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台湾在外国人看中国国有没有大国英雄气。

原标题:43亿!海油工程签订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总承包合同

海油工程完成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总承包合同签订总金额

  费正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囿声望的汉学家他的著作及其主要观点代表着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对几代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出版此套《费正清文集》对国内读者了解海外在中国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冷静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颇有意义由于费正清是西方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看待中国自然也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所以,他在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我们的认识甚至有不少观点是我们无法认同的,希望读者在阅讀中加以注意

  费正清在美国学术界的地位,他的经历和交际的广度使他在重建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处于圣贤和使者双重角色的地位。

  这本明快晓畅的著作是费正清著作的精华。我们那些年长的和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还在以毕生的精力继续做着十字軍东征。但费正清的研究挑战着人类生命和智力的严峻局限他的个性鲜明、充满活力的文章,对那些要了解在过去15年里美国人眼中中国嘚普通读者提供了最好的入门。

  以罕见的天才和超人的勤奋灵异的悟性和鉴别能力,将中国史的千头万绪理成清晰的脉络堪称苼花妙笔。

  以博大精深的学术根基全面梳理中国历史文化,沟通古今中西打通文化间的藩篱……笔势酣畅,传神达旨达到中国學的最高境界。

  不同于一般外国人的评论中国著作他一向以历史学家的眼光,透过中国数千年的演变来分析、评论当前所发生的┅切。这是对我国感情最深厚而成见最少的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的论著无论如何,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费正清的专业虽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但是他一向承认中国文化不但连续不断而且自成一独立系统;如果不对中国的传统有所认识,便不能清理它的现代变迁因此他对近代以前的中国史确有求了解的意愿。

  在西方世界美国是汉学家较多的国家。那里不少汉学家是从哈佛大学远东中心毕业嘚,他们大都出于费正清的门下

  费正清在《我在中国的岁月》一书中谈到,他是1932年来中国开始学习中文的一生的工作都与中国有關。40年代他在重庆主持过美国驻华新闻处工作同当时的中国文化界有广泛的交往。1945年我在华盛顿看到他时他正在美国新闻总署负责中國事务。战后他在哈佛大学创立了“远东研究中心”。他退休后该中心即改名为“费正清远东研究中心”。那是“中国通”在美国的薈萃之地是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场所。80年代他应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之约,主编了长达15卷的《剑桥中国史》在美国的汉学家中间,怹肯定是最具有权威的一位

  1945年,我与杨刚重逢于旧金山当时我正准备在采访完“联合国大会”之后,即绕道去东岸旅行当然要訪问美国首都华盛顿。杨刚告诉我在华盛顿很难订到旅馆房间,就写了封信给费正清介绍我去借住。抵华府后我即去新闻总署找他。他对我说他所住的公寓正在毒杀老鼠,他本人也只好暂时另外寻地栖身但他还是为我找了个旅馆房间。那是我们初次结识

  1979年峩重访美国之际,曾去他在波士顿的寓所便酌并从他那里觅到一些有关杨刚和林徽因的资料。1983年我第三次访美时他托人送给我一本他嘚回忆录《我在中国的岁月》。其中最引起我兴趣的是他和梁思成、林徽因伉俪之间的一段深厚友谊。他称这对夫妇为他毕生最要好的伖人抗战期间,梁、林二位蛰居在四川一个叫李庄的小村在交通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费正清还曾前往访问并住了一个星期书中写道:“徽因瘦极了,但依旧那么充满活力并且在操持着家务,因为什么事她都比旁人先想到饭菜一样样端上。然后我们就聊起来。傍晚五点半就得靠一支蜡烛或者一盏油灯来生活了。八点半就只好上床去睡觉没有电话,只有一架留声机和几张贝多芬、莫扎特的唱片有热水瓶,可没有咖啡毛衣也不少,就是没有一件合身的有被单,但缺少洗涤的肥皂有笔,可没有纸有报纸,可都是几天以前嘚”

  费正清花了不少笔墨来形容这对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夫妇所过的清苦日子。最后慨叹说:“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仍继续莋学问。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早已会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上去了”

  1984年,我读完他的《我在中国的岁月》曾给他詓一信,指出书中一些小疵知在谈到杨刚时,说那个“刚”是钢铁的“钢”之类同年8月20日,他回我一信除了表示感谢,并对当时的媄国局势说了些愤慨的话接着,他谈起他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第13卷中有一章写“中国学术界的勃兴”

  前年,费正清的夫人费慰烸到北京寓所来看我欣慰地告诉我,她终于把梁思成的《插图本中国建筑史》整理竣事在美国出版了。这对夫妇如此珍重友谊使我罙深感动。

  我读过费正清的巨著《美国与中国》在美国汉学界,那几乎是本必读物

  《观察中国》是15年来费正清在美国报刊上所发表的关于中国论文的结集,记录了他对近、现代中国局势的观察及评论不同于一般外国人的评论中国著作,他一向以历史学家的眼咣透过中国数千年的演变,来分析、评论当前所发生的一切这是对我国感情最深厚而成见最少的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的论著。无论如哬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近来中国已经活跃起来,并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对我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呢?毕业于商业学院的中国問题专家们赞扬了落后的中国向市场的转化及对他们认为使美国具有活力的经济效益的追求。展望未来另一些专家预言,一个现代化嘚中国将很快像近年来的日本一样在技术上超过我们,在世界市场上以廉价商品同我们竞争这样想来,他们最终会向我们提供服装和镓庭用品而我们则只向他们出售农产品。但中国真能成为另一个日本吗这种想法可能仍然是一个美国梦,即中国是一个沉睡的巨人哃中国预计可以进行巨额贸易。但这种梦想从未成为现实也许延误中国进入当今时代的同样的困难,将继续减缓中国的进步

  中国具有很大潜力的贸易,对我们西方人来说200年来,一直是梦幻世界中的事中国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开始领悟到峩们透过现实、成见和接触逐渐形成了对中国的看法。 正是这两者构成了中国问题专家们的报道内容。

  这本书收编了一位历史观察镓论述中国和中美在过去15年的关系的文章很明显,我只是那些渐被淡忘却很重要的制造舆论的人中的一个书中提到的作者们在著书、寫文章和评论时,都反映出他们对发生在中国或涉及到中国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不同认识;他们把自己得出的印象或评论传述给其他人佷快,现实和想象交融了

  本书是写别人对中国的反应,这种双重渗入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知道,出版商和刊物、报纸的评论编辑首先考虑的是所写的书是否值得出版或评论。当然本书的内容也许可以告诉我们,是什么吸引了那些关心中国的美国人喜欢本书内容嘚人会感到,这些评论反映了公众的意见我们假定这些评论可能是有倾向性的,是不完整和不明确的但还是可以同官方舆论相竞争。

  导言(部分取自1985年12 月在美国历史协会百年纪念会上的讲演)反映出我的兴趣所在,即美国人对中国的各种不同看法是如何形成起来嘚本书共分五部分,每一部分均以一历史事件开始有些章节甚至先从当今惯用的按语开头;书中大部分内容是第一次出版。

导言 美国囚外国人看中国国历史的变迁

  了解我们自身已相当不易要理解与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和我们相距遥远的中国人就更加困难。但我们仍需设法去了解也许,这种了解已有所进展

  以人权这一新的美国宗教为例,它与文化有超过我们想象的密切联系茬中国,人权不会成为主要教义除非它成为和美国一样的法治社会,但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似乎难以实现简言之,这是因为权利和责任分别是基督教和孔教的遗产结果产生了个人奋斗和集体合作的强烈对照,这一矛盾是3000年历史的遗产不会轻易被消除。

  例如在栲虑犯罪动机时,美国法律就表现出对个人主观意愿的重视故意杀人是谋杀,但意外或没有预谋致死被指控为杀人时会受到另一种处罰。而在中国古代却远非如此没有犯罪动机,并不能帮助犯人减轻罪责举个典型的例子。1821年一名叫泰拉洛瓦的美国水手从船上丢下┅只坛子,砸中一个舢板上的女人使她落水而死。为能在广州继续做生意美国商人把这名水手交给了中国司法部门。按照中国法律怹很快就被绞死了。这一事例导致治外法权制度的产生这在1844年的第一个中美条约中得到充分阐述。从这以后直到1943年这一不平等条约被废除的100年间治外法权(或美国领事馆官员对美国人在中国的人身、财产拥有裁判权)一直是各种条约的中心内容。它不但使在中国的美国囚享有特权而且也避免了许多敌意。

  简言之在帝国主义侵略时期,英国人和美国人在中国所享有的治外法权是我们今天称之为囚权的具体表现。现在与过去是紧密相连的在中美关系中,还有两个主要特点即美国想在中国取得巨大贸易利益的期望至今仍未实现;传教士们想把自己的文化精华传给中国人这一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未实现。基督教传教士做了许多重要有益的工作却很少有皈依的教徒。在中美关系中我们一直想表达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而中国则以自身的价值观来回应为便于我们应对正迅速到来的、充满未知数的媄中关系,我们应注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和发展的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

  这种印象当然非常不可靠,它首先是由那些美国的中国問题研究权威创造的其次是由那些旅行家、传教士、记者、领事、商人、学生和旅游者,将其所见所闻转述给他们的听众而形成的由此对中国产生的印象至多不过像一只万花筒,呈现出纷繁杂乱的景象而且变幻无常。人们常根据课本、回忆录、小说、电影、广播电视囷评论来积累、编织中国形象在这纷繁的景象之中,每一代美国人似乎都能得出一个为人广为接受的观点至少是在那些有头脑的市民Φ。把这些观点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也许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有200年的历史在这200年中,美国人对Φ国的了解是从零开始的我们最早接受的是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即18 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观点到18 世纪90年代,英国、荷兰已在北京建立叻使馆这时,弱小的美国对中国的印象仍受着启蒙运动时期的影响尽管中国为1773年成立的波士顿茶会提供了茶叶:杰西斯显示了早期传敎士在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关系方面的才能,他写的题为《有益而有趣的书信》的报道广为流传杰西斯用孔教经典中比比皆是的理想化嘚词句描绘了中国。为杰西斯提供情况的中国人满脑子充塞着这些美好的词句他们都是由传统的科举体制的思想工厂中造就出来的。皇渧具有超人的智慧和仁慈(除他在你有错误想法时责罚你之外)他的子民富裕、安乐,生活水准与欧洲人相比毫不逊色启蒙运动思想镓们想用杰西斯对中国理想的报道来说明,没有天启教① 的教训你依然可以相当文明。当然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对中国的印象是抽象、鉮秘和不真实的。

① 被认为系直接由上帝启示于人类的宗教——译注

世纪初西方物质文明有了很大发展,与中国的接触更为直接从这時起,西方人的幻想开始破灭18世纪,欧洲人都把夜壶倒进沟里而中国则有收集、输送粪便做肥料的习惯;但当自来水及洗手间在欧洲盛行时,中国落后了西方人因与中国贸易而直接闻到了广州街头的粪臭。中国很快“衰落”了缺少蒸汽机、大炮及其他的文明成果。先不说司法改革、警察、医院这些西方近代的产物仅就中国至今仍在追求的现代历史发展的两大动力,即科学和民族主义这两方面西方已处于领先地位。

  因此18 世纪梦幻般的中国被无情地蒙上了肮脏、落后的阴影,当新教的复兴精神使美国传教士前往非信教地区时他们宣称,工业、民主和基督教是产生西方强国的三大要素中国的学者、官员认为他们自己更明事理,但却无从证明这一点船坚炮利是一决定性的事实,而且极具道德原则的传教士也会无孔不入。

世纪上半叶西方人在与中国接触后感到失望。当时一名传教士兼茚刷商威尔斯·威廉姆斯写了一本全面介绍中国的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书《中国》,副标题为“中华帝国及臣民的地理、政治、教育、社会生活和宗教”,全书分上下两卷(1848年出版)。1883年又出了增订本副标题改为“中华帝国及臣民的地理、政治、文学、社会生活、艺术和历史”。这部广为流传的著作是区域研究的开山之作,它强调必须把一种不同的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从各个角度展开研究。在描绘中国时语言、历史、社会和文化不能相分隔。这种综合研究被称为汉学《中国》一书综述了两件事:一是英美传教士先驱有关中国沿海地区狀况的研究,这主要来自1832年之后传教士在澳门、广州出版的刊物《中国宝库》;二是在书中威廉姆斯描述了中国在进人现代社会之前存茬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他和他的读者深信中国人不但需要蒸汽机和西方的物质文明,而且还需要耶稣基督的精神教诲在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基督教典型的扩张模式:“我们有之他们缺之,我们把他们所缺乏的给予他们这样他们就会效仿我们,就会追求我们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们美国人仍在设法使中国人不光接受我们的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而且接受我们注重人权的个人主义显然,峩们虽有了进步但仍未摆脱威廉姆斯在《中国》一书中表达的价值观及其包含的对中国的态度。简言之在美国人看来,就文化价值观洏言中国的历史有极大的继承性。

  继1848年威廉姆斯的中国论著之后又出现了许多有关中国的著作,其中包括1934年出版的肯尼斯·斯科特·拉托瑞特的《中国人:历史及文化》。这类论著很多,不胜枚举。在拉托瑞特时代,对中国古典文化及历史的研究产生了许多学术成果。中国古代荣耀与现代衰落的对比非常强烈这种现象今天仍然存在。值得庆幸的是是英国人而不是我们使用炮舰巩固了我们的治外法權,英国人没有让我们介入他们从印度贩卖鸦片到中国的贸易历史的记录使我们感到,我们还是非常仁慈的我们觉得,我们与中国有┅种温和的“特殊关系”但我们没有意识到中国的策略是与所有的外国侵略者发展一种特殊的关系。

  19 世纪的西方人对中国的幻想破滅了这在另一本广为流传的名为《中国人的特点》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说明。作者阿瑟·史密斯牧师在山东农村居住了很多年,他试图自下而上使中国基督教化,他还仔细观察了中国农村的习俗。《中国人的特点》是作者于19 世纪80年代写的一组论文1894年出版,它以美国中产階级的眼光对中国人的生活做了出色的描写此书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它列举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社会差异,成为以后社会学分析的基础史密斯着重论述了“贫困”和“社会和谐”的社会差异。中国的社会学研究开始于20 世纪初这时,对中华帝国的研究已有了一定基礎西方人通过一系列战争,使其在不平等条约下获得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到20 世纪,保障这些特权的法律如迷宫般错综复杂H·B·莫斯的《中华帝国国际关系史》第一卷于1910年出版,第二、三卷于1918年出版他重新阐述了这些特权的由来。莫斯作为中国政府的海关专员在中国工莋了33年,对中国官员的生活有广泛的了解他概述了外国在中国建立特权的经过,为不平等条约(止于1943年)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美国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已确立的模式中形成自己的看法,近代史可以说明这一点

  先以1900年反帝国主义的义和团运动为例,这一事件造成了19 世紀最为严重的人质危机在那个炎热、漫长的夏季,狂热的义和团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围攻了外国使馆区内475名外国平民、450 名来自八个国家嘚军人、大约3000名中国基督徒和150 匹赛马(不久,这些马就被吃掉了)由于欧洲国家相互联合,能容忍彼此的帝国主义行为所以,各军事夶国间不存在火并的危险俄国人夺取了满洲,日本人并没有干预俄国人的行动直到年的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人才把俄国人赶出满洲從此,日本人和白人一起登上了国际舞台当八个主要国家的军队解救了驻北京的外国使团之后,义和团退到了乡村而清政府仍被保留,以维持中国的和平这样有利于外国贸易。1900年的中国在美国人的印象中是肮脏、野蛮的,同尚未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文明相比相差甚远。

  然而令人感到荒谬的是,正是l900年的危机导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出笼这一政策不仅要使美国在“利益均沾”嘚基础上进人中国,而且还使中国有机会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20 世纪上半叶,美国对中国的印象是野蛮、落后交织着民族主义向現代化的奋进在义和团危机过后10年的1911年,中国成立了共和国美国人对此普遍持欢迎态度,认为中国将和我们人样成为一个基督教共和國我们对中国的军阀混战感到痛惜,与此同时我们在中国扶植起12 所基督教学院。我们非常支持中国反对日本的侵略当1915年日本人试图通过“二十一条”巩固其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并超过其他西方帝国时美国舆论站到了中国一边。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把山东从德国手中重新夺了过去。我们拒绝承认这一条约从这以后到1949年的30年间,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支持中华民国反对日本的侵略但是,美国对Φ国的政治态度的左右摇摆继续左右着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成立南京政府(1928—1937年)时中国国内外的外国人嘟抱有很高的希望,认为它将解决面临的一些紧迫问题不幸的是,国民党上台后反对盟友中国共产党,杀戮那些在城市被抓的共产党囚并把像毛泽东这样的幸存者赶到了荒郊野岭。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最终走向军事化,从而压制了社会革命

  然而,生活在农民中间的革命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爆炸力当赛珍珠的畅销书《沃土》(1931年版)使美国公众了解到中国的农民时,毛正和他的战伖们酝酿如何发动农民为政治斗争服务堪萨斯城的年轻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版)一书中,记录了毛的故事

  但媄国却把面包上的黄油涂在了国民党一边。尽管蒋介石给予我们的回报与我们的投资相比甚微我们还是和他打交道。到了40年代我们对蔣和国民党显然已不能抵御共产党的进攻而感到失望。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延安时期,却给外国观察家们留丅了美好的印象许多中国问题专家把延安看成发展的希望。但不久当美国人看到中国似乎成了杜勒斯先生所称的由莫斯科一手导演的卋界性阴谋中“专制的、无神论的共产主义”的一部分时,他们的幻想破灭了我们没有农民,因此我们认为,只有莫斯科这个反基督敎大本营才能发动这样一场大规模的运动。在美国人看来冷战时期也可说是极权主义阶段。50年代一些人对中国共产党折磨、杀死了那么多仇敌感到悲痛,而另一些人则称赞其为社会发展铲除了渣滓解放了农民,恢复了秩序

  70年代,中美开始恢复外交关系原先Φ国给外国观察家留下的美好印象,随着我们对文化大革命中可怕暴行的了解很快就被坏印象取代了。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毛泽东时玳已经结束中国进人了新的时期:美国人像以往一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抱有希望,并出现了旅游中国的热潮

  人们可以注意到,在Φ国发生的一些事件是如何对体现我们文化价值观的道德模式产生影响的从我们对相互移民的条约定而不遵,19 世纪80年代驱赶中国人以来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态度一直波价值观念牢固地束缚着。

  有一点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国人民对我们的态度要比我们对他们的更富有正義感。事实不是这样吗以对人工流产的争议为例:为了避免人日剧增带来的饥荒(到200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2.4亿)中国试图让每对夫妇呮生育一个孩子,希望以此将出生率降到1.7%虽然这仍会带来人日增长,因为年轻人太多但终将会使人口不至于像癌细胞一样繁殖而趋於稳定:除此,中国人还能怎样做呢作为这种努力的手段之一,便是实行人工流产

  但是,中国人发现他们的美国朋友正处于新的宗教崇拜和对新生儿(不考虑母亲)的崇拜之中这种崇拜同圣灵感孕意义相同。中国人在19世纪听说过这种圣灵感孕但他们没有接受,Φ国人能从美国人这种诚挚的正义感中得到什么呢

  我们只能希望,我们两国的极端分子不要强力剥夺妇女所选择的人生权利中国嘚极端分子想强迫妇女去流产,而美国的极端分子则想强迫妇女不要这样做这此极端分子有共同之处,并无疑会为了维护各自虽然对立泹义颇为相似的原则而相互争斗、美国人强调婴儿出世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中国人则强调个人利益必须完全服从社会需要。妇女们无所适从了

  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还将提到许多其他的文化冲突。双方都应认真研究对方的历史找出对方误入歧途的根源。同时在兩国占大多数的温和派还需要和平共处。

  如何对待两种不同的文化我想有一项指导原则值得提出来。我们美国人在分析别国革命时常忽视一个基本因素,即领导人的理想或梦想领导人常以此来鼓动自己的追随者。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贵贱的社会差别。在革命进程Φ这两种梦想相互竞争,以求引起人们的注意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第一种强大的现代国家物质文明的梦想比第二种社会梦想哽易于接受。这无疑是因为我们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第一种梦想而对后者却很少把它视为一个迫切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众多嘚中国农民同受过高等教育的上流社会人士一起分享文化生活和公共服务的利益呢?中国人比其他民族有更强的文化同一性但为了实現这一宏伟目标,他们必须创立新的社会价值观和新的政治体制像龙一样拚搏过的毛泽东,正是以此为目标而邓小平所领导的改革家們也怀有同样的目的,只是其形式更为实际、灵活在下面的研究中,这些特色会得到充分的说明

  1949年以后的中国革命接受了马列主義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从1919年开始已酝酿了30年),这反而使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更接近了例如,我们现在可以就西方帝国主义在Φ国的形成和帝国主义的性质展开讨论我想,我们至少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我们对帝国主义有不同的看法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的经曆不同:一个是推行帝国主义一个是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与英国人在印度的情形相仿我们在半殖民地的中国也享有一种特权,而中國的爱国者对此不满今天,研究者们正在研究分析帝国主义时期的各个细节我想,我们大体可以断言由于环境和背景的关系,列宁所称的那种经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也有弊从政治和心理上看,外国的侵略使中国蒙受了耻辱它激发起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緒,酝酿了20

  在美国人看来“帝国主义”一词的含义是模糊不清的。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 世纪是指欧洲列强对别国的人民实行政治统治,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实行殖民主义。19 世纪末列宁和其他一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受新经济科学的启发,看出资本家或金融帝国主义的邪惡本质就是在海外奴役一个民族而不必使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世纪初,美国人意识到美利坚合众国并未参与欧洲列强的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欧洲人把中国某一地区划为他们的特殊领地,而我们只是就贸易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这项“利益均沾”的政策是帝国主义的代用词,至少也是一种变相的帝国主义1900年门户开放政策中提到的“中国的完整”再次表明,我们没有参与帝国主义侵略)列宁主义出现在第一佽世界大战之后当时,美国并不承认自己是帝国主义因为同英国人在印度的情形不同,我们并不完全依靠同中国的贸易、事实上贸噫额非常小。总之用资本帝国主义形容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不合适的。我们进行的1941—1945年的对日作战、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和1965—1973年的越南战争鈳以认为是强权政治的产物,这些战争从根本上讲并不是出于经济的考虑

  这一事实使我们所进行的战争更为不幸,因为不管一个国镓的经济体制如何强权政治和与之相生的军国主义精神似乎总是随着民族主义精神的增长而增长。里根政府的观点是反共即“白由”,因而必须进行军事防御这说明在强权政治竟争对抗的形势下,我们是缺乏远见的我们必须记住,贪婪很少能像理想主义那样强有力哋推动战争

  因此,归根结底我们施加给中国的帝国毛义是-种扩张的表现。我们比大多数现代民族国家更具有扩张性然而扩张昰个中性词,不褒也不贬既可以用来描绘我们政府的政策,也可以用来描绘非官力的传教运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们以为近代曆史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人为谋取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典型的侵略行动。中西交往的大门就是以这种方式打开嘚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在这以后同帝国主义国家所进行的几次战争的性质似乎都一样虽然美国在一个世纪中同中国保持的友好关系鉯及在中国享有特权的不平等条约随着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已成为过去,但学者们越来越紧密地把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历作为一基夲事实来研究一个世纪前,我们的先人虽然没有今天的强大火力却充分利用了新式的类似英国“复仇女神”号的明轮炮舰。更重要的昰他们知道他们所需求的贸易利益与当时文明的传播相一致。

  从印度贩卖鸦片到中国是近代持续了很久的有组织的国际犯罪但由此而造成的罪责却被其经济利益冲淡了,以致鸦片贸易延续了百年之久鸦片产于印度,然后由英国人统治的印度政府进行定期贩卖那些把鸦片贩到中国的人只是些私商,他们把鸦片运到海岸由中国的走私者负责销售。1800年以后中国人口过剩,时世维艰贪污腐败严重,中国对鸦片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强大的销售网络——对此我们至今尚未认真研究过——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起初中国吸毒成癮者很少,但到19世纪末吸食鸦片者已逾千万,而且中国的鸦片产量已可以和印度竞争沉溺于鸦片之中,对中国古老的生活方式而言是┅种灾难因为孔教十分注重自律和对家庭的责任,而吸鸦片者不得不首先满足自己的欲望继而牺牲家庭和自身。从一开始买卖双方僦认识到由鸦片贸易带来的道德问题,英国议会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曾六度就此问题投票表决,但直到1917年这种贸易才停止。

  让我們先来看看英国进行鸦片贸易的动机尽管英国首相帕默斯顿强调贸易自由、外交平等和英国法律对英国人的保护的重要意义,但真正的動机是金钱——先是通过鸦片生意和在印度征税然后是对英国进口茶叶的税收,这种茶叶贸易主要靠在广东销售鸦片提供资金

  其佽,看看进行战争的手段战争起因是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试图在广东禁销鸦片,限制英国人的贸易主张贸易自由的鸦片商人威廉·查顿博士直接向帕默斯顿递交了发动这场战争的计划并阐述了进行战争的目的。贩运鸦片的船队帮着从印度运送远征军,鸦片商船的船长受雇成叻舰队的领航员鸦片公司的职员成了翻译。远征军军官和外交官从鸦片商的殷切款待和提供的情况中得到不少好处;英国军需官在伦敦銀行通过卖证券得到银两这些银两是从沿海鸦片接收地的中国买主手里换来的。从一开始英国人就想让中国赔偿远征军的全部费用这場战争实际上是一场索赔战争损失的投机买卖,这样英国人可以间接赚到许多钱。战争结局清政府战败,签订了赔偿英国2100 万两白银巨額赔款的《南京条约》

  在那个时期,英国报界热衷于报道阿富汗战争和再次征服喀布尔鸦片战争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前者对印喥王朝有更直接的关系鸦片也流入了英国,不仅像托马斯·德·昆西和吞食过1/4 磅鸦片醉混合剂的萨姆尔·泰勒·柯勒律治这样的名人,甚至改革领导人威廉姆·威尔伯福斯都成了鸦片牺牲品每年约有500 箱鸦片流人英国,而运到中国的鸦片有两万箱最后达到八万箱。年轻的格拉德斯就鸦片贸易曾发表过人道主义的言论但这种言论被后来要求治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罪恶的呼声淹没了。由于鸦片市場被中国的生产者占领英国的鸦片贸易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结束了。厌恶鸦片但支持战争的新教传教士们面临着这段历史中出现的悬洏未决的道德问题,天主教传教士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中国国内,他们一边扩张一边进行颠覆活动天主教的使命成为侵略的一部分。这些不太引人注目的传教士在秘密基督教团体的庇护下穿行于各省在日渐衰败的王朝中维持着一种异端的崇拜。在中央王国殉教的法國教士同在沿海地区活动的鸦片商人查顿及其同僚亚历山大·麦森一样,公开嘲讽中国当局。天主教牧师——更不用说新教徒——旅行时常求助鸦片商人为其提供交通和资金上的便利。西方人的侵略是多方面的,这已成定论。

  事实上,根据西方人的报道中国的开放呮不过是一种中外联营。拿撒路会和耶稣会的新人教者帮助维持基督教小团体在中外贸易中,他们成了茶叶买办和中国鸦片贩子的同行外国人得出一条在中国活动的基本规律:没有中国人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从一开始,鸦片贸易就是中外联合的行动中国人对鸦爿的需求远胜于兰开夏的纺织品,由此出现了超乎外国人想象的鸦片销售网络参与西方侵略的中国人都是一些无赖、投机者和地痞流氓。香港变成了走私者和被逐出孔教的帮会成员的避难所虽然基督教会和中国的基督教团体,在20 世纪终于以新中国最优秀、最爱国阶层之┅的面貌出现但在中国走向革命和再生之路之初它们走的明显是下坡路。

  19 世纪4O年代人们经常能看到鸦片商人指导外交官和援助英國军队。中国的政府官员多次从经验和灾难中总结教训想努力赶上西方的军事技术。1800年英法侵略军终于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今天的研究报告揭露了鸦片贸易的罪恶、阴谋和政府在这种贸易中充当的不光彩角色并谴责英国人侵略的不道德,尽管他们打着制裁的招牌

  19 世纪衰败、没落的旧中国通商口岸与日渐繁荣的社会景象形成了鲜明对照。因此英国的主要代表查尔斯·艾略特上校一直希望停止战争,恢复贸易,这使他赢得了人道主义和反对鸦片贸易的声誉。英国商人对额尔金勋爵人道主义观点的厌恶当然是人所共知的。额尔金在1858—1860年间完成了1836年开始的“开放”中国的工作

  鸦片是一种类似现代海洛因和尼古丁的能使人上瘾的麻醉剂,长期吸食会使人成为这种社会罪恶的牺牲品人道主义者试图终止英国人在印度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贩运鸦片,他们遇到的困难同当今美国人的难题差不多美国囚力图使一些大的烟草公司停止香烟生产。

  我们都承认香烟对人体健康有害,但我们发现许多州仍对此抱着浓厚的兴趣,反映在國会里时有议员为之叫嚣鼓噪;再者,烟草公司的股东们也有利可图简言之,我们知道现在对烟草的嗜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罪恶但烟草生意对美国经济的帮助太大了,以致不能轻易放弃如果我们还在因鸦片贸易继续谴责英属印度的话,那我们也该反思自己了

  本篇部分内容曾发表于1976年1月11 日的《纽约时报书评》,评论的是彼得·沃德·费伊所著《鸦片战争1840—1842,19世纪初在天朝的野蛮人及他们强迫打开中国半封闭大门的战争》(卡波尔·希尔,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出版社,19755年;坎布里奇剑桥大学出版社,1975年)和杰克·比庆所著《中国鸦片战争》(纽约,哈考特·布雷斯·乔瓦诺维奇出版社,1975年)

02 传教士与牛仔:美国与中国的“特殊关系”

  1941年丘吉尔会见罗斯鍢时,美国人对中国的感伤情绪曾使他大为惊异45年之后,这种感伤情绪仍在白宫中弥漫尽管它已减弱到仅仅关心台湾的命运。这是一個需要历史学家做出解释的问题我们必须把美国的中国政策放到美国人对今日外部世界不甚关心这一社会背景来看。美苏对抗就像好莱塢电影中反映的同克格勃进行戏剧性争斗一样它使得美国人养成了不切实际的思维模式。里根先生使他的听众们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美國横贯欧洲和环太平洋扩张的传教士与牛仔精神——正言相劝要发展民主无论如何,应迅速用武力支持我们为之承担义务的盟友

  媄国常把这些与文化相关的福音传道用强暴的手段施加给邻国,但对处于特殊环境的中国最初却并未这样做。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为得箌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特权在中国干了这种不体面的勾当,这使美国人能够不必使用武力便享有了进行贸易和改变中国人政治信仰的机會我想,这正是美国人对中国的永久性情感他们对中国怀有基督教式的冲动感情,但同时又没有承担政治义务英国海军提供了炮舰,美国人就可以布道了今天,里根先生对台湾的优虑和撒切尔夫人对香港的态度同帕默斯顿时代英国人的政策是一样的回顾帕默斯顿時代,英国人利用了与清王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外国与中国的贸易能在外国法律下繁荣兴隆,同时治外法权保护着外国人在中国的囚权。不要嘲笑我们的先人人权仍是一个充满火药味的话题。

  美国人在朝鲜、台湾海峡和越南进行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迈克尔·亨特所称的“门户开放的支持者”身上,他是指那些“负有公共使命的利益集团——美国的商人、传教士和外交官这些人渗入到中国,並在美国国内宣传保卫和改革中国的观点”1784年以后,美国人从广东的鸦片、茶叶和丝绸贸易中获利开拓了久未实现过的神话般的中国市场。1830年以后新教传教士的先驱发现并没有皈依者,便发展了其作为精神造物主的双向职能一方面,他们把基督教、民主和物质进步┅并传给中国人另一方面又向他们的家人描述中华文明在腐朽、罪恶和偶像崇拜的沉沦中渐渐失去了它的绚丽光彩。19世纪90年代他们要求得到门户开放的机会,寻求中国的买主和依者贸易和福音的利益合二为一了。

  这种“特殊关系”之所以值得注意是因为它非常鈈公平。19世纪中叶广东的过剩劳力发现了加利福尼亚,很快到那里去的中国人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到中国的美国人。其中的对比是很囿趣的:在美利坚的中国苦力和在中国的美国传教士很多是移民并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在通常情况下这便在他们各自的故乡产生了许哆仇视异邦的百姓,“这明显反映出人们对想象中堕落的传教士和移民的忧虑他们公然反对禁欲而以利用毒品和麻醉剂诱骗轻率的妇女囷儿童……中国的教试和美国的唐人街都被认为是颠覆活动的温床”。

  19 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传教士有时为中国的暴民所伤,而受雇建造美国西部铁路的中国劳工又被美国工人的暴行所伤在这些对应但并不相关的暴力骚乱中,死了许多中国人却几乎没有美国人。由於中国非常缺少坚船利炮所以中国人只被视为普通的外国人。

  正如美国传教士兼公使秘书威尔斯·威廉姆斯早在1868年指出的:“如果茬中国的美国人所忍受的痛苦超过了自1855年以来在美华人所受痛苦的1/10肯定会发生战争。”中美条约规定了双边贸易和居住的权利但仍在為获取生存权利而斗争的美国劳工运动,却不允许中国劳工拥有这种权利在美国西部,排华运动不断高涨由广东到加利福尼亚的开放門户骤然关闭;同时,中国摆脱传教士的运动导致了1900年不足称道的义和团起义这之后,传教士越来越多中国的门户开放对美国人来说巳是陈词滥调了。

  中国长期企求美国的亲善、调解、中立或与美国结成完全的同盟来反对其他列强;美国人始终使中国对美国抱有很高的希望中国人觉得,美国没有帝国主义的腐败、堕落美国人的意图是诚实和公正的(他们不需要不公正)。美国的公使和领事官员告诉中国人他们不相信其他列强,美国人热心于和平、友好并准备帮助中国。美国人的姿态几乎完全不带功利色彩但这种高谈阔论嘚友好没给中国带来任何好处,只是把中国人引上了歧路每当需要行动的时候,美国人总是采取消极态度

  以李鸿章为例,他试图利用同美国的外交合作来防止在朝鲜有不幸事件发生美国的海军军官、外交官、顾问甚至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每次总是很快在言辞上做絀反应但从不采取有效行动。国务卿约翰·海受英国人门户开放构想的启发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但他从未就此同中国人磋商。2O 世纪初张之洞和其他政治家为把东北(满洲)从俄日共同管辖下拯救出来,曾多次向反对帝国主义的美国求助但丝毫没有成功。与此同时媄国移民局经常刁难和侮辱试图进人旧金山的中国学生、学者甚至政府官员。亨特发现了一份骇人听闻的反映美国种族傲慢的报告美国嘚这种种族主义触发了1905年中国第一次反对美国利益的爱国运动。

  美国的新教领导人把他们表达的理想模式同对现实的估价混淆了起来詹姆斯·里德就是由此人手开始研究所谓传教士思想的。他们所说的“基督教文明”的扩张,实际上就是北欧和北美白人基督教的扩张茬提到“基督教的中国”时,希望总是和现实纠缠不清因此,1914年刚从中国复兴宗教大会上归来的福音传教士舍伍德·埃迪宣称:“我们丝毫不怀疑,我们将为耶稣基督赢得亚洲”总之,新教传教士是靠臆想生存的1912年,英国的“中国通”布兰德把美国人热心于中华民国嘚革命看成是一种传教机构的“美国人天性同情失败者和乐观主义”的反映“对他们来说,乐观主义是一种职业的需要”

  这种臆想和十足的非现实主义观点影响了美国的政策,因为只有美国的传教团体掌握着第一手资料而且美国的对华政策对他们有着切身利益。裏德估计假如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共有300 多名在中国的传教士回美国休假,他们在公众中露面的机会一年至少有3 万次这足以保证大约500万新教徒荿为他们的支持者。但当时美国的商业机构发现,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只占美国对外贸易的2%南北战争之前,美国人在同古老中国的贸噫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到19 世纪90年代,美国人已准备打开中国市场、从总体上看美国的决策者关心的是欧洲事务。外交在美国还未成为一種专门的职业美国人的翻译上要来自教会系统。

  因此由传教士思想形成的美国对华政策是有偏差的,“1905年到1915年间建设基督教文奣的运动成了一种十字军东征……上千名年轻聪慧的新教学生志愿者从旧金山出发航行到亚洲,建设基督教文明……到1915年外国传教士将菦一万……每1500名新教徒中,便有一个外国传教士”

  由于得不到更大经济、战略利益,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只在中国扮演具有仁慈心和高度原则性的角色这使他们能广泛接触中国人,而中国人常常被外国的友好所哄骗保罗·S·瑞恩慈牧师几乎一手推动了美国声明反对1905姩日本的“二十一条”的行动,他并没向国务院透露此事只是每大晚上和一个年轻的外交官威灵顿·古秘密协商。古极力描述日本人的威胁,但没有透露太多细节。古求助于瑞恩慈教授仁慈的政治温情主义,并最终受到另一位政治科学家伍德罗·威尔逊教授的支持。威尔逊后来当选美国总统。

  亨特有关“门户开放政策的支持者”的观点和里德对传教士思想的阐述都认为美国的政策有家长制作风和傲慢侵畧的性质,这两位作者认为后来发生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正是由此引发的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是不现实和误人歧途的。里德写道这昰因为“美国人意图虽好但很危险”,而亨特认为“这是有缺陷和本质上有种族优越感的设想造成的”亨特还观察到:“中国幅员辽阔,人员众多在节新和衰落间徘徊,为美闰的扩张主义提供了无穷的机会”可以进一步认为,中国不仅提供了一种机会同时还需要具體的帮助,这包括传教士有益的工作和后来约翰·D·洛克菲勒所提供的帮助。在中国方面,这种特殊关系可以从导致中国革命的错综复杂的反抗中找到起因。这种特殊关系和为耶稣赢得中国的理想循环往复地出现在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之中中国向现代变革发展的潜能不断增強。

  受现代变革压迫的中国文化比起历史上别的文化是最独特、鲜明和古老的也是最自给自足、平衡和庞大的。因此中国在过去150姩中间断发生的周期性革命,是历史所需的最深刻和最大规模的社会变革信奉变革的美国人隐约意识到这种变革是伟大和曲折的过程,怹们所做出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对此,历史学家已做了充分描述由于中国人陷人重重困境之中,因此他们对美国人有一种特殊的要求确实,现在这种情况仍未改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亨特关于中国人在美国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报道会增加老传教士们的负疚感,洏且只有行善事才能赎罪历史需要不断修正,但终将会慢慢消逝台湾和香港,里根和撒切尔夫人甚至传教士与牛仔都将慢慢消逝,泹这一切尚没有结束

  此篇发表于1983年6月24日出版的《泰晤士文学增刊》,评论的是迈克尔·亨特所著《特殊关系的形成:1914年以前的美国與中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33年)和詹姆斯·里德所著《传教士思想与美国东亚政策1911—1915》(马萨诸塞坎布里奇,东亚研究委員会哈佛大学,1983年)

03 在中国的传教士的新闻写作

  [现在,传教士历史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历史的主要焦点我们所指的是与中国普通夶众联系最紧密的西方传教士;因此,传教士的亲历记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有关中国大众生活的情况

  美国传教士总是以新的方式来满足中国的诸多需求。像传教士早期支持中国反对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一样反缠足运动和从完全由男权支配下解放中国妇女的妇女解放运動,都是传教士态度的具体体现在美国的边疆,当美国文明的先驱者陷于困境的时候他们总是力图找到解决的办法,这种精神对被传統深深束缚着的中国来说是一种可贵的贡献。]

  佐治亚州南方卫理公会教徒杨格·J·艾伦(1836—190年)是传教士队伍中最积极的一位英裔美国人他用中文发表关于西方世界的新闻和评论,以此鼓励19 世纪末中国的改良运动这些主要分布在上海和北京的传教士,对工作抱┅种共同的信仰:基督教、科学和民主制度是上帝使人类获得的物质和精神进步的组成部分艾伦特别指出,妇女解放是文明进步的一个標志他在埃默里大学所受的教育,使他对基础科学有一定了解此后,他继续宣传并创立了进行基督教训练的普通学校和大学他在中國编辑中文刊物,强调非宗教性的学习特别是学习科学和技术。他把他的《教会新报》(1868—1874年)重新命名为《万国公报》(1874—1883年1889—1907年)。在1881年至1883年间《万国公报》从宗教布道会得到一笔资金,购买了800本宗教小册子免费送给中国的政府官员从1881年到1893年,艾伦在中国担任喃方卫理公会传道团体的负责人1883年他种暂停刊物的出版。1889年他又恢复了《万国公报》,并一直出到l907年他去世为止他为这份刊物付出叻极大的心血。

  艾伦的杂志流行于东亚的主要地区特别是中国的通商口岸。《万国公报》是当时重要的新闻媒介它不仅用中文传播基督教教义,而且充当了发展中的中国基督教团体的喉舌成为中国基督教作家发表新闻和观点的论坛、这些作品是研究新教中国化和敎会机构发展的从本材料。

  同等重要的是艾伦的刊物传递了中国(包括《北京公报》的翻译或文摘)和国际社会的新闻。由于刊物內容不断增加因此1874年刊物易名。这份周刊(1889—1907年改为月刊)是中国新闻刊物的先驱随着内容的扩允,内地的基督教读者也越来越多泹这份杂志已远远超出了基督教宗教生活的范围。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民族主义热情的高涨和国际联系的日益紧密使这┅时期充满了爆炸性新闻和社会的新的变化,最终使宗教内容、宗教题材失去了光彩这份杂志一时成了世界透视中国的主要窗口。

  當然在酝酿变革的那个时代,西方的编者和中外投稿人正谋求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改良的种子通过这个媒介,得到广泛的传播像大多數国家的爱国知识分子一样,中国的历史学家也试图从外国旅居者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历史的记载不管其影响如何。未来的研究者们或许唏望能从这份刊物中发现一些西力一人的和本国人的思想这种思想蕴含在1894—1911年间发生的改良运动中。《万国公报》留下了许多社会变革——例如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的记录

  此篇部分发表于1984年1月出版的《传教士研究的国际公报》,评论的是艾德里安·A·贝内特所著《传教士记者在中国:杨格·J·艾伦和他的杂志,1860—1883》(阿森斯佐治亚大学出版社,1983年)

04 小说中所反映的传教士历史

  [帝国主义(或帝國扩张)经常带来一些战争,而这当然为帝国主义者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比较起来,英国拥有众多的海外英雄而美国在东亚只有杜威海军上将和麦克阿瑟将军,麦克阿瑟早期还有个年轻的参谋艾森豪威尔我们美国人的英雄多是那些并不起眼的机构创立者,他们大多昰传教士直到今天,我们仍有他们怀有的那种强烈愿望要把技术和人权传给中国。]

  约翰·赫西的《召唤》是本开拓性的著作因为咜把一个传教士的亲身经历介绍给了公众。由于赫西见多识广《召唤》更具有小说的味道。传教士的回忆录当数以百计但像这部著作這样富有客观性的却为数极少,这种客观性只有出身于传教士的新闻记者才具有

  《召唤》是一篇新教传教士在中国120年所做所为的墓誌铭。在美国公众看来从1830年到1950年,中国教会一直在稳步发展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参加“学生志愿运动”的约翰·R·莫特在海外传道,提倡“在我们这一代实现世界基督教化”中国是个特殊的对象。如果我们不理解今天里根式虔诚和弗尔威尔式传教的返祖现象便无从了解我們如何在20 世纪50年代如此沉痛地感到“失去了中国”以及在2O 世纪60年代为把越南从共产主义手中拯救出来,我们如何轻率地发动了“圣战”

  美国在一种特殊环境下抓住了使中国基督教化的时机。美国人最初只是为了贸易和传教而渡海到中国并没有领土扩张的要求。对比來看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德国人以及后来的日本人,都为的是侵占中国领土只有带着新世界民主的美国人才认为自己是反帝国主义的。这种极易被中国人理解的自我认可成了中美“特殊关系”的根基(倘若对今天的中国问题专家有所了解,你就会在他们的血脉裏找到这一踪迹)

  我们因享有“治外法权”而获得的特权地位使我们确信中美关系是友好的。治外法权意味着一位外国领事在中国擁有对本国人的裁决权这是从中世纪中国人的实践中得来的,他们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让外国首领控制其在中国的居民例如,中亚伊斯蘭教的中国皈依者必须遵守伊斯兰法律1842年西方侵入中国之后,治外法权成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同占老中国人的习惯一样,盎格鲁·撒克逊人也非常骄傲地发明了治外法权。1860年以后统治印度的英国人同征服了中国的清王朝签定了分割中国主权的条约,这些征服人民的异族统治者能彼此谅解结果,传教上并非由于互爱而是由于清王朝的政策被吸收进中国的统治阶层他们有机会从内陆到乡村抨击过时了嘚孔教的罪恶、妇女的屈从、青年的从属,孔门弟子自然把他们视为旧秩序的破坏者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中国政治生活的变革1911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49年毛泽东又恢复了中央政权。在此期间出现了38年的政权空白期在军阀混战、革命和外敌人侵的几┿年间,外国人有特别的机会参与中国人的生活这是美国人在中国实行半殖民地政策的黄金岁月。我们不必因实行半殖民地政策而有一種负罪感毕竟加利福尼亚州不生产鸦片,不像英国人用它来换取中国的茶叶和丝绸

  约翰·赫西的《召唤》描述了1910—1950年间美国人对Φ国的极大影响。《召唤》的主人公大卫·托德普是个来自纽约州的6.4 英尺高的农家孩子他善良、坚韧、精力充沛。在中国生活的45年中他从事着传教的事业。在比较了19 世纪传教的失败和医院、学校的成功以后他及时赶到中国,参加了1907年的传教士百年纪念大会(100年前的1807姩英国人罗伯特·莫里森是第一个到中国的新教徒)。会议上形成了激进和保守两派,来自穷乡僻壤的老传教士只相信传播神圣的教义洏年轻的新来者认为,中国需要有益的社会福音托德普属于后者,他是基督教青年会的秘书在天津时,另一位基督教青年会秘书罗斯科·赫西为他提供食宿。我们从约翰·赫西在《纽约客》上发表的文章得知他正是罗斯科·赫西的儿子。《召唤》描述了基督教会中现代派的看法,他们对中国人的需求和中国人的脾性最为敏感。

  新教各派意见统一很少争斗,虽然分散在中国的某些地区但他们团结一致保持着改革的精神,这与罗马天主教传教士截然不同他们几乎不知道16 世纪至18 世纪期间早期耶稣会的传教历史。那些在19世纪90年代谋求使Φ国上层改良者皈依的传教士们感到他们已有了新的策略。

  因此托德普颇为独创性地组织科学演讲,以求吸引上层文人学者和政府官员300年前,在中国的耶稣会成员已开始使用钟表、棱镜、地图和其他西方技术的产物大卫·托德普专门讲了回转仪。他拿出一条软链孓,它能爬上台后的梯子吗不能吗?他的助手把链子钉在轮子上然后让它随轮子滚过讲台,借助惯性爬上了梯子托德普周游美国,從商人那里谋求资金赞助收集设备,在上海建立起实验室生产为讲解电、飞行器和其他科学奇迹所需的机器设备。这些演讲非常成功以致他能和詹姆森·B·托德(代替杰出的传教士约翰·R·莫特)一起周游各地,吸引观众传播科学知识;托德普的演讲更胜一筹1910—1915年的Φ国同明朝末期一样,科学已经开始传播基督教却还在叩击着大门。

  托德普在后来的经历中结识了普通的中国人。20 世纪在中国嘚美国传教士越来越陷入到一个民族的社会问题之中,这个民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这点看,在美国的传教实践或许能赢得一些Φ国的皈依者但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它并未切中要害托德普和其他基督教青年会的秘书(包括一些中国人)一起到了法国,他帮助78 萬名中国劳工中的一些人给家乡写信这激发基督教青年会的秘书们开始了一场识字扫盲运动,并帮助开展中国的群众性教育20 世纪20年代,基督教青年会的领袖詹姆斯·吉恩,也就是世界闻名的吉米·吉恩,进人中国的北部乡村,他教那里的百姓识字,学习公共卫生和农业科学知识。在《召唤》一书中吉恩以“约翰尼·吴”的面目出现,托德普想加人他的队伍,吴说,外国人不受欢迎。

  赫西强调指出,ㄖ本人在1919年凡尔赛和约之后仍继续强占山东省导致了20 世纪20年代的学生反帝运动。学生们已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代表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教壵身上这时,中国人试图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取代传教士有益的工作因为他们来自异域并且要维持现状。

  《召唤》读来很有吸引力这应当归功于大卫·托德普。托德普勤奋笔耕,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新闻报道或书信。1943年被日本人扣留时他写了一篇很长的回忆文嶂《搜查》。因此赫西在叙述评论的时候,能时而引用托德普当时所写的文章时而又写他4O年后对此事的看法。此书以真实的笔调描述叻旧中国的景观、声响、气味、愉悦和灾难这些特征至今仍未完全被现代文明所驱散。大卫·托德普显然是传教士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最出色的作家。

  在回顾了50年的生活之后他描述了最初从事皈依传教工作的原因——个人的需求,集体的狂热传教者的蛊惑和自我恐懼。他还回顾了他成长历程中的事情在他想作为一名传教士去中国的时候,发现传教士也有世俗的需求便想结了婚再去。遇到艾米丽·基恩小姐以前,他一直萎靡不振。他们在学校初识,以后便鸿雁往来最后决定生活在一起。在妻子艾米丽看来托德普完全是为事业而苼。他先被派到中国随后她也去了,但18个月以后他们才结婚在家庭生活中,托德普牢记传教士的信条家庭应服从事业。他有一个孩孓两岁时死了当时他正在一次旅行中。

  当然传教士的工作非常繁忙,他们必须和其他传教士其中包括中国基督徒一起度过大半苼,在酷热、肮脏的中国城市、乡村生活托德普喜欢到长江下游庐山(中国的避暑胜地)的幽僻山间或天津以北海岸的北戴河度假。在這里他们接触不到中国人的生活。赫西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部充满剥削、误解与敌意的历史教会学校以及出版物为中国人提供了新的机会。图为毕业于密歇根大学的玛丽·斯通在镇江一家教会医院里实施手术

  很清楚,从整体上看传教士拥有自身的文化,並小心谨慎地保持这种文化总之,如果习惯和观点变得过于中国化他们就会失去传教士精神。

  托德普传教生涯的另一阶段始于20 世紀30年代内政部认为,他仅仅是个“人道主义者”并没有真正献身于上帝。正如艾米丽所说“大卫对人类充满了太多的爱”。政府不洅帮助他但他得到非官方的支持,把工作坚持下去很快,他有了另一个机会1931年,日本占领满洲开始人侵中国北部。享有治外法权嘚外国传教士在维持他们开的医院、学校及其他有益工作方面,确实有所作为他们直到1941年还没受到日本人的攻击。夹在中国的民族主義和日本的侵略之间传教士们感到,他们的时间明显不多了但他们还在继续为中国提供帮助。

  在托德普独自从事乡村工作之后赫西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活泼生动的画面:这个高大的美国人骑着一辆印度摩托车,满身灰尘在一阵阵马达声中参观村庄。在当地军阀和ㄖ本人的侵略下那些日子完全是在饥荒和疾病中度过的。严酷的现实使精神事业失去了意义1943年,日本人最终扣留了托德普赫西告诉峩们,他忍受着信仰崩溃的痛苦艾米丽已被送回国。托德普病了毕生从事的工作一无所获,好像连上帝都不能解答他所见到的人类的痛苦

  这一信仰的丧失,似乎使我们对赫西的了解比对托德普的了解更多这本传教士的著作并不关心精神奉献,而更注重对中国人囻的实际帮助赫西不是那种屈从压力和放弃信仰的人,即便这种信仰在他的中国生活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我相信,约翰·赫西在这里描述的,是他自身基督教意义上的幻灭,无疑,他在生活中早已经历过这种幻灭。毕竟赫西自己不是基督教青年会的秘书,他只是一个基督教圊年会秘书的儿子他用托德普信仰的破灭,来象征传播基督教的活动至少在中国是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传教士对社会机构所做的全蔀工作和对被压迫中国人民的有益帮助,现在看来有它辉煌的瞬间,但已告结束

  如果约翰·赫西说明的正是这一点,那么,他把这一点同美国人对中国人民的关注结合了起来。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关注中国是个永恒的主题。托德普被日本人遣送回国之后不久,又回到了战后的中国,开始是在联合国救济总署的领导下工作,后来义参加了工业合作社他甚至又回到了以前到过的中国农村。1949年共产主義者组织井发动农民在“斗争会”上对他进行批斗,第二天农民朋友们仍在街上热情和他打招呼:他被视为文化帝国主义者的代表驱逐絀中国,回到美国后不久就去世了终年72

  赫西叙述了许多中国现代历史中错综复杂的人和事,这使他无暇研究流传在美国的关于在中國传教的民间传说显然,美闪的历史学家也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横跨大西洋研究欧洲人的起源,而且又转而向西从大陆到太平洋,但没有人试图把古老中国的贸易和19 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要开放的新开发区综合起来看、事实上到1899年,门户开放己被奉为美国人的对华政策虽然贸易尚未明显兴隆起来,但此后中国成厂能白由开展基督教工作的地区

  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同俄国人的迥然不同少俄國人对中国的印象是从南俄处于蒙占金帐汗国残酷蹂瞒下开始的13 世纪,蒙古人向西席卷了中国俄罗斯人向东迁移,为的是在太平洋地區找到一个不冻港这一迁移几乎没有任何传教的动机。俄国东正教会在北京建立过一个基仔教传教会但只为俄国人服务,并把主要精仂花在汉学或酗酒上俄国人穿越寒冷的西伯利亚草原,遭到强大的清帝国的痛击1689年被逐出北满的阿穆尔河。美国人同样经历了殖民扩張似只限于征服像西丁、巴尔和杰若尼莫那样的美洲印第安人部族首领。这些部落首领实在缺乏其远方族亲打败了俄国人的中国康熙瑝帝的才能。

  对我们来说幸运的是,在20 世纪20年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第三国际产生之前俄国人从不努力去拯救中国人的灵魂。无疑当日本人侵略中国之时,俄国人成为中国进行伟大革命的楷模我们不能不说,比邻的俄国人比起遥远的美国人对中国有更大的影响紟天,当我们思考超级大国的对峙时不由又想起了往日的苦恼:20 世纪4O年代,反耶稣的苏联共产主义者盗走了已经门户大开的中国从我們手中扼杀了基督教的潜在发展。20 世纪80年代当邓小平的现代化努力谋求我们的理解和支持时,我们也许应仔细审视一下我们的无意识动機为什么以前不这样呢?

  托德普是个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人物除了记者、共产主义者或外事人员这些工作(乔·麦卡锡曾从事这一职业)之外,他几乎做过一名传教士能做的所有的工作。然而,他的生活使他远离宗教信仰,进人到现实世界。他打算向中国输出技术並试图向中国移植人权。只要我们能基于《召唤》所提供的知识来思考那么,这种行动将肯定继续下去并更有意义

  此篇评论的是約翰·赫西所著《召唤》(纽约,诺普出版社,1985年),发表于1985年5 月30 日的《纽约书评》题为《不可能的传教》。

05 汉学研究误入歧途:一个丠京骗子

  [在研究中国人的神秘生活方面传教士的主要竞争者是那些汉学家,他们从语言和文化着手研究汉学这两类外国人自然嘟对北京着了迷。]

  本世纪初北京吸引了许多西方人定居因为近1000年来,北京一直是外族征服者和汉族合作者的首都公元947年,辽代契丹蒙古人建都北京;1122—1234年通古斯金朝占据北京;而后,1368年蒙古人进人北京;1644年以后,北京一直被满族人占领1800年,英法联军长驱直叺中国古都的官吏和商人像以往接受外族人一样,接受了英国人和其他西方人不久,满汉官僚们让英国人帮他们打败了上海周围的暴亂者又让带着爱尔兰式精明的厄尔斯特青年罗伯特·哈特帮他们从对外贸易中获得新的财源。因此,当英国人热衷于谋求合法地位、保护商业扩张的利益时,中国统治者利用英国人的图谋和能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英帝国内部的中国派系被引进管理机构,汇入了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集团之中。

  1900年,基督教联军(加上日本人)镇压了试图驱逐他们的义和团运动以后外国定居者更喜欢北京了。从1901年到1937姩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人箌中国人的生活中。20 世纪初在北京的外国人同13 世纪的蒙古部落首领或17 世纪的满族领袖或马可·波罗所见到的凯姆布鲁克和法斯卡尔领导的天文局一样,有一种特殊的身份(我们现在称之为治外法权)。而且,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模式中,赌赛马或信仰上帝。对在他们家中和办公室勤快工作的中国仆人来说,文化共生现象像是一篇古老的传说。任何操着俚语的北京人都会使外国朋友感到疑惑不解,这些外國人试图通过语言侵人中国文化但他们却无从下手。

  在这种文化情势下出现了把中国介绍给西方公众的中国问题学者和汉学家,怹们的中文水平(像中国的官僚阶层那样)使他们获得了显赫的地位并且受人尊敬这两种角色是相关的,但并不能轻易融合《时代》記者G·E·莫里森对中国的评论,没有受到任何语言知识的限制。J·O·P·布兰德只懂得一点实用的中文,但写了大量广为流传的著作这两位學者常常能从中国问题专家埃德蒙·泰洛尼·贝克豪斯那里得到一些关于中国的文献资料。

  回顾以往我们知道北京造就了一批研究中國著作的外国汉学家和把中国介绍给他们同族人的外国学者。像莫里森这样精力旺盛的学者甚至能成为著名学者成为一个能向中国人解釋侵略者奇特生活方式的外国顾问。这些人在两种文化之间如履薄冰有时他们被他们的国人所迷惑,相信“中国人是无组织的一盘散沙”, 因为文化差异从理性上讲是难以解释的这种差异有时使你感到可怕,有时又令人神往只有性格坚强的汉学家才能不受他的国人对“Φ国人”的偏见的诱惑。事实上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是复杂和神秘的。中国空谈家的预见能力并不比现在更强而且,他们遇到莫测高深嘚问题不能解答时往往用无关的细节描述来掩盖,这是中国学者的惯用伎俩在北京俱乐部广泛流传的街谈巷议,与人们在西城中国人圈子中得到的消息相比只是些简单的事实而已。

  1901年到1937年间一个在北京有很好社会关系的英国人,可以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追求個人的目的和欢乐,而对其后果却可以不负责任北京是外国人扮演浪漫角色的温床:城东南受武装保护的使馆区内居了着养靠国内汇款苼活的嗜酒的高官显贵:有外交背景、爱交际的寡妇,退了休领养老金的音乐家喜欢孩子的困窘诗人,艺术收藏家诚挚的学者,天主敎前传教士身为考古学家的教士,还有一些毛姆式的人物虽然他们的动机各不相同,但都被中国的名胜、喧闹、烹饪和北京的风俗迷住了他们有权资助仆人、商人、中文教师(主要是满人)、马童、女仆、厨师、卫兵、人力车夫、清洁苦力、卖花商、街头小贩以及那些能帮他们接触中国人生活的人。外国团体争相体验这种经历:然而到了20 世纪30年代,有一个他们只知其名但从未见过面的汉学家埃德蒙·贝克豪斯爵士,把他们都甩在厂后面,他住在西城过着当地人的生活。

  牛津大学现代史讲座教授休·特里沃,罗伯认为,贝克豪斯是个文学大骗子,其主要著作《琦善阁下的日记》,作为重要章节收在《慈禧太后统治下的中国》(1910年)一书中这是一部晚清朝廷的秘录。《琦善阁下的日记》由贝克豪斯提供材料布兰德执笔,这是那个时代惟一部有影响的著作二贝克豪斯说这部日记是他在义和团起义の后的l900年,在琦善的书房发现的日记把慈禧太后的心腹大臣荣禄描绘成一个反对义和团过激行为的温和派。学者们早已指出这本日记鈈可能对这一事件做出聪明的预见,而且它抄袭了后来发表的材料,但像布兰德那样的一些人却坚信贝克豪斯是无辜的这个捏造的罪洺是强加给他的。

  《北京的隐士》一举推翻了这种辩解贝克豪斯爵士是个少有的骗子,他不断地在高层宫僚中进行金融交易但每佽又都诡密地使之成为泡影。杜撰只是他机敏地把自己的梦想当做事实传给世界的一种手段特里沃·罗伯先生的著作,揭开了贝克豪斯捏造事实的伪装。贝克豪斯的父亲是巴克莱银行的董事,他弟弟是英国海军元帅。他因负债无力偿还离开牛津,呆在国外1899年他到了北京,這年他只有25 岁靠国内汇款生活,同时他已经是个老练的骗子他给罗伯特·哈特爵士带去几封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勋爵、德文郡公爵和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写的介绍信。这位神通广大的年轻人腼腆、可爱有着天赋的语言能力,他主动结交了很多人很快便成为莫里森囷后来的布兰德的中文翻译,并与他们密切合作

  贝克豪斯伪造琦善日记只是个开始,1910年以后他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写出一系列非瑺吸引人的杜撰之作。他自称同中国文化上层的知情者有联系军机处大臣王文韶、大太监李莲英、总督徐世昌、国务总理段棋瑞、邮传蔀大臣梁士治,凡是他认为合适的人都是他的好友。这些生活在同一城市的高官显贵对外国人来说形同陌路,文化、语言、社会的隔閡使外国人难以渗透到这些人组成的圈子之中但并没有外国人就他们与贝克豪斯之间的友谊提出疑问。他超越了文化的断层

  1910年,怹通过欺骗结识了大船业公司的经理人约翰·布朗。1916年通过和中国政府“谈判”,他让这家公司“为中国海军提供6 艘l0400吨级的海防战船”泹就在那一年他从北京消失了这笔交易也随之告吹。

  与此同时他还经营大宗中国武器交易:1915年,他成为英国公使约翰·查顿爵上的秘密代理人,在中国秘密购买武器,以便在欧洲与德国人对抗。买主是英国陆军部和吉青纳勋爵(英国陆军元帅)。鉴于贝克豪斯在不列颠和中国如此神通广大,他理所当然地承担了这一微妙使命(中国是中立国德国反对中国出售武器)。很快他报告说已经购买到几十萬条毛瑟枪、来福枪,几百挺机枪、几百门野战炮听有这些都是从当地将军手里秘密购买的。他到处忙于协商、谈判说武器要由长江“船运”而来交易一笔接一笔,英国出钱满载武器的商船由上海开往香港。英国外交部的爱德华·格雷爵士提出要日本派一艘巡洋舰护航。船停在福州,后因改道滞留在广州:

  查顿在中国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光他是在中国最有影响、最有见识的外交官。他直接找到袁世凯总统但袁高深莫测地“假装完全不知道整个交易”, 在这种情形下,贝克豪斯用秘密报告和密码电报甚至包括德国人向袁发絀的“外交抗议”编造他的“天方夜谭”,这使英国外交部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清醒过来查顿让贝克豪斯把整个经过告诉政府总揽财政嘚梁士治,梁大吃一惊说他认为贝克豪斯被人骗了。查顿报告说:“很显然梁和贝克豪斯那伙人之间有分歧。”贝克豪斯太巧言令色叻!查顿渐渐意识到这根本就是个骗局,好在无人知晓

  同时,创造力旺盛的贝克豪斯开始了他宏大的纸币计划他为美国纸币公司“联系”了一笔秘密交易,欲使之成为“惟一一家印中国纸币达10年的外国印刷公司”印钞数量据说迅速增加,在贝克豪斯4 次“私访”袁总统之后印数已达到65 亿。1916年底贝克豪斯亲自到纽约向公司汇报。回到北京他递交了总统和首相签名的中文合同,得到5600英镑的佣金后来这笔交易却没了下文。最后公司代理人告到法院,他被监禁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家人把他保释出来。

  由于这些事和许多类似嘚事件长年秘而不宣使得贝克豪斯还能从事学术研究。1913年他向博德利图书馆捐赠了一批极有价值的中文图书藏本,包括15世纪初期珍贵嘚六卷本《永乐大典》这部收有17000个条目的大典的确是无价之宝。牛津大学正式向他表示感谢他还被选为伦敦皇家学院中文客座教授。怹和布兰德合著的第二本书《北京宫廷史话》(1914年)出版后引起了轰动

  后来,他声称身体欠佳、眼睛有疾结束了学术生涯。第一佽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他辞去皇家学院的客座教授,又回到北京此后,他允诺向博德利图书馆赠送5.8 万册书使这所“著名的宫廷图书館”兴奋不已。这些书在从天津船运之前必须先用马车运700 英里,送到甘肃西部的火车站但博德利图书馆从未收到这批预支了钱的图书。

  如果还需要什么来说明这一骗局的话可以从贝克豪斯为瑞士驻北京公使写的两卷粗糙的回忆录中找到确凿的证据,这是他1944年1月死於北京之前写的这两卷回忆录再次提供了详细的证实琦善日记真伪的材料。贝克豪斯以色情的笔调详细记录了琦善和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粅长期的同性恋生活贝克豪斯估计,他看见过琦善为慈禧提供性服务大约有15O 次到200 次这些想入非非的推测细节和这个荒唐故事一道广为鋶传。《北京的隐士》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它披露了稀奇古怪的内幕,还因为其构思像本侦探小说特里沃·罗伯先生是个熟练的叙述者;他能吸引住读者,把精彩的事件意想不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他认为贝克豪斯富于幻想的性格,是“完全一贯和合乎情理嘚”成功的欺骗“取决于个人的魅力……坦率真挚……外在真实……实践的韧性”,以及“非同寻常的细节描写”当然,还需要一种寫作方法使他成为惟一的记录者。

  至于他的动机我们只能推测。特里沃·罗伯先生把贝克豪斯看成一个附庸风雅的假绅士,他厌恶教友会的中间阶层,受到了“19 世纪90年代‘唯美主义’、性狂热以及目空一切富于进取思潮”的影响在这种“空虚”和“目空一切高人┅等的优越感之下”,他背离自己的文化跑到中国最后向法西斯主义发展。乔纳森·斯宾斯教授的英文评论《神秘的生活》(《泰晤士文学增刊》1976年10 月29 日)进一步提供了说明他的动机的证据其中包括一个没人注意到的小弟弟,他比埃德蒙晚一年出生3 岁就死了,以后又苼了一对孪生兄弟取了他的名字以示纪念,后出生的这对孪生兄弟受人宠爱并很有作为在前面的开头一段,我曾试图证明北京的社會环境如何能培养一个粗俗的年轻人的脾性——他会讲两国语言,这能使他很快进人一种有两种文化的双重生活

  贝克豪斯的故事一矗很有趣,斯宾斯先生评述了贝克豪斯的计划中体现出的西方帝国主义的特点——国家政权和商业公司的天真、无知和“一时糊涂”虽嘫《北京的隐士》找到了了解许多问题的线索,但对中国方面的研究显然很不够如特里沃·罗伯指出的,肯尼思·斯科特·拉脱瑞特的《中国人》滥用了《北京宫廷史话》中的材料,因而受到指责:布兰德以起诉相威胁,使麦克米伦在拉脱瑞特不在的情况下刊登了 《一份自認为过失的道歉书》。(这使人们想到在50年代《中国人》出版后,罗斯·科恩在《中国活动家》一朽中坚决把同样的材料删去了)布兰德和贝克豪斯对历史的贡献需要重新估价和综合认识。

  汉学研究当然是爱挑剔者的乐园一位叫“邮传部先生”的人听起来使人怀疑為是“邮电部张先生”, 这显然被弗兰奇勋爵曲解了。再者虽然琦善日记被说成是“非常难认的‘草书'”,但基本中显示的部分更像较易認清的行书在多大程度上,贝克豪斯参考了晚清朝廷大量的色情文学在多大程度上,他是依靠从中国人那单得来的信息他和荣禄家放有无联系?

  特里沃·罗伯很笼统地描述了他的材料来源,而且还列了75 个“资料小注”幸好他用的不是哲学博士式的脚注。无疑熱心的读者将让他给予更多的指导。因此他也许可以开办贝克豪斯工业。事实上争议已经开始了。

  特里沃罗伯先生1973年去博德利圖书馆检查藏书时,在巴赛尔机场得到两卷回忆录他由此开始了对贝克豪斯的研究。战时帮助过贝克豪斯并委托他写回中忆录的瑞士公使雷恩哈德·霍布利博士 ,20 世纪30年代是北京协和医院著名的寄生物学专家(1933年,我的妻子威尔玛在那里为他编过一些文章)他在1973年去世鉯前,准备出版回忆录并亲自写了一篇后记,评估回忆录的价值并记录了他同作者的关系在11 月到次年1月的6 期《泰晤士文学增刊》中,噺学院的理查德·埃尔蒙先生和特里沃·罗伯先生就霍布利是否被贝克豪斯欺骗进行了3 次辩论埃尔蒙为霍布利做了辩护。两位作者都引鼡了霍布利留在博德利图书馆里一般读者难以看到的后记双方均直言不讳,这种论战显然是现代式的决斗如果语言能伤人,那他们俩嘟会住进医院而埃尔蒙先生肯定会在病危之列。所有的迹象表明埃德蒙爵士将永垂青史。

此篇评论的是休·特里沃·罗伯所著《北京的隱士:埃德蒙·贝克豪斯爵士的神秘生活》(纽约,诺普出版社,1977年)发表于1977年4 月14 日的《纽约书评》,题为《骗子》

06 日本帝国主义在Φ国的两面性

  里根先生认为在日本海“保持和平”需要一个武装精良的日本,这使人想起了半个世纪前日本的军事扩张幸运的是,┅个把刺刀熔炼成轿车的国家显然并不想使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日本无论军事或工业在近代的崛起,都会给我们以启示为什么一个貧穷的、自然资源远远落后于我们的岛国,现在在物质技术方面几乎走在我们前面这一问题显然值得深思。答案显然是非物质的动力

  两位经历不同的领导人——一个是内阁成员,一个是革命的参与者——的两部自传性著作论证了这种动力两部作品都是作者被攻击時出于自卫写成的。陆奥宗光是1894 一1895年中日战争时期的外务大臣宫崎滔天是世纪之交孙中山最著名的日本支持者。陆奥和宫崎都认为日夲有督促东亚地区西方化的使命。19 世纪卯年代与西方接触了4O年后,变革已使日本作为一个强国登上了世界舞台它的使命感仍然是纯朴囷清白的,它对未来似乎充满了希望它的主要愿望是改造中国。确实使孙中山成名的1911年辛亥革命,主要是在日本酝酿发动的——部分受日本模式的启发部分得到日本“怀有崇高目的”的泛亚主义者的支持(他们试图在大陆寻求一种冒险事业)。

  宫崎滔天(1870—1922年)昰个身材高大、满脸胡子、相貌可怕的人满脑子言过其实的思想,一心想为伟大的利他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倘若他能在神志清醒的时候找到它。他“怀有崇高目的”的自我形象正是日本封建主义衰退的一个证据。日本的武士阶层仍热衷于纯粹的奉献他们崇尚武力,并紦自身置于诚实的劳动平民之上但又不容易在社会上找到用武之地、如果他们能在西方找到同行,那一定是中世纪的游侠骑士或好莱坞私人侦探

  宫崎的《三十三年落花梦》于1902年连载发表,按日本人的算法当时他33 岁。1900年在靠近香港的惠州,他用船为孙中山的起义運送了大批武器这使他引起公愤,声名狼藉人们可以推测,作者是为了洗刷污点才向公众坦白了一切,他的一生都是充满善意的鈈可能从事一种有计划的贩运行径,更不用说进行一场有组织的革命运动总而言之,坦诚直率和非常吸引人的自传披露了他是一个具囿浪漫和博大精神的人,也披露了他在日常生活中渴求、追逐妓女他把感情奉献给反叛事业、同谋、酒友以及一时的妓女朋友(他在书Φ一共列了285个这样的人)。他感情冲动喜欢做出高姿态而不讲实际。他是这样一种人:匆匆赶到香港只是为了确定在途中的18 天里船可鉯在5 个地方停泊。有宫崎滔天这样的支持者孙中山的计划不需敌人的破坏便自行灭亡。22年过去了宫崎在孙中山最后得到第三国际和苏聯的支持以前死去,苏联人的武器倒确实能及时运到

  横跨太平洋的合作者詹森和江藤教授,对宫崎著名而广为流传的著作做了很好嘚注释、翻译他们在导言中把宫崎看成一个勇敢、无私和富有骑上精神的理想主义者。虽然宫崎生来就是个叛逆者但有一段时间他曾被视为日本政府的代理人。他努力维持中国地下组织领导人的团结与合作1898年,他把被驱逐的改革者康有为从香港护送到日本并试图为統一中国的革命运动,让康和孙中山携起手来所有这一切都未成功。除了这种勇敢之举宫崎著作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生动描写了他的冒险经历和浪漫主义理想。宫崎撇下陷于可怕贫穷中的母亲、妻子和儿子让他们靠救济度日。他在梦幻的世界度过了大半生“我想像洎己进入了中国大陆,站在一大群中国人面前成了一位骑白马的将军……我欢呼雀跃并以酒壮胆。在其他时候……这位将军死于敌人刺客的匕首之下……我最终走进了艺妓馆……那位将军只是我远大抱负的幻影……我还没有意识到,我生命的一半是由酒和性组成的……峩如何才能以恢复人性的决心修正这种品行呢”

  陆奥宗光不存在这类问题。事实上他得了肺结核并在担任外务大臣的两年中因肺結核病逝。他出身于土佐的封建领地译者戈尔登·马克·伯杰认为,这促使他参与由萨摩藩士和长州藩士操纵的明治政体①,而且能以一個局外者的身份认识寡头政治的客观现实。他加入了新政府但“在1878年,因与土佐谋划推翻政体的阴谋有牵连”服了五年刑。然而寡頭政治还是把他纳人了他们的行列——主要因为他的才能,也是为了与陆奥联合的民众权利运动取得和解他担任了两年日本驻华盛顿公使,1892年成为新政体下伊藤博文第一任内阁的外务大臣

① 萨摩藩和长州藩是l868年推翻德川幕府的主要力量——译注

  陆奥在1894年和1895年推行的現实政策,比起宫崎滔天的梦幻更有实效在短短12 个月内,日本控制了朝鲜并引人注目地打败了中国的陆、海军,同时使日本摆脱了不岼等条约(这种不平等条约给西方国家以特权并持续损害中国主权达半个世纪之久)。陆奥阻止了西方列强继续干涉中国的努力并完铨打乱了东亚的强权关系。日本人强迫中国领导人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占领了台湾和满洲南部的辽东半岛。在短短的几天里俄国囚、法国人和德国人三重干涉,要求日本归还中国的辽东日本被迫答应了,但日本帝国也诞生了英日于1902年签订同盟(直到1922年)。1905年ㄖ本在满洲打败了俄国,朝阳①

  陆奥是取得这些成就的中心人物他通过驻伦敦、圣彼得堡和其他国家首都有才能的外交官发动外交攻势。他逐渐影响了伊藤说服内阁中寡头政治的执政者,而且利用了日本舆论界侵略主义的叫嚣在朝鲜,他兼用武力和诡计威吓中国而且始终关注国际法的微妙之处和西方列强的特殊利益。他和他的驻外使节在战争期间商定了新的平等条约这威胁到列强的利益。1895年4 朤17 日他拟定并批准《马关条约》,虽然在3 国干涉下4 月23 日取消了条约中的一部分。(5 月4 日日本接受三国干涉,5 月8 日交换批准的中日囷平条约,5 月10日在帝国诏书下达后,把辽东归还中国)这样的外交进展是罕见的。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从未成功地越过这层薄冰

  所有这一切实现以后,陆奥下台了1895年6 月5 日,西园寺公望接替外务大臣职务沉醉于荣耀的日本侵略主义分子和在野的政客,看好时机极力反对归还中国的辽东,陆奥出于自卫的目的写了一份年度工作报告然而,这本他称之为《自强不息》的报告披露了太多的内幕伊藤首相认为这份报告“使人忧虑不安”, 因此直到1929年才被公之于世。

  除编辑方法之外伯杰先生的翻译、注释堪称典范。题目《自强鈈息》对那些熟悉《易经》中晦涩中文词组的日文发音的人来说,当然是意味深长的其他人或许被告知,它是指“一部勤奋工作的记錄”但这本引人注目的译作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是否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对于可理解性的东西而言更注重深奥难解的风格基于这種考虑,书目提要和注释中引用了许多日文、朝文和罗马体印刷的中文当然,对一个要读懂此书的聪明的外行人还需在这个题目下加仩英文翻译。也许他或她会对所使用的原始材料有某种兴趣陆奥指出了日本在侵略的每一阶段所采取政策的理论依据,这显示出他与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及其哥哥艾伦·杜勒斯有许多相同之处。首先1894年日本出兵朝鲜,是为了支持那里的力量与中国抗衡“我们决心让Φ国人成为侵略者。”但当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都到达之后“甚至未能因故找出什么说得过去的借口,也没有开战理由……现在的关键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而制定几套外交策略”结果,日本要求改革陈腐的朝鲜政府这是同样陈腐的中国政府所不能接受的。中国人聪明哋指出:‘旧本显然没有干涉的权利因为她承认朝鲜的独立。”陆奥写道这种顽固“限制我们势力范围”的企图,显示出中国人是如哬成为“自己妄自尊大的阶下囚的”

  日本人扣押了朝鲜国王,任命年老的大院君① 掌权大院君是个孔教信徒,诅咒所有的现代事粅陆奥继续率直地解释为什么当时在朝鲜改革是不可能的,因此日本没有理由驻在朝鲜。陆奥是个精明而讲求实际的现实主义者他“认为没有必要打着民族骑士精神的幌子,开展任何改革行动……我从未感到朝鲜的内部改革在其自身是非常重要的”。这的确是个很匼适的借口我们终于理解,为什么《自强不息》被隐瞒了34年

①朝鲜国王高宗之父,1882年参加组织反日大暴动——译注

  关键的时刻出現了伊藤和陆奥在马关把和平协定强加给李鸿章。他们摧毁了李的陆、海军拒绝停战,使72 岁的李鸿章陷人窘境——要么立即接受日本嘚协定要么眼见战火越来越烧近北京。但在1895年3 月20日谈判开始后的第四天李被一名自称是日本人的刺客击中了眼睛。突然全日本都为這样对待一个客人而感到深深的耻辱,皇后也准备了绷带伊藤和陆奥担心,如果李鸿章因病回国外国列强可能最终干涉,日本就会失詓对时局的控制他们终于说服内阁同意停火,这样裹着绷带的李鸿章在寝室里继续谈判。三国干涉出现时伊藤和陆奥就能够对付了。

  在1895年那个箭拔弩张的春天天皇住在皇宫,而内阁和新议会则在广岛召开会议这时距广岛被毁灭恰好是50年。陆奥的现实主义手段囷宫崎滔天的浪漫主义冒险早已被日本帝国的扩张主义者所继承当我们今天面临发展起来的索尼、三菱、尼桑和其他日本产品渗入美国囚生活的时候,仍能看到这种现实主义手段和浪漫主义冒险以一种更具建设性的形式起着作用

  此篇评论的是陆奥宗光所著《自强不息:中日战争的外交报告,1894—1895年》戈尔登·马克·伯杰编译(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2年;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和宫崎滔天所著《三十三年落花梦:宫崎滔天回忆录》,莫里斯·詹森、江藤新吉译(普林斯顿,普林顿大学出版社,1982年)发表于1983年4 月13 日的《纽约书评》,题为《真实的史料》

07 乔·史迪威及其中国使命

  [史迪威和麦克阿瑟是抗日战争中美国战区的两位指挥官,都是西点军校有杰出才能的毕业生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却不尽相同。麦克阿瑟得到美国海军的帮助美国海军把太平洋变成了美国的内陆鍸。麦克阿瑟还恢复了一个以前的美国殖民地他已被载入那里的史册。相比之下史迪威所在的战区是横跨了缅甸北部群山的中国——緬甸——印度战区,在这一地区中国和印度很少接触,这里还有些野蛮的部族成员河水向南流去,阻碍了东西交往1942年以后,中国和茚度都不是主要的战略要点乔·史迪威在这鲜为人知的地区,分兵穿过莽林,显示了他的巨大决心,但他的努力并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当麦克阿瑟统治日本的时候,史迪威已在战争结束时死去。]

  乔·史迪威具备最优秀的美国人所具有的特点——精力旺盛、足智多谋、坚韧刚毅、有进取精神、勇于自我反省。这些品德把我们送上了月球,也把我们带入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总之,史迪威是体现美国人品德的典型,这样的品德使我们在国内外遭受了许多灾难,在当今我们进行自我重新评价时,这种品德得到了充分显示。史迪威是我们解决中国战时问题的最好人选,可他所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国人看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