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参加佛化婚礼,请问哪些同修知道哪家寺院下半年有举办?举办集体婚礼礼

佛化婚礼中的质疑与争议&|&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  导读:记得近年有位大师曾说过:“人世间最完美的是爱情,爱情要互相谅解与赞美,两个人一起互动,最重要的便是赞美;世间虽然多变,但爱情不可改变;未结婚前,要双眼看;要结婚了,用一只眼看;结婚以后,就不要再看,而是用心去欣赏。”懂得互相欣赏,这就是美满幸福的婚姻。相关阅读:各地寺院佛化婚礼
  “佛化婚礼”最早是太虚大师践行“人间佛教”的一种方式,在台湾、香港、东南亚早已盛行,大陆近些年也出现了一些。但是,这种与佛教相结合的婚礼长期以来一直遭受着许多质疑,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种种争议,那么佛化婚礼值不值得提倡?怎样举行“佛化婚礼”更如法,更有意义,从而让婚姻和家庭通过信仰得以提升?本文征集相关法师、专家学者、网友分别围绕佛化婚礼值不值得提倡?佛化婚礼能否在寺院举行?出家人是不是适合做证婚人?佛化婚礼的形式应该怎样?佛教应该如何对待婚姻、家庭?5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佛化婚礼值不值得提倡?
  澳洲法界佛学会会长行愿法师:佛化婚礼不是提不提倡的问题,而是如何让佛化婚礼的举行更如法如律,利益一切有缘众生
  佛教伦理的基本原理是缘起,缘起的世间,缘起的众生,缘起的一切事物都有其特殊性与共性。佛法不共于世间一切宗教的核心原理就是“缘起”(巴利语Paticca-samuppada),宇宙万物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而灭,一切都遵循缘起的法则。在《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一二下)中,佛陀说:“我论因说因&&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佛法的重心是放在“有情”生命问题的解决上,同样,佛法的弘扬也要遵循缘起的法则,不能背离缘起。众生是缘起的,众生的根性不同,学佛人不是人人都要出家,趋向解脱。就世间来看,就有乐于在家学佛修行的一类众生,这是人天善法的正行,也是出世圣法的根基,出世间法是建立在人天善法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家佛教徒的生活方式中,出生、成长、成家、立业这是人生的必然过程。
  佛化婚礼是不是值得提倡?这是21世纪人间佛教弘扬中,佛教宗教仪式仪轨适应时代需求的一种方便形式,因为西方基督教的婚礼让基督徒们有归宿感,神圣感,而佛化婚礼同样让佛教徒们感受到三宝的祝福,婚礼男女双方的誓言。
  在澳洲,一些佛教徒的婚礼都是在寺院举行,按照佛教基本的仪式,简单实用由寺院的住持为他们证婚,非常的殊胜如法。如果佛教徒结婚却要到基督教的教堂请牧师证婚,身为佛教徒不觉得太奇怪吗?所以,佛化婚礼不是提不提倡的问题,而是如何让佛化婚礼的举行更如法如律,利益一切有缘众生。
  佛化婚礼是人间佛教弘扬中的一种方便度众形式。人间佛教菩萨道精神是入世的佛教,它与现代社会众生的因缘息息相关,不是隐遁山林个人解脱的佛教。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缘起的世间,缘起的众生,缘起的修道因缘,人间佛教菩萨僧的因缘就是尽力推动世间一切善法,接引一切有缘众生离苦得乐,趋向解脱!人间佛教菩萨行者在自利利他的弘法利生中,为庄严国土、净化世间而努力!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佛协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州开元寺方丈、泰宁庆云寺住持本性法师:不提倡、不反对。或者说:默认
  佛化婚礼在现今社会的逐渐流行,不可避免。
  如何看待?
  其逐渐流行,说明:有社会需要。
  本着度生的精神,有社会需要的,只要不违法、不违戒,就要给予接受。
  当年,女性要入僧团,一段时间内,佛陀一直不肯。佛陀认为,女性之入僧团,对僧团是有促进,但也有伤害。后来,佛陀还是同意了。也就是说,明知有伤害,佛陀还是接受了,因缘所致啊。
  今天的佛化婚礼,既不违法也不违戒,也已经这样了,给予接受乃情理之中事,不必再作争议。但态度还应是:不提倡、不反对。或者说:默认。
  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宗教所研究生导师刘元春教授:众生欢喜,佛欢喜!
  佛化婚礼,原本是个不需争论的问题。因为,佛法的智慧就在于随顺善缘,成为让众生欢喜的增上缘。我们支持佛化婚礼,有这样的几点想法:
  第一、可以表明佛教对待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
  长期以来,人们多误以为佛教是个逃避社会现实而使人悲观、消极的宗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人们没有真正理解佛教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不知道佛教的教化特色在于从“人生诸苦”入手,从而引导大家破除短视短暂的“自我偏执”,实现精神的提升与超越,充分享受到“常乐我净”的真实快乐。一句话,佛教精神原本在于让人快乐和欢喜的,并为此设立了“五乘佛教”,引导大家追求真正真实的大快乐大欢喜。五乘佛教中,人乘佛教是基础,让人珍惜人生,脱离恶趣,在佛法真理的引导下,过好现实的伦理生活。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单元,婚姻又是家庭必不可少的媒介。婚姻家庭是人类伦理的基础,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没有家庭人伦的合理,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和谐与祥和。没有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没有一个个和美的婚姻家庭,佛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人乘佛教就在于能够充分肯定人生伦理的价值,并给予赞叹和助益。
  佛教讲出世,在于引导人们精神超越,更好的坚守人伦道德,绝不是消极避世。佛教对待社会人生的态度,是赞叹与珍惜,是乐观与超越。“人成即佛成”,美好的人生,便是佛的情怀,便是佛教的愿景。
  第二、可以成为佛教导化世俗的一种教育方式。
  提出或者希望佛化婚礼的人,至少对佛教是不反感的或者是有亲近感的。人类不论哪个民族的、哪种文化环境中的,都十分看重婚礼的举办,都是把婚礼看做人生关头的一件大事。原因大概在于婚礼成为一个人人生的分野,婚礼之后意味着正式进入自己的家庭空间,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依循一定的社会伦理去生活去奋斗。从此,社会增加了一个新的家庭,而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生活在多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处理好夫妻关系、长幼关系、亲缘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上下关系、信仰关系,等等,都将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直接关系着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稳定、社会的祥和。
  我们能看到的婚礼中,常常都有介绍夫妻双方爱情经历、心路历程、婚姻誓言等程序,此时的新人们应该说是最为纯真的时刻,他们将突显各自的情操与品格,展示各自的信约与理想,来接受亲人们的祝福与赞美——同时,也接受大家的见证与监督。假如这个时候,有人用佛法的智慧来开导新人们,如何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如何遵循社会人伦道德,如何信守社会与家庭责任,如何能提升个人品格与情操,如何能面对挫折与困难,等等问题,那么,我们相信这是对新人们最有用的祝愿!
  第三、可以推进佛教贴近生活的一种有效方法。
  婚礼是喜庆的,所以,人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新人们惊喜让来宾们欢喜。当然,一些传统的民俗和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现代的婚礼越来越奢华,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那么,怎样既让人们欢喜,又能提倡好的风尚,这将成为包括佛教界在内的一种社会责任。
  因此,婚礼的形式很重要。佛化婚礼,如果要人们喜闻乐见,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严肃的教化功能和一成不变的规程。如何既能起到佛教教化功能又能符合人们追求喜庆的期待,既能不违背佛教的礼仪庄严又能契合不同社会人群的审美情趣,这是需要一种大智慧的,也是佛化婚礼面临的最主要挑战。
  佛教常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如果我们能够依据佛法精神与佛教礼仪,借鉴包括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有关民俗的经验,加以创造,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佛化婚礼文化”,也将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有益贡献。
  第四、可以凝聚佛教服务社会的一种持续力量。
  就世俗层面上讲,人一生最重要的几个节点是出生、成长、婚姻、病老、死亡。针对这些人生的关头,一种宗教是否能够参与其中,是某种宗教发挥社会影响力的基本媒介。所以,任何一种宗教都十分关注人的生老病死,并设置了针对人类婚丧嫁娶的种种功能形制与诠释,依此增强其社会影响力与凝聚力。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等世界性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仪式,发挥其宗教教化与社会组织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某种宗教的社会力量,就在于其是否可以发挥对人们最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佛教一直讲“入世”,目的原本在于对人世生活的关心与导化。但是,长久以来,人们错误的认为,佛教的入世修行只应当在于理性的解说,属于阳春白雪,不能也难以面对最基本的生活伦理和形态,不能与“下里巴人”很好的沟通,甚至也不屑于参与“世俗的”生活伦理讨论。因此,当谈起佛化婚礼之类的事情时,还很难适应。于是,就产生了佛教被人看做“不是宗教”的极端问题。
  其实,佛教界早已有高僧大德们积极推行佛化婚礼的活动了。不久前,我在台湾宜兰别院看到了星云大师主持佛化婚礼的照片,很是庄严和温馨,体现了佛教亲和人间的精神。这些年,在上海等大城市里,一些著名寺院也时常为信徒举办佛化婚礼,获得社会的好评。大家在庄严活泼的仪式上真诚互动,营造出纯净高雅的氛围,将婚礼转化成砥砺信念的力量,其积极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如果一种宗教,对待信仰者或者一般社会人群缺乏真实的关爱,缺乏对人们最基本生活的参与和导化,就将失去引领人们思考未来追求理想的力量,就将丧失亲和人间的现实魅力。
  当然,在支持佛化婚礼的同时,也不能不提出一个担心:切忌佛化婚礼“产业化”。也就是说,我反对寺院将佛化婚礼演变成“创收谋利”的一种手段。因此,建议准备开展佛化婚礼的寺院或者居士团体,首先应当明确一个原则:只为佛化,不为谋利。我们期待,佛化婚礼,能够成为推动社会人伦道德发展和提升的积极力量,能够成为佛教化世导俗的一种有效途径,能够成为倡扬人类文明风尚的一种媒介,为和洽人伦、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佛教教授、博导徐文明教授:对于婚姻这一人生的重大事件,佛教必须满众生愿,为之服务并对其进行引导
  时常在屏幕上看到青年男女在教堂结婚的热闹场面,便感慨为何看不到法师为佛教信徒证婚,如今佛化婚姻已经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这是值得肯定和赞叹的。
  在普通人一生之中,除了生死两头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婚姻了,婚姻意味着一个新的家庭的诞生,也是新生命诞生的基础,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前提。可悲的是,在以往的佛教中,只有在人生的终点才看得到佛教的影子,以至佛教成了专为人生末端服务的“死人佛教”和“老人佛教”,看不到生命的气息。太虚大师等有感于此,提出了“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理念,使佛教获得了新的生命。
  既然是人生佛教,就必须在人生每一个重大步骤和阶段中都完成佛化,至少都有佛教的参与和影响;既然是人间佛教,就应当用佛教来改造和提升人间,对于人间的重要事件都不能回避和缺席。因此对于婚姻这一人生的重大事件,佛教必须满众生愿,为之服务并对其进行引导。
  或许有人心存疑惑,佛教主张断除贪爱,离诸情欲,为何还要为青年男女证婚。其实完全断除男女欲望只是对出家人的要求,不可能用这一最严格的戒律要求所有众生,否则真会出现人类断种的局面,佛教也无法传播下去了。对于在家人来说,能够做到奉持五戒、尤其是不邪淫就可以了。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及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建明教授:佛化婚礼是造化众生的一种形式
  从太虚大师提倡佛化礼仪的婚礼这个角度来看,他主要还是觉得,佛教在现代社会应更多地为现代人服务。而婚礼是现代人很重要的一种生活形式。佛法四万八千法门,或者更多,实际上它的法门是无限多的,那么佛法就应该嵌入社会。佛法与世法本来不二,你就是要为社会服务,至于什么样的服务,有的人提倡人间佛教,即佛法的人间化。其实人间佛教就是人间的佛教化和佛法化,就是怎样把佛法应用到人间,引导大家在各种各样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中,变成能够符合于佛教的要求。这样的话,才能够使人不断得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得到不断地提升。
  在一个佛教功德林里面,由密宗大师持松主持了一场佛化婚礼,持松法师在近代的影响非常大。当时持松法师为了这个事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他说这是佛教里,很新鲜的一种弘法形式,具有开创历史新局面的意义。
  一是通过佛化婚礼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佛教其实跟现代社会有很密切的关系,它没有离开我们现世间;二是让更多的人生起佛法之心,喜欢佛法,意在弘扬佛法;第三个就是可以引导更多的人来提倡素食,培植自己的善心。持松法师还特别提到,他说佛化婚礼要注意宣传戒淫。因为淫和欲,无论是对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是很大的一个忌讳。持松法师告诉大家,婚礼不是为了淫而结婚,而是为了人类未来的发展,为了人类的生活,为了人类的和平,为了人类更多的善心。这样的话才能够教导大家,什么叫尊重佛法,才能告诉人们,佛法不是排除世间的,而是跟世间一切善法相结合的。由此可见,佛化婚礼应该是造化众生的一个很好的形式,并且也是适应现代的一种形式。
  法鼓山开山方丈圣严法师:建设佛化家庭始于举行佛化的婚礼,而佛化的婚礼就是为了提升人的品质
  人的出生是由于父母的结婚,父母的结婚就是建设佛化家庭的基础。
  人类的社会是依靠人与人的结合,互相的支援关怀,彼此呼应照顾,共同合作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和谐安祥的社会;而其中的成员,就是以男性与女性的家庭,为组成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基本单元。如果在一个社会体的结构中,男女之间没有夫妇的分际,也没有家庭的伦理,一定会制造出许多的乱源。所以,世间不论任何的宗教和哲学,乃至于现代的社会学者,都主张要有正常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既能维系人类社会的和谐,也可促成人类子孙的绵延。
  男女的结合是人生的大事。结婚的仪式是证明一对男女已经成长成熟,必须负起做为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也是建立另一代人伦关系的开始。从两个单独的个人而成为一对夫妇,他们彼此之间必须共同遵守信诺、责任、义务。所以一个人在结婚之前和结婚之后,对于人生的体验和责任的承担,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结婚的行为,成为风俗和习惯之后,男女结婚,举行婚礼,便形同演戏。目的只是在向亲友宣告,或者是为了取得法律上的认可;在忙碌、□张、应酬,不但自己花钱,也让亲友花钱之外,并不能为一对新人在观念和心理上产上神圣、庄严、负责的教育功能。因此,凡是有儿女结婚,父母都很劳累,也让亲友破费,造成一种浪费而无益的礼俗;在结婚之后也不能保障这对新人能够互爱互敬,白首偕老,这是非常可惜的事。
  在佛化婚礼中,一定会劝勉新婚男女,要互相尊敬、互相礼让、互相关怀、互相谅解。要将夫妇中的另一半视为共同修行菩萨道的伴侣,所以佛教徒称呼自己的配偶为“同修”,或彼此互称“我家师兄”和“我家师姊”。有了孩子就将他们当成是助道的“我家小菩萨”。对于公公、婆婆和岳父母,就将他们当做成就自己修学菩萨道的“我家老菩萨”。如果能透过此种认识,彼此相待,则在遇到种种的家庭问题时,自然会运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来化解。所以我要说:净化人间始于佛化的家庭,建设佛化家庭始于举行佛化的婚礼,而佛化的婚礼就是为了提升人的品质。
  网友:希望大家为了正法久住,佛法常兴,慎重考虑
  我觉得第一,寺院是清净道场是僧俗修行的道场。第二,有悖于佛制戒律。第三,太虚大师虽提出过,但是圆瑛老和尚曾反对过,所以一直没有执行过。我学业无成,希望大家为了正法久住,佛法常兴。慎重考虑。
  网友:凡是正信的在家佛弟子,应该举行佛化婚礼
  佛化婚礼,在佛法的三藏典籍中,是找不到明确根据的。所以,佛法并不强调佛化婚礼的重要性,凡是公开的如理如法的婚姻,都会受到认可。佛法五戒中强调“戒淫邪”,主要是指严禁私通,私通在佛法看来是犯罪的行为。
  至于佛化婚礼,对于建设佛化家庭来说是有必要的。至少,佛化婚礼的举行,已经证明男女双方都是皈依三宝的弟子,自从结婚之后,他们所组成的家庭,也必是佛化的家庭。所谓佛化家庭,是指信奉三宝并且实践佛法的家庭,至少是一个修持五戒十善的家庭,也必定是一个和乐慈爱的家庭。
  所以,凡是正信的在家佛弟子,应该举行佛化婚礼,并且鼓励亲友们参加或举行佛化婚礼,参加佛化婚礼的本身,也是宣传佛法、积累功德的道场。
  网友:种下了因,就有了解脱的起点
  假设下我们己经成佛,那么该如何度众生是唯一目标,以马基维雅主义者所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主义与佛相比,不及佛之万万一,何以故,佛为了度众生,可以变化各类,以至畜类,地狱中,变化为世间种种相,为了彻底的慈悲,世尊甚至不惜杀人。
  所以,只要是对众生有利,佛都会干的,其次,先以欲勾牵,后渐入佛道,若先对劣根众生以苛严手段,恐怕其根本无缘接触佛教,种下了因,就有了解脱的起点。
  佛化婚礼能否在寺院举行?
  澳洲法界佛学会会长行愿法师:在佛教道场举行佛化婚礼是合法的,并不会玷污佛门佛教寺院是佛教徒共修净化身心的宗教活动场所,是大众共同捐资的建筑物,是公共财产,为十方所有,由出家僧众负责管理使用。从古至今,佛教寺院是清修之地。但是,从世界各地的佛教道场来看,出了安静的禅修中心和严格受持比丘尼戒的持律道场外,佛教道场都需要面对社会人群,解决众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是一味的讲出离、念佛就可以应付了事。所以,西方佛教场所具备了多功能的用途。比如:教育、慈善、传统文化、佛教活动,包括佛教徒的婚丧嫁娶,消灾、祈福等种种实际的宗教活动。因此,把佛教道场认定为只是单纯的禅修或者念佛而已,那是很狭隘不切合实际僵硬的看法。世界各地所有的佛教寺院根据住持的发心、文化水准、修行程度和护持者的善因善缘以及建寺的因缘条件,各有其弘法利生的不同功能。
  事实上,从佛教道场的功用就知道,大乘佛教菩萨道精神是以自利利他为根本,不是单纯的自我解脱。佛陀本身就是宗教家、思想家、教育家,佛陀在《善生经》里对善生的开示如何做一个好妻子、好媳妇、好母亲,那是佛陀对所有在家佛教徒的教导。佛陀从来就没有要求所有的人出家修行,而是根据众生得度因缘,契理契机为众生说法。因此,佛教道场是大众集体共修的场所,是全体佛教徒心灵的精神家园。
  在佛教看来,凡是国家法律认可的公开婚姻,都会受到佛教的认可。佛教严禁邪淫,就是男女没有婚姻关系的私通,那是犯罪的行为。所以,在佛教道场举行佛化婚礼是合法的,并不会玷污佛门,因为所有的佛教徒享有到佛教寺院做宗教活动的权利,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是为佛教徒的特权。
  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宗教所研究生导师刘元春教授:切忌佛化婚礼“产业化”
  切忌佛化婚礼“产业化”。也就是说,我反对寺院将佛化婚礼演变成“创收谋利”的一种手段。因此,建议准备开展佛化婚礼的寺院或者居士团体,首先应当明确一个原则:只为佛化,不为谋利。我们期待,佛化婚礼,能够成为推动社会人伦道德发展和提升的积极力量,能够成为佛教化世导俗的一种有效途径,能够成为倡扬人类文明风尚的一种媒介,为和洽人伦、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及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建明教授:为了利益众生,可以去做1945年,在上海发生了很有意思的一个事件。在上海的玉佛寺和上海的佛教功德林,分别举行了两场佛化婚礼,这两场佛化婚礼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的反响实际上跟1927年太虚大师主持的两场婚仪,其实是有前后连贯的关系。这个连贯关系在什么地方呢?当年反对太虚大师主持佛化婚礼的道场,就是玉佛寺。在1945年的时候他的住持震华法师,恰恰在玉佛寺主持了一场佛化婚礼,而且他还为两个新人进行三皈依仪式。
  印顺长老在菲律宾弘法的时候,曾经就有人问他,说能不能在佛堂里面做佛化婚礼?印顺法师讲,在佛教戒律里面没有明确规定不可以,因为以前没有发生过类似这样的事情,所以没说不可以的话,那么为了利益众生,可以去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凯朝博士:有缘人来佛教寺院皈依佛门,举行婚礼,是非常殊胜的因缘
  佛教界提出,“为父为母有情愿成佛”的弘愿,“一切众生(人民大众和自然界的生命)是我的幸福田,”对待一切众生,像对待自己今世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去关心,去帮助,是佛教信士积累福德资粮的机缘。既然有缘人请求在佛教寺院举行婚礼,那就以善待众生的菩提心来成就其心愿。这样,诸佛、菩萨也会加持护佑他们的人生旅途幸福美满。
  佛教寺院对佛教信士来说是清净的修行道场,佛、法、僧三宝常驻的殊胜的圣地,是心中清净的有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幸福田。在这样一个殊胜的清净道场举行婚礼,有缘能够面对佛、法、僧三宝庄严宣誓。没有皈依的从此皈依佛门三宝,已皈依佛门的长养自己的菩提心,按照佛教的清规戒律在人生生涯中履行两个人的誓言。信仰坚定的佛教信士,不会在三宝前宣誓之后,违背誓言,因为他们相信因果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要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要知未来果,现在造者是”的道理。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呼吁“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心灵”。以入世精神来利益有缘众生。佛教讲当下,有缘人来佛教寺院皈依佛门,举行婚礼,是非常殊胜的因缘。以佛教寺院的殊胜平台,来应机教化众生趣入无上菩提道。日本佛教曹洞宗开祖道元禅师说:“初使自己同于他,后则使他同于自己”(《正法眼藏——四摄法卷》)以这一方便法门来引导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个机缘。
  网友:佛教寺院举行婚礼,乃至出家人主持婚礼,与佛教清净、寂静、随顺出世法相违。
  无论出家人主持婚礼,或在寺院举行婚礼,这样的行为是不是犯戒,暂且可以搁置,但是,一个有理智的人,而不是一个感性的生命,,应该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考虑一下这件事对所处的身份或者环境的影响。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非常“相似法”或者非常隐性的行为,那就是,在介于法则禁止与自由放任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人,都明白,也都会说这样的行为是不行的,是:“怎么可以这样呢,以前不是这样的”。但是,却无法从法则上找到明文禁止的字句来,此时,就应上佛教衰败的其中一个症相:“取筹法”,也就是,那么多人都认为没事,都认为可以做,那就是可以做的啦。
  同理,末学个人偏见认为:佛教寺院举行婚礼,乃至出家人主持婚礼,也就如上述所分析一样,是不应赞同的事情,过患之处是与佛教清净、寂静、随顺出世法相违。
  出家人是不是适合做证婚人?
  澳洲法界佛学会会长行愿法师:鉴于佛教个人别解脱戒的受持和菩萨道的精神,一个出家僧众,可以自由选择
  在佛陀的戒律中,没有看到相关的规定。根据《比丘尼戒》有一条很重的僧残罪,出家人不得作婚姻的介绍人。“若比丘尼媒嫁,持男语语女,持女语语男。若为成妇事,若私通事,乃至须臾,是比丘尼犯初法应舍僧伽婆尸沙。”这是佛陀明文规定比丘尼不能为她人做媒嫁戒,违者为僧残重罪。除此之外,佛教经典没有说出家人不能作证婚人,也没有说出家人可以作证婚人。
  从佛教解脱道的观点来衡量,出家人最好不做证婚人,利于自己的修道生活,使比丘尼别解脱戒能够尽量受持圆满。然而,从大乘佛教菩萨道的立场来衡量,为了社会和谐、安定,佛化家庭的和乐,在家佛教徒共修的理由,出家菩萨僧为在家佛教徒们证婚,是一种接引度众的方便,利于人间佛教的弘扬与推广。鉴于佛教个人别解脱戒的受持和菩萨道的精神,所以,一个出家僧众,可以自由选择,是做“自了”而受持比丘尼圆满戒法,还是选择做人间佛教的菩萨僧——佛化婚礼的证婚人。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佛协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州开元寺方丈、泰宁庆云寺住持本性法师:比丘、比丘尼作证婚人,明显不妥
  在《四分律比丘戒本》十三僧残法中,有规定:若比丘!往来彼此媒嫁,持男意语女,持女意语男,若为成妇事,及为私通事,乃至须臾顷,僧伽婆尸沙。
  在《四分律比丘尼戒本》十七僧残法中,有规定:若比丘尼!媒嫁。持男语语女,持女语语男。若为成妇事,及为私通事,乃至须臾顷。是比丘尼犯初法应捨,僧伽婆尸沙。
  这告诉我们:比丘、比丘尼不可为男女作媒人。
  中国人讲究:勿于瓜田下弯腰,勿于李树下扎鞋带,即所谓瓜田李下。因为,怕被人误会摘瓜摘李。
  戒律中,虽无明确规定不可证婚,但如证婚,是否会给人产生为男女作媒的错觉。因为,两者之间,只有一线之差。
  戒律中,也无规定可以证婚。佛陀及其十大弟子时代,也无先例。
  佛陀曾经有交代,说他涅槃后,小小戒可以视因缘而舍。但作媒男女之戒明显的是不属于小小戒。
  基督教教职人员为婚礼作证,非我们可以学习的理由。不同宗教,有其自己独特品质。东施效颦,不成别人,毁了自己。太虚大师提倡,有历史原因,为给民国没落的佛教一线生机,迫不得已而倡之,是为救急。以今天中国佛教的发展趋势,证婚之举不是非有不可的。
  为此,我以为:比丘、比丘尼作证婚人,明显不妥。于佛化婚礼上,为作祝福者,为作开示者,无可非议。所有佛化婚礼仪式,皆应由此精神而制定而展开。
  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宗教所研究生导师刘元春教授:将婚礼转化成砥砺信念的力量,其积极的意义不容置疑
  其实,佛教界早已有高僧大德们积极推行佛化婚礼的活动了。不久前,我在台湾宜兰别院看到了星云大师主持佛化婚礼的照片,很是庄严和温馨,体现了佛教亲和人间的精神。这些年,在上海等大城市里,一些著名寺院也时常为信徒举办佛化婚礼,获得社会的好评。大家在庄严活泼的仪式上真诚互动,营造出纯净高雅的氛围,将婚礼转化成砥砺信念的力量,其积极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河北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出家人主持佛化婚礼,不应该让其具有法律效力
  婚姻关系分为三个部分:
  1.两情相悦。这是属于私人生活,任何人都不能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他人;
  2.法律的公证,这一条很重要;
  3.公众认知,即通过仪式对外公布。
  这其中出家人可以介入第3个环节。在夫妻二人允许的情况下,在仪式中,有佛教的内涵,由此把婚姻关系做一个信仰上的提升,这对家庭稳定、社会和谐非常有利。
  中国佛学院宗舜法师:究竟出家人能不能够帮着举行,是要顾及到很多方面的
  佛化婚礼,从我们现在来看,确实是有很大的教化作用。比如对佛弟子家庭承担责任的那种坚定心,还有各种化民导俗这方面的作用,这些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我们要知道的就是,一件事情是好的,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去做。
  因为每个人社会分工的角色是不一样的。究竟出家人能不能够帮着举行,是要顾及到很多方面的,我们必须要从各个层面分析这件事情。我们刚才已经提到,佛化婚礼对社会、对人心乃至对佛教,确实是有一些正面、积极的作用。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些已经取得共识的部分暂时放下。我们将佛化婚礼与佛教的传统进行比较和分析,来看看它有没有跟经典,或者是相关的要求有一定违背,或者说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我们可以慢慢分析。
  首先,我们先以圣言量为依据。佛教里讲一切都要以经典,以佛陀所说的规定为依据,这个是佛教信仰的第一个基本要求。那么从圣言量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几乎在佛教的经典里面,看不到佛在世的时候,存在着到寺庙去举行婚礼的事情,也没有看到相关的经典里面记载,佛陀或者佛的弟子们充当过谁的证婚人。
  我们可以看到佛在经典里面,有鼓励敦伦尽分的内容,即作为一个父亲,要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应该怎么尽赡养家庭的责任,好妻子应该怎么做。像《善生经》里面都有这样的一些开示,但它并不是特定在结婚的时候对这个家庭的要求,它是对大家一贯的、所有的日常生活的一个标准规范。我们要明确的是,佛化婚礼是在近代才出现的,在太虚大师之前,没有见到过任何这方面的记载。
  佛化婚礼是近七十多年的时间里面,才刚刚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这是第一点。第二个,我们要对主持这个佛化婚礼的人的身份,做一些简介。比如说,我们现在一般都是出家的,都是大法师、老法师、一些大德们来主持,但是无论他们年多高,德多重,他们的根本身份是比丘。
  比丘这个词,有三个意思:怖魔,就是他发心修道会让魔王很恐怖;然后还有乞士,乞就是乞丐的乞,它是上向诸佛乞法食来滋养法身,下向众生乞饭食,就是我们说的衣食,这些能够滋养我们色身。只有这样子,才能够让我们养活自己,在这里,比丘也叫沙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剃发染衣,要离家弃欲。这可以说是当年印度的乃至现在的出家人,他们的共同标志。剃发就要剃去、剃除须发,就是说头发不能够超过一寸,这个不是说要绝对剃得那么油光铮亮,但是它有一定的长度规定,就是你超过一寸,那就犯戒。当然,你在一寸之内是可以的,此其一。
  第二,要舍家弃欲。出家的这个“家”,从根本意义上来讲,首先是指出我们这个世途之家,就是他脱离了世途生活,而且要求住在阿兰若处。阿兰若就是寺院,在佛教里面它是指那个远离处,也叫离寂处、寂静处,就是远离世俗。但它不能太远,不是说都要建在山里。它最核心的标志就是一个清静离俗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要叫阿兰若呢?就是希望我们在这样一个清净离俗的道场里面,清洗自己的身心,达到、趋向解脱道。你离开了这些基本的要求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出家人,所以我们说,作为一个比丘,他一定是要剃发,要染衣,穿这个袈裟或者是跟俗服有区别的服装,并且他要住在寺院里面,不能够住在俗家,还有离欲,终身不能结婚。那么,这是对比丘的一个身份的鉴定。
  在佛教的戒律里面,有见做随喜,就是看到人家做,心里生随喜之心。如果是好事,你得到的善的、乐的报,是跟那个做的人是一样的。如果人家干一件坏事,你见到人家做,产生随喜的心的话,感得的这个果报,跟那个做坏事的人的恶报也是一样的。所以说,你让出家的法师在一个婚礼上,他们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态,这个对他们来说我觉得是有点为难,随喜你,似乎跟我的身份不合适,但是我确实又要发自内心地来祝福你,这个我觉得作为沙门是有点为难,这是其一。
  其二,佛教的戒律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有一些特别的规定的。当年从太虚大师那个时代,包括到今天印顺法师、圣严法师涉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共同地谈到,说在佛教的戒律里面是有一条很重的戒。
  这个是在四波罗夷,就是佛教的比丘戒里面,意思是你犯了之后就立刻丧失比丘身份,叫波罗夷,这就像断头一样,你立刻死掉了,你的法身慧命没有,你的身份立刻丧失。除了这个以外的,第二等的严重罪过叫僧伽婆尸沙,也叫僧残。犯了这个戒,虽然没立刻砍掉脑袋,还残留一口气,但是你必须要到清净僧团里面去忏悔,才能恢复身份。这个相对来说也是很严重,那么在这僧残比丘十三条戒里面,它在第五条。也就是说在整个比丘戒的第九条就明确规定说,有一个不能为人家做媒嫁戒。这个戒条的原文是,“若比丘行媒嫁法。持女意语男。持男意语女。若为成妇事。若为私通事。乃至一会时。僧伽婆尸沙。”(“若比丘行媒嫁法”,如果有比丘做了给人家说媒、撮合婚嫁的事情:“持女意语男”,把女人的心意和想法告诉给男人:“持男意语女”,把男人的心意想法告诉女人:“若为成妇事”,就是如果为了别人娶了老婆,成妇事:“若为私通事”,有的人还不是为了结婚,就是为了私通,那么你这个出家人跑去帮他撮合“乃至一会”,甚至是私会、牵线、牵牵线让你们幽会一下,“僧伽婆尸沙”,全部犯了僧残罪。)
  网友:佛法随缘度世、善巧方便,而决不强调死板的规仪根据佛法对比丘戒的规定,出家人是不得作婚姻介绍人的。但是,佛经既没有说出家人不能作证婚人,也没有说出家人可以作证婚人。若以解脱道的观点衡量,出家人最好也不要做证婚人。但若以菩萨道的观点衡量,为了佛化社会,宣扬佛法,出家菩萨为人证婚,当可视为接引的方便。说到底,佛法是相当开明和宽容的人间正法,注重的是人门的心念、愿力和行动,至于形式方面,则更讲求随缘度世、善巧方便,而决不强调死板的规仪。
  佛化婚礼的形式应该怎样?
  澳洲法界佛学会会长行愿法师:以皈依佛、法、僧三宝,受持五戒由于佛化婚礼在佛典中没有明确的根据,对于佛化婚礼的仪式仪轨,没有统一的规定。在西方社会,佛化婚礼都是男女双方在国家法律下注册登记结婚,再到佛教寺院恳请法师为证婚人,以皈依佛、法、僧三宝,受持五戒,男女双方宣誓持守“不邪淫戒”要终身相敬如宾,在三宝恩光加被中,以及父母、师长、亲人、朋友们的祝福下,结为合法的夫妇,以爱情相助,以修道为因缘互相共勉的庄严、隆重的佛化婚礼。
  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宗教所研究生导师刘元春教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佛化婚礼文化”,也将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有益贡献
  婚礼是喜庆的,所以,人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新人们惊喜让来宾们欢喜。当然,一些传统的民俗和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现代的婚礼越来越奢华,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那么,怎样既让人们欢喜,又能提倡好的风尚,这将成为包括佛教界在内的一种社会责任。
  因此,婚礼的形式很重要。佛化婚礼,如果要人们喜闻乐见,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严肃的教化功能和一成不变的规程。如何既能起到佛教教化功能又能符合人们追求喜庆的期待,既能不违背佛教的礼仪庄严又能契合不同社会人群的审美情趣,这是需要一种大智慧的,也是佛化婚礼面临的最主要挑战。
  佛教常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如果我们能够依据佛法精神与佛教礼仪,借鉴包括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有关民俗的经验,加以创造,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佛化婚礼文化”,也将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有益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佛教教授、博导徐文明教授:以慈爱和节俭的方式举办婚礼
  通过佛化婚姻,还能够移风易俗,改变中国传统婚俗中一些粗鄙的陋习,如大办酒席、闹新房等。拾得大士有诗云:
  男女为婚嫁,俗务是常仪。自量其事力,何用广张施。
  取债夸人我,论情入骨痴。杀他鸡犬命,身死墮阿鼻。
  此诗批评了那些举办婚礼时大肆铺张、甚至举债以图一时风光的陋习,尤其是杀生害命,取一时之乐而造地狱恶业,实是愚蠢之至。婚姻本是喜庆之事,将喜庆变成一场屠杀肯定是不吉利的,因此拾得大士告诫世人要以慈爱和节俭的方式举办婚礼,只有这样才能为婚姻种下善因,使之能够稳定和幸福。
  佛化婚姻必须坚持佛教的立场,不得饮酒食肉,也不能过分渲染色欲和贪爱。佛化婚姻是宣扬佛法的一个方式,要使人从中学会节制、忠诚和纯洁,使爱的幸福常流不断。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及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建明教授:既庄严隆重,又很简洁我在台湾佛光山曾经亲自参加过一个佛化婚礼,我觉得非常好,既庄严隆重,又很简洁,当时也就是一对夫妻举行一个婚礼。我记得是由佛光山方丈心定和尚来主持,大概也就是十多分钟,包括炉香赞等内容,就是一种证婚的形式,然后就做各种仪式。结束以后两边的家长、亲戚朋友也来,是很活泼的一种形式。
  法鼓山开山方丈圣严法师:符合环保节约的精神
  在佛化婚礼中遵守素食,禁忌荤酒,不在婚礼中大摆宴席,也不大事喧闹,更不让亲友有致送厚礼的额外负担,由法师以三宝来为新人祝福,就是婚礼中最高的礼物,也是对于新人终身受用不尽的最佳礼物。
  我们举办佛化的联合婚礼,更能符合环保节约的精神,而且使得参加婚礼的男女新人,在隆重、庄严、祥和、喜悦的气氛中,感受到婚姻是一桩神圣的责任和崇高的义务。也能让新人的父母亲友们,在佛化婚礼的参与过程中,分享到新人的喜悦和幸福。更能让新人感受到被欣赏、赞美、勉励的幸福。所以,佛化的联合婚礼,具有净化人心、净化家庭与净化社会的多重功能。
  网友:皈依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佛化婚礼目前有比较详细的流程,不一定在寺院中进行,也不会按照天主教的做法,我倒是经办过很多天主教的婚礼,非教徒和教徒的都有,有在教堂也有在酒店,当然程序也不同,佛化婚礼在不同地区都有改良,有些也参考了很多绿色环保婚礼的元素,但是皈依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日本的神前式,佛前式很有特色,国内因为考虑到种种因素,似乎还未上正轨。
  网友:以爱情相助,以道情相勉由于佛化婚礼在佛典中没有明确的根据,因此对于婚礼的仪节,迄今尚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主要的仪节,应该是共同皈依三宝,宣誓相敬相爱,在三宝的光照之下,结为夫妇,以爱情相助,以道情相勉,共同行善积德,利益众生,修养正觉,离苦得乐。
  佛教应该如何对待婚姻、家庭
&&&  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宗教所研究生导师刘元春教授:没有一个个和美的婚姻家庭,佛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单元,婚姻又是家庭必不可少的媒介。婚姻家庭是人类伦理的基础,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没有家庭人伦的合理,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和谐与祥和。没有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没有一个个和美的婚姻家庭,佛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人乘佛教就在于能够充分肯定人生伦理的价值,并给予赞叹和助益。
  佛教讲出世,在于引导人们精神超越,更好的坚守人伦道德,绝不是消极避世。佛教对待社会人生的态度,是赞叹与珍惜,是乐观与超越。“人成即佛成”,美好的人生,便是佛的情怀,便是佛教的愿景。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佛教教授、博导徐文明教授:佛化婚姻不仅是完全应当和必要的,也是婚姻幸福和稳固的保证
  佛化婚姻不仅是完全应当和必要的,也是婚姻幸福和稳固的保证。世间婚姻之所以会有不幸乃至离异,是由于二人各自有太多的贪欲和缺陷,缺乏真正的感情基础,“汝爱我心,我怜汝色”,色久必衰,心常变易,婚姻自然难以稳固。经过佛教的熏陶,二人才能完成自我净化,由于志同道合而结为夫妻,出于互爱互敬而成为伴侣,这样才能相互欣赏、相互体贴,才能携手终老,相依为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凯朝博士:
  可以这么说:最初男女双方结婚的初始,都是抱着有缘结合在一起,两人携手并肩,希冀一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如果双方都是佛教信士,心中会更明确,他们知道佛教止恶行善,作为佛教修持者,就应以“自未得度先度他”的菩萨行者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处处为对方、为他人的利益而去着想的。
  结婚后,应该是每天给对方,做一些有利益的事情,让对方过得幸福美满,佛教的人生态度是:“一日一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这种人生态度可以带到每一个家庭,并努力成为现实,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要切记,结婚后不要有这样的观念:让对方服服帖帖,为你必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我们要知道,佛教修行的第一步并不是从对方得到什么,而是要向对方奉献,要持这样的修持态度。佛教修行六度的第一度就是从布施开始的,就是说,要向对方给予精神和物质(法布施、财布施、慈悲布施、无畏布施)以满足对方的需要。藏文《心经》中说,把“一切敌人都成为慈悲心,都成为自己的朋友。”既然是终生的伴侣,那就更应该处处关心对方,不要把自己最亲密的人变成敌人,如若这样,学佛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两人婚后要达到和睦相处、达到家庭和谐,就要从学习修持佛教的四无量心开始,即“愿诸有情具足安乐及安乐因,愿诸有情永离苦恼及苦恼因;愿诸有情永不离失无苦恼之乐,愿诸有情远离爱恶亲疏住平等舍。”祈愿包括我和所有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在佛教里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怎么样的心呢?是觉悟的心。“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是说让我们自己和别人都去觉悟,脱离烦恼痛苦。达到究竟幸福法喜的美好境界。
  正因为佛教寺院是清净的道场,所以,正确引导新婚的人们以佛教界提出的生存求解脱的八要素(八正道)要求自己,即“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这是正确的人生观。让新婚的人们以佛教慈悲、宽容、包容的心和智慧的抉择去开启心智,以得到正确的处事方法,止恶行善、利人利己。我们要知道人身难得,五根难具,生命短暂如泡影,业报不虚。要长养坚定的菩提心,勿失良机,不虚度年华,坚持“一日不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高尚人生观。把贪念的心态转化成为喜舍的心态,把嗔恚的心态转化成为慈悲的心态,把愚痴的心态转化成为智慧的心态,以使我们的人生充实,使婚姻美满幸福。
  《吉祥经》云“若能孝敬父与母,定然妻慈子又孝,无有恶报心泰然,此真所谓胜吉祥。”以此教言来祝福所有有缘结为夫妇的人们!家庭和谐幸福、六时吉祥!
  网友:一个正信而有修养的佛弟子,必定能在婚后的夫妇生活中,促成对方来学习信仰佛法佛门不像那些民族化或家族化的宗教,佛陀提倡一切众生平等,有教无类,普度众生,从来没有种族歧视或宗教歧视的观念,所以历代都被佛弟子奉为本师。宗教信仰虽与家庭生活有密切关系,婚姻又是组成家庭的基本形式,但对一个在家佛弟子而言,并不要求首先改变对方的宗教信仰然后再行结婚。但是,一个正信而有修养的佛弟子,必定能在婚后的夫妇生活中,促成对方来学习信仰佛法。
  佛经中记载,曾有一个在家佛弟子的妹妹,嫁给了裸体外道的信徒室利笈多,那个裸体外道的信徒最初曾极端地反佛乃至害佛,但最后终于觉醒悔悟,唾弃裸体外道而皈依了佛门(根本目得伽卷七卷八)。另有佛的信女须摩提,也嫁给了外道信徒,并感化外道信徒皈依了佛门。(增一阿含卷二二须陀品之三)
  因此,一个正信的在家佛弟子,在四摄法的“同事”原则之下,不但不要求配偶首先放弃原有的宗教信仰,甚至可以先去投合对方的宗教信仰,结婚之后再来潜移默化,转变对方的宗教信仰。这就是先使自己同于他,再使他来同于己。这其实也是先入世、再出世的工夫。
  当然,婚姻是终身大事,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一个初始信佛学佛的佛弟子,不必利用婚姻作为传教的手段而导致不幸的后果。所以,婚姻的主要条件,不应该是宗教信仰,而是彼此之间的情投意合。
  因此,如果没有把握感化对方,最好选择同一信仰的配偶,如理组成佛化的家庭,否则,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导致婚姻的悲剧,那是很不幸的。
  再说,组成佛化家庭,虽是在家佛弟子的应有责任,万一由于配偶的信仰不同而坚持他的不同信仰,一时之间又无法改变他的信仰,那么,宗教的容忍,应该能使双方互相尊重各自的信仰。正信固比迷信好,有信仰也比没有信仰好。在如此的情形下,应当坚持信仰是信仰,夫妻是夫妻;教堂(寺院)是教堂(寺院),家庭是家庭。因为,佛教本来不是家族化的宗教,而是佛陀的教育。佛陀不障碍他人信仰外道,也不反对他人供养外道,佛陀甚至还对弟子说:“汝当随力供养于彼。”(编辑:俞虹)[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
电子邮箱: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热点理论新闻
推荐理论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妇联举办集体婚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