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对外来工子女在深圳读书上私立学校有补贴吗/

外来工子女持教育券 每年可获补贴五六千
  
08:59      【字号:  】
深圳是移民城市,外来工占很大比例。由于户口在老家,他们的子女上学成了问题。
公明中英文学校学生展示“教育券”。资料图片
  深圳是移民城市,外来工占很大比例。由于户口在老家,他们的子女上学成了问题。如何让外来工子女获得公平的教育权、如何科学地分配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的教育资源,是深圳需要解决的一个民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光明新区走在了前面。学年,光明新区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吃螃蟹的”,他们率先试行“教育券”制度。事实证明:这步棋,走对了。
  劳务工家庭得实惠
  光明新区成立5年来,经济年均增速达25%,位居全市第一。年经济总量从成立之初的13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00亿元,5年翻了近两番。经济规模的扩大,也促使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新区教育资源紧缺现象凸显。
  在实行“教育券”制度之前,由于公办学校学位有限,那些无法就读公办学校的孩子只能转而就读民办学校,一学期交两三千元学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也得支付数万元费用。许多家长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读书,成为留守儿童。
  2011年7月,光明新区试行“教育券”制度后,符合义务教育双免(免学费和课本费)学生家长可以申领教育券,如果他们入读民办学校,可用教育券抵扣学费,小学生每年5000元,初中生每年6000元。若选择收费标准低于政府补贴标准的民办学校,教育券余额不退。若选择收费标准高于政府补贴标准的民办学校,家长仍需补足学费差额。民办学校收回教育券后,再凭券向新区公共事业局申请经费。
  鉴于光明新区10所提供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里面,只有2所学校收费高于教育券面额的学校。因此绝大多数申领教育券的学生,仍享受了免费教育。截至2012年11月,光明新区三个学期累计发放5213张教育券,折合财政投入1376.55万元,这些实惠绝大多数由劳务工家庭获得。
来源: 深圳晚报  编辑: 张钊
1        
【】【】【】【】
| 财经新闻推荐北京农民工子弟学校乱象丛生
发布时间: 15:06:29来源:
  编者按:在北京,大量的农民工子女都面临着如何上学的问题。但是,公立学校名额有限,私立学校费用太高,费用低廉、入学门槛低的打工子弟学校就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家长学生有需求,但是,打工子弟学校在运营和管理中却困难重重,乱象丛生。
  央广网北京7月24日消息(记者李伟民 纪祥)据中国乡村之声 《三农中国》报道,智泉学校和其他的打工子弟学校一样,校园是租用的个人的农村院落。既然是租用,就离不开租期。
  秦校长:“我们当年03年底的时候是签了房租,15年,现在已经是第11年了。” 还有四年,智泉学校位于昌平区东三旗的校园就要到期。由于教育部门目前并没有出台针对此类学校在校园选址方面的政策和文件,因此,学校只能像一般租户一样,要么续租,要么离开。秦校长告诉记者,他现在也在考虑寻找新的校址,但是找了一圈,他只能发出这样的感慨:
  秦校长:“不续租我就只能搬。但是现在这个地太难租了,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了。”校园内没有光鲜的高楼,几间平房的教师,木质的门框已经腐朽不堪,然而,对这些学校来说,这片装扮简陋的土地,也已经是弥足珍贵。 在坐落在昌平区兰各庄村的东方红打工子弟学校,学校的陶校长同样在为他和孩子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发愁。他担心的,是拆迁。
  陶校长:“这个地方也可能面临拆迁,眼下也就是两年内,尤其现在找地方,很难找到,租金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没有合适的院子,没有这么大的空间了,国家又没有政策,说我再给你找一个地方。拆迁了我们肯定就没地方去了。”
  记者注意到,在昌平区,打工子弟学校一般都集中地铁沿线,租用平房院落,这里都是打工流动人群的聚居区,学校招生方便。一旦拆迁,流动人口可以选择租用楼房,但是学校就无法找到院子,而两位校长都说,如果搬到更远的农村里去,就将远离流动人群,学校找不到学生,同样是死路一条。 而且,新的校址需要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审批。北京市内各区县对审批的内容规定不尽相同,大致包括院落面积,硬件设施,卫生状况等方面。
  “你新找地方不容易,你能够得到政府批准,这样的地方更难。” 智泉学校的秦校长说,学校在创立之初,为了进行基础建设,已经借了大量的外债,如今再重新选址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 智泉学校在立水桥附近的分校区,以及东方红学校在昌平沙河的分校区,都已经因拆迁而被迫关闭。 另外,许多打工子弟学校生源质量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尽人意,学生并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东方红学校陶校长:“对公立学校的孩子来说,家庭就是学校,学校就是家庭,和外界接触得少;我们这里的学生呢,除了学校和家庭,和社会的接触还很多,因此管理难度要大得多。”
  智泉学校的秦校长说,这些孩子基础差,学习兴趣差,加上受到社会影响太深,在学校里不学习,经常闹事,让学校很头疼。
  秦校长:“留在我们这里的孩子呢,都是学习基础差,家长送回家不敢送的孩子。送回家怕他们失去管理,有问题嘛。都是一群学习兴趣、信心不够的孩子,他们不学习干什么,就找事。学校就得出面,今天找这个家长,明天找那个家长,大量的时间就都浪费在这上面了。” 记者采访了一位刚刚从东方红学校小学部毕业的同学小吴。他告诉记者,在学校,学习完全是看自己的“心情”,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处哥们儿”,交“兄弟”,“跟老大办事”,以及打架。
  学生:“老师管不管我不知道,反正我坐最后一排,上课就睡觉。我有时候看老师不爽了就不写作业。学习不好就跟大哥玩儿,谁给钱谁就是大哥。”
  记者:“这大哥什么来头啊?”
  学生:“就是一卖菜的。”实在无聊的时候觉得上学也挺好的。
  记者:“因为有这些朋友?”
  学生:“嗯。”
  记者:“没有这些哥们儿你还愿意上学吗?”
  学生:“不愿意。”
  智泉学校的陶校长说,因为这些孩子不愿意学习,不好管理,强迫他们学习课本知识总是发生冲突,学校于是在今年干脆成立了几个古典文化班,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无奈。
  “我们下学期准备分班,把那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一般教学进度的这些学生,我们可能对他们传统文化教育强度要加大一些。让他们多学一点这个东西,因为你逼他们做那个作业做不出来,天天打仗,所以我不让你做那个做那么多,你能做多少做多少,然后传统文化重新来,至少让他们在思想品德上能学习到一些东西。”
  教师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学校。因为待遇低,学校招聘新老师和留住老师都很难。北京昌平智泉学校秦校长算了一下,每学期招聘来的老师,能留下的不多。
  “现在两千一个月都很难招了。我们不是年年招,而是每个学期都招。不少年轻老师呆了一个学期,一年,觉得得到了锻炼,对市场也了解得差不多了,就跳走了。”
  频繁地换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和管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东方红学校的李老师告诉记者:“一个新的老师来了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一个比较经验丰富的老师,教的时间长了,咱们学生对这个老师适应了,学习起来也就稳定了。”
  东方红学校的学生小吴就说,自从换了英语老师,大家就不爱上英语课了。
  学生:“以前的老师喜欢,教我们两三年了吧,后来换了一个,我们就不习惯。”
  而且,校方反映,由于待遇低,招聘不到有经验的老师,年轻老师没有经验,给学校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多的困难。智泉学校的秦校长: “学生不好好听课啦,不好好写作业啦,年轻老师没有经验,我们待遇低招不到有经验的老师,老师和学生就会打嘴仗啦,不断地发生矛盾。”
  另外,秦校长还反映,学校教师虽然能够基本满足常规科目的教学,但是音体美这些素质课程基本就招不到人。
  秦校长:“你知道,音体美,学这个的孩子本身就烧钱,到这一看,一个月两千块钱,心理都接受不了。原来有一些老教师,不求回报的。他们走了以后,学校就很难聘到这方面的老师,只要一谈工资,一说大概多少,立马就跑了。”
  待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目前,打工子弟学校都属于民办教育系列,除了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每年可以得到北京市政府的一千多元的补贴以外,学校没有国家和政府的资金支持,所有日常运转费用要依靠学校的学费收入。但是,打工子弟学校面对打工人群,收费无法过高,学费一般都是一个学期一名学生一千元到两千元,学校依靠这样的收入运转,十分吃力。而在北京,一所城区的民办小学收费往往高达数千甚至上万元。
  面对打工子弟学校运营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象,有人认为,政府应当将提高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优惠到资金支持全方位扶持;也有人认为,打工子弟学校是教育发展的过程产物,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难还应该回归到公立学校扩大招收规模,让设施条件差、教学水平低的打工子弟学校逐步退出。眼看着进入8月份,新一轮的招生又要开始了,不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打工子弟学校想要走出自身的困境,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编辑:陈潘)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荆楚网(cnhubeigw)、最武汉(zuiwuhan01)官方微信。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猜你感兴趣股票/基金&
外来工盼子女就读公办学校
  居民反映  外来工盼子女  就读公办学校  本报讯 尽管生活条件艰难,同样身为父母的外来务工者们都不想子女在起跑线上输给其他孩子,希望能和城市里孩子一样得到平等教育的机会,进入“平价”的公办学校读书,这样不仅能减轻家里负担,子女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虽然,海口公办学校近年来已经放宽了外来工子女入学的条件,但是他们中能进入公办学校入读的只是少部分,大部分人因手续不齐全而选择就读民办学校。  海口市民周培利和丈夫就是这类群体中最普通的一对夫妻。他们长期在海口打工,虽然已经在海口买了房,但是因各种原因尚未办理房产证。周培利在为孩子办理入学手续时因为证件不齐全无法进入就近的公办学校读书,孩子只能到民办学校就读。  周培利说,“这些民办学校师资力量明显比不上公办学校,教学质量好的又是贵族学校,家里负担不起。外来工本来就是弱势群体,收入不高,如果进不了公立学校,只能进收费很高的私立学校,这对外来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希望有关部门能放开些条件,简化入学手续,让我们这些外来打工者的子女能入读公办学校。”周培利表示,做父母的,如果不把子女教育好,就算事业再成功也没用。子女教育好了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功。周培利希望代表委员把她的心声传递到上去,尽快解决外来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难的问题。  活动中,黄宏春表示,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海南,目前外来务工人员最关注的就是孩子上学的问题。他说,近年来,海南省教育行政部门允许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办学校,且免收借读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状况,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政府更多的财力和政策支持。黄宏春表示,认真整理市民的意见,并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带到两会上。  希望社区恢复  治安巡逻大队  本报讯 “海口从2001年开始整治"两抢",现在这类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了,但是我们不应该放松警惕,还是应该要加强治安巡逻。”73岁白坡里社区居民周显琼阿婆的发言得到大家一致赞同。许多社区居民纷纷反映,现在有很多入室抢劫案,弄得居民人心惶惶的。  据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从2005年开始,因为经费问题,白坡里治安巡逻大队解散了。“以前我们白坡里的治安管理在全市可算是数一数二的。”该工作人员表示,现在临近春节,一些案件发生率有所抬头。“希望政府能够帮助我们社区恢复以前的治安巡逻大队,还给我们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居民投诉违建  严重影响采光  本报讯 “我们一家人都住在省教印中心,去年5月,在我们住的公寓围墙边盖起了一栋违法建筑,严重遮挡了我们公寓的采光,现在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一进家门就得开灯,并且屋内长期无光,总有股霉味。”白坡里社区居民王女士表示,这栋建筑是违法建筑,他们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了,但都是没有得到解决,相关部门互相推卸责任的行为实在让他们感到寒心。  王女士说,她希望代表委员把她的心声传递到两会上去,监督有关部门依法对违法建筑进行查处。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爱外来工子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