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简历留在一线十年后中国城市竞争力有竞争力吗

当前位置: &
那些离开一线城市的人
& &&一线城市就像一个磁石,吸引着众多的求职者,让人可以不顾一切的奔向它,但也有一部分人离开了一线城市。他们或是主动而为,或是被动权衡,从中选择身边的几个故事,希望能给正在考虑留下或离开的你一些参考。盲目攀比,会入歧途
卓文毕业一年多,换了几次工作,还是没能安定下来。卓文想留在北京,并不是因为他多喜欢这里,而是因为他觉得别的同学能在北京工作,如果自己去了外地会低人一等。开始找工作时,他也应聘了一些外地的岗位,有几个岗位不管是从专业契合度,还是薪酬方面都不错,但都被他当成了&试水&,再以此为参照在本地寻找其他机会,结果却是工作换来换去,一个不如一个。
如果在选择工作时,不是比较哪个工作与自己更合适,而是比较哪个工作更让自己有面子;不是比较哪个城市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而是比较哪个城市的规模更大,那么,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卓文刚开始的想法就是不管做什么工作,也不管与自己的具体情况是不是匹配,只要在一线城市就行。有这样想法的人肯定不止他一个,还有很多,有人不太幸运,投了一些和自己专业根本就没有交集的岗位,纷纷终止在简历筛选环节;也有人进入了笔试面试,但因为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到最后也难逃竹篮打水的结局,让自己的求职过程更加曲折;还有人看似很幸运,得到了一份一线城市的工作,但却发现既不喜欢,也不合适,每天的工作如同煎熬。工作绝对是自己的,心里的虚荣是支撑不了多久的,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好的实现自我。
最近,卓文准备离开,他说都怪自己没坚持住,太轻易放弃了,一定要好好反思。虽然许多励志书都告诉我们要坚持,但放弃错误的方向,放弃与自己不相符的坚持,也是一种成长,一种进步。每当接触到那些一飘四五年,把本来大好的青春,大有可为的年纪都耗费在了所谓面子上的朋友就很惋惜,也许他们没有想过,如果已经尝试了各种路径都没能打开一线城市的大门,那再多的坚持也无济于事,只会让自己越走越远。而且,这种没有多少积累的时间推移,也不会给自己增加多少竞争力。不妨跳出一线城市的围城,向外试试看,好的机会一点儿都不少。
为生活留下,因生活离开
于可在事业单位工作,待遇各方面都还不错,也解决了户口,但在他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却辞职回了老家的城市。问及原因,他说因为生活压力太大,按现在的薪水再过十年也不见得可以在北京买套房子,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让他觉得很不踏实。当初为了能够真正融入这座城市,于可求职时选择的都是可以落户的单位,心想虽然薪水不高,只要有户口就能扎下根来,但每个月五六千的薪水基本满足生活,结余根本不够买房,都市的繁华更与自己没什么关系。
有人说,选择一座城市就意味着选择一种生活,但强留在一线城市真的会过上自己想象中的生活吗?如果你已经在找工作,也许你会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大部分解决户口的基本都没有高薪水,薪水中上的基本都没有户口,既有高薪水又有户口的工作少之又少,这种不能兼得的组合,让许多人的都市生活梦变得飘渺遥远了。如果再把薪水换成可支配收入,就看的更清楚了,一线城市的一套住房就能把一个人变成房奴,不要说生活,只能是生存。
一线城市之外的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差,很多城市的公共设施也越来越好,倒是大城市因为人口的过度膨胀变得不那么宜居了。每个人毕业以后会过上怎么样的生活,与所在的城市有关,但并不完全取决于城市,是诸如家庭、薪酬、际遇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决策时要全面考虑有可能发挥影响的因素,如果仅以城市的大小这一项代替全部,实际情况往往会难如人意。
离开,回来
吴平是我的一位朋友,毕业时进入一家知名的集团公司,并可以留着北京总部,他却主动选择去了外地的分支机构,家人和朋友对他的决定都不太支持,但他还是觉得那边的发展空间更大。去年刚刚回到北京,但他不在&逃回&北上广的潮流里,而是被调回集团总部任职,现在已经进入中层。从离开到回来,他用了七年左右的时间,乍听起来好像很长,但一开始便留下来的同学,大部分还在基层做着普通的工作,不知道再过七年是不是会有他现在的成果。
这是一个略带传奇色彩的个案,可能不太具有代表性,因为还有很多离开了回不来的,但让我们不禁反思好的发展机会是不是如人们所想的,只在一线城市才有。肯定不是这样的,因为机会的多少,平台的大小绝对是一个相对概念。一线城市招聘的岗位多,但应聘的人更多,一线城市公司的规模大,但内部的竞争也同样激烈。如同生活,留在一线城市不一定就能真正过上都市生活,留在一线城市也不一定都能获得大平台和高职位,关键要看自己的能力和机遇。
很多优秀的同学为了能有广阔的职业前景,费劲周折的留在大城市寻找机会,但可能三四年都在做着简单的工作,很难从同是精英的同事中凸现出来,获得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所以,当你看到了广阔平台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更激烈的竞争和更长时间的等待,并在选择一线城市时思考自己是否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
匹配适合,才是方向
林飞的专业是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毕业时正好赶上我们单位计划招聘一名行政工作人员,负责办公室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兼做一些行政工作,经过几轮筛选,最后他进入了实习环节。刚实习时他说同学都很羡慕他,既可以解决户口,又能留在不错的事业单位,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实习了两三个月后,他便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在行政岗位,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更愿意和机器待在一起,和人打交道太难。就这样,他边在办公室实习,边继续尝试别的机会。最后,他签约了家乡省的广电集团,干着他相对行政岗来说更喜欢的技术工作。
可能是因为经常和学生接触,对他们求职的辛苦感同身受,我们没有像大部分招聘单位那样有意无意的阻止应聘者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他应聘其他的单位也就不瞒着我们,这也让我近距离的看到他初来的欣喜、不适应的苦恼,到最后找到更适合工作的全过程。
林飞告诉我,如果不是真到实际工作中试一试,他也没有那么大的勇气放弃一份许多人都求之不得的工作。到现在,他毕业已经一年的时间,有一次联系,我问他现在工作怎么样,他说别人说不说好他不知道,但他自己感觉很舒服,可以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问他待遇怎么样,会不会比这边差很多,他说是我工资的两倍还要多。看来许多人看重的一线城市的高薪酬并不那么一定,城市绝对不是待遇水平的衡量标准,如果抱定这样的认识,很容易让自己滑入失误的陷阱。
选择与自己实际情况相契合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一份工作能让你在求职阶段具备更大的优势,能为你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即使它不在一线城市也不能轻易丢弃,适合才是指引我们的方向。
杂志简介: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是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全国唯一的大学生就业类公开刊物,是大学生就业战线的窗口。
《中国大学生就业》为半月刊,上半月刊侧重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就业战线的最新动态。除及时准确的政策发布、求职案例、职业规划、征兵入伍、就业辅导、创业指导外,还反映就业各省市及高校就业战线最新动作,相关政策的深度解读、专家学者的高层访谈、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热点探讨。为学生提供求职、企业招聘、考研、留学、培训、考试等实用信息,为就业战线提供就业工作经验交流,创新就业指导举措的分析探讨的平台。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下半月刊侧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刊登就业创业研究相关的纯学术性论文,分为理论前沿、人才培养与就业、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创新等栏目。为就业战线以及就业创业关联学科提供理论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为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学科建设以及就业战线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提升提供渠道。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是高校就业工作人员的得力助手,也是关心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各界沟通交流的平台。
广告·市场发行专区: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全年24期,每月5日、20日出版,大16开,64页全彩印刷,全年定价163.2元。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中路238号柏彦大厦12层《中国大学生就业》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191
编辑部电话:010-&传真:
市场部电话:010-&传真:一线城市_百度百科
一线城市指的是在全国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都市。其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吸引力、信息交流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交通通达能力等各层面,一线城市在生产、服务、金融、创新、流通、综合商业等全国社会活动中起到引领和辐射等主导功能。中国大陆的一线城市一般指、、、。
一线城市在是一种非学术范畴的经济概念,指较高的城市,也指在商业活动中,具有重要市场地位的城市称。
一线城市的划分并没有公开的标准,属于媒体或专家分析常用,从而形成一种大众认知习惯。
社会评判一线城市的常见标准包括:房价、城市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国际知名度等等。
企业信用信息这是我的简历,算有竞争力吗,适合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_百度知道毕业了,是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去往二线城市?--互动百科 - 互动百科的日志,人人网,互动百科的公共主页
【百科o校园行】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百科编辑大赛( )是由互动百科创办的大型校园公益活动,大赛倡导“自信、创新、分享、团队”的校园精神,让学生以团体竞赛的形式完善专业的百科词条编辑,鼓励学生分享知识、传承文化、传播科学。大赛已成功举办三届,2014年新学期伊始,即将迎来第四届,目前正处在校园大使火热报名阶段,快关注互动百科微信公众号报名吧!
共2081篇&&
毕业了,是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去往二线城市?--互动百科
谢正军绘(人民图片)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打拼数年后,不少年轻人重新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发展,被舆论称为&逃离北上广&。这个群体虽然还不算庞大,但和多年来人才流动的潮流&奔向北上广&形成鲜明对比。
无论是&逃离&,还是&奔向&,都仅仅是年轻人的选择吗?这些现象的背后到底有哪些经济、社会因素驱动?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外地人在大城市越过越难&
&&&逃离&源于一线城市的&移民&环境变得更严峻
今年5月,在北京打拼了5年的吴彩琼到武汉买了一套房。眼下,小吴已辞职前往武汉装修新房,只等下半年丈夫的工作合约到期,便举家&转战中部&。
吴彩琼细细分析了她&弃&北京&投&武汉的原因:
两口子结婚3年,到了买房生子的时候。他们这几年攒下了50万元,加上双方父母在其结婚时赞助的20万元,手上一共70万元。&70万元,听起来不少,可事实上在北京刚够三环附近一居、四环附近小两居的。&首付之外,近万元的月供也让吴彩琼吃不消。此外,将来有了孩子,父母免不了要来帮忙照看,房子也会十分拥挤;父母如果不来,自己照看肯定又会耽误工作,影响收入。
再想远一点,两人都没有北京户口,将来孩子入托、入学势必困难。吴彩琼打听过,非户籍人口想上个不错的幼儿园或小学,往往要交3万元以上的赞助费。
&我们感觉,外地人在大城市真是越过越难,除非你真的特别有能力、特别有钱。&
相比之下,武汉房价还不太高,70万元能在武昌的繁华区域&光谷&买到不错的两居室。加上武汉是吴彩琼的老家,若有了小孩,家里老人还可以就近照看。所以,年初猎头公司向她丈夫推荐武汉一家公司时,吴彩琼毫不犹豫地支持跳槽。&奋斗过了,现在觉得还是回老家过得从容些更好。&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认为,一线城市过高的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使&移民&环境恶化,导致青年人幸福感降低,引发部分人&逃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09年的相关城市排名也印证了这一观点。虽然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全部居于前列,但在&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 中却集体&落榜&。
任远介绍说,城市化过程中&移民&环境恶化,有着一定的人口学背景。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新出生人口数从 1600万增加到2500万,这种递增趋势,使社会竞争逐年加剧,教育、卫生、就业和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压力不断增大。特别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一线城市的&移民&环境恶化更加明显。任远说,近年来一线城市的房价上涨尤其明显,大量人口涌入一线城市,但城市的公共服务没有同步发展,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提供不足,尤其是向中低收入人群、流动人口提供不足,青年人要在一线城市安居乐业变得越来越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研究员许召元认为,部分青年&逃离北上广&,其实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由于一线城市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生产效率,人才向一线城市聚积。但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城市&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活成本、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这时候企业开始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进行转移,导致经济开始向其他地区扩散,部分人才也因不能负担大城市昂贵的生活成本而向中小城市转移
&机会不仅在大城市&
&&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二、三线城市吸引力增强
今年27岁的刘志刚,大学毕业7年,已有着在北京、东莞、武汉、三门峡多地从业的经历。
2004年,学习土木工程的刘志刚从武汉工业大学毕业后,径直扑到北京&闯荡&。&当时就想到大城市干大事业,仿佛只有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才有机遇和平台。&刘志刚回忆。
但不久激情便消磨殆尽。&我不排斥艰苦创业,但在北京发展,熬出头的希望太小,付出与回报太不成正比了。&2008年初,刘志刚下定决心,离开了打拼3年多的北京。
在广东东莞一家地产公司短暂过渡后,2009年刘志刚在武汉找到了一份建筑公司设计员的工作,起薪每月4000元。&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在中部地区,近几年国家对中部地区的投入很大,大的建设项目很多,在这里发展,前景不比北京差。&
2009年下半年,当公司征求意见问他是否愿意被派往三门峡市某项目工作,刘志刚一口答应。他对记者说:&这几年的经历早就说明,机会不仅存在于大城市,只要能发挥所长,年轻人应该哪里都能去。&
如今,刘志刚在三门峡工作已经快1年了,月收入7000元以上。&现在的目标是尽快熟悉工地每个工作流程,争取早日成为项目主管,到时候收入上万元没问题。&
除武汉外,近年来,郑州、西安、成都等一大批二、三线城市都相继崛起,无论是在经济规模、基础建设,还是在城市管理、创业环境等方面都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长期关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许召元认为,这些二、三线城市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他说,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并且差距有持续扩大趋势。但本世纪特别是2004年以来,这种趋势得到了扭转。一方面国家出台大量区域发展政策,如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了一大批二、三线城市的崛起;另一方面,许多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此外,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储备较为丰富,近年来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推动了资源富裕的二、三线城市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工作机会增多、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水平提高,二、三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显著增强。
任远谈道,人才向二、三线城市流动,能反过来推动区域经济的继续快速发展。
他介绍,过去人口过分集聚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例如他在2005年的一项研究就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65%以上的本科生人口、近 95%的研究生以上人口都集中在上海、南京和杭州,苏州、宁波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城市面临着非常严重的人才短缺情况。全国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如今全国范围内人才向二、三线城市流动,有助于弥补不足,推进人才的合理分布。
&干不下去只有&逃&&
&&求职者应正视一线城市的&挤出&效应
32岁的苗新庆,在深圳奋斗10年后,带着妻女回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
&我是真的&逃离&,实在干不下去了,只有&逃&。&苗新庆10年前大学毕业时曾有两个选择:到内蒙古某县级市民政局当公务员,月薪700元;到深圳一家家具企业做销售,起薪1600元。&当时就觉得700元实在太少,如果能有1000元都会老老实实地做公务员。&而那时,深圳在苗新庆脑海里,是一个到处有机会的地方。
事实上,在深圳的第一份工作,苗新庆干得就不顺利,总也完不成任务。连拿了三个月底薪后,他自己也不好意思了,主动辞职又找了份工作。&后来就是频繁跳槽,我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做销售这类对个人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工作,但做管理,如果和老板没有很深的交情,也很难坐到一个比较好的位置。&工作10年,苗新庆的工资最高曾到5000元左右,且不太稳定,而此时深圳的房价已涨到上万元,已结婚生子的他租住在城市边上的旧房里,为不断上涨的房租和孩子的奶粉钱发愁。&我发现自己能力其实很平庸,在深圳很可能一直干不出来,年纪再大说不定连份稳定的工作都找不上。&
去年春节回内蒙古老家,他动了离开深圳的念头。&我的中学同学现在月薪基本能达到4000元以上,连...
阅读(8697)|
我喜欢慢生活,所以我会去二线城市发展。反正家在一线城市,大不了再回来。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竞争力排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