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贫困地区脱贫怎样才能脱贫奔富余

湖南泸溪烟叶产业助农脱贫奔富
近日,正在田间为烤烟打顶抹杈的湖南省泸溪县合水镇麻铺村烟农谭君生扳着手指为笔者算了一笔账:他家今年种植的10亩烤烟长势喜人,预计可产烤烟20担左右。按去年均价计算,加上种植扶持费,纯收入逾万元。
据了解,麻铺村近年来成为该县村级种烟新亮点,今年全村种烟户达19户,面积220亩,新建10亩类密集型下降式烤房14栋。
近年来,该县按照“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种”模式发展产业,在该县浦市、达岚、合水、石榴坪等乡镇发展烤烟2800亩,其中浏阳出口烟叶基地1922亩,4个种烟乡镇878亩。为把产业做大做强,该县组织实施了烟叶基地建设,工程开工建设达29处,其中沟渠21条,管网6处,烤房改造和新建各1处。其中浏阳基地改造烤房105栋,面上种烟乡镇新建密集型下降式烤房14栋,夯实了产业基础。同时,对浏阳出口烟叶示范基地项目实施资金配套,对面上烤烟生产予以工作经费扶持。在烟叶生产过程中,县烟办、县烟草局实施跟踪管理,根据烟叶生产季节,每个阶段制定相应的技术要点,采取先骨干,后烟农,先点上,后面上的培训方式进行技术指导,经常性地对全县面上4个种烟乡镇在大田培管期间进行督查。由于培管措施到位,全县2800亩的烟叶长势健壮,苗架均匀,烟株的叶片已达18至20片,下部烟叶全部落黄成熟,预计今年烤烟将突破6000担。
项目品牌名乐山电大精准扶贫方法多,助依乌村民脱贫摘帽奔富足
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乐山电大派驻帮扶工作组长期驻扎峨边县黑竹沟镇依乌村。今年以来,驻村帮扶工作组采取了多项措施,优化村级产业结构,促进和加快贫困户增收步伐,力争早日脱贫摘帽。一是与依乌村两委召集村组干部、村民代表通过“一事一议”,确定以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的绿色食品牛尾笋及竹林标准化基地为目标,利用富足的山地资源,大面积种植牛尾竹,使竹产业真正成为依乌村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自3月份以来,乐山电大驻村帮扶工作组及村两委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寻找牛尾竹种苗。截止目前,全村3个村民小组已经种下了牛尾竹种苗32000株,形成了600亩种植规模。栽植牛尾竹投资少、成本低、生长快、周期短,一次性种植可长期利用。在一般经营条件下种植三年可采笋,第三年每亩可产竹笋500kg,按市价4元/kg,可收入2000元。第四年可收回全部投入。因此栽种牛尾竹,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同时还兼顾社会、生态效益,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二是积极引入投资,邀请成都鸿芋农业有限公司到依乌村商谈水果种植合作。去年11月,该公司到黑竹沟镇依乌村考察后,意向确定在依乌村开展高杆果树(脆冠梨、龙优二号梨、丰水梨、满天红桃花、五月脆、皮球桃、晚二十四号桃等)项目400亩。今年3月,该公司主要负责人何昌贵先生受乐山电大驻黑竹沟镇依乌村帮扶工作组邀请,再次来到黑竹沟镇,与依乌村村两委、包村干部一起,商谈合作事宜。何昌贵先生这次特地带来了观赏桃、皮球桃试种种苗,并在镇政府空地上对大家进行了种植技术的示范指导。何昌贵表示,成都鸿芋农业有限公司有诚意来依乌村实施果树种植栽培项目,愿意与当地形成“公司+农户”的合作运营模式,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为当地培养出种植技术带头人,既能保证贫困户增收脱贫,又能为依乌村融入黑竹沟旅游开发造景,并诚恳邀请村两委及农户代表到公司在成都龙泉驿的基地或叙永的基地参观学习。
国家开放大学 版权所有
电话:(010) 传真:(010)骆驼湾村的新年脱贫奔富“群英会”
骆驼湾村的新年脱贫奔富“群英会”
新华网河北频道 (
稿件来源:
新华网石家庄2月10日电(记者马天云、张涛)大年除夕的下午,在只有600多口人家的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由村党支部召集30多名返乡村民开了一个新年脱贫奔富“群英会”。
对于骆驼湾村的乡亲们来说,今年这个春节,多了一份喜庆,也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压力。就在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这个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看望困难群众,共商脱贫致富之策,并提出了殷切期望。
长期以来,这个小山村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缺乏发展后劲,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
“要想脱贫,没人才哪行啊,趁着打工返乡的在家,把大伙儿召集起来开一个致富项目碰头会,是新年里全村的头等大事。”村支书顾润金向记者介绍了开会的动议。
“总书记来咱们村后,全村老少很受鼓舞,都琢磨着怎么能快点甩了穷帽子。村里按照上级因地制宜的扶持方案,打算发展核桃、药材种植、牛羊养殖和生态旅游,在外打工的人见识多,想多听听大家的想法。”顾润金先做了一个开场白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踊跃发言。
顾志慧是前来参加碰头会的30多名返乡村民中的一员,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拼,目前已在北京开办了一家演出公司。他说,10多年来,走南闯北跑了不少地方,这次回家,看到家乡的县城甚至没有南方一些乡镇建得好,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顾志慧说,年年回村,年年没变化。习总书记到访这么个穷山沟为了啥?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嘛!咱不能辜负了这份心,年后自己打算多了解一下养殖方面的政策,在村里投资建一个养殖合作社,带领大伙儿一起致富。
碰头会上,虽然对于如何致富各有看法,但说起多年来没能脱贫的原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年轻人”等因素都成了村民们的共识。
“前些年,上级为扶贫给过核桃苗,但因为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思想观念和后期管理跟不上,谁也没能挣着钱。”村民陈彦说:“这次开会统一了思想,不少外出打工的都表态,打算留在村里干点儿事,年轻人一多,村里就有了希望。”
村民陈彦一边打理自家的2亩梯田,一边在村周边打零工,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妻子在县城当保姆,每月也能挣1000元左右。这虽然在骆驼湾村绝对算得上“富裕户”,然而女儿上大学欠的贷款至今还没能还清。
“谁都不想一辈子贫穷落后。”陈彦说:“得立足于咱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一些林果和养殖,有了经济基础然后再带动旅游,但要上规模还需要不少资金,希望国家给予小额贷款支持。”
“在外打工十几年,一路奔波,没少受苦受累,盼着什么时候村里发展好了,不用抛家舍业就能挣钱了。”在北京做建材销售工作的任二红说。
河北省委年初在阜平县召开现场办公会,提出当地要确保3年稳定脱贫、8年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顾润金说,就像总书记来村时说的“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大家对骆驼湾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马天云、张涛
【】 【】 【】新闻检索:
区县新闻中心
“乡亲们不脱贫 我吃不好睡不香”
――汉源县料林乡马落村老党员王锡华帮助乡亲脱贫致富记
7 月5 日,汉源县料林乡马落村退休村干部王锡华在田间查看核桃树。
  有一位老人,年近古稀,仍率众乡亲脱贫奔富。
  他是汉源县料林乡马落村原党支部书记王锡华。
  汉源县料林乡马落村是贫困村。
  生于斯,长于斯,王锡华心里只有一个念想:干工作不讲年龄,乡亲们不脱贫,我吃不好睡不香。
  有一种精神叫实干
  7月5日,记者在汉源县料林乡马落村看到,一栋栋新房掩映在树林间,通村公路绕山蜿蜒,村民们正在种植核桃。
  “去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比10年前增长了3倍。”马落村“第一书记”张洪波说,马落村人能基本脱贫,王锡华功不可没,是他帮我们打下了产业基础。
  此时,皮肤黝黑的王锡华正在自家院里晒太阳。这位现任汉源县料林乡马落村三组组长的老党员,一直被村里人亲切地称为“老队长”。
  从原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下来18年,王锡华仍苦苦探寻产业扶贫“拔穷根”的路子,带领三组村民种核桃,建成全长1.1公里的机耕道,为组里修了两个抗旱池……
  “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筹集田间作业道的工程款。”当谈到眼下工程中的困难时,王锡华略显着急,顺手点了一支烟,叹了口气,深深地思索着。
  68岁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可他依然为村民的事情奔波着,这究竟是为什么?
  1998年,王锡华不再担任马落村党支部书记,但心中对全村发展还放不下,心里一直不安。“我从1971年开始在村里工作,断断续续干了30多年,这些年,我们解决了百姓的‘粮袋子’,始终没有解决群众的‘钱袋子’。群众吃饱了,荷包却是瘪的。”王锡华说,他曾在马落村当了10年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种苞谷、水稻,收入有所增加。但多年来,贫困的“帽子”仍然没有摘掉,他对乡亲们有种“亏欠”感,觉得应该继续为家乡、为乡亲干点什么。
  “不让乡亲们荷包里有钱,我不甘心。”某晚,围着火炉,王锡华和当地村干部谈到深夜, 最终,彼此达成一致:利用退下后的时间,干好一件事:为群众找一条脱贫的出路,一条致富的门路。
  “马落村土地贫瘠,缺水,但特别适合发展核桃产业。”村“两委”班子的讨论会让王锡华努力有了方向。
  第一年由于苗木没选好,不少农民栽了跟头赔了钱,但王锡华坚定地认为,产业,才是脱贫的“造血机”,核桃种植非搞不可。
  “既然退下了,就别折腾了。”“何况核桃种植要搞不好,你这把老骨头会赔在大山里。”不少好心人劝他,但王锡华笑而不语。
  每天走村串寨,早出晚归帮助村民嫁接核桃,王锡华教他们如何修剪和管护核桃林。连他家中的孙儿孙女他不帮着带,一心扑在这核桃林上,一整天都闲不下来。
  目前,该组已种植核桃300多亩,仅核桃产业这一项,种植户户均年收入3000元至6000元,成了农民致富的金果果。
  有一种责任叫担当
  前不久,村组道路修到家门口,诸多的矛盾需要王锡华亲自去处理。
  “怎么把我的猪圈路也堵了?赶快给我弄走那些东西!”一个年老的村民气势汹汹地质问施工队。
  关键时刻,还是需要“老队长”出马。他劝着这位村民离开了施工现场,边走边劝,有说有笑。不一会儿,矛盾顺利化解。
  王锡华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办事公平公道公正,一生清清白白。”这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就职宣言,而是王锡华做人做事的原则。
  为村民服务王锡华从来不觉得苦。
  因为身体原因,王锡华不得不长期吃药,但他还是喜欢在村里和山上转转,看看村民的核桃林种植情况, 瞅瞅水池的水蓄水如何。
  “我什么也不图,就是想给村里办点事情,发挥一个老党员的余热,给大家留下点希望。再说干工作不讲年龄,能干就干。”
  今年,王锡华惦记最多的还是如何继续修村里的环山路。“现在上山的路还是土路,不好走,下一步想向上级申请一部分资金,村里再凑一部分钱,把路修通到山顶上去。”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北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A.本网(北纬网)稿件中“稿件来源”一项一律标注“北纬网”,本网以及雅安日报、雅安新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北纬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B.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北纬网(包括雅安日报、雅安新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C.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
责任编辑:夏天
【办理中】
【办理中】
【办理中】
【办理中】
【办理中】
Copyrigh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纬网 版权所有全党动员 全民参与 精准施策 攻坚拔寨 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 着力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
您现在的位置: >>
>> 正文内容
另辟蹊径战贫困
脱贫攻坚谱新篇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日
&&西畴县制定实施&十大精准脱贫路径&力推脱贫攻坚纪实(一)
陈明凯& 郑周雪& 肖经& 罗丹
秋意浓浓的西畴大地,山坡上的玉米熟了,田野里的稻谷黄了,甘蔗甜如蜜,水果飘清香。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进村入户路通村达户,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新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上海援建的汤谷村(吕德仁摄)
一项项特色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一个个特色产品从这里运出外销。
巍然屹立的大山,苍翠欲滴的山林,美丽宜居的乡村,秋后丰收的场景,与西畴&喀斯特&地貌交相辉映。
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是西畴县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西畴精神&,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战果,是全县贫困群众脱贫奔富的生动写照。
乡村秋收图(陈明凯摄)
基础薄弱、产业滞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西畴贫困的基本特征。2014年底,全县还有3个贫困乡镇,23个贫困行政村,68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5469人,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有1705户6325人,因灾致贫的有145户538人,因学致贫的有272户1009人,缺技术缺资金的有2085户7735人,缺劳力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致贫的有875户3246人,因缺土地等其它原因致贫的有1750户6616人,贫困发生率达11.06%。
正当全国上下吹响脱贫攻坚的号角时,县委、县政府担当起带领全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重任。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户致贫原因,按照中央&五个一批&脱贫措施和省委、省政府&八条脱贫路径&,西畴县以贫困群众为主体,以消除贫困人口为中心,集中人力、汇聚物力、整合财力,积极创新精准扶贫机制,大胆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子,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了产业扶持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帮扶脱贫、金融支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消费助推脱贫、合作发展脱贫、医疗健康脱贫、社会保障脱贫、务工增收脱贫&十大精准脱贫路径&,因户施策、因村而异开出治愈&穷疾&的良方,确保全县到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产业扶持促增收
西畴县紧紧围绕全县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目标,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确保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愿望的建档立卡户户均有1项以上稳定的增收产业,以增强贫困乡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有序脱贫退出。
兴街镇磨合行政村是一个典型的岩溶石山特困村,人均耕地面积0.75亩,有1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74人,村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全村没有特色产业支撑,没有专业合作社,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是全县23个精准扶贫攻坚行政村之一。
肉牛养殖(陈明凯摄)
贫困家庭要脱贫,产业扶持发展是关键。省、州、县挂钩单位领导认真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活动,合力攻坚,积极落实产业扶持脱贫政策。在产业扶持脱贫中,召开养殖产业宣传会,了解贫困户的养殖意愿,已兑现新增养殖2头以上能繁母牛的贫困户48户24万元;州住建局免费为160户贫困户发放价值12万元的土鸡鸡苗,由农户进行生态喂养,由村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销售;工作队帮助协调12.8万元在村里建超市发展集体经济,预计总投入16万元,工作队补助专项资金3.2万元,前期规划设计和工程预算正在筹备中。
西畴县围绕&五个一批&脱贫政策,细化产业扶持补助脱贫措施,对新增养殖2头以上能繁母牛的每户补助5000元;对改造卫生圈舍10平方米以上,验收合格后每户补助1000元;对发展其他产业的,按照每户不超过5000元的标准发给补助资金。实行县委常委抓&一村一品&制度,扶持合作社发展,带动500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全县已下拨产业发展资金2100万元,覆盖9个乡镇4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行走在西洒镇坝尾村委会石盆村的公路上,沿途可以看到农户房前屋后用彩钢瓦建盖的标准化猪牛圈舍,远远的就可以听到牛圈里传来&哞哞&的叫声。
&现在盖牛圈、养牛也有补助,国家的扶贫政策真的太好了。& 石盆村87岁的石忠才说。石忠才老俩口每月都能领到国家发给的高龄补贴和养老保险,老伴还享受着农村低保。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在刚改造完成的标准化牛圈里就养了3头黄牛和2头能繁母牛。
坝尾行政村有28个村小组807户3374人,有78户建档立卡户303人。2015年,全村有89户群众发展种草养牛项目,仅保得冲村、旧寨村、石盆村就有75户。
&在国家的帮扶下,我家盖了新房子,又养了几头牛。财路更宽了,生活也会越来越好的。& 坝尾村委会上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张全富说。既缺资金、又缺技术的他家,原来把仅有的积蓄都用于供两个孩子上学,没有多余的钱来发展生产,更不用说修建房子了。现在长子已结婚成家,女儿长大外嫁。 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张全富一家享受到了产业扶持、危房改造、小额信贷等扶贫政策,新建了两层洋房,在改造完工的牛厩里养了5头肉牛,今年全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脱贫标准,有望脱贫退出。坝尾村委会去年脱贫退出10户45人,今年将新增脱贫退出39户160人。
易地搬迁惠民生
西畴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等相关政策支持力度的机遇,扎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切实解决农户居住地因地质灾害隐患、丧失生活条件、生存环境恶劣造成群众难以脱贫等难题,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纳入易地搬迁三年规划的非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新村集中安置、进城入镇安置、插花安置和危房改造的办法实施易地搬迁脱贫。
发放进城入镇搬迁安置补助(陈明凯摄)
走进实施整村扶贫易地搬迁的兴街镇江六村委会王龙村,崭新的小洋房错落有致,新建的活动室宽敞明亮,平整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村子里一派生机勃勃。
&我家盖这间房子总共用了37万块钱。当时,党委、政府补贴了一点,上海援建项目帮补了一点,我自已又筹借了一点。在国家的帮扶下,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王龙村的田鸿昌感慨地说。
王龙村61户村民中有8户是建档立卡户,全村仅有耕地130亩、林地2116.9亩,村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在实施整村扶贫易地搬迁以前,这里人居环境较差、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成为群众脱贫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住上安居房更是群众的梦想。
2015年,王龙村被确定为上海对口帮扶新纲要示范村以来,先后整合上海对口帮扶资金150万元、易地搬迁项目资金235万元、危房改造资金48.96万元、农村等外公路补助4.9万元,群众自筹480万元,对48户实施易地搬迁建设,新建240平方米的活动室,硬化700米的村内道路,安装了30盏太阳能路灯,新建2条近1000米的三面光沟,还配套了体育器材、文化设施等,夯实了全村脱贫发展的后劲。
目前,全县共落实易地扶贫搬迁人,其中建档立卡户人。进城入镇安置702户2852人,其中建档立卡户631户2532人;分散(插花)安置人,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新村集中安置点14个528户210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51户944人。已兑现进城入镇补助资金995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819.87万元,危房改造资金802万元。
&今后搬到城里住,小娃读书、老人看病都方便了,我也可以在城里打工,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法斗乡三元井行政村岔路村的邓贵仁家是今年第一批进城入镇安置的贫困户,在享受进城入镇购房10万元补助的基础上,他又跟亲戚朋友筹借了一部分钱,在县城选购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邓贵仁一家5口人,妻子平时在家照顾体弱多病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家里就只有他一个劳力,加之老家岔路村石漠化较为严重,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相对滞后,平时,他只有在农闲时节到周边村寨或者县城打工补帖家用。
教育帮扶重扶智
今年4月,西畴县682名贫困学生获得首批教育精准扶贫资金。
西畴县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围绕&五个一批&脱贫政策,对2000人以上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能力素质;依托职业高级中学职业教育平台,与云南工业技术职业学院、&小矮人&快修等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促进贫困学生就业。还制定了《西畴县入学补助政策实施办法》,抓好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入学补助资金兑现及贴息助学。
关爱儿童成长(陈明凯摄)
针对在县内入学的贫困学生,就读幼儿每人每年补助100元,就读高中或职业学校全日制的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后,每人每年又补助2000元。全县建档立卡户中,子女在县内就读幼儿园的434人获得4.34万元补助金;就读高中或职业学校的274人获得54.8万元补助金;在县内就读并考取大学的167人获得33.4万元补助金,现已全部兑发给受助学生。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就读大学的学生,按照每人7000元的贷款优先办理信用助学贷款,学生在校期间实行财政全额贴息,目前共为43名贫困大学生办理信用助学贷款30.1万元。
办学环境大改善& 山区孩子笑开颜(陈明凯摄)
法斗乡老寨行政村黄龙山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孟安永家,夫妻俩靠常年在广东务工来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并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顺利考上了大学,但妻子去年生了一场重病,花去了用于供孩子上学的所有积蓄,让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挂钩单位省冶金集团每人每年4000元的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帮他家解除了孩子上学难题。今年,省冶金集团已为法斗乡7户贫困户大学生发放补助金2.8万元。
金融支持强保障
西畴县充分发挥金融扶贫&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我家借了五万块钱贴息贷款,国家又给了三万块,才把这间房子盖起来,要不然永远都得住在旧房子里。&柏林乡马蹄寨行政村干田村的建档立卡户朱成会,指着今年自家新建的砖房道出了心声。他们夫妻俩及儿子、儿媳带着还没入学的孙子,一家5口常年在浙江打工,已经有近六年没有回家。2014年,丈夫因病不幸去世,悲痛至极的朱成会在打理完丈夫的丧事后回到了家里。2015年,她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新建了房屋,又用5000元产业发展帮扶资金买了4头猪和40只鸡来喂养。
美丽乡村建设(陈明凯摄)
西畴县对有发展意愿、发展基础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金融机构给予优先安排免担保、免抵押最高额度5万元的贷款扶持,贷款由政府全额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3年,由建档立卡贫困户提出贷款申请、村民委员会核实登记汇总、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审查公示、乡镇人民政府与信用部门协调对接放贷、县扶贫开发局进行复核确认后贴息。目前,共发放建档立卡户小额信贷万元。
生态补偿促发展
西畴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眼于永葆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脱贫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脱贫攻坚生态补偿工作,为贫困群众开辟&绿色脱贫&通道。
生态养殖(陈明凯摄)
西畴县是全省乃至滇黔桂片区石漠化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全县人均耕地不足0.8亩,石漠化为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众打上了贫困的烙印。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由于过度砍柴伐薪和开荒毁林等人为原因,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75.4%的土地染上了&石漠化&这个顽疾。
围绕&30年绿化西畴大地&的目标,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一届接着一届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成功探索出了&六子登科&模式,吹响了&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的号角,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共完成人工造林45.7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退耕还林7.7万亩,义务植树1731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5.2%提高到53.3%,昔日的乱石旮旯变成了生态家园和宜居福地。
龙坪美丽宜居乡村(陈明凯摄)
西畴县从项目、产业、种苗、科技、生态、能源和政策7个方面,对建档立卡户进行生态林、生态产业、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项目和生态护林员的扶持补偿。把61.32万亩生态公益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其中4.5万亩生态公益林涉及22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云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法》,可获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45万元;解决了林业生态精准扶贫种苗扶持资金25万元; 今年,715户建档立卡户的1469.9亩退耕还林面积,可获项目资金补助65.437万元;优先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中聘请护林员140名,2016年应支付劳务报酬140万元。
革命老区换新颜(陈明凯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援建贫困地区脱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