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天内上坟孝衣怎么穿用穿着回来吗

王宝强带新女友回家!女方穿孝衤怎么穿获认同!村民:比马蓉漂亮多了!

  葬礼孝布怎么处理参加葬礼时注意事项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生礼仪是一个人从生到死几个必经的生活阶段所举行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河南人普遍遵循的仪礼有生育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祭礼等對于日常社会交往的仪礼或称“通礼”也很认真。旧的仪礼习俗往往表现出明显的阶级差异既有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奢糜的人生追求,也囿劳动人民在社会发展中展现的民主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封建统治者整理控制的规条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礼节,提倡囷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礼俗

    河南有“礼多人不怪”之谚。自古以来皆重礼仪。待人知礼谓之“懂规矩”、“懂事”。反之则遭人貶斥。前清通行礼节是作揖和叩拜作揖(又称“拱手礼”)行礼时,男子身体直立面向受礼人,拱手摇动数下拱手时双手自上至极丅,腰随之微躬称“长揖”。女子则两手叠握紧贴心口双腿微屈数下,俗称“拜拜”作揖为日常熟人相见、友人相会、迎送客人、姩节或官场应酬的一般礼节。叩拜礼俗称 “磕头”民间称“大礼”。行礼时先作揖或拜拜,再双膝下跪以手按地俯身叩头。此为庆吊大典、祭祀祖先、求神拜佛、拜见父母尊长的礼节叩拜礼十分繁琐,其名堂有“懒四叩”、“三揖九拜”、“二十四拜”等民间行夶礼视对象而定礼数。在豫西有“神三、鬼四、人一”的讲究,即祀神要三叩首;祀鬼要四叩首给活着的人一叩首。在豫东对生人講究先揖而后拜,对死者则只拜不揖


    中华时期,国民政府公布了新礼制:即行脱帽鞠躬礼民间俗称“洋礼”。脱帽鞠躬礼有一鞠躬礼囷三鞠躬礼之别脱帽三鞠躬礼为大礼,用于庆典、祀典、婚礼、聘问等场合脱帽一鞠躬礼则用于公宴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等。日常楿见以脱帽礼致意30年代以前脱帽鞠躬礼多行于城镇,乡间大多仍沿用旧礼30年代后,时行握手礼亲朋友好日常相见,伸出右手相握侽女相见则互相用一鞠躬。或者以问好致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镇和乡村公职人员皆行握手、鞠躬礼农民仍多用作揖、叩拜、戓问好致礼。至1966年 “文化大革命”始统行握手礼和口头致礼。作揖、叩拜礼皆废80年代以来,作揖、鞠躬、握手问好礼并用于公共社交場合或重要交际时叩拜礼多见于丧葬和祭祀时。

    一、相 见     河南民间无论过去和现在,生人熟人相见说话时要先道出称呼。通常熟人按辈份称呼生人视年龄性别而定。大部分地区对年长者多称“老大爷”、“大伯”、“大叔”或“老奶奶”、“大娘”、“大婶”对姩幼者则称“闺女”、“孩子”、 “老弟”等等。现在对生人无论男女老幼以“同志”“老同志”、“小同志”相称者最多民间称呼讲究避讳,如信阳地区新县一带忌称老年妇女为“大娘”因当地“大娘”是对作风不正之妇女的称谓;南阳一带忌称年轻女子为“姑娘”,因其是对妓女的称谓如盲目称呼会遭白眼。


        日常邻里、亲朋、同学、同事等熟人相见先主动称呼再热情问侯,不常见者相遇常先握手寒喧问候。吸烟者则掏香烟相让;常见者相遇或颔首或微笑或招手示意骑自行车见熟人,尤其是见长辈、教师和领导必下车致意否则为不礼貌,被斥为“架子大”、“大样”不相识者相见,若想询问对方姓氏应问“您贵姓?”对方则应谦答“免贵、姓×” 或“贱姓×”。有身份、地位者或作社交工作的多先递名片,用以知会对方。豫南西平诸县,见路过家门者,无论识与不识,皆以“吸烟来罢”四字相招呼;豫东柘城一带遇邻村人路过家门,也招呼到家吸烟、歇脚过路者则十分高兴地连说“不了,不了!”虽系应酬之语但极至殷勤礼貌之情。

    河南人情敦厚民间素有互助互济之风,至今仍盛行不衰邻里、亲朋之间互借钱物,皆以“有借有还、借少还多”为准则借取者通常用商量口吻向人求助,被求者则乐意应允尽力办理,若力所不及则深表谦意。男子去借取时多携带香烟,见面先递烟洏后说明来意归还时,借方要向物主致谢物主则要谦词恭让一番,有时物主双手已在接物口中还在连说“不用还!”,可见客气之一斑归还的财物,要比借时多出一些讲究“借的浅,还的满”唯有借用熬中药的沙锅,不能主动归还只能待主人使用时自己取走。若必须归还须在药锅内放少许五谷杂粮,如绿豆、麦子等以为避凶趋吉。


        婚丧、寿诞大事时借用乡邻的桌、椅、餐具等物归还主人時要一并送些办事所做的食品如蒸馍、油食之类,以表谢意借用织布机者,布织完后要留下一缕织布用的线或 “了机头布”。酬谢主囚;借用石磨时讲究“留磨底”即在磨上给主人留少许麦皮以为酬谢。开磨时还要先将原磨上之 “底”替主人收下今乡村虽用机器磨媔、碾米,但此俗尚存

    三、客来客往     河南民间称客来客往拜访亲友为“走亲戚”、“串门子”或 “去玩”。走亲戚、串门子多在逢年过節或有事相商时进行乡村农闲季节较多,而城镇节假日或星期天较多


        串亲、访友、串门玩者,进门需先轻轻叩门三五下或打招呼,若门上装有电铃则先按门铃,知会主人待主人应答或出迎后方可进门,不能冒然推门闯入
        串亲访友时习惯带礼品。城镇多以糖果、煙、酒为礼乡村多以蒸馍、油条为礼。看望老人或病人带宜食之礼品,更显出情分豫东、豫南一带,探视病人讲究在上午前往忌午后或晚上看望,有病时看望的人多说明患者的人品好,威望高
        河南民间,一般劳动人家平日穿著多不甚讲究但出门做客,则多有講究起码要穿上洗干净的衣服,故民间如见穿新衣或衣着干净整齐者便知其有事出门或做客。
    做客者在主人家不得随便穿堂入室更鈈能擅进内室。同时不入主人厨房叫做“客不观灶”。吃饭时客人需待主人动筷相让后方可动筷,不能隔盘挑食大吃大嚼碗里不准剩饭,而在光山客人用辅餐时,则绝对不能将碗里饮食用光否则被认为不吉利。有过分拘于礼法者如新女婿陪新娘回门或初次到岳父毋家拜年往往被拘束得苦不堪言,吃不饱饭者为常事而今年轻人多已大方自若。
    河南乡间待客尤其厚道家境不论贫富,对来客均百倍热情贫穷人家平日少吃俭用,若来客则十分大方客人登门,主人要出门相迎双方寒喧互致问候。夏季家中来客要先给客人端水洗脸,递扇子然后方倒茶敬烟。瓜果旺季还要待以瓜果。冬季则先让客人烤火取暖再倒茶递烟。豫南新县一带待客喝茶颇特殊主囚泡茶后,客人边喝主人边续。客人若不喝时要把杯中剩茶倒掉以示喝足。主人知客人不喝了方不再续茶如不倒掉杯中之剩茶,已喝得肚饱腹胀主人仍续水不止。光山一带即便为常客,主人迎客时也必说“来稀客了”以示欢迎。
        客人来访主人不得随便打骂小駭或与家人争吵,讲究 “客在不叱狗”有时小孩在客人面前失礼,主人常将其诱哄走开待客人走后,再进行教育
    日常来客及不速之愙,不设特别宴席尽其所有改善饮食而已。若是邀来的客则按事先准备的菜肴招待。豫南光山诸县外甥到舅父家中做客被称为“木碗子客”,有啥吃啥并须帮主人料理家务,以示宾主为一家的亲近感豫西洛阳一带夏季待客,在正餐后客人将走之前,打荷包鸡蛋茶或用红薯粉、藕粉做羹款待客人俗称“喝茶”。豫南光山一带则是在正餐之前用水饺、鸡蛋、面条等物待客人以小餐,叫做“过段”豫东周口一带凡远道回来的人,要先到亲友家拜访亲友才为之接风洗尘,若不去拜访亲友则佯作不知。商丘柘城有人若久出归来戓工作调动、外出求学等亲友皆为之设宴招待。归者要吃饺子饺子形似元宝,取发财而归之意;走者要吃面条以示情意深远。豫北咹阳招待寄宿之客来时要让吃面条,取意“长来长往”走时要让吃饺子,所以有“迎客的面条送客的饺子”之说。
    招待贵客主人偠请本族长辈或邻里的头面人物作陪。陪客与来客互相谦逊让座即使来客应坐首席,也要谦让一番否则便为失礼。陪客及主人对来客應殷勤劝菜敬酒等客人饭毕放下碗筷,陪客才可放碗筷主人更须等陪客饭毕才能放碗筷。民间年节待客邻里之间多相互做陪客,且┿分讲究礼尚往来这次你请我作陪客,下次我请你否则为失礼。陪客者多为能说会道喝酒划拳之人商丘柘城一带受请去陪客者,还偠自带些烟酒
    逢年过节或遇红白喜事多要请客。请客要在事前发出邀请邀请一般有面请和代请。面请是主人亲自登门去请代请是由主人委托其宗族或近亲挚友去请。代请人须向被请者传达主人邀请之意及未能亲自来请之原委也有用请柬相邀的。请柬有单帖、套帖之汾单帖多用于平辈亲友,套帖用于尊长有的客人需相请三次才能赴约,即来前请、当天请和就餐时请一显主人诚意,二显被请人有涵养若被请者一请就到,则认为是“掉价”被人看不起。该请的客人未请或请客礼仪不周视为失礼。被请者无故而不赴约亦为失禮。豫南新县一带除丧事外请客忌讳隔月请。
    设宴招待客人称“宴客”“待客”。宴客的席位座次在河南极受重视仅餐桌的放置就囿诸多讲究,有正放、俗放和单桌、排桌之分正放为正式请客的放置方法。俗放为日常请客的放置方法无论正放或俗放,桌缝均不得對准首席客座在南阳诸县,把首席客座叫“上岗子”故把桌缝对首席的叫“桌缝冲上岗子”或称“串心缝”,为宴客之大忌座次的咹排一般由主人安排的执事者照应,按年龄辈分亲疏尊卑而定或“序尊”或“序爵”喜事以近亲为先,远亲次之邻里又次之。一般以舅父为先姑父次之。丧事以朋亲为重以远就近。若主次颠倒便为失礼,甚至影响亲属关系末席多由主人或本家晚辈而坐,承担接菜、斟酒之劳务除此之外,一些特殊酒宴的首席也有定规;新女婿到岳父母家不论年龄辈份均坐首席;新婚之日喝团圆酒,新郎坐首席新娘陪席;吃喜面条时,婴孩外婆坐首席;提媒酒、准酌、谢媒时媒人坐首席;无论公私请客若有上级领导出席多推上级领导坐首席;若因事特意请客,则以特意邀请之人坐首席宴客的餐桌及餐具应在客人入席前安置好,筷子不能交叉放上菜的习俗各地有所不同,一般先上冷菜再上热菜喝毕酒再上饭,再上汤喜宴上可尽情行令划拳,丧宴则不可
    宴客时,主人或其代理人要始终奉陪客人不能退席,坐上席者未放碗筷其他客人不得离席而去。若一般客人用饭毕可向同桌说声“少陪”或“各位慢慢吃”,然后将椅子稍往后迻或吸烟或喝茶陪伴至上席客人放筷。豫南新县一带客人饭后不能将筷子横放碗上因其表示没有吃好,主人或陪客看见仍要添饭散席后,客人告退主人多自谦,即使丰盛酒席也要说“没菜”、“没吃好”等,客人则向主人道谢说“花钱了”、“打搅了”、“酒足饭饱”等,双方客套一番

    河南民间凡遇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寿诞、乔迁等大事,亲朋邻里皆要备礼前往吊贺俗称“行礼”、“行囚情”、“送礼”、“随礼”、“上礼”等等。事前事主应先向亲友报知办事日期,也有亲友主动向其询问日期的倘若未向亲友报信,亲友即使不来省了行礼费用,主人不但不能见怪亲友反而会埋怨。民间称此为“落个便宜怪”若亲友接信后未来,则是失礼有時为此会断绝来往。在乡村送礼之风尤烈,有时一家有事全村皆动。


    礼品的轻重多随亲疏远近及各自的经济条件而定一般城市行礼偅于乡村。婚嫁礼近亲及邻里厚交者多送衣料、被面、现金等,远亲及一般邻里则送少许物件如暖瓶、脸盆、手绢、字画等20世纪50年代豫北安阳一带有送烧饼油条之俗。有些地方的“婚礼”有送《白蛇传》、《天仙配》之类戏剧照片的进入60年代以后有送主席像片的,豫覀乡村一直时兴送一幅写有吉庆语的红对联丧事,乡村中近亲及邻里交厚者的吊礼以蒸馍、油炸食品为主至亲如闺女则要再扎“纸扎”数件,也有送钱钞的一般远亲邻里的吊礼,多为数叠纸箔钱或送一幅写有哀悼之词的白对联。近年也有数家凑份子钱买六七尺或黑戓白或兰的素色布挽帐的城镇遇丧事,近亲好友多送钱钞或挽帐死者工作单位或丧主工作单位多送花圈和挽帐。吊贺之礼有愈送愈重嘚趋势礼金由70年代的三、五元增至数十元及近百元,经济拮据之家常年为行人情礼而烦恼。豫南光山等地不送礼者被斥为“不会做人”甚至因此而断绝来往。
        主人因吊贺之事收了礼物除宴请送礼者外,日后还须还礼在乡村,无论喜事丧事事毕,主人要将宴客所餘食品挨门挨户分送乡邻一些以示亲近和感谢。洛阳一带多在丧事后这样作意为酬谢帮忙劳作之人。

    河南历来注重长幼尊卑恭让之礼日常往来以至正式社交,若有僭越便会受到非议。在旧社会尊卑长幼皆有定规。尊者指长于已20岁以上的父辈;长者,指长于已10岁鉯上的同辈;少者指少于己10岁以下者;幼者,指少于己20岁以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已不严格按照此例但民间仍以辈份、年齡、职位高于己者为尊长,如长辈、老年人、老师等晚辈对长辈、年轻人对老年人,学生对老师要尊敬 少者路见尊长,要为长者让路並恭敬打招呼问候乡村若少者坐车见尊长,要下车与之说话并恭请尊长坐车同走。即使向不相识者问路也要视其年龄而尊称,骑车唑车者要下车戴口罩者要摘去口罩。坐者则应起身作答行走者则要停步作答。渑池一带戴眼镜路见尊长则要摘去眼镜与之搭话,否則为目中无人若患眼疾者为避摘镜之嫌,可在镜腿上缚一小红布条为标志见人即使不摘眼镜,也不以为失礼
    少者要恭,长者要让尐者如和长者抢道、抢座、说话无礼,民间斥之为“不知大小”或“没有老少”若尊长不知谦让,民间讥之为“倚老卖老”偃师一带謂之“做(zoù)大不高”。河南人在“恭让”二字中,尤重视“恭”,对年少者的要求,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宴席,除新女婿上门,皆推尊长坐首席;春节须向长者拜年;父母五旬以上者,儿女须向其祝寿;长辈递送东西,要双手接;子女外出须先禀告父母长辈,归时吔须先见长辈再见妻室;所带之物,须先递长辈房中等其过目然后再分送他人。民间有因子女不沿此俗而引起争端者在乡村,子女荿家立业后平时或逢年过节改善生活,均应端送父母长辈品尝;城镇则多买礼如糕点、烟酒之类孝敬

        生儿育女自古以来倍受重视。河喃民间从婚后求子、怀孕到婴儿降生以及养育成长都围绕添丁进口、祈求母子平安、保护婴儿健康成长而形成各种风俗习惯。

    一、求 子     茬原始社会人类还不能认识生育就是两性结合的结果。把怀孕生育视为人神感应或神灵所赐生男生女也是命中注定。在河南各地民间箌处流传着神灵送子的淮阳、上蔡等地还有关于“人祖”的神话传说。当人们要求生育时便向神灵“乞子求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竝初期在河南民间,新婚夫妇婚后一年若无怀孕迹象本人及家人便觉不安。若三年两载仍未怀胎邻里便会指指戳戳,说长道短家囚也感脸上无光,从此会影响夫妇感情甚至发生离异。如十年以上不生育会被人诅咒为“绝户头”。用“绝户头”、“断子绝孙”之類话来骂人被认为是最狠毒的富裕之家有因妻子不育而纳妾者。一般人家则寄希望于神灵他们供奉“送子奶奶”“子孙娘娘” 等,到寺庙烧香“求子”、“拴娃娃”在南乐县,许多不孕不育者或其家人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来到仓颉冢墓求子,他们在仓颉墓边一边刨挖一边祈祷:“刨根草生个小;刨个根,生个孙”盖取“子”与仓颉造字之“字”同音。在周口一带农历二月二日淮阳县人祖庙會上求子之人更是挤抗不动。其他各地求子者也到奶奶庙去“拴娃娃”奶奶庙内香案上常放着许多泥捏的小娃娃,有男有女求子者拴娃娃时背向香案用手去摸,摸住了就用红头绳拴住娃娃的腰部带间在信阳地区,有中秋节“摸秋”之俗:中秋节下午不孕者的妯娌或姐妹选择别人菜地里的冬瓜或葫芦,深夜潜往将瓜或葫芦摘回画人形于其上,然后用布包好送到不孕者床上后即速走开,且不能开口說话次日,不孕者的家人将瓜或葫芦切开连子带瓤一齐煮熟让不孕者吃下。商城南部摸秋摸来瓜或葫芦后,要由街邻二人一人身披狮皮,另一人抱瓜骑其身上鼓乐前导,送于不孕者家中俗称“麒麟送子”。主人将瓜安放卧室对待瓜如同子女状,并以酒食款待“送子”人烧香乞子摸秋等均不见灵验时,便采取抱养别人婴孩以求“引发”自己生育所抱养的小孩多系因家贫养活不起者,或因不囸常生育而被抛弃也有抱养兄弟姐妹的子女。为培养抱养子女感情和避免其长大成人后寻找亲生父母多抱养三岁以下的婴孩。
        河南民間重男轻女思想浓厚因此,婚后只生女孩者也被视为“绝户”。故只有女孩之家也千方百计生男孩,为了早得男孩多为所生女孩命名以“改”、“引娣”等以求下胎生男,求子拜神活动中也有他们的身影民间女孩多的,也有溺婴的恶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隨着文化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提高和改善至60年代不育者已大多改变求神许愿以乞子的陋习,而到医院求医但民间乞子习俗尚可得见,尤其重男轻女思想仍很严重国家虽一再提倡男女平等、计划生育,但求生男孩者颇多并因此而出现“乞子求育”、超生超育或抛弃女婴鍺。

    二、怀 孕     河南民间俗称女子出现妊娠为“有喜了”或称“有身子”了。有的则称其为“害毛孩”、“四眼人”、“重身子人”等孕期的前三个月称“胞孩期”。四个月后孕妇腹部逐渐隆起外人可知其有孕,故称“瞒四不瞒五”头孕妇女妊娠后,多穿大腰裤、宽咘衫人称“爷爷裤子、奶奶布衫”。孕妇大多受到家人多方面的照顾


        民间对孕妇禁忌很多,尤其对孕妇饮食颇为讲究诸如不准吃兔禸以防小儿“害嘴”,不准吃鸭肉以防小儿手指脚趾相连不准吃鳖肉以防小儿身上出现斑纹或挺脯子。或认为吃狗肉会引起“化胎”或尛儿“吐舌头”;吃辣椒小儿会烂眼圈;吃驴肉会难产光山一带认为孕妇吃泥鳅和黄鳝小儿会 “抽筋”。郑州一带认为孕妇吃了母鸡的軟蛋会引起流产等等由于饮食上的诸多禁忌,旧时孕妇只有喝稀粥而已民间对孕妇的日常活动要求也颇严。如孕妇腋下忌夹葱恐其尛儿有“狐臭”;孕妇忌隔门坎伸手接递食盐或伸头外望,恐其因此而致胎位不正或难产还有忌夏夜露宿,忌产前房事忌进别的产妇房和参加红白喜事等等。连对孕妇之丈夫也有限制光山一带,孕妇丈夫若被人请去办丧事抬棺材临回时,必须把在丧主家吃饭所用筷孓别在腰里带回否则会招致夫人难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述禁忌大多已被人拋弃妇女孕期生活出现饮食讲营养、起居有节律的新习俗。但在民间遵循不违者仍有。
        有孕妇的人家对怀孕者生男生女十分关心千方百计进行预测。民间常见的预测方法是把妇女在孕期的饮食嗜好和行动特点作为依据。认为孕妇走路或跨门坎时,习惯先抬左脚者苼男先抬右脚者生女;在孕妇背后喊她,若其从左侧回头则生男从右侧回头则生女;孕妇走路时身体左倾生男,右倾生女;胎儿在腹蔀偏左生男偏右生女凡此所谓 “男左女右”,实际上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映还有认为,孕妇用餐时爱吃酸的生男,爱吃辣的生女所谓“酸儿辣女”,但在豫南商城一带则认为“酸姑辣小”与前相反也有的根据孕妇自我感觉、妊娠反映以及形体、肤色来预测,认为孕妇感觉正常者生男若怀孕后懒动、贪睡者为女;自感腹内胎儿多动、速动者为男,少动、缓动者为女;若孕妇腹部呈圆包状为男呈尖形者为女;若孕妇脸色柔嫩生女,反之生男孕妇面色艳如苹果,腹形似面盆者生男;如腹部满腰粗者生女等等三门峡一带则认为生侽生女与怀孕的日期有关,称“前半月怀孕生男后半月怀孕生女”。近年民间又有“测算口诀”流传,口诀称“七七四十九问母何朤有??减去母生年,加上一十九逢单必生男,逢双为女流”但在林县等地所传“口诀”中,“加上一十九”则为“加上一十八”可见苼子口诀均无科学根据。还有的去问卜算命以求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在偃师县一带有给孕妇做两碗面条,煮鸡蛋一个一碗内放鸡蛋,一碗内不放将两碗盖严,让孕妇吃其中一碗若其吃住了内放鸡蛋的一碗,便可生男
        80年代以后,国家强调计划生育城乡预测生男苼女之风更盛,一些人嘴说“男女都一样”但仍希望生一男孩。家中有了孕妇便四处搜寻生男之“良方”。

    对孕妇分娩期的估算民間多以孕妇最后月经干净后,9个月加7为预产期其怀孕月份在6个月以下而流产的,民间称之以“小产”、“破生”或“坐小月子”习惯認为7个月早产之婴儿可成活,8个月早产的要夭折俗称“7活8不活”。到了预产期俗称“到时候了”如不分娩,则称“落(lào)月”。在豫东虞城县一带若孕妇出现“落月”,孕妇娘家便要拿米糖看闺女称“送饱米”,寓胎儿已长成应该出生了。若送过饱米之后仍未分娩娘家就要再次拿面条前往探视,称“送催生面”


        三门峡一带则送用面蒸制的韭菜馅馍,称“催生馍”孕妇到了预产期并出现汾娩征兆时,民间称“有症了”、 “觉病了”家人要立即做好分娩准备,让其食以荷包蛋并请接生者。旧时接生者多为有临床接生经驗的老年妇女俗称“接生婆”、“收生婆”、“老娘婆”或“喜娘”、“抱毛孩的”等,修武一带人也称“稳婆”
        孕妇分娩时一般坐茬床前放置的一矮凳或土坯上,产房只许接生者和孕妇的女性长辈出入也有允许其丈夫出入的。胎儿出生俗称“落地”小儿落地后接苼者首先用剪刀将其“脐带”依至头顶或至脚底之长剪断,上敷以艾灰、棉絮灰或官粉并将所留脐带挽三个疙瘩,然后将婴儿抱起用事先备好的衣物包裹渑池人多用祖母旧衣包裹。林县人在包好小孩后喜欢先让其在地上 “站一站”,取其“落地生根”之意然后方将其从地下抱起。故民间将生小孩也以“拾孩子”相称
    刚出生的小儿即大小便者,民间认为此儿“命太硬”传说“婴儿大便于父不利,尛便于母不利”所谓“屙爹尿娘”,如遇刚生小儿大小便时要抱起来将其头在墙上“碰”三下以禳解其不利胞孩落地处称“血窝”。商城人讲究“血窝”不能被人踩踏要用土坯相盖。产妇产后胎盘落地即上床床上多铺以谷草、土袋、灰袋以渗血水。等接生诸事完毕家人即以面条、米汤或面疙瘩汤、荷包蛋、红糖茶等分别让产妇和接生者用餐。同时还要用红纸封钱酬谢接生者钱数多少不限,贫者吔可用一红布条相送巩县一带,红布内还要包铜币数枚如接生者收下红布而不要铜币时,即表示小儿满月待客时还要前来做客。
        如遇产妇难产产妇一家往往祈神许愿以求平安。豫北修武一带民间用朱笔写一“××夫人在此”或祈福之语悄悄贴于产妇之背,为其催生。难产之小儿诞生后,接生者用温水为小儿洗涤时,盆内要放锁一把、硬币若干、鸡蛋一个据说此锁可锁此“命硬”小儿以长命百岁,此雞蛋让产妇吃了 “可免”下胎难产之苦
        旧法接生,多不卫生婴儿死亡率高。因婴儿死亡多在一周左右民间乃以“四六风”、“七风”相称。夭折的婴儿要由其父用谷草或席片卷裹,扔到野外且不掩埋。若其父不在则雇人代之。但其祖父是绝对不能送婴儿之尸的因有“爷送孙儿死断根儿”之忌。在渑池县一带抛于野外的死婴要置于高处,切不可送之沟底据说抛于高处方可保证下胎婴儿成活。
        在河南民间连死数胎者被认为是“能生不能养”,故于再生婴儿时将婴儿包好送至野外,再托人前往抱回意取 “给别人代养”,鉯避“能生不能养”之嫌今城乡接生均用新法,接生者多受过专业训练婴儿成活率大大提高,野外乱抛死婴之习已罕见
    河南女子只能在婆家分娩,忌生于娘家或外姓人家故孕妇一到临产期,多不外出如遇孕妇在娘家或其他人家突然临产而又来不及返回丈夫家中时,乡间多将产妇置于宅外避风之处待产后再送返夫家。在商丘一带如生在娘家则要向娘家交一个月的房租费,否则以为会给娘家带來不安以致两家不和,故有“借娶不借生”之俗民间还传说,在娘家生子也会使产妇遭受意外灾难今城市人家多已不讲究此俗,产妇汾娩或住夫家或回娘家听其所便。
    胎儿胎盘俗称“衣胞”各地对衣胞处理法不同,但都很讲究登封一带头生男孩衣胞要埋在大门口戓堂屋门后,取意“男可支撑门面”;女孩衣胞埋在院内石榴树下取意“女似一朵花”。豫南新县等地要将衣胞装入罐中封口扔于河泊、池塘林县人于夜深人静时掩埋于大路口,认为衣胞被千人踏万人踩后可使小儿免灾免病豫西、南阳等地对小孩衣胞的处理,类似登葑之俗但无论男女衣胞怎样处理,各地皆忌乱扔或送人当药材使用

    四、坐 月     产妇分娩后在家休养一个月,俗称“坐月子”或“坐屋”这时被称为“月子婆娘”等。旧日也有蔑称其为“血腥鬼的”。为了便于产妇和婴儿的休息民间常于产妇门上挂一红布条,以示此屋有产妇迷信者并认为此红布条可“避邪”。 产妇衣食都较平时讲究多勒头巾,扎腿带方城一带喜在产妇鬓角上贴一膏药,以防风避寒饮食讲究一日多餐,以稀食利奶水者为主60年代以前,洛阳民间对产妇仅供以小米稀粥和淡盐汤面条之类青菜以及鸡鸭鱼肉等皆鈈许食用,据说它不利消化或影响乳汁分泌70年代以后,此俗渐改开始注意产妇坐月及哺乳期的营养,鸡鸭鱼肉菜蔬水果只要不影响产婦乳汁分泌者已任其食用
    产妇刚分娩后两三天尚无乳汁,要请人喂奶但讲究男婴要请哺乳女婴的母亲;女婴则须请哺乳男婴的母亲。產妇有了乳汁时俗称“下奶”,民间十分重视母乳的营养和作用为保证乳计充足,在卢氏等地多用山楂、蒲公英等煮水饮用俗称“屾楂公英王不留,奶母吃了奶长流”产妇无乳或乳汁不通,称“岔奶”出现岔奶一方面禁食岔奶食物,一方面多采用单方医治习以豬蹄、活鲫鱼等熬制不放盐的淡汤供其食用,也有用中草药医治的城镇产妇多不注意以母奶喂养幼儿,产妇如无奶便使用羊奶或奶粉沖剂等。
        乡间小儿哺乳期有长达三岁甚至长达六七岁者。产妇坐月子期间有许多禁忌偃师一带不许产妇出进别人家门,甚至不让产妇通过别人门前否则便被认为“污秽冲室”、“热血扑门”,商丘地区诸县称此为“扑宅神”如遇此事发生,产妇家要向人家道谦或買只红羽鸡在被“扑”了 “宅神”的人家门前杀掉,以避邪祛灾产妇于满月后还要到被“冲撞”之处烧香叩头,鸣放鞭炮坐月子期间嘚产妇不准接近公用水井,如遇家丧也不准送殡到祖坟等生子是吉庆事,而产妇却几乎成了不祥物在林县,家有产妇家人行动也要謹慎,做饭时忌烧干锅也忌烹炸油炒,据说这样易使婴儿皮肤起泡必须干炒时,认为在锅台上置一碗凉水便可破之。旧日坐月子期間之禁忌多数迷信色彩甚浓今大都为人唾弃。

    添人进口被视作喜事,要向亲友报喜凡生第一胎,皆先向婴儿外祖母家“报喜”第②胎如生异性,也要报喜由于男尊女卑的观念,生男孩称“大喜”生女孩谓“小喜”。如闻“大喜”亲友邻居皆交口称“好”;“尛喜”者则称“也好”。生子报喜讲究人家要写一“报喜帖”置于一小红木匣中。报喜时所带礼品一般多为油制品、面食如麻糖、油條、油饼、糕点以及红糖、鸡蛋等,以原粮为礼者多用绿豆、小米有的还配上一坛酒、一只鸡、一只绵羊或书本、花朵、鞭炮之类。报囍要有男女标记报喜时,婴儿外祖母家一看见标记便知报男报女。三门峡市一带报“大喜”拿油条、麻糖或鞭炮;报“小喜”拿油饼、花朵沁阳一带“大喜”拿烧饼,“小喜”则拿麻糖当地因此将女孩戏称“麻糖”。拮据之家也有以喜饼厚薄分男女,厚饼为男簿饼为女。渑池人报喜以绿豆、小米分男女虞城人则用糕点、红糖分男女。商丘人以一封果子(糕点)为女两封果子为男。安阳人爱鼡染红了的鸡蛋如为男孩,则将红鸡蛋上用墨或锅灰作色点一点女则不点;也有不点点者,干脆以双数报男单数报女。豫南商城人報男时在礼物上放本书报女时则放一朵花。驻马店一带用一只活公鸡作“大喜”的标记母鸡则为“小喜”的标记。修武人报喜麻糖中間有棱者为“大喜”无棱者为“小喜”。


        携礼报喜时多提篮、提筐或背“钱褡儿”,也有抬以 “食盒”者届时将区别男女的标记置於篮上、筐上或食盒上。未用标记者报喜人要用左右以示男女,左肩抬、左臂?、左手提才为男反之为女。
        报喜人临门时娘家皆热情款待。托人报喜者娘家还要给报喜人赠“喜钱”,或以一条裤子大小的布料相送称 “跑腿裤”。饭食招待时要待以蒸馍、、油饼等泹忌用面条招待报喜者,以避“面条会引起婴儿流鼻涕”之讳报喜者告别时,外祖母家要赠外孙以“囤囤”赠外孙女以手巾。无论外孫还是外孙女都要赠送用各色线缠绕成的约一斤重的线蛋儿称“长命绳”。报喜者带回后要置于婴儿的床头,为其缝衣时使用此线┅直可用至12岁。
        60年代以后民间生子报喜仪礼已简化,多由婴儿之父到其外祖母家说一声即可以“大喜”、“小喜”的标记已不讲究。泹民间生男生女所谓“大喜”、“小喜”的观念仍存
    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用艾水给婴儿沐浴称“洗三”。沐浴时浴盆中多放硬币10枚,取“十全十美”之意婴儿祖母在沐浴中要用一煮熟的鸡蛋从婴儿头顶开始,向下身滚动直滚至脚底。一边滚一边口中还要祈祷着:“滚滚头一生不用愁。滚滚手富贵年年有。滚滚脚长大能登科”等。然后给婴儿穿上准备好的新衣服并烧香鸣炮摆供“酬谢送孓娘娘”和宴请同族中长者及接生者吃“三天饭”。此俗古已有之谓之“汤饼会”、“汤饼筵”。偃师、巩县一带洗三时要给近邻送碗捞面条。柘城一带婴儿外祖父也前来看外孙,俗称“送毛面”
        河南回民要在婴儿三天时(也有七天)到清真寺清阿訇用阿拉伯文命洺,称“起经名”也叫“起回回名”。
        送米面也是婴儿出生后的一次重要庆贺活动因米、面是此次活动必不可少的庆贺礼品,故称作“送米面”也有称 “送粥米”、“吃喜面条”、“等喜客”的。商丘人则称“送中米”送米面的时间多在报喜时议定,一般多于女婴絀生后第九天、男婴出生后第十二天进行所谓“男十二女九”。也有和满月庆贺一起进行的也称“做九”、“做十二”或“送月礼”。如逢日不吉利则可提前一天,但不能推后商丘一带人送米面,忌讳农历初五、十四、廿三和初八、十八、廿八遇到此日便改换时間,可提前也可推后
    送米面之日,客人或?篮子或担挑子,装以米面、鸡蛋、肉、红糖以及婴儿衣帽等物60年代以前,豫东富裕人家送米面用“把斗子”斗内用白面铺底,上摆鸡蛋、红糖、大米、江米、花布、衣裳以及金银首饰等豫西人则用“食盒”送米面。食盒下層放肉类中层放米面、鸡蛋,上层放衣帽并用红纸封住,待到婴儿家村头时由主家接客者将其封纸揭起。把食盒错开用食盒者注偅外观,多不注意内装礼品厚薄较之挑篮内的礼品未必丰盛,只是排场而已而挑篮内礼品多装得实在,装不满则被人笑话故民间常稱 “装起盒子装不起挑子”。
        婴儿家对送米面的客人以盛宴相待面条为宴上必备品,谓之“吃喜面”取其“缕缕长条象征婴儿长命”の意。方城民间习俗凡与生子家沾亲带故者,不管带礼厚薄均可携儿带女前往祝贺,尤其婴儿外祖父家往往倾家出动致使有的主人洇准备不足而疲于应酬闹出笑话。故俗称“娶起媳妇待不起米面客”
    婴儿出生一个月称“满月”。满月婴儿要理发俗称“剃胎毛”。莋满月时男孩多提前一二日,女孩则足月时做此日,婴儿舅父一定参加渑池县一带,来做满月的舅父要抱小外甥到灶君前由婴孩祖母在旁祈祷着“报户口”。然后婴儿的祖父母拿出封钱若干赠与其舅父并送婴儿两个馒头。在偃师等地家中长辈还要抱婴儿到村中學校走一圈,以示小儿长大好学做满月时,许多地方婴儿的邻里常以锅灰、墨汁涂在婴儿祖父母的脸上以取乐贺喜。在林县婴儿外祖母来做满月时多以“长命锁”挂在外孙脖上,并为其取“小名”满月招待多为面条,俗称“喜面条”
    满月过后,外祖母家要择定吉ㄖ渑池人多在婴儿出生四十天时,派人接婴儿母子来家小住俗称“挪臊泊”、“转窝”或“请满月”等。所住时间一般不超过10天多為“男五天女四天”,意取“五大三粗”、“四大白胖”上蔡、渑池等地,婴儿挪臊泊时要先由其祖母在其额头上或鼻头上涂以锅灰或墨点到外祖母家后,再由外祖母改涂白粉据说抹黑寓意“去时不识舅家之路”,抹白则寓意“舅家之路已熟心中明白了”。沁阳县嬰儿挪臊泊上路时要在其衣服上扎以红布条或桃树枝之类以避邪。“挪臊泊”后一般由婴儿的祖父亲自接回以应“爷叫孙儿,扎下根兒”之谚光山人接婴儿返回时,要备馒头、挂面等“上门礼”以赠婴儿的外祖母家。外祖母家再将此礼品分送近族各门凡收礼品者,均要在婴儿母子离去以前请其到家中“认门”,并赠婴儿以“上门钱”民间十分讲究“不吃外甥上门礼”,故于婴儿母子 “挪臊窝”离去时多以加倍厚礼相赠,还要配以“长命线”、 “长命锁”、手镯、项圈等豫南诸县和许昌等地,外祖母家多赠小儿一只鸡一呮细瓷碗,谓之“长命鸡”、“长命碗”祝福婴儿长命百岁、一生平安。
    若为老年得子或前几胎生女而今生男时小儿满月之日,同乡鄰里用锅灰、墨汁或油漆等涂于其父脸上更有甚者,还要令其面戴牲口笼头脖挂驴围脖或尿壶等物,倒骑于驴背上前有一人敲锣开噵,在众人簇拥下游街志庆婴儿出生100天,要“做百日”或称“过百生”、“过百天”等。过百天不待客多由自家人祝贺。方城多于昰日包100个饺子全家人食用在修武县等地,多喜欢用小麦面粉炸制“焦花”分送邻里收到礼品者要回赠小儿“百岁钱”。今照相馆普及各地婴儿过百天时,大都愿意将其抱至照相馆照“百天像”留念
    婴儿长至一年,称为“一周岁”、“一生儿”庆祝“一生儿”叫“過头生儿”,为婴儿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庆贺活动家长十分重视,尤其头胎婴儿的“头生儿”是日,家人烧香祷告富有家庭要将咑制的银锁、项圈等首饰在这天为小儿带上。一般人家都以改善生活为庆鸡蛋、面条为必食之物。许多家庭为预测子女未来喜欢在桌仩放上书本、鞭子、算盘和一些食物,挑逗小儿随意去抓俗称“抓周”,以其所抓之物卜其长大后的职业和可能从事的工作倘其小儿先抓书,则认为其长大后为文;抓鞭子将务农;抓算盘会算帐;抓食物者为好吃懒做渑池一带“抓周”活动,则多在“百天”时进行紟“抓周”之俗尚有,但多为挑逗
        “过头生儿”时也有亲邻送礼者。在安阳等地小儿外祖母家或所认干娘要把红绒线绳所系的银锁挂於小儿脖颈上,称作“挂锁”方城一带,至亲近邻要送“应生儿鞋”光山人此日还要设宴招待客人。
        小儿“头生儿”过后以后生日便不再举行大的庆祝活动,仅在其生日时煮鸡蛋、做长寿面以贺之今城镇之家,开始用西方礼品——蛋糕为庆

    六、命 名     为子女命名,俗称“起名”哺乳期间所起名字称“小名”,俗称“乳名”、“奶名”、“贱名”多在小儿“百天”或 “满月”时由家中祖辈或来瞧滿月的外祖母起名。郑州各县俗有“碰姓起名”或称“闯姓起名”的即于婴儿出生后第一个早晨黎明时分,婴儿父亲请出门后碰见的第┅个人为儿女起名被请者随口答曰,说什么便叫什么即如粪筐、狗旦之类也不避忌。闯姓起名最怕姓“王”者最喜姓“刘”、姓 “程”者,因王与亡同音不吉利;刘与留、程与成同音,吉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50年代初期,民间一些人丁不旺之家或其子孙娇贵鍺多借起名之机以名避邪、避凶,如起“石头”、“铁旦”、“锁柱”为名以示其牢靠;一些则故意为男孩取女孩名诸如“留妮”、“妮子”等以投“鬼神重男轻女”之好,逃避其干扰也有迟迟不起名者,认为没有名字“阎王便无从索命”


         孩子长到五六岁要起“大洺”也称“学名”。为孩子起大名时某些大族还一定要按照孩子在家族中的“辈字”、“字派”起名,以“辈字”或“字派”作为名字Φ的一个字多请本族中有威望有文化的长者来起。50年代末以后随着对宗法制的冲击,此俗渐衰80年代后,又有复旧之势
        河南民间为尛儿起名可谓“五花八门”,但十分重视其含义既有希望、要求和祝福,也夹杂着各种信仰、禁忌和迷信一般男孩名多用“刚、锋、健、壮、强”等字以寓阳刚之美。女孩名多用“花、叶、香、巧、梅”等字以含阴柔之雅
        为男孩起名,盼子有所作为而能光宗耀祖者哆起名 “国栋”、“登科”、“振华”、“耀庭”等;希望孩子能勤劳致富以使终生丰衣足食者,常起名“满仓”、“有福”、“永发”等;有忧国忧民盼望儿子长大能报效国家、报效人民者喜起名 “国忠”、“兴国”、“爱民”等;也有以小儿出生年月所发生的历史变遷和重大历史事件为名,如“解放”、“援朝”等还有不少贫穷人家子弟一生仅只有乳名,或仅以老大、老二相呼
        为女孩起名,旧日除了富豪人家、书香门第颇有讲究外一般人家多不甚重视,仅以“妮儿”、“花儿”等称之有的即使起了名,出嫁后也多不用称呼時用其在家中的地位辈份,若用于书面时则以其本姓上加夫姓后缀以“氏”字,如其姓王夫姓李,则称“李王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荿立后,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子女起名渐趋文雅,城镇多追求名字雅洁不俗呼之上口,且以单字为名者见多在乡村,虽还不洳城镇起名讲究但 “牛、马、狗、旦”之类的名字也在减少。

    七、认干亲     认干亲又称“打老契”、“认干爹(娘)”等。旧日认干亲哆为联络友谊或为子女的健康而采取的祝福活动河南民间认干亲也是这种习俗的传承,但以求子女安康者为多


        民间认干亲者,多独生孓女之家还有因子女生养艰难历经夭折之苦者,或因婴儿体弱多病或通过问卜知其子 “命”运不佳者也以认干亲“相克”。
    认干亲的對象一般多选儿女成群、家族兴旺者,或选姓氏“吉祥”人家周口一带认干亲都喜欢认给姓刘姓程的人家,因为“留”而不去“成”而不夭。修武一带认干亲多用“碰亲”之法:选亲时由小儿之父清早起床外出,在本村或外村碰见的第一个人便为干亲对象,然后箌其家中说明来意如对方子女稀少则可由其介绍另一多子女之家认之。也有的听信算卦先生所云认为其子“命”中缺土缺木便据此而認给石磨、石碾、槐树等作亲的。
    所认干亲男称“干爹”、“干大”女称“干娘”、“干妈”。干爹、干娘与干儿子的父母则互称“干親家”一般认干亲之日,干娘要买一只碗、一双筷并备置一件衣服送至干儿女家中,以示其家中多了一口人干儿女家则热情款待。周口一带还要举行一个象征性的出生仪式。届时先由干娘将预先缝制好的开裆裤子,给干儿女穿上穿裤时,干儿女在干娘的协助下從裤裆里钻出来以示干娘亲生。然后干娘再为干儿女挂锁自此两家便为干亲。逢小儿生日或逢年过节便相互送礼来往干娘为干儿所掛之锁多系用红线绳、穿以铜钱。铜钱锁按岁数一岁加一枚,直至12岁时再由干娘摘去俗称“脱锁”。此后子女生日庆贺一般不再进荇。两亲家间只在节日相互来往
        认干亲之俗今日仍存,但迷信色彩渐淡多为加强人际关系而相互攀亲者。

        成年古也称“成丁”丁指能任赋役的成年男子。人到成年的岁数历代各有不同隋制男女18岁以上为丁,以从课役唐制21岁为丁。及至民国时期民法规定20岁为成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宪法规定男女18岁始有公民权,也即 “成年”俗称“长成人了”。 古代男女进入成年要行“成年礼”,男称“冠礼”、女称“笄礼”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见《礼记·曲礼》)男女行冠笄礼后,便标志着进入了成年,也是到了可以婚嫁的时候明清以来,冠笄之礼日渐衰微河南民间虽有行之者,多为士庶人家且其礼仪已大为简化。及至民国时期夶多数人家所行是和婚礼结合起来进行的。一般男子冠礼在结婚前一日或亲迎前进行届时穿新衣服,披十字红绸胸戴鲜红纸花,在族亲子弟簇拥下来到宗庙内或中堂前使立于红毡上,向祖先及尊长四叩礼由尊长赐以成人之名。女子笄礼于出嫁临行前或举行婚礼之後进行多是由同辈的嫂嫂或伯叔母为其“绞脸”和“上头。”“绞脸”就是清除脸上的汗毛和整修眉毛“上头”即将嫁女的头发挽起,罩上发网别以钗簪。绞了脸、上了头的姑娘便成为媳妇以后便以梳“纂子”与姑娘相别。男女成年礼和婚礼的结合民间形成以结婚为“成人”标志的习惯,许多辈卑之人对年龄小于自己的长辈人的尊称多以其是否婚嫁为准,所谓“不娶媳妇不叫叔不出门(出嫁)不叫姑”。即不到婚龄的男女长辈是允许幼辈不叫尊称的。
    河南民间很久以来还流传有与冠笄礼相似的、标志男女脱离少年时代的“脫锁”和“留头”习俗脱锁多见于男孩,男孩在十二岁或十五岁时由其父母或干娘做顿好饭相待,然后将其幼时过诞生礼或认干亲时戴上的“挂锁”和项圈、耳坠去掉从此不戴,俗称“脱锁”脱锁后便标志着已脱离少年时代。女孩在十二岁时开始“留起”一独辫来俗称“留头”,如果不留便被乡人笑话,有“十三不吊起人说她娘没道理”之说。留起头来便视为“大闺女”要开始恪守闺训妇噵,学习做饭和浆洗缝补甚至不许再到外边玩耍,“抛头露面”故俗称“男过十三,磨肠研肩(读书劳动)女过十三,会做吃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在婚礼时举行成年冠笄礼的多见于乡间偏僻地区。大部分地区民间男子结婚已不专门行拜祖宗之冠礼了奻子的绞脸上头也发生了变化,尤其60年代以来随着姑娘媳妇发式的统一,女子进入成年已无甚特殊标志婚礼前的绞脸上头已为理发美嫆所代替。

    河南民间婚姻惯制和习俗是在封建婚姻制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婚姻形式、结婚年龄到择偶、定亲、结婚都深受古婚嫁“六礼”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包办买卖婚姻、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被废除實行男女平等、男女结婚自由等,婚姻习俗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0年代以来的婚姻习俗既有传统婚俗的延续,又有现代文化的特色

    ┅、婚嫁形式     河南民间的婚嫁习俗形式有十数种,现择其要而记之


        (一)表亲婚 表兄妹结婚,俗称“亲上加亲”是古代血缘婚、亚血緣婚的遗风构成的一种婚姻形式。表亲婚双方的家长多系同胞兄妹(姐弟)或堂兄妹(姐弟)同胞姐妹或堂姐妹之子女结为婚姻的叫姨表亲也叫“两姨结亲”,侄女嫁于姑姑之子者叫姑表亲俗称“侄女随姑”、“侄女服侍姑”或 “姑母做婆”。在河南若外甥女嫁于舅舅之子,民间认为是 “骨血回堂”视为大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确保优生优育,婚姻法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通婚表亲结婚基本被淘汰。
        (二)指腹婚 是封建时代兴起的一种包办婚姻形式多为双方家庭关系密切,且门当户对双方同辈女子同時怀孕,就指腹相约:“产后如生一男一女便结为夫妻”。俗称“胎腹”此俗相沿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多流行于官宦士商之家此婚因隨双方家庭的变故而致使弃信负约甚至致讼者颇多。
    是古代氏族外议婚的一种发展形式50年代以前,买卖婚一般多为双方商定女子身价買方或实物、或现金付与卖方。一经商定人财两清。此类婚多发生在天灾人祸后买方为富家者多做小妾或续房,倍受歧视;买方为未婚老翁或失室壮汉者,未必富家但多为娶妻传宗接代而竭力积蓄钱财所为。此女虽系金钱所买但也颇受爱护,比起前者则为幸运者但大多为男方因生理缺陷而不能正常娶妻,女方家贫为钱财而以身相许故婚后导致悲剧者多见。买卖婚至今在乡村仍有沿习
    又叫“倒插门”,光山一带称为“招坐堂”在河南民间,招女婿的多为有女无子又不愿收养过继子者,女子到成婚年龄不出嫁招男方到女镓为婿。也叫“招养老女婿”有的女子因死了丈夫,子女尚幼不愿离开前夫之家,而招夫上门共同扶养子女民间又称“招女婿”。舊时招婿须立契约,言明男到女家落户改为妻家姓,继承家业终身不变。今则为请人从中说合或双方亲自商定男到女家多不改姓,但所生子女须随妻姓民国以前,女子无财产继承权招了女婿便可继承家业,故招赘者常受争夺财产的同族人排斥、歧视招婿入门講究“借娶不借嫁”。结婚之日女子不能出入一家,女方上轿要在本姓祠堂、公房或亲友家男方多不置办聘礼,女方妆奁甚丰其它婚礼仪式如常。安阳一带招婿礼仅备宴招待中人和女方族亲20世纪70年代后期,政府大力提倡男女平等支持男到女家落户,招婿受歧视之習大有转变所办婚礼也多和正常婚礼一样受到重视。
        (五)爹公娘婆 系血缘亲的遗风在河南民间,多为父母再婚而组成家庭的子女缔結的婚姻形式或继父为公爹,或继母为婆母故俗称“爹公娘婆”。此婚忌同父异母者结亲50年代以来,禁止近亲结婚有真正血缘关系的爹公娘婆婚姻渐绝。
        (六)换亲 是古代氏族外婚的一种古俗形式在河南民间,古今不鲜即两个家族协议互换其女为媳,换亲多为镓庭经济困窘者两家以上以换亲形式缔结婚姻的,俗称“转亲”柘城也叫“三角亲”、“推磨”。转亲多为在三家之间缔结婚姻也囿在五家乃至十几家之间转亲的。换亲、转亲皆以牺牲女子幸福为代价往往婚后不合,一家纠纷波及各家不得安宁今农村仍可见到。
        (七)转房婚 兄死弟娶其嫂民间戏称“大布衫改小布衫”。也有姊死妹嫁其姐夫的婚俗南阳一带均称为“错榫”。转房婚忌弟死兄纳其弟妇忌妻死娶其妻姐,否则要受社会舆论谴责50年代以来,转房婚多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
        (八)再婚 即配偶死亡或离异而再次結婚。离婚而再婚的俗叫“二婚头”女子再嫁俗称“改嫁”、“半截媒”,柘城一带又叫“超门槛”旧习男女再婚,对男子多无限制而对女子则障碍重重。女子夫死讲究守节若改嫁则被族人视为 “辱没门风”,遭到干涉阻扰有的女子自幼订婚,成婚前未婚夫夭折为求贞节之名,就抱灵牌成婚终生不嫁,俗称守“望门寡”寡妇改嫁,婚礼多在下午或傍晚举行新娘要坐没顶轿或反坐大椅、方桌。上轿上椅均要在村外十字路口不用鼓乐,不放鞭炮下轿时,寡妇要双手端一斗粮食或转磨道或转椿树。沁阳县部分地区则要让丅轿的寡妇踏在农具耙上口念“踏踏耙,再不嫁”之誓语有的地方,寡妇改嫁还要反穿罗裙称“翻穿罗裙,另嫁男人”50年代后,寡妇改嫁受法律保护外人不得干涉与阻扰。婚礼也渐采用常仪
        (九)童养婚 民国时期,河南仍盛行童养婚是封建剥削制度加家长制產生的一种畸形婚姻。多为贫困家庭子女多而无法抚养将幼女送往或卖给比自家富裕者扶养,待到婚龄与抚养者之子成婚。俗称“童養媳妇”或“团圆媳妇” “小妮子”等童养婚正式举行婚礼俗称“圆房”或“完婚”。其婚礼仪式简单:择日“上头”、拜天地后送入洞房即成夫妻童养媳从童年时便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民间关于童养媳受虐待的传说、故事、歌谣颇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彻底废除
        (十)娃娃婚 为包办婚姻之一种。在男女双方幼年时由家人包办订立婚约待到婚龄再行聘娶,俗称“娃娃亲”、 “娃娃媒”50姩代乡村仍有沿习,今已不多见娃娃婚十分重视订婚仪礼。柘城旧习订娃娃亲须有四个媒人保媒,俗称“四大媒红”为使婚约正常履行,双方款待媒人皆周到备至但娃娃亲因是在幼年被父母包办所成,强使共处婚后夫妻反目者屡见不鲜。
        (十一)冥婚 在民间男奻未婚而死者,双方家长即命媒人说合订约以夫妻名义将死者遗体同墓合葬,俗叫“鬼婚”冥婚中,有新死有先亡的一般多先行埋葬,待有合适者再掘墓将其骨骸合葬故又称“配骨亲”。结冥婚的双方家庭有的还以正常姻亲关系礼尚往来,今民间偶有此俗

    自古曆代都有法定的结婚年龄。据《周礼》记载:“男子三十而立女子二十而嫁”,男三十女二十为古代男女结婚年龄之上限。贞观元年(公无627年)规定婚龄男为二十女为十五,开元时(公元714年)又降为男十五女十三岁。以后多规定男十六女十四。民国三十一年(公え1942年)《民法·亲属篇》规定婚龄为男十八、女十六。

        历代男女婚龄尽管有所规定但河南民间男女的实际婚龄与法定婚龄不尽相符,一般趋向于早婚民间多认为“早娶媳妇早得力”“早娶媳妇早得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男女十五、六岁甚或十二、三岁便结婚。方城一带有“十三岁大姐十五岁郎”之称。
    民间男女婚配年龄差距一般以夫大于妻一二岁或两人同岁为宜,也有认为妻应大于夫或夫必须大于妻者俗以为妻应大于夫是“女大两,黄金长;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不受苦”故过去一些富裕人家想早日抱孙,以10余岁童稚娶20岁上下女子者颇多俗称“春童配”。认为夫应大于妻者是因为“妇大一子孙稀”,所以“只许男大一层不许女大一岁”,有彡十岁的男子娶十几岁幼女的
        民间结婚,也颇讲究兄弟之间年龄的长幼嫁娶先后均要以出生次序为准,长者为先如不得不越序,要舉行特殊的仪式以除长幼颠倒之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先后颁布了两次婚姻法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婚齡为男20岁女18岁。1980年颁布的新婚姻法又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婚配年龄规定男22岁,女20岁同时贯彻执行婚姻登记法,早婚风习在民间逐渐得箌控制男女婚配年龄差距也渐趋合理。70年代后期大力提倡晚婚晚育之后尤其在城镇,男女结婚在二十三、四岁者日益成俗

    三、婚礼習俗     婚嫁礼俗出现在古代对偶婚的末期,个体婚的初期至周代日趋完善,日趋繁琐逐渐形成所谓“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河南民间所行婚礼是在“六礼”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出来的大致经过择偶、订婚、结婚诸阶段。


        (一)择偶 河南民间为子奻婚配首先讲究对象的选配,将其称为“寻”、寻女婿、寻媳妇过去择偶有在五岁以上十五岁以下者,也有在娘腹中就为其择了偶的所谓“指腹婚”,但大多均在子女临成年之际进行
    自古以来,民间择偶讲究“门当户对”所谓“红漆门对着黑漆门,枣刺门对着篱笆门”50年代以前,民间衡量门当户对的标准在乡村是土地、房产、牲畜、农具;官商之家则以地位、财产为准。50年代以后职业、户ロ、家庭成份、房产是衡量门当户对的条件。一般女方要求男方要比自己的条件优越80年代以来,城市择偶除了工作、职务等基本条件外十分讲究有无住房和各自的身高。
    民间择偶的第一步是提亲“六礼”称之为“纳采”,俗称“说媒”、“说亲”及“提媒”等提亲哆请“媒人”。媒人俗称“媒腿子”、“媒婆”雅称“月老”、“冰人”,近现代有称“介绍人”“红娘”者媒人来往于男女之间,介绍双方各自的情况也有双方早已相互了解,特意找媒人穿针引线者媒人提亲后,为求慎重多互相托亲访友或亲自进一步“打听”對方真实情况,俗称“打听媒”在沁阳、巩县、偃师等地,当地视有狐臭之家为“门第不清”故提亲时把了解对方祖宗几代血缘关系昰否清白作为第一要事。
    旧日提亲后要行合婚也称“合八字”、“合年命”,即双方将子女出生的年、月、日、时采用干支的八个字俗叫“生时八字”,雅称“年庚”写在红纸帖上,进行交换合议称“换庚帖”、“换帖”。庚帖互换时男家佐以钗、钏、饼、果,奻家答以书砚笔墨换帖后双方各自或请算命先生、或自家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属相合算是相克还是相合。柘城、巩县、偃师等地流传的匼八字口诀为“子鼠见羊万年愁,不叫白马见青牛虎见巳蛇如刀割,兔子见龙不长久酉鸡不与犬相见,亥猪不可见猿猴”豫东黄泛區、郑州、鹤壁还有 “青龙克白虎,虎鼠不结亲”之说泌阳一带民间接到“生时八字帖”后,还要将帖压在“灶王爷”牌位前三天内镓中若无打架、吵嘴、摔碗、摔盘之事,则为吉祥预兆应结良缘,否则不能联姻50年代后,合八字之习农村仍沿袭但不写庚帖而通过媒人口述生辰属相者为多。“文化大革命”中合八字被当作“四旧”破除。70年代后期以来乡村又有少数换庚帖合八字者。合八字后若认为两“命”无抵触,俗称为“大相合”便可等待相亲。
    相亲是双方父母出面相看未来的儿媳或女婿俗称“相媳妇”或“相女婿”。相亲后中意者则继续议亲,不中意者则作罢民国以前,男女是不能直接见面的所以造成旧时相亲的骗相、替相之陋。民国以后逐渐开始男女本人亲自相亲。起始相亲时,应婚男子由媒人带领到离女方家较近之地或在媒人家中与女方家人谈话应婚女子便在暗处偷偷观看,俗称“偷相”也有利用赶庙会或看戏之机,安排应婚男女互相“偷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双方亲自相亲遂成必须程序俗称“见面”。50年代在乡村应婚男女第一次见面相亲多为秘密之举。60年代以后男女见面相亲,已不为罕事在城镇的许多姩青人,多自由恋爱相互通过工作学习了解和熟悉对方。
        (二)订婚 河南民间继择偶之后的重要婚嫁仪礼为订婚50年代以前,订婚形式佷多称谓也各种各样,乃为 “六礼”中纳吉、纳徵之礼的演变两家同意联姻后,先换 “允书”或称“下允贴”、“换贴”“传小启”、“串贴”,以及 “投启”、“纳启”等等实似古之纳吉礼。允贴内容多已成定式男方允贴多写“不揣因陋,妄攀名门尚蒙金诺,昌盛雀跃”;女方允贴则写“敬接冰语联婚高门,幸蒙俯允昌盛忻舞”。近代在宜阳一带也有交换杯酒以示应允者,称作 “换杯”交换允贴一般通过媒人。在偃师一带女家多以面条招待传允贴的媒人,男家则招待以酒光山人把请媒人和亲友喝酒称作“喝准酌”、“喝准媒酒”或“明个众”。
        双方允亲后要使婚姻正式定下来,还要“传大启”即古之“纳徵”。传大启时双方要交换上面印囿金色龙凤图案的订婚专用红色礼贴,其名称“龙凤大启”或曰“八面龙凤柬”其第一页写“全书”字样,以后各页先书以谦词继书籍贯、三代、年庚、命名和媒人姓名,颇有证书之意
    传大启多选在双日进行,以取“成双”吉利是日,男方执“龙启”并携带商定恏的“聘礼”,女方持“凤启”相互交换。从此两家婚姻就算正式定下不可轻易反悔。河南回族的“聘礼”一般以12只羊的价格为标准渑池一带,传大启后女方必须要将男家送来的聘礼置于八仙桌上烧香祭拜并让邻里观看品评。故当地称“不烧香不算事”。传大启の日男女双方要设宴席谢媒人谓之“待大媒”、“坐媒人桌”。此宴席多以大鱼为燕宴必备之品故柘城人将“说媒”     定亲后,男女双方便可相互来往如果中途发生变故,俗称“退亲”、“退婚”退亲如为男方提出,其所下女方聘礼不得索要;若女方提出要如数退囙男方所下聘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订婚之俗渐有简化,尤其60年代以后只要双方同意联姻,相互交换纪念品即可乡间多以手巾楿换,换手巾时男方多在手巾内包上一定数量的现金。还有许多以照“定婚像”为正式订婚的依据。
        (三)婚礼 河南人称结婚为“完婚”、“完亲”、“办喜事”男方称“娶媳妇”;女方称“嫁闺女”、“打发闺女”、 “闺女出门”等。结婚要举行结婚礼为河南婚嫁习俗中最为隆重和讲究的。旧时结婚仪式繁缛琐细其中有男女双方家族、亲族对本家亲属成员增加认可的社会交往仪式,也有人们对噺生活开端的祝福、愿望以及信仰的习俗心理尤其是祝吉驱邪仪式,充满禁忌迷信色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结婚仪礼逐渐删繁就簡除旧更新。60年代初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已有采用集体结婚典礼的。“文化大革命”中众多婚礼习俗作为“四旧”( 四旧指旧思想、舊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被破除,婚礼中的迷信成分濒临绝迹婚礼仪式尚俭。80年代婚礼中的旧习又有恢复,与集体结婚、旅游结婚┅起流行于城乡但也有不少青年男女结婚,到民政部门登记后不张罗请客,不披彩戴花只向周围同事发些糖果便步入洞房开始共同苼活。
        河南民间结婚传统礼俗要由男方选择结婚日期,俗称 “看好儿”、“滤好儿”、“约日子”在旧社会,多请人预卜婚期婚期選定后,再备礼携带婚书去通知女方俗称“送好儿”、“提日子”,似“六礼”中之“请期”沁阳一带“送好儿”,要给女方送数百根到上千根甜麻糖(一种油炸食品)女方接礼后,将麻糖分送亲友街坊以告婚期并据所送麻糖数,准备“陪嫁”礼品一旦婚书送到奻家,女方同意后就不能轻易改动婚期,林县人以为“择号已定不许移动,后移死婆前移死公”,实际上是怕女方再找麻烦误了婚期。
        “送好儿”之后亲友及四邻按远近亲疏向嫁女送礼,诸如布料、衣物、床单、梳妆用具等这些礼品在结婚之日要统统装入箱柜Φ赔送女子,也叫“添箱”在沁阳,凡接受女家“送好儿”麻糖者必须给女子添箱,否则为失礼豫西一带,婚前三五日邻居还要給将出嫁女子端一碗饺子或其他面食吃,叫“送汤”或“送饭”
        结婚日,亲友及街坊要赠送礼品古称“打鸿”,俗称 “行人情”礼品按远近亲疏而有别。70年代以前关系近的,多送脸盆、暖水瓶、镜框、床单、被面或现金等;一般关系的街坊或送一张画,或一幅对聯即可表庆贺之情80年代始,人情礼越行越重礼金从数元升至数十元,有不少人已不堪此重负但因风习使然,只好勉强为之
    50年代以湔,女子出嫁前要进行的“开脸”俗(详见本章“成年”),60年代始渐衰女子出嫁前,多去理发店理发美容结婚前一天,男方要再佽向女方赠送礼物叫“下礼”。下礼中必不可少的是新娘的嫁衣旧时嫁衣中最重要的是红棉袄,结婚之日必须穿着红棉袄据说穿红棉袄寓意婆家生活厚实富裕。60年代后红棉袄嫁衣渐被各种时兴服装取代,但少数乡村仍有人沿此习下礼中,还有送女方一只涂以红色嘚黄母鸡的以示“以命换命”之意。实为古代 “雁礼”之变异送下礼时,媒人要手提两个酒壶壶嘴插以柏枝和艾枝,以取“百无妨礙”之吉利女方接礼后,需回赠新郎一身衣服与各种表示趋吉避邪意义的物品如回送陈曲、酒酵,以示双方共同发家;回送米面、食鹽表示米面夫妻二人合缘份;回送柏枝、绒花,表示四季长青荣华富贵;回送大葱艾枝,表示聪明伶俐和夫妻恩爱等今下礼之俗仍存,但其迷信色彩渐淡
        女子出嫁的妆奁,在婚日或婚日前一天由男方派人去搬运。豫东民权、杞县一带则是女方请人把嫁妆抬送到侽方,俗称“抬嫁妆”又叫“娶嫁妆”、“搬嫁妆”、“过嫁妆” 及“抬箱子”等。抬嫁妆时女方所有的妆奁都系上三个红布条,箱櫃底部还放以压箱钱和花生、红枣、核桃、糖等四样果品男方在赠送女方“装箱钱”和“掌匙钱”后,便可抬走在偃师一带,抬嫁妆鍺可在途中将箱子锁打开取出压箱钱和果品,俗称“偷箱子”一般多在嫁妆抬到家后,趁街坊邻居观看之机压箱钱和四色果品由抬嫁妆的人哄抢净光,以为酬谢沁阳等地,嫁妆到家后还要先由公爹或长兄将箱柜里的物件从上而下翻看一遍,俗称“翻箱底”
    结婚湔夜,男方须布置好新房新郎此夜必宿于新房,并要有弟、侄辈陪伴压床俗称“暖房”。家境富裕的还请响器班子助兴在豫西、豫東、许昌、光山等地,暖房之夜要请一位长辈妇女行铺床礼,铺床人要边铺床边诵“铺床歌”并把花生、糖果、红枣等抛撒给看热闹嘚人。在豫南商城、光山一带铺床人还要在床的四角放上四个白萝卜,四个鸡蛋以祝新人生男孩。新房门旁要挂一块肉一条鱼以避邪名叫     结婚日,要行迎娶礼河南迎娶礼有两种形式:一为 “迎亲”,届时新郎亲到女家;一为“等亲”,新郎不去女家在家等候。
    囻间迎娶用具50年代以前,多用花轿因贫富不同,轿数也不同有1顶、2顶、4顶、8顶轿之分的。贫困人家也有用马、牛牲畜车的。豫东豫西南一带民间贫者多用“席卜楞牛车”50年代后期以来,结婚用轿、车者日渐减少新郎新娘身披红绿绸子,胸前挂朵大红花或骑一匹大马,或骑自行车两家相距近者也有步行的,民间称为“文明结婚”70年代后大都用自行车、汽车和拖拉机迎娶。
        结婚之日男家门湔鼓乐喧天,红喜联、红双喜字已贴于大门、堂屋和其他门窗、器物之上是日清晨,男方起早便去迎亲相传新娘在日出后到家最吉利。讲究尽早抢在同路娶亲者之前俗称“抢轿”。民国时期官宦富豪之家,若亲家相距较远为“抢早”,女方多在婚日前几天便将新娘及嫁妆护送到男家附近房院俗称“扎公馆”,以便婚礼按时进行
    迎亲队伍出发前,早已打发两人先带礼去女方家报信豫西一带要送“连刀肉”一块,“连根葱”两根以示“骨肉相连”。豫东虞城等地则送“曲砖”(曲砖一种做醋用的酵母,形状如方砖故名)┅块,“坐机板”一个所送“曲砖”要在女方发轿时让新娘嫂嫂在门坎上摔成两段,门外的归新郎门内的留娘家,意为两家都“发”“坐机板”本为民间妇女织布时所坐,此处借织布为“致富”的谐音豫北林县则送两包米面、两管棉花、两包食盐、两包石子及一束艾,以祝新婚夫妇丰衣足食、夫妻恩爱、诚心实意相处
    迎亲队伍出发时,放三响花炮与一挂鞭炮请有响器班子的便开乐齐奏。新郎披紅戴花由数名男女迎客相陪,起轿出村迎新娘的花轿内坐一新郎的弟侄辈儿童,叫“压轿孩”轿前走一二执事,腋夹红毡手提鞭炮,一路逢村过店皆鸣炮奏乐有两家相距近者故意绕远路,以显示荣耀迎亲队伍中,新郎之弟要用扁担挑一牛笼嘴里面放一个红公雞,一束艾两根连根葱,走在迎亲队伍之间所谓“挑鸡”。到新娘家后女方要把葱、艾留下,再放一只母鸡让挑鸡人挑回豫东、豫南等地,把此鸡叫“长命鸡”长命鸡只能卖不能杀,卖鸡的钱也定要买盐食用偃师一带挑鸡不用活鸡,而用木雕鸳鸯这是租赁花轎时随轿所带。
        迎亲队伍到女方村外放三响花炮报信。女家要出人迎接至门口先赠压轿孩儿礼钱后迎客人进家。讲究之家要让新郎行祭祖礼礼毕,设宴招待迎亲人宴间,男家迎客要伺机“偷”女家一样小物件如酒杯、壶盖、筷子之类带走叫 “偷富”。待女家送客箌男家在宴间也要“偷富”,等三天回门时双方再交换所“偷”之物沁阳等地招待迎亲者要用四盘糖果,以示新郎“摘果”之意安陽一带,设宴毕先送新郎到门外轿中静等新娘上轿,俗称“蹲女婿”据说此举在于考验新郎之耐性,实为让众乡邻认识新郎
    迎亲队伍一到女家,女家便要为嫁女梳妆梳妆后的新娘,身穿嫁衣头蒙红布,鞋内放几枚铜钱以待上轿新娘临上轿,长辈对其反复叮嘱:紟后要孝敬公婆夫妻和睦等话语。然后新娘怀揣一面镜手抱一花瓶,或由兄弟背上轿或坐在椅子上由兄弟抬到轿前,让女迎客搀扶仩轿花轿在鞭炮声中起程,新娘兄弟数人扶轿相随俗称“帮轿”。随花轿前往送新娘的亲属俗称“送客”男送客一般则是新娘的舅、叔、伯、兄、弟等,女送客则是新娘的妗、姑、姨、嫂等人
    一路上,鼓乐在前花轿居中,送客在后花轿忌走重道,逢村过店仍要鳴炮奏乐如遇巨石、大树、庙宇、桥、井等,必以红毡遮盖再贴上红喜字避鬼祟。过村店时有爱热闹的人用长凳横放路中,上放烟酒挡轿请响器班子献艺,俗称“挡喜”途中,若有两家迎亲队伍相遇需互换红花、红喜字和燃放鞭炮相庆。在林县花轿返回新郎村庄,新郎的亲朋好友多到轿前点燃火鞭庆贺俗称“助鞭”。
    花轿行到新郎门前时由新郎兄长持谷草火把燎轿门后,再由一人一手用吙钳夹一烧红的犁铧口称“犁铧本是金,称它为老君烧红谁也不敢侵”,一手端醋或水将其浇于犁铧上哧哧啦啦冒烟绕轿三周以避邪,俗称“打醋坛”打醋坛者边绕轿边念“打醋坛歌”,多是避邪祝吉之意如沁阳一带《打醋坛歌》:花轿到门前,请我打醋坛我說我不会,主家有意见无法住下推,只好胡编编:新人到门前街坊邻居都喜欢,下边点火把上边放火鞭,火把着的旺没有火鞭响嘚喧。婆递杼姑娘搀,亲戚朋友转红毡一块檀香木,雕刻骏马鞍新人迈过去,四季保平安搀到当院内,二人同拜天夫妇跪在地,共同发誓言你恩我爱成婚配,过百年拜天堂,拜地堂然后再拜二爹娘,亲戚朋友都拜过二人入洞房。叫秋菊和海棠开开柜,開开箱取出新人嫁衣裳,梳头擦脸巧梳妆喜逢黄道日,妖魔不敢挡” 最后高呼:“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大吉大利!”
     打醋坛后,甴两个女迎客上前掀开轿帘一人把胭脂、香粉涂于新娘脸上。另一人递给新娘一花瓶取“平安”之意。有的为捉弄新娘就把油抹在噺娘脸上,叫“添俊”;方城、沁阳等地男家还要赠新娘下轿礼同时新郎需到轿前向新娘施礼,新娘婆母也将织布机杼和自己的红嫁衣遞给轿上的新媳妇并念:“家要富,婆递杼家要好,婆递袄”以祝新娘继承婆婆勤俭持家的传统,可谓用心良苦
        50年代初期,乡村迎亲仍沿旧习60年代中期以后,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迎亲仪式渐被革除许多仪礼也因时因地发生了变异。
    新娘下轿后在人搀扶下沿着鋪有红毡或苇席的地上前行。这时新郎兄长用五谷杂粮或麸皮杂以寸许长的谷草节和花生、红枣、铜钱向新娘头上撒去叫“撒草料”、“撒盖头”、“撒喜钱”。在沁阳部分地区要由公爹撒草料。撒草料者边撒边唱《撒草料歌》:“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富贵满家门㈣撒明年生贵人”。围观者争相抢糖果和铜钱以抢到手为吉利。抢到铜钱者多将此钱缀于自家幼儿衣帽上用来 “免灾”。七八十年代撒草料之俗仍存。在城镇人们以为麸皮谷草不卫生,就以彩色纸屑代之
        新娘进家门的路上多设置一马鞍和盛(shéng)子(民间织布机上的经轴)。新娘必须迈过马鞍和盛子,俗称“骑马过盛”。周口一带,新娘还要迈过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盆据说可避讳驱邪。60年玳始此俗渐衰
    新郎家院中设有天地桌,新人行至天地桌前要在乐曲声中举行拜堂仪式,又叫“拜天地”天地桌上置一装满粮食的斗,斗的四周写上“金玉满斗”四个大字红纸封口,斗内四角放若干硬币以供拜完天地后看热闹者将此钱掏出取吉利。斗中插一柏枝枝上缀铜钱,叫“摇钱树”斗旁放一秤、一镜、织布机杼、一灯或一蜡烛。新郎居右新娘居左,并肩立于天地桌前执事人高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后,由搀客扶新娘入洞房民间以为男女只有拜过天地后才能算正式夫妻,所以非常重视此礼若新郎婚ㄖ因故不能拜天地,就使其姐妹抱只公鸡代替在林县,对新婚夫妇属相相妨者拜天地时则要用被子将二人隔开,称“隔山拜天地”澠池拜天地时,新郎要先揭掉新娘的蒙头布用脚在地上踏三下,以示夫权之威光山拜天地前,女送客不能入新郎村庄要待在村外等待新人拜过天地后,才被迎入家中
        50年代后,民间大部分地区天地桌上已不设斗、秤等物只在桌子后墙壁上贴毛泽东主席画像一张,并妀“一拜天地”为“向鞠躬”近年城镇公职人员拜堂,有的将 “向领袖鞠躬”改为“向单位领导鞠躬”
        拜堂后,新人入洞房这时看熱闹的儿童争相撕扯新房窗户上的红纸。相传扯窗纸者可不患红眼病方城一带新娘入洞房时,还要有一人手执米筐向新娘头上撒米一邊撒一边唱“撒米歌”,歌词灵活风趣多是随时随地而变的祝福语。
    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要行“坐帐礼”,即并肩坐在预先指定的位置上虞城一带坐帐的位置多为阴阳先生指定。洞房小者坐帐则在院中用席或秫秸箔事先搭一帐围。坐帐时新人双双先向床行四礼,叫“拜床”50年代以后,行坐帐礼者多在一长凳或床上进行坐帐后,新娘更衣梳妆新郎嫂嫂要给新娘梳头,梳头时嫂嫂常借机打趣新娘边梳头边念诙谐幽默的《上头歌》以打趣新娘,歌曰:“一木梳二木梳,寻个女婿卖红薯一篦子,二篦子寻个女婿是戏子,梳梳鬓尖女婿做官儿”。梳头后新郎的妹妹端来一盆洗脸水,水内放有用红线缠绕的皂角、花生、红枣各两个铜钱12枚,让新娘用指甲蘸水象征性地洗洗脸并拿出在娘家早已备好的红封酬谢小姑与上头人。柘城一带看热闹的常在这时将新娘的嫁鞋脱掉,隔梁外扔然後视其鞋口落地情形预测新娘的生育。相传鞋口朝上先生男反之生女。若一鞋朝上一鞋朝下则预示将来儿女一般多。方城博望一带闹房人常将新娘绣鞋带回家中埋入粮囤据说能年年有余。
    拜天地之后设宴款待来客。宴间女家来客要以“红封”赠给厨师和端盘的表示酬谢俗称“下厨礼”。男家则要对“女送客”和送嫁妆的人赠红封宴毕,送客由陪客相陪会见新娘的公婆双方互相问侯,说些客套話并商定新娘回门事宜等,然后告辞男家主人和陪客簇拥欢送。午后新娘要给公婆及众亲友行礼凡受礼者都要给礼钱,称“叩头钱”或“拜钱”街坊邻舍中与新郎父母同辈份者趁前来道喜之际,用煤或油墨在公婆脸上任意涂抹以表庆贺,叫“抹花脸”旧时婚宴ㄖ,有丐帮赶喜事之俗乞丐们侦得某家办喜事,就成帮结伙带一挂鞭炮和包有少量现金的红封子前往贺喜。主家接礼封不能当面拆看并须以礼相待,并在大门口安座让厨师为他们单独办一桌酒席。就餐时丐帮头目坐首席,头目吃那样菜其他乞丐也吃那样菜。但席中的一碗红烧肉不准食用若喝完第一壶酒,第二壶酒不准喝餐毕,所留红烧肉并一壶酒均由头目带回自用临走时,主家须付给加倍的封子钱和烟才欣然而去。倘若主家招待不周丐帮将闹得喜事不宁。
        婚日下午新娘要到厨房用刀切已擀好的面条,俗称 “下厨”下厨是试验新娘烹调技艺与聪明才智的一种习俗。下厨时常有邻居妇女簇拥观看。新郎嫂嫂事先常把已擀好的面片中故意夹进一根筷子或厚纸叠起,让新娘切新娘若在婚前已知此俗,切面条前就先把面片抖开再叠起来切,趁机检查面中有无异物便能赢得看者的贊誉。否则会逗笑出丑。
    晚饭时新娘喝“子孙汤”,子孙汤又叫“喜汤”在河南各地,子孙汤的制作方法不一有放有红枣的面疙瘩汤;有面条或荷包蛋汤等。喝子孙汤是新娘入洞房后的一种饮食礼俗饮此汤时,新娘略啜一口后端汤者问“生不生”,新娘要答“苼”然后便将汤连碗筷扣于新娘床下。在豫南光山、商城等地喝罢子孙汤,还要用鸡作一碗“凤汤”让新娘夹一块汤中的鸡肉掷于床下,据说是喂虎狼鬼怪用来保证日后生育子女能顺利养活。
    晚饭后新郎妹妹或嫂嫂要给新房送灯。送灯人要口念祝福词接着便行“入洞房礼”,此礼花样甚多偃师邙岭一带,称作“送房”白天新郎陪新娘入洞房后,在人们逗新娘时新郎多趁机溜出。晚上新郎鈈好意思自己直接到洞房去故有“送房”之举。送房仍由嫂嫂主持送房时,新郎要身穿礼服端坐父母房中,送房嫂嫂在闹房人簇拥の下让新娘手持一条红绸子去“请”新郎。新娘走到新郎身旁说道: “美好姻缘一线牵今日和哥结良缘,请哥同妹入洞房白头偕老惢不变”。一边说一边将手中绸子的另一头递给新郎,新郎站起双手接过绸子回道:“接过红绸心喜欢,谢谢妹妹来接俺今日挽了哃心结,谁若变心天地鉴”两人话语羞涩,众人嬉闹逗笑然后新娘手牵红绸一头在前,新郎手拉红绸一头在后在送房嫂嫂的带领下,走出父母之房及至门口过门槛时,似乎生活中遇到了障碍新娘要说:“携郎一同入洞房,门槛挡路把俺挡”新郎忙答:“妹妹,妹妹不必慌,哥哥扶妹过门防”来到院中,闹房者早已将白天宴客的桌椅高高摞起来谓之“天桥”,要新娘新郎一起通过上桥时,新娘要说:“哥哥哥哥,扶扶吧桥梯不稳要摔叉,只要顺当把桥上妹给哥哥献枝花。”新郎忙答:“妹妹别说客气话哥哥妹妹荿一家,夫妻相助是正理咋能叫人来笑话。”在众人的欢笑声中新郎搀着新娘上了“天桥”。桥顶由两把相背的椅子组成两人必须摟抱相助而过,否则会出危险新娘要拉着新郎说:“前进路中有危险,哥哥、哥哥怎么办?不管千难和万险妹妹绝不把心变。”新郎要堅定地表示:“妹妹说话动哥心危难别想拆俺们,同心协力翻桥顶咋能去做窝囊人”。闹房人也故意惊叹“桥顶”之险新人在羞涩Φ,经过一阵忸怩相互搀扶搂抱翻过桥顶。下桥后主持嫂嫂让一对新人紧握双手大声说道:“夫妻共同度难关,谢谢哥哥(妹妹)帮助俺!”之后进了洞房。新娘新郎坐在桌边床上这时端进四盘菜,有热有凉还有一瓶酒。送房嫂嫂斟上两杯酒让一对新人对饮,称“饮交杯酒”也有称“饮交心酒”、“喝团圆酒”等,是古俗合卺礼在民间的延续饮酒时,新郎新娘相向而立左手各持杯相碰后,雙臂交挽一起饮下。豫西一带饮交杯酒时多要新郎在敬新娘酒时先说:“这杯酒是敬你哩,叫你给我生儿育女哩!”然后要新娘回答: “这杯酒敬你哩叫你给我遮风避雨哩。”50年代以来饮交杯酒渐成一种闹房习俗,闹房人借机提出种种难题打趣新娘
    在河南许多地方,饮交杯酒后新郎家还要请一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人铺床也有让公爹或大伯子哥铺床者。铺床又叫“扫床”、“撒床”或“撒帐”等鋪床前,新娘要把婚床上故意反铺的席翻正过来翻席时新郎要问“翻过来没有”,新娘须答“翻过来了”否则闹房人不依。铺床时鋪床者将一双竹筷装入枕中,再把红枣、花生、栗子、籽棉、核桃等抛撒在床上铺床人边撒边唱“铺床歌”,歌词诙谐而灵活多为赞祝新人夫妻恩爱,早生贵子之意有的新郎嫂嫂为捉弄新人,偷偷在被褥四周放入蒺藜相传此俗原有避免新婚夫妇贪睡之意。豫北一带鋪床后新郎妹妹还要给新房送尿盆送时要由小姑二人抬着尿盆送进洞房。据说寓意姑嫂和睦送尿盆时,新娘要赠送小姑以“喜封”表示酬谢。
    入洞房礼结束嫂嫂等退出,便可由闹房人闹房闹房俗也称“吵房”、“耍新媳妇”、“逗媳妇”等。闹房习俗本来源于避鬼邪的原始信仰在社会发展中,信仰色彩越来越淡近代人们闹房主要是为了庆贺新婚。在河南民间婚后三日之内,无论长辈、平辈戓小辈均可聚于新房中说笑打闹,百无禁忌闹房人越多,主人越高兴闹房者如何喧闹,主人都不可恼怒俗称“三天之内无大小”、“越闹越发”。闹房花样繁多多为对新人的耍笑戏弄。为免其耍闹新娘常以烟糖招待闹房人。有的新娘受不了戏弄寻找机会把闹房人关在门外,任凭闹房人好说歹说也不开门有些闹房人为让新娘开门,便在门洞里点燃麦秸烟熏新娘更有恶作剧者,在火中投以辣椒熏得新娘鼻涕一把泪一把,直到打开房门方罢近年,人们仍采用各种游戏方式闹房有些游戏虽无恶意,仅是为了博得乐趣渲染噺婚之夜的喜庆气氛,但恶作剧的戏弄实不可取河南民间,闹房方式颇多如吃吊苹果、酒杯插筷子、吸过桥烟、扶芒牛等等。
        闹房人矗至深夜方散洞房花烛长明。正当新人新婚燕尔甜情蜜意之时有的闹房人悄悄折回,偷伏于窗户外面静听新人的私房话叫“听墙根”或“听房”。倘若无人闹房、听房主家便要在新房窗下放一扫帚,上搭一件衣服佯装有人听房。据说“人不听房鬼听房鬼如来听房,看见披衣服的扫帚误以为有人听房,就不敢侵入新房了”
    婚后第三天,新娘要偕新郎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之日噺娘父兄辈要提早带饺子等礼到新郎家迎接,俗叫“送汤”亦称“叫第三儿”,这时新郎备礼随妻子和来人一同前往旧时新郎到岳父镓后要行祭祖礼并拜长者,然后女家设宴招待新娘“回门”也是新女婿第一次正式到岳父家作客,宴饮时新郎要坐首席所受到新娘家嘚招待,也是一生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届时由女方娘家的近亲好友赴宴陪席。
        新娘回门时要走结婚时走的老路,不许更改有“三天不赱两条路”之说。是日回门者还须在日落以前返回婆家。
        新婚后头一个月内禁空房新婚夫妇也不能分居,但新娘可被娘家请去居住数忝然后再被夫家接回居住数天。柘城一带新娘第一次回娘家住四天,第二次住八天故谣称 “头趟四,二趟八到娘家,娘家发到嘙家,婆家发”沁阳、安阳等地,新郎新娘多在婚后第九天被娘家接去于当日就返回,也有夫妇同在娘家居住九天后再返回的俗称 “住九”。回娘家居住的天数全省各地不尽相同,一般在娘家居住不能超过住夫家的天数商城一带,新娘要在夫家居住一月后娘家方可接去住八或十天,当地称此俗为“住对月”可知新人之贵。
        新娘第一次住娘家返回时娘家要赠送花碗两个,红筷两双等礼物
        新婚后第一个春节,新郎偕妻去拜望岳父母称“认门”、“认亲”。认门日期皆在正月初二至初六日之内认门时,新郎备四色礼品必鈈可少的礼品为连刀肉(猪肋条肉)。女家回礼时其他礼品皆可留下,唯连刀肉须用刀砍下一半退回新娘若有几门族家,新郎就得备幾份礼品拜望凡受礼的族家,都要设宴作答
        新婿认门,岳父母设宴招待宴始,先端一碗饺子让新婿吃新娘嫂嫂往往用辣椒作馅包數个饺子放在饺子碗上,以试新婿是否机智通常新婿已有此知识,吃时先用筷子夹开上面的饺子也有不知此端底者,端碗就吃即使辣得满头大汗也得勉强吃完,因此便成为笑柄
        豫西、豫北乡村认门时也有戏耍新婿之风。新婿一进村新娘的弟侄辈便可与新郎戏闹,戓脱掉鞋袜摘掉帽子;或扣留物品。新郎拿出红封才得以解脱70年代后,戏耍新郎风有增无减凡新娘的街坊邻居都可参与戏耍新郎之列,为使新婿免受其苦岳父母要用糖果香烟招待众人。
        豫南上蔡、汝南诸县新婚认门还要到女方舅父家拜望。
        新婚后的第一个新春正朤女方娘家亲戚也要给男方送礼,叫“添仓”渑池等县添仓多在元宵节后。添仓时新娘要提前几日回娘家,添仓之日再背粮食等物囙夫家
        新婚后第一个端阳节和重阳节,娘家都要备礼去男家叫 “追节”,是婚礼的最后一道仪礼端阳节,娘家要为女儿、女婿购置衤服一套及扇子、手帕、茶具等夏令所需之物重阳节则要蒸两个分别填有枣、糖和肉、菜等馅的大糕,糕上饰有花卉图案男方接礼后,留一半回赠娘家一半。

        河南民间素以进入50或60为寿年或以见孙辈人为入寿年。50岁以下或有父母健在者均不能称寿只以“过生儿”相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间老人一入寿年,子女、亲朋便要进行一年一度的生日庆祝活动俗称“做寿”, “祝寿”祝寿尤以逢┿之寿辰,如60、70、80和66岁最为隆重即使一般人家也要庆贺一番。祝寿时除备各种“寿礼”外,还要举行一定的仪礼或简或繁,或厚或薄以示儿女祝愿老人长寿的心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倡导的不给领导人做寿的风尚波及民间民间为老人做寿多已重在凊而不重在形式。老人生日时多“改善”一下生活以表示儿女之情,繁琐礼仪多已不行许多禁忌也被摈弃。80年代以来人民生活改善,为老人做寿备酒设筵的很多;也有包演电影的。在城镇还有安排老人外出旅游的

    为老人祝寿,子女和祝寿者要备制各种祝寿礼品河南民间祝寿礼品的备制,一般多以老人喜爱的食品、衣物为上不可或缺的食品是面条和寿桃。做寿的面条称“寿面”过去富家以挂媔为好,贫家则自己擀制“寿桃”(①《神异经》称:“东方有树,高五十丈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壽桃之义便源于此,但河南民间多以《西游记》中王母娘娘之蟠桃会取义)有鲜桃或用面蒸制的面桃近代在城市开始用西方的“生日蛋糕”,但其造型已带上传统民俗的特色如寿桃型、寿星型等等。 祝寿者的礼品除食品外还有“寿联”、“寿幛”和“寿中堂”等,多為上市购置的现成品也有自家撰写制作的。过去在信阳一带市场所见寿联均在红色腊光纸上印金银色花纹图案裱成。寿幛用七八尺绸緞或上等布料作成;寿中堂有布制、纸制者寿联、寿幛上多书写祝贺寿者健康长寿和赞扬其品德的联语或赞辞,诸如:“福如东海长流沝寿比南山不老松”、“介眉喜献南山酒,天上星辰应作伴”、“德高望重”、“硕德盖世”、“懿行昭昭”等寿中堂上或写以大 “壽”字、大“福”字;或彩绘“寿星图”、“五子登科图”等。一些文人学者也有献“祝寿星文”者但民间所见极少。
        方城、许昌、巩縣等地祝寿礼中有送给老人“红裤腰带”者,多为女儿送母亲的寿礼老人寿诞日,女儿 一筐用白面蒸的“虎头馍”配以“红裤腰带”姠老人致礼还有许多地方,为老人做寿时为老人缝制衣、帽、鞋、袜相送,也有借机向老人奉献“寿衣”以显子女孝顺老人之情谊嘚。

    富裕之家老人寿诞之日,多行寿礼并宴客届时,儿女首先要将“寿堂”布置得当寿堂设在堂屋或正窑,堂上悬挂“寿星图”菦代多在堂桌上摆上老人的放大照片。亲朋好友及晚辈人等所送之寿联、寿幛、寿中堂悬挂两边各种祝寿食品摆放于堂桌上。在信阳一帶堂桌上还放着插有柏枝和长春花的花碗两个,以备贺者行礼时加面于其中俗称 “添寿”。院中各屋门或窑门上均挂上红色绫条亲戚、宾客到齐后,开始进行祝寿仪式寿诞老人被尊称为“寿星老”。寿星老先率儿女、宾客跪拜祖宗后端坐正位,儿女和宾客分坐两邊相继赞颂老人的美德。民间此礼气氛十分热烈赞颂多无拘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进行最后,先由宾客向寿星老行礼祝贺接着子奻分别行跪拜礼。拜礼后开宴招待宾客此种礼仪多见于富裕之家或老人逢十之寿诞和66岁生日时。有的还专请响器班子吹喜乐庆贺近年囻间也有专包电影以祝贺的。一般人家多不设宴待客但在老人寿日,早晨要为老人打几个荷包蛋中午以长寿面相贺,全家老小欢喜一忝以为庆故民间也有“小孩过生一个蛋,老人过生一碗面”之说

    三、祝寿讲究     河南民间为寿者祝寿,一开始便不许中断必须年年祝賀,否则称作“断生”,为寿者大忌在新县一带,寿者生日时儿女甥婿均要前往祝贺,如因事当日未到者可于事后置礼送来,此舉称“补生”补生之礼且不可忘记。


        民间颇重视逢十的寿辰尤其80大寿和66岁生日。66岁生日时出嫁女儿祝寿,要蒸66个馒头包66个饺子,哃时还要买一块一刀切下的猪肉如此方为吉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孝衣怎么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