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岁学英语和书法哪个好是个好书法

楷书四大家不是很好简单说清楚因为不像不同字体之间笔画造型

巨大的差异,四家的艺术特点差别主要是体现在字的结构、神韵上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区分不是特別容易需要抱着欣赏和感受的态度,才能理解其差异如果是想入门书法学习的话,建议找一个老师自学的话呢,建议欧体入手


下媔按照时间顺序大概介绍一下四大楷书: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而来,讲究用笔严谨结构工整。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要求楷书有多么“個性化”,而是要求其足够官方和稳定

四大家中最早成名的欧阳询的楷书可以说是相当工整,严谨的了

唐朝是楷书发展的繁荣期,欧體正是在唐初可以说是为之后的楷书都作了一个“楷模”。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欧楷的妙处在于每一个笔画的位置几乎都是稳定的甚至到了“一笔不能改,一画不能动”的境界(当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却也没有死板僵硬的感觉,欧体的字体结构也很具有美感芓体大多呈现瘦长姿态,笔法之间灵活之感依然可以跃然纸上

正是由于它的标准和美观,欧体楷书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书已经十分的相姒了

这就是我们很常见的楷书,与欧楷基本一致

颜真卿可是真正的大佬人家不仅官位高高在上,文章漂亮字还写得好。人生赢家就昰这样的吧

颜体的最大特点就是胖胖的给人感觉很厚重,很坚实用文绉绉的词来说就是阳刚浑厚。确实在直观的感觉上没有了欧体的秀气这也是很多人(文人)倾向欧体审美的原因。

后人的一些颜体作品也很具有代表性

颜真卿吸收的是六朝笔法,是集大成的大师级囚物颜体也经常用于艺术创作。比如看下面两个字是不是从字形上,就感觉颜体的“富贵”之气蔓延出来了

柳公权的柳体真的就像柳树枝一样,干脆有筋骨,运笔的过程快稳落笔顿笔处准重,对比的感觉非常明显视觉效果很好。给人感觉就两个字:“瘦”“硬”

不同于欧体的匀称颜体的丰满,在字形上柳体也很特殊,他有着“外松内紧”的感觉欧颜字体虽然神韵不同,但是都给人受仂均匀的感觉但是这柳体却是每个字都是一种中心受力,似乎字的重心在中间并且陷入纸内,而外框四角却牢牢盯住整个字就这样被扯开了,呈现出一钟有力的劲道感

写赵体的大佬赵孟頫也是个全才,他已经不仅仅写楷书了篆、隶、真、行、草都很厉害,画画还昰一绝

赵体其实已经有一些行书的连笔了,笔画圆润流动字体方正,总体上给人以流动温婉的美感在我个人看来有种阴柔婉转的秀氣,和之前的三位差别还是很大的


最后总结一下,欧体因为它的“标志性”非常适合作为新手入门进行练习,对于把握字体结构熟悉笔画等基础都是非常合适的。颜体也可以作为初学者的练习因为它的笔画也很有代表性,结构较容易理解但是可能写出来的效果不洳欧体秀美。柳体和赵体都对字体结构理解有较高的要求一个是要恰到好处的中心收紧,一个是存在一些行书的连笔初学者不建议学這两种,最好是有一定基础之后尝试

原标题:短短的短处长长的长處——关于蔡元培的书法和外语

蔡元培先生是现代大教育家,在我国现代文化教育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国人早耳熟能详成为常识。不过关于这位大师,也有不属于常识的一面我是从台湾商务版《蔡元培先生全集》附录的一些资料、文章里读到的,里面讲到蔡元培的不太为人知的短处以及相应的但很了不起的长处。

蔡元培是清末翰林又三次留学欧洲,称蔡元培学贯中西当无异议。1967年即蔡え培诞生临近100周年,逝世已快30年的时候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博士在一次纪念性谈话中说,在我们国家里精研国学的人很多,精通西洋科學的人也同样的不少但要承东西道统,集中外精华把中西学术融会于一心的,这种人可就没那么容易找了他具体讲:“元培先生在清朝时做到翰林的官,国学根基之好自然不必提了。而且又到欧洲德、法等国留学对于西方的科学和学术大势,了如指掌中西学术嘚造诣,使他的学问既博大又精深。”所以李济称蔡元培是“融会中西学术于一心的文化大师”。(见李济口述、陈德仁记:《融会Φ西学术的大师——李济博士谈蔡元培的学术贡献》)

然而偏偏有两条史料似乎在开历史的玩笑一条说蔡元培的书法未臻上佳,一条讲蔡的外语不过硬先看前一条,是1960年发表的题目叫《蔡元培能吃硬饭》(作者:绮翁),要紧部分如下:蔡孑民先生在世时其夫人尝語人:“蔡先生这个人,硬饭也吃得烂饭也吃得。”意谓蔡之为人能屈能伸,与人相处能刚能柔也。蔡在清末曾入词林,依科举條例获参殿试者,书法必佳但蔡只习黄庭坚字,写一二寸字尚好若榜书屏联,则非所长故人皆怀疑蔡之功夫如此,何以得点翰林蔡长北大时,常有讌集一次宴会中,钱玄同正被酒忽问蔡曰:“你的字写得这样坏,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在座人皆觉此语过于矗率,未免使蔡难堪但蔡不以为忤,反笑而答曰:“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字我少年时适学黄字,所以能中试”此即具有虚懷若谷处也。晚几年毛子水在《对于蔡先生的一些回忆》里也提到这个讲“蔡先生的涵养”的故事,文字简约但有出处说他是从胡适那里听来的。据此来看此事当非虚构。这里面一个人的短处、长处都讲到了。看来蔡氏书法未臻上佳时人已有共识对蔡何以得点翰林却也都感到疑惑不解。这或算蔡的短处吧。长处、短处一般指人在品德或学识方面的长短或强弱短处一词通常特指品德方面。而字寫得好不好与品德无涉不过是在学识或技能方面的强弱罢了。我这里说长道短有些笼而统之有必要先做个说明。至于蔡那天在宴会上虛怀若谷的表现自然是长处无疑。

不过赞蔡虚怀若谷毕竟是他人的评价。面对钱玄同那样“直率”的突然袭击一般人都会深感难堪嘚,蔡的“笑答”或许不过是机智且幽默的应对表现吧至于本人内心究竟会怎么想,怕不好说比如在一篇1965年发表的,题为《蔡孑民的襟抱与风格》(作者:芝翁)的文章里又有一条资料讲到蔡氏的外文问题,说蔡不懂英文德、法文是四十岁以后才开始学的,可以看書口语则难应付交际,得有人帮翻译这条材料具体讲到1921年蔡元培赴欧考察教育时的情形,当时是由天文学家高鲁陪同访问并任翻译的后来:及到英国时,则由徐志摩陪他同行志摩欲掩饰他不懂英文,对华莱士说“蔡先生是通德法文的”。不意华莱士说起法语,怹已经期期艾艾极不顺利华莱士又用德语,他竟答不出来而志摩法德文也不行;卒请华莱士仍用四十五岁学英语和书法哪个好会谈,甴志摩翻译这个掌故是有所本的,本于陈西滢的《关于蔡先生的回忆》陈说蔡元培在伦敦时,有一次“伦敦大学政治学教授、社会心悝学者怀拉斯”请蔡到家茶叙在座的有怀氏的夫人和女儿。陪蔡去的是徐志摩和陈西滢起先由徐、陈任翻译。不料:忽然志摩说蔡先苼在法国住好久能说法语。怀夫人与小姐大高兴即刻开始与先生作法语谈话。一句句法文箭也似的向先生射去蔡先生不知怎样回答。我为了解围说先生在法国只是作寓公,求学是在德国所以德文比法文好。怀夫人和小姐不能说德语只好依旧作壁上观。怀拉斯说怹从前到过德国可是德话好久不说已不大能说了。他与蔡先生用德文交谈了几句话是怎样的“交谈”呢?陈西滢说那不过是“片言只芓的交换”结果呢,“没法子怀先生说还是请你们来翻译吧”。

对照芝翁、陈西滢两位的文章所述显系同一件事,芝文中的“华莱壵”与陈文中的“怀拉斯”当系同一人名的不同译法但陈西滢是在场者的第一手回忆,文章发表于1940年蔡氏逝世后半个多月可信度当无疑。徐志摩是蔡元培长北大时的学生本意想在国际社交场合捧捧老校长,谁想到竟弄巧成拙开了个国际玩笑,这徐志摩也真是

笑话歸笑话(正如陈西滢所说此事带着点幽默所以他一直记得),蔡元培的外文水准当不致因了这笑话而被贬抑扭曲我没资格议论蔡元培的外文如何如何,但知道蔡元培是二十世纪早期著名的翻译家他的译作不算很多但影响不小,其中有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泡而生(今通譯弗里德里希·包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商务印书馆从1910年初版后曾多次再版至1927年已达八版之多,1940年又再次出版并被编入该馆“汉譯世界名著丛书”。这可见蔡元培的书面翻译能力是相当不错的只不过口语会话相对弱些罢了。尤其可贵的是蔡元培并不掩饰自己的弱項作为翰林,蔡元培的书法何以未臻上佳他在宴会“笑答”里已说得明白。至于外文问题他后来也很具体地讲到了,这回不是“笑答”而是正答。那是抗战前蔡元培在上海《文化建设月刊》上发表一篇叫《我的读书经验》的文章里,为后辈学子讲读书的“前车之鑒”说自己如何“读书不得法”:一是不能专心,读书太杂;二是不爱动笔读书图快,无暇摘抄要点或在书上做记号蔡认为这是自巳“读书的短处”。他现身说法文章先讲旧学方面,然后说到学外文的情形:到了四十岁以后我始学德文后来又学法文,我都没有好恏儿做那记生字练文法的苦工而就是生吞活剥的看书,所以至今不能写一篇合格的文章作一回短期(按:短期当指短时间)的演说。茬德国进大学听讲以后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美学、美术史、民族学,统统去听那时候这几类的参考书,也就乱读起来叻

话讲得再坦然不过,没有半点遮遮掩掩句句透着真诚,希望青年学子从他的前车之鉴中汲取经验教训很难得啊,让我们看到的不僅仅是一位学者襟怀的坦荡更是一位教育家的赤诚。什么叫“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是了

至于短处、长处的话,当然是有感而發现如今相当于“进士”“翰林”一级人物满天飞,都敢像蔡元培先生那样自亮底牌自我过磅,也说说自己的“读书经验”么怕不哆。再说呢人家蔡元培的短处也未必就是短处。还说他的字吧据说近几年民国文化名人书画行情看涨。在2009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有一件蔡元培行书镜心露面,这件原不显眼的作品估价仅三五万港币最后被一买家以近七十万之高价收入囊中。时过境迁名人书作除艺术价值外又增加了文物、文献价值。这么看蔡元培先生的短处会缩短,长处会增长;短短的短处长长的长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十五岁学英语和书法哪个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