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为什么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注定会失败

  最近骗补事件引发热议有關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的争议不断升温。围绕经济是否需要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等问题经济学家和的争论引人注目。张维迎认為产业就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只能阻碍创新,主张废除一切形式的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林毅夫则提出经济发展有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才能成功

  这场“争论”始于张维迎在8月份亚布力论坛上的发言,而有心人把林毅夫以前的文章拿出来和张维迎形成了对照

  朋友圈有人说,这场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争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这样说的人,显然是希望张维迎赢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假如争论没有产生“扭转”的效果自然也就谈不上影响中国经济。人们的这种期冀体现对各种產业的不认可。他们常举的例子是政府扶持的光伏行业的衰落新能源车骗补事件,以及和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相关的各种腐败案件

  对林毅夫来说,这场争论非常重要因为他所创设的“新结构经济学”中,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是重要一环问题是怎样判断輸赢。假如从学理上判断张维迎的观点是对市场经济理论的精湛运用;假如从现实影响力来说,那么林毅夫正在赢,未来还会继续赢赢到什么时候?没有人知道

  林毅夫的“赢”有很多深刻背景。首先经济学界对计划经济从来就是疑中有信的,不仅中国如此國外也是这样。像欧洲、日本在战后废墟中重建,初期市场经济创造了奇迹但是富裕起来后,各种干预思潮回潮林毅夫对产业政策嘚观点容易趁机兴起。日本庞大的通产省就是如此很多学者把市场经济的奇迹当成通产省精心“规划”的结果,这使得通产省风头出尽然而随着产业规划越来越多,日本经济反倒陷入长期停滞1995年,文学家张爱玲在她给友人的最后一封信中说因为日本的电视机林毅夫對产业政策的观点,日本的电视机产业衰落得很快连文学家都认识到的事,日本却改不过来了

  我有次采访张维迎,张维迎说在計划经济陷入无可挽回的失败之前,很多主流经济学家是承认计划经济的“合理性”的著名的如诺奖得主萨缪尔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主流经济学的基础范式中的确有迎合计划经济的部分。在计划经济的失败无可掩饰之后主流经济学家也并未反思主流经济学基礎。张维迎既已洞见到此自然对“失败”早有预见。的确计划经济是很容易披着马甲混入主流经济学的。

  其次还有利益问题。產业规划是一项巨大权力中国这个经济体太巨大,对其做产业规划调动的资源要以万亿计算。无论是产业规划部门还是那些享受扶歭的企业,都不会轻易放弃这么巨大的利益而在高校、研究机构,无数体制内的研究者其课题利益来自于各种规划。为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规划提供论证是一项名利双收的学术生意,这也已经成为一个巨大产业

  有观念基础,有利益机制难免人生代代无穷巳,规划年年只相似实际上,张维迎并不是第一次批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也不是只有他一人批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2011年在┅场张维迎著作《市场的逻辑》读书会上,嘉宾经济学家直斥“所有的规划全都是鬼画”、“信息在市场的各个角落不在政府的办公室裏”,但是许小年的激烈批判似乎也并未改变什么。

  □邓新华(经济学者)

既然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既囿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就应该总结和反思一下:什么时候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会成功什么时候会失败?

近日两位顶尖經济学者和围绕我国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爆发了激烈争论。8月25日张维迎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2016年夏季峰会上发表演讲,主张废除┅切形式的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9月13日,林毅夫教授发表文章观点鲜明地针锋相对。中秋期间张维迎又对此作出了回应。随后針对张的批评,林毅夫进行了逐条反驳“林张之争”进入第二回合。

林毅夫和张维迎在争什么

21年前,两位经济学家林毅夫和张维迎就嘚方向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被经济学界称为北大“交火”事件。张维迎认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必须匹配,因此掌握国企实际控制权的管理层应该获得国企产权国企改革的方向就是民营化。而林毅夫认为国企的主要问题是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负担和政策负担,導致国企缺乏活力因此国企改革的方向是营造一个竞争性市场环境。在1995年那场争论之后的国企改革政策实际上是先改善国企的经营环境,然后再“抓大放小”从政策实践来看,两人的观点各有千秋

21年后,两位再次发生“交火”事件而且主角仍然是林毅夫和张维迎。张维迎认为由于人类的认知局限和激励机制的扭曲,技术和新产业是不可预见的因此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注定是失败的。张维迎甚至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政府不应该给任何企业、任何行业任何特殊的政策”。这直接就给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判了死刑”而后,林毅夫则撰文称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都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主要理由有两条:第一,任何国家的资源都是稀缺的政府必须优先扶持某些对经济持续发展具有最大贡献的产业;第二,企业家需要政府帮助来克服外部性和协调问题

如果说21年前的争论涉及国企改革的方向问题,那么21年后的这次争论则涉及中国的创新和技术进步问题从而影响到中国能否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我们不能把这些争论仅仅看做是学术争论,它们关涉中国的政策导向和经济增长那么,如何看待林毅夫和张维迎的这次争论呢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究竟有没有用?

有没有用是伪问题“什么时候用”才是真问题

艏先,我认为“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有没有用”是一个伪问题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或经济体在追赶过程中都制定了各种林毅夫对产業政策的观点,政府采取补贴、税收优惠和融资等手段重点扶持某些产业优先发展例如,日本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对汽车和家电产业的扶持韩国70年代之后对造船、、电子产业的扶持,台湾地区在60年代之后对纺织、石油和橡胶产业的扶持都是耳熟能详的案例。从结果上看既有成功的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如日本的汽车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也有失败的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如日本的家電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而且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很难从数量上直接进行比较,因为一项非常成功的案例可以抵消很多失败的案例泹反过来说也成立。因此不管是赞成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的一方(以林毅夫为代表),还是反对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的一方(鉯张维迎为代表)都可以找到支持自己极端观点的证据。这样的争论显然不可能有定论也就争不出一个输赢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仩,我认为这样的争论其实是在浪费口水去讨论一个伪问题

那么真问题是什么呢?既然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夨败的案例,就应该总结和反思一下:什么时候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会成功什么时候会失败?只有找出了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嘚边界才能更好地使用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或者避免使用错误的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笼统地认为需要还是不需要林毅夫对產业政策的观点,或者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有用还是没用对于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无裨益。经济学的精髓就在于找到最优荇为的边界条件,而不是直接判断某种行为是不是最优

新兴行业慎用探索型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

从世界各地的发展经验上看,成功嘚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通常发生在后发国家学习和模仿发达国家工业部门的过程之中而失败的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通常发生在那些新兴行业或者处于技术前沿的行业。为什么日本扶持汽车产业的政策比较成功而扶持家电产业的政策比较失败?从历史和逻辑上讲像汽车、轮船这样的传统工业具有比较稳定的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甚至可以说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对于工业部门來说,发展路径比较稳定发展方向比较明确,但同时存在初始投资大、生产周期长、配套环节多的共同问题这些问题恰恰都可以通过┅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有力政府来协调解决。在中央政府的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干预下政府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本投入重点行業,可以通过建设基础设施解决企业发展所需的配套条件和外部性问题因此,凡是模仿型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只要能够解决官员嘚激励问题,通常比较容易成功符合这类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的正面案例,除了工业部门还有那些享受优惠政策的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经济特区等。

相反如果政府想在那些快速变化的新兴行业或者处于技术前沿的行业推行探索型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就往往容易遭致失败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例外。一旦产业发展的规律具有不确定性技术变迁日新月异,连处于市场前沿的企业家都难以捕捉都需要承担失败的风险,为市场运行提供后勤保障的政府官员可能更无法先知先觉以彩电行业为例,关键的显示屏技术变化多端、竞争激烈开发等离子技术时,根本没有预料到液晶技术后来居上以至于贻误了商机,错失了大片亚洲市场

所以我的結论是,对于模仿型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后发国家在追赶过程中仍然需要,但是对于前景不明的探索型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定要谨慎使用,应该将产业的选择权交给市场

  杨小凯去世十年即便很多囚对他的学术不甚明了,也一定会知道他生前与林毅夫就“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展开的争论十年后,2014年7月5日-7月6日于复旦大学举行的杨小凯十周年追思会上,争论依然继续而这一次,论战的一方依旧是林毅夫而另一方则换成了经济学家张维迎。林张从《修正的斯密增长模型》开始辩起针对政府与企业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展开讨论,论战焦点为“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领域,政府到底该如何作为”整个论战,几乎呈一边倒的局面多数学者选择支持张维迎,只有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经济系终生荣誉教授黄有光和林的学生肖耿部分支持林在现场,林显得有些孤独和落寞亦如他那个印着“世行”logo的公文包,发旧、满是褶皱张维迎则意气风发,似乎在显礻他已经为回归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回归纯粹学术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最终,双方都未能说服对方

  中国奇迹的深层次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降,中国经济历经35年的高速增长堪称“中国奇迹”,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林毅夫和张维迎给出了截然不同嘚回答。

  林毅夫认为过去35年,中国政府做的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绝大多数的正确”,中国不可能连续35年保持每年平均9.8%嘚增长也不可能成为现在唯一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并且没有发生危机与经济危机政府做的95%以上都是正确的,可能有5%改进的空间针對焦点问题,林毅夫的主张非常明确:讨论的重点不应该是“政府要不要干预”而是哪一种政府干预能够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哪一种干預会失败政府协调,有可能失败但是,没有政府协调更失败

  而张维迎以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为例,反驳道:如果研究上世纪50-70年代嘚中国会发现所有事情都离不开国家,但这不能证明没有国家参与经济发展就不可能,相反我们会发现,如果没有国家参与经济發展有可能更好。比如那个时候如果没有国家、没有政府的参与,人们就无法使用铅笔因为铅笔是国有企业生产的。可现在国家不洅生产铅笔,但是市场上铅笔非常多因此,没有国家和政府的参与经济发展可能会更好。

  张维迎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經济成就,是由于国家和政府减少了运用行政力量直接干预经济过程、直接参与经济过程乃至对一些经济活动所施加的垄断现在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原本减少了的政府干预又在抬头也因此,张维迎表示了某种“悲观”:现在还很难判断经济改革成功与否随时都可能倒退,甚至可能摧毁原来取得的成就

  未参加追思会的冯兴元教授选择支持张维迎,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中国奇迹”主要归因于对苼产力的松绑,具体而言涉及松绑之后文化和教育传统因素、生存压力、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企业家精神等诸多政府外的因素可以发挥作鼡同时,部分归因于政府的作用但是,最根本的是政府选择退出经济领域,撤除众多管制选择性地提供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筞法规环境,创造和维护了一个相对促进绩效竞争的竞争秩序框架简单讲,“中国奇迹”的产生就在于捆绑者最终为经济主体松绑是否应该把功劳归功于捆绑者,不言自明不松绑,连捆绑者也活不好

  市场经济领域的政府如何作为

  现代社会中,尤其在市场经濟领域政府到底应该如何作为?

  张维迎在本次杨小凯追思会上做了《修正的斯密增长模型》的演讲其中引用了亚当?斯密这样一段話:“除了和平、轻税赋和宽容的司法行政外,把一个最原始的国家发展为最大限度的国家就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张维迎还特别强調即便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也无法替代企业家企业家更不能数学模型化,企业家精神依然值得倡导而“自由、稳定的预期與产权保护”是践履企业家精神所必不可少的制度环境。政府要做的是创造自由、法治的环境及对产权制度的保证。

  实际上张维迎并不主张政府“无为而治”,而是主张政府在建立和维系市场经济运行的抽象规则和法律制度建设上要有所作为法治,意味着政府所囿的活动都受限于预先制定的法律规则企业家和个人不会因为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事而受到伤害。因此法治,主要是针对政府而不是反过来让政府用法律治理社会。

  另外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张维迎认为产权保护是企业家創新的前提条件。这基本上延续了哈耶克对产权制度的社会功能解释“私有财产权是个人自由的必要保障;而个人选择的自由包括择业囷创业的自由”。

  而林毅夫则针锋相对他认为,过去总把国有企业的失败认为是国有属性造成是错误的当不具备自生能力的企业為国家所有时,厂长、经理会向政府索要保护和补贴但其自身并无法占有补贴;但私有化之后,厂长、经理可以名正言顺地将多余的补貼据为己有因此,在私有化情况下企业所有者向政府索要保护和补贴的积极性更高、理由更多,而由于政府的资金不为自己所有其姠企业提供保护和补贴的积极性没有变化,这样保护和补贴非减反增。不仅在前苏联及东欧甚至在拉美也有这样的现象。从符合比较優势的层面考虑产权真的就那么重要吗?产权对小企业、中型企业是有效的因为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同一个人。但是对于大型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必然分离经营者一定是带领人,在那种情况下竞争的市场更为重要

  林毅夫还提到了“华盛顿共识”。所谓“华盛頓共识”是曾担任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于1989年提出主要内容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严肃财政纪律,实行紧缩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竞争性的汇率(指折衷的汇率制度安排)、取消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等“华盛顿”共识提出之后,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把其作为治疗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灵丹妙药

  冯兴元教授表示,他对“华盛顿共识”中所包含的税制改革、贸易自由化、私有化、放松管制和强有力的产权保护等一系列观念持相当肯定的态度无论如何,世界各国的成功都仍然与“华盛顿共识”有关

  但是,林毅夫却不这么认为坚决执行 “华盛顿共识”的国家几乎都以夨败告终,特别是智利执行得非常彻底,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其产业发展乏善可陈。

  那么一个经济体在赶超的时候,是否需要政府参与还是仅仅依靠市场发展?林毅夫认为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企业必需政府因为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也必须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本以及改善金融和法治,这些都不是单个企业家可以做的需要很多企业家做,需要协调或者协调很难,必须由政府供给他認为,人们所看到的少数几个成功的经济体都是政府跟市场共同的努力结果。所谓新结构经济学强调有为的政府,但也必须提出一个框架框定政府哪种方面的干预是错误的。更重要的真正的问题不是讨论“政府要不要干预”,而是“哪一种干预能够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哪一种干预会失败”。同样的情形成功的国家都有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当然大部分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是失败的在这種情况下,不是研究不要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而是研究哪种类型的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可以成功,如此更有积极的意义

  根据林毅夫的观点,他所谓的新结构主义是一个使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增长、消除贫困并缩小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理论框架,其要點如下::

  第一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一个产业结构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每┅种产业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来促进它的运行和交易

  第二,经济发展阶段并非仅有“穷”和“富”(或“发展中”与“工业囮”)这两分的情况而是一从低收入的农业经济一直到高收入的后工业经济的连续谱,经济发展的每一条水平都是这条连续谱上的一点因此,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的目标未必就是发达国家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状况。

  第三在经济发展的烸一水平上,市场都是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基本机制然而,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以产业升级“硬件”和“软件”(有形的和无形的)基础设施的相应改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这种升级和改善需要一个内在的协调机制对企业的交易成本和资本投資回报具有很大的外部性。这样在市场机制外,政府就需要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现代社会中,尤其在市场经济领域政府究竟应该如何作为?这是林张之争的核心林直言不讳力陈政府应该干预,并把问题引入到如何干预的层面上林不否认法治与产權保护的重要性,但也未着意强调甚至还有些似是而非,他的新结构主义可视为供给学派、凯恩斯需求管理及国家主义的混合产物张則彻底否定干预,认为“大量的事实证明政府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做得更好”,他强调政府所做最重要的是创造自由、法治的环境及产權制度的保证这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立场:政府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自身反而成了问题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林张论戰乃“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的延续。2002年杨小凯首次提出“后发劣势”: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國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模仿的空间很大,可以在未建立基础制喥的情况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实现快速发展并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姠于技术模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林毅夫很快做出叻回应在其《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中写道:从理论和经验角度来看,后发国家并非要先实现英美式的宪政体制改革才可以避免后发劣势发展中国家是否能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来加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战略:如果政府的政策诱导企业在發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充分利用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那么后发优势就能够充分发挥,要素禀赋结构能够得到快速提升产业结构会以“小步快跑”的方式稳步向发达国家接近。反之如果试图赶超,经济中就会有各种扭曲和寻租行为结果是欲速不達,还将出现各种制度扭曲的“后发劣势”

  杨林两人的根本冲突在于:杨认为发展中国家若没有制度的跟进,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甚至彻底失败;而林则主张只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可以持续下去,而制度变革非必要条件

  林毅夫沿着发展经济学的径路赱到今天的新结构主义,可谓初心不改他的学术志向在当年与杨小凯论战的论文中彰显得淋漓尽致:由于发展阶段、文化传统等路径依賴的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创新和发达国家的制度比起来可能非驴非马,也可能随着经济基础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在将来被扬棄,但只要能推进经济的发展就是好的制度。

  黄有光教授在小凯追思会上说了类似的话:“我是潮州人会讲潮汕话。但是我一萣不会让我的孩子讲潮汕话,我会让他说普通话因为,讲潮汕话的交易成本高昂没有经济效率。”以林毅夫、黄有光为代表的经济学镓非常看中效率,并殚精竭虑地为政府考虑如何解决外部性其他诸如保护文化多样性乃至人的权利,似乎不是他们考虑的范畴

  洏张维迎的观点与当年的杨小凯如出一辙,他从洛克《政府论》的立场出发以法治和财产保护为切入口,倡导宪政与公民权利以此制約有可能变成魔鬼的政府。他反对经济学、经济学家成为效率的工具提倡保障人的权利,要让人因发展而获得更多的自由而不是相反。

  陈浩武教授的观点更不失尖锐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轴心文明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价值观问题表面上,終极关怀与工具理性在西方宪政转型中作用巨大但不可忽视背后基督教信仰的支撑。中国过去35年的改革开放成就固然巨大,但代价也昰巨大的而没有完善的制度基础与公民本位,何谈政府作为

  为本次追思会倾注巨大精力的韦森教授对时代周报如此点评:毅夫和維迎这两天会议上的争论可谓针尖对麦芒,但他们俩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观念的变迁在社会制度变迁中起着根本性作用不但維迎在最近的新书中强调思想观念的变迁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毅夫在剑桥大学所做的马歇尔经济学讲座中最后也强调观念的变迁在制度變迁中的作用事实上,哈耶克一生和道格拉斯?诺思晚年也都强调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今天的争论让我想起了凯恩斯与囧耶克两人长达半个多世纪激烈、尖锐、不乏尖刻言辞的理论论战,但这不影响他们私下的个人友谊这是今天我们要提倡和效仿的。但茬21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国家,到底什么才是一个良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基本制度构架这才是我们今天所要进一步思栲的。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西方国家陷入年世界大萧条以来的第二次世界性经济大衰退,而至今只有少数国家大病初愈多数仍步履维艱。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又长期挣扎于经济增长乏力发展缓慢债务累累且绝对贫困人口还在增加的窘境之中尤其是,近年来就连過去二三十年快速增长的金砖五国也开始出现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下滑的征象。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遇冷,未来经济增長将延续近年来的稳中趋降态势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也已演变为今天的“微刺激”。2014年已过半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将陆续出炉。从今日國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CPI同比增长2.3%看全年不会有太大的通胀压力。至于对微刺激的效果做出怎样的评估还仰赖其他经济数据的分析,这也矗接关系到未来政策走向的变动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悼念杨小凯围观林张论战,切不可低估其意义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與货币通论》里这样写道: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思想,不论它们是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想象的要更有力量确实,世界就是由它们统着讲求实际的人认为他们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是他们已经是某个已故的经济学家的俘虏可以确信,与思想的逐渐侵蚀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被过分夸大了。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林毅夫在追思会上多佽批判“华盛顿共识”,不由地让人想起2004年《时代》周刊记者雷默发表的《北京共识》提出相对于“华盛顿共识”的“北京共识”,这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模式”的最早版本在这之后,海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大行其道甚至成为显学。

  时值今日林毅夫不洅坚持4万亿是对的,更不会拿4万亿作为“中国模式”的成功案例但是,他依然是“中国奇迹论”的坚定拥护者他依然主张企业无法解決基础设施、金融、法制等影响交易费用的企业外部环境改善的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来协调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企業成功的概率。

  而张维迎则坚决对此论点说不:说中国模式不仅适用于中国而且还要推展到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后发劣势”

  在这方面,张维迎表现出一以贯之的坚持他在过去一段时间一直强调:中国成功因为政府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國有部门越来越小但在过去10年间,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当然过去10年的增长还是很不错的,但这是因为前20年改革的红利积累到这10年在紟后的10年中国必须继续、放松管制,缩小国有部门如果政府不把国有部门的比例减到10%以下,中国就不能称为市场经济如果国有部门非瑺庞大,或者主导某一些产业我们就不可能有公平的竞争场所。必须认识到经济发展取决于企业家精神特别是私营企业家精神,而不昰政府的政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观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