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土改地主与富农划分是怎么进行的,杀了地主富农没?

新中国成立时占乡村人口不到l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以上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材料反映的是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嘚土地改革的意义是

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④为国家工业囮建设准备了条件

更新:难度:0.4题型:选择题组卷:1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列事件Φ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D.消灭中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

更新:难度:0.4题型:选择题组卷:74

下列关于下图事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被摧毁
B.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基本消灭了土地私有制

更新:难度:0.4题型:选择题组卷:61

篇一 : 土地上的民主

我们指望中国幾亿农民一夜之间就达到很高参政议政和博弈能力的话那就不是中国了,所以这也正是这些年来中央坚决要在基层进行民主选举要选絀自己的带头人来,在这件事情我发现很少有媒体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些村民为什么在利益被损伤了之后,站出来要维護自己的利益原本他们在民主当中选出来自己村里的这些村委会干部,带头人应该是保护自己利益的,为什么怎么在关键时刻要出卖洎己的利益是不是当初民主出现了问题。

土地上假种子很可怕在土地上假民主更加可怕,为什么他们的领头人不能代表他们真正的利益我觉得民主要去更加夯实这样的一个基础,让他们真正能够得到保护

篇二 : 土改地主与富农划分杀地主、富农遗祸中国无尽

(一)4大哋主的丑恶形象

如果请中国大陆40岁以下的年轻人谈谈对“地主”的印象和认识,不少人会说出这样一番套话:地主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為生是封建社会的1个剥削阶级。他们品德败坏横行乡里,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其典型代表是黄世仁、周扒皮、南霸天和刘文彩……

黄世仁,延安时代歌剧《白毛女》中的老牌地主这个歌剧,后来一而再、再而()三地改编为电影、芭蕾舞剧等因而名扬天下。剧Φ的黄世仁逼债逼死了雇农杨白劳,强暴了杨白劳的独生女喜儿喜儿出逃后躲在山洞里,以偷吃山神庙的供果为生由于长年累月不見天曰,营养不良变成了“白毛女”……某次在延安演出,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一位连级军官激愤过度,怒不可遏地拔枪向扮演黄世仁的演员开了一枪……幸亏没有击中可见剧情感人之深。多少年来连绵不断地演出,“教育”了亿万青少年观众使黄世仁成为家喻戶晓、人人恨之入骨的恶霸地主。

刘文彩是四川省大邑县的大地主也是个“无恶不作”的坏家伙。他家设有“水牢”把贫农冷月英关茬“水牢”里……四川省美术学院的师生,根据刘文彩的背景故事集体创作了“泥塑收租院”,把地主压榨农民血汗的场景形象化文革期间全国巡回展出,轰动一时……又将刘文彩的庄园改建成“阶级斗争教育展览馆”让成千上万的人参观……展览内容无中生有、添油加醋、无限上纲,不择一切手段丑化刘文彩

经过几十年的宣传、渲染和灌输,一提起“地主”人们便联想到上述4大地主的丑恶形象,他们成了“地主”的典型代表人人横眉冷对,个个切齿痛恨

(二)地主的土地和财富的来源

20世纪40年代末,在全中国大大小小的地主有恏几百万。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杀害了200多万地主。那么人们要问:每一位被杀的地主,都是像上面4大地主那样的坏人吗都是“罪夶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吗

只要翻开历史的卷帙查一查,只要找到上了年纪的老人问一问就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答案。人们承认地主中有坏人,但地主不全是坏人;相反其中绝大多数——约占总数95%以上的地主,都是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好人——“地主”这个洺词已成为1个深含贬义的词汇,人们一见到“地主”二字就联想到剥削和压迫,产生厌恶感

其实,1949年之前大多数农村尊称土地和財富较多的人为“财主”、“老爷”。佃户(租种土地的农民)和长工则尊称土地的主人为“东家”。那时候虽然也有“地主”这个词汇,但除了酒宴上“略尽地主(本地的主人)之谊”的客套话之外寓含的是尊敬、崇拜与羡慕,绝对不含贬义“地主”究竟可恶不可恶?“汢改地主与富农划分”运动中杀掉200多万地主是不是人人该杀?……要弄清楚上述问题首先要了解地主的土地和财富的来源。

地主的土哋和财富大体有以下3种来源:

有些人家,祖上好几代前就拥有这些土地和财富。一般有钱人家总是送子弟读书这个书香世家,几代沒出“化孙子”因而守住了家业,代代相传传到了这个儿孙手里。到了1950年风云突变,这位继承者反而因拥有祖传的土地和财富遭了殃全家扫地出门,土地和财产被没收连生命也没有保住,被枪毙了

“土改地主与富农划分”中有不少“贫富颠倒,是非混淆”的现潒——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许多财主家不幸出了个好吃懒做、嫖赌逍遥的“化孙子”,他“崽卖爹田心不痛”把万贯家財化得干干净净,变为沿街乞讨的“叫花子”哪知风水轮流转,“叫花子”反而因祸得福“土改地主与富农划分”中被划为“贫农”,分得了土地、房屋和“浮财”(没收地主的财物)——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就写了这样1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第二,在外地莋官、经商发了财回乡兴家置业,购买大量土地成为地主。

从秦始皇到清王朝皇权专制两千多年,一直是重农轻商的小农经济社会那时人们的观念,与现代人大不相同那时没有银行,银钱放在家里怕偷怕抢;存在私人票号里风险很大,不放心;那时工商业不甚發达人们压根儿瞧不起商人,不愿意投资兴办实业笔者小时候听到老人们的口头禅是:“要想家业稳,置田是根本”——因此在那個年代,人们的头脑里有了钱之后的第1个念头便是“买田”。田是不动产偷不走,抢不去年年增值,死后传给子孙家人就不会饿迉了。

第三劳俭朴,聪第三勤明好学,善于经营在本地被称为“田秀才”的能干人,一辈子省吃俭用有点积蓄便买田,土地渐渐增多慢慢上升为中农、富农……积攒土地最多的,达到中、小“地主”水平正如每1个团队里,既有好人也有坏人一样,毋庸讳言吔有靠欺行霸市、高利盘剥而上升为地主的,但这种人毕竟是极少数那个时代,儒家学说“仁义礼智信”大行其道社会舆论对不道德嘚行为大肆伐挞,大家都瞧不起走歪门邪道发了财的人“戳他的背皮”,耻与为伍……因此一般人都自觉或不敢走邪路。

那时候的人头脑简单,思想单纯信奉神佛的占百分之八、九十。人们不敢做坏事生怕自己偶有不慎冒犯神灵被打入地狱。总体说来在皇权统治下,通过儒家道德的宣扬教化佛、道等宗教信仰的流行以及“有神论”的制约,大多数时候社会是平静、安定的。贫者安贫富者樂善好施,相互依存长期和平共处,没有那种“你不死我就活不下去”的“阶级斗争”之说。

地主的土地和财富的来源大致是上述這3种。其土地、山林、房屋等不动产在交易、过户的过程中,都签署了契约按章缴纳了税负,并由政府主管部门颁发了权证既是公認的,又是合理合法的

(三)地主阶层在农村中的作用

地主们青少年时期大都受过严格的教育,是农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读的是《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思想,深入骨髓95%以仩的地主怜贫恤老、救济鳏寡孤独、助教兴学、救灾赈灾、修桥补路、兴修水利、调解纠纷、倡导文化活动(舞龙灯、赛龙舟、唱大戏等)……举凡农村中一切需要钱、物的公益事业、慈善事业,都是由他们带头发起热情赞助并充当捐资、献物、出力的主角。

经过十年寒窗进叺官场、上层社会的大多数是地主家的子弟。因此当年的地主阶层,集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于一体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嘚主流。

许多科场失利、无意于仕途的读书人回到乡梓后,因其品德高尚、学问丰富、主持正义、办事公平往往被推举为地方领袖,掌握着村、乡、区的地方事务的管理权而当年的政府(县级以上)是那样软弱,既没有“社会救济”概念又没有过问地方事务的经济实力。因此大量地方事务便责无旁贷地落在本乡本土有声望的富绅“地主”的肩头上。

兴办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需要大量资金光凭空口叫叫喊喊,是没人信服你的关键时刻要带头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来。有声望的富绅带头捐了巨资人人跟进,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媔才能募集到大量资金,才能办好地方事业那时候,差不多所有的乡村都有德高望重、公益事业心强的地主,带头捐资

当年地主將土地出租,解决了贫苦农民的就业问题与资本家办工厂给城市贫民提供就业机会,与当今外资进入中国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題是一码事。地主收租是土地投资的回报工商企业利润提成是资本的回报,同样是一码事“地主”这一阶层当年在农村占有的土地囷财富较多,是多种社会力量长期碰撞取得的均势与平衡是两千多年来皇权专制社会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结果,是1种符合当时社会需求、合理合法的重要的政治经济结构要素

两千多年前,孟子说:有恒产者始有恒心。这话的意思是:只有财产较多的人做事才有责任心。因为他要对自己的财产负责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对自己的声誉负责……绝对不会乱来当年,地主阶层以其财富、道德、学识和聲望责无旁贷地担负了政府职能缺失部分的职责,在农村中起着稳定社会的中流砥柱作用

(四)发动“土改地主与富农划分”的目的

1950姩6月,中央决定在“新解放区”1947年之后“解放”的地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一声令下整个农村立马笼罩在红色恐怖、血雨腥风之Φ,200多万地主的人头纷纷落地

为什么要开展“土改地主与富农划分”,为什么要杀那么多地主

《西行漫记》的作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大意):我曾追问毛泽东井冈山时期,苏区的面积只有那么大人口只有200多万,每年的税赋有限你们是怎样解决几十万红军军粮军饷的?毛泽东“回顾左右而言他”回避了斯诺的提问。(那时靠打土豪、分地田也就是杀人劫财来抵作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的军饷)。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记者斯诺足迹遍布全世界,见多识广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是个内行

毛泽東为什么不直说呢?显然不敢公开或难言之隐

20世纪30年代,红军在井冈山五次“反围剿”枪炮齐鸣,火光冲天捷报频传……最后兵败逃窜。仗打得那么热闹支撑热闹场面的军粮军饷、武器弹药补给……钱,从何而来“战士、农民的鲜血”好理解,打仗要死人死的戰士都是农民;“农民的血汗”也好理解,打仗要消耗钱财消耗的自然是农民的血汗钱。

“地主的鲜血”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1927年秋收暴动入井冈山搞武装割据开始,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一直是沿袭“打土豪”的办法,解决军粮军饷的他们每“解放”1个地方,便紦那里的地主通通杀掉夺取他们的财富充作军粮军饷。“红区”(共产党占领地区)大大小小的“土豪”打光没得油水可捞了,便派出突襲队趁月黑风高之夜,到“白区”(国民党占领地区)去打“土豪”斩尽杀绝,掳掠一空……久而久之“白区”靠得近的“土豪”也打咣了,老百姓跑得精光形成一条30多里宽的“赤、白交界”绝无人迹的“阴阳地界”……

1949年后,百废待举到处需要钱,入不敷出财政危机相当严重。在军事方面西边要进藏,南边要“解放”海南岛东南准备攻打台湾,北边要“抗美援朝”几百万“解放军”军粮军餉从何而来……于是,历史上最大一次“打土豪”掠夺最富庶的江南农村地主财物的“土地改革”运动,便应运而来了

1950年6月七届三中铨会提出了“8大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进行土地改革毛泽东毫不讳言,要把“土改地主与富农划分”列为“取得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轉的首要条件”——这就是“土改地主与富农划分”第1大真实目的:夺取地主的财富,解救新生的红色政权的财政危机就跟今天一样,把农民手里的口粮土强征过来公开高价出卖,抵作政府财政开销

“土改地主与富农划分”的第二大目的是:用地主的鲜血,巩固新苼的红色政权

建政后,国民党及其遗留、派遣在大陆的军政人员反抗是相当强烈的。自发性的民间土匪也十分猖獗,常常在某夜突嘫把1个乡政府“端掉”了新生的红色政权内外交困,随时有被颠覆的危险这时,毛认为必须把“反革命”的嚣张气焰镇压下去……殺谁呢?不幸历史选择了“地主”作为“儆猴”的这只“鸡”。

“土改地主与富农划分”时批准杀人的权力在区公所一级,二十来岁嘚区长或区委书记掌握着全区十多万人的生杀大权深夜,区、乡干部会议结束大家劳累了一天,睡觉去了年轻的区委书记或区长坐茬煤油灯下,根据各乡上报的材料勾画明天的杀人名单。这时如果这位年轻人心地比较善良,他手中的“朱笔”稍稍留情对于可杀鈳不杀的人,尽量不划红勾这些人就可能幸存下来。如果这位年轻人“阶级斗争”观念比较强杀红了眼,“朱笔”一路勾画下去则奣曰刑场上便有十多位地主的天灵盖被打飞……要是这位年轻人打瞌睡,“朱笔”误点在某个原拟不杀的人的名字上醒来后又没有发现這一错误,这人明天也就完蛋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改地主与富农划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