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王者荣耀李白属性是属什么的?

李白在12生肖里代表什么动物
1.李白生于701年,属牛.2.但有人曾经评价他: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韵极.说他张口大喊的时候,像下山猛虎一样,很有气势.3.李白的诗风可以用龙来形容,飘渺而自由.这是从道之人所一贯的风貌.4.李白的思想,我觉得可以用“天马行空”四个字来形容.他的想象可谓是无边无际的.所以李白又比较像马.并且他对待百姓的态度十分亲切,也很像马一样.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独漉篇》原为乐府&拂舞歌&五曲之一,古辞以&刀鸣削中,倚床无施。父仇不报,欲活何为& ,抒写了污浊之世为父复仇的儿女之愤。  &独漉水中泥&,&独漉&在今河北,传说它遄急浚深、浊流滚滚,即使在月明之夜,也吞没过许多行人。此诗首解先以憎恶的辞色,述说它&水浊不见月&的污浊,第三句&不见月尚可&,又在复沓中递进一层,揭出它&水深行人没&的罪恶。这&独漉&水大抵只是一种象征:诗人所愤切斥责的,其实就是占据了长安,并将&河北&诸郡以污浊之水吞没的安禄山叛军!他们不正如肆虐河北的独漉水一样,暗了天月,吞噬了无数生灵么?  接着由纷乱的时局,转写诗人客中飘泊、报国无门的孤愤。当中原深受罹乱时,诗人正孤身一人,飘泊在东南。眼看着&越鸟南来&、&胡雁北度&,诗人心中不胜悲哀:那鸟雁飞归的北方,不正是河山拱卫的京师所在吗?而今陷于叛军的铁蹄之下,自己却只能避难客中,这实在是最令诗人痛苦的。&我欲弯弓向天射&一句,就是在这痛苦心境中激发的&射天&  奇思。它与&拨剑四顾心茫然&一样,表达了一种无可发泄的苦闷。但弯弓射天,又怕误伤了空中的鸟、雁,徒然使它们中道折翮、失却归路,这真叫人左右为难!眼望月下的树影,偶有落叶在风中飘坠,诗人不禁一声长叹:&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他不正如这风中落叶一样,飘荡无主?  自&罗帷舒卷&以下,诗境陡转:四野万籁俱寂,诗人却还独伫空堂,他究竟在等待着谁?门边的罗帷忽然飘拂起来,仿佛有人正披帷而入。诗人惊喜中转身,才发现来客只有清风!随着罗帷之开,月光便无声&直入&,正如豪爽的友人,未打招呼便闯了进来&&
然而它只是月光的&无心&造访,又哪有深意可解?这四句从清风、明月的入室,表现诗人似有所待的心境,思致妙绝。而且以动写静,愈加将诗人客中无伴的寂寞,衬托得孤寂冷落。  诗人所期待的,就是参与平叛、为国雪耻之用。  &
龙泉雄剑&此刻就挂在壁间。它如同古帝颛顼的&曳影之剑&一样,当&四方有兵&之际,便震响&龙虎之吟&,意欲腾空飞击。令人伤怀的是,它却至今未有一吐巨芒、断其犀、象之试。这雄剑的命运,不正是诗人自身报国无门的写照么?国之壮士,岂忍看着它空鸣壁间、&锈涩苔生&?一股怫郁之气在诗人胸中盘旋,终于在笔下化为雄剑突发的啸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笔带愤色,却又格调雄迈,显示的正是李白悲慨豪放的本色。  此诗末解,就于宝剑的啸吟声中,突然翻出了&神鹰&击空的雄奇虚境。据《幽明录》记,楚文王得一神鹰,带到云梦泽打猎。此鹰对攻击凶猛的鸱、鸢毫无兴趣,只是&瞪目远瞩云际&。突见&一物鲜白不辨&,它即&竦翮而升,轰若飞电。须叟羽堕如雪,血下如雨。良久,有大鸟坠地,其两翅广十余里&&&那是被神鹰击落的九天巨鹏!此诗结句所展示的,就是这神鹰击天的奇壮一幕。从高高的云天之上,传来了多么自豪的巨音:&为君一击,鹏搏九天&!这是决心为国雪耻的诗人,在天之东南所发出的、挟带着无限自信和豪情的啸声!这啸声应和着挂壁雄剑的&龙吟&之音,响彻了南中国。它预告着诗人飘泊生涯的终止&&
他将以&鹏搏九天&之志,慨然从军,投入平治&独漉&、驱除叛军的时代风云..  此诗共分六解(乐曲的章节),
初读起来似乎&解各一意&、互不相属,其实却是&峰断云连&、浑然一体。从时局的动乱,引出客中飘泊的悲愤;从独伫空堂的期待,写到雄剑挂壁的啸吟;最后壮心难抑、磅礴直上,化出神鹰击天的奇景。其诗情先借助五、七言长句盘旋、摩荡,然后在劲健有力的四言短句中排宕而出。诗虽作于诗人五十六岁的晚年,而奇幻峥嵘之思、雄迈悲慨之气,就是与壮年时代的名作《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亦更见其深沉而一无逊色之憾。  结袜子  李白  燕南壮士吴门豪,  筑中置铅鱼隐刀。  感君恩重许君命,  太山一掷轻鸿毛。  李白诗鉴赏  此题在古乐府中属杂曲歌辞。  起句&燕南壮士&,指高渐离;&吴门豪&指专诸。这里突出了他们最感人的精神力量:他们是壮士,他们有豪情。这两个词语的搭配,正好使专诸和高渐离的生命重新闪耀着奇异的光彩。这里&燕南&和&吴门&两个方位词也用得恰到好处。专诸刺杀吴王僚在吴王宫中,所以称&吴门&;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土皆瞋目,怒发冲冠,则发生在易水送别之时,易水在燕之南界,因此称&燕南&。这两个看似不经意的词语,在广阔的背景上使壮志豪情笼罩四野,使他们的英声侠气无处不存,无处不在。第二句,为第一句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筑&为古代一种打击乐器,&筑中置铅&,指高渐离在筑中暗藏铅块伏击秦始皇;&鱼隐刀&,指专诸将匕首暗藏在鱼腹中刺杀吴王僚。他们两人的壮志豪情正是通过这两件惊天动地富于传奇色彩的大事而被历史所确认。这两句诗各以对称排比的结构相连接,重新唤起读者对这两位侠士的向往与崇敬。第三句,是全诗的主旨,是诗人要着重表达的一种信念,一个原则。诗人指出高渐离、专诸之所以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命相许是为了实践&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因此,这里的&恩&,不是&恩惠&,不是珍宝珠玉、车骑美女等物质的赐予,而是一种超越功利计较的&知遇之恩&,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理解和人格的尊重。这里的&许&,也不单是&报答&,更不是人身依附,而是一种自觉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格力量的自我完成。诗的最后化用太史公《报任安书》的话:&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来表明自己的生死观,指出生命应该象&泰山&那样重,而不能象&鸿毛&那样轻。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李白读《刺客列传》后所作的咏史诗;也可以看作是李白顿悟生命价值即兴抒发的豪情。  塞下曲(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  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  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  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  独有霍嫖姚。  李白诗鉴赏  李白有《塞下曲》六首。元人萧士赟云:
&此《从军乐》体也。&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  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  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安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  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李太白全集》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我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塞下曲(其五)  李白  塞虏乘秋下,  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  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  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  少妇莫长嗟。  李白诗鉴赏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颔联两句,与首联&天兵&照应。&虎竹&,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  清人吴汝纶说这两句&有气骨有采泽,是太白才华过人处&(《唐宋诗举要》),是深中肯綮的。  颈联两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
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  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  诚如沈德潜所说:&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唐诗别裁》)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因此邢昉说:&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淡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唐风定》)  在尾联中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高潮。&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向少妇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  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据《后汉书》,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类此。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  宫中行乐词  李白  柳色黄金嫩,  梨花白雪香。  玉楼巢翡翠,  珠殿锁鸳鸯。  选妓随雕辇,  征歌出洞房。  宫中谁第一?  飞燕在昭阳。  李白诗鉴赏  这是一首奉诏而作的表现宫中生活的诗。李白于天宝元年(742)秋奉诏入京,此诗当作于次年早春。  首联写春景,为全篇作环境渲染。柳色如金,梨花似雪,为寻常比喻。但以&嫩&和&香&点染,则柔枝轻摇,如睹其形;雪海氤氲,如嗅其馨。虽着意点染,但仍极自然,不露雕琢痕迹。  后面四句描写皇帝的宫廷生活。玉楼、珠殿、雕辇(装饰华美的人挽车) 、洞房(神仙洞府般的房屋),
铺陈皇家富贵,旖旎风光。&翡翠&、&鸳鸯&均水鸟,后者雌雄双栖,常以喻情人或夫妇。玉楼、珠殿,均非水鸟栖息之所。这里是语意双关。既谓宫廷楼殿装饰着各种禽类雕塑,以表现其富丽堂皇。诗词中多称香炉为&金兽&,称被盖为&鸳衾&,也就是这个意思。也以喻人。&巢&亦作&关&。玉楼、珠殿关锁着众多的宫女。她们都是被剥夺了人身自由的笼中之鸟。  诗人对那些不幸的宫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翡翠,似指一般宫女。鸳鸯,其中之一当指李隆基,而另一位,当然就是指&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玉环。这也给尾联以赵飞燕比喻杨玉环作了伏笔。&妓&指女乐,
&歌&指歌女,通指能歌善舞的宫女。妓需要花中选花,歌需要百里挑一,足见歌舞妓队伍之庞大。&随雕辇&,&出洞房&,乃是互文。这两句是说,后宫四万,佳丽三千,都是为皇帝一个人的享乐而存在的。从技巧上讲,这两句将宫廷深似海、宫女多如云的皇家气派渲染得酣畅淋漓。古人评诗之善言富贵者,倒不在乎多用金呀、玉呀这类字眼,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者也。&(《漫叟诗话》)李白这两句,可谓乃善言皇家富贵者也。  据《后汉书》,
赵飞燕及其妹均有宠于汉成帝,其妹居&昭阳舍&。但《三辅黄图》称赵飞燕居之,此即李诗所本。&昭阳&与&珠殿&相照应,因汉代昭阳殿就是多以&明珠翠羽饰之&。尾联指杨玉环也与赵飞燕一样,在宫中美貌第一,得宠亦第一。这里表面上似乎是一片赞美之词,实际上暗含讽刺。《诗经》中《君子偕老》一诗,是齐国人讽刺齐宣公夫人宣姜的。宣姜在宣公死后,与其庶子姘居生子。诗中盛赞她头饰、衣衫和容貌之美,惟独不赞扬她的品德。言外之意是讽刺宣姜缺德。李白以杨玉环比汉之赵飞燕,其言外之意自然将唐玄宗比汉成帝了。  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导致了&开元之治&。  但到了后期,沉迷声色,任用奸佞。诗人是抱着&愿为辅弼&,&大济苍生&的愿望应诏入京的。而玄宗却只让他侍酒陪宴,&俳优蓄之&。诗人于失望之余,一再在应制诗中婉言讽谏,希冀沉醉于&温柔乡&中的皇帝能记取前朝荒淫祸国的教训,改弦更张,重振朝纲。这,就是此诗的微言大义吧。  此诗前对仗工整,全诗词藻华赡,音韵和谐,极富建筑美和音乐美,确实&律度对属,无不精绝&(《本事诗》)。且承转自然,一气呵成,诚如清人翁方纲所说:&太白五律之妙,总是一气不断,自然入化,所以为难能。&(《石洲诗话》)  肇自齐梁的宫体诗多描写宫廷享乐生活,情感缠绵悱恻,语言纤巧农丽,风格绮靡浮艳。但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却华丽而不失清新,铺张而不忘讽兴,如仙韶妙音,不同凡响。虽是奉命而作,却能自留地步。所以沈德潜说这组诗&于缘情绮靡中,不忘讽意,寄兴独远&(《唐诗别裁》)。  长相思  李白  日色欲尽花含烟,  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  蜀琴欲奏鸳鸯玄。  此曲有意无人传,  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  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  归来看取明镜前。  李白诗鉴赏  《长相思》是乐府古题,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归入《杂曲歌辞》,题下所收,从汉代的古诗到六朝文人之作,大都是抒写行人久旅或久戍不归,闺中人的思念之情。这种诗都是以女子口吻用代言体写成。李白这首《长相思》,内容和写法都遵循了古题的规范,当属闺情诗,亦即爱情诗。  &长相思&之意,共有四层,即昼夜思念,琴瑟传情、随风寄意、泪涌肠断。这四层意思次第展开,紧相连属,绵密无间。  起渲染哀戚情愫:&日色欲尽&,传达了白昼时光难捱的感受;又缀以&花含烟&三字,一方面渲染了暮色的迷茫,另一方面,又以暮色笼罩中的娇柔的花,暗喻着闺中之人。夜幕降临,明月初升,空中弥漫着皎洁的清辉,在这宁静的月夜,闺中人的思念更深了,以至愁不能寐。既不能成寐,就得寻找排遣和寄托,因此她催玄拂柱,以琴瑟传情,在月光下奏起了相思之曲。三、四句对仗工整,设辞华丽,很合女主人的身分。凤凰柱、鸳鸯玄既描写了琴的精美,又传递着相思的信息:凤凰,使人想起萧史、弄玉结成仙侣的故事;鸳鸯更是比翼伉俪的化身。在这里,它们都是乐曲情绪的象征。&初停&、&欲奏&,表明一曲未了,又接续着一曲,不尽的琴声正如人的思绪一样绵长。  然而,这曲中情意该如何传送到亲人身边去呢?故而又有了&愿随春风寄燕然&的遐想。燕然,唐诗习用语,指代边地,暗指行人在极远处。接着缀一单句&忆君迢迢隔青天&,将心事道破,形成一个突兀的感情高峰,也是全诗的抒情中心。诗末四句作断肠之辞,&昔时横波目&的甜蜜回忆,更加剧了&今作流泪泉&的痛苦思念,末了向&迢迢隔青天&的亲人呈上自己诚挚的心;你若不能体会我的断肠之情,等你归来时就请这明镜作证吧,我的泪容,将永久地停驻在这面镜中!武则天有《如意娘》诗,诗中有句:&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李白诗的结尾二句当由此化出。泪洒裙上,必会留下痕迹,而镜中人面却是不能长留的。诗说&归来看取明镜前&,将不可为之事说得那样斩截,这正是诗人主观感情的强烈表现。  这首诗或许是李白借了乐府古题来表达自己对于妻子的思念。李白于青年时代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褵,夫妻生活十分恩爱。但因李白长年漫游在外,聚少离多,双方自不免相思之苦。诗人将这种情思以代言体写出,不但想象了妻子对自己的思念,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也含在其中了。  猛虎行  李白  朝作猛虎行,  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  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  战鼓惊山欲倾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  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  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  鱼龙奔走安得宁?  颇似楚汉时,  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  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  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  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  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  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玉剑挂高阁,  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  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  绕床三匝呼一掷。  楚人每道张旭奇,  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皆顾盼,  四海雄侠两追随。  萧曹曾作沛中吏,  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  杨花茫茫愁杀人。  胡雏绿眼吹玉笛,  吴歌白紵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  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  得鱼笑寄情相亲。  李白诗鉴赏  《猛虎行》为乐府诗旧题。《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古辞云:&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  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晋人陆机、谢惠连都赋有《猛虎行》诗,都表现行役苦辛,志士不因艰险改节。李白以此题写自己安史之乱后的遭遇。至德元年(756)春天,李白因避安史之乱,离开宣城南赴剡中途中,遇大书法家张旭于慄阳(今江苏慄阳),作此诗以赠张。  全诗共分三段。从开始至&鱼龙奔走安得宁&为第一段,叙述安禄山攻占东都洛阳,劫掠中原的暴行及诗人眼见河山破碎,社稷危亡,生灵涂炭,忧心如焚的思想感情。《猛虎行》,一作《猛虎吟》,古乐府曲调名,诗中将安禄山叛军比做吃人的猛虎。对安史叛乱,大唐帝国危在旦夕的局势,诗人十分焦虑。他肠断泪下,不是因为古乐府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的忧伤曲调勾起了他的故乡之思;也并非因为听了象战国时的音乐家雍门子周那样的高手所弹的凄楚动人的琴声而触动了他个人的伤心之事。而是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灾难痛哭。以下八句写胡兵掳掠洛阳,时局混乱,国衰民亡的惨状,亦即诗人伤心的原因。&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两河道&,指唐代的河南道和河北道,即现在的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和辽宁省部分地区。  安禄山叛乱时,河北道、河南道相继陷落,被胡人所占领。安禄山攻破洛阳后,朝廷派大将高仙芝率兵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抵抗,被安史乱军所败,成了安禄山的俘虏,因为他的部下多是关中人(即秦人),禄山的军队多是燕人,因此说&
秦人半为燕地囚&; 东都陷落,胡骑遍于市郊,故而说&胡马翻衔洛阳草& 。  & 一输一失关下兵&
,是指高仙芝因兵败于安禄山(故云&一输&),明皇闻此大怒,命宦官边令诚斩高仙芝于军中。高仙芝不战而退,退守潼关,乃出于保卫长安的战略考虑,而唐明皇听信宦官谗言,草率杀掉干城大将,是极失策的(故云&一失&)。&关下兵&,指退守潼关的军队。至德元年(756)十二月,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贼,河北十七郡皆归朝廷,等到颜杲卿被安史乱军攻陷,河北诸郡又复归贼手,故云&朝降夕叛&。&幽蓟城&指唐河北道的幽州、蓟州(均在今河北、辽宁地区)等地的城池。安史乱军如海中的巨鳌,搅得海水翻滚,以致海中的鱼龙(指唐朝的军民百姓)奔走不宁,此所谓:&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第一段将洛阳沦陷后敌焰猖狂,天下罹乱的情景及诗人忧心如焚的心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  从&颇似楚汉时&至&绕床三匝呼一掷&为第二段。此段借张良、韩信未遇的故事,抒发诗人身遭乱世,不为昏庸的统治者任用,虽胸怀&王霸大略&、匡世济民之术,也无处施展,无奈随逃难的人群&窜身南国&的感慨。安史乱军来势凶猛,东都洛阳很快沦陷,战争的局势颇似楚汉相争时,呈拉锯状态。这使李白联想起历史上决定汉朝命运的杰出的谋臣和大将&&
张良和韩信来。他们在未遭君臣际遇之时,境况也与自己目前的状况差不多。张良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误中副车,被秦追捕,他只能更名改姓,亡命下邳(今江苏邳县),在下邳圮上遇黄石公,授他《太公兵法》。韩信最初在淮阴(今江苏淮阴)市曾受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无以为生,钓于城下。受漂絮的老妇的饭食充饥。后来韩信投汉,汉高祖一开始也未重用他,他月夜逃亡,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  象张良和韩信这样的贤才智士,尚且有困顿不遇之时,象汉高祖那样的明君,还有不明之时,&今时亦弃青云士&就不足为怪了。李白在安史之乱未发前,就曾单身匹马闯幽州,探安禄山虚实。天宝十三年曾三入长安,欲向朝廷报告安禄山欲反叛的情状,无奈唐玄宗十分昏聩,凡是告安禄山欲反的人,都被送给安禄山本人发落。李白因此&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了。传说龙的颈下有逆鳞径尺,若触动他的逆鳞,则必怒而伤人,这里以此喻皇帝喜怒无常,不喜听批评意见,暗示唐玄宗、肃宗决非是汉高祖那样的贤君明主。愤慨之馀,诗人只好&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很旷达,其实所表达的是对朝廷不用贤才的深切愤懑。诗人无事可做,只好在诸侯门里做客。昨天在宣城太守家里做筵上客,今天又在溧阳府上当座上宾。自己的满腔豪情和壮志无处抒发,唯有在赌博场中吆五喝六,搏髀大呼,以快壮心,一吐愤懑。  从&楚人每道张旭奇&至诗末为第三段。前六句盛赞大书法家张旭的才能和为人,后六句写在溧阳酒楼和众宾客及张旭饮宴的情景,最后两句写自己欲钓鳌东海的胸襟和抱负,表达自己壮志未已,仍旧伺机报国立功的思想。张旭是李白的好友,在长安时,他们曾与贺知章、崔宗之等人有过&饮中八仙&之游。  张旭不但因善书被尊为&草圣&,而且胸怀大志,&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是写他不但深得吴郡的地方长官的赏识,而且甚为海内雄侠所钦佩。因张旭做过常熟县尉,因此诗中将他与曾做过沛中吏的汉初大臣萧何、曹参相比,称他将来也会有风云际会&攀龙附凤&之时,干出一番事业来。这几句话虽是祝愿张旭的,其中也有诗人自期的意味。后几句点明和张旭等人宴别的时间和地点,及席上轻歌曼舞、挝鼓欢饮的热闹场面。最后向张旭等人赠别,表示自己要象《庄子》中的神人任公子一样去钓鳌东海,施展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抱负。  《庄子&外物篇》中所说的任公子所钓的&大鱼&&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就是指此诗开始所说的使得海水震动的&巨鳌&,或诗中屡提起的&长鲸&。&巨鳌&和&长鲸&在李白诗中很多地方都是指安史叛军的。因此,东海钓鳌,当喻指寻找平叛报国机会。  这首长篇歌行,虽然是信笔写来,其实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精品。其结构是颇具匠心。王琦曾评此诗说:&首尾一贯,脉络分明,浩气神行,浑然无迹。&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李白  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  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  洪波喷流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  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  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  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  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  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  东求蓬莱复西归。  玉浆倘惠故人饮,  骑二茅龙上天飞。  李白诗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丹丘子即元丹丘,是一位&素与烟霞亲&的游仙,与李白情志相投,友谊深厚,这首诗是李白送别他赴华山作仙游时写的。  此诗开篇,就以&西岳峥嵘何壮哉&的突发唱叹,起势宏远突兀,接着便展现黄河之雄姿。出人意外的是,诗人对它的勾勒,却用了飘忽的轻笔:&黄河如丝天际来&!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的雄奇景象迥异,这是因为诗人此刻是在烟云缥缈的华山绝顶;从万仞之上,远眺数千里外的盘曲黄河,不正有细曲&如丝&&天际&来的奇妙感觉么?而且诗人描述的重点是华山,用这样的轻笔勾勒,较之于重笔渲染黄河的壮阔,不更可以反衬华岳的高峻入云?  然而,黄河毕竟是狂暴不羁的,在它奔腾至华山脚下的时候,就不再轻细&如丝&,简直是波山浪海了。  因此,诗人之笔亦突然夭矫而行、力挟千钧:&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它那蓄势&万里&  的排浪,使山岳为之震撼;疾浪受阻,便沸怒而折,翻卷起巨轮般转动的漩涡,发出震撼三秦的雷鸣。这景象多么惊心动魄!  然而这一切都是华山尚未开辟、黄河中途受阻的虚境。诗人的思绪此刻已飞向了远古。传说大禹理水之前,华山与对岸的山峰相连一片,挡住了滚滚黄河。  大禹到来以后,指挥河神巨灵,将山峦横击为二,黄河才得以畅流。那击开的两半,就是现在隔河相峙的华山和首阳山。诗中的&荣光(华光)休气(瑞气)纷五彩&二句,于惊雷震荡声中,忽作舒徐悠长之音,正表现了圣人大禹降临黄河的自信闲暇之态。接着便有巨灵擘山的壮观一幕:诗人以&咆哮&状貌巨灵擘山的盛怒,以&洪波喷射&描摹山分浪奔的奇景。其运笔亦如巨灵和怒浪,显示出李白所独具的&疾雷破山、颠风簸海&(谢榛《四溟诗话》)之势。&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刚刚击开的三峰(即华山&落雁&、&莲花&、&朝阳&三峰),被巨灵震得慌忙退立,才免于倾覆之灾;但在翠崖丹谷之上,还留下了河神凌厉的掌印(即今华山东北的&仙人掌&)!与巨灵神的悍蛮擘山、不顾而去相比,西方之帝(白帝)就显得可爱多了:他仿佛要抚慰受击的山峦,竟暗运天地之气,一夜之间,将华山的顶峰,化作了一朵&莲花&,并让缭绕的白云,变为云台(即云台峰)承托着它&&华山自此后便如青碧的莲花,盛开于万里白云之上。  这就是诗中第一节所描绘的华山奇景。由于这描绘充分发挥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想象,并且交织着黄河的涛声骇浪和绘纭多姿的往古神话,显得格外壮丽和妩媚。  这一切都只是为了造出一个神奇缥缈之境,为友人的&出场&作铺垫。&
云台阁道(栈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这两句从云烟幽渺之中,勾勒友人闲步云台的姿态,使友人带有了飘飘欲仙的风神。&丹丘&之名,恰是《山海经》神话中的不死之国。故诗人直接以&不死&二字,将他一语呼出,显得既诙谐、又有情。元丹丘之去到华山,即将度过的,无非是隐逸山崖的清寂岁月而已。但在诗人笔下,却化作了如梦如幻的连翩奇遇:传说中的华山仙子(明星),慌不迭地为他&洒扫&庭坛;手如鸟爪的&麻姑&,为他&搔背&时,下爪竟还那样轻灵!至于接待过汉武帝的瑶池王母,年事已高,就只好请她看守门户了。  倘若友人想&扪天摘匏瓜&(星名),或许还有机会与天帝攀谈上几句哩&&
&明星玉女备洒扫&四句,将元丹丘隐迹华山的生活,描摹得美妙、奇幻。原来互不相关的神话传说,一经诗人信手拈来,便绚烂相映、顿成化境!&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诗人想象自己的友人,从此将光辉闪闪地出入于九重之天,或者迅疾如飞地往返于仙境蓬莱。或许他还能象传说中的老翁一样,误入嵩山大穴,得到仙人的&玉浆&之赠!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向友人脱口而呼:倘得&玉浆&,可别忘了让我也分享一杯呵!到时候,我就与你象传说的汉中卜师、酒店老妇一样,骑上仙人的&茅狗&,刹那间化作飞&龙&
,直上云天!悠然神往的结语,表现出诗人对神仙飞升的向往与仰慕。  这首诗借助瑰奇的神话传说,加以丰富多姿的想象,创造出奇幻飘逸的境界。全诗运笔收放自如,&纵之则文漪落霞,舒卷绚烂&,收之则&万骑忽敛,寂然无声&(王世贞《艺苑巵言》)。明人陆时雍称李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有舒云流水之妙&。  《云台歌》正可当此美誉而无愧。  扶风豪士歌  李白  洛阳三月飞胡沙,  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  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  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  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  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  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  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  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  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  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  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  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  桥边黄石知我心。  李白诗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二年的春天奔往吴地,在一位被称作&扶风豪士&的人家里做客时即席写成,所谓&扶风豪士&可能是籍贯扶风的溧阳县主簿,他名叫嘉宾,大约性情豪爽而好客,因此,李白称他为&豪士&。  诗一开始,直写时事:&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这一年的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洛阳成了叛军的政治中心。洛城西南的天津桥下血流成河,洛城的郊野白骨如山。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报国无门,空有一身匡世救国之心的诗人李白无奈只能奔往东南吴地以避战乱。  就在这时,李白遇到了&扶风豪士&,&东方日出啼早鸦&以下十句,描写在豪士家饮宴的场景。清人毛稚黄说:&方叙东奔,忽著&东方日出&二语,奇宕入妙。&(《诗辨坻》)奇宕,就是叙事过程的跳跃和描写场景的转换。经这一宕,转出一个明媚华美的境界,这是闲中着色:四句赞美环境,四句赞美主人,两句赞美盛筵。这些诗句并不意味着李白置国家兴亡于不顾而沉溺于个人安乐,而不过是即事即景的一段应酬之辞罢了。从章法上说,有了这段穿插,疾徐有致,变幻层出。  李白并没有在酣乐中沉醉。铺叙过后,转入抒情: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这里举出战国四公子,用以引发下面的自我抒怀。在战国那个动乱的时代,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各自蓄养了数千门客,其中不乏杰出人物,他们重义气,轻死生,以大智大勇协助信陵君成就了却秦救赵的奇勋,千秋万代,为人传诵。如今又逢罹乱,李白很想效法他们,报效国家。眼前这位扶风豪士虽然不能给李白提供立功报国的现实机会,但他&开心写意&以待李白,使李白顿生知遇之感,禁不住要将胸中事一吐为快。&明日报恩知是谁&一句极为自负,大意是我今天受了你的款待,明日定要干出一番事情来教你瞧瞧!诗人故意用了反诘语气,将下文引出: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末段表明心迹,一片真诚。南朝陈代诗人江晖有句:&恐君不见信,抚剑一扬眉。&(《雨雪曲》)古乐府《艳歌行》有句:&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李白化用其语,以&三三七&的句法出之,&清水白石&比喻心地光明,&脱吾帽&四句益发烂漫,活画出诗人率真的天性。接着,以张良为喻,张良怀抱着向强秦复仇的志向,在沂水桥上遇见黄石公,接受了《太公兵法》一编。后来,他辅佐汉高祖刘邦,立下了不朽之功。天下大定后,他不贪恋富贵,自请引退,跟着赤松子去学仙。李白把张良的事迹倒转过来,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这两句的大意是:我之所以没有象张良那样随赤松子而去,是因为功业未成,国难当前,我更得报效于国家。耿耿此心,黄石公可以明鉴。  李白七言歌行自由挥洒、不暇整饬,诗人的思想往往只包含在某些片断和句子中。《扶风豪士歌》以系念时事发端,以许国明志收束,这正是诗的本旨所在。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白属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