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苏联有没有航母母

二战德军最大遗憾:齐柏林航母夭折(协约国航母)
齐柏林伯爵号(Graf
Zeppelin)是一艘德国海军(Kriegsmarine)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建造的航空母舰,也是历史上德国唯一下水过的一艘航空母舰,排水量约33,000吨。作为科技点几乎点满的二战德国造出了大量末日黑科技武器装备,唯独没有跟上国际形势搞出航母。
日在基尔的德意志造船厂(Deutsche
Werke)安放龙骨起造的齐柏林伯爵号是德国海军在二战时充满野心的“Z计划”(Plan
Z)之一部分,根据当时德国海军元帅埃里希·雷德尔(Erich Raeder)的规划,除了代号“A航舰”(Flugzeugtr?ger
A)的齐柏林伯爵号外,原本它还有一艘姊妹舰“B航舰”(Flugzeugtr?ger
B,德国海军在新舰实际下水之前并不会正式赋予舰名,而是以代号称呼之),后者在建造中途停工报废,从未实际下水也未能获得命名。
由于德国海军从来没有建造航空母舰的经验,也没有专属的海上飞行大队,再加上大权在握的德国空军与海军之间的权力斗争,整个航舰建造计划进行的并不顺利。齐柏林伯爵号在日下水,主持下水典礼的并非雷德尔,而是空军元帅赫曼·戈林(Hermann
G?ring),希特勒本人也参与了这场下水典礼。但是在下水时,该舰当时只完工了约85%的进度,既不能实际以全速(33.8节)在海上航行,也无法筹载原本规划的42架舰载机群。
齐柏林伯爵号下水后原本还需要再一年的时间才能完工,也需要时间进行相关的海上测试与人员训练,但是当时德国缺乏足够的原料与人力导致进度一延再延。1940年6月时齐柏林伯爵号被拖至格但斯克湾(当时称为“但泽湾”)的格丁尼亚港,伪装成木材储存船候鸟号(Zugvogel),直到1942年时才接获命令,返回基尔港接受续建工程。
“齐柏林伯爵”号设计更注重武器和装甲防护,装甲厚达到60毫米;岛式上层建筑最厚到150毫米。为对付可能接近的敌舰,“齐柏林伯爵”号安装8座双联150毫米主炮,可以看出德国设计还考虑到单艇的作战可能。
防空武器:6座双联105毫米防空炮,11座双联37毫米防空炮,28门20毫米机关炮,可以看出火力之强大。航速也非常快,主要考虑用以躲避空袭,12台锅炉共输出200,000匹马力,航速34节。载机方面采用空军改装后的陆上飞机,其中包括ME-109T型战斗机12架、JU87C俯冲轰炸机30架合计42架。
由于在二战中期之后德国海军在海上的行动接连受挫,再加上当时的德国已无力支撑所费不赀的海军经费,日希特勒下令取消所有德国战舰、巡洋舰与航空母舰的建造工作。齐柏林伯爵号被送往奥德河河口的斯特丁(Stettin,今波兰什切青(Szczecin))准备拆除。
1945年4月底,眼见苏联红军即将逼近斯特丁,德军主动将齐柏林伯爵号凿沉以免落入敌手,但占领该地后的苏联却在1946年时将沉船打捞上来,该舰最后一次的目击地点是在斯维内明德(Swinem&nde,也就是今日波兰境内的斯未诺契,?winouj?cie),当时该舰载运了一些物资,准备前往列宁格勒,但却从此消失无踪。由于苏联方面对于此类资料的保密,长久以来齐柏林伯爵号的实际行踪一直是个谜团。直到多年后苏联的机密档案解密,从其中间接透露该舰曾短暂获得一个编号“PO-101”(浮动基地101号),并在日时被当作苏联舰艇与战机的靶船,以便研究该如何击沉像是航空母舰这般的大型军舰。
"齐柏林”之殇
——论二战德国航母之梦
一.梦想与现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风起云涌的时代,科技、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综合国力的较量导致了战争的最后结果。战争期间,航母作为一个新型的作战平台首先在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的行动中得到了应用并由此导致了海军全新作战理论的发展。和其他主要交战国一样,纳粹德国在二战中也一直试图拥有自己的航母,虽然经过不懈的努力,可惜最终未能成功,留下了无数的遗憾。本文简要分析了纳粹德国“齐柏林”航母未能列装的原因。
二.夭折的作品
1935年,希特勒宣布建造航母。第二年,德国基尔造船厂一下子就铺设了两艘航母的龙骨。当欧洲战事全面打响时,“齐柏林”号已经完成大约85%,而且大部分基础设备已经安装完毕。1938年,当“齐柏林”号航空母舰下水的时候,希特勒兴奋异常,他对它行了一个纳粹举手礼,希望这艘巨型战舰可以帮他征服整个北海区域,从而使德国成为北部海域的霸主。
然而,“齐柏林”的后期建造工作却因为德国海军总体战略思想的改变而于1939年10月停滞。“齐柏林”号的全面建造工作于1940年5月完全中止。两年后,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载机成功地把纳粹海军“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赶出了摩尔曼斯克附近的盟军补给线,海军上将雷德尔迫不得已再次提出“为保护舰队免遭敌人空中打击,完全有必要配备航空母舰”的要求。于是,1942年5月,“齐柏林”航母的建造工作正式恢复。
但是“齐柏林”号还没有投入使用,就在1945年4月,被凿沉在波兰海港的浅水区。苏联红军在进入波兰后,很轻易就发现了“齐柏林”号的所在位置,并将它打捞出来,进行了修复。盟军国间谍在1947年8月发现,苏军把这条船拖回了波罗的海海岸,并用作运输和俯冲式轰炸机的目标训练。后来“齐柏林”号再次沉没,在之后50多年中一直杳无踪迹,直到2006年才重新被打捞出来。
三.主体设计
德国并不是传统的海军强国,而且在一战后又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导致其在发展航空母舰上的技术储备相当有限,于是德国请求自己的盟友日本协助设计航空母舰。二战前,日本的航母技术发展较快,1922年12月服役的日本"凤翔"号航空母舰是世界上第一艘作为专用航空母舰设计的船只,全通式飞行甲板、上层建筑的岛式结构,成为了各国航空母舰模仿的样版。当然,日本对自己的坚实盟友会倾力相助。然而在最初的设计中,德国海军出于对传统的巨舰大炮的热衷(可以看出其战术思想比较落后)和可能出现的单舰作战的考虑(典型的袭击舰战术),希望在航空母舰上装备大口径火炮或鱼雷发射管以拥有必要的自卫自保能力,但是日本的设计师则认为按德国海军的想法建造就会影响机库的大小,进而使航空母舰的所能搭载的舰载机数目下降影响航空母舰的攻击威力,希望能采用像日本“苍龙”级或“翔鹤”级那种纯航空母舰的设计。经过讨论德国海军还是坚持己见,德国工程师参照日本的“赤城号”重型航空母舰的设计图纸,结合本国自己的研究成果,于1936年正式提出方案,开始建造航母。按照德国海军的想法,“齐柏林”号装载了8座双联的150毫米主炮,这种舰炮配置和火力已经相当于2艘轻巡洋舰。这样造成的后果确如日本设计师所言,与日本翔鹤级排水量相当的“齐柏林”号只能搭载42架舰载机,而翔鹤级的舰载机数量却高达81架,相比之下,可以说德国“齐柏林”号的远程攻击威力只相当于日本翔鹤级的二分之一。严格来说,“齐柏林”号只能算是载机型的航空巡洋舰,舰载机数量太少大大减弱了航母的攻击威力,所有舰载机只相当于敌军航母第一批次的舰载机数量,那么敌军第二批次的舰载机将会给“齐柏林”号和舰队造成致命威胁!此外,“齐柏林”号的总体设计还存在缺乏相应完善的舰队防空系统和预警系统、甲板上负载过重、作战半径太小等缺陷。
四.作战系统
齐柏林航母所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空中和水下,敌方的战列舰、巡洋舰难以近身。因此,齐柏林的主要武器装备是多种口径的防空高射炮,毕竟反潜任务由驱逐舰负责,反舰任务交给舰载机,但也考虑到自身的反舰能力,因此配备了8座双联装150mm火炮,这一指导思想再后来前苏联的明斯克航母上的到了再现。当然,在此笔者准备为戈林澄清,航母计划的艰难发展不能完全归咎于戈林。二战爆发前Bf——109“梅塞施密特”战斗机及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舰载型号已完成研制及生产准备,一旦载舰完工便可迅速投入大批量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在这一点上戈林并没有过多的阻挠。
“齐柏林”号航空母舰性能:
标准排水量:24500 吨
满载排水量:31367吨
舰全长:262.5米
飞行甲板宽: 240米
吃水:31.5米
动力装置: 12台锅炉 ,4轴
动力输出: 200000马力
最大航速: 34节
续航力:8000海里(15000千米)/19节
主炮: 8座双联150毫米主炮
防空兵器:6座双联105毫米防空炮,11座双联37毫米防空炮,28门20毫米机关炮
舰载飞机:Me-109T型战斗机12架,JU87C俯冲轰炸机30架,合计42架。最多可载50架。
装甲防护:舷侧为90毫米装甲,飞行甲板装甲19毫米,机库装甲40毫米。
舰员 :1760人
五.永远的遗憾
“齐柏林”号1938年12月在基尔港下水,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该航母始终未能服役,这也导致了德国海军始终缺乏航母这一舰种,在与英国皇家海军的交锋中处于不利地位。
然而,我们也应当客观地看待该型航母,作为二战时最复杂建造难度最大的船舶,航母需要极其厚重的工业基础沉淀。然而,经历了一战后长达20年的萧条,德国造船工业严重萎靡,无力设计和建造如此复杂的战舰,是故,在二战期间,尽管德国水面舰艇部队倾尽全力维持“齐柏林“号的建造,也最终未能完工,令人叹惋。
同时,“齐柏林”号与当时最新型的航母——英国“光辉”级、日本“大凤”级、美国“埃塞克斯”级已然不如。作为一型战前设计的航母,其综合战斗能力只相当于日本“赤城”号在20年代时的性能,但是毕竟起可以为舰队提供一定的空中掩护,作用也不可小视。
不可否认,德国人精细、严谨的性格在此舰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该舰的诸多细节——如烟囱设计,飞行甲板结构等均是经过严谨的讨论后才加以确定,这也可以确保该舰能够在战斗中100%发挥已舰的战斗力,而不会因各种各样的问题令士兵焦头烂额。
可惜,无论现在的人再评论什么,也无补于该艘航母最大的遗憾——没有服役。不管它的战斗力与英国新型航母的差距有多大,作为纳粹德国的第一艘航母,一旦服役必将引起轰动!可惜,随着德国的战败,它最终永远地消逝在了船台上。
六、消逝的原因
第一,德国经过一战以后元气大伤,舰队的全部自沉更是令德国海军从此一蹶不振,海军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作为帝国主义的后来者,德国本来就缺乏广阔的殖民地和财富积累,所依靠的是工业的突飞猛进来支持起军事的发展,可惜由于经济危机和战败带来的诸多不平等条约的冲击,工业遭受重大创伤,再无力大批量建造大型战舰。虽然在希特勒的独裁统治下工业能力有所恢复,但人才的大量流失却不是在短短几年中能够挽回的,在不完全具备一个完整而强悍的工业系统的基础上强行建造航母,自然难以成功。
第二,1935年凡尔赛条约基本失效,可惜战前留给军队重建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年,作为相对较易建设的陆军和耗时较少、成效较快的空军,自然比投入大、成效慢、对资源需求巨大的海军更受扩张型国家的欢迎。陆、空军每年的军费数倍于海军,为陆、空军提供装备的产家更是十倍于海军!军费这块蛋糕的大小是固定的,每个军种都希望多得到一块,这个时候,受伤的往往是最弱的海军了!事实上,德国海军在整个二战期间根本没有添过1艘轻巡洋舰以上的战舰。
第三,就必须提一提德国的地理位置了。德国属于典型的准内陆国家,周围有包括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法国和英国(苏联被认为是横跨亚欧两州的国家)在内的多个强国,同时面临着苏联和法国两面的压力,陆上压力极大,却没有一个可以分担压力的坚实盟友。同时出海口仅仅寥寥几个,狭窄的海岸再战时能够轻易地为英国皇家海岸所封锁,除了隐蔽性强的潜艇以外鲜有能成功突破的舰艇。像“俾斯麦”这样的大型战列舰再勉强突破后都免不了被围歼的命运,防御更差、火力更弱的航母在消耗完舰载机之后又能有什么机会呢?
第四,则是德国海军自身的计划以及海上战略思想的影响因素。1935年制订的“Z计划”依然将传统的战列舰和重巡洋舰计划列为首位,而航母仅仅列为辅助船只,可以说德国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航母在未来海战中的地位。建造计划仅安排了2艘航母(这一点倒是与斯大林的“大舰队计划”颇为相似),二开战后该计划虽被推翻,然而新的造舰计划中航母的地位甚至还不如“Z计划”中的地位。面对英美水面舰艇的绝对优势,德国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是“非对称”的潜艇战,这毕竟是当时德国人效费比最高的战争手段了,德国海军发展战略演变为一切为潜艇让位,航母建造计划也就自然被无限推迟。不过,看看一艘艘建造中的战列舰和重巡洋舰被拆毁,用来提供建造潜艇用的优质钢材,再看看一直未与拆毁“齐柏林”号,说明德军统帅部并没有完全放弃航母之梦,毕竟其盟友日本联合舰队以航母为核心对珍珠港的成功奇袭德国人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最后,就是希特勒个人的问题,当海军在巴伦支海战失利后,希特勒有意将全部驱逐舰以上的战舰全部拆毁。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无力抗拒,最终辞职。尽管希特勒在邓尼兹的劝说下最终撤销了命令,然而失去了雷德尔的小面舰艇部队犹如失去了利爪的猛虎,失去了勇猛的天性及主动出击的精神。二战中期以后,德国海军大中型军舰已基本失去了远洋战斗能力,龟缩港内,依靠航空兵的掩护继续充当一种虚幻的“战略威慑”!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航母除了耗费宝贵的战争资源以外又有何用?!
七、利剑还是鸡肋
诚然,“齐柏林”号一旦服役后,能产生巨大的战略威慑力。不过,除此以外,“齐柏林”号真正能拥有的影响力还令人质疑。
该航母拥有强大的火炮8座双联装150mm主炮。这些火炮在战斗中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毕竟航母根本不是用来炮战的,这些火炮反而挤占了航母上宝贵的空间,还不如全部拆掉,将剩余空间用来装载战斗机。,“齐柏林”号虽然是一型30年代全新建造的航空母舰,却在设计思想上十分接近于20年代日美的改造航母。装有重炮以及厚甲,可执行与主力舰相同的炮战任务。然而,航空与炮战皆能就代表着二者皆不精通,由于航母相对笨重,又拥有庞大而防御力极差的飞行甲板。故在炮战中未必比轻巡洋舰更优秀,更别说与重巡洋舰和战列舰相比了。同时,虽然“齐柏林”号载机量较多,但由于火炮挤占了部分飞行甲板的位置。导致其航空能力亦是不如国外同等排水量航空母舰。质不如人,量上也仅有2艘,而英国皇家海军二战共建造和改装了60余艘航母,如此悬殊的差别,就算“齐柏林”号服役也改变不了什么。
其次,地理位置,德国只有北面有两道狭窄的半封闭出海口,而英国皇家海军经过一战的洗礼,执行这种封锁德国出海口的任务已经驾轻就熟。皇家空军的加入更是彻底补上了水面舰艇巡逻部队的漏洞。事实上,德国大型战舰在突破封锁线时几乎都与皇家海军战舰进行过正面交锋,最著名的“俾斯麦”号战列舰更是在第一次出航时即被发现,虽击沉“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却随即就在绝对优势的皇家海军的围剿下战沉。由此可见,目标更大,机动性更差,更受敌人重视的航空母舰若想突破英国皇家海军的封锁线实在“难于上青天”。
第三,整个二战期间,德国海军鲜有能用上航母的战役,唯一能用上航母的战役只有“地狱犬”行动,(将“沙恩霍斯特”等3艘大舰由法国港口经英吉利海峡带至德国本土港口的行动)然而英吉利海峡危机层出不穷,纵使“齐柏林”号航母已经形成战斗力,估计希特勒也舍不得把如此珍贵的航母用于执行护航任务吧?何况,数百架陆军战斗机起的作用不见得比几十架舰载战斗机差。
其四,德国缺乏足够的护航舰,德国的轻巡洋舰数量少,防空火力弱,尤其是缺乏真正的防空巡洋舰,而被称为“海上多面手”的驱逐舰更是仅有20余艘,而挪威一战又折损了10艘,数量不足,质量也毫无优势,大口径火炮加533毫米鱼雷加38节的高航速,用于高速雷击反舰颇为不错,可惜其基本设计思想依然有浓重的一战气息,防空、反潜能力与日本驱逐舰相比也几乎没有什么优势,用于自保已是不足,更遑论护卫航母了。
第五,时间问题。作为纳粹德国第1艘航母,为了适应这一新舰种,最少需要2~3年才能较好的使用。而若要使整个航母编队绝对能完美的配合并完全发挥出战斗力,没有5~6年时间那纯粹是妄然。1938年底“齐柏林”号方才下水,即使全力赶工,并迅速配齐所有编制人员和武器装备,那等到“齐柏林”号正式形成战斗力也要1944年底了,此时战争已经走向尾声,航母的作用值得质疑。何况,英国人怎么可能为德国提供足够的训练时间和平安的训练环境?
第六,战术问题。由于实力的问题,德国战舰在设计时非常注重远洋作战能力和单舰作战能力,而编队作战能力较差。二战中,德国海军也鲜有集中使用舰队的时候,大多都是派单舰趁英军封锁线出现漏洞时打入大西洋,在“敌后”以英、美商船队以及单独行动的轻型战舰为目标,是典型的袭击舰战术。而航母若想发挥其战斗力必须执行编队作战。如若单舰出击,航母必被击沉于英吉利海峡之中,即使在战前突至大西洋,其自身携带的航空油料及航空鱼雷和炸弹也会很快耗尽,而这种武器极难于商船上获得,而失去了航空战斗力的航空母舰和移动靶没有任何区别,又有什么用呢?如果编队作战,那在突破英吉利海峡的时候,航母就是最大的累赘,全军覆没是最有可能的结果。
最后,则是战略问题。经过一战的惨败后,德国海军一直缺乏与皇家海军下面作战的勇气,再加上实力的远远逊色,德国海军在面对皇家海军时几乎一直处在守势,而航母作为攻势海军的典型代表,在守势海军中几乎无用武之地,反而要消耗兵力为其提供防御,得不偿失。再加上德国水面舰艇的建设在一战后经历了十年来的停滞,导致其思想基本上仍停留在一战时期,落后的思想注定德国海军必定与航母无缘。因为即使“齐柏林”号服役,德国人也不一定用得好。
八、此生不了缘
“齐柏林”是纳粹德国最接近完工的航空母舰,并注定将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浓重的一笔。无论它有多么多的缺陷,都不能抹杀在它身上显现出的德国人智慧的光芒,完美的流线外形,光滑平整的飞行甲板,代表德国最精湛的焊接技术……曾几何时,它的开工、下水多么令英、法恐慌,同时,又多么的令德国青年们疯狂和欢呼,如果没有战争,它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开工、建造、完工、服役。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战争打断了一切,战争也毁灭了一切,这一切都是该死的战争造成的!
然而,“齐柏林”号在整个二战期间一直处于下水状态,在水中浸泡了数年之后,终于随着德国的战败而成为了纳粹的陪葬品,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回首二战,无论在陆上还是水下,V-1火箭、V-2导弹、闭式循环蒸汽轮机……纳粹德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唯有水面舰艇虽倾尽全力然其战绩依然低下,相反,自身的损失颇为巨大。
最后,在各种各样或客观或主观的因素的影响下,“齐柏林”号最终在等待中毁灭,令人叹息。德国海军选择了一种离经叛道的方法——无限制潜艇战,无数只战狼在天才指挥官卡尔&邓尼兹的带领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或许,我们现在会对德国过于偏重潜艇的做法感到惋惜,但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这条道路却是最适合德国的。“齐柏林”夭折了,“狼群”却崛起了,这或许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吧!
由于德国海军和空军之间对飞机所有权的争论,建造计划不断被推迟,而随后的二战的爆发使得该航母于1940年5月被终止建造,工程完成85%
,主要由于希特勒决定将海军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发展潜艇,该级航母最终没能竣工。日为避免落入苏军之手选择而自沉,战后苏联捞起了“格拉夫·齐柏林”号舰体,在拖往苏联途中触雷沉没。1947年8月苏联再次捞起,再度拖往列宁格勒,经过详细的研究后,作为靶船被苏联海军炸毁。
“格拉夫·齐柏林”号航空母舰性能表:
标准排水量(吨) 24,500
满载排水量(吨) 31,367
舰全长(米) 262.5
舰全宽(米) 240(飞行甲板)
吃水(米) 31.5
动力装置 12台锅炉
轴数(轴) 4
动力输出(马力) 200,000
航 速(节) 34
续航力(海里/节) 8,000/19
主炮 8座双联150毫米主炮
防空兵器 6座双联105毫米防空炮,11座双联37毫米防空炮,28门20毫米机关炮
舰载飞机 ME-109T型战斗机12架、JU87C俯冲轰炸机30架合计42架
舰员(人) 1,760
航母下水时希特勒兴奋异常
二战期间,几个主要交战国都拥有航空母舰,但纳粹德国惟一的航母“齐柏林伯爵”号却从未在战争中露面,二战后的去向更成为一个谜。前不久,波兰石油勘探员在海底发现了它。波德专家认为,它的再现,揭开了世界海军史上的一大困惑。为了近一步揭示该航母的秘密,记者找到了德国二战历史学家黑格·哈斯教授,他向记者娓娓道来。
“齐柏林伯爵”号的故事,还得从上世纪30年代说起。“当时,航空母舰曾是纳粹德国海军计划中的重要部分。”哈斯教授告诉记者,“1929年2月,纳粹德国海军上将雷德尔提出了建造两艘航空母舰的建议,得到了批准。”
两艘航母的名字分别叫“齐柏林伯爵”号和“彼得·斯特拉塞”号。“齐柏林伯爵”是为了纪念硬式飞艇的发明者齐柏林。而“彼得·斯特拉塞”则是德国飞艇部队长官彼得·斯特拉塞的名字。
1935年,希特勒宣布建造航母。第二年,德国基尔造船厂一下子就铺设了两艘航母的龙骨。当欧洲战事全面打响时,“齐柏林伯爵”号已经完成大约85%,而且大部分基础设备已经安装完毕。“1938年,当'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下水的时候,希特勒兴奋异常,他对它行了一个纳粹军礼,希望这艘庞大的船可以帮他征服整个北海区域。”哈斯教授说
然而,后期工作却因为德国海军总体战略思想的改变而于1939年10月停滞。“齐柏林伯爵”号的全面工作于1940年5月被完全中止。
两年后,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载机成功地把纳粹海军“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赶出了摩尔曼斯克附近的盟军补给线,海军上将雷德尔迫不得已再次提出“为保护舰队免遭敌人空中打击,完全有必要配备航空母舰”的要求。于是,1942年5月,建造工作正式恢复。此时的“齐柏林伯爵”号携带了7个轰炸机中队和3个歼击机中队。空军总司令因嫉妒处处阻挠
“以前,一些军事历史学家一直认为,纳粹德国航母没有真正投入作战的原因是战事推展过快,但事实上恐非如此。”为此,哈斯教授向记者讲述了一段故事。
原来,纳粹德国航母之所以迟迟未能加入海军的行列,与德空军总司令戈林的霸道和独裁有关。戈林曾经说:“在德国土地上一切会飞的东西都属于我。”海军多次提出要建造航母,加强海军航空兵力量,这使得这位空军总司令大为恼火。他清楚地知道,航母是流动的海上机场,有了它,海军岂不是有了飞机吗?航母是海军的,我空军司令管不着,这岂不是削弱我的力量、扩大海军力量了吗?因此,身为空军总司令的他坚决反对。
后来,德国议会终于同意海军建造两艘航母。戈林心里很不痛快,就有意阻挠航母的建造。当时,航母舰体部分由海军监造,而机场和舰载机方面由空军研制。结果由海军建造的舰体早就造好了,但空军建造的机场和舰载机却迟迟未能配套,许多重大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海军看到这种情况,觉得没有指望了,只好投入上千艘潜艇,采取切断海上运输线的方法,以求扼住盟国的经济命脉。这种方法实在是无奈之举。
1942年,德国海军又试图把两艘大型邮船“欧罗巴”号和“波茨坦”号改装成小型的航母,可是霸道的戈林又不给舰载飞机,只给了几架陆用的飞机。但这些飞机根本不能在舰上起飞,因此改装航母的计划不了了之。
高层领导人物的决策失误是导致“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夭折的主要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到二战爆发时,德国已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水下潜艇部队。”哈斯教授指出。
二战中德国潜艇作为一张王牌曾在大西洋兴风作浪,几乎切断了英国海上交通线。仅在开战的第一年中,这支潜艇部队就击沉了盟军各型舰只471艘。这种疯狂的潜艇“绞杀战”,在战争初期几乎使英伦三岛陷入了绝境。“正是由于潜艇在夺取制海权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得纳粹德国认为其海上作战有足够的优势,从而放慢了建造航母的步伐。”
被苏军当成练习靶子
纳粹德国的潜艇部队虽然堪称第一,但海上航空力量太过薄弱,在盟军水面、空中反潜力量的联合围剿下,最终失败。1945年4月,纳粹德国摇摇欲坠,仓惶逃窜的德军为了不让“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落入苏军之手,将其凿沉在波兰什切青港口附近的浅水里。很快,攻入波兰港口的苏联红军就发现了它。
但“齐柏林伯爵”号并未因此过上安稳的日子。纳粹灭亡之后,根据盟军的协议,所有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战舰必须被完全毁掉或是在深海沉没。但盟国的侦察员发现,当时苏联耍了个“小花招”,并未将它从浅海拖向深海埋葬。
随后,苏联方面还偷偷修复了“齐柏林伯爵”号航母,并且用它将不少缴获的德国设备运到了苏联。不久,苏联方面又把“齐柏林伯爵”号航母弄回了波兰。也许冷战的危险过于严酷,在韦巴港附近,“齐柏林伯爵”号被当作了练习的靶子,任由俯冲式轰炸机一次又一次地轰炸,以便应对美国的威胁。在苏联空军的多次“练习”下,命运多舛的“齐柏林伯爵”号航母终于沉进了大海。
尽管它的沉没地点已经不再是个谜团,但对于苏联对沉没地点的保密措施还是不得其解。半个多世纪以来,苏联当局一直不对外公开这艘大型战舰的沉没地点。
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莫斯科档案的公开也没有说出“齐柏林伯爵”号航母的确切位置。曾经辉煌一时的战舰就这样加入了几十艘沉船的行列。哈斯教授表示:“苏联为什么总是对这艘战舰的位置三缄其口,现在还没有答案。但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或许上面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货物;二是跟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
如今,“齐柏林伯爵”号航母残骸再次被人们发现,它是将重见天日,还是继续带着所有的伤痛和历史记忆躺在海底?就算这艘航母真的有思想,估计它也很难抉择。此外,还有一个谜是它究竟应该归谁所有,以及应当如何处置它?
纳粹航母的发现过程
今年7月12日,波兰培德罗巴迪克石油公司的勘探船像往常一样缓缓地行使在浩瀚的波罗的海上。在到达韦巴港附近时,全副武装的勘测队员开始陆续潜入海中。“我们当时正进行声距测量,为石油勘探做准备。”勘测队员格拉波夫斯基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情况,“到了250米深的幽暗海底时,我们突然发现一艘锈迹斑斑的大型船只残骸。”
这让勘测队员非常奇怪,因为按照事前的海事情报,这里并没有大型船只沉没过。队员们立即将消息报告给船长。船长迅速组织了更多的潜水员对这艘“大船”进行了调查。
“这个庞然大物足有260米长!”经过仔细分析,潜水员们证实这是一艘“德国船”,但它到底属于谁?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潜水员们则不太清楚。
此事惊动了波德两国政界。经过双方知名军事专家的考证,这艘“德国船”就是 二战时纳粹德国风光一时的航空母舰——“齐柏林伯爵”号。
难怪波兰潜水员目瞪口呆,“齐柏林伯爵”号长262.5米,排水为3.35万吨,最高航速达35节,航程是1.4万公里。它可以轻松地从德军基地航行到英国附近的北海海域。再看看它的武器装备:双管炮25座,单管炮7座,可搭载50架飞机等。“这完全可以与当年称霸太平洋的美军航母媲美。”不过,它也存在一些明显的设计缺陷,如甲板上的负载过重,作战半径太小等。
“鹰”和“雀鹰”——二战中意大利的未成航母
  在意大利,围绕是否发展航空母舰的争论甚至比德国更加激烈,但意大利海军最终没有能够拥有一艘航母的原因却多少和德国海军差不多:即无论是柏林还是罗马都不愿投入建立一支舰载航空兵所需的巨大投资。德国渴望扩大在欧洲的影响并向东方扩展,主要依靠得到空军支援的地面部队的进攻能力,在海上则没有太大的抱负。意大利则有着更大的海洋诉求,但却没有足够的经济手段来支持。虽然自20年代起就不断有航母的设计方案提出,但直到1941年春当局才最终决定将1926年下水的邮轮“罗马”号改造成舰队航母。&
  在“罗马”改造方案(将更名为“鹰”号Aquila)中,研究了不做太大的改动的可能性。该舰排水量23350吨,长230米,飞行甲板长216米。由于受到英国皇家海军航母在地中海早期的良好战绩的刺激,意大利海军计划改造第二艘航母“雀鹰”号(起先准备叫“隼”号),改自远洋班轮“奥古斯都”号,拆除了所有的上层建筑,形成连续的飞行甲板。&
  就象在德国一样,意大利的“最低限度的”两艘航母建造之路困难重重。改造工程于1941年7月始于热那亚,尽管在1942年曾遭受空袭,“鹰”号基本接近完成,1943年意大利投降后被德军俘获,英美盟军以及意大利南方政府对其进行了成功的攻击以防为德军所用。这艘美丽的战舰挡住了热那亚港的入口,用英国人的话说是“难以征服的”,从日到1947年一直处于半沉没状态,直到被打捞拖到拉斯佩齐亚被拆解。每次的重新完成该航母的计划都因和平协议条款的限制和意大利空军的反对而做罢。“雀鹰”号的改造计划则更不确定,1942年9月动工,一年后还没有显露出最后的大概模样,同样沉没于热那亚港,1950年被打捞起来拆除。&
  在意大利,同其他一些对航母的作用认识过晚的交战国一样,提出了一种替代方案,即重巡洋舰“博尔扎诺”号的航空化改造,使之能够起飞飞机,但却不能回收。但该计划也是无果而终,同其命运不佳的姐妹舰一起被德军俘获后,日被英军击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福熙”号重巡洋舰的改造方案,该舰在土伦自沉后为意大利所获,但该舰的损坏太过严重,打捞后被拆解。&
  至于舰载机,在考虑过卡普罗尼的CH.1双翼机和F.5单翼战斗机后,决定采用更现代化的雷吉亚内RE
2000,该战斗机为全金属结构,改型已经搭载在意大利的战列舰上(弹射起飞,没有回收能力)。但负责舰载机发展和管理(同时在法律上也对其具有拥有权)的意大利空军,却倾向于一个更加现实的方案,即RE
2001“公羊I”战斗机的一种改型。制造了三架被称为“超轻型”的原型机,生产型称RE 2001OR(指Organizzazione
Roma,“罗马”计划,航母计划的名字)。在侦察和攻击机方面,为了降低技术风险,从菲亚特G.50bis单座型战斗机和G.50B双座型分别发展出单座的G.50bis
N和双座的G.50B N。这些飞机用在一架Saiman
200和一架卡普罗尼Ca.上试验改进的各种着舰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试验。为了试验目的,也可能要与意大利飞机做比较,意大利空军还安排了一架阿拉多Ar.96B-1和一架容克斯Ju.87C-1(或是一架改装的Ju.87B-2),于1943年春夏间在佩鲁贾机场的跑道上进行了试验。有资料还提到有2到6架Ar.96B-1教练机临时或者永久地被分配到试验部门,W.
Nr.号飞机实际交付(第二架还有照片),还有资料提到在月间向德国的一份12架Fi.167(就在这些原来为“格拉夫·齐柏林”号航母准备的飞机卖给罗马尼亚前不久)和一架福莱特内尔Fl.282
“蜂鸟”直升机的订货。就象在德国为“格拉夫·齐柏林”号准备的飞机发生的情况一样,意大利所真正完成的舰载机,实际上只有RE
2001(不超过15架),RE 2001 CN又都改为了地面使用,几乎全部改作夜间战斗机。有4架RE 2001
CN继续在拉斯佩齐亚的鲁尼-萨尔扎纳(Luni-Sarzana)与海军一起进行试验,但其结果和去向不得而知。有计划将16架已经作为训练用的G.50
bis(其中8架“超轻型”)改造成OR型,由圭多尼亚的飞机制造工厂(SCA)和皮斯托亚的圣·乔尔其奥工厂负责,但完成首架后,工程就被悬置了。
  尽管设计比较现代,“鹰”号的起起落落,同样还有“雀鹰”号,都反映出当时的严酷现实,1943年9月投降后,她们的建造被中止。从历史的角度看,讨论如果这两艘航母建成服役于意大利海军或者社会共和国海军会取得什么战果没有多少意义,她们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很可能甚微,即使不能说是负面的话。因为一支有效的舰载航空兵不可能在当时的战争情形下仓促而成。战后,新的意大利海军曾经希望改变“停战”协议,允许他们修复并完成“鹰”号,后来又幻想获得一艘美国提供的航母。这些都由于意大利空军的反对而做罢。不过,意大利设计师们的能力值得尊重。尽管方案一变再变,最终定案的“鹰”号是一个现代而成熟的设计,在远洋轮“罗马”号的基础上做了大规模的改造:舰体被加长,舰艏和舰尾部分完全重建,舰底内部以钢筋混凝土抵御鱼雷的攻击。原来的36000马力动力由两艘轻巡洋舰“科内里奥·西拉”号和“保罗·埃米利奥”号上拆下的发动机取代,总共140000马力使该舰航速达30节。在德国技术的帮助下,在舰舯部将配备两台大型升降机,还有两台Demag压缩空气弹射器,武器为8门135毫米和12门65毫米单装炮,还有21座6管20毫米炮,自然还配备了EC.3ter
Gufo型雷达。“鹰”号的载机不算多,为了制造简便,RE
2001OR没有采用可折叠机翼,因此只能配备36架,其中10架在甲板系留,26架装在机库内。聪明的意大利人还设想将另外15架飞机悬吊在机库顶上,使载机量达51架。&
 在排水量和飞行甲板的面积方面,“鹰”号类似英国的“皇家方舟”号和“光辉”号,比美国的“黄蜂”号略大,但比“埃塞克斯”级小。大小适中,如果适当改造,完全可以在战后年代一显身手。
日本[护航航空母舰]
· 神鹰号、海鹰号
· 大鹰级:大鹰号、云鹰号、冲鹰号
原为德国豪华邮船沙恩霍斯特号,Dechimag,
Bremen船厂建造。开工时期不明,日下水,日完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沙恩霍斯特号停在日本,日本将它买下后,按照大鹰型的图纸对其进行改装,在吴市海军船厂改装为航母,日完工。和其他护航航母一样,改装较简单。只有一个小型机库和相对较短的飞行甲板,没有岛式上建,弹射器和阻拦索。船体加宽以增加稳性,只用于训练。
日在中国黄海济州岛以西被美国锹鱼(Spadefish)号潜艇击沉。
性能诸元:
排 水 量 17,500吨(标准)/20,586吨(满载)
飞行甲板长 621英尺(199米)
航 速 21节
续 航 力 8000海里/18节
动 力 26,000马力
火 炮 127mm8座、25mm30座
标准舰载机 33架
舰 员 942人
三菱长崎(Mitsubishi,Nagasaki)船厂建造。原先是打算建造成运输舰,开工时期不明,日下水,1939年7月完工。日改装为航母。1944年前只是当做训练舰使用,大战后期用作飞机运送。日被英国飞机轰炸,战后解体。
和其他的护航航母类似,机库和飞行甲板相对较小,没有岛式上层建筑、弹射器和阻拦索,用驱逐舰的主机代替了原设计的柴油机。1944年增加了20门25mm防空炮和一些防空火箭发射器。主要用于运输和训练。
性能诸元:
排 水 量 13,600吨/17,500吨(满载)
飞行甲板长度 492英尺
航 速 34节
动 力 52,000马力
续 航 力 8000海里/18节
火 炮 127mm8座、25mm44座
雷 达 21型13式
标准舰载机 24架
舰 员 829人
大鹰级:大鹰号
这是日本第一型护航航母,由17000吨级的豪华邮轮改装而来。主要用于训练和飞机运输。经过简单改装。机库较小,增加了相对较短的飞行甲板,没有岛式上建、弹射器或阻拦索。战争期间,日军为弥补反潜护航力量的不足而改装,载机20-30架,航速较低,不能跟随战斗编队出战。
大鹰级一共有三艘,大鹰、云鹰、冲鹰,于三菱公司长崎船厂(Mitsubishi,
Nagasaki)建造,战争爆发后分别改装为航母,均在战争期间为美军击沉。
大鹰号开工日期不明,日下水,在佐世保(Sasebo)海军船厂改装为航母,日完工。服役期间只参加了一次战斗部署,其余时间主要是执行训练和运输任务。日在菲律宾吕宋岛西北被美国海军“红石鱼”号潜艇击沉。
云鹰号开工日期不明,日下水,完工后被军队接管,在吴市(Kure)海军船厂改装为航母,日完工。服役期间只用于运输和训练。在日在中国南海东沙群岛东南被美“石首鱼”号潜艇击沉。
冲鹰号开工日期不明,日下水,在舾装期间被军队接管。在吴市(Krue)海军船厂改装为航母,日完工。服役期间只用于运输和训练。日在日本伊豆群岛八丈岛以东被美“旗鱼”号潜艇击沉。
性能诸元:
标准排水量 20,000吨(改装后)
动 力 25,200马力
飞行甲板长度 183.7米
航 速 21节
主 火 炮 127mm火炮8座
防 空 火 炮 25mm8火炮座
标准舰载机 27架
舰 员 850人(大鹰号上为747人)
[水上飞机母舰]
· 若宫号、能登吕号、日进号
· 瑞穗号、秋津洲号、神威号
  在军舰上搭载飞机的尝试开始于191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相继改装了一些战舰以搭载水上飞机,日本的水上飞机母舰改装计划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到1945年旧日本海军被摧毁为止,日本海军总共拥有过六艘水上飞机母舰,其中五艘参加了太平洋战争,全部被击沉。
“若宫”号(WAKAMIYA)
  最早的水上飞机母舰“若宫”号原为英国货船,在日俄战争中被日本俘获(怀疑为俄国货船之误,因其时英国与日本订有同盟条约,但原文如此),题图照片为日在横须贺船厂完成改装时所摄。在前桅和后桅前部各有一个用铁架帆布搭成的机库,载水上飞机4架,前后机库各一架,舱内机库装2架。日退役。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标准排水量5180吨;垂线间长111.25米,宽14.68米,吃水5.78米;动力:蒸汽机1台,1591马力,单桨;航速10节;载机4架;武备:80毫米单管炮2座,47毫米单管炮2座;舰员234名。
“能登吕”号(NOTORO)
  1920年竣工时为供油船,1926年5月改为水上飞机母舰。日在新加坡遭美机轰炸坐底,战后作浮动油库使用,日被英军炸毁。主要性能数据为:标准排水量14050吨;垂线间长138.68米,宽17.68米,吃水8.08米;动力:蒸汽机1台,5850马力,单桨;航速12节;载机:3架,备用机1架(1937年载机8架);武备:1937年装单管80毫米炮2座,20毫米炮约20座;舰员约250名。
“秋津州”号(AKITSUSHIMA)
  日竣工,可载远程水上巡逻机1架,可为8架水上飞机提供两周用补给品。日在菲律宾海域被美机炸沉。主要性能数据为:标准排水量4650吨;总长114.8米,宽15.8米,型深9.69米,吃水5.4米;动力:柴油机4台,8000马力,双桨(350转/分);航速19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载机:大型水上飞机1架;武备:双联127毫米炮2座,双联25毫米炮2座;舰员545名。
“日进”号(NISSHIN)
  日作为“甲标的”袖珍潜艇母舰竣工。日被美国飞机炸沉。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标准排水量11317吨;水线长188米,宽19.7米,型深14.1米,吃水7米;动力:柴油机6台,47000马力,双桨(300转/分);航速28节;续航力:8000海里/16节);载机20架,备用机5架(作为“甲标的”袖珍潜艇母舰时载机12架);武备:双联140毫米炮3座,三联25毫米炮4座(作为“甲标的”母舰时增加为8座),载“甲标的”12条;舰员约750名。
“瑞穗”号(MIZUHO)
  日竣工,设弹射器4部。日在御前崎灯塔附近海域被美国潜艇击沉。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标准排水量10929吨;水线长183.6米,宽18.8米,吃水7.08米;动力:柴油机4台,15200马力,双桨(220转/分);航速22节;续航力:8000海里/16节;载机:95式水上侦察机24架,备用机8架;武备:双联127毫米炮3座,双联25毫米炮10座;舰员689名。
“神威”号 KAMOI
  1922年竣工时为供油船,是日本海军唯一用电力作动力的船只,由于经济指数不佳未推广采用。1933年2月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日在香港被美机炸伤,后沉没。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标准排水量17000吨;垂线间长151.18米,宽20.42米,型深11.58米,吃水8.53米;动力:涡轮发电机1台,主锅炉4座,推进电机2台,8000马力,双桨(120转/分);航速15节;续航力:8000海里/7节;载机:90式水上侦察机12架,备用机6架;舰员324人
信浓号由横滨海军船厂建造,日开工,1940年12月暂停,1942年建成50%时暂停,改为航母。原为大和级战列舰的第三艘,新设计中它将充当快速航母舰队的支援和维修平台,所以除携带自身的中型航空联队外,还可装载多余的飞机和设备用来对海上的航母进行补充。
  信浓号是1960年美国小鹰级航空母舰服役前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原设计战列舰的主舰体不改,在主甲板上安装一层机库、装甲飞行甲板及岛式上层建筑。
日下水时,信浓号的标准排水量为64,800吨,水线长839英尺,飞行甲板长872英尺,宽131英尺。以18节航速续航力为10,000海里。主炮和副炮被取消或修改,设计载机只40-50架,日完工。
信浓号也是二战最短命的航空母舰。日,信浓号在濑户内海进行试车时被美军射水鱼号潜艇击中四枚鱼雷。本来四枚鱼雷对大和级战舰不构成太大威胁,同级的武藏号在莱特湾海战被击中二十余条鱼雷后才沉没。舰长阿部俊雄连航速也没有减继续行驶。但信浓号上的损管人员远没有武藏号上的有经验,中鱼雷后因为处置不当无法制止进水,有些船舱连密封门也没有安装,11月29日上午十时十八分,信浓号急剧倾斜,半小时后沉没。这艘当时最大的航空母舰没有发过一炮,也没有起飞过一架飞机。
性能诸元:
标准排水量 59,900吨/73040吨(满载)
动 力 153,000马力
飞行甲板长度 840英尺
航 速 最大28节
火 炮 主火炮5英寸16座、副炮4.7英寸12座、高炮25mm145座,13mm22座
标准舰载机 47架,最大可载机120架
舰 员 2400人
云龙级:云龙号
云龙级是日本海军最后建造的快速舰队航母,但主要设计目标是用来攻击美国的护航舰队而非作战舰队,通常和重巡洋舰队一起使用。1941年,日美关系持续恶化,日本海军为对抗美国太平洋舰队而筹备的战时紧急建造计划(简称“急”计划)中,加入了云龙级航空母舰。因属紧急建造的舰种,几乎没有新增任何设计而直接使用稍稍修正的“飞龙型”设计图。原计划建造15艘,因战局恶化导致资源和生产力不足,只有三艘(云龙、天城、葛城)完工,在建的三艘(笠置、阿苏、生驹)被暂停建造,战后分别解体。其中天城和笠置使用重巡最上级的主机,葛城和阿苏则使用两艘阳炎级驱逐舰的主机,所以比前几艘的速度慢,阿苏以下各舰和前几艘都有些不同,云龙级如果仔细区分可能就不只有2-3种等级了。
&&& 舰体结构
在设计上,云龙级基本上沿用飞龙级的蓝图,不过舰桥的位置与形状有所变化。鉴于飞龙级的舰桥在左舷中部而引起湍流的情况,云龙级将舰桥设在右舷前部,舰桥之后紧接着是侧向烟囱。
  舰桥包括飞行田板一层在内共4层(飞龙型为5层),其各层配置情况如下:
  最上层是露天甲板。从飞行甲板到顶部甲板为6.9米,四周围以薄钢板。这里设有防空指挥所,装备有12厘米和8厘米双筒望远镜,以进行对空对海观察。
  防空指挥所稍前是操舰指挥所;稍后是雷达警戒指挥所,在圆筒状的雷达室上面架设有雷达天线。防空指挥所的下面是罗经舰桥,比飞行甲板高4.6米。在该层甲板上,前面是罗经舰桥,后面是传令所,最后端是露天部分,设有舰载机起降指挥所。该层舰桥的两舷侧,各有一部红外线敌我识别器。
  再下面是下部甲板舰桥,高出飞行甲板2.3米,其前后向外伸出部分均遮盖。此层舰桥设有操舵室、作战室兼海图室、舰桥配线室、中波测定室和飞行员待机室。左右两肤侧装有94式高炮及60厘米信号灯。此外,在首伸的突出部位装有25毫米机关炮、雷达天线、测距仪和探照灯等,在后伸的突出部位装有25毫米单管机关炮和信号灯等。
  舰首为双曲线状,适航性能良好。舰首干舷9米,比前、型航母的干舷高出不少。日海军当局接受第4舰队事件的教训,在建造中加强了舰体结构。所谓第4舰队事件发生在日。演习时,该舰队在岩手县以东250海里处遭暴风(风速;50米/秒)的袭击,有多艘大、中型舰艇受重创,54人死亡。有鉴于暴风造成的惨重损失,日海军重视了舰体结构的强度,新造航母最上一层甲板一直延伸到舰首,除甲板的钢板增厚外,船体肋骨的间距,前后端600毫米,中部1200毫米,从而使整个舰体,尤其舰首尾的结构得到加强。
  舰首分6层甲板:最上层甲板、上甲板、中甲板、下甲板、最下层甲板和船舱甲板。在这些甲板上分布着舰员舱室、军言舱室、仓库、油舱和锚链舱等。舰尾是仿效飞龙级的,后部干舷颇高,目的是提高适航性能。舵是采用苍龙型的,由中央部支持约半衡舵,向外侧倾斜。
  飞行甲板的大小与前型航母的一样,长216.9米,最大宽度27米,从吃水线到飞行甲板2.7米。飞行甲板前后各装有升降机一部(比飞龙级少一部中升降机),均大型化(14米&14米),以适应不断增大的新式舰载机的需要。装备了三式10型油压式着舰拦阻装置,共4部,12条横索。最大拦阻距离45米,最大减速度2.5G(过载),最大拦阻速度40米/秒,最大飞行重量6吨。此外还装备三式10型油压式滑跑拦阻装置3部。最大拦阻距离12米,最大减速度4.5G,最大拦阻速度23米/秒,最大飞行重量6吨。
  此外,飞行甲板上有前后2部升降式扬弹筒。前部为大型,主要用来输送鱼雷及航弹;后部为较小,主要用来输送航弹。全舰共装有800公斤航弹72枚,250公斤航弹288枚,60公斤航弹456攻,91式改六型鱼雷36条(可同时调试鱼雷6条)。
  计划搭载的舰载机为零式战斗机15架,97式攻击机20架,99式轰炸机30架,共65架。因机库收容不下这么多飞机,便决定将其中11架系留在飞行甲板上。云龙级还接受海战的经验教训,改善机库的防火与通风条件。机库分上下两层,上层分4个区,下层3个区,上下两层每隔3米设有一个灭火喷射头。机库内侧壁上配置了泡沫式灭火装置。为防止因汽油或瓦斯外泄而引起的火灾,改善了机库内的通风换气条件。以往航母的通风换气时间为10一15分钟,该级舰仅需半分钟。此外在航行中,还能从舰外吸进空气,机库前后端均有通气。升降机的开放也可进气,改进了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的条件。
&&& 各舰战史
“云龙”号,日在横滨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日下水,日完工。1944年12月菲律宾战局告急,“云龙”号被指派从事紧急运输任务,于12月18日从吴县军港出发,运送樱花特攻机及陆军部队到马尼拉。19日在上海附近海域被鲑鱼号潜艇用鱼雷击沉,舰上官兵1240人全部阵亡。
“天城”号,日在三菱公司长崎船厂开工建造,日下水,日完工,编入第一航空战队。日于吴县军港遭到空袭,被命中一枚炸弹。7月24日的空袭中再度被命中三枚炸弹而翻覆搁浅在港内。1946年12月被解体。
“葛城”号,日在吴县海军船厂开工建造,日下水,日完工,编入第一航空战队。日、7月24月和7月28日的三次空袭中,“葛城”号先后被直接命中4弹,丧失了机动能力。但“葛城”号仍然是日本投降时现役最大的海军舰船,战后经修复,充当了人员输送舰,接运缴械投降的海外各地的残兵败将,1947年被解体。
“笠置”号,三菱公司长崎船厂建造,1943年4月开工,1945年4月因战局恶化而中止建造工程,战争结束时工程仅达84%,1946年9月被解体。
  “阿苏”号,吴县海军船厂建造,1943年6月开工,1944年11月下水后即停工,工程进度约60%,1945年7月日本所谓的本土决战前夕被充作樱花特攻机的靶舰而损坏搁浅,1946年12月被解体。
  “生驹”号,神户川崎造船厂建造,1943年7月开工,1944年11月下水后也停工了,进度只达60%,1946年6月被解体。
性能诸元:
排 水 量 22,400吨/22,800吨
飞行甲板长 748.3英尺
航 速 34节
动 力 152,000马力
续 航 力 8000海里/18节
火 炮 127mm12座、4.7英寸6座、25mm51座、13.2mm22座
雷 达 21型13式
标准舰载机 60架,可搭载到70架
舰 员 1595人
自航母诞生以来,日本海军也一直关注着海军航空兵和航空母舰的发展。早在1913年,日本海军就着手将一艘商船“若宫丸”号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1920年,日本海军在浅野造船厂又开工建造了本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并于1922年12月建成服役,由于该舰在航母发展史中第一次使用了岛状上层建筑,因而被称为第二代航母,以区别于第一代“平原型”航母,它在“外貌”上已经颇像现代航母了。
凤翔号是世界上第一艘专门作为航空母舰来建造的军舰,虽然开工比英美的航空母舰晚,下水却早几个月,因此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的桂冠就带了它的头上。二十年代时,为日本海军航空母舰战术和甲板飞行训练积累了经验。
  “凤翔”号全长168米,标准排水量7470吨,最大航速25节。该舰在甲板前部有大约5度的下倾斜坡,两部升降机沿飞行甲板中线布置。它打破了第一代航母的“平原型”结构,一个小型岛式舰桥被设置在飞行甲板的右舷。三个烟囱可向外侧倾倒,以免影响飞机起降作业。但是经过试验,日本海军发现“凤翔”号的岛式结构并不是很合适。由于该舰的飞行甲板比较狭窄,岛式建筑在起降时显得非常碍事。为了保证舰载机的安全起降,日本海军于1924年又拆除了岛式建筑,由此,世界上第一艘“纯种航母”又恢复成为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这从发展上讲是一种倒退。
  1934年时本舰已经成为二流战舰,日在海军演习中遭遇飓风,前甲板被压坏。
  太平洋战争前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延长了飞行甲板以搭载新式战斗机。中途岛海战时作为山本的主力舰队中一员参战。1943年再次延长了飞行甲板,但这次弄得太离谱以至于无法再进行远洋航行,其后一直充当训练舰。1945年在吴县军港被攻击但幸免于难,战后用来运送日本海外侨民和战俘,1946年9月被解体。
性能诸元:
排 水 量 7,470吨/10,000吨
飞行甲板长度 551.6英尺
航 速 26.5节
动 力 30,000马力
续 航 力 8000海里/18节
火 炮 5.5英寸4座、25mm30座、13.2mm10座
雷 达 21型13式
标准舰载机 26架
舰 员 550人
龙骧号由横滨造船厂建造。日开工,日下水,日完工。龙骧号的舰桥是在甲板下方横穿而过的。虽然排水量不大却能够容纳三十架以上的飞机,一般用来支援登陆作战。建造时的想法是填充受条约限制所剩余的吨位,故该航母的设计并不成功。由巡洋舰的舰体建造,原设计是建成单层机库,但在建造中改为双层机库。该航母建成后存在武器较弱;稳定性差和超载等问题。在服役后,马上进行了改装,包括加强舰体结构,减少大型防空炮数量,改装后的状态是:满载排水量13,650吨,主尺度175.4
7米,编制924人,武器为4座双127mm两用炮,4座双25mm炮,24门13mm炮。搭载37架飞机。前甲板升高。在二战中还增加了更多的防空炮。
日在瓜岛战斗中命中鱼雷和炸弹沉没。
性能诸元:
标准排水量 13,650吨
飞行甲板长度 590英尺
航 速 29节
火 炮 5英寸8座,8座25mm炮,24mm机枪24座
标准舰载机 37架
舰 员 924人
和瑞凤级相似识,是另外一种潜艇母舰的改装。1941年开始改造成航空母舰,日完成。4月18日,改装中的龙凤还挨了杜力特轰炸队的一颗炸弹。1942年12月改造刚完成,龙凤号就又挨了一条鱼雷。在大战期间主要是作为一艘训练航空母舰。1944年6月菲律宾海海战中龙凤被击伤,日停泊在吴县军港的他再次被炸,这次之后他就没有再回到现役,1946年被解体。
性能诸元:
排 水 量 13,360吨/16,700吨
飞行甲板长度 707.4英尺
航 速 26.5节
动 力 52,000马力
续 航 力 8000海里/18节
火 炮 127mm8座、25mm60座、13.2mm28座
雷 达 21型13式
标准舰载机 31架
舰 员 989人
瑞凤级:瑞凤号
  瑞凤级的原设计是潜艇母舰,年间改建为航母。改装期间,大多数的上层建筑都被重新设计改造。安装了机库及飞行甲板,重新安装了防空炮,安装新的动力,排气管方向向下,没有岛式上建。新的机库是该舰原来的小型水上飞机机库的延伸。
瑞凤号由横滨海军造船厂建造。日作为潜艇母舰开工,日下水,在完工前改装为航母,日服役。参加了瓜岛圣克鲁斯海战,中一枚炸弹而撤出战场。在日莱特湾战斗中被多枚炸弹命中沉没,当时是作为小泽舰队的一员充当诱饵。
翔凤号由横滨海军船厂建造。日开工,日下水,日完工。年被改装为轻型航母,改装工作日完工。虽然瑞凤号开工和下水比翔凤号迟,但更早作为一艘舰队航空母舰服役。日,珊瑚海海战中,翔凤号在从列克星敦号和约克敦号上起飞的俯冲轰炸机及鱼雷轰炸机的饱和攻击下,被命中13枚炸弹和鱼雷而沉没。它也是日本海军损失的第一艘大于驱逐舰的军舰。
性能诸元:
排 水 量 14,200吨
航 速 28节
动 力 52,000马力
火 炮 127mm8座、25mm8座、
标准舰载机 30架
千岁级:千岁号
该级航母共两艘。原设计为水上飞机母舰。在二战中为补充日本海军航母的损失而改建为航母。但建成后因当时的日本缺乏飞机和飞行员,所以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千岁号(Citose)由吴市(Kure)海军船厂建造。日开工,日下水,日完工。1943年到日在Sasebo海军船厂改装为轻型航母。日,在莱特湾海战中遭到轰炸沉没,当时扮演诱饵。
千代田号(Ciyoda)由吴市(Kure)海军船厂建造。日开工,日下水,日完工。1942年到日在横滨海军造船厂改装为轻型航母。日,在莱特湾海战中遭到巡洋舰和驱逐舰的炮击,沉没,当时扮演诱饵。
性能诸元:
排 水 量 15,300吨(满载)
航 速 29节
动 力 44,000马力
火 炮 127mm8座、25mm30座、
编 制 800人
标准舰载机 30架
[轻型航空母舰]
· 凤翔号、龙骧号、龙凤号
· 瑞凤级:瑞凤号、翔凤号
· 千岁级:千岁号、千代田
  赤城号航母,由吴港(Kure)海军船厂建造,日开工,日暂停,1923年受华盛顿条约的限制,改建为航母,从战列舰改为航母时,主舰体基本不动。主甲板以上全部重新建造,有双层机库。除了主飞行甲板外,艏部有短距飞行甲板直通机库,但后来证实短距飞行甲板基本没用。完工时安装了巡洋舰上的火炮,而且没有岛式上层建筑,锅炉的废气从右舷排除,安装了角度向下的烟囱。
  日下水,日完工。在日本海军服役的前五年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并安装了一个右舷的岛式上层建筑。1935年10月到1938年8月间在佐世保(Sasebo)海军船厂进行了改装。取消了艏部飞行甲板,机库向前延伸,主飞行甲板加长加宽并进行结构加强。用左舷的岛式上层建筑替代了原先的较小的右舷岛式上层建筑,还对舰炮进行了重新调整改进。改装后满载排水量41300吨,动力为蒸气轮机,19台锅炉,4轴,133000马力,最大航速31节,武备为6座单管203毫米主炮,6座双管120毫米副炮,28门25毫米高射炮,载机72架(最多可载91架)。
&&& 作战履历:
日夜,大和号战列舰安祥地的沉浸在中途岛西北300海里的海面上。作战室中,平时一向头脑冷静指挥果断的山本五十六大将此时却犹豫不决了,因为在他手中的一纸电文是那样的沉重,“赤城号中两颗炸弹,丧失战斗力,请定夺”,他完全明白南云在何种情况下会发出这种电文,但在作出这必然的决定前还是不禁回想连篇。
赤城号是日本海军第一艘重型航空母舰。作为日本海军第一航空战队的旗舰,她也是日本航母的皇后。作为“八·八舰队计划”(8艘战列舰和8战列巡洋舰)的一部分,赤城号的原始设计是一艘战列巡洋舰,于1920年12月开始制造。1923年11月在其完成前由于受华盛顿条约的影响,日本需要停止建造2艘战列舰和4艘战列巡洋舰。赤城号完成前即被改成航空母舰。
1927年3月赤城号服役之初,飞行甲板为上中下三段。下层甲板的前部供大型舰载机起飞,中层甲板供轻型舰载机起飞,上层甲板供飞机降落。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多载飞机。估计飞机在中层甲板起飞时就想现在的动画片中的宇宙飞船一样,在狭窄的通道中加速,而后冲入太空。不久在赤城号的使用中也发现了这一问题,这种设计并不实用,且交通管理较复杂。于是,赤城号于1935年进行了改装,三段飞行甲板联到了一起,前端由两组圆柱形支柱,并且在飞行甲板左侧增加了岛式上层建筑,以便于观察。
山本五十六曾任赤城号舰长。山本以其敏锐的眼光意识到了这种没有巨炮的战舰对海战将产生的本质影响。尽管这种思想在海军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山本确实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赤城号之中。
9.18事变的次年1932年1月的第一次淞沪抗战中,山本曾率领赤城、加贺号轰炸上海。事变爆发,赤城在长江流域、华南、支那、海南更是大开杀戒。
作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重型航母,赤城号上有海军最优秀的飞行员。1940年,日美局势日趋紧张,美太平洋舰队全部移师珍珠港。1941年初,山本制定的袭击珍珠港的计划,为此各航空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山本的政策是训练中的伤亡与实战中的伤亡同样对待。致使赤城号以及第一航空战队的飞行员在参战前轰炸的命中率可达到80%。1941年12月,赤城号作为旗舰参与偷袭珍珠港。山本的思路在珍珠港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山本的地位在帝国海军中达到了入日中天的程度。
开战6月内,由赤城号领导的第一航空舰队横扫太平洋和印度洋,但山本如何也想象不出赤城号在中途岛发生了什么事,但他知道他必须作出什么决定。天皇的照片转移出来后,执行护卫任务驱逐舰舞风号、荻风号、野风号和岚风号各自发射了一条鱼雷,在水面上挣扎的巨型战舰赤城号带着没有起飞的舰载机很快消失在其惊动了的这片海洋之中。舰上幸存的舰员被派往了太平洋的前哨基地。
性能诸元:
标准排水量 33,000吨(改装后)
动 力 131,000马力
飞行甲板长度 821英尺
航 速 最大31节
火 炮 主火炮8英寸(200mm)6座、高炮25mm28座,13mm22座
标准舰载机 零战(21),99舰爆(21),97舰攻(30)(1941年)
舰 员 标准2000人(海军1200人,航空800人)
苍龙级:苍龙号
飞龙号和苍龙号
  “苍龙”号航母,由吴港(Kure)海军船厂建造,日开工,日下水,日完工。是日本海军第一艘专门建造的大型航母,有双层机库和全通飞行甲板,右舷岛式上层建筑,并采取巡洋舰的主机以便获取较高航速。日本海军以后建造的大型航母都是参考该航母设计。满载排水量19800吨,蒸气轮机,8台锅炉,4轴,152000马力,最高航速34.5节,编制舰员1100人,武备为6座双联127毫米炮,28门25毫米高射炮,载机63架(最多可达71架)。日在中途岛西北海域被美军“企业”号航母舰载机炸沉。
  “飞龙”号航母,由Yokosuka海军船厂建造,日开工,日下水,日完工。是苍龙号的改进型,和苍龙号比,进一步加强了舰体结构强度,提高了舰艏,改进了装甲,最大的改变是岛式上层建筑改到了左舷。满载排水量21900吨,蒸气轮机,8台锅炉,4轴,153000马力,最大航速34.3节,舰员编制1101人,武备为6座双联127毫米炮,31门25毫米高射炮,载机64架(最多可达73架)
苍龙号和飞龙号属同一级别中型攻击航母,都是日本海军的第二批航空母舰。苍龙和飞龙的原始设计是所谓的“航空巡洋舰”,目的是不受1930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但设计之中发现:既多载飞机、又装载大炮是行不通也是不必要的。而后苍龙和飞龙设计成为专职航母。借鉴赤城号和加贺号的设计经验,苍龙号和飞龙号在排水量约为前者一半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与前者相近的性能,但装甲较弱。
苍龙号1934年11月开工,1937年12月服役。次年,苍龙号在中国海域游弋,其舰载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协助陆基空军侵华行动。飞龙号1936年7月开工,1939年7月服役。飞龙号比苍龙号稍长一些,其舰桥也不同于苍龙号,设在飞行甲板的左侧。服役后飞龙号与苍龙号编为第二航空战队,由山口多闻少将指挥。
袭击珍珠港的计划中原本没有两龙,在山口多闻的力谏下,苍龙号和飞龙号作为6艘攻击航母的组成部分参与攻击。并且由于续航能力强,在返航途中,第二航空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又奉命增援威克岛。1942年初,第二航空战队南下在荷属东印度群岛实施登陆前的空袭。1月24-25日,空袭安汶港;2月4日第二航空战队的飞行队从岸上基地起飞,对由荷兰多尔曼少将率领的英美荷澳四国舰队进行空袭。2月15日,第二航空战队与完成拉包尔空袭的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和加贺号)汇合。2月19日,一、二航空战队空袭澳大利亚达尔文港;3月协助战领荷属东印度,空袭了爪哇南岸芝拉扎港。
1942年4月,第一、二航空战队与第五航空战队(翔鹤号和瑞鹤号)以及护卫舰群汇合对印度洋英海军进行扫荡,除加贺号外的其它袭击珍珠港的5艘航母均在其中。4月5日,空袭了锡兰湾英太平洋舰队的科伦坡和亭可里兰基地,并在基地之外击沉了躲避不及的英军重巡洋舰多塞特郡号、康沃尔号和航母竞技神号。
1942年6月,四艘攻击航母(赤城号、加贺号、飞龙号和苍龙号)参与中途岛战役,全部战沉。第二航空队司令山口多闻少将拒绝离舰,随飞龙号一起沉没。四舰中飞龙号最后受到攻击,之前其舰载机重创了美航母约克城号,后者最后被日潜艇击沉。
性能诸元:
标准排水量 16,000吨
动 力 151,000马力
飞行甲板长度 740英尺
航 速 最大34节
主 火 炮 5英寸火炮12座
防空火炮 25mm高射炮25座,13mm高射机枪15座
标准舰载机 零战(21),99舰爆(21),97舰攻(21)(1941年)
翔鹤级:翔鹤号
翔鹤号(Shokaku)和瑞鹤号(Zuikaku)属同一级航空母舰,是太平洋开战之初日本海军使用的最好的航空母舰。翔鹤号于37年12月开始建造,41年8月服役;瑞鹤号于38年5月开始建造,41年9月服役。两舰共同编为第五航空战队一同作战,所以两舰命运也很类似。
1941年12月,第五航空战队与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和加贺号)、第二航空战队(飞龙号和苍龙号)航空战队共6艘航母参与珍珠港行动,这也是第五航空战队的首次任务。由于第五航空战队的飞行员训练程度不如第一、二航空战队,所以从翔鹤号和瑞鹤号上起飞的飞机多数用来袭击机场和制空。随后,1942年1月,南云中将带领第一航空战队与第五航空战队参与东南亚外围诸要地的攻击,其中包括1月20-23日,空袭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的拉包尔基地。而后南云舰队向西横扫了南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整个海域。包括,2月19日空袭澳大利亚达尔文港、3月3协助战领荷属东印度,空袭了爪哇南岸芝拉扎港。
1942年4月,第一、五航空战队与第二航空战队汇合转战对印度洋,除加贺号外的其它袭击珍珠港的5艘航母均在其中。4月5日,战队空袭了锡兰湾英太平洋舰队的科伦坡和亭可里兰基地,在大和战车之下消失就有英军重巡洋舰多塞特郡号、康沃尔号和航母竞技神号。
但实际上,珍珠港行动的后5个月中,日本海军对一、二、五战队六艘航母的使用是“浪费的和不恰当的”(渊田美津雄),因为所攻击的对象包括竞技神号航母在内其战略意义都不大,并且致使联合舰队最锋利的矛偏离了其主要的目标美太平洋舰队有近半年的时间。
从印度洋返航途中,第五航空战队受命支援莫尔兹比港的登陆。日,在珊瑚海海战中,第五航空战队击沉美航母列克星顿号、重创约克城号。对垒中翔鹤号也中了三颗炸弹严重受损,瑞鹤号虽没有受损但严重减员,所以两舰都没有参加42年6月的中途战役。
中途岛后,翔鹤号和瑞鹤号就成了联合舰队的顶梁柱,并改称第一航空战队。1942年8月在瓜岛争夺战中,在东所罗门海,翔鹤号和瑞鹤号击伤美航母企业号,42年10月的圣克鲁斯海战中,又击沉美航母大黄蜂号。
进入1943年,太平洋的天平已完全逆转。美国埃斯克斯级航母服役后,联合舰队的翔鹤号和瑞鹤号仍然在苦苦支撑,两舰屡屡受创,但还劫数未到。1944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空战中,翔鹤号被美潜艇棘鳍号发射的鱼雷击中,随后燃油爆炸,沉没。1944年10月,在菲律宾战役的恩加尼奥角海战中,已是空有其表的瑞鹤号作为诱饵被美第3舰队击沉。
性能诸元:
最大排水量 33,200吨
飞行甲板 847'x97'
最大航速 34节
主 炮 5英寸&16
防空火炮 25mm&45,13.2mm&22
标准舰载机 零战21架,99舰爆30架,97舰攻30架(1941)
标准舰员 1690人
飞鹰级:飞鹰号和隼鹰号
太平洋战争开战初期,日本海军为弥补航空母舰的不足,开始把两艘快速邮船改装为航空母舰,就是飞鹰级二舰:隼鹰(Junyo)和飞鹰(Hiyo)。
飞鹰级于1942年改装完成,航速25节,在建成后编入同一航空战队,其航速不足以跟上第一,第二及第五航空战队的主力航母。但由于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海军主力航空母舰损失殆尽,飞鹰级两舰反而成为战争中后期的主力航空母舰,多次出现在战场上。
  1942年6月,“隼鹰”号和“龙骧”号编入北方部队,参加了阿留申群岛攻略作战。在南云的机动部队四艘航空母舰被击毁后,山本一度打算急调这两艘母舰南下支援,考虑到时间仓促而放弃。两舰遂继续执行原计划,轰炸了荷兰港和临近的美军基地,支援北方舰队占领了阿图岛和基斯卡岛。
  1942年10月,两舰编入近藤信竹海军中将指挥的前进部队参加了圣克鲁斯群岛海战。10月22日,“飞鹰”号主机故障由两艘驱逐舰保护返回基地。随后的海空战中,“隼鹰”号的舰载机击沉了美航空母舰“大黄蜂”号。这次海战也是日本海军最后一次取得航空母舰大战的战术胜利,但损失的舰载机比美军还要多,而且与美军不同,日本已经再也经受不起如此惨重的损失了。
  此后的一年日本收缩防线,改组舰队以备大战。
  1944年6月飞鹰级两舰编入第1机动舰队第2航空战队参加马里亚纳大海战,因为飞行员技术的低劣日军再次惨败,20日下午“飞鹰”号被击沉,“隼鹰”号中创返回日本大修,也因而没有参加莱特湾海战而幸存到战后,1947年被解体。
性能诸元:
标准排水量 26,949吨(改装后)
动 力 127,400马力
飞行甲板长度 812英尺
航 速 最大25节
主 火 炮 5英寸火炮12座
防 空 火 炮 25mm高射炮76座,13mm高射机枪28座
标准舰载机 53架
舰 员 1224人
&&& 出师来捷身先死
日,菲律宾以东洋面即将破晓。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第一机动部队在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率领下,分成甲、乙、
丙3支部队,各以3艘航母为核心,组成环形队形,正由西南向东北方开进。小泽企图发挥舰载机战斗活动半径较大的优势,利用关岛基地,对斯普鲁恩斯海军中将指挥的美第58特混舰队实施“穿梭轰炸”(舰载机依托航母和岸上基地进行的一种往复轰炸,即舰载机突击目标后,飞往附近的岸上航空基地,补充燃料、弹药后,在返回的途中对目标再次进行攻击),以遏制美军向马里亚纳群岛发动新攻势。
小泽伫立在旗舰“大风号”舰桥上,下令各波攻击机群相继起飞,去攻击30O海里外的美特混舰队。8时10分,旗舰了望哨突然一声尖叫,他看见一架飞机朝海面直扑下来,海面上竟有3道鱼雷航迹,在驰向“大凤"号。原来,飞行兵曹小松关呼雄发现了雷迹,鱼雷为美国潜艇发射,为保护旗舰免遭攻击,他采取自杀性撞击行动,撞毁了一条鱼雷。“大凤”号紧急规避,但来不及了,还是命中一雷。“大凤”号不愧是一艘重装甲防护的航空母舰,挨雷后似乎安然无恙,一时并未显出什么异样。于是小泽命令护航舰只加强反潜警戒,战斗仍按原计划进行。然而事出意外,鱼雷爆炸后损坏了一部升降机,结果把那里的通风口堵住了,而航空汽油罐受损后汽油蒸气不断外泄,这些气体由少而多,大量聚集,结果在14时32分被引爆。烈火浓烟从机库喷出,很快蔓延到弹药库。“大凤”号的腹部,随之发生一连串大爆炸,舰体迅即倾斜。18时28分,在中雷10小时之后,这艘服役才一个月的新型航空母舰,就葬身在塞班岛以西洋面的万丈深渊。
&&& 建造原委及概貌
本世纪30年代,世界各海军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掀起高潮,进入了所谓无条约制约的时期。野心勃勃的日本海军以美国海军为对手,从1939年起,开始实施为期6年的造舰计划。计划规定,着手建造新型航空母舰。
日本海军分析,在兵力对比上日本海军弱于美国海军,要想取胜,就只好借助自身训练有素、特别擅长夜战和近战的特点,迫近美舰队打肉搏战。这样就得冒受到打击的危险,接近敌舰,故须加强防护能力,加强航空母舰的装甲防护。“大凤”号就是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建造的一艘“不逊于美英航母的具有现代形态”的航空母舰。
&&& “大凤”号排水量34
000余吨,水线长253米,水线宽 27.7米及吃水9.7米,飞行甲板长257.5米,宽30
米,蒸汽涡轮机,4轴,功率160000马力,航速33节。为了改变其飞行甲板的脆弱状况,日本海军煞费苦心,不惜减少舰载机的数量(为63架,比“翔鹤”号少21架),来提高飞行甲板的防护能力,加强其不沉性。在日海军的航母建造之上,被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
&&& 舰桥与烟囱一体化
“大凤”号飞行甲板低,烟囱采取何种样式,一开始便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从前,日本航空母舰的烟囱由舰舷向测方伸出,并向下弯曲,效果倒也不错。不足之处是,一旦遭受损伤,舰体倾斜时,对舰十分不利。“大凤”号飞行甲板位置低,安装烟囱的甲板位置也低。在如此低的甲板上,若依然是过去的那种弯曲状大烟囱,对舰体的稳性就更加不利。因此,决定放弃横斜弯曲状处囱,而采取直立式烟囱。但是,这一点在技术证论会上遇到了麻烦。日海军一贯重视夜战,航母也不例外,兵舰载机要适应夜战的需要,政要尽可能减少飞行甲板上的突出物,而在立式烟囱是一个明显的障碍物。此外,这种烟囱的徘烟也影响飞机的起降活动。改装成直立大烟囱一事虽受到强烈反对,最后还是保持航母稳性的幸见占了上风,结果直立式烟囱定了下来,并使其与舰桥一体化。
“大风”号的舰桥不是设置在飞行甲板航测线以外,而是偏内侧一点,在右舷测中部稍靠前的地方,以利保持稳性。为保证排出的浓烟不致对后部飞行甲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设计研究部门制作了一个百分之一的模型,进行了风洞试验。试验证明,在舰桥、烟囱一体化后,沙囱需从其垂直面向外倾斜26”,高出飞行甲板17米。这样,烟囱排出的浓烟才不会影响后部飞行甲板上的作业。“大凤”号舰桥内部的配置情况,从飞行甲板平面起向上依次是,飞行甲板平面上有方位测定室,飞行员待机室,气象室;下部舰桥甲板平面上有司令官、参谋长、舰长和航海长休息室,方位测定室,报务室;上都舰桥甲板上有操舵室,第一防御指挥所,作战室兼海图室,方位测定室,报务室;罗经舰桥甲板平面上有传今所,探照灯指挥所,舰载机起降指挥所;防空指挥所设置在最上部的甲板上。
封闭式舰首与前甲板
在日本海军中,“大凤”号率先采用了能够抗风暴的全封闭式舰首。舰首外板一直延伸到飞行甲板前端和侧面,从而提高了航母的适航性、耐波性,增加了飞行甲板的长度和最前部飞行甲板的强度。
“大凤”号舰首的外舷呈明显的外倾状,并与飞行甲板的侧面、前端相连接。通常在首甲板上的锚甲板设在舰内部,抛锚、起锚设备也置放在舰内,舰首外舷两例也看不到起锚用的喇叭口,水线以下的舰首是球界形状的。舰首部的舱室内有:仓库、作业场、抛锚机室等。
飞行甲板及机库
“大风”号是日本海军中第一艘飞行甲板装防护装甲的航空母舰。既要有防护装甲又要保证其稳性,这是个很难两全的难题。日本海军经过论证后,毅然决定采取直接加强飞行甲板的措施。这样就可以改变飞行甲板的脆弱性,以利打近战,深入到敌舰载机作战半径内突击敌舰船。“大凤”号飞行甲板长257.5米,前端宽18米,中部宽30米,后端宽27米。升降机前后各一部(每部重100吨),两部升降机之间装有防护装甲(长150米,宽20米)。这部分防护装甲由一层20毫米厚和一层75毫米厚的甲板上下叠加而成,表面敦以乳胶(以前是木质的),可以经受得住500公斤炸弹的俯冲攻击。飞行甲板上装有舰载机着舰用阻拦装置(每部阻拦装置最多有4条阻拦横索,4部阻拦装置共有14条阻拦横京),最大制动距离40米,最大制动速度每秒30米(飞机最大重量4000公斤),采用油压制动方式。复原动力为压缩空气,复原时间9秒。
&&& 机库分上下二层;上层宽
18米,下层党广米.各有4个隔舱。上层机库的舱顶板厚10毫米。飞行申权与机库顶板之间有0.7米的空间,以防炸弹穿透飞行甲板危及上层机库。然而,“大风”号突如其来的巨爆,原由正是在机库内。机库内充满轻质油气体,被点燃、引爆后,顷刻间烈火便将“大凤”号吞噬。舰上的75架飞机(零式战斗机27架,九九式、慧星式轰炸机27架,天山式攻击机18架和侦察机3架)有的转移到其它航母,有的在舰上化为灰烬。
&&& 主要防空武备
航母用来自卫的武器是舰载战斗机和高射炮。“大凤”号主要装备九八式双联装100毫米高射炮和九六式3联装25毫米机关炮2种。前者有 6座(
12门),两舷配置,各
3座。其最大射程14000米,最大射高11000米,射速15发/分,最大仰南十90o—-10“,俯仰速度16o/分,旋回速度
10.6”/分,半自动装填。该炮的射击指挥仪为九四式,两舷各装一部。而后者有17座,左舷8座,右舷7座,舰尾2座;其射击指挥仪8部,分别装置在两舷和舰尾。此外,在舰桥、上层建筑后部和信号桅上装有对空雷达。飞行甲板和舰桥侧方装设了探照灯。
&&& 舰尾部分
“大凤”号舱尾干舷较高,舰尾飞行国板下面是小艇置放处,因干般高未另设小艇置放甲板。舵有2副,前后配置,均是半平衡舵。此外,为加强防空火力,竣工时在规尾装了3联装25毫米炮2座。
性能诸元:
排 水 量 35,000吨/37,720吨
飞行甲板长度 832.5英尺
动 力 163,000马力
续 航 力 8000海里/18节
航 速 33.3节
火 炮 100mm12座、25mm71座、13mm22座
舰 员 1751人
舰 载 机 60架,最大载机85架
[舰队航空母舰]
· 赤城号、加贺号
· 苍龙级:苍龙号、飞龙号 | 翔鹤级:翔鹤号、瑞鹤号
· 飞鹰级:飞鹰号、隼鹰号 | 大凤号、信浓号
· 云龙级: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
伊--400号潜水航空母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为什么没有航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