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微知章,自非秩秩大猷 圣人莫之能两遂是什么意思

圣人与中和
中和是君子修养的理想境界。《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而“中庸”即“中和”,朱熹《集注》引游酢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为中庸是也。”但是,中和真的是可以企及的境界么?
东汉刘劭《人物志》是一部论辩人才、分别流品的著作,其第一篇《九征》即称:
“盖人物之本,出乎性情。性情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在?……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圣人有中和之质,非圣人者,即便资质卓荦,也只能分有圣人品德之一端,难以兼有双美。在《易系辞》中,“知微知彰,知柔知刚”被称为君子的德行,但易经中的“君子”并不是一般所谓六艺精勤、德行端谨者,而是更接近圣人境界。如《人物志》所言,普通人因为禀赋所限,似乎不可能如圣人一般质性中和,那么,圣人境界是否可以学而至之?这是魏晋玄学中的一大问题,玄学的时代,“圣人”已颇不似寻常之人,几乎是不可攀追的存在(“圣人不可追不可至,此乃中国传统”,见汤用彤《谢灵运书后》)。类似的观念,在汉人著述中已然清晰可辨。而先秦诸子中,这一问题虽不显著,但也有痕迹可寻。
譬如荀子,他以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即人为,礼法节之、德行化之,以求“文理隆盛”。因此荀子力主劝学,推崇“师法”,使好学者可以拾阶而上,由士而君子而圣人:“学恶乎始,恶乎终?……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看起来,荀子主张圣人是学而能至的。
何谓“圣人”?《荀子》当中经常用以形容圣人的词是“一”:“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一而不贰为圣人”。“一”的意蕴很丰富,有统摄之义(“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有贯通之义(“以一行万”),大而言之,“同于神明,参与天地”,在现实政治中,则有大一统的意味(“天下为一,诸侯为臣”)。 “一”与“和”也有相通之处,《荀子?王制》曰:“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人群中有分别即有等差,有名位,以义统摄之,故而能“一”,这正是“和而不同”之义。这样的“一”,既是圣人之德,也是圣人之功。只是,在荀子的时代,“一”的现实和理想正处在分裂之中。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荀子?解蔽》篇中。“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但战国时代的真实图景,却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乱国之君或乱家之人并非不向善求治,但他们学有偏蔽,“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使人偏蔽的原因很多,“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基于这一认知,荀子对同时代的各家学者如墨子、宋子、慎子、申子、惠子、庄子等严加批判。在《非十二子篇》中,荀子的批评对象甚至包括了同属孔门的子思、孟子等人。
和战国时代的诸家学者一样,荀子对于自己学说有坚定的自信。但是他对诸子的指责,其实正佐证了现实:无论是思想还是政治,战国时代都已经丧失旧有的统一而陷入纷争。各诸侯国逐鹿中原,刀兵相见,诸子学派则相互抨击,指责对方学有偏陋。尽管以“一于道”自诩,荀子也难免陷入庄子所描述的那种境况当中:“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无非都是“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正如《庄子?天下篇》所感慨的:“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政治的分裂、礼制的崩解、文化的衰败、学派的纷争、人性的分歧,都在印证这一感叹。在如此境况之下,“一”的理想,圣人的成就,自然难以祈求。于是,汉代学者尽管承认有“圣人”,承认他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明,却利用秉气说或者阴阳五行说将其定义为小概率事件,悬而置之。真正流行天下的是分别、歧异、偏胜、片段。王官散为诸子,六艺流为百家,皆为圣学之偏;《诗》有五际六情之说,《易》有象数卦气之学,都是析离经典以比附世事。王者有文质之别,又因三教而承衰救弊,每一朝代都不免因为其德行而生出弊端,又因弊端而卷入历史循环。而五行更王相生变化之义几乎决定所有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趋势,而每一事物,每一种质性都成为整全的一个片段或者变异,它们共同构成整全,但每一个体都不能调济善否以至贞和。因此,《人物志》中的观点便不难理解了:中和平淡是圣人的德行,而圣人不可学,一般人或者见识迅捷,或思虑深邃。推而言之,他们还因五行而分有宏毅、文理、贞固、勇敢、通微等等,不一而足。
至此,是不是说,“中和”的境界已不可企及了呢?其实也不然。“一”的分裂,圣人的遁去,反而能够为中和的境界赋予更丰富的内容。
汉代流行的文质说,其实只有部分正确。文明日进,先质后文,这不假;文化中的质文代变,却只是理想的模式。实际的情况是文日胜质,礼制、律令、文章等都日益繁缛雕丽。结果便是,荀子声讨过的“异”越来越多,如此,虽然于异中求同更加不易,但诸多观念、制度、品格、性质之间相倾相依的情况,也因此更加显明。这样,中和之道实际上更能落到实处。只不过这种中和不再是超绝尘俗般的澹淡平易,而是在世变纷繁、歧异迭出的境况中察微识变以求安放身心,中道而行,这其中自有坦荡平易,但更不乏怵惕惶恐。
《尚书?大禹谟》中有十六字名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大禹谟》篇已被清代学者定为魏晋以后之人伪造,但这十六字,因为在《荀子》中有类似的引文,还维持着一点圣贤血脉。不过不论真伪,其中“微”、“危”二字,确实极为恰切——圣人体道,质性清虚,自然中和。然而圣人往矣,后世有志于中和之境的君子,需要时时有危惧之心。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来源:《经略》第3期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曾国藩
  凡人之质量, 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其为人也,质素平淡,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责任编辑:AP014
本文相关推荐
里约当地时间本周一,巴西警方在奥运村中再抓获一名性侵清洁女工的拳击运动员。
4岁时,阮维海右腿下半部分开始出现生长异常。17岁时,长出的异物估计重达25公斤。
王宝强的离婚案可谓一波三折,网上流言四起,众说纷纭。
世界最奇异9大村庄 中国功夫村上榜
获得亚军的何姿却“抢了头条”,颁奖后秦凯单膝跪地向她求婚。何姿眼含热泪地戴上了戒指。
24小时点击排行榜
热线:020-
频道信箱: news#(#改为@)(又名《人物志》) 魏·刘邵_丁吕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0贴子:
(又名《人物志》) 魏·刘邵
(又名《人物志》)魏·刘邵 自序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  是故,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九征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机;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  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  五常之别,列为五德。是故:  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  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着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故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夫仪动成容,各有态度:直容之动,矫矫行行;休容之动,业业跄跄;德容之动,颙颙卬卬。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夫声畅于气,则实存貌色;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故仁目之精,悫然以端;勇胆之精,晔然以强;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固而不端则愚,气而不清则越,畅而不平则荡。是故,中庸之质,异于此类:五常既备,包以澹味,五质内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  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  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材也。(九征所在)  三度不同,其德异称。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一征,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 体别   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故咸而不碱,淡而不□(酉贵),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是以抗者过之,而拘者不逮。  夫拘抗违中,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是故: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强楷坚劲,用在桢干,失在专固。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普博周给,弘在覆裕,失在溷浊。清介廉洁,节在俭固,失在拘扃。休动磊落,业在攀跻,失在疏越。沉静机密,精在玄微,失在迟缓。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在依违。  及其进德之日,不止揆中庸,以戒其材之拘抗;而指人之所短,以益其失;犹晋楚带剑,递相诡反也。是故:  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强之搪突,而以顺为挠,厉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  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而以抗为刿,安其舒;是故,可与循常,难与权疑。  雄悍之人,气奋勇决,不戒其勇之毁跌,而以顺为恇,竭其势;是故,可与涉难,难与居约。  惧慎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懦于为义,而以勇为狎,增其疑;是故,可与保全,难与立节。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人相知阅读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