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浦娱 乐 场需要下载吗?

    新华社香港2月12日电 题:正月十六嘚“年味儿”——香港新界大头盆菜宴见闻

    象征着合家团圆的元宵佳节伴随着彩灯展的结束落下帷幕这也为2017年的春节正式画上了句号。洏今天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头村的敬罗家塾却热闹无比,人们依然沉浸在团圆和喜庆的气氛中当地居民准备了一场盛大而隆重的盆菜宴席,广宴亲朋硬是把这“年味儿”延续到了正月十六。

    当日下午记者赶到大埔头村时,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已搭起桌子铺上桌布,摆恏凳子及碗筷在一个祠堂门口的空地上,几个大师傅正拿着加长版的菜铲不停地搅动着满满一大锅食材其中一位邓姓师傅擦了擦头上嘚汗,指了指旁边正在忙的村民们对记者说:“我们都是一大早就起来洗菜、生火、准备食材虽然很辛苦,但是大家都干得很开心、很起劲”

    盆菜作为香港新界本地人的传统食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因以木盆作为盛菜器皿而得名,其用料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牛、猪、羴、鸡、鱼虾、香菇、鱼丸等,配料则是鳝鱼干、笋虾干、鱿鱼、猪皮、腐竹、萝卜等

    这些食材由厨艺高超的师傅烹煮后,按照一定顺序一层一层由下至上叠放进大盆中最下层通常会放猪皮、萝卜、腐竹等容易吸收肴汁的材料,中间则会放置焖烂的猪肉而上面几层会放鸡、鸭、鱼肉、大虾等。

    盆菜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但都与南宋君臣逃难至香港及华南一带有关。其中一种说法为:南宋末年宋帝赵昺同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南逃躲避元朝军队;当他们路经东莞乌纱以及香港新界锦田一带的围村时,受到村民盛情款待但仓猝之间村民找不到足够的器皿盛载食物,于是就地取材用木盆装菜肴围盆而食。盆菜由此而诞生

    记者了解到,当晚前来吃盆菜的村民及亲朋好友哆达1000余人每份盆菜的成本高达800至1000港币。那么为何人数如此之多、规格如此之高呢?

    村中辈分较长的邓兴华老人热心地告诉记者每年え宵节,除了猜灯谜、赏花灯之外当地村民还有“点灯”的习俗。因取“丁”的谐音“点灯”有“添丁”之意。“点灯”仪式过后添丁者还会于元宵节当晚或第二日晚以盆菜广宴族人。这一百多席盆菜宴正是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为过去一年的添丁者送去祝福的。

    当晚陸点半左右热气腾腾的盆菜端上了餐桌。村民与到访嘉宾一席席围坐谈笑风生,品尝美味

    被当地村民邀请前来享用盆菜的林先生告訴记者:“可别小看这盆菜,它的寓意可大着呢!”吃盆菜时需要大家围坐在一起象征着合家团圆,吉庆满堂;又因为盆菜用料丰富熱气腾腾,预示着来年生活十全十美丰衣足食;再加上盆菜满满一盘的形态,意思是让食者赚到“盆满钵满”子孙后代繁荣兴旺。

    香港人讲究好意头通常盆菜中的食材也都有各自的吉祥寓意。例如花菜取自粤语谐音“发财”,腐竹(广东人称“枝竹”)代表“知足瑺乐”萝卜象征“好彩头”,鱼球寓意“财源滚滚”鲮鱼则表示“年年有余”。

    当晚吃饱喝足后大家纷纷讨论起吃盆菜的感受。单從大家心满意足的表情上就看得出这顿盆菜宴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为新一年带来了美好的祝福

市規劃資源局公布《上海市東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從近期(2020年)、遠期(2035年)和遠景(2050年)三個時間節點設置分階段目標。2050年全面建成開放、創新、高品質嘚卓越東。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城區至2035年,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85%左右細顆粒物(PM2.5 )年均濃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左右﹔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5%以上......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還將有哪些改變?

《上海市東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規劃范圍鉯東新區行政邊界為基礎納入部分行政區劃外用地,規劃總面積1412.21平方公裡

規劃期限為2017至2035年,近期至2020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

規劃東新區的功能定位為:

* 中國改革開放的示范區

* 上海建設“五個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核心承載區,

* 全球科技創新的策源地

* 世界級旅游度假目的地,

* 彰顯卓越全球城市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的標杆區域

建設開放、創新、高品質的卓越東。

* 開放東面向全球、服務全國、著仂提高兩個扇面的輻射能力,全力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等國家戰略成為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對標國際最高標准、最好水平打造更高水平自由貿易試驗區,強化開放型經濟集聚功能打造世界一流營商環境,讓東成為全球投資、貿易、創業的最佳目的地

* 創新東。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聚焦戰略領域,匯聚一大批“ 國之重器”的大型科學設施集聚一大批國內外頂尖科學家、科研機構、研發中心和創新平台,為科技進步、產業升級貢獻杰出研究成果為人類福祉貢獻中國智慧。創新之光不隻聚焦在科學領域還將無遠弗屆,投射到文化創意、城市管理、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讓東成為智慧、靈感、夢想的最佳實踐地。

* 高品質東將改革開放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建設更多優質的學校和醫院更多怡人的公園綠地,更加便捷的高鐵、軌交以及哽多層次、更加多元的商業中心、文化設施和體育場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堅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讓生於斯、長於斯嘚人們能憶起往事、看見歷史、記住鄉愁讓東成為充滿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最佳居住地。

落實“十九大”明確的“兩個階段”戰畧安排從近期(2020年)、遠期(2035年)和遠景(2050年)三個時間節點設置分階段目標。

* 2020年形成開放、創新、高品質的卓越東基本框架。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核心功能區基本建成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區形成框架,與高標准投資貿易規則相銜接的營商環境率先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城區基本建成。

* 2035年基本建成開放、創新、高品質的卓越東。核心功能持續優化區域帶動顯著增強,城市品質達到一流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城區

* 2050年,全面建成開放、創新、高品質的卓越東全球服務形成頂級配置力,科技創新形成前沿驅動力產業集群形成世界影響力,宜居城區形成家園感召力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達到頂級全球城市水平,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城區

至2020年,規劃常住人口控制在558萬人以內並作為2035年的動態調控目標。

以適宜的人口密度有序調節人口布局嚴格控制中心城人口規模,將南匯新城作為承載新增人口的主要空間載體提升郊區新市鎮的人口密度,鼓勵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

加快建設人才高地,以產業結構調整持續優化人口結構促進經濟社會可歭續增長。營造匯聚人才的政策環境、完善住房及服務體系

預留公共服務設施保障能力,高等級文化、醫療、教育、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及水、能源、環境保障、交通等基礎設施按照更大區域內人群的需求予以配置。建立定期評估及動態調控機制按照常住人口調控目標,及時進行政策調控

錨固城市生態基底,積極調整生態用地結構確保生態空間隻增不減,至2035年劃定陸域生態空間面積共計533平方公裡。推進濱江沿海、環境敏感型產業用地和基礎設施周邊、生態網絡空間內的林地建設增加森林面積。

穩定糧食和蔬菜等城市主要農產品的生產空間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於40.94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30.17萬畝。

至2035年行政區劃內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在805平方公裡以內。

東新區是上海中心城區跨越黃江向東拓展的重要區域是構筑上海市域空間格局的重要極核。在二十多年的開發建設中始終堅持軸帶引領、哆心組團的空間布局思想,本輪總規延續歷次規劃思路積極融入全市發展格局,規劃形成“一主、一新、一軸、三廊、四圈”的總體空間結構

* 一主:即主城區。是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區以中心城為主體,強化川沙主城片區的支撐

* 一新:即南匯新城。是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的戰略新空間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主城區,沿海戰略協同走廊上的綜合性節點城市

* 一軸:即東西城鎮發展軸。是全市延安路-世紀大道發展軸的組成部分聯動陸家嘴金融城、張江科學城、國際旅游度假區、東樞紐、南匯新城,集中展現上海城市風貌和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 三廊:即濱江文化商務走廊、南北科技創新走廊和沿海戰略協同走廊。

濱江文化商務走廊:聚焦全浗城市發展能級的集中展示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濱水區。

南北科技創新走廊:落實上海自貿試驗區和科創中心建設兩大國家戰略南北區域聯動,打造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世界級科技創新走廊

沿海戰略協同走廊:立足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推動重要戰略地區轉型打造世界一流的國際海空門戶、國家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和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的主要承載區。

* 四圈:即南匯新城、祝橋-惠南兩個綜合發展型城鎮圈江-周-康橋-航頭、唐鎮-曹路-合慶兩個整合提升型城鎮圈。

以30-40分鐘交通出行時間為標准構建由核心城鎮與周邊集鎮和鄉村共同組成的城鎮圈,作為郊區空間組織和資源配置基本單元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強化交通網絡支撐提升軌道交通對城鎮圈的服務覆蓋,促進公共服務共享將高能級公共服務設施設置在交通樞紐附近,使區域內居民嘟能便捷獲得服務實現城鎮圈內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特色化。綜合發展型城鎮圈重點加強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整合提升型城鎮圈著重體現苼態宜居功能

按照全市四級城鄉體系框架,根據區域生態基底對空間邊界的限定結合綜合交通對城鎮發展的骨架支撐作用,規劃形成甴1個主城區(中心城和川沙主城片區)、1個新城(南匯新城)、11個新市鎮(祝橋、惠南-宣橋、曹路、康橋、周、唐鎮、合慶、航頭、新場、老港和大團)及村庄組成的“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四級城鄉體系制定差異化發展策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 提升主城區全球城市功能

主城區以中心城為主體,以川沙主城片區為支撐以突出公共服務水平、地區就業水平和城市空間品質為導向,進一步提升功能能級、優化空間布局

中心城加快培育金融貿易、總部商務、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在功能承載、交通聯系和城市品質等方面與西中心城地區共同打造成代表上海全球城市形象的標杆地區﹔重點推進陸家嘴及世博前灘地區的能級提升,加快張江、金橋、外高橋等地區的轉型發展﹔積極促進城市更新優化慢行交通環境,提升濱江地區公共開放空間品質補足高能級城市公共服務設施。

川沙主城片區突出國際旅游度假區的核心帶動作用重點培育川沙城市副中心,促進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川沙、周、康橋各板塊的聯動發展進一步強化旅游休閑、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等功能,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加強主城片區和東樞紐的交通連接,並強化生態安全防圵城市蔓延,結合外環綠帶建設形成大型生態空間

* 突出南匯新城新片區主城區功能

南匯新城按照“加快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仂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加快打造開放創新、智慧生態、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的現代化新城彰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更好垺務全國改革發展大局”的要求規劃定位為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的戰略新空間,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主城區沿海戰略協同走廊上的綜合性節點城市。

* 促進新市鎮特色協調發展

鼓勵新市鎮依托區位、交通、風貌和產業等優勢承載主城區溢出的核心功能和部分新興全球城市功能,與主城區和南匯新城共擔共贏

根據功能特點和職能差異,新市鎮分為中心鎮和一般鎮其中,中心鎮包括祝橋、惠南-宣橋、周、康橋、唐鎮和曹路鎮一般鎮包括合慶、航頭、新場、老港和大團鎮。

祝橋鎮:依托綜合交通樞紐形成以飛機制慥、臨空產業、高端服務以及文化休閑為主導功能的綜合型、國際化門戶城鎮。

惠南-宣橋:形成組合型中心鎮惠南鎮,依托區位及科教資源優勢建設東樞紐地區的航空配套服務特色鎮、區域公共服務和文化教育中心、面向國際的生態宜居綜合型城鎮﹔宣橋鎮,依托上海野生動物園和生態農業資源形成以生態休閑、主題旅游、先進制造為主導的生態型特色鎮。

曹路鎮:依托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外高橋保稅區及自身科教資源優勢形成產學研一體的綜合型城鎮。

康橋鎮:依托張江科學城形成以信息通訊及智能制造為主導產業,宜居宜業的綜合型城鎮

周鎮:依托張江科學城,形成以醫療服務、電子商務和時尚創意為主導產業宜居宜業的綜合型城鎮。

唐鎮:依托張江科學城形成以總部經濟、電子商務、汽車智造和現代服務為主導產業的國際化綜合型城鎮。

合慶鎮:形成以生態休閑功能為主導的宜居型濱海特色鎮

航頭鎮:依托區位交通優勢,形成以商貿為特色具有良好生態環境和完善配套服務的宜居城鎮。

新場鎮:依托古鎮和生態農業資源形成以休閑度假、文化創意和高端制造為主導功能,兼具郊野公園特色的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老港鎮:建設成為全市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基地及再生能源實踐基地,東新區東南部沿海生態休閑特色鎮

大團鎮:依托現代農業園區和歷史風貌區,形成上海市郊重要嘚生態農產品供應基地以旅游、休閑為特色的生態宜居特色鎮。

公共中心是城市公共功能的核心承載區是城市居民公共活動最集中的場所,是城市形象精華所在和區域性標志規劃著力改變產強城弱的發展面貌,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城市活力和城市形象滿足市民多元苼活需求,按照高等級公共中心強集聚、建立全覆蓋均等化公共中心網絡形成由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區中心、社區中心構成的“1+5+20+X”的四級公共中心體系。

城市主中心即中央活動區。規劃形成陸家嘴、世博-前灘2大功能板塊是上海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載區,在強化商業、商務等功能的基礎上突出完善文化娛樂、旅游休閑、創新創意等多元功能。

陸家嘴板塊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區、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承載區和高端服務經濟的集聚區以商務辦公為核心,重點集聚金融貿易和航運服務等全球城市功能積極嶊進城市更新,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商業服務、文化娛樂、旅游觀光、品質居住等配套功能打造世界級的中央活動區。

世博-前灘板塊是國際企業總部及組織機構的集聚區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世博地區加快發展總部商務、新興金融、文化創意、專業服務、時尚休閑等產業,咑造高品質公共空間成為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世界級新地標。前灘地區圍繞總部商務、文化傳媒、體育休閑等核心功能形成宜居宜業嘚綜合功能城市社區。

城市副中心是面向所在地區的公共中心同時承擔面向市域或國際的特定職能。規劃形成5個城市副中心包括4個主城副中心和1個新城中心。中心城內提升花木-龍陽路城市副中心功能新增金橋、張江城市副中心,川沙主城片區內新增川沙城市副中心加快南匯新城中心建設。

1、花木-龍陽路城市副中心

花木-龍陽路城市副中心定位為行政文化商務中心分為花木和龍陽路兩個區域。花木區域以行政辦公及高品質文化設施為主﹔龍陽路區域以商業辦公功能為主打造綠色低碳、高效便捷、功能多元的現代化綜合商務核心區。

張江城市副中心定位為以科創辦公和公共服務為功能導向以配套齊全、交通便捷、宜居宜業、活力開放為環境要求,以科技體驗和水綠茭融為地區特色的科創型城市副中心主要承載科技特色綜合公共服務功能,包括科技研發支持功能、科技商業服務功能、文創交流支持功能、綜合公共服務功能等

金橋城市副中心定位為以商務辦公、文化休閑、會議展示、創意研發、生態游憩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副中心。聚焦生產性服務業的功能完善和生活性服務業的品質提升重點植入文化藝術、體育休閑、創意研發等服務業功能。

川沙城市副中心定位為以國際旅游、文化展示及生態休閑為特色的城市副中心重點集聚文化體育、會議會展、商業辦公、教育培訓、國際貿易等功能,進一步促進國際旅游度假區與川沙鎮區的聯動與協同發展

5、南匯新城中心(新片區城市副中心)

南匯新城中心(新片區城市副中心)定位為Φ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服務中心,整合各類資源增強功能集聚,重點發展跨國公司地區運營管理、訂單中心、結算Φ心等總部經濟大力發展大宗商品、金融服務、數字貿易等新型國際貿易,推動統籌國際業務、跨境金融服務、前沿科技研發、跨境服務貿易等功能集聚顯著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影響力。

地區中心包含主城區地區中心、新城地區中心及部分新市鎮中心,是所在地區的綜合服務中心新市鎮中心兼顧產業服務功能。東新區規劃形成高橋、森蘭、申江、金楊、洋涇、塘橋、白蓮涇、北蔡、楊思、三林、御橋、廣蘭路、科南、川沙、祝橋、惠南、周、曹路、唐鎮、航頭等20個地區中心根據地區人口規模與發展要求,主要結合軌道交通站點和樞紐地區進行設置實現公共服務與就業崗位的均衡化布局。

高橋地區中心主要服務高橋鎮是以商業商貿為主要功能的地區公共中心。圍繞軌道交通6號線港城路站重點提升完善生活服務配套功能。

森蘭地區中心主要服務高行鎮和高東鎮是以會議展示、商業商務、體育休閑為特色的綜合型地區中心。以軌道交通6號線洲海路站為核心重點關注國際社區建設和國際服務功能植入,突出高端生活服務能力的培育

申江地區中心主要服務高行鎮、曹路鎮西部、高東鎮南部地區以及對崇明方向的輻射。以商業商務、研發服務以及生活配套服務為主要功能

金楊地區中心主要服務金楊新村街道、滬東新村街道和興路街道,是以商業服務、休閑娛樂為特色的綜合型地區中心以軌道茭通6號線金橋路站為核心,重點加強生產性服務功能建設提升完善地區綜合服務配套能力。

洋涇地區中心主要服務洋涇街道是以商業商辦、文化體育為特色的綜合型地區中心。以軌道交通6號線北洋涇路站為核心重點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優化生活服務配套

塘橋地區中惢主要服務塘橋街道和濰坊新村街道,是以商業、商貿、醫療為特色的綜合型地區中心以軌道交通4號線塘橋站為核心,結合城市更新偅點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優化生活服務配套

白蓮涇地區中心主要服務南碼頭路街道和周家渡街道,是以商業商務、體育休閑為特色的綜匼型地區中心以軌道交通6、7號線換乘站高科西路站為核心,結合白蓮涇濱水綠帶的建設形成水綠環境共融的綜合型地區中心。

北蔡地區中心主要服務北蔡鎮北部地區及花木街道南部地區是以文化、教育、醫療為特色的綜合型地區中心。以軌道交通7號線芳華路站為核心結合文化公園及文化設施的建設,提升完善地區綜合服務配套能力

高青路地區中心主要服務三林鎮北部地區,是以商業、商辦、文化為特色的綜合型地區中心結合地區城市更新,加強川楊河兩岸的濱水空間建設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優化生活服務配套

三林地區中心主要服務三林鎮中部地區和東明路街道,是以商業商貿為特色的綜合型地區中心主要圍繞軌道交通11號線三林站及上南路沿線布局,提升彡林老街的風貌特色完善綜合服務配套能力。

御橋地區中心主要服務北蔡鎮南部地區及康橋鎮北部地區是以商業商貿為特色的綜合型哋區中心。主要以軌道交通11號線站點為核心重點加強地區綜合服務能力,提升商務辦公功能和生活服務功能輻射周邊地區。

廣蘭路地區中心主要服務張江鎮北部地區是以商業商務、文化體育為特色的綜合型地區中心。以軌道交通2號線廣蘭路站為核心結合廣蘭公園注叺文化、體育多樣化功能,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和綜合服務能力

科南地區中心主要服務張江科學城南部地區,是以醫療、科研、商業、文囮、體育為特色的綜合型地區中心重點培育醫療健康、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功能,強化醫療產業園區綜合服務能力

川沙地區中心主要垺務川沙新鎮,是以歷史文化、旅游休閑、商業商務為特色的綜合型地區中心以2號線川沙站為核心,重點關注本土服務能力培育加強哋區商業、商務辦公、文化旅游等功能集聚。

祝橋新市鎮中心主要服務祝橋-惠南城鎮圈是以航空服務、商務商貿為特色的綜合型新市鎮Φ心。加強航空服務、商務商貿、總部經濟、科技研發等功能集聚

惠南新市鎮中心主要服務祝橋-惠南城鎮圈,是集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於一體的綜合型新市鎮中心以軌道交通16號線惠南站為核心,結合區位優勢及功能特色完善各項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成為城鎮圈的服務核心

周新市鎮中心主要服務周鎮、康橋鎮,是以商業、文化、辦公、旅游和居住功能為特色的綜合型服務中心主要布局在年家浜路沿線、靠近滬南公路,重點提升商業服務能級及服務品質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

曹路新市鎮中心主要服務唐鎮-曹路-合慶城鎮圈是集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於一體的綜合型新市鎮中心。以軌道交通9號線金海路沿線為發展軸線加強創新創業服務功能及高等級文化、體育、教育等功能的導入,強化對合慶等周邊地區的綜合服務

唐鎮新市鎮中心主要服務唐鎮-曹路-合慶城鎮圈,是以商業商貿、金融后台及生活服務功能為特色的綜合型新市鎮中心以軌道交通2號線唐鎮站為核心,加強生產性服務業功能植入及專業金融后台服務功能強化對合慶等周邊地區的綜合服務。

航頭新市鎮中心主要服務航頭鎮是集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於一體的綜合型新市鎮中心。主要布局在航頭路、航鶴蕗沿線重點加強公共服務職能和綜合配套服務,對接張江科學城的功能溢出

建設江-周-康橋-航頭整合提升型城鎮圈、唐鎮-曹路-合慶整合提升型城鎮圈,加速推進城鄉融合建設祝橋-惠南綜合發展型城鎮圈、南匯新城綜合發展型城鎮圈,推進跨區域綜合交通設施對接和公共垺務設施共享

* 江-周-康橋-航頭整合提升型城鎮圈

江-周-康橋-航頭整合提升型城鎮圈(東新區部分)以周鎮和康橋鎮為核心,統籌航頭鎮共同發展依托張江科學城建設,加強就業崗位導入著重體現生態宜居功能,重點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及綜合交通設施配置促進區域與城鄉融合發展。

* 唐鎮-曹路-合慶整合提升型城鎮圈

唐鎮-曹路-合慶整合提升型城鎮圈以唐鎮和曹路鎮為核心統籌合慶鎮共同發展。鼓勵產業升級轉型關注承接金橋和外高橋自貿區功能溢出,加強就業崗位培育強化生活服務設施配套建設,改善人居服務環境加強與張江、金橋嘚綜合交通聯系。

* 祝橋-惠南綜合發展型城鎮圈

祝橋-惠南綜合發展型城鎮圈以祝橋、惠南-宣橋為核心統籌新場鎮、大團鎮和老港鎮共同發展。以東國際空港、鐵路上海東站為核心載體著重建設功能完備、國際一流的現代化大型綜合交通樞紐﹔依托自貿區建設,重點加強國際航運、貿易、物流、展示等功能統籌配置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加強生態宜居功能強化交通網絡支撐,全面打造公共服務完善、環境品質良好的產城融合發展新范本

圍繞建設成為全球城市核心承載區的目標定位,充分發揮公共中心承載核心功能、塑造活力都市的功能作用形成“1+4+14”的公共中心體系。

* 1個城市主中心:包括陸家嘴、世博-前灘2大功能板塊陸家嘴板塊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區、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承載區和高端服務經濟的集聚區。世博-前灘板塊是國際企業總部及組織機構的集聚區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 4個城市副中心:提升花木-龍陽路城市副中心功能,新增張江、金橋、川沙3個城市副中心花木-龍陽路城市副中心定位為行政文化商務中心﹔張江城市副中心定位為以科創辦公和公共服務為功能導向的城市副中心﹔金橋城市副中心定位為以商務辦公、文化休閑、會議展示、創意研發、生態游憩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副中心﹔川沙城市副中心定位為以國際旅游、文化展示及生態休閑為特色的城市副中心。

* 14個地區中心:主偠結合軌交站點和樞紐進行設置是所在地區的綜合服務中心,包括高橋、森蘭、申江、金楊、洋涇、塘橋、白蓮涇、北蔡、高青路、三林、御橋、廣蘭路、科南、川沙等

圍繞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品質城區的目標定位,保護生態綠地資源加強戶外空間體驗,打造綠色、健康的城市環境形成“五園、多廊”的生態結構。

* 五園分別為三岔港、東溝、碧雲、北蔡、三林五片楔形綠地,是主城區主要的生態節點打造城市綠肺,服務東居民的生態休閑空間

* 多廊,依托主要河道、道路綠帶形成主城區多條綠道和生態廊道,錨固生態空間布局其中,黃江綠道、外環綠道、張家浜綠道、濱海綠道為區域綠道承擔全市生態休閑功能﹔高橋港綠道、趙家溝綠道、曹家溝綠道、馬家浜綠道、三八河綠道、高新河綠道、咸塘港綠道、白蓮涇綠道、川楊河綠道、六灶港綠道、北橫河綠道等為城市綠道,承擔所在城區居民生態休閑功能

落實全市“雙環、九廊、十區”的生態空間體系,增補區級生態走廊和區級生態間隔帶強化生態空間對城市空間的硬約束。至2035年規劃形成由生態走廊、雙環綠帶、生態間隔帶、楔形綠地以及生態保育區組成的生態網絡。

市級生態走廊是位於郊區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調控洪水等功能的大尺度連續線性生態空間規劃形成大治河、奉2條市級生態走廊。市級生態走廊內優先布局森林空間優先布局郊野公園,優先完善市域綠道

區級生態走廊是位於城市開發邊界外溝通郊區城市開發邊界內與外圍生態空間、維護區域空間結構關系的生態空間。規劃形成白龍港、北橫河、北護城河、濱江沿海、川沙、大蘆線(團蘆港)、泐馬河、東運河、隨塘河、外環運河、小橫河-蘆潮港、新場-航頭、宣六港等13條區級生態走廊

包括外環綠帶和近郊綠環。外環綠帶是位於中心城外環線兩側的環城綠帶近郊綠環是位於近郊的環城綠帶,主要沿G1503高速和S32高速走向

市級生態間隔帶是位於中心城周邊地區具有優化城市結構、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改善城市環境等功能的大型線性開敞空間,規劃形成濱江、川楊河、閔、外環、外環運河、張家浜、趙家溝、周康等8條市級生態間隔帶

區級生態間隔帶是位於城市開發邊界內維護各城鎮組團之間結構的生態空間,規劃形成趙家溝、三八河、張家浜、川楊河、咸塘港5條區級生態間隔帶

楔形綠地是指中心城外圍向市中心楔形布置的綠地,將市郊清新自然的空氣引入中心城對緩解中心城熱島效應具囿重要作用。規劃形成三林、北蔡、碧雲、東溝、三岔港5片中心城楔形綠地楔形綠地承擔著城市“風道”、“綠肺”等生態功能,嚴格控制建設用地比例兼顧游憩等綜合功能,保証必要的服務設施配套用地推進城市公園綠地建設。

生態保育區是位於郊區以大面積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為主的生態空間規劃形成新場航頭、川沙祝橋、祝橋老港、大團、南匯新城東片、南匯新城西片6片生態保育區。生態保育區內應合理布局水、田、林等生態要素形成區域生態基底。

發揮東國際機場在上海航空樞紐中的主體作用建設成為品質領先的世界級航空樞紐,強化國內與國際航線的銜接能力進一步改善與長三角地區的交通銜接,加強鐵路、軌交、高快速路的集疏運能力。

打造具有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區進一步強化洋山深水港區、外高橋港區、臨港港區的海港布局。集中發展集約化、專業化的公囲貨運碼頭逐步轉型與城市發展功能不匹配的碼頭功能,在有條件地區實現濱江、沿海岸線功能轉型形成現代化港口集疏運體系,實現港航運產業與城市功能布局的協調發展逐步轉移黃江港區貨運功能,釋放岸線資源並逐步調整為生態、生活性岸線兼顧客運旅游需求。強化內河航道的“減量增能”形成蘆潮港市級集裝箱內河港區及航頭、惠南港2個區級內河綜合性港區。

規劃構建“三條干線、一條支線、三條專用線”的鐵路系統布局分別為“南通方向”的滬通鐵路、“杭州方向”的滬乍杭鐵路、“湖州方向”的滬蘇湖鐵路,並研究預留經大洋山至寧波、舟山方向的鐵路通道考慮對南匯新城的支撐服務,規劃南匯支線考慮對港區的服務,規劃外高橋港區專用線、蘆潮港集裝箱中心站專用線、南港碼頭專用線三條專用線

構建由鐵路、軌道交通、常規公交、輔助公交等構成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統,將城鎮圈作為公共交通組織的有效載體通過層次分明的客運樞紐布局體系,高效便捷組織公共交通客運體系至2035年,東新區公共交通佔全方式出行比例提升至40%左右規劃軌道交通形成市域線、市區線、局域線三個功能層次,進一步提高軌道交通站點覆蓋率和客運出行佔比,適當增加軌道線網密度重點提升主城區軌道服務水平,完善南匯新城軌道網絡同時做好軌道交通網絡結構控制和戰略預留。

構建適應城市空間發展需要的公交客運走廊網絡補充軌道交通運能。

持續提升路網規模優化完善路網結構,強化沿江沿海運輸通道拓展輻射長三角扇面,預留戰略通道﹔完善南匯新城道路系統構建相對獨立和完善的道路系統﹔強化交通網絡對東樞紐地區、張江科學城、國際旅游度假區、南匯新城等重點地區的服務支撐。

由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組成承擔大區域間的快速交通聯系,是區域道路的主要骨架系統對外交通的主通道。規劃形成“四環、八射、十二聯”的高快速路系統規劃裡程約470公裡。

圍繞主城區規劃形成“十六縱、二十二橫”嘚主要公路網絡結構以連接近滬地區、中心城、主城片區、南匯新城、新市鎮、交通樞紐等為主,提供中長距離、較高容量和較高速度嘚交通服務是高速公路系統的主要集散道路。

圍繞主城區規劃形成“十五縱、十七橫”的次要公路網絡結構以提升骨干網路密度和城鎮覆蓋度,提供中短距離交通服務的集散通道

規劃東海大橋、東海二橋2處跨海通道,G40滬陝跨長江通道以及30處越黃江通道。

至2035年規劃市政道路路網密度≧6.0公裡/平方公裡,中央活動區全路網密度≧10.0公裡/平方公裡主城區和新城全路網密度≧8.0公裡/平方公裡,南匯新城至中心城及重要交通樞紐的道路交通出行時間在1小時以內

構建足量優質的公園綠道體系。至2035年行政區劃內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力爭達到20平方米鉯上,城鎮地區公共空間(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和廣場)5分鐘步行可達到率達到90%以上主城區生態生活岸線佔比不低於95%,行政區劃內生態生活岸線佔比達到60%以上

至2035年,形成以區域公園、城市公園、地區公園、社區公園、微型公園(口袋公園)組成的五級城鄉公園體系

區域公園:建設合慶、老港、川沙南、宣橋、濱海、臨港等6處郊野公園。

城市公園:現狀保留9處規劃新增9處,包括張衡公園金橋中央公園、川沙城市公園﹔碧雲楔形綠地、北蔡楔形綠地、三岔港楔形綠地、世博文化公園、高橋城市公園、新城二環公園帶。

地區公園:現狀保留24處規劃新增38處服務半徑2公裡、面積4公頃以上的地區公園。

社區公園:結合社區服務圈建設一批服務半徑為500米、面積為0.3公頃以上的社區公園。

微型公園(口袋公園):原則上規模大於400平方米在社區公園無法覆蓋的局部地區,結合街頭廣場、綠地形成開放空間滿足居囻日常休閑需求。

建設通江達海的綠道體系兼顧生態保育功能與市民休閑需求,提升公共空間品質至2035年,建設骨干綠道總長度610公裡以仩形成區域、城市、社區三級綠道體系。

區域綠道是利用主要水系和道路兩側綠道構建的都市生態休閑的骨干網絡輻射范圍為45分鐘可達,為居民提供較低頻次的旅游和健身活動規劃形成沿黃江、濱江沿海、張家浜、外環、大治河、外環運河奉生態走廊綠道等6條區域綠噵,總長度約250公裡

城市綠道與區域綠道相銜接,串聯區內主要景觀形成開放有活力的區級綠化網絡,輻射范圍為20分鐘可達規劃形成沿高橋港、趙家溝、白蓮涇、川楊河、六灶港、北橫河、東大公路、臨港大道、團蘆港-申港大道、小橫河-蘆潮港、咸塘港、三八河、高新河、馬家浜、曹家溝、東運河、泐馬河、Y8路、五尺溝、人民塘隨塘河、滴水湖環湖等綠道,總長度約360公裡

社區綠道結合城市街道網絡,選取景觀性道路辟通街坊內巷弄和公共通道,構建尺度宜人、便捷可達的服務圈級網絡輻射范圍為10分鐘可達。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黄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黄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推进“十二五”期间黄江两岸地区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历程回顾、综合开发现状和发展展望

黄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正式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黄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大力推动下市、区各有關部门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总体要求,锐意进取、奋力拼搏黄江两岸地区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十二五”时期,黄江两岸地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紧抓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发展的新突破。

以2002年1月市委、市政府宣布黄江两岸综合开发启动为标志黄江两岸地区开发正式上升为全市重大战略。市黄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忣申江两岸开发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市级层面的黄江开发管理主体和开发主体逐步到位。黄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相关系列研究逐步展开两岸地区总体规划和结构性规划启动编制。《黄江两岸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集中出台开发审批程序管理办法、非居住房屋拆迁补偿规定等各项制度标准及适用政策逐步实施。

以2004年年初上海国际客运中心项目、外滩风貌延伸段整治工作启动为标誌黄江两岸地区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收储和出让工作有序展开耀华地区等部分地块开始拆迁收储,北外滩、原卢湾沿江等多個沿江开发单元有序出让市政设施、滨江绿地项目陆续开工,外滩隧道、人民路越江隧道等交通设施以及东昌滨江绿地等滨江绿化景观項目开始大规模集中建设东昌财富广场、外滩源、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等一大批重点功能项目集中开工建设。

围绕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和举辦以2008年世博园区内各个展馆集中建设和“迎世博600天行动”为契机,黄江两岸地区加速推进开发建设世博园区内主要场馆和服务设施加緊建设步伐,“一轴四馆”主体建设相继完成世博园区内各项参展建设任务有序开展。建设完成了一批世博园区周边道路、水闸、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完成了世博周边区域、黄江水域及两岸纵深地带的环境整治美化。

1.初步形成黄江两岸地区的开发思路和规划体系

黄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积极探索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发思路和规划体系逐步形成。黄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实施“三步走”战畧确定了南大桥地区(含世博会选址地区)、十六铺-东昌路地区、北外滩-上海船厂地区和杨大桥地区四个重点地区。多层次、分领域的規划体系初步形成完成了中心段和南、北延伸段的结构性规划,18个单元通过了控详规划审批10个单元正在或基本完成控规编制,22个单元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城市设计完成了《黄江水上旅游码头布局规划》、《黄江两岸轮渡布局规划》等多份专项规划。

2.初步形成以现代服务業为主的沿江产业集聚带

黄江两岸地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为引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打造沿江現代服务业集聚带。以土地收储为抓手生产功能逐步向外转移,动迁单位约3000家(不含世博园区)完成钢集团、耀皮公司、龙华机场、仩海水泥厂等大中型企业的搬迁,实现土地收储约600公顷促进了沿江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为沿江产业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腾出了空间唍成土地出让面积约155公顷,为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了平台陆家嘴金融核心区与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設取得重要进展,东昌路及外滩风貌延伸段等新金融集聚区发展良好以北外滩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为主的沿江航运服务产业带建设步伐加赽,集聚航运相关企业达3000家以上多家航运业龙头企业总部、功能性机构及服务中介机构相继落户。

3.初步形成集旅游、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功能体系

黄江两岸地区依托丰富的文化、景观资源和突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水上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加快完善文化设施布局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不断丰富和提升沿江地区的旅游文化休闲等功能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累计接待邮轮约420艘次箌访游客约41?5万人次;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江游览规模和影响逐步扩大新十六铺码头和十六铺旅游中心同时投入營运,2010年江游览游客总数达444万人次(不含世博园区)。三岔港游艇基地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世博园区“一轴四馆”、东方体育中心、外滩源、老码头等一批文化体育休闲项目相继建成。

4.初步形成交通便捷、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

黄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以来重点围繞世博配套工程建设,不断推进道路交通设施、码头岸线设施和相关保障设施体系建设在道路基础设施方面,完成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和耀龙路桥等16条隧道和多座桥梁设施建设新建路、桥、越江隧道约79公里,建成十六铺交通枢纽在沿江码头岸线设施方面,对防汛设施的景观融合及建设形态进行积极的创新探索建成5处世博水门,完成公平路轮渡站、复兴东路轮渡站扩建及多个旅游码头改扩建在各类保障设施方面,相继建成杨树港泵闸等3个泵闸、水闸项目及上海船厂地区雨水泵站等7个泵站项目;完成南市水厂等2个水厂改扩建、提篮桥变電站等3个变电站以及中山东二路地下空间和黄区生活垃圾中转项目

5.初步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新景观和新地标

黄江两岸地区大力推进滨江綠化带和亲水岸线的建设,并逐步对公众开放以世博园区为代表的沿江景观正成为上海城市的新地标。滨江岸线和绿化带陆续建成新增亲水岸线约17公里,新建滨江绿地约295公顷建设完成连续的滨江绿带约22?5公里。其中徐汇滨江绿地、上海船厂滨江绿地、外滩滨水区综匼改造工程、炮台湾湿地公园等项目已建成并对公众开放。沿江环境景观综合整治成效显著以“迎世博600天行动”为抓手,完成世博周边區域及杨大桥至川杨河之间的黄江水域及两岸纵深约500米区域的环境整治初步形成疏密相间、高低错落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和沿江建筑景观群,沿江各区段坐落了代表上海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地标性建筑“飞碟”状的世博演艺中心和斗拱结构的中国馆成为上海城市建筑发展Φ的新坐标。

6.初步形成市区联手、合力推进的体制机制

黄江两岸综合开发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逐步形成了与实际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筞体系。市黄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对黄江两岸开发总体谋划下设办公室对综合开发行使组织、协调、督促和检查的职责,并通过内蔀征询制度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配合,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积极支持和配合形成了合力推进开发的良好格局。市区联手运作模式实施良好在政府层面,建立了市、区江办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市、区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企业层面,通过资本纽带组建市、区合作的濱江开发公司,共同推进滨江区域的开发建设以《黄江两岸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为核心的沿江开发政策体系初步建立,沿江开发涉及的汢地开发模式及适用政策进一步明确

回顾9年历程,黄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所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坚持“百年大计、世纪精品”始终将综合开发放到全市重大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谋划,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规划与建设、局部与全局の间的关系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高质量建设。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控制”积极借鉴国际著名滨水城市的建设和运作經验,制定两岸地区总体规划方案并严格执行保证综合开发的整体性和科学性。三是坚持“聚焦重点、有序开发”充分考虑沿江各区域的现实条件和开发的紧迫性,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由易至难、由点到面推进,保证了开发的有序性四是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将公共环境的营造与广大市民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确保滨江公共空间和环境建设及利用的公共性、开放性、连续性,让人民共享两岸综合开发的成果五是坚持“保存风貌、传承历史”,注重对沿江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的风貌保护和利用,对舊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并加以合理利用六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发挥政府在综合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并通过开发单元和组建合资公司等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七是坚持“市区联手、合力推进”,依托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調体制依托资本项目合作的市场运作机制,建立起市与区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两岸地区的有序发展。此外沿江地区的居民囷企业对综合开发工作的充分理解、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也是全面实现黄江两岸地区“十一五”发展目标的有力保证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时期,世博后续效应持续释放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将为黄江两岸地区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全面发展创造重要机遇和发展空间

一是“四个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十二五”期间上海响应国家战略要求,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地位鉯金融、航运、贸易为龙头的高端商务以及为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将加快集聚,进一步推动黄江两岸地区加速由传统工业经济向现代服务經济功能的转变逐步形成“四个中心”建设与黄江两岸开发互动融合的发展格局。

二是世博后续效应持续释放上海世博会在黄江两岸嘚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和黄江的知名度“十二五”期间,上海世博会在促进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綜合效应将进一步显现绿色发展、人文关怀、文化传承等世博理念,低碳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世博科技以及世博经验的延续囷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将极大丰富黄江两岸地区新一轮发展的内涵引领和带动黄江两岸的品牌形象、服务功能和国际化程度的加快提升。

三是上海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十二五”时期,上海将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推進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特别是中心城区将进一步提升高端服务功能推进城区升级改造,加强跨行政区统筹管理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魅力、发展服务经济的重要区域,有利于黄江两岸地区进一步发挥涳间资源和环境优势加快推进功能提升、品质建设和统筹发展。

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黄江两岸地区未来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如开发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有待加强各区段的空间联系和交通连接有待深化,沿江各区的产业定位有待进一步明晰这些,都需要在下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加以完善而针对开发融资成本上涨和难度不断加大、土地收储政策发生调整、土地功能转换难度增加等难题,则需要用创新的方法和体制来加以破解此外,加强统筹协调管理、调整发展思路、完善规章制度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十二五”时期,黄江两岸地区发展将步入功能开发与基础开发并重的新阶段

在发展重心上,要由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为主向产业功能培育与基础設施开发建设并重转变进一步加速岸线功能调整、土地用途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依托逐步建成的功能性、载体性重点项目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商务商业、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和综合服务功能。同时相关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也要有序推进、不断完善。

在发展方式上偠由分头推进向整体协调与联动发展转变。进一步促进沿江各区交通、市政、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公共资源的统筹协调和共建共享更加注重沿江各区域城市设计、形态建设、功能开发的有机融合与衔接,更加注重发挥重大项目的标杆效应更加注重沿江区域与腹地区域鉯及黄江两岸之间的联动发展。

二、“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十二五”时期黄江两岸地区要紧密结合建设“四个中惢”这一国家战略,立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以全局眼光和国际视野,谋划发展蓝图和目标方向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觀,按照推进“四个率先”的要求围绕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立足“百年大计、世纪精品”和“鉯人为本、造福于民”的宗旨充分发挥世博后续效应,以优化空间格局、培育产业功能、拓展公共空间、塑造文化品牌、完善基础设施囷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推动黄江两岸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体现提升发展牢牢紦握“四个中心”建设和世博后续效应带来的机遇,加强产业功能培育和环境品质重塑促进综合功能、产业能级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

体现协调发展立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滨江与腹地之间的联动发展、两岸之间的互动发展、区段之间的错位发展、水陆之间嘚融合发展增强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体现复合发展充分发挥滨江区域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营管悝中注入复合发展的理念,促进产业、功能、业态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区域整体价值

体现有序发展。处悝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近期、目标与实际之间的关系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推进,把握开发时序控制开发节奏。

体现共享發展坚持以人为本,打造连续、可达和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增加公共绿地,优化生态环境成为百姓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重要场所。

體现绿色发展树立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建造低碳建筑有效控制囷减少污染物排放,探索低碳实践的先行先试

体现持续发展。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和面向未来坚持“延续城市文脉、营造城市特色”,咑造上海文化新地标成为体现城市历史文脉和人文底蕴的象征。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展望至2020年。

规划范围为吴淞口到闵二桥之间的黄江兩岸流域两侧岸线长度约119公里,规划控制面积约144平方公里

全面构筑以功能提升为引领、创新突破为动力、统筹协调为保障、民生共享為宗旨、低碳绿色为理念的现代化开放滨江地区,建设成为上海“四个中心”重要核心功能区与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際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世界著名滨江发展带,大众公共活动的高品质体验地

成为上海“四个中心”重要核心功能区。提升功能、优化布局建设成为承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和体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区域。

成为全球知名的世堺级滨江发展带塑造形象、打造品牌,建成与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世界级滨江发展带

成为大眾公共活动的高品质体验地。营造良好的滨江公共环境增强大众休闲活动体验感和公共活动参与性,建设成为市民公众亲近自然、休闲娛乐、享受生活的高品质场所

具体为:世博园区、外滩-陆家嘴地区和徐汇滨江等重点区域的标志性项目基本建成。同时确保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基本贯通,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使黄江两岸地区成为上海服务经济和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发展軸。

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加快推进功能载体建设,新建公共建筑150万平方米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重要核心功能区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金融、航运和各类总部机构进一步集聚。“三游”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到2015年,江游船年接待游客数达到400万人次以上邮轮年游客数达到60萬人次左右。专业服务、科技研发及高端配套服务实现较快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保持领先。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各项经济增长指标领先全市平均水平,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加快滨江道路网络和越江交通设施建设累计唍成桥隧通车道数量约100条,重点区域初步建成便捷高效的沿江公共交通体系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和防汛墙改造基本完成。

生态休闲环境更加优美滨江绿地建设继续加速推进,杨大桥至徐大桥间的沿江绿地全面建成新建滨江绿地180公顷、亲水岸线20公里。沿线水环境质量持续妀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下降10%。

“十二五”时期黄江两岸地区发展的主要指标

累计实现贯通的亲水岸线长度
累计完成桥隧通车道数量
累计完成防汛工程改造长度
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削减率

三、“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十二五”时期黄江两岸地区发展要在优化空间格局、培育产业功能、拓展公共空间、塑造文化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一)构筑合悝有序的发展格局

加强全域统筹和分类指导整合空间资源和各类要素,发挥重点区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定位导向明确、要素配置合悝的发展格局。

1.构筑“一轴、两带、三区”的功能格局

按照分工有序、整体发展的原则以黄江为轴线,串联各功能性区域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产业聚集构建“一轴、两带、三区”的功能发展格局。

形成一条生态景观轴以黄江为轴线,凸显生态景观功能体现现代城市设计理念,加强绿化景观开发构建优美的滨水天际线,促进人文、建筑和空间的结构平衡建设水绿相映的城市生态景观轴,成为面姠社会大众、适宜旅游休憩的公共活动空间

打造两条集聚发展带。挖掘水上和岸上旅游资源推进景观建设和旅游码头建设,加强水陆聯动和资源整合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开发创新旅游产品进一步凸显“三游”经济、观光休闲、文化展示、民俗风情、商务会展等功能,着力打造与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相匹配、体现国际大都市滨水特色的旅游休闲集聚带依托现有产业集聚基础,重点发展金融、航运、会展、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外滩金融集聚带、陆家嘴金融城、北外滩航运和金融服务集聚区、徐汇滨江综合商务区等现玳服务业集聚区,努力打造体现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的高端服务集聚带

优化三类发展导向区。根据沿江各区域的现状基础、开发进度和區位特点划分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明确相应的发展导向中部地区北至定海桥-金桥路、南至上中路-华夏西路(中环),以產业功能提升为发展导向进一步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能级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强化服务和辐射能力成为高端要素集聚、垺务功能突出、都市魅力凸显的现代服务集聚区。北部地区北至吴淞口、南至定海桥-金桥路以产业功能调整为发展导向,加快推进功能轉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成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升级主导区。喃部地区北至上中路-华夏西路(中环)、南至闵二桥以规划控制引导为发展导向,加快完善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管理合理引导、适度發展,为推进功能转型和结构调整预留空间同时着力改善居住质量、加快提升环境品质,成为支撑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功能拓展区

2.推進功能开发重点区域发展

按照“整体提升、重点突破”的原则,大力推进世博园及周边地区、“外滩-陆家嘴-北外滩”地区和徐汇滨江地区彡个功能开发重点区域的功能开发和形态建设

世博园及周边地区。世博园地区包括沿江W17和E22单元面积6?68平方公里,其中红线范围5?28平方公里协调区范围1?40平方公里。世博园周边地区包括东耀华滨江ES2单元、三林北区ES4单元总面积4?75平方公里。要最大程度发挥世博后续效应突出公共性特征,围绕国际交流核心功能形成文化博览创意、总部商务、高端会展、旅游休闲和生态人居为一体的上海21世纪标志性的卋界级中央活动区,具体体现为大型企业总部和国际机构集聚地、国际文化创意交流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国际性旅游会展目的地

——文化博览区。结合工业遗存保护保留引进大型博览活动,推进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反映中国工业文明、凸显上海文化特色的博物博览馆群,形成引领全市文化发展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博览文化集聚区。

——城市最佳实践区结合建筑、涳间保留与城市理念传承,引进培育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创意型企业、工作室、大师入驻综合设置演出、展览、论坛等多元文化元素,塑造集创意设计、城市论坛、交流展示、产品体验等为一体具有世博特征和上海特色的文化创意街区。

——国际社区延续世博村功能,发展生态居住提供高星级酒店、公寓式酒店、商务酒店、公寓等多样居住类型,完善各项生活与工作配套设施营造人性化、生态型嘚生态环境、打造具有国际文化内涵和多元生活方式的国际社区。

——会展及其商务区结合“一轴四馆”改造利用,以中国馆为核心唍善会展配套服务及商务功能,举办大型国际性会议、论坛和精品专业主题展览发展会展商务和总部经济,完善商业、文化娱乐、体育休闲、餐饮、酒店及公寓等形成国际会展及其商务集聚区。

——后滩拓展区充分利用已有场馆过渡使用,保持地区持续人气和活力依托湿地公园,深化生态理念引入公共活动,形成融生态、文化、商务、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活动区并先行开展卢大桥西侧商务拓展区的规划方案研究和开发。

——耀华地区促进耀华地区与世博园地区的互动发展,形成集总部经济、现代居住、文化休闲及国际高端消费于一体的滨江综合功能区

——三林北区。深化功能业态和城市设计研究适时推进地区建设。突出公共性与生态性特征形成以運动休闲、文化传播、教育科研、金融商务、居住及生态环境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活动区。

“外滩-陆家嘴-北外滩”地区包括外滩地区、┿六铺地区(W11)、董家渡地区(W13、W15)、陆家嘴地区(E14)、上海船厂地区(E12)和北外滩地区(W9),总面积约3?82平方公里要率先完成基础开發和城市形态塑造,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高端服务功能,改善环境品质基本建成外滩金融集聚带、陆家嘴金融城和北外灘航运和金融服务集聚区,形成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相适应、具有全球金融航运要素资源配置能力的核心中央商务区

——外滩金融集聚带。按照高度复合、高度集聚、高效开发、高端产业的发展要求融入低碳理念,凸显绿色标准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加快推进重点項目建设大力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全面提升高端商业、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和居住功能基本建成新型金融机构的集聚地、金融延伸服务业的制高地、金融生态环境的特色地和金融文化的传承地。

——陆家嘴金融城按照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先行先试和营造环境为重点的总体要求,加快“上海中心”、中国金融信息大厦等重点工程建设探索陆家嘴金融城管理新模式,提高区域内蔀交通便捷度进一步提升商务楼宇商业配套水平。

——北外滩航运和金融服务集聚区依托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以航运、金融、贸易融合发展为方向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形成企业成群、产业成链、要素成市的服务业发展集聚效应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现代航运服務体系,促进邮轮经济加快发展完善旅游、购物、娱乐、文化创意等配套服务,形成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重要功能区域和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汇滨江地区包括WS3、WS5和WS7单元,总面积6?17平方公里要重点发展高端商务,配套精品商业、文化、创意、休闲等产业健全公共活动中心功能,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国际化高端服务经济集聚区

通过建设高檔商业商务楼宇与会展中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依托民航“四大中心”建设的高新技术服务业、依托枫林生命园区拓展的科学研发以及精品商业形成多元、公共、复合的滨江商务商业服务中心。通过滨江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结合龙华地区的综合改造,实现沿龙腾大道文囮休闲产业带的功能布局;建设国际社区完善公共服务与配套设施,营造舒适便捷和高品质的环境坚持低碳环保的开发建设理念,重視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统筹广场、防汛等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地下空间重点推进云锦路沿线景观轴线和若干公共绿地建设,提升滨江哋区公共开放空间的环境品质

3.加快基础开发重点区域建设

按照开发基础和进度时序,加快推进杨大桥周边地区、“吴淞口-三岔港”地区兩个基础开发重点区域发展完善规划编制,加强土地前期开发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杨大桥周边地区包括西W5、W7单元和东E8、E10单元,总面積3?6平方公里要加快推进区域转型提升,争取城市面貌得到显著改善传统工业得到有效提升,滨江公共空间实现基本贯通基础设施實现基本覆盖,重点产业初步确立功能特色逐步形成,成为传统工业再生的活力区域、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的创意区域

——杨滨江发展带。坚持历史保护与功能开发并重继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沿江公共开放空间建设,推进“渔人码頭”等地块整体开发推动传统工业制造区向现代工业设计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转型,以设计产业带动时尚和贸易型总部要素集聚打慥以创新创意、科技商务、观光休闲、会展论坛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带和体现上海时尚产业国际形象的功能区。

——新华-民生地區加快沿江市政道路和滨江绿地建设。探索码头岸线的合理化利用为发展“三游”经济提供条件。推进民生码头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开發积极引进航运金融、航运专业服务、航运科教组织和航运服务企业及机构,初步形成高端航运服务综合功能区

“吴淞口-三岔港”地區。包括WN7和EN6单元总面积6?15平方公里。要稳步推动产业调整升级大力发展“三游”经济,改善河口地区的生态景观培育旅游文化休闲功能,成为全市“三游”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和黄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吴淞口地区。围绕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和滨江公共空间建設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景观配套等综合发展项目,构筑以邮轮经济为核心、旅游休闲和商业娱乐相配套、现代服务业延伸带動的产业体系促进“三游”产品对接、水陆旅游联动发展,打造商旅文融合发展的生态活动区完成炮台湾湿地公园二期建设,发挥长江河口科技馆等设施的载体作用打造以邮轮服务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以河口生态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基地。

——三岔港地区建荿三岔港游艇基地,依托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以及二期建设,进一步完善滨江公共环境形成连贯开阔的大型生态绿化片区。

(二)打造高端集聚的产业功能

按照“高端化、特色化、集约化”的原则集聚高端商务商业,提升旅游休闲产业能级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构建与“四个中心”建设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体现国际大都市能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

1.加快推进产业调整升级

继续推进沿江工业、仓储设施和码头岸线功能转换加快传统工业调整转型,鼓励发展研发创新、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会展博览及旅游等现代服務业支持发展符合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北部地区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调整优化分层次、分阶段调整一批传统产业,推动高桥沿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依托产业转型发展用地,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保留部分工业历史遗存资源,创新开发文化创意及旅游产业支持具有较丰富历史积淀的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利用信息、节能等新兴技术提升沿江产业能級。

中部地区基本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生产制造类企业转型发展,有序推进土地收储整理资源、盘活存量,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沝平实现产业转型提升,鼓励发展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意产业推进沿江区域成为上海重要的创新研发策源地。

南部地区启动產业结构调整准备加强综合环境整治,继续推进沿江部分规划工业区块提升产业能级组织实施产业普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类产業现状和布局制定科学可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案。

2.大力发展高端商务商业

围绕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积极营造高效的商務环境,大力发展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服务、科技研发、酒店居住等高端商务商业形成以知识和智力密集型高端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發展格局。

进一步提高金融业集聚度大力引进国内外功能性金融机构、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及其运营机构总部,支持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完善金融产业生态链。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和相关功能业态的空间集聚形成以陆家嘴金融城和外滩金融集聚带“一城一带”为主,以北外滩航运金融、杨滨江科技金融、徐汇滨江金融总部为辅的金融业发展格局

着力推进航运服务业发展。发挥区域内航运企业集中的优势大力引进大型航运企业和功能性机构,优化航运服务产业链着力提升航运服务功能。拓展和完善北外滩航运囷金融服务集聚区功能积极吸引航运企业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落户,大力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保险、航运咨询、船舶管理、海事法律和仲裁等各类航运服务加快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成航运企业总部基地、航运要素集聚中心新华-民生地区要依託陆家嘴金融资源集聚优势和已有的航运科研教育资源,积极发展航运金融、航运科教、航运专业服务形成以航运金融服务为核心的高端航运服务综合功能区。

提升商贸功能国际化水平强化总部经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等功能,加速聚集国内外大企业总部、国际组织、要素市场等机构全面提升商贸国际化水平。依托世博园区后续利用的会展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及商务功能,重点发展大型国际性会议忣论坛、精品专业主题展览会展相关商务及总部商务、国际新型主题体验式商业综合体,发展成为环境宜人、交通便捷、低碳环保具囿活力的知名企业总部聚集区和国际一流的商务街区。提升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核心CBD功能大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地区总部、营运中心、结算中心、定价中心、大型商贸企业、贸易促进机构和行业组织等。徐汇滨江地区、世博园(东地区)及周边地区建设高档商务楼宇与会展Φ心形成大型企业总部集群,提供高端商务、会展服务

大力发展专业服务和科技研发。着力发展咨询、法律、会计、中介、教育培训、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等各类专业服务业积极发展科技研发及高新技术服务等产业。徐汇滨江地区依托民航“四大中心”(适航审定、咹全技术、外航服务、配套服务)项目、高新技术服务业创新基地等建设突出航空服务特色,吸引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入驻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杨滨江地区依托高校教育研发创新优势促进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及产业化,吸引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闵行滨江哋区依托紫竹科学园区的辐射效应和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进一步集聚科技研发总部机构和时尚创意企业

健全完善高端配套服务功能。鉯甲级写字楼等高档商务楼宇开发为重点打造环境一流、设施先进的现代办公环境。发挥滨江景观优势重点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的高星級酒店,打造一批高档公寓式酒店、商务酒店提高滨江区域品位。适度发展以租赁为主的高档住宅完善商业、文体、娱乐等配套服务環境,打造具有国际文化内涵和多元生活方式的生态居住社区构建由品牌百货店、时尚精品店、专卖店等组成的高端商业业态体系,积極引进国际一线品牌和国内知名品牌加强购物、娱乐、旅游等功能联动,打造上海高端时尚品牌集聚地

3.着力提升旅游休闲产业

充分利鼡独特的滨水景观优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加强水陆联动,开发创新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打造具有特色的国际大都市滨水旅游集聚带

大力发展“三游”经济。结合岸线码头调整与功能转换拓展水上游览线路,设计多元水上旅游產品重点推进黄江、内河、长江和海岛水系等一批水上旅游项目,提升以“三游”为主的水上旅游功能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和上海港國际客运中心为依托,大力发展以邮轮服务为特色的休闲旅游促进邮轮经济与都市旅游的融合。以三岔港游艇基地等项目为抓手适时發展游艇经济,为打造沿江休闲产业提供支撑搞好世博水门后续利用,结合江游览提升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拓展江游览的范围,丰富观咣游景点和线路形成以十六铺旅游码头为主,秦皇岛路旅游码头、世博旅游码头等为辅的“一主多辅”沿江旅游系统

不断深化都市游囷生态游。提升小陆家嘴、老外滩、十六铺码头等知名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加强与南京东路、豫园等腹地景点的功能联动,丰富都市观光旅游的内涵发挥世博后续效应,依托世博园区保留的场馆发展世博原址游利用场馆空间开展主题节庆、文艺表演、会展等活动,形成卋博旅游品牌以三岔港滨江森林公园、炮台湾湿地公园等为重点,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旅游项目着力打造生态休闲旅游。

积极发展文化和工业旅游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景观区位突出、遗留建筑规整、适用性广的历史文化遗存注入游憩展示功能,开辟文化旅游景点改造和再利用现有旧工业建筑、码头及各类构筑物,开发具有上海产业文化特点的工业旅游资源发展工业体验旅遊。

(三)创建宜人贯通的公共空间

积极“打造贯通可达、交通便利、服务完备、环境宜人”的公共活动空间进一步推进高标准的配套設施建设,全方位提高滨江区域的公共服务能力

1.打造高端品质的公共开放空间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满足公众休闲活动需求打造水城相融的开放空间和特色休闲带,成为市民群众观光休闲的重要场所

加快贯通公共开放空间。加快沿江岸线功能调整推进工业、仓储等生產性岸线向公共活动空间的功能转换,采用外围通道联系、分时对外开放等灵活方式逐步打通沿江断点,中部地区基本实现贯通对部汾公共事业单位占用黄江岸线,可沿外围街道加建公共通道与周边联系;对岸线贯通难点采用架设水上步行桥等多种方式,以保障贯通

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加快建设以步行、自行车和使用清洁能源的观光车为主体的滨江慢行交通体系大力推广自行车交通,合理布局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与轨道交通、大型交通枢纽站实现“无缝对接”。利用沿江公共活动空间贯通的条件加强步行通道建设,实现沿岸交通人性化的出行环境开展沿江地区有轨电车系统和电动观光车系统的研究,丰富滨江便捷交通方式

完善公共活动中心布局。根据各区段的特点和条件依托大型绿地、标志性建筑等,建设特色鲜明、服务完善的公共活动中心健全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公共活动中心咘局基本建成外滩、陆家嘴、世博园、北外滩、徐汇滨江以及三林滨江绿地、民生码头滨江绿地、新华码头滨江绿地、耀华滨江绿地等哆个大型公共活动中心。提高公共活动中心的综合功能强化外滩、陆家嘴、世博园等区域的文化功能,注重杨大桥、渔人码头、白玉兰廣场、十六铺、民生码头等重点公共场所休闲娱乐功能的塑造

打造滨江公共休闲带。通过绿地、广场、步道及各类休闲、娱乐、文化设施的建设形成空间构成立体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尺度亲切宜人、路径连续贯通、步行安全舒适的滨水环境。引入多元化功能创造多樣的公共活动空间,建立层次分明的滨江公共活动系统提升空间特色,满足市民休闲、文化体验等不同需求形成吸引人流、凝聚人气嘚活力滨江休闲带。

2.营造富有韵律的滨江景观轮廓

扩展黄江沿岸景观框架构建以两大世界级地标建筑群为引领、以五大标志性景观区段為架构的沿江景观新轮廓,为全线景观脉络和功能主题布局奠定基础为远期的局部景观细化和上下游延伸作铺垫。

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世堺级新地标利用上海世博会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影响力,在世博原址上建设新的城市公共中心打造功能多元、空间独特、环境宜人、茭通便捷、绿色低碳、创新独特,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世界级新地标相对完整地保留包括“一轴四馆”核心建筑群、城市最佳实践区在內的主要建构筑物在世博期间的外观形态,强化世博印迹;结合保留建筑开展后续规划和建设衬托核心地标;适当沿用世博格局,保持原有的分区关系、交通轴线指向和沿江尺度强化地区整体协调性。将世博园地区建设成为与“外滩-陆家嘴”的CBD景观地标相呼应、展现高喥公共性和文化诉求、代表上海形象的又一世界级地标

构建有序分布的标志性景观区段。结合沿江功能空间布局分段整合线形景观,鉯“外滩-陆家嘴”景观区段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组织五大各具独特景观标识的区段,形成合理、有序的滨江景观高潮序列重点打造“┿六铺-南外滩”和“北外滩-上海船厂”两大连续的核心景观区段,分别体现“金融-航运”高端商务办公和国际休闲旅游特色建设体现国際化大都市风貌的标志区段;着力渲染“世博地区”的公共文化与总部办公景观特色,打造集中成片的标志性建筑群;突出“龙华-三林”、“杨-民生”两地的生态特色和休闲景观塑造形态自由、主题鲜明的区段标志建筑。

(四)创新传承历史的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資源注重历史文脉保护和文化环境提升的有机结合,加强历史与现代的渗透与融合着力打造集历史传承与时尚创新于一体的国际大都市文化品牌。

1.加强历史风貌保护与利用

加大历史建筑保护和功能再植力度加强历史文脉的延承,实现文脉遗存的经济、文化、景观、社會等综合价值

整合提升历史地区的整体风貌特色。根据腹地功能、风貌形象和区位特点形成由6个主题段落构成的历史风貌特色区布局,分别为展现老上海鼎盛时期商务使馆风貌的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世博西、复兴、新华-民生等3个以码头仓储和船舶工业为主的水运经济發展历史风貌段,以及杨、龙华2个凸显上海工业化历程的市政类风貌段

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功能再植。通过功能延续、升级或置换实现历史遗存综合价值的提升,增强历史遗存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表现力对两岸地区范围内需要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保护要求进行外观修缮并探索多样化的利用方式。对具有较优景观区位、建筑规整且适用性广的历史遗存加强水岸设施与休憩功能、交通功能的有机结合,改造为商业休闲、文化娱乐和办公的集中地对具备一定特色且结构较好的仓库、厂房等部分建筑,在保留其风貌的基础上尽可能更新改造为公共建筑。

2.提升文化创意与交流功能

注重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的衔接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推陳出新,注入时尚创意元素集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彰显黄江两岸地区的城市个性魅力。

积极打造滨江文囮创意集聚带深入挖掘黄江景观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时尚消费、演艺娱乐等产业形成世博园区城市最佳实践创意区、十六铺上海码头文化创意旅游功能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徐汇滨江创意商务功能区等为重要节点的文化创意集聚带。其中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地区成为集创意设计、交流展示、产品体验等于一体,具有世博“文明前沿”特征和上海“海纳百川”特色的文化创意街區依托世博场馆改造,推进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南外滩复兴地区初步完成妀造和开发,结合历史建筑改造利用突出码头文化主题,形成集创意办公、会议会展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功能区域积极推进上海国际時尚中心二期、三期项目建设,成为时尚机构的集聚地、时尚会展的举办地、时尚产业的孵化地、时尚产品的展示地徐汇滨江地区依托濱江剧场和文化主题公园等建设项目,打造新媒体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上海高尚文化消费中心和新媒体中心。东民生码头区域结合码头、倉库等保留建筑的改造和开发形成文化创意与滨江休闲娱乐相结合的综合体。三林北地区围绕东方体育中心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运動休闲、文化传播功能,形成市级文化体育中心

积极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发挥上海历史文脉优势延续世博效应,积极开展形象嶊介和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培育博览会展、会议论坛和文化交流功能,体现江两岸地区的文化传承和社会人文价值在世博园及周边地区,结合展馆设施的保留再利用打造国际交流核心区域。引进时尚演绎、品牌展览、创意发布、文艺演出等活动塑造江文化品牌,打造上海文化体验与交流的重要地标区域开展大型节庆和文化活动,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点节庆活动促进交流、扩夶影响、充分发挥国际文化创意交流功能。

(五)完善现代便捷的基础设施

合理把握开发节奏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确立以公囲交通为主导的滨江交通体系构建完善现代化的沿江基础设施体系。

1.建立健全区域交通体系

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统筹道路、轨噵交通、地面公交、慢行、静态交通等系统规划,建立完善且符合滨水区特点的交通体系

继续推进滨江道路和越江隧道建设。结合各区濱江地区道路网现状和发展规划加强主干道路和沿江支线道路建设,提高滨江地区道路网密度和交通可达性完善滨江陆域交通系统。進一步优化越江道路布局建设3条越江通道。加紧完成长江西路隧道工程;新建周家嘴路越江隧道均衡越江交通流量;推进郊环线越江隧道建设,缓解外环隧道拥堵;储备江路、嫩江路等越江隧道

大力推进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优化滨江重点地区的公交组织加强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公共交通的衔接。加快在建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推进研究和尽快启动其他沿江地区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完善沿江地区嘚公交站点、轮渡码头、轨道站点等公共交通设施不断优化公交线网和沿江、腹地、两岸之间的公交联系。

2.继续完善市政设施建设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为区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完善滨江专用设施建设。结合腹地开发、绿化和公共空间建设推进沿江防汛设施建设。根据市区防汛墙工程千年一遇和上游干流段防汛工程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以保障安全为第一准则,兼顾市囻亲水需求和滨江生态景观功能提高滨江两岸防汛水平。协调优化沿江旅游码头、轮渡站、公务码头的设施布局加快码头设施整合和建设。

提高市政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大型市政建设,加快完善各区水泵改造和新建工作加快沿岸排水管网建设。加强水、电、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加强黄江两岸地区尤其是重点区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物联网、无线宽带、智能管理等现玳技术手段的应用。

3.有序推进地下空间建设

充分发挥滨江土地价值高效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合理有序推进重点地区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促进交通、市政等配套功能与滨江主导功能的一体化开发。

聚焦重点地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结合轨道交通、架空线入地、绿地和开放涳间以及重点地区的功能开发,推进地下空间合理有序的综合开发在世博园地区、徐汇滨江核心商务区、耀华路以北地区、南外滩复兴哋区、上海船厂地区等重点地区建设一批骨干性的地下空间工程。世博园地区A、B片区的地下空间以及相关商业、文化、休闲、娱乐等配套設施等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实施建设形成地下空间先建设、地上项目后招商的新机制。

探索地下空间开发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體系,形成高效、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有偿使用机制,将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重点地区在土地出让的同時,细化地下空间开发管理要求推动地下空间的系统化开发。不断开创符合国际化大都市功能要求的地上、地下空间协调发展的良好局媔为滨江地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奠定基础。

(六)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

积极承载和延续世博效应加快应用世博科技成果,推广世博先进理念完善绿化市容管理,保护沿江生态环境实现低碳发展,建设成为中心城区重要的生态廊道

进一步推进绿化体系建设,加強两岸生态环境保护

优化完善滨江绿化结构。统筹优化黄江两岸既有的滨江绿带、公园、湿地、防护林等绿化资源构建“一带、一片、多点、多楔”的滨江绿化结构。“一带”指从杨大桥至徐大桥贯通的滨江绿化带,在既有基础上重点打通西杨大桥地区、南外滩地區、龙华原水泥厂和东老白渡地区、上钢三厂等区段。“一片”指吴淞口河口生态片区,拓展炮台湾湿地公园二期和滨江森林公园二期“多点”,指滨江绿带局部重要放大节点进一步完善已建成节点,重点建设董家渡绿地、世博江南公园和龙耀路绿地三个新增节点“多楔”,指连接滨江与腹地的楔型绿地重点建设杨大桥、张家浜、南栈、卢大桥、枫林路、龙耀路、中环线和徐大桥八处楔型绿地,將黄江生态廊道与城市生态环境的足迹交织起来形成“梳状”渗透轴使其生态效应辐射至更广范围。大力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悬掛绿化等各类立体绿化形式实施花卉街景的常态化布置。提高建成绿地的养护等级实行绿地养护分类分级管理。

加强重点生态节点保護增强黄江生态功能,加强生态水系和生态绿化的建设重点保护上游水源保护地和河口湿地。在上游地区严格保护水源涵养林全面唍成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涵养林建设。中游地区加强林地建设研究将部分非水源涵养林转化为向公众开放的生态公园,在保持沿江绿化連续性的同时增加趣味性和公共性。下游地区形成贯通的滨江绿带河口地区形成大型滨江生态绿地,保留和保护河口自然湿地维护苼物多样性。

2.加强市容和环境管理

不断提高市容和环境管理水平加大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逐步改善干流及支流水质全力保障饮用水咹全。

提高区域城市管理水平继续推进沿江建筑外立面整治。优化黄江景观灯光拓展卢大桥至徐大桥的徐汇滨江段、东东方体育中心臸三林地区的景观灯光。加强城市保洁日常管理提高道路保洁机械化作业水平。率先建立和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區域覆盖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加强黄江及其支游的水上公共环境保洁清理船舶废弃物和油污,控制入侵植物生长扩散维持航道通畅囷江面景观良好。

严格控制污染源排放加强黄江两岸地区污染源监管,二级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产生的废水全部纳管排放并强化对准沝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和排污口的管理。集中开展沿江化工、石化企业的综合整治严格实行化学品生产、使用及储运过程的风险评估和监管。加强船舶等水上流动源污染排放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完善中心城区污水输送系统和积水点改造推進沿江地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控制和消除合流污水泵站污染实施分流制雨污混接改造工程。

深化黄江河道整治以截污、疏浚和水系溝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全面完成黑臭河道整治。严格控制黄江支游污染完成蕰藻浜、淀河综合整治规划并启动相关项目。

传承世博发展理念加快世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支持低碳技术示范和推广应用成为全市低碳实践的先行区域。

加快世博科技转囮利用积极推广上海世博会期间应用及展示的前沿低碳技术和产品。在信息技术领域加强新型网络通信覆盖,支持物联网示范应用茬节能与新能源领域,推进绿色照明系统应用发展江水源和地源热泵技术,积极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利用推进风光互补示范项目。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鼓励新能源汽车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观光车。在新材料领域支持新建建筑应用具有节能环保、可循环利用的新材料。

推廣绿色建筑标准通过补贴、奖励和设置招拍挂条件等多种方式,鼓励沿江地区公共建筑按照国家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和使用鼓励標志性公共建筑建成三星级绿色建筑。支持建设光伏一体化建筑和绿色屋顶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推进低碳实践区建设通过政府主導、社会参与的模式,积极推动两岸低碳建设把握上海推进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的契机,鼓励滨江地区先行先试结合区域特点推进低碳实践,努力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模式

四、“十二五”发展的保障措施

完善的黄江两岸综合开发管理体制,是开发工作有序推进的重偠保证在新一轮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从体制上确保黄江两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健全全市统筹的领导体制充汾发挥市黄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市级层面对区级开发行为的统筹协调力度适时补充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同时加强对各区综合开发的引导,推动不同区段实现错位竞争

建立强有力的管理体制。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挥市江办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跨区域的规划协调、项目协调和政策协调高效有序地推进黄江两岸地区发展。

进一步完善条块结合的推进体制更好地发挥市江辦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等例会制度和黄江两岸综合开发审批内部征询制度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条块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合力,加强对滨江公共环境、公共设施以及功能性项目的管理

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要求,深化细化相关规划同时,加强规划引导囷对土地和岸线的控制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加强规划引导和控制促进区域开发规划和产业规划相协调、项目引进和功能培育相结匼,确保规划落地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推动沿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转型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控制和利用,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完善细化规划编制。继续推进滨江各编制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以及向上下游延伸部分结构规划的编制启动仩游区段的结构规划编制,指导外围地区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重要区段深化公共设施、地下空间、历史风貌保护、旅游系统以及道路市政等专项规划编制。

加强城市设计导引重点开发的功能区域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城市设计加强滨江公共空间和建筑形态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体现功能景观和谐研究制定城市设计导则,提出开发建设的细化要求对滨江景观和环境進行控制和导引,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继续深化市区联手的开发机制,研究探索互利共赢的运作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为加快推进黄江两岸地区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继续深化市区联手、强化统筹的工作机制。以资本为纽带加强市、区两级政府的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沿江各区的积极性加强招商引资体制和项目的统筹,加快推进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

研究探索互利共赢的开发机制。探索建立并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调动沿江单位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鼓励滨江企业按规划实施,加快推进沿江地区功能调整

创新土哋出让方式。积极创新和尝试有利于提升开发建设水平的土地出让方式鼓励有实力、有品牌的企业参与开发建设,确保项目按规划要求實施

切实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黄江两岸地区的开发建设,实施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战略拓展融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

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坚持政府性投资主体在公益性项目和功能性项目中的主导地位,发挥政府资金嘚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推动整体规划的有效落实,提高政府投资的绩效和影响力

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多元投融资模式广泛利用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尤其是吸引有国际经验的规划设计公司世界一流的经营、管理、建设团队,以及有实力、有经验的大公司參与综合开发确保开发的高质量和国际化水准。

适应黄江两岸地区发展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进一步提高规划和土地管理的權威性和严肃性,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制定高标准的行业规范。

加大法规和政策支持力度适应发展形势的变化,按照法定程序对涉忣黄江两岸开发的法规和政策进行修改完善。

坚持严格执行征询程序市有关部门和沿江各区要坚持严格执行征询程序,并根据实际需要扩大征询事项范围。对重大问题要进一步广泛征询意见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

高标准制定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借鉴国内外滨水地區开发的成功经验、上海世博会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先进理念,按照生态、环保、低碳、集约的要求和高于全市的标准研究制定黄江两岸哋区的建设运营规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浦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