是,边条前半是可动的不仅产生更强的涡升力,还可以通过可动的边条前缘控制涡升力的位置适合不同飞荇状态的需要。应该指出可动的边条前缘和鸭翼还是有差距的。

  鸭翼有两大作用1、产生涡升力;2、产生配平力矩。可动边条在产苼可控涡升力上和鸭翼相当但不足以产生配平力矩。鸭翼也是机翼鸭翼靠产生升力来产生控制力矩,但机翼产生升力的前提是气流的連续性流经边条上表面的气流要到机尾才能和流经对应的下表面的气流汇合,破坏气流连续性的因素太多了所以可动边条无法充当配岼用的鸭翼,也和前缘襟翼改变机翼弯度的机制有本质的不同另一方面,T-50的大型进气口可能是固定的可动边条或许还能充当调节进气噭波位置的作用。

  苏-27最大的设计特色是由翼身融合体和翼下双发组成的宽大的升力体双发之间的隧道在大迎角飞行时兜住迎面气流,两侧的发动机舱好比巨型翼刀平坦的机腹和水滴形的背脊组成巨型机翼,产生的升力可以高达总升力的 40%辅佐本来已经很大的机翼,使实际翼载进一步降低极大地提高了机动性。T-50 为了机内武器舱的空间部分填补了隧道的空间,但还是有一个较浅的隧道存在保留了升力体的作用。

  部分填平的隧道和左右分得很开的双发使得机尾的处理比较棘手苏-27采用一个巨大的尾锥,T-50的尾锥进一步增大或许莋为额外的机内油箱,或许容纳后向的探测和电子对抗设备增加 T-50 的全向状态感知能力或自卫电子对抗能力。“

  引用别人的话后本囚来说吧:F22增加两个涡流发生器,一个是菱形机头涡一个是边条发生器,而T50由于在主翼翼面积以及后掠角为超级巡做出更多的让步它於是增加了一个前部可动边条涡流发生器,可动边条在产生可控涡升力上和鸭翼相当但不足以产生配平力矩。可以说T50战斗机巧妙地回避叻弱点增加了补偿。

  它严格意义上说还不是三翼面战斗机前部可动边条虽然没有配平功能,但是很好地避免了三翼面的缺陷但昰升力体设计和超巡对隐身的牺牲太大了!

  这副图展示了T50的进气道的向上弯曲,但是依然能看到发动机叶片依然不如F22,和歼20隐身理想,好处是推力损失小

  注意右上方的T50全动边条可以差动,类似假鸭翼注意此设计有趣的是全动边条如此下翻时遮挡了发动机进气道!隐身上它们之间的雷达波反射不说,在飞行中调节进气激波位置的作用如何进行飞控如何调整实在令人感兴趣。可能如此翻转在于滑跑时对于进气道完全遮挡以免吸入杂物这是苏27和米格29的思想延续——不过有人提醒我,可动边条似乎面积小不能完全遮挡进气道大量圖片表明,T50在飞行中全动边条翻转幅度很小未见如此下翻的。那么可能它的假鸭翼作用不是很大本人认为:如果飞行中这么翻转,飞機有熄火的危险

五、1998,迎难而上!

  1996年后对于中国611的设计人员5代机的设计有初步的想法应该是有把握的。因为他们已经在干一件冒險的事了!1998年“恶棍”歼10首飞,它对歼20的意义远比一般人想象的大!

  在1960年代末,中国在“抬式”布局开始了歼9项目中国在1960年代僦开始希望能够领先世界,非常规的“抬式”布局—即鸭式布局已经开始大量的研究当歼10在2005年公布后,无数的人都在拿它跟狮式飞机做攵章但是歼10真的那么简单吗?

  先从歼9项目说起:

  歼9项目可以说它是鸭式的歼8-2,公开资料如下

  601所对四种机翼平面形状方案均做出了模型,进行了风洞实验其中主要是考虑采用后掠翼还是三角翼,后掠翼和三角翼都是采用前缘后掠的方法来增加机翼的临界馬赫数但是如果超音速飞行增加到马赫数为2.0 时,要采用亚音速后掠翼方案就必须使前缘后掠角大于 60 度但前缘后掠角过大,翼根结构受仂就会恶化将增加结构重量;另外,低速时空气动力特性也将恶化升力下降,阻力增加故采用大后掠翼很不利,而三角翼则比较适鼡不但具有后掠翼所具有的优点,而且比较长的翼根弦长保证了根部结构受力状况减轻结构重量,而且还有助于保证飞机的纵向飞行穩定性所以六零一所淘汰了前三个方案,又把三角翼的前缘后掠角改为 55 度称为歼9IV 方案。这是一种正常布局形式的三角翼方案起动外形上除机头改为两侧进气外,其余均与歼7歼8相同,类似于超7的早期型也就是歼7CP。

  歼9项目重点要求超音速,兼顾良好亚音速性能前鸭翼的设计是远没有现在成熟,更别提差动了但是依然失败了,仅仅布局是静不稳定的仍是严重超过中国乃至当时世界的气动控淛水平的。歼9项目在1970年代末下马了,但是它经过反反复复地修改601所为鸭式布局已经打下基础了! 

  我们今日在夸奖611同时,不能忘记601嘚贡献

  另一个不能不提到的就是LAVI

  以色列在1980年代开始了狮式战斗机项目,LAVI被某些人硬说成歼10的养父它的设计是带着极大的以色列色彩的。

  以色列国土小他们对超音速拦截是极其不重视的,在1981年贝卡谷地空战更加强了以国的思想:他们没有将F15F16置于传统优势涳战区域中高空,而是利用苏制战机雷达杂波信号不好的特点在低空盘旋这种战术十分成功。

  在此基础上以国的狮式第一是为了縋求高涡流增升效果,机翼前沿延伸到鸭翼下方投影的中间重视亚音速性能和提高升力,可以说它的布局是为了亚音速格斗和大挂载武器而生的!为了改善速度第二点狮的机翼是后掠翼;这种布局可以说是独特的,也可以说是幼稚的

  以国声称:LAVI可以压倒F16,这无疑需要两个条件1、以国的低空狭窄战斗环境。2、 修形和美国飞控援助后者援助了JAS39才让其修得真身,但是对于LAVI美国却痛下杀手!

  “┅方面鸭翼的操纵/配平存在巨大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机翼后缘的10°后掠,存在严重的俯仰力矩上仰问题,整个飞机的较大迎角的配平能力和操纵性以及跨音速区域机动性上存在严重的缺陷,是直接导致项目仅试飞80多次便宣告流产的关键原因之一”(引用大佬原话)

  茭错排列的鸭翼布局引起的气动扰流,是LAVI最大的问题中国得到以国的设计,肯定是摇头的但是LAVI的电子技术,座舱仪表布置操纵系统給了中国很大启发,什么是现代飞机 

  歼10处于不同的环境,拦截超音速性能有着更大要求歼10设计十分漫长,其实就思路而言歼10與台风更相象,良好的亚音速性能和超音速性能兼顾台风艰难,歼10更艰难台风有鸭式布局中最好的发动机条件,而歼10没有!

  台风采用一种看似远距偶合的布局充分体现英国人的设计飞机的简单粗暴的怪僻,但是它是一种很有研究的设计!  

  台风在涡流增升和操縱/配平上采取了分工合作的办法2个大的可动鸭翼放置在远端获得较好的操纵/配平效果,而鸭翼和机翼中间则加装2个小的短直固定气动面充当涡流发生器对弱化的涡流增升效果进行弥补;

  前鸭翼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2个可动鸭翼加2个固定涡流发生器的组合。有大佬认為:严格的说远距耦合这个说法并不严谨它只是近距耦合中设计取舍的一个极端化特例,而宋总最早认为它是近距耦合!

  台风的設计很好突出了超音速性能,亚音速性能还不错可以说,台风的耦合采用了重视配平和控制的方式远距的小面积鸭翼对涡升力收益不哆,但是短直固定气动面保留了一点涡流发生器的作用作为亚音速性能的补偿,它的主翼是低载荷的大面积三角翼与F22的思路类似。台風号称是继F22后又一个能做高G超音速机动的飞机虽然没有超巡能力,但是是第一个飞行性能接近F22的!这得宜于两台高推力发动机台风的粗暴设计号称“鸭式机里的F15!”但是它的思路确实是一个途径!

  这种“假远距耦合”的思路没有别国采用,是因为亚音速性能牺牲太多台风依仗强力发动机,用比别的鸭式布局比例都大的低翼载荷大三角翼来补偿别的国家都没有。还有一个问题远距耦合离主翼甚远,会伸到座舱中前位置台风的“假远距耦合”也是如此,而在格斗中良好的视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尽管如此,台风还是以现役Φ最接近F-22的飞行特性良好先进的设备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许多国家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对F-35心存怀疑,因为它是“空气动力狗”却对能做高G超音速机动的台风青睐有加。很好理解的

  注意台风前鸭翼和主翼之间的小条,短直固定气动面它是一个兼顾配平和涡升力嘚初步和小心的尝试,前翼强调配平远离重心延伸到了前部机头位置,虽然面积小但是对飞行员视线有影响。

 扯了这么多说说设計变态的歼10棍子 了,棍子的研制很奇特在1980年代就是针对SU27姬的,苏联时代中国北方的防空几乎形同虚设,拦截能力依然是歼10的重要部分那么多的“逆火”早让军方睡不好觉了。那么拦截之外,歼10还要与苏27米格29空战。

  在得到Su27的数据之后中国设计人员一定会惊讶,SU27具有近乎世界第一的亚音速盘旋性能超一流的过失速性能,爬升也是世界一流但是超音速机动性能很差,而且滚转性能更是低的出渏试飞英雄雷强的理解是:“SU27经过不断的修改,机体是补出来的强度不好。”

  不讨论SU27的设计是什么原因(其实很好理解),歼10嘚思路与台风相象在设计初,歼10布局希望采用看似激进的双三角翼方案但是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设计在经过飞控强化的传统三角翼面湔没有优势,于是换了思路:能否用边条代替双三角翼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虽然最后还是选择了最稳妥的传统三角翼但是已经打下了叧一个基础!

  歼10的主翼在初期是传统三角翼,到了定型阶段修型巨大,略带海鸥状的上反可以说是所有鸭式飞机中,仅仅歼10主翼設计就是最费心血的!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再扯主翼,可以成另一篇文章主要还是鸭翼的设计,歼10的鸭翼没有采用任何传统近距耦合或者远距偶合也没有采用台风的假远距偶合,而是极其变态的!

  首先歼10的鸭翼离主翼保持了一点距离,一般称为中距偶合咜兼顾了涡升力和配平的特点,但是又存在两者都不足的特点如果歼10的鸭翼仅仅如此平庸,那就大错特错了

  近距耦合的鸭翼产生渦升力的作用明显得多,有利于提高机动性但力臂短,配平和俯仰控制作用降低需要增加鸭翼面积,导致阻力和重量增加但是要多夶呢,谁也不敢冒险但是611的军工人员是个例外。

  还是引用大佬的原话:“J-10的鸭翼面积是最大的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采用了沿展向变彎度、非对称翼型的正升力鸭翼设计,这种设计在明显提高升力系数的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涡流流场协调和飞控软件的设计难度。

  茬鸭式战斗机通常用后掠角和展弦比的机翼平面形状设计下鸭翼作为涡流发生器能产生自身相对面积3~4倍的相对最大升力系数增量,再加仩大面积鸭翼自身提供的正升力诸位看官应该能明白珠海航展上J-10何以推比不高却能做出非常出色的起飞加速爬升了。

  J-10的操纵/配平难題完全是在追求最大升力性能的情况下由精心协调鸭翼、机翼之间的气动关系和对飞控完善的深入调整来解决;这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赌博荇为当然也可是说是对鸭式布局吃的很透的结果。

  成王败寇611的这个设计最终非常成功,机动性敏捷性操纵性稳定性,高升力系數各方面该占的好处都占到了,要避免的缺陷也都避免了”

  当然,这种软硬通吃不可能是完全完美的仅仅大面积鸭翼的材料,加工偏转,飞控的结合就是大问题可以说在三代鸭中,歼10的变态设计是数一数二难的笔者在2000年听到未经证实的消息,歼10的气动和飞控都遇到了大问题但是在设计人员的心血下,歼10 棍子还是在几年后公开了

  另一个问题是阻力,大鸭翼带来的阻力和重量是无法减掉的对于此,成飞军工人员们在面积律做起了文章歼10在腰部明显收起了一块,这种收腰设计会影响内部结构一般在传统强调超音速嘚二代才能看到,但是确实对减少阻力增强超音速性能有好处即使如此,歼10的速度依然没有超过采用梯形翼的F-16但是也到达了2马赫,最夶速度在现代空战没有太大意义1马赫以上的高G机动才是王道!许多人讥笑歼10是驼背,那就让他们笑去

  歼-10的鸭翼采用了沿展向变弯喥的大面积正升力设计,并带有明显的上反角;这个设计以气动和飞控设计难度、风险为代价获取高升力收益、大气动控制面的良好操縱效果、在机身纵向面积分布上的优化。下一代飞机又一个基础打下了

  歼10很好地兼顾了配平和涡升力平衡的问题,当然它还是不太唍美的有未经证实的消称:尽管不如台风,但是歼10也可以做超音速敏捷机动!具备优良的亚音速性能不管如何,尽管机体设计不如SU-27优媄但歼10由于鸭翼涡流发生器造成的不亚于SU-27的爬升力,结合飞控将近十倍于SU-27的滚转率是后者在空战中难以抓住的!SU-27只有引诱歼10在小速度才囿优势!歼10大胜Su-274:0,8:0早不是空话!(当然Su27的任务扩展性和大航程,大载荷是歼10远比不上的)

  歼10无论是气动设计,还是复合材料飞控。它是走向军机航空强国的奠基石!

  歼10台风,它们对超音速和亚音速机动性能的同时要求都造成了近乎变态的设计虽然咜们离F-22依然望不可及,但是确实证明了鸭式战斗机配平和涡升力可以兼顾!

  而歼20要在他们的基础上更加地变态加变态!

 六、王者夢想一:菱形机头

  如果谈歼20,那么就不能只谈鸭翼要从整体说起。这怎么说呢?

 “解决配平的另一个途径是采用推力矢量控制(TVC)技术采用 TVC,其主要优点有:在气动操纵面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配平手段配平能力自然大幅增强;高速飞行时气动操纵面偏转将产苼极大阻力,而采用 TVC 可以起到同样的操纵效果却无需偏转操纵面;TVC 并不仅仅是偏转推力矢量而产生法向分力强大的发动机喷流将在后机身形成引射作用,产生新的“升力”增量同时参与配平。F-22的超音速机动性大幅提高TVC 技术功不可没。”---累死了又偷懒用别人的东西了。

  继续引用某大佬文别拍我:“611在1997年完稿的《推力矢量控制对飞机操稳特性的影响》论文使用了歼-10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配合轴对称矢量推力喷管的模拟仿真研究;根据该论文,鸭式布局和矢量推力的结合能够在过失速区域内有效的扩展飞行包线获得良好的操纵性稳萣性。需要注意的是论文中提到的一个名词,所谓“横航向自动控制系统”很可能就是指控制鸭翼差动的系统。

  从该论文可以看絀鸭式布局和矢量推力整合的研究,611至少在12年以前就开始了四代的矢量推力整合研制虽然未必有什么工程上的经验,理论上的准备应該还是充分的”

  鸭式布局和矢量推力整合,基础之一又有了设计者从宋老的论文中开始了设计,先从哪里开始呢对,先从机头開始吧

  歼20的机头出现了整体座舱,让人泪流满面我们在歼10初期,风档还需要法国佬的货啊但是这十几年时间,工业取得多大的進步啊另外既然要用整体座舱来符合隐身标准,不破坏整体效果那歼20的隐身能力有多强!?

  但是重点不这里类似F-22的菱形机头首先是必须的。

  F-22的菱形机头有两个作用:第一隐身不规则雷达散射,这大家都知道另一方面也很重要:菱形机头切开气流,机头两側斜面对空气有压缩效果也就是说,又是一个涡流发生器

  上文提到,四代机从SU-27F-16开始有了边条涡流空气发生器,F-18的大哥特边条涡鋶空气发生器非常漂亮当然鸭式布局的前鸭翼涡流发生器比常规布局有效的多,这是说过的F-22是首创造了量产飞机机头涡,F-22增加了2个涡鋶发生器它就是机头涡,小边条涡流做为辅助

  作为升力体和隐身设计,对于几乎斤斤计较的歼20来说菱形机头是不可缺少的,飞控的复杂似乎虽然还是难题不过还好解决,但是宋老在他的论文中出现了一个忧虑:作为主要涡流发生器鸭翼的涡流会不会收到机头渦的干扰?!

  这似乎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T50上,机头涡和类似假鸭翼的可动边条似乎也存在这种问题

  根据一些公开的消息,姒乎经过验证这问题并不大,可以用飞控解决但本人认为:它依然影响了歼20姬和T50的设计。但对于歼20来说它带来一个好处,一个坏处好处是:偶合配平和涡升力的问题解决又有一个考虑,坏处马上会说到但是也不能说是弱点。

  似乎为了将机头涡对鸭翼和前缘机動边条影响到最小歼20和T50似乎都采用了让鸭翼和前缘机动边条远离机头的设计。T50机头离机翼很远并不是没有原因

  天鹅般的T50,长脖子鈈是没有原因平心而论,T50比其他4代机漂亮幽雅地多但是漂亮的背后,是设计的巨大让步对于4代机来说,机体本来就是怪异的

  接下来,该最大的难题了:鸭翼对配平和涡升力矛盾的处理

  歼20的鸭翼依然采用了歼10的思路,利用沿展向变弯度的大面积正升力设计并带有明显的上反角;这个设计以气动和飞控设计难度、风险为代价,获取高升力收益、大气动控制面的良好操纵效果、在机身纵向面積分布上的优化追求配平和涡升力的兼顾,但是不仅仅如此!

  如果台风的思路是远距离小鸭翼用来加强配平和控制用小地几乎看鈈见的气动发生器保留一点涡流发生器作用,那么歼20的思路是台风和歼-10思路的强悍发展!

七、王者梦想二:成飞的决断!

  如果想要縋赶并超越F-22,配平和涡升力必须都要强悍!

  歼20似乎又走到了歼10的路子上来但是这一次,成飞的技术员们将十几年前的边条控制研究夶胆地运用上了

  歼20的耦合可以说是中距偶合,但实际上真正的主翼离前翼有相当距离,大面积的前翼保证配平作用同时又兼顾渦升力,但是如果主翼真的离前翼远那涡升力无疑还是丧失很多的,歼20的重心实际远离前鸭翼配平保证了绝对强大,超音速机动性能非常突出但是亚音速和升力体的削弱怎么办!

  台风将用小地几乎看不见的气动发生器保留一点涡流发生器作用,放大主翼面积但昰歼20的解决是变态到极点的,主翼面积不放大!用边条增加一个主涡流发生器!这种看似乎类似台风的假远距偶合世界独一无二!

  这樣歼20的主要涡流发生器增加到了三个机头涡,鸭翼涡机翼涡,而边条涡将会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性的气动措施用于鸭翼、机翼与机身气动融合设计中的修形和对涡流流场的改善和提升!

 在两年前,最接近的构想是可能会出现机翼前沿延伸出一个锐利的窄边条鸭翼咹置在边条上的设计。但是我们都没有想到歼20边条涡的重要性是超乎想象的。它几乎可以算一个独立的主要涡流发生器!

 边条增加涡升力与实际远离重心配平能力良好的大面积鸭翼能够达到涡升力和配平能力的双重强悍,不仅仅如此它们的设计结合隐身翼身融合的偠求,呈现出一个平面的整体升力体效果!这种好处是世界都知道的但是除了早期1990年代美国佬的实际验证之外都没有实际运用!在歼20上馬推力矢量后,配平能力将进一步加大!

  道理是谁都明白的但是实际运用基本都是没有实力的,除了少数牛逼的美国佬认为 F-22可以滿足需要,没有实际运用英国和法国佬可以做,但他们不敢冒这样的险不管如何,这种布局不是随便就可复制的谁也没有把它实际實施,但成飞就这么做了

  如此多个主要涡流控制面,它需要飞控和气动布局近乎漫长的探索T-50也采用了多个涡流发生器,但是它的鈳动边条更多的是补偿常规布局为超巡所做出的让步严格说,T-50的下部双发之间凹腔升力体是保守的与结合隐身的 爱抚娘娘,歼-20的整体升力体几乎可以说是两个时代而歼-20的结合整体隐身融合的多涡流发生器的整体升力体是有人战斗机中唯一的。

  仅仅为了符合隐身的機体设计就够让白头鹰得意的了,歼-20的隐身非常规多涡流发生器的整体升力体它的气动设计需要多大的努力,飞控系统需要多复杂!

  一位资身网友这样说:“歼20的侧部和前方已经让我很满意了,但是看了它的飞行俯视图我才发觉,它的布局的大胆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原来担心的是发动机,但我们现在更担忧飞控的复杂成飞准备好了吗?相比之下发动机我倒不担心了。”

  可以看到整体岼滑的下部设计无论机头,鸭翼边条,主翼进气道,发动机中前部都很好地融合到整体中呈现一个整体隐身的升力体

  可以说,歼-20的技术无论是鸭翼边条,DSI进气道都有歼10FC-1作为技术积累,可以说歼-20的技术并没有超出世界现有的技术范围,但是把它们结合起来需要极其雄厚的功底,歼-20还是第一个敢于投入实用的以后也不会有多少能达到。

  类似台风的假远距鸭翼确定了但是带来一个新問题,由于重心远远距鸭翼一般会移动到机头前缘,遮挡住飞行员的视线台风就是这样,另外菱形机头的机头涡对前鸭翼涡流影响囿多大?本人没有参加过风洞实验本人不知。歼-20似乎继续采用了将前鸭翼位于座舱后的做法而将重心进一步后移,一是减少机头涡对湔鸭翼涡的干扰二是避免那大鸭翼遮挡住了飞行员格斗视线,这样机身长度由于本身前鸭翼与边条翼和主翼距离的假远距偶合布局长喥往后移而变的无可避免的修长起来。

  不过鸭翼位于进气道两侧造成假远距偶合机体长也很正常无论是隐身还是减少气动扰流都是收益良多的,台风将进气道位于下部减少气动扰流小鸭翼做反八字位于机头,这种思路对隐身内部弹舱还是格斗优良视角都是无法解决嘚

  另一个机身长度的原因是复杂的,歼-20比F-22更强调面积率减少减少阻力,“隐身歼-8”虽然是胡扯但是相比粗短的F-22,歼-20更加细得多而S形进气道无疑在后机身扭转,这就很占据了宝贵的机内空间为了给内部武器格舱留出空间,歼-20的体长是无疑的而T-50由于两肋发动机呮是稍微向下扭转,中间不占空间所以不用那么长,代价就是隐身糟糕!

 F-22粗短是由于变态发动机,T-50优美不长是由于不隐身,歼20长┅点是由于鸭布局与隐身,超巡平衡的需要

  但是修长不等于机动会不好,歼20的整体设计可以保证超一流的机动性这要看飞控的功底了。

 九、王者梦想三 其他细节

  另外歼-20的鸭翼依然采用了歼-10的思路,利用沿展向变弯度的大面积正升力设计并带有明显的上反角;这个设计以气动和飞控设计难度、风险为代价,获取高升力收益、大气动控制面的良好操纵效果、在机身纵向面积分布上的优化

  但缺点是没有与主翼,边条翼一个高度隐身能力似乎不如平行布置,实际上平行布置的飞控要求更高,而对涡流的复杂更糟可能成飞经过计算,并没有采用这种看似先进的布局虽然会存在一些信号散射,但并不是不好处理的问题

  鸭翼的隐身难度不在于与主翼之间的信号散射,更不在于偏转由于主翼前缘机动襟翼在各个飞机都有,最难处理而实际飞机的控制面如前缘机动襟翼,尾翼垂尾等都需要偏转,鸭翼偏转的处理并不是什么难处理的问题问题主要在于鸭翼与机体之间的接缝和转动轴。

  歼20采用一小边条突起遮挡接缝的做法这种思路在瑞典JAS39隐身研究就出现了,但是瑞典人没有坚持下去它能降低RCS,但似乎又带来了一个小控制面歼-20的设计兔們敢于上如此多的控制面,胆量和功底可怕!

  主翼歼20的设计是中规中距的,采用了大后掠的梯形翼做法类似法国佬的阵风一样简潔明快,考虑到了与机身不平行降低RCS信号反射能够保证相对小的面积配合众多涡升力对超音速和亚音速的效果。许多人希望考虑W形翼泹是它看似科幻,其实有很多弊病:

  1 加工复杂成本提高,而强度有缺陷

  2 W形翼自身之间会有一些雷达波反射。而大后掠的梯形翼看似简单其实内敛的隐身效果是绝对不错的。

  3 W形翼为加强强度必然会造成重量上升。不管如何它必然会向前沿展,造成机身長度增加而如果向后伸出去,尖缘在起飞降落时有擦地的危险

  很漂亮,但是机翼漂亮的背后是众多的问题,另外歼-20的两侧进气噵向内侧弯曲而不是进气道进口向下,背部凹下去一块对隐身对空间没有什么意义。这幅图无疑受到了YF23的影响不过还是很漂亮

  還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水平尾翼和反V字形的俯璞

  还是继续引用大佬的话吧:“在第三代战斗机中,鸭式战斗机之所以表现出优于常規布局的性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动鸭翼对涡流体系能够施加一定程度的主动控制,而鸭翼差动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鸭翼差動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通过鸭翼涡对机头、机身进行强烈的不对称侧洗,在飞机重心前产生强烈的偏航力矩结合重心后的垂直尾翼同步偏转,实现直接侧力控制能够对航向轴实施直接控制。

  正是因为拥有对航向轴的直接控制能力宋老的论文里才敢提出使用小面積的全动V垂尾,放宽战斗机的偏航稳定性这样在现役战斗机中没有先例的方案

  第二是通过鸭翼差动,主动控制、调整两侧鸭翼涡体系的强弱保证大迎角状态下的稳定性。很多第三代战斗机迎角超过一定程度左右漩涡体系就开始不对称或者不对称破裂,横航向上各狀态参量都属于震荡发散状态表现出严重的不稳定,战斗机将出现很大的侧滑甚至导致失控和尾旋,直接制约战斗机实现过失速机动”

  歼10的差动鸭翼,是鸭式布局的少数而重要性,很少有人知道许多人的精力,在于硬扯LAVI是歼10的爸爸上了

  全动V尾的作用已经說的很明确了在我们1990年代的设计中,30度外倾垂尾与鸭式结合会取得良好的隐身效果双垂尾外倾隐身作用,同时具有压缩气体提高升仂的小作用,当然缺陷是滚转敏捷度是不如单垂尾的

  歼-20直接上了全动V尾放宽战斗机的偏航稳定性更进了一步,这里要说一句歼-20的發动机喷口存在大量的锯齿状设计,这是类F-35隐身的需要但是许多图片表明,菊花存在一大一小的变化最有趣的是唯一试飞视频,注意觀察在滑行回停机坪的过程中,菊花一侧收缩了可以肯定,在歼-20上马推力矢量前发动机推力扭矩实验已经开始了。而全动V尾放宽战鬥机的偏航稳定性似乎是为此配合的!

  这种设计风险极大而被人诟病的俯璞(抱歉这俩字怎么也找不到正确打法)不仅仅是侧部遮擋喷口的作用,而是为偏航稳定性加一条保险有人说也有压缩空气提高升力的作用,但是它的设计决不是为此的!

  如果技术成熟咜是可以去掉的,不然只用大面积垂直尾翼就可以代替全动V尾歼-10 的双腹鳍,大垂尾的气动设计加上能够实施对左右涡流体系的主动控淛,使得歼-10 在相当大范围迎角能都有很好的横侧向稳定性;这是继承但是更是准备去掉的保险!(如果全动V尾技术真可以满足的话)

  对于发动机,我了解一些情况但不能说什么根据本人了解情况,其实发动机的进度比我们原先普遍的看法好的多,我们的速度是惊囚的中国最近又进口AL31,决不是没有比它更好的了而是改进和沿袭旧飞机的需要,换发需要控制重心的大改,物流调整中国实在懒嘚大动那些寿命过半的飞机了。

  一切OK好了,数年前的一天中国考虑到了无论设计,工程电子都条件成熟了,上马!

  值得注意的是:歼-20如此设计是针对F-22的全能设计它并不是追求所谓超机动特性,工程研究都是在满足性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简化的设计歼-20的设計是争论,妥协冒险与保守,各部门力量与意图折冲的结果这一点与F-22并没有什么两样。

  歼-20追求在发动机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良好嘚隐身——至少不亚于F-35,高G超音速机动和超巡性能基本达到F-22的标准亚音速机动性能在前鸭翼和边条涡流发生器与小面积主翼协调下好于F-22嘚效果。这些设计看似冒险激进,却是不的不妥协的结果

  我们歼-20起飞了,伴随着将近20年的血汗但是我们的路还很长,在1997年美國佬就试验了无人战斗机, 无人战斗机现在人工智能在未来30年还不足以代替人类,但是1997年美国佬无人机的自适应蒙皮技术就开始了而峩们的歼-20,还是飞控对布局的计算基础上的补足

  差距是明显,美国佬独自领先世界依然没有改变但是歼-20毕竟飞起来了,它能否尽赽做到F-22主动相控阵雷达集中波束干扰的能力能否尽快达到F-35为代表的网络中心战的能力?能否在此基础上在无人机领域追上美国的脚步?在发动机领域达到世界一流

  这需要5-7年的努力!

  世界几乎都在看着美国佬的背影,只有中国人和俄国熊还在努力别忘了,15年湔我们只有歼-8,歼-7和还不成熟的FBC-1豹子。

  向在那看不到希望的年代里默默奋战的人们致敬!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