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江西有哪些江西少数民族族 明朝江西有哪些江西少数民族族

当前位置:
>>>你知道下列哪个朝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吗:[]A、唐朝B、元朝C、宋朝..
你知道下列哪个朝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吗:
A、唐朝 B、元朝 C、宋朝 D、明朝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0108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你知道下列哪个朝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吗:[]A、唐朝B、元朝C、宋朝..”主要考查你对&&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燕京,成为大都。元世祖就是忽必烈。于1279年灭亡南宋完成统一。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宣政院:元世祖设立的中央政府的官署,掌管全国佛教的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名义上由帝师兼领,又设宣政院使等职官。地方上遇有特别的事务,设宣政院就便于处理。元代行省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1.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2.是行省制度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3.是行省的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也即可以说是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相结合的领导方式。4.是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问题。对比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元朝统一进程: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国,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征服大理,1276年攻破临安灭南宋,1279年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元朝最终统一中国。元朝的中央制度: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经过争议决定实行一省制,而废除唐宋以来的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并立制,只设一个中书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宰相职权,元代中书省是一个权力日重,“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它标志着集权政治的高度强化。它适应了元朝长期统治不稳固的局面。六部为中书省的一个下属机构,形成了一省六部制。各部的组织和职能与前代基本相同。元朝还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并以中书省掌制枢密院。另外在元朝的中央设立御史台和宣政院。御史台负责监察,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机构的建立,使元朝能对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一统封建国家实行强有力的管辖,对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行省制度:元代疆域辽阔,战争频繁,为了便于管理,元代在地方实行了行省制度。即除设置中央一级的中书省(统辖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外,又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方行政区域,每个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四级地方行政机构。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由中书省直接派出官吏任职,凡一省的军国大事无所不领,并且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且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元代后,“行省”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明代虽然改省为布政使司,但是在口语中仍然如此称呼。元代的行省划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的行省规模和行政区域的划分。
&元朝行省示意图:文天祥抗元斗争: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抗元英雄和爱国诗人。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因父丧未受官职。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方。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由于文天祥才华出众,元将张弘范、投降的宋恭帝、元朝的丞相,甚至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大量的条件来亲自劝降,但是文天祥不为之所动,宁死不降,最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如何评价元朝的统一和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朝的大一统,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大大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密切了中国是世界各国的联系。总之,元朝的统一使疆域扩大,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是,当时蒙古族的生产方式,远比汉族生产方式落后,元朝的统一使通过军事征服来完成的,蒙古贵族在征服战争中,表现出的掠夺性和残酷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这势必激起其他民族的反抗。因此,文天祥抗元,反对军事屠杀和掠夺,是正义的。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象征。但是,文天祥和岳飞一样都是发生在中华民族内部兄弟之间的事情,他不是抵御民族的侵略,因此,文天祥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
发现相似题
与“你知道下列哪个朝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吗:[]A、唐朝B、元朝C、宋朝..”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741566019014897671024483610034传说是从江西迁来的少数民族(部分)
传说是从江西迁来的少数民族(部分)
一、总类。
1.南部许多土著民族,特别是布依族、苗族、水族,在新编地方志中记载其祖籍地时都说是从江西迁徙而来的。三都县苗族古歌《迁徙歌》唱道:祖先住江西,天灾兵祸,背井离乡。福泉苗族花歌《花岭记》唱道:祖先原来住江西,由江西到湖广,洪武二年至滇黔。惠水苗族丧葬《开路词》中记述祖先迁徙的四十八个地名,首先是从江西出发。据贵定县沿山镇晓寨布依族甘氏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所修家谱记载:其祖籍江西南昌府酆城县,明朝洪武九年一世祖随军入征云贵,因功授安抚使司世袭安抚官职,定居定番州(现惠水县)哑水鸭寨。洪武三十五年其三世祖承袭的官职被裁革,改任土官。到了清康熙初年,其十一世祖才迁居晓寨,时至今日已绵延二十五辈人。为何有那么多世居民族都称自己的祖先来自江西呢?的确令人费解。要想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得从江西的历史文化说起。
/%BA%FA%D6%B2%B3%CF/blog/item/d3ada8cb10d25.html
2. 但在论及布依族、水族起源问题时,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学者的意见中,都经常提出“江西迁来”说或“江南迁来”说。例如,潘一志先生在《水族源流考》一文中说:“水族中各个姓氏都说他们的祖先是由江西、湖南、湖北等省而来的,而以由江西来的姓氏为最多。其迁徙的原因,有的说是他们的祖先因中原战乱,避难来;有的说是他们的祖先随军南征,落籍而居住此地的。迁徙的时代,只能按辈数推算,最多的数到32代,约在宋朝南迁以后。”②王品魁、莫俊卿在《水族来源初探》一文中提出“江南迁来”说后指出:“陆姓水族,主要居住在自治县水龙区中和公社两个大队、普安区三个大队和城关三朗大队、牛场公社的行赏大队等。”③邝福光在《水族族源初探》一文中说:“现有几种关于水族族源的说法,大都来于民间口头传说。其中比较容易听到的一种,说是由于战乱从江西经湖南迁来的。”④关于布依族起源的问题也有类似的说法。例如《布依族简史》上说:布依族有“
自江西迁来的传说”。⑤《黔南布依族简介》(初稿)上说:“部分布依人却自称是江西或江南迁来”说的时候都认为“很不可信”、“矛盾甚多,很难自圆其说”,“可疑的地方很多”。甚至认为是“部分布依族人为了少受或不受歧视,忍痛假报祖籍,讹传至今。我个人认为,从《陆氏族谱》看,以及在从布依族、水族的民间传说和一些家谱看,所谓“江西迁来”说和“江南迁来”说是有一定依据的。转自:p:///oo9/topic.php?pid=198
二、分类。
(1)县境内的布依族其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土著",一是"外来"。
土著说:据考,布依族之民是"濮越人"。外来说:明洪武初年,明太祖从江西、湖广一带集兵十万余人南征,史称"调北征南,征南军队在平定云贵后,即在云贵施行"屯田自给",大部兵士在南北盘江流域定居屯田,逐步与当地各民族溶汇,故而有"布依族是调北征南"进入盘江流域的说法。1953年,国家政务院批准布依族代表大会决议,将古"濮越"之称,定为汉语近音异写的"布依",布依族名始定。
(2)布依族:对某些地区误传布依族是明朝时期从江西来定居的“江西说”“迁徙说”。
(3)摆忙乡《杀白马祭祖》仪式所在地摆忙乡石板寨的布依族中有一个罗氏大家族,罗氏称其始祖籍在江西省南昌府(今南昌市)朱仕巷,兄弟7人。明洪武年立云、贵两省时,奉杨大人之命,委征南统戒职住宿筏世之人,移迁贵州。后兄弟分居都匀、贵定、平塘、惠水、龙里等地。
据罗氏家族称:传说从江西到贵州后,老人去逝,需请道长先生来开路、做大道场。同时要放幡,幡打结视为好,不结需再祭。放幡即用一根高于房屋的竹子,上挂一段宽1尺、长6尺的白布,两端用红或黄布包边。上写“享&寿乡评&&&某公讳&&之旗”字样。祭祖原是砍牛(原称砍利)用以冲天门。他们认为人死就是升天,到天上需经过“天门关”。后因牛一是走的慢,二是牛有牛脾气、性烈,冲天门容易把死者亡灵摔下,其祖不宁,不能及早“冲破天门关”。后改为杀马,因他们认为,马性温和,又有马鞍,飞蹄腾空平安闯过“天门关”,天门关守将来不及阻拦。此后,在摆忙乡的石板、双新(新龙、新堡)和贵定县的猴场堡乡摆龙、摆六、羊场等地的布依族都有杀白马祭祖的习惯。
&老人去逝,其他地方做为女婿的大都以猪、羊做为祭品送到外家,唯有上述地方的女婿,要牵上一匹白马作为祭品。
布依族的丧葬,分为入殓设灵、祭奠、出殡、下葬、复山和立碑几道程序,在丧葬当天宰杀白马,头尾作祭品摆在案作上供。祭奠时杀马,由母舅掌刀,如是舅公辈操刀,预备上一桌酒肉,作为酬劳,称“保马酒”。
(4)该村布依族有潘、伍、王、何、杨、赵、马7姓人家,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明代因战争原因从江西迁至贵州(俗称“江西填贵州”),或居安顺府镇宁州,或居普安州太和镇
(5)该村建功立业于明万历年间()据《李仁宇将军墓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明廷“平播”,时江西吉安府卢陵县协镇李仁宇奉命以军务入黔,屯兵安顺,及黔中平服广顺州粮道开通,遂携家眷移至石板哨镇山建堡屯兵,其妻因水土不服病逝,李仁宇入赘镇山,与班氏结缘,生二子,长子姓李,次子姓班,至今17代,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村民以李、班两姓为主,有布依族105户,苗族38户,主要居住小关村。汉族1户。布依语言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第二土语区。
据县境内居住的八个姓氏的里民人家谱记载,其先民由江西迁来,与"楚人"之称呼相吻,主要为古代战争造成迁徒而至。
3.土家族:本文对40多年的土家族源研究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分别列出了巴人说、氏羌说、土著先民说、濮人说、江西迁来说、乌蛮说、东夷说、蛮蜒说、Bo人说、毕方兹说、多元说的主要依据。在对各种学说作比较分析后,提出了土家族的两大源头是巴人和濮人的观点。文章还就土家族族源研究中应注意的源与流的问题、地缘问题、语言问题、考古资料运用问题、民族调查问题、多元文化的表象问题提出见解。
(1)迁徙说:史料和文化特征看,水族足居住在黔南比较早的民族。”然而,迁徙一说恰恰比较普遍,且大致分为两种说法:一说水族是由江西、湖南、湖北等省迁徙而来,这种说法是水族中各个姓氏都说他们的祖先是由上述省份来的,且有两种不同的原因。
(2)笔者在实地调查访问中,问其来源,群众中有很大部分都说是江西来的,有的甚至还能说出是吉安府白米街猪市巷,有的尽管是其他地方迁来,但在前面亦要像戴帽一样冠上一个“江西”,有的家谱中亦有同样情况,先说原籍江西,往下才讲到从某某地方迁来,其间有一大段时间是空着的,连贯不起来。在研究中,目前也是众说纷纭,从其他地方迁来或是土著的?外地迁来又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迁来?尚未有定说。
5.苗族:格多寨祖先原为江西朱家巷,后迁徙入贵州,先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江沿岸.此后部分苗族又沿江而上来到了王司格多寨定居下来。
(1)竹坪人的祖先从哪里来?村子里普遍流传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从“岩州”来;另一种说法是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来。
(2)此外,有的说是由江西吉安泰和县或吉水县迁到湘西再到黔东南和桂北一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裘泽楷&9-07 10:50
猜你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有哪些少数民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