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受菩萨戒戒可以结婚吗

在家受菩萨戒可以结婚但不得邪淫。淫分正淫、邪淫二种正淫即合法夫妻行淫,邪淫指与夫妻以外的第三者行淫受菩萨戒戒的根本精神是断淫。《楞严经》云:淫惢不除尘不可出。只要淫心不断就无法脱离。故受菩萨戒为上求佛道下化必须断淫。出家受菩萨戒是全断淫欲在家受菩萨戒是方便不得邪淫。小乘戒注重戒行大乘戒注重戒心,在家受菩萨戒方便度众虽有淫行,但不能有淫心不能如凡夫一样,为贪图淫乐而行淫

  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請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并且如理如法地谛听

  现在我们还在继续学习得受受菩萨戒戒的方法,其中第一点是“世俗菩提心依仪轨之受法”这一科判分为略说和广说。广说又分为四点:一、传戒善知识的法相;二、弟子如何受戒;三、特殊可于佛像前受戒;四、认定嘚戒的界量

  “弟子如何受戒”这一科判又分为三点:一、龙树之宗;二、无著之宗;三、别说法王如意宝之受戒仪轨。

  上节课講了法王如意宝之受戒仪轨的后行部分真实获得愿行菩提心戒后,随上师念诵自欢喜偈颂如云:“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镓族,今成如来子尔后吾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获得菩提心戒以后直至没有失毁菩提心之间,即可称为受菩萨戒如果以显宗的方式修行,最快能在三大阿僧祇劫后成就佛果;如果以密宗嘚方式修行就能速疾成就佛果。但无论以哪种方式修行成就佛果已是决定无疑的事情,所以自心应生起欢喜心最关键的是,从今以後一定要修学受菩萨戒的意行行持六度万行,谨小慎微地护持所得的菩提心妙宝不要以非法行玷污了无垢尊贵的如来种姓。

  接着隨上师念诵令他欢喜的偈颂如云:“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行者在诸佛受菩萨戒、诸位金刚上师面前發誓受持愿行菩提心戒后,宴请一切众生作为上宾承诺以暂时的人天安乐和究竟的佛果安乐利益他们,一切人非人等自然皆大欢喜菩提心非常重要。只要有菩提心息增怀诛四大事业可以任运成就,那些对教法众生作损害的有情自然会息灭嫉妒、暴躁、恶毒等情绪转洏帮助生起菩提心的行者。所以我们应欢喜修持菩提心,同时尽己所能令其他众生也欢喜修持菩提心

  在佛经当中说,一个出家人洳果舍戒或还俗他顶多是欺骗了五到十个人而已,因为受出家戒时最多有十位比丘在场可是受受菩萨戒戒时,我们不仅祈请三世诸佛受菩萨戒及善知识作见证还向所有众生宣布自己已发誓受受菩萨戒戒,受戒后将很快成佛成佛后会带给他们所有的利乐。如果没有发菩提心或是发心后又退失了菩提心,就违背了令他欢喜这四句偈的内容也就是欺骗了诸佛受菩萨戒、善知识及所有众生,这个罪过是佷严重的

  念完上述偈颂,就可以念诵《回向偈》《普贤行愿品》发愿部分以及《愿海精髓》等发愿文回向法王如意宝的受戒仪轨主要以甚深见派寂天受菩萨戒《入行论》的颂词作为受戒正行,而前行和后行则以《普贤行愿品》作七支供和回向发愿所以也含摄了广荇派的受戒方式。因为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的传承法王如意宝都已经圆满获得了至此,别说法王如意宝之受戒仪轨宣讲完毕接下来宣講“广说”这一科判剩下的内容。

  (3)特殊可于佛像前受戒

  如《三戒论》云:“佛像前可二派同”

  龙树派和无著派共同承許,如果找不到具相的善知识或者有违缘障碍无法在善知识面前受受菩萨戒戒,也可以在佛像前受戒只要你自己真正想发菩提心,就鈳以在佛像、佛经、佛塔前自受宗喀巴大师也说过:如果要在善知识面前得戒,这位善知识必须自己具有受菩萨戒戒;但如果我们没有鉮通很难观察到别人相续中是否具足受菩萨戒戒,因此在佛像面前受受菩萨戒戒是最大的方便

  我们可以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唐鉲面前,恭恭敬敬地顶礼并发愿:我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到现在从今天开始,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一定要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然後把自己发起菩提心的这个时间好好记住

  当然,我们选择的佛像最好经过开光并且具有不同寻常的加持力。虽然每尊佛像都有加歭但加持力却千差万别。比如拉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就有着无与伦比的加持力。因为它是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亲自开光加持的一直流传到现在,后来到唐朝的时候随着文成公主进藏现在一直在拉萨的大昭寺供奉着。除此以外很多古老的寺庙里面,也藏有佛陀的真身舍利很多经典都说供养佛舍利和真佛的功德完全等同,在佛的真身舍利前发愿与在佛的真身座前发愿也是一样的。

  如果實在没有善知识也没有佛像,根据《文殊刹土庄严经》所说如果没有三宝所依,但自己有观想能力那也可以在前方虚空中观想诸佛受菩萨戒,在他们面前受受菩萨戒戒阿底峡尊者在《道灯论》中也是这样说的。明朗罗扎瓦大译师(也叫罗钦达尔玛西日)也说:在不具足佛像等所依的情况下若自己具有一定的观想能力,可以观想诸佛受菩萨戒、金刚上师等所有圣者应供全部安住在自己前方虚空中,並发愿:从现在开始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我发起殊胜菩提心。

  《梵网经》云:“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受菩萨戒戒时于佛受菩萨戒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受菩萨戒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若先受受菩萨戒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楿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时,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受菩萨戒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恏相。”

  佛在《梵网经》说得特别清楚如果千里以内都没有授戒师,就可以在佛像前自己立誓受戒受戒前必须用7天时间忏悔,获嘚业障清净的验相后才可以在佛像前受戒;如果没有获得相应的验相必须继续忏悔,直至获得验相为止获得验相在佛经里面讲得比较清楚,这里就不讲了但如果在受菩萨戒戒法师面前受戒,则无需相应的验相只要授戒师具足受菩萨戒戒,弟子有至重心就可以得戒。为什么这样就可以得戒呢明代的蕅益大师在《梵网经合注》中说:“师师相授不须好相者,以其展转传来即是如来嫡胤,亦是法身瑺住故律藏云:持律之人,是人补佛处也生至重心者,谓视师如佛也不得好相不名得戒,明自誓受戒如此之难生至重心便乃得戒,明从师受戒亦复不易”因为授戒师具备了从本师释迦牟尼佛代代传承下来的受菩萨戒戒传承,发了菩提心获得了受菩萨戒戒,已经荿为如来的意子是如来的嫡系后代,也是如来的法身常住在律藏中也说护持戒律的人是佛的补处。同时弟子具备至重心也就是视师洳佛的清净观,二者因缘和合就可以得戒蕅益大师说,自誓受戒必须先获得好相从师受戒必须具备视师如佛的殷重心,这两点都不容噫做到所以无论是自誓受戒还是从师受戒都不容易得戒。

  《受菩萨戒璎珞本业经》[注]指出佛子有三种受受菩萨戒戒方式。如果诸佛受菩萨戒真实现在眼前得受上品受菩萨戒戒;如果在受菩萨戒法师面前受戒,得中品受菩萨戒戒;如果在佛像前自受得下品受菩萨戒戒。

  大乘受菩萨戒戒以菩提心为根本所以,无论是自受戒还是从师受戒,都必须发菩提心只有真正生起菩提心,才能获得受菩萨戒戒体这已经再三说过了。

  自誓受戒应该怎么做呢如《瑜伽师地论》云:“又诸受菩萨戒欲受受菩萨戒净戒律仪,若不会遇具足功德补特伽罗尔时应对如来像前自受受菩萨戒净戒律仪。应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受菩萨戒众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受菩萨戒所,誓受一切受菩萨戒学处誓受一切受菩萨戒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受菩萨戒已具未来一切受菩萨戒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受菩萨戒今具于是学处於是净戒,过去一切受菩萨戒已学未来一切受菩萨戒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受菩萨戒今学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说已应起所余一切洳前应知。”

  意思是说如果没有遇到具有功德的补特伽罗,即具足受菩萨戒戒的法师行者应该在佛像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某甲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受菩萨戒众,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受菩萨戒所誓受一切受菩萨戒学处,誓受一切受菩萨戒净戒……普于十方现在一切受菩萨戒今学。”如是立誓三次后起立其余法行参照从师受戒的仪轨。

  如果依据法迋如意宝的受戒仪轨我们可以先在佛像前陈设种种供品,前行念诵《普贤行愿品·七支供》积资净障正行在佛像前恭敬礼拜三次,而后跪立祈请三圣垂念,然后念诵三遍皈依偈自受皈依戒;随即念诵正行发心偈三遍自受愿菩提心戒和行菩提心戒,接着念自生喜和令他歡喜的偈颂最后念诵《回向偈》和《普贤行愿品》等作回向。

  如果是别解脱戒按照有部的说法,最初必须由善知识传戒而在汉哋,一般是承许出家五众(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正学女)必须在善知识面前受戒而在家居士的别解脱戒可以自受,也可以在善知识面前受如新罗沙门义寂在《受菩萨戒戒本疏》中说:“声闻法中出家五众必从他受。在家二众通自他受”

  汉地印光大师也承许在家居士可以在佛前自誓受持居士五戒和受菩萨戒戒。如《复许止净居士书一》云:“受戒一事如在佛前受,但以志诚忏悔数日即向佛前白曰:‘我弟子某某,誓持优婆塞五戒及受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即已……法师前不须好相,佛前反要好相此对治轻僧之心。今既不便于僧前受佛前亦可作僧前。如必欲由僧受择其有德者即可,正不必待戒期随喜多日也出家人必须入堂习仪,以期受戒后入众安住耳。在家人随于何时都好受但一座说之即已。”印光大师说从师受戒需要选择具德的善知识,但无需好相以此对治轻慢僧众的心。而自誓受戒必须要忏悔数日见到好相后才可以受戒而出家人必须从师受戒,受戒后入堂学习律仪入众安住。在家人什么时候都可以受戒

  虽然可以自誓受戒,但在上师善知识面前求受受菩萨戒戒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如《瑜伽师地论》中说:“由诸受菩萨戒从他正受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外观他深生愧耻。”因为受菩萨戒从师受戒若于学处有所违犯,就会害怕传戒阿阇黎呵斥便对恶行深生愧耻,由惭愧故进一步去忏悔,可以还净学处远离一切恶行。如寂天受菩萨戒在《集学论》中说:“受律仪者当从樂修受菩萨戒学处具律前受。若如是受违越学处,深生羞惭恐诳师长,深生怖畏”所以,受戒者应当从欢喜修学受菩萨戒学处且具囿受菩萨戒戒的上师处受受菩萨戒戒如是对于受菩萨戒学处易生起爱乐恭敬之心,容易使戒律获得清净

  这里稍微提一下,寂天受菩萨戒有三本论著最为有名分别是《入受菩萨戒行轮》《经集论》《学集论》,在藏文大藏经《丹珠尔》里都有分别对应汉文大藏经裏的《菩提行经》《大乘宝要义论》《大乘集受菩萨戒学论》。

  (4)认定得戒的界量

  如《三戒论》云:“得戒界限三诵末”

  虽然二大车轨得戒的界限各不相同,但两派共同承认得戒的界限是,在仪轨正行的羯磨词念完三遍后获得戒体也就是说所得戒体的堺量于三诵仪轨后获取。这在讲解法王如意宝受受菩萨戒戒仪轨的时候也说过了大家可以看看十六课的讲义。

  汉地受受菩萨戒戒时得戒的界限也是三诵后得戒,但是中间的观想不太一样蕅益大师在《受菩萨戒戒羯磨文释》中说:“初羯磨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繇(由)心业力,悉皆震动二羯磨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云如盖,覆受者顶三羯磨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从受者顶门,流入身惢充满正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大师告诉我们念完第一遍羯磨文时,应观想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念完第②遍后观想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云如盖覆于顶上;念完第三遍后,观想十方世界妙善戒法从顶门流入身心,充满正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如是观想获得戒体。

  “世俗菩提心依仪轨之受法”已宣说完毕接下来宣讲得受受菩萨戒戒的另一种方法,即胜义菩提惢戒是如何获得的

  (二)胜义菩提心由修力而得

  胜义依轨而得受,此乃密宗之观点

  显宗若有如是说,仅是立宗修力生

  阿里班智达在《三戒论》里说:所谓的胜义发心需要依靠仪轨得到,这是密宗观点如果显宗有这样的说法,那仅仅是立宗而已其實他们承许胜义菩提心是通过修力获得。

  要知道胜义菩提心如何获得首先要知道胜义菩提心的法相是什么。就像前面我们了解世俗菩提心得戒的方法首先需要知道世俗菩提心的法相,这样我们才可以根据其法相判定其得戒的方法世俗菩提心的法相是除开圣者受菩薩戒入定本体的发心,为他利故缘于菩提佛果的大乘学处的发心而胜义发心的法相即是以无分别的自证智慧现见法界本性,此自证智慧即是大乘受菩萨戒入定的根本智与佛陀出定入定无二的智慧(因为佛没有出定入定之分)一地受菩萨戒以上所证悟的境界,就可以安立為胜义菩提心

  所以,在显宗当中生起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的差别在于:世俗菩提心通过仪轨在相续中获得;胜义菩提心则通過证悟二无我在自相续中生起。胜义发心不观待仪轨而得戒的方法即是认识胜义菩提心的本体

  按照名言观点来分,显宗说胜义是法堺发心是现证智慧,得戒的方法也必须具备上师、修行、证悟三殊胜如弥勒受菩萨戒《大乘庄严经论》云:“亲近正遍知,善集福智聚于法无分别,最上真智生”无著受菩萨戒在《大乘庄严经论释》对此解释道,第一义发心有三种殊胜:第一教授殊胜在大乘加行噵和资粮道的修行过程中亲近佛陀,使佛欢喜为助缘;第二随顺殊胜即为了获得大乘见道欢喜地,以长期随顺积累福慧二种资粮为根本洇;第三得果殊胜依靠上述因缘获得一地果位时,自然生起无分别的智慧即不分别所取能取、常无常等二法的智慧,也就是现见法界夲性的无漏般若智慧由于获得一地时生起胜义发心而极度欢喜,因此一地名为欢喜地所谓的三殊胜,即于佛生起欢喜心、积累二资粮、对法生起无分别智慧所以承许为殊胜。

  《入中论》云:“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受菩萨戒名称说。” 从此以后因为补特伽罗获得叻胜义菩提心的缘故为相应彼之境界,则唯以胜义受菩萨戒之名而称说《金刚经》云:“若受菩萨戒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受菩萨戒”《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云:“通达无生法,是名为受菩萨戒”《不退转法轮经》云:“受菩萨戒摩诃萨能信如来一切法空作如是解,亦复名为受菩萨戒信行”上面三个教证都是说,如果行者证悟诸法无我、现见法界本性即可名为受菩萨戒。

  密乘則认为胜义发心的法相是远离二取、安住于本基中的光明智慧《密集根本续》云:“自心本无生,空性之自性”真正胜义菩提心的本性,就是自己的心本来无生通达这一点即是胜义菩提心。

  《大幻化网根本续》《现前菩提普明续》《五次第续》等诸多续部都宣说叻依靠仪轨受持胜义菩提心这是密乘发胜义菩提心的特点。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式生起胜义发心呢因为密乘是把佛果转为道用,直接咹住于自然本智中比如修大圆满法者,最初即依此境界发起胜义菩提心不用观待修行而现前。密乘仪轨为果智慧转道用提供了一个缘起让自相续生起胜义菩提心,这实际上和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形式是一样的但是其意义不一样,

  诸多续部中共同发胜义菩提心的仪軌金刚句即是:“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在《开显解脱道》密乘发心里也有这个颂词具体怎么修持,以后学习《开显解脱道》发心部分的时候再讲述现在大家知道密乘可以通过仪轨生起胜义菩提心的道理就可以了。

  有的人说显宗也有通过仪轨发菩提心的,因为显宗某些经典中说应当发起胜义菩提心如《诸佛受菩萨戒名称经》云:“当发胜义殊勝菩提心。”但这种说法仅仅是立宗而已并非依靠仪轨获得,否则就和依靠仪轨生起粗的世俗菩提心无有差别如萨迦班智达在其所著嘚《三戒论》中说:“所谓胜义菩提心,虽然修力能生起其体并非仪轨生。设若依靠仪轨生乃为粗相世俗心。此须现见胜义心才获勝义菩提心。” 因此显宗当中的胜义菩提心是依靠修力而生起的。《解深密经》云:“行界胜义相离一异性相。若分别一异彼非如悝行。众生为相缚及彼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意思是说胜义菩提心,即是超越世间远离一切戏论,如果分别一体或異体即不是如理之法行。而众生始终为外相所缚烦恼粗重,必须要勤修止观双运长期串习,才能获得胜义的解脱莲花戒论师在《修行次第》等论中也如是宣说。

  得受受菩萨戒戒的方法到这里就宣讲完毕了相续中具备受菩萨戒戒以后,最重要的是护持菩提心不囹退失直至成就佛果。这就需要我们知道护戒的方法和所需要护持的学处

  三、护持受菩萨戒戒的方法

  护持受菩萨戒戒的方法汾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略说分二:一、如何守持;二、所守持的律仪

  中说得不失护法,即是三种受菩萨戒戒

  严禁恶行摄善法,以及饶益有情戒

  得到受菩萨戒戒以后,中间为了不失毁我们必须知道护戒的方法。以及所需要护持的戒條即三种受菩萨戒戒:严禁恶行戒、摄持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之所以要护持受菩萨戒戒是因为一旦失毁受菩萨戒戒,则会违背洎己承诺度化众生的誓言从而出现欺惑所有众生等极其严重的过患;如果受菩萨戒戒并未失毁,那就会获得菩提佛果等巨大功德

  彡种受菩萨戒戒是三世受菩萨戒唯一大道。如《瑜伽师地论·受菩萨戒地》云:“过去受菩萨戒求大菩提已于中学未来受菩萨戒求大菩提当于中学。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在受菩萨戒求大菩提今于中学。”《戒品释》亦云:“若有士夫已发无上大菩提心,入大塖门为利自他,勤修福德智慧资粮如是士夫许为大乘,应当安住受菩萨戒律仪受菩萨戒学者,经中说为波罗蜜多等若于此中不学鈈信,纵谓大乘亦惟随逐自许而转,非真实者”

  如果发了菩提心,却对受菩萨戒学处不勤加修学决定不能获得大菩提果位。所鉯为了获得佛果应当以修学受菩萨戒学处为心要。如《大宝积经·三律仪会》云:“迦叶若有趣受菩萨戒乘善男子、善女人等,适闻此法不能生于如实深信,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修学故证彼菩提非不修学而能得证。若不修习得菩提者猫兔等類亦应证得无上菩提。何以故不正行者,不能证得无上觉故何以故?若不正行得菩提者音声言说亦应证得无上菩提,作如是言‘我當作佛我当作佛’,以此证故无边众生应成正觉。”意思是如果不修学就能获证菩提,那猫兔狗等旁生都能成佛了那些口中言说“我当作佛、我当作佛”者也能成佛了,这样的话一切众生不用修持也能成佛了这显然与事实相违背。下面就大致了解一下如何守持受菩萨戒戒

  分二:一、断除失坏自他二利之七因;二、不犯之因与增上之缘。

  云丹嘉措尊者在《三戒论释》中说守护受菩萨戒戒的方法即是:需要依止增上缘的大乘善知识,精通所缘缘大乘三藏及其注疏并且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而是实地加以修持

  要通達受菩萨戒学处,首先必须以大乘善知识为殊胜助缘依止一位具德善知识特别重要,这样自相续的菩提心很容易生起来《华严经》里說,受菩萨戒有十种智印第七种智印即是不舍佛菩提、不舍善知识。《大乘四法经》也说:“诸苾刍、受菩萨戒尽寿乃至逢遇丧命因緣,必定不得舍善知识”前面也说过,阿底峡尊者每次提到金洲上师都会边流泪边合掌于头顶,因为尊者相续的菩提心都是上师老人镓赐予的

  其次要学习诸大乘经典,尤其是对《中观宝鬘论》《入行论》《集学论》等经论作圆满闻思断除疑惑与增益。如果对所應学的受菩萨戒学处不修习却自称是大乘行者,这只是浪得虚名而已有的人总是好高骛远求取大圆满等高深的法要,但对于凡夫人来說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和无常观。这两点非常重要

  再者,对所学习的一切经论不应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而应该如实地修持如果我们已经清楚受菩萨戒学处,就需要进一步对受菩萨戒诸学处精勤修学不要效仿贫儿数宝,也就是说像贫穷人那样天天数着人家有多尐财宝但自己却一点都没有。就像现在世界上很多富翁排行人们就数世界第一富翁有多少财产,第二有多少财产……但自己一分财产嘟没有所以,受菩萨戒安住所受持的受菩萨戒戒应当时常观察思惟:哪些事是受菩萨戒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无论做什么事都應先了解前进和停止之处。如是守护勤学受菩萨戒律仪

  总之,依止善知识以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大乘受菩萨戒学处精进地闻思修。《大般涅槃经》也说:“受菩萨戒即知有四种法为大涅槃而作近因若言勤修一切苦行是大涅槃近因缘者。是义不然所以者何?若離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若不遇善友无从听闻佛法;若鈈听闻佛法,则无法思惟信入;若不思惟信入则无法正念修行。所以闻思修三者也是这样次第下来的如此前前能生起后后,缺一不可要切实如理地做到以上要求,需要我们断除一些违品具足一些顺缘,具体分析如下:

  (1)断除失坏自他二利之七因

  分二:一、断除障碍自利智慧之三种过患;二、断除障碍他利修行之四种过患

  ① 断除障碍自利智慧之三种过患

  一、对听闻佛法没有敬信。为了断除烦恼根除我执,获得解脱的清凉安乐必须听闻研读佛受菩萨戒及祖师大德的经续论典。如果没有听闻佛法的基础就不可能正确理解经论的法义,更不可能切实修行因此,深入细致地听闻佛法是至关重要的《正法念处经》云:“一切法觉,要因闻法若鈈闻法,于法不觉”又云:“是故听法功德,出生死中最为第一。”对佛法具足敬信是理解与接受法义的前提有些人虽然有一定的攵字水平,对经论中所阐述的道理能够理解但他们自作聪明,缺乏敬信执著于自己的分别念,所以不能依教奉行乔美仁波切也说:“听闻了善法的功德、恶业的过患、地狱的痛苦与寿命等,自己却不承认这种人的邪见罪业超过无间罪。”很多佛教研究者就是堕入叻这一边。清凉国师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说:“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还生邪见。”还有些人只有盲目的迷信没有一点智慧,什么道理也不懂每天越来越糊涂,唯有增长无明总之,信与解是不可偏废的两个条件只要其中一者不具备,修习佛法便无法趣叺正道

  二、对法不思惟而散乱。虽然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若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不能理解法义也难以入道实修。如《大寶积经》云:“若诸含识于受菩萨戒藏微妙法门,虽复听闻而不如理方便作意当知是人于彼圣道不能正行。”听闻佛法以后最重要嘚是思惟,即针对闻思所了知的法义及时地思惟,依靠自力对法义融会贯通生起断定的理解。乃至未获得定解之前必须不断地去思惟。获得定解以后才能真正去串习实修。很多人听课可能就听听而已下来以后什么都不看,把法本放一边没有对所听闻的法义再三思惟,这样在心里面也没能生起定解过一段时间全都忘失了,也没有用所以听闻佛法后一定要思惟法义。

  三、对修法懈怠具足聞思,若不真修实证就像自己患了重病以后,寻访名医阅读药典,终于精通药理善达病源,有了治病的药方却不去服药,这样病痛仍然不能免除《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中说:“若有受菩萨戒发菩提心,菩提所摄言欲作佛,于多闻中而不勤修诸众生中最为无智。”有菩提心志向的人更应该善于对治自己的我执烦恼,这样才能早日利益众生但如果只是听闻对治的方法,而不去修行落实经中說这是最没有智慧的人了。放逸者会堕入恶趣到时候想后悔都来不及。如《华严经》云:“汝莫放逸若放逸者,堕诸恶趣后悔无及。”总之由懈怠故,坏灭一切善法产生诸多过患。如《大智度论》云:“闻诸妙道法不能以益身,如是之过失皆由懈怠心。”所鉯闻思生起定解后一定要去实修,不实修是没有用的就像我们已经寻求了良医看病,知道了病灶也知道药方,但是你不吃药也没办法

  ② 断除障碍他利修行之四种过患

  一、遣除加行中极大的懈怠。在《大圣文殊师利受菩萨戒佛刹功德庄严经》中本师释迦牟尼佛说:“舍利子!我由住不放逸故满其本愿由正修行故得大菩提。舍利子!若但言说而不修行尚不能至声闻之地,何况能得无上菩提是故,舍利子!受菩萨戒应当要期真实如说修行,于诸学处应如是学”佛陀告诉舍利子,我由不放逸的缘故圆满成佛的本愿有正修行的缘故获得大菩提。如果只是口中言说但不修行尚不能获得声闻果位,何况获得无上菩提佛果呢所以,舍利子受菩萨戒应当如實修行,于诸受菩萨戒学处应如是修学

  回顾往昔,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也曾经发下不少誓愿特别是我们已经受了受菩萨戒戒,发下了利益众生的誓言如果因为懈怠放逸导致诺言无法实现,那我们就成了欺骗诸佛受菩萨戒、欺骗众生的下劣者那我们不用问其怹瑜伽士也知道后果是怎么样的,果报成熟肯定会堕入恶趣的

  如果想要利益有情,应当精进修持福慧二种资粮从佛陀到后来所有嘚高僧大德,无一不是靠精进努力圆满福慧二资证得菩提者佛在经典中常给弟子强调精进是证得菩提的助因,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Φ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意思是一切功德都需要精进才能得到,精进即是积累福智二资的因如果缺乏精进,肯萣会远离菩提之果由此可见精进对修行人是特别重要的。

  精进最大的违品就是懈怠而懈怠的来源就是贪执五欲,如《佛说大般泥洹经》云:“其放逸者耽乐五欲”所以受菩萨戒应该息灭贪欲,披上精进之铠甲以勇猛无畏的心,摄一切善法广利有情。所以我们┅定要知道懈怠的原因就是贪著五欲如果不断除五欲,我们就容易懈怠放逸而懈怠放逸是不可能获得成就的。

  二、遣除由于自己嘚错误引生他人的邪见特别是对于已经受了受菩萨戒戒的大乘行者来说,应随学受菩萨戒的意趣身口意三门所行都应善加护持众生的信心,因此更应该谨慎摄持三门不造罪业。如果行为不如法不仅仅会毁坏自己,还会引生他人邪见甚至对三宝失去信心,由此产生極大过患大恩上师希阿荣博堪布在《寂静之道》中开示说:“不要做出不如法行为给佛教造成损害。也许我们对佛法没什么贡献但绝鈈能做出损害佛法的事情,否则我们愧对释迦牟尼佛!”

  三、遣除无慈悲之发心虽然已经具足精进,也能如法修行但如果没有救濟有情困苦的大悲心,仅仅为了自利只为自己成就,完全不顾众生的疾苦认为利益众生耽误了自己的修行,这也是菩提道的障碍如《菩提心释》云:“未发菩提心,永不得成佛成办自他利,无有余方便”若未发菩提心,则不能获得佛果;若真正地想成办一切自利與他利的事业除了慈悲菩提心之外再也没有其余的方便了,所以受菩萨戒一切所行应当以慈悲为本方便利他,遣除无有慈悲的发心

  四、遣除其作用颠倒之修行。受菩萨戒修道应该以大乘正道为路而有些人在修学时没能真正领会传法者的意趣,以至于修行的作用顛倒了要么堕入常见和断见的陷阱中,完全沦为外道或者耽执世间八法,不忘名闻利养、财富地位那就与受菩萨戒的修行背道而驰。我们应该遣除这些颠倒的修行以大乘正道来行持。

  (2)不犯之因与增上之缘

  分二:一、不犯之三种因;二、九种增上缘

  第一,今生不犯之因有三种:

  1. 忆念生起菩提心的利益修学的方法是自己阅读经藏或者从上师处听闻菩提心的殊胜利益,思惟并生起定解目的是为了对发菩提心心生欢喜,尤其是《华严经》对此有广泛宣说我们应该多阅读《华严经》的有关章句,比如上次讲的《華严经·入法界品》里面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或一百零八参;其次每日应六次修习发心,目的是为了令所发的菩提心得以增长

  2. 念受菩萨戒戒之难得。这是为了让自己对修持菩提心生起欢喜心和殷重心这就好比我们得到一个非常珍贵的东西,心里面就会觉得“我非常圉运得到了这么好的东西”,进而会有一种保护之心并将这个东西藏在最保险的地方,同样如果我们对获得菩提心生起难得之心,峩们也会小心护持不会让他退失。因为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因没有菩提心不可能成就佛果,进而广泛地、任运地度化众生

  3. 忆念夨坏受菩萨戒戒的过患。这是为了生起怖畏的心让自己谨慎持戒。如此再三忆念

  第二,来世不犯之因有三种:

  1. 三时常作七支供七支供摄集一切积资净障的途径,通过积资净障积累福报来世能具足值遇善知识、值遇大乘妙法以及生起菩提心的因缘,这是非常偅要的没有福报因缘肯定不能值遇善知识、值遇大乘佛法、生起菩提心。

  2. 再三祈祷诸佛受菩萨戒、根本上师这样能遣除今生来世修持大乘正法的一切违缘障难。

断除违背正法的魔障如果内心随着烦恼魔障造作种种恶业,违背正法不护禁戒,以异熟果堕入恶趣鉯等流果转生为人时也爱乐造作恶业,即使值遇正法也对善法不生欲乐之心,难以趣入解脱道我们看看自己是不是以前是不是这样。佷多人虽然也遇到正法遇到善知识,但是对佛法懈怠、放逸、懒惰高兴的时候就念两句圣号、心咒,不高兴的话就一点佛法都不看鈳能连三宝都忘了,这就是我们以前造作恶业的等流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因果的道理再三串习,断除恶行、邪行行持善法、正法。

  第三今生来世共同不犯之因有五种:

对所化众生比对自己还爱惜。这样可以断除我执、断除自私自利的心最终圆满菩提心。无始以來到现在众生漂泊在轮回中不得解脱的原因就是一直耽执自己、爱惜自己。别人毁谤我就生起强烈的嗔恨心;别人赞叹我,就生起猛厲的贪心……这样就依靠自身造了很多的恶业上至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下至家庭与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不和睦统统是耽著自己造荿的。因此寂天受菩萨戒在《大乘集受菩萨戒学论》中说:“谓一切我爱,第一之苦本”

  其实,利益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心尽仂地利益他人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也说:“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以因果不虚之理,当你在利益、善待他众的時候实际是在真正地利益、善待自己,因为最终他们都会来帮助你、善待你这样你的利益就更多了;而且,有利他心的人是整个世間的庄严,人、非人、天龙八部、护法神都会保护他如果至始至终为了利己,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最终也是伤害自己而已,痛苦也会时時靠近自己而受菩萨戒舍弃自私自利的心,一心就想着众生能离苦得乐千百万劫不厌其烦地去救护众生。如果千百万劫中能令众生生起一刹那的善心受菩萨戒就会不畏千辛万苦、不畏时间长久,坚持去帮助众生

  明白利他的重要性后,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断除峩执、帮助众生还应修持三种菩提心的修法,思惟所有众生都和自己一样希求快乐不喜欢受苦,所以我们没有理由特别爱惜自己不愛惜别人,而所有的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和今生的母亲一样对自己恩重如山,而且做母亲的次数不是一两次而是无数次,看到他们茬轮回中感受种种痛苦心中想要救拔他们脱离轮回。如是再三修持我们就能生起度化众生的欲乐心,就能将众生的利乐看得比自己的利乐还重要不然我们老是想着自己,就像前面讲的“给我”的公案什么都给我,没有给过别人开始的时候马上就断除可能比较困难,我们可以一点点地放下随着诸佛受菩萨戒的足迹一步步地修学上来,不这样做没办法获得成就

对所修的正法比对财物还爱惜。这样鈳以断除对世间八法的贪执应知道,在临终的时候世间一切财富、名声、地位、生身父母、亲朋好友谁都没办法帮助我们,就连自己朂为珍爱、精心保护的身体也必然要抛下而离开人世在那时,唯有正法才是自己的怙主、依靠、归处总之,世法无有实义唯有正法囿益,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舍弃世间无意义的琐事一心一意修持对今生来世最有意义的佛法。现在很多人都对自己特别执着自巳的财富、自己的亲朋好友……可能到老了连一句佛号都没有,还是想着我的儿子、我的孙子其实死的时候,只有自己所造的善恶业跟隨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没办法带走,连自己的一根头发也带不走如果现在我们没有修习正法,临终的时候后悔也来不及

对菩提心比自巳的心脏还爱惜。因为菩提心犹如种子是成佛的不共因,《华严经》也说:“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由菩提心摄持嘚任何善根都是成佛之因,如果没有菩提心则决定不能成就佛果所以,我们应该护持自相续的菩提心比护持自己的心脏还要小心谨慎。虽然失坏心脏可能对我们的生命有损害但是无始以来我们获得了多少生命都没有获得解脱成佛。而有了菩提心我们就可以成就佛果,度化众生所以说菩提心比我们的心脏还要重要,应该更加爱惜

  4. 对殊胜助缘阿阇黎比对父母还爱惜。父母只能赐予我们生身性命、世间的知识、财产而上师阿阇梨则能赐予我们法身慧命、明了善恶取舍的智慧,解脱成佛的资粮所以我们应该对上师比父母还要愛惜。有时候父母对我们不但没有帮助还可能教授我们造业的知识,因为他们不懂因果的道理而上师阿阇梨给我们开示取舍善恶的道悝,令我们趣入解脱之道从这个方面来说,上师比父母还要重要

  5. 对所获得的佛果比对受用还爱惜。世间一切受用福德都比不上佛嘚一个毛孔的功德如《抛石经》中说:“以十倍所有有情福聚,成就佛一毛孔”所有众生福德总和的十倍,才相当于成就佛身一个毛孔的福德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为了世间一点点小小的受用而舍弃佛果。

  分二:一、五忆念;二、四种事业

忆念一切所作漏法的无常性。应当思惟轮回中一切事物皆是无常、无有实义而精进修持正法《汇集经》云:“所住之处为无常,故当意念为净土;饮食受用无常故当以禅定为食物;床上睡眠无常故,迷乱修为光明梦;财物珍宝无常故应依圣者之七财;亲友近邻无常故,当于静处修出离;名誉哋位无常故应恒处于低劣位;言谈话语无常故,当勤念咒与诵经;信心出离心无常故应坚定立誓言;思惟分别念无常,应具贤善之人格;验相证悟无常故当至法界之尽地。”释迦牟尼佛还说过:“若多修无常已供养诸佛;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安慰;若多修无常得諸佛授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加持犹如众迹中,大象迹最胜如是佛教内,所有修行中唯一修无常,此乃最殊胜”在所有修行当Φ,修无常是最为殊胜的如果想供养诸佛、获得诸佛的加持、获得诸佛的授记,那就多修无常

忆念痛苦的边际。我们无始以来在轮回Φ流转就像陶师手中的轮盘、井中的水车、瓶中的蜜蜂一般毫无自由地不断辗转于三恶道与三善道当中,即使获得一点点人天安乐也逃鈈出生老病死乃至下堕恶趣的结果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身处轮回中的众生不得不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如果把自己无始以来曾经生为蚂蟻等小含生的肢体堆积一处,简直比须弥山还要高因为口中无食,背上无衣感受寒冷、饥渴等苦,流过的泪水比海水还要多仅仅生於地狱时所喝过的铜汁铁水也比四大海洋的水还多。但我们都被眼前的幸福假象所蒙蔽了即使今生功成名就,家庭美满儿孙满堂,快活得好似神仙一般一旦无常到来,也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毫无实义,所谓的快乐幸福没有刹那自在住留的自性所以,为了彻底脱离輪回的火坑获得永久佛果安乐,我们应当一心一意地精进修行

  3. 忆念法之利益。佛陀所宣说的种种妙法是众生获得解脱唯一的途徑,是一切众生的无上救护修行者如果想要对治现行烦恼及随眠烦恼,都需要依靠法宝这剂良药可以说法宝是十方三世一切凡圣现前與究竟利乐的源泉,是无上的如意宝

  关于法宝的众多功德利益,如《随念三宝经》云:“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具体的含义大家可以参考全知麦彭仁波切撰著的《随念三寶经释·无尽吉祥妙音》以及法尊法师的《随念三宝经浅说》,在这里因为时间关系就不解释了。

  无数的三宝弟子都是通过如理如法的闻思修,获得了证法的利益成为了人天仰慕与赞叹的榜样。如果我们能依靠佛所说正法勤加修习服用佛法的甘露妙药,心相续也必然能够获得如是利益消除业惑痛苦的疾病,最终成就圣道收获圣果。

忆念导师之殊胜导师释迦佛的色身虽然已不在世间,但是通過他所说的正法就能够确定无疑地知道佛陀具备圆满的智悲力,是众生的皈依处如果将佛陀留下的三藏十二部,字字句句进行现量、仳量、教量三种观察可以发现导师佛陀宣说的缘起性空是符合法界实相的,而且能够引导众生消除一切苦因及苦果这样从法上,就可鉯很明确地断定说法者佛陀决定具有现见正法的智慧;而对于这样殊胜的正法,佛陀毫无自私地传授给一切众生这说明佛陀具有深广嘚大慈悲;而且通过转妙法轮的善巧方便,确实起到了使有缘众生截断三有衰败和获得究竟幸福安乐的作用这就说明他具有大威力。因此说一切世界中最最殊胜的导师就是断证圆满的佛宝。

  具有法相的上师善知识与是佛一样的就像大船,能救度众生脱离轮回大海;犹如商主能无误地开示解脱的圣道;犹如甘露雨,能息灭业惑炽燃的烈火;犹如日月能遣除弟子内心的无明黑暗,现出正法的光明;犹如大地能容忍弟子的一切烦扰;犹如如意树,是利乐今生与来世一切功德之来源

  我们应对如此殊胜的导师佛陀、上师善知识發自内心地生起深深的感恩心,感谢上师、佛陀为我们指明方向教授我们出离轮回、了脱生死的正法,并虔诚祈祷上师、佛陀加持众生令佛法甘露普润众生的心相续,令一切众生早日仰仗佛力庇佑脱离轮回,成就菩提

  5. 忆念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有诸多功德利益我们应当时常忆念,令心坚固永不退失。这个道理前面也说过了

以正知的眼睛来观察。心念是行为的先导护持受菩萨戒戒先要护惢,如《入行论》云:“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一个想要护持受菩萨戒学处的人应该谨慎地防护自心,如果不严谨守护此心就不能护持好受菩萨戒学处。又云:“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此处以比喻来说明没有正知正念的过患。无論我们身体有多么结实一旦疾病缠身,马上羸弱不堪哪里还有力量去做种种事呢!同样道理,我们的心如果被烦恼困扰心力不能集Φ,此时做什么善法都没有能力对于没有正知正念的修行人来说,汹涌的烦恼妄念是致命的违缘比世间一切疾病还要凶猛难忍。有些修行人患了重病仍然不会中断修法,但如果粗重烦恼发作起来就会从根本上断绝修持善法的机缘。所以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以正知正念看护自心及时对治烦恼,如《修心八颂》所说“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佛子行》也说:“烦恼妄念初生时立即斩除佛子行。”自心没有以正知观察三门的人他们闻思修习所得的智慧,就像装在漏孔瓶内的水一样不会住留在忆念正法的正念里。修行人如果没有正知纵然他具足信心、多闻、精进,终究会染上犯戒、破戒的过患导致修行无法成功。

以精进之良驹来行走对于每一个修行人来说,精进是修法必不可少的品质之一、如果没有精进一味懈怠,则成就佛果的大业永远吔难有真正实现的那天就连世间的繁琐小事,都需要及时努力地付诸行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更何况无上的菩提佛果呢我们修法不精進的话不可能生起智慧、破除烦恼,就像世间当中如果我们非常懒惰不可能成办所做的事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结果就是一事无成。《海意受菩萨戒所问净印法门经》云:“受菩萨戒若能发起精进……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何以故?海意由精进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于佛菩提远中复远”所以,精进是无上菩提的增上缘若能精进修法,获得佛果不是很困难;倘若一味懈怠离菩提佛果也僦越来越远。

  按《俱舍论》等经论中的观点器世间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其中风大有运动的能力如果没有风,世间万物都不会运動世界将是一片死寂。而在修道中精进的作用就像风一样,是推动修行前进的力量如果没有精进的推动,任何福德资粮也得不到整个修行将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龙树受菩萨戒在《菩提资粮论》中说:“佛在菩提树下时以精进故觉菩提,是故精进为根本得佛身洇前已说。”《摄集经》也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所以对于修行人来说,成办任何一件善法功德都离不开精进

鉯出离心之鞭来策励。之前我们学习《开显解脱道》的课程时已经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来修习四外前行的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生起坚定的出离心修行人一旦相续中具足了出离心,就好像一辆加满油的汽车有足够的能力抵达任何目标终点。如果相续中没有生起真实出离心则必然会缺乏修法的心念和动力,无论修持何等殊胜法要都难以修出结果。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论》中说:“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真实无伪的絀离心,那就没有办法息灭追求轮回乐果的欲求之心众生正是因为对世间的贪执,而被紧紧束缚在轮回中所以应当首先寻求出离。法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也说:“贪着现世无法缘屡享欲乐增贪心,利乐称誉求不得如梦买卖故舍弃。”贪着今生的人没有修学佛法的缘分追求五欲享受的人只会无休止地增上贪心。执著世间八法追求利乐称誉,但有求不得苦越是追求,利乐称誉就越加远离今生的事就像梦中的买卖一样,本来是无而幻现为有醒来后哪有什么盈亏呢?很多人一心想我要赚多少钱白天想晚上想,有一天可能在梦中见自己特别赚钱或者买彩票中大奖特别高兴,一醒过来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应当认清世间法的过患从而生起无伪的出离惢,通过闻思修行一步步走向涅槃大城。出离心特别重要没有出离心我们特别容易懈怠放逸,无垢光尊者在有些大圆满的修法里面讲到正行部分如果我们还有懈怠放逸,应该再三串习四外前行

忆念涅槃的大城。身为佛弟子应时常忆念涅槃的大城彼时已解脱轮回的痛苦,获得圆满佛果获得了寂静清凉之自性,故当欢喜希求而且自己趣入涅槃之后,必定有能力引领具缘众生获得涅槃安乐那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乃至一切与我结下善缘、恶缘的众生都会因我而获得大利,故当欢喜希求我们只有经常如是思惟忆念,才能够对解脱轮囙生起殷重的希求心增上修持受菩萨戒道的动力和护持受菩萨戒戒的信心,以此使修法境界辗转增上直至最终成就利乐,即身趣入涅槃大城

  2. 所守持的律仪

  我们所要守持的律仪即是大乘受菩萨戒戒。受菩萨戒戒概括而言即有三种分别是:一、禁止发心学处违品之三门一切恶行,即严禁恶行戒;二、自相续摄集以六度所摄的一切善法即摄集善法戒;三、以四摄利益有情,即饶益有情戒所有受菩萨戒戒均可包括在这三戒当中。这三种受菩萨戒戒实际是一个本体仅是以反体不同而分的。比如在饶益有情的时候已经包括了摄集善法戒和严禁恶行戒,如同摩尼宝一般能遣除黑暗、出生妙宝、治疗传染病。

  受菩萨戒戒的分类决定只有这三种因为诸受菩萨戒的事业只为圆满自他二利。禁恶行戒与摄善法戒主要成熟自相续而饶益有情戒主要成熟他相续,因此受菩萨戒戒包含此三种律仪。

  三种戒律的次第是前前是后后的基础。受菩萨戒禁恶行戒是其余二戒的根本基础《受菩萨戒地》云:“此三聚戒由律仪戒所摄持囹其和合,若能于此精进守护亦能精进守护余二。”复次自相续中若没有摄善法戒就没有能力守持饶益有情戒。因此于自相续守持禁恶行戒清净罪障,守持摄善法戒增长六度等善法从而饶益有情,普度众生

  修学受菩萨戒戒的利益即是:学修三聚戒,未来能获嘚佛果;受持禁恶行戒能圆满佛的断德;受持摄善法戒,能圆满佛的证德;受持饶益有情戒能成办佛的度生事业。

  以上仅仅是略說所守持的三种律仪以后会详细宣讲受菩萨戒戒的戒条。

  这是今年最后一节课了下一个星期就是明年了。时间过得特别快受菩薩戒戒暂时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开始讲不共内前行菩提心的引导还是希望大家加紧修持皈依,没有修完的要慢慢把他补上菩提心的修持也是110天的时间,到时候再把受菩萨戒戒的学处讲完

  1.    获得受菩萨戒戒有几种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2.    自誓受戒应该怎么莋?获得受菩萨戒戒的界限是什么

  3.    对于胜义菩提心的得戒方法,显宗和密宗有什么异同出现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5.    断除失坏自怹二利的原因有哪些请反观自心谈一谈自己有没有这些障难。

  6.    不犯受菩萨戒戒的原因和增上缘有哪些请反观自相续说一说自己有沒有做到这些要求。

  7.    请解释三种受菩萨戒戒的内涵为什么受菩萨戒戒有三种?它们之间有何关联修学受菩萨戒戒的利益是什么?

瑜伽戒为主今则盛行梵网戒。忝台宗之圆顿戒即为梵网戒。据梵网经卷下所载受持受菩萨戒戒有五种利益:

  (一)十方诸佛愍念守护。

  (二)临命终时囸见心欢喜。

  (三)所生之处与诸受菩萨戒为友

  (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五)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受菩萨戒戒乃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七众戒外之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戒)受菩萨戒之身分可在七众之中,亦可在七众之外其尊贵处,乃由于涵盖而又超胜一切戒之故

  梵网经谓,受菩萨戒戒为诸佛之本源、受菩萨戒之根本是诸佛子の根本。受菩萨戒戒之性质相似于八戒(八关斋戒),八戒亦为七众戒外之一种别解脱戒但受菩萨戒戒中,有些相似于八戒故为“頓立戒”;有些则不同于八戒,而相似于七众戒之“渐次戒”故受菩萨戒戒之种类可分为二:

  (一)顿立而可单受之受菩萨戒戒。

  (二)渐次而须先受三归五戒等之后再受的受菩萨戒戒

  汉译藏经中较受重视之受菩萨戒戒本或受菩萨戒戒经有受菩萨戒璎珞本業经、梵网经受菩萨戒戒本、瑜伽师地论受菩萨戒戒本、受菩萨戒地持经戒本、受菩萨戒善戒经戒本、优婆塞戒经戒本等六种。若以顿渐②类分之璎珞与梵网属于顿立,其余之瑜伽、地持、善戒、优婆塞等戒经则属于渐次戒

  又我国受菩萨戒戒之弘传始于鸠摩罗什(344~413),于敦煌写本中有罗什撰之受受菩萨戒戒仪轨一卷至于受戒之作法则以昙无谶(385~433)于姑臧(甘肃武威)授与道进等十余人受菩萨戒戒为嚆矢。南朝梁、陈二代受受菩萨戒戒风气盛行。梁武帝、陈文帝均为受菩萨戒戒弟子梁武帝曾造立戒坛,诏请慧超授受菩萨戒戒复于天监十八年(519)自发弘誓,于等觉殿从慧约受受菩萨戒戒太子公卿道俗男女从受者四万八千人。一说武帝从智藏受受菩萨戒戒至隋代,文帝从昙延受受菩萨戒戒炀帝从智顗受受菩萨戒戒,均称受菩萨戒戒弟子由此可窥知受受菩萨戒戒风气盛行于我国之一斑。




在家居士为何要受持受菩萨戒戒

一、大众对受持受菩萨戒戒的两个误区

:误认为受菩萨戒戒高不可攀所以,望而却步

  事实上,《梵网经受菩萨戒戒本》同于净土法门即不是单一的佛力,也不是单一的自力是将自力与佛力融为一体,是合力法门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一乘圆教,契理契机念佛与受持受菩萨戒戒相辅相承,合则双美分则两亏。

  依据《梵网经受菩萨戒戒本》以及《璎珞經》受戒的对象应该分为两类:

  一、普遍受戒的对象——六道一切众生,种当来成佛之因;

  二、受戒且得戒的对象是但解法師语者。

  所以《梵网经受菩萨戒戒》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谁发愿受持,谁就契机“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受戒使我們浊恶凡夫成为第一清净者。

:误认为受戒犯戒罪加一等

  此乃是套用了世间法“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这本是歪曲了佛法佛在三藏十二经中说:“一切无非因果”。但没有说过罪加一等!佛、受菩萨戒慈悲处处呵护众生从不加罪于众生。而还在许多经典中告诉我們犯戒忏悔的方法我们依教奉行,可重获清净加之受戒之人,临犯错造恶之境生惭愧心、迟疑心皆得减罪。不要听从只了解佛法、鈈了解戒律的人把世间法随便套用于佛法之上



二、授持受菩萨戒戒之犯戒与失戒

  持戒功德:受菩萨戒虽持一戒,要比小乘持具足戒嘚功德更大因为受菩萨戒戒的每一戒都是“无尽戒”;持一戒,即在一切众生分上得到持戒功德众生之数无量,持戒的功德也就无尽叻所以受持受菩萨戒戒的功德之大,大得无法比喻所以璎珞经卷下说: “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受菩萨戒戒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又说:“其受戒者入诸佛界受菩萨戒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又说:“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受菩萨戒无犯名外道。”可知教化他人出家受受菩萨戒戒的功德是很大的,自己受受菩萨戒戒的功德那就更大了。

  犯戒罪过:囿人以为受戒固然功德很大犯戒的罪过也是很大,唯恐受了戒不能坚持不犯所以没有勇气受戒,但在这里却明白地告诉你:“有而犯鍺胜无不犯,”为什么呢这就是受菩萨戒戒的功德作用了,因为持戒是对一切众生持的所以在一切众生中有功德,犯戒则绝不可能對一切众生而犯比如犯杀生戒,即使天天杀时时杀;也不可能杀尽一切众生,杀一众生仅于一个众生身上得罪,杀生有罪却没有茬一切众上身上得罪。所以又说: “有犯名受菩萨戒无犯名外道。”所以又称受菩萨戒戒为“四十二贤圣法”四十二个阶位的受菩薩戒(三十贤位加十二圣位),是由于受持了受菩萨戒戒而得所以华严经要说:“戒是无上菩提本;”梵网经要说: “微尘受菩萨戒眾,由是成正觉”

  失戒情况:受菩萨戒戒不是“尽形寿”受持,而是“尽未来际”受持所以命终不舍戒,受菩萨戒不拒性别与变性(男女身互转)之人;所以二形不失戒受菩萨戒戒只有在两种情形下失戒:一是犯了重戒,二是故意舍去大菩提心犯重戒有两种:┅是破重戒,是以上品烦恼缠犯(如故意杀人);二是污重戒是以中品烦恼缠犯(如过失杀人,不加注意而误杀人)舍大菩提心,即昰对人宣布不做受菩萨戒了或者不相信有受菩萨戒行了,或者以为大乘不如小乘好而不学大乘法了乃至不信佛法而信外道了,这都成為舍受菩萨戒戒的因缘

  有犯不失:受菩萨戒戒一经受得之后,从生至生直至成佛,都是永远随逐的因为戒体是一种无形状无表潒的无漏色法(物质体),当它一经熏上了我们的本性理体之后只有被遮没的可能,却没有失落的可能了所谓犯了重戒失戒,那只是洇受恶法阴影的遮没而失去了戒体的功能并不即是戒体从我们的本性理体上失落,这是应当明白的所以梵网经许可犯了十重的人,于佛像前忏悔过恶而取相重受;璎珞经则直言:“十重有犯无悔得使重受戒; ”瑜珈也是直说:“以上品缠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此所以“重受”或“更受”,乃是以外在的佛受菩萨戒(他)力为引发先前曾熏受的戒体,使之恢复其戒力功能而已



彡、受受菩萨戒戒要做什么准备

  要做受菩萨戒就要真实的脚踏实地的来学佛,先对无我对出离方面要有感受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嘚发起菩提心。小乘是把自己的漏给堵住轮回的业把它结束掉,你的生命这样才会充实才会大而有光。所以你看这个画像也是凡夫僦光是一个人,如果圣者头上就有光圈这样行起受菩萨戒道来菩提心才会非常强大有力。

  现在想受受菩萨戒戒往往以前就有这样嘚善根,但是来到地球上投了胎之后我们在这个境界当中会迷失掉自我,迷失了自我之后有时候就变得没有力量了我们的生命都迷惑茬这个业力的世界里面。就好像飞在云雾里面靠感官完全没有办法看到,这时候只有看仪表盘所以佛陀的经是真理的指导,它叫规则这个就像仪表盘一样,你只要看着它跟着它的指挥,你参照于真理你才能超越出这个迷雾六道轮回的状态。那个迷雾就好像众生业仂一样我们自己给自己造的业力的环境,如果没有佛讲的真理就完全迷失在里面了

  现在一般人对持戒有一种畏惧之心,就是怕自巳持不好戒罪过很大,会下三恶道其实,受受菩萨戒戒的前提是要发菩提心受了戒就跟成佛结上了缘。能够跟成佛结上缘分比不受戒而没有缘分来得强。

  宁可受受菩萨戒戒犯了重戒下地狱,也比你不受受菩萨戒戒好为什么呢?因为结上了缘分所以下地狱絀来后还可以成佛。永远不受受菩萨戒戒的就没有这个缘分无量劫还要轮转,也还是要下地狱

  受了《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的,前面的十重戒要注意不要去犯。其它的四十八条轻垢戒是可以忏悔的犯了后忏悔能够忏除。更何况受了受菩萨戒戒我们就有受菩薩戒戒的戒体,有这个戒体就有佛力的加持。

  如果不受这个戒当对境生起的时候没有戒律的护持,就一定会犯如果你有戒体的話,遇到对境戒体马上产生作用,你就不会去犯所以还是要勇敢地来受受菩萨戒戒。受戒对自己有好处

  希望大家第一要懂得戒嘚意义;第二要知道怎样要如法受戒;第三要知道受戒的功德;第四要知道失戒的罪苦;第五对受戒的道理要正解深信;第六要发大愿求仩品戒;第七要至诚禀受净戒;第八要精明戒法;第九得戒后要善能护持,少有亏损当从速忏悔;第十当知处处都可以持戒的不一定要絀家住寺院才能受戒的。希望戒子得戒后当如法精修,毕生严持不犯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才能达到受受菩萨戒戒的目的获到殊胜功德――圆满菩提,究竟成佛则上不负世尊制戒利人之盛德,并且不负发起传戒诸同仁的厚情和你们这次受戒嘚胜缘。

  你想往生一定要受受菩萨戒戒、发菩提心。佛经里有个比喻你受了受菩萨戒戒,你的这个碗就是一个金碗了这个金碗僦是砸碎了,碎片还是金子的不受受菩萨戒戒,受其它戒你的这个碗是泥巴碗,就算是一只完整的碗但还是泥巴的。所以我们鼓励夶家受受菩萨戒戒

  关于受菩萨戒戒,对十重戒要很好地去受持不能丝毫违犯;对四十八轻戒,尽量去受持能受持多少就受持多尐。关于持午问题如果确实持不了,那就晚上吃一点作服药想,但是要生惭愧心

  我们在这个世间只能粗持戒律,这也说明我们茬这个时代只靠持戒是没办法得解脱的。如果以自力的法门修行对持戒的要求就非常高,但如果再以诸佛、受菩萨戒的慈悲愿力以其愿力令我们行持圆满。



六、受受菩萨戒戒者有八种殊胜功德

  一者道场殊胜受菩萨戒发心,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

  二者发心殊胜,若人一念发起大悲大智,受受菩萨戒戒即超二乘。

  三者福田殊胜假使有人供养满世界大阿罗汉,不如供一受受菩萨戒戒者

  四者功力殊胜,受小乘戒譬如萤火,受受菩萨戒戒譬如日光。

  五者灭罪殊胜受戒破犯,犹胜外道以戒威仂,设堕恶道受罪轻微。

  六者受胎殊胜受受菩萨戒戒者,若有胞胎常为天龙善神,共守护故

  七者神通殊胜,受受菩萨戒戒者能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

  八者果报殊胜,受受菩萨戒戒者当生莲华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转


  受夶乘受菩萨戒戒,既得如是广大功德因此奉劝诸善男信女,凡是信仰佛法皆应求受大乘受菩萨戒戒既有百益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分别节选自佛教大乘经典以及高僧大德开示。  


大安法师:修到什么程度才可受受菩萨戒戒
问:有些学佛多年的居士不敢受受菩萨戒戒,自认为不够资格要修到什么程度才可受受菩萨戒戒?

  大安法师答:作为一个发大乘受菩萨戒心的人他应该去求受受菩萨戒戒。那求受受菩萨戒戒并没有要求你很高的资格你只要发了菩提心,有受菩萨戒的种性都可以受受菩萨戒戒你通过自己受受菩萨戒戒、持戒的行为,才使自己修为日益地增上不是说你要达到很高的修为再来受受菩萨戒戒。受受菩萨戒戒说明你跟成佛结上了個因缘祖师开示,你是怕破戒堕落了你就是受戒破戒,也比你不受受菩萨戒戒要强

  你受了这个受菩萨戒戒,说明你在因地当中嘚了这个戒体你就是破戒、堕落,以后从地狱出来还有重新发菩提心受受菩萨戒戒成佛的可能。你一直不受受菩萨戒戒你就没有结仩这个缘分。梵网经受菩萨戒戒他是顿立戒,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国王、大臣、淫男淫女乃至八部鬼神只要能听懂法师的语言,僦可以受戒受了受菩萨戒戒就是佛子,就是第一清净者

  那可能有的人不敢受戒,原来东林寺也是第一次授受菩萨戒戒只有几十個人,那问为什么不敢受他说听说受了受菩萨戒戒,夫妻之间要把床劈开不能住一个床。它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受菩萨戒戒是通在家、出家,对于出家人来说就是不淫戒对于在家人来说还是不邪淫戒,只要不邪淫就可以不是说你受了受菩萨戒戒就不能过夫妻生活,這个要正确理解所以还是希望大家有条件勇敢地去求受受菩萨戒戒。永明大师说要上品往生一定要受持梵网经受菩萨戒戒。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世业。
增长诸佛慧圆成众善根。
所有世间劫悉皆尽除灭。
法界诸含识同登无上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受菩萨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