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深半步崩拳训练的墓在哪?

第三方登录:您现在的位置:>>
“八卦掌”泰斗董海川
发布时间:日
【字体: 】 【】 【】
八卦掌是我国传统武术中一个风格独特的流派,是武术艺苑中晚成的珍奇瑰宝。八卦掌大盛于清代咸丰年间,流传至今不足200年。创造人和主要传播者是直隶(今河北省)文安县城南朱家务村人董海川。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幼时聪明过人,嗜武成癖,秉性刚直,疾恶如仇。终日钻研文武两途,凡家传武功,一点即透,且能举一反三。弱冠后想考取功名不成,后浪迹江湖,云游四方,遍访名师,以求艺成。数年中,得世外高人指点,博采诸家之长,经过长期潜心研习,利用道家八卦图中的无极圈和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字(即八卦方位)从其变易之理中悟出了八卦掌。咸丰年间,董海川流落至京都,经人保举,入王府当差。开始隐而不露,不与人争,以至在很长时间内无人知晓他是一位身怀绝技的武术大师。后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绝技被人发现,从此,前来请教求艺者越来越多。董海川的声望日隆,前来比武较艺者日渐增多,无论对方是何门派,董海川都以礼相待,服之以艺,感之以德。而且,他善于从对手身上吸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充实自己。因而,他的技艺不断提高,臻于化境,成为八卦掌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世称&八卦掌&泰斗。
自 幼 嗜 武
嘉庆二年(1797年)农历十月十三日,董海川出生在直隶文安县朱家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其祖父董继德生2子,叔父董守信无后,其父董守业在家务农,一说是&乡间私塾的教书先生&;一说&毕生攻少林&。总之,董守业虽说名不见经传,但也可算得上文武兼备。董守业共生3子,长子董德魁,次子董明魁(即海川),三子董武魁。
董明魁幼时天资聪慧,沉默寡言。他循规礼让,从不与兄弟争食,对瓜、果、梨、桃等食品,未经父母允许,从不自取。明魁四岁开始学识字,他的记忆力极强,至六岁时,已识数千字。此后,白天学文,夜间习武,不论春、夏、秋、冬,不管酷暑严寒,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身体魁伟,神力过人。四肢发育与众不同,双臂稍长,下垂过膝。凡家传之技,一点即透,且融会贯通。至十六七岁时,学完书经,因家境贫寒,未能继续深造,但家传武功已有相当基础,或者说已集小成,这对董明魁以后融会贯通各家之长,独创一派,艺惊武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董明魁即以武勇称著乡里。他性喜清高,不事生产,终日访友道学,扶危济困,利世济民。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山东、河北一带,兵荒马乱,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尤以独流、混河流域为剧,常有强人出没,啸聚山林,打家劫舍。董明魁生性行侠仗义,对骚扰抢掠平民百姓的强人,岂能坐视不问,常常路见不平,即挺身而出,解救危难,久而久之,董明魁的名声远播,至周围数百里村庄,凡遇大股悍匪,乡民无法应付者,则请董明魁代为扫除,有一资料介绍了董明魁青年时期的一个轶事,大意是:
大城县王家口(今静海县王口镇),驻有一股强人,为首的名叫胡九奎,闻董明魁名声,惴惴不安,派人送柬请董明魁面谈,董明魁艺高胆大,只身赴会,胡九奎一伙并无加害之意,却以礼相待迎至茁头村(王口镇西边),回至庄上,将董明魁请到上座,胡九奎等人再次叩拜,并言道:&久闻先生行侠仗义、解救民难、见义勇为。我等为生活所迫、啸聚山林、骑虎难下、聚而难散,我等众人俱都贫而无食,虽所作所为死有余辜,然情殊可怜,迫不得已,我等众生命也请先生拯救,如不能救,我等众人甘愿延颈待杀!&一席话说的董明魁踌躇半晌,自言自语道:&这些人均系人命,只救一方,固然不是,一律拯救,实力所难能。&遂明告胡九奎道:&即不能保全人命,只可不管世人事。&胡九奎等人设宴招待董明魁,董明魁坚辞道:&我无力使汝等尽作良民,无功受宴,于心不安。&遂告辞回家。从此后,远近再有招请者,避门不出。然而求救者络绎不绝,董明魁毅然决定离乡漫游,以避尘嚣。这也是董明魁离乡南游的原因之一。
明魁为人正直,孝敬父母,椿萱年迈,喜食老米,他便四处购买,背回家中,以供高堂食用。仅买米一事,短则五七日一次,长则十余日一次,风雨无阻,十余年如一日。其间嘉庆十三年(1808年),海河流域50州县发生水灾;嘉庆十五年(1810年)文安境内涝雨成灾,为买米,明魁绕道数十里背米回家,乡里人人称颂:&董明魁生有至性,笃孝为怀。&
董 氏 家 族
董氏家族于明朝初叶,自山西洪洞县徙居直隶(今河北省)藁城县。明永乐年间,分出一支迁徙直隶雄县开口村,数代后,由开口又分出两支:其中一支迁往京西北张家口;另一支迁往文安县富管营村,只因连年水患,所以又迁居到地势高上的朱家务村,至今已沿袭了21代。
对于董海川的经历,因年代久远,且无文献记载,加之传奇故事甚多,披上一层神话色彩,众说不一,越来越离奇,尤其是青少年时代,总有难解之迷,关于董海川的启蒙武功就是一例:一说系家传;一说在村中所学;一说其父毕生攻少林;一说其父是乡间私塾的教书先生等等&&。对此,除请朱家务和开口村的老人回忆外,主要从有记载的董氏家谱中寻找端倪。得知董氏家族中有记载的16代,数百年间,多为将军门第,簪缨世家。
明朝初叶,董海川祖上有一名俊,字用章的,曾任龙虎卫上将军知中山府左副元帅之职,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北藁城县。他共生九子,其中&八公一翰林&:长子董文丙,任元帅之职;次子董文用任兵部尚书,后加封为赵国公;第三代董士贞、第四代曾孙董守律、第五代玄孙董玉等,均系武将于军中任职;第六代徕孙董良辅于明成祖永乐二年(1405年)八月,奉旨迁居雄县开口村。
迁居雄县开口村后,从第三代董忠(董良辅之孙)始,&因招到有功,授保定后卫镇抚使。&此后世袭九代,至十一代孙董冀北。其中第六代徕孙3人功名显赫:长徕孙董权任明威将军;次徕孙董衡任宣武将军;三徕孙董埙任保定后卫镇抚使。至第八代仍孙又3人:其中董仲道任明威将军,董万民任保定后卫镇抚使。第九代云孙董光先、第十代孙董芬、第十一代孙董冀北均任保定后卫镇抚使。直至第十五代孙董宪周,他虽没在朝廷军中任职,但在当时武林中颇有名声。雄县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董宪周,字硕甫,幼读诗书,及长喜技击,遍请名师于家,必尽其术而后已。&&他第一个师父郭佳模,第二个师父姓方,后跟龙湾乡狄家头村李恭学翻子门&。&艺既成,威名震河朔。&
董宪周较董海川年纪稍大,他所练的翻子门拳,虽然不是走圈形式,但某些拳式的姿式和含义都显现出转掌八式的雏形。当年,董海川南游之前,常往来朱家务与开口之间,董宪周及其师李恭对董海川经常给予指点,这对董海川后来创立八卦掌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时,雄县开口村习武之风正盛,设练武场7个,约200人参加,董宪周的弟子不下数百人,得其技一二即可作村坊之保障,其弟子中杨景山、田振山等四人也小有名气,号称&四大名山&。董宪周之子董振伦、孙董责善、董道善,都属家传武功,根底扎实。当时雄县一带流传一首民谣说:&开口别打架(武功厉害),韩庄别说话(能言善辩);昝岗别装烟(烟贵);雄县别打尖(住宿贵)。&一次,开口村一带村庄遭强人抢掠,前后左右村均被洗劫,唯独开口村安然无恙,可见开口村武功厉害已先声夺人。
自董博轩携家迁至朱家务,董守业、董守信算起,在文安县朱家务至今已传7代,今朱家务董绍勤、董绍武、董铁庄、董克明等,系良成一脉所传,董明魁之玄孙;另一支由董兴成(董守信之孙)所传,董绍亭为董明魁之玄孙,董学贤为董明魁之徕孙。在朱家务董氏家族中,习武者不只一人,这些人在当时武林中,虽说数不上一流高手,但也绝不是只懂皮毛的凡庸之辈。董德魁之子董良成(董海川的侄儿),据老人们回忆:&良成武功很好&。有一次,他去北京看望叔父董海川,众弟子觉得师父的侄儿,一定武功不弱,想同良成切磋武艺。当时董海川怕侄儿丢丑,便推托一路疲劳,明日再说,待弟子们散去之后,董海川连夜教了良成几招,看他练熟后才休息。待到第二天弟子们与良成切磋过手时,有数名弟子输给了良成。有个弟子叹道:&我们学了三年不如人家一后晌。&须知良成的功夫绝不是一后晌能奏效的,起码原有的功夫与董海川的弟子在伯仲之间。
还有一轶事,在文安城和朱家务一带广为流传。有一次,良成之弟天成、玉成去文安城里卖柴禾,与文安城里几个自恃武功不弱,而且三打四不让的人发生争执,几句话不投机便交了手,结果几个人均被打倒,他们哪里吃过这个亏?遂邀集了武功高的同伙十来人,企图以多取胜,将天成哥俩围在核心,一拥而上,结果事与愿违,大多数趴在地上。这时,正巧本县曹庄的武进士曹靖邦路过这里,制止了打斗,并教训文安城里这些人说:&你们打呀!怎么不打了?你们平时的能耐不是很大吗?你们知道他俩是谁吗?记着点,他俩是朱家务姓董的,以后你们不要欺人太甚,谁跟朱家务斗谁栽跟头(当时朱家务有&小梁山&之称)。&
董良成之子董俊山,家学武功尽传衣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董兴成之子董春林在众兄弟中武功较弱,尽管如此,但有一次,一伙强人抢掠,董春林手持活叉与强人周旋,十数人不得近身,后被打倒数人,众贼一哄而散。
据上述对董氏家族的考评,得知在董海川家族中,历代将军门第,家传武功渊源实非虚言。
离 家 南 游
董海川离家南游的原因,在许多资料中说法不一。一说:&少时因一案牵连,藏匿叔叔家中。&一说:&迫于乡邻请求,胡九奎哀告,实乃扪胸自问,既欲利国济民,文无经纬之才,势必假武以讲安定之策&&。&于是离家南游;一说:&外出谋生。&还有的说:&想去北京求取功名未成,遂云游四方&&等。&
据考,朱家务陈玉珠老人回忆说:&记得我祖爷陈国均说过:嘉庆十五年(1810年)大水为患,稼禾无收。董明魁家境贫困,而董(指明魁)竟练武不干活,引起继母娘不满,整日唠叨不休,开始董明魁还能忍耐,时间一长,渐渐感到不得安生,遂赌气出走,临走前曾说:&我挣不了钱不回家。&董海川回家探亲时说起过,他先是去开口,后又去北京,想考取功名,结果,发现自己本领差得多,方知天外有天,遂下决心云游四方,遍访名师深造,以求艺成。&
董海川离家南游,志在遍访名师,这是董海川之所以能成为独创一派的武术大师的重要时期。但在这一时期所游何方?尊师何人?不但说法不一,而且有的十分离奇,披上一层神话色彩。绝大多数资料均说:&所过吴、越、巴、蜀、江皖(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四川东部及安徽等省)。&还有一说:&&&是年冬,至江西一万山中(招丰镇附近)&&在山学艺,历时八载,一说十年&&&等。总之,江南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或道教兴盛的名山,均有可能涉足。至于到底是九宫山?还是九华山?或者九公山、雪花山等。经考证:&实际并没有九公山、一万山、雪花山及招丰镇。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杨县南40里处,九宫山座落在湖北省通山县南80里处。另外,在今福建省蒲田县境内也有一座九宫山。据董海川的弟子尹福所著《拳谱》中说:&在九宫山的可能性大。&所遇名师指点,一说毕澄霞(即云盘道人,也叫红莲长老、云盘道长,俗家姓名曰董梦林)。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的康戈武(北京体育学院副教授)曾对此考证数年,经查,并无董梦林其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董海川的所谓师叔郭济元(号铁拐道人),也不复存在。据传,董梦林这一名字的产生,是董(即海川)做了一梦,在林樾间学得绝技,故得名&其师董梦林。&关于这一说法有一资料《董海川先生历略》讲述了这一过程,大意是:咸丰三年春夜,董海川出南乡信步西南,一路上晓行夜宿,饱览名山大川,是年冬,他行至江西一万山中。这一日,自晨至夕,见路而走,行进中不见人迹与村庄,但见怪石嶙峋,荆棘丛生,正踌躇间,忽闻前方林樾间似有人声,于暮色苍茫中,云雾缭绕,不见人影,循声逶迤前进,忽见两童子习武。虽说董海川家学渊源,但看了多时,却不知二童子的武功是何路数,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隐身一株老松树后偷看,只见二童子弯步圆行,一掌前伸,一掌环抱,互又前后交换,手则穿裳掌,足则掰步,至其招式层出不穷。但见步步有法,手手有式、得机得势,实有超人意外动作。观看良久,仍不辨是何门路,但从手法、身法、步法确认是名门技术。欲想拜师求艺,苦于无人引见,恐不得其门。踌躇再三,不觉失声。两童闻声停步,循声找至树后,问:&尔何人,窥我弟兄习武?&董海川知不可隐瞒,拱手施礼道:&我名董海川,因迷失路径,误闯至此。&二童子道:&随我等参见祖师去。&说罢头前引路,董海川后边跟随。没走多远,就见古刹朱门,院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步上月台,大殿三楹,但见祖师盘坐在云床上,身披云衲,鹤发童颜,明眸皓齿,开口问道:&董海川来了?&董海川忙屈膝参拜祖师,祈请入门。祖师早有传教北方的夙愿,欣然应允。此后,夙兴夜寐,传授董海川八易暑掌法、步法、诸般兵器、特有兵器暨拳法、单练对施及徒手法等&&。纯本一卦三爻六爻之旨,莫不高深莫测。光阴荏苒,转瞬已过8年,董海川艺成,遵师命下山,回到燕冀。
这就是董海川在家行孝行义,不得已出走,并有机遇学得惊人之艺的简单经历。在《董海川先生历略》中接着又介绍了董海川的业师:&山路盘旋数十里直上云霄,故曰云盘山;洞旁朝暮霞绕,故曰云霞洞,祖师指山为号曰云盘道长。&并流露出:&祖师为汉代名人,既然出家,不言在家姓名,居在此山已千余载。两童则自称东汉太学生,亦不言姓氏,长号青山,次号碧云。&
上述经历,有些纯属虚构,究其原因十分复杂。董海川在南游期间,还有一说曾跟沧州李忠义学过艺,也属无证可查。总之,董海川在南游期间受过高人指点,业师不露真名,总有难言之隐:或者因看破红尘,以避尘嚣;或者这&世外高人&原系农民起义军将领,因斗争失败,隐居深山老林,改名换姓,以躲避朝廷的追杀也未可知。据董海川弟子尹福所著《董海川》中南游时间是年。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复杂,汉人反对清廷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人世沉浮雨打萍&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年);广东的红巾军起义(天地会)(年);湖南、广西的青莲教起义于1847年;上海的小刀会(天地会支派)(年);北方的捻军起义(年);八卦教起义,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八卦教主刘洪被捕,教徒在应城起义,被镇压。嘉庆十八年(1813年),林青、李文成(八卦教)利用天理教及其别名活动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以及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三点会、三合会均活动于此时期内。有些原明朝的将门之后,反清复明斗争失败。或因其它原因触犯朝廷,或因犯了弥天大罪,全家当斩,后灭九族等情况所迫,无路可走,或落草为寇、或循入空门等。所以,&一万山&、&招丰镇&在地理上是找不到的,业师的真实姓名也不得而知。
据朱家务董绍亭老人回忆:&听老人讲,董明魁离家出走后至坐逝,共回家两次,第一次是在他40岁上;第二次是在他70岁时回来的,说起闲话来提起在南方学艺,明魁说:&师父不露真姓名,大概有难言之隐,教我练转圈,也讲身法、步法,练到什么程度就行了呢?也有个标准,动起来,从自身感觉上树往后倒就算行了。&由此可见,董海川的师傅不露真姓名是事实,并非汉朝的名人,二童子(青山、碧云)也并非东汉的太学生。&&在此山居住了千余载&是否影射一千多年来都是汉人统治,对清朝统治不满之意?再有,董海川自述师父教他练转圈;有一资料说学习八易寒暑掌法,康戈武副教授考证南方道教圣地时,发现道家历史上有过&转天尊&,也属走圈运动。易经中对八卦有着详细的论述:&以阳爻(&)和阴爻(& &)相配合而成,八个符号,分别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代表天、水、山、雷、风、火、地、泽八种事物,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后被用作占卜。&八易寒暑掌法则是把八卦中的八个符号,作为八个方位用于武术技击,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从雄县开口的翻子门拳,南方道教的&转天尊&、到八易寒暑掌法,至董海川从上述八卦掌的雏形得到启示,经过反复潜心研习而成后来的八卦掌。
栖 身 王 府
董海川艺成,下山之后,往来南北,足之所至,颇获盛名,扶危济困,疾恶如仇,做过许多侠义之举。
一日,董海川来到苏州,免不了浏览三街六市,名胜古迹。他从来未见过这样秀丽的景色,果然是:&君至姑苏见,人家尽忱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他先游览了狮子林、网狮园,再漫步沧浪亭、寒山寺等,领略&夜半钟声&的意境。正巧遇见苏州知府强抢民女,打伤人命!董海川为救民女,夜闯府衙,刺杀了苏州知府!杀了朝廷命官,成了钦犯,被朝廷追捕。他匿名逃至河南。此后,居无定所,浪迹江湖,与农民起义军发生联系。据李子鸣先生(董海川再传弟子,原任北京市体协八卦掌研究会会长)提供资料说:&以后董海川受农民起义军派遣,忍辱割阉,混入京都卧底,待机刺杀咸丰皇帝。&
董海川受义军之托,奔京都而来,一日抵达霸州。时值霸州一年一度的庙会。赶会的、做生意的,熙熙嚷嚷,热闹非常。董海川信步往前走来,忽见前边人流阻塞不通,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伙人与一位卖白腊杆的老者争吵。周围的人,有的围观,有的劝解,但阻止不了。这伙人以买白腊杆为名,故意将白腊杆连折数根,老者忍无可忍,站起制止,这伙人非但不听劝阻,反将老者揪打。围观的人俱都忿忿不平,但都敢怒不敢言。董海川一打听,得知这伙人是当地恃强凌弱的无赖之徒,心怀不平,上前劝解,歹徒不听劝阻,倚仗人多势众,突然出手,向董海川猛扑过来。董见此情,一挫步,轻轻闪过,使得对方扑空,摔了个嘴啃泥。此人当众出丑,恼羞成怒,爬起来朝董一脚踢来,董就势抓住对方脚脖子,轻舒猿臂,往前一送,那人又摔了个仰面朝天。此人爬起来慌忙逃走。功夫不大,招来20多人,各执刀枪棍棒,飞奔而来。董见此情形,随抄起一根白腊杆在手,蓄势待发,那伙人不知天高地厚,呐喊着一拥而上。董海川大喝一声,舞动白腊杆四面迎拒,只听叮当响声不绝,那伙人手中兵器均被震飞,有的受伤倒地;有的抱头鼠窜。不一会儿,又邀集30来人,把董团团围住,刀枪棍棒齐下,董海川怒从心头起,手执腊杆,指东打西,左右盘旋,不多时,被董打死、打伤九人,余者逃散。歹徒横行乡里,皆因与官府勾连,有恃无恐,董海川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虎口拨牙,其间,早有人报知霸州知府,随派捕快将董海川抓捕入狱,打入死牢。当日午夜,董海川抖双臂将镣铐崩断,越狱潜逃。
董海川自霸州越狱潜逃后,为避风头,没敢直赴京都,辗转来到塞外古城张家口董氏家族&&董玉家避难。&恰似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这只是权易之计。转眼数年,董玉托在清廷总管内务府应差的朋友保举,董海川到王府充当太监。一是前者命案可一笔勾销,二是义军重托,重任在肩,尚需付出代价,忍辱负重而就大谋。于是,毅然走宦途。进京后,忍辱净身。&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
一说:&董海川在避难期间,太平天国革命势力高涨,北方农民起义军的捻军已在直隶展开了对清军的攻势。相传董公曾参加捻军。为了钻入清军心脏,捻军可能选派技艺高强,机智勇敢的董公受阉为太监,潜伏宫中卧底,以策内应。&
董海川入京后,先是在四王府(今地安门附近)当一名散差小太监。当时清廷中太监有五个等级:总管、首领、掌案、回事、小太监。董海川是最低一级,倍受欺凌,既担负宫殿杂役,又得伺候各权监的泡茶、打饭、穿衣和收拾房间等事。一次,董海川给首领太监收拾房间,不合他意,张口就骂,董强忍怒火耐心解释了几句。谁知,反惹得权监大怒,抬手就向董打来。董海川岂能让这媚上欺下的奴才打,一闪身,拳打空,权监火更大,一边大骂,一边向董海川扑来,董海川伸掌轻轻一推,这老太监仰面栽倒,昏了过去。原来,首领太监作威作福惯了,这口气儿咽不下,告到总管内务府,定要治他个以下犯上之罪。皇帝派总管内务府的大臣肃亲王解决此事,肃王观董海川相貌不凡,把董留在自己府中(今东交民巷内)听用。从此,董海川由四王府的宫殿监,改隶肃邸,在尚膳监任司膳太监。
董海川入宦门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性情退让、不欲见异于世。后因农民起义军失败,原派遣之计划付之东流。董海川也只得顺其自然,随遇则安。他在肃王府应差多年,竟无人知晓他是身怀绝技的武术大师,由于偶然的机会,显露出凤毛麟角,方识得庐山真面目。
一日,肃王宴请宾客。应邀前来的朝中重臣甚多,肃王大悦。宴毕,肃王说:&叫我的护院总管沙回回练练玩艺儿为大家助兴。&沙回回见观者甚多,正是显露武艺的好时机,于是,周身上下拾掇紧缠利落,施展平生所学练了起来。越练越狂,观者大开眼界,赞叹不已。沙回回练毕,肃王见宾客兴致正浓,随命董海川上茶。当时,合府上下等人俱都围观沙回回演练绝技,阻塞通道,茶送不上去。董海川一急之下,便一手提壶。一手托盘,纵身跃上大殿,至殿前宾客桌前飘落,竟无声息,茶水一滴不撒。肃王及众宾客一见大惊,没想到董海川有这等身手。于是,命董海川给大家练一手。董海川放下茶盘,稍整装束,练起了转掌,只见他行走如飞,翻身如鹰,转身似猴,矫柔灵活、变化多端,最后离地二尺,来了个&八步凌空&。众宾客齐声喝采,道:&这位功夫真了不起!&府中人咋舌道:&咱们府里管上茶的老董原来会打拳呀!&肃王赏识董海川的才能,当下赐七品执守侍首领太监衔,取代沙回回护院总管职。
收 徒 传 艺
董海川取代沙回回任护院总管,夺了沙回回的饭碗。沙回回夫妇嫉妒董海川的技能,颇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欲置董于死地而后快。先是拜董海川为师,企图接近董海川,待机刺杀。董海川看出沙回回不是善良之辈,拒之门外。一计不成,更使沙回回妒火中烧。一日夜间,沙回回夫妇估计董海川已入睡,各持一支火药枪,从董房子的前后窗口同时开火,想那董海川插翅难逃,必死无疑。不料,枪声响过,再看董海川时,踪迹皆无。这一惊非同小可,直吓得沙回回夫妇惊慌万状,亡命而逃。后肃王闻至询问,董海川禀道:&沙夫妇行凶杀我,本想把他们擒拿,被他们逃了。&后来沙逃到关外,杀人放火,不干正事。不久又溜回北京,在天桥卖艺,被尹福、马维祺知道,前去逮捕,尹、马敌他不过。董海川赶到天桥,他们正打得不可开交,董厉声喝道:&孽畜。&沙吓得急忙跪倒。众徒弟才将他绑送刑部,后沙被杀宣武门外菜市口。
肃王府有个全凯亭,满州旗人,粗通武技,颇工心计。他与董海川毗邻而居,隔窗相望。他时常留心董海川的行动,终被他发现董海川是藏而不露的异人。决心拜董海川为师,他长跪一昼夜,董海川感其诚,收为门徒。此后,遍传董海川有异术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轰动京都,求艺者接踵而来。董海川为使八卦掌得以传播,他边应差边收徒传艺。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董海川因老辞职,不复入府应差。先在北新桥船板胡同梁宅设教;然后移至朝阳门大街天丰木厂;越三年后,又迁至崇文门外马维祺处;最后迁至东四牌楼义顺木厂史继栋处。由生徒、干女婿史继栋供养。此后专事授徒。在此期间,收门徒最多。&游其门者,常数十百人。&&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近千人,各授一艺。&
董海川所收门徒,多系带艺投师。多因比武较技而折服,拜在门下。
尹福,幼年即好武术,精于弹腿,且以此成名。在清军中善扑营任武术教师,教众500余。尹闻肃王府有董海川,精于八卦,遂访之。当时董海川年50有余,盘腿坐在炕上。尹通姓名后,董道:&你练练吧。&尹练起所能。练毕,董道:&你练得很好,可惜护不住脸。&尹道:&我练了这么多年,难道连自己的脸都护不住?&董道:&你不服气,咱俩可来试试。&董仍坐炕上,对尹道:&你随便使为。&尹竭尽全力,施展浑身解数,董只以两手相接,尹终不能进。董道:&小心你两颗门牙!&尹道:&中国这么大,还没听说打门牙的呢!&董闻言稍怒,便以二指快似闪电往前一点,尹两颗门牙已被杵下。尹随跪倒,要求拜师。董道:&起来,收下你了。&从此,尹改学八卦掌。董对尹道:&你以前所学曾下过很大功夫,扔掉可惜,我给你改改。你将窜的蹦的都改为走的就可。&所以尹所练八卦,都是以罗汉拳、弹腿等拳融汇到八卦掌中。
大刀枭雄刘德宽,他从山西学得太极拳,又跟雄县刘世俊学得岳式连拳,因此,拳脚也名冠一方。他闻肃王府董海川练掌甚佳,就前去拜访。董坐炕上,先让刘练,刘练毕请董指教。董问刘道:&你还会什么?&刘答:&我会扎趟枪。&董道:&大枪刘嘛,你就再扎趟枪看看吧!&刘心喜,就在屋内练开。练毕,董道:&你枪扎得不错,下的功夫也很大,可惜扎不着人。&刘说:&老师,我这枪扎了几十年,怎能说连人也扎不着呢?&董道:&不信你可跟我试试。&说完下地,&你扎我吧!&刘说:&请老师拿枪。&董道:&我空手,你尽管扎来。&董和刘就在屋内走开。刘闪展拧枪一进,董突用二指捏住枪头,用腹一腆,刘即刻倒地。董道:&怎么样?&复回坐原处。刘进前叩拜,被董海川收为徒弟。
董海川收徒传艺,尤其重视武德。对其弟子在德行方面,要求非常严格。他时常告诫门徒:&学好武功,是为了扶危济困,侠义救人的,如果谁干了坏事,我就将谁的脑袋揪下来。&门人阮珍谷身怀绝世轻功,他能高来高去,在宫殿上行走,如履平地。他家住保定府,距京360里,能于一夜间来到京都。董海川怕他借技凌人,对他说:&你是我徒弟,如果干了坏事,我就割下你的脑袋。&所以,董海川的弟子均特别注重讲武德,从不敢违师命做坏事。
董海川传授技艺,一丝不苟,先授基本功,再根据每个弟子的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因此,在众弟子所学八卦掌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特点的掌法:
一是上盘掌(也叫牛舌掌)。其基本步法为&鹤行步&。要求四指并扰,拇指内扣,其掌横,以虎口一侧为上方,掌与顶齐。窜、蹦、跳、跃,似鹤形飞腾。门徒尹福所学就是这种掌法。他原以罗汉拳、潭腿擅长。董海川根据他的武功基础,觉得丢掉可惜,故把他武技中的窜、蹦改为走圈,把罗汉拳、潭腿融汇于八卦掌中,形成了上盘掌这一特点。尹福学数年后,随以八卦掌名冠京都。
二是中盘掌(也称龙舌掌)。其基本步法为&鸡行步&。要求拇指翘起四勾,虎口圆挣,四指有不同程度的松并分合,其掌立,掌与眉齐。授予门徒程廷华的八卦掌术,就是这种掌法。
三是下盘掌(亦称鸵行步)。要求前脚拥,后脚蹬,掌与肩齐,掌形要握力。传授门徒宋长荣的八卦掌就是这种掌法。
董海川在授艺中,主要是口授,为了便于弟子们领会、掌握八卦掌的要诀,他编了许多歌诀。咏八卦掌对身、手、腰、腿、步要求的两首:
身如游龙雁腾空,
虎撞龟泳蛇行动;
围四连联势无定,
斜横进退谈笑中。
出手顺敌意,
提防左右攻;
敌退前足起,
敌进后足行。
练习基础动作的歌诀是:
八卦仙掌妙无边,
行如推磨走当先;
步法要稳圈要圆,
上下与中分三盘;
三盘旋转气为宗,
全身环节要放松;
心情意静内子精,
内外轴承法自灵;
先有有象求无象,
在小小大是真空,
转掌就是八卦阵,
阴阳变化在其中。
八卦掌首传于京都,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继而流传到海外,董海川的高徒辈出,艺惊武坛。其中闻名遐迩的有:
程廷华,原籍河北省深县城南程家村人。人称&眼镜程&。廷华代师传艺,影响很大。如著名的人称&翠花刘&的刘风春,由于&入董门较晚,年最幼,受董教浅。&程廷华&强教之,刘亦力学不倦。&终成一代武林高手。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廷华目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暴行,极为震怒,奋起反抗,他凭借八卦掌,以一当十,从容地与10个侵略者周旋,把他们打得东倒西歪,&无敢进者,怒且以为神也。&最后,侵略者招来大队人马,以火器围击。就这样,程廷华为了维护民族尊严,献出了生命!
尹福,字寿鹏,河北省冀州人。擅纵跳术,尤精状元笔,八卦掌艺成后,名震京都。
史继栋,河北省冀县小寨村人。为人谨厚,功夫精纯,深得董海川器重。
马维祺,北京人。在东城区开&维记德煤铺&,人称&煤马&。研究八卦掌臻于佳境,燕赵知名。
李存义,原名存毅,字肃堂,后易名存义字忠元。河北省深县人,人称&单刀李&。幼时习形意,后得董海川指授,技艺日长而闻名海内。1912年当选为中华武士会教务主任。曾于北京战胜外国力士,获得一等金质奖章。
宋长荣,人称&飞腿宋&。十二三岁即始从董学艺,深得董海川真传,以下盘掌见长。
梁振圃,字超亭。河北省冀县城南郝家冢人。人称&估衣梁&。
韩福顺,又名韩六。河北省冀县城南彭家村人。精通八卦掌、八卦六十四转刀、八卦八趟走刀、子路刀、转环刀、对劈刀。
张占奎,字兆东。河北省河间县人。幼嗜技击,初习少林拳,又拜形意大师刘奇兰学艺,后改学八卦掌。他供职天津警备处。捕盗安良,成绩卓著。
刘风春,字茂斋。河北省涿县人。以制卖翠花为业,人称&翠花刘&,是董海川关门弟子,深得董学之精髓,后辈钦之,亚于程。
刘德宽,字镜远。河北省沧州人。人称&大枪刘&。在北方负有盛名,中年至京津一带,与李存义、刘风春等人一道研习形意、八卦,兼得武当、少林两派之精华。
董海川的再传弟子多负盛名者可谓后继有人。
程廷华所传弟子:刘斌、姬风祥、张玉奎、孙禄堂、杨明山、冯俊义、李文彪、李汉章、王丹林、刘振宗、关龄峰、秦成。
尹福所传弟子:马贵、何金奎。
张占奎所传弟子:韩慕侠、王俊臣。
李存义所传弟子:尚云祥、李文豹、黄柏年、郝恩光、李海亭。
刘风春所传弟子:周祥。
梁振圃所传弟子:李子鸣等。他们在再传弟子中可称出类拔萃者。
其中:孙禄堂,又名孙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人。先拜李魁元为师,后跟郭云深学艺。又经郭云深引见拜程廷华为师。技艺大进。客奉时曾击败俄国大力士。著有《太极拳学》、《形意拳学》、《八卦掌学》,结撰精心,形理俱善,影响很大。
韩慕侠,又名金镛。拜张占奎为师,习形意拳及八卦掌。技成后漫游南北,广遇名家,艺乃大进。故韩之八卦掌、刀、剑、枪造诣极深,&为北方八卦门后起之一绝&。1918年于北京击败俄国大力士康泰尔,周恩来曾师从其习练八卦掌。
八卦掌,这个中国武术艺苑中的珍奇瑰宝,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北京市体协八卦掌研究会,在北京市区和郊区建立八卦掌辅导站21个,仅北京市习八卦掌者就有十万人以上,2008年6月,董海川八卦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 疾 而 逝
光绪八年(1882年)10月25日,身怀绝技,武德高尚的八卦掌创始人及主要传播者&&董海川,&越三日端坐而逝&,享年85岁。
董海川逝世后,众弟子备棺椁,置茔地,修陵墓。于光绪九年(1883年)二月,安葬于东直门外东北三里沟小牛房村南秦椒树东北红桥大道旁,世称&董公墓&。&都中门人服缟素者百余人&。每年清明节前来扫墓者接踵不绝,为京郊名胜之一。
都中门人,为纪念董海川先师,特树碑四座。十年动乱期间,董公墓曾遭破坏。日,由北京市武协八卦掌研究会会长、国际武术金奖获得者&&李子鸣等25人发起,再传弟子数百人,&群力同心&,集资金、置茔地,起柩移葬,迁墓于北京市西郊万安公墓(今西四环西)。
新落成的董海川之墓,位于万安公墓西端,占地面积约200余平方米,其周围植有青松翠柏。墓的建筑庄严肃穆,古朴壮观。全景分三部分:
墓的前面是一座碑亭,系迁墓时所树三座墓碑,并竖在亭内,这3座墓碑,阳面正中均刻有&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先师之墓&几个大字。中间一座墓碑阳面左下端铭刻有&一九八二年北京体育界公立&。阴面刻有&董海川墓志&(碑文附后)。右侧一座墓碑阳面左下方刻有&佐滕博士一九八一年恭立&。&李子鸣、裴锡荣代立&。阴面刻有&外埠发起人:上海裴锡荣;云南沙国政;吉林魏欣文、姚植才、减学范;江苏范震远;四川张德顺;湖北宋奇云;天津刘凤彩。&左侧一座墓碑,阳面左下端刻有&海外侨胞王超人、冼孟豪、李英昂、梁克明敬立。&阴面刻有:&澳洲王超人;香港冼孟豪、梁克明;中美洲李英昂、潘永生、刘金玉。&
墓的中间建有八角形墓室,墓室顶部呈圆形,用绿、黄琉璃瓦砌成。墓身按八卦图建造呈八角形。从西北、正北、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八个方位,分别刻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字。除震字外,其它7个字下端分别刻有北京市体育界四百余名立碑人姓名。墓室前面(正东)震字下面铭刻有&迁请董海川先师坟墓大事记&。全文如下:
&董海川先师之墓,原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南,惜十年浩劫中,其坟被平,碑志埋于地下,于80年8月2日将碑挖出,唯以坟墓没动,且墓地尚有被占之危,故门中同仁将先师之坟,迁至京西万安公墓。此项费用由门中人筹措、捐献,聊表余后学之寸心。如筹款较多,可置地建立各省董公纪念堂,以便后学拜谒,永垂千古,谨此为倡。
发起人李子鸣等二十五人&
董公墓后面,是并竖在一起的原始四碑,其阳面上方横向刻有题为&董海川先师原始四碑&,中心刻有一幅八卦图。
四碑从右向左排列顺序是:右侧第一座碑,上端刻有&武林正宗&4字。阳面刻有&董公墓志&(详见民国十九年碑文)。碑阴面题为&强国之基&,上面刻有&河北省国术馆董事:刘善寿、霍双寿、张宪五、郭铸山、蒋馨山、贺艺生、高志仁、曾延毅、崔廷献、傅作义、李景林&11人姓名。下边是河北省国术馆顾问:孙禄堂、于风顺、马贵、冯俊义、居庆元、叶潜、门宝珍、李梦瑞、脱鸿达、刘庆福、张吉尘11人姓名。再下边刻有河北省国术馆教职员:于殿鳌、刘印栋&&等66人姓名。第二座是光绪九年碑。此碑阳面上端刻有:&后生宗鉴&4字。下面铭刻碑题是&董海川先生志铭&(碑文附后),此碑由门生尹福、史继栋、程廷华及小门生等67人恭立。第三座是光绪三十年碑。碑铭题为:&文安董公墓志&(碑文附后)。碑阴面刻有:河北省国术馆教职员:卢蕴苓&&等六十一人敬立。中华民国十九年,第四世后学卢书魁等重修。第四座是民国十九年碑。碑阳面上端刻有&国术先觉&字样。碑题为&文安董公墓志&(碑文附后)。碑阴面上端刻有&强国之基&,中间刻有河北省国术馆教职员吴德连、王敬铭等106人姓名。左侧刻有&中华国民十九年午仲春月下浣砌石&。
综上所述,董海川逝世后,先后有:北京、河北、上海、天津、香港、台湾等11个省、市、地区的门生、再传弟子及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等共计781人为董公树碑7座,述其身世,颂其武德,赞其绝技,以伸向往之忱。
附:几座碑文:
光绪九年碑铭
董先生志铭
先生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少任豪侠,不治生产。法郭解之为,济困扶危,不遗余力。性好田猎,日骋于茂林之间,群兽为之辟易。及长,遍游四方,乃过吴越巴蜀。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应临搜奇,以壮其襟怀。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勇。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先生疾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疑,改隶肃邸;因老乞骸,始得寓外舍。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各授一艺。尝游塞外,令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惮其丰彩。及至弥留之际,从人启其手足,诚如铁汉。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为羽化。都中门人服缟素者百余人。因茔葬于东直门外,距城里许。哀痛难忘,议立表识,以伸向往之忱!
&&&&&& 光绪九年春二月日立石
(碑阴面)铭曰:
先生之闲气之所钟也!何生而有异于人?脱令壮年,仗剑以从军,吾焉知其所不扫荡乎烟尘?即不幸而为隐君子,亦可蠖屈以完身。乃郁哲而白圭有玷,岂其有隐痛,而生不逢辰?然身虽泯,而名则荣。其谁曰,不抱璞而全生。呜呼!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不禁抗怀屠狗,独黯然其销魂。
&&&&&&&&&&&&&&& 大清癸未春
&&&&&&&&&&&&&&& 铁岭贵荣撰
&&&&&&&&&&&&&&& 沈阳清山书
光绪三十年碑铭
文安董公墓志
名之于大人矣哉,有汲汲求名而名不传者,有操必传之术而乃韬光养晦,转以自匿,久之宏中肆外而名以日显。若吾师董公殆其人欤。公讳海川,文安人,生有神力,幼以武勇名乡里,弱冠后技益精。访友于江皖,迷失道入乱山中,终日不得出,度无生理,忽有人于山颠招之以手,乃攀藤附葛而上,至则其人谓之曰:&师候汝久矣&。因导之行,见庙宇奇幻,娄非人世,蜿蜒而入。历数处,一道者装,童颜鹤发,遥谓之曰:
&汝来何迟呼&。遂授以击刺进退之法,练神导气之功。凡其所传,皆平日所未闻未观者。居久之,又谓曰:&汝行矣,可以问世矣&。遂麾之使出。比回视,则烟云缥缈,已失其处。噫!此公至诚所感,所遇者,其殆仙欤?公神力得自天授,而技艺又获自仙传。此后,遂无有能敌之者。后缘事入肃邸效力,蒙赏七品首领职。以故公在都之时多,公性情退让,不欲见异于世。然既负绝技,游其门者常数十百人。名由是历久弥彰。公往矣,至今都人士犹啧啧称道弗衰。福等久忝门下,未忍汲芳徽。用特略志梗概,铭诸贞石。
&&&&& &&&&&&&&&&大清光绪岁在逢执仲春上浣
&&&&&&&&&&&&&&& 门人&尹福等敬立
中华民国十九年碑铭:(1)
董 公 墓 志
董公海川,河北文安人,力大貌奇,方腰骈胁,素好技击,勇武过人。弱冠后,侠游江南九华山上,得遇仙传艺遂大精。十数勇士围攻,手到皆疲,尤有奇者,屋顶黄鸟群噪,公纵身上跳,连擒其三,更有剑击专家,特与公赛,公则赤手空拳,夺其械踏其足,赛者皆靡。公手长过膝数寸,故拳掌出人意外,皆难防范,有异相因有异术,名噪一时,争相师事,前后门徒不啻千百,深恐支派繁衍系统紊乱,爰公议二十字传统并乱刊碑以垂永久。
海福寿山永,
强毅定国基,
昌明光大陆,
道德建无极。
第五世后学汪慧书丹。
中民国十九年三月二十六日,马贵、门宝珍、冯俊义、张殿凯、何金奎、尹玉章、卢书魁等公立。
中华民国十九年碑铭:(2)
文安董公墓志
公董氏讳海川,文安人。生有大力,以勇武称于乡里。弱冠后,遂以武术名游其门者约数十百人之多。至今都人士犹称道弗衰。此其艺断非常人所能及也,盖赏读公之略历,始知公之技艺,实为得之於仙者矣!至于仙传之妙,前人论之其详,书魁毋赘述,所最令人钦佩者,公之性情退让,不欲见异于人,而卒享大名于后世。噫公之艺术,冠绝群伦。书魁(小字)虽未得为公之徒,而既私淑诸人殆无异亲炙于公门下也。书魁(小字)受业获益良多,故感公之大德而铭之于石云。
第四世后学卢书魁等敬立。
第五世后学汪慧书敬书。
中华民国十九年岁次上章敦牂,仲春月上浣,敬。
一九八二年碑铭
董海川先生墓志铭
董公海川,河北文安人,约生于清嘉庆十八年,殁于光绪八年冬。公生年壮举颇多,初集幼学拳技,汇南游见闻,提练击闪制胜之巧,采纳练神导气之方,始创转掌,首授京畿。未数年,高徒辈出,艺惊武坛,乃取易理析拳理,籍八卦名掌术,故公即为此门鼻祖。
岁在辛酉再传门人李子鸣等四百又四十二人群力同心,起柩移葬,今墓碑新成,嘱晚生铭文,以志记念。
&&&&&&&&&&&&&&&&& &&&&&&&&&&&&&&&&&&&&壬戌春立
(原名《董海川传》)
作者: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 版权所有:文安县人民政府主办 文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冀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云深 孙禄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