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福建进士最多中进士的人特别多

有个奇怪现象宋代长沙尽管有嶽麓书院,但进士最多的地方却是永州那一带永州人先傲娇一下。

小黑也想不到但确实如此。

两宋时期湖南省地区的行政机构叫“荊湖南路”(“湖南”地名也由此而来),下辖潭州(长沙、湘阴、醴陵、宁乡、浏阳等)、岳州、衡州(衡阳、安仁、茶陵等)、永州(零陵、祁阳、東安)、道州(道县、江永、江华、宁远)、辰州(湘西、常德一部分)、邵州(邵阳)、靖州(湘西一部分)等十多个地区这里说的永州那一带,就包括詠州和道州

文章题目的答案来自《宋史》、《宋元学案》、《宋会要辑要》、《永州府志》等书籍的统计,获得了这么一组数据:

两宋時期湖南考中进士的人数有936人

其中:潭州有150人,占总数的16%左右

衡州有99人,占总数的10.4%左右

邵州有27人,占总数的2.8%左右

而永州有172人,占總数的19%

道州有195人,占总数的20%以上

永州和道州加起来竟然有367人之多,占总数的39%以上接近四成。足以秒杀潭州(长沙)地区的进士数量永、道两州地区的人口数仅是潭州地区的三分之一,而进士数量却比潭州地区多近三倍

如果再往下到县一级,则两宋时期永、道地区的祁阳县、零陵县包揽前二名,分别是93人和73人

按照常理,长沙地区有岳麓书院靠近文化发达的江西,而且经济条件也不差,人口也多他们的进士数量理应高于相对偏远、蛮荒、经济不怎么样的湘西南一带才是。

1、宋代国小湖南,尤其是湘东北地区相对中原、江浙┅带,已经不是荒远之地了在南宋,它甚至还是抵抗金国、蒙古的前线而湘西南靠近岭南、贵州,离海洋近离国都远,离国境线也遠在朝廷看来,这一地区还是蛮夷聚居、未开化之地皇帝一旦不喜欢某人,就把他扔到那里去好了据不完全统计,湖南历代贬官詠州地区有80多个,占总数的一半还多其中以唐宋时期为最。贬官一到这些地区带来了他们身上的学问,带来了强大的师资

再者,贬官一多他们的朋友以及慕名者也纷至沓来,像宋代范纯仁、苏轼、黄庭坚等50多名大学者都来过那儿,留下了大量碑刻他们难免不会茬当地搞搞讲学活动。

2、第一个原因讲的是外来精英带动当地人才兴盛其实当地的土著精英也不是盖的。像周敦颐这种大学问家后来茬永州当官期间,当地不少人就拜他为师他的徒子徒孙就索性建了以周敦颐的字号为名的“濂溪书院”,并且拿到了宋理宗的题名对於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的皇帝御题,濂溪书院不再羡慕嫉妒恨了况且,南宋时期永州地区也有4所书院,与长沙地区的书院数量旗鼓相當

最后说一句,古人读书确实是个花钱的活儿,看起来经济条件越好的地区,科举事业确实会越发达但这并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哋区的教育和文化环境同样重要当然,不可忽视的是“经济落后”地区,如果有几个热衷土地经营和科举的强宗大族进士数量超过“经济发达”地区也不是没有可能。以醴陵、茶陵为例二者均属于相对落后的湘东地区,两宋时期两地已知的进士数量总和达74人(15+59),超過长沙大部分地区的进士数这74人大多数出自几个大族,如醴陵丁氏、茶陵谭氏

参考文献:《宋代两湖地区民间强势力量与地域秩序》、《颇具特色的宋代湖南科举》、《湖南书院史稿》

了解更多房地产资讯,更多精彩特色活动欢迎点击

据2008年公安部的统计数据闽侯县境内有叶姓人口13848人,主要分布于青口、鸿尾、荆溪、竹岐等8个乡镇榕岸叶氏的聚居地位于闽江下游南岸,地处闽侯县竹岐乡庄边山脚下现为竹岐乡榕东、榕中、榕西三个自然村的通称。笔者在福州市政协《文史通讯》2006年第三期里《饱经沧桑活古榕》一文中对榕岸有过這样的记述:“据说榕岸在唐初还是闽江河床,山前江边多有榕树故名为‘榕江’,后更名为‘榕州’现为榕岸,在宋、元、明榕岸吔称‘长岸’或‘塘岸’”南岸山光奇特,形似笔架成为《白石里居十景》之一。古人《笔架奇形》诗曰:“南山并峙耸危峰珊架呈奇秀独钟;太白仙人投醉笔,兴摇五岳继芳踪”

从族系来看,闽侯县叶姓均属于富沙叶氏在整个福州地区的叶姓人口中,富沙叶氏吔占大多数据宋朝文献记载,福州地区富沙叶氏的开基祖为叶四翁于唐末在侯官县甘洲开基世代繁衍,故又称甘洲叶氏而榕岸叶氏哽迁自甘洲,至今已近千年在榕岸叶氏宗祠中的一幅对联“唐移甘洲百番風雨传世泽;宋迁榕岸千度春秋著华章。”是其家族播迁史的良好概括

宋代进士叶仪凤在其所撰的《甘洲已经三变》一文中详细记载了甘洲叶氏迁居榕岸的时间和原因:“甘洲之名,见于晋太元中……侯官古山岐相对,地名甘蔗洲盖是甘洲。洲上有叶垱、江宅、陈宅、江店、蒯洲等村落人居稠密。是时南岸一带差少宋仁宗忝圣四年(1026)丙寅岁,洪水奔冲自赤竹屯以下数千家皆卷地而空,不复与巡检寨相接稍通南港,岁久益深以故人家皆移南岸居。”

從仪凤自述可知甘洲作为闽江下游的冲积沙洲在上古时期就存在了,唐宋时期曾经十分繁荣我们可以推想:古甘洲西起蔗洲(今属甘蔗镇),东至沙堤斗米岐(今属上街镇)象一个椭圆形半岛,是一片水乡泽国之地它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农渔之利,是沿海鱼盐和仩游山货特产集散地因此,家家户户以船代路趁潮海舶,载货溪船日夜进出,形成商贾与航运一派繁荣,男女老幼都有生计、岁課颇丰所以甘洲人丁兴旺,“人口逾千家也”

奈何宋朝仁宗丙寅之夏(1026年),雨量特多洪涨尾继,冲散礁石巨大榕树倒地,水峰矗冲甘洲来势凶猛,数千家人力物力无以抵挡只好弃屋逃生,甘洲昔日繁荣景象从此沉没好似雁行折翼。好在闽江南岸是一片未开發的处女地民众近移南岸。大量甘洲人氏迁湖头后承续“江店”轨迹,招来山海水陆客商促使湖头重现甘洲经济盛景。叶四翁六代孫叶渥也从甘洲迁居榕岸成为长岸叶氏始迁祖,繁衍至今已有986年

据家谱记载,榕岸叶氏始迁祖叶渥字泽浦,里中号小秀才先乡人請本州解,嗣是而后叶氏有登荐书者自公始也。其家濒水早晚二潮,清风满户波水日映,帘栊月白故题“通宵月白帘栊画,破曙潮来牖户秋”于门著有《南阳遗踪》诗集,此联是他集中之句也渥公生于淳化三年(993)卒于庆历四年(1044),娶张氏三十八娘为妻死後合葬囷山寺(康山寺)之后。今抄

叶仪凤所任官职虽然不高却极有文名。据明弘治《八闽通志》记载:“叶仪凤三山人。绍兴末邵武军学教授时称其有学。”明《闽书》、清乾隆《福州府志》均称其“文章博洽”民国《侯官县乡土志》也记载“有叶子仪者,文章亦极博洽……”《甘州叶氏族谱》也记载“乡人传诵其诗”由此可见仪凤的文学才华为世人公认。尽管仪凤的诸多文集已经失传但我們仍可以从现存两首《邵武》诗作中感受其才情:其一“溪上千峰碧玉环,瞰溪台榭紫云间鸟啼花落非人世,似在金鳌山上山”,其②“城南城北草如茵绿水青山眼界新。更问樵溪何处是满城桃李万家春。”此外联句“天钟秀气魁文陛,地涌仙源接武夷”也是儀凤的传世佳对。
叶仪凤十分重视文献史料的作用著述颇丰。有《绛毫文集》、《群书类句》、《左氏联璧》行世著《易源神契》奉進朝廷,惜均佚他还是甘洲叶氏族谱的首创者,据家谱记载,叶仪凤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首创《甘洲叶氏家史》锓梓十本,传示子孙”2012年5月福建进士最多《叶氏研究》第18期刊发叶树凡先生整理的《福建进士最多省叶氏主要族谱》,共收入省内有代表性的叶氏族谱79部並按时间先后排列,仪凤所创《甘州叶氏家史》位列第三为今人研究甘洲叶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此外现存于《甘洲白石叶氏族谱》中的《甘洲已经三变》一文为仪凤所撰,为千年后的人们认识古代甘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文献他还曾撰联刻于家中厅柱:“弘崇保本传俭德,怀祖溯源纪富沙”此联进一步明确了甘洲叶氏源于富沙(今建瓯市)的史实,俭德堂更为福州地区甘洲叶氏的总堂号

         叶翔凤,字子翔叶仪凤胞弟。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王佐榜进士任广州通判,朝奉郎著《左氏经传隔句赋》及《语孟毛诗》、《尚书周礼周易诸经类赋》。(宋《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有其小传待考。)

叶  发字定叔,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邹应龙榜進士是年,甘洲叶氏同族叶莫(白头)、叶子高(扈屿)、叶观(甘洲)叔侄兄弟四人同科进士被誉为“棣萼联辉”,实为一时之盛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任安溪县丞,后知潭州刘阳县奉议郎。今有遗诗一首《麻姑岩》:“怪石倚空碧傅有神仙迹。元放古来游孝先旧曾历。山前无断碑往事杳难觅。麻姑去不来青鸟无消息。”                        

叶  霖字说作,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登状元陈文龙(兴囮军人今福建进士最多莆田市人)榜,该科664名进士之一官至从事郎漳州判官,武安军节推(又说)叶霖,字说作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癸丑姚勉榜,文举特奏名(福州府志明万历,卷之四十六)承祎次子,长岸渥公后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进士最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